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9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二上学期开学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
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图表示在不同生命活动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过程没有姐妹染色单体 B. b过程结束后细胞核中染色体和DNA分子数目减半 C. a、b和c过程表示减数分裂 D. d过程有同源染色体 【答案】D 【解析】该图代表的是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由图分析可知a段一直不变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b是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c是受精作用,d是细胞的有丝分裂,C错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有姐妹染色单体,A错误。减数第二次分裂结束后细胞核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半,但DNA分子数目可能会多于一半,因为细胞质基因不一定是均分的,B错误。受精后细胞d中一直有同源染色体的存在,D正确。 点睛:根据染色体判断细胞分裂时期的要点:如果染色体先下降后又上升到和原来一样代表的是减数分裂过程,因为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后染色体数目下降,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和体细胞数目一样的。如果是上升为正常的两倍,代表的是体细胞的有丝分裂。 2.下列哪一项不是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均可发生的变化 A.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B.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自由组合 C.外界不利因素可导致染色体变异 D.存在染色体数目、染色单体数目、核DNA分子数目之比为1:2:2的时期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动物细胞有中心体,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A项错误;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B项正确;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在外界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均可导致染色体变异,C项错误;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在分裂间期完成组成染色体的DNA分子复制后到着丝点分裂之前,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染色单体数目、核DNA分子数目之比均为1:2:2,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3.某生物的肝细胞分裂后期有40条染色体,则该生物的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的联会期,细胞内染色体和DNA分子数目依次是( ) A.20、40 B.20、20 C.40、20 D.40、40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细胞分裂的相关知识。 真核细胞的细胞分裂有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无丝分裂三种。生物的肝细胞 只能进行有丝分裂,其分裂后期有40条染色体,说明该生物的正常体细胞中有20条染色体。所以该生物的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的联会期,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仍为20条,DNA分子经过复制,数目为40。 4.下列哪项能说明某细胞已经发生了分化( ) A. 进行ATP的合成 B. 进行RNA的合成 C. 合成胰岛素 D. 存在血红蛋白基因 【答案】C 【解析】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ATP在所有的细胞中都能合成,A错误。RNA在所有的细胞中都能合成,B错误。胰岛素只能在胰岛B细胞中合成,C正确。每个细胞中都存在血红蛋白基因,只是只在红细胞中表达,D错误。 5.下列关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可通过线粒体是否产生大量ATP来判断该细胞是否在分裂 B.分裂前期和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数不同而核DNA分子数相同 C.分裂中期的细胞中共有两个中心粒,分别位于细胞两极 D.分裂过程中始终看不到核仁和核膜的时期是中期、后期和末期 【答案】B 【解析】细胞分裂需要消耗能量,但是需要消耗能量的过程不一定是细胞分裂,胞吐和胞吞等生命活动也需要消耗能量,A错误;分裂前期和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数不同而核DNA分子数相同,B正确;分裂中期的细胞中共有两组中心粒,即四个中心粒,C错误;末期核膜、核仁逐渐形成,D错误。 【考点定位】有丝分裂的过程 6.在牵牛花的花色遗传中,红花与白花是一对相对性状,受一对遗传因子的控制(用R、r表示)。从下面的杂交实验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杂交组合 后代性状 一 红花A×白花B 红花与白花之比约为1:1 二 红花C×红花D 红花与白花之比约为2:1 A. 红花A只能产生一种配子 B. 红花A、C、D的基因型可能为Rr或RR C. 组合一的子代红花自交后代的分离比为3:1 D. 组合二的子代红花的基因型相同 【答案】D 【解析】杂交组合二中的亲本都是红花,后代出现了性状分离,说明红花为显性性状,白花为隐性性状,亲本红花C和红花D均为杂合子Rr。杂交组合一的亲本为红花和白花,而杂交后代红花∶白花=1∶1,说明亲本红花A为杂合子Rr,可产生含A基因和a基因的两种配子,A项错误;根据前面分析可知,红花A、C、D的基因型均为Rr,B项错误;组合二的亲本红花C和红花D的基因型均为Rr,但后代中红花∶白花=2∶1,由此可推知显性基因R纯合时会导致植株致死。因此,组合一的子代红花(Rr)自交后代的分离比为2∶1,C项错误;组合二的子代红花的基因型相同,均为Rr,故D项正确。 7.某动物种群中,AA,Aa和aa基因型的个体依次占25%、50%、25%。