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9 发布 |
- 37.5 KB |
- 5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四川省雅安市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2016-2017学年四川省雅安市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共40小题,满分50分) 1.下列关于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诱变育种是通过改变原有基因结构而导致新品种出现的方法 B.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基因重组发生在亲本受精过程中 C.基因工程育种中,需要用DNA聚合酶连接目的基因和运载体 D.通过杂交育种方式培育新品种,纯合子从F1就可以进行选择 2.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及其内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关于遗传和和变异的研究从性状水平深入到了基因水平 B.生殖隔离的产生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 C.有性生殖的出现实现了基因的重组,从而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 D.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3.下列现象不属于共同进化的是( ) A.一群长颈鹿相互争夺高处的树叶,最终脖子都变得发达 B.捕食活动导致野兔的保护色更逼真,同时鹰的目光更锐利 C.具有细长口器的蛾专门为有细长花矩的兰花授粉 D.光合生物的出现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4.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维生素、纤维素、尿素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B.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恒定不变 C.内环境是对多细胞生物而言的,生活在水中的单细胞生物可以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5.关于运常情况下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淋巴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淋巴管进入组织液 B.组织液中的某些物质经毛细淋巴管进入淋巴 C.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 D.组织液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浆 6.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体内的多巴胺、一氧化氮和乙酰胆碱均能作为神经递质 B.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 C.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依赖于膜的流动性 D.特定情況下,突触释放的神经递质也能使肌肉收缩和某些腺体分泌 7.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脑皮层没有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 B.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的反射 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 D.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 8.肾上腺素和迷走神经都参与兔血压调节.给实验兔静脉注射0.01%的肾上腺素2ml后,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脏,心脏活动加强加快使血压升高.剪断实验兔的迷走神经后剌激其靠近心脏的一端,迷走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械,使心脏活动减弱减慢、血压降低.关于该过程的分析中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肾上腺素作为神经递质起作用 B.乙酰胆碱作为神经递质起作用 C.乙酰胆碱需要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D.心脏是激素调节的靶器官,也是神经调节的效应器 9.如图所示,当神经冲动在轴突上传导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丁区域发生了K+外流和Na+内流 B.甲区域或丙区域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状态 C.乙区域与丁区域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丁 D.图示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有可能是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 10.如图为高等动物反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当动物所吃食物过咸或饮水不足时,可以在图中“蝴蝶图形”处产生渴觉 B.当①受到刺激时,该处的细胞膜内外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 C.③的结构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D.若从①处剪断神经纤维,刺激②处,M不能产生反应 11.下列关于人脑的功能,说法错误的是( ) A.成年人可以有意识的憋尿,说明低级中枢受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 B.某人听不懂别人讲话,但可以讲话,是大脑皮层S区受损 C.学习过程中要反复复习,是为了让获得的信息在短期记忆中循环进而被转入长期记忆 D.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 12.下图是由甲、乙、丙三个神经元(部分)构成的突触结构.神经元兴奋时,Ca2+通道开放,使Ca2+内流,由此触发突触小泡前移并释放神经递质.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相同 B.若乙神经元兴奋,会引起丙神经元兴奋 C.若某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不会影响甲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 D.若甲神经元上的Ca2+通道被抑制,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 13.下列有关动物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可影响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量 B.肾小管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水的过程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C.摄盐过多后饮水量的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D.饮水增加导致尿生成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14.甲状腺激素是人体中的重要激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状腺激素的调节是分级的,其中下丘脑分泌TSH,垂体分泌TRH B.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下降时,又反过来促进下丘脑和垂体的相关分泌,说明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存在正反馈调节 C.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到全身,催化体内细胞代谢加快,使机体产生更多热量 D.甲状腺激素能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 15.在我国北方,游泳爱好者冬泳入水后,身体立即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稳定.此时,机体不会发生的反应是( ) A.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加强肌肉收缩 B.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C.通过神经调节减少汗腺分泌 D.抑制垂体活动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16.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两部分 B.T细胞是在胸腺中成熟的,而B细胞是在骨髓中成熟的 C.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D.发挥免疫防御功能时,人体的三道防线会同时起作用 17.若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侵入人体后可发生如图免疫反应(A、B为有关的物质),下列各种分析正确的是( ) A.禽流感病毒H5N1侵入机体后,能刺激T细胞增殖和分化成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能产生抗体与病毒结合 B.A物质为抗体,最终将禽流感病毒H5N1清除 C.T细胞成熟于骨髓,它可分化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 D.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依赖B物质,B物质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 18.下列关于免疫失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过敏是由过敏原刺激机体使浆细胞产生组织胺引起一系列反应 B.艾滋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都属于免疫缺陷病 C.因为过敏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所以不危及生命 D.过敏反应一定是在再次接受相同过敏原刺激时才发生 19.2011年5月丹阳一户瓜农种植的几十亩西瓜莫名“爆炸”的消息传出,将西瓜膨大剂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西瓜膨大剂是由日本科学家在上世纪80年代人工合成的一种化合物,作用效果持久,应用广泛.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西瓜膨大剂是一种植物激素,从其功能推断应该属于生长素的一种 B.过量使用西瓜膨大剂,其残留部分很可能造成青少年摄入过量激素从而导致发育过快 C.将生长素类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涂在二倍体西瓜未受粉的子房壁上,可能得到无子西瓜 D.高浓度的生长素能够促进乙烯的产生,从而促进子房壁发育为成熟的果实 20.下列有关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用适宜浓度乙烯利处理凤梨,可加快果实成熟 B.用适宜浓度赤霉素处理生长期的芦苇,可提高产量 C.用适宜浓度细胞分裂素处理大麦,可抑制细胞分裂 D.用适宜浓度2,4﹣D处理插条,可促进插条生根 2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 B.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C.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 D.