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9 发布 |
- 37.5 KB |
- 3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二(下)期中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哪种物质是动物细胞中特有的( ) A. 纤维素 B. 磷脂 C. 葡萄糖 D. 糖原 【答案】D 【解析】 【分析】 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功能 种类 分子式 分布 生理功能 单 糖 五碳糖 核糖 C5H10O5 动植物细胞 五碳糖是构成核酸的重要物质 脱氧核糖 C5H10O4 六碳糖 葡萄糖 C6H12O6 葡萄糖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 二 糖 蔗糖 C12H22O11 植物细胞 水解产物中都有葡萄糖 麦芽糖 乳糖 C12H22O11 动物细胞 多 糖 淀粉 (C6H10O5)n 植物细胞 淀粉是植物细胞中储存能量的物质 纤维素 纤维素是细胞壁的组成成分之一 糖原 动物细胞 糖原是动物细胞中储存能量的物质 【详解】A、纤维素是植物细胞特有的多糖,A错误; B、磷脂是所有细胞都含有的脂质,B错误; C、动植物细胞都含有葡萄糖,C错误; D、糖原是动物细胞特有的多糖,D正确。 故选:D。 【点睛】易错点:乳糖、糖原是动物特有的糖类;蔗糖、麦芽糖、淀粉、纤维素是植物特有的糖类;共有的糖类有葡萄糖、核糖、脱氧核糖。 2.人幼年时缺乏生长激素将会患( ) A. 巨人症 B. 侏儒症 C. 呆小病 D. 糖尿病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可促进蛋白质合成,促进骨的生长;年幼时缺少,会引起侏儒症。 2、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可促进代谢活动;促进生长发育(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年幼时缺少时,会引起呆小症。 【详解】A、巨人症是由于幼年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引起的,A错误; B、年幼时缺少生长激素,会引起侏儒症,智力正常但身材矮小,B正确; C、年幼时缺少甲状腺激素时,会引起呆小症,C错误; D、胰岛素分泌不足会患糖尿病。D错误。 故选:B。 【点睛】易错点:侏儒症病因是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呆小症的病因是胎儿时期甲状腺分泌不足。 3.下列不属于人体内环境正常组成物质的是( ) A. 甲状腺激素 B. 尿素 C. 乙酰胆碱 D. 乳酸脱氢酶 【答案】D 【解析】 【分析】 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 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 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详解】A、甲状腺激素属于内环境成分,A正确; B、尿素属于内环境成分,B正确; C、乙酰胆碱是神经递质属于内环境成分,C正确; D、乳酸脱氢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D错误。 故选:D。 【点睛】易错点:甲状腺激素、尿素、脑脊液、乙酰胆碱等属于内环境;消化液、消化液、尿液、泪液、乳酸脱氢酶等不属于内环境 4.下列动物细胞代谢产物中,能体现出细胞分化的是( ) A. 血红蛋白 B. RNA聚合酶 C. 丙酮酸 D. DNA聚合酶 【答案】A 【解析】 【分析】 关于“细胞分化”,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 (3)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4)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 【详解】A、只有红细胞能产生血红蛋白,因此含有血红蛋白说明细胞已经分化,A正确; B、几乎所有的细胞都含有RNA聚合酶,因此含有RNA聚合酶不能说明细胞已经分化,B错误; C、所有细胞都会产生丙酮酸,因此含有丙酮酸不能说明细胞已经分化,C错误; D、几乎所有细胞都含有DNA聚合酶,因此含有DNA聚合酶不能说明细胞已经分化,D错误。 故选:A。 5.某植物的花色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红色花植株与白色花植株杂交,所得子代的花色均为粉红色,据此推测花色的这种显性类型属于( ) A. 完全显性 B. 不完全显性 C. 共显性 D. 性状分离 【答案】B 【解析】 【分析】 1、F1所表现的性状和亲本之一完全一样,而非中间型或同时表现双亲的性状,称之完全显性。 2、不完全显性又叫做半显性,其特点是杂合子表现为双亲的中间性状。 3、如果双亲的性状同时在F1个体上表现出来,这种显性表现称为共显性。 【详解】某植物的花色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若将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杂交,F1全部表现为红花或白花,则为完全显性;如果F1全部表现为粉红花,则为不完全显性。 故选:B。 6.如图所示的是波森•詹森的实验,据此能得到的结论是( ) A. 向光侧细胞比背光侧细胞伸长得快 B. 有一种化学物质由苗尖端向下传递 C. 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D. 苗尖端是感光部位 【答案】B 【解析】 【分析】 燕麦胚芽鞘向光性的外因:单侧光的照射;内因: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匀;燕麦胚芽鞘之所以表现出向光性,是由于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生长素由向光一侧朝背光一侧运输,导致背光一侧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快,从而发生弯向光源生长的现象。 【详解】A、达尔文父子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故A错误; B、鲍森詹森实验发现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故B正确; C、温特实验进一步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引起,并把该物质命名为生长素,后来科学家得到生长素的化学本质为吲哚乙酸,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故C错误; D、苗尖端是感光部位是达尔文发现的,D错误。 故选:B。 【点睛】易错点: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生长素产生部位和感光部位在尖端,作用部位和弯曲部位都在尖端以下伸长区。 7.在细胞分裂过程中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所携带的基因不完全相同,其原因不可能是( ) A. 发生了易位 B. 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过片段的交换 C. 复制出现差错 D.