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9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
2019 淮北一中高二下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高等动物神经、体液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电位时,细胞外 K+浓度高于细胞内 K+浓度 B. 突触小体上的突触前膜能通过胞吐方式将突触小泡分泌到突触间隙 C. 体温调节中,人持续高烧 38 ℃时机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D. 血糖调节中,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察神经、体液调节相关知识点,当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电位时,K+浓度:细胞内高于细胞膜外,Na+浓度:细胞外高于细胞膜内;当兴奋传至突触前膜时,突触前膜通过胞吐方式释放神经递质。 【详解】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电位时,细胞内K+浓度高于细胞膜外K+浓度,A错误;当兴奋传至突触前膜时,突触小泡与前膜融合,通过胞吐方式释放神经递质,不是释放突触小泡,是释放神经递质,B错误;人持续高烧 38 ℃,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C错误;血糖的调节机制为反馈调节,当血液中胰岛素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反过来抑制胰岛素的分泌,使胰岛素的含量不至于过高,D正确。故选D。 【点睛】持续高烧 38 ℃是产热量等于散热量,如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体温会逐渐升高。 2.将相等数量的硝化细菌和大肠杆菌分别接种到含铵盐的无机盐培养液中,在适宜温度下振荡培养。若用虚线表示大肠杆菌的生长趋势,实线表示硝化细菌的生长趋势,则下图中能正确表示两种菌体生长趋势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微生物同化作用的方式,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合成有机物以维持生命活动;大肠杆菌属于异养生物,必须消耗现成的有机物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详解】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可以利用培养液中的无机盐、水及大气中的CO2,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合成有机物以维持生命活动,由于空间、营养等条件是有限的,其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大肠杆菌属于异养生物,必须消耗现成的有机物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故在只含无机盐的培养液中不能生存,其数量是逐渐减少的,C表示的大肠杆菌和硝化细菌的生长曲线符合实际情况,A、B、D不符合。 故选:C。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硝化细菌和大肠杆菌同化作用类型分别为自养型和异养型,没有有机物,大肠杆菌不能生长繁殖。 3.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农田的存在,增加了松鼠的活动空间 B. 生态通道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遗传多样性 C. 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生殖隔离 D. 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提供信息分析,森林斑块指的是农田中的森林,并通过人工通道相连;松鼠是适宜生存在树林中的动物,农田不适宜其生存。 【详解】松鼠适宜生存的环境是森林,因此农田的存在不利于松鼠的活动,缩小了其活动空间,A错误;生态通道有利于松鼠从农田进入适宜其生存的森林中去,因此利于保护该种松鼠的遗传多样性,B正确;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地理隔离,C错误;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不一定相同,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题干信息分析与了解森林斑块的含义,明确松鼠的生活习性是喜欢在树上活动,进而判断农田对其的影响。 4.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 A. 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A B. 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 C. 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D. 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 【答案】D 【解析】 由题目所给信息“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可以直接推出新的种间关系和群落空间结构对害虫A是不利的且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ABC正确。由题目所给信息“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受到了抑制”可判断出乙和害虫A之间不存在互相抑制的关系,D错误。 【考点定位】群落结构 【名师点睛】没注意到害虫和植物之间不会存在竞争关系是做错该题的主要原因。 5.在沙漠的一个灌木群落中,某种基于种子繁殖的灌木,其分布型随着生长进程会发生改变, 小灌木呈集群分布,中灌木呈随机分布,大灌木呈均匀分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这种改变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 B. 这种改变是群落演替所引起的结果 C. 均匀分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种内斗争 D. 集群分布主要是由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所致 【答案】B 【解析】 【分析】 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遗传特征和空间特征;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生物群落不是一成不变的,他是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在群落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些物种的种群消失了,另一些物种的种群随之而兴起,最后,这个群落会达到一个稳定阶段,像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群落的演替。 