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第03周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试题君之周末培优君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人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推荐】第03周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试题君之周末培优君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人教版

‎(测试时间:50分钟,总分:70分)‎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对于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及传导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导 B.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基础 C.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大 D.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答案】A 由于兴奋在突触只能单向传递,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单向传导,A错误;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基础,B正确;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大,Na+内流形成动作电位,C正确;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D正确。‎ ‎2.在学习过程中,要强调动手、动口、动眼、动耳、动脑,要反复复习,其道理不包括 A.动用各种器官有利于建立新的条件反射 B.动用各种器官有利于促进神经元的活动和新突触的建立 C.反复复习是将经验贮存、再现,不会建立新的神经联系 D.反复复习有利于强化已有的神经联系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动用各种器官有利于建立新的条件反射,A正确;动用各种器官有利于促进神经元的活动和新突触的建立,B正确;反复复习可以建立新的神经联系,有助于长期记忆的形成,C错误;反复复习有利于强化已有的神经联系,D正确。‎ ‎3.图甲是青蛙离体的神经—肌肉标本示意图,图中AB+BC=CD,乙是突触放大模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刺激C处,A、D处可同时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B.刺激D处,肌肉和F内的线粒体活动均明显增强 C.③的内容物释放到②中主要借助生物膜的流动性 D.兴奋从E到F,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特点是速度快;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靠神经递质,速度慢。乙图中①是突触后膜,②是突触间隙,③是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A、由图甲可知,刺激C处可引起A、D处膜电位变化,虽然AB+BC=CD,但由于CD间有一突触,故A处的膜电位先变化,而D处的后变化,A错误;B、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所以刺激D处,兴奋不能传递到肌肉和F处,因此肌肉和F内的线粒体活动不会明显增强,B错误;C、③的内容物即神经递质释放到②中的方式是胞吐,主要借助生物膜的流动性,并消耗能量,C正确;D、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所以兴奋不能从E传到F,D错误。‎ ‎4.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是通过递质实现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递质种类很多,既有有机物也有无机物 B.神经递质是内环境的成分 C.神经递质的释放不消耗ATP D.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神经递质不一定被分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神经递质种类很多,既有有机物也有无机物,A正确;神经递质是内环境的成分,B正确;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是胞吐,需要消耗ATP,C错误;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神经递质不一定被分解,也可以被运输至其他位置,D正确。‎ ‎5.离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受刺激部位膜两侧会出现如图所示的电位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b段表明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膜内外无电位差 ‎ B.形成bc段时所需能量由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提供 C.图中曲线的产生依赖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 D.若某药物能阻碍Na+内流,给予刺激后,c点上移 ‎【答案】C ‎6.如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Ⅰ、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 B.a为感受器,c为神经中枢、d为传出神经 C.切段d刺激b,可引起效应器收缩,此过程为反射 D.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通过神经调节相关知识。由于神经元之间存在突触结构,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A正确;图中a为效应器,c为神经中枢、d为传入神经,B错误;切段d刺激b,可引起效应器收缩,由于缺少神经中枢、传入神经、感受器的参与,不能称为反射,C错误;Ⅱ处为突触后膜,发生的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D错误。‎ ‎7.下列关于神经调节叙述错误的是 A.反射弧任何环节在结构或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但某一局部结构可能仍有反应 B.—个完整的反射至少需要2个神经元(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 C.一个神经元细胞有多个树突和多个轴突 D.神经中枢的兴奋只影响效应器的效应活动,而不影响感受器的敏感性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或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但某一局部结构可能仍有反应,A正确;要完成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至少需要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至少需要2个神经元,如膝跳反射,B正确;神经元的突起包括树突和轴突,多数神经元有一个长的轴突和多个短的树突,C错误;神经中枢的兴奋只影响效应器的效应活动而不影响感受器的敏感性,D正确。‎ ‎8.