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9 发布 |
- 37.5 KB |
- 5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河北省邢台市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试卷 (解析版)
2016-2017学年河北省邢台市高二(上)第三次月考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0小题,第1-40小题每小题1分,第41-50小题每小题1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物质都不属于内环境组分的是( ) A.血红蛋白、激素受体 B.生长素、核糖 C.生长激素、RNA聚合酶 D.HCO3﹣、唾液淀粉酶 2.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抗体和抗原特异性结合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 B.人体的内环境存在神经递质、抗体和激素的物质 C.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和血浆、淋巴进行物质交换 D.组织液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血浆和淋巴 3.血浆由a处流经骨骼肌细胞进入b处,当骨骼及剧烈运动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处的pH值低于b处 B.a处的血糖浓度高于b处 C.a处的二氧化碳浓度高于b处 D.a处的肌糖原浓度低于b处 4.如表对图示曲线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条件 X Y A 寒冷环境下 甲状腺激素的含量 机体的产热量 B 饱餐后半小时 肝细胞中糖原的含量 胰高血糖素的含量 C 失水过多,食物过咸 抗利尿激素的含量 尿液的量 D 剧烈运动后的短时间内 乳酸的含量 血浆的pH值 A.A B.B C.C D.D 5.下列有关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兴奋传导的方向和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同 B.静息时钾离子也主动运输的方式外流 C.在缩手反射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D.细胞外液钠离子浓度不影响动作电位的峰值 6.下列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 B.神经递质储存在突触小泡内 C.突触后神经元不能合成神经递质 D.突触后膜接受递质后产生兴奋 7.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人体内的热量来源于细胞呼吸 B.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产热器官 C.炎热环境中散热量大于产热量 D.体温稳定受神经一体液的调节 8.下列有关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都要和特定的物质结合后才能起作用 B.都不能脱离细胞而在外界环境中起作用 C.发挥作用后都可能被灭活 D.都需要高尔基体的加工和运输 9.下列有关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体液中的化学物质参与的调节都属于激素调节 B.CO2刺激脑干调节机体呼吸的过程为神经调节 C.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速度慢,作用范围更为局限 D.激素调节属于体液调节,是体液调节的重要部分 10.下列有关人体的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下丘脑能作为神经中枢参与水盐平衡调节 B.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会刺激下丘脑产生渴觉 C.当与水盐平衡调节过程中的信息分子只有抗利尿激素 D.大脑皮层和垂体不会影响人体的水盐平衡调节 11.为了探究生长素和乙烯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这两种激素的相互作用,科学家用某种植物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由此可初步推测( ) A.生长素和乙烯对植物茎的生长及协同作用 B.浓度高于10﹣6mol•L﹣1的生长素被移植该植物茎段的生长 C.该植物茎中生长素含量达到M时,植物开始合成乙烯 D.该植物茎中乙烯含量的增加会促进生长素的合成 12.下列对生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顶芽生长占优势时侧芽生长素合成受到抑制 B.燕麦胚芽鞘中部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光照方向无关 C.草莓果实的自然生长过程与生长素无关而与乙烯有关 D.温特的实验中生长素从胚芽鞘尖端基部进入琼脂块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13.下列关于艾滋病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 B.艾滋病的病原体存在于血液、精液和唾液等处 C.艾滋病病毒主要攻击人体B淋巴细胞 D.患者往往直接死于念珠菌等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 14.如图为人的体液免疫过程,请分析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细胞③为B细胞 B.细胞①~⑤均能识别抗原 C.细胞⑤为靶细胞 D.阶段Ⅳ是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的过程 15.如图所示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最大 B.图中阴影部分可表示克服环境阻力时淘汰的个体数量 C.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c点之后 D.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为400 16.早在宋代,我国就产生了四大家鱼混养技术.如图所示表示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此图表明四大家鱼的能量流动方向为鲢鱼→鳙鱼→青鱼 B.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现象体现了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C.鲢鱼和鳙鱼之间是共生关系,青鱼和草鱼之间是竞争关系 D.若浮游植物大量死亡,鲢鱼在短时间内会增加 17.下列关于探究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实验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实验设计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 B.可以用菲林试剂来检测微生物是否分解了淀粉 C.实验中的对照组要进行灭菌处理 D.对土壤进行高温处理的目的是杀死土壤中的微生物 18.用图表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丙属于次级消费者 B.丙可以为甲提供无机盐 C.丙不属于食物链 D.甲属于自养生物 19.下列关于对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 B.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C.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稳定 D.信息传递仅存在于生物和生物之间 20.下列描述中属于行为信息的是( ) A.迁徙中的鸟可以太阳发出的光为向导 B.每个狮群都有自己的领地,这些领地靠它们的尿液来标记 C.鸟类突然振翅飞起来对同伴进行报警 D.鸟类通过尖利的鸣叫报警 21.如图所示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群落和生态系统概念之间关系的是( ) A. B. C. D. 22.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泥巴.”某池塘生态系统中含有的色素成分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是( ) A.小鱼吃的小虾 B.泥巴中的藻类 C.吃小鱼的大鱼 D.泥巴中的大肠杆菌 23.在裸岩眼题为森林的过程中,对群落演替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选项 生态特征 发展期 成熟期 A 营养结构 简单 复杂 B 有机物总量 较少 较多 C 生物种类 较多 较少 D 动物类群丰富度 较低 较高 A.A B.B C.C D.D 24.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生物圈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大.为了减轻生活中的压力,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人们的膳食结构应该调整为( ) A.以植物性食物为主 B.以淡水鱼养殖的鱼虾为主 C.以禽类、蛋类为主 D.以猪等家畜去的肉类为主 25.下列关于群落的空间结构及其生态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群落的空间结构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 C.群落的空间结构缓解了种间竞争 D.影响群落空间结构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和水分 26.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时间的关系 B.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 C.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D.种内斗争最激烈时是时 27.如图中曲线Ⅰ表示某种群的出生率,曲线Ⅱ表示其死亡率.则( ) A.种群在c点之前呈“J”型曲线增长,c点之后呈“S”型曲线增长 B.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是a点对应的时期 C.c点时此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环境容纳量 D.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变化受食物的影响 28.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下列变化不可能发生的是( ) A.群落的物种构成不断发生变化 B.优势种群的数量保持稳定 C.物种总数起始增多然后趋于稳定 D.成熟阶段总生产量与总呼吸量相对稳定 2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动物都属于消费者 B.细菌都属于分解者 C.生产者是生态系统最基本的成分 D.一种生物只属于生态系统的一种成分 30.福寿螺引入我国后迅速蔓延,种植密度逐渐增大,一些地方的水稻秧苗遭到啃食,农作物减产.中华鳖可捕食成年福寿螺,有人用中华鳖进行生物防治试验.如图是放养中华鳖后,福寿螺卵块的数量变化情况.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福寿螺与水稻为捕食关系,可用样方法调查福寿螺卵块的密度 B.在6月中旬﹣7月中旬,幼年期福寿螺大量被捕食导致卵块数量明显下降 C.在8﹣9月份福寿螺的出生率较低,导致福寿螺的种群密度降低 D.放养中华鳖能有效抑制福寿螺种群数量的增长 31.为了保护环境,到北极冰川考察的科学工作者,除了将塑料以及金属类废弃物带离北极外,还必须把人体尿液、粪便等废物代理,这是因为北极( ) A.缺少生产者 B.分解者很少 C.没有消费者 D.气候极其恶劣 32.食物网具有的特征是( ) A.每一种生物都被多种生物捕食 B.