【详解】该灌木群落随生长进程空间分布会发生变化,必然会导致群落水平结构发生变化,A正确;演替是随时间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现象,而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该灌木群落中物种种类没有发生变化,只是空间分布发生变化,不是演替所致,而是该灌木群落内的种内斗争、种子的传播等因素引起的,B错误;一个种群种内竞争(斗争)加剧,不利于集群分布,而均匀分布能降低种内竞争;沙漠干旱缺水,大灌木种内竞争加剧,易形成均匀分布,C正确;植物通过风吹、动物携带等方式传播种子,如果种子传播能力弱,不能远离母株,易造成集群分布,D正确。 6.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B. 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 C. 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D. 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答案】B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信息传递功能,种群和群落的有关知识。昆虫以植物为食,属于消费者;信息包括物理(声、光、电、磁等)、化学(化学物质)和行为(特定的动作)信息;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逐个计数法、样方法、灯光诱捕法和标志重捕法。趋光性昆虫的种类很多,可以利用黑光灯诱捕,统计种类数。 【详解】趋光性昆虫以植物为食,属于生态系统的消费者,A正确;黑光灯是一种特制的气体放电灯,它发出330-400nm的紫外光波,故黒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是通过紫外光传递的,属于物理信息,B错误;黑光灯诱捕的方法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是一种根据昆虫趋光特点检测相对密度的方法,C正确;黑光灯能诱捕多种趋光性昆虫,从而可以统计一定范围内趋光性昆虫的种类,D正确,所以选B。 【点睛】趋光性昆虫有很多种,用黑光灯诱捕时,能吸引附近多种昆虫向黑光灯聚集,所以能用于探究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7.(2016·天津卷)在丝瓜地生态系统中,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存在捕食关系。如图为某年度调查甲、乙两种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丝瓜地的碳循环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 B. 依据随机取样原则统计成虫数量可计算出昆虫种群密度 C. 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 乙数量的增加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 【答案】D 【解析】 碳循环具有全球性,不能在菠菜地生态系统中完成,A项错误;种群密度应指单位面积内该种群所有个体的数量,而不是仅指成虫数量,B项错误;能量传递效率是指两个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C项错误;据图可知,乙的数量随着甲的变化而变化,甲为被捕食者,乙数量的增加会减少甲种群对菠菜的摄食量,D项正确。 8. 在某水生生态系统中,分布有水鸟、藻类、芦苇等动植物,某些水鸟具有秋季迁移的习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水生生态系统的物种数量随季节而发生变化 B. 减少芦苇和藻类后,输入该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维持不变 C. 藻类和芦苇等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 该水生生态系统动植物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可产生含氮化合物 【答案】B 【解析】 一般春夏季,水中生物种类较多,冬季较少,水生生态系统的物种数量随季节而发生变化,A正确;芦苇和藻类属于生产者,减少芦苇和藻类后,输入该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维持减少,B错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生产者固定的能量,C正确;该水生生态系统动植物残体中也含有蛋白质、核酸等含氮成分,被微生物分解后可产生含氮化合物,D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9.切叶蚁切割收集的植物叶片,将含有消化酶的排泄物排在碎叶上,用来培养真菌,然后以真菌作为自己的食物来源。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切叶蚁“培养”的真菌是分解者,能促进物质和能量循环 B. 探路的切叶蚁发现合适植物后会留下“气味”,这属于物理信息 C. 体型大小不同的切叶蚁之间存在互利共生的关系 D. 切叶蚁与其培养的真菌之间的关系是长期共同进化得结果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将死亡的动植物的遗体分解的微生物。分解者把动植物遗体或残落物中的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如水、无机盐和,氧化碳等) 。这些物质又可以被绿色植物吸收和利用,在生态系统中促进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所以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菌和真菌。生物间的种间关系主要有竞争、捕食、寄生和互利共生。 详解:据题意分析可知,真菌分解的是植物的残枝败叶,切叶蚁“培养”的真菌是分解者,能促进物质,而不能促进能量循环,A错误;探路的切叶蚁发现合适植物后会留下“气味”,这属于化学信息,B错误;互利共生是种间关系,而体型大小不同的切叶蚁是同一种生物,C错误;切叶蚁及与其培养的真菌之间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点睛:本题以“切叶蚁”为材料,考察了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成分、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等相关知识点,考察的角度新颖,但知识点的落脚点不是很难,解题的关键是准确掌握相关概念的内涵。 10.下图表示玫瑰红和红富士两种品系的苹果,在果实发育期间果肉和种子内生长素含量的变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玫瑰红苹果的种子合成的生长素在果实发育初期会向其他部位扩散 B. 一定范围内生长素浓度增加能有效促进果实的生长发育 C. 生长素能直接参与细胞代谢,从而给细胞传递信息 D. 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对两种苹果品系果实发育的促进效果可能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长素一般产生于顶芽、幼叶、胚和发育的种子中,根据题图,玫瑰红苹果在7-15周种子内生长素含量显著上升,与此同时果肉中生长素含量在9-17周中也明显增加,红富士苹果生长素在种子内和果肉内含量变化趋势也类似,且果肉中生长素含量的变化比种子中生长素含量的变化滞后一些,说明生长素从发育的种子向果肉等其他部位运输。 【详解】A . 