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

高二生物月考 一、单选题 ‎1.下列依次表示倒平板、接种的位置,以及划线法接种的路径示意图,其中错误的是(  )‎ A. B. ‎ C. D. ‎ ‎【答案】D ‎【解析】‎ ‎【分析】‎ 平板划线法是通过接种环在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的操作,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表面,其操作步骤是:①将接种环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直至烧红;②在酒精灯火焰旁冷却接种环,并打开大肠杆菌的菌种试管的棉塞;③将菌种试管口通过火焰达到消灭试管口杂菌的目的;④将冷却的接种环伸入到菌液中取出一环菌种;⑤将菌种试管口再次通过火焰后塞上棉塞;⑥将皿盖打开一条缝隙,把接种环伸入平板内划3~5条平行线,盖上皿盖,不要划破培养基;⑦灼烧接种环,冷却后从第一区划线末端开始向第二区域内划线,重复上述过程,完成三、四、五区域内划线,注意不要将第五区的划线与第一区划线相连;⑧将平板倒置放在培养箱中培养。‎ ‎【详解】A. 倒平板时,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将培养皿打开一条稍大于瓶口的缝隙,右手将锥形瓶中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左手立即盖上培养皿的皿盖,防止空气中的杂菌污染,A正确; ‎ B. 接种时,左手将培养皿打开一条缝隙,右手将沾有菌种的接种环迅速伸入平板内,B正确; ‎ C. 划线时在要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进行,让菌种来源于上一次划线末端,C正确;‎ D. 在划线法接种时,第二次划线应从第一次划线的线末开始,图中没有让接种环在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的操作,D错误。‎ ‎2.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在蛋白质鉴定实验中,稀释的蛋清液加热变性后滴入双缩脲试剂不显示紫色 B. 观察同一个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的不同部位,其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 C. 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先盖盖玻片再滴加酵母培养液,并立即放到显微镜下观察 D. 制作腐乳时,培养瓶内盐和豆腐的比例从下到上均维持在1∶5,可防止杂菌生长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在蛋白质鉴定实验中,稀释的蛋清液加热变性后滴入双缩脲试剂仍会显示紫色,A错误;观察同一个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的不同部位,因其细胞液浓度不同,其质壁分离程度也可能不同,B正确;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先盖盖玻片再滴加酵母培养液,用吸水纸吸取多余的液体后放到显微镜下观察,C错误;制作腐乳时,培养瓶内盐和豆腐的比例从下到上距瓶口越近,放的盐越多,以防止杂菌生长,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高中生物相关实验操作,意在考查考生能独立完成“知识内容及要求”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 ‎3.如图是微生物平板划线示意图,划线的顺序为1→2→3→4→5。下列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A. 操作前不用进行任何处理 B. 划线操作必须在火焰上进行 C. 在5区域中才可以得到所需菌落 D. 在1、2、3、4、5区域中划线前后都要对接种环灭菌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平板划线操作方法。在每次划线前后都要对接种环进行灭菌,A错误;接种环 灭菌方法应是在火焰上灼烧,接种时划线操作是在火焰边进行B错误;在5个区域中,只要有单个活细菌,通过培养即可获得所需菌落,C错误;在12345区域中划线前后都要对接种环灭菌,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知识点为平板划线法,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4.关于亚硝酸盐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亚硝酸盐为白色粉末,易溶于水,在食品生产中用作食品添加剂,可多加 B. 绿色食品不会含有亚硝酸盐 C. 亚硝酸盐在人体胃内易变成亚硝胺 D. 水煮的越久亚硝盐酸的含量越少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亚硝酸具有防腐作用,但是亚硝酸盐会危害人体健康,当人体摄入的亚硝酸盐总量达到0.3‎-0.5g时,会中毒;当摄入总量达到‎3g时,会引起死亡。‎ ‎【详解】亚硝酸盐是白色粉末,易溶于水,在食品中可用作添加剂,但加入的量极少,A错误;绿色食品是指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没有施用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的食品,与是否含有亚硝酸盐无关,B错误;亚硝酸盐在人体胃内可变成亚硝胺,C正确;水煮得越久,亚硝酸盐的含量越高,D错误。‎ ‎【点睛】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属于容易题。‎ ‎5.大分子反应物应采用的固定化技术和理由是 ( )‎ A. 固定化酶技术;可应用包埋法对酶固定,利于大分子和酶的接触 B. 固定化细胞技术;一般应用包埋法对细胞固定,利于大分子和细胞的接触 C. 固定化酶技术;可应用化学结合法或物理吸附法对酶固定,利于大分子和酶的接触 D. 固定化细胞技术;一般应用化学结合法或物理吸附法对细胞固定,利于大分子和细胞的接触 ‎【答案】C ‎【解析】‎ ‎【分析】‎ 固定化酶、固定化细胞的比较:‎ 固定化酶 固定化细胞 酶的种类 一种 一系列酶 制作方法 吸附法、交联法、包埋法 吸附法、包埋法 是否需要营养物质 否 是 缺点 不利于催化一系列的酶促反应 反应物不宜与酶接近,尤其是大分子物质,反应效率下降 优点 ‎①既能与反应物接触,又能与产物分离②可以反复利用 成本低,操作容易 ‎【详解】大分子反应物应采用的固定化技术是固定化酶技术,理由是:一般用化学结合法或物理吸附法对酶固定,和包埋法相比,化学结合法或物理吸附法有利于反应物与酶的接触。如采用固定化细胞技术,则一般用包埋法对细胞固定,由于大分子颗粒比较大,反应物难以进入包埋细胞的网格或颗粒,不利于反应的进行,故选C。‎ ‎6.用尿糖试纸检测尿糖情况的原理如下图所示,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根据试纸与标准比色卡进行颜色比对的情况可判断尿液中葡萄糖的含量 B. 只要将两种酶固定在试纸上就可以检测尿糖 C. 步骤③原子氧可以将某无色物质氧化成有色化合物 D. 若通过此方法检测出尿糖,还不能确定此人一定患有糖尿病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试纸与标准比色卡进行颜色比对的情况可判断尿液中葡萄糖的含量,故A正确。该试纸条还需要经某无色物质固定在试纸条上,故B错误。由图示原理可知步骤③原子氧可以将某无色物质氧化成有色化合物,故C正确。若通过此方法检测出尿糖,还不能确定此人一定患有糖尿病,因为一次饮食过量糖类或肾脏病变都有可能出现尿糖现象,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血糖测定机理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对图形的分析能力。‎ ‎7.下列关于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培养基应先调pH再进行灭菌 B. 培养基应先灭菌再分装到培养皿 C. 溶化琼脂时不能使培养基溢出或烧焦 D. 高压蒸汽灭菌锅加盖时应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旋紧螺栓 ‎【答案】D ‎【解析】‎ 培养基应先调pH再进行灭菌,否则会被再次污染,A正确;培养基应先灭菌再分装到培养皿,B正确;溶化琼脂时不能使培养基溢出或烧焦,C正确;高压蒸汽灭菌锅加盖时,将盖上的排气软管插入内层灭菌桶的排气槽内,再以两两对称的方式同时旋紧相对的两个螺栓,使螺栓松紧一致,勿使漏气,D错误。‎ ‎8.下列对胡萝卜素的提取过程分析正确的是 A. 在把新鲜的胡萝卜切成米粒大小的颗粒置于烘箱中烘干时,温度越高、干燥时间越长,烘干效果越好 B. 在萃取过程中,在瓶口安装冷凝回流装置是为了防止加热时有机溶剂的挥发 C. 在浓缩干燥前,没有必要进行过滤 D. 将滤液用蒸馏装置进行蒸馏,要收集蒸发出去的液体,蒸发出去的是胡萝卜素,留下的是有机溶剂 ‎【答案】B ‎【解析】‎ ‎【分析】‎ 提取胡萝卜素的方法:萃取法,石油醚最适宜做萃取剂。‎ 实验流程:胡萝卜→粉碎→干燥→萃取→过滤→浓缩→胡萝卜素。‎ 鉴定方法:纸层析法。‎ ‎【详解】对新鲜的胡萝卜进行烘干时,若温度过高、干燥时间过长,会导致胡萝卜素分解,‎ A错误;在萃取过程中,在瓶口安装冷凝回流装置是为了防止加热时有机溶剂的挥发,B正确;在浓缩干燥前,要进行过滤,滤去不溶物,C错误;用蒸馏装置进行蒸馏,蒸发出去的是有机溶剂,留下浓缩的是胡萝卜素,D错误。故选B。‎ ‎【点睛】纸层析法点样时,应该快速细致,点样后会在基线上形成细小的圆点,注意保持滤纸的干燥。