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河南省七校高二下学期升级摸底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河南省七校高二下学期升级摸底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河南省七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升级摸底考试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所述物质的元素种类不固定的是 A. 携带或存储遗传信息的物质 B. 动植物体内的良好储能物质 C. 为细胞提供能量的主要能源物质 D. 细胞内含量最大的有机物 ‎【答案】D ‎【解析】‎ ‎【分析】‎ 携带或存储遗传信息是核酸,动植物体内良好的储能物质是脂肪,为细胞提供能量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细胞内含量最大的有机物是蛋白质。‎ ‎【详解】携带或存储遗传信息是核酸,由C、H、O、N、P五种元素构成,元素种类固定,A项不符合题意。动植物体内良好的储能物质是脂肪,只含有C、H、O三种元素,B项不符合题意。为细胞提供能量的主要能源物质,只含有C、H、O三种元素,C项不符合题意。细胞内含量最大的有机物是蛋白质,组成元素C、H、O、N,有的含有S、Fe等其他的元素,元素种类不固定,D项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组成细胞的有机物的化学组成元素,学生应牢记组成细胞的有机物的组成元素,据此解题。‎ ‎2.如图所示为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内共生起源”学说图解。下列所述不支持“内共生起源”学说的是 A. 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内膜与细菌的细胞膜相似 B. 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存在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内 C. 线粒体和叶绿体中脱氧核糖核酸分子均呈环状 D. 线粒体和叶绿体内都有能合成蛋白质的细胞器 ‎【答案】B ‎【解析】‎ ‎【分析】‎ ‎“内共生起源”学说认为,线粒体和叶绿体分别起源于原始真核细胞内好氧型细菌和光能自养的蓝细菌,目前发现线粒体和叶绿体在结构、功能、成分等方面与细菌存在相似之处,支持了“内共生起源”学说。‎ ‎【详解】在膜的化学成分上,线粒体和叶绿体内膜的蛋白质与脂质比远大于外膜,接近于细菌质膜的成分,这些特性都暗示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内膜起源于最初的共生体(好氧细菌和蓝细菌)的细胞膜,支持了“内共生起源”学说,A项不符合题意。线粒体和叶绿体在植物中的分布情况,不能说明它们与细菌的关系,故不支持“内共生起源”学说。线粒体和叶绿体中脱氧核糖核酸分子均呈环状,细菌的也含有环状的DNA分子,支持了“内共生起源”学说。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蛋白质合成机制类似于细菌,而有别于真核生物,支持“内共生起源”学说,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本题以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内共生起源学说为问题情境,提供相关的信息,让学生根据已占有的知识为依据,对该学说提出的观点加以评价,考察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对考生的创新精神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DNA都能进行半自主自我复制,并通过转录和翻译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说明两者都含有核酸(DNA与RNA)和核糖体。在必修1的教学与复习中,归纳总结线粒体与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有氧呼吸与光合作用)时也可联系半自主性与中心法则。‎ ‎3.氧气和水均能通过细胞膜和脂双层膜(无蛋白),而镁离子和葡萄糖能通过细胞膜却不能通过脂双层膜(无蛋白)。下列相关叙述或推断,不正确的是 A. 氧气和水通过细胞膜时不消耗三磷酸腺苷 B. 镁离子和葡萄糖通过细胞膜时需要载体协助 C. 葡萄糖进入人成熟红细胞的速率与氧浓度有关 D. 自来水通过脂双层膜净化会导致无机盐离子丟失 ‎【答案】C ‎【解析】‎ ‎【分析】‎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小分子和离子物质的跨膜运输,包括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主动运输是通过消耗能量,膜运输蛋白由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逆浓度梯度转运离子或分子的运输方式。自由扩散是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穿膜运输的方式,被运输的小分子物质在膜两侧存在浓度差,即可顺浓度进行扩散。小分子物质扩散的速度取决于分子的大小和其脂溶性,如疏水性气体小分子O2、CO2、N2,等能迅速通过细胞膜。 协助扩散,是借助于膜上运输蛋白的协助顺浓度梯度运输物质的方式。‎ ‎【详解】氧气进出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不要消耗能量,A项正确。镁离子和葡萄糖(除进入红细胞)进入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B项正确。葡萄糖进入人成熟的红细胞是协助扩散的方式,动力来源于浓度差,不许要消耗能量,而氧气的浓度主要是与能量有关,C项错误。脂双层膜无载体蛋白,所以无机盐离子不能通过,D项正确,故选C。‎ ‎【点睛】“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巧判断:通过分析列表,不难发现,几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异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⑴运输是否需要能量供应;⑵运输是否需要载体协助;⑶物质浓度的高低。归纳判别技巧如下 首先看是否需要能量 其次看是否需要载体 具体跨膜运输方式 实例 需要 为协助扩散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等 不需要 为被动运输 不需要 自由扩散 水分子,气体分子(O2、CO2)、尿素、脂溶性物质(苯、乙醇、甘油、脂肪酸)等 需要 为主动运输或胞吞、胞吐 需要 主动运输 小肠细胞吸收葡萄糖、氨基酸和无机盐等 不需要 胞吞(胞内→胞外)‎ 变形虫的摄食,人体白细胞吞噬入侵的细菌、细胞碎片以及衰老的红细胞 胞吐(胞外→胞内)‎ 抗体的分泌等 ‎4.下列对有关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A. 鉴定还原糖时,应依次向待测样液中滴加NaOH和CuS04溶液 B. 单独使用甲基绿染液对细胞染色,可更好显示DNA的分布情况 C. 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应使用斐林试剂进行鉴定 D. 温度和pH值都是验证酶的专一性以及高效性实验的无关变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斐林试剂是由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氢氧化钠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0.05 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还原糖,使用时要将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且需水浴加热。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混合,可以用来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情况。‎ ‎【详解】使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应将NaOH和CuS04溶液混合均匀后加入待测溶液,A项错误。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情况,使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不能单独使用,B项错误。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必须保持恒温,而斐林试剂检验还原性糖的过程必须要加热,这会破坏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导致实验失败,C项错误。验证酶专一性的实验自变量是酶的种类,验证酶高效性的实验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两个实验中温度和PH都是无关变量,D项正确,故选D。‎ ‎【点睛】甲基绿吡罗红两者不可以分开单独使用。如单独使用,每种染色剂都能使两种核酸着色,也就是核和质都发生同样的颜色变化,不能得到DNA和RNA 的主要分布区域所以不能分开单独使用。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对DNA亲和力强,使DNA显现出绿色,而吡罗红对RNA的亲和力强,使RNA呈现出红色。用甲基绿、吡罗红的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同时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5.