若该种群中的aa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其他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理论上,下一代AA:Aa:aa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比为 A.3:3:1 B.4:4:1 C.1:2:0 D.1:2:1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意可知,在有繁殖能力的个体中,AA=1/3,Aa=2/3,故A=2/3,a=1/3,随机交配后,根据遗传平衡定律,下一代AA=4/9、Aa=4/9、aa=1/9,B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进化的相关知识,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8.如图是某个二倍体动物的几个细胞分裂示意图。据图判断断正确的是 A. 甲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体 B. 丙细胞一定是次级精母细胞 C. 乙细胞形成的子细胞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D. 1与2或1与4的片段交换,均属于基因重组 【答案】B 【解析】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与着丝点数目相同,所以甲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A项错误;甲图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并且细胞质均等分裂,一定是初级精母细胞,说明该动物为雄性。丙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一定是减数第二次分裂,故丙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B项正确;乙细胞内含有同源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其形成的子细胞内存在同源染色体,C项错误;图中1与2为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换属于基因重组,1与4为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换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D项错误。 【点睛】 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的时期。细胞分裂图象辨别的重要依据是同源染色体,要求考生能正确识别同源染色体,判断同源染色体的有无,若有同源染色体,还需判断同源染色体有无特殊行为。 9.下图1表示某动物精原细胞中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该对同源染色体发生了交叉互换,结果形成了①~④所示的四个精细胞。这四个精细胞中,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是 A.①与② B.①与③ C.②与③ D.②与④ 【答案】C 【解析】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精子细胞其中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应该是相同的.根据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所以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是②与③,或①与④,A正确。 【考点定位】细胞的减数分裂 10.关于同一个体中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两者后期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行为不同,DNA分子数目相同 B. 两者末期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行为相同,DNA分子数目不同 C. 两者前期染色体数目相同,染色体行为和DNA分子数目不同 D. 两者中期染色体数目不同,染色体行为和DNA分子数目相同 【答案】A 【解析】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染色体加倍,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只是同源染色体分开移向两极,染色体数目没变,两个过程的DNA数目均没变化,A项正确;有丝分裂的末期,由同一个着丝点连接的两个染色单体分成的两个子染色体分别进入不同的子细胞,分裂结果是两个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不变,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末期是同源染色体分开进入不同的子细胞,分成两个次级性母细胞,染色体减半,所以正常情况下有丝分裂末期染色体数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的2倍,DNA分子数目都减半,二者DNA分子数目相同,B项错误。有丝分裂前期有同源染色体但不联会,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进行同源染色体的联会,两者的染色体行为不同,而染色体的数目相同,DNA分子数目也相同,C项错误;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而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是四分体排列在赤道板上,二者染色体行为是不同的,而染色体及DNA的数目是相同的,D项错误。 【点睛】 本题通过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有关染色体行为和DNA数目变化规律的内容,考查两种分裂方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考查学生对两种分裂方式的识记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要对知识掌握较牢,能把握问题的本质,就可以顺利作答。 11.下列关于细胞周期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无论什么生物,在细胞周期中,都是分裂间期比分裂期时间长 B.利用药物抑制DNA合成,细胞将停留在分裂间期 C.不是生物体的所有细胞都处于细胞周期中 D.细胞周期可分为前、中、后、末四个时期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真核生物的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时间长,分裂期时间短,A正确;B、因分裂间期进行了DNA的复制,故利用药物抑制DNA合成,细胞将停留在分裂间期,B正确;C、生物体中已分化的细胞不再分裂,不处于细胞周期之中,C正确;D、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期可分为前、中、后、末四个时期,D错误。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有丝分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2.