玫瑰红苹果的种子内的生长素含量在第9周后上升较快,与此同时果肉中生长素含量也在同一时间明显增加;在果肉中生长素含量较高的第15-17周,种子中生长素含量明显下降,说明种子合成的生长素在果实发育初期会向其他部位扩散,A正确; B. 一定范围内生长素浓度增加能有效促进果实的生长发育,B正确; C. 生长素是激素,是植物体内信息的化学载体,起着信息传递的作用,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C错误; D. 由图可知,不同品系苹果的果肉中生长素含量不同,很可能在果实发育过程中对生长素的浓度需求不同,因此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对两种苹果品系果实发育的促进效果可能不同,D正确。 11.下列对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解读,合理的是 A. 图1、2所示为种群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图3所示为曲线Ⅰ条件下种群的存活率 B. 鱼类捕捞在图1的e点、图2的g点和图3的i点时进行,能获得最大日捕捞量 C. 若图1为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则Ⅰ为培养早期,Ⅱ的cd段酒精大量积累 D. 图3曲线的i点,种内斗争最激烈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曲线图为背景,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性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应用能力 【详解】种群存活率越高种群的增长越快,图3所示曲线种群数量达到K/2时增长最快,达到K时增长最慢,符合曲线II条件下种群的存活率,A错误。 图1的f点、图2的h点和图3的i点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但种群密度不是最大,不能获得最大日捕捞量,B错误。 实验条件下培养酵母菌,早期种群数量增长呈J型曲线增长,而酿酒时,要使酒精大量积累则种群数量应较长时间保持K值,所以C正确。 种群密度越大,个体间因食物和空间等资源的斗争越激烈,图3曲线的i 点并没有达到最大种群数量,所以D错误。 【点睛】易混点:最大持续捕捞量和最大日捕捞量不同;种内斗争的剧烈程度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 12.甲图为某草原上仓鼠种群数量变化图(K0 表示仓鼠种群在无天敌进入时的环境容纳量), 乙图为甲图中仓鼠所摄入能量的去路(字母示相应能量)。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当某种天敌进入一段时间以后,仓鼠种群数量会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则天敌最可能进入的时间为c时 B. 从甲图可知,在捕食压力下,仓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由 K0降到了K2-K3之间 C. 乙图中A不属于仓鼠的同化量,图中仓鼠→B→C→某种天敌也不能表示一条食物链 D. K0表示仓鼠种群在无天敌进入时的环境容纳量,即仓鼠种群在理想条件下所能维持种群最大数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甲分析,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处于动态平衡;在K2-K3附近波动。据图乙分析,B表示仓鼠的同化量,A表示仓鼠的粪便量,C表示仓鼠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表示仓鼠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仓鼠摄入量=仓鼠同化量(B)+粪便量(A),仓鼠同化量(B)=呼吸作用散失量+生长、发育和繁殖(C),生长、发育和繁殖(C)=分解者利用+某种天敌摄入。 【详解】根据图甲分析,仓鼠的种群数量在开始数量连续增长,从c点后种群数量上升速度减慢,说明环境阻力加大,所以天敌最可能进入的时间为 c 时,A正确;根据题干信息分已知K0表示仓鼠种群在无天敌进入时的环境容纳量,根据图甲种群数量变化的柱形图可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在捕食压力下,仓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最终降在了K2-K3之间,B正确;乙图中A是仓鼠的粪便量,不属于仓鼠的同化量;图中B是仓鼠的同化量,C是仓鼠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因此B和C不属于食物链的营养级,C正确;种群在理想条件下的增长曲线为J型,种群数量一直增加,没有环境容纳量,D错误。 13.生态护坡是指利用植被对斜坡进行保护的综合技术。如图为某海岸生态护坡及部分 食物网示意图,则以下论述合理的是(图中字母代表不同种群的同化量) A. 低潮带至超高潮带分布的植物不同,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 在人类的参与下,植被稀少的荒滩通过次生演替成为物种较丰富的坡地群落 C. 图示食物网中,能量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b+d+e)/a D. 图示所有生物可以组成一个生物群落 【答案】B 【解析】 【分析】 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低潮带至超高潮带的土壤湿度不同,所分布的植物不同这主要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A错误;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在人类的参与下,植被稀少的荒滩演替为坡地群落,因荒滩原有土壤条件等基本保留 ,所以其发生的演替为属于次生演替,B正确;依图可知,图中第一营养级为樟毛等植物,固定的能量为a,第二营养级有:小型飞行草食动物(b)、大型飞行草食动物(d)、地面草食动物(e),第三营养级有蜘蛛、沙氏变色蜥、小型地面肉食动物,第三营养级能量并未给出,因此无法计算出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b+d+e)/a应为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C错误;图示并没有把该地区所有生物标识出来,群落概念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活在区域内的全部生物,故D错误。故选B。 【点睛】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并熟记群落的结构特征,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功能等知识点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14.栖息地破坏和片段化是诸多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当这些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进一步减少变成小种群时,不会出现( ) A. 基因多样性降低导致适应环境的变异减少 B. 近亲交配导致有害基因纯合化的概率增加 C. 等位基因频率往往在世代间发生显著变化 D. 种内斗争加剧导致种群的出生率下降 【答案】D 【解析】 种群变小时种群基因库变小,基因多样性降低,可能导致适应环境的变异减少,A正确;种群变小,近亲交配的机会增大,导致有害基因纯合化的概率将增加,B正确;种群变小,种群数量减少,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速度加快,C正确;种群变小,种内斗争减弱,D错误。 