‎ ‎9.用固定化酵母进行葡萄糖的发酵,结果发现产生的酒精很少,可能的原因是 ‎①干酵母未进行活化处理 ‎ ‎②CaCl2溶液浓度过高 ‎ ‎③加入酵母细胞前海藻酸钠溶液未冷却 ‎ ‎④活化酵母菌用的是蒸馏水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利用酵母菌进行葡萄糖的发酵产生的酒精较少的主要原因是参与发酵的酵母较少,题中的①②③都会造成这一结果,而酵母菌活化时用的就是蒸馏水,A项正确。‎ ‎10.下列关于微生物分离和培养的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酵母菌发酵过程产生的酒精,对其他微生物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B. 测定土壤样品中的活菌数目,常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C. 提纯和分离严格厌氧型微生物,一般不用稀释涂布平板法 D. 不同微生物需要的营养条件不同,培养细菌时需要将PH调为中性或微碱性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测定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数目,常用菌落计数法而一般不用活菌计数,B错误。‎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11.某种细菌菌株需要亮氨酸才能生长,但此菌株对链霉素敏感。实验者用诱变剂处理此菌株,‎ 想筛选出下表格中细菌菌株类型,则配制相应选择培养基类型正确的是 L:亮氨酸 S:链霉素 +:加入 -:不加入 选项 ‎ 筛选出不需要亮氨酸的菌株 ‎ 筛选出抗链霉素的菌株 ‎ 筛选出不需要亮氨酸的抗链霉素的菌株 ‎ A ‎ L+ ‎ S+ ‎ L- ‎ S- ‎ L+ ‎ S- ‎ B ‎ L- ‎ S- ‎ L+ ‎ S+ ‎ L- ‎ S+ ‎ C ‎ L- ‎ S+ ‎ L+ ‎ S+ ‎ L- ‎ S- ‎ D ‎ L+ ‎ S- ‎ L- ‎ S- ‎ L+ ‎ S+ ‎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目要求,筛选出不需要亮氨酸的菌株,即在没有亮氨酸的培养基上能够生长,应使用的培养基为L-、S可加可不加;筛选出抗链霉素的菌株应使用的培养基为S+、L可加可不加,筛选出不需要亮氨酸、抗链霉素的菌株应用的培养基L-、S+。B正确 考点:选择培养基的应用 ‎12.生物产品的分离、纯化是现代生物技术中一种常见的技术。下列关于物质提取、纯化原理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采用凝胶色谱法分离果胶酶的原理是蛋白质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不同,在色谱柱中的移动速度不同 B. 使用透析法可以去除样品中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杂质 C. 电泳法是利用样品中各种分子带电性质和数量以及样品分子大小不同,产生的迁移速度不同而实现样品中各种分子的分离 D. 离心法分离蛋白质的依据是不同大小的分子离心时沉降速度不同 ‎【答案】B ‎【解析】‎ 凝胶色谱法是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来分离蛋白质的有效方法,相对分子质量小的蛋白质容易进入凝胶内部的通道,路程长,移动的速度慢,相对分子质量大的蛋白质不容易进入凝胶内部的通道,路程短,移动的速度快,因此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蛋白质得以分离同,A正确;使用透析法可以去除样品中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杂质,B错误;电泳法是利用样品中各种分子带电性质和数量以及样品分子大小不同,产生的迁移速度不同而实现样品中各种分子的分离,C正确;离心法分离蛋白质的依据是不同大小的分子离心时沉降速度不同,D正确。‎ ‎13.下图表示几种含氮物质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⑤⑦是异化作用的过程,⑥⑧是同化作用的过程 B. 完成①过程的生物均为原核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属于分解者 C. 疏松土壤可促进④过程,抑制②过程 D. ⑧过程的完成与水无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对氮循环和蛋白质在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的综合性考查,分析题图可知,①是固氮微生物的固氮作用,②过程是反硝化细菌形氮气的过程,④是硝化细菌氧化氨气的过程,⑦是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的过程,⑧过程是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的过程。‎ ‎【详解】⑤⑦是同化作用的过程,⑥⑧是异化作用过程,A错误;进行①过程的微生物是固氮菌,属于原核生物,自生固氮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属于生产者,B 错误;进行④过程的微生物是硝化细菌,属于需氧生物,进行②过程的生物是反硝化细菌,是厌氧生物,因此氧气不足可促进②过程,C正确;⑧过程是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的过程,因此该过程需要水的参与,D错误。‎ ‎14.提取玫瑰精油的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乳浊液经分液漏斗分离后得到的玫瑰液中不含水 B. 加入无水硫酸钠的目的是避免玫瑰油的挥发 C. 无水硫酸钠具有吸水的功能 D. 氯化钠能使水和油充分混合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乳浊液经分液漏斗分离后的玫瑰液中还含有水,加入无水硫酸钠的目的就是吸去其中的水,放置过夜后,再过滤除去固体的硫酸钠就可以得到玫瑰油了。无水硫酸钠并不能与芳香油发生化学反应。氯化钠能使水和油分层,以利于水、油的分离。所以选C。‎ 考点:玫瑰精油的提取 ‎15.下图是研究人员从红棕壤中筛选高效分解尿素细菌的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在配制步骤②、③的培养基时,应先调pH值后高压蒸汽灭菌 B. 步骤③采用涂布平板法接种,并需向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中加入尿素 C. 步骤④挑取③中不同种的菌落分别接种,比较细菌分解尿素的能力 D. 步骤③纯化分解尿素的原理是将聚集的细菌分散,可以获得单细胞菌落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培养基按功能分:‎ 制备方法 特征 用途 种类 选择培养基 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成分 根据某种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使混合菌样中的劣势菌变成优势菌,从而提高该菌的筛选率 加入青霉素分离得到酵母菌和霉菌 鉴别培养基 加入某种试剂或化学药品 依据微生物产生的某种代谢产物与培养基中特定试剂或化学药品反应,产生明显的特征变化而设计 鉴别和区分菌落相似的微生物伊红和美蓝培养基可以鉴别大肠杆菌 ‎2、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详解】在配制步骤②、③的培养基时,应先调pH值后再进行髙压蒸汽灭菌,A正确;要筛选出能高效分解尿素细菌,所选用的培养基要以尿素为唯一氮源,但牛肉膏和蛋白胨中都含有氮源,因此步骤③所用的培养基中不能含有牛肉膏蛋白胨,B错误;步骤④挑取③中不同种的菌落分别接种,形成相互对照试验,比较细菌分解尿素的能力,C正确;步骤③纯化分解尿素的原理是将聚集的细菌分散,可以获得单细胞菌落,D正确。‎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要求考生识记培养基的基本成分、种类及功能;识记接种微生物常用的两种方法,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16.对提取出的胡萝卜素进行纸层析鉴定,正确的是 A. 每次点样后,可用注射器直接点样 B. 点样过程中,应快速细致,形成直径大小相同的圆点 C. 层析液所用的试剂为石油醚和丙酮的混合液 D. 在纸层析过程中,滤纸可放在普通烧杯中 ‎【答案】B ‎【解析】‎ 点样时应注意点样斑点不能太大(直径应小于‎0.5 cm),如果用吹风机吹干,温度不宜过高,否则斑点会变黄。将点好样的滤纸卷成筒状,卷纸时注意滤纸两边不能相互接触,以免因毛细管现象导致溶剂沿滤纸两边的移动加快,溶剂前沿不齐,影响结果。层析液所用的试剂为石油醚。‎ ‎17.某同学欲通过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进行葡萄糖溶液发酵实验,图1表示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的有关操作,图2是进行葡萄糖发酵的装置(a是固定化酵母细胞,b是反应柱,c是分布着小孔的筛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刚溶化的海藻酸钠应迅速与活化的酵母菌混合制备混合液 B. 利用固定化酵母细胞进行发酵,糖类的作用仅是作为反应底物 C. 图1中X溶液为CaCl2溶液,将与酵母细胞混匀的海藻酸钠溶液迅速注入CaCl2溶液中,会观察到有凝胶珠形成 D. 