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耀华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天津市耀华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天津市耀华中学2020届高三年级暑假验收考 生物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活动与蛋白质无直接关系的是( )‎ A. 接种乙肝疫苗预防乙肝 B. 咀嚼馒头变得有甜味 C. 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 D. 植物矿质元素的吸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接种乙肝疫苗预防乙肝是让机体在没有患病的情况下获得抗体,而抗体是蛋白质,属于蛋白质的免疫功能,A正确;‎ B、咀嚼馒头变得有甜味是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把淀粉分解成了麦芽糖,属于蛋白质的催化作用,B正确;‎ C、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的是磷脂而非蛋白质,C错误;‎ D、植物矿质元素的吸收依赖于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属于蛋白质的运输功能,D正确.‎ 故选:C.‎ 考点: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的主要功能.‎ ‎2.以下是生物体内4种有机物的组成与功能关系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糖尿病患者体内,血浆中A的浓度高于正常值 B. 植物细胞中,F可能是纤维素 C. C→G的过程能产生水 D. 病毒中的H是DNA或RNA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A是葡萄糖,E是多糖;B是甘油和脂肪酸,F是脂肪;C是氨基酸,G 是蛋白质,D是核苷酸,H是核酸。‎ ‎【详解】A、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分泌量减少,因此其体内血浆中葡萄糖的浓度高出正常值,A正确;‎ B、植物细胞中,F可能是淀粉,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不提供能量,B错误;‎ C、C→G的过程是氨基酸脱水缩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均会产生水,C正确;‎ D、H是核酸,在病毒中是DNA或RNA,核酸只有一种,D正确。‎ 故选B。‎ ‎3.图示①~④的反应可发生在细胞生物膜上,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可发生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与细胞中部赤道板的形成有关 B. ②可发生于胰岛A细胞的内质网中,形成的产物具有降血糖的作用 C. ③可发生于叶绿体的内膜上,与此反应同时发生的还有ATP的形成 D. ④可发生于线粒体的内膜上,此反应生成的ATP可用于①和②过程 ‎【答案】D ‎【解析】‎ ‎【详解】A、图①可知,该膜上能以葡萄糖为原料合成纤维素,纤维素是细胞壁的成分,与细胞板的形成有关,A错误;‎ B、图②可知,该膜上能完成多肽链形成一定空间结构蛋白质的过程,即蛋白质的加工,因此该膜可能是内质网,胰岛A细胞产生的激素有升高血糖的功能,B错误;‎ C、图③可知,该膜上完成水的光解过程,在叶绿体的基粒上,C错误;‎ D、图④可知,该膜上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场所在线粒体的内膜上,同时生成ATP为其它生命活动所利用,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的知识点是内质网、叶绿体、线粒体、高尔基体的功能,水的存在形式和功能,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过程。‎ ‎4.将质壁分离的洋葱紫色外表皮细胞放入清水中,液泡体积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与a点相比,b点时细胞的液泡颜色变深 B. 与b点相比,c点时细胞的吸水速率大 C. c点时细胞液浓度与外界溶液浓度相当,没有水分子进出细胞故液泡体积基本不变 D. b点到c点过程中,细胞的吸水速率受细胞壁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将质壁分离的洋葱紫色外表皮细胞放入清水中,细胞吸水,色素变浅,吸水能力减弱,液泡体积逐渐增加。‎ ‎【详解】A、与a点相比,b点时液泡体积增加,液泡颜色变浅,A错误;‎ B、与b点相比,c点时细胞液浓度降低,细胞的吸水能力降低,B错误;‎ C、c点时细胞膨胀,液泡内水分处于动态平衡,C错误;‎ D、b点到c点过程中,细胞的吸水速率降低,受细胞壁的影响,细胞壁对植物细胞具有保护作用,D正确。‎ 故选D。‎ ‎5.下列关于生物体中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从胃蛋白酶提取液中沉淀该酶可用盐析的方法 B. 由活细胞产生的酶在生物体外没有催化活性 C. 酶在细胞内合成一定要经过转录和翻译过程 D. 唾液淀粉酶催化反应最适温度和保存温度是‎37℃‎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盐析:使蛋白质在水溶液中溶解度的降低,不影响活性,加水后还可以溶解。‎ ‎2、在真核细胞中,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含有少量的DNA。因此,DNA的合成场所有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 ‎3、酶催化化学反应需要适宜的温度、pH等条件,但保存酶需要低温条件。