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重庆市九校联盟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重庆市九校联盟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2017 年秋“九校联盟”高二年级期中测试 生 物 试 题 一、选择题 1. 下列关于遗传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三倍体无子西瓜性状不可遗传 B. DNA 分子碱基对排列顺序的改变一定会导致基因突变 C. 用二倍体植物花药经离体培养得到的植株即可用于杂交 D. 基因型 AaBb 的亲本植物自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 9∶3∶3∶1,则子代中基因型不同于亲 本的个体所占比例为 3/4 【答案】D 【解析】三倍体无子西瓜的育种原理是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A 错误;DNA 分 子中有遗传效应的判断的碱基对排列顺序的改变才会导致基因突变,B 错误;用二倍体植物花 药经离体培养得到的植株是单倍体,不可育,因此不可以用于杂交,C 错误;基因型 AaBb 的 亲本植物自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 9∶3∶3∶1,则子代中基因型不同于亲本的个体所占比例 =1-不同=1-1/2×1/2=3/4,D 正确。 2. 遗传学检测两个人的基因组成时,发现甲为 AaB,乙为 AABb,分析甲缺少一个基因的原因, 不可能是( ) A. 基因突变 B. 染色体数目变异 C. 染色体结构变异 D. 甲可能是男性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基因突变不可能使基因数量减少,而是产生有关等位基因,故 A 错误;如 果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异,细胞中少了一条染色体,可导致该染色体上相关基因的丢失,故 B 正 确;如果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同样可导致该染色体上的有关基因丢失,故 C 正确; 男性的性染色体是 XY,X 染色体上的基因在 Y 染色体上可能不存在,故 D 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变异,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 系和通过比较得出争取结论的能力。 3. 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突变后基因位置关系没有改变 B. 体细胞发生的基因突变不能遗传给后代 C. 有害突变在选择中被淘汰,不能作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D. 高倍镜下观察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可判断基因突变的位置 【答案】A 【解析】基因突变指的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其位置并没有发生改变,A 正确;植物体细胞发生 的基因突变,可以通过植物组织培养遗传给后代,B 错误;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有利和有 害的变异都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 错误;基因在光学显微镜下是观察不到的,D 错误。 4. 六倍体小麦和二倍体黑麦可杂交得种子(F1),种子萌发后,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的芽尖, 待其开花后自交得到八倍体小黑麦若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此育种过程依据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B. F1 是一个含四个染色体组的新物种 C. 该过程说明不经过地理隔离也可形成新物种 D. 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此育种过程依据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A 错误;二倍体黑麦的 体细胞中含有 2 个染色体组,经减数分裂后,产生的配子中只含有 1 个染色体组;六倍体普 通小麦的体细胞中含有 6 个染色体组,经减数分裂后,产生的配子中含有 3 个染色体组,因 此,二倍体黑麦与六倍体普通小麦杂交,形成的受精卵中含有 4 个染色体组,所以发育成的 F1 代的体细胞具有 4 个染色体组,但不可育,不是新物种,B 错误;秋水仙素处理幼苗的芽尖, 可得到八倍体小黑麦,产生了新物种,存在生殖隔离,C 正确;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为自然 选择,D 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的相关知识。 5. 甲病和乙病均为单基因遗传病,某家族遗传家系图如下,其中Ⅱ-4 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 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Ⅱ-1 与Ⅲ-5 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 1/4 C. Ⅱ-3 与Ⅱ-4 的后代中理论上共有 9 种基因型和 4 种表现型 D. 若Ⅲ-7 的性染色体组成为 XXY,则产生异常生殖细胞的最可能是其母亲 【答案】D 【解析】Ⅱ3 与Ⅱ4 正常而儿子Ⅲ7 患甲病,说明甲病为隐性遗传病,又由于Ⅱ4 不携带甲病的致 病基因,故甲病为伴 X 隐性遗传病;由于Ⅱ1 和Ⅱ2 个体不患乙病,而Ⅲ1 患乙病,所以乙病为 隐性遗传病,又由于Ⅲ1 患乙病,而父亲不患乙病,故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 错误; Ⅱ1 正常,Ⅲ1 患乙病,Ⅲ3 患甲病,所以Ⅱ1 的基因型为 BbXAXa;Ⅲ5 正常,Ⅱ4 患乙病,Ⅲ7 患甲 病,所以Ⅲ5 的基因型为 BbXAXA 或 BbXAXa.因此,Ⅱ1 与Ⅲ5 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 1/2,B 错误; Ⅱ3 与Ⅱ4 的基因型分别是 BbXAXa 和 bbXaY,所以Ⅱ3 与Ⅱ4 的后代中理论上共有 2×4=8 种基因型 和 2×4=8 种表现型,C 错误;由于Ⅲ7 患甲病,若Ⅲ7 的性染色体组成为 XXY,则基因型为 XaXaY, 其父亲为 XAY,所以产生异常生殖细胞的最可能是其母亲,D 正确。 【考点定位】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6. 将洋葱(2N=16)的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后,培育成植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染色体加倍过程中出现了不完整的细胞周期 B. 