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染色体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些变化的正确顺序是( ) ①染色质丝缩短变粗成染色体 ②染色体变细伸长成染色质丝 ③组成染色体的DNA复制 ④染色体排列在赤道面上 ⑤着丝粒分裂,染色体移向两极 A. ③①④⑤② B. ③④①⑤② C. ①③④⑤② D. ①④③⑤② 【答案】A 【解析】①染色质缩短变粗成染色体--发生在分裂前期;②染色体变细伸长成染色质--发生在分裂末期;③组成染色体的DNA复制--发生在分裂间期;④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发生在分裂中期;⑤着丝点分裂,染色体移向两极--发生在分裂后期;因此,这些变化的正确顺序是③①④⑤②。 【考点定位】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名师点睛】理清脉络,弄清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变化特点。 (1)分裂间期: ①概念: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前。 ②主要变化:DNA复制、蛋白质合成。 (2)分裂期主要变化: 1)前期:①出现染色体:染色质螺旋变粗变短的结果;②核仁逐渐解体,核膜逐渐消失;③纺锤体形成纺锤丝。 2)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数目清晰,便于观察。 3)后期:着丝点分裂,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纺锤丝牵引分别移向两极。 4)末期:①纺锤体解体消失②核膜、核仁重新形成③染色体解旋成染色质形态;④细胞质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植物形成细胞壁,动物直接从中部凹陷)。如图所示: 13.克隆羊“多利”的培育成功证明了动物细胞的( ) A.再生能力 B.分化能力 C.全能性 D.细胞核的全能性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克隆羊“多利”,是将乳腺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卵细胞中培育而成,这说明已分化的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A、B、C三项均错误,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的全能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14.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主要区別表现在 A. 间期 B. 中期 C. 后期 D. 末期 【答案】D 【解析】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不同主要发生在前期和末期。前期纺锤体的形成过程不同:动物细胞中纺锤体是由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的;植物细胞中纺锤体是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的。末期细胞质的分开方式不同:动物细胞中部出现细胞内陷,把细胞质隘裂为二,形成两个子细胞;植物赤道板的位置出现细胞板,扩展形成新细胞壁,并把细胞分为两个;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 15.人体细胞内有23对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前期,细胞内的染色体是 A.46个,每个染色体含有两个染色单体 B.23个,每个染色体含有两个染色单体 C.46个,每个染色体不含染色单体 D.92个,每个染色体不含染色单体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人的体细胞有46条染色体,则在有丝分裂前期,细胞中有46条染色体,此时期的每条染色体含有两条染色单体,故A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6.下列各组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玉米的黄粒和圆粒 B.家鸡的长腿和毛腿 C.绵羊的白毛和黑毛 D.豌豆的高茎和豆荚的绿色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玉米的黄粒和圆粒、家鸡的长腿和毛腿、豌豆的高茎和豆荚的绿色,都不属于同一性状,A、B、D三项均错误;绵羊的白毛和黑毛属于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C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相对性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17.下列有关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选取豌豆作试验材料 B. 运用假说-演绎法进行研究 C. 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D. 采用从多对相对性状到一对相对性状的研究方法 【答案】D 【解析】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的植物,自然状态下为纯种,选取豌豆作试验材料是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A正确;孟德尔采用了科学的实验程序和方法,运用假说-演绎法进行研究,B正确;孟德尔应用了统计学的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C正确;采用由单因子到多因子的科学思路,即从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方法,D错误。 18.某养猪场有黑色猪和白色猪,假如黑色(B)对白色(b)为显性,要想鉴定一头黑色公猪是杂种(Bb)还是纯种(BB),最合理的方法是( ) A.让该公猪充分生长,以观察其肤色是否会发生改变 B.让该黑色公猪与黑色母猪(BB或Bb)交配 C.让该黑色公猪与白色母猪(bb)交配 D.从该黑色公猪的表现型即可分辨 【答案】C 【解析】要想鉴定一头黑色公猪是杂种(Bb)还是纯种(BB),最合理的方法是测交,即让该黑色公猪与白色母猪(bb)交配.若子代全为黑猪,则表明该黑色公猪是纯种(BB),若子代出现白猪,则表明该黑色公猪为杂种(Bb)C正确 【考点定位】基因分离定律 【名师点睛】学生对于纯合子、杂合子的判断存在问题 纯合子、杂合子的判断 (1)自交法:如果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则此个体为杂合子;若后代不出现性状分离,则此个体为纯合子。自交法通常用于植物。 (2)测交法:如果后代既有显性性状出现,又有隐性性状出现,则被鉴定的个体为杂合子;若后代只出现显性性状,则被鉴定的个体为纯合子。测交法通常用于动物。 (3)花粉鉴定培养法:用花粉离体培养形成单倍体植株,再用秋水仙素处理以获得纯合的植株,然后根据植株性状进行确定。