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9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0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普查调研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2020年呼和浩特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普查调研考试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生物部分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细胞内物质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肝细胞中内质网合成的磷脂可转移至中心体 B. 细菌细胞中DNA指导合成的蛋白质可转移至线粒体 C. 吞噬细胞中高尔基体加工的蛋白质可转移至溶酶体 D. 胰岛细胞中内质网加工的蛋白质可直接转移至细胞膜 【答案】C 【解析】 【详解】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中心体不具膜结构,故A项错误;细菌是原核生物,细胞内没有线粒体,B项错误;核糖体内产生的蛋白质经由内质网加工进入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分泌囊泡将蛋白质运到溶酶体内,C项正确;内质网加工的蛋白质需经过高尔基体做进一步的修饰加工,然后形成包裹着蛋白质的囊泡,移动到细胞膜,D项错误。 【点睛】本题以不同类型细胞内的物质运输为情境,对必修一、二、三的相关内容进行适度整合,考查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相关知识的理解及综合运用。但题目的本质还是考查各种细胞器的功能及联系,以此为突破口解题即可。 2.2019年《自然》杂志发表文章:年轻小鼠胶原蛋白COL17A1基因的表达水平较低的干细胞比表达水平高的干细胞容易被淘汰,这一竞争”有利于维持皮肤年轻态。随着年龄的增长,胶原蛋白COL17A1基因的表达水平较低的干细胞增多。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 衰老皮肤中出现老年斑的原因是控制色素形成的酪氨酸酶活性降低 B. 衰老的皮肤细胞,细胞核体积增大,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 C. COL17A1基因含量的高低可以作为皮肤是否衰老的一个标志 D. 皮肤干细胞分化为表皮细胞的过程就是COL17A1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分析】 - 14 - 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详解】衰老皮肤中出现老年斑的原因是色素沉积,A错误;衰老的皮肤细胞,细胞核体积增大,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能力降低,B正确;根据题干信息“随着年龄的增长,胶原蛋白COL17A1基因的表达水平较低的干细胞增多”可知,COL17A1基因表达水平的高低(而不是基因含量的高低)可以作为皮肤是否衰老的一个标志,C错误;皮肤干细胞分化为表皮细胞的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该过程中COL17A1基因表达水平降低,D错误。故选B。 【点睛】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同一个体不同体细胞中DNA相同,RNA或蛋白质有区别。 3.取某一红色花冠 2 个大小相同、生理状态相似的花瓣细胞,将它们分别放置在甲乙两种溶液中, 测得细胞失水量的变化如图 1,液泡直径的变化如图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第 4 分钟前甲溶液中花瓣细胞的失水速率小于乙溶液 B. 第 4 分钟后乙溶液中细胞由于失水过多而死亡 C. 图 2 中曲线Ⅱ和图 1 中甲溶液中细胞失水量曲线对应 D. 甲、乙两种溶液的浓度不同,溶质种类也一定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1可知,植物细胞放在甲溶液中,植物细胞的失水量逐渐增加,当达到一定的时间后,失水速率减慢,所以甲溶液是高渗溶液;放在乙溶液中,植物细胞失水量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达到一定时间后,细胞的失水量逐渐减少,超过6分钟细胞失水量为负值,说明细胞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乙溶液中的溶质是细胞需要并且可以吸收的。 分析题图2可知:I液泡先变小后恢复到原样,为乙溶液中的变化曲线,Ⅱ液泡先变小后维持不变,为甲溶液中的变化曲线。 - 14 - 【详解】A、第4分钟前甲溶液中花瓣细胞的失水速率大于乙溶液,A 项错误; B、第4分钟后乙溶液中细胞因为吸水发生了质壁分离复原,B 项错误; C、分析题图2可知I液泡先变小后恢复到原样,为乙溶液中的变化曲线,Ⅱ液泡先变小后维持不变,为甲溶液中的变化曲线,C 项正确; D、两条曲线的差异是甲、乙溶液溶质不同,甲溶液中溶质不能被细胞吸收,乙溶液中的溶质可以被细胞吸收,D 项错误。 故选C。 4.