图2装置中的长导管主要是排出CO2,防止空气中的杂菌进入反应柱 ‎【答案】D ‎【解析】‎ 在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的实验中,将溶化好的海藻酸钠溶液冷却至室温,再加入已活化的酵母细胞,否则高温会导致酵母细胞死亡,A错误;利用固定化酵母细胞进行发酵,糖类除了作为反应底物外,还为酵母菌提供营养和能量,B错误;图1中X溶液为CaCl2溶液,将与酵母细胞混匀的海藻酸钠溶液用注射器缓慢滴加到CaCl2溶液中,会观察到有凝胶珠形成,C错误;装置中的长导管用于排出CO2,并能防止空气中杂菌进入反应柱,D正确。‎ ‎18.橘皮精油的提取操作流程是 A. 石灰水浸泡→漂洗 →静置→ 压榨→过滤 →再次过滤→橘皮油 B. 石灰水浸泡→漂洗 →过滤 →压榨 →静置→再次过滤→橘皮油 C. 石灰水浸泡→漂洗 →压榨→过滤→静置→再次过滤→橘皮油 D. 石灰水浸泡→过滤→漂洗→压榨 →静置→再次过滤→橘皮油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橘皮精油的提取操作流程为石灰水浸泡→漂洗→压榨→过滤→静置→再次过滤→橘皮精油,故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9.现有两种固体培养基,成分和含量如下表。有关叙述合理的是 成分 KH2PO4‎ MgSO4·7H2O NaCl CaSO4·2H2O CaCO3‎ 葡萄糖 纯淀粉 甲培养基 ‎0.02 %‎ ‎0.02%‎ ‎0.02%‎ ‎0.01%‎ ‎0.5%‎ ‎05%‎ ‎2%‎ 乙培养基 ‎0.02%‎ ‎0.02%‎ ‎0.02%‎ ‎0.01%‎ ‎0.5%‎ ‎-‎ ‎-‎ A. 甲培养基适于选择培养自养型微生物 B. 甲培养基适于选择培养毛霉 C. 乙培养基适于选择培养自养型自生固氮菌 D. 乙培养基适于选择培养酵母菌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所提供的甲、乙两种培养基的成分分析,两者之间的主要差别是:甲培养基以葡萄糖和淀粉作为有机碳源和能源,也有少量的无机碳源(CaCO3);乙培养基无有机碳源和能源。两者之间的共同点是都不含氮源。说明这两种培养基只能培养具有固氮能力的细菌,而且乙细菌属于自养型微生物;故选C。‎ 考点:培养基的功能。‎ 点评:试题较抽象,需比较分析,是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较好选择。‎ ‎20.关于操作后出现培养物被污染的情况,正确的叙述是 ‎①可立即打开培养瓶,进行清洗; ②先将所有被污染的培养瓶统一放在高压蒸气锅内进行高压蒸汽灭菌,然后再打开培养瓶,进行清洗; ③按要求操作一定不出现培养物被污染; ④细菌污染可能是由接种人员未带口罩、接种时说话等引起的;‎ A. 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中涉及无菌操作的技术,其中主要涉及消毒和灭菌的方法,消毒是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部分微生物不能杀灭芽孢和孢子,灭菌是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有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常用的消毒方法有煮沸消毒法、化学药剂消毒和巴氏消毒法,常用的灭菌方法有灼烧灭菌、干热灭菌和高压蒸汽灭菌;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的关键就是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 ‎【详解】根据题意,当操作后出现培养物被污染的情况时,应先将所有被污染的培养瓶统一放在高压蒸气锅内进行高压蒸汽灭菌,然后再打开培养瓶,进行清洗,①错误,②正确;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细菌污染,可能是由接种人员未带口罩、接种时说话等引起的,③错误,④正确。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 ‎21.下列各组元素中,在生物体内含量极少,但对维持生物体正常活动必不可少的一组是(  )‎ A. Fe、Mn、Zn、Mg B. Zn、Cu、Mg、Ca C. Zn、Cu、B、Mn D. S、Mn、Cu、Mo ‎【答案】C ‎【解析】‎ A项、B项中Mg属于大量元素;D项中S属于大量元素;C项中Zn、Cu、B、Mn均属于微量元素,但对维持生物体正常活动必不可少。选C。‎ ‎【点睛】“记少不记多”记忆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大量元素有 C、H、O、N、P、S、K、Ca、Mg9种,记住9种大量元素,出现的其他元素则属于微量元素。‎ ‎22.海藻糖是由两个葡萄糖分子构成的非还原性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海藻糖和蔗糖的水解产物相同 B. 海藻糖和脂肪的元素组成相同 C. 海藻糖可直接作为细胞的能源物质被利用 D. 海藻糖与斐林试剂反应可产生砖红色沉淀 ‎【答案】B ‎【解析】‎ 蔗糖是由一个葡萄糖分子和一个果糖分子组成的,A错误;糖类和脂肪的元素组成相同,都是由C、H、O元素组成,B正确;直接作为细胞的能源物质是ATP,C错误;还原糖才能与斐林试剂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海藻糖是非还原性糖,与斐林试剂不反应,不能产生砖红色沉淀,D错误。‎ ‎23.下列关于细胞学说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英国人虎克首先用显微镜观察到细胞并建立了细胞学说 B. 德国人施莱登提出所有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C. 德国人施旺提出所有的的动物是由细胞组成的 D. 德国人魏尔肖提出所有的细胞必定来自已存在的活细胞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学说的发现历程:‎ 时间 科学家 重要发展 ‎1665年 ‎ 英国的虎克 ‎ 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许多规则的“小室”并命名为细胞。‎ ‎1838年 德国的施莱登 ‎ 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1839年 德国的施旺 细胞是构成动物体的基本单位。‎ ‎1858年 ‎ 德国的魏尔肖 ‎ 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详解】英国人虎克首先用显微镜发现了细胞,且是细胞的命名者,A错误;德国人施莱登通过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提出所有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B正确;德国人施旺受到施莱登的启发,通过研究提出所有的动物是由细胞组成的,C正确;德国人魏尔肖提出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活细胞,D正确。故选A。‎ ‎【点睛】了解细胞学说的发现历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4.图1为细胞中化合物含量的扇形图,图2为细胞中元素含量的柱形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若图1表示细胞干重,则A化合物必定含有的化学元素为C、H、0、N B. 若图1表示细胞鲜重,则A、B化合物依次是水、蛋白质 C. 若图2表示人体细胞的元素含量(占细胞干重的百分比),则a、b、c依次是O、C、H D. 若图2表示人体细胞的元素含量(占细胞鲜重的百分比),则b表示最基本元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图1:若该细胞是正常细胞,则A是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水,B是蛋白质;若该细胞是表示细胞干重,则A是蛋白质;分析图2:该图是活细胞元素含量的柱形图,a是O元素,b是C元素,c是H元素。若图1表示细胞鲜重,则B为蛋白质,其必含的元素为C、H、O、N,A正确;占细胞鲜重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是水,其次是蛋白质,占细胞鲜重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是蛋白质,其次是脂质,故若图1表示细胞干重,则A、B化合物依次是蛋白质、脂质,B正确;若图2表示人体细胞的元素含量(占细胞干重的百分比),则a、b、c依次是C、O、N,C错误;组成人体细胞的元素含量最高的是O,其次是C、H、N,若图2表示组成人体细胞的元素含量,则a、b、c依次是O、C、H,故b表示最基本元素,D正确。‎ ‎25.据悉,自 2014 年 2 月开始爆发于西非的大规模埃博拉病毒疫情,目前已经造成全球近4000余人死亡,感染者已过万人,大多数感染者都在非洲西部国家,而且有向全球蔓延 ‎ 趋势,引起各国高度重视.下列关于埃博拉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埃博拉病毒在活细胞外能大量增殖 B. 埃博拉病毒患者的血液中可以检出埃博拉病毒 C. 埃博拉病毒的遗传物质主要储存于细胞核中 D. 埃博拉病毒仅含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 ‎【答案】B ‎【解析】‎ 埃博拉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在活细胞外不能生存与繁殖,A错误;埃博拉病毒患者的血液中可以检出埃博拉病毒,B正确;埃博拉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因此没有细胞核,C错误;埃博拉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因此没有核糖体,D错误。