有多条互有联系的食物链 C.每一种动物都可以吃多种植物 D.每一种生物都只位于一个营养级上 33.一个天然湖泊生态系统中,肉食性动物比草食性动物的数量少得多.这是由于( ) A.湖泊中氧气不足 B.湖泊中动物的密度太大 C.肉食性动物的天敌过多 D.能量在食物链中逐渐递减 34.如图表示能量金字塔.下列对其描述正确的是( ) A.a级生物含有最多的生产者 B.b级生物直接从a级生物获得能量 C.c级生物在消费者中含有的能量最多 D.d级生物含异养生物种类最多 35.下列4种现象中,不适宜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规律进行合理分析的是( ) A.虎等大型肉食动物容易成为濒危物种 B.蓝藻易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爆发 C.饲养牛、羊等动物,成本低、产量高 D.巨大的蓝鲸以微小的浮游动物为食 36.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草是初级消费者 B.该食物网中有4条食物链 C.鼠和兔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D.狐占有两个不同的营养级 37.兔子吃草,红狐吃兔,狼吃红狐构成的食物链中,红狐所处的消费者级和营养级依次是( ) A.次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B.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 C.三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D.三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 38.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如果要研究被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去向,不应包括( ) A.羊的呼吸消耗量 B.羊的粪便量 C.羊的生产量 D.部分死亡羊的重量 39.下面关于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 B.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 C.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可分别进行 D.信息传递把生态系统各组分联系成一个统一整体 40.组成食物链的环节一般不会多于6个,其原因主要是( ) A.生存斗争较强 B.物质能循环利用 C.能量能多级利用 D.能量通过细胞呼吸大量散失 41.胰液的分泌调节过程如图所示,据此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物质A是神经递质,物质是B促胰液素 B.将盐酸直接注入血浆中也会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C.胰腺属于神经调节过程中反射弧的一部分 D.由图可知胰液的分泌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42.如图表示生命活动调节的模型,下列选项所述不符合该模型的是( ) A.若X表示胰岛素的含量,a可能表示高血糖 B.若X表示机体的产热量,b可能表示机体代谢增强 C.若X表示出甲状腺激素的分泌,b可能表示甲状腺激素 D.若X表示人体产生的乳酸量,则b可能代表氧气 43.研究发现,进食可刺激小肠K细胞分泌多肽GIP,GIP能作用于胰岛细胞和脂肪细胞来降低血糖浓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GIP作用于脂肪细胞时可能促进脂肪细胞肝糖原的水解 B.GIP和胰岛素能都能降低血糖浓度,与两者结合的受体相同 C.GIP可能促进脂肪细胞将葡萄糖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 D.在一个胰岛细胞中可能同时检测到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mRNA 44.如表表示某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在如表的四个选项中,如图相符合的是( ) 选项 x y z A 免疫细胞 淋巴细胞 T细胞 B 个体 种群 群落 C 体液 细胞外液 血液 D 生态系统 食物链和食物网 无机环境 A.A B.B C.C D.D 45.下列操作得到的数据比实际数值偏小的是( ) A.样方法:在个体密集区取样 B.标志重捕法:标记物易脱落 C.抽样检测法:在未经摇匀的酵母菌培养液下层取样 D.丰富度调查:不统计不认识的物种 46.如图表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示意图(单位J/cm2•a),据图分析,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400 B.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100 C.能量由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20% D.该生态系统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15 47.如图食物网中,假如猫头鹰的食物有来自兔,来自鼠, 来自蛇,那么,猫头鹰若要增加20g体重,最少需要消耗的植物为( ) A.80g B.900g C.800g D.600g 48.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①~④表示相关过程能量流动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③和④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 C.图中的值代表草→兔的能量传递效率 D.分解者获得的能量最少 49.如图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部分图解,①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循环进行的 B.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时逐级递减 C.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 D.图中①代表呼吸作用所消耗的能量 50.如图a、b分别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市生态系统不能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 B.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均由3个营养级组成 C.城市生态系统的维持需要补充大量的物质和能量 D.流经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均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51.如图表示下丘脑神经细胞、X细胞、Y细胞及它们分泌的激素之间的关系. (1)图中的下丘脑神经细胞除具有神经细胞的功能外,还具有 功能. (2)若Y细胞代表甲状腺细胞,物质甲就是 ;如果用物质丙饲喂正常动物,则物质乙的分泌量的变化是 ;物质乙与甲状腺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 结合,导致甲状腺细胞的代谢增强. (3)若X细胞代表肌细胞,当代谢活动突然增强,肌细胞产生的 增多,导致血浆pH略微下降. (4)当在A处给予一适当刺激后,电流表的指针发生 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52.欧洲兔曾被无意携入欧洲大草原,对袋鼠等本地生物造成极大威胁.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0→a年时间内,欧洲兔种群的年龄组成是 ,袋鼠种群的出生率 (填“小于”“等于”或“大于”)死亡率. (2)若0→a年时间段内,欧洲兔种群数量的增长倍数()是2,假设起始数量是50只,则第4年后欧洲出的种群数量有 只;若不加以防治,将导致该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填“升高”“不变”或“下降”). (3)利用狐狸与欧洲兔种群间存在 关系,在第a年引入狐狸防治兔灾.引入欧洲兔和狐狸后导致本地袋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 53.如图甲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几种生物构成的食物网;图乙是该草原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图中A是一种气体,B、C、D、E和F表示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碳流动的方向. (1)图甲中属于初级消费者的生物是 ,该群落中没有标出的生物类群是 . (2)该生态系统中,营养结构的稳定主要取决于 的种群和数量. (3)图乙中,碳元素以 的形式在E与C与之间进行流动,生产者通过 使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中,各种生物通过 作用使碳元素回到无机环境. 2016-2017学年河北省邢台市高二(上)第三次月考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0小题,第1-40小题每小题1分,第41-50小题每小题1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物质都不属于内环境组分的是( ) A.血红蛋白、激素受体 B.生长素、核糖 C.生长激素、RNA聚合酶 D.HCO3﹣、唾液淀粉酶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此题考查了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叫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解答】解:A、血红蛋白存在红细胞内,激素受体存在细胞膜上,都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 B、生长素可以存在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核糖是RNA的组成成分,存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正确; C、生长激素可以存在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RNA聚合酶存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正确; D、HCO3﹣可以存在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唾液淀粉酶存在消化道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正确. 故选:A. 2.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抗体和抗原特异性结合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 B.人体的内环境存在神经递质、抗体和激素的物质 C.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和血浆、淋巴进行物质交换 D.组织液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血浆和淋巴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1、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 2、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A正确; B、神经递质、抗体和激素都可以存在内环境中,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正确; C、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直接和淋巴、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C错误; D、血浆和组织液可相互渗透,组织液也可以进入淋巴,D正确. 