非糯性与糯性水稻的花粉遇碘呈现不同颜色,根据颜色反应即可判断被检验个体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 19.在某种牛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的体色为红褐色,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为红色,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中雄牛是红褐色,雌牛则是红色。一头红褐色的母牛生了一头红色小牛,这头小牛的性别及基因型为( ) A. 雌性,Aa B. 雄性,Aa C. 雄性或雌性,aa D. 雌性,aa或Aa 【答案】A 【解析】由题意可知,红褐色母牛的基因型为AA,子代的红色小牛基因型为A_,基因型为Aa的雄牛表现为红褐色,故该小牛只能是雌性,所以本题应选A。 20.已知A与a、B与b、C与c,3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且每对基因单独控制一对性状,基因型分别为AaBbCc、AabbCc的两个体进行杂交,杂交后代表现型种类有 ( ) A. 8种 B. 6种 C. 4种 D. 2种 【答案】A 【解析】AaBbCc、AabbCc的两个体进行杂交,利用分离定律将每对基因分别拆开单独计算后再相乘,得到后代基因型种类=3×2×3=18,表现型种类=2×2×2=8种,故选A。 【点睛】本题涉及了三对等位基因,并且独立遗传,因此应运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解题;在解题时,应掌握一般计算规律,首先对每对基因逐对分析,然后利用乘法法则。 21.等位基因中,不同基因控制着不同性状(如豌豆中,基因D控制高茎,基因d控制矮茎),这是因为( ) A.合成蛋白质的场所不同 B.等位基因分离的结果 C.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 D.个体发育过程不同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基因是控制显性性状发育的基因,隐性基因,是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解:等位基因中,不同基因控制着不同性状,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根本原因是由于二者所含的遗传信息不同,即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基因的本质及与性状的关系,意在考查学生是理解和应用能力,试题难度一般. 22.要判断一株高茎豌豆是否是纯合子,最简便的方法是 A.测交 B.自交 C.与杂合子高茎杂交 D.与纯合子高茎杂交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植物,所以鉴定是否为纯合子最简便的方法是自交,选B。 考点:本题考查遗传规律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23.基因型为Mm的动物,在精子形成过程中,如果不考虑交叉互换,基因M和M、m和m、M和m的分离,分别发生在 ①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 ②初级精母细胞形成次级精母细胞 ③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精子细胞 ④精子细胞变形为精子 A.①②③ B.③③② C.②②②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如果不考虑交叉互换,基因M和M发生在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精子细胞过程中,m和m发生在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精子细胞过程中,M和m的分离发生在初级精母细胞形成次级精母细胞过程中,B正确;AC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减数分裂过程,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 24.一个男子把X染色体上的某一突变基因传给他的孙女的概率是 A.1/2 B.1/4 C.1/8 D.0 【答案】D 【解析】男子X染色体上的基因只能随X染色体传给女儿,再传给外孙或外孙女,不可能通过儿子传给孙女,所以选D。 【考点定位】伴性遗传 【名师点睛】注意伴X染色体遗传都有交叉遗传的特征:即男性的X染色体只能由其母亲传来,只能传给其女儿。 25.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全部位于染色体上 B.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C. 一条染色体上有一个基因 D. 染色体就是由基因组成的 【答案】B 【解析】基因大部分位于染色体上,原核细胞的基因在拟核上,故A错误。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的,故B正确。一条染色体上有一个或两个DNA,一个DNA上有很多个基因,故C错误。染色体主要是DNA和蛋白质组成的,故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基因和染色体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名师点睛】 26.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重组可导致多种等位基因的产生,从而提高遗传多样性 B.生物入侵可增加生物种类,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C.森林能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这能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就地保护可保护生物及其生境,是最有效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基因重组不能产生新的基因,故A错误;生物入侵可能造成本地生物的数量减少,甚至灭绝,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故B错误;森林能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故C错误;就地保护的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这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为有效的措施,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的多样性的有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7.当大草履虫和小草履虫生活在一起的时候,小草履虫较大草履虫更容易获得有限的生活资源,结果造成大草履虫数量下降;当大鲈鱼和小鲈鱼生活在一起的时候,大鲈鱼往往以小鲈鱼为食,结果造成小鲈鱼数量剧减。试问大草履虫和小草履虫,大鲈鱼和小鲈鱼的关系分别是() A. 种内斗争、捕食 B. 