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发生了自由组合 【答案】D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BC、在细胞分裂过程中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所携带的基因不完全相同,其原因可能是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片段,即发生易位,可能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之间发生交叉互换,即发生基因重组,也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复制时发生了差错,即发生基因突变,ABC正确; D、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发生了自由组合会导致基因重组,但不会导致姐妹染色单体所携带的基因不完全相同,D错误。 故选:D。 8.下列有关细胞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横纹肌细胞有多个细胞核 B. 外层核被膜与高尔基体直接相连,有利于物质的运输 C. 伞藻的嫁接实验说明了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调控中心 D. 核被膜上的核孔复合体,是蛋白质、RNA等大分子有选择性地出入细胞核的通道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核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核膜上的核孔的功能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是RNA和某些蛋白质等大分子的运输通道,但遗传物质DNA不能通过核孔进出细胞核。 【详解】A、一般情况下,一个细胞中只含有一个细胞核,但人体中的横纹肌细胞可有多个细胞核,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A正确; B、细胞核的外层核被膜与内质网直接相连,有利于物质的运输,B错误; C、伞藻的嫁接实验说明了伞藻的伞帽性状取决于细胞核,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调控中心,C正确; D、核被膜上的核孔复合体,是蛋白质、RNA等大分子有选择性地出入细胞核的通道,DNA不能出细胞核,D正确。 故选:B。 9.下列有关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豌豆自花闭花授粉的特性是孟德尔选择其作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 B. 孟德尔根据实验现象提出了遗传因子相互分离的假设 C. 孟德尔推测控制花色的一对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 D. 孟德尔设计了测交法来验证解释分离现象时所作的假设 【答案】C 【解析】 【分析】 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 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详解】A、豌豆自花闭花授粉的特性是孟德尔选择其作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A正确; B、孟德尔根据实验现象提出了遗传因子相互分离的假设,B正确; C、孟德尔所在的年代还没有提出“基因”和“染色体”这些词,C错误; D、孟德尔设计了测交法来验证解释分离现象时所作的假设,D正确。 故选:C。 10.下列关于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温度降低不影响甘油和脂肪酸进出细胞的速率 B. 易化扩散是细胞最重要吸收和排出物质的方式,其扩散速率要比简单扩散快 C. 主动转运通常使被转运物质在细胞内外的浓度差减小 D. 某些小分子物质也可以通过胞吐的方式从细胞中出来 【答案】D 【解析】 【分析】 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特点。 名 称 运输方向 载体 能量 实 例 自由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不需 不需 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 协助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需要 不需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易化扩散 低浓度→高浓度 需要 需要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等 【详解】A、温度影响细胞膜上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的运动,进而影响甘油和脂肪酸进出细胞的速率,A错误; B、主动转运是细胞最重要的吸收和排出物质的方式,B错误; C、主动转运是细胞根据需要,选择性的吸收某物质,通常使被转运物质在细胞内外的浓度差加大,C错误; D、某些小分子物质也可以通过胞吐的方式从细胞中出来,如某些神经递质的释放,D正确。 故选:D。 【点睛】易错点:胞吞和胞吐过程不需要载体的协助,但需要消耗能量,如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就是胞吐。 11.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猫叫综合征患者第五号染色体长臂上缺失一段染色体片段,患儿哭声似猫叫 B. 人群中的单基因遗传病的患病率往往高于多基因遗传病的患病率 C. 血友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血友病基因只存在于血细胞中并选择性表达 D. 染色体遗传病可通过观察染色体来检测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详解】A、猫叫综合征患者第五号染色体短臂上缺失一段染色体片段,患儿哭声似猫叫,A错误; B、人群中的多基因遗传病的患病率往往高于单基因遗传病的患病率,B错误; C、血友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血友病基因存在于所有细胞中,只在血细胞中并选择性表达,C错误; D、染色体缺失、重复、倒位等显微镜下能观察到,故染色体遗传病可通过观察染色体来检测,D正确。 故选:D。 12.下列有关蛋白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膜、细胞溶胶中负责转运氨基酸的载体都是蛋白质 B. 检测蛋白质时,在样本上清液中先加2mL双缩脲试剂A,再加2mL双缩脲试剂B C. 蛋白质经高温蒸煮后可以产生丰富的氨基酸 D. 鸟类的羽毛和人的指甲主要由同一种蛋白质组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双缩脲试剂由A液(质量浓度为0.1 g/mL氢氧化钠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0.01 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蛋白质,使用时要先加A液后再加入B液。 2、蛋白质的功能-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①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即结构蛋白,如羽毛、头发、蛛丝、肌动蛋白; ②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 ③传递信息,即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④免疫作用:如免疫球蛋白(抗体); ⑤运输作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详解】A、细胞膜上负责转运氨基酸的载体是蛋白质,但细胞溶胶中负责转运氨基酸的载体是tRNA,A错误; B、检测蛋白质时,在样本上清液中先加2mL双缩脲试剂A,再加3﹣4滴双缩脲试剂B,B错误; C、蛋白质经高温蒸煮后,其空间结构被破坏,但不会产生氨基酸,C错误; D、鸟类的羽毛和人的指甲主要由同一种蛋白质组成,即结构蛋白,D正确。 