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9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福建省惠安惠南中学高二10月月考生物(文)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福建省惠安惠南中学高二10月月考生物(文)试题-解析版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兔的白毛与黑毛、狗的长毛与卷毛都是相对性状 B. 隐性性状是指生物体不能表现出来的性状 C. 纯合子的自交后代中不会发生性状分离,杂合子的自交后代中不会出现纯合子 D. 表现型相同的生物,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答案】D 【解析】兔的白毛与黑毛是相对性状,但狗的长毛与卷毛不是相对性状,A错误;隐性性状是指在显性纯合与隐性个体杂交,子代中表现不出来的性状,B错误;一个杂合子既具有显性基因又具有隐性基因,自交后代可以出现纯合子,C错误;表现型相同的生物,基因型不一定相同,例如:AA和Aa个体的表现型相同,但基因型不同,D正确。 【考点定位】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基因型、表现型。 【名师点睛】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分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分别由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控制,表现型相同的生物可能是由相同基因型控制的,也有可能是显性纯合与杂合之分,或者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 2.某双链DNA分子中,鸟嘌呤占碱基总数的15%,那么,胸腺嘧啶应占碱基总数的( ) A. 15% B. 35% C. 85% D. 30% 【答案】B 【解析】 3.下列各项过程中,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有( ) ①DNA复制 ②RNA复制 ③转录 ④翻译 ⑤逆转录.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⑤ D.①③④⑤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①DNA复制过程遵循碱基互补配对,①正确; ②RNA复制过程遵循碱基互补配对,②正确; ③转录过程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③正确; ④翻译过程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④正确; ⑤逆转录过程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⑤正确. 故选:A. 4.用杂合体种子尽快获得纯合植株的方法是( ) A. 种植→F2→选不分离者→纯合体 B. 种植→秋水仙素处理→纯合体 C. 种植→花药离体培养→单倍体幼苗→秋水仙素处理→纯合体 D. 种植→秋水仙素处理→花药离体培养→纯合体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单倍体育种的过程一般是首先花药离体培养,从而获得单倍体植株,然后进行秋水仙素加倍,从而获得所需性状的纯合个体.单倍体育种的优点是能迅速获得纯合体,加快育种进程.依据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杂合子种子尽快获得显性纯合体植株的方法是:种植→花药离体培养→单倍体幼苗→秋水仙素处理→纯合体. 故选C. 5.基因工程的正确操作步骤是( ) ①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相结合 ②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③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 ④提取目的基因 A.③④②① B.②④①③ C.④①②③ D.③④①② 【答案】C 【解析】基因工程的正确操作步骤是提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相结合、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C正确。 【考点定位】基因工程 【名师点睛】学生对基因工程的操作理解不清 基因工程的操作过程与应用 (1)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 ① ② ③ ④ 6.某海岛上经常有暴风雨,人们发现生活在该岛上的某种昆虫有两个类型:一种翅特别发达,另一种则退化。由此说明( ) A. 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生物的变异也是定向的 B. 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 C. 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生物的变异是定向的 D. 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生物的变异也是不定向的 【答案】B 【解析】 根据达尔文进化理论,生物在过度繁殖过程中发生了各种变异,其中有的变异适应环境,有的变异则不适应环境。在生存过程中,生活环境对这些变异类型进行了定向选择:保留了适应环境的变异个体,淘汰不适应环境的变异个体。由于某海岛上经常有暴风雨,那些有翅能飞但翅膀不够强大的昆虫,就常常被大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较少,即不适者被淘汰。而无翅或残翅的昆虫,由于不能飞翔,就不容易被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就多,即适者生存。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选择之后,岛上无翅或残翅的昆虫就特别多,少数能飞行的昆虫翅异常发达。这种两极分化现象产生的原因是自然选择的结。由此说明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B项正确;A、C、D项错误。 【点睛】 本题主要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对具体生物现象的解释。解题的关键是对相关知识点的正确理解。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生物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异,环境对这些变异起选择作用:具有适应环境变异的个体能够生存下来,否则就被淘汰。 7.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而是共同进化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的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但被捕食者对捕食者的进化没有任何促进作用 B. 自然选择有利于斑马种群中肌肉发达、动作敏捷的个体,同样也有利于猎豹种群中跑得快的个体 C. 有长着细长花矩的兰花,就肯定有长着同样细长吸管似的口器的昆虫 D. 光合生物的出现使大气成分发生了变化,这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答案】A 【解析】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的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被捕食者发展的同时也会促进捕食者的进化发展,A项错误;自然选择有利于斑马种群中肌肉发达、动作敏捷的个体,同样也有利于猎豹种群中跑得快的个体,体现了生物之间的共同进化,B项正确;有长着细长花矩的兰花,就肯定有长着同样细长吸管似的口器的昆虫,体现了长着细长花矩的兰花与长着同样细长吸管似的口器的昆虫之间的共同进化,C项正确;光合生物的出现使大气中出现了氧气,这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体现了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D项正确。 