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卷·2018届河北省唐山市迁西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河北省唐山市迁西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 (解析版)

‎2016-2017学年河北省唐山市迁西一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 ‎ 一、选择题(1-40题每题1分,41-50题每题2分,共60分)‎ ‎1.不同的组织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不同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组织液 B.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血浆 C.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淋巴、组织液 D.红细胞生活的内环境:血浆 ‎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摄入食物过咸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减少 B.内环境的稳态是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C.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是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液体环境,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3.如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④组成的 B.②中含激素、血红蛋白、乳酸、CO2等物质 C.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先进入③,再进入④‎ D.血浆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是②→③→④‎ ‎4.下列有关内环境和稳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血浆的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淋巴和组织液 B.人体内环境pH、渗透压等保持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代谢所必需的 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D.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蛋白质 ‎5.血浆中的水来自(  )‎ A.组织液 B.组织液、消化道 C.淋巴、组织液 D.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6.生物个体内的稳态是指在“神经﹣体液﹣免疫”的调节作用下,通过各组织器官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体液是指细胞外液 B.肾上腺、甲状腺、唾液腺产生的分泌物,均直接排放到内环境中 C.哺乳动物肌肉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液体环境是组织液 D.血糖浓度、尿液浓度、体内温度、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相对稳定都属于内环境的稳态 ‎7.下列关于反射弧和兴奋传导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神经受刺激的部位膜外先变为正电位,接着又恢复负电位,形成电信号在神经纤维上传导 B.神经纤维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C.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决定于神经递质的存在、释放和作用的部位 D.经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能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特定情况下也能直接激活肌肉和腺体 ‎8.下列各图箭头表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和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9.如图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敲击Ⅱ处,小腿突然抬起,这种现象属于反射 B.阻断Ⅰ处,敲击Ⅱ处,小腿不能抬起 C.刺激Ⅲ处,可在Ⅰ处检测到电位变化 D.Ⅳ处神经元的活动可能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 ‎10.下列有关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产生与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受刺激后的神经纤维膜上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 B.神经纤维膜对Na+通透性的降低会导致动作电位变小 C.各条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彼此影响,并随传导距离延长而变小 D.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由于K+内流形成的 ‎11.下列关于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 B.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均分布于机体同一组织或器官 C.神经中枢的兴奋可以引起感受器敏感性减弱 D.任何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都位于脊髓 ‎12.某人因交通事故脊髓从胸部折断了,一般情况下(  )‎ A.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B.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C.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D.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13.下列关于突触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神经元的树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形成突触小体 B.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等通过一定的方式形成突触 C.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突触的亚显微结构 D.前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前膜和后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后膜共同构成突触 ‎14.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的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图中显示了神经递质释放进入突触间隙的过程 B.神经递质不是细胞的结构物质和能源物质,而是一种信息分子 C.神经递质通过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的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电位的变化 D.刺激B的某一部位,一段时间以后A上可以检测到膜电位的变化 ‎15.如图为人体某一反射弧示意图,a、b为微型电流计F的两极,下列错误的是(  )‎ A.兴奋从细胞B传到细胞D,存在化学信号与电信号的转换 B.从a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b处,效应器能产生反射活动 C.刺激皮肤细胞A,电流计指针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神经元静息时,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以维持电位差 ‎16.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胰岛素一般是从新鲜的动物胰腺研磨液中获得的 B.下丘脑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属于激素的分级调节 C.成年人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耗氧量会增加 D.发现促胰液素的实验证明了胰液的分泌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有关 ‎17.下列关于激素的阐述,不正确的是(  )‎ A.激素是有机分子 B.激素是信息分子 C.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 D.激素只运输给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 ‎18.下列关于人体激素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1mg甲状腺激素能使人体产热增加4200kJ,体现了激素调节微量、高效的特点 B.血糖浓度偏低时,肌糖原和肝糖原均能分解补充血糖 C.血糖的正常值0.8~1.2克/升 D.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19.如图是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示意图.下列与该图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寒冷会促使X分泌激素a B.Y除能分泌激素b外,还能分泌生长激素以及多种促激素,因而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C.缺碘地区人的血液中激素b含量低于正常值 D.Z结构的活动只受Y结构的控制 ‎20.如图表示正常哺乳动物体内多种分泌细胞及它们分泌的激素之间的关系.以下对该图中相关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激素A和B分别是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 B.图中激素C在血液中的含量能起到反馈调节的作用 C.手术摘除成年小白鼠分泌图中激素C的腺体,一段时间后,该小白鼠表现为细胞氧化分解代谢增强 D.图中激素C作用的靶细胞是肝脏和骨骼肌 ‎21.甘氨酸是脊髓中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使Cl﹣内流膜内负电荷增加,动作电位难以形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脊髓神经元细胞静息状态时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 B.甘氨酸以自由扩散的方式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 C.甘氨酸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引起膜外电位由正变负 D.某种毒素可阻止神经末梢释放甘氨酸,从而引起肌肉痉挛 ‎22.如图表示动物体体温调节过程的部分示意图,图中①、②、③代表激素,当某人走出房间进入寒冷环境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液中激素①、②、③的含量会减少 B.激素①、②对垂体的作用效应都为促进 C.激素①作用的靶细胞也可以是甲状腺细胞 D.骨骼肌受神经支配,不自主战栗 ‎23.如图是分泌细胞分泌的某种物质与靶细胞结合的示意图.相关叙述合理的是(  )‎ A.分泌细胞产生的分泌物与靶细胞相互结合的原因是靶细胞膜上有载体蛋白 B.如果分泌细胞为甲状腺细胞,那么靶细胞可能为垂体细胞 C.如果分泌细胞是效应T细胞,那么此时的靶细胞不可能是B细胞 D.如果分泌细胞产生的分泌物为胰高血糖素,则靶细胞可以为肌肉细胞,以降低血糖浓度 ‎24.有关免疫细胞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记忆细胞再次受到相同抗原的刺激后都能迅速产生抗体 B.B细胞、T细胞和浆细胞遇到刺激后都能不断进行分裂 C.一个浆细胞(效应B细胞)内的基因数目与其产生的抗体数量是相同的 D.浆细胞(效应B细胞)的寿命比记忆B细胞短 ‎25.如图为人体体液免疫过程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B.⑤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C.浆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并产生抗体 D.在切除胸腺的个体体内T细胞将无法发育成熟 ‎26.麻疹病毒减毒活疫苗的广泛接种,显著降低了麻疹的发病率.世界卫生组织已将麻疹列为优先消灭目标.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疫苗是小分子物质,其表面的抗原决定簇可被免疫细胞识别 B.初次接种该疫苗后,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可产生效应T细胞和抗体 C.再次接种该疫苗后,记忆细胞分化成效应B细胞释放淋巴因子 D.入侵的麻疹病毒被抗体结合失去致病能力,被T细胞吞噬消化 ‎27.研究发现两种现象:‎ ‎①动物体内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 ‎②给动物注射从某种细菌获得的物质乙后.此动物对这种细菌具有了免疫能力.‎ 则这两种物质中(  )‎ A.甲是抗体,乙是抗原 B.甲是抗体,乙是淋巴因子 C.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原 D.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体 ‎28.如图所示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侵入人体后病毒和T细胞的浓度变化曲线.