竞争、捕食 C. 竞争、种内斗争 D. 种内斗争、种内斗争 【答案】C 【解析】大小草履虫不是同一个物种,它们之间是竞争关系,A、D错误。大鲈鱼和小鲈鱼是同种生物,它们之间是种内斗争,C正确,B错误。 点睛:物种之间具有竞争、捕食、寄生和互利共生关系,同种生物之间有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的关系。首先要区分这两个生物是同种生物还是不同的物种,然后再确定关系。 28.在下列描述中,错误的是 ( ) A. 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 B. 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行为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 C. 种内斗争,对于失败的个体来说是有害的,甚至会造成死亡,因此对于整个种群的生存也是有害的 D. 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也就是保持有细胞全能性 【答案】C 【解析】生物物质,细胞器,全能性 29.某岛屿引入外来物种野兔,研究人员调查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并据此绘制了λ值变化曲线。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第1年至第5年间野兔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B. 第5年起野兔种群数量开始下降 C. 第15年至第2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D. 第20年至第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 【答案】D 【解析】1-5年λ>1,而且不变,种群增长速率=λ-1,A错误;第5年到10年之间λ>1,野兔种群数量持续增加,B错误;15年到20年之间λ<1,则种群数量越来越少,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错误;20~30年之间λ=1,种群数量保持不变,种群增长率为0,D正确。 【考点定位】种群的数量变化。 30.下图是依据我国3次人口普查数据绘制的人口年龄组成图,下面是对下述三图的描述,其中正确的是( ) A.图(1)是增长型,从图(3)可看出计划生育政策初见成效 B.图(1)、图(2)、图(3)都是衰退型 C.图(2)是典型的稳定型,可看出计划生育政策初见成效 D.图(1)、图(2)、图(3)都是稳定型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种群的基本特征,属应用层次。图(1)是典型的增长型,因为成年个体少,幼年个体特别多。图(2)也属于增长型,如果忽略掉0~5岁的一个人口高峰,则属于稳定型。图(3)中可见幼年人数与成年相当,人口趋于稳定,是计划生育政策的结果。 考点:年龄组成 点评:一般为高考常考题,需要看清图。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是通过直接调节出生率来控制人口数量,降低出生率。 31.蜜蜂中的蜂王和工蜂都是二倍体(2n=32),其生活史如下图所示。据图分析,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 雄蜂是由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来的,属于单倍体 B. 受精卵发育成蜂王的过程中,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中含有64条染色体 C. 蜂王产生卵细胞的过程中,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形成的四分体有16个 D. 雄蜂细胞中染色体组数为单数,所以雄蜂不可育 【答案】D 【解析】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叫做单倍体。雄蜂是由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来的,其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卵细胞相同,属于单倍体,A项正确;由于正常的蜂王和工蜂都是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32条,所以蜂王体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含有64条染色体,B项正确;蜂王为二倍体,初级卵母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与其体细胞中的相同,均为32条,即16对同源染色体,所以可形成16个四分体,C项正确;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成的单倍体,其细胞中染色体组数虽然为单数,但可通过特殊的减数分裂产生精子,是可育的,故D项错误。 32.某二倍体生物正常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8条,则图示细胞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二倍体生物体细胞内有2个染色体组,正常体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则每个染色体组有4条染色体,而且构成染色体组的各个染色体的形态、大小各不相同,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33.下列属于单倍体的是 A. 三倍体种子长成的幼苗 B. 用鹌鹑蛋孵化出的小鹌鹑 C. 四倍体的植株枝条扦插成的植株 D. 六倍体小麦的花粉离体培养的幼苗 【答案】D 【解析】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来的个体是单倍体,三倍体种子长成的幼苗还是三倍体,A项错误;用鹌鹑蛋孵化出的小鹌鹑,其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是二倍体,B项错误;四倍体的植株枝条扦插成的植株,染色体数目没变,还是四倍体,C项错误;六倍体小麦的花粉离体培养的幼苗,是由配子(花粉)直接发育而成,所以是单倍体,D项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单倍体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单倍体的概念,明确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属于单倍体,如果某个体由本物种的配子不经受精直接发育而成,则不管它有多少染色体组都叫“单倍体”;如果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则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即为几倍体。 34.将二倍体芝麻的种子萌发成的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四倍体芝麻,此四倍体芝麻 A. 与原二倍体芝麻相比,在理论上已经是一个新物种了 B. 产生的配子中由于没有同源染色体,所以配子无遗传效应 C. 