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 22.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23.自然界中某种群死亡率如图中曲线Ⅱ,出生率如图中曲线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种群在c点之前呈J型增长,c点之后呈S型增长 B.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是c点时期 C.c点时期此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其生活环境负荷量(K值) D.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变化受食物的影响 24.请预测一段时期内,某食物链a→b→c中,a肯定比b具有( ) A.更大的个体体积 B.更大的有机物干重 C.更广阔的生存区域 D.更多的个体数 25.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示意图,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包括了图中全部生物的总和 B.图中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是蛇 C.图中由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食物链共5条 D.绿色植物固定的能量至少是流入螳螂能量的25倍 26.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在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27.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 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 C.生态系统持续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 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28.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B.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 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捎耗标准 29.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所指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一些基本化学元素 B.所说的生态系统指地球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C.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 D.由于生物营养级越高得到的能量就越少,故物质在循环过程中是不断递减的 3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物理信息只来源于无机环境 B.信息只能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C.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繁衍 D.行为信息只能向异种生物传递 31.将二倍体植株①和②杂交得到③,再将③作进一步处理,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若③的基因型为AaBbdd,则植株⑩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总数的 B.⑤植株和⑥植株存在生殖隔离 C.由③到⑥过程发生了等位基因的分离、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D.获得④和⑧植株的原理不同 32.某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将生长激素基因通过质粒介导进入大肠杆菌细胞内,来表达这产生生长激素.己知质粒中存在两个抗性基因:A是抗链霉素基因,B是抗青霉素基因,且目的基因要插入到基因B中,而大肠杆菌不带有任何抗性基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大肠杆菌可能未导入质粒 B.导入大肠杆菌的可能是重组质粒,也可能是质粒 C.可用含靑霉素的培养基检测大肠杆菌中是否导入了重组质粒 D.在含青霉素培养基中不能生长,但在含链霉素培养基中能生长的可能是符合生产要求的大肠杆菌 33.在某人群中对血友病进行调査后发现,基因型为XHXH的比例为42.32%,XHXh为7.36%,XhXh为0.32%,XHY为46%,XhY为4%.则在该地区XH和Xh的基因频率分别为( ) A.6%、8% B.8%、92% C.78%、92% D.92%、8% 34.如图为人体某过程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若该图表示在温度交替变化的环境中健康人的皮肤血流量变化,则AB段感受刺激的是温觉感受器,此时血液中明显增多的激素是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 B.若健康人A点前从未接触过某病菌,该图A、C两点表示该病菌先后两次侵入此人体后引起的抗体浓度的变化,则AB、CD段产生抗体的浆细胞都来自两种细胞的分化 C.若该图表示正常人一天内体温变化,则说明人的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波动 D.若该图表示正常人进食后的血糖浓度变化,则AB段血液中胰岛素含量上升,肝脏在BD段起到了重要作用 35.正常人处于O℃的环境中时,产热为a1,散热为b1;处于30℃的环境中时,产热为a2,散热为b2.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冷觉在大脑皮层形成 B.人处于0℃环境中要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以维持体温恒定,因此a1>a2,b1<b2 C.从30℃的环境进入0℃的环境中,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会增加,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 D.从30℃的环境进入0℃的环境中,皮肤会起鸡皮疙瘩,这属于非条件反射 36.为了探究生长素的作用,将去尖端的玉米胚芽鞘切段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胚芽鞘上端一侧放置含有适宜浓度IAA的琼脂块,对照组胚芽鞘上端同侧放置不含IAA的琼脂块,两组胚芽鞘在同样条件下,在黑暗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对照组胚芽鞘无弯曲生长,实验组胚芽鞘发生弯曲生长,如图所示.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胚芽鞘b侧的IAA含量与b′侧的相等 B.胚芽鞘b侧与胚芽鞘c侧的IAA含量不同 C.胚芽鞘b′侧细胞能运输IAA而c′侧细胞不能 D.琼脂块d′从a′中获得IAA量小于a′的输出量 37.某农场面积为140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 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少 38.某同学在进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的结果绘制出了如图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下列有关实验分析错误的是( ) A.在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不同阶段,可能具有相同的增长速率 B.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其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C.de段种群的增长速率为负值,其主要原因是营养物质的缺乏 D.本实验中不存在对照,酵母菌个体数常用抽样检测法获得 39.如图为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1是流入第一营养级的总能量,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能量散失a3不能再被生物同化利用 B.第一营养级传递给分解者的总能量是a4 C.a1、a2、a3、a6中的能量都以稳定化学能的形式存在 D.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是 40.如图是人们设想的宇宙飞船生态系统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①~⑤可表示航天员所需的食物、氧气和水等生活资源 B.飞船中的能量循环利用,使飞船生态系统长期保持稳定 C.分解罐中微生物可将流入的排遗物分解,为藻类植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D.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差,需宇航员进行调控 二、非选择题(共5个小题) 41.假设某果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对于A和a这对等位基因来说只有Aa一种基因型,回答下列问题: (1)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则该果蝇种群中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为 .理论上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Aa和aa的数量比为 ,A基因频率为 . (2)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1,则对该结果最合理的解释是 .根据这一解释,第一代再随机交配,第二代中Aa和 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应为 .第二代果蝇 (填“是”或“不是”)发生了进化. 42.根据血糖得到来源和去路,回答下列问题: (1)健康人空腹时,血糖的来源是 ,此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 和肾上腺分泌的 增加. (2)健康人进餐后,血糖浓度有小幅度的增加,然后恢复到餐前水平.在此过程中,血液中胰岛素浓度的相应变化是 .胰岛素从胰岛B细胞释放到细胞外的运输方式是 .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胰岛素可引起骨骼肌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其意义是 . (3)脂肪细胞 (填“是”或“不是”)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 43.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死亡率极高.艾滋病人往往死于其他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回答下列问题: (1)感染HIV后,艾滋病人更容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的原因是 . (2)HIV最初侵入人体时,机体产生的抗体可以摧毁大多数病毒,抗体是由 细胞分泌的,这种细胞 (填“能”或“不能”)识别抗原. (3)艾滋病人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极高,而正常人体内每天都可能产生癌细胞,但免疫系统能及时发现并消除癌变的细胞,这体现了免疫系统 的功能. (4)科研机构企图研制艾滋病病毒疫苗来预防艾滋病.疫苗可作为 诱导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 和 .当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 快速产生大量抗体,从而起到预防的作用.到目前为止,研发的艾滋病病毒疫苗都失败了,艾滋病病毒疫苗为何难以研发成功,你为可能的原因是: . 44.研究发现在促进生长的浓度范围内,相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A和吲哚乙酸(IAA)的促进作用不同.