8.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下降。原因是( ) A. 杀虫剂诱发了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 B. 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害虫的数量增加 C. 杀虫剂能诱导害虫分解药物的基因大量表达 D. 抗药性强的害虫所产生的后代都具有很强的抗药性 【答案】B 【解析】害虫的群体本身就有一些个体因为突变而具有抗药性,故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不是杀虫剂诱发的结果,而是本来就存在的,A项错误;当使用某种杀虫剂后,绝大多数害虫被杀死,少数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并繁殖。抗药性害虫大量繁殖后,再用该种杀虫剂,会有比以前更多的个体生存下来。因此,杀虫剂对害虫起到一个定向选择的作用,B项正确;使用杀虫剂后害虫不死,不是因为杀虫剂能诱导害虫分解药物的基因大量表达,而是因为在杀虫剂的选择作用下能存活的都是抗药性的个体,C项错误;设抗药基因是显性A,那么Aa自交的后代可能有aa(不抗药),所以抗药性强的害虫所产生的后代不一定都具有很强的抗药性,D项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易错点是容易误选A项。这就需要考生一定要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害虫种群中本来就存在抗药性个体和不抗药性个体。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因而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 9.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基因突变的方向和环境之间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 B. 自然选择的实质是选择种群的有利基因,不决定新基因的产生 C. 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D. 共同进化指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进化,不包括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答案】D 【解析】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突变方向与环境之间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A项正确;自然选择的实质是选择种群的有利基因,不决定新基因的产生,B项正确;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C项正确;共同进化指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不同种生物之间在进化中相互影响,最终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D项错误。 10.在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18%,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78%,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4%。则基因A和基因a的频率分别是( ) A. 82%和18% B. 43%和57% C. 36%和64% D. 92%和8% 【答案】B 【解析】由题意可知:AA=4%,Aa=78%,aa=18%,则A的基因频率=4%+1/2×78%=43%,a的基因频率=18%+1/2×78%=57%。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根据种群的基因型频率计算种群的基因频率的相关知识,对于相关知识的记忆是解题的关键。在一个种群中,已知不同基因型的频率,计算种群基因频率的方法是: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显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隐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 11.生物形形色色、多种多样的根本原因在于生物的( ) A. 自然环境的多样性 B. 物种的多样性 C.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D. 基因的多样性 【答案】D 【解析】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物种多样性、基因(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生物的性状千差万别,表明组成生物的基因也成千上万,即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因此,生物形形色色、多种多样的根本原因在于生物的基因的多样性。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 12.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中,符合达尔文学说的基本观点的是( ) A. 生物进化以种群为基本单位 B. 生物的种类从古到今都是一样的 C. 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D. 可遗传变异都来自基因突变 【答案】C 【解析】达尔文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水平,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则认为生物进化以种群为基本单位,故A项错误;达尔文认为生物是进化的,B项错误;达尔文进化论认为自然选择是定向的,C项正确;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达尔文还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D项错误。 13.不会改变种群基因频率的是( ) A. 突变 B. 随机交配 C. 自然选择 D. 染色体变异 【答案】B 【解析】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叫做基因频率。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突变可以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A、D项不符合题意;随机交配不会影响种群基因频率,B项符合题意;自然选择可以使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C项错误。 【点睛】 对影响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影响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突变、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遗传漂变等。 14.达尔文的进化论不能解释的问题是( ) A. 生物的多样性 B. 生物的保护色 C. 变异的不定向 D. 生物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答案】D 【解析】 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由此可知,达尔文的进化论能解释生物的多样性,A项错误;保护色是生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是适者生存。