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生物试题

肥东二中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开学质量检测 高二年级 生物试题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人体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分化能使细胞中细胞器、tRNA的种类和数量发生改变 B. 衰老细胞的细胞核体积增大,细胞内的水分减少 C. 高度分化的细胞中,其核DNA不存在解旋现象 D. 有丝分裂间期,细胞有适度的生长,其相对表面积增大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3、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细胞分化能使细胞中细胞器的种类和数量发生改变,但不会改变tRNA的种类和数量,A错误;  B、衰老细胞的细胞核体积增大,细胞内的水分减少,B正确;  C、高度分化的细胞中会进行蛋白质的合成,而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步骤,其中转录过程中会发生解旋,C错误;  D、有丝分裂间期,细胞有适度的生长,其相对表面积减小,D错误。  故选B。‎ ‎2.如图是观察洋葱根尖有丝分裂实验的部分操作,下列评价合理的是(  )‎ A. 剪取洋葱根尖2~3mm,因为该区域属于根毛区,细胞有丝分裂旺盛 B. 该实验步骤中唯一错误的是在②和③之间缺少用清水漂洗这一环节 C. 在观察的图象中,b属于分生区的细胞,细胞已死亡 D. 解离的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来 ‎【答案】C ‎【解析】‎ ‎【分析】‎ 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并制作装片步骤是:  1、解离:剪取根尖2-3mm(最好在每天的10-14点取根,因此时间是洋葱根尖有丝分裂高峰期),立即放入盛有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氢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的混合液(1:1)的玻璃皿中,在室温下解离3-5min。  2、漂洗:待根尖酥软后,用镊子取出,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约10min。  3、染色:把洋葱根尖放进盛有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的培养皿中,染色3-5min。  4、制片:取一干净载玻片,在中央滴一滴清水,将染色的根尖用镊子取出,放入载玻片的水滴中,并且用镊子尖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再加一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地压载玻片。取下后加上的载玻片,既制成装片。‎ ‎【详解】A、剪取洋葱根尖2~3mm,因为该区域属于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旺盛,A错误; B、该实验步骤中错误1是在②和③之间缺少用清水漂洗这一环节,错误2是在染色后不需要用清水漂洗,B错误; C、分生区的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故在观察的图像中,b属于分生区的细胞,由于经过了解离过程,细胞已死亡,C正确; D、解离的目的是使组织细胞彼此分离,压片的目的是使组织细胞分散开,D错误。 ​​故选C。‎ ‎3.科研人员利用蓝色光脉冲促进了一种名为Brn2基因的表达,当Brn2蛋白足够多时,干细胞就会快速转化为神经细胞。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干细胞的分化程度小于神经细胞 B. Brn2基因的表达即为翻译过程 C. 干细胞转化为神经细胞的过程中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D. 干细胞与神经细胞相比发生癌变的可能性更小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干细胞的分类:  1)全能干细胞:具有形成完整个体的分化潜能。  2)多能干细胞:具有分化出多种细胞组织的潜能。  3)专能干细胞:只能向一种或两种密切相关的细胞类型分化。如神经干细胞可分化为各类神经细胞,造血干细胞可分化为红细胞、白细胞等各类血细胞。‎ ‎2、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详解】A、干细胞的分化程度小于神经细胞,A正确;  B、Brn2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B错误;  C、干细胞转化为神经细胞的过程为细胞分化过程,其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C错误;  D、干细胞与神经细胞相比,其分裂能力更旺盛,因此其发生癌变的可能性更大,D错误。  故选A。‎ ‎4.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分化、衰老、凋亡与癌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细胞分化过程中细胞内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会发生改变 B. 衰老细胞中各种酶的活性显著降低 C. 胚胎细胞中存在与细胞凋亡有关的基因 D. 癌细胞具有细胞增殖失控的特点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3、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4、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1)无限增殖;  (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  (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易转移。‎ ‎【详解】A、细胞分化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因此细胞内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会发生改变,A正确;  B、衰老细胞中多种酶的活性会降低,B错误;  C、胚胎细胞中存在与细胞凋亡有关的基因,C正确;  D、癌细胞具有细胞增殖失控的特点,即癌细胞能无限增殖,D正确。  故选B。‎ ‎5.将基因型为Aa的高茎豌豆和基因型为aa的矮茎豌豆按3:1的比例混合种植,则F1代中高茎与矮茎的比例是(  )‎ A. 1:1 B. 9:7 C. 3:2 D. 无法计算 ‎【答案】B ‎【解析】‎ ‎【分析】‎ 豌豆有高茎和矮茎之分,受A和a基因控制,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又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而且是闭花受粉,所以aa的个体后代都是aa,Aa的个体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 ‎【详解】根据题意,基因型为Aa和aa的豌豆,两者数量之比是3:1,则Aa占3/4,其自交后代基因型有三种:1AA、2Aa、1aa;aa占1/4,其自交后代全部是aa,所以两种类型的豌豆自交后代中高茎:矮茎=(3/4×3/4):(3/4×1/4+1/4)=9:7,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6.如图所示的四个家系中,带阴影的为遗传病患者,白色表现正常.