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包括活化过程和放能过程。一个葡萄糖分子在放能过程共生成4个ATP、2个[H]和2个丙酮酸。 然而,有氧呼吸一阶段结束时分解一个葡萄糖分子得到的是2个丙酮酸、2个ATP和2个[H]。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有氧呼吸过程中不消耗ATP,但能产生ATP B. 有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初步分解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 C. 有氧呼吸过程中消耗的[H]与光反应产生的[H]不同 D.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每一阶段都有ATP生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一个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两个分子的丙酮酸,同时脱下4个[H](活化氢);在葡萄糖分解的过程中释放出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产生少量的ATP。这一阶段不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反应式:C6H12O6酶→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 (2ATP) 第二阶段: 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基质中,两分子丙酮酸和6个水分子中的氢全部脱下,共脱下20个[H],丙酮被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在此过程释放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用于合成ATP,产生少量的能量。这一阶段也不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的。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6H2O酶→20[H]+6CO2+少量能量 (2ATP) ‍第三阶段: 在线粒体的内膜上,前两阶段脱下的共24个[H]与从外界吸收或叶绿体光合作用产生的6个O2结合成水;在此过程中释放大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产生大量的能量。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反应式:24[H]+6O2酶→12H2O+大量能量(34ATP) 。‎ ‎【详解】第一阶段是糖酵解指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分解而形成丙酮酸的过程,‎ 这一过程1分子葡萄糖经过两次磷酸化.而形成1分子的1.6-二磷酸果糖.这一过程要消耗2分子的ATP,A项错误。有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初步分解是在第一阶段,场所是细胞质基质,B项错误。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产生的[H]不同,前者是NADPH,后者主要是NADH,C项正确。无氧呼吸只有第一阶段有ATP的生成,第二阶段没有ATP的生成,D项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有氧呼吸,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是考查的重点,应根据每个阶段的场所、物质变化、能量变化来掌握该知识点。‎ ‎6.如图所示为某雄性动物(2n=6)处于分裂期的一个细胞中的6条染色体(着丝点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其中字母表示基因。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该动物的基因型为BbXAY B. 该细胞发生了染色体变异 C. 该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 D. 该细胞内染色体已完成复制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图中染色体的形态和位置可以判断,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中期。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重复、缺失、易位、倒位。‎ ‎【详解】由图中染色体的形态和基因所在的位置可以判断,左起第二条含A的常染色体与左起第4条X染色体发生了易位,所以该动物的基因型是AaBbXAY,A项错误。该细胞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B项正确。该图存在同源染色体,着丝点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可以推断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中期。染色体的复制发生在间期,该细胞已经完成,D项正确,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有丝分裂各时期变化以及染色体结构变异。有丝分裂各时期特点:间期: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前期:核膜核仁消失,出现染色体,纺锤体,中期:染色体形态,数目都可以清晰地看出来,并且整齐地排列在赤道上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移动到细胞两极,末期:染色体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重新出现。‎ ‎7.神经干细胞(NSC)是一群能自我更新并具有多种分化潜能的细胞,它来源于神经组织并可生成神经组织,在适当条件下可分化成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和星形细胞。下列关于神经干细胞(NSC)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NSC在自我更新过程中会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B. ‎ NSC分化成星形细胞时有新基因的产生和表达 C. NSC能自我更新,不会出现细胞代谢变慢现象 D. NSC发生癌变时,抑癌基因会转变成原癌基因 ‎【答案】A ‎【解析】‎ ‎【分析】‎ 神经干细胞属于体细胞,其增殖方式为有丝分裂,随着增殖代数的增加,神经干细胞会逐渐衰老。神经干细胞可以分化成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和星形细胞,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详解】NSC的自我更新是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会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A项正确。NSC分化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并不会产生新基因,B项错误。随着NSC自我更新代数的增加,NSC会逐渐衰老,代谢会减慢,C项错误。细胞癌变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都发生突变,D项错误,故选A。‎ ‎【点睛】细胞分化、衰老、凋亡、癌变考点内容在教材中所占篇幅很小,但却是各地高考卷每年均热衷的切入点之一,命题集中在:细胞分化、衰老、凋亡、癌变特征及机制,细胞分化与细胞全能性,结合科研最新成果考查细胞癌变的特征、机制及治疗等,考查形式为选择题,难度不大,迷惑性很大,解题时要注意排除干扰项。‎ ‎8.豌豆的花顶生和花腋生是一对相对性状。现有花顶生植株甲和花腋生植株乙,下列一定能确定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的是 A. 花顶生植株甲自交,花腋生植株乙自交,分别观察子代的表现型 B. 花顶生植株甲与花腋生植株乙杂交,观察子代的表现型 C. 花顶生植株甲自交,花顶生植株甲与花腋生植株乙杂交,分别观察子代的表现型 D. 花顶生植株甲做母本,花腋生植株乙做父本,观察子代的表现型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无法得到顶生植株甲和腋生植株乙的基因型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所以在通过杂交来判断显隐性时,应要把亲本是纯合子和杂合子都考虑进去。解题是可以用基因A、a表示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 ‎【详解】若植株甲和植株乙都是纯合子,则自交后代不会出现性状分离,也就无法判断显隐性关系,A项不符合题意。花顶生植株甲与花腋生植株乙杂交,若亲本都是纯合子,可以根据子一代的表现型判断显隐性,但当亲本中有一方为杂合子时,就无法判断显隐性关系(如:杂交组合可以是甲Aa×乙aa→1Aa:1aa 也可以是甲aa×乙Aa→1Aa:1aa),B项不符合题意。花顶生植株甲自交,若后代出现性状分离,说明顶生是显性性状,若不出现性状分离,说明植株甲是纯合子,基因型可能是AA或aa,则乙的基因型就可能是aa或AA、Aa,那么甲和乙杂交可出现的杂交组合有AA×aa或aa×AA、aa×Aa,无论那个杂交组合都可以判断出显隐性,C项符合题意。由于不管是正交还是反交,结果都一样,故不需考虑甲乙植株那个做母本,那个做父本,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判断:‎ ‎1.