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9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重庆市大学城第一中学校高二下学期半期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重庆市大学城第一中学校高二下学期半期考试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 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均可产生的变异是 ①DNA复制时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导致基因突变 ②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 ③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变换一部分片段,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④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C 【解析】 ①基因突变一般发生在DNA复制时,即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①正确;②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只能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②错误;③染色体结构变异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都可以发生,③正确;④染色体数目变异既可以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也可以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④正确,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识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征,明确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都能发生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但基因重组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2. 下列各疾病中,属于伴性遗传的是 A. 人类的色盲病 B. 人类的白化病 C.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D. 冠心病 【答案】A 【解析】 分析: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主要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单基因遗传病根据致病基因的位置分为常染色体遗传病和伴性遗传病。其中伴性遗传病是指致病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随性染色体遗传而遗传,其遗传与性别相关联。 详解:人类的红绿色盲是伴X染色体上的遗传病,A正确;白化病是遗传病,但不是伴性遗传病,是常染色体遗传病,B错误;镰刀型贫血症是遗传病,但不是伴性遗传病,是常染色体遗传病,C错误;冠心病一般不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不是遗传病,D错误。 点睛:解决本题关键在于熟悉常见遗传病的类型和具体分类。 3. 以下有关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用普通二倍体西瓜培育出四倍体西瓜,再用普通二倍体西瓜给四倍体西瓜授粉,则四倍体植株上会结出三倍体无子西瓜 B. 基因重组所产生的新基因型不一定会表达为新的表现型 C. 基因重组导致杂合子Aa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产生新的基因 D. 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均有可能发生 【答案】B 【解析】 用普通二倍体西瓜培育出四倍体西瓜,再用普通二倍体西瓜给四倍体西瓜授粉,由于正常授粉,因此该四倍体植株上会结出三倍体有籽西瓜,A错误;由于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基因重组所产生的新基因型不一定会表达为新的表现型,B正确;基因分离导致杂合子Aa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且该过程并没有产生新的基因,C错误;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均有可能发生,但不会发生基因重组,D错误. 【考点定位】基因重组及其意义;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名师点睛】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1)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2)基因重组是指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 (3)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4. 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在光学显微镜下,染色体变异可见而基因突变不可见 B. 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主要发生在细胞分裂过程中 C.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D.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均能产生新基因和新性状类型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的区别就是在光学显微镜下,染色体变异可见而基因突变不可见,A对;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主要发生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其中基因突变最容易发生在细胞分裂的间期,B对;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C对;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基因重组能产生基因重组均能产生,D错。 考点:本题考查染色体变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理解能力。 5. 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替换一定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 B. 