故选:C. 3.血浆由a处流经骨骼肌细胞进入b处,当骨骼及剧烈运动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处的pH值低于b处 B.a处的血糖浓度高于b处 C.a处的二氧化碳浓度高于b处 D.a处的肌糖原浓度低于b处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温度和酸碱度. 【解答】解:A、当骨骼及剧烈运动时,细胞进行无氧呼吸可产生乳酸,但是经过缓冲物质的中和,因此血浆a处的pH值等于b处,A错误; B、由a处流经骨骼肌细胞进入b处,骨骼肌剧烈运动需要消耗葡萄糖功能,因此a处的血糖浓度高于b处,B正确; C、剧烈运动时,骨骼肌既进行无氧呼吸也进行有氧呼吸,其中有氧呼吸是主要的呼吸方式,因此骨骼肌细胞能产生二氧化碳,C错误; D、a处的肌糖原浓度低=高于b处,D错误. 故选:B. 4.如表对图示曲线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条件 X Y A 寒冷环境下 甲状腺激素的含量 机体的产热量 B 饱餐后半小时 肝细胞中糖原的含量 胰高血糖素的含量 C 失水过多,食物过咸 抗利尿激素的含量 尿液的量 D 剧烈运动后的短时间内 乳酸的含量 血浆的pH值 A.A B.B C.C D.D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据图分析,横坐标是时间,纵坐标表示因变量,其中X增加,Y减少.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 【解答】解:A、寒冷环境下,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加,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机体的产热量增加,进而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A错误; B、饱餐后半小时,血糖浓度增加,则胰高血糖素的含量减少,胰岛素分泌量增加,促进肝细胞中糖原的含成,使得血糖浓度维持相对稳定,B正确; C、失水过多,食物过咸,抗利尿激素的含量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新收,尿液的量减少,C正确; D、剧烈运动后的短时间内,机体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得PH下降,D正确. 故选:A. 5.下列有关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兴奋传导的方向和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同 B.静息时钾离子也主动运输的方式外流 C.在缩手反射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D.细胞外液钠离子浓度不影响动作电位的峰值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膜内由兴奋部位流向为兴奋部位,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而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 刺激离体的神经纤维中间某点,关于兴奋传导方向和电流方向如下图:(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 【解答】解:A、兴奋传导的方向和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同,A正确; B、静息时钾离子以协助扩散的方式外流,B错误; C、在缩手反射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C错误; D、细胞外液钠离子浓度会影响动作电位的峰值,降低细胞外液的钠离子浓度,则动作电位峰值会变小,D错误. 故选:A. 6.下列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 B.神经递质储存在突触小泡内 C.突触后神经元不能合成神经递质 D.突触后膜接受递质后产生兴奋 【考点】突触的结构. 【分析】1、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结构传递的,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突触有两种类型,即轴突﹣树突型和轴突﹣胞体型. 2、神经递质有两种类型,即兴奋型和抑制型. 3、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 【解答】解:A、神经递质大多数是有机物,有的是无机物,A错误; B、神经递质储存在突触小泡内,B正确; C、突触后神经元也能合成神经递质,C错误; D、突触后膜接受递质后产生兴奋或抑制,D错误. 故选:B. 7.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人体内的热量来源于细胞呼吸 B.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产热器官 C.炎热环境中散热量大于产热量 D.体温稳定受神经一体液的调节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人体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的机理是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体温的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人体的产热器官主要有肝脏和肌肉.据此分析作答. 【解答】解:A、人体内的热量来源于细胞呼吸分解有机物释放的能量,A正确; B、人体的产热器官主要有肝脏和肌肉,B正确; C、炎热环境中体温维持相对稳定,此时散热量等于产热量,C错误; D、体温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D正确. 故选:C. 8.下列有关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都要和特定的物质结合后才能起作用 B.都不能脱离细胞而在外界环境中起作用 C.发挥作用后都可能被灭活 D.都需要高尔基体的加工和运输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突触的结构. 【分析】 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只是作为信号分子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激素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会被灭活,体内需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激素调节的三个特点是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和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靶器官、靶细胞上含有能和相应激素特异性结合的受体,当激素与受体结合后,引起细胞代谢速率的改变,从而起到调节作用.激素产生后随血液运往全身,但只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不同的激素都有自己特定的靶器官、靶细胞,但范围有大有小. 【解答】解:A、神经递质和激素都是与相应的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A正确; B、激素和神经递质都不能脱离细胞而在外界环境中起作用,B正确; C、激素和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都被灭活,C正确; D、蛋白质类物质才需要高尔基体加工,部分激素和神经递质不是蛋白质类物质,不需要高尔基体加工,D错误. 故选:D. 9.下列有关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体液中的化学物质参与的调节都属于激素调节 B.CO2刺激脑干调节机体呼吸的过程为神经调节 C.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速度慢,作用范围更为局限 D.激素调节属于体液调节,是体液调节的重要部分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体液调节是指体内的一些细胞能生成并分泌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如激素、代谢产物等),经体液(血浆、组织液、淋巴)运输,到达全身的组织细胞或某些特殊的组织细胞,通过作用于细胞上相应的受体,对这些细胞的活动进行调节.激素调节是指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其特点有: ①微量和高效:激素在血液中含量很低,但却能产生显著生理效应,这是由于激素的作用被逐级放大的结果. ②通过体液运输:内分泌腺没有导管,所以激素扩散到体液中,由血液来运输. ③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激素的作用具有特异性,它有选择性地作用于靶器官、靶腺体或靶细胞 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解答】解:A、体液中的化学物质参与的调节不一定属于激素调节,例如二氧化碳的参与调节,不属于激素调节,A错误; B、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导致呼吸加快,刺激呼吸中枢,调节方式属于神经﹣体液调节,B错误; C、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速度慢,作用范围更为广泛,C错误; D、体液调节包括激素调节和化学物质参与的调节,D正确. 故选:D. 10.下列有关人体的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下丘脑能作为神经中枢参与水盐平衡调节 B.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会刺激下丘脑产生渴觉 C.当与水盐平衡调节过程中的信息分子只有抗利尿激素 D.大脑皮层和垂体不会影响人体的水盐平衡调节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 2、体内水多→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解答】解:A、下丘脑含有许多神经中枢及感受器,如调节水盐平衡以及生物的节律等,A正确; B、大脑皮层产生渴觉,B错误; C、当与水盐平衡调节过程中的信息分子有抗利尿激素、醛固酮等,C错误; D、水盐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大脑皮层是感觉中枢,垂体可以释放抗利尿激素,D错误. 故选:A. 11.为了探究生长素和乙烯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这两种激素的相互作用,科学家用某种植物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由此可初步推测( ) A.生长素和乙烯对植物茎的生长及协同作用 B.浓度高于10﹣6mol•L﹣1的生长素被移植该植物茎段的生长 C.该植物茎中生长素含量达到M时,植物开始合成乙烯 D.该植物茎中乙烯含量的增加会促进生长素的合成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分析图示可知: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发育影响不同,植物的生长受多种激素调节,植物激素的生成相互影响.生长素促进果实的生长,乙烯促进果实的成熟. 【解答】解:A、生长素和乙烯对植物茎的生长具有拮抗作用,A错误; B、由柱状图解可以看出,生长素浓度高于10﹣6mol/L时,只是生长素促进生长的作用减弱,并非抑制该植物茎段的生长,B错误; C、从时间和激素含量关系曲线可看出:当生长素浓度达到M时,乙烯开始合成,C正确; D、由左图可知,随着生长素的生成量逐渐增多,乙烯的生成量也逐渐增多;当乙烯生成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反而抑制生长素的生成量,D错误. 