秋水仙素处理幼苗抑制了着丝点分裂和纺锤体形成 C. 诱导染色体加倍时发生了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 D. 该植株中存在染色体数为 8、16、32、64 的细胞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染色体加倍过程中细胞不会分裂,也就是没有末期,A 正确;秋水仙素处 理幼苗抑制纺锤体形成,B 错误;诱导染色体加倍时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C 错误;该植株 中存在染色体数为 16、32、64 的细胞,D 错误;答案是 A。 考点:本题考查多倍体形成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 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7. 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B. 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能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差别越来越大,但生物没有进化 C. 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D.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 【答案】D 【解析】新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是:变异、自然选择和隔离。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 频率的改变,但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并不等于形成新物种,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 形成。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生物的表现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错误; 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能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差别越来越大,使生物进化,B 错误; 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但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C 错误;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种 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D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定位】新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 【名师点睛】易错警示 与物种形成有关的 2 个“不一定” (1)物种的形成不一定都需要经过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产生。 (2)生物进化不一定导致物种的形成 ①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这种变化可大可小,不一定会突破物种的界限, 即生物进化不一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②新物种一旦形成,则说明生物肯定进化了。 8.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H2CO3/NaHCO3 对血浆 pH 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B. 内环境的温度随气温变化而变化 C. 人体的内环境即指体液 D. 葡萄糖以自由扩散方式从消化道腔中进入内环境 【答案】A 【解析】血浆中的缓冲物质 H2CO3/NaHCO3 对血浆 pH 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A 正确;人为恒温动 物,内环境的温度不会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B 错误;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内液,人体的内 环境即指细胞外液,C 错误;葡萄糖以主动运输方式从消化道腔中进入内环境,D 错误。 9.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血浆等,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 B. 内环境成分中含有 CO2、尿素、神经递质等,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C. 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的量相差较大,HCO3 ﹣、HPO4 ﹣等参与维持血浆 PH D. 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葡萄糖、血红蛋白,当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就达到稳态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淋巴细胞存在于血浆和淋巴中,抗体存在于内环境中,与抗原的结合发 生在内环境中,故 A 正确;CO2、尿素、神经递质等属于内环境的成分,神经—体液—免疫调 节网络属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故 B 正确;组织液渗回血浆的物质为小分子物质,渗入 淋巴的物质主要为大分子物质,内环境的稳态与 HCO3 -、HPO4 2-等离子有关,故 C 正确;血红 蛋白不是血浆的组成成分,故 D 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 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0. 下列有关遗传、变异、生物进化的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是基因突变和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B. 孟德尔发现,非等位基因之间的遗传都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C. 地理隔离阻止种群间基因交流,种群基因库的差异导致种群间产生生殖隔离 D. 