为了探究生长素类似物A和IAA的促进作用是否存在差异,实验小组同学以小麦胚芽鞘为材料进行了如下实验. (1)实验步骤: 第1步:取生长状况完全相同的小麦胚芽鞘若干,并切去尖端4mm,然后浸入蒸馏水中1h. 第2步:选取处理过的胚芽鞘,每10条为一组分别放入 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A溶液(甲组)和IAA溶液(乙组)中. 第3步:避光且温度保持在25℃条件下培养24h后,逐一测量切段长度,并求两组胚芽鞘长度的 . (2)预测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 ①若 ,说明生长素类似物A促进生长的作用大于IAA.②③略. (3)实验分析: ①实验中要切去胚芽鞘尖端的原因是 . ②如果用一系列浓度梯度的IAA溶液处理去掉尖端的胚芽鞘,发现有两个不同浓度的IAA培养液培养的胚芽鞘的平均长度相同,请根据生长素作用的特性,解释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 . 45.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中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回答与稻田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 (1)在稻田生态系统中,青蛙与稻飞虱的种间关系为 . (2)青蛙从稻飞虱获得的能量最终来自于 . (3)“退耕还林”后,稻田生态系统将演变为森林生态系统,这种演替类型是 演替.人类活动“退耕还林” (填“改变”或“未改变”)了演替的速度; (填“改变”或“未改变”)演替的方向. (4)与稻田生态系统相比,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丰富度 ,丰富度是指 . (5)森林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 和 .与稻田相比,森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 (填“简单”或“复杂”),原因是 . 2016-2017学年四川省雅安市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40小题,满分50分) 1.下列关于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诱变育种是通过改变原有基因结构而导致新品种出现的方法 B.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基因重组发生在亲本受精过程中 C.基因工程育种中,需要用DNA聚合酶连接目的基因和运载体 D.通过杂交育种方式培育新品种,纯合子从F1就可以进行选择 【考点】9C: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解答】解:A、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是通过改变原有基因结构而导致新品种出现的方法,A正确; B、基因重组是杂交育种的原理,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B错误; C、基因工程育种中,需要用DNA连接酶连接目的基因和运载体而不是DNA聚合酶,C错误; D、杂交育种中得到了F1,F1自交产生的F2中会出现新的性状且含杂合体,故从F2进行选择,选择以后可以不断自交,直到不发生性状分离,从而选育出新品种,D错误. 故选:A. 2.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及其内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关于遗传和和变异的研究从性状水平深入到了基因水平 B.生殖隔离的产生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 C.有性生殖的出现实现了基因的重组,从而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 D.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考点】B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关于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已经逐渐深入到基因水平,A正确; B、生殖隔离的产生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而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错误; 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有性生殖的出现实现了基因的重组,从而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C正确; 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D正确. 故选:B. 3.下列现象不属于共同进化的是( ) A.一群长颈鹿相互争夺高处的树叶,最终脖子都变得发达 B.捕食活动导致野兔的保护色更逼真,同时鹰的目光更锐利 C.具有细长口器的蛾专门为有细长花矩的兰花授粉 D.光合生物的出现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考点】B3: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分析】 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例如一种植物由于食草昆虫所施加的压力而发生遗传变化,这种变化又导致昆虫发生遗传性变化.而不是几个物种朝一个方向进化.它包括:“精明的捕食者”策略:捕食者一般不能将所有的猎物吃掉,否则自己也无法生存.“收割理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 【解答】解:A、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一群长颈鹿为同种生物,不属于共同进化,A正确; B、捕食活动导致野兔的保护色更逼真,同时鹰的目光更锐利属于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共同进化,B错误; C、具有细长口器的蛾专门为有细长花矩的兰花授粉属于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共同进化,C错误; D、光合生物的出现,为好氧型生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属于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共同进化,D错误. 故选:A. 4.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维生素、纤维素、尿素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B.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恒定不变 C.内环境是对多细胞生物而言的,生活在水中的单细胞生物可以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考点】E8: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1、内环境中可以存在的物质: 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 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2)内环境中不存在的物质: 血红蛋白、载体蛋白、H2O2酶、细胞呼吸酶有关的酶、复制转录翻译酶等各种胞内酶、消化酶等. 2、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解答】解:A、尿素、维生素都存在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而纤维素为植物多糖,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 B、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而不是恒定不变,B错误; C、多细胞生物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内环境是多细胞生物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多细胞生物细胞通过内环境实现和外界的物质交换,生活在水中的单细胞生物可以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C正确; D、丙酮酸氧化分解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不发生在内环境,D错误. 故选:C. 5.关于运常情况下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淋巴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淋巴管进入组织液 B.组织液中的某些物质经毛细淋巴管进入淋巴 C.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 D.组织液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浆 【考点】E8: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1、体液由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组成,其中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 2、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关系如右图:. 3、般情况下,富含氧气的血浆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生成组织液,毛细血管静脉端部分组织液回流,形成血浆. 【解答】解:AB、组织液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而淋巴不能渗出形成组织液,A错误;B正确; C、一般情况下,富含氧气的血浆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生成组织液,C正确; D、组织液中的大部分小分子物质也可以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D正确. 故选:A. 6.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体内的多巴胺、一氧化氮和乙酰胆碱均能作为神经递质 B.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 C.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依赖于膜的流动性 D.特定情況下,突触释放的神经递质也能使肌肉收缩和某些腺体分泌 【考点】D9: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据此答题. 【解答】解:A、生物体内的多巴胺、一氧化氮和乙酰胆碱均能作为神经递质,A正确; B、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属于扩散,不消耗ATP,B错误; C、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为胞吐,依赖于膜的流动性,C正确; D、反射弧的效应器的组成包括肌肉或腺体,因此在特定情况下,突触释放的神经递质也能使肌肉收缩和某些腺体分泌,D正确. 故选:B. 7.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脑皮层没有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 B.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的反射 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 D.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 【考点】D3:反射的过程.