‎ ‎26.人们经常食用的肉类和白菜、土豆等蔬菜,经消化吸收后,其中的成分可被转化为人体的组成成分。对以上事实解释合理的是 A. 组成生物体细胞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能找到 B. 不同生物的细胞内,组成它们的化学元素含量大体相同 C. 组成生物体细胞的生物大分子都是以碳链作为骨架 D. 不同生物的细胞内,组成它们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大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包括C、H、O、N、P、S、K、Ca、Mg,其中C、H、O、N为基本元素,C为最基本元素,O是含量最多的元素;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是生物所特有的;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生物体体内和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详解】不同生物细胞成分的相互转化,说明在不同生物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而不是生物界与无机自然界的组成元素大体相同,A错误;不同生物的细胞内,组成它们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基本相同,但含量存在较大差异,B错误;组成生物体细胞的生物大分子都是以碳链作为骨架,但这不是不同生物细胞成分能相互转化的原因,C错误;不同生物细胞成分的相互转化,说明在不同生物的细胞内,组成它们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种类大体相同,D正确。‎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种类、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能够根据题干信息分析不同生物细胞成分可以相互转化的原因。‎ ‎27.关于原核生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细菌无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B. 蓝藻没有细胞器,但能进行光合作用 C. 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D. 原核生物中既有生产者,也有分解者 ‎【答案】D ‎【解析】‎ 硝化细菌无线粒体,但能进行有氧呼吸,A错误。蓝藻具有细胞器核糖体,能进行光合作用,B错误。原核生物遗传物质是DNA,C错误。硝化细菌可作为生产者,腐生细菌可作为分解者,D正确。‎ ‎【考点定位】原核生物 ‎【名师点睛】学生对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理解不清 不同生物的核酸、核苷酸及碱基的情况 生物类别 ‎ 核酸 ‎ 核苷酸 ‎ 碱基 ‎ 遗传物质 ‎ 举例 ‎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 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 ‎ ‎8 ‎ ‎5 ‎ DNA ‎ 细菌、人等 ‎ 病毒 ‎ 只含DNA ‎ ‎4 ‎ ‎4 ‎ DNA ‎ 噬菌体 ‎ 只含RNA ‎ ‎4 ‎ ‎4 ‎ RNA ‎ 烟草花叶病毒 ‎ ‎28.下列关于植物体内水分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植物体内的水分参与营养物质的运输 B. 自由水和结合水的比例不会发生变化 C. 水是构成叶肉细胞的重要化合物之一 D. 同种植物萌发种子的含水量和休眠种子的不同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自由水的功能之一是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A项正确;自由水与结合水能够相互转化,自由水/结合水的比值越高,细胞代谢越旺盛,B项错误;水是构成包括叶肉细胞在内的所有细胞的重要化合物之一,C项正确;同种植物萌发种子的含水量多于休眠种子,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中的水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29.下列实例中,不支持“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观点的是( )‎ A. 变形虫通过变形来摄取食物 B. 生物与环境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以细胞代谢为基础 C. HIV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 D. 生物需要通过细胞的分裂来实现生长和生殖过程 ‎【答案】C ‎【解析】‎ 变形虫通过变形来摄取食物,生物与环境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生物需要通过细胞的分裂来实现生长和生殖过程,均支持“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观点;HIV由蛋白质和核酸,只是说明该病毒的组成,不能说明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选D。‎ ‎30.下列各项中,与“上皮细胞→上皮组织→肺→呼吸系统→马”的结构层次一致的是 A. 上表皮细胞→保护组织→叶片→茎→水稻 B. 神经细胞→神经组织→脑→神经系统→人体 C. 神经细胞→神经组织→脑→神经网→水螅 D. 骨骼肌细胞→骨骼肌→骨骼→运动系统→蜜蜂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2)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分子、原子、化合物不属于生命系统.‎ ‎(3)生命系统各层次之间层层相依,又各自有特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4)生命系统包括生态系统,所以应包括其中的无机环境.‎ 解:“上皮细胞→上皮组织→肺→呼吸系统→马”中,上皮细胞为细胞层次,上皮组织为组织层次,肺为器官层次,呼吸系统为相系统层次,马为个体层次;‎ A、茎为器官层次,A错误;‎ B、神经细胞为细胞层次,神经组织为组织层次,脑为器官层次,神经系统为系统层次,人体为个体层次,B正确;‎ C、水螅无脑等器官层次,C错误;‎ D、蜜蜂无骨骼,D错误.‎ 故选:B.‎ 考点: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 ‎31.元素和化合物是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物质基础。下列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TP、脱氧核苷酸、线粒体外膜共有的组成元素是C、H、O、N、P B. 细胞合成的糖蛋白分布于细胞膜的内外表面,用于细胞间的相互识别 C. 酶、激素和神经递质都是细胞中的微量高效物质,作用后都立即被分解 D. 蛋白质遇高温变性时,其空间结构被破坏,肽键数目减少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线粒体外膜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磷脂、ATP、脱氧核苷酸都是由C、H、0、N、P五种元素组成,A项正确;细胞合成的糖蛋白通常分布于细胞膜的外表面,用于细胞间的相互识别,B项错误;激素和神经递质都是细胞中的微量高效物质,发挥作用后都立即被分解或灭活,酶是生物催化剂,发挥作用后不被分解或灭活,C项错误;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被破坏不会导致肽键数目减少,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32.下列有关生物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胡萝卜是检测还原糖的理想材料 B. 检测蛋白质时,需要进行水浴加热 C. 苏丹III染液将细胞中的脂肪染成红色 D. 检测脂肪时,酒精的作用是洗去浮色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蔗糖)。(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详解】胡萝卜含有色素,对还原糖的检测结果有遮盖作用,不适合用来检测还原糖,A错误;检测蛋白质时,不需要进行水浴加热,B错误;脂肪鉴定实验中,苏丹III染液将细胞中的脂肪染成橘黄色,C错误;检测脂肪时,50%的酒精的作用是洗去浮色,D正确。‎ ‎33.现提供可配制斐林试剂的溶液:甲液(0.1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以及蒸馏水,如果充分利用上述试剂及必需的实验用具,可灵活地鉴别出下列哪些物质 ‎①葡萄糖 ②DNA ③唾液淀粉酶 ④RNA ⑤麦芽糖 A. 只有① B. ①、⑤ C. ①、③、⑤ D. 全部 ‎【答案】C ‎【解析】‎ 斐林试剂可以鉴定还原糖,而葡萄糖和麦芽糖都是还原糖,所以能鉴定出①和⑤。