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卷·2018届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一机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一机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 (解析版)

‎2016-2017学年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一机一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 ‎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图解正确的是(  )‎ A. B. C. D.‎ ‎2.有关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调节,可使机体的多项生理指标保持相对稳定 B.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反应、艾滋病都是免疫过强引起的 C.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主要由T细胞产生抗体消灭 D.血红蛋白、神经递质、激素、葡萄糖和CO2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3.2007年5月,《新民晚报》消息:上海科学家破解了神经元“沉默突触”的沉默之迷.此前发现,在脑内有一类突触只有突触结构而没有传递功能,被称为“沉默突触”,科学家对此项研究取得了的相应的成果.下列四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突触小体中没有细胞核 ‎ ‎②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受体 ‎ ‎③突触前膜缺乏相应的受体 ‎ ‎④突触前膜不能释放相应的神经递质.‎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4.下列关于人在剧烈运动时生理变化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由弱碱性为弱酸性 B.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 C.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上升,促进肝糖元和肌糖元分解 D.血液中O2含量下降,刺激了呼吸中枢促进呼吸运动 ‎5.与图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图一ABCDE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A表示感受器 B.图一②的结构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C.图二①中递质释放至②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主动运输 D.图二中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6.如图是甲状腺分泌活动的一种调节机制示意图.对有关环节正确的理解是(  )‎ A.a、b分别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B.a和b同时作用于z,对z产生促进作用 C.甲状腺激素过多,会抑制x、y的分泌功能 D.x、y分别表示垂体和下丘脑 ‎7.下列对人和高等动物的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激素调节是通过改变细胞的代谢而发挥作用的;‎ ‎②激素调节的启动较慢,持续时间长;‎ ‎③人和高等动物的生理活动,主要是通过激素调节来协调的;‎ ‎④激素调节迅速而精确,反应时间短;‎ ‎⑤冲动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⑥激素是参与体液调节的唯一化学物质.‎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①③④⑤ D.④⑤⑥‎ ‎8.刺激神经纤维的某一部位产生兴奋,膜内外产生局部电流,电流方向是(  )‎ A.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膜内与膜外相同 B.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膜内与膜外相反 C.膜外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膜内与膜外相反 D.膜外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膜内与膜外相同 ‎9.如图为一突触的结构,在a、d两点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已知ab=bd,若分别刺激b、c两点,灵敏电流计指针各能偏转几次?(  )‎ A.b点2次,c点1次 B.b点1次,c点1次 C.b点1次,c点2次 D.b点2次,c点0次 ‎10.如图是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方框甲、乙代表神经中枢,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痛时,先缩手后产生痛觉.对此生理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中E为感受器,A为效应器 B.未收刺激时,神经纤维D处的电位分布是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 C.刺激D处,产生的兴奋传到E处引起的反应不属于反射 D.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只能引起乙的兴奋 ‎11.乙酰胆碱是兴奋型的神经递质,通过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直接或间接调节细胞膜上离子通道,进而改变细胞膜电位.假如某一神经递质使细胞膜上的氯离子通道开启,使氯离子(Cl﹣)进入细胞内(如图),正确的判断是(  )‎ A.形成局部电流 B.细胞膜两侧电位差保持不变 C.抑制细胞兴奋 D.使细胞膜内电位由正变负 ‎12.下列免疫反应,属于体液免疫反应的是(  )‎ A.眼泪中的溶菌酶破坏侵入人体的细菌 B.抗体与病菌结合抑制病菌繁殖 C.体液中的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 D.体液中的免疫活性物质干扰素抵抗病毒感染 ‎13.将小鼠B 细胞注入家兔体内,产生免疫反应后,家兔血清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细胞集团.而未经免疫的家兔血清不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团.T细胞凝集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 A.小鼠B细胞诱导家兔产生细胞免疫 B.小鼠T细胞诱导家兔产生体液免疫 C.小鼠T细胞和家兔T细胞有相同抗原 D.小鼠B细胞和小鼠T细胞有相同抗原 ‎14.下列关于代谢和调节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糖尿病患者多尿主要是因为蛋白质分解加强导致尿素增加而带走大量水分 B.在200m短跑比赛中,人体产生的二氧化碳是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产物 C.促甲状腺激素经体液运输并作用于甲状腺细胞 D.水平放置的幼苗,其茎的背地性生长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15.下列有关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寒冷环境刺激可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机体产热增加 B.寒冷环境刺激可使皮肤血管收缩,机体散热减少 C.极端炎热环境中,人体不能只靠神经和体液调节来维持体温恒定 D.炎热环境刺激可使甲状腺分泌的激素增加,机体散热增加 ‎16.TNX﹣355是一种新型的具有治疗艾滋病的抗体药物,过去的抗艾滋病药物的作用主要是直接抑制艾滋病病毒复制或增殖所需要的酶的作用,然而长期使用的患者常会出现抗药性的问题;TNX﹣355注射进人体后可与T细胞表面的CD4受体结合,阻断病毒与细胞的结合,进而确保人类免疫系统运作正常.下列最可能正确的推断是(  )‎ A.TNX﹣355应该是一种蛋白质,能阻断病毒与T细胞的结合 B.TNX﹣355可能是一种RNA,能与T细胞表面受体特异性结合 C.艾滋病病毒的DNA不断变异,过去的抗艾滋病药物无法长期使用 D.TNX﹣355可抑制艾滋病病毒复制,从而抑制艾滋病病毒的繁殖 ‎17.如图表示机体的免疫反应清除抗原的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抗体能够与相应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B.浆细胞与效应T细胞相比,具有更加丰富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C.抗原刺激机体后,不会同时刺激T细胞和B细胞增殖、分化 D.若相同抗原再次侵入机体,引发的二次免疫比初次免疫应答反应快而强 ‎18.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未受粉的番茄花蕾,子房发育成无子番茄;用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杂交,获得三倍体西瓜,给三倍体西瓜植株的雌蕊授以二倍体西瓜花粉,子房发育成无子西瓜.若用此无子番茄和无子西瓜的果肉细胞分别进行组织培养,从理论上分析所得植物的果实中依次为(  )‎ A.有种子、无种子 B.有种子、有种子 C.无种子、有种子 D.无种子、无种子 ‎19.关于如图的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若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为g,产生顶端优势现象的侧芽生长素浓度是图中曲线的E点及E点以后区间 B.若某水平放置的植物幼苗表现出茎的背地性,且测得其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2f,则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应为小于f C.除草剂灭草的原理是使杂草的生长素浓度处于大于h状态下 D.若某幼苗已表现出向光性,且测得其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f,则其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范围是大于f ‎20.