对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HIV对人体T细胞有攻击作用,所以人体一旦被HIV侵入就丧失了细胞免疫功能 B.HIV的增殖速率与T细胞的增殖速率成正比 C.人体的免疫系统不能识别HIV D.艾滋病病人的T细胞大量减少,免疫系统功能被破坏,该病人的直接死因往往是其他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 ‎29.如图表示机体的免疫反应清除抗原的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抗原刺激机体后,T细胞和B细胞会分化,但不会增殖 B.浆细胞与效应T细胞相比,具有更加丰富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C.抗体能够与相应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D.效应T细胞引起靶细胞的死亡属于细胞凋亡 ‎30.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植物体内可以进行极性运输和非极性运输 B.在植物体中含量很少,主要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C.既可以直接参与代谢,也可以给细胞传达调节代谢的信息 D.对于根和茎的生长都是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31.用燕麦胚芽鞘作实验材料,下列实验中,将发生向右弯曲生长的是(  )‎ A.A B.B C.C D.D ‎32.1914年,匈牙利的科学家拜尔将燕麦胚芽鞘尖端放在去除胚芽鞘尖端的一侧,结果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在黑暗中进行,可排除受光不均匀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B.该实验证明尖端确实能产生某种物质,该物质是吲哚乙酸 C.对照组是没有尖端的胚芽鞘,不生长 D.该实验证明了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进行极性运输 ‎33.如图表示用胚芽鞘中段和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黑色方框)做的一组实验,过一段时间后,原先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可以测到含有生长素的是(  )‎ A.琼脂块A和B B.琼脂块B和C C.琼脂块C和D D.琼脂块B和D ‎34.为了验证胚芽鞘尖端确实能产生促进生长的某种物质,用胚芽鞘和琼脂块等材 料进行实验时,实验的设计思路是(  )‎ A.两个完整胚芽鞘分别置于单侧光照射和黑暗条件下 B.胚芽鞘尖端和未放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两个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C.未放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和放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两个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D.胚芽鞘尖端和放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两个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35.关于植物生长素和生长素类似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促进无子果实的发育 B.同一植株和芽生长所需的最适生长素浓度相同 C.单侧光照射燕麦胚芽鞘可使其生长素分布发生变化 D.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可促进其生根 ‎36.中国科学的植物生理学家研究的某种果实成熟过程中的激素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 A.在果实的细胞分裂和细胞伸长时期生长素浓度较高 B.在果实生长发育至成熟的各个时期,生长素起主导作用 C.在果实成熟时,果实中含量升高的激素有乙烯和脱落酸 D.在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是多种植物激素共同协调起作用 ‎37.青鲜素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可用于防止大蒜等贮藏期间的发芽.研究发现其结构与尿嘧啶非常相似,进入植物体内可替代尿嘧啶的位置,进而引起代谢异常.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为了人类的健康,应该全面禁止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生产和使用 B.青鲜素可强烈阻断DNA的复制和转录,进而导致细胞代谢异常 C.青鲜素和生长素对植物的芽具有相同的生理作用效果 D.可用一系列浓度梯度的青鲜素溶液,探究青鲜素溶液防止大蒜发芽的最适浓度 ‎38.如图表示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依次为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数量、性别比例 B.种群密度完全能反映③的变化趋势 C.研究城市人口的变迁,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 D.种群数量还受自然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39.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图中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图中乙).结合如图分析,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图示大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则e点后增长速率为0‎ B.为保护鱼类资源,捕捞的最佳时机应选择在d点 C.若图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防治应在c点之后 D.K值是环境容纳量,一般不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40.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明显减小,其原因是(  )‎ A.雄性个体数量减少使得雌虫生殖力下降 B.成虫个体数量大量迁出使得幼虫个体数量减少 C.受人工合成性引诱剂的影响,雌性个体也减少 D.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使得种群出生率下降 ‎41.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可用一定的数学模型表示 B.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 C.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值 D.研究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的增长速度可预测其K值 ‎42.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分为图示a、b、c三种类型,据图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在我国近年的人口调查中,获知人口出生率每年在下降,说明我国人口年龄组成一定为c图所示类型 B.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捕捞后,该水域鱼各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a图所示类型 C.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有可能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组成为c图所示类型 D.在某一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图b所示类型 ‎43.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两种常用方法.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随机取样方n个,每个样方的生物个体数量为X1、X2、…Xn,则样方内生物个体数量的平均值为 B.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 C.计数时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 D.标志重捕法中种群数量的估算公式是:‎ ‎44.森林中的鸟类有垂直分层现象.这种现象主要与哪一因素有关(  )‎ A.光照强度 B.温度 C.湿度 D.食物种类 ‎45.下列关于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的生态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 C.群落的空间结构缓解了种间竞争 D.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和水分 ‎46.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 B.用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来表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C.捕食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稳定有重要作用 D.人类活动不会使群落演替的方向改变,但可以改变演替速度 ‎47.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如果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能形成树林 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 C.演替过程中灌木取代草本的主要原因是草本较低等 D.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 ‎48.关于群落的描述,不准确的是(  )‎ A.水平结构上种群分布与土壤的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等因素有关 B.同一时间栽培,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形成树林,该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 C.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D.沙丘上造林说明了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49.下列群落演替的实例中,属于初生演替的是(  )‎ A.某地因海底火山爆发形成了一个新岛,后来上面又逐渐长出了很多植物 B.河流因为堵塞而成为沼泽,上面长出了新的植物 C.弃耕后的农田上长出杂草,几年后又长出多年生植物 D.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砍伐后,很快又长出新的植物 ‎50.在统计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的实验中,某小组设计的采集小动物的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采集的原理是利用土壤动物的趋光性 B.灯罩的功能是防止昆虫逃跑 C.金属筛网阻止小动物向下移动 D.广口瓶中需要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 ‎ ‎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51.如图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a表示  系统,b表示  系统,c表示  系统,参与内环境维持的还有图中的  系统.‎ ‎(2)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是  .‎ ‎(3)病人因呼吸受阻,肌细胞会因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液pH  ,但乳酸可以与血液中的  发生反应,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 ‎(4)内环境相对稳定,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  的调节下进行.‎ ‎(5)外界中的O2进入红细胞内共穿过  层生物膜.‎ ‎52.如图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b分别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和骨骼肌上的电极,用于刺激神经和骨骼肌;c是放置在传出神经上的电位计,用于记录神经兴奋电位;d为神经与肌细胞接头部位,是一种突触.‎ ‎(1)用a刺激神经,产生的兴奋传到骨骼肌引起的收缩  (属于或不属于)反射.‎ ‎(2)用b刺激骨骼肌,  (能或不能)在c处记录到电位.‎ ‎(3)正常时,用a刺激神经会引起骨骼肌收缩;传出部分的某处受损时,用a刺激神经,骨骼肌不再收缩,根据本题条件,完成下列判断实验:‎ ‎①如果  ,表明传出神经受损.‎ ‎②如果  ,表明骨骼肌受损.‎ ‎③如果  ,表明部位d受损.‎ ‎53.如图为人体部分特异性免疫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a、b、c表示细胞,①②③④⑤⑥表示过程).‎ ‎(1)该特异性免疫属于  免疫,图中b在人体内由  细胞经分裂、分化而来.‎ ‎(2)图中a、b、c、d能够识别抗原的是  .‎ ‎(3)当抗原经过④⑤过程时,人体内产生d过程的主要特点是  .‎ ‎(4)若图中所示的抗原为酿脓链球菌,则该免疫过程产生的物质d可攻击心脏瓣膜,使人患上风湿性心脏病,这属于免疫失调中的  病.‎ ‎54.某湖泊的水域主要分为河蟹网围养殖区及航道区,养殖的河蟹主要以沉水植物为食.