生物利用的能源物质主要是糖类和脂肪,脂肪的氧原子含量较糖类少而氢的含量多。因此,可用一定时间内生物产生CO2的摩尔数与消耗O2的摩尔数的比值来大致推测细胞呼吸底物的种类(不考虑蛋白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将酵母菌培养在溶氧丰富的葡萄糖溶液中,上述比值等于1 B. 糖尿病患者患病后与其未患病时相比,上述比值会降低 C. 富含油脂的种子在萌发初期,上述比值低于1 D. 处在冬眠阶段中的熊,上述比值接近1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物可利用糖类和脂肪进行呼吸产生能量,由于脂肪中氧原子含量较糖类中的少而氢的含量多,故氧化分解同质量的脂肪和糖类,脂肪消耗的氧气比糖类多。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产生CO2的摩尔数与消耗O2的摩尔数的比值为1,脂肪氧化分解产生CO2的摩尔数与消耗O2的摩尔数的比值低于1。 【详解】A、酵母菌培养在溶氧丰富的葡萄糖溶液中,只进行有氧呼吸产生CO2的摩尔数与消耗O2的摩尔数的比值等于1,A正确; B、糖尿病患者利用的葡萄糖会减少,产生CO2的摩尔数与消耗O2的摩尔数的比值相比正常时会降低,B正确; C、富含油脂的种子在萌发初期主要利用油脂为能源物质,故产生CO2的摩尔数与消耗O2的摩尔数的比值低于1,C正确; D、处在冬眠阶段中的熊,主要靠分解脂肪提供能量,上述比值小于1,D错误。 故选D。 - 14 - 5.最新研究表明,新冠病毒(2019-nC0V)会引起人体发生细胞因子风暴(CS),其过程是:病毒入侵机体后,受感染的上皮细胞和免疫细胞产生约15种细胞因子帮助抵御病毒,细胞因子,会引起更多免疫细胞透过毛细血管并激活这些免疫细胞被激活的免疫细胞则会产生更多的细胞因子,导致细胞因子风暴。由于肺部毛细血管极为丰富,故血管通透性增加后将产生极其严重的后果,除此以外CS还会引起多种器官的衰竭。以下有关新冠肺炎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新冠肺炎患者肺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会导致肺部组织水肿 B. 新冠肺炎患者富含毛细血管的器官(如肾脏)也可能受CS损伤 C. 新冠肺炎患者产生细胞因子风暴(CS)是个负反馈调节过程 D. 服用使免疫细胞增殖受阻的药物(如类固醇)可缓解患者的症状 【答案】C 【解析】 【分析】 新冠肺炎病毒引起的肺炎病人体内,可能会出现细胞因子风暴,即在机体产生免疫应答消灭病毒的同时,免疫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会活化更多免疫细胞,活化后的免疫细胞又会产生更多细胞因子,形成一个正反馈,最终导致机体免疫反应过度,免疫系统开始对宿主的正常细胞发动攻击。 详解】A、根据题目信息,新冠肺炎患者肺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会导致肺部组织水肿,A正确; B、富含毛细血管的器官,免疫细胞更容易透过毛细血管并激活这些免疫细胞产生更多的细胞因子,因此新冠肺炎患者这些器官也受CS损伤,B正确; C、由题干信息“病毒入侵机体后,受感染的上皮细胞和免疫细胞产生约15种细胞因子帮助抵御病毒,细胞因子会引起更多免疫细胞透过毛细血管并激活这些免疫细胞,被激活的免疫细胞则会产生更多的细胞因子”,说明细胞因子风暴(CS)是一个正反馈调节过程,C错误; D、服用使免疫细胞增殖受阻的药物可减少细胞因子的产生,因此可缓解患者的症状,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把握题干关键信息并能结合选项分析作答。 6.研究发现逆转录酶具有多种酶活性,可催化多种化学反应。下图表示逆转录酶所能催化的反应过程(X酶代表逆转录酶)。请据图判断,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14 - A. X酶可存在于某些RNA病毒和T2噬菌体中 B. 据图可知X酶可催化DNA链的合成和RNA水解 C 图中核酸分子水解最多产生5种碱基和5种核苷酸 D. 图中合成DNA链时所涉及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完全一样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形,逆转录酶的作用是以RNA为模板,合成一条与RNA模板互补的cDNA单链,它与RNA模板形成RNA—cDNA杂交体。随后又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水解掉RNA链,再以cDNA为模板合成互补的DNA链。至此,完成由RNA指导的DNA合成过程。 【详解】A、逆转录酶存在于一些RNA病毒中,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没有逆转录酶,A错误; B、逆转录酶能合成DNA链,具有DNA聚合酶活性,能将RNA链水解成核糖核苷酸,具有水解RNA的作用,B正确; C、图中核酸包括DNA和RNA 2种,彻底水解产物有磷酸、核糖和脱氧核糖、5种碱基,共8种产物,C错误; D、图中第一次合成DNA时是RNA与DNA碱基互补配对,特有的碱基配对是U和A,第二次是DNA与DNA 配对,特有的碱基配对是T和A,D错误。 故选B。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从图形中提取逆转录过程,分析图中图像模板和产物,推测酶的作用。 二、非选择题 (一)必考题 7.美国科学家卡尔文和同事对光合作用过程进行探究。