故选:C. 12.下列对生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顶芽生长占优势时侧芽生长素合成受到抑制 B.燕麦胚芽鞘中部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光照方向无关 C.草莓果实的自然生长过程与生长素无关而与乙烯有关 D.温特的实验中生长素从胚芽鞘尖端基部进入琼脂块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分析题干可知,本题的知识范围是生长素,然后根据选项描述梳理相关知识点,对选项做出判断. 【解答】解:A、顶端优势是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不是侧芽合成生长素受抑制.所以A描述错误. B、胚芽鞘中部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与光照无关,只有在尖端受单侧光照射,会改变运输方向.所以B描述正确. C、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果实的生长有关,乙烯促进果实成熟.所以C描述错误. D、植物体内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生长素进入琼脂块是简单扩散.所以D描述错误. 故应选B. 13.下列关于艾滋病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 B.艾滋病的病原体存在于血液、精液和唾液等处 C.艾滋病病毒主要攻击人体B淋巴细胞 D.患者往往直接死于念珠菌等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 【考点】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分析】 艾滋病是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的免疫缺陷病.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主要攻击和破坏的靶细胞为T淋巴细胞,随着T淋巴细胞的大量死亡,导致人体免疫力降低,病人大多死于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或恶性肿瘤,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 【解答】解:A、艾滋病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A正确; B、滋病的病原体存在于血液、精液和唾液等处,B正确; C、HIV主要攻击人体T淋巴细胞,C错误; D、患者特异性免疫功能下降,往往直接死于念珠菌等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D正确. 故选:C. 14.如图为人的体液免疫过程,请分析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细胞③为B细胞 B.细胞①~⑤均能识别抗原 C.细胞⑤为靶细胞 D.阶段Ⅳ是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的过程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据图分析,①表示吞噬细胞,②表示T淋巴细胞,③表示B淋巴细胞,④表示记忆细胞,⑤表示浆细胞.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解答】解:A、据分析可知,细胞③为B细胞,故A正确; B、浆细胞没有识别抗原的功能,吞噬细胞识别抗原没有特异性,故B错误; C、细胞⑤为浆细胞,故C错误; D、阶段Ⅳ是B细胞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的过程,故D错误. 故选:A. 15.如图所示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最大 B.图中阴影部分可表示克服环境阻力时淘汰的个体数量 C.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c点之后 D.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为400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从据图分析,靠近纵坐标的为J型增长曲线,另一个为S型增长曲线;曲线中的两个关键点:c点时,种群增长率达到最大,意味着种群的繁殖力最强;e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这时种群增长率最小,它意味着出生率与死亡率接近于等值. 【解答】解:A、当种群数量到达e点后,即K值时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和增长率都为0,A正错误; B、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淘汰的个体,B正确; C、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则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一直存在,C错误; D、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为200,D错误. 故选:B. 16.早在宋代,我国就产生了四大家鱼混养技术.如图所示表示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此图表明四大家鱼的能量流动方向为鲢鱼→鳙鱼→青鱼 B.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现象体现了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C.鲢鱼和鳙鱼之间是共生关系,青鱼和草鱼之间是竞争关系 D.若浮游植物大量死亡,鲢鱼在短时间内会增加 【考点】种间关系;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四大家鱼因栖息空间和食性不同而分布在池塘的不同水层,出现了垂直分层的现象; 四大家鱼之间在混合放养时存在竞争的关系,不存在捕食关系;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则浮游植物会大量增加,从而引起鲢鱼的数量增加,但鲢鱼数量增加又会受到食物、空间等条件限制,故不能以J型曲线持续增长. 【解答】解:A、由图可知四大家鱼间不存在捕食关系,故不会出现鲢鱼→鳙鱼→青鱼的能量流动关系,A错误; B、四大家鱼因捕食对象的不同而分布在池塘的不同水层,出现了垂直分层的现象,B正确; C、从图中可知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存在竞争的关系而非共生,C错误; D、若浮游植物大量死亡,鲢鱼是植食性动物,则鲢鱼在短时间内会减少,D错误. 故选:B. 17.下列关于探究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实验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实验设计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 B.可以用菲林试剂来检测微生物是否分解了淀粉 C.实验中的对照组要进行灭菌处理 D.对土壤进行高温处理的目的是杀死土壤中的微生物 【考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分析】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利用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暗、避高温、趋湿的习性进行采集;调查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中,实验组去除土壤中的微生物. 【解答】解:A、实验设计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A正确; B、用斐林试剂来检测微生物是否分解了淀粉,B正确; C、实验中的实验组要进行灭菌处理,去除土壤中的微生物,C错误; D、对土壤进行高温处理的目的是杀死土壤中的微生物,D正确. 故选:C. 18.用图表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丙属于次级消费者 B.丙可以为甲提供无机盐 C.丙不属于食物链 D.甲属于自养生物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根据箭头指向可以判断出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 【解答】解:A、丙属于分解者,A错误; B、丙可以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提供给甲,B正确; C、丙为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组成,C正确; D、甲为生产者,属于自养生物,D正确. 故选:A. 19.下列关于对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 B.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C.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稳定 D.信息传递仅存在于生物和生物之间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分析】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3)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解答】解:A、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A正确; B、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B正确; C、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稳定,C正确; D、信息传递发生在生物和生物之间、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D错误. 故选:D. 20.下列描述中属于行为信息的是( ) A.迁徙中的鸟可以太阳发出的光为向导 B.每个狮群都有自己的领地,这些领地靠它们的尿液来标记 C.鸟类突然振翅飞起来对同伴进行报警 D.鸟类通过尖利的鸣叫报警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大致可以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 (1)物理信息是指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2)化学信息是指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行外激素等; (3)行为信息是指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传递某种信息. 【解答】解:A、迁徙中的鸟可以太阳发出的光为向导属于物理信息,A错误; B、靠它们的尿液来标记领地属于化学信息,B错误; C、鸟类突然振翅飞起来对同伴进行报警属于物理信息,C正确; D、鸟类通过尖利的鸣叫报警属于物理信息,D错误. 故选:C. 21.如图所示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群落和生态系统概念之间关系的是( ) A. B. C. D. 【考点】生态系统的概念. 【分析】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 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他的无机环境相互形成的统一整体. 【解答】 解: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他的无机环境相互形成的统一整体,即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 故选:B. 22.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泥巴.”