而斐林试剂的乙液用蒸馏水稀释后就可以做为双缩脲试剂的乙液使用,而双缩脲试剂可以鉴定蛋白质,唾液淀粉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故还能鉴定③,综合分析,C正确,A、B、D错误。‎ ‎34.航空班某同学日常锻炼时经常出现抽搐现象,医生建议他补充Ca,但他补充了Ca 之后,抽搐现象并未消失,那你认为其原因可能是 A. 缺少生理盐水 B. 缺少蛋白质 C. 缺少维生素D D. 缺少葡萄糖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补充了钙后,病情并未缓解”,说明补充的钙不能被吸收,而维生素D有促进钙吸收的作用,所以最可能缺少维生素D.故选:C ‎【考点定位】无机盐的功能 ‎35.恩格斯把细胞学说、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其中细胞学说创立的意义在于 ‎①证明了生物之间存在着亲缘关系 ‎ ‎②揭示了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区别 ‎③将千变万化的生物界通过细胞统一起来 ‎ ‎④证明了生物界和非生物界之间存在着差异性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细胞学说认为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这证明了生物之间存在着亲缘关系,①正确; 细胞学说认为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揭示了动植物细胞的统一性,未揭示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区别,②错误;细胞学说认为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这将千变万化的生物界通过细胞结构统一起来,③正确;细胞学说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并没有证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之间存在着统一性和差异性,④错误。‎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学说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6.下列有关使用显微镜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转换高倍物镜时需先升高镜筒,以免镜头碰坏装片 B. 为观察标本不同层面的精细结构,用细准焦螺旋调节焦距 C. 将位于视野左上方的图像移向中央,应向右下方移动装片 D. 若视野中细胞数量较多,则应调小光圈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的知识点是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先梳理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然后结合选项内容分析判断。‎ ‎【详解】转换高倍镜观察时不用升降镜筒,若物像不清晰,再用细准焦螺旋调节,A错误;观察染色体不同层面的精细结构时,用的是高倍物镜,调节细准焦螺旋,B正确;由于显微镜成像为倒像,将视野左上方的物像移向中央,玻片应向左上方移动,C错误;若视野中细胞数量较多,说明是低倍镜下观察,应使用大光圈,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高倍显微镜的使用,对于光学显微镜使用方法的掌握是本题的解题关键。‎ ‎37.实验中用同一显微镜观察了同一装片4次,得到清晰的四个物像如下图。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换用高倍物镜前应先提升镜筒 B. 实验者若选用目镜10×和物镜40×组合观察,则放大倍数为400倍 C. 观察时物镜镜头距离装片最远和使用光圈最大的分别是④①‎ D. 换用高倍物镜后需先调节粗准焦螺旋再调节细准焦螺旋才能观察到清晰的物像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显微镜使用的相关知识,学习时注意归纲总结。‎ ‎【详解】换用高倍物镜前不能提升镜筒,只需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即可,A项错误;放大倍数是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B 项正确;由图分析可知放大倍数最大的是④、最小的是①,看到清晰物像时物镜离装片最远说明放大倍数最小,应该是①;用的光圈最大说明需要的光线多,放大倍数最大时视野变暗,故光圈最大时应该是④,C项错误;在高倍物镜下不能调节粗准焦螺旋,应调节细准焦螺旋才能观察到清晰的物像,D项错误。‎ ‎【点睛】1、目镜和物镜的比较:‎ ‎(1)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反之放大倍数越大;‎ ‎(2)物镜上有螺纹,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物象清晰时距离装片越近。‎ ‎2、污点位置分析:‎ ‎(1)污点的位置可能有三个:物镜、目镜或装片。‎ ‎(2)判断方法:先移动装片,若污点移动说明污点在装片上。若不移动,再转动目镜,若污点也转动说明污点在目镜上。若污点不转动,在转动转换器换用其他物镜,若污点消失,说明污点在物镜上。‎ ‎3、成像:‎ ‎(1)显微镜的成像特点是倒像,相当于把标本水平转180度后所呈现的状态。如“b”成的物象是“q”。‎ ‎(2)将物象移到视野中央时,物象在“左下方”就将装片向“左下方”移动,即在哪往哪移。‎ ‎38.下列有关细胞中的元素和无机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中常见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根据作用的大小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B. 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中,因水的含量多,故O的含量(占细胞鲜重的质量百分比)最多,H次之 C. 生物体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期,含水量也不同,如婴儿的含水量比成年人高 D. 许多种无机盐对于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如哺乳动物的血钙太低,会出现肌无力症状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与差异性:‎ ‎(1)统一性: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是生物所特有的。‎ ‎(2)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生物体体内和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2、组成细胞的元素大约有20多种,C、H、O、N、P、S、K、Ca、Mg等属于大量元素,‎ Fe、Mn、B、Zn、Mo、Cu属于微量元素,其中C是最基本的元素;不同生物体的组成元素大体相同,但是含量差别较大。‎ ‎【详解】细胞中的化学元素按含量的多少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A错误;在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的元素(鲜重百分比)中,含量最多的是O,但含量次之的是C,B错误;生物体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期,含水量也不同,含水量越高,代谢越旺盛,如婴儿的含水量比成年人高,C正确;许多种无机盐对于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如哺乳动物的血钙太低,会出现抽搐现象,如血钙过多,才会出现肌无力症状,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内的元素和化合物的知识点,要求学生识记细胞内元素的种类以及功能,掌握各种元素在细胞内的含量,掌握细胞内水和无机物的含量和功能,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要求学生识记和理解元素和化合物的在细胞内的种类、含量以及功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39.无机盐能维持生物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下面列出了若干确定无机盐X是否是植物必需的实验方案,其中正确的设计是 ‎①以土壤为基质盆栽,浇缺少无机盐X的“完全培养液”‎ ‎②以土壤为基质盆栽,浇“完全培养液”‎ ‎③不用基质,只用缺少无机盐X的“完全培养液”‎ ‎④不用基质,只用完全培养液 ‎⑤不用基质,只用含无机盐X的培养液 A. 以①为实验组,②为对照组 B. 以③为实验组,④为对照组 C. 以③为实验组,⑤为对照组 D. 以④为实验组,⑤为对照组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以“确定无机盐X是否是植物所必需的”对照实验为素材,考查学生是否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并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能力。