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某品种番茄的花进行人工去雄后,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2,4﹣D涂抹子房,得到的无籽番茄果实平均重量见表.‎ ‎2,4﹣D浓度( mg/L)‎ ‎0‎ ‎5‎ ‎10‎ ‎15‎ ‎20‎ ‎25‎ ‎30‎ ‎35‎ 无籽番茄平均重量(g/个)‎ ‎0‎ ‎13.5‎ ‎26.2‎ ‎46.5‎ ‎53.6‎ ‎53.7‎ ‎43.0‎ ‎30.2‎ 据表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2,4﹣D浓度超过25 mg/L,对果实的发育起抑制作用 B.2,4﹣D与生长素的作用效果 C.2,4﹣D可以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D.2,4﹣D诱导无籽番茄的最适浓度范围为20﹣25 mg/L ‎21.下列因素不会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 A.骨骼肌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 B.血浆蛋白含量过少 C.肾脏疾病导致蛋白尿 D.长期营养过剩导致肥胖 ‎22.如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与此图无关的结论是(  )‎ A.生长素对三种器官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B.A、B、C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分别是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 C.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反应灵敏,成熟的细胞对生长素反应不灵敏 D.D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和芽都具有促进作用 ‎23.下面是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部分实验示意图.下列关于这些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  )‎ A.实验四说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生长素 B.实验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通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C.实验三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会造成鞘尖端的弯曲生长 D.实验一证明了感受单侧光刺激的是胚芽鞘尖端,而不是尖端以下 ‎24.将植物横放,茎弯曲向上生长,根弯曲向下生长.这与重力影响生长素的分布和根、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有关.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①A处生长素浓度较B处高,茎对生长素敏感性高,A处生长受抑制,B处生长快,茎向上生长 ‎②D处生长素浓度较C处高,根对生长素敏感性高,D处生长受抑制,C处生长快,根向下生长 ‎③C处生长素浓度较D处高,根弯曲向下生长 ‎④B处生长素浓度较A处高,茎弯曲向上生长.‎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25.下列关于“探究促进葡萄插条生根的最适NAA浓度”实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实验用葡萄插条应尽量少带些幼叶或幼芽 B.促进葡萄枝条生根的最适NAA和IAA浓度相同 C.各组生根数量应取该组葡萄生根数量的平均值 D.各组葡萄枝条在NAA溶液中浸泡时间应相同 ‎26.如图表示了一个健康人饭后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变化,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进食后血糖浓度升高的原因是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和吸收 B.进食后的2h内,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C.2h~3h之间,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有所增加 D.3.5h时,血糖浓度较高是肌糖原分解为葡萄糖所致 ‎27.如图甲为横放在地面上的植物的生长状况,图乙为植物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甲中a、b、c、d四点的生长素浓度大小为a>c,d>b B.若图甲中b点的生长素浓度与图乙中E点对应的浓度相同,则d点的生长素浓度在E~B对应的浓度区间 C.若图甲中a点的生长素浓度为10﹣10mol/L,则c点所对应的浓度介于10﹣10~10﹣8mol/L之间 D.生长素在F~A对应浓度范围内促进生长,在A~D对应浓度范围内抑制生长 ‎28.下列有关生物种群数量调查的方法中,错误的是(  )‎ A.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法,遵循了随机取样的原则 B.调查蒲公英,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 C.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 D.将M只鹿标记后,重新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n÷m)只 ‎29.如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 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C.丁为年龄组成,稳定型的出生率最大 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不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30.如图把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小块,分别放在甲、乙、丙三株幼苗切面端的不同位置上,然后从左侧给予光照.此实验的结果不会(  )‎ A.甲向右侧弯曲生长 B.乙直立生长 C.丙向左侧弯曲生长 D.甲、乙、丙都弯向光源生长 ‎ ‎ 二.非选择题 ‎31.某人通过记录传入神经上的电信号及产生的感觉,研究了不同刺激与机体感觉的关系,结果如下:‎ 刺激类型 刺激强度 传入神经上的电信号 ‎(时长相等)‎ 产生的感觉类型 感觉强度 针刺激 较小 刺痛 较弱 较大 较强 热刺激 较低 热感 较弱 较高 较强 ‎(1)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膜内外电位的表现是  ,此时细胞膜内的钾离子浓度比细胞外  ;受到刺激时产生的可传导的兴奋称为  .‎ ‎(2)不同类型的刺激引起不同类型的感觉,原因是  不同;不同强度的刺激通过改变传入神经上电信号的  ,导致感觉强度的差异.‎ ‎(3)当给某部位受损的人热刺激时,可在整个传入通路中记录到正常电信号,但未产生感觉,其受损的部位可能是  .‎ ‎32.糖尿病的形成有多种原因,如图所示①、②、③表示由三种机体免疫异常引起的糖尿病.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中不同浆细胞产生的抗体的化学本质是  ;不同受体主要分布在胰岛B细胞和靶细胞的细胞膜,体现了细胞膜具有  功能.‎ ‎(2)图中②所示的患病机理是  ,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血糖浓度升高.‎ ‎(3)图中抗体Y3与  结合,使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 ‎(4)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上述三种糖尿病都属于  病.有一种青少年型(Ⅱ型)糖尿病患者,经检查发现血液中胰岛素含量正常,但患者仍表现出糖尿症状,最有可能类似于图示中的  (填①、②、③).‎ ‎(5)在正常的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分泌增多,会导致血糖浓度降低;降低的血糖浓度又反过来影响胰岛B细胞对胰岛素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属于  .‎ ‎33.甲图表示燕麦幼苗生长素浓度与作用的关系;乙图表示将一株燕麦幼苗水平放置,培养一段时间后的生长情况;丙图表示燕麦胚芽鞘.‎ ‎(1)甲图中,根和芽的最适宜生长素浓度分别为  mol/L、  mol/L.c点生长素浓度对根生长的效应是  ,对芽生长的效应是  .‎ ‎(2)乙图中b侧生长素浓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a侧,这是由于  引起的,a侧生长素对茎生长的效应是  .‎ ‎(3)为验证在单侧光照射下,丙图燕麦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A段而不是发生在B段.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请帮助其完成下列有关实验过程:‎ ‎①实验材料及用具;燕麦胚芽鞘,一侧开孔的硬纸盒,薄云母片,光源等.‎ ‎②实验过程;给以右侧单侧光照射,在下列图中绘出插入云母片的位置,并在下面用文字说明.‎ ‎③实验结果:‎ a.  .b.  .c.  .‎ ‎④实验结论:  .‎ ‎34.乳腺上皮细胞合成乳汁所需的营养物质由血液供给.下图为羊乳腺上皮细胞合成与分泌乳汁的示意图,下表为羊乳汁和血浆的部分成分比较.据图表回答:‎ 单位:g/100mL 成分 血浆 乳汁 水 ‎91.00‎ ‎86.00‎ Na+‎ ‎0.34‎ ‎0.05‎ K+‎ ‎0.025‎ ‎0.15‎ 葡萄糖 ‎0.05‎ 极微量 乳糖 ‎0.00‎ ‎4.60‎ 甘油三酯 ‎0.06‎ ‎3.70‎ 氨基酸 ‎0.002‎ 极微量 酪蛋白 ‎0.00‎ ‎2.80‎ 免疫球蛋白(抗体)‎ ‎2.60‎ ‎0.07‎ ‎(1)乳腺上皮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  ,其中的K+可通过  方式转运到乳腺上皮细胞.‎ ‎(2)与血浆相比,乳汁中特有的成分是  .‎ ‎(3)乳脂的主要成分是甘油三酯,合成甘油三酯的细胞器是  .‎ ‎(4)乳糖属于  (填“单糖”、“二糖”或“多糖”),植物体内特有的同种类型的糖类有  .‎ ‎(5)在乳腺上皮细胞中含有遗传物质的细胞结构除了细胞核之外,还有  .与心肌细胞相比,乳腺上皮细胞中   (细胞器)数量较多.