研究人员对养殖区及航道区水生植物群落和水环境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表,请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漂浮植物 浮叶植物 沉水植物 紫背浮萍 水蟹 菱 荇菜 金鱼藻 穗花狐尾藻 苦草 马来眼子菜 轮叶黑藻 伊乐藻 采样点 养殖区1‎ ‎+‎ ‎+‎ ‎++‎ ‎++‎ ‎++‎ 养殖区2‎ ‎+‎ ‎+‎ ‎++‎ ‎++‎ ‎++‎ 航道区1‎ ‎++‎ ‎+‎ ‎++‎ ‎+‎ ‎+‎ ‎+‎ 航道区2‎ ‎+‎ ‎+‎ ‎+‎ ‎+‎ ‎++‎ ‎++‎ ‎+‎ ‎+‎ ‎(1)调查湖泊中植物种类和数量时,在每个采样点要做到  ,以确保调查结果的客观性.调查结果体现了该湖泊水生植物群落的  结构,这种结构有利于植物充分利用  等环境资源.‎ ‎(2)航道区植物的优势种是  .除植物本身的生活习性外,造成航道区与养殖区优势种有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养殖河蟹的饲料及河蟹的排泄物会造成水体的污染,但这并没有引起此湖泊中藻类暴发,原因是水生植物能  ,使水质净化.‎ ‎ ‎ ‎2016-2017学年河北省唐山市迁西一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1-40题每题1分,41-50题每题2分,共60分)‎ ‎1.不同的组织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不同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组织液 B.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血浆 C.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淋巴、组织液 D.红细胞生活的内环境:血浆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是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其中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淋巴是淋巴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解答】解:A、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A正确;‎ B、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B错误;‎ C、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C正确;‎ D、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D正确.‎ 故选:B.‎ ‎ ‎ ‎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摄入食物过咸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减少 B.内环境的稳态是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C.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是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液体环境,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一种激素,它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醛固酮是由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种盐皮质素.主要作用于肾脏远曲小管和肾皮质集合管,增加对钠离子的重吸收和促进钾离子的排泄.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酸碱度和渗透压.内环境主要是指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解答】解:A、摄入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这时细胞内的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多,促进水分的重吸收,醛固酮分泌量增加,A错误;‎ B、内环境的稳态包括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其中理化性质包括温度、酸碱度和渗透压,B正确;‎ C、人体的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液体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C正确;‎ D、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D正确;‎ 故选:A.‎ ‎ ‎ ‎3.如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④组成的 B.②中含激素、血红蛋白、乳酸、CO2等物质 C.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先进入③,再进入④‎ D.血浆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是②→③→④‎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1)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是特指多细胞动物中的两个概念,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2)在内环境中的物质有水、氨基酸、葡萄糖、无机盐、血浆蛋白、激素等;不属于内环境中的物质有血红蛋白、载体蛋白、呼吸酶等.血红蛋白和呼吸酶位于细胞内,属于细胞内液的成分,而载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不在细胞外液中,所以也不属于内环境.‎ ‎(3)氧气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进行运输.‎ ‎(4)图中:①是淋巴、②是血浆、③是组织液、④是细胞内液.‎ ‎【解答】解: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淋巴)、②(血浆)、③(组织液)组成的,④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 B、②血浆中含激素、乳酸、CO2等物质,血红蛋白属于④,存在于红细胞内,B错误;‎ C、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先进入③组织液,再进入②血浆或者①淋巴,C错误;‎ D、血浆中的氧进入经过红细胞运输,进入组织细胞消耗,途径是②→③→④,D正确.‎ 故选:D.‎ ‎ ‎ ‎4.下列有关内环境和稳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血浆的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淋巴和组织液 B.人体内环境pH、渗透压等保持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代谢所必需的 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D.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蛋白质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1、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共同作用.‎ ‎3、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中血糖含量、温度、pH等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是细胞代谢正常进行和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血浆中蛋白质是血浆蛋白含量明显高于淋巴和组织液,血浆蛋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的重要物质,A正确;‎ 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B正确;‎ 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C正确;‎ D、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D错误.‎ 故选:D.‎ ‎ ‎ ‎5.血浆中的水来自(  )‎ A.组织液 B.组织液、消化道 C.淋巴、组织液 D.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称之为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直接进行新陈代谢的场所,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血浆可以和组织液相互渗透,组织液的一部分形成淋巴,淋巴最后回流到血浆中.‎ ‎【解答】解:A、血浆可以和组织液相互渗透,因此血浆中的水可以来自组织液,但是这只是一方面,不全面,A错误;‎ B、消化道的水分可以经过吸收而进入血浆中,因此,血浆中的水可以来自消化道,但这也只是一方面,不全面,B错误;‎ C、由于淋巴可以回流到血浆中去,因此血浆中的水可以来自淋巴,同样这也是一方面,不全面,C错误;‎ D、由A、B、C的分析可知,血浆中的水可以来自组织液、消化道和淋巴,D正确.‎ 故选:D.‎ ‎ ‎ ‎6.生物个体内的稳态是指在“神经﹣体液﹣免疫”的调节作用下,通过各组织器官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体液是指细胞外液 B.肾上腺、甲状腺、唾液腺产生的分泌物,均直接排放到内环境中 C.哺乳动物肌肉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液体环境是组织液 D.血糖浓度、尿液浓度、体内温度、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相对稳定都属于内环境的稳态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2、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发生在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反应都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发生在细胞内的反应不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是反应,消化道内的消化液不属于体液,不是内环境.‎ ‎【解答】解:A、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A错误;‎ B、唾液腺产生的分泌物进入消化道,不是进入内环境,B错误;‎ C、哺乳动物肌肉细胞之间的液体为组织液,故进行物质交换的液体环境是组织液,C正确;‎ D、尿液不是细胞外液,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 故选:C.‎ ‎ ‎ ‎7.下列关于反射弧和兴奋传导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神经受刺激的部位膜外先变为正电位,接着又恢复负电位,形成电信号在神经纤维上传导 B.神经纤维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C.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决定于神经递质的存在、释放和作用的部位 D.经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能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特定情况下也能直接激活肌肉和腺体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解答】解:A、神经受刺激的部位,Na+内流,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形成电信号在神经纤维能传导,A错误;‎ B、神经纤维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B正确;‎ C、由于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C正确;‎ D、经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能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特定情况下,传出神经末梢也能与肌肉和腺体结合,形成神经肌肉接点或神经腺体接点,并直接激活肌肉和腺体,D正确.‎ 故选:A.‎ ‎ ‎ ‎8.下列各图箭头表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和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1、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2、当神经纤维膜受到刺激时,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与膜外侧的电流传导方向相反.‎ ‎【解答】解:A、图示兴奋由轴突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一神经元的细胞体,引起其兴奋或抑制,A正确;‎ B、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下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引起其兴奋或抑制,B正确;‎ C、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不可能由突触后膜释放,作用于前膜,C错误;‎ D、图示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其特点是双向、速度快,D正确.‎ 故选:C.‎ ‎ ‎ ‎9.如图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敲击Ⅱ处,小腿突然抬起,这种现象属于反射 B.阻断Ⅰ处,敲击Ⅱ处,小腿不能抬起 C.刺激Ⅲ处,可在Ⅰ处检测到电位变化 D.