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 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解答】解:A、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为条件反射,相关中枢位于大脑皮层,A错误; B、味觉形成过程到神经中枢时就已经在大脑皮层完成,没有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因此不属于反射,而铃声引起的唾液分泌属于条件反射,B错误; 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会形成条件反射,是通过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而产生的,C正确; D、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其感受器不同,D错误. 故选:C. 8.肾上腺素和迷走神经都参与兔血压调节.给实验兔静脉注射0.01%的肾上腺素2ml后,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脏,心脏活动加强加快使血压升高.剪断实验兔的迷走神经后剌激其靠近心脏的一端,迷走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械,使心脏活动减弱减慢、血压降低.关于该过程的分析中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肾上腺素作为神经递质起作用 B.乙酰胆碱作为神经递质起作用 C.乙酰胆碱需要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D.心脏是激素调节的靶器官,也是神经调节的效应器 【考点】D9: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 血压的调节是一个神经体液调节过程.肾上腺素的生理作用是作用于靶细胞心脏细胞,促进心跳,作用后立刻被灭活.激素只能传递调节代谢的信息,本身并不参与代谢.迷走神经通过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心脏细胞表面的受体发挥作用.激素与神经递质作用的共同点主要有都需要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发挥作用后都立刻被灭活或运走,都属于信息物质,不参与代谢,只传递调节代谢的信息. 【解答】解:A、肾上腺素通过体液运输,作为动物激素进行信息传递,不属于神经递质,A错误; B、乙酰胆碱属于兴奋性神经递质,B正确; C、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C正确; D、由题意可知,心脏是激素调节的靶器官,也是神经调节的效应器,D正确. 故选;A. 9.如图所示,当神经冲动在轴突上传导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丁区域发生了K+外流和Na+内流 B.甲区域或丙区域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状态 C.乙区域与丁区域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丁 D.图示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有可能是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 【考点】D9: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D6: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丙、丁区域是静息电位,乙区域是动作电位. 【解答】 解:A、由于丁区域的电位是外正内负,说明此时丁区域为静息电位,因而还没有发生Na+内流,A错误; B、由于乙区域是动作电位,如果神经冲动是从图示轴突左侧传导而来,则甲区域或丙区域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状态,B正确; C、局部电流的方向是由正电荷到负电荷,乙区域膜内是正电位,丁区域膜内是负电位,所以乙区域与丁区域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丁,C正确; D、由于图中只有乙区域是动作电位,因而在轴突上,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有可能是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D正确. 故选:A. 10.如图为高等动物反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当动物所吃食物过咸或饮水不足时,可以在图中“蝴蝶图形”处产生渴觉 B.当①受到刺激时,该处的细胞膜内外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 C.③的结构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D.若从①处剪断神经纤维,刺激②处,M不能产生反应 【考点】D2: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D6: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D9: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1、析图:S是感受器,①是传入神经,③是突触,②是传出神经,M是效应器. 2、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位表现外负内正. 3、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解答】解:A、图中“蝴蝶图形”处是脊髓的神经中枢,不是大脑皮层,不能形成渴觉;A错误; B、神经纤维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B错误; C、③突触的结构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C正确; D、①是传入神经,切断①,刺激② ,兴奋能够传到效应器M,引起反应,D错误. 故选:C. 11.下列关于人脑的功能,说法错误的是( ) A.成年人可以有意识的憋尿,说明低级中枢受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 B.某人听不懂别人讲话,但可以讲话,是大脑皮层S区受损 C.学习过程中要反复复习,是为了让获得的信息在短期记忆中循环进而被转入长期记忆 D.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 【考点】DA:脑的高级功能. 【分析】1、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写字(失写症) 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 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听懂话(听觉性失语症) 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失读症)各级中枢的联系 2、人脑的高级功能:位于大脑表层的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3、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调控.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这样,相应器官、系统的生理活动,就能进行得更加有条不紊和精确. 【解答】解:A、排尿反射中枢位于脊髓,成年人可以有意识的憋尿,说明低级中枢受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A正确; B、某人听不懂别人讲话,但可以讲话,是大脑皮层H区受损,B错误; C、学习过程中要反复复习,是为了让获得的信息在短期记忆中循环进而被转入长期记忆,C正确; D、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D正确. 故选:B. 12.下图是由甲、乙、丙三个神经元(部分)构成的突触结构.神经元兴奋时,Ca2+通道开放,使Ca2+内流,由此触发突触小泡前移并释放神经递质.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相同 B.若乙神经元兴奋,会引起丙神经元兴奋 C.若某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不会影响甲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 D.若甲神经元上的Ca2+通道被抑制,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 【考点】D9: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D6: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据图分析,根据突触小泡的移动方向可以判断兴奋的传递方向是甲→乙→丙.据此分析作答. 【解答】解:A、乙酰胆碱和5一羟色氨酸都与突触后膜对应的受体结合,A错误; B、乙神经元兴奋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故丙神经元不兴奋,B错误; C、若某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只能影响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不会影响甲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C正确; D、若甲神经元上的Ca2+通道被抑制,乙酰胆碱不能正常释放,不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D错误. 故选:C. 13.下列有关动物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可影响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量 B.肾小管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水的过程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C.摄盐过多后饮水量的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D.饮水增加导致尿生成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考点】E3: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 【解答】解:A、由分析可知,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可影响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调节,A正确; B、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但水分进出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B错误; C、摄盐过多后,饮水量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C正确; D、饮水增加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尿生成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D正确. 故选:B. 14.甲状腺激素是人体中的重要激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状腺激素的调节是分级的,其中下丘脑分泌TSH,垂体分泌TRH B.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下降时,又反过来促进下丘脑和垂体的相关分泌,说明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存在正反馈调节 C.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到全身,催化体内细胞代谢加快,使机体产生更多热量 D.