处于遗传平衡状态下的种群,基因重组现象也会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答案】C 【解析】突变和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其中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A 错误; 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中,只有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 错误;地理隔离阻止种群间基因交流,种群基因库的差异导致种群间产生生殖隔离,C 正确; 处于遗传平衡状态下的种群,基因重组现象不会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D 错误。 11. 如图为某哺乳动物某个 DNA 分子中 a、b、c 三个基因的分布状况,其中Ⅰ、Ⅱ为非基因 序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a、b、c 中任意一个基因发生突变,一般不会影响其他两个基因的表达 B. 在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a、b 之间一般不发生互换 C. 提高突变频率的因素可分为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 D. 若某 DNA 分子中 b、c 基因位置互换,则发生了染色体易位 【答案】D 【解析】基因是遗传物质的基本功能单位,图中每一个基因发生突变,一般不会影响其他基 因的表达,A 正确;在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互换,而 a、b 属于一条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B 正确;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都能够诱导基 因突变,提高基因突变的频率,C 正确;b、c 基因位置互换,则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倒 位,D 错误。 12. 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稳态是机体通过消化、呼吸、循环、泌尿这四个系统的协调活动来维持的 B. 缓冲物质的存在使得机体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维持 pH 稳态 C. 人体稳态指的是各项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 D. 维持人体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答案】D 【解析】稳态是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在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维持的相对稳定状 态,A 错误;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包括 PH 的调节,超出这个限度,稳态 就会遭到破坏,B 错误;人体稳态指的是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和各项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 C 错误;维持人体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D 正确。 13. 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的途径是( ) A. 外界食物→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环境→细胞 B. 外界食物→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内环境→细胞 C. 外界食物→内环境→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细胞 D. 外界食物→循环系统→内环境→消化系统→细胞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高等动物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首先外界食物要经消化系统消化吸收进 入血浆,然后随血循环系统将营养物质运输到全身各处,再从血浆中出来到达组织液,最终 被组织细胞吸收利用,所以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的途径是外界食物→消化 系统→循环系统→内环境→细胞,B 正确。 考点:外界环境、内环境及细胞内液间的关系 14. 下列关于内环境及稳态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内环境的渗透压主要由 HCO3 -维持 B. 尿中蛋白质含量异常增多的肾功能障碍患者,常出现组织水肿 C. 饮水不足,将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内环境稳态失调 D. 剧烈运动后肌肉产生的乳酸会使血浆 pH 明显下降 【答案】B 【解析】内环境的渗透压主要由无机盐和蛋白质决定,无机盐中以 Na+和 Cl-占主要,A 错误; 尿中蛋白质含量异常增多的肾功能障碍患者,血浆渗透压降低,常出现组织水肿,B 正确;饮 水不足,将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水分重吸收增加,内环境稳态不会失调,C 错误;无氧 呼吸产生的乳酸进入内环境,会被内环境中缓冲物质中和,不会明显降低血浆 PH,D 错误。 15. 在人体的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理过程是 ( ) A. 乳酸被 NaHCO3 中和 B. 剧烈运动时产生乳酸 C. 血浆蛋白质的合成 D. 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最终形成葡萄糖 【答案】A 【解析】乳酸被 NaHCO3 中和发生特异性结合在血浆中,A 正确;剧烈运动时产生乳酸发生在细 胞质基质中,B 错误;血浆蛋白的合成位于细胞质的核糖体上,C 错误; 食物中淀粉经消化, 最终形成葡萄糖发生在消化道内,不属于内环境,D 错误。 16. 由于某种原因,某生物体细胞内某条染色体上多了几个基因,这种变异属于( ) A. 基因突变 B. 染色体结构变异 C. 染色体数目变异 D. 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 【答案】B ........................ 17. 仅考虑男性的 26 对等位基因,正常情况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一个精原细胞产生两个相同精子的概率为 1/223 B. 某男子经减数分裂最多可以产生 226 种不同的精子 C. 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的精子中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D. 