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卷·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搬经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生物模拟试卷(一)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搬经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生物模拟试卷(一)含解析

‎2016-2017学年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搬经中学高二(下)期末生物模拟试卷(一)‎ ‎ ‎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真核细胞内糖类、核酸和蛋白质相互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脱氧核糖核酸的化学组成包含糖类,它主要位于细胞质中 B.细胞质中的核糖核酸都是翻译过程中合成蛋白质的直接模板 C.DNA和蛋白质参与构成细胞核内的染色质和细胞质中的核糖体 D.多糖和蛋白质构成的糖蛋白位于细胞膜上,具有识别作用 ‎2.ATP是生物体内最直接的能量来源,如图是ATP的分子结构简式,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ATP水解供能时①、②、③之间的高能磷酸键都将断裂 B.当水解①和②之间的高能磷酸键后的产物之一可作为RNA分子的合成原料 C.②和③之间的高能磷酸键断裂后所释放的能量主要以热能形式散失 D.ATP在细胞中能与ADP相互转化实现储能和放能,从而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 ‎3.下列不属于控制无关变量的相关操作是(  )‎ A.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照的实验中,将叶片的一半用黑纸包住 B.验证温度影响酶活性的实验中,需将每一组底物和酶溶液分别置于相同温度条件下一段时间 C.验证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的实验中,首先将实验植物进行饥饿处理 D.绿叶的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制备滤纸条时剪去两角 ‎4.在光合作用中,CO2+C5(即RuBP)→2C3需要RuBP羧化酶催化.为测定RuBP羧化酶的活性,某学习小组从菠菜叶中提取该酶用于催化14CO2与C5的反应,并检测产物中14C3的放射性.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菠菜叶肉细胞中该反应发生在线粒体基质 B.RuBP羧化酶催化时,需要在无光条件下进行 C.RuBP羧化酶的活性与该酶的含量有关 D.单位时间内14C3放射性越高,RuBP羧化酶的活性就越高 ‎5.如图表示萌发的小麦种子中可能发生的相关生理过程,a~e表示物质,①~④表示过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物质c为[H],在过程②中也有产生 B.催化反应③和④的酶都存在于线粒体基质中 C.晒干的种子不含水分,因而细胞呼吸的强度较低 D.图中①②过程主要发生在小麦种子萌发的早期,其中e为酒精 ‎6.某同学在进行光合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取一圆形滤纸,在滤纸中央滴一滴色素提取液,再滴一滴层析液,将会得到近似同心的四个色素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通常提取液呈现绿色是因为叶片中叶绿素含量比类胡萝卜素高 B.色素能彼此分离是因为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 C.最外侧两圈色素环的色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D.若提取液取自缺镁叶片,最外侧两圈色素环颜色较淡 ‎7.如图表示细胞呼吸的主要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A.过程①②只能在有氧条件下进行 B.破伤风杆菌和大肠杆菌能进行过程①②‎ C.人体中进行过程②的场所是线粒体内膜 D.过程①②③④都能在植物细胞中发生 ‎8.如图为显微镜下观察用家鸽肝脏制作的临时装片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胞甲中染色体组数最多,便于观察染色体形态 B.DNA复制所导致的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在细胞乙 C.交叉互换会导致细胞丁移向两极的基因组成不同 D.细胞丙和戊中细胞核结构及染色体形态变化相反 ‎9.下列有关癌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有些病毒能将其基因整合到人的基因组中,从而诱发人的细胞癌变 B.癌细胞因为膜上的蛋白质改变,易被效应T细胞识别而裂解 C.当癌细胞分裂达到一定数量会出现细胞接触抑制现象 D.癌症可以是一系列的基因突变逐渐积累的结果 ‎10.下列关于细胞分化不同水平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从细胞水平分析,细胞分化是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结果 B.从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水平分析,细胞分化主要是细胞器的数目和种类改变的结果 C.从分子水平的角度分析,细胞分化主要是蛋白质种类、数量和功能改变的结果 D.从遗传物质的角度分析,细胞分化主要是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化 ‎11.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鼻咽癌发病率居全球首位,下列关于鼻咽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环境污染和食用咸鱼过多可能是诱发鼻咽癌的重要因素 B.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居民体内含有的原癌基因较其他地区多 C.鼻咽细胞癌变后,细胞周期比正常体细胞的细胞周期耗时短 D.致癌相关基因在家族中的稳定遗传可能是存在鼻咽癌高危家族的原因 ‎12.如图所示与细胞分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图细胞中的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核DNA数目不变 B.乙图所示细胞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前期、有丝分裂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C.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的DNA含量变化均可用图丙表示 D.图甲、图乙所示细胞可分别对应图丙的BC段、DE段 ‎13.如图为人体细胞生命历程示意图,图中①~⑥为不同时期的细胞,a~d表示生理过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过程a体现了细胞膜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B.人的正常体细胞进行b过程的次数是无限的 C.过程c中,基因种类不变,但全能性更强 D.过程d中,细胞内水分减少,溶酶体分解活动减少 ‎14.在搭建DNA分子模型的实验中,若有4种碱基塑料片共20个,其中4个C,6个G,3个A,7个T,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14个,脱氧核糖塑料片40个,磷酸塑料片100个,代表氢键的连接物若干,脱氧核糖和碱基之间的连接物若干,则所搭建的DNA分子片段最长为多少碱基对(  )‎ A.4 B.5 C.6 D.7‎ ‎15.用同位素标记法追踪物质去向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用含3H标记的T的培养液培养动物细胞,可在细胞核和线粒体检测到放射性 B.小白鼠吸入18O2后呼出的二氧化碳不会含有18O,但尿液中会含有H218O C.要得到含32P的噬菌体,必须先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等宿主菌 D.用14C标记的CO2研究光合作用,放射性会出现在C3化合物和C5化合物中 ‎16.下列有关“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及“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转化因子 B.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成功的关键与提取物的纯度有关 C.选取T2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是其分裂速度较快 D.用32P标记T2噬菌体进行实验时,上清液中有少量放射性与搅拌不充分有关 ‎17.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和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是人类探索遗传物质史中的经典实验,两个实验都涉及(  )‎ A.微生物培养技术 B.同位素标记技术 C.DNA分离提纯技术 D.差速离心分离技术 ‎18.如图表示小鼠的精原细胞(仅表示部分染色体),其分裂过程中用3种不同颜色的荧光标记图中的3种基因.观察精原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不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A.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中有3种不同颜色的8个荧光点 B.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中有2种不同颜色的4个荧光点 C.某个次级精母细胞中有2种不同颜色的4个荧光点 D.某个次级精母细胞中有3种不同颜色的4个荧光点 ‎19.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组织经胰蛋白酶消化处理制成细胞悬液,再培养可获得单层细胞 B.研究中使用的细胞通常培养至10代以内,以保持正常的二倍体核型 C.为防止杂菌污染,生物组织、培养液及培养用具需要进行灭菌处理 D.动物细胞培养是制备单克隆抗体、细胞核移植、胚胎工程等技术的基础 ‎20.下列有关胚胎干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胚胎干细胞只能从桑椹胚或原始性腺中分离获取 B.胚胎干细胞的核仁明显,与其能旺盛合成蛋白质密切相关 C.胚胎干细胞在体外培养时只增殖不分化,因此没有应用价值 D.利用胚胎干细胞成功诱导产生神经细胞,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 ‎21.Bcl﹣2基因是细胞凋亡抑制基因,可以利用PCR技术检测其转录水平,进而了解该基因与不同胚胎时期细胞凋亡的关系.如图为克隆猪的培育及Bcl﹣2基因转录水平检测流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A细胞表示去核的卵母细胞,B细胞表示体细胞 B.在早期胚胎发育的不同时期提取的总mRNA是不同的 C.图中过程X表示逆转录,获得的cDNA可用于克隆猪基因组的测序 D.在PCR过程中,(Bcl﹣2 cDNA)/cDNA的比值反映Bcl﹣2基因的转录水平 ‎22.植物细胞工程作为一门新兴的生物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人工种子常使用人工薄膜作为种皮包被植物愈伤组织制作而成 B.植物微型繁殖运用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快速繁殖良种植物 C.作物脱毒常选取植物的茎尖,因为该处病毒较少或无病毒 D.植物细胞融合中常用的融合手段有离心、振动、电激和PEG法 ‎23.如图为人β﹣珠蛋白基因与其mRNA杂交的示意图,①~⑦表示基因的不同功能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密码子位于mRNA上 B.图中的核苷酸共有8种 C.图中遵循的碱基配对原则为A与U配对,C与G配对 D.图中β﹣珠蛋白基因中不能编码β﹣珠蛋白的序列是①③⑤⑦‎ ‎24.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往往使用液体培养基 B.动物细胞培养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动物个体 C.在培养过程中通常要通入5%的CO2刺激细胞呼吸 D.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可用胃蛋白酶将动物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 ‎25.下列关于高等哺乳动物胚胎工程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早期胚胎培养通常需要加入动物血清 B.胚胎干细胞具有体积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等特点 C.从动物体内获取的精子不能直接与卵细胞结合完成受精过程 D.胚胎移植可移植到其他任一经同期发情处理过的雌性哺乳动物体内 ‎26.下列有关细胞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用于植物茎尖脱毒 B.克隆技术可用于繁殖某一性别的家畜 C.动物细胞融合与植物体细胞杂交都能形成杂交个体 D.动物细胞培养液中加入适量抗生素的目的是防止细菌的污染 ‎27.下列有关生态工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态工程的特点是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 B.“桑基鱼塘”生态农业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 C.超载放牧导致草地退化,主要是违背了协调与平衡原理 D.在林业工程建设时要考虑整体性原理,防止“前面造林,后面砍林”‎ ‎28.下列有关制作果酒、果醋和腐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果酒的制作过程中既涉及有氧呼吸又涉及无氧呼吸 B.果醋发酵温度较高,且发酵过程要特别注意氧气的供应 C.变酸的酒表面的菌膜含醋酸菌,腐乳的“皮”为毛霉菌丝 D.发酵过程中所有的相关反应都是在微生物的细胞内进行的 ‎29.下列有关生物技术实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制备凝胶珠时,CaCl2溶液的作用是使胶体聚沉 B.固定化酵母细胞分解葡萄糖速度要比游离酵母细胞快 C.制作腐乳时,加盐腌制可使豆腐块变硬且能抑制杂菌生长 D.微生物平板培养需倒置平板,目的是防止冷凝水珠污染培养基 ‎30.在DNA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中,将获得的含有DNA的黏稠物分别按下表处理3次,则DNA主要集中在标号(  )‎ 操作 粘稠物 滤液 ‎2mol/L的NaCl溶液搅拌过滤 ‎①‎ ‎②‎ ‎0.14mol/L的NaCl溶液搅拌过滤 ‎③‎ ‎④‎ ‎95%的冷酒精搅拌过滤 ‎⑤‎ ‎⑥‎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②④⑥‎ ‎31.下列生物学实验操作,不合理的是(  )‎ A.使用光学显微镜对光时,先转动转换器,后调节反光镜 B.观察质壁分离实验时,先制作临时装片,后滴加高渗溶液 C.制作有丝分裂装片时,先用龙胆紫染色,后进行漂洗 D.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时,先调节pH,后灭菌 ‎32.下列关于“DNA粗提取和鉴定”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酵母菌、菜花和猪的成熟红细胞都可作为提取DNA的材料 B.在酒精溶液中,某些蛋白质的溶解度比DNA大 C.在研磨植物细胞时加入洗涤剂是为了溶解DNA D.在50~60℃的水浴中,DNA遇二苯胺试剂后即呈蓝色 ‎33.如图是“DNA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中的两个操作步骤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溶液a是0.14 mol•L﹣1的NaCl溶液 B.图1所示操作的原理是DNA能溶于酒精,而蛋白质等杂质不溶 C.图2所示实验操作中有一处明显错误,可能导致试管2中蓝色变化不明显 D.图2试管1的作用是证明2 mol•L﹣1 NaCl溶液遇二苯胺出现蓝色 ‎34.养殖池中存在的有毒物质主要是氨及亚硝酸,这两种物质可被硝化细菌吸收利用.