Ⅳ处神经元的活动可能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由反射弧完成;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 ‎【解答】解:A、橡皮锤轻轻敲击Ⅱ处,小腿突然抬起,这属于膝跳反射,A正确;‎ B、剪断Ⅰ(传入神经元)处,敲击Ⅱ(感受器)处,产生的兴奋不能传递至效应器,所以小腿不能抬起,B正确;‎ 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所以刺激Ⅲ处,不能在Ⅰ处检测到电位变化,C错误;‎ D、Ⅳ处是脊髓(低级中枢),受相应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控制,D正确.‎ 故选C.‎ ‎ ‎ ‎10.下列有关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产生与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受刺激后的神经纤维膜上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 B.神经纤维膜对Na+通透性的降低会导致动作电位变小 C.各条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彼此影响,并随传导距离延长而变小 D.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由于K+内流形成的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 ‎【解答】解:A、受刺激后的神经纤维膜上兴奋以电信号形式进行双单传导,A错误;‎ B、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由于受刺激时,Na+内流,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所以膜对钠离子通透性的降低会导致动作电位变小,B正确;‎ C、动作电位的幅度与神经纤维传导距离无关,不会随神经纤维传导距离的延长而变小,C错误;‎ D、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由于Na+内流形成的,D错误.‎ 故选:B.‎ ‎ ‎ ‎11.下列关于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 B.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均分布于机体同一组织或器官 C.神经中枢的兴奋可以引起感受器敏感性减弱 D.任何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都位于脊髓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分析】神经调节的方式为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射的发生必须具有完整的反射弧.‎ ‎【解答】解:A、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因此,刺激感受器或传出神经,信息都能传到效应器而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效应,A正确;‎ B、感受器是指感觉神经末梢和与之相连的特化的结构,效应器是指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支配的肌肉和腺体,B错误;‎ C、神经中枢的兴奋只影响效应器的效应活动而不影响感受器的敏感性,C错误;‎ D、低级的反射中枢有的位于脊髓中,有的位于脑干中,而高级反射的活动都位于大脑皮层,D错误.‎ 故选:A.‎ ‎ ‎ ‎12.某人因交通事故脊髓从胸部折断了,一般情况下(  )‎ A.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B.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C.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D.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1、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 ‎2、任何感觉的形成都在大脑皮层,低级中枢要受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 ‎【解答】解:(1)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腰部的脊髓,所以因交通事故某人脊髓从胸部折断,膝跳反射的中枢没有被破坏,所以膝跳反射存在;‎ ‎(2)足部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脊髓在胸部段折断,兴奋不能经脊髓传至大脑皮层,所以针刺足部无感觉.‎ 故选:C.‎ ‎ ‎ ‎13.下列关于突触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神经元的树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形成突触小体 B.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等通过一定的方式形成突触 C.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突触的亚显微结构 D.前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前膜和后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后膜共同构成突触 ‎【考点】突触的结构.‎ ‎【分析】突触结构是由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突触间隙.‎ ‎【解答】解:A、神经元的轴突的末端膨大成球状的突触小体,A错误;‎ B、神经元的轴突的末端膨大成球状的突触小体,突触小体和另一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相连接处即是突触,B正确;‎ C、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的,C错误;‎ D、突触结构是由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突触间隙,D错误.‎ 故选:B.‎ ‎ ‎ ‎14.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的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图中显示了神经递质释放进入突触间隙的过程 B.神经递质不是细胞的结构物质和能源物质,而是一种信息分子 C.神经递质通过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的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电位的变化 D.刺激B的某一部位,一段时间以后A上可以检测到膜电位的变化 ‎【考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该图是突触的结构及信息在突触处的传递过程,兴奋传至轴突末端的突触小体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因此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 ‎【解答】解:A、由题图可知,神经递质的释放属于胞吐,A正确;‎ B、神经递质在神经元之间起信息传递功能,因此是信息分子,不是细胞的结构物质和能源物质,B正确;‎ C、由分析可知,神经递质通过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的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电位的变化,进而引发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C正确;‎ D、由于兴奋只能由A传递到B,不能由B传递到A,因此刺激B的某一部位,一段时间以后A上不能检测到膜电位的变化,D错误.‎ 故选:D.‎ ‎ ‎ ‎15.如图为人体某一反射弧示意图,a、b为微型电流计F的两极,下列错误的是(  )‎ A.兴奋从细胞B传到细胞D,存在化学信号与电信号的转换 B.从a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b处,效应器能产生反射活动 C.刺激皮肤细胞A,电流计指针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神经元静息时,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以维持电位差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 ‎【解答】解:A、神经元之间通过神经递质传递信号,神经纤维上通过局部电流传递信号,所以兴奋由细胞B到细胞D,存在化学信号与电信号的转换,A正确;‎ B、刺激b处,效应器会做出反应,但不是反射活动,因为反射弧不完整,B错误;‎ C、刺激皮肤A,兴奋到达电流计两侧接线柱时间不同,所以电流计指针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C正确;‎ D、静息电位形成的原因是K+外流引起,D正确.‎ 故选:B.‎ ‎ ‎ ‎16.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胰岛素一般是从新鲜的动物胰腺研磨液中获得的 B.下丘脑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属于激素的分级调节 C.成年人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耗氧量会增加 D.发现促胰液素的实验证明了胰液的分泌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有关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1、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反馈调节:‎ 下丘脑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则可以促进甲状腺的活动,合成和释放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这样甲状腺激素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 ‎2、发现促胰液素的实验证明了胰液的分泌是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 ‎【解答】解:A、胰腺的外分泌部分泌的胰蛋白酶在碾磨中会分解胰岛素,一般先夹住导管使外部萎缩,剩下胰岛后再提取,A错误;‎ B、下丘脑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属于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B正确;‎ C、成年人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耗氧量会减少,C错误;‎ D、发现促胰液素的实验证明了胰液的分泌与体液调节有关,没有说明和神经的关系,但不能说明和神经无关,D错误.‎ 故选:B.‎ ‎ ‎ ‎17.下列关于激素的阐述,不正确的是(  )‎ A.激素是有机分子 B.激素是信息分子 C.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 D.激素只运输给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激素是由植物体一定部位产生,动物由内分泌腺或细胞产生,属于信息分子,通过运输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对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的有机物.‎ ‎【解答】解:A、激素是细胞产生的有机分子,A正确;‎ B、激素是信息分子,B正确;‎ C、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故机体需要源源不断的产生激素,C正确;‎ D、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但只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D错误.‎ 故选:D.‎ ‎ ‎ ‎18.下列关于人体激素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1mg甲状腺激素能使人体产热增加4200kJ,体现了激素调节微量、高效的特点 B.血糖浓度偏低时,肌糖原和肝糖原均能分解补充血糖 C.血糖的正常值0.8~1.2克/升 D.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激素调节的特点:1、微量和高效:激素在血液中含量很低,但却能产生显著生理效应,这是由于激素的作用被逐级放大的结果.2、通过体液运输:内分泌腺没有导管,所以激素扩散到体液中,由血液来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激素的作用具有特异性,它有选择性地作用于靶器官、靶腺体或靶细胞.‎ ‎【解答】解:A、激素具有调节作用,在生物体内含量少,作用大,所以1mg甲状腺激素能使人体产热增加4200kJ,体现了激素调节的微量、高效,A正确;‎ B、血糖浓度偏低时,肝糖原能分解补充血糖,而肌糖原不能水解回血糖,B错误;‎ C、血糖的正常值0.8~1.2克/升,C正确;‎ D、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进胰岛素的分泌,D正确.‎ 故选:B.‎ ‎ ‎ ‎19.如图是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示意图.下列与该图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寒冷会促使X分泌激素a B.Y除能分泌激素b外,还能分泌生长激素以及多种促激素,因而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C.缺碘地区人的血液中激素b含量低于正常值 D.Z结构的活动只受Y结构的控制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图示过程为甲状腺激素调节机制: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可见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也存在着反馈调节机制.X是下丘脑,Y是垂体,Z是甲状腺,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 ‎【解答】解:A、寒冷会促使下丘脑X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正确;‎ B、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是下丘脑,B错误;‎ C、缺碘地区人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少,反馈作用弱使促甲状腺激素b增多,C错误;‎ D、下丘脑也可通过传出神经直接控制内分泌腺的活动,D错误.