故选:D。 【点睛】易错点:B项检测蛋白质时先注入0.1g/ml氢氧化钠溶液2mL,再加3﹣4滴0.01g/ml硫酸铜溶液,要注意区分检测还原糖实验中用的是0.1g/ml氢氧化钠溶液和0.05g/ml硫酸铜溶液,使用条件是等量混合,现用现配。 13.在进行“探究2,4﹣D对插枝生根的作用”正式实验前,一般要先进行预实验以确定2,4﹣D对插枝生根作用的浓度范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2,4﹣D是生长素类植物生长调节剂 B. 预实验不需要用清水处理插枝作为对照组 C. 预实验的2,4﹣D浓度梯度比较大 D. 插枝应选同种植物上长势相同的枝条 【答案】B 【解析】 【分析】 1、2,4-D是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该物质具有和生长素相似的作用; 2、预实验是在进行科学实验时,在正式实验前先做一个预实验,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以免由于设计不周,盲目开展实验而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详解】A、2,4﹣D是人工合成的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生长素类植物生长调节剂,A正确; B、预实验过程中要设置清水组作为对照,以便判断不同浓度的2,4﹣D是促进作用还是抑制作用,B错误; C、预实验中是来估计正式实验中选择的2,4﹣D的浓度范围,因此浓度梯度设置较大,C正确; D、实验的自变量是2,4﹣D的浓度,需控制无关变量,选择的插枝要选同种长势相同的枝条,D正确。 故选:B。 14.下列有关质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癌细胞膜上的粘连蛋白缺失,导致其易转移 B. 脂双层中的两层并不是完全相同的 C. 质膜在物质出入细胞和细胞通讯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D. 膜蛋白在膜中也是可以移动的,但没有磷脂那样容易 【答案】A 【解析】 【分析】 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分子覆盖、镶嵌或横跨磷脂双分子层中,磷脂分子是轻油一般的流体,具有流动性,蛋白质分子大都是可以运动的,因此生物膜具有运动的流动性。 2.癌细胞的主要特征是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细胞表面发生了变化。癌细胞的恶性增殖和转移是由于其快速增殖,而且起细胞间的连接不发达,就像一个细胞群,相互之间没有连接。 【详解】A、癌细胞能无限增殖,另外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使得癌细胞容易扩散和转移,A错误; B、由于蛋白质的不对称性,脂双层中的两层并不是完全相同的,B正确; C、质膜具有选择透过性,能控制物质进出,其上的糖蛋白有识别作用,故其在细胞控制和细胞通讯方面都有重要作用,C正确; D、细胞膜又称为质膜,膜蛋白分子量比较大,在膜中也是可以移动的,但没有磷脂那样容易,D正确。 故选:A。 15.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植物激素作为信息分子,并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 B. 植物不同发育阶段,激素含量的差异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有关 C. 生长素与乙烯共同促进果实发育 D. 植物激素往往是在植物体的某一部位产生,然后运输到另一部位起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五类植物激素的比较: 名称 合成部位 存在较多的部位 功能 生长素 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 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 赤霉素 ① 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 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 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②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细胞分裂素 主要是根尖 细胞分裂的部位 促进细胞分裂 脱落酸 根冠、萎蔫的叶片 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 ①抑制细胞分裂②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 植物的各个部位 成熟的果实中较多 促进果实成熟 【详解】A、植物激素作为信息分子,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只是对细胞的代谢活动起调节作用,A正确; B、不同发育时期激素的种类和含量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的结果,B正确; C、生长素可以促进果实发育,而乙烯促进果实成熟,C错误; D、某种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的某部位产生比如脱落酸的合成部位为根冠,萎蔫的叶片等,作用于另一部位,D正确。 故选:C。 16.下列有关人体内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炎热天气中,酶的活性一般不会随环境温度的升高发生剧烈变化 B. 酶的专一性体现在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底物或少数几种相似底物的反应 C. 组成酶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或脱氧核苷酸 D. 酶与底物结合后,空间结构会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量是RNA。 2、酶的特性: ①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②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者一类化学反应; ③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在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条件下酶会变性失活,而在低温条件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 3、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详解】A、人体具有体温调节的机制,因此体内酶活性不会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A正确; B、酶的专一性是指与无机催化剂相比,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者一类化学反应,B正确;= C、酶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量是RNA,所以酶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C错误; D、在催化过程中,酶的构象发生改变与底物结合形成复合物,底物变成产物后,随产物的脱落,酶恢复原状,D正确。 