‎ ‎【详解】‎ 该实验的目的是确定无机盐X是否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自变量是培养液中是否有X,因变量是“某植物生长发育”的状况,其它对实验结果有影响的因素均为无关变量,应控制相同且适宜,据此依据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可知,为了排除土壤中可能含有无机盐X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不应使用基质;实验组为不用基质,只用缺少无机盐X的“完全培养液”;对照组是不用基质,只用完全培养液。综上分析,B正确,A、C、D均错误。‎ ‎【点睛】采用溶液培养法验证某元素是否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元素,其具体操作过程可归纳如下图:‎ ‎40.某同学在做“生物组织还原糖、脂肪、蛋白质鉴定”实验时,操作情况如下,你认为有几处是不正确 选取材料:选取绿色叶片、蓖麻种子、新鲜牛奶分别做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 鉴定实验:鉴定还原糖时加入刚配制的斐林试剂,便可见试样呈砖红色。选取较厚的蓖麻种子切片,滴1—2滴苏丹Ⅲ染液染色,再用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然后观察颜色变化。取牛奶样液加入双缩脲试剂A后立即加入双缩脲试剂B,观察是否出现紫色 A. 1 B. 2 C. 3 D. 4‎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 ‎(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 ‎(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4)甲基绿能使DNA呈绿色,吡罗红能使RNA呈红色。‎ ‎【详解】错误一:做可溶性还原性糖鉴定实验,应选含糖高,颜色为白色的植物组织,如苹果、梨(因为组织的颜色较浅,易于观察),故使用绿色叶片作为鉴定还原糖的试验材料错误。‎ 错误二:鉴定还原糖加入斐林试剂后还需要水浴加热才能观察到实验现象(砖红色沉淀)。‎ 错误三:制作装片时应选择较薄的蓖麻种子切片。‎ 错误四:双缩脲试剂在使用时应先加入A液造成碱性环境,震荡,再加B液。‎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41.利用不同微生物发酵作用来制作果酒、果醋、腐乳和酸奶等食品的历史悠久,遍布民间,一般称作传统发酵技术。根据传统发酵技术的相关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①酵母菌是酿制葡萄酒不可缺少的微生物,如果要获得优质野生酵母菌最好在葡萄园的土壤中采样,利用酵母菌发酵制作葡萄酒要控制的温度为________。果醋发酵接种菌种时温度需升高到___________,且需要通气。醋酸菌在__________________时,将酒精变成乙醛,再将乙醛变成醋酸;在__________________时,将葡萄糖转变成醋酸。‎ ‎②果酒发酵装置内要留1/3空间,在发酵期的用途一是初期提供有氧条件促进酵母菌的大量繁殖,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腐乳的制作:‎ ‎①腐乳制作有多种微生物参与,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________。‎ ‎②豆腐发酵主要利用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和脂肪酶等,通过发酵,豆腐中营养物质的种类________(减少、增多),且更易于消化和吸收。‎ ‎(3) 含有抗生素的牛奶不能发酵成酸奶,原因是_____________。泡菜发酵过程中,会产生多种酸,其中主要是________。对亚硝酸盐的定量测定可以用________法,因为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的反应产物能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________色化合物。进行样品测定时,还要取等量水进行同样的测定,目的是_____________。‎ ‎【答案】 (1). 18~25 ℃ (2). 30~35 ℃ (3). 缺少糖源、氧气充足 (4). 氧气、糖源充足 (5). 防止发酵液溢出 (6). 毛霉 (7). 增多 (8). 抗生素能杀死或抑制乳酸菌生长 (9). 乳酸(或有机酸) (10). 比色 (11). 玫瑰红 (12). 作为对照 ‎【解析】‎ ‎【分析】‎ ‎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酵母菌生长繁殖的适宜温度是18-25℃。‎ ‎2‎ ‎、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醋酸菌生长繁殖的适宜温度是30-35℃。果醋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3、参与腐乳制作的微生物主要是毛霉,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腐乳制作的原理: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4、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的过程中会引起亚硝酸盐的含量的变化。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显色液目测比较,估算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 ‎【详解】(1)①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生存的适宜温度是18-25℃,因此制作葡萄酒要控制的温度为18-25℃。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生存的适宜温度是30-35℃,因此果醋发酵时升高温度到30-35℃,且需要通气。醋酸菌在缺乏糖源、氧气充足时,将酒精变成乙醛,再将乙醛变成醋酸;在糖源和氧气充足时,醋酸菌直接将葡萄糖转变成醋酸。‎ ‎②果酒发酵装置内要留1/3空间,在发酵期的用途一是初期提供有氧条件促进酵母菌的大量繁殖,二是防止发酵液溢出。‎ ‎(2)①腐乳制作有多种微生物参与,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毛霉。‎ ‎②豆腐发酵主要利用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和脂肪酶等,其中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因此通过发酵,豆腐中营养物质的种类增多,转变成小分子物质更易于消化和吸收。‎ ‎(3)由于抗生素杀死乳酸菌,因此含有抗生素的牛奶不能发酵成酸奶。泡菜发酵过程中,由于乳酸菌等微生物的作用会产生多种酸,其中主要是乳酸。对亚硝酸盐的定量测定可以用比色法,因为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的反应产物能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的化合物。进行样品测定时,根据对照性原则,还要取等量水作为对照组进行同样的测定。‎ ‎【点睛】本题考查发酵过程的应用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果酒和果醋的发酵过程、原理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识记发酵过程的注意事项;掌握腐乳的制作过程和原理,识记毛霉的作用,理解泡菜的制作过程和原理,特别是亚硝酸盐的测定方法和原理,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 ‎42.研究人员从健康人肠道中分离筛选出乳酸杆菌,并对其进行体外益生特性(人工胃液耐受性、抑菌活性等)的研究。回答下列问题:‎ ‎(1)乳酸杆菌培养基的配方中应含有水、_______________和无机盐这四类物质及维生素等。为便于形成菌落,该培养基应为________培养基,配制时应加入适量凝固剂——_______。培养基宜采用__________法进行灭菌,以杀死培养皿、培养基中的所有微生物,包括_______、__________。‎ ‎(2)要对乳酸杆菌进行活菌计数,应采用的接种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接种后必须置于适宜温度及__________(填“有氧”或“无氧”)条件下培养,所得菌落数比实际活菌数偏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乳酸杆菌的抑菌活性研究:‎ 用分离得到的三株乳酸杆菌对肠道中的三种其他细菌进行抑菌实验,结果如下表。‎ 抑菌圈直径(mm) 细菌种类 ‎ 乳酸杆菌菌株 大肠杆菌 粪肠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LpMT-3‎ ‎9.67‎ ‎17.5‎ ‎15.83‎ LpMT-5‎ ‎9.17‎ ‎18.5‎ ‎16.17‎ LsAF-7‎ ‎12.67‎ ‎19.67‎ ‎15.9‎ 注:抑菌圈是乳酸杆菌在生活过程中分泌某些物质对其周围的其他细菌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形成的透明圈。‎ 根据实验结果,对粪肠球菌抑制作用最强的是__________菌株;乳酸杆菌对___________菌的抑制能力最弱。‎ ‎(4)乳酸杆菌对人工胃液的耐受性研究:‎ ‎①配制适宜浓度的胃蛋白酶溶液,滴加HCl调节pH至酸性制成人工胃液。宜采用下列____方法(填选项对应的字母)对人工胃液进行除菌,之后进行乳酸杆菌耐受性测定。‎ A.过滤 B.