将小球藻放人一个密闭容器中,通入14C标记的14CO2给予充足的光照,每隔一定时间取样、分离、鉴定光合产物。实验结果:若光照30s后检测产物,检测到了多种带14C标记的化合物(C3、C4、C5、C6、C7 - 14 - 等);若将光照时间逐渐缩短至几分之一秒,90%的放射性出现在一种三碳化合物(C3)中;在5s的光照后,同时检测到了含有放射性的五碳化合物(C5)和六碳糖(C6)。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__________,可推测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CO2中C的转化途径为__________。 (2)卡尔文和同事对这种三碳化合物(C3)分子结构进行分析发现,形成的C3中只有一个碳有放射性另外两个碳则没有。这说明__________。 (3)有人将“卡尔文循环”分为CO2的固定、C3的还原和受体的再生三个阶段,这里的受体指的是_______(填“C5”或“C6”)。为验证这一过程,如果忽然停止光照,在短时间内测定该化合物的含量会__________。 (4)研究发现“卡尔文循环”中某种酶促反应速率可被迅速调节,以适应光反应,推测对反应速率的调节是通过改变酶的___________来实现的。 【答案】 (1). 被14C标记的化合物出现时间的先后 (2). CO2→C3→C5和C6 (3). C3不是由3个CO2聚合而成的,而是由CO2与体内某种化合物结合而成的 (4). C5 (5). 减少 (6). 结构或活性 【解析】 【分析】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发生场所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色素吸收光照,吸收光能、传递光能,并将一部分光能用于水的光解生成[H]和氧气,另一部分光能用于合成ATP,暗反应发生场所是叶绿体基质中,首先发生二氧化碳的固定,即二氧化碳和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两分子的三碳化合物,三碳化合物利用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被还原。 【详解】(1)卡尔文用14C标记的CO2作为原料,探究暗反应的过程,所以不断缩短光照时间,是为了确定被14C标记的化合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据实验结果可推测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CO2中C的转移途径为CO2→C3→C5和C6。 (2)形成的C3中只有一个碳有放射性,另外两个碳则没有,这说明C3不是由3个CO2聚合而成的,而是由CO2与体内某种化合物结合而成的。 (3)有人将“卡尔文循环”分为CO2的固定、C3的还原和受体的再生三个阶段,据暗反应的过程可推知:这里的受体指的是与CO2结合的C5;若忽然停止光照,则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减少,C3的还原变慢,而C02的固定不受影响,故在短时间内测定该化合物(C5)的含量会减少。 (4)酶促反应速率可被迅速调节,推测该反应速率是通过改变酶的结构或活性来实现的。 - 14 -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探索历程、生物学研究中的科学思想,要求考生能根据题干中信息答题。熟悉暗反应过程中的各种物质来源去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8.科学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方法,只用手指的一滴血就能在流鼻涕和发热等症状出现前检测出谁将患上流感。该方法利用的是一种快速诊断免疫试纸,可根据检测结果是否呈“阳性”来进行初步诊断。如图表示某同学在医院取手指血时兴奋在反射弧中传导的模式图,请回答有关向题: (1)用针刺激甲图中的④,结合图乙分析此处的电位变化是______,引起该种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 (2)若在甲图中的④处给予适宜刺激,乙图代表④受刺激时的膜电荷分布的变化情况,则兴奋的传递方向与________(填“膜内”或“膜外”)的局部电流方向相同,同时电流表A发生_______了次偏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3)当我们取指血进行化验时,针刺破手指的皮肤,我们感觉到痛却并未将手指缩回,这一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明每次采血都会因为极度紧张使心跳加快、呼吸加速而出汗,此过程中下丘脑通过分泌________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的相关激素作用于甲状腺,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细胞代谢加快,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是_________。 【答案】 (1). 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2). 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强,Na+内流 (3). 