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Ⅰ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产生的兴奋是以化学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双向传递 B.在Ⅰ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a处膜电位的变化为内正外负→内负外正→内正外负 C.在Ⅱ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产生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 D.在Ⅱ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引起屈肌收缩属于反射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在Ⅰ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产生的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双向传递,A错误;在Ⅰ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a处膜电位的变化为内负外正→内正外负→内负外正,B错误;在Ⅱ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产生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C正确;在Ⅱ处属于传出神经,在Ⅱ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反射弧不完整,因此引起屈肌收缩不属于反射,D错误。‎ ‎9.若在图甲所示神经的右侧给予一适当的刺激,则电流表偏转的顺序依次是 A.①→②→③→② ‎ B.②→③→②→①‎ C.③→②→①→② ‎ D.①→③→②‎ ‎【答案】A ‎10.下列对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外为正,膜内为负 B.兴奋可在神经纤维上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导 C.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减小 D.若兴奋处于低Na+溶液中,兴奋时膜内外电位差变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相关知识。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外为负,膜内为正,A错误;兴奋可在神经纤维上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导,B正确;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大,C错误;若兴奋处于低Na+溶液中,兴奋时膜内外电位差变小,D错误。‎ ‎11.为探究不同缺氧时间对中枢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影响,研究人员先将体外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置于含氧培养液中,测定单细胞的静息电位和阈强度(引发神经冲动的最小电刺激强度),之后再将其置于无氧培养液中,于不同时间点重复上述测定,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注:对照组的数值是在含氧培养液中测得的。‎ A.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氧气的有无,因变量是静息电位和阈强度 B.在缺氧处理40 min时,给予细胞25 pA强度的单个电刺激能记录到神经冲动 C.海马神经细胞轴突上某部位产生动作电位后,由于Na+内流导致细胞内Na+浓度高于细胞外 D.在缺氧处理35 min、40 min、45 min过程中,静息电位的绝对值逐渐减小,导致相应时段的阈强度也逐渐减小 ‎【答案】B ‎【解析】该实验目的为探究不同缺氧时间对中枢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影响,自变量为缺氧时间,因变量为静息电位和阈强度,A错误;在缺氧处理40 min时,单细胞的阈强度为20 pA左右,因此给予细胞25 pA强度的单个电刺激能记录到神经冲动,B正确;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中,主要通过钠离子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而钠离子内流的方式为协助扩散,协助扩散只能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扩散,因此细胞外的钠离子浓度仍然高于细胞内,C错误;在缺氧处理35 min、40 min、45 min过程中,静息电位的绝对值逐渐减小,而相应时段的阈强度没有发生明显变化,D错误。‎ ‎【点睛】解答C选项,一定准确记住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产生以及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中相关离子的运输方式,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相关离子的进出属于协助扩散。‎ ‎12.刺激神经纤维的某一部位产生兴奋,膜内外产生局部电流流动方向是 A.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膜内与膜外相同 B.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膜内与膜外相反 C.膜外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膜内与膜外相反 D.膜外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膜内与膜外相同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相关知识。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膜内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膜内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A错误;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膜内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B正确;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C错误;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且膜内与膜外相反,D错误。‎ ‎13.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B.反射弧至少由两个神经元组成 C.神经递质以主动运输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 D.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答案】C ‎14.将离体的蛙坐骨神经置于某溶液中,给予一定强度刺激后的电位变化如①—⑤所示,其中②、④的指针偏转到最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剌激点肯定位于乙的右侧某处 B.图②中甲处钾离子通道开放,乙处钠离子通道开放 C.一定范围内,刺激强度增大,②、④的指针偏转幅度增大 D.