- 2021-09-29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青海省海东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
高二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 1. 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RNA病毒,会感染人体呼吸系统,使感染者患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严重时感染者甚至会死亡。下列有关该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新型冠状病毒的化合物组成与染色体的主要成分相同 B. 新型冠状病毒属于原核生物,属于生命系统的细胞层次 C. 新型冠状病毒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宿主细胞的核糖体 D. 新型冠状病毒增殖时,原料中含A、T、C、G四种碱基等物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 新型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RNA是单链的,所以容易发生变异。 【详解】A、新型冠状病毒的化合物组成由蛋白质和RNA组成,与染色体的主要成分不相同,A错误; B、新型冠状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细胞层次,B错误; C、新型冠状病毒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宿主细胞的核糖体,C正确; D、新型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增殖时,原料中含A、U、C、G四种碱基等物质,D错误。 故选C。 2. 下列关于细胞中水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内一部分水能与蛋白质、多糖等物质相结合 B. 细胞中的大部分水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运输代谢废物等 C. 水分子与亲水物质相结合,与脂质等分子相疏离,有利于维持细胞中特定的生物膜结构 D. 水分子可作为反应物直接参与光合作用、细胞呼吸和多肽链的合成等多种代谢过程 【答案】D 【解析】 【分析】 水既是细胞代谢的原料,参与光合作用、有氧呼吸、化合物的水解;也是细胞代谢的产物,有氧呼吸、光合作用、蛋白质的合成等过程都有水的生成。 - 26 - 【详解】A、水在细胞中以两种形式存在,一部分水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结合,叫做结合水。如细胞内一部分水能与蛋白质、多糖等物质相结合,A正确; B、细胞中的大部分水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叫做自由水,可以自由流动、运输代谢废物等,B正确; C、水分子与亲水物质相结合,与脂质等分子相疏离,有利于维持细胞中特定的生物膜结构,C正确; D、水分子可作为反应物参与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中水的分解。在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水分子可作为反应物,与丙酮酸结合生成CO2和[H],并释放少量能量,但在第三阶段水分子作为生成物,[H]与O2结合生成水,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在多肽链的合成中会脱水缩合产生水分子,D错误。 故选D。 【点睛】有关水参与的各种代谢反应,要准确把握其来源和去路,要求学生对各种代谢过程的细节有所关注,对症下药。 3. 下列关于人体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组成人体细胞的元素中,S占细胞干重的百分比高于Ca占细胞干重的百分比 B. 与脂肪相比,同质量的糖类中储存有更多的化学能 C. 和葡萄糖一样, NaHCO3、KH2PO4也能为生物体提供能量 D. 在线粒体、叶绿体和核糖体中都存在核酸和蛋白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化合物的元素组成:糖类的元素组成:只有C、H、O;脂质的元素组成:主要含C、H、O,有的含有N、P;蛋白质的元素组成:主要为C、H、O、N,也含有少量P、S;核酸的元素组成:C、H、O、N、P。 【详解】A、组成人体细胞的元素中,S占细胞干重的百分比低于Ca占细胞干重的百分比,A错误; B、与脂肪相比,同质量的糖类中储存的化学能更少,B错误; C、NaHCO3、KH2PO4不能为生物体提供能量,C错误; D、核酸和蛋白质在线粒体、叶绿体和核糖体中都存在,D正确。 故选D。 - 26 - 【点睛】 4. 下图表示细胞膜的某种功能,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1和图2反映了细胞膜具有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B. 图1中甲可表示内分泌细胞,b表示靶细胞膜上的受体 C. 图示两种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都离不开细胞膜上的糖蛋白 D. 图2中c胞间连丝是高等植物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通道 【答案】C 【解析】 【分析】 图1分析:题图是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一种方式,反映了细胞膜具有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图中a表示信号分子(如激素),乙细胞是信号分子a的靶细胞,其细胞膜上的b是信号分子a的受体。 图2是植物胞间连丝进行信息交流。 【详解】A、图1和图2反映了细胞膜具有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A正确; B、若a表示激素,图1中甲可表示内分泌细胞,b表示靶细胞膜上的受体,B正确; C、植物通过胞间连丝进行信息交流,不需要细胞膜上的糖蛋白,C错误; D、图2中c胞间连丝是高等植物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通道,D正确。 故选C。 5. 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研究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在医学和生产过程中都有很广阔的前景。下列有关生物膜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物膜系统由生物体内所有的膜构成,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B. 细胞中的内质网膜内连核膜,外连细胞膜,形成膜之间的联系 C. 生物膜可通过扩大膜面积为酶提供附着位点,如线粒体内膜 D. 细胞的生物膜系统体现了细胞内各种结构之间的协调配合 - 26 - 【答案】A 【解析】 【分析】细胞生物膜系统是指由细胞膜、细胞核膜以及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有膜围绕而成的细胞器膜共同构成的生物膜系统。这些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很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进一步体现了细胞内各种结构之间的协调配合。 