‎ 故选:A.‎ ‎ ‎ ‎20.如图表示正常哺乳动物体内多种分泌细胞及它们分泌的激素之间的关系.以下对该图中相关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激素A和B分别是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 B.图中激素C在血液中的含量能起到反馈调节的作用 C.手术摘除成年小白鼠分泌图中激素C的腺体,一段时间后,该小白鼠表现为细胞氧化分解代谢增强 D.图中激素C作用的靶细胞是肝脏和骨骼肌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1、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下丘脑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则可以促进甲状腺的活动,合成和释放甲状腺激素,这就是所谓的分级调节.而在正常情况下甲状腺激素要维持在一定浓度内,不能持续升高.当甲状腺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这样系统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这就是所谓反馈调节.‎ ‎2、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的作用.幼年时期缺乏甲状腺激素患呆小症.‎ ‎【解答】解:A、分析题干图片可知,激素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激素C是甲状腺激素,A错误;‎ B、甲状腺激素在血液中含量高会反馈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B正确;‎ C、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新陈代谢,摘除甲状腺,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减少,代谢减慢,C错误;‎ D、甲状腺激素作用于全身的所有细胞,D错误.‎ 故选:B ‎ ‎ ‎21.甘氨酸是脊髓中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使Cl﹣内流膜内负电荷增加,动作电位难以形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脊髓神经元细胞静息状态时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 B.甘氨酸以自由扩散的方式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 C.甘氨酸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引起膜外电位由正变负 D.某种毒素可阻止神经末梢释放甘氨酸,从而引起肌肉痉挛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有突触间神经兴奋的传递,明确知识点后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解:A、神经元静息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增加,膜内K+外流,A错误;‎ B、甘氨酸以胞吐的方式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B错误;‎ C、甘氨酸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使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使Cl﹣内流,不会引起膜外电位由正变负,C错误;‎ D、某种毒素可阻止神经末梢释放甘氨酸,导致甘氨酸不能抑制神经兴奋,所以下一神经会持续兴奋,而引起肌肉痉挛,D正确.‎ 故选D.‎ ‎ ‎ ‎22.如图表示动物体体温调节过程的部分示意图,图中①、②、③代表激素,当某人走出房间进入寒冷环境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液中激素①、②、③的含量会减少 B.激素①、②对垂体的作用效应都为促进 C.激素①作用的靶细胞也可以是甲状腺细胞 D.骨骼肌受神经支配,不自主战栗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体温调节过程.‎ 寒冷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 据图可知,激素①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③为促甲状腺激素、②为甲状腺激素.‎ ‎【解答】解:A、当某人走出房间进入寒冷环境中,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从而代谢增强,产热量增加.因此血液中激素①②③的含量会增加,A错误;‎ B、下丘脑分泌激素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当激素②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加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因此激素①、②对垂体的作用效应分别为促进和抑制,B错误;‎ C、激素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是垂体细胞,不可以是甲状腺细胞,C错误;‎ D、寒冷时,骨骼肌受下丘脑有关神经的支配,不自主战栗,从而增加产热,维持体温恒定,D正确.‎ 故选:D.‎ ‎ ‎ ‎23.如图是分泌细胞分泌的某种物质与靶细胞结合的示意图.相关叙述合理的是(  )‎ A.分泌细胞产生的分泌物与靶细胞相互结合的原因是靶细胞膜上有载体蛋白 B.如果分泌细胞为甲状腺细胞,那么靶细胞可能为垂体细胞 C.如果分泌细胞是效应T细胞,那么此时的靶细胞不可能是B细胞 D.如果分泌细胞产生的分泌物为胰高血糖素,则靶细胞可以为肌肉细胞,以降低血糖浓度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本题是不同细胞产生的信息分子作用于靶细胞的过程和引起的生理效应,根据题图和选项内容梳理相关的过程,分析解答.‎ ‎【解答】解:A、分泌细胞产生的分泌物与靶细胞相互结合原因是因为靶细胞膜上有受体体蛋白,A错误;‎ B、如果分泌细胞为甲状腺细胞,分泌物是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会抑制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靶细胞可能是垂体,B正确;‎ C、如果分泌细胞是效应T细胞,那么此时的靶细胞可能是B细胞,C错误;‎ D、如果泌细胞产生的分泌物为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提高血糖浓度,D错误.‎ 故选:B.‎ ‎ ‎ ‎24.有关免疫细胞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记忆细胞再次受到相同抗原的刺激后都能迅速产生抗体 B.B细胞、T细胞和浆细胞遇到刺激后都能不断进行分裂 C.一个浆细胞(效应B细胞)内的基因数目与其产生的抗体数量是相同的 D.浆细胞(效应B细胞)的寿命比记忆B细胞短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浆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能分泌特异性抗体,但寿命比记忆细胞短,记忆细胞在生物体内长期存在,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普通的B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抗体消灭抗原.‎ ‎【解答】解:A、抗体只能由浆细胞分泌产生,记忆细胞不能产生抗体,A错误;‎ B、B细胞、T细胞经抗原刺激后都能不断进行分裂,但浆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增殖,B错误;‎ C、由于基因选择性表达,一个浆细胞(效应B细胞)内的基因数目与其产生的抗体数量是不相同的,C错误;‎ D、浆细胞是由B细胞或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所以浆细胞的寿命比记忆B细胞短,D正确.‎ 故选:D.‎ ‎ ‎ ‎25.如图为人体体液免疫过程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B.⑤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C.浆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并产生抗体 D.在切除胸腺的个体体内T细胞将无法发育成熟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图示为体液免疫示意图,其中①表示吞噬细胞识别、吞噬和处理抗原;②表示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③表示B细胞增殖分化过程;④表示二次免疫应答过程;⑤表示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过程.‎ ‎【解答】解:A、吞噬细胞吞噬抗原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A正确;‎ B、⑤是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过程,该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外液中,B错误;‎ C、浆细胞能产生抗体,但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C错误;‎ D、胸腺是T细胞成熟的器官,切除胸腺后机体无法形成成熟的T细胞,D正确.‎ 故选:AD.‎ ‎ ‎ ‎26.麻疹病毒减毒活疫苗的广泛接种,显著降低了麻疹的发病率.世界卫生组织已将麻疹列为优先消灭目标.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疫苗是小分子物质,其表面的抗原决定簇可被免疫细胞识别 B.初次接种该疫苗后,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可产生效应T细胞和抗体 C.再次接种该疫苗后,记忆细胞分化成效应B细胞释放淋巴因子 D.入侵的麻疹病毒被抗体结合失去致病能力,被T细胞吞噬消化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注射抗原,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在体内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进而获得了对该抗原的抵抗能力.因为记忆细胞能存活时间长,所以人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免疫力.因为抗体和记忆细胞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此法可用于免疫预防,不适合用于紧急治疗.‎ ‎【解答】解:A、麻疹病毒减毒形成疫苗,是大分子物质,属于抗原,其表面的抗原决定簇可被免疫细胞识别,故A错误;‎ B、初次接种该疫苗后,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发挥作用,可产生效应T细胞和抗体,故B正确;‎ C、再次接种该疫苗后,记忆细胞迅速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 产生大量抗体,故C错误;‎ D、入侵的麻疹病毒被抗体结合失去致病能力,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故D错误.‎ 故选:B.‎ ‎ ‎ ‎27.研究发现两种现象:‎ ‎①动物体内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 ‎②给动物注射从某种细菌获得的物质乙后.此动物对这种细菌具有了免疫能力.‎ 则这两种物质中(  )‎ A.甲是抗体,乙是抗原 B.甲是抗体,乙是淋巴因子 C.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原 D.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体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淋巴因子由T细胞或效应T细胞分泌.在体液免疫中,淋巴因子的作用是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在细胞免疫中作用是促进效应T细胞等免疫细胞的作用,加强其对靶细胞的攻击力度.‎ ‎(2)抗原,是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结合,发生免疫效应(特异性反应)的物质.抗原的基本特性有两种,一是诱导免疫应答的能力,也就是免疫原性,二是与免疫应答的产物发生反应,也就是抗原性.‎ ‎(3)抗体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 ‎【解答】解:由于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浆(效应B)细胞,可推知此物质为淋巴因子;而物质乙是从细菌中获得的,在它的作用下,机体具有了免疫能力,所以此物质应为抗原.‎ 故选:C.‎ ‎ ‎ ‎28.如图所示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侵入人体后病毒和T细胞的浓度变化曲线.对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HIV对人体T细胞有攻击作用,所以人体一旦被HIV侵入就丧失了细胞免疫功能 B.HIV的增殖速率与T细胞的增殖速率成正比 C.人体的免疫系统不能识别HIV D.艾滋病病人的T细胞大量减少,免疫系统功能被破坏,该病人的直接死因往往是其他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免疫缺陷病形成机制的理解.解题时,要看清图示中HIV浓度和T细胞浓度的变化规律,然后再联系HIV和T细胞的关系、细胞免疫过程进行解答.‎ ‎【解答】解:A、图中表示HIV与T细胞之间的消长关系.初期当HIV攻击免疫系统时,T细胞受到刺激增殖,T细胞增多,HIV降低;当HIV攻击T细胞后,T细胞大量死亡,HIV随之增长.由此可看出,HIV刚侵入人体时,机体仍有细胞免疫功能,A错误;‎ B、HIV的增殖速率与T细胞的增殖速率并不成正比,B错误;‎ C、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识别HIV,C错误;‎ D、当T细胞被HIV攻击大量减少时,免疫功能被破坏,其他病原体乘虚而入,最终导致机体死亡,D正确.