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家系甲中,这对夫妇再生一患病孩子的几率为1/4‎ B. 肯定不是抗维生素D佝偻病(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遗传的家系是甲、乙 C. 可能是色盲遗传的家系是甲、乙、丙、丁 D. 家系丙中,女儿不一定是杂合子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甲是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乙可能是显性遗传病,也可能是隐性遗传病,如果是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如果是显性遗传病,则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丙可能是显性遗传病,也可能是隐性遗传病,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丁是显性遗传病,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也可能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详解】A、如果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则双亲的基因型为Aa,再生一患病孩子的几率为1/4,如果甲病是是伴X隐性遗传,双亲的基因型为XAXa、XA Y,这对夫妇再生一患病孩子的几率为1/4,A正确; B、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伴X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甲是隐性遗传病,X染色体的显性遗传病特点是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都患者,因此乙不可能是X染色体的显性遗传病,丙、丁均符合伴X显性遗传病的特点,所以肯定不是抗维生素D佝偻病(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遗传的家系是甲、乙,B正确; C、丁是显性遗传病,而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C错误; D、家系丙中,若该病是显性遗传病,则女儿不含致病基因,是纯合子;如果该病是隐性遗传病,则母亲的致病基因一定传给女儿,女儿为杂合子,D正确。 故选C。‎ ‎7.如图为某哺乳动物某个器官中的4个细胞,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此动物为雌性,该器官为卵巢 B. ②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有4个染色体组 C. 该动物正常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4条 D. ④是卵细胞或极体,因为不含同源染色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散乱排列在细胞中,为有丝分裂前期;②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③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④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详解】A、细胞③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为初级卵母细胞,所以此动物为雌性,该器官为卵巢,A正确;‎ B、②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同一形态的染色体有4条,有4个染色体组,B正确; ‎ C、②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此时染色体数是体细胞的二倍,所以该动物正常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4条,C正确; ‎ D、④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但含染色单体,且染色体的着丝点位于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是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图像,细胞名称为次级卵细胞或第一极体,D错误。‎ 故选D。‎ ‎8.孟德尔遗传定律必需满足一定的条件,下列叙述不属于这些条件的是(  )‎ A. 每种类型的雌配子与每种类型的雄配子相遇机会相等 B. F1自交后代各种基因型发育成活的机会相等 C. F1体细胞中各基因遗传信息表达的机会相等 D. 各基因在F2体细胞中出现的机会相等 ‎【答案】C ‎【解析】‎ ‎【分析】‎ 孟德尔德两个遗传规律是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孟德尔杂交试验中,出现这些有规律遗传现象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是:F1形成的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F2不同的基因型的个体的存活率相等;等位基因间的显隐性关系是完全的;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多。‎ ‎【详解】A、在遗传过程中,雌雄配子应随机结合,即每种类型雌配子与每种类型雄配子相遇的机会相等,A正确;  B、F1自交后代各种基因型发育成活的机会相等是出现这些有规律遗传现象的必要因素之一,B正确;  C、F1体细胞中各基因遗传信息表达的机会不相等,而是选择性表达,C错误;  D、在遗传过程中各基因在F2体细胞中出现的机会应该相等,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孟德尔遗传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孟德尔遗传实验过程,掌握孟德尔对遗传实验现象作出的解释,同时能借助本题归纳出现有规律遗传现象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 ‎9.下列关于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植物,所以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 B. 在实验中进行杂交时,要先去雄再套袋,待母本雌蕊成熟时人工授粉后再套袋 C. 在对分离现象的解释中提出了遗传因子的说法 D. 实验中“高茎和矮茎豌豆杂交得到F1全部为高茎,F2中高茎:矮茎为3:1”,这样的实验结果验证了他的假说是正确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1、人工异花授粉过程为:去雄(在花蕾期去掉雄蕊)→套上纸袋→人工异花授粉(待花成熟时,采集另一株植株的花粉涂在去雄花的柱头上)→套上纸袋。  2、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  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详解】A、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植物,所以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这也是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即取材正确,A正确;  B、在实验中进行杂交时,要先去雄再套袋,待母本雌蕊成熟后,进行人工传粉,然后再套袋,B正确;  C、孟德尔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提出了遗传因子的说法,C正确;  D、实验中“高茎和矮茎豌豆杂交得到F1全部为高茎,F2中高茎:矮茎为3:1”,孟德尔根据这样的实验结果提出假说,并通过测交实验验证了他的假说是正确的,D错误。  