‎ ‎【详解】A、盐析可使蛋白质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降低,但不影响蛋白质的活性,而胃蛋白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因此从胃蛋白酶的提取液中沉淀该酶可用盐析的方法,A正确;‎ B、只要给予适宜的温度、pH等条件,由活细胞产生的酶在生物体外也具有催化活性,B错误;‎ C、酶的化学本质是有机物,其中大部分属于蛋白质,少数是RNA,因此在细胞内合成时,蛋白质类的酶一定要经过转录和翻译过程,而RNA类酶只需要转录过程,C错误;‎ D、唾液淀粉酶催化反应最适温度是‎37℃‎,但是‎37℃‎不是保存该酶的最适温度,酶应该在低温条件下保存,D错误。‎ 故选A。‎ ‎6.下列关于酶特性实验设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验证酶的专一性时,自变量可以是酶的种类或底物种类 B. 验证酶的高效性时,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 C.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时,自变量是温度 D. 探究酶催化作用的最适pH时,可以设计淀粉被淀粉酶在不同水解的实验 ‎【答案】D ‎【解析】‎ ‎【分析】‎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渐恢复,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酶永久性的失活)。‎ ‎【详解】A、验证酶的专一性时,可以采用同种酶催化不同底物或者不同酶催化同种底物,因此自变量可以是酶的种类或底物种类,A正确;‎ B、高效性是指酶与无机催化剂相比,具有催化效率高的特点,因此验证酶的高效性时,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B正确;‎ C、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时,自变量是温度,C正确;‎ D、探究酶催化作用的最适pH时不能选择淀粉为实验材料,因为淀粉在酸性条件下可以分解,D错误。‎ 故选D。‎ ‎7.某生物兴趣小组研究甲、乙、丙三种微生物体内同一种酶的活性与温度的关系时,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如下曲线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效率最高的是微生物甲中的酶 B. 在‎30℃‎条件下竞争能力最强的一定是微生物丙 C. 对温度适应范围最广的最可能是微生物乙中的酶 D. 若将温度改为PH,则所得实验结果曲线与图示结果相同 ‎【答案】C ‎【解析】‎ 据图分析,不同的温度条件下,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效率最高的酶的种类不同,A错误;在‎30℃‎条件下竞争能力最强的微生物应该是乙,B错误;对温度适应范围最广的最可能是微生物乙中的酶,C正确;低温的作用机理和强酸、强碱以及高温不同,因此若将温度改为PH,则所得实验结果曲线与图示结果不完全相同,D错误。‎ ‎8.如图从左到右表示ATP合成和分解的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ATP生成ADP的过程中断裂了远离“A”的高能磷酸键 B. 能量1在动物体内可以来自细胞呼吸,在植物体内可以来自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 C. 能量2可以用于各种生命活动,例如红细胞吸收葡萄糖分子过程 D. 原核细胞中也可以发生ATP和ADP的相互转化过程 ‎【答案】C ‎【解析】‎ ATP中远离“A”的高能磷酸键容易断裂,生成ADP和磷酸基团,A项正确;形成ATP的能量在动物体内可以来自细胞呼吸,在植物体内可以来自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B 项正确;红细胞吸收葡萄糖属于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C项错误;原核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也是ATP,可以发生ATP和ADP的相互转化过程,D项正确。‎ ‎9.如图为生物学实验过程或结果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甲中色素带②和④分别是黄色的叶黄素和蓝绿色的叶绿素a B. 若图乙表示正在发生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则细胞吸水能力逐渐增强 C. 图丙右侧锥形瓶中的澄清石灰水可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替代进行检测 D. 图丁表示洋葱根尖的培养,剪取尖端制片后可观察到分生区细胞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甲:色素带①到④依次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 分析图乙:细胞处于质壁分离状态,细胞的吸水能力和细胞液的浓度成正比。‎ 分析图丙:图为酵母菌的无氧呼吸,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 分析图丁:表示洋葱根尖的培养,洋葱底部要接触到烧杯内液面,以便供给植物水分,利于根尖的生长,待根长至‎5cm时,剪取根尖2‎-3mm进行有丝分裂的观察实验。‎ ‎【详解】A、图甲中色素带②和④分别是黄色的叶黄素和黄绿色的叶绿素b,A错误;‎ B、若乙图表示正在发生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则其细胞液的浓度在逐渐增大,细胞吸水能力逐渐增强,B正确;‎ C、图丙右侧锥形瓶中的澄清石灰水不可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替代进行检测,酸性重铬酸钾用于鉴定酒精,酒精在酵母菌培养液中,C错误;‎ D、丁图表示洋葱根尖的培养,剪取尖端制片后可观察到分生区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没有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有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过程,同源染色体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D错误。