产生的配子中无同源染色体,用秋水仙素诱导后的个体是可育的 D. 产生的花粉经花药离体培养长成的芝麻是二倍体 【答案】A 【解析】四倍体芝麻与二倍体芝麻的杂交后代三倍体高度不育,说明四倍体芝麻与二倍体芝麻存在生殖隔离,所以与原二倍体芝麻相比,四倍体芝麻在理论上已经是一个新的物种了,A项正确;四倍体芝麻产生的配子含有两个染色体组,是有同源染色体的,含有本物种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全部遗传物质,是有遗传效应的,B项错误;四倍体芝麻产生的配子中有同源染色体,故用花药离体培养成单倍体是可育的,用秋水仙素诱导成个体也是可育的,C项错误;用花药进行离体培养长成的植物是单倍体,D项错误。 35.下列关于人群中遗传病调查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调查结果可能会显示男女发病率不同 B. 尽量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低的隐性遗传病 C. 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研究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D. 选取调查的单基因遗传病是由单个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答案】A 【解析】若调查的是伴性遗传病,则调查结果可能会显示男女发病率不同,A项正确;调查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遗传病进行调查,B项错误;在患者家系中调查才可研究遗传病的遗传方式,而在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只能研究遗传病的发病率,C项错误;选取调查的单基因遗传病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遗传病,D项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应选择群体中发病率高的单基因遗传病,根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的对象和范围。人类遗传病情况可通过社会调查和家系调查的方式进行,如统计调查某种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应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然后用统计学方法进行计算;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应对某个典型患者家系进行调查,然后画出遗传系谱图,再根据家系遗传状况推断遗传方式。 36.脱氧核苷酸单体缩合成的多聚体是( ) A. DNA B. RNA C. 核酸 D. 碱基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核糖核苷酸是RNA的基本单位,而脱氧核苷酸是DNA的基本组成单位。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中的核酸 点评:基础题,要求相关知识点的识记。 37.下列叙述中,属于“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目的的是( ) ①认识等位基因分离的特点 ②认识配子随机组合的特点 ③了解基因组合与性状的关系 ④了解环境与性状的关系 A. ① ② ③ B. ① ② ④ C. ① ③ ④ D. ② ③ ④ 【答案】A 【解析】在实验中,两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随机抓取一个,属于认识等位基因分离的特点,①正确;在实验中,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结合,模拟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从而达到认识配子随机组合的特点,②正确;基因型决定表现型,生物在生殖过程中,统计雌雄配子随机组合产生的不同基因型及其代表的表现型,从而了解基因组合与性状的关系,③正确;在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中,环境属于无关变量,所以不能了解到环境与性状的关系,④错误,故选A。 38.同种动物的三个种群,初始个体数依次为26、260和2600,并存在地理隔离。A、a是等位基因,下图①②③分别表示以上三个种群A基因频率的变化,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种群越小,基因的丧失对该基因频率的影响越大 B. 自然选择使A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C. ②在125代时aa个体约占总数的25% D. 150代后3个种群之间可能出现生殖隔离 【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种群越小,个体死亡对该基因频率的影响越大,A正确;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而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以自然选择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正确;②在125代时,A基因频率为75%,则a基因频率为25%,所以aa个体约占总数的25%×25%=6.25%,C错误;150代后3个种群之间差异较大,可能会出现生殖隔离,D正确。 39.下图是人类一种遗传病的家系图谱(图中阴影部分表示患者)推测这种病的遗传方式是( ) A.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B. X染色体隐性遗传 C. X染色体显性遗传 D.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答案】D 【解析】据图分析,图中9号和10号正常,生出了有病的儿子16号,说明该病是隐性遗传病;又因为8号有病,而其儿子12号和14号正常,说明该病不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则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故选D。 40.下列不能体现生物正在进化的是 A. 杂交育种通过不断地自交、筛选和淘汰使得纯合矮秆抗病小麦比例越来越高 B. 杂合高茎豌豆通过连续自交导致后代纯合子频率越来越高 C. 在黑褐色环境背景下,黑色桦尺蠖被保留,浅色桦尺蠖被淘汰 D. 青霉菌通过辐射诱变产生了青霉素产量很高的菌株 【答案】B 【解析】纯合矮秆抗病小麦是自然选择的产物,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生物发生了进化,A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内基因频率发生变化,杂合高茎豌豆通过连续自交,后代的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但是基因频率没有改变,没有进化,B正确;在黑褐色环境背景下,浅色桦尺蠖被环境选择被淘汰,自然选择使得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生物发生了进化,C错误;青霉菌通过辐射诱变产生了青霉素产量很高的菌株,发生了基因突变,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生物发生了进化,D错误。 