‎ 故选:D.‎ ‎ ‎ ‎29.如图表示机体的免疫反应清除抗原的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抗原刺激机体后,T细胞和B细胞会分化,但不会增殖 B.浆细胞与效应T细胞相比,具有更加丰富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C.抗体能够与相应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D.效应T细胞引起靶细胞的死亡属于细胞凋亡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据图分析,机体的免疫反应清除抗原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解答】解:A、T细胞和B细胞会增殖、分化为相应的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故A错误;‎ B、浆细胞能合成分泌抗体,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所以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含量更多,故B正确;‎ C、多数情况下,抗体与相应抗原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故C正确;‎ D、效应T细胞使得靶细胞的死亡,对机体具有积极意义,属于细胞凋亡,故D正确.‎ 故选:A.‎ ‎ ‎ ‎30.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植物体内可以进行极性运输和非极性运输 B.在植物体中含量很少,主要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C.既可以直接参与代谢,也可以给细胞传达调节代谢的信息 D.对于根和茎的生长都是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生长素的运输、分布和双重性,梳理相关知识点,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解:A、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可以进行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输至形态学下端)和非极性运输(如在成熟组织中是非极性运输,是通过韧皮部运输的),A正确;‎ B、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含量很少,且主要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处,B正确;‎ C、生长素不能直接参与代谢,而是促进细胞的伸长和果实的发育,C错误;‎ D、根和茎的生长素浓度的低和高是相对的,生长素的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D正确.‎ 故选:C.‎ ‎ ‎ ‎31.用燕麦胚芽鞘作实验材料,下列实验中,将发生向右弯曲生长的是(  )‎ A.A B.B C.C D.D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感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向光弯曲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 ‎【解答】解:A、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能透过琼脂快,运输到作用部位,则植株能直立生长,A错误;‎ B、生长素的运输方向为极性运输,即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胚芽鞘尖端右侧放置玻璃片,则右侧尖端下面的伸长区没有生长素,不生长,而左侧正常生长,则胚芽鞘将向右弯曲生长,B正确;‎ C、植物尖端有感光性,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一侧多,生长素极性向下端运输,云母片不影响生长素的运输,使背光一侧生长快,植物表现出向左弯曲生长,C错误;‎ D、由于胚芽鞘尖端云母片的存在,使得胚芽鞘尖端两侧的生长素分布均匀,植株直立生长,D错误.‎ 故选:B.‎ ‎ ‎ ‎32.1914年,匈牙利的科学家拜尔将燕麦胚芽鞘尖端放在去除胚芽鞘尖端的一侧,结果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在黑暗中进行,可排除受光不均匀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B.该实验证明尖端确实能产生某种物质,该物质是吲哚乙酸 C.对照组是没有尖端的胚芽鞘,不生长 D.该实验证明了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进行极性运输 ‎【考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分析】实验过程:把胚芽鞘的尖端切下,然后将其放在去掉尖端的胚芽鞘的一侧,在黑暗中一段时间后,发现胚芽鞘都弯曲生长,且向放置尖端的对侧弯曲.实验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解答】解:A、因为胚芽鞘尖端是感光部位,所以该实验在黑暗中进行,可排除受光不均匀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故A正确;‎ B、拜尔的实验证明了胚芽鞘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某种物质在其下部分布不均造成的,但不能证明该物质是吲哚乙酸,故B错误;‎ C、拜尔的实验没有设置空白对照组,故C错误;‎ D、该实验能说明生长素可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但不能说明生长素不能反过来运输,故D错误.‎ 故选:A.‎ ‎ ‎ ‎33.如图表示用胚芽鞘中段和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黑色方框)做的一组实验,过一段时间后,原先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可以测到含有生长素的是(  )‎ A.琼脂块A和B B.琼脂块B和C C.琼脂块C和D D.琼脂块B和D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生长素的运输是极性运输,即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取两段生长状况相同的等长的玉米胚芽鞘甲、乙,分别切去等长尖端,甲形态学上端在上,乙形态学下端在上,分别放置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在上端,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在下端,一段时间后,测甲乙两胚芽鞘的下端的琼脂中有无生长素,从而证明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解答】解: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是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第一组生长素的运输方向从下向上,含有生长素的是B;第二组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是从上向下,即C含有生长素.‎ 故选:B.‎ ‎ ‎ ‎34.为了验证胚芽鞘尖端确实能产生促进生长的某种物质,用胚芽鞘和琼脂块等材 料进行实验时,实验的设计思路是(  )‎ A.两个完整胚芽鞘分别置于单侧光照射和黑暗条件下 B.胚芽鞘尖端和未放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两个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C.未放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和放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两个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D.胚芽鞘尖端和放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两个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考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解:验证胚芽鞘尖端确实能产生促进生长的某种物质,要把尖端离体进行实验.注意实验的单因子变量为:有无胚芽鞘.故应用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和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故选:C.‎ ‎ ‎ ‎35.关于植物生长素和生长素类似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促进无子果实的发育 B.同一植株和芽生长所需的最适生长素浓度相同 C.单侧光照射燕麦胚芽鞘可使其生长素分布发生变化 D.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可促进其生根 ‎【考点】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分析】生长素的作用因植物的种类、植物的器官、生长素的浓度、细胞年龄的不同而有差异.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即根>芽>茎.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的发育;(3)防止落后落果;(4)控制性别分化.‎ ‎【解答】解:A、生长素能促进果实的发育,因此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促进无子果实的发育,A正确;‎ B、根和芽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因此同一植株根和芽生长所需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不同,B错误;‎ C、单侧光照射能使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由向光侧运向背光侧),使其生长素分布发生变化,C正确;‎ D、生长素能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因此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可促进其生根,D正确.‎ 故选:B.‎ ‎ ‎ ‎36.中国科学的植物生理学家研究的某种果实成熟过程中的激素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 A.在果实的细胞分裂和细胞伸长时期生长素浓度较高 B.在果实生长发育至成熟的各个时期,生长素起主导作用 C.在果实成熟时,果实中含量升高的激素有乙烯和脱落酸 D.在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是多种植物激素共同协调起作用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本题是对不同激素在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过程的作用的考查,分析题图曲线,明确果实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不同植物激素的含量变化,根据植物激素的作用进行推理.判断.‎ ‎【解答】解:A、在果实的细胞分裂和细胞伸长时期生长素浓度较高,A正确;‎ B、分析题图曲线可知,在果实长发育的各个时期,起主导作用的激素种类不同,B错误;‎ C、分析题图曲线可知,果实成熟时,乙烯和脱落酸的含量升高,C正确;‎ D、分析题图可知,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果实的生长发育,D正确.‎ 故选:B.‎ ‎ ‎ ‎37.青鲜素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可用于防止大蒜等贮藏期间的发芽.研究发现其结构与尿嘧啶非常相似,进入植物体内可替代尿嘧啶的位置,进而引起代谢异常.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为了人类的健康,应该全面禁止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生产和使用 B.青鲜素可强烈阻断DNA的复制和转录,进而导致细胞代谢异常 C.青鲜素和生长素对植物的芽具有相同的生理作用效果 D.可用一系列浓度梯度的青鲜素溶液,探究青鲜素溶液防止大蒜发芽的最适浓度 ‎【考点】植物激素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价值.‎ ‎【分析】植物激素:指在植物体内合成,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并且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対织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细胞分裂素:引起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形成和促进芽的生长;‎ 脱落酸:促进果实与叶的脱落;‎ 赤霉素:促进茎的伸长、引起植株快速生长、解除休眠和促进花粉萌发等生理作用.‎ 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促进细胞的纵向伸长.‎ ‎【解答】解:A、要辩证地看待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既不能滥用,也不能不用,科学地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是有利于生产实践的,A错误;‎ B、DNA中不含尿嘧啶,青鲜素的结构与尿嘧啶相似,会阻断DNA转录,不会“强烈阻断”DNA的复制,B错误;‎ C、生长素对芽的作用具有两重性,这点与青鲜素不同,C错误;‎ D、浓度梯度法是探究最适浓度的常用方法,D正确.‎ 故选:D.‎ ‎ ‎ ‎38.如图表示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依次为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数量、性别比例 B.种群密度完全能反映③的变化趋势 C.