‎ 故选B。‎ ‎10.在人体细胞的生长、分化、衰老、调亡的生命历程中不会发生变化的是 A. 酶的种类和活性 B. 酶加快反应的原理 C. RNA的种类和含量 D. 细胞膜的通透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3、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详解】A、细胞分化过程中由于基因的选择性酶的种类和活性不同,A错误;‎ B、在细胞的生命历程中酶加快反应的原理均相同,都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B正确;‎ C、细胞分化过程中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而使RNA的种类和含量,C错误;‎ D、细胞衰老过程中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D错误。‎ 故选B。‎ ‎11.科学家将4个关键基因移植入已分化的肌肉细胞中并表达,使这个细胞成为多能干细胞(iPS细胞),如图为该实验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应用该技术可缓解器官移植时器官供应不足的问题 B. iPS细胞所带遗传信息与肌肉细胞相同 C. 关键基因表达使细胞功能趋向专门化,降低了细胞的分化程度 D. 图示过程体现了iPS细胞的全能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将4‎ 个关键基因移植入已分化的体细胞中并表达,使这个细胞成为具有类似干细胞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图中①②③表示细胞分化,其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用该技术得到的新生器官替换供体病变器官,属于自体移植,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这可以大大提高器官移植成功率。‎ ‎【详解】A、用该技术得到的新生器官替换供体病变器官,属于自体移植,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这可以大大提高器官移植成功率,A正确;‎ B、iPS细胞导入了外源基因,其遗传信息与肌细胞不同,B错误;‎ C、关键基因表达过程将改变肌肉细胞的细胞质环境,使细胞成为具有类似干细胞的诱导多能干细胞,C错误;‎ D、过程①②③表示细胞分化,其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该过程并没有体现iPS细胞的全能性,D错误。‎ 故选A。‎ ‎12.研究发现,菜粉蝶幼虫细胞中NADH脱氢酶(一种催化[H]与氧反应的酶)对广泛存在于植物的根皮部中的鱼藤酮十分敏感。生产上常利用鱼藤酮来防治害虫。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NADH脱氢酶主要分布在线粒体的基质中 B. 鱼藤酮主要抑制菜粉蝶幼虫细胞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 C. 鱼藤酮也会对农作物产生很强的毒害作用 D. 长期使用鱼藤酮将导致菜粉蝶基因突变而使其种群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加 ‎【答案】B ‎【解析】‎ A.NADH脱氢酶能催化[H]与氧反应,说明此酶分布在线粒体内膜上,A错误;‎ B.[H]与氧结合的过程属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NADH脱氢酶对鱼藤酮敏感,说明鱼藤酮主要抑制菜粉蝶幼虫细胞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的化学反应,B正确;‎ C.鱼藤酮广泛存在于植物的根皮部,说明它不会对农作物产生很强的毒害作用,C错误;‎ D.菜粉蝶基因突变与使用鱼藤酮无关,但长期使用鱼藤酮对菜粉蝶有选择作用,会使菜粉蝶种群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加,D错误;‎ 答案选B。‎ ‎[点睛]:本题考查有氧呼吸过程的物质变化及发生场所、基因突变及生物的进化等相关知识点,解答本题关键是提取题干信息,抓住关键句“NADH脱氢酶是一种催化[H]与氧反应的酶”,联系有氧呼吸过程的物质变化及发生场所,分析选项问题;易错点是关于基因突变与使用鱼藤酮的关系:基因突变是随机的,长期使用鱼藤酮的环境对菜粉蝶进行了选择,有抗药性的个体能够生存并繁殖后代,使子代种群的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加。‎ ‎13.如图所示为甘蔗叶肉细胞内的系列反应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过程①产生[H],过程②消耗[H],过程③既产生也消耗[H]‎ B. 过程②只发生在叶绿体基质,过程③只发生在线粒体基质 C. 过程①消耗CO2释放O2,过程③消耗O2释放CO2‎ D. 若叶肉细胞内过程②的速率大于过程③的速率,则甘蔗的干重必然增加 ‎【答案】A ‎【解析】‎ ‎【详解】A、过程①产生[H],过程②消耗[H] ,过程③既产生[H]也消耗[H],A正确;‎ B、过程②只发生在叶绿体基质,过程③发生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B错误;‎ C、过程①不消耗C02但释放02,过程③消耗02释放C02,C错误;‎ D、若叶肉细胞内过程②的速率大于过程③的速率,则甘蔗的干重不一定增加,D错误。‎ 故选A。‎ ‎14.某科研所为提高蔬菜产量进行了相关生理活动的研究(均在最适温度下进行),结果如图所示,相关分析合理的是 A. 图一可见若呼吸底物为葡萄糖、O2浓度为A时,O2的吸收量等于CO2的释放量 B. 图一中DE段CO2的释放量有所下降可能是由于温度抑制了酶的活性 C. 图二可见乙品种比甲品种呼吸速率低,且乙品种比甲品种更适于生长在弱光环境中 D. 