‎ ‎(6)图表中,不能在乳腺上皮细胞中合成的生物大分子是  ,其进出乳腺上皮细胞的方式是  ,这主要体现了细胞膜具有  的结构特点.研究该物质合成和分泌的生理过程一般采用的方法是  .在羊乳房出现炎症时,该物质在血浆和乳汁中的含量会  ,该物质的含量变化会引起乳房周围毛细血管内血浆的渗透压  .‎ ‎(7)羊的胰岛B细胞中   (含有/不含有)合成免疫球蛋白的基因.‎ ‎(8)若上图为人的消化道上皮细胞,人饮酒后酒精通过  方式吸收进入细胞.交警查违章时让司机呼出的气体与含有重铬酸钾的酸性液体反应,若液体变成  色,说明司机酒后驾驶.‎ ‎ ‎ ‎2016-2017学年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一机一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图解正确的是(  )‎ A. B. C. D.‎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血浆中的有些物质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同时组织液中的物质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组织液中的物质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可以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 ‎【解答】解:血浆中的有些物质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同时组织液中的物质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组织液中的物质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可以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 故选:C.‎ ‎ ‎ ‎2.有关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调节,可使机体的多项生理指标保持相对稳定 B.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反应、艾滋病都是免疫过强引起的 C.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主要由T细胞产生抗体消灭 D.血红蛋白、神经递质、激素、葡萄糖和CO2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考点】‎ 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稳态的生理意义;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1、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 ‎(2)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解答】解:A、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调节,可使机体的多项生理指标保持相对稳定,A正确;‎ B、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病和过敏反应都是免疫过强引起的,而艾滋病是由于免疫能力不足引起的,B错误;‎ C、只有浆细胞能产生抗体,C错误;‎ D、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D错误.‎ 故选:A.‎ ‎ ‎ ‎3.2007年5月,《新民晚报》消息:上海科学家破解了神经元“沉默突触”的沉默之迷.此前发现,在脑内有一类突触只有突触结构而没有传递功能,被称为“沉默突触”,科学家对此项研究取得了的相应的成果.下列四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突触小体中没有细胞核 ‎ ‎②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受体 ‎ ‎③突触前膜缺乏相应的受体 ‎ ‎④突触前膜不能释放相应的神经递质.‎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考点】突触的结构.‎ ‎【分析】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得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沉默突触”只有突触结构没有信息传递功能,由此推断,没有信息传递功能可能是由于当突触小泡不能合成神经递质,或与者突触后膜缺乏相应受体都可能引起突触没有信息传递功.‎ ‎【解答】解:①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形成突触小体,而神经元的细胞核存在于胞体中,①错误;‎ ‎②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得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则突触后膜缺乏相应受体,则突触没有信息传递功能,②正确;‎ ‎③受体存在于突触后膜上,③错误;‎ ‎④由于突触前膜不能释放神经递质,则突触没有信息传递功能,④正确.‎ 故选:B.‎ ‎ ‎ ‎4.下列关于人在剧烈运动时生理变化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由弱碱性为弱酸性 B.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 C.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上升,促进肝糖元和肌糖元分解 D.血液中O2含量下降,刺激了呼吸中枢促进呼吸运动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内环境之所以能保持PH相对稳定的状态是内环境中存在缓冲物质,比如H2CO3 /NaHCO3.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解答】‎ 解:A、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的缓冲对物种会进行酸碱中和,维持PH稳定,A错误;‎ B、钠离子主要存在细胞外液,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B正确;‎ C、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上升,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升高血糖,肌糖原不分解,C错误;‎ D、血浆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刺激了呼吸中枢脑干,促进呼吸运动,D错误.‎ 故选:B.‎ ‎ ‎ ‎5.与图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图一ABCDE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A表示感受器 B.图一②的结构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C.图二①中递质释放至②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主动运输 D.图二中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2)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如传出神经受损,即使有较强的刺激人体也不会作出反应,因为效应器接收不到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 图中的A感受器、B传入神经、C神经中枢、D传出神经和E效应器 ‎【解答】‎ 解:A、图中的A感受器、B传入神经、C神经中枢、D传出神经和E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反射弧,A正确;‎ B、图一②表示的是突触,此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B正确;‎ C、神经递质的释放借助的是细胞膜的流动性,C错误;‎ D、图二表示的是突触的亚显微结构,此处发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化,D正确.‎ 故选:C.‎ ‎ ‎ ‎6.如图是甲状腺分泌活动的一种调节机制示意图.对有关环节正确的理解是(  )‎ A.a、b分别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B.a和b同时作用于z,对z产生促进作用 C.甲状腺激素过多,会抑制x、y的分泌功能 D.x、y分别表示垂体和下丘脑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在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中,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该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当血浆中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通过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功能.‎ ‎【解答】解:A、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和垂体控制,因此X、Y、Z分别是下丘脑、垂体和甲状腺,a是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故A错;‎ B、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靶细胞是垂体细胞,促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是甲状腺细胞,故B错;‎ C、当甲状腺激素的含量过多时,会通过反馈调节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抑制其功能,故C正确;‎ D、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和垂体控制,因此X、Y、Z分别是下丘脑、垂体和甲状腺,故D错.‎ 故选:C.‎ ‎ ‎ ‎7.下列对人和高等动物的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激素调节是通过改变细胞的代谢而发挥作用的;‎ ‎②激素调节的启动较慢,持续时间长;‎ ‎③人和高等动物的生理活动,主要是通过激素调节来协调的;‎ ‎④激素调节迅速而精确,反应时间短;‎ ‎⑤冲动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⑥激素是参与体液调节的唯一化学物质.