所以,从生物进化原因来看,动物保护色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所以,达尔文的进化论能解释生物的保护色,B项错误;生物的变异是随机产生的,是不定向的,产生的变异可能对生物的生存是有利的,也可能对生物的生存是不利的。这是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C项错误;由于当时科学水平有限,达尔文进化论不能解释生物遗传和变异的本质,故D项正确。 15.小肠绒毛内毛细淋巴管的管壁细胞具体生活的内环境是( ) A.血浆、组织液 B.组织液、淋巴 C.淋巴、血浆 D.血浆、组织液、淋巴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的关键是“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在毛细淋巴管的内部是淋巴液,外侧是组织液,所以毛细淋巴管的管壁细胞具体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 16.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 B. 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 C.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 D. 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 【答案】C 【解析】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态的状态,A正确;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B正确;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态的状态,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变动,C错误;内环境稳态是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稳态被破坏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D正确。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17.下列不属于影响内环境稳态的因素是( ) A. 酶 B. 温度 C. 酸碱度 D. 渗透压 【答案】A 【解析】温度、酸碱度、渗透压是内环境稳态的组成部分。温度、酸碱度、渗透压变化会影响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故B、C、D项不符合题意;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功能的有机物。细胞的代谢活动主要依靠酶的催化作用,因此保持酶的活性对于细胞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非常重要。酶不不属于影响内环境稳态的因素,但是内环境稳态直接影响酶的活性,故A项符合题意。 18.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 ) A. 神经调节 B. 体液调节 C. 神经—体液调节 D.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稳态的调节机制现代生物学的观点就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故D对。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的调节机制,意在考查对所学知识理解记忆的能力。 19.正常情况下,以下物质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①血红蛋白 ②葡萄糖 ③无机盐 ④激素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② 【答案】B 【解析】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①错误;葡萄糖属于内环境成分,② 正确;水和无机盐属于内化境成分,③正确;激素需要通过血液运输,属于内环境,④正确;答案是B。 【考点定位】内环境组成成分 【名师点睛】技巧点拨:“三看”法判断内环境的成分 一看是否属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成分(如血浆蛋白、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脂质、O2、CO2、激素、代谢废物等)。若是,则一定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二看是否属于细胞内液及细胞膜的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氧化酶、解旋酶、DNA聚合酶、RNA聚合酶、载体蛋白等)。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三看是否属于外界环境液体的成分(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体腔液等中的成分)。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20.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 B. 人体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C. 人体内的所有液体统称细胞外液 D. 人体内细胞通过细胞外液与环境交换物质 【答案】C 【解析】由细胞外液构成的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A项正确;人体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B项正确;人体内所有液体统称为体液,C项错误;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D项正确。 21.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血浆成分渗出毛细血管就成为组织液 B. 组织液渗入毛细血管就成为血浆 C. 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 D. 淋巴渗出毛细淋巴管壁就成为组织液 【答案】D 【解析】血浆渗出毛细血管可形成组织液,A正确;组织液渗入毛细血管可形成血浆,B正确;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可形成淋巴,C正确;淋巴不能形成组织液,D错误。 【考点定位】内环境各成分的关系 22.如图是人体内环境示意图。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质降低,会引起图中哪一部分的液体增多?(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会引起血浆蛋白降低,使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因此②组织液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 考点: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各成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特别是渗透压,能合理解释各种现象引起的组织水肿问题。 23.体液是动物及人体内含有的液体,它包括( ) ①细胞内液 ②血浆 ③淋巴 ④组织液 ⑤消化液. A. ①③⑤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①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①正确; ②血浆属于细胞外液,属于体液,②正确; ③淋巴属于细胞外液,属于体液,③正确; ④组织液属于细胞外液,属于体液,④正确; ⑤消化液位于消化道内,既不是细胞内液,也不是细胞外液,不属于体液,⑤错误.