干热灭菌 C.灼烧灭菌 D.酒精消毒 ‎②胃液pH值在空腹时可低至1.5,正常饮食后胃液pH为3.0-5.0。食物在胃中停留时间约为1-2 h。研究发现,乳酸杆菌在pH为2.0的人工胃液中处理2h后的存活率几乎为0,而在pH为3.0的人工胃液中处理2 h后的存活率为86.65%。这一研究结果提示我们食用含有乳酸杆菌的酸奶应避免在____________时食用。‎ ‎【答案】 (1). 氮源和碳源 (2). 固体 (3). 琼脂 (4). 高压蒸汽 (5). 芽孢 ‎ ‎(6). 孢子 (7). 稀释涂布平板法 (8). 无氧 (9). 当两个或多个活菌细胞连在一起,形成菌落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 (10). LsAF-7 (11). 大肠杆菌 (12). A (13). 空腹 ‎【解析】‎ ‎【分析】‎ ‎1、培养基的营养构成:各种培养基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此外还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根据化学成分分为合成培养基、天然培养基等根据用途分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根据性质分为液体、半固体和固体培养基。‎ ‎2、对微生物计数的方法:①间接计数法,即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该方法可以根据形成的菌落数量对菌体进行计数,由于菌落都是由活菌形成的,故该方法计数的都是活菌,由于菌落并不都是标准菌落,有的由少数几个细胞增殖形成的,因此该方法往往计数结果比实际结果偏低。‎ ‎②显微镜计数法:即利用血球计数板和显微镜对微生物进行计数的方法,该方法计数的包括死菌和活菌在内,因此计数结果往往比实际结果偏高。‎ ‎3、消毒和灭菌:‎ ‎ ‎ 消毒 灭菌 概念 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的部分微生物(不包芽孢和孢子)‎ 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用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 常用方法 煮沸消毒法、巴氏消毒法、化学药剂消毒法、紫外线消毒法 灼烧灭菌、干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 适用对象 操作空间、某些液体、双手等 接种环、接种针、玻璃器皿、培养基等 ‎【详解】(1)根据培养基的成分可知,乳酸杆菌培养基的配方中应含有水、碳源和氮源、无机盐这四类物质,以及添加维生素作为生长因子等。为便于形成菌落,该培养基应为固体培养基,配制时需要加入琼脂作为凝固剂。培养基配制后需要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进行灭菌处理,以杀死培养皿、培养基中的所有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 ‎(2)稀释涂布平板法可以对活菌进行计数,故采用的接种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由于乳酸菌属于厌氧菌,因此接种后必须置于适宜温度及无氧的条件下培养,该计数方法是通过形成的菌落数目对菌体进行间接的计数,由于形成的菌落并不都是标准菌落,当两个或多个活菌细胞连在一起,形成菌落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因此该计数方法导致所得菌落数比实际活菌数偏低。‎ ‎(3)根据题意可知,抑菌圈是乳酸杆菌在生活过程中分泌某些物质对其周围的其他细菌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形成的透明圈。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LsAF-7抑制粪肠球菌的作用最强,形成的抑菌圈直径最大。标中数据显示乳酸杆菌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最弱,形成的抑菌圈直径相对最小。‎ ‎(4)①人工胃液为非无菌溶液,如果对其有无菌要求,应注意采用0.22μm过滤除菌操作。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 ‎②根据题意,胃液pH值在空腹时可低至1.5,正常饮食后胃液pH为3.0-5.0。而乳酸杆菌在pH为2.0的人工胃液中处理2h后的存活率几乎为0,而在pH为3.0的人工胃液中处理2 h后的存活率为86.65%。因此我们避免空腹食用含有乳酸杆菌的酸奶。‎ ‎【点睛】本题考查微生物培养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培养基的成分、种类以及灭菌方法,掌握对微生物的计数方法和原理以及影响计数结果的原因,同时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分析表中的数据,利用所学的关于微生物的知识点以及题意解决问题,理解乳酸菌的代谢特点,根据题意掌握乳酸菌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 ‎43.回答下列问题:‎ ‎(1)酶活性是指酶催化一定化学反应的能力,酶活性的高低可以用在一定条件下,酶所催化某一反应的___________来表示。与一般酶制剂相比,固定化酶的突出优点是既能与反应物接触,又能与产物_________,还能被________。‎ ‎(2)探索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需要进行如下步骤:‎ ‎①取3支试管,各注人2ml淀粉溶液并分别编号A、B、C ‎②再取3支试管,各注人1m1淀粉酶溶液并分别编号a、b、c ‎③向3支试管各滴1滴碘液 ‎④将A、a试管放在60℃的热水中,B、b放在沸水中,C、c放在冰水中,各维持温度5min ‎⑤分别将A与a、B与b、C与c混合后,再依次放在60℃的热水、沸水和冰水中维持温度5min ‎⑥观察实验现象 最合理的操作顺序是(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④⑤③⑥ C.①④②③⑤⑥ D.①②⑤④③⑥‎ ‎(3)酒精发酵过程相关的酶存在于酵母菌细胞的___________中。‎ ‎(4)纤维素分解菌因能产纤维素酶而广泛存在,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三种酶的协同作用下,纤维素被分解成葡萄糖。在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上培养一段时间后,培养基表面形成多个单菌落,但不同菌株分解能力有差异,为选出高效分解的菌株,请利用所学知识,写出具体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反应速度 (2). 分离 (3). 反复利用 (4). B (5). 细胞质基质 (6). C1酶 (7). Cx酶 (8). 葡萄糖苷酶 (9). 用纤维素含量相同并加入刚果红的鉴别培养基分别培养各菌株,培养相同时间后比较透明圈的大小。透明圈越大,说明分解能力越强 ‎【解析】‎ ‎【分析】‎ ‎1、酶的特性:专一性、高效性、需要温和的条件;自变量:在生物学探究实验中,需要研究的变量称为自变量;因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变量称为因变量。碘液有遇淀粉变蓝的特性,可以用来鉴定淀粉的存在,还原性糖常用斐林试剂鉴定,产生砖红色沉淀。‎ ‎2、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的实验原理:‎ ‎①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纤维素分解菌,包括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等,它们可以产生纤维素酶,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包括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可以把纤维素分解为纤维二糖,进一步分解为葡萄糖使微生物加以利用,故在用纤维素作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纤维素分解菌能够很好地生长,其他微生物则不能生长。‎ ‎②在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可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分解后,红色复合物不能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我们可以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详解】(1)酶活性是指酶催化一定化学反应的能力,酶活性的高低可以用在一定条件下,酶所催化某一反应的反应速度来表示。与一般酶制剂相比,固定化酶的突出优点是既能与反应物接触,又能与产物分离还能被反复利用。‎ ‎(2)探索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单一变量是温度。该实验中需要先设置温度,再加入酶,最后鉴定和观察,所以操作步骤为:‎ ‎①取3支试管,各注人2mL淀粉溶液并分别编号A、B、C;‎ ‎②再取3支试管,各注人1mL淀粉醇溶液并分别编号a、b、c;‎ ‎④将A、a试管放在60℃的热水中,B、b放在沸水中,C、c放在冰水中,各维持温度5min;‎ ‎⑤分别将A与a、B与b、C与c混合后,再依次放在60℃的热水、沸水和冰水中维持温度5min;‎ ‎③向3支试管各滴1滴碘液;‎ ‎⑥观察实验现象。综上所述,最合理的操作顺序是B,故选B。