15.据报道,一些人因酵母菌感染而导致酒精中毒。这些人其实根本没有饮用任何酒精饮料 却经常呈醉酒状态。检查结果表明,生长在这些人肠道内的酵母菌能进行酒精发酵,所制造 出来的酒精足以让人大醉。经过抗生素治疗,这些人很快恢复了健康。据此分析,下列说法 错误的是( ) A. 酵母菌属于微生物,其细胞结构与动物、植物、细菌都有区别 B. 抗生素是一类具有特异性抑菌或杀菌的物质,报道中的抗生素可能是青霉素 C. 人所感染的这些酵母菌与人是寄生关系,与人肠道内的细菌是竞争关系 D. 酒精是酵母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其进入人体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 【答案】B 【解析】 酵母菌属于微生物,是真核生物中的真菌,其细胞结构与动物、植物、细菌都有区别,A正确;酵母菌属于真菌,而青霉素可以抑制或杀死细菌,而对酵母菌不起作用,因此报道中的抗生素不可能是青霉素,B错误;人感染酵母菌后,酵母菌生活在人的肠道内,以人肠道内的有机物为食物,因此酵母菌与人是寄生关系,而酵母菌与肠道内的细菌属于不同物种,它们之间属于竞争关系,C正确;次级代谢产物是指生物生长到一定阶段后通过次级代谢合成的分子结构十分复杂、对该生物无明显生理功能,或并非是该生物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小分子物质,如抗生素、毒素、激素、色素、酒精等,其中酒精进入人体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D正确。 16.下图甲表示三类不同种群的存活曲线,图乙表示雪兔和猞猁在不同年份的种群数量波动,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A曲线可表示人和高等动物的存活曲线,预示着种群数量将增加 B. 种群存活曲线反映了各物种存活年龄的分布状况,有助于了解种群与环境的适应关系 C. 图乙中a峰、c峰的形成符合“J”形增长曲线,b峰的形成符合“S”形增长曲线 D. 只要a峰与b峰的间隔时间与b峰与c峰之间的间隔时间相等,就可判断该波动为周期 波动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甲分析,A型曲线幼年期死亡率低,老年期死亡率高,即绝大多数个体都能活到生理年龄,如人类和其他一些大型哺乳动物;Ⅱ型曲线种群各年龄段死亡率基本相同,如小型哺乳动物等;Ⅲ型曲线幼年时期死亡率较高,但一旦到达某一年龄,死亡率就较低且稳定,如鱼类等。分析曲线图乙可知:雪兔先增加先减少,为被捕食者;猞猁的数量变动与雪兔相近,但是有滞后性,表现为后增加后减少,为捕食者。 【详解】人类种群的存活曲线应图甲中是A型,幼年期死亡率低,老年期死亡率高,即绝大多数个体都能活到生理年龄,但是不能预示未来的种群数量增加,A错误;种群的存活曲线反映了各物种的死亡年龄分布状况,B错误;图乙是雪兔和猞猁的种群数量波动,属于S形曲线,所以a、b、c的形成都符合S形增长曲线,C错误;任何波动只要在两个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相等就可称之为周期波动,D正确。 17.外来物种薇甘菊入侵某生态系统后,随时间推移,植物种类数及碳储量变化如下表。据表分析,随着薇甘菊入侵程度加强,下列结果合理的是( ) A. 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逐渐增加 B. 植物的丰富度和种群密度均下降 C. 土壤中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逐渐减弱 D. 植被凋落程度有增大的趋势 【答案】D 【解析】 从表中数值可以看出,随着薇甘菊入侵程度加强,植被中碳储存量在减少,说明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在减少,A错误。植物种类减少,说明丰富度在下降,但是种群密度无法说明下降还是上升,B错误。凋落物增加,说明植物凋落程度有增大趋势,但是土壤中碳储存量减少,说明土壤中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逐渐增强,C错误,D正确。 18.图甲是草原生态系统的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a、b、c表示流入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d、e、f分别表示各营养级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图乙是在调査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λ)得到的曲线。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图甲中若草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5×106kJ,那么鹰所获得的能量为5c/a×106kJ B. 图乙中第9年调査鼠的年龄组成,最可能表现为衰退型 C. 由图乙分析,第8年鼠的种群密度最低 D. 第16—20年鼠的种群数量将呈J型曲线增长 【答案】C 【解析】 据图分析,草到鹰的能量传递效率为其同化能量之比,即c/a,故鹰所获得的能量为c/a×5×106kJ=5c/a×106kJ,A正确;图乙中,0~4年,λ=1,种群数量基本不变,4~10年,λ<0,种群数量下降,第9年调查鼠的年龄组成,最可能表现为衰退型,第10 年时鼠的种群密度最低,B正确,C错误;第16—20年,λ大于1且为固定值,因此鼠的种群数量将呈J型曲线增长,D正确。 【点睛】据图分析,图甲中,a、b、c表示流入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d、e、f分别表示各营养级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g、h、i表示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图乙中,0~4年,λ=1,种群数量基本不变,4~10年,λ<0,种群数量下降,10~16年,2>λ>1,且不断增长,16~20年,λ-1>0,种群呈J型增长。据此答题。 19.使君子是一种绿色开花植物,夏秋两季的傍晚开花,初开时为白色.次日清晨变成粉色,傍晚变成红色,三天后变成紫红色。研究发现,夜晚到使君子花采蜜的是飞蛾,而清晨和傍晚到使君子花采蜜的分别是蜜蜂和蝴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使君子花的颜色与液泡中的色素有关 B. 花色作为物理信息调节了种间关系 C. 使君子花色不同体现了基因多样性 D. 花色的变化减弱了三种传粉者之间的竞争 【答案】C 【解析】 使君子花色的改变与液泡中的色素有关,A正确;根据题意分析,使君子一天中的花色不同,采蜜的昆虫种类也不同,说明花色作为物理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B正确;使君子花色的改变与液泡中的色素以及pH的改变有关,而与遗传多样性无关,C错误;花色的变化导致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昆虫传粉,从而减弱了三种传粉者之间的竞争,D正确。 20.对板栗园内的栗瘿蜂和长尾小蜂的数量进行连续多年的监测,结果见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栗瘿蜂在与长尾小蜂的种间竞争中占优势 B. 利用性信息素来防止果园害虫属于化学防治 C. 调查栗瘿蜂和长尾小蜂的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 D. 