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组成。 【名师点睛】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不属于内环镜. 24.在反射活动中能够起分析综合作用的部位是( )。 A.传出神经 B.传入神经 C.神经中枢 D.感受器 【答案】C 【解析】传出神经是将兴奋传给效应器,A错误;传入神经是将兴奋传到神经中枢的部位,B错误;神经中枢对传来的刺激能加以分析综合,判断应该如何去做,C正确;感受器是感受刺激的部位,D错误;答案是C。 【考点定位】反射弧各个结构的功能 【名师点睛】易错警示 与反射、反射弧有关的3个注意点 (1)反射必须有完整的反射弧参与,刺激传出神经或效应器,都能使效应器产生反应,但却不属于反射。 (2)神经中枢的兴奋只影响效应器的效应活动,而不影响感受器的敏感性。 (3)非条件反射的完成可以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但条件反射的完成却必须有大脑皮层的参与。 25.下列有关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兴奋可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C.静息时神经细胞的电位是外正内负 D.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一致 【答案】D 【解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双向传导,A、B正确;静息电位时,膜外钠离子浓度较高,膜电位处于外正内负的状态,C正确;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反,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相同,D错误。故选D。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动物兴奋传导的相关知识。 【名师点睛】熟练掌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膜电位的变化,局部电流与兴奋传导的方向。 26.在肌肉为效应器的反射弧中,假如传出神经受到损伤,而其他部分正常,当感受器受到某种刺激后,机体表现为( ) A.有感觉、肌肉有运动反应 B.有感觉、肌肉无运动反应 C.失去感觉、肌肉无运动反应 D.失去感觉、肌肉有运动反应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反射弧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能产生感觉的是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受损不影响感觉的产生,故C、D错误。但无法将兴奋传递到效应器,故无反应产生,故A错误,B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 27.下列有关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突触前膜与后膜之间有间隙 B. 兴奋由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再转变成电信号 C. 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前膜传向后膜 D. 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步的 【答案】D 【解析】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A正确;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B正确;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经突触间隙传向突触后膜,这种传递是单向的,C正确;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有突触延搁,D错误。 【考点定位】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名师点睛】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 传递特点:单向传递且速度慢。原因是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28.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下图表示刺激时的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神经纤维上的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当受到有效刺激后,改变了膜的通透性,钠离子大量内流,刺激点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29.小张因饮酒过多导致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出现这些症状的原因是由于相应中枢受到影响,它们分别是 ( ) A.大脑、小脑、脊髓 B.小脑、大脑、脑干 C.大脑、小脑、脑干 D.脊髓、小脑、大脑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过多酒精麻痹小脑维持机体平衡中枢,导致走路不稳;麻痹大脑皮层语言中枢,导致语无伦次;麻痹脑干呼吸中枢,导致呼吸急促,故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人脑高级功能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30.某人能读书看报,也可以写文字,但就是听不懂别人说的话,这表明他的大脑受到损伤。受损伤的区域是( ) A. 大脑皮层运动区 B. 大脑皮层S区 C. 大脑皮层内侧面某一特定区域 D. 大脑皮层H区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大脑皮层运动区受损,则患者运动功能丧失,A错误;如果是大脑皮层S区受损,则患者就不会说话但能听懂,B错误;大脑皮层内侧面某一特定区域与听觉有关,C错误;大脑皮层H区受损后,表现为能读书看报,也可以写文字,但就是听不懂别人说的话,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理解能力。 二、综合题 31.如下图是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图。 (1)图中虚线内物质总称为_____,其中A代表________,B代表________,C代表_____。 (2)填写图中D、E系统的名称:D______________ ;E_________________。 (3)从图中可以看出,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Na+和Cl_以及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进入内环境要经过___系统、___系统。 (4)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从内环境排出体外要经过_____系统、_____系统。而CO2的排出则要经过_____系统、_____系统。 【答案】 内环境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消化 排泄 消化 循环 循环 排泄 循环 呼吸 【解析】试题分析:(1)内环境是细胞外液构成的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体内细胞和内环境之间可以进行物质交换.血浆中的水分和一切能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都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细胞间隙形成组织液,绝大部分组织液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又回到血浆中,小部分组织液可透过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液经淋巴循环到达左右锁骨下静脉回到血液中.