图二中F点时甲的叶肉细胞中消耗ADP的场所是叶绿体、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A、无氧呼吸不吸收02,只释放C02;有氧呼吸吸收的02和释放C02量刚好相等,O2浓度为A时,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CO2的释放量相等,O2的吸收量等于总CO2的释放量的1/2,A错误;‎ B、因研究是在最适温度下进行的,故图一中DE段CO2的释放量有所下降的原因不可能是温度抑制了酶的活性,B错误;‎ C、图二中,从与纵轴的交点可见,品种乙比品种甲的呼吸速率低,且品种乙在较弱的光照强度下其光合速率即达到最大值,故品种乙更适于生长在弱光环境中,C正确;‎ D、图二中F点时只进行呼吸作用,故消耗ADP即产生ATP的场所只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D错误.‎ 故选C。‎ ‎15.某研究小组在密闭恒温玻璃室内进行植物栽培实验连续48h测定室内CO2浓度及植物CO2吸收速率,得到如图所示曲线(整个过程呼吸作用强度恒定),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分析室内CO2浓度曲线,图中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的点有4个 B. 21~27h的时间段叶肉细胞中产生的[H]均来自细胞呼吸 C. 前24h和后24h该植物积的有机物量相同 D. 48h时植物体内有机物总量增加 ‎【答案】C ‎【解析】‎ ‎【分析】‎ 图中的CO2吸收速率为可表示该植物的净光合速率,室内CO2浓度变化可表示该植物有机物的积累量。从曲线可知实验的前3小时内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6h时叶肉细胞呼吸速率与光合速率相等,此时细胞既不从外界吸收也不向外界释放CO2,其呼吸产生的CO2正好供应给光合作用,所以呼吸速率与光合速率相等的时间点有4个,即6、18、30、42小时。图中的CO2吸收速率为净光合速率,当CO2吸收速率大于0时就有有机物的积累,因此图中6~18h、30~42h均有有机物的积累。‎ ‎【详解】A、从曲线可知实验的前3小时内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6h时叶肉细胞呼吸速率与光合速率相等,此时细胞既不从外界吸收也不向外界释放CO2,其呼吸产生的CO2正好供应给光合作用,所以呼吸速率与光合速率相等的时间点有4个,即6、18、30、42小时,A正确;‎ B、21-27h的时间段叶肉细胞只进行呼吸作用,细胞中产生的[H]来自细胞呼吸,B正确;‎ C、由图可知在36小时时二氧化碳吸收速率最大,由二氧化碳吸收速率可知前24小时的光照强度应该没有后24小时的强,C错误;‎ D、实验进行48小时后因为室内二氧化碳浓度比起点时低说明光合作用消耗了二氧化碳积累的有机物,D正确。‎ 故选C。‎ ‎16.如图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形态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乙的过程发生在分裂间期,需DNA聚合酶、RNA聚合酶参与相关物质的合成 B. 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不存在丁时期图形 C. 秋水仙素作用于丁戊的过程中,抑制着丝点分裂 D. 戊阶段细胞中染色体数是DNA分子数的两倍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形态变化,其中甲→乙表示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丙表示分裂前期,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形成染色体;丁表示有丝分裂中期,此时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戊表示有丝分裂后期,此时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 ‎【详解】A、甲→乙表示分裂间期,此时细胞中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因此此期需要DNA聚合酶、RNA聚合酶参与相关物质的合成,A正确;‎ B、减数第二次中期染色体形态如丁时期,B错误;‎ C、秋水仙素的作用原理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而纺锤体形成于有丝分裂前期,因此秋水仙素作用的时期存在乙→丙时期,C错误;‎ D、戊表示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此时细胞中染色体数与DNA分子数相等,D错误。‎ 故选A。‎ ‎17. 拟南芥(2N=10)是一种生物研究应用很广泛的模式植物,被誉为“植物中的果蝇”。下图1表示拟南芥细胞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DNA含量的变化;图2表示该拟南芥的两对等位基因(Y与y,R与r)的分布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1中CD段的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B. 图1中DE段产生的每个子细胞含有10条染色体 C. 若图2表示一个原始生殖细胞,则经减数分裂产生YR、yr、Yr、yR四种精子 D. 图2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可发生在图1中BC段 ‎【答案】D ‎【解析】‎ ‎【详解】A、图1中CD段是着丝点断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的结果,此时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或者有丝分裂的后期,A错误;‎ B、由于图1既可以表示减数分裂也可以表示有丝分裂,故DE段产生的子细胞中含有10条或者5条染色体,B错误;‎ C、根据减数分裂的特点可以确定,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两种、四个精子,C错误;‎ D、图2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位于图1中的BC段,D正确。‎ 故选D。