根据子代性状判断 ‎ 不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出只出现一种性状,子代所出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相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出现性状分离,子代所出现的不同于亲本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2.根据子代性状分离比判断:‎ 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则双亲一定均是杂合子(Aa)。Aa×Aa→3A-:1aa 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1:1,则双亲一定是测交类型。即Aa×aa→1Aa:1aa 若后代只有显性性状,则双亲中至少有一方是显性纯合子。AA×AA或AA×Aa或AA×aa 若后代只有隐性性状,则双亲均为隐性纯合子。aa×aa→aa ‎9.某植物体内合成营养物质A、B和C的控制流程如图所示(注:没有相应的酶时,营养物质的合成速率较慢,即对应的营养物质的含量低)。已知隐性基因a、b和c控制合成的酶没有活性,三对基因之间不存在相互抑制现象。若A-a、B-b 和C-c三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示反映出基因可间接控制生物性状以及基因与性状是一一对应关系 B. 基因型为AaBbCc植株自交,子代中营养物质C含量高的个体占27/64‎ C. 该三对等位基因可构成27种基因型,所控制的表现型却只有4种 D. 基因型为AaBBCc植株与aabbcc植株进行测交,子代性状比为2:1:1‎ ‎【答案】A ‎【解析】‎ ‎【分析】‎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①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②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依据题干信息,营养物质C含量最高的基因型是A B C 。‎ ‎【详解】生物体的性状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A项错误。基因型为AaBbCc植株自交,子代中营养物质C含量高的个体基因型应是A B C ,占3/4×3/4×3/4=27/64,B项正确。每对等位基因都可以构成三种基因型,故三对等位基因可以构成3×3×3=27种基因型,表现型有:三种营养物质都不含、营养物质A含量高、营养物质B含量高、营养物质C含量高,共4种表现型,C项正确。基因型为AaBBCc植株与aabbcc植株进行测交,子代基因型有AaBbCc(营养物质C含量高)、AaBbcc(营养物质B含量高)、aaBbCc(三种营养物质都不含)、aaBbcc(三种营养物质都不含),表现型比例为:三种营养物质都不含:营养物质C含量高:营养物质B含量高=2:1:1,D项正确,故选A。‎ ‎【点睛】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 在独立遗传的情况下,如果遇到两对或两对以上的相对性状的遗传题时,就可以把它分解为一对一对的相对性状来考虑,有几对基因就可以分解为几个分离定律。‎ 如 AaBb×Aabb可分解为如下两个分离定律:Aa×Αa;Bb×bb。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的不同类型的问题,自由组合定律以分离定律为基础,因而可以用分离定律的知识解决自由组合定律的问题。‎ ‎10.果蝇的红眼和白眼分别受位于X染色体的等位基因W和w控制;鸡的芦花和非芦花分别受位于Z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B和b控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在自然界中,非芦花雄鸡数量应多于非芦花雌鸡 B. 在自然界中,红眼雌果蝇数量应多于红眼雄果蝇 C. 红眼雄果蝇与白眼雌果蝇交配,子代雌果蝇均为红眼 D. 芦花雌鸡与非芦花雄鸡交配,子代雌鸡均为非芦花 ‎【答案】A ‎【解析】‎ ‎【分析】‎ 果蝇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雄蝇性染色体组成为XY,雌蝇性染色体组成为XX,鸡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雄鸡性染色体组成为ZZ,雌鸡性染色体组成为ZW。‎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非芦花雄鸡基因型是ZbZb,非芦花雌鸡基因型ZbW,‎ ‎ 雌鸡只要Z染色体上有b基因就表现为非芦花,而雄鸡必须要两条Z染色体上都有b基团才表现为非芦花,所以非芦花雌鸡多于非芦花雄鸡数量,A项错误。红眼雌果蝇基因型XWXW或XWXW,红眼雄果蝇基因型XWY, 雌果蝇的两条X染色只要其中一条有W基因就表现为红眼,而雄果蝇只由一条X染色体,所以红眼雌果蝇数量应多于红眼雄果蝇,B项正确。红眼雄果蝇XWY×XWXW白眼雌果蝇杂交,子代雌果蝇的基因型XWXW表现为红眼,C项正确。芦花雌鸡ZBW×ZbZb非芦花雄鸡交配,子代雌鸡的基因型是ZbW均表现为非芦花,D项正确,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性别决定的方式和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点,本题易错点在于性别决定的方式是XY型时,同型(XX)决定雌性,异型(XY)决定雄性,而性别决定的方式为ZW型时,同型(ZZ)决定雄性,异型(ZW)决定雌性。在做遗传学题时,在解题之后都可以把结果代如原题中验证,合则对,不合则误。‎ ‎11.雄蜂(n=16)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来。如图所示为雄蜂精原细胞进行的减数分裂的大致流程图,而图中仅绘出雄蜂一个染色体组内的两条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和数量变化。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雄蜂的减数分裂机制有利于其产生正常的雄配子 B. 雄蜂体内含有2个染色组的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 C. 蜜蜂的精细胞和卵细胞含有的染色体数目不同 D. 雄蜂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会出现联会现象和四分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雄蜂是单倍体,体细胞中含16条染色体,一个染色体组。在产生精子的过程中,它的精母细胞进行的是一种特殊形条式的减数分裂,分裂结束后染色体并没有减半。‎ ‎【详解】雄蜂的1个精母细胞,通过减数分裂,只产生1个精子,精母细胞和精子都是单倍体细胞并且含有本物种正常配子染色体数,A项正确。雄蜂的次级精母中只有分裂后期含2个染色体组,B项错误。蜜蜂的精细胞和卵细胞含有的染色体数目都是16条,C项错误。雄蜂是单倍体生物,含一个染色体组,无同源染色体,不会出现联会现象,D项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的突破口主要是理解雄蜂的减数分裂过程,减数第1次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并没有变化,只是细胞质分成大小不等的两部分.大的那部分含有完整的细胞核,小的那部分只是一团细胞质,一段时间后将退化消失.减数第2次分裂,则是1次普通的有丝分裂:在含有细胞核的那团细胞质中,染色单体相互分开,而细胞质则进行不均等分裂,含细胞质多的那部分(含16条染色体)进一步发育成精子,含细胞质少的那部分(也含16条染色体)则逐步退化.雄蜂的1个精母细胞,通过这种减数分裂,只产生1个精子,精母细胞和精子都是单倍体细胞.这种特殊的减数分裂称为“假减数分裂”。‎ ‎12.下列关于DNA复制和基因表达的叙述,错误的是 A. DNA复制过程核苷酸到达指定位置不需要搬运工具 B. 转录过程中与模板链上碱基配对的碱基中没有胸腺嘧啶 C. 翻译过程中搬运氨基酸到达指定位置的物质内有氢键 D. 能进行DNA复制的细胞不一定能进行基因的表达 ‎【答案】D ‎【解析】‎ ‎【分析】‎ ‎(1)DNA复制的过程:DNA解旋,以两条链为模板,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两条子链,子链与对应母链螺旋化。‎ ‎ (2)转录的过程:DNA解旋,以其一条链为模板,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mRNA单链,进入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 ‎(3)翻译的过程:以mRNA为模板,合成有一定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 ‎【详解】在DNA复制过程中,DNA聚合酶在模板的指导下,将单个核苷酸游离的脱氧核苷酸加到DNA链中,与前一个个核苷酸脱氧核苷酸形成磷酸二酯键,不需要搬运工具,A项正确。转录过程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在RNA中没有胸腺嘧啶,B项正确。翻译过程中搬运氨基酸的工具是tRNA,含有氢键,C项正确。DNA复制发生在分裂间期,间期还要完成相关蛋白质的合成,一定进行基因的表达,D项错误,故选D。‎ ‎【点睛】DNA复制、转录、翻译的比较:‎ 复制 转录 翻译 时间 细胞分裂间期(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 ‎ 个体生长发育的整个过程 场所 主要在细胞核 主要在细胞核 细胞质的核糖体 模板 DNA的两条链 DNA的一条链 mRNA 原料 ‎4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4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 ‎20种游离的氨基酸 条件 酶(解旋酶,DNA聚合酶等)、ATP 酶(RNA聚合酶等)、ATP 酶、ATP、tRNA 产物 ‎2个双链DNA 一个单链RNA 多肽链 特点 半保留,边解旋边复制 边解旋边转录 一个mRNA上结合多个核糖体,顺次合成多条肽链 碱基配对 A-T T-A C-G G-C A-U T-A C-G G-C A-U U-A C-G G-C 遗传信息传递 DNA----DNA DNA------mRNA mRNA-------蛋白质 意义 使遗传信息从亲代传递给子代 表达遗传信息,使生物表现出各种性状 ‎13.