‎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①③④⑤ D.④⑤⑥‎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激素和神经调节的特点.‎ ‎1、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在激素同受体结合后,激素原本的结构发生了改变,不再具有原来激素具有的生物学效应,就叫做灭活.激素调节的三个特点:①微量和高效;②通过体液运输;③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2、反射弧中至少包括传入和传出神经元,一个神经元中的信息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而两个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神经递质传递的.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解答】解:①激素调节是通过调节细胞的代谢而发挥作用的,①正确;‎ ‎②激素调节的启动较慢,持续时间长,②正确;‎ ‎③人和高等动物的生理活动,主要是通过神经调节来协调的,③错误;‎ ‎④神经调节迅速而精确,反应时间短,④错误;‎ ‎⑤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⑤正确;‎ ‎⑥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包括激素、二氧化碳、氢离子等,⑥错误.‎ 故选:A.‎ ‎ ‎ ‎8.刺激神经纤维的某一部位产生兴奋,膜内外产生局部电流,电流方向是(  )‎ A.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膜内与膜外相同 B.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膜内与膜外相反 C.膜外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膜内与膜外相反 D.膜外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膜内与膜外相同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膜内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据此答题.‎ ‎【解答】解:A、膜内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A错误;‎ B、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膜内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B正确;‎ C、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C错误;‎ D、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且膜内与膜外相反,D错误.‎ 故选:B.‎ ‎ ‎ ‎9.如图为一突触的结构,在a、d两点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已知ab=bd,若分别刺激b、c两点,灵敏电流计指针各能偏转几次?(  )‎ A.b点2次,c点1次 B.b点1次,c点1次 C.b点1次,c点2次 D.b点2次,c点0次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速度快;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化学信号,存在时间上的延搁,速度较慢.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解答】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在b点给一个强刺激,虽然ab=bd,但ab间是以电信号传导,而bd间是以化学信号传递.因此a点先兴奋,则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而电流表的左侧是正极,所以指针向左偏转;b点后兴奋,电流表的指针又向右偏转.因此,电位计的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在c点给一个强刺激,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因此,兴奋不能传递到a处,因此,电位计的指针只能发生一次偏转.‎ 故选:A.‎ ‎ ‎ ‎10.如图是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方框甲、乙代表神经中枢,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痛时,先缩手后产生痛觉.对此生理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中E为感受器,A为效应器 B.未收刺激时,神经纤维D处的电位分布是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 C.刺激D处,产生的兴奋传到E处引起的反应不属于反射 D.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只能引起乙的兴奋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突触的结构.‎ ‎【分析】据图分析,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C是神经中枢,乙是脊髓内的低级中枢,甲是大脑的高级中枢,D是传出神经,E是效应器.‎ ‎【解答】解:A、据图分析,E是效应器,A是感受器,A错误;‎ B、未收刺激时,神经纤维D处的电位分布是膜内为负电位,膜外为正电位,B错误;‎ C、反射必须依赖于反射弧结构的完整性,所以刺激D处,产生的兴奋传到E处引起的反应不属于反射,C正确;‎ D、由高级中枢发出的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可能引起乙的兴奋,也可以引起乙的抑制,D错误.‎ 故选:C.‎ ‎ ‎ ‎11.乙酰胆碱是兴奋型的神经递质,通过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直接或间接调节细胞膜上离子通道,进而改变细胞膜电位.假如某一神经递质使细胞膜上的氯离子通道开启,使氯离子(Cl﹣)进入细胞内(如图),正确的判断是(  )‎ A.形成局部电流 B.细胞膜两侧电位差保持不变 C.抑制细胞兴奋 D.使细胞膜内电位由正变负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突触的结构.‎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解答】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乙酰胆碱通过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直接或间接调节细胞膜上离子通道,进而改变细胞膜电位,使Na+内流,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并产生兴奋.现有某神经递质使细胞膜上的氯离子通道开启,使氯离子(Cl﹣)进入细胞内,会让静息电位值加大,从而使细胞不容易产生兴奋(动作电位),故C正确.‎ 故选:C.‎ ‎ ‎ ‎12.下列免疫反应,属于体液免疫反应的是(  )‎ A.眼泪中的溶菌酶破坏侵入人体的细菌 B.抗体与病菌结合抑制病菌繁殖 C.体液中的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 D.体液中的免疫活性物质干扰素抵抗病毒感染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 ‎ 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解答】解:A、眼泪中的溶菌酶可破坏侵入人体的细菌,这属于第一道防线,即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 B、免疫球蛋白与病菌结合可抑制病菌繁殖,这属于第三道防线,即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B正确;‎ C、体液中的吞噬细胞可吞噬病原体,这属于第二道防线,即非特异性免疫,C错误;‎ D、体液中的可溶性免疫活性物质﹣﹣干扰素可抵抗病毒感染,这属于第二道防线,即非特异性免疫,D错误.‎ 故选:B.‎ ‎ ‎ ‎13.将小鼠B 细胞注入家兔体内,产生免疫反应后,家兔血清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细胞集团.而未经免疫的家兔血清不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团.T细胞凝集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 A.小鼠B细胞诱导家兔产生细胞免疫 B.小鼠T细胞诱导家兔产生体液免疫 C.小鼠T细胞和家兔T细胞有相同抗原 D.小鼠B细胞和小鼠T细胞有相同抗原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小鼠B细胞是作为抗原被注射到家兔体内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产生抗体使得家兔血清中含有针对小鼠B细胞的抗体,此过程属于体液免疫;此时的家兔血清同样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细胞集团,但是T细胞并没有被注射的家兔体内没有引起特异性体液免疫反应;‎ ‎2、未经免疫的家兔血清不含针对小鼠B细胞的抗体,同时不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团,已免疫家兔血清与未免疫家兔血清的区别就是否含有针对小鼠B细胞的抗体,再根据抗体的专一性,可以推断出小鼠B细胞和小鼠T细胞有相同抗原.‎ ‎【解答】解:A、小鼠B细胞没有进入到家兔的细胞内部,不会诱导家兔产生细胞免疫,A错误;‎ B、注射的是小鼠B细胞,所以材料中得出的是诱导家兔产生体液免疫的是B细胞,B错误;‎ C、小鼠和家兔属于不同的生物,小鼠T细胞和家兔T细胞不具有相同抗原,C错误;‎ D、根据分析可知:小鼠B细胞和小鼠T细胞有相同抗原,D正确.‎ 故选:D.‎ ‎ ‎ ‎14.下列关于代谢和调节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糖尿病患者多尿主要是因为蛋白质分解加强导致尿素增加而带走大量水分 B.在200m短跑比赛中,人体产生的二氧化碳是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产物 C.