栗树同化的能量部分储存于有机物中,其余以热能散失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板栗园内的栗瘿蜂数目增多,引起长尾小蜂的数量增多;长尾小蜂的数量增多后,又导致栗瘿蜂数目减少,这两个物种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关系,而不是竞争关系,A错误;利用性信息素来防止果园害虫属于生物防治,B错误;栗瘿蜂和长尾小蜂属于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调查其种群密度应该用标志重捕法,C错误;栗树同化的能量包括其通过光合作用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与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需要学生能够区分种间关系类型中的竞争与捕食。捕食指的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的现象。竞争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除了识记概念以外,还需要学生能够通过曲线图中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准确判断两曲线所代表的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 2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态与保护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B. 大气中C02能随大气环流在全球流动,因此碳循环具全球性 C. 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调节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D. 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所以存在负反馈调节 【答案】B 【解析】 细菌一般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分解者从动植物遗体遗物中获得的能量大部分通过分解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不会再被生产者利用,A错误;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大气中的CO2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因此碳循环具有全球性,B正确;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发生在同一物种之间的不同个体或不同物种之间,而植物激素的作用是在植物个体内部起作用,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C错误;因为生态系统存在负反馈调节,所以具有自我调节能力,D错误。 22.2018年2月16日四川雅江爆发森林大火,失火面积超过100公顷。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此地需经过初生演替才能恢复原来的样子 B. 火灾过后,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减弱 C. 森林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D. “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答案】C 【解析】 火灾过后的森林,原有的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在此地发生的演替应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火灾过后,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变得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减弱,恢复力稳定性增强,B错误;森林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C正确;“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错误。 23.如图所示鳄鱼种群数量变化的四种情况,其中曲线Ⅰ、Ⅱ、Ⅲ处于三种不同的自然条件下,而曲线Ⅳ处于理想状态下。不考虑天灾,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理想状态下,鳄鱼种群的增长率大小与种群密度的大小没有关联 B. 若鳄鱼的栖息地在a点被严重破坏,则将出现曲线Ⅰ的下降趋势 C. 出现曲线Ⅲ的变化趋势,源于在b点人为捕杀了一定数量的鳄鱼 D. 若在b点没有任何人为干扰,则鳄鱼的种群数量将在K1上下波动 【答案】C 【解析】 理想状态下,鳄鱼种群呈现J型增长,增长率一直不变,不受种群密度大小的影响,A正确;若鳄鱼的栖息地在a点被严重破坏,则鳄鱼种群数量会大量减少,将出现曲线Ⅰ的下降趋势,B正确;曲线Ⅲ种群数量大量减少,且最后K值维持在较低水平,说明环境容纳量发生了改变,而人为捕杀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C错误;若在b点没有任何人为干扰,则鳄鱼的种群数量将出现曲线Ⅱ的趋势,即鳄鱼的种群数量将在K1上下波动,D正确。 24.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 ①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②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③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④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边缘多余培养液;⑤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⑥计数时,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计相邻两边及其顶角;⑦早期培养不需取样,培养后期每天取样一次。 A. ①②③④⑥ B. ②③④⑥⑦ C. ①②③⑥ D. ②③⑤⑥ 【答案】D 【解析】 【分析】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实验流程为:(1)酵母菌培养(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2)振荡培养基(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3)观察并计数→重复(2)、(3)步骤(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绘图分析。 【详解】酵母菌主要进行有氧呼吸,所以在培养酵母菌时,不能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①错误;酵母菌培养的方法为:把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②正确;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培养液时,应该先将培养液振荡摇匀,保证酵母菌在培养液中的分布是均匀的,使选取的样液具有代表性,③正确;在制作临时装片时,应该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然后将吸取的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④错误;观察和计数时,应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时进行,⑤正确;计数时,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计相邻两边及其顶角,⑥正确;早期培养也需要取样观察、计数,每次取样相隔的时间应该相同,⑦错误。