【详解】A、生物膜系统由细胞膜、细胞核膜以及各有膜细胞器的细胞膜构成,生物膜结构主要是由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构成,A错误; B、细胞中的内质网膜内连核膜,外连细胞膜,形成膜之间的联系,B正确; C、生物膜可通过扩大膜面积为酶提供附着位点,如线粒体内膜附着细胞呼吸相关的酶,C正确; D、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体现了细胞内各种结构之间的协调配合,D正确; 故选A。 6. 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下列有关细胞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核控制细胞的遗传,是细胞代谢的中心 B. DNA等大分子物质可以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 C. 细胞核通过核膜把核内物质和细胞质分开 D. 含DNA的染色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核包括核膜、染色质、核仁。核膜上的核孔的功能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细胞核内的核仁与某种 RNA(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详解】A、细胞核控制细胞的遗传和代谢,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A错误; B、RNA等大分子物质可以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但DNA分子不能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B错误; C、细胞核通过核膜把核内物质和细胞质分开,C正确; D、染色质只存在于细胞核中,D错误。 故选C。 7. 下列生理活动的进行会消耗ATP的是( ) - 26 - A.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从肠腔中吸收水 B. 光合作用中水的光解 C. O2进入肺泡细胞 D. 萤火虫尾部的发光细胞发出荧光 【答案】D 【解析】 【分析】 ATP是高能化合物,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来自高能磷酸键的化学能,并用于各项生命活动。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胞吞、胞吐,其中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 【详解】A、小肠绒毛上皮细胞从肠腔中吸收水的方式为自由扩散,不消耗ATP,A错误; B、光合作用中水的光解需要的是色素吸收的光能,不消耗ATP,B错误; C、O2进入肺泡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不消耗ATP,C错误; D、萤火虫尾部发光细胞发出荧光的过程消耗ATP,D正确。 故选D。 8. 在世界范围内的作物中,锌缺乏是最常见的营养素缺乏现象。我国科学家研究发现了水稻从土壤中吸收锌的转运蛋白—OsZIP9蛋白,该蛋白能将土壤中的锌离子逆浓度梯度运入水稻根细胞。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锌元素在植物体内含量低,但对植物的生命活动有重要影响 B. 水稻吸收锌需借助 OsZIP9蛋白,但不消耗能量 C. 低温不会破坏 OsZIP9蛋白的分子结构,但会影响水稻对锌的吸收 D. 水稻根细胞膜上的 OsZIP9蛋白分子数可影响根吸收锌的速率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水稻从土壤中吸收锌的转运蛋白—OsZIP9蛋白,该蛋白能将土壤中的锌离子逆浓度梯度运入水稻根细胞”,说明水稻吸收锌是主动运输。锌是微量元素。 【详解】A、锌是微量元素,在植物体内含量低,但对植物的生命活动有重要影响,A正确; B、水稻吸收锌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借助 OsZIP9蛋白,消耗能量,B错误; C、低温不会破坏 OsZIP9 - 26 - 蛋白的分子结构,但低温抑制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的活性,影响水稻对锌的吸收,C正确; D、水稻根细胞膜上的 OsZIP9蛋白分子数(载体蛋白的数量)可影响根吸收锌的速率,D正确。 故选B。 9. 下列有关细胞质壁分离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原生质层的伸缩性比细胞壁的大,原生质层指的是细胞膜和液泡膜 B. 当细胞原生质层两侧溶液浓度相等时,也有水分子的跨膜运输 C. 将装片置于酒精灯上加热后,质壁分离的复原现象可能不会再发生 D. 在发生质壁分离的过程中,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增强 【答案】A 【解析】 【分析】 质壁分离的原因分析: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表现:液泡由大变小,细胞液颜色由浅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 【详解】A、原生质层的伸缩性比细胞壁的大,原生质层指的是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之间的细胞质,A错误; B、当细胞原生质层两侧溶液浓度相等时,也有水分子的跨膜运输,吸水和失水处于动态平衡,B正确; C、将装片置于酒精灯上加热后,细胞在高温条件下死亡,则质壁分离的复原现象可能不会再发生,C正确; D、在发生质壁分离的过程中,细胞失水,细胞液浓度上升,则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增强,D正确。 故选A。 10. 下列有关酶、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当条件适宜时,酶和ATP均能在细胞外发挥作用 B. ATP在酶的作用下逐个脱去磷酸基团后,剩下的是腺苷 C. ATP合成和分解的速率酶的催化活性均受温度和pH的影响 D. ATP的合成是放能反应,需要酶催化,但酶的合成不需ATP水解 【答案】D - 26 - 【解析】 【分析】 酶的本质是有机物,大多数酶是蛋白质,还有少量的RNA,高温、强酸、强碱会使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而使酶失去活性。 ATP中文名叫三磷酸腺苷,结构式简写A-P~P~P,其中A表示腺嘌呤核苷,T表示三个,P表示磷酸基团,几乎所有生命活动的能量直接来自ATP的水解,由ADP合成ATP 所需能量,动物来自呼吸作用,植物来自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ATP可在细胞器线粒体或叶绿体中和在细胞质基质中合成。 【详解】A、当条件适宜时,酶和ATP均能在细胞外发挥作用,A正确; B.、ATP在酶的作用下逐个脱去磷酸基团后,剩下的是腺苷,B正确; C、ATP合成和分解的速率,酶的催化活性均受温度和pH的影响,C正确; D、酶的合成需要ATP的水解供能,D错误。 故选D。 11. 冬季,某同学在教室内(室内温度约为18~25℃)用淀粉、蔗糖、α-淀粉酶(最适温度60℃)进行“探究酶具有专一性”的实验,实验设计如下表所示,结果发现1号试管内溶液呈蓝色,2号试管内溶液不出现蓝色。下列对该实验的分析及改进,正确的是( ) 试管 1 2 淀粉溶液 2ml - 蔗糖溶液 - 2ml a淀粉酶溶液 1mL. 1 mL 反应一定时间后,用碘液检测 A. 1号试管内溶液呈蓝色的原因一定是淀粉没有被分解 B. 