在“养殖池底泥中硝化细菌的分离与计数”实验中(  )‎ A.需要配制添加一定浓度铵盐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以筛选硝化细菌 B.应对采集底泥使用的工具进行灭菌,全部接种过程均需在火焰旁进行 C.可以采用平板划线法进行接种,还需与未接种的空白培养基同时培养 D.应将培养基置于30℃恒温下培养12 h后,统计培养基中全部菌落数 ‎35.下列实验中,生物材料选择及装片制作步骤均合理的是(  )‎ 序号 实验内容 生物材料 装片制作步骤 ‎①‎ 脂肪的鉴定 花生子叶 切片→染色→去浮色→盖盖玻片 ‎②‎ 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 洋葱根尖 滴清水→加根尖→盖盖玻片→压片 ‎③‎ 观察细胞有丝分裂 黑藻叶片 解离→漂洗→染色→压片 ‎④‎ 培养液中种群数量变化 酵母菌 滴培养液于计数室→盖盖玻片 A.实验① B.实验② C.实验③ D.实验④‎ ‎36.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表所示实验.下列相关评价正确的是(  )‎ ‎ 组别 步骤 甲 乙 丙 ‎1‎ ‎2%蔗糖液2mL ‎2%蔗糖液2mL ‎2%蔗糖液2mL ‎2‎ 蒸馏水1mL 酵母提取液1mL 稀释唾液1mL ‎3‎ ‎37℃恒温水浴,保温10分钟 ‎4‎ 斐林试剂1mL 斐林试剂1mL 斐林试剂1mL ‎5‎ ‎50~65℃温水中加热2分钟 实验结果 蓝色 砖红色 蓝色 A.甲、丙组对照说明唾液中不含酶,没有催化作用 B.甲、乙组对照不足以说明酵母提取液中含有蔗糖酶 C.根据丙组的实验结果可以说明酶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 D.根据三组实验结果可以说明酶在高温和过酸条件下失活 ‎37.下列关于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中的葡萄糖和钠离子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红细胞 B.细胞内没有核膜、线粒体等膜结构,故常被用来研究细胞膜的组成 C.成熟红细胞中不能合成可以翻译成血红蛋白的mRNA D.血红蛋白中氨基酸的替换可导致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发生 ‎38.如图表示蝌蚪变态发育成青蛙的过程,蝌蚪尾部逐渐消失(  )‎ A.与尾部细胞衰老、坏死有关 B.与尾部细胞中染色体数的改变有关 C.与激素调节无关,和神经调节有关 D.与尾部细胞中遗传信息的程序性表达有关 ‎39.生物兴趣小组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做了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理论上,b中不应具有放射性 B.b中放射性的高低,与②过程中搅拌是否充分有关 C.若b中有放射性,说明①过程培养时间过长 D.上述实验过程并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40.如图中心法则揭示了生物遗传信息由DNA向蛋白质传递与表达的过程.图中a〜d表示相关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真核细胞中,过程a、b、c发生的场所和所需酶的种类完全相同 B.与过程a相比,b、d中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分别是“U﹣A”和“A﹣U”‎ C.根据中心法则,不同生物的相同基因表达出相同的蛋白质,从而决定相同的性状 D.逆转录病毒HIV侵染T细胞后的遗传信息传递与表达的途径为d→a→b→c ‎ ‎ 二、多选题 ‎41.如图表示植物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过程中氢元素的转移途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H2O [H](CH2O) [H] H2O.‎ A.过程①④在生物膜上进行 B.过程④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共有的阶段 C.过程①③④中能合成ATP D.过程①可以为过程④提供氧气 ‎42.下列有关基因工程相关工具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限制酶能识别并切割DNA任意序列 B.DNA连接酶与Taq酶作用位点不同 C.没有与目的基因重组的质粒也可以进入受体细胞 D.使用质粒运载体可以避免目的基因在受体内被分解 ‎43.图中①~③分别表示人体细胞中发生的三种物质合成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过程①②发生的场所只有细胞核 B.过程①双向合成,过程②单向合成 C.过程②的α链中A占71%,U占21%,则对应的DNA片段中T占38%‎ D.浆细胞中可以发生图示过程②③,记忆细胞可以发生图示过程①②③‎ ‎44.关于下列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显微观察花生子叶中脂肪时,可看到被苏丹Ⅲ染成橘黄色的脂肪小颗粒 B.显微观察洋葱根尖有丝分裂时,可看到后期细胞中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 C.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利用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判断酵母菌的呼吸作用类型 D.探究2,4﹣D对扦插枝条生根作用,不可能出现两种不同浓度下插条生根相同的情况 ‎45.白菜、甘蓝均为二倍体,若将白菜和甘蓝两者的花粉细胞的原生质体进行融合得到杂种细胞,再经植物组织培养获得“白菜﹣甘蓝”杂种植株幼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培育出的“白菜﹣甘蓝”植株不能结籽 B.该诱导融合过程一般使用灭活的病毒 C.该培育过程中的变异为染色体变异 D.该过程中需要向培养基中添加植物激素 ‎46.下列关于生物科学研究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有(  )‎ A.用样方法可调查池塘中某种鱼的种群密度 B.用同位素示踪法可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 C.采用模型建构的方法,能够帮助我们认识人体内血糖的调节机制 D.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需要设置空白对照进行比较 ‎47.如图为某一初级卵母细胞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及其等位基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A.该细胞可产生1种生殖细胞 B.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C.A与a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才实现完全分离 D.交叉互换属于变异类型中的基因重组 ‎48.科学家通过大肠杆菌、酵母菌、果蝇、拟南芥、老鼠等模式生物来探究生命是如何运行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 A.除了大肠杆菌,其他都是真核生物 B.这些模式生物的遗传密码是通用的 C.果蝇能作为模式生物的原因包括染色体少、相对性状多等 D.若温度由25℃降到15℃,这些模式生物的代谢都会减弱,因为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 ‎49.如图是中期染色体示意图,B是一种微管蛋白,秋水仙素能与微管蛋白初体结合并阻止微管的形成.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微管的形成不需要消耗能量 B.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微管的形成从而抑制细胞分裂 C.微管B的作用是将姐妹染色单体D分开后的两部分移向两极 D.当微管B与着丝粒C之间的分离先于A着丝点分离,将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50.下列有关“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高压蒸汽灭菌锅加盖时应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旋紧螺栓 B.选择培养基可以鉴定某种微生物的种类 C.待培养基冷却至室温时倒平板 D.统计样品中活菌数量时,接种方法可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 ‎ ‎ 三、非选择题 ‎51.图1是某种植物的CO2同化方式,吸收的CO2生成苹果酸储存在液泡中,液泡中的苹果酸经脱羧作用释放CO2用于光合作用;图2表示不同地区A、B、C三类植物在晴朗夏季的光合作用日变化曲线,请据图分析并回答:‎ ‎(1)图1代表的植物对应图2中的   类植物(填字母),图1所示细胞在夜间能产生ATP的场所是   .图1中苹果酸脱羧后产生的可供线粒体呼吸的物质a是   .该植物夜间能吸收CO2,却不能合成糖类等有机物的原因是   .‎ ‎(2)有人判断图1所代表的植物可能是仙人掌科植物,其判断的理由是   .‎ ‎(3)在上午10:00时,突然降低环境中CO2浓度后的一小段时间内,植物A和植物B细胞中C3含量变化的差异是   .‎ ‎(4)图2中m点为曲线B与X轴交点,影响m点向左移动的因素有   .(多选)‎ A.植物缺镁     B.调整温度使之更适宜    C.天气转阴 D.CO2浓度适当下降 E.CO2浓度适当提高 ‎(5)实验室探究光照强度对植物C生理代谢的影响时,测得相关代谢数据如表:‎ 黑暗条件下CO2释放量 光照强度为7.5klx时O2释放量 ‎1.2 μmol/m2•s ‎7.2 μmol/m2•s 当光照强度为7.5klx时,植物C光合作用固定的CO2量是   .‎ ‎52.信号肽位于分泌蛋白的氨基端,一般由15~30个氨基酸组成.图一为信号肽序列合成后,被信号识别颗粒(SRP)所识别,蛋白质合成暂停或减缓.SRP将核糖体携带至内质网上,蛋白质合成重新开始.在信号肽的引导下,新合成的蛋白质进入内质网腔.图二为图l的部分放大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图一,信号肽的作用是   ,从内质网腔输出的蛋白质并不包含信号肽,其原因是   .‎ ‎(2)图一中核糖体受体是一种多肽转运装置,当核糖体受体和核糖体接触后,在膜上聚集而形成孔道,则孔道的作用是   .‎ ‎(3)在病毒侵染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内质网中错误折叠或未折叠的蛋白质一般不会被运输到   进一步修饰加工,而会在内质网中大量堆积,此时细胞通过改变基因表达减少新蛋白质的合成,或增加识别并降解错误折叠蛋白质的相关分子,进行细胞水平的   调节.‎ ‎(4)若图二中α链的鸟嘌呤与尿嘧啶之和占碱基总数的54%,α链及其模板链对应区段的碱基中鸟嘌呤分别占26%、30%,则与α链对应的DNA区段中腺嘌呤所占的碱基比例为   .‎ ‎(5)若控制图二中蛋白质合成的基因含有如下碱基:GTTGCTGAGCAGGATGCT,变异后碱基为:GTTGCTGAGTAGGATGCT,该基因突变的原因是发生了碱基对的   .‎ ‎(6)科学家用人工合成的mRNA为模板进行细胞外蛋白质合成实验.若以…ACACACACAC…为mRNA,则合成苏氨酸和组氨酸的多聚体;若以…CAACAACAACAA…为mRNA,则合成谷氨酰胺、天冬酰胺或苏氨酸的三种多聚体.据此推测组氨酸的密码子是   .‎ ‎53.人参是一种名贵药材,具有良好的滋补作用.口服α﹣干扰素在慢性乙肝、丙肝及部分肿瘤的治疗中有一定疗效.下图为科研人员制备能合成干扰素的人参愈伤组织细胞的流程,①~④表示相关的操作,EcoRⅠ、BamHⅠ为限制酶,它们的识别序列及切割位点如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中,利用PCR技术扩增干扰素基因时,设计引物序列的主要依据是   .科研人员还在两种引物的一端分别加上了   和   序列,以便于后续的剪切和连接.‎ ‎(2)过程②所构建的基因表达载体中未标注出的必需元件还有   ,过程③中需先用   处理根瘤农杆菌以便将基因表达载体导入细胞.‎ ‎(3)过程④中,科研人员提取愈伤组织细胞的RNA后,先通过过程获得DNA,再进行PCR扩增,若最终未能检测出干扰素基因,其可能原因是   .‎ ‎(4)科研人员认为,将转干扰素基因的人参愈伤组织加工成的药物比单纯干扰素的疗效要好,其依据是   .‎ ‎ ‎ ‎2016-2017学年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搬经中学高二(下)期末生物模拟试卷(一)‎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真核细胞内糖类、核酸和蛋白质相互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脱氧核糖核酸的化学组成包含糖类,它主要位于细胞质中 B.细胞质中的核糖核酸都是翻译过程中合成蛋白质的直接模板 C.DNA和蛋白质参与构成细胞核内的染色质和细胞质中的核糖体 D.多糖和蛋白质构成的糖蛋白位于细胞膜上,具有识别作用 ‎【考点】1I: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功能;1D:核酸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分析】1、真核细胞中,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少量分布.‎ ‎2、糖蛋白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多糖;功能是细胞识别、保护和润滑等功能.‎ ‎3、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解答】解:A、脱氧核糖核酸即DNA,含有脱氧核糖,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A错误;‎ B、核糖核酸包括mRNA、tRNA等,mRNA是翻译过程中合成蛋白质的直接模板,B错误;‎ C、染色质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但核糖体的主要成分是RNA和蛋白质,C错误;‎ D、糖蛋白是由多糖和蛋白质组成的,位于细胞膜上,与细胞间信息交流有关,D正确.‎ 故选:D.‎ ‎ ‎ ‎2.ATP是生物体内最直接的能量来源,如图是ATP的分子结构简式,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ATP水解供能时①、②、③之间的高能磷酸键都将断裂 B.当水解①和②之间的高能磷酸键后的产物之一可作为RNA分子的合成原料 C.②和③之间的高能磷酸键断裂后所释放的能量主要以热能形式散失 D.ATP在细胞中能与ADP相互转化实现储能和放能,从而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 ‎【考点】3F: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的综合.‎ ‎【分析】如图为ATP的结构式,其中①②③分别为3个磷酸基,ATP 的结构简式是 A﹣P~P~P,其中 A 代表腺苷,T 是三的意思,P 代表磷酸基团.ATP和ADP的转化过程中,能量来源不同: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来自高能磷酸键的化学能,并用于生命活动;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场所不同:ATP水解在细胞的各处.ATP合成在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 ‎【解答】解:A、ATP水解供能时只有②、③之间的高能磷酸键都将断裂,A错误;‎ B、水解①和②之间的高能磷酸键后的产物之一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可作为RNA分子的合成原料,B正确;‎ C、②和③之间的高能磷酸键断裂后所释放的能量用于各项生命活动,C错误;‎ D、能量是不能循环利用的,D错误.‎ 故选:B.‎ ‎ ‎ ‎3.下列不属于控制无关变量的相关操作是(  )‎ A.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照的实验中,将叶片的一半用黑纸包住 B.验证温度影响酶活性的实验中,需将每一组底物和酶溶液分别置于相同温度条件下一段时间 C.验证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的实验中,首先将实验植物进行饥饿处理 D.