‎ ‎【点睛】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类型的判断 配子形成过程中的几种数量关系 ‎①1个精原细胞→1个初级精母细胞→2个次级精母细胞→4个精细胞→4个精子。‎ ‎②1个卵原细胞→1个初级卵母细胞→1个次级卵母细胞+1个极体→1个卵细胞+3个极体。‎ ‎③不考虑交叉互换的情况下:‎ a.具有n对同源染色体的个体产生配子情况 ‎ ‎ 可能产生配子的种类 ‎ 实际能产生配子的种类 ‎ ‎1个精原细胞 ‎ ‎2n种 ‎ ‎2种 ‎ ‎1个次级精母细胞 ‎ ‎1种 ‎ ‎1种 ‎ ‎1个雄性个体 ‎ ‎2n种 ‎ ‎2n种 ‎ ‎1个卵原细胞 ‎ ‎2n种 ‎ ‎1种 ‎ ‎1个次级卵母细胞 ‎ ‎1种 ‎ ‎1种 ‎ ‎1个雌性个体 ‎ ‎2n种 ‎ ‎2n种 ‎ b.基因型为YyRr的个体产生配子的情况 ‎ ‎ 可能产生配子的种类 ‎ 实际能产生配子的种类 ‎ 一个精原细胞 ‎ ‎4种 ‎ ‎2种(YR、yr或Yr、yR) ‎ 一个雄性个体 ‎ ‎4种 ‎ ‎4种(YR、yr、Yr、yR) ‎ 一个卵原细胞 ‎ ‎4种 ‎ ‎1种(YR或yr或Yr或yR) ‎ 一个雌性个体 ‎ ‎4种 ‎ ‎4种(YR、yr、Yr、yR) ‎ ‎18.下列有关基因分离定律的几组比例,最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  )‎ A. F2的表现型比为3:1 B. F1产生配子的比为1:1‎ C. F2的基因型比为1:2:1 D. 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 ‎【答案】B ‎【解析】‎ ‎【分析】‎ 基因的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杂合子Aa可以产生A:a=1:1,测交后代1:1、自交后代基因型1:2:1、表现型3:1均是杂合子产生2种比例相等配子的结果。其中最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F1产生配子的比为1:1。综上所述,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19.将基因型为Aa的玉米自交一代的种子全部种下待其长成幼苗人工去掉隐性个体并分成两组,一组全部让其自交:二组让其自由传粉,一、二组的植株上a基因型的种子所占比例分别为 A. 1/9、1/6 B. 3/8、1/‎9 ‎C. 1/6、5/12 D. 1/6、1/9‎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基因型为Aa的玉米自交一代的种子全部种下,幼苗的基因型有AA、Aa、aa。如果人工去掉隐性个体,则只有AA和Aa,比例为1:2。‎ ‎【详解】基因型为Aa的水稻自交一代的种子全部种下,待其长成幼苗后,人工去掉隐性个体,则AA占1/3,Aa占2/3,因此①组全部让其自交,只有Aa上会出现aa植株,因此植株上aa 基因型的种子所占比例=2/3×1/4=1/6;②组让其自由传粉,由于A配子的概率为2/3,a配子的概率为1/3,因此植株上aa基因型的种子所占比例为1/3×1/3=1/9。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20.如图表示果蝇精原细胞在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目、核DNA分子含量等指标变化情况,其中图1中的乙曲线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图1中甲曲线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目 B. 图2中AF段和图3均表示有丝分裂过程 C. 图1中EF段与图2中D段下降的原因不同 D. 图2中H段只有1个染色体组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图1中,甲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变化曲线,乙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BC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S期),CD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DE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FG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GH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图2中,AF表示有丝分裂,FG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HI减数第二次分裂。‎ 图3中曲线表示有丝分裂,其中hj表示有丝分裂后期。‎ ‎【详解】A、由于图1中,H点表示的数目与A点相同,所以甲曲线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目,A正确;‎ B、图2中AF段和图3曲线表示的同源染色体对数和染色体组数均有加倍现象,所以均表示有丝分裂过程,B正确;‎ C、图1中EF段表示着丝点分裂,图2中DE 段表示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所以下降的原因不相同,C正确;‎ D、图2中H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有2个染色体组,D错误。‎ 故选D。‎ 二、非选题 ‎21.如图甲是四类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乙为真核细胞结构及细胞内物质转运的示意图,图丙表示四种物质在细胞内外的相对浓度差异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四类细胞共有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是_______。‎ ‎(2)图乙中具双层膜的结构有_________个,新转录产生的mRNA经一系列加工后穿过细胞核上的________转运到细胞质中。