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1号试管中的淀粉是否被完全分解 C. 在加入α-淀粉酶前,淀粉和蔗糖的温度应一直保持在室温 D. 可改用斐林试剂来鉴定在酶的催化作用下是否有葡萄糖产生 【答案】D - 26 - 【解析】 【分析】 1、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酶的专一性,实验的自变量是底物的种类(淀粉和蔗糖,均为非还原性糖),因变量是否有还原性糖产生(通过与斐林试剂反应出现砖红色沉淀进行检测),其它变量属于无关变量。 2、本实验的原理是淀粉酶能催化淀粉水解形成麦芽糖,麦芽糖是还原糖,能与斐林试剂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 【详解】A、1号试管内溶液呈蓝色的原因可能是淀粉没有被分解,也可能是部分淀粉没有被分解,A错误; B、实验目的是探究α-淀粉酶具有专一性,B错误; C、α-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是60℃,所以淀粉和蔗糖的温度应一直保持在60℃,C错误; D、由于淀粉酶可以将淀粉分解为葡萄糖,所以可改用斐林试剂来鉴定在酶的催化作用下是否有葡萄糖产生,D正确。 故选D。 12. 细胞进行无氧呼吸能产生乳酸或酒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酒精只能是植物细胞中的产物,乳酸只能是动物细胞中的产物 B. 葡萄糖作为反应底物产生酒精,蔗糖作为反应底物产生乳酸 C. 酒精发酵比乳酸发酵多释放一分子二氧化碳,所以可产生更多ATP D. 细胞进行无氧呼吸时,有部分的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答案】D 【解析】 【分析】 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都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和[H],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H]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或者是乳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详解】 A、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马铃薯无氧呼吸产生乳酸,A错误; B、无氧呼吸的产物与反应底物无关,取决于生物类型,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马铃薯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B错误; - 26 - C、消耗同样多的葡萄糖,酒精发酵和乳酸发酵可产生同样多的ATP,C错误; D、细胞进行无氧呼吸时,有部分的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D正确。 故选D。 13. 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分化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 B. 分化程度不同的细胞中,同一基因可能都处于活动状态 C. 基因突变产生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导致正常细胞变成癌细胞 D. 对于草履虫而言,细胞的衰老或死亡意味着个体的衰老或死亡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细胞分化: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1)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2)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3)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详解】A、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A正确; B、分化程度不同的细胞中,同一基因可能都处于活动状态,如控制呼吸酶合成的基因在细胞中处于活动状态,B正确; C、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形成癌基因,会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而变成癌细胞,C错误; D、对于单细胞生物草履虫而言,细胞的衰老或死亡意味着个体的衰老或死亡,D正确。 故选C。 【点睛】 14. 下列均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 血液、抗体 B. 胰岛素、神经递质 C. 葡萄糖、乙酰胆碱受体 D. 胰蛋白酶、麦芽糖 - 26 - 【答案】B 【解析】 【分析】 内环境即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详解】A、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 B、胰岛素、神经递质均可以存在于内环境中,B正确; C、乙酰胆碱受体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 D、胰蛋白酶、麦芽糖均存在于消化道中,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 故选B。 15. 在马拉松比赛中,某运动员补充了一些盐水和葡萄糖溶液。下列关于此运动员生理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葡萄糖被小肠吸收后主要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输送到组织细胞 B. 盐水进入机体,细胞内液Na+的增加量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量 C. 运动员血浆中的尿素先进入淋巴再进入组织液最后在肾脏形成尿液排出 D. 葡萄糖被吸收后在内环境中氧化分解产生ATP供机体利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pH和温度,其中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2、尿的形成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盐和葡萄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当尿液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里。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酸等就形成了尿液。 【详解】 A、葡萄糖被小肠吸收后,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输送到组织液,再进入组织细胞,A正确; B、Na+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故盐水进入机体,细胞内液Na+的增加量小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B错误; - 26 - C、运动员血浆中的尿素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肾脏,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在肾小囊中形成原尿,最后经尿液排出,C错误; D、葡萄糖被吸收后在细胞内氧化分解产生ATP供机体利用,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D错误。 