降低溶液中Na+浓度,②、④的指针偏转幅度减小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由图可知,乙先兴奋,甲后兴奋,因此刺激点可能位于甲与乙之间靠近乙侧某处或乙的右侧某处,A错误;图②中甲处于静息状态,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乙处处于动作电位,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B错误;若刺激强度大于阈值后,动作电位的幅度将不再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因此一定范围内,刺激强度增大,②、④的指针偏转幅度不一定增大,C错误;降低溶液中Na+浓度,导致内流的钠离子减少,因此②、④的指针偏转幅度减小,D正确。‎ ‎15.盲人用手指“阅读”盲文报刊时,需要参与的神经中枢有 A.大脑皮层的言语区 ‎ B.躯体运动中枢 ‎ C.躯体感觉中枢 ‎ D.以上全部参与 ‎【答案】D ‎【解析】盲人用手指“阅读”盲文报刊时,需要用躯体运动中枢调控手指的运动,需要用躯体感觉中枢感觉盲文的字型并用大脑皮层的言语区分析盲文的含义,A、B、C三项均错误,D项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突破点”在于抓住题干中“用手指‘阅读’盲文”这一信息进行发散思维,结合所学“大脑皮层言语区的功能”的知识展开联想逐一分析各选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40分)‎ ‎16.(6分)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如图表示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几种调节方式。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所示,在神经纤维上放置两个电极,并连接到一个电流计上,如果分别在X、Y处给予一个适宜的相同刺激,可观察到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次数分别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 ‎(2)刺激轴突X处后,在图中Z处给予某种药物,发现神经冲动的传导被阻断,但检测到Z处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这是由于该药物抑制了___________的功能。 ‎ ‎(3)突触前膜释放到Z中的物质是___________,该物质通过___________方式进入突触间隙。‎ ‎【答案】(6分,除标明外,每空1分)‎ ‎(1)2 0 ‎ ‎(2)突触后膜(2分) (3)神经递质 胞吐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图文结合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明确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产生的机理,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细胞间的传递过程,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从题意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 ‎ (1) X点受到刺激产生的兴奋先传到左侧电极,此时左电极处膜外为负电位,右电极处膜外为正电位,所以左右电极间会产生电流,电流由正电位流向负电位,电流计指针会向左偏转;当兴奋传递到右电极时,右电极处膜外变为负电位,左电极处膜外已恢复为正电位,所以左右电极之间又会产生电流,电流计指针会向右偏转;综上分析,当X点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电流计的指针发生2次偏转。由于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因此在Y处给予一个适宜的刺激产生的兴奋不能到达电流计指针的两极 ,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次数为0。(2)刺激轴突X处后,在图中Z即突触间隙处给予某种药物,发现神经冲动的传导被阻断,但检测到Z处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说明该药物没有影响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而是抑制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的功能。(3) 突触前膜释放到Z(突触间隙)中的物质是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是以胞吐的方式进入突触间隙。‎ ‎【点睛】本题的难点在于(2)的解答,“突破点”在于抓住“检测到Z处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 这一信息进行发散思维,结合所学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过程和图示分析展开联想,进行图文转换,进而作出合理判断。‎ ‎17.(10分)研究枪乌贼神经细外K+浓度对中枢神经细胞兴奋性(指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的影响,科研人员将体外培养的枪乌贼神经细胞置于含K+浓度不同的培养液中,测定其静息电位和阀强度(引发神经冲动发生的最小电刺激强度),结果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实验中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在实验中保持各组实验的温度、pH、O2浓度都相同,其目的是__________。‎ ‎(2)据图分析,当静息电位由-65 mV变为-75mV时,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水平__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在K+浓度为10 mmol/L时,给予细胞35PA强度的单个电刺激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记录到神经冲动。‎ ‎(3)上述实验也能说明无机盐含量对稳态的重要性,请举例说明无机盐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________(至少两例)。‎ ‎【答案】(10分,每空2分)‎ ‎(1)钾离子浓度    ‎ 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影响/遵循实验单一变量原则/无关变量要保持一致 ‎(2)降低    不能 ‎(3)(HCO3-等)维持酸碱度稳定,(Na+等)调节渗透压 低;据右图可知,随着钾离子浓度从26 mmol/L降低到10 mmol,神经细胞的阀强度也发生变化,即先降低后增加,结合左图说明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水平降低时,需要更强刺激才能使细胞达到同等兴奋程度。(1)据试题分析可知,上述实验中的自变量是钾离子浓度,在实验中保持各组实验的温度、pH、O2浓度都相同,其目的是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影响。(2)据图可以看出,当静息电位由-65mV变为-75mV时,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水平降低。据图可知,在K+浓度为10‎ ‎ mmol/L时,引发神经冲动发生的最小电刺激强度为47PA左右,因此给予细胞35PA强度的单个电刺激低于阀强度,不能记录到神经冲动。(3)无机盐在维持内环境的稳态方面有重要作用,如(等)可以维持内环境酸碱度的稳定,Na+可以调节内环境的渗透压。‎ ‎18.(8分)图A表示反射弧和脊髓结构,图B表示神经纤维局部放大后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A中,①表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_________;在图B中,兴奋部位的是a、b、c中的_________。‎ ‎(2)在图A中,神经信号在⑥处和③处的传导(传递)有什么不同?