某池塘生态系统中含有的色素成分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是( ) A.小鱼吃的小虾 B.泥巴中的藻类 C.吃小鱼的大鱼 D.泥巴中的大肠杆菌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其中含有的食物链是泥巴中的藻类→小虾→小鱼→大鱼. 【解答】解:A、小虾吃藻类属于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A正确; B、泥巴中的藻类属于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B错误; C、吃小鱼的大鱼属于三级消费者,为第四营养级,C错误; D、泥巴中的大肠杆菌属于分解者,D错误. 故选:A. 23.在裸岩眼题为森林的过程中,对群落演替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选项 生态特征 发展期 成熟期 A 营养结构 简单 复杂 B 有机物总量 较少 较多 C 生物种类 较多 较少 D 动物类群丰富度 较低 较高 A.A B.B C.C D.D 【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随着演替的进行,植物种类及数量越来越多,有机物总量增多,植物能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所动物类群丰富度也升高,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来越强. 【解答】解:A、随着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A正确; B、随着演替的进行,植物种类及数量越来越多,所以有机物总量增多,B正确; C、随着演替的进行,生物种类越来越多,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来越强,C错误; D、随着演替的进行,生物种类越来越多,动植物类群丰富度均升高,D正确. 故选:C. 24.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生物圈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大.为了减轻生活中的压力,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人们的膳食结构应该调整为( ) A.以植物性食物为主 B.以淡水鱼养殖的鱼虾为主 C.以禽类、蛋类为主 D.以猪等家畜去的肉类为主 【考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分析】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百分百流入下一营养级,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流入到下一营养级,因此食物链越长,消耗的能量越多.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营养级少,能量损失少. 【解答】解:A、营养级中能量流动的去路是①自身呼吸消耗,②流向下一营养级,③残体、粪便等被分解者分解,④未被利用;因此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散失的能量越多,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营养级少,能量的损耗少,能减轻对生物圈的压力,A正确; B、以淡水养殖的鱼为主,则人至少处于第三营养级,则散失的能量较多,B错误; C、以禽类、蛋类为为主,则人至少处于第三营养级,则散失的能量较多,C错误; D、以猪等家畜的肉类为主,则人至少处于第三营养级,则散失的能量较多,D错误. 故选:A. 25.下列关于群落的空间结构及其生态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群落的空间结构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 C.群落的空间结构缓解了种间竞争 D.影响群落空间结构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和水分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是指由于地形、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光照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及任何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的现象;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有利于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解答】解:A、群落空间结构的特征与环境相适应,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 B、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自然环境的充分利用,B正确; C、群落的空间结构使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空间,缓解了种间竞争,C正确; D、影响植物空间结构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阳光和水分,D错误. 故选:D. 26.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时间的关系 B.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 C.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D.种内斗争最激烈时是时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 【解答】解: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时间的关系,A正确; B、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B正确; C、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C正确; D、种内斗争最激烈时是K时,D错误. 故选:D. 27.如图中曲线Ⅰ表示某种群的出生率,曲线Ⅱ表示其死亡率.则( ) A.种群在c点之前呈“J”型曲线增长,c点之后呈“S”型曲线增长 B.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是a点对应的时期 C.c点时此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环境容纳量 D.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变化受食物的影响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由图可知,某种群迁入适宜环境后,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多,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种群的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J”型曲线增长率不变,“S”型曲线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 【解答】解:A、由图可知,种群在c点之前增长率一直下降,增长曲线不是“J”型曲线,因为“J”型曲线增长率不变,c点之后增长率小于零,种群数量下降,也不为,“S”型曲线,A错误; B、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应该是增长率最大的时候,由图可知a点之前增长率比a点时要大,所以增长的更快,B错误; C、c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增长率为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环境容纳量,C正确; D、曲线只表明了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变化,不能得出种群数量变化受食物的影响,D错误. 故选:C. 28.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下列变化不可能发生的是( ) A.群落的物种构成不断发生变化 B.优势种群的数量保持稳定 C.物种总数起始增多然后趋于稳定 D.成熟阶段总生产量与总呼吸量相对稳定 【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1、群落演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2、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但不是完全取代. 3、裸岩上的演替经过:裸岩→地衣→苔藓→草本→灌木→森林六个阶段. 4、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解答】解:A、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发生变化,生物多样性增加,A正确; B、优势种群的数量逐渐增多,B错误; C、群落演替会出现物种数目上升,达到高级结构后逐步趋于稳定,C正确; D、成熟阶段总生产量与总呼吸量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B. 2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动物都属于消费者 B.细菌都属于分解者 C.生产者是生态系统最基本的成分 D.一种生物只属于生态系统的一种成分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成分 构成 作用(主要生理过程) 营养方式 地位 非生物 成 分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光、热、水、土,气 为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生物成分 生产者 绿色植物、光合细菌、化能合成细菌 将无机物转变成有机 (光合作用 化能合成用) 自养型 生态系统的基石 消费者 动物、寄生微生物、 根瘤菌 消费有机物(呼吸作用) 异养型 生态系统最活跃的成分 分解者 腐生微生物、蛔虫 分解动植物遗体(呼吸作用) 生态系统的关键成分 【解答】解:A、动物不都是消费者,少数动物是分解者,如蚯蚓,A错误; B、大部分细菌属于分解者,少数细菌如化能合成细菌,能进行自养,属于生产者,B错误; C、生产者属于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基石,是生态系统最基本的成分,C正确; D、一种生物由于不同的生理活动,可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不同生物成分,如捕蝇草、猪笼草等既是生产者(植物光合作用),又是消费者,D错误. 故选:C. 30.福寿螺引入我国后迅速蔓延,种植密度逐渐增大,一些地方的水稻秧苗遭到啃食,农作物减产.中华鳖可捕食成年福寿螺,有人用中华鳖进行生物防治试验.如图是放养中华鳖后,福寿螺卵块的数量变化情况.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福寿螺与水稻为捕食关系,可用样方法调查福寿螺卵块的密度 B.在6月中旬﹣7月中旬,幼年期福寿螺大量被捕食导致卵块数量明显下降 C.在8﹣9月份福寿螺的出生率较低,导致福寿螺的种群密度降低 D.放养中华鳖能有效抑制福寿螺种群数量的增长 【考点】种群的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间关系. 【分析】福寿螺会啃食水稻造成减产,中华鳖可捕食成年福寿螺,使得福寿螺种群数量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则物防治可以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人类获益更多. 