如图所示为三种培育新品种的育种方法的流程图,其中①、②和③表示相应的育种方法。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育种①获得稳定遗传的新品种都要经历2次以上自交 B. 若亲本为豌豆,则A过程和B过程均需进行人工授粉 C. C过程和D过程发生的变异类型是真核生物所特有的 D. 育种②会导致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生物进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方法①为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方法②为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方法③是多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 ‎【详解】杂交育种过程中,自交的第一代就会出现稳定遗传的新品种,A项错误。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自交过程不需要人工授粉,即B过程不需要人工授粉,B项错误。C过程是基因突变,原核生物也能发生,C项错误。育种②是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会改变基因频率,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D项正确,故选D。‎ ‎【点睛】几种育种方式的比较:‎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转基因育种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 染色体变异 基因重组 特点 可产生新的基因型 可产生新的基因、新的性状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获得植株器官大,营养丰富 使生物获得外源基因 常用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自交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作物空间技术育种 花药离体培养 用秋水仙素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转基因(DNA重组)技术,把目的基因引入生物体内,培育新品种 实例 矮杆抗锈病小麦品种的培养 青霉素高产菌种,太空椒 单倍体育种获得的矮杆抗锈病小麦 三倍体无籽西瓜,八倍体小黑麦 培育生产人胰岛素的大肠杆菌,抗虫棉 ‎14.下列描述的频率或比值高于50%的是 A. 在双链DNA中鸟嘌呤所占比例 B. 色盲女性所生子女正常的比例 C. 在自然环境中基因突变的频率 D. 某显性群体中相应显性基因的频率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在在双链DNA中A=T,C=G,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有母患子必患的特点。‎ ‎【详解】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任意两个不互补的碱基之和等于50%,所以在双链DNA中鸟嘌呤所占比例不会高于50%,A项错误。色盲女性若与正常男性婚配,所生子女正常概率为50%,与患病男性婚配,子女正常概率为0,所以色盲女性所生子女正常的比例不会超50%,B项错误。自然条件下,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其根本原因是遗传物质的相对稳定性,C项错误。某显性群体如AA和Aa,显性基因的频率为75%,D项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中A项为易错选项,应牢记碱基相关计算方法,1、DNA双链中的两条互补链碱基相等,任意两种不互补的碱基之和恒等,占碱基总数的50%。即是A+G=T+C=A+C=T+G=50%。 2、在DNA双链中的一条单链的A+G/T+C的值与另一条互补链A+G/T+C的值互为倒数关系。 3、DNA双链中,一条单链的A+T/G+C的值是另一条互补的A+T/G+C的值相等,也是与整个A+G/T+C的值相等。‎ ‎15.下列对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内环境的描述,正确的是 A. 该患者内环境中含有葡萄糖,但不含呼吸酶 B. 该患者的内环境中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可相互转化 C. 该患者内环境的pH值应比正常人的略微偏大 D. 该患者对低氧环境的适应能力要比正常人的强 ‎【答案】B ‎【解析】‎ ‎【分析】‎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根本原因是控制合成正常血红蛋白分子的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血红蛋白的作用是运输氧气。患者体内会氧气浓度会下降,导致部分细胞进行无氧呼吸。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三者之间可以进行物质的交换。‎ ‎【详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体内的红细胞容易破裂,导致呼吸酶进入血浆,A项错误。血浆中的有些物质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同时组织液中的物质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B项正确。患者体内由于缺氧,导致细胞无氧呼吸加强,产生的乳酸增多,内环境PH会比正常人略低,C项错误。该患者由于运输氧气的血红蛋白减少,所以对低氧环境的适应能力要比正常人的弱,D项错误,故选B。‎ ‎【点睛】解决本题的突破口是要掌握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患者体内红细胞的变化情况。红细胞内血红蛋白不能合成进而影响氧气的运输,从而对内环境产生影响。‎ ‎16.如图所示为针刺引起的缩手反射活动中神经纤维上某一位点的膜电位变化情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在反射活动的反射弧上兴奋进行双向传导、单向传递 B. 图中ac段动作电位的形成由膜外大量钠离子内流所致 C. 图中ae段钠离子和钾离子进行跨膜运输均不消耗能量 D. 从针刺手指到大脑皮层产生痛觉可视为另一个反射活动 ‎【答案】B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神神经冲动的传导途径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痛觉形成的部位在大脑皮层。‎ ‎【详解】神经纤维在离体状态下 可以刺激神经纤维中段,兴奋可以双向传导,在不离体状态下 反射弧接收刺激的部位只能是感受器所以兴奋只能是沿着反射弧单向传递,A项错误。动作电位形成时钠离子的通道迅速打开,大量的钠离子内流,B项正确。ac段形成动作电位时钠离子内流属于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但ce 段是在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中,钠离子被排出,钾离子被吸收,此时是主动运输,不但需要钠钾泵这种载体蛋白,还要消耗能量。C项错误。当手指扎痛,手指的皮肤内的感受器接到了刺激,产生了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传到脊髓的缩手反射神经中枢,在将神经冲动通过传出神经传到手指的效应器引起缩手反射,同时脊髓内的神经中枢还把神经冲动在经过脊髓传到大脑皮层,形成痛觉,D项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元结构、兴奋的传导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17.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癌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人体的免疫细胞都能识别出“自己”和“非己”成分 B. 人体内癌细胞的自然洁除离不开效应T细胞和吞噬细胞 C. 抵抗内外抗原的免疫功能越强,越有利于维持人体健康 D. T细胞和B细胞分别参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答案】B ‎【解析】‎ ‎【分析】‎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详解】浆细胞由B淋巴细胞分化而来,属于免疫细胞,但不具有识别作用,A项错误。人体内癌细胞的清除过程是细胞免疫,需要吞噬细胞对癌细胞进行处理,刺激T淋巴细胞分化出效应T细胞,最终使癌细胞裂解死亡,B项正确。免疫功能过高会引起自身免疫病,不利于人体健康,C项错误。在体液免疫过程中也有T淋巴细胞的参与,D项错误。‎ ‎【点睛】在免疫调节中与免疫有关的细胞的功能,是学生容易记错、混淆的知识点,下表为与免疫有关的细胞比较:‎ 细胞类型 来 源 功 能 特异性识别 吞噬细胞 造血干细胞 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体 非特异性识别 B细胞 造血干细胞 识别抗原,分成成为效应B细胞、记忆B细胞 特异性识别 T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 识别、呈递抗原,分成成为效应T细胞、记忆T细胞 特异性识别 效应B细胞 B细胞或记忆B细胞 分泌抗体 不识别 效应T细胞 T细胞或记忆T细胞 分泌淋巴因子,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特异性识别 记忆细胞 T细胞、B细胞 识别抗原,分化成为相应的效应细胞 特异性识别 ‎18.