非姐妹染色单体上的A和a基因互换一般属于基因重组 C. 突变和基因重组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但不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 采用低温处理萌发的种子可获得茎秆粗壮的植株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有些氨基酸由多个密码子决定,因此基因突变后氨基酸的种类不一定改变,因此生物的性状不一定改变,故A错误;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片段互换属于基因重组,故B正确;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故C正确;多倍体植株的优点有茎秆粗壮等,故D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变异,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6. 基因工程的正确操作步骤是 ①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相结合②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③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④提取目的基因 A. ③④②① B. ②④①③ C. ④①②③ D. ③④①② 【答案】C 【解析】 基因工程主要包括四个步骤:1、提取目的基因;2、目的基因与动载体结合;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所以题中排序为④①②③,答案为C。 【考点定位】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7.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下列不属于此类变异范畴的是 A. 无子西瓜 B. (豌豆)高茎(自交)→高茎∶矮茎=3∶1 C. 猫叫综合征 D. 红眼果蝇种群中偶尔出现了一只白眼果蝇 【答案】B 【解析】 无子西瓜的培育所依据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猫叫综合征的病理是染色体结构变异,红眼果蝇中出现了白眼的原因是基因突变,以上都属于此类突变的范畴,但是(豌豆)黄色圆粒(自交)→黄色皱粒、绿色圆粒,这一过程中绿色圆粒的出现是发生了性状分离,而非基因重组,故D符合题意。 8. 下图表示一对同源染色体及其上的等位基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来自父方的染色单体与来自母方的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 B. B与b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C. A与a的分离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D. A与a的分离可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 【答案】C 【解析】 分析:图示为细胞内一对同源染色体及其上的等位基因,根据染色体的颜色可以判断图中这对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交叉互换,即基因重组。 详解:图中可以看出,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A正确;B与b这对等位基因分离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B正确;由于发生交叉互换,等位基因A与a的分离不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错误;由于发生交叉互换,等位基因A与a的分离不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正确。 点睛:易错点在于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A/a、B/b)发生分离的时间不完全相同,前者在减一和减二后期都要发生,而后者只发生在减一后期。 9. 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其后代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A. 色盲男孩 B. 血友病女孩 C. 白化病女孩 D. 患血友病又患色盲男孩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表现正常的夫妇,后代患病必为隐性遗传病.有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两种类型。 详解: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如果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基因型为XBXb和XBY,则后代可能出现色盲男孩XbY,A错误;血友病伴X隐性遗传病,由于血友病女孩的基因型为XhXh,其父亲必定是血友病患者即XhY,所以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下代不可能出现血友病女孩,B正确;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果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基因型为Aa和Aa,后代会出现aa,所以可能出现白化女孩的后代,C错误;如果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基因型为XBHXbh和XBHY,后代会出现XbhY的个体,即血友病又色盲男孩,D错误。 点睛:熟记题中涉及的三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10. 能打破物种界限,定向改造生物性状,按照人类的意愿培育生物新品种的方法有 A. 诱变育种和基因工程 B. 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 C. 杂交育种和基因工程 D. 基因工程 【答案】D 【解析】 分析:不同种生物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不能进行有性杂交产生可育后代,所以通过杂交育种不能将不同物种的生物的优良性状集合到同一个生物体;生物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这些变异都是不定向的;基因工程、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等育种方法可以打破物种界限,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详解: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而基因突变是不定向,所以不能定向改造生物遗传性状,故A错误;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所以不能打破物种界限,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而基因突变是不定向,所以不能定向改造生物遗传性状,故B、C错误;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们的意愿,进行严格的设计,并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等技术,从而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所以基因工程可以打破物种界限,定向改造生物遗传性状,按照人类的意愿培育生物新品种,故D正确。 