‎ ‎(3)酒精发酵过程,也就是酵母菌的无氧呼吸过程,因此相关的酶存在于酵母菌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 ‎(4)纤维素分解菌因能产纤维素酶而广泛存在,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包括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在三种酶的协同作用下,纤维素被分解成葡萄糖。在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上培养一段时间后,培养基表面形成多个单菌落,但不同菌株分解能力有差异,为选出高效分解的菌株,可以用纤维素含量相同并加入刚果红的鉴别培养基分别培养各菌株,培养相同时间后比较透明圈的大小,透明圈越大,说明分解能力越好。‎ ‎【点睛】本题考查微生物的鉴定、酶的活性以及影响因素的实验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与鉴定的方法和过程,识记纤维素酶的组成和作用,理解纤维素分解菌的鉴定原理,掌握微生物的培养过程;理解酶的活性的定义和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掌握实验设计的原则,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 ‎44.请回答泡菜制作、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果汁的制作及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等的相关问题:‎ ‎(1)泡菜腌制过程中若温度过高、食盐用量过低、腌制时间过短,容易造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 ‎(2)在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步骤中,样品处理液的制备需要用到氢氧化铝乳液,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3)果胶酶包括___________、果胶分解酶和果胶酯酶等,能够分解果胶,瓦解____,使榨取果汁变得更容易,而果胶分解成可溶性的________________,使浑浊的果汁变的澄清。‎ ‎(4)在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洗涤好的红细胞需先后加入_______________,使红细胞破裂,释放血红蛋白。分离血红蛋白溶液时,离心后自上而下第三层的红色透明液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细菌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增加 (2). 进一步吸附泡菜汁中色素、杂质,使泡菜汁透明澄清,以便进行后续的显色反应 (3). 多聚半乳糖醛酸酶 (4). 植物的细胞壁及胞间层 (5). 半乳糖醛酸 (6). 蒸馏水和甲苯 (7). 血红蛋白溶液(或“血红蛋白的水溶液”)‎ ‎【解析】‎ ‎【分析】‎ ‎1、泡菜的制作原理:泡菜的制作离不开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将显色反应后的样品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液进行目测对比,可以大致估算出亚硝酸盐的含量。‎ ‎2、果胶酶的作用:能够分解果胶,瓦解植物的细胞壁及胞间层,使榨取果汁变得容易,也是果汁变得澄清。 成分:由半乳糖醛酸聚合而成的一种高分子化合物。‎ ‎3、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一般分为:样品处理、粗分离、纯化和纯度鉴定四步。‎ ‎【详解】(1)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的过程中温度过高,食盐用量不足10%,腌制时间过短,容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增加,一般在腌制10天后,亚硝酸盐的含量开始下降。‎ ‎(2)在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步骤中,样品处理液的制备需要用到氢氧化铝乳液,其作用是进一步吸附泡菜汁中色素、杂质,使泡菜汁透明澄清,以便进行后续的显色反应.‎ ‎(3)果胶酶包括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分解酶和果胶酯酶等,果胶酶的作用是分解果胶将分解成可溶性的半乳糖醛酸,瓦解植物的细胞壁及胞间层,使榨取果汁变得容易,使浑浊的果汁变的澄清。‎ ‎(4) 在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蒸馏水和甲苯的作用是涨破红细胞,使血红蛋白释放。分离血红蛋白溶液时,离心后自上而下第三层的红色透明液体是血红蛋白溶液(或“血红蛋白的水溶液”)‎ ‎【点睛】本题主要是对泡菜制作、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果汁的制作及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等实验的考查,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45.探究洋葱的根尖细胞是否含有脂肪 问题植物体没有专门的脂肪组织,但在花生、大豆、蓖麻等植物的种子中富含脂肪。有人提出植物体除种子外,其他部位如根尖细胞是否也含有脂肪?有同学对此开展课题研究,假设你是其中一员,请根据课题研究要求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I.实验假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材料用具:新鲜洋葱根尖,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蒸馏水,载玻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刀片,培养皿,镊子,滴管等。‎ III.实验步骤:‎ ‎(1)选新鲜洋葱根尖并做徒手切片,取2~3片最薄切片放置在载玻片中央。‎ ‎(2)滴加2~3滴染液进行染色,3 min后滴加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 ‎(3)在切片上滴1~2滴蒸馏水,加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 ‎(4)将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预期最可能的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在低倍镜下观察,要找到不在视野中央的相应细胞,换用高倍镜观察。正确的操作步骤排序是( )(填选项)。‎ ‎①调节光圈或反光镜 ②转动细准焦螺旋 ③转动转换器 ④移动装片 ‎ A.①②③④ B.④③①② C.③④①② D.①③④②‎ ‎(6)用显微镜观察洋葱的根尖细胞时,一般需经染色才能较清楚地观察到,若无染色剂,应怎样调节显微镜也可较清楚地观察到洋葱的根尖细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洋葱的根尖细胞含有(不含有)脂肪 (2). 显微镜 (3). 盖玻片 (4). 苏丹Ⅲ染液(或苏丹IV染液) (5). 在装片上观察到橘黄色(或红色)的脂肪颗粒 (6). B (7). 缩小光圈或调节反光镜,降低视野的亮度 ‎【解析】‎ ‎【分析】‎ 脂肪鉴定实验:‎ ‎(1)原理: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2)采用的试剂: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作用是洗去浮色;‎ ‎(3)采用的仪器:观察子叶切片时需要借助显微镜。‎ ‎【详解】I.根据题意,探究洋葱的根尖细胞是否含有脂肪,因此实验假设为:由于实验要探究根尖细胞中是否也含有脂肪,故做出假设:洋葱根尖细胞中含有(不含有)脂肪。‎ II.材料用具:由于要制作切片并观察脂肪微粒,故要用到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在脂肪鉴定实验中,还需要用苏丹Ⅲ或苏丹IV染液进行染色。‎ III.实验步骤: ‎ ‎(4)苏丹Ⅲ染液能将脂肪染成橘黄色.由于根尖细胞含有脂肪,故最可能的结果洋葱根尖细胞中出现橘黄色颗粒。‎ ‎(5)观察时先用低倍镜找到物象即根尖组织细胞,并把要观察的细胞移至视野中央,然后换用高倍镜,调节反光镜使视野变亮,调节细准焦螺旋至物象清晰,故正确的操作步骤排序是④③①②。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 ‎(6)用显微镜观察洋葱的根尖细胞时,一般需经染色才能较清楚地观察到,若无染色剂,则为了观察清楚物像,应该缩小光圈或调节反光镜,降低视野的亮度,通过调整光线明暗的差异性使物像看的清晰。‎ ‎【点睛】本题考查脂肪的鉴定的实验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实验设计的目的、原则、原理和方法步骤是该题考查的重点。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分析题意结合所学的鉴定脂肪的原理和实验步骤解决问题,能够根据题目中的实验目的,做出合理的假设,分析实验所需的实验用具和材料,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技巧,这是解决该题法方法。‎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