膜内 (4). 1次 (5).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6). 低级中枢受高级中枢的控制 (7).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或TRH) (8). 几乎全身所有细胞 【解析】 【分析】 1 - 14 - 、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为静息电位,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神经纤维受刺激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为动作电位,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负内正;静息电位形成的原因是钾离子外流,动作电位形成的原因是钠离子内流。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3、分析题图:图甲是反射弧的结构组成,其中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③是神经中枢、④是传出神经、⑤是效应器;图乙是传出神经在静息状态和动作状态膜两侧的电位情况的放大;图丙是突触结构图,其中1是突触小体、2是线粒体、3是突触小泡、4是突触前膜、5是突触间隙、6是突触后膜。 【详解】(1)以上分析知,甲图中的④是传出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膜两侧的电位为外正内负,即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膜两侧的电位为外负内正,即动作电位,所以刺激甲图中的④,④处的电位发生的变化是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由静息电位变成动作电位),动作电位的产生是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强,Na+内流。 (2)神经纤维的某一点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而邻近的两侧未兴奋部位的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这样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的移动,形成局部电流,电流的流动方向是由正电位→负电位,局部电流又刺激相近的未兴奋部位发生同样的电位变化,如此进行下去,将兴奋由刺激部位向两侧传导,由此可见;若在甲图中的④处给予适宜刺激,乙图代表④受刺激时的膜电荷分布的变化情况,则兴奋的传递方向与膜内的局部电流方向相同,因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即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所以电流表A发生了1次偏转,原因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3)当我们取指血进行化验时,针刺破手指的皮肤,我们感觉到痛却并未将手指缩回,这是因为大脑皮层在控制这一过程,这一现象说明低级中枢受高级中枢的控制。 (4)小明每次采血都会因为极度紧张使心跳加快、呼吸加速而出汗,此过程中下丘脑通过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细胞代谢加快,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是几乎全身所有细胞。 【点睛】本题结合取指血时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和传递过程的模式图,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神经元间传递的相关知识,考查了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以及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要求学生识记相关知识,识记反射弧的组成、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9.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现象。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物进化的实质是________。美国作家卡尔· - 14 - 齐默在其《编织生命的网》中描写了生物的共同进化现象:每一代植物都会针对昆虫调整自己的防御武器,而昆虫同时也在进化出新方式,克服_________。 (2)田鼠善于打洞,猛禽是田鼠的天敌,它们在共同进化。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该生态系统中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________决定的;b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度上升,但三条曲线上升幅度有差异,从田鼠生存环境变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 ②曲线________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更大;若在大豆田周围合理植树可控制鼠害,从而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该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关系,使人们从中更多获益。 ③大豆田中农作物同化的能量除了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外,还包括___________。 【答案】 (1).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 植物的防御(意思对即可给分) (3).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 (4). 株冠形成有利于躲避天敌;食物增加有利于田鼠繁殖;模拟树桩数量不同导致肉食性猛禽种群数量不同,对田鼠的捕食程度不同(答出两点即给分) (5). I (6). 能量流动 (7). 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流向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利用、未利用) 【解析】 【分析】分析曲线图可知:b点之后,株冠开始形成,这样有利于田鼠躲避天敌,同时,周围的生物也逐渐丰富,为田鼠提供更多的食物来源;d点后,株冠开始萎蔫,这样不利于田鼠躲避天敌,种群数量减少。 【详解】(1)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植物和昆虫之间可以共同进化,每一代植物都会针对昆虫调整自己的防御武器,而昆虫同时也在进化出新方式,克服植物的防御。 - 14 - (2)①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可决定种群密度;据图分析,b点以后,大豆的株冠形成,株冠的形成为田鼠提供了食物及躲避天敌的场所,所以田鼠种群密度大幅度上升;但模拟树桩数量不同导致肉食性猛禽种群数量不同,对田鼠的捕食程度不同,有利于田鼠大量繁殖,故三条曲线上升幅度有差异。 ②据图可知:曲线I所示环境中田鼠的种群密度最小,故其肉食性猛禽的密度更大;若在大豆田周围合理植树可控制鼠害,从而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人们从中更多获益。 ③生物体同化的能量包括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和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又可分为流向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利用、暂时未利用)。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生物进化、种群数量变化以及生态系统的功能,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应用相关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10.果蝇的眼形粘胶眼和正常眼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且显性基因纯合致死;果蝇的翅形圆形、镰刀形和椭圆形分别由复等位基因R、S和T控制。在探究上述两对性状的遗传规律时,让一群粘胶眼圆翅雌果蝇和一群粘胶眼椭圆翅雄果蝇进行了随机交配实验,F1的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说明:Y染色体上无上述相关基因) 粘胶眼 圆翅 粘胶眼 镰刀翅 粘胶眼 椭圆翅 正常眼 圆翅 正常眼 镰刀翅 正常眼 椭圆翅 雌果蝇 4/24 0 4/24 2/24 0 2/24 雄果蝇 4/24 2/24 2/24 2/24 1/24 1/24 回答下列问题: (1)基因A和基因R的根本区别是________。一个种群中粘胶眼基因的频率不会超过50%,原因是________。 (2)R、S和T之间的显隐关系为________,F1粘胶眼椭圆翅雌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 (3)现有圆翅雌雄果蝇各一只,预通过一次杂交实验判断圆翅雌果蝇的基因型,请完善实验思路和结果预测。 ①实验思路:让圆翅雌雄果蝇进行杂交,观察_____。 ②结果预测:______。 - 14 - 【答案】 (1). 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 (2). 粘胶眼基因(A)纯合致死,种群中不存在AA个体,粘胶眼基因频率最高为50% (3). XR>XT>XS (4). AaXTXT和AaXTXS。 (5). 子代雄果蝇的表现型种类 (6). 若均为圆翅,则该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RXR;若有圆翅和椭圆翅,则该雎果蝇的基因型为XRXT;若有圆翅和镰刀翅,则该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RXS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分析表中数据可知,亲代果蝇为一群粘胶眼圆翅雌果蝇和一群粘胶眼椭圆翅雄果蝇进行了随机交配实验,根据F1的表现型可知,后代眼形发生了性状分离,因此粘胶眼为显性性状;F1代只在雌果蝇中出现圆翅和椭圆翅,而在雄果蝇中既有圆翅又有椭圆翅和镰刀翅,说明控制翅形的基因与性别相关联,即控制翅形的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且显隐性关系为:R>T>S,则亲代的基因型为粘胶眼圆翅雌果蝇AaXRXS和AaXRXT、粘胶眼椭圆翅雄果蝇AaXTY。 