故选D。‎ ‎10. 假设猫的双瞳同色与双瞳异色是由一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的。现有三只猫,有两只双瞳同色,一只双瞳异色。让两只双瞳同色猫交配,多次繁殖出许多小猫,大概有2/3双瞳同色,1/3双瞳异色。根据以上事实,判断说法正确的是( )‎ ‎①双瞳异色为隐性性状 ‎②此三只猫中可能有一个纯合子,子代双瞳同色猫有两种基因型 ‎③若三只猫自由交配,繁殖多次,生下许多小猫,则双瞳同色占1/2,双瞳异色占1/2‎ ‎④双瞳同色和双瞳异色猫交配一次,生出的若干只子代可能全为双瞳同色 A. ①②③ B. ①③ C. ①③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让两只双瞳同色猫交配,后代出现双瞳异色小猫,说明双瞳同色相对于双瞳异色为显性性状(相应的基因用A、a表示),则这对双瞳同色猫的基因型均为Aa.根据基因分离定律,这对双瞳同色猫(Aa×Aa)交配的后代中,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1:2:1,即双瞳同色:双瞳异色=3:1,而实际后代中大概有2/3双瞳同色,1/3双瞳异色,说明显性基因纯合致死。据此答题。‎ ‎【详解】①让两只双瞳同色猫交配,后代出现双瞳异色小猫,说明双瞳异色为隐性性状,①正确; ②双瞳异色为隐性性状,因此这三只猫中双瞳异色为隐性纯合子,其余两只双瞳同色均为杂合子,且显性纯合致死,因此子代双瞳同色猫只有一种基因型,②错误;‎ ‎③若不考虑性别,这三只猫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2:1,其中A的基因频率为1/3,a的基因频率为2/3,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后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1/3×1/3=1/9(致死),Aa的基因型频率为2×1/3×2/3=4/9,aa的基因型频率为2/3×2/3=4/9,即后代中双瞳同色占1/2,双瞳异色占1/2,但受到性别因素的限制,后代中不会出现这样的比例,③错误;‎ ‎④双瞳同色(Aa)和双瞳异色猫(aa)交配一次,在子代数目较少的情况下,存在偶然性,生出的若干只子代可能全为双瞳同色,④正确。 故选:D。‎ ‎11.某一DNA分子含有800个碱基对,其中含A碱基600个。该DNA分子连续复制,消耗游离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6200,则该DNA复制了(  )‎ A. 4次 B. 5次 C. 6次 D. 7次 ‎【答案】B ‎【解析】‎ ‎【分析】‎ 已知DNA分子中的某种脱氧核苷酸数,求复制过程中需要的游离脱氧核苷酸数:‎ ‎(1)设一个DNA分子中有某核苷酸m个,则该DNA复制n次,需要游离的该核苷酸数目为(2 n-1)×m个。‎ ‎(2)设一个DNA分子中有某核苷酸m个,则该DNA完成第n次复制,需游离的该核苷酸数目为2n-1×m个。‎ ‎【详解】某双链DNA分子中含有A碱基600个,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该DNA分子含有鸟嘌呤(G)碱基的数目是800-600=200个。设该DNA分子连续复制了N次,消耗游离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6200,则(2N-1)×200=6200个,解得N=5。综上分析,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DNA分子的复制,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复制的过程,掌握半保留复制的相关计算,能运用其延伸规律准确答题。‎ ‎12.下列有关遗传学研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思路是一致的 B. 摩尔根成功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C. 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和豌豆杂交实验说明科学选材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因素 D. 沃森和克里克成功地构建了DNA分子的结构模型属于概念模型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4、沃森和克里克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DNA的结构。‎ ‎【详解】A、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方法不同,但实验思路是一致的,都是设法将DNA和蛋白质分离,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A正确;  B、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B正确;  C、无论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还是豌豆杂交实验,科学选材是保证实验成功的重要因素,C正确;  D、沃森和克里克根据DNA衍射图谱的有关数据,推算出DNA分子呈螺旋结构,构建的DNA分子的结构模型属于物理模型,D错误。  故选D。‎ ‎13.如图为果蝇细胞(2n=8)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与染色体DNA数比值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基因突变发生在BC时期 B. DE时期表示有丝分裂的前期和中期 C. EF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可能为16条或8条 D. 基因重组发生在CD时期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曲线图:图示表示果蝇(2N=8)体内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染色体数与核DNA数比例的变化关系,其中BC段形成的原因是DNA复制;CD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DE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EF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 ‎【详解】A、BC段形成的原因是DNA复制,此时DNA分子双链解开,不稳定,易发生基因突变,A正确;‎ B、根据分析可知,DE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B错误;‎ C、EF段可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以及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为16,有丝分裂末期染色体数目为8,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为8,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染色体数目为4,C正确; ‎ D、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即CD段,D正确。 ‎ 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细胞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DNA数目变化规律,能正确分析曲线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4.某种鼠中,毛的黄色基因Y对灰色基因y为显性,短尾基因T对长尾基因t为显性,且基因Y或T在纯合时都能使胚胎致死,这两对基因是自由组合的。现有两只黄色短尾鼠交配,它们所生后代的表现型比例为 A. 9:3:3:1 B. 4:2:2:1‎ C. 3:3:1:1 D. 1:1:1:1‎ ‎【答案】B ‎【解析】‎ ‎【详解】两只黄色短尾鼠杂交,即AaTt×AaTt,F1的基因型为AaTt的有4/ 9 ,表现型为黄色短尾;基因型为Aatt的有2 /9 ,表现型为黄色长尾;基因型为aaTt的有2/ 9 ,表现型为灰色短尾;基因型为aatt的有1/ 9 ,表现型为灰色长尾。所以四种表现型的比例为是黄色短尾:黄色长尾:灰色短尾:灰色长尾=4:2:2:1,故选B。‎ ‎【点睛】根据题干分析:小鼠的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应该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但特别要考虑的是只要有一对基因显性纯合胚胎就会致死,胎就会致死。‎ ‎15.下列有探索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A. 格里菲思实验中肺炎双球菌R型转化为S型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B. 艾弗里实验证明从S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DNA可以使小鼠死亡 C. 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离心后细菌主要存在于沉淀中 D. 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T2噬菌体也可以在肺炎双球菌中复制和增殖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沉淀物中(被感染的大肠杆菌)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A、格里菲思实验中肺炎双球菌R型转化为S型是基因重组的结果,A错误;  B、艾弗里实验证明从S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DNA可以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S型细菌能使小鼠死亡,B错误;  C、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离心后细菌主要存在于沉淀中,C正确;  D、T2噬菌体是专一性寄生在大肠杆菌中的病毒,不能在肺炎双球菌中复制和增殖,D错误。  故选C。‎ ‎16.某科学家做“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时,对噬菌体的DNA用32P标记,让其中一个已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未标记的细菌,最后释放出100个噬菌体,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可以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B. 最后释放出的100个噬菌体中,有98个噬菌体的DNA含32P C. 标记噬菌体的方法是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D. 最后释放出的100个噬菌体的DNA中都含31P ‎【答案】D ‎【解析】‎ ‎【分析】‎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A、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可以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证明是主要的遗传物质,A错误;  B、DNA分子是双链结构,且DNA的复制为半保留复制,所以最后释放出的100个噬菌体中,只有2个噬菌体的DNA含32P,B错误;  C、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在培养基中直接培养,所以标记噬菌体的方法是用含 ‎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然后再用含32P的细菌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C错误;  D、噬菌体的DNA复制所需要的原料来自大肠杆菌,且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所以最后释放出的100个噬菌体的DNA中都含31P,D正确。  故选D。‎ ‎17. 已知某DNA分子中,G与C之和占全部碱基总数的35.8%,其中一条链的T与C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32.9%和17.1%,则在它的互补链中,T和C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 ( )‎ A. 32.9%和17.1% B. 31.3%和18.7%‎ C. 18.7%和31.3% D. 17.1%和32.9%‎ ‎【答案】B ‎【解析】‎ ‎【分析】‎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规律: (1)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A+G=C+T,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 (2)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A+T)/(G+C)的比值等于其互补链和整个DNA分子中该种比例的比值; (3)DNA分子一条链中(A+G)/(T+C)的比值与互补链中的该种碱基的比值互为倒数,在整个双链中该比值为1; (4)不同生物的DNA分子中互补配对的碱基之和的比值不同,即(A+T)/(C+G)的比值不同。该比值体现了不同生物DNA分子的特异性。 (5)双链DNA分子中,A=(A1+A2)/2,其他碱基同理。‎ ‎【详解】已知某DNA分子中,G与C之和占全部碱基总数的35.8%,则C=G=17.9%,A=T=50%-17.9%=32.1%.其中一条链的T与C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32.9%和17.l%,即T1=32.9%、C1=17.l%,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双链DNA分子中,T=(T1+T2)/2,所以T2=31.3%,同理,C2=18.7%。 故选:B。‎ ‎18.有科学家发现普遍存在于动物中的磁受体基因,其编码的磁受体蛋白能识别外界磁场和顺应磁场方向排列,并据此提出一个新的“生物指南针”分子模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磁受体基因的骨架是由磷酸和核糖相间排列而成的 B. 基因中相邻碱基之间通过一个五碳糖和一个磷酸相连 C. 同位素标记该基因中的两条链,每次复制带有标记的DNA分子数目不变 D. 翻译时,每种密码子都有与之相对应的反密码子 ‎【答案】C ‎【解析】‎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其基本骨架是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而成的,A错误;基因中相邻的碱基之间通过氢键或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B错误;同位素标记该基因中的两条链,由于标记的母链的数量是一定的,所以每次复制后带有标记的DNA分子数目不变,C正确;密码子位于mRNA上,由三个相邻的碱基组成,一共有64个密码子,其中三个终止密码不能决定氨基酸,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反密码于,D错误。