点睛:注意杂交育种只能在同物种内进行,但基因工程育种可以打破物种界限。 11. 下列各项对普通小麦处理后能得到单倍体的是 A. 用花粉进行离体培养 B. 用种子种植长的幼苗 C. 用X射线照射萌发的种子 D. 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 【答案】A 【解析】 【分析】 单倍体育种是植物育种手段之一,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如花药离体培养等)诱导产生单倍体植株,再通过某种手段使染色体组加倍(如用秋水仙素处理),从而使植物恢复正常染色体数。 【详解】单倍体育种的第一步就是利用花粉(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A正确;用叶肉细胞进行离体培养的过程仅仅属于植物组织培养,不是单倍体育种,B错误;用X射线照射萌发的种子,导致基因突变,属于诱变育种的方法,C错误;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是为了使幼苗细胞内染色体加倍,D错误。 【点睛】熟悉单倍体育种中花药离体培养的目的——获得单倍体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12. 水稻的糯性、无籽西瓜、黄圆豌豆×绿皱豌豆→绿圆豌豆,这些新品种中变异的来源依次是 A. 环境改变、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 B. 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 C. 基因突变、环境改变、基因重组 D. 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1)水稻的糯性是基因突变产生的; (2)无籽西瓜是多倍体育种的产物,而多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3)黄圆豌豆×绿皱豌豆→绿圆豌豆,这属于杂交育种,而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考点:基因突变的特征;基因重组及其意义;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名师点睛】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1)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突变可用于诱变育种。 (2)基因重组是指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基因重组可用于杂交育种。 (3)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染色体变异可用于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 13. 通常四倍体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高于野生型青蒿(二倍体,体细胞染色体数为18)中青蒿素的含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低温处理野生型青蒿一定可获得四倍体青蒿 B. 青蒿细胞中mRNA、tRNA、rRNA都是DNA转录的产物 C. 四倍体青蒿与野生型青蒿杂交后得到染色体数为27的单倍体 D. 青蒿中染色体解螺旋形成染色质的同时DNA分子的双链也随之解旋 【答案】B 【解析】 分析:多倍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体细胞在正常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已经复制,但由于受到某些外界环境因素(温度、湿度骤变等)的影响,使得细胞中纺锤体的形成受阻,染色体不能分配到子细胞中去,于是形成染色体加倍的细胞.在此细胞基础上继续进行正常的有丝分裂,即可形成加倍的组织或个体。多倍体育种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是用低温或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使其染色体数目加倍。 详解:低温能抑制纺锤体形成,导致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的染色体不分离,从而使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增倍,形成四倍体植株,所以低温处理野生型青蒿的幼苗,可能会获得四倍体青蒿,A错误;细胞中以DNA和一条链为模板,通过转录形成RNA,所以青蒿细胞中mRNA、tRNA、rRNA都是DNA转录的产物,B正确;四倍体青蒿与野生型青蒿杂交后代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27,该个体属于三倍体,C错误;青蒿中染色体解螺旋形成染色质发生在末期,此时DNA分子的双链结构没有变化,不发生解旋,D错误。 点睛:注意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在概念上的区别。单倍体是由某种配子直接发育而来的个体;而二倍体和多倍体都强调由受精卵(合子)发育而来的个体。 14. 用纯合的二倍体水稻品种高秆抗锈病(DDTT)和矮秆不抗锈病(ddtt)进行育种时,一种方法是杂交得到Fl,Fl再自交得F2;另一种方法是用F1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得到相应植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前一种方法依据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B. 后一种方法依据的原理是染色体结构变异 C. 前一种方法所得F2中的重组类型占5/8 D. 后一种方法所得的植株中可用于生产的类型比例为2/3 【答案】A 【解析】 分析:结合题意,前一种是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细胞学基础是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DDTT×ddtt→F1:DdTt自交→F2:D_T_:D_tt:ddT_:ddtt=9:3:3:1,其中重组类型占3/8,纯合子1/4;后一种是单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F1(DdTt)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所得植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DDTT:DDtt:ddTT:ddtt=1:1:1:1,可用于生产的类型(ddTT)比例为1/4。 