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宣城市七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宣城市七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宣城市七校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联考 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过程能在内环境中发生的是 A. 丙酮酸的分解 B. 碳酸氢盐的形成 C. 血红蛋白的合成 D. 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 ‎【答案】B ‎【解析】‎ ‎【分析】‎ 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凡是发生在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过程都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过程,发生在细胞内的反应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过程。‎ ‎【详解】A、丙酮酸的分解发生在线粒体或细胞质基质中,A错误;‎ B、碳酸氢盐的形成可发生在血浆,属于内环境,B正确;‎ C、血红蛋白的合成场所为核糖体,C错误;‎ D、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发生在消化道,D错误。‎ 故选B。‎ ‎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组成和理化性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骨骼肌细胞直接生存的内环境是组织液 B. 皮肤烫伤后出现的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 C. 正常情况下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二氧化碳含量相等 D. 人体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详解】A、骨骼肌细胞属于组织细胞,组织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组织液,A正确;‎ B、皮肤烫伤后出现水泡,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渗出的组织液,B正确;‎ C、一般情况下,生成的组织液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低,回流的组织液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C错误;‎ D、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D正确。‎ 故选C。‎ ‎3.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神经-体液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主要调节机制 B. 人在寒冷环境中出现瑟瑟发抖现象说明内环境稳态已失调 C. 内环境稳态是由消化、呼吸、循环和排泄四个系统来维持的 D. 外界环境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均可影响内环境的稳态 ‎【答案】D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的稳态指的是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下,各器官系统协调配合共同维持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主要调节机制,A错误;‎ B、人在寒冷环境中会出现瑟瑟发抖现象,这是体温调节过程,最终使体温保持相对稳定,内环境稳态并没有失调,B错误;‎ C、稳态是机体通过各个系统器官的协调活动共同来维持的,C错误。‎ D、随着外界环境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不断发生变化,D正确。‎ 故选D。‎ ‎4.如图表示人体某部位受适宜刺激后动作电位的产生和恢复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a点为静息电位,主要依靠K+外流来维持 B. bc段Na+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大量进入细胞 C. cd段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 D. 若神经细胞生存的内环境中Na+数量减少,则c点将上升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图中a点之前为静息电位,由K+外流所致,而此时膜外Na+高于膜内,膜外K+低于膜内;曲线上升过程a-c段是因为Na+内流所致;下降过程c-d段是因为K+外流所致。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中,细胞内离子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经离子通道跨膜流动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属于被动运输;而离子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跨膜需要离子泵,需要消耗能量。‎ ‎【详解】A、a点为静息电位,K+外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A正确;‎ B、bc段Na+大量内流,属于协助扩散,B正确;‎ C、cd段为静息电位的恢复,此阶段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C正确;‎ D、若神经细胞生存的内环境中Na+数量减少,则c点将下降,D错误。‎ 故选D。‎ ‎5.如图表示神经元之间的关系图,两个电流表的两极都分别连接在神经纤维膜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若b处给予一适宜刺激,则电流表A1发生一次偏转 B. 若b处给予一适宜刺激,则电流表A2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C. 