故选A。 16. 下列有关血糖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胰岛素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的 B. 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C. 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血糖浓度时表现为相互拮抗 D. 在血糖调节的过程中存在反馈调节 【答案】A 【解析】 【分析】 血糖平衡的过程: 机体内血糖平衡调节过程如下: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引起胰岛素的合成并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某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B细胞的活动,使胰岛B细胞合成并释放胰岛素,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贮存,从而使血糖下降;当血糖下降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引起胰高血糖素的合成和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另一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A细胞的活动,使胰高血糖素合成并分泌,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使血糖上升,并且下丘脑在这种情况下也会发出神经支配肾上腺的活动,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强,肾上腺素也能促进血糖上升。 【详解】由分析可知: A、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A错误; B、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上升,B正确; C、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血糖浓度时表现为相互拮抗,C正确; D、由分析可知:在血糖调节的过程中存在反馈调节,D正确。 故选A。 【点睛】熟知血糖平衡的过程及相关激素的功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7. 下图是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26 - A. 激素甲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B. 激素丙为甲状腺激素 C. 该图体现了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D. 激素丙的增加会促进激素乙的分泌 【答案】D 【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图示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过程,激素甲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乙为促甲状腺激素,激素丙为甲状腺激素。虚线表示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对下丘脑和垂体的反馈抑制作用。 【详解】由分析可知: A、激素甲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正确; B、激素丙为甲状腺激素,B正确; C、该图体现了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C正确; D、激素丙的增加会抑制激素乙的分泌,D错误。 故选D。 18. 下列关于水平衡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体内失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B. 血浆渗透压降低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 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时,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 D. 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时,机体尿量增加 【答案】C 【解析】 【分析】 水盐平衡的调节。 - 26 - 【详解】由水盐调节过程可看出 A、体内失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A正确; B、血浆渗透压降低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B正确; C、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时,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多,C错误; D、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时,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下降,导致机体尿量增加,D正确。 故选C。 【点睛】熟知水盐平衡调节和抗利尿激素的功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9. 柯萨奇病毒会引起小儿患手足口病,部分患儿感染柯萨奇病毒康复后对手足口病有一定的抵抗力。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机体的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 B. 柯萨奇病毒侵入机体后会导致吞噬细胞和B细胞的活动增强 C. 康复患儿的体液中存在可特异性识别柯萨奇病毒的记忆细胞 D. 再次侵入机体细胞的柯萨奇病毒会直接与抗体特异性结合 【答案】D 【解析】 【分析】 柯萨奇病毒无细胞结构,该病毒属于抗原,会引发机体产生相应的免疫反应。 【详解】A、机体的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A正确; B、柯萨奇病毒侵入机体后会导致吞噬细胞和B细胞的活动增强,B - 26 - 细胞会增殖分化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B正确; C、康复患儿体液中存在可特异性识别柯萨奇病毒的记忆细胞,该病毒再次入侵,记忆细胞会迅速的增殖分化,C正确; D、抗体不能与细胞内的病毒结合,D错误。 故选D。 20. 为使未成熟的猕猴桃尽快成熟,下列可选用的植物激素是( ) A. 赤霉素 B. 细胞分裂素 C. 脱落酸 D. 乙烯 【答案】D 【解析】 【分析】 乙烯可以促进果实成熟;赤霉素可以促进细胞伸长,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脱落酸可以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细胞分裂素可以促进细胞分裂。