详解:前一种是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细胞学基础是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A正确;后一种是单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B错误;前一种DDTT×ddtt→F1:DdTt自交→F2:D_T_:D_tt:ddT_:ddtt=9:3:3:1,其中重组类型占3/8,C错误;后一种F1(DdTt)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所得植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DDTT:DDtt:ddTT:ddtt=1:1:1:1,可用于生产的类型(ddTT)比例为1/4,D错误。 点睛:熟悉单倍体育种和杂交育种过程的区别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15. 关于育种方式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诱变育种可产生新基因,大幅提高有利变异的比例 B. 杂交育种的育种周期长,可以获得稳定遗传的个体 C. 单倍体育种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可迅速获得纯合品系 D. 多倍体育种能得到营养物质含量高的品种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诱变育种虽然能够产生新基因,但是这种变异是不定向的,不能提高有利变异的比例,A错;杂交育种可以获得稳定遗传的个体,但是周期比单倍体育种长,B、C对;多倍体的特点果实大、营养物质含量高,D对。 考点:本题考查育种方式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理解能力。 16. 下列的科学技术成果与所运用的科学原理或方法有错误是 A. 抗虫棉——基因工程 B. 无籽西瓜——单倍体育种 C. “黑农五号”大豆品种——基因突变 D. 杂交水稻——基因重组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抗虫棉是基因工程育种的结果;无籽西瓜是多倍体育种的结果;黑农五号是诱变育种的结果;杂交水稻是杂交育种的结果,故B错。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几种育种方式的原理及实例,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7. 单倍体育种与常规的杂交育种相比,主要优点是 A. 获得纯种显性后代 B. 缩短育种年限 C. 无需对植物进行栽培 D. 产量明显提高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单倍体育种的优点是明显缩短了育种年限,故B正确,AC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单倍体育种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8. 用黄色圆粒和绿色圆粒的豌豆进行杂交,发现F1出现4种类型,对性状的统计结果如右图所示。如果用F1中一株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下列对杂交结果的预测不正确的是 A. F2中肯定有黄色圆粒豌豆 B. F2中肯定有黄色皱粒豌豆 C. F2的性状分离比可能是1:1 D. F2的性状分离比可能是1:1:1:1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后代的四种表现型,可推测出亲本黄色圆粒和绿色圆粒的豌豆的基因型为RrYy Rryy。F1中一株黄色圆粒豌豆的基因型为RRYy或 RrYy。无论哪种基因型与绿色皱粒杂交肯定有黄色圆粒豌豆,黄色皱粒豌豆。当基因型为RrYy,与绿色皱粒杂交,F2的性状分离比是1:1:1:1;当基因型为RRYy,F2的性状分离比3:1。 考点:本题考查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19. 已知水稻的抗病(R)对感病(r)为显性,有芒(B)对无芒(b)为显性。现有抗病有芒和感病无芒两个品种,要想选育出稳定遗传的抗病无芒的新品种,从理论上分析,不可行的育种方法为 A. 杂交育种 B. 单倍体育种 C. 诱变育种 D. 多倍体育种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据题可知:亲本基因型为RRBB和rrbb,欲培育的新品种基因型为RRbb,一般选择杂交育种的方法,杂交育种能集两个亲本的不同优良性状于一身,即通过杂交、选育后连续自交即可获得,A项方法可选;也可让两个亲本杂交后,对F1进行花药离体培养获取单倍体幼苗,然后对单倍体幼苗进行秋水仙素处理培养后选育获得,B项方法可选;也可使用诱变育种的方法,但因突变的低频性和少利多害性,往往成功率较低,C项方法也可选;多倍体育种是获得染色体组加倍的个体,D项方法不适合。 考点:本题考查考查育种的几种方法的区别和联系,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20. 某科研人员在作物品种研究中,偶然发现试验田中出现了株抗旱、抗盐品质优秀的植株,在下列研究和应用的设想中错误的是 A. 通过杂交育种或单倍体育种的方式,把抗性性状转移到其它农作物 B. 通过研究该植株细胞的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探索抗旱、抗盐机理 C. 该抗性植株可能由基因突变引起,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培育其它抗性作物 D. 可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大量繁殖该抗性植株 【答案】A 【解析】 分析: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植物的组织培养指的是在无菌的条件下,将植物的茎尖、茎段或是叶片等切成小块,培养在特制的培养基上,通过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使它逐渐发育成完整的植物体。 详解: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单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二者都不可能把单一性状从一种生物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体上,而只有基因工程才能把抗性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的农作物中,A错误;通过研究植株细胞的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探索抗旱、抗盐机理,B正确;该抗性植株可能由于基因突变引起,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培育转移到其他植物细胞内培育成其他抗性植物,C正确;可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大量生产该抗性作物的幼苗,D正确。 