促甲状腺激素经体液运输并作用于甲状腺细胞 D.水平放置的幼苗,其茎的背地性生长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生长素作用因浓度、细胞年龄、植物种类、植物器官的不同而有差异,因生长素浓度不同而表现出的差异为: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即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如植物顶端优势现象的产生、根的向地性等.‎ ‎【解答】解:A、糖尿病患者多尿主要是尿液中含有糖而带走大量水分,A错误;‎ B、人体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不产生二氧化碳,B错误;‎ C、促甲状腺激素经体液运输并作用于甲状腺细胞,C正确;‎ D、水平放置的幼苗,其茎的背重力生长未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因近地侧和背地侧均为促进生长,D错误.‎ 故选:C.‎ ‎ ‎ ‎15.下列有关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寒冷环境刺激可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机体产热增加 B.寒冷环境刺激可使皮肤血管收缩,机体散热减少 C.极端炎热环境中,人体不能只靠神经和体液调节来维持体温恒定 D.炎热环境刺激可使甲状腺分泌的激素增加,机体散热增加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人体体温调节:‎ ‎(1)机理:产热和散热达到动态平衡;‎ ‎(2)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 ‎(3)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在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措施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解答】解:A、寒冷环境刺激可使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促进新陈代谢,增加机体产热,A正确;‎ B、寒冷环境刺激可使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机体散热减少,B正确;‎ C、极端炎热环境中,人体不能只靠神经和体液调节来维持体温恒定,还需要采取措施降低环境温度,C正确;‎ D、炎热环境刺激可使甲状腺分泌的激素减少,D错误.‎ 故选:D.‎ ‎ ‎ ‎16.TNX﹣355是一种新型的具有治疗艾滋病的抗体药物,过去的抗艾滋病药物的作用主要是直接抑制艾滋病病毒复制或增殖所需要的酶的作用,然而长期使用的患者常会出现抗药性的问题;TNX﹣355注射进人体后可与T细胞表面的CD4受体结合,阻断病毒与细胞的结合,进而确保人类免疫系统运作正常.下列最可能正确的推断是(  )‎ A.TNX﹣355应该是一种蛋白质,能阻断病毒与T细胞的结合 B.TNX﹣355可能是一种RNA,能与T细胞表面受体特异性结合 C.艾滋病病毒的DNA不断变异,过去的抗艾滋病药物无法长期使用 D.TNX﹣355可抑制艾滋病病毒复制,从而抑制艾滋病病毒的繁殖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TNX﹣355是一种新型的具有治疗艾滋病的抗体药物,本质是蛋白质.TNX﹣355注射进人体后可与T细胞表面的CD4受体结合,阻断病毒与细胞的结合,进而确保人类免疫系统运作正常.‎ ‎【解答】解:A、根据上面分析,TNX﹣355应该是一种蛋白质,能阻断病毒与T细胞的结合,A正确;‎ B、根据上面分析,TNX﹣355应该是一种蛋白质,B错误;‎ C、艾滋病病毒是RNA病毒,C错误;‎ D、TNX﹣355注射进人体后可与T细胞表面的CD4受体结合,阻断病毒与细胞的结合,D错误.‎ 故选:A.‎ ‎ ‎ ‎17.如图表示机体的免疫反应清除抗原的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抗体能够与相应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B.浆细胞与效应T细胞相比,具有更加丰富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C.抗原刺激机体后,不会同时刺激T细胞和B细胞增殖、分化 D.若相同抗原再次侵入机体,引发的二次免疫比初次免疫应答反应快而强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据图分析,机体的免疫反应清除抗原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具体过程如下:‎ ‎【解答】‎ 解:A、多数情况下,抗体与相应抗原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沉淀或细胞集团,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A正确;‎ B、浆细胞由于要形成分泌蛋白﹣抗体,所以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含量更多,B正确;‎ C、抗原刺激机体后,会同时刺激T细胞和B细胞,T细胞和B细胞会增殖、分化为相应的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C错误;‎ D、相同抗原再次侵入机体,引发的二次免疫比初次免疫应答反应快而强,D正确.‎ 故选:C.‎ ‎ ‎ ‎18.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未受粉的番茄花蕾,子房发育成无子番茄;用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杂交,获得三倍体西瓜,给三倍体西瓜植株的雌蕊授以二倍体西瓜花粉,子房发育成无子西瓜.若用此无子番茄和无子西瓜的果肉细胞分别进行组织培养,从理论上分析所得植物的果实中依次为(  )‎ A.有种子、无种子 B.有种子、有种子 C.无种子、有种子 D.无种子、无种子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分析】无籽西瓜与无籽番茄:‎ 无籽番茄是利用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的原理培育出来的,这种变异是不可以遗传的.‎ 无籽西瓜是多倍体育种的结果,它是利用三倍体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产生不了正常的生殖细胞,从而不能形成正常种子的原理制成的.三倍体无籽西瓜属于染色体变异,理论上是可以遗传的变异,而三倍体无法进行有性生殖,但是可以通过无性生殖遗传给后代,例如组织培养、扦插等.‎ ‎【解答】解:1、无子番茄与无子西瓜的产生原理不同:前者利用了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的原理;后者则利用了染色体变异的原理,属于多倍体育种.前者果肉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未变,与正常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相同,通过组织培养得到的植株是正常个体;‎ ‎2、后者果肉细胞中有3个染色体组,通过组织培养得到的植株仍为三倍体,无法通过减数分裂产生可育的配子,保持了不育性.‎ 故选:A.‎ ‎ ‎ ‎19.关于如图的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若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为g,产生顶端优势现象的侧芽生长素浓度是图中曲线的E点及E点以后区间 B.若某水平放置的植物幼苗表现出茎的背地性,且测得其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2f,则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应为小于f C.除草剂灭草的原理是使杂草的生长素浓度处于大于h状态下 D.若某幼苗已表现出向光性,且测得其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f,则其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范围是大于f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是在单侧光的刺激下,生长素向背光一侧运输,导致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又生长素生理作用具有双重性,在一定的范围内,浓度增大,促进作用增强;而超过一定的浓度范围,则浓度增大,促进作用反而逐渐减弱,甚至起抑制作用.‎ ‎【解答】解:A、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在侧芽部位,使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过高而抑制生长,若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为g,产生顶端优势现象的侧芽生长素浓度是图中曲线的E点及E点以后区间,A正确;‎ B、由于受重力影响,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且生长效应强于远地侧,故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为2f时,远地侧面生长素浓度范围应小于f,生长素浓度范围应为AB区间,以保证远地侧的生长效应弱于近地侧面,B正确;‎ C、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高浓度抑制生长,低浓度促进生长,所以除草剂灭草的原理是利用大于h的生长素浓度抑制杂草生长,C正确;‎ D、背光面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面,且生长效应强于向光面,故向光面的生长素浓度为f时,背光面生长素浓度范围应大于f,小于2f,以保证背光面的生长效应强于向光面,D错误.‎ 故选:D.‎ ‎ ‎ ‎20.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某品种番茄的花进行人工去雄后,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2,4﹣D涂抹子房,得到的无籽番茄果实平均重量见表.