绿叶的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制备滤纸条时剪去两角 ‎【考点】‎ ‎3L: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3A: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3I: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分析】1、生物实验中的变量: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包括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自变量是想研究且可人为改变的变量称为自变量;因变量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为因变量; 无关变量是在实验中,除了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存在一些可变因素,能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 ‎2、对照实验中应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其它无关变量应均保持相同且适宜.‎ ‎【解答】解:A、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照的实验中的自变量是光照的有无,将叶片的一半用黑纸包住是控制自变量,不属于控制无关变量,A正确;‎ B、验证温度影响酶活性的实验中,温度是自变量,先将每一组底物和酶溶液分别放在相同温度下适当时间后再混合属于控制无关变量,B错误;‎ C、验证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的实验中,植物体内原有的淀粉属于无关变量,实验时首先将实验植物做饥饿处理是消除原有的淀粉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属于控制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C错误;‎ D、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纸带边缘有更多和空气的接触界面,层析液在纸带边缘扩散速度较内部快,减去纸带两角,不让纸带两侧渗透过快而使色素分布更均匀,此操作属于控制实验的无关变量,D错误.‎ 故选:AB.‎ ‎ ‎ ‎4.在光合作用中,CO2+C5(即RuBP)→2C3需要RuBP羧化酶催化.为测定RuBP羧化酶的活性,某学习小组从菠菜叶中提取该酶用于催化14CO2与C5的反应,并检测产物中14C3的放射性.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菠菜叶肉细胞中该反应发生在线粒体基质 B.RuBP羧化酶催化时,需要在无光条件下进行 C.RuBP羧化酶的活性与该酶的含量有关 D.单位时间内14C3放射性越高,RuBP羧化酶的活性就越高 ‎【考点】3J: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1、RuBP羧化酶是植物体内催化CO2‎ 固定的酶,能够催化CO2+C5→2C3.暗反应反应进行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2、光合作用的过程图解:‎ ‎【解答】解:A、菠菜叶肉细胞内RuBP羧化酶是植物体内催化CO2固定的酶,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A错误;‎ B、RuBP 羧化酶能催化 CO2+C5(即 RuBP)→2C3(三碳酸),该反应就是二氧化碳的固定过程,有光无光都可以进行,B错误;‎ C、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有温度、PH值等,RuBP羧化酶的活性与该酶的含量无关,C错误;‎ D、测定该酶活性的方法用其催化C5与14CO2的反应,并检测产物14C3的放射性强度,根据CO2+C52C3,单位时间内14C3放射性越高,RuBP羧化酶的活性就越高,D正确.‎ 故选:D.‎ ‎ ‎ ‎5.如图表示萌发的小麦种子中可能发生的相关生理过程,a~e表示物质,①~④表示过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物质c为[H],在过程②中也有产生 B.催化反应③和④的酶都存在于线粒体基质中 C.晒干的种子不含水分,因而细胞呼吸的强度较低 D.图中①②过程主要发生在小麦种子萌发的早期,其中e为酒精 ‎【考点】3O: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①表示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②表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③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④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a为丙酮酸,b为二氧化碳,c为[H],d为氧气,e为无氧呼吸产物﹣﹣酒精.‎ ‎【解答】解:A、图中物质c为[H],过程②表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该阶段没有[H]的产生,A错误;‎ B、③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催化③反应的酶存在于线粒体内膜上;④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催化④反应的酶存在于线粒体基质中,B错误;‎ C、晒干的种子含有的自由水很少,因而细胞呼吸的强度较低,C错误;‎ D、小麦种子的萌发离不开水,图中①②过程主要发生在小麦种子萌发的早期,其中e为酒精,D正确.‎ 故选:D.‎ ‎ ‎ ‎6.某同学在进行光合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取一圆形滤纸,在滤纸中央滴一滴色素提取液,再滴一滴层析液,将会得到近似同心的四个色素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通常提取液呈现绿色是因为叶片中叶绿素含量比类胡萝卜素高 B.色素能彼此分离是因为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 C.最外侧两圈色素环的色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D.若提取液取自缺镁叶片,最外侧两圈色素环颜色较淡 ‎【考点】3I: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分析】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1、提取色素原理:色素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酒精等提取色素.‎ ‎2、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 ‎3、各物质作用:无水乙醇或丙酮:提取色素;层析液:分离色素;二氧化硅:使研磨得充分;碳酸钙: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 ‎4、结果: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第2宽),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 ‎【解答】解:A、提取液呈现绿色是因为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比类胡萝卜素高,A正确;‎ B、色素能够在滤纸上彼此分离开的原因是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B正确;‎ C、最外侧两圈色素环的色素为叶黄素和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C正确;‎ D、如果叶片取自缺镁的培养液培养的植物,最内侧两圈色素环颜色较淡,D错误.‎ 故选:D.‎ ‎ ‎ ‎7.如图表示细胞呼吸的主要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A.过程①②只能在有氧条件下进行 B.破伤风杆菌和大肠杆菌能进行过程①②‎ C.人体中进行过程②的场所是线粒体内膜 D.过程①②③④都能在植物细胞中发生 ‎【考点】3O: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过程①是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场所是细胞质基质;过程②是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发生场所是线粒体;过程③无氧呼吸(酒精发酵)的第二阶段,发生场所是细胞质基质;过程④是乳酸发酵的第二阶段,在细胞质基质进行.‎ ‎【解答】解:A、反应①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只有反应②(有氧呼吸的二三两个阶段)必须在有氧条件下进行,A错误;‎ B、破伤风杆菌是原核生物,是厌氧菌,不能进行有氧呼吸,B错误;‎ C、过程②是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发生场所是线粒体基质和内膜,C错误;‎ D、过程④是乳酸发酵的第二阶段,在马铃薯块茎和甜菜的块根可以进行,D正确.‎ 故选:D.‎ ‎ ‎ ‎8.如图为显微镜下观察用家鸽肝脏制作的临时装片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胞甲中染色体组数最多,便于观察染色体形态 B.DNA复制所导致的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在细胞乙 C.交叉互换会导致细胞丁移向两极的基因组成不同 D.细胞丙和戊中细胞核结构及染色体形态变化相反 ‎【考点】4B: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分析】分析题图:家鸽的肝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甲图染色体形态较为清晰,为有丝分裂的中期、乙图中细胞核略微增大,为有丝分裂间期,细胞正在进行染色体复制和蛋白质合成,丁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为有丝分裂后期,戊新的核膜出现为有丝分裂末期,据此答题.‎ ‎【解答】解:A、图中甲细胞染色体数目清晰,为有丝分裂的中期,便于观察染色体形态,染色体组数最多为有丝分裂后期,A错误;‎ B、DNA复制所导致的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即细胞丁,B错误;‎ C、交叉互换发生的减数分裂过程中,家鸽肝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C错误;‎ D、细胞丙为有丝分裂前期,此时染色质高度螺旋化成为染色体,核膜、核仁逐渐消失,戊为有丝分裂末期,核膜、核仁重现,染色体逐渐变为染色质,D正确.‎ 故选:D.‎ ‎ ‎ ‎9.下列有关癌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有些病毒能将其基因整合到人的基因组中,从而诱发人的细胞癌变 B.癌细胞因为膜上的蛋白质改变,易被效应T细胞识别而裂解 C.当癌细胞分裂达到一定数量会出现细胞接触抑制现象 D.癌症可以是一系列的基因突变逐渐积累的结果 ‎【考点】5A:癌细胞的主要特征;5B:细胞癌变的原因.‎ ‎【分析】1、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1)无限增殖;‎ ‎(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 ‎(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易转移.‎ ‎2、细胞癌变的原因:‎ ‎(1)外因:主要是三类致癌因子,即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 ‎(2)内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 ‎【解答】解:A、致癌病毒能够将其携带的癌基因整合到人的基因组中从而诱发细胞癌变,A正确;‎ B、效应T细胞能识别异常的细胞,使其裂解,癌细胞结构发生改变,属于异常细胞,能被识别,B正确;‎ C、癌细胞能够无限增殖,即使细胞相互接触也不会出现接触抑制,C错误;‎ D、细胞癌变是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变异逐渐积累的结果,D正确.‎ 故选:C.‎ ‎ ‎ ‎10.下列关于细胞分化不同水平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从细胞水平分析,细胞分化是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结果 B.从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水平分析,细胞分化主要是细胞器的数目和种类改变的结果 C.从分子水平的角度分析,细胞分化主要是蛋白质种类、数量和功能改变的结果 D.从遗传物质的角度分析,细胞分化主要是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化 ‎【考点】51:细胞的分化.‎ ‎【分析】关于“细胞分化”,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 ‎(3)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4)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 ‎【解答】解:A、从细胞水平分析,细胞分化是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结果,A正确;‎ B、从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水平分析,细胞分化主要是细胞器的数目和种类改变的结果,B正确;‎ C、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表达,因此从分子水平的角度分析,细胞分化主要是蛋白质种类、数量和功能改变的结果,C正确;‎ D、从遗传物质的角度分析,细胞分化主要是细胞中的遗传物质选择性表达,但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D错误.‎ 故选:D.‎ ‎ ‎ ‎11.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鼻咽癌发病率居全球首位,下列关于鼻咽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环境污染和食用咸鱼过多可能是诱发鼻咽癌的重要因素 B.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居民体内含有的原癌基因较其他地区多 C.鼻咽细胞癌变后,细胞周期比正常体细胞的细胞周期耗时短 D.致癌相关基因在家族中的稳定遗传可能是存在鼻咽癌高危家族的原因 ‎【考点】5B:细胞癌变的原因.‎ ‎【分析】1、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1)无限增殖;‎ ‎(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 ‎(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易转移.‎ ‎2、细胞癌变的原因:‎ ‎(1)外因:主要是三类致癌因子,即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 ‎(2)内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 ‎【解答】解:A、环境污染和食用咸鱼过多可能是诱发鼻咽癌的重要因素,A正确;‎ B、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居民体内含有的原癌基因和其他地区一样,但其所处环境诱导基因突变的因素较多,B错误;‎ C、癌细胞能无限增殖,且增殖速度快,因此鼻咽细胞癌变后,细胞周期比正常体细胞的细胞周期耗时短,C正确;‎ D、致癌相关基因在家族中的稳定遗传可能是存在鼻咽癌高危家族的原因,D正确.‎ 故选:B.‎ ‎ ‎ ‎12.如图所示与细胞分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图细胞中的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核DNA数目不变 B.乙图所示细胞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前期、有丝分裂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C.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的DNA含量变化均可用图丙表示 D.