【解答】解:A、福寿螺卵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可以用样方法调查福寿螺卵块密度,A正确; B、从图中可以真接看出6月中旬~7月中旬,放养中华鳖,由于“中华鳖可捕食成年福寿螺”,使得福寿螺卵块数下降幅度最明显,B错误; C、从图中可以看出8~9月份放养中华鳖的福寿螺卵块密度很低的主要原因是福寿螺数量下降,从而使其产生的卵减少,C正确; D、该生物防治可以减少福寿螺啃食水稻,使流向福寿螺的能量流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同时可使水稻增产,从而使更多的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D正确. 故选:B. 31.为了保护环境,到北极冰川考察的科学工作者,除了将塑料以及金属类废弃物带离北极外,还必须把人体尿液、粪便等废物代理,这是因为北极( ) A.缺少生产者 B.分解者很少 C.没有消费者 D.气候极其恶劣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人体尿液、粪便等废物必须要由分解者,将其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再回到无机环境参与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有: ①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空气、水、矿物质、阳光、热能 ②、生产者:属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③、消费者:属异养生物(各种动物);分类: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 ④、分解者:属异养生物(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其作用为:分解动植物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为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 【解答】解:由于人体尿液、粪便须经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才能转变成植物可利用的无机物,而南极地区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都较少,尤其是分解者,所以为了保护环境,除了必须把塑料以及金属类废弃物带离外,还必须把人的尿液、粪便等带离. 故选:B. 32.食物网具有的特征是( ) A.每一种生物都被多种生物捕食 B.有多条互有联系的食物链 C.每一种动物都可以吃多种植物 D.每一种生物都只位于一个营养级上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分析 1、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阳光不能纳入食物链,食物链终点是不能被其他生物所捕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食物链中间不能做任何停顿,否则不能算作完整的食物链. 2、食物网中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称为一个营养级. 3、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4、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有可能出现不同的类型. 5、食物网中,某种生物因某种原因而大量减少时,对另外一种生物的影响,沿不同食物链分析的结果不同时应以中间环节少为依据. 6、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有食物联系的生物种类,而非取决于生物的数量. 【解答】解:A、一种生物可能被多种生物捕食,但不是每一种生物都被多种生物捕食,A错误; B、食物网中有多条互有联系的食物链,B正确; C、一种动物可能会吃多种植物,但不是每一种动物都可以吃多种植物,C错误; D、一种生物可能位于多个营养级,D错误. 故选:B. 33.一个天然湖泊生态系统中,肉食性动物比草食性动物的数量少得多.这是由于( ) A.湖泊中氧气不足 B.湖泊中动物的密度太大 C.肉食性动物的天敌过多 D.能量在食物链中逐渐递减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食物链:绿色植物→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中,由前往后,营养级别依次升高,最低的是绿色植物,最高的是肉食性动物.所以一个天然湖泊生态系统中,肉食性鱼总比草食性鱼的数量少得多. 【解答】解: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由于生物自身的呼吸消耗,以及植物的残枝落叶和动物的骨骼、皮毛等难以被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利用,造成了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地说,再输入到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所以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就越少,生物的数量就越少.因此,一个天然湖泊生态系统中,肉食性动物比草食性动物的数量少得多. 故选:D. 34.如图表示能量金字塔.下列对其描述正确的是( ) A.a级生物含有最多的生产者 B.b级生物直接从a级生物获得能量 C.c级生物在消费者中含有的能量最多 D.d级生物含异养生物种类最多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1、能量金字塔是指根据组成食物链的各个营养级的层次和能量传递的“十分之一定律”,把生态系统中的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数值绘制成一个塔,塔基为生产者,往上为较少的初级消费者(植食动物),再往上为更少的次级消费者(一级食肉动物),再往上为更少的三级消费者(二级食肉动物),塔顶是数量最少的顶级消费者.能量金字塔形象地说明了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的规律. 2、据图分析:此能量金字塔中a、b、c、d分别处于第四、三、二、一营养级. 【解答】解:A、a级生物均为消费者,d级生物均为生产者,A错误; B、a级生物可从b级生物获得能量,B错误; C、a、b、c级生物都为消费者,c级生物在消费者中含有的能量最多,C正确; D、d级生物均为生产者,全部都是自养生物,D错误. 故选:C. 35.下列4种现象中,不适宜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规律进行合理分析的是( ) A.虎等大型肉食动物容易成为濒危物种 B.蓝藻易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爆发 C.饲养牛、羊等动物,成本低、产量高 D.巨大的蓝鲸以微小的浮游动物为食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和对水体富营养化的认识,结合题意,分析解答. 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能量沿食物链传递时,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特点,所以食物链越短,能量损失越少.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蓝藻爆发,原因是水体中含有大量的氮、磷等矿质因素所导致的,并未涉及能量流动问题,是不适宜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规律进行合理分析的. 【解答】解:A、虎等大型肉食动物处在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最少,因此容易成为濒危物种,故A错误; B、蓝藻爆发是因为水体中含有大量的N、P等元素,给蓝藻提供营养物质,利于蓝藻的生长,因此没有能量流动,故B正确; C、牛、羊等属于第二营养级,食物链较短,获得的能量较多,因此成本低,产量高,故C错误; D、蓝鲸以浮游动物为食,则能量便沿着食物链,由浮游动物流向了蓝鲸,故D错误. 故选:B. 36.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草是初级消费者 B.该食物网中有4条食物链 C.鼠和兔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D.狐占有两个不同的营养级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示意图,图中草是生产者,其余生物均为消费者,该食物网中共有2条食物链,即草→鼠→狐、草→兔→狐. 【解答】解:A、草是生产者,A错误; B、该食物网中有2条食物链,B错误; C、鼠和兔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共同竞争草,C正确; D、该食物网中,狐只占一个营养级,D错误. 故选:C. 37.兔子吃草,红狐吃兔,狼吃红狐构成的食物链中,红狐所处的消费者级和营养级依次是( ) A.次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B.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 C.三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D.三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兔子吃草,红狐吃兔,狼吃红狐构成的食物链为:草→兔子→红狐→狼.据此作答. 【解答】解:由食物链为:草→兔子→红狐→狼,可得草是植物属于生产者,兔子和红狐都直接或间接以草为食,属于消费者,兔子直接以草为食,属于初级消费者,红狐以兔子为食属于次级消费者.食物链上的没一个环节叫做一个营养级,在“草→兔子→红狐”这个食物链中,草属于第一营养级,兔子属于第二营养级,红狐属于第三营养级,B正确. 故选:B. 38.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如果要研究被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去向,不应包括( ) A.羊的呼吸消耗量 B.羊的粪便量 C.羊的生产量 D.部分死亡羊的重量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去向有:呼吸作用消耗,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未被利用. 【解答】解:A、羊的同化量有一部分被呼吸消耗,A正确; B、羊的粪便量是其未同化的能量,仍然属于其上一个营养级,B错误; C、羊的同化量有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C正确; D、羊死亡后,羊的部分同化量流向分解者,D正确. 故选:B. 39.下面关于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 B.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 C.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可分别进行 D.信息传递把生态系统各组分联系成一个统一整体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解答】解:A、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A正确; B、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B正确; C、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同时进行,C错误; D、信息传递把生态系统各组分联系成一个统一整体,D正确. 故选:C. 40.组成食物链的环节一般不会多于6个,其原因主要是( ) A.生存斗争较强 B.物质能循环利用 C.能量能多级利用 D.能量通过细胞呼吸大量散失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能量流动特点的原因分析 (1)单向流动:食物链相邻营养级生物的吃和被吃关系不可逆转,能量不能倒流. (2)逐级递减:每个营养级的生物总有一部分不能被下一营养级利用;每个营养级生物都经自身呼吸而消耗一部分能量. 