生长素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详解】A、赤霉素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的伸长,促进种子萌发和发育,A不符合题意; B、细胞分裂素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B不符合题意; C、脱落酸促进果实和叶的衰老和脱落,C不符合题意; D、乙烯可以促进果实成熟,D符合题意。 故选D。 21. 某生物实验小组用琼脂块与玉米胚芽鞘进行实验,琼脂块中生长素的量用胚芽鞘被诱导后弯曲的角度表示。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 ) A. 图中四组实验可以说明感受光刺激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 B. 图甲和图乙实验说明,光照会使胚芽鞘中向光侧的生长素被破坏 - 26 - C. 图丙和图丁实验说明,单侧光可以刺激胚芽鞘中生长素横向运输 D. 单侧光会影响胚芽鞘的极性运输,从而使胚芽鞘弯曲生长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图中琼脂块中生长素引起的弯曲角度可知,与甲中琼脂块相比,乙中生长素含量降低;根据丙中数据可知,背光侧生长素减少更多。 【详解】A、要证明感光部位,实验的自变量应该是不同的遮光部位,该实验不能说明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A错误; B、图甲和图乙实验只能说明,光照会使胚芽鞘中生长素含量减少,但不能说明向光侧的生长素被破坏,B错误; C、图丙和图丁的自变量是尖端有无云母片,可以说明单侧光可以刺激胚芽鞘中生长素横向运输,故丁中背光侧生长素更多,C正确; D、单侧光不影响胚芽鞘的极性运输,D错误。 故选C。 22. 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是指( ) A. 森林中的所有动物和植物 B. 森林中的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C. 除分解者以外的所有生物 D. 森林中的所有生物 【答案】D 【解析】 【分析】 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包括了该区域中所有的生物。 【详解】A、由分析可知:森林中的所有动物和植物并未包含其中所有的生物,A错误; B、森林中的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这是生态系统,B错误; C、除分解者以外的所有生物,不等于所有生物,C错误; D、森林中的所有生物即为生物群落的描述,D正确。 故选D。 23. 图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26 - A. 生存空间不变时,种群数量所能达到的K值是不变的 B. 图中的种群增长速率先减小再增大 C. 如果食物充足,种群增长速率将越来越大 D. 在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示为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由于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种群经过一段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图中K值表示环境容纳量;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加后降低,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详解】A、生存空间不变时,种群数量所能达到的K值也可能由于天敌、食物等条件的改变而发生改变,A错误; B、图中的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再减小,B错误; C、如果食物充足,但是空间是有限的,可能出现天敌等条件,因此种群增长速率不会越来越大,可能会先上升后下降,C错误; D、在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正确。 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种群S型增长曲线的前提条件,明确种群增长速率是先增加后降低的,限制种群增长速率的因素有食物、空间、天敌等条件。 24. 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下列不属于物理信息的是( ) A. 日照长度 B. 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C. 植物的生物碱 D. 昆虫发出的声音 【答案】C 【解析】 - 26 - 【分析】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有三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称为物理信息,物理信息来源可以是无机环境,也可以使生物;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还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性外激素等都是化学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即生物的行为特征可以体现为行为信息。 【详解】由分析可知: A、日照长度属于物理信息,A正确; B、蜘蛛网的振动频率属于物理信息,B正确; C、植物的生物碱属于化学信息,C错误; D、昆虫发出的声音属于物理信息,D正确。 故选C。 25. 一场长达7个月的大火导致澳大利亚的凤头鹦鹉和食蜜鸟等一大批标志性物种以及大量珍贵植被正在消失。下列有关火灾对澳大利亚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通常不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火灾后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 B. 火灾导致澳大利亚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发生了改变 C. 火灾后随着次生演替的发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 D. 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可快速恢复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并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而恢复力稳定性越弱。 【详解】A、通常不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火灾后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可以使用样方法进行调查,A正确; B、火灾导致澳大利亚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发生了改变,B正确; - 26 - C、火灾后随着次生演替的发生,群落结构变得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C正确; D、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可能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D错误。