故选:C。 17.下列关于真核生物细胞中核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DNA和RNA的合成都在细胞核内完成 B. DNA的复制和转录都以DNA链为模板 C. DNA和RNA分子中都含有磷酸二酯键 D. 核酸中的嘌呤含量不一定等于嘧啶含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 1、核酸根据五碳糖不同分为DNA和RNA,真核细胞中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2、DNA和RNA在组成成分上的差异是:①五碳糖不同,DNA中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RNA中的五碳糖是核糖;②碱基不完全相同,DNA中的碱基是A、C、G、T四种,RNA中的碱基是A、C、G、U四种; 3、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 【详解】A、DNA和RNA的合成主要在细胞核内完成,在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可以合成,A错误; B、DNA的复制以亲代DNA分子的两条链为模板,转录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B正确; C、DNA和RNA分子中核苷酸都是靠脱水聚合形成的磷酸二酯键连接,都含有磷酸二酯键,C正确; D、双链DNA中嘌呤与嘧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配对,即嘌呤等于嘧啶,单链核酸分子如RNA中嘌呤含量不一定等于嘧啶含量,D正确。 故选:A。 18.下列有关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当环境温度在35℃以上时,出汗成了鸟类唯一有效的散热机制 B. 皮肤是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 C. 炎热环境中,正常情况下机体的产热等于散热 D. 人体在安静时主要由内脏、肌肉、脑等组织的代谢过程释放热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人体体温调节: (1)机理:产热═散热。 (2)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 (3)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在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措施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详解】A、35°C以上时,除了出汗有效的散热外,还有其他排泄器官(如肾)借排泄活动散发少部分热量,A错误; B、人体物理散热的主要器官是皮肤,皮肤不是唯一的散热器官,B正确; C、炎热环境中,机体通过各种途径增加散热,但通过调节下机体的产热等于散热,C正确; D、人体产热的主要器官是肝脏和骨骼肌,安静时产热的主要器官是肝脏,另外还有肌肉、脑等组织,D正确。 故选:A。 19.下列有关育种和进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秋水仙素在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过程中的作用相同 B. 转基因技术可以实现基因在不同种生物之间的转移 C. 基因频率是指某个基因占种群中全部基因数的比率 D. 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秋水仙素的作用原理: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 2、转基因技术是指按照人们的意愿,进行严格的设计,并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等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从而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 3、基因频率是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例。 4、生殖隔离是指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者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 【详解】A、秋水仙素在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过程中的作用相同,都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A正确; B、转基因技术可以将一种生物的基因导入另一种生物体内,实现基因在不同种生物之间的转移,B正确; C、基因频率是指某个基因占种群中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C错误; D、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杂交获得的三倍体西瓜不育,说明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之间存在生殖隔离,D正确。 故选:C。 20.如图所示,将灵敏电流表的两个电极(b、c)置于蛙的坐骨神经纤维上,然后在a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静息时,电流表指针没有偏转,说明电流表两个电极处的膜外没有电位差 B. 刺激a处后,电流表会发生两次方向和幅度都不同的偏转 C. 此实验能说明神经冲动沿着神经纤维双向传导 D. 刺激a处后,受刺激部位Na+大量内流导致膜内Na+浓度高于膜外 【答案】A 【解析】 【分析】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速度快;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 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详解】A、电流表的两电极接在坐骨神经纤维的外表面,静息时膜外均为正电位,两电极的电位差为0,故电流表指针没有偏转,A正确; B、当a处刺激产生的兴奋先传导b然后再传到d之后,电表指针发生的两次偏转幅度相同,但方向相反,B错误; C、此实验只能证明神经冲动可以由a传到b、c,不能说明神经冲动沿着神经纤维双向传导,C错误; D、刺激a处后,受刺激部位Na+大量内流形成动作电位,但Na+的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因此膜内Na+浓度始终低于膜外,D错误。 故选:A。 21.下列关于“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水分子跨膜运输进出细胞的现象不存在未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中 B. 细胞处在质壁分离状态时,细胞液浓度可以大于外界溶液浓度 C. 若采用洋葱内表皮细胞进行该实验时应调暗视野 D. 