二、综合题 41.下图的五个细胞是某雄性动物不同细胞分裂时期的示意图(假设该生物的体细胞只有4条染色体),请回答以下问题: (1)上图中属于减数分裂的是_____________,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_____________,染色体暂时加倍的细胞有_____________,不具有姐妹染色单体的细胞有_____________(用图中的字母填空) (2)B细胞属于_____________期,含有_____________条染色体。 (3)A细胞中DNA与染色体之比为_____________,D细胞经分裂形成的子细胞名称为_____________。 【答案】 BDE ABCE AD AD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 4 1:1 精细胞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细胞分裂图象的识别,要求考生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特点,能正确区分两者,准确辨别图示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时期。细胞分裂图象辨别的重要依据是同源染色体,需要考生能正确识别同源染色体,判断同源染色体的有无,若有同源染色体,还需判断同源染色体有无特殊行为。可据此答题。 (1)分析题图:A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细胞内成对的同源染色体正在移向细胞两极,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C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D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E细胞内有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因此,上图中属于减数分裂的是BDE;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ABCE;细胞内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会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且细胞内不含染色单体,所以染色体暂时加倍的细胞有AD,不具有姐妹染色单体的细胞有AD。 (2)染色体数目可根据着丝点来计算,B细胞属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含有4条染色体。 (3)A细胞中没有染色单体,DNA与染色体之比为1∶1;已知该生物为雄性动物,且D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称为次级精母细胞,其分裂产生的子细胞称为精细胞。 42.结合遗传物质的相关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艾弗里及其同事进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该实验成功的最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是分离并提纯__(填“R”或“S”)型细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物质。 (2)后来,赫尔希和蔡斯用___________法,进一步证明DNA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该实验包括4个步骤:①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②___________ ;③离心分离;④___________。 (3)用被32P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离心后,发现放射性物质主要存在于___________(填“上清液”或“沉淀物”)中。 (4)噬菌体的DNA连续复制n次后,含亲代噬菌体的DNA链的子代噬菌体应占总数的___________。 【答案】 S DNA、蛋白质、多糖 同位素标记 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 放射性检测 沉淀物 1/2n-1 【解析】试题分析: 此题难度较易,需要学生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知识的掌握并牢记。 (1)艾弗里及其同事进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一部分图解,该实验成功的最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是分离并提纯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多糖等物质; (2)后来,赫尔希和蔡斯用同位素标记方法,进一步表明DNA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实验包括个步骤,该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是: ①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②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③离心分离,④放射性检测; (3)用被32P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由于标记的是DNA,DNA进入细菌内,所以离心后,发现放射性物质存在沉淀物菌体中; (4)噬菌体的连续复制n次后,得到2n条DNA,含亲代噬菌体的DNA链的有2条,所以含亲代噬菌体的DNA链的子代噬菌体个体应占总数的1/2n-1。 考点:人类探索遗传物质的历程 43.下图甲、乙表示细胞内遗传信息表达的过程,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甲中方框内所示结构是__________的一部分,其基本组成单位是__________,可以用图甲方框中数字__________表示。 (2)图乙中细胞核内发生的过程叫作__________,核糖体上发生的过程叫作__________。 (3)若图乙中①所示的分子中有1000个碱基对,则由它所控制形成的mRNA中含有的密码子个数最多不超过__________个。 (4)多肽合成到图乙中UCU决定的氨基酸后就终止合成,则导致合成结束的终止密码子是___________。 【答案】 RNA 核糖核苷酸 1、2、7 转录 翻译 333 UAA 【解析】试题分析: 此题难度较易,以图像为依托,要求考生具备能够分析,判断题目的能力,图甲中存在U,因此是核糖核苷酸长链示意图,图乙信息量比较大,大致可以看出整个过程是基因表达的整个过程示意图,该题要想解决问题,得结合图像进行分析。。 (1)图甲中方框中核苷酸中含有碱基U,所以是RNA分子的一部分,其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图中1、2、7表示一个核糖苷酸分子; (2)图乙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在细胞核内发生的过程叫做转录,核糖体上发生的过程叫做翻译; (3)图乙中DNA分子有1000个碱基对,则RNA分子中有1000个碱基,mRNA上三个相邻的碱基构成一个密码子,所以密码子个数为333个; (4)根据题意,mRNA上UCU后的密码子是UAA,所以终止密码子为UAA。 考点: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点睛:此题可从碱基的种类判断图甲的结构,通过链数可知道,在细胞核中发生DNA转录出RNA。 44.图甲是IAA(吲哚乙酸)的浓度对某植物茎和根生长的影响,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IAA在植物体内主要的合成部位是 .IAA的作用是促进细胞的 ,生理功能特点是具有 性,体现这一特点的具体实例 . (2)图甲中显示当生长素浓度大于 时,生长素对茎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3)在农业生产上,利用扦插技术繁殖某植物时,常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浸泡插条的 ,目的是 . (4)对单侧光照射下,植物组织不均等生长的原因,有两种对立的看法: 假说一: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假说二:生长抑制物分布不均匀. 请据下列实验分析回答: 实验一 用3H标记的生长素处理玉米完整胚芽鞘尖端的一侧,单侧光照射一段时间后,测得放射性百分率如图乙所示. 实验二 用某种理化方法测得,经单侧光照射后,发生弯曲的向日葵下胚轴,向光侧和背光侧的生长素分布(%)分别为50.5、49.5;黑暗中的向光侧和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各为50. ①实验一和二的结果支持的是哪个假说? . ②实验二中的“黑暗”处理,起 作用. 【答案】(1)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生长(伸长) 两重 顶端优势或根的向地生长 (2)0.9g.L﹣1 (3)基部(形态学下端); 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4)假说一 对照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图:图甲: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该两重性与植物器官的种类、生长素的浓度有关.根、茎两种器官对生长素敏感性不同,根比茎敏感. 图乙:实验用3 H标记的生长素处理玉米完整胚芽鞘尖端的一侧,生长素在胚芽鞘两侧的分布分别为:15.8、84.2,单侧光照射一段时间后,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发生了转移,背光侧生长素由15.8变为31.1. 实验二“单侧光照射下,向光侧和背光侧的生长素分布分别为50.5%和49.5%;黑暗中的向光侧和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各为50%.”也支持假说一,若要证明②还需化学测定向光侧和背光侧的生长抑制物的含量. 解:(1)IAA在植物体内主要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IAA的作用是促进细胞的生长(伸长),生理功能特点是具有两重性,体现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具体实例是顶端优势或根的向地生长. (2)图甲中显示当生长素浓度大于0.9g.L﹣1 时,生长素对茎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3)在农业生产上,利用扦插技术繁殖某植物时,常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浸泡插条的基部(形态学下端),目的是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4)①实验一用3H标记的生长素处理玉米完整胚芽鞘尖端的一侧,生长素在胚芽鞘两侧的分布分别为:15.8、84.2,单侧光照射一段时间后,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发生了转移,背光侧生长素由15.8变为31.1.实验二“单侧光照射下,向光侧和背光侧的生长素分布分别为50.5%和49.5%;黑暗中的向光侧和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各为50%.”支持假说一,对单侧光照射下,植物组织不均等生长的原因是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②实验二中的“黑暗”处理,起对照作用. 故答案为: (1)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生长(伸长) 两重 顶端优势或根的向地生长 (2)0.9g.L﹣1 (3)基部(形态学下端); 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4)假说一 对照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45.下图为人体细胞内某一个过程。据图分析并回答问题: (1)图中多肽链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___;上述过程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 (2)图中(Ⅰ)是_____________,该物质有_____________种;按从左到右次序写出(Ⅱ)内对应mRNA区段所对应的DNA模板链碱基的排列顺序________________。 (3)该过程不可能发生在人体的_____________。 A.神经细胞 B.肝细胞 C. 脂肪细胞 D.成熟的红细胞 【答案】 氨基酸 核糖体 tRNA 61 TGATTCGAA D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翻译过程,图中Ⅰ是tRNA,具有专一性,能专一性识别一种密码子,并转运一种氨基酸;Ⅱ是核糖体,是翻译的场所。 (1)肽链是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的,发生的场所是核糖体。 (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Ⅰ是tRNA,是运输氨基酸的工具,有61种;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和mRNA上的碱基序列可知,其模板链上的碱基序列为TGATTCGAA。 (3)神经细胞、肝细胞、脂肪细胞都具有细胞核,可以进行转录和翻译过程,而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不能进行翻译过程,故选D。 【点睛】识别图中的场所是核糖体,模板是mRNA,还需要tRNA作为运输的工具,判断该过程为翻译,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