‎ ‎19.如图是起始甲硫氨酸和相邻氨基酸形成肽键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结构中可同时出现mRNA、tRNA和rRNA B. 甲硫氨酸处于图中a的位置 C. tRNA结构中无碱基互补配对形成的双链区域 D. mRNA上碱基改变即可改变肽链中氨基酸的种类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表示起始甲硫氨酸和相邻氨基酸形成肽键的示意图,该过程发生的场所是核糖体,图中箭头方向表示翻译的方向,即从左到右,因此图中a表示的是相邻氨基酸,a左侧的氨基酸才是起始甲硫氨酸。‎ ‎【详解】A、图中共有3种RNA,即mRNA(翻译的模板)、tRNA(识别密码子并转运相应的氨基酸)和rRNA(组成核糖体的重要成分),A正确; B、根据图中箭头可知翻译的方向是由左向右,因此起始甲硫氨酸处于图中a位置的左侧,B错误; C、tRNA结构中存在碱基互补配对形成的双链区域,C错误; D、mRNA上碱基改变即改变相应的密码子,但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其控制合成的肽链中氨基酸的种类不一定改变,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结合蛋白质合成过程示意图,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等基础知识,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20.下列有关基因表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一个tRNA上反密码子只能与mRNA上的一种密码子配对 B. 基因的转录是从DNA的模板链的起始密码子开始的 C. 线粒体、叶绿体中可发生DNA复制,但不进行基因的表达 D. 密码子的简并性是指每种氨基酸都有多个密码子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关于tRNA,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结构:单链,存在局部双链结构,含有氢键;  (2)种类:61种(3种终止密码子没有对应的tRNA);  (3)特点:专一性,即一种tRNA只能携带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由一种或几种特定的tRNA来转运;  (4)作用:识别密码子并转运相应的氨基酸。  2、有关密码子,考生可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概念:密码子是mRNA上相邻的3个碱基;  (2)种类:64种,其中有3种是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  (3)特点:一种密码子只能编码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能由一种或多种密码子编码;密码子具有通用性,即自然界所有的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详解】A、一个tRNA上的反密码子只能与mRNA上的一种密码子配对,A正确;  B、基因的转录是从DNA的模板链的启动子开始的,起始密码子位于mRNA上,B错误;  C、线粒体、叶绿体是半自主复制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中可发生DNA复制,也能进行基因的表达,C错误;  D、一种氨基酸可能由一种或几种密码子编码,因此并不是每一种氨基酸都有多个密码子,D错误。  故选A。‎ ‎21.一个转运RNA一端的碱基序列是CUG,则它搬运的氨基酸所对应的DNA模板链的碱基序列是(  )‎ A. CTG B. GCU C. GAC D. CAG ‎【答案】A ‎【解析】‎ ‎【分析】‎ 遗传信息:基因中能控制生物性状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遗传密码:又称密码子,是指mRNA上能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  反密码子:是指tRNA的一端的三个相邻的碱基,能专一地与mRNA上的特定的3个碱基(即密码子)配对。‎ ‎【详解】一个转运RNA一端的碱基序列是CUG(反密码子),则其对应的mRNA上的碱基序列为GAC(密码子),而mRNA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形成的,因此其对应的DNA模板链的碱基序列是CTG。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2.已知AUG、GUG为起始密码子,UAA、UGA、UAG为终止密码子.某原核生物的一个信使RNA碱基排列顺序如下:A-U-U-C-G-A-U-G-A-C…(40个碱基)…C-U-C-U-A-G-A-U-C-U,此信使RNA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含氨基酸的个数为(  )‎ A. 20个 B. 15个 C. 16个 D. 18个 ‎【答案】C ‎【解析】‎ ‎【分析】‎ 密码子共用64种,包括2种起始密码子、3种终止密码子和59种其他密码子,其中起始密码子不仅可以作为翻译开始的信号,还能编码相应的氨基酸;3种终止密码子只是终止翻译的信号,不编码氨基酸;59种其他密码子只编码相应的氨基酸。‎ ‎【详解】该信使RNA碱基序列为:A-U-U-C-G-A-U-G-A-C…(40个碱基)…C-U-C-U-A-G-A-U-C-U,已知AUG、GUG为起始密码子,UAA、UGA、UAG为终止密码子,则该序列的第6、7、8三个碱基构成起始密码子(AUG),后面依次每三个碱基对应一个密码子,省略的40个碱基与起始密码子后面的两个碱基构成42÷3=14个密码子,省略的40个碱基后面第二个密码子UAG为终止密码子,即编码序列长度为5+40+3=48,则此信使RNA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含氨基酸的个数为48÷3=16个。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遗传信息的翻译,重点考查密码子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密码子的种类及作用,能运用密码子的相关知识,准确判断翻译的起点和终点。本题的易错点是终止密码子的作用,学生要明确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只是起终止信号的作用。‎ ‎23.下列有关中心法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逆转录酶是通过逆转录合成的 B. 转录过程需要tRNA和核糖体的共同参与 C. 中心法则总结了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 D. 中心法则只适应于有细胞结构的生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 中心法则的内容: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自我复制;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可以从RNA流向RNA,即R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RNA流向DNA,即逆转录。