‎ ‎2,4﹣D浓度( mg/L)‎ ‎0‎ ‎5‎ ‎10‎ ‎15‎ ‎20‎ ‎25‎ ‎30‎ ‎35‎ 无籽番茄平均重量(g/个)‎ ‎0‎ ‎13.5‎ ‎26.2‎ ‎46.5‎ ‎53.6‎ ‎53.7‎ ‎43.0‎ ‎30.2‎ 据表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2,4﹣D浓度超过25 mg/L,对果实的发育起抑制作用 B.2,4﹣D与生长素的作用效果 C.2,4﹣D可以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D.2,4﹣D诱导无籽番茄的最适浓度范围为20﹣25 mg/L ‎【考点】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分析】分析题图:生长素及其类似物(2,4﹣D)能促进果实的发育,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涂抹未受粉的子房,可以获得无子果实.图中数据显示不同浓度2,4﹣D对番茄子房发育的影响,2,4﹣D浓度在0~25mg/L时,随着2,4﹣D浓度的升高,促进作用增强;2,4﹣D浓度超过25mg/L时,随着2,4﹣D浓度的升高,促进作用逐渐减弱.‎ ‎【解答】解:A、2,4﹣D浓度为0的一组作为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其他各组均能促进果实生长,所以2,4﹣D浓度超过25mg/L时,对果实发育仍是促进作用,只是促进作用减弱,A错误;‎ B、本题没有将2,4﹣D和生长素对照使用,因此不能说明2,4﹣D与生长素的作用效果相同,B错误;‎ C、该实验没有涉及扦插枝条生根,不能说明2,4﹣D有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C错误;‎ D、题目给出的数据,显示了不同浓度2,4﹣D对番茄子房发育的影响,从图中的数据可以看出:2,4﹣D诱导无子番茄的最适浓度是20~25mg/L,D正确.‎ 故选:D.‎ ‎ ‎ ‎21.下列因素不会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 A.骨骼肌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 B.血浆蛋白含量过少 C.肾脏疾病导致蛋白尿 D.长期营养过剩导致肥胖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 ‎(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 ‎(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解答】解:A、骨骼肌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组织液增多,吸水造成水肿,A错误;‎ B、血浆蛋白含量减少,使血浆渗透压低于组织液,组织液从血浆中吸水,导致组织液量增多,引起组织水肿,B错误;‎ C、肾小球肾炎导致蛋白尿由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C正确;‎ D、长期营养过剩导致肥胖,而不是组织水肿,D正确.‎ 故选:D.‎ ‎ ‎ ‎22.如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与此图无关的结论是(  )‎ A.生长素对三种器官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B.A、B、C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分别是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 C.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反应灵敏,成熟的细胞对生长素反应不灵敏 D.D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和芽都具有促进作用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分析题图:如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最敏感、芽其次、最后是茎.生长素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分别是10﹣10mol/L、10﹣8mol/L、10﹣4mol/L.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解答】解:A、由图可知,生长素对三种器官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A正确;‎ B、由图可知,A、B、C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分别是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B正确;‎ C、从图中不能判断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灵敏程度,C错误;‎ D、D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和芽都具有促进作用,D正确.‎ 故选:C.‎ ‎ ‎ ‎23.下面是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部分实验示意图.下列关于这些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  )‎ A.实验四说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生长素 B.实验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通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C.实验三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会造成鞘尖端的弯曲生长 D.实验一证明了感受单侧光刺激的是胚芽鞘尖端,而不是尖端以下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据图分析,实验一的自变量为尖端是否感光,说明感光部位在胚芽鞘尖端;实验二说明尖端产生的刺激能透过琼脂块传递给下部促进生长;实验三中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使得胚芽鞘弯向对侧生长;实验四中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促进生长得物质,可由尖端向下运输,促进下部的生长.‎ ‎【解答】解:A、实验四中,可以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原因是尖端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A错误;‎ B、实验二中,无尖端的胚芽鞘不生长,尖端与下部隔断的胚芽鞘可以生长,说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B正确;‎ C、实验三中,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使得胚芽鞘弯向对侧生长,说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C正确;‎ D、实验一自变量为尖端是否感光,尖端感光向光弯曲生长,否则直立生长,说明感受单侧光刺激的是胚芽鞘尖端,D正确.‎ 故选:A.‎ ‎ ‎ ‎24.将植物横放,茎弯曲向上生长,根弯曲向下生长.这与重力影响生长素的分布和根、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有关.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①A处生长素浓度较B处高,茎对生长素敏感性高,A处生长受抑制,B处生长快,茎向上生长 ‎②D处生长素浓度较C处高,根对生长素敏感性高,D处生长受抑制,C处生长快,根向下生长 ‎③C处生长素浓度较D处高,根弯曲向下生长 ‎④B处生长素浓度较A处高,茎弯曲向上生长.‎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的作用因生长素的浓度、植物器官、植物种类的不同而表现出差异.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对生长素最敏感,其次是芽,茎对生长素最不敏感.‎ ‎【解答】解:①受到重力因素影响,B处生长素浓度较A处高,①错误;‎ ‎②受到重力因素影响,D处生长素浓度较C处高,由于根对生长素敏感性高,D处生长素浓度高,其生长受到抑制,C处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所以根向下生长,②正确;‎ ‎③受到重力因素影响,D处生长素浓度较C处高,③错误;‎ ‎④受到重力因素影响,B处生长素浓度较A处高,B处生长比A处快,所以茎弯曲向上生长,④正确.‎ 故选:B.‎ ‎ ‎ ‎25.下列关于“探究促进葡萄插条生根的最适NAA浓度”实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实验用葡萄插条应尽量少带些幼叶或幼芽 B.促进葡萄枝条生根的最适NAA和IAA浓度相同 C.各组生根数量应取该组葡萄生根数量的平均值 D.各组葡萄枝条在NAA溶液中浸泡时间应相同 ‎【考点】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为NAA的浓度,因变量为生根数,因此其它包括:芽的数量、浸泡时间等,均属于无关变量.‎ 在实验中无关变量要保持相同且适宜,并且为了防止单株枝条的偶然性,每组实验应选择多株枝条进行实验,最后计算生根数的平均值.‎ ‎【解答】解:A、由于幼叶和幼芽能够产生生长素,如果幼芽过多生长素浓度会较高,再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可能会抑制生根,A正确;‎ B、NAA(萘乙酸)属于生长素类似物,不是生长素(IAA),因此不能确定促进葡萄枝条生根的最适NAA和IAA浓度是否相同,B错误;‎ C、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防止单株枝条的偶然性,每组均用多枝枝条处理,然后取该组葡萄生根数量的平均值,C正确;‎ D、实验中自变量是NAA浓度,NAA处理插条的时间属于无关变量,无关变量要保持相同且适宜,D正确.‎ 故选:B.‎ ‎ ‎ ‎26.如图表示了一个健康人饭后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变化,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进食后血糖浓度升高的原因是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和吸收 B.