细胞的全套染色体中有 23 条通过儿子传给孙女 【答案】C 【解析】一个精原细胞产生四个两种精子,A 错误;某男子经减数分裂最多可以产生 223 种不 同的精子,B 错误;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的精子,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C 正确;男性细胞的全 套染色体中有最多有 22 条通过儿子传给孙女,D 错误。 【考点定位】细胞的减数分裂 18. 关于生物的进化,下列叙述中正确的一组是( ) ①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但基因频率变化时并不一定出现新的物种 ②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③物种的形成必须通过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才能实现,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④达尔文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A. ①② B. ①④ C. ①③ D. ②③ 【答案】A 【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生物进化,但并 不一定出现新的物种,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①正确;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 向,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②正确;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物种形成可以 不经过地理隔离,③错误;达尔文认为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④错误。综上所述,选 A。 19. 下面是有关果蝇的培养记录,通过本实验可以说明( ) A. 果蝇的突变是通过影响酶的活性而引起的 B. 果蝇的突变率与培养温度有关 C. 果蝇在 25 ℃时突变率最高 D. 果蝇的突变率与培养地点所处的海拔高度有关 【答案】B 【解析】通过该实验只能证明温度影响果蝇的突变率,但不能证明温度通过影响酶的活性而 影响果蝇的突变率,A 错误;在相同的海拔高度下,培养的温度条件不同,果蝇的突变率具有 显著差异,这说明果蝇的突变率与培养温度有关,B 正确;该实验只能证明在 25℃时突变率 高于 19℃,但不能说明果蝇在 25℃时突变率最高,C 错误;在同一培养温度条件下,不同海 拔高度,果蝇的突变率无显著差异,这果蝇的突变率与培养地点所处的海拔高度无关,D 错误。 20. 下面有关单倍体和染色体组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一个染色体组中无等位基因 B. 有性生殖的配子细胞中染色体肯定为一个染色体组 C. 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成的个体称为单倍体 D. 普通小麦含 6 个染色体组、42 条染色体,其单倍体含 3 个染色体组、21 条染色体 【答案】B 【解析】染色体组是大小形态各不相同,携带者发育成本物种的全部遗传信息的一组染色体, 一个染色体组内无同源染色体,不含等位基因,A 正确;有性生殖的配子细胞中染色体不一定 为一个染色体组,如由四倍体物种形成的配子含有 2 个染色体组,B 错误;单倍体通常是由配 子直接发育而来的个体,则未经受精的卵细胞发育成的植物,一定是单倍体,C 正确;普通小 麦含 6 个染色体组、42 条染色体,则它的配子中含有个染色体组、21 条染色体,所以单倍体 中也含 3 个染色体组、21 条染色体,D 正确。 21. 如果在一个种群中,基因型为 AA 的比例占 25%,Aa 的比例占 50%,aa 的比例占 25%。已 知 aa 的个体失去求偶繁殖能力,则随机交配一代后,子代中遗传因子组成为 aa 的个体所占 的比例为( ) A. 1/16 B. 1/4 C. 1/8 D. 1/9 【答案】D 【解析】由题意可知,基因型 AA 的比例占 25%,基因型 Aa 的比例占 50%,基因型 aa 的比例 占 25%,基因型 aa 的个体失去求偶繁殖能力,所以能繁殖后代的基因型是 AA 和 Aa,AA 的基 因型频率是 25%÷(25%+50%)=1/3,Aa 的基因型频率是 50%÷(25%+50%)=2/3,子代基因型为 aa,其亲本的基因型一定是 Aa,Aa×Aa→AA:Aa:aa=1:2:1,两个亲本的基因型是 Aa 的概率 各是 2/3,所以 aa=2/3×2/3×1/4=1/9,D 正确,A、B、C 错误。 【点睛】本题是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先根据题意判断出能繁殖后代的基因型频率,然后进 行相关计算。 22. 蝴蝶的性别决定为 ZW 型。有一种极为罕见的阴阳蝶,即一半雄性一半雌性的嵌合体,其 遗传解释如图所示。据此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由图可推断,Z 和 W 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与性别决定有关 B. 过程Ⅰ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过程Ⅱ、过程Ⅲ表达的基因完全不同 C. 阴阳蝶的出现属于染色体变异,这种变异可以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到 D. 若阴阳蝶能产生配子,则雌配子全部正常,雄配子全部不正常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从图中无法推断 Z 和 W 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与性别决定有关,A 错误;过程 Ⅰ表示受精作用,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过程Ⅱ、过程Ⅲ表达的基因具有选择性,不完全 相同,B 错误;阴阳蝶的出现是由于部分细胞丢失了 W 染色体,属于染色体变异,这种变异可 以通过光学显微镜在有丝分裂中期观察到,C 正确;若阴阳蝶能产生配子,则雌配子全部正常, 雄配子一半正常,D 错误;答案是 C。 考点:本题考查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和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 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23. 下列关于基因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基因工程的生物学原理是基因重组 B.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能够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C. 基因工程属于分子水平的操作 D. 