‎ ‎【详解】A、逆转录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是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合成的,A错误;  B、翻译过程需要tRNA和核糖体的共同参与,B错误;  C、中心法则总结了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C正确;  D、中心法则适应于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和无细胞结构的病毒,D错误。  故选C。‎ ‎24.如图表示人体内苯丙氨酸的代谢途径,据图分析,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由苯丙氨酸合成多巴胺需要多对基因控制 B. 基因1不正常而缺乏酶1可能引起苯丙酮尿症 C. 基因2突变而缺乏酶2将导致人患白化病 D. 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  ①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白化病、豌豆的粒形;  ②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如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囊性纤维病。‎ ‎【详解】A、由图可知,由苯丙氨酸合成多巴胺需要多对基因控制,A正确;  B、基因1不正常,不能合成酶1,而使苯丙氨酸大量转化为苯丙酮酸,导致苯丙酮尿症,B正确;  C、由题可知,缺乏酶2不能合成黑色素,将导致人患白化病,C正确;  D、题中显示,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D错误。  故选D。‎ ‎25.下列有关基因重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重组发生在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过程中 B. 基因A因缺失部分碱基形成它的等位基因a属于基因重组 C. 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可能导致基因重组 D. 基因重组可发生在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精子的过程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重组:  1、概念: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  2、类型:  (1)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  (2)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  3、意义:(1)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2)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的进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详解】A、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A错误;  B、基因A因缺失部分碱基形成它的等位基因a属于基因突变,B错误;  C、在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可能导致基因重组,C正确;  D、基因重组可发生在初级精母细胞形成次级精母细胞的过程中,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重组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重组的概念、类型及意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6.如图是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不同分裂时期的图像,请根据图像判定每个细胞发生的变异类型(  )‎ A. ①基因突变 ②基因突变 ③基因突变 B. ①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  ②基因突变  ③基因重组 C. ①基因突变 ②基因突变 ③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 D. ①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  ②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  ③基因重组 ‎【答案】A ‎【解析】‎ ‎【分析】‎ 明确各个细胞分裂的方式:①②为有丝分裂,③为减数分裂;再根据各种变异发生的范围和类型来判断①②③的变异类型。‎ ‎【详解】图中①②分别属于有丝分裂的中期和后期;A与a所在的DNA分子都是经过复制而得到的,所以图中①②的变异类型只能属于基因突变;③属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A与a的不同可能来自于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而亲本的基因型为AA,因此③的变异类型也只能属于基因突变,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7.导致遗传物质变化的原因有很多,图中字母代表不同基因,其中变异类型①和②依次是 (  )‎ A. 突变和倒位 B. 重组和倒位 C. 重组和易位 D. 易位和倒位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①过程的结果导致基因a、b丢失,但多出了一个染色体原来没有过的基因J,因此表示染色体的易位;②过程的结果导致基因c、d的位置互换,表示染色体的倒位。综上分析,A、B、C三项均错误,D项正确。‎ 考点:染色体变异 ‎【名师点睛】本题通过模式图考查学生对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与已知染色体上基因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为参照,找出①②过程的结果导致的变化,据此判断染色体变异的类型。本题的易错点在于没有把握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易位和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的本质区别而错选B。‎ ‎28.下列遗传病中,属于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染色体数目异常的是(  )‎ A. 抗维生素D佝偻病 B. 青少年型糖尿病 C. 猫叫综合征 D. 先天性愚型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详解】AB、抗维生素D佝偻病和青少年型糖尿病形成的原因都是基因突变,AB错误;  C、猫叫综合征形成的原因是染色体结构变异,C错误;  D、先天愚型(21三体综合征)是由于染色体数目异常引起的人类遗传病,属于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染色体数目异常,产生了含两条21号染色体的异常配子引起的,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实例,能准确判断各选项涉及遗传病的类型,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9.细胞核中某基因含有300个碱基对,其中鸟嘌呤占20%,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 该基因可边转录边翻译 B. 