甲状腺激素能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 【考点】DB: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活动;促进生长发育(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过多:患甲亢.患者血压升高、心搏加快、多汗、情绪激动、眼球突出等. 不足:神经系统、生殖器官发育受影响(婴儿时缺乏会患呆小症) 缺碘:患甲状腺肿,俗称“大脖子病” 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 【解答】解:A、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A错误; B、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下降时,又反过来促进下丘脑和垂体的相关分泌;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时,抑制下丘脑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同时抑制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从而抑制甲状腺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说明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存在正负反馈调节,B错误; C、甲状腺激素不能催化细胞代谢,只能调节,C错误; D、甲状腺激素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并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D正确. 故选:D. 15.在我国北方,游泳爱好者冬泳入水后,身体立即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稳定.此时,机体不会发生的反应是( ) A.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加强肌肉收缩 B.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C.通过神经调节减少汗腺分泌 D.抑制垂体活动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考点】E3: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在我国北方游泳爱好者冬泳入水之后,身体立即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恒定. 2、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解答】解:A、冬泳入水后,机体散热增多,通过调节散热减少产热增多,以维持体温恒定,入水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通过神经调节,肌肉收缩使产热增加,A错误; B、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量,B错误; C、冬泳入水后,汗腺分泌减少,使散热减少,C错误; D、通过神经调节促进下丘脑的分泌活动,促进垂体的分泌活动进而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使产热增加,D正确. 故选:D. 16.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两部分 B.T细胞是在胸腺中成熟的,而B细胞是在骨髓中成熟的 C.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D.发挥免疫防御功能时,人体的三道防线会同时起作用 【考点】E4: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脾脏、胸腺、骨髓、扁桃体等; 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T、B); 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细胞因子和补体. 2、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 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3、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程: 【解答】解:A、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分子,A错误; B、T细胞是在胸腺中成熟的,而B细胞是在骨髓中成熟的,B正确; C、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C错误; D、发挥免疫防御功能时,人体的三道防线不会同时起作用,D错误. 故选:B. 17.若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侵入人体后可发生如图免疫反应(A、B为有关的物质),下列各种分析正确的是( ) A.禽流感病毒H5N1侵入机体后,能刺激T细胞增殖和分化成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能产生抗体与病毒结合 B.A物质为抗体,最终将禽流感病毒H5N1清除 C.T细胞成熟于骨髓,它可分化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 D.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依赖B物质,B物质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 【考点】E4: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分析图解可知,图中A物质表示效应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B物质表示效应T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 【解答】解:A、抗体只能由浆细胞产生,效应T细胞只能产生淋巴因子,A错误; B、A物质表示效应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淋巴因子只能增强淋巴细胞的杀伤力,而不能清除抗原,B错误; C、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C错误; D、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依赖细胞膜上的受体,该物质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D正确. 故选:D. 18.下列关于免疫失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过敏是由过敏原刺激机体使浆细胞产生组织胺引起一系列反应 B.艾滋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都属于免疫缺陷病 C.因为过敏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所以不危及生命 D.过敏反应一定是在再次接受相同过敏原刺激时才发生 【考点】E4: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过敏反应的机理:接触到过敏源时,在过敏原的刺激下,由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有些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当相同的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就会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上述细胞释放出组织胺等物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多等.上述反应如果发生在皮肤,则出现红肿、荨麻疹等;如果发生在消化道,则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个别病情严重的,可因支气管痉挛、窒息或过敏性休克而死亡. 【解答】解:A、浆细胞产生抗体,组织胺不是浆细胞产生的,一般是由肥大细胞产生,A错误; B、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是自身免疫疾病,B错误; C、过敏反应一般不会破会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细胞的严重损伤,但是有时会危及生命,C错误; D、由分析可知,过敏反应一定是在再次接受相同过敏原刺激时才能发生,D正确. 故选:D. 19.2011年5月丹阳一户瓜农种植的几十亩西瓜莫名“爆炸”的消息传出,将西瓜膨大剂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西瓜膨大剂是由日本科学家在上世纪80年代人工合成的一种化合物,作用效果持久,应用广泛.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西瓜膨大剂是一种植物激素,从其功能推断应该属于生长素的一种 B.过量使用西瓜膨大剂,其残留部分很可能造成青少年摄入过量激素从而导致发育过快 C.将生长素类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涂在二倍体西瓜未受粉的子房壁上,可能得到无子西瓜 D.高浓度的生长素能够促进乙烯的产生,从而促进子房壁发育为成熟的果实 【考点】C4: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1、西瓜膨大剂是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2、用一定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涂抹未受粉的花蕾,可长出无籽果实. 3、乙烯能增强细胞膜的透性和酶的活性,加强果实细胞的呼吸作用,促进果实中有机物的转化,从而促进果实的成熟. 【解答】解:A、西瓜膨大剂是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不是植物细胞合成的,不属于植物激素,从其功能推断应该属于细胞分裂素类似物的一种,A错误; B、人体没有识别西瓜膨大剂的受体,西瓜膨大剂不会对人体的生长发育起调节作用,B错误; C、将生长素类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涂在二倍体西瓜未受粉的子房壁上,刺激子房发育成果实,获得无籽西瓜,C正确; D、乙烯的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生长素的作用是促进果实发育,D错误. 故选:C. 20.下列有关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用适宜浓度乙烯利处理凤梨,可加快果实成熟 B.用适宜浓度赤霉素处理生长期的芦苇,可提高产量 C.用适宜浓度细胞分裂素处理大麦,可抑制细胞分裂 D.用适宜浓度2,4﹣D处理插条,可促进插条生根 【考点】C8:植物激素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价值. 【分析】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生长,解除休眠. 生长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生长,促进枝条生根,促进果实发育等. 脱落酸的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 乙烯可以促进果实成熟. 【解答】解:A、乙烯可以促进果实的成熟,A正确; B、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促进植物茎长高,B正确; C、用适宜浓度细胞分裂素处理水稻,可促进细胞分裂,C错误; D、2,4﹣D是生长素的类似物,可以促进植物生根,D正确. 故选:C. 2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 B.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C.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 D.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 【考点】F1:种群的特征. 