整个过程都在细胞外进行 【答案】D 【解析】基因工程又叫 DNA 重组技术,基因工程的生物学原理是基因重组,A 正确;按照人们 的意愿,通过体外 DNA 重组和转基因等技术定向改造生物的性状,B 正确;基因工程属于分子 水平的操作,C 正确;基因工程中第三部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说明基因工程是在生物体 外和体内进行的,D 错误。 24. 下图为基因的作用与性状的表现流程示意图。正确的选项是( ) A. ①过程是转录,它以 DNA 的两条链为模板、四种核苷酸为原料合成 mRNA B. ②过程中只需要 mRNA、氨基酸、核糖体、酶、ATP 即可完成 C. 人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对性状的直接控制,使得结构蛋白发生变化所致 D. 某段 DNA 上发生了基因突变,则形成的 mRNA、蛋白质一定会改变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图中①过程表示 DNA 转录,是以 DNA 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 RNA 的过程, 故 A 错误;图中②过程表示翻译,需要 tRNA、mRNA、氨基酸、核糖体、酶、ATP 等才能完成, 故 B 错误;人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因为控制血红蛋白的基因中的 T-A 碱基对被置换成了 A-T 碱基对,导致血红蛋白中一个谷氨酸被替换成了缬氨酸,从而引起了血红蛋白结构的改变, 体现了基因对性状的直接控制,故 C 正确;如果某段 DNA 上发生了基因突变,即基因中碱基 对的置换、缺失和增添,则形成的 mRNA 一定会改变,但是性状不一定改变,故 D 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的表达、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 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5. 猫类中有一种控制毛色的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表现型有红色(显性)、黑色(隐性)、花 斑色(杂合),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黑色母猫与红色公猫交配,所生母猫均为花斑色 B. 花斑母猫与红色或黑色公猫交配,均可生出红色母猫 C. 花斑母猫与红色或黑色公猫交配,所生公猫一定不是黑色 D. 黑色母猫生出花斑母猫和黑色公猫,小猫的父亲一定不是同一只公猫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黑色母猫与红色公猫交配,为:XaXa×XAY,子代为 XaY(黑色雄猫)和 XAXa (花斑色雌猫),故 A 正确;花斑母猫与红色公猫交配,为:XAXa×XAY,子代母猫为 XAXa 和 XAXA, 都是红色;花斑母猫与黑色公猫交配,为:XAXa×XaY,子代母猫为 XAXa(花斑色)和 XaXa(黑 色),故 B 错;花斑母猫与红色公猫或黑色公猫交配,子代公猫为 XAY(红色)和 XaY(黑色), 故 C 错;黑色母猫与红色公猫交配,为:XaXa×XAY,子代为 XaY(黑色雄猫)和 XAXa(花斑色 雌猫),父亲为同一只公猫红色公猫,故 D 错。 考点:本题考查伴性遗传运用,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 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26. 鸟类的性别决定为 ZW 型。现已知控制鸡的芦花与非芦花性状的基因分别是 B 和 b,位于 Z 染色体上。为了尽早且准确地知道小鸡的性别,应选用( ) A. 非芦花母鸡和芦花公鸡交配 B. 芦花母鸡和芦花公鸡交配 C. 芦花母鸡与非芦花公鸡交配 D. 非芦花母鸡与非芦花公鸡交配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母鸡基因型有 ZBW,ZbW 两种,表现型分别是芦花鸡和非芦花鸡;公鸡基 因型有 ZBZB、ZBZb、ZbZb 三种,表现型分别是芦花鸡、芦花鸡和非芦花鸡;芦花母鸡(ZBW) 与非芦花公鸡(ZbZb)交配,后代中凡属芦花羽毛(ZBZb)的都是公鸡,而非芦花羽毛(ZbW)的全 为母鸡,根据这一规律,可以尽早鉴别出公母,从而选留所需的小鸡,故 C 正确。而其余的 里面后代中雌性和雄性都有芦花和非芦花,无法进行鉴定,故 A、B、D 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伴性遗传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7. 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正确理解是( ) ①环境的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变异 ②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③变异是不定向的 ④变异是定向的 ⑤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可能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 A. ②④⑤ B. ②③⑤ C. ①②④ D. ①③⑤ 【答案】B 【解析】①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①错误; ②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②正确; ③④变异是不定向的,③正确;④错误; ⑤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积累,变异可以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⑤正确. 【考点定位】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 2、意义: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物种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3、限性:①对遗传和变异 的本质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②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水 平.③强调物种形成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不能很好地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28.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人类的遗传病。