如果增大外界蔗糖溶液的浓度,则细胞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更大 【答案】A 【解析】 【分析】 质壁分离的原因分析: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表现:液泡由大变小,细胞液颜色由浅变深,发生质壁分离,进而说明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 【详解】A、细胞不发生质壁分离时,由于细胞内有亲水性物质,也具有吸水能力,也存在水分子跨膜运输进出细胞的现象,A错误; B、洋葱表皮细胞处于质壁分离状态时,可能继续失水分离,也可能吸水复原,如果处于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则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B正确; C、若改用洋葱内表皮进行实验,由于液泡无色,所以应把视野调暗些观察,C正确; D、如果增大细胞外液蔗糖溶液的浓度,则原生质层两侧的浓度差增大,细胞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更高,发生分离的时间更短,D正确。 故选:A。 22.我国科学家合成了4条酿酒酵母染色体,合成的染色体删除了研究者认为无用的DNA,加入了人工接头,总体长度比天然染色体缩减8%,为染色体疾病、癌症和衰老等提供研究与治疗模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合成人工染色体需要氨基酸和脱氧核苷酸作为原料 B. 通过荧光标记染色体上基因可以知道基因在染色体的位置 C. 染色体上的DNA某处发生了个别碱基对增添属于基因突变 D. 酿酒酵母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答案】C 【解析】 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而合成DNA和蛋白质的原料分别是氨基酸和脱氧核苷酸,因此合成人工染色体需要氨基酸和脱氧核苷酸作为原料,A正确;通过荧光标记染色体上的基因,通过荧光显示,可以知道基因在染色体的位置,B正确;染色体上的DNA某处发生了个别碱基对增添,如果发生的位置在基因与基因之间的区域,而没有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则不属于基因突变,C错误;酿酒酵母属于真核生物,能进行有性生殖,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D正确。 23.如图表示植物叶肉细胞内需氧呼吸的部分过程,①②③表示反应过程,X、Y表示物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过程①表示糖酵解,此过程释放出的少量能量均储存在ATP中 B. 过程②表示柠檬酸循环,此过程只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 C. 过程③表示电子传递链,物质Y表示水 D. 物质X在线粒体内膜上参与水的形成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植物叶肉细胞有氧呼吸的过程,据图分析可知:①表示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② 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③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X 是还原氢,Y是水,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过程①中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表示糖酵解,此阶段释放的能量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少量储存在ATP中,大部分储存在丙酮酸中,A错误; B、过程②表示柠檬酸循环,图中由丙酮酸到二碳化合物的过程只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B正确; C、过程③表示电子传递链,[H]与O2结合生成水,物质Y是H2O,C正确; D、物质X是还原氢,在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线粒体的内膜上形成水,D正确。 故选:A。 24.分裂间期依次分为G1、S和G2期,研究者将处于不同时期的细胞进行融合,实验如图所示。其中灰色的部分是细胞核,黑点代表中心体。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 中心体的复制始于G1期,在G2期复制完毕 B. 中心体和DNA复制可能同时进行 C. S期细胞中存在使G1期细胞核进入S期的物质 D. 引发中心体复制的物质持续存在到G2期 【答案】A 【解析】 据图可知,S期细胞含有两个中心体,即中心体在S期即复制完毕,A项错误;G1期和S期的细胞融合,G1期细胞可以发育到S期,完成中心体的复制,中心体和DNA复制可能同时进行,B项正确;推测S期细胞中存在使G1期细胞核进入S期的物质,C项正确;G1期和G2期的细胞融合,G1期细胞可以完成中心体的复制,推测引发中心体复制的物质持续存在到G2期,D项正确。 25.如图是“以32P标记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锥形瓶内的培养液中有含32P的物质,以便用32P标记噬菌体 B. 过程②的目的是使噬菌体的外壳与大肠杆菌分离 C. 若只有C中含大量放射性,可直接证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 D. 实验中B对应部分有少量放射性,可能原因是搅拌不充分 【答案】B 【解析】 本实验是以32P标记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因此图中亲代噬菌体已用32P标记,会侵入大肠杆菌体内进行增殖,培养大肠杆菌的培养液中不能用放射性标记的含32P的物质,A错误。过程②为搅拌,目的是使噬菌体的外壳与大肠杆菌分离,B正确。若只有沉淀物C中含大量放射性,可证明噬菌体的DNA侵入了大肠杆菌,但若证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必须还要再设计一组用35S标记的噬菌体实验进行相互对照,C错误。若实验B(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可能是培养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还未吸附、侵染至大肠杆菌细胞。或培养时间过长,造成部分大肠杆菌裂解,D错误。 【点睛】学生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误差分析不清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误差分析 (1)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 ①培养时间短⇒部分噬菌体还未吸附、侵染至大肠杆菌细胞⇒离心后未吸附至大肠杆菌细胞的噬菌体分布在上清液⇒32P标记的一组上清液中放射性也较高。 ②培养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大量繁殖⇒大肠杆菌裂解死亡,释放出子代噬菌体⇒离心后噬菌体将分布在上清液⇒32P标记的一组上清液中放射性也较高。 (2)搅拌后离心,将吸附在大肠杆菌表面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与大肠杆菌细胞分离 ①搅拌不充分⇒留在大肠杆菌细胞表面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随大肠杆菌细胞分布在沉淀物中⇒35S标记的一组沉淀物放射性较高。 ②搅拌过于剧烈⇒大肠杆菌细胞被破坏⇒释放出其中的噬菌体⇒32P标记的一组上清液中放射性较高。 26.如图表示某生物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物质甲是DNA聚合酶,具有解开DNA双螺旋的作用 B. 