图甲、图乙所示细胞可分别对应图丙的BC段、DE段 ‎【考点】66: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47: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48: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已分裂,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图乙中a:b:c=1:2:2,且a为2N,说明其所示细胞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及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图丙中AB表示DNA复制,CD表示着丝点分裂.‎ ‎【解答】解:A、甲图细胞中的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离,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但核DNA数目不变,A正确;‎ B、乙图所示细胞中染色体、DNA分子和染色单体分别为2N、4N和4N,所以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B正确;‎ C、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的DNA含量变化均可用图丙表示,即DNA复制后形成染色单体,着丝点分裂后染色单体消失,C正确;‎ D、图甲(着丝点分裂)、图乙(着丝点未分裂)所示细胞可分别对应图丙的DE段、BC段,D错误.‎ 故选:D.‎ ‎ ‎ ‎13.如图为人体细胞生命历程示意图,图中①~⑥为不同时期的细胞,a~d表示生理过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过程a体现了细胞膜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B.人的正常体细胞进行b过程的次数是无限的 C.过程c中,基因种类不变,但全能性更强 D.过程d中,细胞内水分减少,溶酶体分解活动减少 ‎【考点】51:细胞的分化;57:细胞凋亡的含义.‎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人体细胞生命历程示意图,其中a表示细胞生长,b表示细胞分裂,c表示细胞分化,d为细胞衰老.‎ ‎【解答】解:A、过程a表示细胞生长,细胞体积增大,这体现了细胞膜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流动性,A正确;‎ B、过程b为细胞分裂,正常细胞的分裂次数是有限的,B错误;‎ C、过程c为细胞分化过程,其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因此基因种类不变,但全能性降低,C错误;‎ D、过程d为细胞衰老的过程,细胞内水分减少,溶酶体分解活动增强,D错误.‎ 故选:A.‎ ‎ ‎ ‎14.在搭建DNA分子模型的实验中,若有4种碱基塑料片共20个,其中4个C,6个G,3个A,7个T,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14个,脱氧核糖塑料片40个,磷酸塑料片100个,代表氢键的连接物若干,脱氧核糖和碱基之间的连接物若干,则所搭建的DNA分子片段最长为多少碱基对(  )‎ A.4 B.5 C.6 D.7‎ ‎【考点】78: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分析】在双链DNA中,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T、G=C,则A=T有3对,G=C有4对.设能搭建的DNA分子含有n个碱基对,则每条链需要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的数目为2n﹣1,共需(2n﹣1)×2个,已知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有14个,则n=4,所以只能搭建出一个4碱基对的DNA分子片段.‎ ‎【解答】解:设能搭建的DNA分子含有n个碱基对,则每条链需要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的数目为2n﹣1,共需(2n﹣1)×2个,已知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有14个,则n=4,所以只能搭建出一个4碱基对的DNA分子片段.‎ 故选:A.‎ ‎ ‎ ‎15.用同位素标记法追踪物质去向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用含3H标记的T的培养液培养动物细胞,可在细胞核和线粒体检测到放射性 B.小白鼠吸入18O2后呼出的二氧化碳不会含有18O,但尿液中会含有H218O C.要得到含32P的噬菌体,必须先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等宿主菌 D.用14C标记的CO2研究光合作用,放射性会出现在C3化合物和C5化合物中 ‎【考点】3J: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1C:核酸的种类及主要存在的部位;3Q: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73: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分析】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在生物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1)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分别侵染细菌,最终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用3H标记氨基酸,探明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 ‎(3)15N标记DNA分子,证明了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4)卡尔文用14C标记CO2,研究出碳原子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即CO2→C3→有机物;‎ ‎(5)鲁宾和卡门用18O标记水,证明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于水 ‎【解答】解:A、3H标记的T是合成DNA的原料,而DNA在动物细胞中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此外在线粒体中也含有少量,因此用含3H标记的T的培养液培养动物细胞,可在细胞核和线粒体检测到放射性,A正确;‎ B、小白鼠吸入18O2后,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因此含有18O的水,含有18O的水再参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含有18O的二氧化碳,B错误;‎ C、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因此要得到含32P的噬菌体,必须先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等宿主菌,C正确;‎ D、用14C标记的CO2研究光合作用,放射性会出现在C3化合物和C5化合物中,D正确.‎ 故选:B.‎ ‎ ‎ ‎16.下列有关“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及“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转化因子 B.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成功的关键与提取物的纯度有关 C.选取T2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是其分裂速度较快 D.用32P标记T2噬菌体进行实验时,上清液中有少量放射性与搅拌不充分有关 ‎【考点】7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73: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分析】‎ 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菌落表现粗糙),后者有荚膜(菌落表现光滑).由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可知,只有S型菌有毒,会导致小鼠死亡,S型菌的DNA才会是R型菌转化为S型菌.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R型细菌→小鼠→存活;S型细菌→小鼠→死亡;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存活;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R型细菌→小鼠→死亡.‎ 在艾弗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实验中,艾弗里将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糖类等物质分离开,单独的、直接的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另外还增加了一组对照实验,即DNA酶和S型活菌中提取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解答】解:A、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含有“转化因子”,能够使R型细菌转变成S型细菌,A错误;‎ B、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成功的关键与提取物的纯度有关,纯度越高,转化效果越好,B正确;‎ C、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是成分只有蛋白质和DNA,而且注入的过程可以将蛋白质和DNA分离,进而单独的直接的观察各自的作用,C错误;‎ D、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上清液中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是保温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或者保温时间过长,部分大肠杆菌裂解,D错误.‎ 故选:B.‎ ‎ ‎ ‎17.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和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是人类探索遗传物质史中的经典实验,两个实验都涉及(  )‎ A.微生物培养技术 B.同位素标记技术 C.DNA分离提纯技术 D.差速离心分离技术 ‎【考点】7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73: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分析】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 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解答】解:A、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和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都涉及细菌的培养,需要运用微生物培养技术,A正确;‎ B、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没有涉及同位素标记技术,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涉及同位素标记技术,B错误;‎ C、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涉及DNA分离提纯技术,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没有涉及DNA分离提纯技术,C错误;‎ D、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没有涉及差速离心分离技术,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只涉及离心分离技术,D错误.‎ 故选:A.‎ ‎ ‎ ‎18.如图表示小鼠的精原细胞(仅表示部分染色体),其分裂过程中用3种不同颜色的荧光标记图中的3种基因.观察精原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不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A.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中有3种不同颜色的8个荧光点 B.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中有2种不同颜色的4个荧光点 C.某个次级精母细胞中有2种不同颜色的4个荧光点 D.某个次级精母细胞中有3种不同颜色的4个荧光点 ‎【考点】47: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61: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有丝分裂过程:‎ ‎(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 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解答】解:A、如果在有丝分裂中期观察,由于DNA复制,所以会看到3种颜色8个荧光点,A正确;‎ B、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中有3种颜色8个荧光点,B错误;‎ C、某个次级精母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所以只有2种不同颜色的4个荧光点,C正确;‎ D、如果发生交叉互换,则某个次级精母细胞中可能有3种不同颜色的4个荧光点,D正确.‎ 故选:B.‎ ‎ ‎ ‎19.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组织经胰蛋白酶消化处理制成细胞悬液,再培养可获得单层细胞 B.研究中使用的细胞通常培养至10代以内,以保持正常的二倍体核型 C.为防止杂菌污染,生物组织、培养液及培养用具需要进行灭菌处理 D.动物细胞培养是制备单克隆抗体、细胞核移植、胚胎工程等技术的基础 ‎【考点】RC:动物细胞与组织培养过程.‎ ‎【分析】1、动物细胞培养的流程:取动物组织块(动物胚胎或幼龄动物的器官或组织)→剪碎→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分散成单个细胞→制成细胞悬液→转入培养瓶中进行原代培养→贴满瓶壁的细胞重新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分散成单个细胞继续传代培养.‎ ‎2、动物培养条件:‎ ‎(1)无菌、无毒的环境:①消毒、灭菌②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③定期更换培养液,以清除代谢废物 ‎(2)营养物质:糖、氨基酸、促生长因子、无机盐、微量元素等,还需加入血清、血浆等天然物质.‎ ‎(3)温度和PH.‎ ‎(4)气体环境:95%空气(细胞代谢必需的)和5%的CO2(维持培养液的PH.)‎ ‎【解答】解:A、生物组织经胰蛋白酶消化处理制成细胞悬液,由于细胞具有贴壁生长的特点,因此再培养可获得单层细胞,A正确;‎ B、研究中使用的细胞通常培养至10代以内,以保持正常的二倍体核型,B正确;‎ C、为防止杂菌污染,培养液和培养用具需要进行灭菌处理,生物组织只能消毒,C错误;‎ D、动物细胞培养是制备单克隆抗体、细胞核移植、胚胎工程等技术的基础,D正确.‎ 故选:C.‎ ‎ ‎ ‎20.下列有关胚胎干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胚胎干细胞只能从桑椹胚或原始性腺中分离获取 B.胚胎干细胞的核仁明显,与其能旺盛合成蛋白质密切相关 C.胚胎干细胞在体外培养时只增殖不分化,因此没有应用价值 D.利用胚胎干细胞成功诱导产生神经细胞,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 ‎【考点】S8:胚胎干细胞的来源及分化.‎ ‎【分析】胚胎干细胞简称ES或EK细胞,来源于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即囊胚期的内细胞团).‎ 特点:具有胚胎细胞的特性,体积较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在功能上,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可分化为成年动物任何一种组织细胞.