为了研究其发病率与遗传方式,正确的方法是( ) ①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并计算发病率 ②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研究遗传方式 ③在患者家系中调查并计算发病率 ④在患者家系中调查研究遗传方式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 【答案】B 【解析】研究红绿色盲的发病率要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进行调查,研究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要 在具有色盲患者的家系中进行调查研究,B 正确。 【考点定位】遗传病 【名师点睛】发病率与遗传方式调查的不同点 项目 调查对象及范围 注意事项 结果计算及分析 遗传病 发病率 广大人群 随机抽样 考虑年龄、性别等因素,群体 足够大 遗传 方式 患者家系 正常情况与患病情况 分析基因显隐性及所在的染色体类型 易错警示 关于遗传病调查的 3 个注意点 (1)调查人群中遗传病的注意事项 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红绿色盲、白化病等。多基因遗传病容易受 环境因素影响,不宜作为调查对象。 (2)调查遗传病发病率时,要注意在人群中随机调查,并保证调查的群体足够大,如不能在 普通学校调查 21 三体综合征患者的发病率,因为学校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没有做到在人群中 随机调查;但红绿色盲、高度近视等的发病率可以在学校范围内展开调查。 (3)调查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时,要在患者家系中调查,并绘出遗传系谱图。 29. 2011 年 7 月,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表报告指出,在 1998~2008 年 10 年间,新几内亚岛上 发现了 1060 种新物种,其中有 12 种为哺乳动物,如居住在火山里的羊毛鼠、惹人喜爱的扁 鳍 海豚等。下列关于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B.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C. 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 D. 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答案】C 【解析】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主要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也可以是在互利的条 件下相互选择,共同进化,如兰花与专门为它传粉的蛾,A 错误;生物的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 性、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新物种的形成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B 错误;一个物种的 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因为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着共同进化,C 正确;共 同进化包括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D 错误。 30. 科学兴趣小组偶然发现某植物雄株出现一突变体(一个基因突变)。为确定突变基因的显 隐性及其位置,设计了杂交实验方案:利用该突变雄株与多株野生纯合雌株杂交,观察记录 子代中表现突变性状的雄株在全部子代雄株中所占的比率(用 Q 表示),以及子代中表现突变 性状的雌株在全部子代雌株中所占的比率(用 P 表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若突变基因位于 Y 染色体上,则 Q 和 P 值分别为 1、0 B. 若突变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 Q 和 P 值分别为 0、1 C. 若突变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且为隐性,则 Q 和 P 值分别为 1、1 D. 若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 Q 和 P 值分别为 1/2、1/2 【答案】C 【解析】突变基因位于 Y 染色体上,无论是显性或隐性突变,对于雌株无影响,而后代雄株 均受突变体,A 正确;若突变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子代雌株全是突变体,而雄株 无突变体,B 正确;若突变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且为隐性,则雌雄株均不表现突变性状,故 C 错误;若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子代中有一半为突变植株,另一半表现正常, D 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了分离定律和伴性遗传的规律和特点,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 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并且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 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 31. 下图为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①②③④⑤均表示人体的体液。据 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细胞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其中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 ____________(填标号)。 (2)氧气从血液中进入肝细胞的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图中标号和箭头表示)。 生物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标号)。 (3)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②与③成分 含量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①为脑细胞,则②比①③中氧气含量会___________________(高、低、相等)。 【答案】 (1). ③④ (2). ⑤→②→③→① (3). ① (4). ②(血浆)中蛋白 质含量较高 (5). 高 (1)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即图中的③④。 (2)血浆中红细胞携带的氧气要穿过红细胞膜到血浆,再穿过毛细血管壁到组织液,然后穿过 肝细胞细胞膜,最后进入线粒体内被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利用,所以在图中经过的途径为 ⑤→②→③→①。 (3)血浆与组织液和淋巴相比,血浆中含有较多大分子的蛋白质,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的含 量较少。 (4)如果该图为肝脏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该细胞上胰岛素受体受损,血糖浓度即便升高,胰 岛素因没有胰岛素受体结合而积累,所以血浆中胰岛素含量升高。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弄清细胞与外部环 境进行物质交换需要依次经过的哪些内环境部位。 32. 野生猕猴桃是一种多年生的富含维生素C的二倍体(2n=58)小野果。下图是某科研小组 以大量的野生猕猴桃种子(aa)为实验材料培育抗虫猕猴桃无籽新品种的过程,据图回答: (1)填育种类型:①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 ⑥__ (2)若②过程是自交,在产生的子代植株中 AA 的概率为___________; (3)③⑦过程用到的药剂是____________,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③过 程产生的 AAaa 植株是__________填“纯合子”或“杂合子”); (4)若④过程是自交,则产生的 AAAA 的概率是___________。 (5)若⑤过程是杂交,产生的 AAA 植株的体细胞含染色体数目是___________,该植株所结 果实无籽的原因是减数分裂过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A 植株和 AAAA 植株不是一个 物种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⑥过程中用到的工具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操作步骤的第 三步是_______________;AAA 的细胞成功接受抗虫 B 基因后,经植物组织培养产生幼苗,移 栽后长成 AAAB 的抗虫新品种植株,该过程中产生的变异类型是_________。 【答案】 (1). 诱变育种 (2). 多倍体育种 (3). 基因工程(育种) (4). 1/4 (5). 秋水仙素 (6). 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7). 杂合子 (8). 1/36 (9). 87 (10). 联会紊乱,不能产生能育(有效)的配子 (11). 杂交后代不 育 (12). 限制酶 (13). DNA 连接酶 (14). 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15). 基 因重组 【解析】试题分析:⑴据图可知,aa 变为 Aa,发生了基因突变,因此对应的育种方式为诱变 育种;Aa 变成 AAaa,表明染色体数目加倍,对应的育种方式是多倍体育种;过程⑥是将另一 种生物的基因 B 导入个体中,属于基因工程育种。⑵Aa 自交出现 AA 的概率为 1/4.⑶诱导染 色体数目加倍通常使用的试剂是秋水仙素,原理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由 Aa 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形成的 AAaa 属于杂合子。⑷AAaa 个体能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分别 是:AA:Aa:aa=1:4:1,即 AA 的概率为 1/6,因此 AAaa 个体自交形成 AAAA 的概率为 1/6×1/6 =1/36.⑸根据题干可知,猕猴桃的一个染色体组中有 29 条染色体,故 AAA 含有 3 个染色体 组,共有 87 条染色体;三倍体植株在减数分裂过程,联会紊乱,不能产生可育配子,因此高 度不育;由于 AA 植株和 AAAA 植株杂交的后代 AAA 不育,因此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属于 不同的物种。⑹基因工程中需要使用的工具酶有限制酶和 DNA 连接酶;基因工程的第三步是 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基因工程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几种育种方法的过程和原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 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和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 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33. 图一是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在某家族中的系谱图(与甲病有关的基因为 A、a,与乙 病有关的基因为 B、b),经调查,在自然人群中甲病发病率为 19%.图二表示该家族中某个体 体内细胞分裂时两对同源染色体(其中一对为性染色体)的形态及乙病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 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 (2)乙病致病基因是_______(填“显性”或“隐性”)基因.要确定其是否位于 X 染色体 上,最好对家族中的_______个体进行基因检测. (3)图二的 A 细胞的名称是______,B 细胞中含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 (4)根据图二的 C 细胞推断可知,图一中的Ⅱ2 基因型是______.图一中Ⅲ3 与自然人群中仅 患甲病的男子婚配,则他们的后代患遗传病的概率为______. 【答案】 (1).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2). 隐性 (3). Ⅰ1 或Ⅱ3 (4). 次级精母细 胞 (5). 4 (6). aaXBXb (7). 241/304 【解析】试题分析:(1)系谱图显示:Ⅰ3 和Ⅰ4 均患甲病,其女儿Ⅱ4 正常,据此可判断甲病 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2)Ⅰ1 和Ⅰ2 均正常,其儿子Ⅱ1 患乙病,据此可判断乙病的遗传方式是隐性遗传,所以乙病 致病基因是隐性基因。因为男性只含有 1 个 X 染色体,因此要确定乙病致病基因是否位于 X 染色体上,最好对家族中其子女有患乙病的、但亲代不患乙病的男性个体Ⅰ1 或Ⅱ3 进行基因检 测。 (3)图二的 C 细胞进行均等分裂,呈现的特点是同源染色体分离,据此可判断该细胞处于减 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为初级精母细胞,该个体为男性。