图示过程主要发生在真核细胞中 C. 在核糖体上有氢键的形成和断裂过程 D. 据图可知,核糖体沿着mRNA从左向右移动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图中转录和翻译过程同时进行,主要发生在原核细胞中。 【详解】A、物质甲催化转录过程,是RNA聚合酶,具有解开DNA双螺旋的作用,A错误; B、图示转录和翻译同时进行,主要发生在原核细胞中,B错误; C、核糖体是翻译的场所,在反应过程中,tRNA与mRNA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氢键配对,故有氢键的形成和断裂过程,C正确; D、根据tRNA的移动方向可知,核糖体沿着mRNA从右向左移动,D错误。 故选:C。 27.图1为某一果蝇(2n=8)体内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组数目变化示意图,图2所示为该果蝇体内某一细胞分裂图像中部分染色体的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正常情况下,图1中AB段和IJ段发生同源染色体配对形成四分体的现象 B. 图2代表的细胞为第二极体或次级精母细胞 C. 图2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该细胞所示时期为图1的EF段 D. 图1中AB、EF和IJ段细胞含核DNA分子数目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图1表示A-H表示减数分裂染色体组数目的变化过程,HI表示受精作用,IM表示受精卵细胞进行有丝分裂。 分析图2:图2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A、同源染色体联会配对形成四分体的现象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即AB段,A错误; B、图2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称为第一极体或次级精母细胞,B错误; C、图2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对应于图1的EF段,C正确; D、图1中AB和IJ段细胞含核DNA分子数目相同,都是体细胞的2倍,而EF段所含核DNA分子数与体细胞相同,D错误。 故选:C。 28.图1为番茄叶肉细胞中某种膜结构以及发生的部分生化反应示意图。图2为在充满N2与CO2的密闭容器中,用水培法栽培番茄(CO2充足),测得图1中膜上O2生成速率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图1中,甲所示生物膜A侧浓稠的液体称为叶绿体基质 B. 图1中,膜A侧的H+浓度低于B侧 C. 图2中,9~10h间膜生成O2的速率迅速下降,推测最可能发生的环境因素变化是光强度变为0 D. 图2中,9~10h间3﹣磷酸甘油酸的合成速率和含量均减小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1表示叶绿体类囊体薄膜,A侧为类囊体外侧,B侧为类囊体腔,图中表示光反应阶段发生的水的光解和ATP的合成;图2是在充满N2和CO2的密闭容器中,用水培法栽培几株番茄,测得系统的呼吸速率和光合速率变化曲线如图。光合速率:0~2h,光合速率上升;2~8h,光合速率保持相对稳定;8~10h,光合速率急剧下降;细胞呼吸:0~8h,呼吸速率逐渐升高;8~10h,呼吸速率保持相对稳定;10~12h,呼吸速率有所下降。 【详解】A、据图分析可知,图1表示叶绿体类囊体薄膜,A侧有ADP+Pi的供应,故为类囊体外侧的叶绿体基质,A正确; B、有光照条件下膜水在类囊体腔的B侧发生水的光解生成较多的氢离子,使得A侧H+浓度低于B侧,B正确; C、图2中,9~l0h间,类囊体膜生成O2的速率迅速下降,且将低到0,说明光反应停止,可能发生变化的环境因索是光照减弱直至停止,C正确; D、9~10h间ATP和[H]生成减少,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减少,3﹣磷酸甘油酸的合成速率变化是增加,D错误。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29.某同学在“探究环境因素对花生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的活动中,部分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可知,该同学研究环境因素_____、_____对花生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 (2)在花生幼苗叶肉细胞的_____中,每3个CO2 分子参与碳反应,需要进行_____次卡尔文循环,并再生为_____个核酮糖二磷酸,此过程需要光反应提供_____。 (3)据图分析,在其它环境因素相同的情况下,E(CO2)浓度下的光饱和点_____(填“低于”、“等于”或“高于”)A(CO2)浓度下的光饱和点。 (4)据图可知,施氮量为200mg•kg﹣1时,大气中CO2浓度变化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程度比施氮量为0时要大,原因是_____。 【答案】 (1). 施氮量 (2). CO2浓度 (3). 叶绿体基质(叶绿体) (4). 3 (5). 3 (6). ATP和NADPH (7). 高于 (8). 施氮后,植物可利用氮元素合成更多的光合作用有关的酶(色素蛋白复合体等),促进光合作用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施氮量和二氧化碳浓度,因变量是总光合速率,图示表明施氮后可以提高光合速率,高浓度二氧化碳浓度也可以提高光合速率,而二者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1)据图分析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施氮量和二氧化碳浓度,因变量是总光合速率,故探究的题目是施氮量和二氧化碳浓度对花生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 (2)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需要光反应提供[H]和ATP,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每个二氧化碳分子参与一次卡尔文循环可以再生一个核酮糖二磷酸,故每3个CO2分子参与碳反应,需要进行3次卡尔文循环可以再生3个核酮糖二磷酸;此过程需要光反应提供ATP和NADPH。 (3)据图分析,在其它环境因素相同的情况下,由于图中E(CO2)浓度下的光合强度高于A(CO2)浓度下的,说明E(CO2)浓度下的光饱和点也高于A(CO2)浓度下的光饱和点。 (4)据图分析可知,施氮后,植物可利用氮元素合成更多的光合作用有关的酶(色素蛋白复合体等),促进光合作用,所以施氮量为200mg•kg﹣1时,大气中CO2浓度变化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程度比施氮量为0时要大。 【点睛】易错点:影响光合作用环境因素有很多,如光照的强弱、温度的高低、作物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等都影响光合作用,上述实验中施氮量和二氧化碳浓度就是自变量,光合作用强度是因变量,所以该题施氮量和二氧化碳浓度就是影响光合作用的关键因素。 30.某种植物的果皮有毛和无毛、果肉黄色和白色为两对相对性状,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前者用D、d表示,后者用F、f表示),且独立遗传。