如图所示为甲状腺激素在细胞内的作用机理,其中PB表示甲状腺激素的血浆运输蛋白、P表示RNA聚合酶、TH表示甲状腺激素。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人成熟红细胞内没有甲状腺激素发挥其调节功能的基础 B. pre-mRNA经核孔进入细胞质后直接作为合成蛋白质的模板 C. 若TH进入细胞时需载体的协助,则进入方式为协助扩散 D. TH不能提高垂体细胞的代谢,而是抑制其合成和分泌TSH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甲状腺激素在细胞核内参与有关RNA的转录过程,①甲状腺激素的血浆运输蛋白运输甲状腺激素,TH是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进入细胞,所以其受体位于细胞核内;②甲状腺激素和其它转录因子结合,启动基因的表达;③转录形成RNA,④RNA在细胞质基质中翻译形成蛋白质。‎ ‎【详解】由图可知甲状腺激素作用的受体在细胞核内,而人成熟红细胞内无细胞核,就没有甲状腺激素发挥其调节功能的基础,A项正确。pre-mRNA经核孔进入细胞质后与核糖体结合才能进行翻译过程,B项错误。甲状腺激素跨膜进入细胞内过程属于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C项错误。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几乎全身细胞,提高细胞代谢的速率,包括垂体细胞在内。D项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转录和翻译,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图信息,理解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了解甲状腺激素的功能,属于中档题。‎ ‎19.科学家研究不同生长素浓度对某植物不同器官的作用,所得结果如图甲所示;图乙是横放的该植物根和茎的生长方向的情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乙中根a侧的生长素浓度应大于图甲A点对应生长素浓度 B. 图乙中茎C侧的生长素浓度应小于图甲C点对应生长素浓度 C. 该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其中茎最不敏感 D. 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该植物同一器官的生长影响不可能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器官生长的促进程度不同;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同一器官对不同浓度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其敏感程度由高到低为根>芽>茎即根对生长素最敏感。‎ ‎【详解】乙图中a侧是抑制生长,生长素浓度应大于10-8mol/L,A项正确。图乙中茎C侧的生长素浓度对茎是促进作用,应小于图甲的C点,B项正确。从甲图中可知,其敏感程度由高到低为根>芽>茎即茎对生长素最不敏感。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该植物同一器官的生长影响可能相同,D项错误,故选D。‎ ‎【点睛】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20.植物体内有多种激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植物激素是植物体内具有调节功能的微量无机物 B. 在植物体内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 C. 植物体内生长素的运输方向和运输速率都受氧浓度的影响 D. 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不会影响植物激素的合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 植物激素是由植物自身产生的、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植物体内的激素有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乙烯、脱落酸等。‎ ‎【详解】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一定部位产生的对植物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的微量高效的有机物,A项错误。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可由色氨酸在植物体内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B项正确。植物体内生长素运输包括极性运输和横向运输,横向运输的动力是浓度差,不需要消耗能量,不受氧气浓度影响,C项错误。基因的表达受环境的影响,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都会影响植物激素的合成,D项错误。‎ ‎【点睛】对于植物激素概念的理解及植物激素的种类、产生部位和作用的记忆是解题的关键。植物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  产生:主要在叶原基、嫩叶、发育的种子、根尖生长点等分生能力较强的部位。 ‎ ‎ 分布:大都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衰老的组织中较少。  运输:横向运输(如向光侧分布较多)和纵向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 ‎21.圣佩德罗型无花果一年能结两次果实,即春果和秋果。研究者选取了5年生圣佩德罗型无花果为材料,研究了春、秋果两个幼果期以及盛花期和盛花后期雌花中植物激素的含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或推理不合理的是 A. 不同季节果实为自变量,因变量是激素含量 B. 喷施适量生长素可提高该无花果秋果的产量 C. 该果实中只有生长素和脱落酸两种植物激素 D. —年两次所结的果实中产量较大的应是春果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春果生长素含量高于秋果,两种幼果和盛花后期的秋果中脱落酸的含量高于春果。生长素可以促进细胞的伸长和果实的发育而脱落酸抑制细胞的伸长和分裂,促进器官衰老。‎ ‎【详解】季节不同影响了圣佩德罗型无花果的激素含量,所以节果实为自变量,因变量是激素含量,A项正确。生长素可以促进果实的发育,喷施适量生长素可提高该无花果秋果的产量,B项正确。植物体生命活动调节是多种激素共同调节,除了含有生长素和脱落酸外,主要还含有细胞分裂素、赤霉素、乙烯等激素,C项错误。春果的生长素含量高于秋果,产量更高,D项正确,故选C。‎ ‎【点睛】五种植物激素的比较:‎ 生长素: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主要生理功能: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 ‎ ,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赤霉素:合成部位: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等幼嫩部分 。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的伸长;解除种子、块茎的休眠并促进萌发的作用。 细胞分裂素:合成部位:正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幼嫩根尖 。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分化;防止植物衰老 。 脱落酸:合成部位:根冠、萎焉的叶片等 主要生功能:抑制植物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植物进入休眠;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脱落。 乙烯:合成部位:植物体的各个部位都能产生。主要生理功能: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器官的脱落;促进多开雌花。‎ ‎22.下列关于种群的持征和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均能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B. 种群密度越大的种群,其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越大 C. 呈“S”型增长的种群,其数量达到K值时出生率为零 D. 呈“J”型增长的种群,其增长率大小与种群密度无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种群的K值即环境容纳量。‎ ‎【详解】性别比例并不会影响死亡率,A项错误。种群密度越大,越接近K值,当达到K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所以种群密度越大的种群,其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越小,B项错误。呈“S”型增长的种群,其数量达到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并不等于0,C项错误。呈“J”型增长的种群,由于空间资源无限,增长率的大小不受种群密度大小的制约,D项正确,故选D。