该基因第三次复制需要消耗腺嘌呤脱氧核苷酸1440个 C. 该基因中含有氢键720个 D. 由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最少含有100种氨基酸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该基因由300个碱基对组成,其中鸟嘌呤G占全部碱基的20%,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C=G=20%,T=A=50%-20%=30%,则该基因中胞嘧啶和鸟嘌呤的数目都为300×2×20%=120个,而腺嘌呤和胸腺嘧啶的数目都为180个。‎ ‎【详解】A、该基因位于细胞核中,所以不可能边转录边翻译,A错误;  B、由题意鸟嘌呤占20%,可知腺嘌呤占30%,即该基因中腺嘌呤有300×2×30%=180个,该基因第三次复制需要消耗腺嘌呤(23-22)×180=720个,B错误;  C、由于A与T之间通过2个氢键配对,G与C之间通过3个氢键配对,所以该基因中含有氢键数为180×2+300×2×20%×3=720个,C正确;  D、该基因含有300个碱基对,转录后形成的mRNA含有300个碱基,最多可含有100个密码子,所以编码的蛋白质最多含有100个氨基酸,但最多只有20种氨基酸,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的复制,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掌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能运用其延伸规律进行简单的计算;掌握DNA半保留复制特点,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3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是二倍体 B. 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染色体变异是定向的 C. 一般情况下,水稻花药内可发生基因重组,而根尖则不能 D. 基因突变一般不会改变基因的数量,而染色体结构变异都会有基因数量的变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  (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②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  (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2、判断一个个体是单倍体还是几倍体的关键是看该个体是由什么发育来的。若该个体是由未受精的配子直接发育来的,则为单倍体;若该个体是由受精卵发育来的,体细胞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 ‎【详解】A、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体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的个体是二倍体,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来,体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的个体是单倍体,A错误;  B、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都是不定向的,B错误;  C、基因重组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水稻花药中能进行减数分裂,而根尖不能进行减数分裂,因此一般情况下,水稻花药内可发生基因重组,而根尖则不能,C正确;  D、基因突变一般不会改变基因的数量,而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或重复会改变基因数量,但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和倒位不能改变基因数量,D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 ‎31.图甲表示基因型为AaBb的某高等动物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图乙表示该动物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 ‎(1)在图甲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______过程,a、a基因分离发生在______过程(填图中数字)。在图甲的③过程中,细胞内的染色体数与染色体DNA数之比为______。‎ ‎(2)在图甲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加倍处在图乙中的______过程。(填图中数字)‎ ‎(3)若已知图甲②过程中细胞的基因型是AAbb,则细胞Ⅳ的基因型为______。‎ ‎【答案】 (1). ① (2). ②或③ (3). 1:2或1:1 (4). ⑥ (5). a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甲可知,①表示初级卵母细胞,Ⅱ表示次级卵母细胞,Ⅲ表示第一极体,Ⅳ表示卵细胞,Ⅴ表示第二极体。图乙中,A段染色体数目减半,表示减数分裂;B段染色体数目恢复,表示受精作用;C段分裂前后染色体数目不变,表示有丝分裂。‎ ‎【详解】(1)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根据分析可知,图甲中①过程为初级卵母细胞时期,包含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a、a基因分离即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根据分析可知,②③过程为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所以a、a基因分离即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可发生在②③过程中。图甲的③为次级卵母细胞,③过程为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含有姐妹染色单体,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所以细胞内的染色体数与染色体DNA数之比为1:2或1:1。‎ ‎(2)在图甲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处在图乙中的⑥过程。‎ ‎(3)Ⅱ表示次级卵母细胞,Ⅲ表示第一极体,若已知图甲②过程中细胞基因型是AAbb,则Ⅱ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减数第二次分裂结束形成的细胞Ⅳ的基因型为aB。‎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图形的分析,这就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对细胞分裂图和曲线图作出准确的分析,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32.某昆虫的眼色受一对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a控制,翅形由另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现有3个品系:赤眼卷翅(雌)、紫眼卷翅(雌)、赤眼长翅(雄)。如图为该昆虫3个品系间的两组杂交实验(数字表示个体数量/单位只)。请回答:‎ ‎(1)眼色和翅形的显性性状分别是______、______。