另一方面,在体外培养条件下,ES细胞可不断增殖而不发生分化,可进行冷冻保存,也可以进行某些遗传改造.‎ ‎【解答】解:A、胚胎干细胞来源于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此处的早期胚胎也可以是囊胚期,A错误;‎ B、胚胎干细胞的核仁明显,与其能旺盛合成蛋白质密切相关,B正确;‎ C、在体外培养条件下,ES细胞可不断增殖而不发生分化,可进行冷冻保存,也可以进行某些遗传改造,C错误;‎ D、利用胚胎干细胞成功诱导产生神经细胞,但没有发育为完整个体,不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D错误.‎ 故选:B.‎ ‎ ‎ ‎21.Bcl﹣2基因是细胞凋亡抑制基因,可以利用PCR技术检测其转录水平,进而了解该基因与不同胚胎时期细胞凋亡的关系.如图为克隆猪的培育及Bcl﹣2基因转录水平检测流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A细胞表示去核的卵母细胞,B细胞表示体细胞 B.在早期胚胎发育的不同时期提取的总mRNA是不同的 C.图中过程X表示逆转录,获得的cDNA可用于克隆猪基因组的测序 D.在PCR过程中,(Bcl﹣2 cDNA)/cDNA的比值反映Bcl﹣2基因的转录水平 ‎【考点】RD: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L3:PCR技术的基本操作和应用.‎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克隆猪的培育及该基因转录水平检测流程.图中涉及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动物细胞培养技术、胚胎移植及PCR技术,其中mRNA→cDNA的X过程为逆转录过程.‎ ‎【解答】解:A、图中A细胞为核移植的受体细胞,应该为去核的卵母细胞,B为提供细胞核的体细胞,A正确;‎ B、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因此在早期胚胎发育的不同时期提取的总mRNA是不同的,B正确;‎ C、mRNA→cDNA的过程表示逆转录过程,该过程获得的cDNA中没有启动子、内含子等,不能用于克隆猪基因组的测序,C错误;‎ D、在PCR过程中可检测出cDNA中Bcl﹣2cDNA的分子数,进而计算总mRNA中Bcl﹣2mRNA的分子数,从而反映出Bcl﹣2基因的转录水平,D正确.‎ 故选:C.‎ ‎ ‎ ‎22.植物细胞工程作为一门新兴的生物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人工种子常使用人工薄膜作为种皮包被植物愈伤组织制作而成 B.植物微型繁殖运用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快速繁殖良种植物 C.作物脱毒常选取植物的茎尖,因为该处病毒较少或无病毒 D.植物细胞融合中常用的融合手段有离心、振动、电激和PEG法 ‎【考点】R6:人工种子的制备;R4:植物培养的条件及过程;R8:细胞融合的方法.‎ ‎【分析】1、植物组织培养过程是: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然后再分化生成根、芽,最终形成植物体.‎ ‎2、人工种子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得到的胚状体、不定芽、顶芽和腋芽等为材料,通过人工薄膜包装得到的种子.‎ ‎3、植物细胞融合的方法:物理法(离心、振动、电刺激等) 和化学法 (聚乙二醇(PEG)).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聚乙二醇(PEG),因为它易得、简便,且融合效果稳定.‎ ‎【解答】解:A、人工种子常使用人工薄膜作为种皮包被植物胚状体制作而成,A错误;‎ B、植物微型繁殖运用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快速繁殖良种植物,B正确;‎ C、作物脱毒常选取植物的茎尖,因为该处病毒较少或无病毒,C正确;‎ D、植物细胞融合中常用的融合手段有离心、振动、电激和PEG法,D正确.‎ 故选:A.‎ ‎ ‎ ‎23.如图为人β﹣珠蛋白基因与其mRNA杂交的示意图,①~⑦表示基因的不同功能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密码子位于mRNA上 B.图中的核苷酸共有8种 C.图中遵循的碱基配对原则为A与U配对,C与G配对 D.图中β﹣珠蛋白基因中不能编码β﹣珠蛋白的序列是①③⑤⑦‎ ‎【考点】7F: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人β﹣珠蛋白基因与其mRNA杂交的示意图,②、④和⑥三个区域能与mRNA配对,可见它们属于外显子,则③和⑤属于内含子,①和⑦则分别为上游和下游的非编码区,RNA聚合酶结合位点位于非编码区的上游.‎ ‎【解答】解:A、密码子是mRNA上编码一个氨基酸的相邻的3个碱基,A正确;‎ B、图中含有DNA和RNA,因此共有8种核苷酸(四种脱氧核苷酸+四种核糖核苷酸),B正确;‎ C、β﹣珠蛋白基因的②、④、⑥区和mRNA形成的双链分子中的碱基配对类型有3种,即A﹣U、T﹣A、C﹣G,C错误;‎ D、图中③和⑤属于内含子,不能编码蛋白质,且①和⑦位于基因结构的非编码区,也不能编码蛋白质,因此图中β﹣珠蛋白基因中不能编码β﹣珠蛋白的序列是①③⑤⑦,D正确.‎ 故选:C.‎ ‎ ‎ ‎24.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往往使用液体培养基 B.动物细胞培养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动物个体 C.在培养过程中通常要通入5%的CO2刺激细胞呼吸 D.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可用胃蛋白酶将动物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 ‎【考点】RC:动物细胞与组织培养过程.‎ ‎【分析】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 ‎(1)无菌、无毒的环境:①消毒、灭菌;②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③定期更换培养液,以清除代谢废物.‎ ‎(2)营养物质:糖、氨基酸、促生长因子、无机盐、微量元素等,还需加入血清、血浆等天然物质.‎ ‎(3)温度和PH.‎ ‎(4)气体环境:95%空气(细胞代谢必需的)和5%的CO2(CO2‎ 的作用是维持培养液的PH).‎ ‎【解答】解:A、动物细胞培养所用的培养基是液体培养基,A正确;‎ B、动物细胞培养的目的是获得细胞和细胞产物,通过核移植技术才能获得克隆动物,B错误;‎ C、CO2的作用是维持培养液的PH,C错误;‎ D、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常要用到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用来分散细胞,D错误.‎ 故选:A.‎ ‎ ‎ ‎25.下列关于高等哺乳动物胚胎工程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早期胚胎培养通常需要加入动物血清 B.胚胎干细胞具有体积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等特点 C.从动物体内获取的精子不能直接与卵细胞结合完成受精过程 D.胚胎移植可移植到其他任一经同期发情处理过的雌性哺乳动物体内 ‎【考点】S5:胚胎移植.‎ ‎【分析】1、体外受精包括精子的采集和获能、卵母细胞的采集和培养、受精.‎ ‎2、胚胎移植是指将雌性动物的早期胚胎,或者通过体外受精及其它方式得到的胚胎,移植到同种的、生理状态相同的其它雌性动物的体内,使之继续发育为新个体的技术.‎ ‎3、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主要包括:①对供、受体的选择和处理;②配种或人工授精;③对胚胎的收集、检查、培养或保存(对胚胎进行质量检查,此时的胚胎应发育到桑椹或胚囊胚阶段);④对胚胎进行移植;⑤移植后的检查.‎ ‎【解答】解:A、早期胚胎培养通常需要加入动物血清,以补充合成培养基缺乏的物质,A正确;‎ B、胚胎干细胞具有体积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等特点,B正确;‎ C、从动物体内获取的精子经过获能处理后才能与卵子结合完成受精作用,C正确;‎ D、胚胎移植需要移植到同种的、生理状态相同的其它雌性动物的体内,D错误.‎ 故选:D.‎ ‎ ‎ ‎26.下列有关细胞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用于植物茎尖脱毒 B.克隆技术可用于繁殖某一性别的家畜 C.动物细胞融合与植物体细胞杂交都能形成杂交个体 D.动物细胞培养液中加入适量抗生素的目的是防止细菌的污染 ‎【考点】R8:细胞融合的方法;R3: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及原理;R7:植物体细胞杂交的过程;RC:动物细胞与组织培养过程.‎ ‎【分析】1、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微型繁殖、作物脱毒、人工种子、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 ‎2、植物体细胞杂交和动物细胞融合的比较:‎ 项目 细胞融合原理 细胞融合方法 诱导手段 用途 植物体细胞杂交 细胞膜的流动性,(细胞的全能性)‎ 去除细胞壁后诱导原生质体融合 离心、电刺激、聚乙二醇等试剂诱导 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获得杂交植株 动物细胞融合 细胞膜的流动性 使细胞分散后,诱导细胞融合 离心、电刺激、聚乙二醇、灭活病毒等试剂诱导 制备单克隆抗体的技术之一 ‎【解答】解:A、茎尖和根尖等分生区几乎不含病毒,所以将植物分生区(茎尖、根尖等)进行组织培养可以获得脱毒苗,A正确;‎ B、克隆技术属于无性生殖,可用于繁殖某一性别的家畜,B正确;‎ C、动物细胞融合只能获得重组细胞,而植物体细胞杂交能形成杂交个体,C错误;‎ D、动物细胞培养液中加入适量抗生素的目的是防止细菌的污染,D正确.‎ 故选:C.‎ ‎ ‎ ‎27.下列有关生态工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态工程的特点是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 B.“桑基鱼塘”生态农业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 C.超载放牧导致草地退化,主要是违背了协调与平衡原理 D.在林业工程建设时要考虑整体性原理,防止“前面造林,后面砍林”‎ ‎【考点】U3: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 ‎【分析】1、生态工程与生态经济 ‎(1)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2)生态工程的特点: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 ‎(3)生态经济:通过实行“循环经济”的原则,使一个系统产出的污染物能够成为本系统或另一个系统的生产原料,从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 ‎2、基本原理:‎ 项目 理论基础 意义 实例 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物质循环 可避免环境污染及其对系统稳定和发展的影响 无废弃物农业 物种多样性原理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物多样性程度高,可提高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提高系统的生产力 ‎“三北”防护林建设中的问题、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非常规 协调与平衡原理 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 生物数量不超过环境承载力,可避免系统的失衡和破坏 太湖富营养化问题、过度放牧等 整体性原理 社会、经济、自然构成复合系统 统一协调各种关系,保障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林业建设中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关系问题 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分布式优于集中式和环式 改善和优化系统的结构以改善功能 桑基鱼塘 系统整体性原理:整体大于部分 保持系统很高的生产力 珊瑚礁、藻类和珊瑚虫的关系 ‎【解答】解:A、生态工程的特点是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A正确;‎ B、“桑基鱼塘”生态农业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能量不能循环利用,B错误;‎ C、超载放牧导致草地退化,主要是违背了协调与平衡原理,C正确;‎ D、在林业工程建设时要考虑整体性原理,防止“前面造林,后面砍林”,D正确.‎ 故选:B.‎ ‎ ‎ ‎28.下列有关制作果酒、果醋和腐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果酒的制作过程中既涉及有氧呼吸又涉及无氧呼吸 B.果醋发酵温度较高,且发酵过程要特别注意氧气的供应 C.变酸的酒表面的菌膜含醋酸菌,腐乳的“皮”为毛霉菌丝 D.发酵过程中所有的相关反应都是在微生物的细胞内进行的 ‎【考点】K5:酒酵母制酒及乙酸菌由酒制醋;K7:制作腐乳的科学原理及影响腐乳品质的条件.‎ ‎【分析】果酒制作菌种是酵母菌,代谢类型是兼性厌氧型真菌,属于真核细胞,条件是18~25℃、前期需氧,后期不需氧.‎ 果醋制作的菌种是醋酸菌,代谢类型是需氧型细菌,属于原核细胞,条件是30~35℃、一直需氧.‎ 腐乳制作的菌种主要是毛霉,代谢类型是需氧型真菌,属于真核细胞,条件是15﹣18℃,一定湿度.‎ ‎【解答】解:A、制作果酒时,先通气后密封,说明过程中既涉及酵母菌的有氧呼吸又涉及酵母菌的无氧呼吸,A正确;‎ B、果醋发酵与果酒发酵相比,前者所需温度为30~35℃,相对果酒发酵所需温度18~25℃要高;参与果醋制作的醋酸菌属于嗜氧菌,因此制果醋时需不断通入氧气,B正确;‎ C、变酸的酒表面的菌膜含醋酸菌,进行果醋发酵,腐乳的“皮”为毛霉菌丝,C正确;‎ D、腐乳制作过程中,蛋白质和脂肪的水解反应发生在微生物的细胞外,D错误.‎ 故选:D.‎ ‎ ‎ ‎29.下列有关生物技术实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制备凝胶珠时,CaCl2溶液的作用是使胶体聚沉 B.固定化酵母细胞分解葡萄糖速度要比游离酵母细胞快 C.制作腐乳时,加盐腌制可使豆腐块变硬且能抑制杂菌生长 D.微生物平板培养需倒置平板,目的是防止冷凝水珠污染培养基 ‎【考点】I1: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J4:制备和应用固相化酶;K7:制作腐乳的科学原理及影响腐乳品质的条件.‎ ‎【分析】1、固定化细胞的相关知识点,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酵母细胞的活化.(2)配置氯化钙溶液:要用蒸馏水配置.(3)配制海藻酸钠溶液:小火、间断加热、定容,如果加热太快,海藻酸钠会发生焦糊. (4)海藻酸钠溶液与酶母细胞混合:冷却后再混合,注意混合均匀,不要进入气泡. (5)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高度适宜,并匀速滴入. ‎ ‎2、平板划线的操作的基本步骤是:‎ ‎(1)右手持接种环,经火焰灭菌,待凉后,在火焰旁打开盛有菌液的试管棉塞,并将试管口过火焰,将以冷却的接种环伸入菌液,沾取一环菌液,将试管口过火焰丙塞上棉塞.‎ ‎(2)左手斜持琼脂平板,皿盖打开一条缝,右手于火焰近处將接种环迅速伸入平板内,划三至五条平行线,盖上皿盖,接种环不应划破培养基表面.‎ ‎(3)烧灼接种环,杀灭环上残留菌液,待冷却(是否冷却,可先在培养基边缘处试触,若琼脂溶化,表示未凉,稍等再试),从第一区域划线的末端开始往第二区内划线,重复以上操作,在第三四五区内划线,注意不要将最后一区的划线与第一区相连.‎ ‎(4)将平板倒置,放入培养箱中培养.‎ ‎3、腐乳制作过程中加盐的作用:析出豆腐中的水分,使豆腐块变硬;抑制微生物的生长;析出毛霉菌丝上的蛋白酶和脂肪酶;给腐乳以必要的咸味.‎ ‎【解答】解:A、制备凝胶珠时,CaCl2溶液的作用是使胶体聚沉,A正确;‎ B、由于反应物不容易与固定化酵母细胞中的细胞接触,因此固定化酵母细胞分解葡萄糖速度要比游离酵母细胞慢,B错误;‎ C、制作腐乳时,加盐腌制可使豆腐块变硬且能抑制杂菌生长,C正确;‎ D、微生物平板培养需倒置平板,目的是防止冷凝水珠污染培养基,D正确.‎ 故选:B.‎ ‎ ‎ ‎30.在DNA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中,将获得的含有DNA的黏稠物分别按下表处理3次,则DNA主要集中在标号(  )‎ 操作 粘稠物 滤液 ‎2mol/L的NaCl溶液搅拌过滤 ‎①‎ ‎②‎ ‎0.14mol/L的NaCl溶液搅拌过滤 ‎③‎ ‎④‎ ‎95%的冷酒精搅拌过滤 ‎⑤‎ ‎⑥‎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②④⑥‎ ‎【考点】L8:DNA的粗提取和鉴定.