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26. 图1为某藻类植物(真核生物)的色素层析结果示意图图2为其光合作用实验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1可推测该藻类植物的颜色最可能接近____________(填“黄”或“绿”)色。在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中,色素吸收的光能转化成____________。 (2)图2中会出现冒气泡的现象,单位时间内释放的气泡数可用于表示____________速率,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情况下,用光照强度相同的蓝紫光和黄光分别照射A组和B组,如图2所示,相同时间内产生的气泡数量更多的是____________(填“A”或“B”)组。如果改变图2中的温度和CO2浓度,试管中释放的气泡量会受到影响,原因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黄 (2). ATP中的化学能 (3). 净光合 (4). A (5). 温度可以影响光合作用相关酶的活性,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解析】 【分析】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提取色素时需要加入无水乙醇(溶解色素)、石英砂(使研磨更充分)和碳酸钙(防止色素被破坏);分离色素时采用纸层析法,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着层析液扩散的速度不同,最后的结果是观察到四条色素带,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 图1为色素层析结果示意图,图中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含量较高,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较低;图2对比的是蓝紫光与黄光条件下,藻类植物净光合产生气体的速度。 - 26 - 【详解】(1)根据图1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含量较高,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较低,可推测该藻类植物的颜色最可能接近黄色。在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中,色素能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并把吸收的光能转化成ATP中的化学能。 (2)图2中会出现冒气泡的现象,单位时间内释放的气泡数可用于表示净光合的速率,由于光合色素对蓝紫光的吸收超过黄光,所以A组(蓝紫光)产生气泡的数量更多。温度可以影响光合作用相关酶的活性,而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也是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重要因素,所以改变CO2浓度会影响光合作用的速率。 【点睛】熟知光合作用的物质和能量变化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与光合作用有关的色素的种类以及吸收光谱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色素提取与分离的原理也是本题的考查点。 27. 骨骼肌的神经—肌肉接头是由接头前膜、接头间隙和终板膜构成的,当动作电位传达至神经末梢时,使神经末梢内浓度升高,促使突触小泡与接头前膜融合并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乙酰胆碱(ACh),ACh在接头间隙内扩散至终板膜,引起终板膜电位的产生。请回答下列问题: (1)骨骼肌上的终板膜相当于突触结构中的________。 (2)ACh在接头间隙内扩散至终板膜与终板膜上_______结合,进而改变终板膜的通透性,使_______内流,产生终板膜电位,此时终板膜外电位表现为______电位。 (3)某生物小组为验证神经末梢内浓度升高不会影响突触前神经元产生神经冲动,但可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在突触前神经元的突触小体内注入能迅速结合的药物,该药物使不能发挥作用,当兴奋传至神经末梢时,预期实验结果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突触后膜 (2). ACh受体 (3). (4). 负 (5). 突触前神经元动作电位无改变,但没有神经递质释放(或神经递质释放量减少) 【解析】 【分析】 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兴奋在突触间传递的过程中伴随着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详解】(1)由突触的结构可知:骨骼肌上的终板膜相当于突触结构中的突触后膜。 - 26 - (2)ACh在接头间隙内扩散至终板膜与终板膜上ACh受体结合,进而改变终板膜的通透性,使内流,产生动作电位,此时表现为外负内正。故终板膜外电位表现为负电位。 (3)验证神经末梢内浓度升高不会影响突触前神经元产生神经冲动,但可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在突触前神经元的突触小体内注入能迅速结合的药物,该药物突触小体内使浓度下降,结合题意可知无法促使突触小泡与接头前膜融合并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则神经递质释放减少,故当兴奋传至神经末梢时,表现的结果为突触前神经元动作电位无改变,但没有神经递质释放(或神经递质释放量减少)。 【点睛】能正确辨析突触的结构,并能结合题意分析最后一问是正确解答最后一问的关键! 28. 稻田生态系统是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请回答下列与稻田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 (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是南宋诗人辛弃疾在《西江月》中描绘的田园生态画卷,词中美景体现了生态系统多样性的____________价值。稻田生态系统中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其同化的能量中除未被利用的这一部分外,其余能量的去路是____________。 (2)为了更好地从稻田生态系统中获得效益,某研究人员对某地一稻田生态系统进行了研究,他们首先调查了稻田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这属于在____________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接着,他们对稻田生态系统不同阶段的碳元素进行了测定,发现在第I阶段,碳元素的吸收量等于释放量;第Ⅱ阶段,碳元素的吸收量小于释放量。在稻田生态系统中,碳元素主要以____________(填“二氧化碳”或“有机物”)的形式沿食物网____________(填“单向”或“循环往复”)流动。