若f处给予一适宜刺激,则电流表A1、A2均发生一次偏转 D. 若b、f处同时给予相同的刺激,则A1、A2的偏转次数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神经元结构模式图,电流计A1和A2的两极a、c、d、e分别接在神经纤维内膜上,刺激b点时,兴奋可以双向传导,且同时到达a和c处;当兴奋向右传递时,先到达d处,后到达e处。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上可以双向传导,而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因此刺激f点时,兴奋能传导到e处,但不能传递到a、c和d处,据此答题。‎ ‎【详解】A、若b处给予一适宜刺激,产生的兴奋会同时传到a、c,因为ab=bc,所以a、c间不会产生电位差,A1不偏转,A错误;‎ B、若b处给予一适宜刺激,兴奋先传到d点,再传到e点,电流表A2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正确;‎ C、若f处给予一适宜刺激,产生的兴奋只能传到e点,所以A2只发生一次偏转,A1不偏转,C错误;‎ D、若b、f处同时给予相同的刺激,由于ef芽>茎),a、a'点所在曲线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根的作用效应,B错误;‎ C、据图分析,生长素浓度为b’时,对于根来说是抑制生长,对于茎来说是促进生长,C正确;‎ D、存在两个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器官产生相同的作用效果,D错误。‎ 故选C。‎ ‎23.“扫帚病”又叫丛枝病,是一种能分泌细胞分裂素类似物的病原体侵袭植物引起的,会使植物侧芽生长失控,形成大量分枝。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组织分化 B. 该现象可以说明细胞分裂素可解除顶端优势 C. 该病原体分泌的细胞分裂素类似物不属于植物激素 D. 正常植物的侧芽生长不会失控是因为其生长素浓度低于顶芽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 ‎2、细胞分裂素类: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3、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比例影响其分裂分化情况。‎ ‎【详解】A、细胞分裂素 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并在植物组织培养中多用于诱导芽的分化,A正确;‎ B、顶芽产生的生长素积累在侧芽处会抑制侧芽的生长,而细胞分裂素能使侧芽生长失控,形成大量分支,这说明细胞分裂素能解除植物的顶端优势,B正确;‎ C、该病原体分泌的细胞分裂素类似物能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但是它是由病原体分泌的,不是植物激素,C正确;‎ D正常植物的侧芽生长不会失控是因为其生长素浓度高于顶芽,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了侧芽生长,D错误。‎ 故选D。‎ ‎24.下表为某生物研究员探究2,4-D对月季插条生根的影响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2.4-D浓度 对照组 ‎0.5 mg/m ‎1.0 mg/m ‎2.0 mg/m 平均生根数(条)‎ ‎3‎ ‎6‎ ‎9‎ ‎7‎ 成活率(%)‎ ‎53‎ ‎56‎ ‎58‎ ‎66‎ A. 该实验的因变量为平均生根数和成活率 B. 2,4-D对月季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为1.0mg/mL C. 扦插月季时,为保证成活率,2,4-D浓度应越高越好 D. 该实验中2,4-D的不同浓度之间可形成相互对照,因此对照组可以不设置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实验课题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2,4-D浓度,因变量是平均生根数和成活率,并且无关变量包括:侧芽的数目、溶液处理的时间等,无关变量会影响实验的结果,因此应保持相同且适宜;生长素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详解】A、由表可知,该实验的因变量为平均生根数和成活率,A正确;‎ B、根据该实验不能得出2,4-D对月季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为1.0mg/mL,B错误;‎ C、扦插月季时,2,4-D浓度不是越高越好,较高浓度可能抑制生根,且成活率无法得知,C错误;‎ D、该实验中需要设置空白对照组,以得到相应的结论,D错误。‎ 故选A。‎ ‎25.如图为某水果成熟期间果实内的激素含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脱落酸可在根冠形成,能够促进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B. 9月初赤霉素含量逐渐增加为后期水果的成熟提供营养 C. 成熟后期生长素含量较高,可推测其可能促进乙烯的合成 D. 果实的生长成熟是多种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7月29日~9月27日之间,细胞分裂素的含量在下降,9月7日~9月17日期间,生长素、脱落酸的含量有所增加。果实的体积膨大,前期靠细胞的迅速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后期靠细胞体积的膨大。‎ ‎【详解】A、脱落酸主要合成的部位是根冠和萎焉的叶片,能够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A正确;‎ B、植物激素只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并不能提供营养,B错误;‎ C、生长素浓度超过一定值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C正确;‎ D、据图可知,果实的生长成熟是多种植物激素相互作用的结果,D正确。‎ 故选B。‎ 二、非选择题 ‎26.图l、图2表示人体各部分体液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图1中a、b、c、d与图2中甲、乙、丙、丁均表示液体。