研究城市人口的变迁,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 D.种群数量还受自然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解答】解:A、据图分析可知,①②③④依次为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数量、性别比例,A正确;‎ B、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B错误;‎ C、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故研究城市人口的变迁,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C正确;‎ D、在自然界,种群数量还受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因素的影响,D正确.‎ 故选:B.‎ ‎ ‎ ‎39.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图中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图中乙).结合如图分析,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图示大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则e点后增长速率为0‎ B.为保护鱼类资源,捕捞的最佳时机应选择在d点 C.若图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防治应在c点之后 D.K值是环境容纳量,一般不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为J型增长曲线,乙为S型增长曲线.‎ ‎2、“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在处种群增长率最大.‎ ‎【解答】解:A、e点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增长速率为0,A正确;‎ B、保护鱼类资源,捕捞的最佳时机是处,即c点,B错误;‎ C、防治蝗虫数量应在种群数量及增长率较低时,所以应在b点之前进行,C错误;‎ D、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D错误.‎ 故选:A.‎ ‎ ‎ ‎40.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明显减小,其原因是(  )‎ A.雄性个体数量减少使得雌虫生殖力下降 B.成虫个体数量大量迁出使得幼虫个体数量减少 C.受人工合成性引诱剂的影响,雌性个体也减少 D.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使得种群出生率下降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性引诱剂能吸引同种的异性个体前来交尾,人工施放性引诱剂则引诱来大量的雄性害虫,通过性引诱剂的干扰,使其不能与雌性害虫完成正常的交尾,从而降低昆虫的出生率.‎ ‎【解答】解:昆虫的交配求偶就是通过性信息素的传递来实现的.所谓性信息素是指雌虫分泌到体外以引诱雄虫前去交配的微量化学物质.根据这一原理,利用高新技术,人工合成信息素即性引诱剂,制成对同种异性个体有较大吸引力的诱芯,结合诱捕器(水盆式、粘胶式)配套使用.在田间释放后,形成“假姑娘”(性引诱剂)引来“真小伙”(田间的雄虫),从而使得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大幅度降低产卵量和孵化率(出生率),达到防治害虫目的.‎ 故选:D.‎ ‎ ‎ ‎41.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可用一定的数学模型表示 B.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 C.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值 D.研究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的增长速度可预测其K值 ‎【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 ‎【分析】1、“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2、“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 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 ‎3、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解答】解: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表示为:Nt=N0λt,呈现J型曲线,可用一定的数学模型表示,A正确;‎ B、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如果不适应该环境将逐渐减少甚至灭亡,如果适应该环境,在开始一段时间内会呈“J”型增长,但是由于环境资源是有限的,最终会呈现“S”型曲线增长,B错误;‎ C、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可以通过减少食物来源或减少生存空间等措施来尽量降低其K值,C正确;‎ D、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的增长速度可预测其K值,D正确.‎ 故选:B.‎ ‎ ‎ ‎42.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分为图示a、b、c三种类型,据图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在我国近年的人口调查中,获知人口出生率每年在下降,说明我国人口年龄组成一定为c图所示类型 B.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捕捞后,该水域鱼各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a图所示类型 C.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有可能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组成为c图所示类型 D.在某一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图b所示类型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图中种群年龄组成a为增长型,预测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多;b为稳定型,预测种群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稳定;c为衰退型,预测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减少.‎ ‎【解答】解:A、年龄组成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较得出的,只知道出生率不能判断种群的年龄结构,A错误;‎ B、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捕捞后,该水域鱼各种群剩余的鱼主要为幼年个体,年龄组成可能为a图所示的增长型,B正确;‎ C、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会使种群的出生率下降,有可能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组成为c图所示衰退型,C正确;‎ D、在某一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各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图b所示的稳定型,D正确.‎ 故选:A.‎ ‎ ‎ ‎43.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两种常用方法.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随机取样方n个,每个样方的生物个体数量为X1、X2、…Xn,则样方内生物个体数量的平均值为 B.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 C.计数时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 D.标志重捕法中种群数量的估算公式是:‎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1、解关于调查种群密度方面的题目时,首先要知道什么生物选用什么样的调查方法,其次要知道怎么调查.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计算种群密度时,样方法是计算各个样方内种群数量的平均值,计算时要注意样方的面积大小相等,标志重捕法也要根据环境面积,再计算种群密度,而不是一定面积内的个体数.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 ‎【解答】解:A、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所有样方的个体数÷样方数,即求其平均值,A正确;‎ B、动物活动能力强,调查其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活动能力弱的才采用样方法,B正确;‎ C、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均属于该种群的个体,全部要计数,C正确;‎ D、标志重捕泊中种群数量的估算公式是: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个体数,D错误.‎ 故选:D.‎ ‎ ‎ ‎44.森林中的鸟类有垂直分层现象.这种现象主要与哪一因素有关(  )‎ A.光照强度 B.温度 C.湿度 D.食物种类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 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解答】解:森林中的植物垂直分层现象受光照强度的影响,植物决定鸟类的垂直分层现象,为鸟类同食物和栖息空间.‎ 故选:D.‎ ‎ ‎ ‎45.下列关于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的生态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 C.群落的空间结构缓解了种间竞争 D.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和水分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陆地群落垂直分布主要受光的影响,水生群落的层次性主要是由光的穿透、温度和氧气的垂直分布决定的.‎ ‎【解答】解:‎ A.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 B.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如植物的垂直结构就是对光照的充分利用,B正确;‎ C.群落的空间结构缓解了种间竞争,C正确;‎ D.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阳光,不是温度和水分,D错误.‎ 故选:D.‎ ‎ ‎ ‎46.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 B.用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来表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C.捕食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稳定有重要作用 D.人类活动不会使群落演替的方向改变,但可以改变演替速度 ‎【考点】种间关系;种群的特征;群落的演替.‎ ‎【分析】种群是一定区域内的同一物种,杂草不是同种生物;稳定型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内是处于动态平衡的或者说在近期内相对稳定;捕食关系对稳定群落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捕食是一种重要的种间关系;人类活动可以使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改变.‎ ‎【解答】解:A、稳定型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内是处于动态平衡的或者说在近期内相对稳定,A错误;‎ B、种群是一定区域内的同一物种,杂草不是同种生物,B错误;‎ C、捕食关系对稳定群落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捕食是一种重要的种间关系,C正确;‎ D、人类活动可以使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改变,D错误;‎ 故选:C.‎ ‎ ‎ ‎47.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如果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能形成树林 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 C.演替过程中灌木取代草本的主要原因是草本较低等 D.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 ‎【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群落演替是指在一定地段上一个群落被性质上不同的另一个群落所替代的现象.群落演替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在原生裸地或者原生荒原上进行的演替称为原生演替,又称为初生演替.原来的植物群落由于火灾、洪水、崖崩、火山爆发,风灾、人类活动等原因大部消失后所发生的演替叫做次生演替.‎ ‎【解答】解:A、在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弃耕的农田不一定能形成树林,A错误;‎ 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群落先出现,接着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B正确;‎ C、演替过程中灌木较草本植物更为高大,在竞争中可以得到更多的阳光,并不是草本较低等,C错误;‎ D、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不一定要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如火山喷发、地震等,D错误.