‎ ‎【点睛】1、“S”型曲线中注意点:  ①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②K/2处增长率最大。  ③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2、种群数量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等,而“J”型曲线和“S”型曲线都知识研究了种群数量增长的规律。 ‎ ‎3、 “J”型曲线反映的种群增长率是一定的;而“S”型曲线所反映的种群增长率是先增大后减小。不能认为“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是“J”型曲线。‎ ‎23.持续的过度放牧导致某草场退化,进而为布氏田鼠的繁殖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鼠害加剧,致使草场进一步退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牧草长势整齐的草场,其群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 布氏田鼠的繁殖导致草场进一步退化属于负反馈调节 C. 过度放牧和鼠害分别导致草场发生次生演替和初生演替 D. 该草场内各种信息均在生物与生物或环境之间双向传递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的外貌和时间节律,群落中的动植物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水平方向上有镶嵌分布现象,且其中的动植物的种类也不同,草原群落在垂直方向也有分层现象,只是没有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明显.‎ ‎【详解】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状况,即为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牧草长势整齐的草场,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A项正确。由题干信息过度放牧导致某草场退化,进而为布氏田鼠的繁殖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属于正反馈调节,B项错误。过度放牧和鼠害导致草场发生的都是次生演替,C项错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在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双向传递,D项错误,故选A。‎ ‎【点睛】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比较:‎ 类型内容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从没有过植被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环境 原有群落环境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 时间 经历的时间长 经历的时间短 速度 缓慢 较快 时间与速度的差异分析 所依托的基质和环境极为贫瘠和严酷 所依托的基质和环境比较肥沃和温和,且可能存在原有群落毁灭后留下来的大量有机质和繁殖体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 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的演替 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后农田上的演替 ‎24.如图所示某生态系统的缩影,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①与②之间物质和能量均可双向进行流动 B. ②与③之间既有捕食关系,也有竞争关系 C. ④同化的能量有一部分通过③的粪便流向②‎ D. 消费者同化能量的去路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为生产者,②为分解者,③为初级消费者,④为次级消费者。‎ ‎【详解】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可以循环利用,而能量流动是单向的,A项错误。食物链只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②为分解者不是食物链的成分,B项错误。粪便中的能量是该营养级摄入量中有一部分未被同化,而是通过粪便的形式排出体外的,这一部分能量实际上是属于上一营养级,‎ C项正确。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去路主要是呼吸消耗、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流向分解者、流入下一营养级,而最高级消费者没有流入下一营养级这个去路,D项错误,故选C。‎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要理清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以及能量流动的特点。 (1)单向流动  ①食物链中,相邻营养级生物的捕食关系不可逆转,因此能量不能倒流,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②各营养级的能量总有一部分通过细胞呼吸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这些能量是无法再利用的。 (2)逐级递减 ①每个营养级的生物总有一部分能量不能被下一营养级利用。  ②各个营养级的生物都会因细胞呼吸消耗相当大的一部分能量,供自身利用和一热能形式散失。 ③各营养级中的能量都要有一部分流入分解者。‎ ‎25.秦岭素有“南北生物物种库”之美誉。盛夏时节,秦岭溪边稍带咸味的水会吸引着各种蝴蝶聚集,由此吸引游客们前来观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秦岭的这一美誉体现了物种和基因的多样性 B. 秦岭开发为旅游景点可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 调查溪边蝴蝶的数量,可反映出蝴蝶种群的密度大小 D. 秦岭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比草原的要弱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价值:①直接使用价值:药用价值,工业原料,科研价值,美学价值、旅游观赏等。②间接使用价值: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③潜在使用价值:我们对大量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还未发现、未研究、未开发利用的部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保持正常动态的能力,主要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详解】秦岭生物种类繁多,体现了物种和基因的多样性,A项正确。旅游观赏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项正确。溪边稍带咸味的水会吸引蝴蝶聚集,调查的蝴蝶种群密度会偏大,不能准确反映秦岭的蝴蝶种群密度大小,C项错误。秦岭生态系统相对于草原生态系统,生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抵抗力稳定性强,而恢复力稳定性弱,D项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的C项为易错点,标志重捕法是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时常用的一种取样调查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M)全部进行标记后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记个体数(m)占总捕数(n)的比例,估计该种群的数量(N).计算公式为:N=Mn/m。在数量较多的地方去捕获调查对象,会使M偏多,计算的最终结果会偏大。‎ 二、非选择题 ‎26.科研人员为了研究某种绿色植物在晴朗夏季的叶片光合速率与叶面光照强度、气孔导度(气孔的张开程度)之间的关系,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如图所示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植物幼嫩叶片中光合色素所处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若要提取和分离该植物的光合色素,则提取环节的研钵中加入碳酸钙的目的是___________,分离环节的原理是___________。‎ ‎(2)若突然将该植物叶片从10:00的环境移至黑暗环境(除光照外,其他条件不变)中,则短时间内该植物叶片中C3和C5含量的变化情况分别是___________。‎ ‎(3)据图分析,10:00-12:00和14:00-18:00,这两个时间段该植抹叶片光合速率均下降,但前一时间段下降更为显著,前一时间段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后一时间段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 ‎【答案】 (1). 叶绿体 (2). 防止研磨过程中色素被破坏 (3). 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扩散就快;反之,则慢 (4). 增加、减少 (5). 气温较高,蒸腾作用较大,致使部分气孔关闭,叶片从外界吸收的CO2减少,进而导致光合速率下降 (6). 