【解答】解:由于每个营养级生物都经自身呼吸而消耗一部分能量,生态系统的能量随营养级升高而沿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所以流经6个营养级后所剩下的能量不足以再维持一个种群生存的最小需要量,所以一条食物链的营养级一般不超过6个,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41.胰液的分泌调节过程如图所示,据此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物质A是神经递质,物质是B促胰液素 B.将盐酸直接注入血浆中也会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C.胰腺属于神经调节过程中反射弧的一部分 D.由图可知胰液的分泌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据图分析,神经中枢涉及神经调节,释放的化学物质A是神经递质;盐酸刺激小肠粘膜释放的物质B是促胰液素. 【解答】解:A、据图分析,神经中枢涉及神经调节,释放的化学物质A是神经递质;盐酸刺激小肠粘膜释放的物质B是促胰液素,A正确; B、促胰液素是由小肠粘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则直接注入血浆中无法促进胰腺分泌胰液,B错误; C、胰腺属于神经调节过程中反射弧的效应器,C正确; D、据图分析,胰液的分泌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D正确. 故选:B. 42.如图表示生命活动调节的模型,下列选项所述不符合该模型的是( ) A.若X表示胰岛素的含量,a可能表示高血糖 B.若X表示机体的产热量,b可能表示机体代谢增强 C.若X表示出甲状腺激素的分泌,b可能表示甲状腺激素 D.若X表示人体产生的乳酸量,则b可能代表氧气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无氧呼吸的概念与过程;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1、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甲状腺激素可通过反馈作用抑制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 2.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要对这种平衡加以分析.可以这样说,产的热多,散的热多;产的热少,散的热少.外环境温度低时,机体产热多,散热也多;当外环境温度高时,机体产热减少,散热也减少.产热多于散热则体温升高,产热少于散热则体温降低. 3、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功能,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功能. 【解答】解:A、若X表示胰岛素的含量,胰高血糖素可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a可能表示胰高血糖素,A正确; B、若X表示机体的产热量,a可能表示机体代谢增强,代谢增强可以促进产热量,B错误; C、若X表示出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当甲状腺激素分泌量过多时,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b可能表示甲状腺激素,C正确; D、若X表示人体产生的乳酸量,乳酸是无氧呼吸的产物,有氧气时会抑制无氧呼吸,则b可能代表氧气,D正确. 故选:B. 43.研究发现,进食可刺激小肠K细胞分泌多肽GIP,GIP能作用于胰岛细胞和脂肪细胞来降低血糖浓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GIP作用于脂肪细胞时可能促进脂肪细胞肝糖原的水解 B.GIP和胰岛素能都能降低血糖浓度,与两者结合的受体相同 C.GIP可能促进脂肪细胞将葡萄糖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 D.在一个胰岛细胞中可能同时检测到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mRNA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分析题图:进食可刺激小肠K细胞分泌多肽GIP,GIP可作用于胰岛细胞和脂肪细胞,GIP可作用于胰岛细胞使该细胞分泌胰岛素;GIP和胰岛素作用于脂肪细胞,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并转化为脂肪,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解答】解:A、GIP和胰岛素作用于脂肪细胞,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并转化为脂肪,从而降低血糖水平,A错误; B、两者结合的受体不相同,B错误; C、GIP和胰岛素作用于脂肪细胞,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并转化为脂肪,从而降低血糖水平,C正确; D、细胞分化过程中基因发生选择透过性表达,不可能在一个胰岛细胞中可能同时检测到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mRNA,D错误. 故选:C. 44.如表表示某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在如表的四个选项中,如图相符合的是( ) 选项 x y z A 免疫细胞 淋巴细胞 T细胞 B 个体 种群 群落 C 体液 细胞外液 血液 D 生态系统 食物链和食物网 无机环境 A.A B.B C.C D.D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内环境的组成;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本题是对生物学中相关联的概念之间的内涵和外延的考查,根据选项涉及的相关概念,梳理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建构科学的概念关系模型,然后进行判断. 图示x、y、z之间的关系应为:x包含y,y包含z,z的范围最小,x的范围最大,审题时要注意. 【解答】解:A、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A正确; B、群落中包括所有的种群,种群包括生活在一定区域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B错误; C、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血液包括血细胞和血浆,血浆属于细胞外液,C错误; D、食物链和食物网不包括无机环境,D错误. 故选:A. 45.下列操作得到的数据比实际数值偏小的是( ) A.样方法:在个体密集区取样 B.标志重捕法:标记物易脱落 C.抽样检测法:在未经摇匀的酵母菌培养液下层取样 D.丰富度调查:不统计不认识的物种 【考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分析】1、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该注意随机取样. 2、在调查样地中,随机捕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记后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地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的假定,来估计调查样地中被调查动物的总数.设该地段种群中个体数为N,其中标志总数为M,重捕总数为n,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为m,则N:M=n:m. 3、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原理: (1)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我们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 (2)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 【解答】解:A、采用样方法时应该随机取样,若在个体密集区取样,则得到的数据比实际数值偏大,A错误; B、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若标记物易脱落,则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则得到的数据比实际数值偏大,B错误; C、采用抽样检测法时,取样前应将试管摇匀,若在未经摇匀的酵母菌培养液下层取样,得到的数据比实际数值偏大,C错误; D、丰富度调查:不统计不认识的物种,得到的数据比实际数值偏小,D错误. 故选:D. 46.如图表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示意图(单位J/cm2•a),据图分析,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400 B.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100 C.能量由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20% D.该生态系统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15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其中A表示该营养级摄入的能量;B表示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C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表示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E表示粪便中的能量. 【解答】解:A、图中B表示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即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80J/cm2•a,按能量最高传递效率20%计算,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400J/cm2•a,A正确; B、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图中C,即除去呼吸消耗的能量,为30J/cm2•a,B错误; C、由于第三营养级能量只知道摄入量,不知道同化量,不能计算能量由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C错误; D、第三营养级摄入的能量是15,不是同化的能量,D错误. 故选:A. 47.如图食物网中,假如猫头鹰的食物有来自兔,来自鼠,来自蛇,那么,猫头鹰若要增加20g体重,最少需要消耗的植物为( ) A.80g B.900g C.800g D.600g 【考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分析】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已知高营养级的能量,求低营养级能量时:(1)需最多能量: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2)需最少能量: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 已知低营养级的能量,求高营养级能量时:(1)获得能量最多: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2)获得能量最少: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 【解答】解:已知高营养级的能量,求低营养级能量时,需最少能量应按÷20%计算.假如猫头鹰的食物有来自兔,来自鼠,来自蛇,那么猫头鹰若增加20g体重,根据食物链:植物→兔→猫头鹰,至少需要消费植物×20÷20%÷20%=200g; 根据食物链:植物→鼠→猫头鹰,至少需要消费植物×20÷20%÷20%=200g; 根据食物链:植物→鼠→蛇→猫头鹰,至少需要消费植物×20÷20%÷20%÷20%=500g.