‎ ‎【分析】DNA粗提取和鉴定的原理:‎ ‎1、DNA的溶解性:DNA和蛋白质等其他成分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DNA不溶于酒精溶液,但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溶于酒精;DNA对酶、高温和洗涤剂的耐受性.‎ ‎2、DNA的鉴定:在沸水浴的条件下,DNA遇二苯胺会被染成蓝色.‎ ‎【解答】解:(1)由于DNA可以溶于氯化钠溶液中,在2mol/L的氯化钠溶液中DNA的溶解度较高,搅拌过滤后,DNA存在于得到滤液②,而黏稠物①只含有少量DNA而可以丢弃;‎ ‎(2)DNA在O.14mol/L的氯化钠溶液中溶解度最低,此时DNA会从溶液中析出,搅拌过滤后,得到黏稠物③主要就是DNA,因此滤液④可以丢弃;‎ ‎(3)由于DNA不溶于酒精,而其它杂质可以溶于酒精,因此放入冷却的95%的酒精溶液中,搅拌过滤后,DNA存在于黏稠物⑤中,滤液⑥可以丢弃.‎ 故选:B.‎ ‎ ‎ ‎31.下列生物学实验操作,不合理的是(  )‎ A.使用光学显微镜对光时,先转动转换器,后调节反光镜 B.观察质壁分离实验时,先制作临时装片,后滴加高渗溶液 C.制作有丝分裂装片时,先用龙胆紫染色,后进行漂洗 D.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时,先调节pH,后灭菌 ‎【考点】4B: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26:细胞观察实验;3U: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分析】观察有丝分裂制作流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1)解离:上午10时至下午2时,剪去洋葱根尖2﹣3mm,立即放入盛入有盐酸和酒精混合液(1:1)的玻璃皿中,在温室下解离.目的:用药液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 ‎2)漂洗:待根尖酥软后,用镊子取出,放入盛入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目的: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 ‎ ‎3)染色:把根尖放进盛有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的玻璃皿中染色.目的:染料能使染色体着色. ‎ ‎4)制片:用镊子将这段根尖取出来,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镊子尖把根尖能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的按压载玻片.目的: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 ‎【解答】解:A、使用光学显微镜对光时,先转动转换器,后调节反光镜,A正确;‎ B、观察质壁分离实验时,先制作临时装片,后滴加高渗溶液,B正确;‎ C、制作有丝分裂装片时,先进行漂洗,后用龙胆紫染色,否则会影响染色的效果,C错误;‎ D、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时,先调节pH,后灭菌,D正确.‎ 故选:C.‎ ‎ ‎ ‎32.下列关于“DNA粗提取和鉴定”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酵母菌、菜花和猪的成熟红细胞都可作为提取DNA的材料 B.在酒精溶液中,某些蛋白质的溶解度比DNA大 C.在研磨植物细胞时加入洗涤剂是为了溶解DNA D.在50~60℃的水浴中,DNA遇二苯胺试剂后即呈蓝色 ‎【考点】L8:DNA的粗提取和鉴定.‎ ‎【分析】DNA粗提取和鉴定的原理:‎ ‎1、DNA的溶解性:DNA和蛋白质等其他成分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DNA不溶于酒精溶液,但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溶于酒精;DNA对酶、高温和洗涤剂的耐受性.‎ ‎2、DNA的鉴定:在沸水浴的条件下,DNA遇二苯胺会被染成蓝色.‎ ‎【解答】解:A、理论上只要含有DNA的生物组织均可作为该实验的材料,酵母和菜花均可作为提取DNA的材料,但猪的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不能作为提取DNA的材料,A错误;‎ B、DNA不溶于酒精,而某些蛋白质能溶于酒精,B正确;‎ C、在研磨植物细胞时加入洗涤剂是为了瓦解细胞膜,C错误;‎ D、用二苯胺鉴定DNA时需要沸水浴才能出现蓝色,D错误.‎ 故选:B.‎ ‎ ‎ ‎33.如图是“DNA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中的两个操作步骤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溶液a是0.14 mol•L﹣1的NaCl溶液 B.图1所示操作的原理是DNA能溶于酒精,而蛋白质等杂质不溶 C.图2所示实验操作中有一处明显错误,可能导致试管2中蓝色变化不明显 D.图2试管1的作用是证明2 mol•L﹣1 NaCl溶液遇二苯胺出现蓝色 ‎【考点】L8:DNA的粗提取和鉴定.‎ ‎【分析】1、DNA粗提取和鉴定的原理:‎ ‎(1)DNA的溶解性:DNA和蛋白质等其他成分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DNA不溶于酒精溶液,但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溶于酒精;DNA对酶、高温和洗涤剂的耐受性.‎ ‎(2)DNA的鉴定:在沸水浴的条件下,DNA遇二苯胺会被染成蓝色.‎ ‎2、DNA粗提取和鉴定的过程:‎ ‎(1)实验材料的选取:凡是含有DNA的生物材料都可以考虑,但是使用DNA含量相对较高的生物组织,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2)破碎细胞,获取含DNA的滤液:‎ 动物细胞的破碎比较容易,以鸡血细胞为例,在鸡血细胞液中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同时用玻璃棒搅拌,过滤后收集滤液即可.如果实验材料是植物细胞,需要先用洗涤剂溶解细胞膜.例如,提取洋葱的DNA时,在切碎的洋葱中加入一定的洗涤剂和食盐,进行充分的搅拌和研磨,过滤后收集研磨液.‎ ‎(3)去除滤液中的杂质:‎ 方案一的原理是DNA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方案二的原理是蛋白酶分解蛋白质,不分解DNA;方案三的原理是蛋白质和DNA的变性温度不同.‎ 方案二是利用蛋白酶分解杂质蛋白,从而使提取的DNA与蛋白质分开;方案三利用的是DNA和蛋白质对高温耐受性的不同,从而使蛋白质变性,与DNA分离.‎ ‎(4)DNA的析出与鉴定 ‎①将处理后的溶液过滤,加入与滤液体积相等、冷却的酒精溶液,静置2~3min,溶液中会出现白色丝状物,这就是粗提取的DNA.用玻璃棒沿一个方向搅拌,卷起丝状物,并用滤纸吸取上面的水分.‎ ‎②取两支20ml的试管,各加入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的NaCl溶液5ml,将丝状物放入其中一支试管中,用玻璃棒搅拌,使丝状物溶解.然后,向两支试管中各加入4ml的二苯胺试剂.混合均匀后,将试管置于沸水中加热5min,待试管冷却后,比较两支试管溶液颜色的变化,看看溶解有DNA的溶液是否变蓝.‎ ‎【解答】解:A、图1中溶液a是2mol•L﹣1的NaCl溶液,A错误;‎ B、图1所示操作的原理是DNA不能溶于酒精,而蛋白质等杂质能溶,B错误;‎ C、图2所示实验操作中有一处明显错误(试管2中未将DNA溶于2mol•L﹣1的NaCl溶液中),可能导致试管2中蓝色变化不明显,C正确;‎ D、图2试管1的作用是证明2 mol•L﹣1 NaCl溶液遇二苯胺不会出现蓝色,D错误.‎ 故选:C.‎ ‎ ‎ ‎34.养殖池中存在的有毒物质主要是氨及亚硝酸,这两种物质可被硝化细菌吸收利用.在“养殖池底泥中硝化细菌的分离与计数”实验中(  )‎ A.需要配制添加一定浓度铵盐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以筛选硝化细菌 B.应对采集底泥使用的工具进行灭菌,全部接种过程均需在火焰旁进行 C.可以采用平板划线法进行接种,还需与未接种的空白培养基同时培养 D.应将培养基置于30℃恒温下培养12 h后,统计培养基中全部菌落数 ‎【考点】I1: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分析】1、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 ‎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 ‎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该方法可用于微生物的计数)‎ ‎2、培养基按功能分:‎ 种类 制备方法 特征 用途 选择培养基 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成分 根据某种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使混合菌样中的劣势菌变成优势菌,从而提高该菌的筛选率 加入青霉素分离得到酵母菌和霉菌 鉴别培养基 加入某种试剂或化学药品 依据微生物产生的某种代谢产物与培养基中特定试剂或化学药品反应,产生明显的特征变化而设计 鉴别和区分菌落相似的微生物伊红和美蓝培养基可以鉴别大肠杆菌 ‎【解答】解:A、要分离硝化细菌,应该用以铵盐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培养基中不能加入牛肉膏蛋白胨,A错误;‎ B、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污染,因此,应对采集底泥使用的工具进行灭菌,全部接种过程均需在火焰旁进行,B正确;‎ C、对微生物进行计数时应该采用的接种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C错误;‎ D、应将培养基置于37℃恒温下培养24~48 h后,统计培养基中全部菌落数,D错误.‎ 故选:B.‎ ‎ ‎ ‎35.下列实验中,生物材料选择及装片制作步骤均合理的是(  )‎ 序号 实验内容 生物材料 装片制作步骤 ‎①‎ 脂肪的鉴定 花生子叶 切片→染色→去浮色→盖盖玻片 ‎②‎ 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 洋葱根尖 滴清水→加根尖→盖盖玻片→压片 ‎③‎ 观察细胞有丝分裂 黑藻叶片 解离→漂洗→染色→压片 ‎④‎ 培养液中种群数量变化 酵母菌 滴培养液于计数室→盖盖玻片 A.实验① B.实验② C.实验③ D.实验④‎ ‎【考点】F8: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1P:检测脂肪的实验;3U: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4B: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分析】1、观察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中,应该选择成熟的植物细胞,最好液泡有颜色,便于观察.‎ ‎2、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应该选择分裂能力旺盛的细胞,如根尖分生区细胞.‎ ‎3、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中,要注意一个操作步骤,即先盖盖玻片,后滴培养液,这是高频考点.‎ ‎【解答】解:A、检测脂肪实验中,装片制作步骤为切片→染色→去浮色→盖盖玻片,A正确;‎ B、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应该选择紫色洋葱鳞片叶作为实验材料,不能选择根尖,B错误;‎ C、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不能选择黑藻叶片,因为黑藻叶片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再分裂,C错误;‎ D、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中,应该先盖盖玻片,再滴培养液,D错误.‎ 故选:A.‎ ‎ ‎ ‎36.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表所示实验.下列相关评价正确的是(  )‎ ‎ 组别 步骤 甲 乙 丙 ‎1‎ ‎2%蔗糖液2mL ‎2%蔗糖液2mL ‎2%蔗糖液2mL ‎2‎ 蒸馏水1mL 酵母提取液1mL 稀释唾液1mL ‎3‎ ‎37℃恒温水浴,保温10分钟 ‎4‎ 斐林试剂1mL 斐林试剂1mL 斐林试剂1mL ‎5‎ ‎50~65℃温水中加热2分钟 实验结果 蓝色 砖红色 蓝色 A.甲、丙组对照说明唾液中不含酶,没有催化作用 B.甲、乙组对照不足以说明酵母提取液中含有蔗糖酶 C.根据丙组的实验结果可以说明酶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 D.根据三组实验结果可以说明酶在高温和过酸条件下失活 ‎【考点】39:酶的特性.‎ ‎【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渐恢复,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酶永久性的失活),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A、甲、丙组对照说明唾液中不含有消化蔗糖的酶,而不是不含有酶,A错误;‎ B、甲乙组对照不足说明酵母提取液中含有蔗糖酶,可以设置一组添加蔗糖酶的对照实验,B正确;‎ C、只根据丙组的实验不能得出酶的催化具有专一性,需要设置对照实验,C错误;‎ D、实验中没有涉及到高温和过酸的条件,得不出结论,D错误.‎ 故选:B.‎ ‎ ‎ ‎37.下列关于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中的葡萄糖和钠离子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红细胞 B.细胞内没有核膜、线粒体等膜结构,故常被用来研究细胞膜的组成 C.成熟红细胞中不能合成可以翻译成血红蛋白的mRNA D.血红蛋白中氨基酸的替换可导致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发生 ‎【考点】31: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22:细胞膜的制备方法;92:基因突变的特征.‎ ‎【分析】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因此没有核膜和细胞器膜,是制备纯净细胞膜的理想材料,由于没有细胞核,所以不能进行基因的表达,不合成mRNA和蛋白质.‎ ‎【解答】解:A、葡萄糖通过协助扩散方式进入红细胞,A错误;‎ B、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不含细胞核和细胞器,是制备纯净细胞膜的理想材料,B正确;‎ C、由于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没有细抱核,所以不能进行基因的表达,不合成mRNA和蛋白质,C正确;‎ D、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形成的原因是碱基对的替换导致的基因突变,D正确.‎ 故选:A.‎ ‎ ‎ ‎38.如图表示蝌蚪变态发育成青蛙的过程,蝌蚪尾部逐渐消失(  )‎ A.与尾部细胞衰老、坏死有关 B.与尾部细胞中染色体数的改变有关 C.与激素调节无关,和神经调节有关 D.与尾部细胞中遗传信息的程序性表达有关 ‎【考点】57:细胞凋亡的含义.‎ ‎【分析】细胞凋亡是指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又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细胞凋亡有利于生物个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蝌蚪在变态发育过程中,尾部逐渐消失属于细胞凋亡过程.‎ ‎【解答】解:A、蝌科发育过程中尾部消失属于细胞凋亡,A错误;‎ B、细胞凋亡与基因的程序性表达有关,不是染色体变异的结果,B错误;‎ C、蝌蚪发育过程中,体内激素种类和含量不断变化,主要与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有关,故与激素调节有关,C错误;‎ D、细胞凋亡与基因的程序性表达有关,D正确.‎ 故选:D.‎ ‎ ‎ ‎39.生物兴趣小组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做了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理论上,b中不应具有放射性 B.b中放射性的高低,与②过程中搅拌是否充分有关 C.