因此,以上说法中正确的是②③⑤⑥,故选D。 25.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完成了有关实验:若吸取酵母菌培养液1ml并稀释100倍,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由400 个小格组成)计数,下图表示一个中方格中酵母菌的分布情况,以该中方格为一个样方,计数结果是酵母菌有( )个;如果计数的中方格中酵母菌平均数为18个,则1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为( )个。 A. 18 2.88×108 B. 17 2.8×108 C. 16 2.8×108 D. 15 2.88×108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图中看出,该血球计数板的规格为16×25格,图中一个中格25小格中的酵母菌数总共有5个。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示中方格内还有酵母菌15个;若计数的中方格中酵母菌平均数为18个,则一个计数室的16个中方格共有酵母菌18×16=288个,又因为计数室的体积=1×1×0.1÷1000=10-4mL,溶液稀释了100倍,因此1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288×100÷10-4=2.88×108个,故选D。 26. 酶制剂、固定化酶、固定化细胞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用于治疗消化不良症的肠溶多酶片含有多种消化酶,但嚼服后会失去疗效 B. 固定化酵母细胞的常用方法是吸附法,这种方法对酵母细胞活性影响最小 C. 固定化酶的应用中,要控制好pH、温度、溶解氧和营养条件 D. 固定化细胞用于生产胞外酶和分泌到胞外的产物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A.消化酶的本质是蛋白质,能被消化道中的水解酶水解,正确; B.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酶或细胞固定在一定空间内的技术,包括包埋法、化学结合法和物理吸附法,B错误; C.固定化酶的应用中,不需要营养条件,要控制好pH、温度,但和溶解氧无关,C错误; D.固定化细胞在多步酶促反应中发挥连续催化作用,无分泌到胞外的产物,D错误。故选A。 考点:此题考查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固定化技术的相关知识。 27.探究果胶酶最适用量的实验过程中,叙述错误的是( ) A. 调节 pH,使各组中的 pH 相同而且处于适宜状态 B. 用玻璃棒搅拌加酶的苹果泥,搅拌时间可以不同 C. 在相同的适宜温度条件下进行实验 D. 配制不同浓度的果胶酶溶液,并在各组中加入等量的该溶液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是探究果胶酶的最适用量过程中的基本操作,回忆和梳理相关知识点,根据选项涉及的具体操作步骤分析判断。 【详解】该实验中pH值为无关变量,故应该调节pH值,使各组中的pH值相同而且处于适宜状态,A正确;用玻璃棒搅拌加酶的苹果泥,搅拌时间属于无关变量,必需相同,B错误;实验应在在相同的适宜温度条件下进行实验,C正确;由于要探究果胶酶最适用量,故可配制不同浓度的果胶酶溶液,并在各组中加入等量的该溶液,D正确。 28.关于酶和加酶洗衣粉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清洗有血渍、奶渍衣服时,可选用含有淀粉酶的洗衣粉 B. 酸、碱等化学因素会使酶变性,从而影响酶的活力 C. 目前常用的酶制剂有四类: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蔗糖酶 D. 某同学探究温度对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的影响时,设置20 ℃、30 ℃、40 ℃三组温度下洗涤同一污渍,40 ℃时洗涤效果最好,则说明40℃为该酶的最适温度 【答案】B 【解析】 血渍、奶渍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所以清洗有血渍、奶渍衣服时,可选用含有蛋白酶的洗衣粉,A错误;强酸、强碱和高温都会使得酶变性失活,B正确;目前常用的酶制剂有四类: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纤维素酶,C错误;根据提供信息只能证明在题目中的四个温度中40℃时酶的活性最高,但是不一定是最适宜温度,D错误。 【考点定位】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 29.某兴趣小组欲利用固定化酶进行酶解淀粉的实验,分组见下表,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组别 固定化酶柱长度/cm 淀粉溶液的流速/(mL·min-1) 甲 10 0.3 乙 10 0.5 丙 15 0.3 丁 15 0.5 A. 固定化酶柱长度和淀粉溶液流速决定了酶柱中酶的含量 B. 淀粉溶液流速过快会导致流出液中含有淀粉 C. 各组实验所用的淀粉溶液浓度应相同 D. 淀粉溶液的pH对实验结果有影响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固定化酶柱长度决定了酶柱中酶的含量,A项错误。淀粉溶液流速过快,酶来不及催化反应发生,会导致流出液中含有淀粉,B项正确。实验要遵循等量原则,C项正确。pH影响酶的活性,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固定化酶实验和酶有关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30.下列有关加酶洗衣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加酶洗衣粉中的酶都是固定化酶 B. 温度影响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 C. 与普通的洗衣粉相比,用加酶洗衣粉可以减少 P 对河流的污染 D. 加酶洗衣粉中的纤维素酶不能直接去除污垢,但可以增强洗涤效果 【答案】A 【解析】 【分析】 加酶洗衣粉中添加了多种酶制剂,如碱性蛋白酶制剂和碱性脂肪酶制剂等,这些酶制剂不仅可以有效地清除衣物上的污渍,而且对人体没有毒害作用,并且这些酶制剂及其分解产物能够被微生物分解,不会污染环境。 【详解】加酶洗衣粉中的酶不是固定化酶,不能反复使用,一般会随着洗衣水流走,A错误;温度影响酶的活性,不同温度必将影响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B正确;普通洗衣粉中含有磷相对较多,含磷的污水排放到水体中,可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而污染水体,而加酶洗衣粉不仅可以有效地清除衣物上的污渍,而且能够被微生物分解,减少对环境的污染,C正确;加酶洗衣粉中纤维素酶的作用主要是使纤维素的结构变得蓬松,从而使得渗入纤维深处的尘土和污垢能够与洗衣粉接触,最终达到更好的去污效果,D正确。 二、填空题 31.下图甲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结构图,图乙是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图甲中,属于次级消费者的生物有_______。 (2)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鼠种群密度时,在 2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40只鼠,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是15只,则该鼠的种群密度是_____只/hm2。若标记的鼠有部分被捕 食掉,则会导致鼠种群密度的估算结果______________“偏高”或“偏低”)。 (3)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____。若蛇取食鼠的比例由1/4调整到3/4,从理论上分析,改变取食比例后,蛇体重增加1kg,人能比原来多增重_____kg(能量传递效率按 20%计算)。 (4)图乙中,碳元素由B主要通 ____________过程进入A。碳元素在 A、C、D 之间以___________形式传递。图乙中的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未在图甲中体现的是______________(填字母)。 (5)该地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如图为在人为干预下恢复过程中的能量流动图(单位:103KJ.m-2.a-1)。 ①由图可知,肉食性动物需补偿输入的能量为____ KJ m-2.a-1,根据图中数据可知,营养级___填“较高”或“较低”)的生物在这场灾害中受到的影响较大。 ②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 KJ m-2.a-1。 用于植食性动物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是____ KJ m-2.a-1。 ③在人为干预下,能量在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_____(保留3位有效数字)。 【答案】 (1). 人、蟾蜍、蛇、猫头鹰 (2). 40 (3). 偏高 (4). 草固定的太阳能 (5). 2 (6). 光合作用 (7). 含碳有机物 (8). B、D (9). 5×103 (10). 较高 (11). 1.29×105 (12). 1.2×104 (13). 15.6%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甲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其中草是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其余都是消费者,图中共含有4条食物链。图乙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由于生产者和大气中CO2库之间为双箭头,并且所有生物均进行呼吸作用,因此可以判断图中A、B分别代表生产者、大气中CO2库;又由于生产者和消费者均会流向分解者,因此进一步确定C、D分别表示消费者、分解者。 【详解】(1)次级消费者处于食物链的第三营养级,图甲中属于次级消费者的生物有人、蟾蜍、蛇、猫头鹰。 (2)已知第一次捕获鼠40只,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被标记的有15只,且样方面积为2hm2,因此该鼠的种群密度=30×40÷15÷2=40只/ hm2;若标记的鼠有部分被捕食掉,导致第二次捕获的鼠中被标记的个体减少,进而会导致鼠种群密度的估算结果偏大。 (3)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草(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蛇取食鼠的比例改变前体重增加lkg需要草的量=1×1/4÷20%÷20%+1×3/4÷20%÷20%÷20%=100kg,蛇取食鼠的比例改变后体重增加lkg需要草的量为:1×3/4÷20%÷20%+1×1/4÷20%÷20%÷20%=50kg,改变后与改变前可以节省100-50=50kg的草的能量可以流向人,所以可以使人增重50×20%×20%=2kg。 (4)图乙中A、B分别代表生产者、大气中CO2库,二氧化碳库中的碳元素主要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进入生产者,进而进入了生物群落;A、C、D都是生物成分,在这些生物成分之间碳元素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图甲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即没有图乙中的B、D成分。 (5)①据图分析,流入到肉食动物的能量=植食动物的能量-热能-未利用-分解者=(14+2-4-9-0.5)×103=2.5×103 kJ•m-2•a-1,肉食动物同化的能量=顶位肉食动物+热能+未利用+分解者=(0.25+2.1+5.1+0.05)×103=7.5×103kJ•m-2•a-1,其中来源于植食动物的能量为2.5×103,则补偿输入为5×103kJ•m-2•a-1;由图可知,营养级越高,补偿输入的能量越多,所以营养级较高的生物在这场灾害中受到的影响较大。 ②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补偿输入的能量,生产者固定的能量=23+70+14+3=110×103kJ•m-2•a-1,因此流经给生态系统的总能量=(110+2+12+5)×103=1.29×105 kJ•m-2•a-1。第二营养级的总能量=14×1031+2×103=16×103kJ•m-2•a-1,其中呼吸消耗的能量是4×103 kJ•m-2•a-1,因此用于植食性动物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1.2×104 kJ•m-2•a-1。 ③图示食物链中,第二营养级的总能量=14×1031+2×103=16×103kJ•m-2•a-1,第三营养级固定的能量=2.5×103,所以能量在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2.5×103)÷(16×103)=15.6%。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根据图乙中各个字母之间的箭头关系判断各自所属的成分的名称,并能够根据能量流动的过程和图示数据对题(5)进行相关计算。 32.下图为某地进行生态养殖的创新模式,该模式将乳鸽养殖销售、鱼塘养殖、果林 种植等产业进行有机结合。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鸽种群一般遵循“一夫一妻制”,这就需要保护种鸽种群适宜的_______________,以维持鸽种 群正常的出生率。鸽子经过驯化后可以充当“信使”,该过程属于_____信息的应用。 (2)肉鸽摄入的饲料,其能量一部分以呼吸热能散失、一部分用于_____,其他能量进入 粪便。鸽舍需经常清扫、冲洗、废水进入鱼塘净化,体现了鱼塘生态系统的_____能力。 (3)调查发现,鱼塘存在着有水草→草鱼→鳜鱼所构成的食物链,其能量流动情况如下表所示。(注:NP=GP-R,NP 为净同化量,GP 为总同化量,R 为呼吸量。) 食物链环节 I II III GP 和 NP GP=59.3×106 NP=50.5×106 GP=176×103 NP=6×103 GP=55.6×102 NP=1.3×102 NP/GP 0.85 0.03 0.02 R 8.8×106 170×103 54.3×102 未利用 99.7% 62.8% - ①该食物链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_保留两位小数), 该数据不在 10%-20%这一范围,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②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的净同化量与总同化量的比值不同,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 【答案】 (1). 