点睛:本题易错选项在A,不能对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的原理透彻理解,与基因工程育种的原理混淆。 21. 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物种在不断进化 B. 在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 C. 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大于a基因的频率 D. 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现代进化理论认为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阅读题干,梳理相关知识点,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A错误; B、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都为1,B正确; C、Aa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群体中,A基因的频率等于a基因的频率,C错误; D、男性色盲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原因是伴X隐性遗传方式,但人群中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与女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相当,D错误. 故选:B.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2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进化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 B.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不是生物个体 C.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发展了达尔文学说,克服了达尔文学说的局限性,成为生物进化的终极理论 D.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将自然选择学说与遗传变异的有关理论结合起来 【答案】C 【解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A正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进入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自然选择学说认为是个体,B正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发展了达尔文学说,克服了达尔文学说的局限性,但也不是生物进化的终极理论,还在发展完善中,C错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遗传与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因,D正确。 23. 关于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一个种群中控制某种性状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B. 达尔文强调物种形成都是渐变的结果,不能很好地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C. 基因突变产生的等位基因,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可以形成多种多样的基因型,从而使种群出现大量的可遗传变异 D. 物种之间的捕食、竞争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答案】A 【解析】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A项错误;达尔文强调物种形成都是渐变的结果,不能很好地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B项正确;基因突变产生的等位基因,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可以形成多种多样的基因型,从而使种群出现大量的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项正确;物种之间的捕食、竞争可以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D项正确。 24. 枯叶蝶的腹面呈现出鲜艳的黄色,在飞行时格外引人注目,但落在地面时,其颜色和形状却俨然一片枯叶。这种现象的形成是由于枯叶蝶的祖先 A. 突变后,经人工选择的结果 B. 经自然选择后,再突变的结果 C. 突变后,经自然选择的结果 D. 经人工选择后,再突变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分析:达尔文把生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若仅仅只是人为的保留和淘汰所需类型的生物的过程叫人工选择。 详解:达尔文认为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枯叶蝶的体色存在着变异.有的与环境相似,有的与环境差别较大.敌害来临时,体色与环境差别较大的枯叶蝶容易被发现而吃掉,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枯叶蛾腹部黄色,飞行时引人注目,落地却如一片枯叶,不容易被发现而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枯叶蝶繁殖的后代,有的体色与环境一致似枯叶,有的与环境还有差别.敌害再来时,又把体色与环境还有差别的枯叶蝶吃掉,而体色似枯叶的枯叶蝶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枯叶蝶似枯叶,不易被天敌发现.因此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综上分析可知,本题正确选项为C。 点睛:正确理解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的内容,合理解释生物的适应性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25. 某海岛上经常有暴风雨,人们发现生活在该岛上的某种昆虫有两种类型:一种翅特别发达,另一种则退化。由此说明 A. 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生物的变异也是定向 B. 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 C. 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生物的变异是定向的 D. 自然选择和生物的变异都是不定向的 【答案】B 【解析】 根据达尔文进化理论,生物在过度繁殖过程中发生了各种变异,其中有的变异适应环境,有的变异则不适应环境。