光照强度下降,光反应速率下降,进而导致光合速率下降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叶面光照强度主要影响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一定范围内,随着叶面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速率增加。气孔导度主要影响叶肉细胞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从而影响光合作用。‎ ‎【详解】(1)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光和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在提取色素的实验中,碳酸钙可以很好的保护色素,防止被破坏,色素的分离采用的方法是纸层析法,不同色素由于在层析中的溶解度不同,在滤纸条上的扩散速度也不同。‎ ‎(2)移至黑暗环境,光反应即停止,[H]和ATP下降,C3的还原减弱直至停止,而CO2 的固定则继续进行,但由于缺少[H]和ATP,C3不能被还原而积累,使C3迅速增加;C5是植物体细胞内具有一定数量且能循环利用的物质,当CO2+C5→C3后又不能被还原再形成C5时,C5将迅速减少。‎ ‎(3)从图中可以看出10:00-12:00时,光照强度升高,此时由于温度较高气孔导度下降(气孔关闭),吸收的二氧化碳减少,使光合速率下降。14:00-18:00光照强度逐渐减弱,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的[H]和ATP减少,从而使光合速率下降。‎ ‎【点睛】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 (1)光照强度:光照增强,光合作用随之加强。但光照增强到一定程度后.光合作用不再加强。夏季中午,由于气孔关闭,影响二氧化碳的进入,光合作用强度反而下降,因而中午光照最强的时候,并不是光合作削最强的时候。 (2)二氧化碳浓度: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其浓度影响光合作用的强度。温室种植蔬可适当提高大棚内二氧化碳的浓度,以提高产量。  (3)温度:植物在10℃~35℃、条件下正常进行光合作用,其中25℃~30℃最适宜,35℃以上光合作用强度开始下降,甚至停止。‎ 易错点: 误认为光照越强,光合作用越强 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条件主要是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在一定限度内,光照越强,光合作用越强;若光照过强,气孔会关闭,从而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 ‎27.如图所示为人体内血糖调节的部分示意图,其中下丘脑内含有血糖调节中枢、①—③表示生理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细胞甲和激素甲分別是___________,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①—③中,②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激素甲与激素乙在血糖调节方面具有___________(“拮抗”或“协同”)关系;在种子萌发方面具有该关系的两种激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丘脑不仅参与血糖调节,也参与渗透压调节。下丘脑在内环境渗透压方面发挥的具体作用是_____。‎ ‎【答案】 (1). 胰岛B细胞、胰岛素 (2). 人体内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只有胰岛素,而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合成和分泌的 (3). 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 (4). 拮抗 (5). 赤霉素和脱落酸 (6). 感知内环境渗透压的变化,调控自身合成和分泌抗利尿激素的量(或感知内环境渗透压的变化,合成和分泌抗利尿激素并调控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量)‎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人体内的血糖平衡调节,血糖平衡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通过神经—体液共同调节。参与调节的两种重要激素及作用机理分别是:胰岛素的作用机理是促进血糖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源和肌糖源,转化成脂肪和某些氨基酸;抑制肝糖源分解和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即促进血糖去路,抑制血糖来源. 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机理是促进肝糖源分解和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即促进血糖来源.。‎ ‎【详解】(1)从图中可以看出,血糖升高刺激了细胞甲,从而分泌激素甲使血糖降低,而人体内能使血糖降低的唯一激素是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合成和分泌。‎ ‎(2)②过程是胰岛素抑制血糖的来源,主要是抑制肝糖源分解和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 ‎(3)激素乙是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血糖浓度中使血糖浓度升高,与胰岛素的作用刚好相反,所以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在血糖调节方面属于拮抗关系,种子萌发中赤霉素是促进种子萌发而脱落是促进种子的休眠,也为拮抗关系。‎ ‎(4)下丘脑是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在调节渗透压方面的主要作用有 感受: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可感受机体渗透压升高 分泌: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 调节:下丘脑是水盐平衡调节中枢 传导:下丘脑可传导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至大脑皮层,使人产生渴觉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要弄清楚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机理及相互关系问题:   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是通过“三促两抑”来降低血糖,即促进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为非糖物质;抑制肝糖原分解,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糖类物质。    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的作用相拮抗,通过刺激糖原分解提高血糖,但很多同学认为它们的作用机理完全相反。其实两者的相互关系是胰岛素分泌增加会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这个不难理解。当人体饱食后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是细胞中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而升高血糖的激素除了胰高血糖素,还有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等。升高的因素比降低的因素多,当胰岛素降低血糖时,抑制升高因素,才能让胰岛素降低,否则很难实现 ‎28.某动物(性别决定为XY型)的有角和无角受等位基因A和a控制;长翅和短翅受等位基因B和b、D和d控制,当B和D基因同时存在时个体表现为长翅,其他情况下个体均表现为短翅。这三对等位基因所在染色体情况未知,回答下列问题:‎ ‎(1)有角雌性个体与无角雄性个体交配,若F1中有角雌性:有角雄性:无角雌性:无角雄性=1:1:1:1,则由此推测两亲本的基因型有哪些可能?___________;若F1中雄性均有角,雌性均无角,且F1雌雄个体再交配,所得F2雄性中有角:无角=3:1、F2雌性中无角:有角=3:1,则由此推测两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_。‎ ‎(2)假设等位基因D和d位于X染色体上且等位基因B和b、D和d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型为_______的两长翅亲本交配,F1雄性中长翅:短翅=3:5,F1雌性中长翅:短翅=___________。‎ ‎(3)若等位基因A和a位于常染色体上,等位基因B和b位于X染色体上,等位基因D和d位于X和Y染色体上,则由该三对基因所构成的基因型共有___________种。‎ ‎【答案】 (1). Aa、aa,XAXa、XaY或XAXa、XaYa (2). AA、aa (3). BbXDXd、BbXDY (4). 3:1 (5). 54‎ ‎【解析】‎ ‎【分析】‎ 依据题意,有角雌性个体与无角雄性个体交配,若F1中有角雌性:有角雄性:无角雌性:无角雄性=1:1:1:1则A、a、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存在三种情况,即常染色体、x染色体、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自由组合定律中,非等位基因要存在与非同源染色体上。