利用该种植物三种不同基因型的个体(有毛白肉A、无毛黄肉B、无毛黄肉C)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一个特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称为_____,B个体中控制果肉颜色的基因是_____(填“纯合”或“杂合”)的。 (2)果皮有毛和无毛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为_____。若要鉴定实验2子代个体的基因型,可选用表现型为_____的个体进行测交,其选择理由是_____。 (3)若将实验1的子代与实验2的子代进行随机交配,理论上,下一代个体中控制果肉颜色的基因型及比例为_____。 (4)实验1的子代个体基因型与实验3子代个体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_____,若实验3中的子代自交,理论上,下一代个体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 【答案】 (1). 基因座位 (2). 杂合 (3). 有毛 (4). 无毛白肉 (5). 无毛白肉的个体只产生df的配子,能使实验2子代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在测交后代中表现出来 (6). FF:Ff:ff=3:10:3 (7). 1/2 (8). 有毛黄肉:有毛白肉:无毛黄肉:无毛白肉=9:3:3:1 【解析】 【分析】 根据实验三分析可知,由于F1全为有毛黄肉,说明有毛与黄肉属于显性性状;根据实验三分析可知,由于F1全为有毛黄肉,说明有毛与黄肉属于显性性状,再根据实验1发生性状分离为1:1说明,B的基因型为ddFf,A的基因型为DDff,C的基因型为ddFF。。 【详解】(1)一个特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称为基因座位;根据实验三分析可知,由于F1全为有毛黄肉,说明有毛与黄肉属于显性性状,再根据实验1发生性状分离为1:1说明,B的基因型为ddFf。 (2)根据实验3:有毛和无毛个体杂交,子代全为有毛可推断,果皮有毛和无毛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为有毛;若要鉴定实验2子代个体的基因型(ddFf、ddFF),可选用表现型为无毛白肉的个体进行测交,其选择理由是无毛白肉的个体只产生df的配子,能使实验2子代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在测交后代中表现出来。 (3)实验1的子代的基因型为1/2DdFf、1/2Ddff,实验2的子代基因型为1/2ddFf、1/2ddFF,只考虑果肉颜色,则随机交配利用基因频率计算,F的基因频率=1/4,f的基因频率=3/4,另外实验2中F的基因频率=3/4,f的基因频率=1/4,故FF=1/4×3/4,ff=1/4×3/4,Ff=2×1/4×3/4,下一代个体中控制果肉颜色的基因型及比例为FF:Ff:ff=3:10:3。 (4)实验3子代的基因型为DdFf,实验1的子代个体基因型为1/2DdFf、1/2Ddff,与实验3子代个体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2;若实验3中的子代DdFf自交,理论上,下一代表现型及比例为有毛黄肉:有毛白肉:无毛黄肉:无毛白肉=9:3:3:1。 【点睛】易错点:要根据杂交实验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确定亲本的基因型(A的基因型为DDff、B的基因型为ddFf,C的基因型为ddFF),再根据亲本的基因型利用遗传规律进行相关概率的计算。 31.胰岛素可以改善脑神经元的生理功能,其调节机理如图所示。据图回答: (1)神经细胞膜上的InR和GLUT的作用分别是_____、_____。InR存在于人体_____(填“全部”或“部分”)组织细胞膜上。 (2)据图分析,胰岛素激活InR,可以促进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_____,该过程能使神经元轴突末梢膜面积_____。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能_____组织细胞对Ca2+的吸收。同时,胰岛素还能促进_____转运进细胞。 (3)胰岛素可以抑制神经元死亡,其原因是胰岛素激活InR后,可以_____。 (4)某些糖尿病人注射了胰岛素后,也不能明显改善症状。据图分析,其病因可能是_____。与正常人相比,此类病人体内胰岛素含量_____。 【答案】 (1). 信息交流(识别、作为胰岛素的受体) (2). 控制物质进出(运输物质、作为运输葡萄糖的载体) (3). 全部 (4). 神经递质 (5). 增加 (6). 促进 (7). 葡萄糖 (8). 抑制神经元凋亡,并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导致的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9). InR受体的减少和缺失/体内胰岛素对InR的激活能力下降/胰岛素不能与胰岛素受体结合 (10). 偏高 【解析】 【分析】 血糖平衡的调节的模型: 【详解】(1)据图分析可知,神经细胞膜上的InR可以与胰岛素结合,GLUT可以转运葡萄糖,故它们的作用是进行信息交流和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胰岛素可以作用于全身细胞,故InR存在于人体全部的组织细胞膜上。 (2)胰岛素受体(InR)的激活,可以促进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神经递质;该过程突触小泡的膜转移给细胞膜,能使神经元轴突末梢膜面积增加。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突触后神经细胞兴奋,能促进组织细胞对钙离子的吸收,胰岛素还能促进葡萄糖转运进细胞。 (3)由图可知,胰岛素可以抑制神经元死亡,其原因是胰岛素激活InR后,可以抑制神经元凋亡,并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导致的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4)激素必须与相应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某些糖尿病人注射了胰岛素后,也不能明显改善症状,可能是InR受体的减少和缺失,或者体内胰岛素对InR的激活能力下降,胰岛素不能与胰岛素受体结合,不能发挥作用,导致InR对GLUT转运葡萄糖的直接促进作用减弱,同时对炎症因子的抑制作用降低,从而加强了炎症因子对GLUT的抑制能力;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的速率下降,与正常人相比,此类病人胰岛素不能被识别灭活,体内胰岛素含量偏高。 【点睛】易错点: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水平;某些糖尿病人不仅是因为受体的减少和缺失、胰岛素对受体的激活能力下降、还可能因为胰岛素不能与胰岛素受体结合。 32.若用模型解释生物学现象时,现象往往会变得直观简单易懂。请回答问题: (1)活动“减数分裂模型的制作研究”中,红色和蓝色的橡皮泥分别代表不同的亲本。构成一对同源染色体的橡皮泥形态相同、颜色_____,模拟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正常情况下,移向同一极的染色体颜色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相同,但形态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不同。在模拟一次减数分裂过程中,在白纸上一共需要画_____个纺锤体,其作用是_____。 (2)活动“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中,若制作一个由20个碱基对构成的DNA分子片段,用牙签作为连接磷酸与脱氧核糖的材料,需用_____根牙签。