若b中有放射性,说明①过程培养时间过长 D.上述实验过程并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考点】73: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分析】1、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2、上清液和沉淀物中都有放射性的原因分析:‎ ‎①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上清液中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 a.保温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射陡.‎ b.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也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 ‎②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沉淀物中也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由于搅拌不充分,有少量35S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中出现少量的放射性.‎ ‎【解答】解:A、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经过离心后分布在上清液中,因此理论上,b中不应具有放射性,A正确;‎ B、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细胞外的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分离,若搅拌不充分,会导致b沉淀物中放射性增强,因此b中放射性的高低,与②过程中搅拌是否充分有关,B正确;‎ C、b中理论上不含放射性,这与①过程中培养时间的长短无关,C错误;‎ D、上述实验过程只能证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仅凭该实验还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D正确.‎ 故选:C.‎ ‎ ‎ ‎40.如图中心法则揭示了生物遗传信息由DNA向蛋白质传递与表达的过程.图中a〜d表示相关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真核细胞中,过程a、b、c发生的场所和所需酶的种类完全相同 B.与过程a相比,b、d中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分别是“U﹣A”和“A﹣U”‎ C.根据中心法则,不同生物的相同基因表达出相同的蛋白质,从而决定相同的性状 D.逆转录病毒HIV侵染T细胞后的遗传信息传递与表达的途径为d→a→b→c ‎【考点】7H: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中心法则图解,其中a表示DNA分子的复制;b表示转录过程;c表示翻译过程;d表示逆转录过程;e表示RNA分子的复制.其中d和e过程只发生在被某些病毒侵染的细胞中.‎ ‎【解答】解:A、真核细胞中,a表示DNA复制,其场所在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该过程主要需要解旋酶、DNA聚合酶;b表示DNA转录,其主要场所在细胞核,需要RNA聚合酶;c表示翻译,其场所是核糖体,A错误;‎ B、与a过程DNA→DNA相比,b过程是DNA→mRNA(特有“A﹣U”的碱基配对方式),c过程是mRNA→tRNA(特有“U﹣A”的碱基配对方式),B错误;‎ C、性状是由基因和环境条件共同决定的,且基因与性状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C错误;‎ D、逆转录病毒HIV侵染T细胞后,先逆转录形成DNA,再复制形成DNA,并转录、翻译合成蛋白质,因此其遗传信息传递与表达的途径为d→a→b→c,D正确.‎ 故选:D.‎ ‎ ‎ 二、多选题 ‎41.如图表示植物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过程中氢元素的转移途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H2O [H](CH2O) [H] H2O.‎ A.过程①④在生物膜上进行 B.过程④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共有的阶段 C.过程①③④中能合成ATP D.过程①可以为过程④提供氧气 ‎【考点】3J: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3O: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是光反应阶段,在叶绿体类囊体膜上;②是暗反应阶段,在叶绿体基质中,需要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同时需要多种酶;③是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中;④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 ‎【解答】解:A、过程①是光反应阶段,发生在叶绿体类囊体膜上;过程④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A正确;‎ B、无氧呼吸不能产生水,所以过程④是有氧呼吸特有的阶段,B错误;‎ C、过程①③④中能合成ATP,过程②中消耗ATP,C正确;‎ D、过程①是光反应阶段,水光解产生氧气,所以可以为过程④提供氧气,D正确.‎ 故选:ACD.‎ ‎ ‎ ‎42.下列有关基因工程相关工具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限制酶能识别并切割DNA任意序列 B.DNA连接酶与Taq酶作用位点不同 C.没有与目的基因重组的质粒也可以进入受体细胞 D.使用质粒运载体可以避免目的基因在受体内被分解 ‎【考点】Q2: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分析】基因工程的工具:‎ ‎(1)限制酶: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 ‎(2)DNA连接酶:连接的是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 ‎(3)运载体:常用的运载体:质粒、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 ‎【解答】解:A、限制酶具有专一性,一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只能识别特定的核苷酸序列,而不能任意切割DNA分子,A错误;‎ B、DNA连接酶与Taq酶作用位点相同,都是磷酸二酯键,B错误;‎ C、没有与目的基因重组的普通质粒也可以进入受体细胞,所以需要检测,C正确;‎ D、若直接将目的基因片段导入受体细胞,则很容易被分解失效,只有整合后随运载体一起友好的寄居在受体细胞,所以使用质粒运载体是为了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避免目的基因被分解,D正确.‎ 故选:CD.‎ ‎ ‎ ‎43.图中①~③分别表示人体细胞中发生的三种物质合成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过程①②发生的场所只有细胞核 B.过程①双向合成,过程②单向合成 C.过程②的α链中A占71%,U占21%,则对应的DNA片段中T占38%‎ D.浆细胞中可以发生图示过程②③,记忆细胞可以发生图示过程①②③‎ ‎【考点】7C:DNA分子的复制;7F: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分析图解:图①中以DNA分子的两条链作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该过程表示DNA分子的复制;‎ 图②中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表示转录;‎ 图③过程表示发生在核糖体上的翻译过程.‎ ‎【解答】解:A、细胞中过程①、②分别表示DNA复制和转录过程,复制和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但是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少量DNA,也能发生复制和转录,A错误;‎ B、DNA两条链是反向平行,DNA复制过程①以两条链都为模板,但转录过程②只能以一条链为模板,因此过程①双向合成,过程②单向合成,B正确;‎ C、过程②的α链中A占17%,U占21%,则对应的DNA模板链中T=17%,A=21%,则另一条链中T=21%,因此该DNA片段中T==19%,C错误;‎ D、浆细胞不能增殖,即不能发生DNA复制,只能发生转录和翻译,因此可以发生图示过程②③;而记忆细胞具有分裂能力,因此可以发生图示过程①②③,D正确.‎ 故选:AC.‎ ‎ ‎ ‎44.关于下列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显微观察花生子叶中脂肪时,可看到被苏丹Ⅲ染成橘黄色的脂肪小颗粒 B.显微观察洋葱根尖有丝分裂时,可看到后期细胞中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 C.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利用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判断酵母菌的呼吸作用类型 D.探究2,4﹣D对扦插枝条生根作用,不可能出现两种不同浓度下插条生根相同的情况 ‎【考点】C2: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1P:检测脂肪的实验;3V: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4B: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分析】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是考查有关实验方法或试剂使用的相关知识,先阅读题干找出实验目的,根据实验目的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并根据问题提示结合基础知识进行回答.‎ ‎【解答】解:A、显微观察花生子叶中脂肪时,可看到被苏丹Ⅲ染成橘黄色的脂肪小颗粒,A正确;‎ B、显微观察洋葱根尖有丝分裂时,解离时细胞已经死亡,不能看到后期细胞中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B错误;‎ C、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能产生二氧化碳,因此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不能利用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判断酵母菌的呼吸作用类型,C错误;‎ D、探究2,4﹣D对扦插枝条生根作用,可能出现两种不同浓度下插条生根相同的情况,D错误.‎ 故选:BCD.‎ ‎ ‎ ‎45.白菜、甘蓝均为二倍体,若将白菜和甘蓝两者的花粉细胞的原生质体进行融合得到杂种细胞,再经植物组织培养获得“白菜﹣甘蓝”杂种植株幼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培育出的“白菜﹣甘蓝”植株不能结籽 B.该诱导融合过程一般使用灭活的病毒 C.该培育过程中的变异为染色体变异 D.该过程中需要向培养基中添加植物激素 ‎【考点】R7:植物体细胞杂交的过程.‎ ‎【分析】1、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具体过程:‎ ‎2、植物体细胞杂交的意义:克服元源杂交不亲和障碍.‎ ‎【解答】解:A、将白菜和甘蓝两者的花粉细胞的原生质体进行融合得到杂种细胞,再经植物组织培养获得“白菜﹣甘蓝”杂种植株,由于其中不含同源染色体,因此该植株不能结籽,A正确;‎ B、灭活的病毒能诱导动物细胞融合,但不能诱导植物原生质体融合,B错误;‎ C、该培育过程中的变异为染色体变异,C正确;‎ D、该过程中需要向培养基中添加植物激素(生长素、细胞分裂素),D正确.‎ 故选:ACD.‎ ‎ ‎ ‎46.下列关于生物科学研究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有(  )‎ A.用样方法可调查池塘中某种鱼的种群密度 B.用同位素示踪法可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 C.采用模型建构的方法,能够帮助我们认识人体内血糖的调节机制 D.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需要设置空白对照进行比较 ‎【考点】73: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E3: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F3: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F8: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分析】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标志重捕法调查的是种群密度;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研究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2、用培养液培养酵母菌时,其种群数量不断变化,形成前后对照.‎ ‎【解答】解:A、用标志重捕法可调查池塘中某种鱼的种群密度,A错误;‎ B、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分别用32P标记DNA、35S标记蛋白质的噬菌体侵染细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B正确;‎ C、采用模型建构的方法,能够帮助我们认识人体内血糖的调节机制,C正确;‎ D、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由于有前后的自身对照,因此可不设置空白对照实验,D错误.‎ 故选:BC.‎ ‎ ‎ ‎47.如图为某一初级卵母细胞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及其等位基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A.该细胞可产生1种生殖细胞 B.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C.A与a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才实现完全分离 D.交叉互换属于变异类型中的基因重组 ‎【考点】61: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某一卵原细胞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及其等位基因,根据染色体的颜色可以判断图中这对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交叉互换,即基因重组.‎ ‎【解答】解:A、图示为卵原细胞,进行的是减数分裂,而卵原细胞减数分裂只能形成一种配子,A正确;‎ B、两对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它们的遗传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 C、由于发生交叉互换,等位基因A与a的分离不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因此A与a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才实现完全分离,C正确;‎ D、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D正确.‎ 故选:ACD.‎ ‎ ‎ ‎48.科学家通过大肠杆菌、酵母菌、果蝇、拟南芥、老鼠等模式生物来探究生命是如何运行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 A.除了大肠杆菌,其他都是真核生物 B.这些模式生物的遗传密码是通用的 C.果蝇能作为模式生物的原因包括染色体少、相对性状多等 D.若温度由25℃降到15℃,这些模式生物的代谢都会减弱,因为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 ‎【考点】27: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7F: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1、一些常考生物的类别:‎ 常考的真核生物:绿藻、水绵、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及动、植物.