图乙中若合成的蛋白质为C羧化酶(固定,推测该酶将被转运到______(图中标号)发挥作用 ‎(3)图甲中的_______类细胞可表示胰岛B细胞,细胞内外的物质浓度如内图所示,则Na+进入细胞的方式是_________,胰岛素出细胞的方式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核糖体 (2). II、III、IV (3). 3 核孔 (4). ⑤ (5). I (6). 协助扩散 (7). 胞吐 ‎【解析】‎ ‎【分析】‎ ‎1、图甲中结构①~⑥依次是:核糖体、线粒体、中心体、叶绿体、液泡、高尔基体。图甲中Ⅰ表示动物细胞、Ⅱ表示高等植物细胞、Ⅲ表示蓝藻、Ⅳ表示低等植物细胞。‎ ‎2、图乙中①表示核糖体,②表示内质网、③表示高尔基体、④表示线粒体、⑤表示叶绿体。 3、根据丙图分析:由题图可知,钠离子细胞外高于细胞内,进入细胞的方式为协助扩散,钾离子是细胞外低于细胞内,因此钾离子出细胞的方式也是协助扩散;胰岛素属于分泌蛋白,通过胞吐的方式分泌出细胞,因此只存在于细胞外,二氧化碳是细胞外低于细胞内,它可以自由扩散出细胞。‎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Ⅰ表示动物细胞、Ⅱ表示高等植物细胞、Ⅲ表示蓝藻、Ⅳ表示低等植物细胞,四类细胞共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图中Ⅱ、Ⅳ表示植物细胞,都有叶绿体,可以进行光合作用,Ⅲ表示蓝藻,含有光合色素,也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乙中具有双层膜的是④线粒体、⑤叶绿体和细胞核。转录产生的mRNA经一系列加工后穿过细胞核上的核孔进入细胞质中与核糖体结合。图乙中若合成的蛋白质为C羧化酶,在光合作用中二氧化碳固定中起到催化作用,在该酶被转运到⑤叶绿体中发挥作用。‎ ‎(3)识图分析可知,图甲中Ⅰ表示动物细胞,故Ⅰ类细胞可表示胰岛B细胞,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中钠离子细胞外高于细胞内,则Na+进入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胰岛素属于分泌蛋白,因此出细胞的方式是胞吐。‎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以及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理解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及其特点和实例,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同时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识图判断的能力,能够正确识图判断图中的各部分结构名称,利用细胞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分析解决问题。‎ ‎22.如图为植物叶肉细胞中两结构及物质转移示意图如表为生理状况相同的幼苗在黑暗或3k1x光照、不同温度条件下O2的变化速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结构甲中形成的意义是_______,结构乙的囊状结构薄膜上发生的酶促反应是_______。‎ ‎(2)图中a代表的物质是_____,b_____(填“可以”或“不可以”)代表葡萄糖,因为___________。‎ ‎(3)根据表推测,图中结构甲中酶的最适温度________________ (‎ 填“低于”、“等于”或“高于”)结构乙中酶的最适温度为探究3k1x光照条件下幼苗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应该在___℃之间设置更小的温度梯度。‎ ‎(4)在3k1x光照、‎30℃‎条件下幼苗叶肉细胞中物质b去向是______。若每天用3k1x强度的光照射幼苗12h,当温度为表中_______℃时,幼苗生长最快。‎ ‎【答案】 (1). 增大线粒体内膜面积 (2). 光反应(ATP的合成) (3). CO2 (4). 不可以 (5). 葡萄糖的分解发生在细胞质基质 (6). 高于 (7). 20—30 (8). 向甲和细胞外转移 (9). 20‎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甲细胞器是线粒体,乙细胞器是叶绿体,a是二氧化碳,b是氧气。‎ 分析表格: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因变量是净光合速率。‎ ‎【详解】(1)线粒体通过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来增大内膜面积;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进行光反应,包括水的光解和ATP的合成,其中ATP的合成需要酶催化。‎ ‎(2)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a是二氧化碳,葡萄糖的分解发生在细胞质基质,因此b不是葡萄糖,而是葡萄糖分解产生的丙酮酸。‎ ‎(3)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呼吸速率达到最大值的温度高于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时的温度,所以线粒体中的酶的最适温度高于叶绿体中酶的最适温度。探究3klx光照条件下幼苗生长的最适温度,应该在20‎-30℃‎之间设置更小的温度梯度进行实验。‎ ‎(4)在3klx光照、‎30°C条件下植物的净光合速率为0,但植物还有许多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要消耗影响进行呼吸作用,所以幼苗叶肉细胞中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氧气b的转移途径是向甲和细胞外转移。每天用3klx的光照射幼苗12h,‎20℃‎时净光合速率最大,每天用3klx的光照射幼苗12h,幼苗生长最快。‎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以及发生的结构,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要求学生能够光合作用与有氧呼吸发生的反应过程及其具体的场所,能够正确分析表格中的数据获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知识点解决问题,这是突破该题的关键。