在生存过程中,生活环境对这些变异类型进行了定向选择:保留了适应环境的变异个体,淘汰不适应环境的变异个体。由于某海岛上经常有暴风雨,那些有翅能飞但翅膀不够强大的昆虫,就常常被大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较少,即不适者被淘汰。而无翅或残翅的昆虫,由于不能飞翔,就不容易被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就多,即适者生存。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选择之后,岛上无翅或残翅的昆虫就特别多,少数能飞行的昆虫翅异常发达。这种两极分化现象产生的原因是自然选择的结。由此说明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B项正确;A、C、D项错误。 【点睛】 本题主要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对具体生物现象的解释。解题的关键是对相关知识点的正确理解。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生物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异,环境对这些变异起选择作用:具有适应环境变异的个体能够生存下来,否则就被淘汰。 26. 德黑兰街头出现成群的变种巨鼠,科学家认为这是由于核辐射造成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核辐射属于物理诱变因素,能诱导鼠的基因发生定向改变 B. 投放化学药剂灭鼠,将导致巨鼠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升髙 C. 巨鼠的出现有利于增加物种丰富度,提髙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 巨鼠的出现,是核辐射对突变的基因进行定向选择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AD错误;化学药剂对鼠群进行选择,使抗药性强的个体保存下来,提高了抗药基因频率,B正确;具鼠的出现因没有天敌,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27. 下列哪项不是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 A. 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在许多性状上存在差异 B. 生物产生后代的数量往往超过生活条件所能承受的数量 C. 不适应生存环境的生物会被淘汰 D. 适应是环境作用的结果 【答案】D 【解析】 分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生物因过度繁殖而必然出现生存斗争;同时生物都有遗传变异的现象,其中变异产生多种生物表现类型因生存斗争的能力不同,所以出现不适者淘汰,而适应环境的则不断生存并繁殖积累,这就是自然选择。 详解: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在许多性状上存在差异,有利变异可通过遗传与自然选择逐步积累是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A正确;生物产生后代的数量往往超过生活条件所能承受的数量即过度繁殖是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B正确;适者生存,不适应生存环境的生物会被淘汰是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C正确;适应是生物自身的一种能力,环境起的是选择的作用,这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内容不吻合,D错误。 点睛:本题关键在于正确理解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内容,根据选项描述分析判断。 28. 关于物种的形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生物多样性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B. 地理隔离必然会导致生殖隔离 C. 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D. 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不同的基因型 【答案】A 【解析】 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故生物多样性是共同进化的结果,A正确;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但隔离不一定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如东北虎和华南虎存在地理隔离但还是同一种生物,B错误;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错误;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而不是基因型,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要知道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不同表现型的个体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进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 29. 某豌豆的基因型为Aa,让其连续自交,各代中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变化情况是 A. 基因频率不变,基因型频率改变 B. 基因频率改变,基因型频率不变 C. 两者都改变 D. 两者都不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豌豆的基因型为Aa,说明其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Aa自交后代有AA、Aa和aa,据此答题。 详解:依据“1个等位基因的频率=它的纯合子的频率+1/2杂合子的频率”可知,基因型为Aa的某豌豆种群中,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1/2;该豌豆连续自交3代,其过程如下图所示: 所以第4代中的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依次为比例为7/16(1/16+3/8)、1/8、7/16,A基因频率=7/16+1/2×1/8=1/2,a基因频率=1-1/2=1/2。综上分析,该豌豆连续自交3代,其第4代中的基因频率不变,基因型频率变化,A正确,B、C、D均错误。 点睛:基因型为Aa的种群,让其连续自交,产生的每一后代种群中,基因频率不变,但基因型频率明显发生改变;同样的,基因型为Aa的种群,让其每代自由交配,产生的每一后代不仅基因频率不变,各子代的基因型频率也不变。 30. 自然界中极少数的雄果蝇只有1条性染色体,此类雄果蝇几乎丧失繁殖能力.这种变异属于 A. 