进食后的2h内,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C.2h~3h之间,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有所增加 D.3.5h时,血糖浓度较高是肌糖原分解为葡萄糖所致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据图分析,进食后初期,由于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血糖浓度上升;血糖浓度上升刺激胰岛素分泌,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贮存葡萄糖,血糖浓度下降;2h~3h之间,血糖浓度下降至一定程度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使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的转化,使得血糖浓度上升.‎ ‎【解答】解:A、进食后血糖浓度升高的原因是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和吸收,A正确;‎ B、进食后的2h内血糖浓度较高,胰岛素分泌增加,促进组织细胞利用葡萄糖和糖原的合成等,使血糖浓度降低,B正确;‎ C、2h~3h之间,血糖浓度较低,此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以促进血糖浓度升高,C正确;‎ D、肌糖原不分解,所以3.5h时,血糖浓度较高是肝糖原开始分解所致,D错误.‎ 故选:D.‎ ‎ ‎ ‎27.如图甲为横放在地面上的植物的生长状况,图乙为植物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甲中a、b、c、d四点的生长素浓度大小为a>c,d>b B.若图甲中b点的生长素浓度与图乙中E点对应的浓度相同,则d点的生长素浓度在E~B对应的浓度区间 C.若图甲中a点的生长素浓度为10﹣10mol/L,则c点所对应的浓度介于10﹣10~10﹣8mol/L之间 D.生长素在F~A对应浓度范围内促进生长,在A~D对应浓度范围内抑制生长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重力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使近地侧生长素浓度较高,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较低.由于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强,远地侧较低的生长素促进了该侧细胞的生长,近地侧较高的生长素抑制了该侧细胞的生长,从而使根表现出向地性;而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较弱,远地侧较低的生长素使该侧细胞生长较慢,近地侧较高的生长素使细胞生长较快,从而表现出茎的背地性.‎ ‎【解答】解:A、由于重力的作用,使得a、b、c、d四点的生长素浓度大小为c>a,d>b,A错误;‎ B、若图甲中b点的生长素浓度与图乙中E点对应的浓度相同,而d点浓度高于b点,并且促进作用更强,因此d点的生长素浓度在E~B对应的浓度区间,B正确;‎ C、c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应抑制根的生长,应大于10﹣8 mol/L,C错误;‎ D、图中生长素在F~C对应浓度范围内促进生长,在C~D对应浓度范围内抑制生长,D错误.‎ 故选:B.‎ ‎ ‎ ‎28.下列有关生物种群数量调查的方法中,错误的是(  )‎ A.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法,遵循了随机取样的原则 B.调查蒲公英,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 C.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 D.将M只鹿标记后,重新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n÷m)只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1、解关于调查种群密度方面的题目时,首先要知道什么生物选用什么样的调查方法,其次要知道怎么调查.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计算种群密度时,样方法是计算各个样方内种群数量的平均值,计算时要注意样方的面积大小相等,标志重捕法也要根据环境面积,再计算种群密度,而不是一定面积内的个体数.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 ‎【解答】解:A、取样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做到随机取样,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遵循了随机取样的原则,A正确;‎ B、统计数据时位于样方边线上的,要记上不记下,记左不记右,即一般计数样方内和相邻两边线上的,B错误;‎ C、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C正确;‎ D、根据标志重捕法的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可得则该鹿群约有(M×n)÷m只,D正确.‎ 故选:C.‎ ‎ ‎ ‎29.如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 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C.丁为年龄组成,稳定型的出生率最大 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不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图.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因此图中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丙为性别比例、丁为年龄组成.‎ ‎【解答】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A正确;‎ 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B正确;‎ C、丁为年龄组成,稳定型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C错误;‎ 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不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D正确.‎ 故选:C.‎ ‎ ‎ ‎30.如图把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小块,分别放在甲、乙、丙三株幼苗切面端的不同位置上,然后从左侧给予光照.此实验的结果不会(  )‎ A.甲向右侧弯曲生长 B.乙直立生长 C.丙向左侧弯曲生长 D.甲、乙、丙都弯向光源生长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的,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小块能将生长素向下运输,但由于没有胚芽鞘的尖端,所以单侧光不起作用.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分析题图,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解:A、甲由于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小块放置在偏左侧,所以左侧下部的生长素多,生长快,因而向右弯曲生长,A正确;‎ B、乙由于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小块放置在正中央,所以下部的生长素分布均匀,因而直立生长,B正确;‎ C、丙由于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小块放置在偏右侧,所以右侧下部的生长素多,生长快,因而向左侧弯曲生长,C正确;‎ D、由于单侧光在左侧,而甲、乙、丙中只有丙弯向左侧生长,D错误.‎ 故选:D.‎ ‎ ‎ 二.非选择题 ‎31.某人通过记录传入神经上的电信号及产生的感觉,研究了不同刺激与机体感觉的关系,结果如下:‎ 刺激类型 刺激强度 传入神经上的电信号 ‎(时长相等)‎ 产生的感觉类型 感觉强度 针刺激 较小 刺痛 较弱 较大 较强 热刺激 较低 热感 较弱 较高 较强 ‎(1)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膜内外电位的表现是 外正内负 ,此时细胞膜内的钾离子浓度比细胞外 高 ;受到刺激时产生的可传导的兴奋称为 神经冲动 .‎ ‎(2)不同类型的刺激引起不同类型的感觉,原因是 感受器 不同;不同强度的刺激通过改变传入神经上电信号的 频率 ,导致感觉强度的差异.‎ ‎(3)当给某部位受损的人热刺激时,可在整个传入通路中记录到正常电信号,但未产生感觉,其受损的部位可能是 大脑皮层 .‎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解答】解:(1)在未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由于细胞膜内外特异的离子分布特点,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受到刺激时钠离子内流,时电位逆转,形成动作电位;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2)刺激感受器后产生的兴奋沿着传入神经向神经中枢传导,神经中枢随之产生兴奋并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不同类型的刺激能引起机体不同类型的感受器产生兴奋,而后产生不同的感觉.由图中比较,同种刺激类型的不同刺激强度引起传入神经上的电信号的差异,在相同时长神经冲动数量不同(电信号的频率不同),从而引起感觉强度不同.‎ ‎(3)此患者整个传入神经功能正常,但不能形成感觉,应该是神经中枢(热觉形成的中枢在大脑皮层)受损.‎ 故答案为:‎ ‎(1)外正内负 高 神经冲动 ‎(2)感受器 频率 ‎(3)大脑皮层(神经中枢)‎ ‎ ‎ ‎32.糖尿病的形成有多种原因,如图所示①、②、③表示由三种机体免疫异常引起的糖尿病.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中不同浆细胞产生的抗体的化学本质是 球蛋白(蛋白质) ;不同受体主要分布在胰岛B细胞和靶细胞的细胞膜,体现了细胞膜具有 细胞间信息交流 功能.‎ ‎(2)图中②所示的患病机理是 浆细胞产生的抗体(Y2)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 ,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血糖浓度升高.‎ ‎(3)图中抗体Y3与 靶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 结合,使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 ‎(4)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上述三种糖尿病都属于 自身免疫病 病.