‎ 常考的原核生物:蓝藻(如颤藻、发菜、念珠藻)、细菌(如乳酸菌、硝化细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等)、支原体、衣原体、放线菌.‎ 此外,病毒既不是真核生物,也不是原核生物.‎ ‎2、密码子的特点:一种密码子只能编码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能由一种或多种密码子编码;密码子具有通用性,即自然界所有的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3、恒温动物的体温能保持相对稳定,因此其体内酶的活细胞也能保持相对稳定.‎ ‎【解答】解:A、除了大肠杆菌,其他都是真核生物,A正确;‎ B、密码子具有通用性,因此这些模式生物的遗传密码是通用的,B正确;‎ C、果蝇能作为模式生物的原因包括染色体少、相对性状多等,C正确;‎ D、老鼠为恒温动物,温度由25℃降到15℃,其体内酶的活性保持相对稳定,D错误.‎ 故选:ABC.‎ ‎ ‎ ‎49.如图是中期染色体示意图,B是一种微管蛋白,秋水仙素能与微管蛋白初体结合并阻止微管的形成.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微管的形成不需要消耗能量 B.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微管的形成从而抑制细胞分裂 C.微管B的作用是将姐妹染色单体D分开后的两部分移向两极 D.当微管B与着丝粒C之间的分离先于A着丝点分离,将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考点】47: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98: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一条缩短变粗的染色体,含有两条染色单体,处于细胞分裂中期,形态固定.A是着丝点,B是微管蛋白,C是着丝粒,D是染色单体.‎ ‎【解答】解:A、微管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其形成需要消耗能量,A错误;‎ B、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微管的形成,导致细胞中不能形成纺锤体,从而抑制细胞分裂,B正确;‎ C、微管B的作用是将姐妹染色单体D分开后的两部分进行牵引,并使其移向细胞两极,C正确;‎ D、当微管B与着丝粒C之间的分离先于A着丝点分离,将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D错误.‎ 故选:AD.‎ ‎ ‎ ‎50.下列有关“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高压蒸汽灭菌锅加盖时应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旋紧螺栓 B.选择培养基可以鉴定某种微生物的种类 C.待培养基冷却至室温时倒平板 D.统计样品中活菌数量时,接种方法可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 ‎【考点】I1: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分析】1、培养基按功能分:‎ 种类 制备方法 特征 用途 选择培养基 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成分 根据某种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使混合菌样中的劣势菌变成优势菌,从而提高该菌的筛选率 加入青霉素分离得到酵母菌和霉菌 鉴别培养基 加入某种试剂或化学药品 依据微生物产生的某种代谢产物与培养基中特定试剂或化学药品反应,产生明显的特征变化而设计 鉴别和区分菌落相似的微生物伊红和美蓝培养基可以鉴别大肠杆菌 ‎2、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 ‎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 ‎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解答】解:A、高压蒸汽灭菌锅加盖时,将盖上的排气软管插入内层灭菌桶的排气槽内,再以两两对称的方式同时旋紧相对的两个螺栓,使螺栓松紧一致,勿使漏气,A错误;‎ B、鉴别培养基可以鉴定某种微生物的种类,B错误;‎ C、待培养基冷却至50℃左右时倒平板,C错误;‎ D、统计样品中活菌数量时,接种方法可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D正确.‎ 故选:ABC.‎ ‎ ‎ 三、非选择题 ‎51.图1是某种植物的CO2同化方式,吸收的CO2生成苹果酸储存在液泡中,液泡中的苹果酸经脱羧作用释放CO2用于光合作用;图2表示不同地区A、B、C三类植物在晴朗夏季的光合作用日变化曲线,请据图分析并回答:‎ ‎(1)图1代表的植物对应图2中的 A 类植物(填字母),图1所示细胞在夜间能产生ATP的场所是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图1中苹果酸脱羧后产生的可供线粒体呼吸的物质a是 丙酮酸 .该植物夜间能吸收CO2,却不能合成糖类等有机物的原因是 没有光照,光反应不能进行,无法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 .‎ ‎(2)有人判断图1所代表的植物可能是仙人掌科植物,其判断的理由是 仙人掌植物的叶已经退化为针状叶 .‎ ‎(3)在上午10:00时,突然降低环境中CO2浓度后的一小段时间内,植物A和植物B细胞中C3含量变化的差异是 植物A几乎不变,植物B含量下降 .‎ ‎(4)图2中m点为曲线B与X轴交点,影响m点向左移动的因素有 BE .(多选)‎ A.植物缺镁     B.调整温度使之更适宜    C.天气转阴 D.CO2浓度适当下降 E.CO2浓度适当提高 ‎(5)实验室探究光照强度对植物C生理代谢的影响时,测得相关代谢数据如表:‎ 黑暗条件下CO2释放量 光照强度为7.5klx时O2释放量 ‎1.2 μmol/m2•s ‎7.2 μmol/m2•s 当光照强度为7.5klx时,植物C光合作用固定的CO2量是 8.4μmol/m2•s .‎ ‎【考点】3J: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3L: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分析】图1中所示的结构包括了细胞质基质、液泡(左上)、线粒体(右下)、叶绿体(左下).图中可以看出,CO2在细胞质基质中转化为苹果酸,并暂时贮存于液泡中,苹果酸可进入细胞质基质分解产生CO2进入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仙人掌类植物特殊的CO2‎ 同化方式能够将二氧化碳储存在细胞中,在干旱导致气孔关闭时可释放用于光合作用,因此这种植物的耐旱能力较强,可对应图1中的A曲线.图2中植物B在中午时气孔关闭,导致光合速率减慢.‎ ‎【解答】解:(1)图1中所示植物在夜晚吸收CO2较多,白天因气孔关闭,不能从外界吸收CO2,与图2中A曲线符合.ATP来源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夜间没有光照,细胞只能进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苹果酸脱羧后产生的可供线粒体呼吸的物质a为丙酮酸.夜间没有光照,光反应不能进行,无法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暗反应中C3还原成糖类等有机物的过程不能进行.‎ ‎(2)仙人掌植物的叶已经退化为针状叶,吸收二氧化碳较少,与图1中所示植物在夜晚吸收CO2较多,白天因气孔关闭,不能从外界吸收CO2的原理较为相似.‎ ‎(3)由于植物A白天光合作用的二氧化碳不来自大气,因此在上午10:00点时,突然降低环境中CO2浓度后的一小段时间内,植物A光合作用几乎不受影响,细胞中三碳化合物含量基本不变;植物B白天光合作用的二氧化碳来自大气,如果突然降低环境中CO2浓度后的一小段时间内,由于二氧化碳与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三碳化合物速度降低,短时间内三碳化合物还原仍然进行,因此植物B叶肉细胞内三碳化合物含量下降.‎ ‎(4)图中m表示光补偿点,m点左移表示光补偿点减少,影响其向左移动的因素主要有温度适宜酶的活性升高、二氧化碳供应充足等因素.故选:BE.‎ ‎(5)当光照强度为7.5klx时,植物C光合作用固定的CO2量是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7.2+1.2=8.4μmol/m2•s.‎ 故答案为:‎ ‎(1)A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丙酮酸 没有光照,光反应不能进行,无法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 ‎(2)仙人掌植物的叶已经退化为针状叶 ‎(3)植物A基本不变,植物B下降 ‎(4)BE ‎(5)8.4μmol/m2•s ‎ ‎ ‎52.信号肽位于分泌蛋白的氨基端,一般由15~30个氨基酸组成.图一为信号肽序列合成后,被信号识别颗粒(SRP)所识别,蛋白质合成暂停或减缓.SRP将核糖体携带至内质网上,蛋白质合成重新开始.在信号肽的引导下,新合成的蛋白质进入内质网腔.图二为图l的部分放大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图一,信号肽的作用是 引导新合成的蛋白质进入内质网腔 ,从内质网腔输出的蛋白质并不包含信号肽,其原因是 信号肽在内质网腔中被信号肽酶切除(水解) .‎ ‎(2)图一中核糖体受体是一种多肽转运装置,当核糖体受体和核糖体接触后,在膜上聚集而形成孔道,则孔道的作用是 使信号肽及其相连的新合成的蛋白质通过 .‎ ‎(3)在病毒侵染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内质网中错误折叠或未折叠的蛋白质一般不会被运输到 高尔基体 进一步修饰加工,而会在内质网中大量堆积,此时细胞通过改变基因表达减少新蛋白质的合成,或增加识别并降解错误折叠蛋白质的相关分子,进行细胞水平的 (负)反馈 调节.‎ ‎(4)若图二中α链的鸟嘌呤与尿嘧啶之和占碱基总数的54%,α链及其模板链对应区段的碱基中鸟嘌呤分别占26%、30%,则与α链对应的DNA区段中腺嘌呤所占的碱基比例为 22% .‎ ‎(5)若控制图二中蛋白质合成的基因含有如下碱基:GTTGCTGAGCAGGATGCT,变异后碱基为:GTTGCTGAGTAGGATGCT,该基因突变的原因是发生了碱基对的 替换 .‎ ‎(6)科学家用人工合成的mRNA为模板进行细胞外蛋白质合成实验.若以…ACACACACAC…为mRNA,则合成苏氨酸和组氨酸的多聚体;若以…CAACAACAACAA…为mRNA,则合成谷氨酰胺、天冬酰胺或苏氨酸的三种多聚体.据此推测组氨酸的密码子是 CAC .‎ ‎【考点】7F: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分析图一:图一为信号肽序列合成后,被信号识别颗粒(SRP)所识别,蛋白质合成暂停或减缓.SRP将核糖体携带至内质网上,蛋白质合成重新开始.在信号肽的引导下,新合成的蛋白质进入内质网腔.‎ 分析图二:图二为翻译过程图,该过程在核糖体中进行,需要以mRNA为模板,以氨基酸为原料,还需要酶和能量.‎ ‎【解答】解:(1)根据题干信息”在信号肽的引导下,新合成的蛋白质进入内质网腔“可知,信号肽的作用是引导新合成的蛋白质进入内质网腔;由于信号肽在内质网腔中被信号肽酶切除(水解),因此从内质网腔输出的蛋白质并不包含信号肽.‎ ‎(2)图一中核糖体受体是一种多肽转运装置,当核糖体受体和核糖体接触后,在膜上聚集而形成孔道,则孔道的作用是使信号肽及其相连的新合成的蛋白质通过.‎ ‎(3)内质网中初步加工好的蛋白质应该运输到高尔基体进行进一步加工.在病毒侵染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内质网中错误折叠或未折叠的蛋白质一般不会被运输到高尔基体进一步修饰加工,而会在内质网中大量堆积,此时细胞通过改变基因表达减少新蛋白质的合成,或增加识别并降解错误折叠蛋白质的相关分子,进行细胞水平的(负)反馈调节.‎ ‎(4)α链是mRNA,其中G+U=54%,G占26%,则U占28%,则其模板链中C占26%、A占28%.再者模板链中G占30%,则T占16%,则α链对应的DNA区段中A占(28%+16%)÷2=22%.‎ ‎(5)若控制图二中蛋白质合成的基因含有如下碱基:GTTGCTGAGCAGGATGCT,变异后碱基为:GTTGCTGAGTAGGATGCT,该基因突变的原因是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第10位碱基对由C∥G变为T∥A).‎ ‎(6)科学家用人工合成的mRNA为模板进行细胞外蛋白质合成实验.若以…ACACACACAC…为mRNA,则合成苏氨酸和组氨酸的多聚体,这两种氨基酸的密码子为ACA、CAC;若以…CAACAACAACAA…为mRNA,则合成谷氨酰胺、天冬酰胺或苏氨酸的三种多聚体,这三种氨基酸的密码子为CAA、AAC、ACA.据此推测苏氨酸的密码子是ACA,则组氨酸的密码子是CAC.‎ 故答案为:‎ ‎(1)引导新合成的蛋白质进入内质网腔 信号肽在内质网腔中被信号肽酶切除(水解)‎ ‎(2)使信号肽及其相连的新合成的蛋白质通过 ‎(3)高尔基体 (负)反馈 ‎ ‎(4)22% ‎ ‎(5)替换  ‎ ‎(6)CAC ‎ ‎ ‎53.人参是一种名贵药材,具有良好的滋补作用.口服α﹣干扰素在慢性乙肝、丙肝及部分肿瘤的治疗中有一定疗效.下图为科研人员制备能合成干扰素的人参愈伤组织细胞的流程,①~④表示相关的操作,EcoRⅠ、BamHⅠ为限制酶,它们的识别序列及切割位点如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中,利用PCR技术扩增干扰素基因时,设计引物序列的主要依据是 干扰素基因两端的部分核苷酸序列 .科研人员还在两种引物的一端分别加上了 GAATTC 和 GGATCC 序列,以便于后续的剪切和连接.‎ ‎(2)过程②所构建的基因表达载体中未标注出的必需元件还有 复制原点 ,过程③中需先用 Ca2+ 处理根瘤农杆菌以便将基因表达载体导入细胞.‎ ‎(3)过程④中,科研人员提取愈伤组织细胞的RNA后,先通过过程获得DNA,再进行PCR扩增,若最终未能检测出干扰素基因,其可能原因是 干扰素基因未能导入人参愈伤组织细胞或导入人参愈伤组织细胞的干扰素基因未能转录 .‎ ‎(4)科研人员认为,将转干扰素基因的人参愈伤组织加工成的药物比单纯干扰素的疗效要好,其依据是 将干扰素的治疗作用与人参的滋补作用相结合,能在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方面发挥协同作用 .‎ ‎【考点】Q2: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分析】分析图解:图中过程①表示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过程②表示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过程③表示将重组质粒导入根瘤农杆菌,过程④表示目的基因的检测和鉴定.‎ ‎【解答】解:(1)步骤①中,利用PCR技术扩增干扰素基因时,设计引物序列的主要依据是干扰素基因两端的部分核苷酸序列.由于需要用EcoRⅠ、BamHⅠ两种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因此科研人员还在两种引物的一端分别加上了GAATTC和GGATCC序列,以便于后续的剪切和连接.‎ ‎(2)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包括目的基因、标记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复制原点,因此过程②所构建的基因表达载体中未标注出的必需元件还有复制原点;微生物细胞作为受体细胞时,需要钙离子处理使其变为感受态细胞,即过程③中需先用Ca2+处理根瘤农杆菌以便将基因表达载体导入细胞.‎ ‎(3)在利用反转录法合成目的基因时,科研人员提取愈伤组织细胞的RNA后,先通过逆转录过程获得DNA,再进行PCR扩增.干扰素基因未能导入人参愈伤组织细胞或导入人参愈伤组织细胞的干扰素基因未能转录,这会导致通过该方法不能检测出干扰素基因.‎ ‎(4)科研人员认为,将干扰素的治疗作用与人参的滋补作用相结合,能在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方面发挥协同作用,因此将转干扰素基因的人参愈伤组织加工成的药物比单纯干扰素的疗效要好.‎ 故答案为:‎ ‎(1)干扰素基因两端的部分核苷酸序列 GAATTC GGATCC ‎(2)复制原点 Ca2+‎ ‎(3)逆转录 干扰素基因未能导入人参愈伤组织细胞或导入人参愈伤组织细胞的干扰素基因未能转录 ‎(4)将干扰素的治疗作用与人参的滋补作用相结合,能在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方面发挥协同作用 ‎ ‎ ‎2017年7月8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