【详解】(1)基因A和基因R属于非等位基因,二者蕴含的遗传信息不同,而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故主要区别是二者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根据题意由于粘胶眼基因(A)纯合致死,种群中不存在AA个体,粘胶眼基因频率最高为50%,即最大可能种群中只有杂合子。 (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由于R、S和T位于X染色体上,因此R、S和T之间的显隐关系为XR>XT>XS;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亲代的粘胶眼圆翅雌果蝇基因型为AaXRXS和AaXRXT、粘胶眼椭圆翅雄果蝇AaXTY,则F1粘胶眼椭圆翅雌果蝇的基因型为AaXTXT和AaXTXS。 (4)现有圆翅雌雄果蝇各一只,预通过一次杂交实验判断圆翅雌果蝇的基因型,让圆翅雌雄果蝇进行杂交,圆翅雌果蝇的基因型有三种:XRXR、XRXS、XRXT,圆翅雄果蝇的基因型只有XRY,如果圆翅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RXR,子代雄果蝇的表现型种类只有一种圆眼;如果圆翅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RXS,子代雄果蝇的表现型种类有2种,即圆眼和镰刀眼;如果圆翅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RXT,子代雄果蝇的表现型种类有2种,即圆眼和椭圆眼,因此通过观察子代雄果蝇的表现型种类,即可通过一次杂交实验判断圆翅雌果蝇的基因型。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和应用以及常见的比例,把握伴性遗传的特点和应用,能够正确推导相关个体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理解复等位基因的含义,结合题目的条件和表中的数据分析判断复等位基因的显隐性关系,这是突破该题的关键。 - 14 - (二)选考题 [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11.胡萝卜素和花青素都是植物体内重要的色素。请回答有关问题: (1)胡萝卜素具有易溶于__________的特点,是_________(填“挥发性”或“非挥发性”)物质。 (2)现有乙醇和乙酸乙酯两种溶剂,应选用其中的__________作为胡萝卜素的萃取剂,不选用另外一种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花青素是构成很多植物花瓣和果实颜色的主要色素之一,花青素主要存在于_________(填细胞器名称)中。 (4)花青素的提取工艺如下:实验原料加75%酒精添加金属离子研磨组织匀浆水浴保温搅拌70分钟.离心上清液→测花青素提取率 ①75%酒精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从食品安全角度考虑,则对金属离子的要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兴趣小组分别对水浴温度、某金属离子的添加浓度进行了探究实验。结果显示,水浴温度在69~71℃范围内,提取率提高;某金属离子的添加浓度在0.1~0.3g/L范围内,提取率较高。他们认为要达到最高提取率,还必须对水浴温度和某金属离子的添加浓度进行进一步优化,并确定以此为探究课题。请拟定该课题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有机溶剂 (2). 非挥发性 (3). 乙酸乙酯 (4). 萃取胡萝卜素的有机溶剂应不与水混溶,而乙醇为水溶性有机溶剂 (5). 液泡 (6). 作为花青素的提取液(溶解提取花青素) (7). 金属离子要对人无害(或有益) (8). 探究水浴温度和某金属离子添加浓度对花青素提取率的影响 【解析】 【分析】 提取植物中有效成分的基本方法有三种:蒸馏、压榨法和萃取。蒸馏是利用水蒸气将挥发性较强的芳香油携带出来,适用于提取挥发性强的芳香油;压榨法,是通过机械加压,压榨出果皮中的芳香油,适用于易焦糊原料的提取;萃取适用范围广,要求原料的颗粒要尽可能细小,能充分浸泡在有机溶液中,不同的原料应用不同的方法来提取。 【详解】(1)胡萝卜素是橘黄色结晶,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易溶于有机溶剂,是非挥发性的物质。 (2)萃取胡萝卜素的有机溶剂应不与水混溶,而乙醇为水溶性有机溶剂,故应选用乙酸乙酯作为胡萝卜素的萃取剂。 - 14 - (3)决定花瓣和果实颜色的花青素存在于液泡中。 (4)①色素溶于有机溶剂中,75%的酒精的作用是溶解提取花青素,花青素的提取,需加75%酒精、金属离子研磨,从食品安全角度考虑,则对酒精和金属离子的要求分别是酒精要是食用酒精、金属离子要对人无害或有益。 ②兴趣小组分别对水浴温度、某金属离子的添加浓度进行了探究实验。可见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水浴温度和某金属离子添加浓度对花青素提取率的影响。