‎ ‎23.图1为某动物体内五个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示意图图2表示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n的生物不同细胞分裂时期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DA分子的含量图3为某哺乳动物细胞分裂过程简图,其中A~G表示相关胞,①~④表示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不含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__________;若是人的生发层细胞,则可发生类似图1中的__________过程 ‎(2)交叉互换现象可发生在图2中的_________所代表的时期,对应图1的__________。‎ ‎(3)图3中细胞进行①过程时发生的主要物质变化是__________;若图中的精原细胞基因型为AaXbY,且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仅发生过一次异常(无基因突变),产生的G细胞基因型为aaXb,则F细胞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 ‎【答案】 (1). d (2). a、c (3). I (4). e (5). 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染色体复制) (6). X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a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c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d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e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分析图2:Ⅰ时期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的比例为1:2:2,且染色体数与体细胞相同,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Ⅱ时期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的比例为1:2:2,且染色体数是体细胞的一半,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中期;Ⅲ时期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的比例为1:0:1,且染色体数与体细胞相同,表示有丝分裂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Ⅳ时期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的比例为1:0:1,且染色体数是体细胞的一半,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分析图3:图3为某哺乳动物减数分裂过程简图,其中A为初级精母细胞,B、C为次级精母细胞,D、E、F、G表示精细胞。‎ ‎【详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d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不含同源染色体;人的皮肤生发层细胞通过有丝分裂方式增殖,即图1中a、c细胞所示的分裂现象。‎ ‎(2)交叉互换现象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即图2中的I时期,则对应图1中的e图。‎ ‎(3)图3中①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此时细胞中主要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若图中的精原细胞基因型为AaXbY,且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仅发生过一次异常(无基因突变),产生的G细胞基因型为aaXb,说明减数第一次分裂正常,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含有基因a的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未分离,因此图中D、E、F细胞的基因型依次为AY、AY、X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分裂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各时期的特征以及物质变化规律,这是该题考查的重难点;特别是要求学生理解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DNA以及染色体的数量变化,把握减数分裂与可遗传变异之间的关系,理解染色体变异导致减数分裂异常的现象和结果,这是该题考查的难点。‎ ‎24.葫芦科植物喷瓜的白然种群中有雄株、雌株和两性植株A基因决定雄株,a基因决定两性植株,a-基因决定雌株,A对a、a-显性。现有喷瓜植株甲(雄株)、乙(雌株)、丙1(两性植株)、丙2(两性植株),实验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1:甲乙→F1雄株:雌株=1:1‎ 实验2:丙1自交→F1全为两性植株 实验3:丙2自交→F1两性植株:唯性=3:1‎ 实验4:甲×丙2→F雄株:雌株:两性植株=2:1:1‎ 实验5:丙2×乙→F两性植株:雌株=1:1‎ 请回答:‎ ‎(1)根据实验____的结果对a—、a的显隐关系做出相应的推断即_____________。‎ ‎(2)在不考虑基因突变的情况下,喷瓜自然种群中雄株的基因型有____种,雌株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种。