根据图示因为B→C→A是单向的,可确定C为淋巴,A为血浆,B为组织液,共同构成了内环境.D吸收营养物质是消化系统,E排出尿素、尿酸等应是泌尿系统. (2)人体内的细胞就可以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之间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了.具体地说,就是由呼吸系统吸进的氧和消化系统吸收的营养物质先进入血液,然后再通过组织液进入体内细胞;同时,体内细胞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废物和二氧化碳,也要先进入组织液,然后再进入血液而被运送到排泄系统和呼吸系统,排出体外.由此可见,体内的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所以D表示消化系统、E表示排泄系统. (3)Na+,Cl﹣绝大部分都来自于我们的食物和水在消化道主动运输进入人体内环境,葡萄糖来自于小肠上皮细胞消化了多糖分解为葡糖后主动运输进入内环境,氨基酸也是绝大部分通过小肠上皮细胞消化蛋白质主动运输氨基酸进入内环境.因此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Na+和Cl﹣以及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进入内环境要经过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需要经过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协助. (4)代谢废物是指经过人体的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废物,如尿素,二氧化碳等,它们都是糖,脂,氨基酸等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复杂的生化反应产生的废物.食物通过消化系统进入内环境,O2通过呼吸系统进入内环境,而代谢废物CO2、尿素等则通过皮肤,泌尿系统排出体外.它们通过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皮肤排泄,不经过消化系统.消化系统参与的废物排泄叫排遗,所谓排遗指无法消化利用的食物残渣经过消化道排出体外的过程.可见,与新陈代谢直接有关的四个系统是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系统. 但其他各种器官、系统与新陈代谢也都有一定的关系. 故答案为: (1)内环境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2)消化系统 泌尿系统 (3)消化系统 循环 (4)循环系统 排泄 循环系统 呼吸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32.阅读下列与生物进化有关的概念图,完成概念图。 请完成下列问题: (1)①指的是__________。②指的是__________。⑤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2)③导致⑤改变的内因是生物的________________,它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3)④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_________多样性。 (4)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了___________。 (5)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____________、生存斗争、__________。 【答案】 种群 基因库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 基因 生殖隔离 遗传变异 适者生存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和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题目比较简单,只要考生能理解和识记课本上的相关知识,即可顺利作答。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所以①指的是种群;种群内的全部基因组成了②基因库;生物进化的实质是⑤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③导致⑤改变的内因是生物的突变和基因重组,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的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3)④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 (4)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了生殖隔离。 (5)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遗传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 33.下图是反射弧的基本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反射弧通常是由①感受器、②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④传出神经和⑤____________组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________,其结构基础是____________。 (2)由于突触的存在,兴奋在②、③之间的传递方向只能是________(填“单向”、“双向”)的。 (3)若④上的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的内外电位表现为______________。当神经纤维的某处受刺激产生兴奋时,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因而与邻近未兴奋部位间形成了____________,使兴奋依次向前传导。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是_________的。(填“单向”、“双向”) 【答案】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效应器 反射 反射弧 单向 外正内负 外负内正 局部电流 双向的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反射弧结构及神经传导的相关知识,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同时还要识记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以及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等相关知识。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1)由图可知,由于②是有神经节,所以是传入神经,因此⑤是效应器。因此,反射弧通常是由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和⑤效应器组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2)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3)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因而与邻近未兴奋部位间形成了局部电流,使兴奋依次向前传导;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是双向的。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