‎ ‎【详解】(1)有角雌性个体与无角雄性个体交配,根据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无法判断有角和无角的基因位置,若位于常染色体则两亲本的基因型Aa、aa,若位于x染色体则两亲本的基因型XAXa、XaY,若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则两亲本的基因型XAXa、XaYa 。依据题意F1雌雄个体再交配,子代中雌雄个体中性状分离比都是3:1,可以确定控制有角和无角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则两亲本基因型为Aa、aa。‎ ‎(2根据自由组合定律,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基因D和d位于X染色体,则基因B和b位于常染色体上。两长翅亲本交配,F1雄性中长翅:短翅=3:5可以推出两长翅亲本的基因型为BbXDY与BbXDXd,则F1雌性中基因型有BBXDXD(长翅)、BBXDXd(长翅)、2BbXDXD(长翅)、2BbXDXd(长翅)、bbXDXD(短翅)、bbXDXd(短翅),长翅:短翅=6:2即3:1。‎ ‎(3)依据题意,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A和a可构成3种基因型,位于X染色体上的基因有B、b、D、d四种,位于Y染色体上的基因有D、d两种,则构成的雄性基因型有8种,雌性基因型有10种,因此共有3x(10+8)=54种。‎ ‎【点睛】本题考查了伴性遗传以及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有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要确定基因所在的位置。遗传规律”是高中生物学的主干知识,也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它以基因的分离、自由组合规律为核心,通常的题型是概率的计算。随着高考对实验能力要求的提升,通过运用遗传规律以区别性状的显隐性、确定个体的基因型、推断基因位于常染色体或X染色体以及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等实验题,已成为高考的热点题型。解答此类实验题时,可以运用遗传规律进行逆向思维,即先假定结果再反推原因。‎ ‎29.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毐、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们个体微小,与人类关系密切。回答下列问题:‎ ‎(1)制作果酒、果醋、腐乳和泡菜均利用微生物的发酵原理,其对应的主要发酵菌依次为___________。‎ ‎①制作果酒的发酵阶段,发酵菌不消耗氧气同时会产生大量C02,因此需对发酵装置平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相比装置甲,装置乙的优点在于___________。‎ ‎②在腐乳的制作过程中,添加___________(物质)均具冇抑制微生物生长的作用。‎ ‎(2)植物秸秆中富含纤维素,为了从土壤中分离出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实验流程如下:‎ 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涂布培养→纯化培养 ‎①土壤取样时,样品应来自___________。‎ ‎②选择培养的目的是___________,因此所用培养基中应___________(填“含”或“不含”)琼脂。‎ ‎③涂布培养阶段,从培养基中选出目的菌落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酵母菌、醋酸(杆)菌、毛霉、乳酸(杆)菌 (2). 定时排气 (3). 可以自动排气 (4). 食盐、酒和香辛料 (5). 富含纤维素的土壤 (6). 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含量 (7). 不含 (8). 菌落周围有透明圈 ‎【解析】‎ ‎【分析】‎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1)实验原理: ①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纤维素分解酶,包括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等,它们可以产生纤维素酶。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可以把纤维素分解为纤维二糖,进一步分解为葡萄糖使微生物加以利用,故在用纤维素作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纤维素分解菌能够很好地生长,其他微生物则不能生长。 ②在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可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分解后,红色复合物不能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从而可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2)实验过程: 土壤取样:采集土样时,应选择富含纤维素的环境     ↓‎ ‎ 梯度稀释:用选择培养基培养,以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     ↓ 梯度稀释     ↓ 涂布平板:将样品涂布于含刚果红的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固体培养基上 挑选产生中心透明圈的菌落:产生纤维素酶的菌落周围出现透明圈,从产生明显的透明圈的菌落上挑取部分细菌,并接种到纤维素分解菌的选择培养基上,在30~37℃条件下培养,可获得较纯的菌种。‎ ‎【详解】(1)果酒是利用酵母菌的酒精发酵;果醋是利用醋酸菌将酒精转变为醋酸的代谢过程;腐乳是利用毛霉分泌的蛋白酶和脂肪酶等酶类;泡菜是利用乳酸菌的乳酸发酵。‎ ‎①果酒发酵阶段,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会产生二氧化碳,应及时将二氧化碳排出,否则会影响发酵过程,装置乙中当发酵罐中压强达到一定值后会自动排气。②食盐、酒和香辛料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防止腐乳被污染,还可以调节口味。‎ ‎(2)①自然界中目的菌株的筛选,根据它对生存环境的要求,到相应的环境中去寻找,分离出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要从富含纤维素的土壤中寻找。‎ ‎②选择培养可以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选择培养所用的培养基中唯一的碳源是纤维素,不用琼脂。‎ ‎③在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中需要加入的特殊物质是刚果红,该物质能够与纤维素反应生成红色复合物,如果某个菌落的周围出现了透明圈,说明该种微生物能够产生纤维素酶,能够分解纤维素。‎ ‎【点睛】本题考查了微生物的选择培养和应用,意在考查学生的应用和实验设计能力,优质菌的筛选中,进行复筛,得到优势菌。还可以进行菌种的优化,例如实验培养条件的优化,培养基的优化,得到有利于菌种的生长条件。‎ ‎30.如图所示为利用女性甲和乙以及男性丙的遗传物质培育试管婴儿的流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过程运用了__________技术。‎ ‎(2)图中②过程获得精子必须进行__________处理,才能进行③过程。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的精细胞通过变形成为精子,精细胞中的高尔基体和中转变成精子的__________。‎ ‎(3)图中③过程表示受精作用,而受精的标志以及受精完成的标志分别是__________。‎ ‎(4)图中④过程表示__________,所用培养基中需加入血清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中⑤过程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从该试管婴儿的遗传物质来源角度分析,培育该试管婴儿可以避免__________遗传病的发生。‎ ‎【答案】 (1). 核移植 (2). 获能 (3). 顶体和尾 (4). 在卵细胞膜和透明带的间隙可观察到两个极体;雌雄原核融合 (5). 早期胚胎的培养 (6). 为早期胚胎的发育提供额外的营养物质(或弥补人工配制培养基在物质组成上的缺陷) (7). 胚胎移植 (8). (女性乙的)细胞质DNA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过程为细胞核移植,过程为精子的获取,过程为体外受精,过程为早期胚胎培养,过程为胚胎移植。‎ ‎【详解】(1)过程是将女性乙的细胞核移植到女性甲去核的卵细胞中,属于核移植技术。‎ ‎(2)体外受精时,精子必须经过获能才有受精能力。精子细胞变形形成精子具体的变形过程如下:高尔基体 → 头部的顶体;中心体 → 精子的尾;线粒体 → 精子尾基部的线粒体鞘膜;其他物质 →原生质滴(最后脱落)。‎ ‎(3)开始受精标志:卵子的卵黄膜和透明带间隙中有第二极体出现,完成受精标志:雌雄原核融合成合子。‎ ‎(4)过程是由受精卵开始卵裂-桑椹胚-囊胚期,称为早期胚胎培养,由于动物细胞生活的内环境还有一些成分尚未研究清楚,所以需要加入动物血清以提供一个类似生物体内的环境,此外动物血清中也包含了一些动物的激素和酶,可以促进细胞的发育。‎ ‎(5)过程将早期胚胎移入女性乙的子宫,属于胚胎移植,该试管婴儿的核基因有女性乙提供,而质基因是由女性甲提供,可以避免女性乙的质基因遗传病的发生。‎ ‎【点睛】解决本题的主要思路是要理清图中的操作过程,易错点受精标志不等同受精完成标志。‎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