有一种青少年型(Ⅱ型)糖尿病患者,经检查发现血液中胰岛素含量正常,但患者仍表现出糖尿症状,最有可能类似于图示中的 ③ (填①、②、③).‎ ‎(5)在正常的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分泌增多,会导致血糖浓度降低;降低的血糖浓度又反过来影响胰岛B细胞对胰岛素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属于 反馈调节 .‎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据图分析,图中抗体Y1能与胰岛B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导致葡萄糖与受体的结合受到影响,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减少,从而使血糖升高.‎ ‎2、图中抗体Y2能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影响胰岛B细胞的分泌,导致胰岛素减少,从而血糖升高.‎ ‎3、图中Y3能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影响胰岛素与受体的结合,从而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血糖升高.‎ ‎【解答】解:(1)浆细胞产生的抗体的化学本质是球蛋白(蛋白质);不同受体主要分布在胰岛B细胞和靶细胞的细胞膜,体现了细胞膜具有细胞间信息交流功能.‎ ‎(2)②所示的患病机理是浆细胞产生的抗体Y2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血糖浓度升高.‎ ‎(3)抗体Y3与靶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使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 ‎(4)从免疫角度的分析,上述三种糖尿病都是免疫功能过强,将自身结构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引起的自身免疫病.其中①②两种情况,胰岛素分泌量减少,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患者血液中胰岛素含量正常,但患者仍表现出尿糖症状,该病的病因最可能类似于图示中的③.‎ ‎(5)血糖调节过程中的调节方式属于反馈调节.‎ 故答案为:‎ ‎(1)球蛋白(蛋白质)细胞间信息交流 ‎(2)浆细胞产生的抗体(Y2)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 ‎(3)靶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 ‎(4)自身免疫病③‎ ‎(5)反馈调节 ‎ ‎ ‎33.甲图表示燕麦幼苗生长素浓度与作用的关系;乙图表示将一株燕麦幼苗水平放置,培养一段时间后的生长情况;丙图表示燕麦胚芽鞘.‎ ‎(1)甲图中,根和芽的最适宜生长素浓度分别为 10﹣10mol/L mol/L、 10﹣8mol/L mol/L.c点生长素浓度对根生长的效应是 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对芽生长的效应是 促进 .‎ ‎(2)乙图中b侧生长素浓度 小于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a侧,这是由于 重力 引起的,a侧生长素对茎生长的效应是 促进 .‎ ‎(3)为验证在单侧光照射下,丙图燕麦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A段而不是发生在B段.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请帮助其完成下列有关实验过程:‎ ‎①实验材料及用具;燕麦胚芽鞘,一侧开孔的硬纸盒,薄云母片,光源等.‎ ‎②实验过程;给以右侧单侧光照射,在下列图中绘出插入云母片的位置,并在下面用文字说明.‎ ‎③实验结果:‎ a. 直立生长 .b. 弯向光源生长 .c. 弯向光源生长 .‎ ‎④实验结论: 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A段而不是B段 .‎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 分析甲图:图示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最敏感、芽其次、最后是茎.生长素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分别是10﹣10mol/L、10﹣8mol/L、10﹣4mol/L.‎ 分析乙图:将一株燕麦幼苗水平放置,培养一段时间后根向地生长,茎背地生长.由于受到重力因素的影响,a点的生长素浓度高于b点,c点的生长素浓度高于d点.‎ 根据丙图可知,本实验需设置一组对比实验,实验的自变量为云母片阻断的部位不同,同时实验还需设置一组空白对照组,即不处理.‎ ‎【解答】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根和芽的最适宜生长素浓度分别为10﹣10mol/L、10﹣8mol/L.c点生长素浓度对根生长的效应是既不促进也不抑制,对芽的效应是促进.‎ ‎(2)由于受到重力作用,乙图中b侧生长素浓度小于a侧.茎对生长素最不敏感,所以a侧生长素对茎生长的效应是促进作用.‎ ‎(3)②本实验的目的是“燕麦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A段而不是发生在B段”,可对燕麦胚芽鞘进行三种处理:阻断A段,阻断B段,不阻断任何部位以做对照,如图:‎ ‎③由于生长素横向运输是在胚芽鞘尖端,所以阻断A段后,生长素不能向背光侧运输,因而胚芽鞘直立生长;而阻断B段后,生长素能向背光侧运输,所以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而不作处理的对照组则弯向光源生长.‎ ‎④根据三组实验的生长结果可以得出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A段而不是B段.‎ 故答案为:‎ ‎(1)10﹣10 10﹣8 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促进 ‎(2)小于 重力 促进 ‎(3)②‎ ‎③a.直立生长 b.弯向光源生长 c.弯向光源生长 ‎④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A段而不是B段 ‎ ‎ ‎34.乳腺上皮细胞合成乳汁所需的营养物质由血液供给.下图为羊乳腺上皮细胞合成与分泌乳汁的示意图,下表为羊乳汁和血浆的部分成分比较.据图表回答:‎ 单位:g/100mL 成分 血浆 乳汁 水 ‎91.00‎ ‎86.00‎ Na+‎ ‎0.34‎ ‎0.05‎ K+‎ ‎0.025‎ ‎0.15‎ 葡萄糖 ‎0.05‎ 极微量 乳糖 ‎0.00‎ ‎4.60‎ 甘油三酯 ‎0.06‎ ‎3.70‎ 氨基酸 ‎0.002‎ 极微量 酪蛋白 ‎0.00‎ ‎2.80‎ 免疫球蛋白(抗体)‎ ‎2.60‎ ‎0.07‎ ‎(1)乳腺上皮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 组织液 ,其中的K+可通过 主动运输 方式转运到乳腺上皮细胞.‎ ‎(2)与血浆相比,乳汁中特有的成分是 乳糖、酪蛋白 .‎ ‎(3)乳脂的主要成分是甘油三酯,合成甘油三酯的细胞器是 内质网 .‎ ‎(4)乳糖属于 二糖 (填“单糖”、“二糖”或“多糖”),植物体内特有的同种类型的糖类有 蔗糖和麦芽糖 .‎ ‎(5)在乳腺上皮细胞中含有遗传物质的细胞结构除了细胞核之外,还有 线粒体 .与心肌细胞相比,乳腺上皮细胞中 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细胞器)数量较多.‎ ‎(6)图表中,不能在乳腺上皮细胞中合成的生物大分子是 免疫球蛋白 ,其进出乳腺上皮细胞的方式是 胞吞和胞吐 ,这主要体现了细胞膜具有 一定的流动性 的结构特点.研究该物质合成和分泌的生理过程一般采用的方法是 同位素标记法 .在羊乳房出现炎症时,该物质在血浆和乳汁中的含量会 增加 ,该物质的含量变化会引起乳房周围毛细血管内血浆的渗透压 升高 .‎ ‎(7)羊的胰岛B细胞中 含有  (含有/不含有)合成免疫球蛋白的基因.‎ ‎(8)若上图为人的消化道上皮细胞,人饮酒后酒精通过 自由扩散 方式吸收进入细胞.交警查违章时让司机呼出的气体与含有重铬酸钾的酸性液体反应,若液体变成 灰绿 色,说明司机酒后驾驶.‎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分析】‎ 酪蛋白乳糖属于分泌蛋白,其合成在核糖体上进行,经内质网、高尔基体运输和加工,排出体外;内质网是细胞内脂质合成的“车间”,所以合成甘油三酯的细胞器是内质网;免疫球蛋白是大分子物质,由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所以只能利用流动性以胞吞和胞吐的方式进出细胞,从而体现了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作用.‎ ‎【解答】解:(1)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乳腺上皮细胞处在组织液中;K+转运到乳腺上皮细胞的运输属于主动运输.‎ ‎(2)由图观察,与血浆相比,乳汁中特有的成分是乳糖和酪蛋白.‎ ‎(3)脂质的合成场所是滑面内质网.‎ ‎(4)乳糖是动物细胞特有的二糖,蔗糖和麦芽糖是植物细胞特有的二糖.‎ ‎(5)动物细胞的DNA主要位于细胞核,线粒体也含有少量的DNA.与心肌细胞相比,乳腺上皮细胞分泌蛋白合成旺盛,因此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数量较多.‎ ‎(6)抗体的本质是免疫球蛋白,能合成免疫球蛋白的细胞是浆细胞.抗体属于分泌蛋白,进出乳腺上皮细胞的方式是胞吞和胞吐,这主要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的结构特点.研究抗体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的生理过程一般采用的方法是同位素标记法.在羊乳房出现炎症时,抗体在血浆和乳汁中的含量会增加,该物质的含量变化会引起乳房周围毛细血管内血浆的渗透压升高.‎ ‎(7)羊的胰岛B细胞含有羊的全套遗传信息,因此也含有合成免疫球蛋白的基因,该基因未表达只是基因发生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8)酒精进入细胞的方式属于自由扩散,酒精与含有重铬酸钾的酸性液体反应,变成灰绿色.‎ 故答案为:‎ ‎(1)组织液 主动运输 ‎(2)乳糖、酪蛋白 ‎(3)内质网 ‎(4)二糖 蔗糖和麦芽糖 ‎(5)线粒体 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6)免疫球蛋白 胞吞和胞吐 一定的流动性 同位素标记法 增加 升高 ‎(7)含有 ‎(8)自由扩散 灰绿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