【分析】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 【解答】解: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A正确; B、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可以对农林灾害进行监测和预报、对渔业捕捞强度进行确定等,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B正确; C、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C正确; D、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错误. 故选:D. 22.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考点】F3: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1、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1)概念: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法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2)适用范围: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 (3)常用取样: ①五点取样法:在总体中按梅花形取5个样方,每个样方要求一致,适用于总体为非长条形. ②等距取样法.适用于长条形的总体,先将总体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样比例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以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如图所示: (4)计数原则:若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数. (5)调查记录样表及计算公式:种群密度=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合计/样方数 样方 X1 X2 X3 X4 X5 X6 X7 X8 种群密度 N1 N2 N3 N4 N5 N6 N7 N8 (注意:这里的N1、N2指的是样方的种群密度,而不是指样方的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 【解答】解:根据分析可知,种群密度=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合计/样方数,故应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正确. 故选:C. 23.自然界中某种群死亡率如图中曲线Ⅱ,出生率如图中曲线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种群在c点之前呈J型增长,c点之后呈S型增长 B.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是c点时期 C.c点时期此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其生活环境负荷量(K值) D.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变化受食物的影响 【考点】F1:种群的特征;F4: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本题考查了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的影响,考生应记住相应的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如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等. 由图可知,某种群迁入适宜环境后,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多,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种群的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J”型曲线增长率不变,“S”型曲线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 【解答】解:A、由图可知,种群在c点之前增长率一直下降,增长曲线不是“J”型曲线,应为“J”型曲线增长率不变,c点之后增长率小于零,种群数量下降,也不为“S”型曲线,A错误; B、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应该是增长率最大的时候,由图可知a点之前增长率比a点时要大,c点时期增长率为零,B错误; C、c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增长率为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环境负荷量,C正确; D、曲线只表明了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变化,不能得出种群数量变化受食物的影响,D错误. 故选:C. 24.请预测一段时期内,某食物链a→b→c中,a肯定比b具有( ) A.更大的个体体积 B.更大的有机物干重 C.更广阔的生存区域 D.更多的个体数 【考点】G3:生态系统的结构;G2: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食物链a→b→c中,a为生产者,b为初级消费者,生产者同化的能量肯定多于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一般情况下,生产者的能量也多于消费者,但也存在相反的情况.据此答题. 【解答】解:A、一般情况下,捕食者的体积大于被捕食者,A错误; B、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而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因此低营养级的生物比高营养级的生物有更大的有机物干重,B正确; C、一般情况下,消费者的生存区域大于生产者,C错误; D、一般情况下,生产者的个体数对于消费者,但也有可能相反,如一棵树及这棵树的害虫,D错误. 故选:B. 25.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示意图,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包括了图中全部生物的总和 B.图中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是蛇 C.图中由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食物链共5条 D.绿色植物固定的能量至少是流入螳螂能量的25倍 【考点】G3: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某些有害物质沿食物链积累.据此解答.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的,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是指绿色植物、消费者是指所有的动物、分解者是指腐生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土壤、水中含有细菌、真菌属于分解者.生物群落是生活中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所有生物的综合,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解答】解:A、生物群落是生活中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所有生物的总和,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A正确; B、由图可知,蛇不被其它生物所捕食,为最高级消费者,处于最高营养级,B正确; C、图中只有一条食物链,即:绿色植物→蝗虫→螳螂→黄雀→蛇,C错误; D、在绿色植物→蝗虫→螳螂→黄雀→蛇食物链中,流入螳螂的能量=绿色植物固定的能量×20%×20%,所以绿色植物固定的能量至少是流入螳螂能量的25倍,D正确. 故选:C. 26.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在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考点】G3:生态系统的结构;G2: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分析题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隐藏的食物链为: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当鹰迁入并在栖息于林中后,食物链为: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鹰. 【解答】解:A、鹰的迁入使黄雀的数量减少,这导致蝉的天敌(螳螂)的数量增加,进而导致蝉的数量减少,A错误; B、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且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不可流向生产者,B错误; C、营养级越多,能量消耗就越多,因此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C正确; D、鹰的迁入不改变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能量依然按照食物链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D错误. 故选:C. 27.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 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 C.生态系统持续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 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考点】G3:生态系统的结构;G4: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G5: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G6: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3)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生态系统的稳态主要是通过负反馈调节方式进行的.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后,通过负反馈调节能够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平衡或稳态. 【解答】解: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A正确; 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有能量输入和散失,B错误; C、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正确; D、生态系统的稳态主要是通过负反馈调节方式进行的,D正确. 故选:B. 28.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B.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 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捎耗标准 【考点】G6: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相对性,当受到大规模干扰或外界压力超过该生态系统自身更新和自我调节能力时,便可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甚至引发系统崩溃. 【解答】解: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A正确; B、能量不能反复利用,B错误; 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C正确; 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D正确. 