性别比例 (2). 物理 (3). 肉鸽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4). 自我调节(自我净化) (5). 3.16% (6). 第二营养级中有较多能量未利用 (7). 呼吸消耗的能量占该营养级的比值不同 【解析】 【分析】 根据表格分析,表格中GP 为总同化量,随着营养级的升高,总同化量会逐级递减,因此表格中I是生产者(水草),处于第一营养级;Ⅱ是初级消费者(草鱼),处于第二营养级,Ⅲ是次级消费者(鳜鱼),处于第三营养级。 【详解】(1)根据题意分析,鸽种群与人类相同,鸽种群一般遵循“一夫一妻制”,因此需要保护种鸽种群适宜的性别比例,以维持鸽种群正常的出生率;鸽子经过驯化后可以充当“信使”,该过程传递的是物理信息。 (2)肉鸽摄入的能量,一部分以呼吸热能散失、一部分用于肉鸽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还有一部分未被固定的能量进入粪便;鸽舍需经常清扫、冲洗、废水进入鱼塘净化,鱼塘具有净化污水的功能,说明鱼塘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①GP为总同化量,根据同化量的值,可以推断出该食物链的组成是:I→Ⅱ→Ⅲ,该食物链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5.56×103)÷(1.76×105)×100%=3.16%,该数据不在10%-20%这一范围,最可能的原因是第二营养级中有较多能量未利用。 ②由于各营养级的呼吸消耗的能量占该营养级的比值不同,因此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的净同化量与总同化量的比值不同。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明确题干“GP表示总同化量,NP表示净积累量,R表示呼吸消耗量”各个字母的含义,能够根据总同化量逐级递减的特点判断I、Ⅱ、Ⅲ代表的生物种类。 33.鲜牛奶容易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该菌高度耐盐,可引起人类肺炎等疾病。在血平板(培养基中添加适量血液)上生长时,可破坏菌落周围的红细胞,使其褪色。下图为检测鲜牛奶是否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的操作流程,请据图回答: (1)鲜牛奶经乳酸杆菌发酵可制成酸奶,在酸奶发酵过程中需控制的气体条件是________。 (2)用7.5% NaCl肉汤培养基培养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经多次规范操作、重复实验,血平板上均出现_________的菌落,初步证明鲜牛奶中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从功能上分类,血平板属于____________培养基。 (3)在3个血平板上各接种稀释倍数为103的菌液样品0.1mL,培养一段时间后平板上的菌落数分别为38、46、54,则每升原菌液样品中细菌数为________。 (4)分离纯化微生物时,除了图中接种方法,还常用平板划线法。若要在五个区域划线,共需灼烧接种环_____次,最后一次灼烧灭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无氧(隔绝空气) (2). 筛选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3). 周围存在透明圈(无色、红色消褪) (4). 鉴别 (5). 4.6×108 (6). 6 (7). 防止污染环境和感染操作者 【解析】 试题分析:微生物的营养物质有5类,分别是水、无机盐、碳源、氮源及生长因子;培养基按功能分为选择培养基和鉴别培养基。刚果红染色法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的原理:刚果红是一种染料,它可以与像纤维素这样的多糖物质形成红色复合物,但并不和水解后的纤维二糖和葡萄糖发生这种反应。 (1)乳酸杆菌是厌氧型微生物,因此其发酵过程中必需严格控制无氧条件。 (2)高浓度的盐溶液可以对微生物进行选择,而葡萄球菌可以生存在高浓度的盐溶液中,因此用7.5% NaCl肉汤培养基培养的主要目的是筛选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根据题意,“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血平板(培养基中添加适量血液)上生长时,可破坏菌落周围的红细胞,使其褪色”,所以如果经多次规范操作、重复实验,血平板上均出现透明圈的菌落,说明初步证明鲜牛奶中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从功能上分类,血平板属于鉴别培养基。 (3)三个培养基上平均数=(38+46+54)/3=46,所以每升水样中活菌数为46×103÷0.1÷10-3=4.6×108个。 (4)每次接种前后接种环都需要灼烧灭菌,因此若要在五个区域划线,共需灼烧接种环5次,最后一次灼烧灭菌的目的是防止污染环境和感染操作者。 34.下表为培养某种微生物的培养基配方,请回答有关问题: (1)该培养基只允许分解尿素的细菌生长,这种培养基称为________培养基。该培养基会 抑制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其原因是该培养基______。 (2)若要通过统计培养基中菌落数来估计样品中的细菌数,上述培养基中还需要添加的成 分是_____,接种时应采用______法,该方法接种培养基后的菌落,不可能是下图中的_______(单选)。 (3)从土壤中分离出分解尿素的细菌后,要对其作进一步的鉴定,可在上述培养基中加入_______指示剂,培养该菌后,如果指示剂变_____,可初步鉴定该种细菌能够分解尿素。 【答案】 (1). 选择 (2). 以尿素为唯一的氮源 (3). 琼脂 (4). 稀释涂布平板法 (5). D (6). 酚红 (7). 红 【解析】 【分析】 微生物的营养物质主要包括体液、氮源、水和二氧化碳等;分离和纯化微生物的接种方法主要有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尿素分解菌可以用酚红指示剂进行鉴定。 【详解】(1)根据表格分析,该培养基以尿素为唯一氮源,属于选择培养基,只允许分解尿素的细菌生长,而其他微生物不能生长。 (2)菌落的分离和计数应该用固体培养基,因此上述培养基中还应该加凝固剂琼脂;微生物常用的接种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两者都可以用于菌种的分离,而后者还可以用于菌种的计数,因此计数时应该常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图中A、B、C都是该方法,而D是平板划线法。 (3)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体内的脲酶能够将尿素分解为氨和水,氨可以与酚红指示剂发生反应而呈红色,所以鉴定该菌可以在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若指示剂变红,说明该菌能够分解尿素。 【点睛】以题干中“培养基的配方”为切入点,结合(1)~(3)的问题情境并围绕“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的基础知识展开联想,对(1)~(3)题进行分析作答。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