在该DNA分子片段模型中,有腺嘌呤8个,该片段中胸腺嘧啶和胞嘧啶之比为_____,含有脱氧核糖的数目为_____。 【答案】 (1). 不同 (2). 不一定 (3). 一定 (4). 3 (5). 把染色体拉向细胞两极 (6). 78 (7). 2:3 (8). 40 【解析】 【分析】 1、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DNA的双螺旋结构: 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 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 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解】(1)在“减数分裂模型的制作研究”的活动中,红色和蓝色的橡皮泥分别代表不同的亲本。由于同源染色体形态基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因此构成一对同源染色体的橡皮泥形态相同、颜色不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因此模拟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正常情况下,移向同一极的染色体颜色不一定相同,但形态一定不同。在模拟一次减数分裂过程中,在白纸上一共需要画3个纺锤体(一个是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出现的纺锤体,2个是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出现的纺锤体),其作用是把染色体拉向细胞两极。 (2)在“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活动中,若制作一个由20个碱基对构成的DNA分子片段,用牙签作为连接磷酸与脱氧核糖的材料,需用(20×2﹣1)×2=78根牙签。在该DNA分子片段模型中,有腺嘌呤8个,则胞嘧啶数目为20﹣8=12,因此该片段中胸腺嘧啶和胞嘧啶之比为=8:12=2:3,含有脱氧核糖的数目=碱基数=40。 【点睛】易错点:在DNA分子中(A+T)/(G+C)等于其中任何一条链的(A+T)/(G+C);双链DNA分子中,非互补碱基之和所占比例在两条互补连中互为倒数。 33.对下列生物学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与讨论: (1)某研究小组进行“探究DNA的复制过程”的活动,结果如图所示。其中培养大肠杆菌的唯一氮源是14NH4Cl或15NH4Cl.a、b、c表示离心管编号,条带表示大肠杆菌DNA离心后在离心管中的分布位置。 (1)本活动运用了_____和_____技术。c管的结果表明该管中的大肠杆菌的DNA是_____(填“15N﹣15N﹣DNA、14N﹣14N﹣DNA”或“14N﹣15N﹣DNA、14N﹣14N﹣DNA”或“14N﹣15N﹣DNA、15N﹣15N﹣DNA”),实验结果说明DNA的复制方式是_____。 (2)在研究人红细胞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体积和数量变化的实验中,观测到在0.4%NaCl溶液中红细胞的体积变大,数量减少,其原因是_____。基于上述实验现象,怎样才能用红细胞分离得到纯度较高的细胞膜?_____ (3)在细胞分裂间期,线粒体的数目增多,其增多的方式有3种假设:Ⅰ.细胞利用磷脂、蛋白质等重新合成;Ⅱ.细胞利用其他生物膜装配形成;Ⅲ.线粒体分裂增殖形成。有人通过放射性标记实验,对上述假设进行了探究,方法如下:首先将一种链孢霉营养缺陷型突变株(自身不能合成胆碱)在加有3H标记的胆碱(磷脂的前体)培养基中培养,然后转入另一种培养基中继续培养,定期取样,检测细胞中线粒体的放射性。结果如下: 标记后细胞增殖的代数 1 2 3 4 测得的相对放射性 2.0 1.0 0.5 0.25 ①实验中采用链孢霉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目的是_____。 ②实验中所用的“另一种培养基”在配制成分上的要求是_____。 ③通过上述实验,初步判断3种假设中成立的是_____(在Ⅰ、Ⅱ、Ⅲ中选择)。 【答案】 (1). 同位素示踪(同位素标记) (2). 密度梯度离心 (3). 14N﹣15N﹣DNA、14N﹣14N﹣DNA (4). 半保留复制 (5). 红细胞渗透吸水膨胀,且部分红细胞破裂 (6). 将红细胞置于蒸馏水中,细胞吸水涨破,然后进行离心处理 (7). 排除细胞内自身合成的胆碱对实验的干扰 (8). 成分与前一步骤的培养基相同,只是胆碱没有3H标记 (9). Ⅲ 【解析】 【分析】 1、解答此题需以题意“培养大肠杆菌的唯一氮源是14NH4Cl或15NH4Cl”为切入点,从图示中提取关键信息:a、b、c管中的DNA密度由大到小依次为a>b>c.由此推知:a、b、c管中的DNA依次为:双链均为15N标记、一条链为15N与另一条链为14N标记、双链都为14N标记,据此分析判断。 2、细胞分裂间期,线粒体的数目增多,其增多的方式有3种假设:Ⅰ.细胞利用磷脂、蛋白质等重新合成;Ⅱ.细胞利用其他生物膜装配形成;Ⅲ.结构乙分裂增殖形成;通过设计实验来探究线粒体数量增加的原因,根据表格所得结果分析线粒体可能是通过增殖使线粒体数量增加的。 【详解】(1)由题意“培养大肠杆菌的唯一氮源是14NH4Cl或15NH4Cl”和“条带表示大肠杆菌DNA离心后在离心管中的分布位置”可知,本活动运用了同位素示踪(同位素标记)和密度梯度离心技术。分析图示可知:a管中的DNA密度最大,表明该管中的大肠杆菌是在含15 NH4Cl的培养液中培养的,其DNA都是15N﹣15N﹣DNA;b管中的DNA密度介于a、c管中的之间,表明该管中的大肠杆菌的DNA都是14N﹣15N﹣DNA;c管中的DNA密度一半介于a、c管中的之间,一半最小,表明该管中的大肠杆菌的DNA一半是14N﹣15N﹣DNA,一半是双链都为14N﹣14N﹣DNA,分析实验结果说明DNA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2)红细胞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体积和数量变化的会发生变化,在0.4%NaCl溶液中红细胞的体积变大,数量减少,说明此时NaCl溶液的浓度小于红细胞细胞质的浓度,红细胞渗透吸水膨胀,且部分红细胞破裂。要用红细胞分离得到纯度较高的细胞膜需要将红细胞置于蒸馏水中,细胞吸水涨破,然后进行离心处理。 (3)已知在细胞分裂间期,结构乙的数目增多,其增多的方式有3种假设:Ⅰ.细胞利用磷脂、蛋白质等重新合成;Ⅱ.细胞利用其他生物膜装配形成;Ⅲ.结构乙分裂增殖形成。有人通过放射性标记实验,对上述假设进行了探究:首先将一种链孢霉营养缺陷型突变株在加有3H标记的胆碱(磷脂的前体)培养基中培养,然后转入另一种培养基中继续培养,定期取样,检测细胞中结构乙的放射性。 ①与野生型相比,实验中所用链孢霉营养缺陷型突变株要加胆碱才能繁殖,说明链孢霉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代谢特点是自身不能合成胆碱,所以采用链孢霉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目的是排除细胞内自身合成的胆碱对实验的干扰。 ②实验中所用的“另一种培养基”与前一种培养基相比,能让链孢霉营养缺陷型突变株在其上培养,从结果来看检测的是标记后细胞增殖的代数与测得的相对放射性的关系,所以“另一种培养基“配制成分上的要求是成分与前一步骤的培养基相同,只是胆碱没有3H标记; ③表格结果显示,随着细胞增殖代数的增加,测得的细胞中线粒体的相对放射性成倍减少,初步判断3种假设中成立的是“Ⅲ.结构乙分裂增殖形成”。 【点睛】易错点:DNA复制的方式是半保留复制,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运用的是同位素标记法和密度梯度离心,特点就是边解旋边复制,要根据半保留复制的过程来做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