基因突变 B. 基因重组 C. 染色体结构变异 D. 染色体数目变异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极少数雄果蝇的性染色体只有1条染色体,即性染色体缺失一条,是个别染色体的缺失,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故D正确。 二、简答题 31. 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病为白化病(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用A、a表示),则9号带有致病基因的概率为___________。 (2)若该病为红绿色盲(红绿色盲为伴X隐性遗传病,基因用B、b表示),则4号个体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7号是纯合子的概率为___________。 (3)若8号同时患有白化病(基因用a 表示)和红绿色盲(基因用b表示),则5号可能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6号可能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10号同时患有两种病的可能性是___________。 【答案】 (1). 2/3 (2). XBXb (3). 1/2 (4). AaXBY (5). AaXBXb (6). 1/16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无中生有”是隐性遗传病,根据图中5、6、8可知,该病是隐性遗传病,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 详解:(1)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用A、a表示),所以8号为aa,可知5号、6号都为Aa,9号为AA或Aa,带有致病基因的概率为2/3。 (2)红绿色盲为伴X隐性(用B、b表示),则8号为XbY,可知6号为XBXb,所以进一步确定4号为XBXb,5号为XBY,所以7号为1/2XBXB或1/2XBXb,是纯合子的概率为1/2。 (3)若8号同时患有白化病(基因用 a表示)和红绿色盲(基因用b表示),则8号为 aaXbY,所以5号的基因型为AaXBY,6号为AaXBXb,10号同时患有两种病的可能性是1/4×1/4=1/16。 点睛:注意计算存在个体9号是杂合子的可能性是在正常的两种基因型AA和Aa(比例为1:2)中来思考的。 32. 玉米的高杆易倒伏(H )对矮秆抗倒伏(h )为显性,抗病(R )对易感病(r )为显性,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下图表示利用品种甲 (HHRR )和乙(hhrr)通过三种育种方法(I〜III )培育优良品种(hhRR )的过程。 (1)用方法I培育优良品种时,获得hR植株常用的方法为___________,这种植株由于___________,须经诱导染色体加倍后才能用于生产实践。图中所示的三种方法(I〜III)中,最难获得优良品种(hhRR)的是方法III,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方法Ⅱ培育优良品种时,先将基因型为HhRr的F1植株自交获得子代(F2),若将F2代的全部高秆抗病植株去除雄蕊,用F2代矮秆抗病植株的花粉随机授粉,则杂交所得子代中的纯合矮秆抗病植株占___________。 【答案】 (1). 花药离体培养 (2). 长势弱小而且高度不育 (3). 基因突变频率很低而且是不定向的 (4). 4/27 【解析】 【详解】分析:据图可知,方法Ⅰ为单倍体育种,利用该方法培育优良品种时,获得hR植株常用的方法为花药离体培养;方法Ⅱ为杂交育种;方法Ⅲ为诱变育种,这种方法最难获得优良品种(hhRR),因基因突变频率很低而且是不定向的。 详解:(1)据图示可知,方法Ⅰ为单倍体育种,利用该方法人工培育优良品种时,获得hR植株常用的方法为花药离体培养,不过获得的单倍体长势弱小而且高度不育,须经诱导染色体加倍后才能用于生产实践;Ⅲ为诱变育种,这种方法最难获得优良品种(hhRR),因基因突变频率很低而且是不定向的。 (2)若将F2代的全部高秆抗病植株(基因型为H_R_)去除雄蕊,其中RR和HH各占1/3,Rr和Hh各占2/3,则R的频率为2/3,r的频率为1/3,H的频率为2/3,h的频率为1/3;用F2 代矮秆抗病植株(基因型为hhR_)的花粉随机授粉,其中RR占1/3,Rr占2/3,则R的频率为2/3,r的频率为1/3,h的频率为1;随机授粉所得RR占2/3×2/3=4/9,hh占1/3×1=1/3,故后代中纯合矮秆抗病植株hhRR概率为4/9×1/3=4/27。 点睛:注意(2)小题的计算方法:分别根据F2中符合要求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中各种基因的频率计算出来,再根据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分别计算hh和RR所占的概率,最后用乘法原则计算hhRR的概率。 33. 某研究员从野生型红眼果蝇中偶然发现一只朱砂眼雄蝇,于是他用该果蝇与一只红眼雌蝇杂交,F1均为红眼,F1随机交配,F2中雌蝇均为红眼,雄蝇中红眼:朱砂眼=1:1。据此回答下列问题(相关基因用A、a表示)。 (1)由题意可知,___________性状为隐性,A、a基因位于___________染色体上。 (2)F1随机交配的基因型组合是___________,F2中红眼果蝇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_种。 (3)该研究员欲进一步鉴定F2中某一只雌果蝇是否为杂合子,他可以让该雌果蝇与___________雄蝇交配,若其为杂合子,在子代中会出现___________。 【答案】 (1). 朱砂眼 (2). X (3). XAXa×XAY (4). 3 (5). 朱砂眼 (6). (一定比例的)朱砂眼果蝇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以果蝇的眼色为素材,考查遗传方式的判断、伴性遗传、遗传定律的应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掌握伴性遗传的特点,能根据题中信息判断显隐性及遗传方式,写出相关个体的基因型。根据题意可知,亲本红眼(雌)×朱砂眼(雄)→后代均为红眼,说明朱砂眼相对于红眼是隐性性状;F1中红眼(雌)×红眼(雄)→后代雌雄遗传情况不同,说明这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有关,且雌雄果蝇都有该性状,说明控制控制眼色的A、a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可据此答题。 (1)由题意可知,红眼雌果蝇和朱砂眼雄果蝇杂交,F1雌雄都是红眼,F1雌雄果蝇交配得F2,雌性都是红眼,雄性红眼∶朱砂眼=1∶1,说明红眼是显性,朱砂眼为隐性性状,且基因位于X(性)染色体上。 (2)由第(1)小题分析可知,亲本基因型是XAXA和XaY,F1随机交配的基因型组合是XAXa×XAY;F2中红眼果蝇的基因型有XAXA、XAXa和XAY共3种。 (3)欲进一步鉴定F2中某一只雌果蝇是否为杂合子,可用测交方法。即可以让该雌果蝇与朱砂眼雄蝇交配,若其为杂合子,在子代中会出现(一定比例的)朱砂眼果蝇。 34. 达尔文在南美洲加拉帕戈斯群岛的不同岛屿上发现分别生活着13种地雀,它们的形态各异,食性和栖息场所也各不相同.但是,经过研究发现它们的祖先属于同一个物种.