__________________。‎ ‎(3)脊髓灰质炎病毒容易侵染小儿脊髓灰质,破坏控制下肢运动的运动神经元的细胞体,造成小儿麻痹症。请推测小儿麻痹症的症状。__________________。‎ ‎(4)成年人能主动控制排尿,而婴幼儿却常常会“尿床”,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8分,除标明外,每空2分)‎ ‎(1)感受器(1分) b(1分)‎ ‎(2)⑥处神经信号以化学信号(神经递质)单向传递;③处神经信号以电信号(局部电流)双向传递 ‎(3)下肢运动障碍(下肢肌肉萎缩)‎ ‎(4)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在脊髓,但同时也受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控制。婴幼儿由于大脑发育不完善,对脊髓低级中枢的控制弱,因此会出现尿床现象 ‎【解析】(1)据图A分析,传入神经上有神经节,则③表示传入神经,①表示感受器,④表示神经中枢,⑤表示传出神经,②表示效应器,⑥表示突触结构。根据图B分析,a、c处于静息电位,电位分布外正内负,b处兴奋电位分布是外负内正。(2)⑥为突触,在突触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由于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突触处是单向传递的。③‎ 处神经信号以电信号(局部电流)双向传递。(3)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侵入脊髓灰质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灰质主要由神经元细胞体构成,脊髓灰质炎病毒主要侵入的是运动神经元,引起其腿部瘫痪。(4)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在脊髓,但同时也受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控制。婴幼儿由于大脑发育不完善,对脊髓低级中枢的控制弱,因此会出现尿床现象。‎ ‎19.(8分)反馈在神经网络中广泛存在。闰绍细胞是脊髓内的一种抑制性神经元,如图表示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闰绍细胞共同支配肌肉收缩的途径。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脊髓在反射弧中属于________________。‎ ‎(2)刺激a点,产生兴奋,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细胞膜对______的通透性增加而内流,产生____电位。(3)刺激b,在图中_____________处能检测到电位变化,______________处不能检测到电位变化,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闰绍细胞发挥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8分,除标明外,每空1分)‎ ‎(1)神经中枢 ‎ ‎(2)Na+ 动作 ‎ ‎(3)c、d a ‎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具有双向性,因此c处可以检测到电位变化,而兴奋在突触处单向传递,d处能检测到电位变化,而a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2分) ‎ ‎(4)抑制运动神经元的活动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图,a处兴奋时,一方面: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引起肌肉收缩;另一方面,兴奋传到闰绍细胞,闰绍细胞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抑制肌肉收缩,通过这两个途径实现对肌肉运动的精准控制。‎ ‎(1)图中脊髓属于神经调节的神经中枢。(2)刺激a点后神经细胞受刺激产生兴奋后,导致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而内流,使得膜的静息电位变为动作电位。(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具有双向性,因此刺激b点,c处可以检测到电位变化,而兴奋在突触处单向传递,所以d处也能检测到电位变化,而a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4)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闰绍细胞能够抑制运动神经元的活动。‎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题图,了解到通过闰绍细胞会抑制脊髓前角神经元和肌肉细胞,即神经元之间的环状联系可使脊髓前角神经元由兴奋状态恢复为抑制状态。‎ ‎20.(8分)学习、记忆是动物适应环境、使个体得到发展的重要功能。通过电刺激实验,发现学习、记忆功能与高等动物的海马脑区(H区)密切相关,请剧图回答。‎ ‎(1)在小鼠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单次强刺激,传入纤维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为        ,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关受体,突触后膜出现的膜内电位变化是                          。‎ ‎(2)如果在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100次/秒、持续1秒的强刺激(HFS),在刺激后几小时之内,只要再施加单次强刺激,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都会比未受过HFS处理时高2~3倍,研究者认为是HFS使H区神经细胞产生了“记忆”,如图为这一现象可能的机制。‎ 如图所示,突触后膜上的N受体被激活后,       会以协助扩散方式进入胞内并与       共同作用,使C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C酶被         。‎ ‎(3)为验证图中所示机制,研究者开展了大量工作,如:‎ ‎①对小鼠H区传入纤维施加HFS,休息30分钟后,检测到H区神经细胞的A受体总量无明显变化,而细胞膜上的A受体数量明显增加,说明发生了图中的         (填序号)过程,即        转移到细胞膜上。‎ ‎②图中A受体胞内肽段(T)被C酶磷酸化后,A受体活性增强,为证实A受体的磷酸化位点位于T上,需将一种短肽导入H区神经细胞内,以干扰C酶对T的磷酸化。其中,对照组和实验组所用短肽分别应与T的氨基酸_________________。‎ A.数目不同序列不同     ‎ B.数目相同序列相反    ‎ C.数目相同序列相同 ‎【答案】(8分,每空1分)‎ ‎(1)谷氨酸    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2)Ca2+    钙调蛋白     激活 ‎(3)①Ⅱ     胞内的A受体 ‎② B、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1)据图可以看出,在小鼠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单次强刺激,传入纤维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为谷氨酸。突触后膜在未受刺激时,其膜内为负电位,当受到刺激后,突触后膜的膜内变为正电位,因此当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关受体,突触后膜出现的膜内电位变化是由负电位变为正电。(2)据图可知,突触后膜上的N受体被激活后,Ca2+会以协助扩散方式进入胞内,‎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