A 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呈现的特点 是: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子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据此可判断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其细胞名称为次级精母细胞。B 细胞中每一种形态的染色体各有 4 条,说明 B 细胞中含有 4 对 同源染色体。 (4)图二的 C 细胞中的 X 染色体上携带有乙病致病基因 b,说明图二所示个体为图一中的Ⅱ1 或Ⅲ1,进而推知图一中的Ⅱ2 基因型是 aaXBXb。由题意“在自然人群中甲病发病率为 19%”可 推知:在自然人群中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81%,a 基因的频率为 9/10,A 基因的 频率为 1/10,基因型为 AA:Aa=(1/10×1/10):(2×1/10×9/10) =1:18,即在甲病患者 中 AA 占 1/19,Aa 占 18/19。图一中Ⅲ3 与自然人群中仅患甲病的男子婚配,若只研究甲病, 则Ⅲ3 的基因型为 Aa,该男子的基因型为 1/19AA、18/19Aa,子代正常的概率为 18/19×1/4aa =9/38,患甲病的概率为 1-9/38=29/38;若只研究乙病,则Ⅲ3 的基因型为 1/2XBXB、1/2XBXb, 该男子的基因型为 XBY,子代患乙病的概率为 1/2×1/4XbY=1/8XbY,正常的概率为 1-1/8= 7/8;若将甲、乙病综合在一起研究,则他们的后代患遗传病的概率为 1-9/38×7/8=241/304。 考点: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细胞分裂、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意在 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 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34. 动物多为二倍体,缺失一条染色体的个体叫单体(2N-1)。大多数动物的单体不能存活, 但在黑腹果蝇中,点状染色体(4 号染色体)缺失一条也可以存活,而且能够繁殖后代,可以用 来进行遗传学研究。 分类 无眼 野生型 F1 0 85 F2 79 245 (1)某果蝇体细胞染色体组成如图,该果蝇的性别是________,对其进行基因组测序时,需 测定的染色体是________(填图中字母)。 (2)果蝇群体中存在无眼个体,无眼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将无眼果蝇个体与纯合野生型个体 交配,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如上表。据表判断,显性性状为________________。 (3)根据(2)中判断结果,请利用正常无眼果蝇,探究无眼基因是否位于 4 号染色体上。按要 求完成以下实验设计: 实验步骤: ①让正常无眼雌果蝇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交配,获得子代; ②统计子代的性状表现,并记录。 实验结果预测及结论: ①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无眼基因位于 4 号染 色体上; ②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无眼基因不位于 4 号染 色体上。 【答案】 (1). 雄性 (2). a、a′、b、c、d (3). 野生型 (4). 野生型(纯合)4 号染色体单体雄果蝇 (5). 子代中出现野生型果蝇和无眼果蝇且比例为 1∶1 (6). 子 代全为野生型果蝇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表格分析,无眼果蝇与野生型纯合个体交配得 F1,F1 无眼 0,野生型 为 85,可推知无眼基因为隐性基因,显性性状为野生型。设无眼基因为 a,若野生基因位于 Ⅳ号染色体上,则单体基因型为 a0,杂交过程为 aa×A0(Aa:a0=1:1),若无眼基因不位于 Ⅳ号染色体,其无眼果蝇基因型为 aa,杂交过程为 aa×AA→Aa,全是野生型。 (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性染色体大小不同,为 XY 染色体,所以该果蝇的性别 是雄性.对其进行基因组测序时,要测定 3+XY 共 5 条即 a、a'、b、c、d 染色体上的碱基序 列。 (2)从表格中可看出,子一代全为野生型且子二代中野生型:无眼=3:1,则野生型为显性 性状。 (3)因为无眼果蝇产生配子的染色体组成 4 条,而纯合Ⅳ号染色体单体果蝇产生的配子的染 色体数目为 4 条或 3 条,所以让正常无眼果蝇个体与野生型 4 号染色体单体果蝇交配,假如 无眼基因位于 4 号染色体上,后代野生型和无眼果蝇的比例为 1:1;若不在 4 号染色体,野 生型为 AA,无眼为为 aa,进行交配,后代基因型为 Aa,全是野生型。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表格,根据子一代的表现型和子二代的性状分离比判断显隐 性关系。 35. 现有两个纯合的某作物品种:抗病高秆(易倒伏)和感病矮秆(抗倒伏)品种。已知抗病对 感病为显性,高秆对矮秆为显性,但对于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所知甚少。 回答下列问题: (1)在育种实践中,若利用这两个品种进行杂交育种,一般来说,育种目的是获得具有 _________________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2)杂交育种前,为了确定 F2 的种植规模,需要正确预测杂交结果。若按照孟德尔遗传定律来 预测杂交结果,需要满足 3 个条件:条件之一是抗病与感病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 制,且符合分离定律;其余两个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确定控制上述这两对性状的基因是否满足上述 3 个条件,可用测交实验来进行检验, 请简要写出该测交实验.........的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抗病矮秆 (2). 高秆与矮秆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符 合分离定律;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3). 将纯合的抗病高秆植 株与感病矮秆植株杂交,产生 F1,让 F1 与感病矮秆植株杂交 【解析】试题分析: (1)杂交育种的目的是获得多种优良性状于一身的纯合新品种,从题意知,抗病与矮杆(抗 倒伏)为优良性状。 (2)孟德尔遗传定律研究的是真核生物细胞核基因的遗传特点,故控制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 应位于细胞核.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3)测交是指用杂合子和隐性纯合子杂交,而题干无杂合子,故应先杂交得到杂合子,然后 再进行测交实验。 考点:本题考查杂交育种的相关知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