请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说明加拉帕戈斯群岛地雀的进化过程及原因。 (1)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_,在地雀的后代中具有多种可遗传的变异,为地雀进化提供了___________. (2)刚开始进化时不同岛屿之间的地雀因为有___________隔离而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3)不同岛屿上的地理环境条件不同,使得不同岛屿上的地雀的形态结构向不同方向发生改变,当这种改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___________,导致众多新物种的形成。 (4)若某地雀的种群中基因型AA、Aa、aa的个体分别占30%、60%、10%,那么这个种群中基因A的频率是___________.若该种群中aa个体不适应新环境遭到淘汰,其它基因型个体随机交配一代,没有自然选择,则该种群性状分离为显性:隐性=___________。 【答案】 (1). 种群 (2). 原始材料 (3). 地理 (4). 生殖隔离 (5). 60% (6). 8:1 【解析】 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在地雀的后代中具有多种可遗传的变异,为地雀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 (2)刚开始进化时不同岛屿之间的地雀因为有地理隔离而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3)不同岛屿上的地理环境条件不同,使得不同岛屿上的地雀的形态结构向不同方向发生改变,当这种改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生殖隔离,导致众多新物种的形成。 (4)若某地雀的种群中基因型AA、Aa、aa的个体分别占30%、60%、10%,那么这个种群中基因A的频率=AA基因型频率+1/2×Aa基因型频率=30%+1/2×60%=60%.由于该种群中aa个体不适应新环境遭到淘汰,只有AA和Aa,比为1:2,所以下一代中基因A的频率=1/3+1/2×2/3=2/3,基因a的频率为1/3,隐性性状aa占1/9,显性性状占8/9,则该种群性状分离比是显性:隐性=8:1。 点睛:计算种群的基因频率公式:A的基因频率=AA基因型频率+1/2Aa基因型频率;同理,a基因频率=1-A基因频率=aa基因型频率+1/2Aa基因型频率。 35. 近年来,《舌尖上的中国》引发全民关注美食的热潮,其中不乏利用微生物发酵制作的美食,如素有“东方奶酪”之称的“石宝寨牌”忠州豆腐乳、中国泡菜领导品牌“吉香居”等.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石宝寨牌”忠州豆腐乳前期发酵是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温度应控制在___________,并保持一定的湿度,然后向长满毛霉的豆腐块加盐,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盐还能____________,避免豆腐块腐败变质.后期加入食盐、香料粉、乌杨白酒密闭发酵6个月,乌杨白酒含量一般控制在12%左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制作吉香居泡菜时,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____________.为了缩短制作时间,有人还会在冷却后的盐水中加入少量陈泡菜液,加入陈泡菜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在发酵初期,很多杂菌会大量繁殖,其中导致泡菜水的表面长白膜的微生物是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酿醋的历史悠久,其主要生产工艺流程如图. 酵母菌与醋酸杆菌在结构上的最大区别是后者______________.酵母菌和醋酸杆菌的异化作用类型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酒精发酵阶段,参与反应的酵母菌菌种来自于_________,该反应在酵母菌细胞的________________中进行。在操作过程中,发酵罐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促进酵母菌大量繁殖,然后密闭,有利于获得更多的酒精产物.若产物中生成了酒精,可使用酸性重铬酸钾试剂检验呈现______________色。 【答案】 (1). 15~18℃ (2). 析出豆腐中的水分,使豆腐块变硬 (3). 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4). 酒精含量过高会延长腐乳成熟的时间,含量过低,则不能抑制杂菌生长 (5). 乳酸菌 (6). 增加乳酸菌含量 (7). 酵母菌(或产膜酵母) (8). 无核膜 (9). 兼性厌氧型 (10). 需氧型 (11). 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 (12). 细胞质基质 (13). 通入无菌空气 (14). 灰绿 【解析】 分析: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 →2CO2+2C2H5OH+能量。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参与腐乳制作的微生物主要是毛霉,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腐乳制作的原理:蛋白质在蛋白酶的催化下生成小分子肽和氨基酸;脂肪在脂肪酶催化下生成甘油和脂肪酸。 详解:(1)腐乳前期发酵时,温度应该控制在15~18℃,并保持一定的湿度。加盐的作用是析出豆腐中的水分,使豆腐块变硬;同时,盐还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避免豆腐块腐败变质。酒精含量一般控制在12%左右,酒精含量过高会延长腐乳成熟的时间,含量过低则不能抑制杂菌生长。 (2)参与泡菜制作的微生物是乳酸菌。陈泡菜液含有乳酸菌,可为泡菜发酵提供菌种,因此为了缩短制作时间,有人还会在冷却后的盐水中加入少量陈泡菜液。在发酵初期,很多杂菌会大量繁殖,其中导致泡菜水的表面长白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或产膜酵母)。 (3)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醋酸杆菌属于原核生物,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在结构上的最大区别是原核细胞无核膜。酵母菌的异化作用类型是兼性厌氧型,醋酸菌的异化作用类型是需氧型。酒精发酵阶段,参与反应的酵母菌菌种来自于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酵母菌通过无氧呼吸产生酒精,而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在操作过程中,发酵罐先通入无菌空气,促进酵母菌大量繁殖;然后密闭,有利于获得更多的酒精产物。若产物中生成了酒精,可使用酸性重铬酸钾试剂检验呈现灰绿色。 点睛:解决本题关键要熟悉果酒制作、果醋制作以及泡菜和腐乳制作的原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