第Ⅱ阶段,碳元素的吸收量小于释放量,与第Ⅰ阶段相比,第Ⅱ阶段稻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结合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碳循环相关生理过程等,分析并说明第Ⅱ阶段稻田生态系统中碳元素的吸收量小于释放量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直接 (2). 自身呼吸消耗和被分解者利用 (3). 群落 (4). 有机物 (5). 单向 (6). 降低 (7). 水稻等生产者的光合作用速率小于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或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速率 【解析】 【分析】 - 26 - 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CO2(或二氧化碳)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详解】 (1)青蛙捕食害虫,使水稻丰收,属于直接价值。古词中的美景体现了生态系统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同化量不存在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所以稻田生态系统中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其同化的能量中除未被利用的这一部分外,其余能量的去路是自身呼吸消耗和被分解者利用。 (2)种间关系属于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碳元素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沿食物网单向流动。第Ⅱ阶段,碳元素的吸收量小于释放量,说明生态系统同化的碳不足以供给所有生物的呼吸消耗,生态系统处于衰退过程,故与第Ⅰ阶段相比,第Ⅱ阶段稻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降低。由于水稻等生产者的光合作用速率小于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或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速率,所以第 Ⅱ阶段稻田生态系统中碳元素的吸收量小于释放量。 点睛】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29. 果醋是以水果或果品加工的下脚料为主要原料,利用现代生物技术酿制而成的一种营养丰富、风味优良的酸味调味品,是集营养、保健、食疗等功能为一体的新型饮品。下图是苹果醋的制作工艺简图,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在榨汁过程中,清洗和破碎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酒精发酵的适宜温度是_________。 (2)接种菌种a和菌种b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家庭制作果酒的过程中,不对水果进行灭菌处理,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若苹果汁中含有醋酸菌,在酒精发酵旺盛时,醋酸菌不能将果汁中的葡萄糖发酵为醋酸。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先清洗后破碎 (2). 18~25℃ (3). 前者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后者没有 (4). 用于果酒发酵的酵母菌附着于果皮上 (5). 酒精发酵时的缺氧环境能抑制醋酸菌生长(或醋酸菌的发酵需要充足的氧气) - 26 - 【解析】 【分析】 1、在利用酵母菌发酵时最好是先通入足够的无菌空气在有氧环境下一段时间使其繁殖,再隔绝氧气进行发酵;酒精发酵的最佳温度是在18℃~25℃,pH最好是弱酸性。 2、醋酸菌好氧型细菌,当缺少糖源时和有氧条件下,可将乙醇(酒精)氧化成醋酸;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醋酸菌生长的最佳温度是在30℃~35℃。 【详解】(1)在榨汁过程中,先清洗后破碎,酒精发酵的适宜温度是18~25℃。 (2)酒精发酵,接种的菌种a是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醋酸发酵,接种的菌种b是醋酸菌,属于原核生物。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后者没有。 (3)家庭制作果酒的过程中,用于果酒发酵的酵母菌附着于果皮上,不对水果进行灭菌处理。若苹果汁中含有醋酸菌,在酒精发酵旺盛时,酒精发酵时的缺氧环境能抑制醋酸菌生长,醋酸菌不能将果汁中的葡萄糖发酵为醋酸。 【点睛】本题结合苹果醋的制作工艺简图,考查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要求考生识记参与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微生物及其代谢类型;掌握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原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解答。 30. 某同学开展从土壤中分离尿素分解菌的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尿素分解菌分解尿素与其分泌的____________有关,该物质能将尿素分解成____________。 (2)如表是用于筛选尿素分解菌的培养基的成分表,相比培养大肠杆菌的全营养LB培养基的成分,该培养基成分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K2H2PO4和Na2HPO4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K2H2PO4 1.4g Na2HPO4 21.g MgSO4·7H2O 0.2g 葡萄糖 10.0g 尿素 1.0g - 26 - 琼脂 15g (3)从土壤取样时,选择pH接近中性且潮湿的土壤这样做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 (4)该同学还配制了全营养的LB培养基作为对照,接种后预期的实验结果是LB培养基上菌落的____________较多。对尿素分解菌进行鉴定时,需要在选择培养基中加入____________。 【答案】 (1). 脲酶 (2). CO2和NH3 (3). 以尿素作为唯一的氮源 (4). 提供无机盐和维持培养基的pH稳炷 (5). 近中性且潮湿的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较多,容易得到目的菌 (6). 种类和数量 (7). 酚红指示剂 【解析】 【分析】 培养基的营养构成:(1)各种营养及的具体配方不同,但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2)不同培养基还要满足不同微生物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需求。 【详解】(1)尿素分解菌分解尿素与其分泌的脲酶有关;脲酶能够将尿素分解成CO2和NH3; (2)据表可知筛选尿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以尿素作为氮源,故与全营养LB培养基的成分相比,其主要特点是以尿素作为唯一的氮源;K2H2PO4和Na2HPO4的作用是为培养基提供无机盐和维持培养基的pH平衡; (3)近中性且潮湿的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较多,容易得到目的菌,故土壤取样时要取此种类型的土壤; (4)用全营养的LB培养基接种培养对照,LB培养基上菌落的种类和数量较筛选培养基上菌落的种类和数量更多;对尿素分解菌进行鉴定时,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酚红指示剂。 