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色素的提取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12.近日,美国和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发现,从锥形蜗牛体内提取出的毒液可望帮助人类开发出超级速效的胰岛素。他们研究表明锥形蜗牛毒蛋白(Con-InsG1)能加速受体细胞信号转换,比人类胰岛素更加快速的发挥作用。因此制造这类“速效胰岛素”以及利用转基因技术实现批量生产成为I型糖尿病治疗的新思路。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利用基因工程制造Con-InsC1这种速效胰岛素过程中,构建基因表达的载体一般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标记基因和_________。启动子的作用是______,标记基因的作用是__________。 (2)为了获得目的基因可以通过提取分析Con-InsGl毒蛋白中的_______序列推知毒蛋白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再用DNA合成仪直接大量合成。基因工程中需要DNA连接酶,根据酶的来源不同分为_________两类。 (3)将人工合成的目的基因导入大肠杆菌体内,一般先用药物处理大肠杆菌使之成为______细胞。再将重组DNA溶于____________中与该类细胞融合,在一定温度下促进细胞吸收重组DNA分子完成转化过程。 (4)经过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获得的Con-InsC1毒蛋白活性未能达到期待的“速效胰岛素”的生物活性,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______。 【答案】 (1). 终止子 (2). 一段有特殊结构的DNA片段,位于基因的首端,它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驱动转录 (3). 鉴别和筛选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 (4). 氨基酸 (5). E·coli DNA连接酶和T4-DNA连接酶 (6). 感受态 (7). 缓冲液 (8). 大肠杆菌中基因表达获得的蛋白质未加工 【解析】 - 14 - 【分析】 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和复制原点等,其中启动子在基因的首端,是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控制着转录的开始;终止子在基因的尾端,控制着转录的结束;标记基因是便于目的基因的鉴定和筛选;复制原点是DNA复制的起始位点。获取目的基因可采用的方法有:直接分离和人工合成,人工合成目的基因常用方法有反转录法和化学合成法。为了获得目的基因可以通过提取分析Con-Ins Gl毒蛋白中的氨基酸序列推知毒蛋白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再用DNA合成仪直接大量合成,基因工程中需要DNA连接酶,根据酶的来源不同分为E•coliDNA连接酶和T4DNA连接酶两类。 【详解】(1)基因表达的载体一般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和复制原点等,其中启动子是一段有特殊结构的DNA片段,位于基因的首端,它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驱动转录;标记基因的作用是鉴别和筛选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 (2)人工合成目的基因,可以根据Con-Ins Gl毒蛋白中的氨基酸序列推mRNA中的核糖核苷酸序列,进而推测毒蛋白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再用DNA合成仪直接大量合成。基因工程中的DNA连接酶可以分为E•coliDNA连接酶和T4DNA连接酶两类。 (3)将人工合成的目的基因导入大肠杆菌等微生物体内,先用氯化钙处理大肠杆菌,使之成为感受态,再将重组DNA溶于缓冲液中与该类细胞融合。 (4)由于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细胞中没有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等多种细胞器,不能对合成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所以获得的Con-Ins Gl毒蛋白活性未能达到期待的“速效胰岛素”的生物活性。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通过对基因工程技术产生“速效胰岛素”过程的分析,使学生熟悉和识记记基因工程的原理、工具、操作步骤及应用,掌握各步骤中的相关细节,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解答,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 14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