故选:B. 29.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所指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一些基本化学元素 B.所说的生态系统指地球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C.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 D.由于生物营养级越高得到的能量就越少,故物质在循环过程中是不断递减的 【考点】G2: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 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有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二者是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的等过程.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解答】解:A、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所指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一些基本化学元素,A正确; B、组成生物体的元素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必须在生物圈中进行,B正确; C、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C正确; D、由于生物营养级越高得到的能量就越少,物质在循环过程中是不变的,但能量是不断递减的,D错误. 故选:D. 3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物理信息只来源于无机环境 B.信息只能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C.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繁衍 D.行为信息只能向异种生物传递 【考点】G5: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分析】1、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种类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解答】解:A、物理信息既可来自无机环境,也可来自生物,A错误; B、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B错误; C、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繁衍,C正确; D、行为信息既能向异种生物传递,也能向同种生物传递,D错误. 故选:C. 31.将二倍体植株①和②杂交得到③,再将③作进一步处理,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若③的基因型为AaBbdd,则植株⑩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总数的 B.⑤植株和⑥植株存在生殖隔离 C.由③到⑥过程发生了等位基因的分离、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D.获得④和⑧植株的原理不同 【考点】9C: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③→④是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③→⑤→⑩是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③→⑤、③→⑥、⑤×⑥→⑧是多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③→⑦→⑨是单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解答】解:A、若③的基因型为AaBbdd,说明含有两对等位基因和一对纯合基因,因此⑩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总数的××1=,A正确; B、⑤植株和⑥ 植株杂交后代是三倍体,不能产生后代,所以存在生殖隔离,B正确; C、由③到⑥过程只进行了有丝分裂,所以不会发生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C错误; D、获得④植株的原理是基因突变,获得⑧植株的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D正确. 故选:C. 32.某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将生长激素基因通过质粒介导进入大肠杆菌细胞内,来表达这产生生长激素.己知质粒中存在两个抗性基因:A是抗链霉素基因,B是抗青霉素基因,且目的基因要插入到基因B中,而大肠杆菌不带有任何抗性基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大肠杆菌可能未导入质粒 B.导入大肠杆菌的可能是重组质粒,也可能是质粒 C.可用含靑霉素的培养基检测大肠杆菌中是否导入了重组质粒 D.在含青霉素培养基中不能生长,但在含链霉素培养基中能生长的可能是符合生产要求的大肠杆菌 【考点】Q2: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分析】已知质粒中存在两个抗性基因:A是抗链霉素基因,B是抗青霉素基因,且目的基因要插入到基因B中,而大肠杆菌不带任何抗性基因,因此获得“工程菌”能够抗链霉素,而不能青霉素.据此分析答题. 【解答】解:A、导入质粒具有一定的概率的,大肠杆菌可能未导入质粒,也可能导入重组质粒,也可能导入普通质粒,A正确; B、导入大肠杆菌的质粒可能为重组质粒,也可能为普通质粒,B正确; C、由于目的基因要插入到基因B中,即抗青霉素基因破坏,即工程菌不能抗青霉素,因此不能用含青霉素的培养基检测大肠杆菌中是否导入了重组质粒,C错误; D、据分析可知,在含青霉素培养基中不能生长,但在含链霉素培养基中能生长的可能是符合生产要求的大肠杆菌,D正确. 故选:D. 33.在某人群中对血友病进行调査后发现,基因型为XHXH的比例为42.32%,XHXh为7.36%,XhXh为0.32%,XHY为46%,XhY为4%.则在该地区XH和Xh的基因频率分别为( ) A.6%、8% B.8%、92% C.78%、92% D.92%、8% 【考点】B5: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由可能成单存在,如血友病基因,Y染色体上无等位基因,因此男性基因总数与女性体内等位基因总数有差别,在确定种群等位基因及其总数时应分别考虑.血友病基因的频率=×100%. 【解答】解:根据题意可知,基因型为XHXH的比例为42.32%,XHXh为7.36%,XhXh为0.32%,XHY为46%,XhY为4%,因此该地区Xh的基因频率=(7.36%+2×0.32%+4%)÷{2×(42.32%+7.36%+0.32%)+(46%+4%)}×100%=8%,则XH的频率=1﹣Xh的频率=1﹣8%=92%. 故选:B. 34.如图为人体某过程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若该图表示在温度交替变化的环境中健康人的皮肤血流量变化,则AB段感受刺激的是温觉感受器,此时血液中明显增多的激素是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 B.若健康人A点前从未接触过某病菌,该图A、C两点表示该病菌先后两次侵入此人体后引起的抗体浓度的变化,则AB、CD段产生抗体的浆细胞都来自两种细胞的分化 C.若该图表示正常人一天内体温变化,则说明人的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波动 D.若该图表示正常人进食后的血糖浓度变化,则AB段血液中胰岛素含量上升,肝脏在BD段起到了重要作用 【考点】E3: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 1、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3、胰岛素是惟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解答】解:A、AB血液流量增加,散热增多,说明此时的环境温度高,因此感受刺激的是温觉感受器,而炎热条件下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减少,A错误; B、AB为第一次接触该抗原,浆细胞只能由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CD段为二次免疫,浆细胞可以由B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而来,B错误; C、人属于恒温动物,体温通过调节维持稳定,只有变温动物会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波动,C错误; D、进食后血糖浓度上升,则胰岛素分泌量增加,降低血糖浓度,CD段血糖浓度下降,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上升,升高血糖浓度,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都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合成和分解来调节血糖浓度,D正确. 故选:D. 35.正常人处于O℃的环境中时,产热为a1,散热为b1;处于30℃的环境中时,产热为a2,散热为b2.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冷觉在大脑皮层形成 B.人处于0℃环境中要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以维持体温恒定,因此a1>a2,b1<b2 C.从30℃的环境进入0℃的环境中,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会增加,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 D.从30℃的环境进入0℃的环境中,皮肤会起鸡皮疙瘩,这属于非条件反射 【考点】E3: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人体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的原理是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相等.体温平衡的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感觉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解答】解:A、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感觉在大脑皮层形成,A正确; B、与30℃环境相比,人处于0℃环境中,与外界温差大,散失的热量多,所以产热也多,由于人体温恒定,所以a1=b1>a2=b2,B错误; C、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能增加产热,所以外界环境温度降低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C正确; D、低温下起鸡皮疙瘩,属于非条件反射,D正确. 故选:B. 36.为了探究生长素的作用,将去尖端的玉米胚芽鞘切段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胚芽鞘上端一侧放置含有适宜浓度IAA的琼脂块,对照组胚芽鞘上端同侧放置不含IAA的琼脂块,两组胚芽鞘在同样条件下,在黑暗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对照组胚芽鞘无弯曲生长,实验组胚芽鞘发生弯曲生长,如图所示.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胚芽鞘b侧的IAA含量与b′侧的相等 B.胚芽鞘b侧与胚芽鞘c侧的IAA含量不同 C.胚芽鞘b′侧细胞能运输IAA而c′侧细胞不能 D.