【点睛】本题考查筛选培养基的相关知识,结合尿素筛选培养基的营养成分,考查学生对培养基配置的要求的掌握情况,和对筛选培养基结果的鉴别。 [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31. 研究发现,昆虫体内存在一种能分解有机磷农药的酯酶,为提高这种酯酶的活性,科研人员又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用人工诱变的方法使昆虫发生基因突变,可能会提高昆虫体内这种酯酶的活性,但由于_________,人工诱变的方向难以掌握。 (2)与用诱变剂直接处理昆虫相比,在对控制酯酶合成的基因进行PCR - 26 - 扩增时加入诱变剂、获得高活性脂酶突变基因的效率更高。这是因为加入的____________使PCR过程中仅扩增控制酯酶合成的基因,诱变剂可只针对控制酯酶合成的基因进行诱变,且突变的控制酯酶合成的基因在______________的催化下不断复制,可快速积累突变。 (3)若要提高这种酯酶的活性,还可考虑利用_________工程对这种酯酶进行改造,即根据所需功能设计其结构,推测出应有的氨基酸序列,进而确定相对应的________,再据此获得控制高活性酯酶合成的基因,将此基因导人细菌体内,并整合至细菌的DNA分子中。该工程菌繁殖后,其子代均可分泌高活性酯酶,这说明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 (2). 引物 (3). 热稳定 DNA聚合酶(或Taq酶) (4). 蛋白质 (5). 脱氧核苷酸序列 (6). 控制高活性酯酶合成的基因整合至细菌 DNA分子中后,随着细菌DNA分子的复制而复制,并传递给子代细菌,且在子代细菌中能稳定遗传 【解析】 【分析】 1、蛋白质工程是在基因工程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第二代基因工程。 蛋白质工程从分子水平对蛋白质进行改造设计,通过对相应的基因进行修饰加工甚至人工进行基因合成,从而对现有蛋白质进行改造,或制造一种新的蛋白质以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需求;而基因工程只是将外源基因导入另一生物体内,并使之表达,体现人类所需的性状,或者获取所需的产品。 关于PCR技术的相关知识: 1、概念:PCR全称为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的核酸合成技术; 2、原理:DNA复制; 3、前提条件: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以便合成一对引物; 4、条件:模板DNA、四种脱氧核苷酸、一对引物、热稳定DNA聚合酶(Taq酶); 5、过程:①高温变性:DNA解旋过程(PCR扩增中双链DNA解开不需要解旋酶,高温条件下氢键可自动解开);②低温复性:引物结合到互补链DNA上;③中温延伸:合成子链。 【详解】(1)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所以人工诱变的方向难以掌握。 (2)PCR是体外复制DNA(基因)的技术,加入的引物使PCR过程中仅扩增控制酯酶合成的基因;突变的控制酯酶合成的基因在Taq酶的催化下不断复制,可快速积累突变。 (3)提高酯酶的活性,还可考虑利用蛋白质工程对该酶进行改造;蛋白质工程的步骤根据所需功能设计其结构,推测出应有的氨基酸序列,进而确定相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该工程菌繁殖后,其子代均可分泌高活性酯酶,这说明控制高活性酯酶合成的基因整合至细菌 DNA - 26 - 分子中后,随着细菌DNA分子的复制而复制,并传递给子代细菌,且在子代细菌中能稳定遗传。 【点睛】本题考查蛋白质工程的基本步骤和PCR技术的知识,考生识记两个操作的基本步骤结合题干进行分析解答。 32.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能导致人类和动物患出血热的致死性病毒,对公共卫生具有严重危害,其NP蛋白在病毒复制中有重要作用,也是诊断该病的重要靶蛋白。科研人员制备了抗NP蛋白的单克隆抗体,用于该病毒的检测,制备流程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已免疫的小鼠体内注射了NP蛋白,从免疫学上分析NP蛋白属于____________。细胞B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说明该细胞是____________细胞。 (2)从细胞C筛选出细胞D过程中,首先要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上培养,再经过克隆化培养和____________,进行多次筛选,可获得足够数量的所需细胞,该细胞的特点是____________。 (3)单克隆抗体用于诊断病毒的特点有____________。除了作为诊断试剂外,试列举一例说明单克隆抗体的其他作用:____________。 (4)分析上图,可知生产抗NP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应用的动物细胞工程技术有____________和动物细胞融合。 【答案】 (1). 抗原 (2). 骨髓瘤 (3). 抗体检测 (4). 既能迅速大量繁殖,又能产生抗NP蛋白的单克隆抗体 (5). 特异性强、灵敏度高 (6). 可用于治疗疾病(或运载药物) (7). 动物细胞培养 【解析】 【分析】 - 26 - 单克隆抗体是由单一B细胞克隆产生的高度均一、仅针对某一特定抗原的抗体。通常采用杂交瘤技术来制备,杂交瘤抗体技术是在细胞融合技术的基础上,将具有分泌特异性抗体能力的效应B细胞和具有无限繁殖能力的骨髓瘤细胞融合为杂交瘤细胞,杂交瘤细胞既能产生抗体,又能无限增殖。用具备这种特性的单个杂交瘤细胞培养成细胞群,可制备针对一种抗原的特异性抗体即单克隆抗体。 【详解】 (1)已免疫的小鼠体内注射了NP蛋白,NP蛋白作为抗原,激发了小鼠细胞的体液免疫过程,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细胞B为骨髓瘤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 (2)从细胞C筛选出杂交瘤细胞D的过程中,首先要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上培养,再经过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进行多次筛选,可获得足够数量的所需细胞,该细胞即为所需细胞,该细胞的特点是既能迅速大量繁殖,又能产生抗NP蛋白的单克隆抗体。 (3)单克隆抗体具有特异性强、纯度高、灵敏度高的特点,在用于诊断病毒时能表现出上述特点。除了作为诊断试剂外,单克隆抗体还可用于靶向治疗,即与药物制成制成生物导弹,利用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把药物定向运送到病灶部位,以实现有效的治疗。 (4)上图中显示的是生产抗NP蛋白的单克隆抗体的过程,该过程中应用的动物细胞工程技术有动物细胞培养和动物细胞融合,动物细胞培养是动物细胞工程的基础。 【点睛】 熟知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流程以及应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正确辨析图中的各个环节是解答本题的前提。 - 26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