‎ 故选:B.‎ ‎ ‎ ‎48.关于群落的描述,不准确的是(  )‎ A.水平结构上种群分布与土壤的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等因素有关 B.同一时间栽培,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形成树林,该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 C.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D.沙丘上造林说明了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群落的演替.‎ ‎【分析】群落的结构分为: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呈镶嵌分布.‎ ‎【解答】解:A、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水平上呈镶嵌分布,A正确; ‎ B、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群落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如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等,B错误;‎ C、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大的方向演替,物种越多种间关系越复杂,C正确;‎ D、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D正确.‎ 故选:B.‎ ‎ ‎ ‎49.下列群落演替的实例中,属于初生演替的是(  )‎ A.某地因海底火山爆发形成了一个新岛,后来上面又逐渐长出了很多植物 B.河流因为堵塞而成为沼泽,上面长出了新的植物 C.弃耕后的农田上长出杂草,几年后又长出多年生植物 D.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砍伐后,很快又长出新的植物 ‎【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解答】解:A、火山岩上植被已经彻底破坏,因此火山爆发形成的新岛上面的演替属于出生演替,A正确;‎ B、沼泽地上具有良好的土壤条件,并且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因此在其上发生的演替称为次生演替,B错误;‎ C、弃耕的农田上发生的演替称为次生演替,C错误;‎ D、乱砍滥伐后的森林上发生的演替称为次生演替,D错误.‎ 故选:A.‎ ‎ ‎ ‎50.在统计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的实验中,某小组设计的采集小动物的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采集的原理是利用土壤动物的趋光性 B.灯罩的功能是防止昆虫逃跑 C.金属筛网阻止小动物向下移动 D.广口瓶中需要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 ‎【考点】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分析】采集的原理应是利用土壤动物的趋暗、避高温、趋湿的生活习性,灯罩的功能是为了保证更多的光线和热量集中到土壤样品,一些小动物正是通过金属筛网向下移动进入广口瓶的,广口瓶中需要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据此解答.‎ ‎【解答】解:A、采集的原理应是利用土壤动物的趋暗、避高温、趋湿的生活习性,A错误;‎ B、灯罩的功能是为了保证更多的光线和热量集中到土壤样品,B错误;‎ C、一些小动物正是通过金属筛网向下移动进入广口瓶的,C错误;‎ D、广口瓶中需要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是使爬出来的动物掉入酒精溶液内死亡,便于统计计数,D正确.‎ 故选:D.‎ ‎ ‎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51.如图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a表示 呼吸 系统,b表示 消化 系统,c表示 泌尿(排泄) 系统,参与内环境维持的还有图中的 循环 系统.‎ ‎(2)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是 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 .‎ ‎(3)病人因呼吸受阻,肌细胞会因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液pH 降低 ,但乳酸可以与血液中的 NaHCO3 发生反应,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 ‎(4)内环境相对稳定,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 神经﹣体液﹣免疫 的调节下进行.‎ ‎(5)外界中的O2进入红细胞内共穿过 5 层生物膜.‎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其中a为呼吸系统、b为消化系统、c为排泄系统.图中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内环境,内环境也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答】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a表示呼吸系统,b表示消化系统,c表示泌尿(排泄 )系统,参与内环境维持的还有图中的循环系统.‎ ‎(2)CO2的跨膜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其方向是高浓度到低浓度,因此CO2能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是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 ‎(3)病人因呼吸受阻,肌细胞会因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液pH降低,但乳酸可以与血液中的NaHCO3(缓冲物质)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是一种弱酸,而且又可以分解成CO2和水,所以对血液的pH值影响不大.血液中增多的CO2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使增强呼吸活动,增加通气量,从而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 ‎(4)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5)外界中的O2进入红细胞内共穿过5层生物膜(进出肺泡壁细胞需穿过2层膜+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需穿过2层膜+进红细胞需穿过1层膜).‎ 故答案为:‎ ‎(1)呼吸 消化 泌尿(排泄 ) 循环 ‎(2)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 ‎(3)降低 NaHCO3‎ ‎(4)神经﹣体液﹣免疫 ‎(5)5‎ ‎ ‎ ‎52.如图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b分别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和骨骼肌上的电极,用于刺激神经和骨骼肌;c是放置在传出神经上的电位计,用于记录神经兴奋电位;d为神经与肌细胞接头部位,是一种突触.‎ ‎(1)用a刺激神经,产生的兴奋传到骨骼肌引起的收缩 不属于 (属于或不属于)反射.‎ ‎(2)用b刺激骨骼肌, 不能 (能或不能)在c处记录到电位.‎ ‎(3)正常时,用a刺激神经会引起骨骼肌收缩;传出部分的某处受损时,用a刺激神经,骨骼肌不再收缩,根据本题条件,完成下列判断实验:‎ ‎①如果 用a刺激神经,在c处不能记录到电位 ,表明传出神经受损.‎ ‎②如果 用b刺激骨骼肌,骨骼肌不收缩 ,表明骨骼肌受损.‎ ‎③如果 用a刺激神经,在c处记录到电位,骨骼肌不收缩,用b刺激骨骼肌,骨骼肌收缩 ,表明部位d受损.‎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发生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和一定条件的刺激.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d为神经与肌细胞接头部位,是一种突触,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解答】解:(1)用a刺激神经,产生的兴奋传到骨骼肌引起的收缩,没有通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 ‎(2)神经与肌细胞接头部位,是一种突触.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即从传出神经到突触,不能颠倒,所以用b刺激骨骼肌,不能在c处记录到电位.‎ ‎(3)用a刺激神经,骨骼肌不再收缩,可能是传出神经受损,也可能是骨骼肌或部位d受损.要证明传出神经受损,只需用a刺激神经,在c处不能记录到电位;要证明骨骼肌受损,只需用b刺激骨骼肌,骨骼肌不收缩;要证明部位d受损,只需用a刺激神经,在c处记录到电位,骨骼肌不收缩,而用b刺激骨骼肌,骨骼肌收缩.‎ 故答案为:‎ ‎(1)不属于 ‎(2)不能 ‎(3)①用a刺激神经,在c处不能记录到电位 ‎②用b刺激骨骼肌,骨骼肌不收缩 ‎③用a刺激神经,在c处记录到电位,骨骼肌不收缩,用b刺激骨骼肌,骨骼肌收缩.‎ ‎ ‎ ‎53.如图为人体部分特异性免疫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a、b、c表示细胞,①②③④⑤⑥表示过程).‎ ‎(1)该特异性免疫属于 体液 免疫,图中b在人体内由 B细胞或记忆 细胞经分裂、分化而来.‎ ‎(2)图中a、b、c、d能够识别抗原的是 a、c、d .‎ ‎(3)当抗原经过④⑤过程时,人体内产生d过程的主要特点是 数量多、速度快 .‎ ‎(4)若图中所示的抗原为酿脓链球菌,则该免疫过程产生的物质d可攻击心脏瓣膜,使人患上风湿性心脏病,这属于免疫失调中的 自身免疫 病.‎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由图中的信息可以看出:a为B淋巴细胞,b为浆细胞,c为记忆B细胞,d为抗体,其中a、c、d能识别抗原.体液免疫的过程:(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当抗原经过⑤过程时,表明人体内二次免疫发生,此时免疫反应强烈,产生抗体快、数量多.‎ ‎【解答】解:(1)图中①过程表示抗原刺激B细胞,使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此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2)参与①过程的细胞除了T细胞外,还有吞噬细胞,所以图中a、b、c、d分别为B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抗体,其中浆细胞没有识别抗原的能力.‎ ‎(3)④⑤过程为二次免疫应答,与初次免疫相比其产生抗体的主要特点是数量多、速度快.‎ ‎(4)酿脓链球菌表面的一种抗原与人体心脏瓣膜上的一种物质结构很相似,当酿脓链球菌侵入人体后,人体产生的抗体不但攻击酿脓链球菌,还会对心脏瓣膜发起进攻,引起风湿性心脏病,由此可见,风湿性心脏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故答案为:‎ ‎(1)体液 B细胞或记忆 ‎ ‎(2)a、c、d ‎ ‎(3)数量多、速度快 ‎ ‎(4)自身免疫 ‎ ‎ ‎54.某湖泊的水域主要分为河蟹网围养殖区及航道区,养殖的河蟹主要以沉水植物为食.研究人员对养殖区及航道区水生植物群落和水环境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表,请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漂浮植物 浮叶植物 沉水植物 紫背浮萍 水蟹 菱 荇菜 金鱼藻 穗花狐尾藻 苦草 马来眼子菜 轮叶黑藻 伊乐藻 采样点 养殖区1‎ ‎+‎ ‎+‎ ‎++‎ ‎++‎ ‎++‎ 养殖区2‎ ‎+‎ ‎+‎ ‎++‎ ‎++‎ ‎++‎ 航道区1‎ ‎++‎ ‎+‎ ‎++‎ ‎+‎ ‎+‎ ‎+‎ 航道区2‎ ‎+‎ ‎+‎ ‎+‎ ‎+‎ ‎++‎ ‎++‎ ‎+‎ ‎+‎ ‎(1)调查湖泊中植物种类和数量时,在每个采样点要做到 随机取样(多次取样) ,以确保调查结果的客观性.调查结果体现了该湖泊水生植物群落的 垂直 结构,这种结构有利于植物充分利用 光能 等环境资源.‎ ‎(2)航道区植物的优势种是 苦草 .除植物本身的生活习性外,造成航道区与养殖区优势种有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河蟹的取食 .养殖河蟹的饲料及河蟹的排泄物会造成水体的污染,但这并没有引起此湖泊中藻类暴发,原因是水生植物能 吸收和利用水中N、P等无机盐 ,使水质净化.‎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调查种群数量的要求是多次取样,求平均值,数据越多,越接近理论值.‎ 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主要受阳光的影响).‎ N、P等无机盐等无机盐增加,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 ‎【解答】解:(1)调查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多次随机取样,排除偶尔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通过分析表格可知,调查的水生植物有漂浮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三大类,体现了水生植物群落垂直分布状况,各类水生植物的垂直分布有利于植物充分利用光能.‎ ‎(2)航道区植物的优势种可根据表格中的“+”的多少作出判断,苦草是优势种,在养殖区,由于河蟹的取食,苦草数量相对较少.养殖区的水生植物吸收和利用了河蟹的饲料及河蟹的排泄物中N、P等无机盐,不会引起此湖泊中藻类爆发.‎ 故答案为:‎ ‎(1)随机取样(多次取样) 垂直 光能 ‎(2)苦草 河蟹的取食 吸收和利用水中N、P等无机盐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