‎ ‎(2)无论亲本正交还是反交,第1组、第2组实验F1‎ 的两种翅形个体中,雌雄比例均始终接近1:1,说明控制翅形的基因位于______染色体上。亲本中的赤眼卷翅和紫眼卷翅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 ‎(3)第1组F1赤眼卷翅个体雌雄交配产生的F2既有赤眼卷翅个体又有赤眼长翅个体,可用基因的______(填“分离”或“自由组合”)定律来解释。‎ ‎【答案】 (1). 赤眼 (2). 卷翅 (3). 常 (4). AABb或AaBb (5). aaBb (6). 分离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第1组的F1赤眼卷翅自交,F2有赤眼卷翅:赤眼长翅≈2:1,出现性状分离,说明卷翅对长翅为显性,且显性纯合致死。  第2组的F1赤眼卷翅自交,F2有四种表现型赤眼卷翅、赤眼长翅、紫眼卷翅、紫眼长翅,说明赤眼对紫眼显性,卷翅对长翅显性,则F1的赤眼卷翅的基因型为AaBb,由于F2四种表现型:赤眼卷翅:赤眼长翅:紫眼卷翅:紫眼长翅=6:3:2:1,说明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据此答题。‎ ‎【详解】(1)根据第1组实验结果可知卷翅对长翅为显性,且卷翅纯合子致死;根据第2组的亲本中紫眼与赤眼杂交后代均为赤眼,说明赤眼对紫眼为显性。  (2)无论亲本正交还是反交,第1组、第2组实验F1的两种翅形个体中,雌雄比例均始终接近1:1,说明控制翅形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由于眼色基因也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第1组亲本杂交的子一代均为赤眼,则亲本为AA或Aa,第2组亲本紫眼和赤眼杂交的后代都是赤眼,说明亲本赤眼雄性的基因型为AA,则第1组的亲本中赤眼卷翅基因型为AABb或AaBb、第2组中的F1中出现了长翅和卷翅,故亲本紫眼卷翅的基因型为aaBb。 (3)第1组F1赤眼卷翅个体雌雄交配产生的F2既有赤眼卷翅个体又有赤眼长翅个体,可用基因的分离定律来解释。‎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图能力和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33.图甲为某真菌线粒体中蛋白质的合成示意图,图乙为图甲中过程②的示意图。‎ 请据图回答:‎ ‎(1)图甲细胞完成过程①需要________________等物质。‎ ‎(2)根据图甲分析,核糖体分布的场所有___________。‎ ‎(3)RNA聚合酶与图甲中的______结合才能完成相应生理过程。‎ ‎(4)图乙所示生理过程碱基互补配对方式是______。请用箭头在图乙的方框中______标出a在f上的移动的方向。‎ ‎【答案】 (1). 酶、ATP、核糖核苷酸 (2).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3). DNA (4). A-U、G-C (5). ←‎ ‎【解析】‎ ‎【分析】‎ 分析甲图:①是细胞核DNA转录形成mRNA的过程,②是翻译过程,③是线粒体DNA转录形成mRNA的过程,④是翻译过程。  分析乙图:根据多肽链的长度可知,翻译的方向是从右向左。‎ ‎【详解】(1)①是转录过程,该过程的模板是DNA的一条链,需要RNA聚合酶催化、ATP供能、核糖核苷酸作为原料。‎ ‎(2)核糖体是翻译形成蛋白质的场所,根据图甲分析可知,核糖体分布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3)RNA聚合酶催化转录过程,其与图甲DNA上的启动子结合后完成相应的生理过程。 ‎ ‎(4)图乙所示为翻译过程,该过程中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是A-U、G-C。根据图乙中四条多肽链的长度可知翻译的方向是从右向左。‎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等基础知识,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34.果蝇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X、Y染色体既有同源区段(图示Ⅰ段),也有非同源区段(图示Ⅱ段)。请据图回答:‎ ‎(1)控制果蝇的红眼和白眼的这对等位基因(W、w)位于X染色体的______区段(填“Ⅰ”或“Ⅱ”)。‎ ‎(2)果蝇的刚毛(D)对截毛(d)为显性,属于伴性遗传。现有纯合的刚毛与截毛雌雄果蝇若干,请设计一个杂交实验判断等位基因Dd的位置,是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Ⅰ,还是位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Ⅱ.写出实验思路、预期结果及结论。‎ ‎(注:XDY、XdY、XDYD、XdYd、XDXD、XdXd均视为纯合)‎ ‎①实验思路:______‎ ‎②预期结果及结论:‎ 如果______,则Dd这对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Ⅰ;‎ 如果______,则Dd这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Ⅱ。‎ ‎【答案】 (1). Ⅱ (2). 用纯合刚毛雄果蝇与截毛雌果蝇杂交,观察并统计F1(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3). F1(子代)雌雄果蝇都是刚毛 (4). F1(子代)雌果蝇都是刚毛、雄果蝇都是截毛 ‎【解析】‎ ‎【分析】‎ 图示中X、Y染色体的三部分区段,Ⅰ区段为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该区段上含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可发生交叉互换现象。Ⅱ区段是Y染色体上特有的非同源区段,位于该区段上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没有其对应的等位基因,在遗传过程中,表现为限雄遗传。另一个Ⅱ区段是X染色体上特有的非同源区段,位于该区段上的等位基因在Y染色体上没有其对应的等位基因,在遗传过程中会表现出交叉遗传的现象。以上三种片段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上都与性别相关联。‎ ‎【详解】(1)控制果蝇的红眼和白眼的这对等位基因(W、w)位于X染色体的Ⅱ区段。‎ ‎(2)实验思路:用纯合的刚毛雄果蝇与截毛雌果蝇杂交,观察并统计F1‎ 的表现型及比例。如果D、d这对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上,则亲本纯合的截毛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dXd,刚毛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DY,二者杂交所得子代的基因型为XDXd,XdY,子代雌果蝇都是刚毛,雄果蝇都是截毛;如果D、d这对基因是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则亲本纯合的截毛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dXd,刚毛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DYD,二者杂交所得子代的基因型为XDXd,XdYD,子代雌雄果蝇都是刚毛。‎ 故预期结果及结论:若F1雌雄果蝇都是刚毛,则D、d这对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Ⅰ上。若F1雌果蝇都是刚毛、雄果蝇都是截毛,则D、d这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Ⅱ上。‎ ‎【点睛】本题考查伴性遗传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