‎ ‎(3)将植株丙1与雌株乙间行种植,F1基因型为________。将株乙上收获的种子种植,让其自花传粉,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是_____________。‎ ‎【答案】 (1). 3 (2). a对a-显性 (3). 2 (4). 1 (5). aa、aa- (6). 两性:雌性=3: 1‎ ‎【解析】‎ ‎【分析】‎ 由题干信息知,甲植株是雄株,基因型可能是Aa、Aa-,乙植株是雌株,基因型可能是aa-,‎ a-a-,丙植株是两性植株,基因型可能是aa、aa-;根据实验结果和可能的基因型进行推理判断出甲、乙、丙的基因型及a和a-的显隐性关系,然后解答问题。‎ ‎【详解】(1)根据实验3可知,丙2自交→F1两性植株:雌株=3:1,符合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的杂合子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因此丙2是杂合子,基因型为aa-,a对a-是显性。‎ ‎(2)由题意知,A基因决定雄株,不考虑基因突变的情况下,喷瓜自然种群中雄株的基因型有Aa、Aa-两种;a-基因决定雌株,且由实验3可知,a对a-是显性,因此雌株的基因型只有a-a-一种。‎ ‎(3)实验2可知,丙1进行自交,子一代植株全是两性,因此丙1的基因型是aa,雌株的基因型是a-a-,将植株丙1与雌株乙间行种植,如果是杂交,则基因型是aa-,如果是两性植株丙1自交,基因型是aa,因此F1基因型为aa-、aa;雌株上收获的种子的基因型是aa-,将雌株上收获的种子种植,让其自花传粉,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是两性植株:雌株=3:1。‎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要求学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以及常见的分离比对应的亲代基因型之间的关系,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理解复等位现象,利用题中的杂交实验结果结合所学的知识点解决问题,这是突破该题的关键。‎ ‎25.科研人员以蚕豆为实验材料研究甲醇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 ‎ ‎(1)用两种不同浓度的甲醇溶液处理蚕豆,一段时间后处理组与未处理组植株上典型叶片的大小如图1所示。实验结果表明,浓度为______的甲醇可促进蚕豆叶片生长,因此选取此浓度甲醇进行系列实验。‎ ‎ (2)研究发现,喷施甲醇能增加气孔导度,提高叶片的光合速率,由此推测甲醇处理增加了_____量,使在____场所中进行的暗反应速率提高 ‎(3)为深入研究甲醇促进气孔开放的机理,研究者分别提取了甲醇处理前与处理2h、6h后叶片细胞中的一种调节气孔大小的F蛋白,用____法来特异性检测蛋白质的产生,其表达的量与显影条带的颜色深浅成正相关,结果如图2所示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 ‎(4)已有研究表明F蛋白可与细胞膜上H+载体—ATP酶复合物结合研究者制备了膜上含复合物的小囊泡,并在小囊泡内加入特定荧光染料,H+与荧光染料结合可引起荧光猝灭。在含有上述小囊泡的体系中加入ATP和H+,定小囊泡内荧光的吸光值得到图3所示结果。由此可知细胞膜上该复合物的两个作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综合(3)、(4)研究结果,推测甲醇处理叶片可以通过以上两项生理过程_______(填增加”或“降低”)保卫细胞的渗透压,从而导致气孔开放程度增大。‎ ‎【答案】 (1). 2% (2). C02吸收 (3). 叶绿体基质 (4). 抗原—抗体杂交 (5). 甲醇处理可促进叶片细胞中F蛋白基因的表达,且处理6h比2h效果好 (6). 催化ATP水解 (7). 转运H+ (8). 增加 ‎【解析】‎ ‎【分析】‎ ‎1、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强,光合作用强度最大,当温度低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加强,当温度高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弱。‎ ‎2、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当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3、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当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详解】(1)分析比较图1中的三个实验结果,浓度为2%的甲醇可促进蚕豆叶片生长,因此选取此浓度甲醇进行系列实验。‎ ‎(2)喷施甲醇以后,气孔开放程度显著增大,可以推测叶片吸收二氧化碳的量增加,使叶绿体基质中进行的暗反应的速率提高。‎ ‎(3)检查细胞中的蛋白的量,可以采用抗原-抗体杂交的方法,实验结果说明,甲醇处理可促进F蛋白基因表达,并且处理6h比2h的条带颜色深,说明处理6h比2h的效果好。‎ ‎(4)根据题意分析可知,体系中加入ATP的作用是提供能量,激活H+-ATP复合物,促进ATP 水解,同时促使H+-ATP复合物转运H+。‎ ‎(5)综合(3)、(4)研究结果,推测甲醇处理加F蛋白表达量,提高细胞膜上H+-ATP酶活性,从而改变保卫细胞的渗透压,导致气孔开放程度增大。‎ ‎【点睛】本题以蚕豆为实验材料研究甲醇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要求学生能够根据题意找出实验目的,进而确定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以及实验组和对照组,结合题目中对实验的处理和处理结果的图示分析,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的光合作用以及影响因素的知识点解决问题,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