回答下列问题:‎ ‎(1)约占人体体液2/3的是_____(填文字);图1中_________(填字母)共同构成了内环境;图2中乙与丙最主要的差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1中a、b分别与图2甲~丁中的_________对应。‎ ‎(3)细胞呼吸终产物中的气体可进入内环境,并通过循环系统运输到_______系统被排出体外。若该气体的排出途径出现障碍,则会引起内环境的pH______。若要检测图1中b处的pH,其参考范围为_________,b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其含有_______等离子有关。‎ ‎【答案】 (1). 细胞内液 (2). b、c、d (3). 丙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乙中的蛋白质含量很少 (4). 甲、丙 (5). 呼吸 (6). 降低(或下降) (7). 7.35~7.45 (8). HCO3-、HPO42-‎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中,a是细胞内液,b是血浆,c是组织液,D是淋巴。图2中 甲是细胞内液,乙是组织液,丙是血浆,丁是淋巴,据此答题。‎ ‎【详解】(1)人体液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构成,其中细胞内液占2/3。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即图1中的b、c、d。组织液(乙)和血浆(丙)的主要差别是丙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乙中的蛋白质含量很少。‎ ‎(2)图1中a、b分别是细胞内液和血浆,对应于图2中的甲(细胞内液)和丙(血浆)。‎ ‎(3)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组织液后进入血浆,随着血液循环运输到呼吸系统最终排出体外。若二氧化碳在内环境中积累,会导致内环境的pH降低。血浆的pH接近中性,其范围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其含有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内环境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能根据题干给出的模式图判断出各个组分之间含义。‎ ‎27.图1表示人体皮肤细胞在受到一定刺激后引起肌肉收缩的神经传导示意图,图2是图1中f结构的放大图。回答下列问题:‎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为_________,其完成的结构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__。‎ ‎(2)图1中的c为_________,e由____________组成。若某时刻在b处给予适宜的刺激,则该处膜内的电流传导方向与兴奋的传导方向_________(填“相同”或“相反”)。‎ ‎(3)图2中突触结构包括图中的___(填图中序号),神经递质经细胞膜的释放过程___(填“需耗能”或“不需耗能”),神经递质一经作用后便被回收或被降解等,其生物学意义是_____________。‎ ‎【答案】 (1). 反射 (2). 反射弧 (3). 神经中枢 (4). 传出神经末梢(d)和它所支配的肌肉 (5). 相同 (6). ②③④ (7). 需耗能 (8). 避免神经元处于持续兴奋或抑制状态,保持神经调节的灵敏性,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解析】‎ ‎【分析】‎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2、突触由突触前膜、突出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出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详解】(1)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2)图中c为神经中枢,位于脊髓,e是效应器,图中的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组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相同,与膜外相反。‎ ‎(3)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后模以及突触间隙组成,图2中②为突触前膜,③为突触间隙,④为突触后膜,故图2中突触结构包括图中的②③④。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以胞吐的方式进行,需要消耗能量,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并起作用后被降解或被回收,这样可以避免神经元处于持续兴奋或抑制状态,保持神经调节的灵敏性,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中的反射弧以及突触的结构等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根据图1熟练判断出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c是神经中枢,d是传出神经,e是效应器,以及熟练判断图2中②③④依次为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28.如图表示人体的体温调节模式图,a、b、c、d为相关激素。回答下列问题:‎ ‎(1)体温调节中枢位于__________,感受“寒冷”这一信号的“感觉神经末梢”分布在_________中。‎ ‎(2)图中a激素表示________,c激素的靶细胞为_________;该状态下,d激素的分泌量会___________,此时c、d表现为_______ (填“拮抗”或“协同”)作用。‎ ‎(3)在寒冷环境下,人体的耗氧量会______;结合图示分析,增加产热的方式有______。‎ ‎【答案】 (1). 下丘脑 (2). 皮肤、黏膜及内脏器官 (3).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或TRH) (4). 几乎全身的细胞 (5). 增加 (6). 协同 (7). 增加 (8). 骨骼肌战栗;(肾上腺素、甲状腺等)分泌激素促使细胞代谢增强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中a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为促甲状腺激素,c为甲状腺激素,d为肾上腺素,据此答题。