综合以上可知至少需要消耗植物200+200+500=900g. 故选:B. 48.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①~④表示相关过程能量流动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③和④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 C.图中的值代表草→兔的能量传递效率 D.分解者获得的能量最少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据图分析,①表示草流入到兔体内的能量,②表示兔同化的能量流入到狐,③兔产生粪便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能量,④兔子流入分解者的能量. 能量的来源:生产者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其余各营养级的能量来自上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能量去路:自身呼吸消耗、流向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和未被利用的能量. 【解答】解:A、①是流入兔这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草固定的太阳能总量,A错误; B、③是兔食草后未吸收的残渣,④是兔子的遗体,它们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B正确; C、图中的比值代表兔到狐的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 D、分解者获得的能量多少无法得知,D错误. 故选:B. 49.如图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部分图解,①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循环进行的 B.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时逐级递减 C.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 D.图中①代表呼吸作用所消耗的能量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为第三营养级; 【解答】解:A、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A错误; B、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时一部分被由于呼吸消耗、一部分被分解者分解利用,所以是逐级递减的,B正确; C、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为第三营养级,C 错误; D、图中①代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D 错误. 故选:B. 50.如图a、b分别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市生态系统不能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 B.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均由3个营养级组成 C.城市生态系统的维持需要补充大量的物质和能量 D.流经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均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生态系统中金字塔的分类: (1)能量金字塔,是以单位时间内,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生物所获得的能量数值为指标绘制成的金字塔. (2)生物量金字塔,将每个营养级现存生物的有机物质量用面积表示,由低到高绘制成图,即为生物量金字塔. (3)生物数量金字塔,将每个营养级现存个体数量用面积表示,由低到高绘制成图,即为生物数量金字塔. 不同生态系统中金字塔会出现倒置的情况. 【解答】解:A、城市生态系统能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A错误; B、在两个生态系统中,图示的是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不是能量金字塔,营养结构中不一定只有3个营养级或许更多,B错误; C、城市生态系统的维持需要补充大量的物质和能量,C正确; D、流经农村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由于城市生态系统中耕地较少,生产者中能提供食物的较少,流经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由外界有机物输入较多,例如:市民吃的蔬菜、水果、面粉等食物均为外来输入,D错误. 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51.如图表示下丘脑神经细胞、X细胞、Y细胞及它们分泌的激素之间的关系. (1)图中的下丘脑神经细胞除具有神经细胞的功能外,还具有 内分泌 功能. (2)若Y细胞代表甲状腺细胞,物质甲就是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如果用物质丙饲喂正常动物,则物质乙的分泌量的变化是 减少 ;物质乙与甲状腺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 特异受体 结合,导致甲状腺细胞的代谢增强. (3)若X细胞代表肌细胞,当代谢活动突然增强,肌细胞产生的 乳酸 增多,导致血浆pH略微下降. (4)当在A处给予一适当刺激后,电流表的指针发生 两 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具有内分泌功能;图中物质甲为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物质乙(白色的小点)为垂体细胞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物质丙为甲状腺激素;物质丁为黑色的小点,是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 【解答】解:(1)图中的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因此下丘脑具有内分泌功能 (2)由图中可知,物质甲乙丙分别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如果用物质丙(甲状腺激素)饲喂正常动物,动物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浓度增大,由于负反馈调节,则使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细胞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减少,使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浓度不会过高;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具有识别功能,垂体细胞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首先被甲状腺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受体识别,导致甲状腺细胞的代谢增强. (3)若X细胞代表肌细胞,当代谢活动突然增强,肌细胞产生的乳酸增多,导致血浆pH略微下降. (4)若刺激图中A点,兴奋先到达电流计的左电极,使指针向左偏转一次,后到达右电极,又会使电极向右偏转一次,即电流表指针从零位向一侧偏转后回到零位,再向相反的一侧偏转后回到零位.电流表的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故答案为: (1)内分泌 (2)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减少 特异受体 (3)乳酸 (4)两 52.欧洲兔曾被无意携入欧洲大草原,对袋鼠等本地生物造成极大威胁.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0→a年时间内,欧洲兔种群的年龄组成是 增长型 ,袋鼠种群的出生率 小于 (填“小于”“等于”或“大于”)死亡率. (2)若0→a年时间段内,欧洲兔种群数量的增长倍数()是2,假设起始数量是50只,则第4年后欧洲出的种群数量有 800 只;若不加以防治,将导致该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下降 (填“升高”“不变”或“下降”). (3)利用狐狸与欧洲兔种群间存在 捕食 关系,在第a年引入狐狸防治兔灾.引入欧洲兔和狐狸后导致本地袋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降低 . 【考点】种间关系;种群的特征. 【分析】据图分析,欧洲兔急剧增加,呈现J型曲线,而袋鼠减少,引入狐狸后欧洲兔数量小幅度减少,而袋鼠仍然减少,说明狐狸和袋鼠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引入黏液瘤病毒后,欧洲兔的数量减少,而袋鼠的数量恢复. 【解答】解:(1)在0→a年时间内,欧洲兔种群数量增加,其年龄组成是增长型;袋鼠种群数量减少,说明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2)若0→a年时间段内,欧洲兔种群数量的增长倍数()是2,假设起始数量是50只,则第4年后欧洲出的种群数量有50×24=800只;若不加以防治,将导致该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下降. (3)利用狐狸与欧洲兔种群间存在捕食关系,在第a年引入狐狸防治兔灾.引入欧洲兔和狐狸后导致本地袋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降低. 故答案为: (1)增长型 小于 (2)800 下降 (3)捕食 降低 53.如图甲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几种生物构成的食物网;图乙是该草原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图中A是一种气体,B、C、D、E和F表示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碳流动的方向. (1)图甲中属于初级消费者的生物是 兔和鼠 ,该群落中没有标出的生物类群是 分解者 . (2)该生态系统中,营养结构的稳定主要取决于 草等生产者 的种群和数量. (3)图乙中,碳元素以 含碳有机物 的形式在E与C与之间进行流动,生产者通过 光合作用 使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中,各种生物通过 呼吸 作用使碳元素回到无机环境.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分析】分析图示可知:图甲中,草是生产者,兔和鼠为初级消费者,并且一共有5条食物链;图乙中,A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E是生产者,C为初级消费者,B为次级消费者,D为三级消费者,F是分解者. 【解答】解:(1)图甲中草是生产者,属于初级消费者的生物是兔和鼠.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故该群落中没有标出的生物类群是分解者. (2)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营养结构的稳定主要取决于草等生产者的种群和数量. (3)图乙中,碳元素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在E生产者与C初级消费者与之间进行流动,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使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中,各种生物通过呼吸作用使碳元素回到无机环境. 故答案为: (1)兔和鼠 分解者 (2)草等生产者 (3)含碳有机物 光合作用 呼吸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