‎ ‎【详解】(1)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人体的温度感受器位于皮肤、黏膜及内脏器官。‎ ‎(2)据图分析,图中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c是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几乎作用于全身所有的细胞。寒冷条件下,d(肾上腺素)和c(甲状腺激素)分泌量都会增加,共同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二者表现为协同作用。‎ ‎(3)在寒冷环境下,新陈代谢加快,人体的耗氧量会增加。根据图中分析,增加产热的方式有骨骼肌战栗、(肾上腺素、甲状腺等)分泌激素促使细胞代谢增强。‎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人体的体温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29.如图表示某种病毒侵入人体后,机体引发的部分应答示意图,其中字母表示细胞或物质。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主要体现的是特异性免疫中的_______免疫过程,图示细胞可参与人体第二道防线的是___________ (填字母);能分泌淋巴因子的是_______ (填字母)。‎ ‎(2)图中d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_,其一识别g细胞后发挥的作用是___________。‎ ‎(3)免疫系统除了具有防卫功能外,还有_____________功能。感染病毒的机体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细胞 (2). b (3). c (4). 效应T细胞 (5). 与抗原人侵的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 (6). 监控和清除 (7). 免疫功能下降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a为抗原,b为吞噬细胞,c为T细胞,d为效应T细胞,h为宿主细胞,g为靶细胞,据此答题。‎ ‎【详解】(1)据图分析,效应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为细胞免疫过程,吞噬细胞(b)可参与第二道防线,c(T细胞)能分泌淋巴因子。‎ ‎(2)图中d是由T细胞分化而来的效应T细胞,能和抗原人侵的靶细胞(g)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 ‎(3)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病毒寄生在活细胞里面生存,感染病毒的机体,容易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进而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免疫的相关知识,对细胞免疫过程的熟练掌握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0.科学研究发现。某植物茎段再生时,根总是由近根端长出,叶从近苗端长出(如图1所示),这种现象被称为极化再生。回答下列问题:‎ ‎(1)近苗端属于形态学的_______(填“上端”或“下端”),根、芽、茎中对生长素浓度敏感性最弱的是_____,图中a、b、c、d四点中,表现为促进生长作用的是______。‎ ‎(2)为了探究光照和重力这两种因素对植物生长发育过程的影响,某生物兴趣小组用上述材料进行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 ‎①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根本上是的结果_____________。‎ ‎②有同学提出,要使该实验更完善应再增加一组装置,请你写出相关的装置操作:_________。若实验一段时间后发现实验结果如图3所示,则增加的实验组的结果与____(填“I”“II”或“III”)更接近,该实验中可以说明______对植物弯曲生长的影响更大。‎ ‎③若将II实验装置转移到太空失重状态下,则推测幼苗的生长方向是_________。‎ ‎【答案】 (1). 上端 (2). 茎 (3). b、c、d (4). ①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或基因选择性表达) (5). ②将整个尖端用遮光布进行包裹或放置于黑暗条件下,其他操作条件等均相同 (6). Ⅲ (7). 重力 (8). ③向下弯曲生长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植物茎段再生时出现极化再生现象,即根总是由近根端长出,叶从近苗端长出,这也体现了生长素对细胞的生长具有重要调节作用,极化再生是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详解】(1)近根端长成根、近苗端长出叶,近根端属于形态学的下端,近苗端属于形态学的上端。根、芽、茎中,茎对生长素的敏感度最弱,根对生长素的敏感度最强。图中根据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可知b、c、d三点都表现为促进生长的作用。‎ ‎(2)①植物的生长发育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②本实验是探究光照和重力这两种因素对植物生长发育过程的影响,根据实验设计发现应还增加一组无光照条件下的实验组别,即将整个尖端用遮光布进行包裹或放置于黑暗条件下,其他操作条件等均相同。增加的实验组只有重力作用使尖端发生横向运输从而使向上弯曲生长,实验组III的光照均匀,对植物生长素横向运输没有影响,植物向上弯曲生长主要是受重力因素的影响,二者植物向上弯曲程度接近。增加的实验组与实验组III的比较能够说明在横放状态下,重力作用是引起弯曲生长的主要原因。‎ ‎③II实验装置转移到太空失重状态下,则植物尖端只受单测光的刺激发生横向运输,使背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地侧,植物向下弯曲生长。‎ ‎【点睛】本题是对探究光照和重力对横放状态下植物生长的影响、植物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机理的考查,分析题干和题图获取有效信息,然后根据题干和题图给出的信息结合所学的知识点解答问题。‎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