琼脂块d′从a′中获得IAA量小于a′的输出量 【考点】C3: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 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当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为零时,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故起点应在原点.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作用增强,左侧生长速度加快,弯曲角度也越来越大;当生长素浓度超过某一值时,促进作用减弱,与先前相比生长速度减慢,弯曲角度也减小. 分析图示可知,琼脂块a中不含生长素,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故琼脂块d中不含生长素;琼脂块a′中含生长素,胚芽鞘向放置琼脂块a′的对侧弯曲生长,a′中的生长素部分用于胚芽鞘的生长,部分运输到琼脂块d′. 【解答】解:A、琼脂块a中不含生长素,琼脂块a′中含生长素,故胚芽鞘b侧的IAA含量比b′侧的少,生长较慢,A错误; B、琼脂块a中不含生长素,胚芽鞘b侧与胚芽鞘c侧的IAA含量相同,B错误; C、胚芽鞘b′侧细胞和c′侧细胞都能运输IAA,C错误; D、琼脂块a′中的生长素部分用于胚芽鞘的生长,部分运输到琼脂块d′.因此琼脂块d′从a′中获得IAA量小于a′的输出量,D正确. 故选:D. 37.某农场面积为140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 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少 【考点】F3: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解得X=14000只/140hm2,所以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为14000÷140=100只/hm2. 【解答】解:A、鹰是鼠的天敌,鹰的数量肯定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A正确; B、由以上分析可知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为100只/hm2,B正确; C、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但并未灭绝,C错误; D、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递减,因此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少,D正确. 故选:C. 38.某同学在进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的结果绘制出了如图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下列有关实验分析错误的是( ) A.在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不同阶段,可能具有相同的增长速率 B.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其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C.de段种群的增长速率为负值,其主要原因是营养物质的缺乏 D.本实验中不存在对照,酵母菌个体数常用抽样检测法获得 【考点】F8: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分析】分析曲线图:图示为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其中ab段,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增大,酵母菌种群数量加快增长;b点时,种群数量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bc段,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减小,酵母菌种群数量减慢增长;c点时,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cd段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de段种群数量逐渐减少. 【解答】解:A、ab段,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增大,bc段,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减小,因此在b点两侧,酵母菌种群数量可能具有相同的增长速率,A正确; B、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其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因此其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正确; C、de段种群的增长速率为负值,其主要原因是营养物质的缺乏,C正确; D、本实验在时间上存在前后对照,D错误. 故选:D. 39.如图为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1是流入第一营养级的总能量,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能量散失a3不能再被生物同化利用 B.第一营养级传递给分解者的总能量是a4 C.a1、a2、a3、a6中的能量都以稳定化学能的形式存在 D.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是 【考点】G2: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可以概括为下图: 2、一个营养级能量的去路:①自身呼吸消耗,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和热量;②流向下一营养级;③遗体、残骸、粪便等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④未被利用:包括生物每年的积累量,也包括动植物遗体、残骸以化学燃料形式被存储起来的能量. 【解答】解:A、能量散失a3都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该能量不能再被生物同化利用,A正确; B、图中的a7是第二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该能量并没有被第二营养级同化,因此仍然属于生产者(第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因此第一营养级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是a4+a7,B错误; C、a3为散失的能量,最终都是以热能的形式散失,C错误; D、题干中看出,a1是流入第一营养级的总能量(即第一营养级同化的总能量),而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a6,因此能量传递效率=a6÷a1,D错误. 故选:A. 40.如图是人们设想的宇宙飞船生态系统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①~⑤可表示航天员所需的食物、氧气和水等生活资源 B.飞船中的能量循环利用,使飞船生态系统长期保持稳定 C.分解罐中微生物可将流入的排遗物分解,为藻类植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D.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差,需宇航员进行调控 【考点】G6:生态系统的稳定性;G2:生态系统的功能;G3: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的知识点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可以根据选项涉及的具体内容梳理相关知识,然后针对选项进行判断. 【解答】解:A、藻类植物在太阳能的作用下,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所以图中②③④可表示航天员所需食物、氧气和水等生活资源,A错误; B、密封飞船中的物质可以循环利用,但能量是不循环的,需要吸收太阳能,才可以使飞船生态系统保持长期稳定,B错误; C、分解罐的分解产物E是分解者通过其分解作用,将粪便中的有机物等分解成无机物,同时产生二氧化碳,因而可以向藻类植物提供多种无机盐和二氧化碳,但不提供能量,C错误; D、该生态系统涉及的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因而自我调节能力差,需宇航员进行调控,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共5个小题) 41.假设某果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对于A和a这对等位基因来说只有Aa一种基因型,回答下列问题: (1)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则该果蝇种群中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为 1:1 .理论上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Aa和aa的数量比为 1:2:1 ,A基因频率为 . (2)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1,则对该结果最合理的解释是 AA纯合致死 .根据这一解释,第一代再随机交配,第二代中Aa和 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应为 1:1 .第二代果蝇 是 (填“是”或“不是”)发生了进化. 【考点】B5: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1、由题意知,该果蝇种群只有一种基因型Aa,因此A的基因频率与a的基因频率相等,都是50%,该种群果蝇自由交配与自交的遗传图解相同,后代基因型频率是AA:Aa:aa=1:2:1; 2、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时,由题意判断致死的基因型,然后写出子一代存活的基因型及比例关系,并根据分离定律写出子一代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关系,进而写出第一代再随机交配,第二代中基因型及比例,结合纯合致死进行解答. 【解答】解:(1)由题干可知,该种群中的基因型只有Aa,因此A和a的基因频率之比是1:1;该果蝇种群的基因型都是Aa,因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Aa:aa=1:2:1;随机交配后代A的基因频率是25%+50%÷2=50%. (2)如果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1,说明该果蝇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第一代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1:2,第一代再随机交配,产生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Aa:aa=1:4:4,其中AA显性纯合致死,因此Aa:aa=1:1.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故答案为: (1)1:1 1:2:1 (2)AA纯合致死 1:1 是 42.根据血糖得到来源和去路,回答下列问题: (1)健康人空腹时,血糖的来源是 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 ,此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 胰高血糖素 和肾上腺分泌的 肾上腺素 增加. (2)健康人进餐后,血糖浓度有小幅度的增加,然后恢复到餐前水平.在此过程中,血液中胰岛素浓度的相应变化是 先增加后减少 .胰岛素从胰岛B细胞释放到细胞外的运输方式是 胞吐 .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胰岛素可引起骨骼肌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其意义是 加速骨骼肌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储存,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 (3)脂肪细胞 是 (填“是”或“不是”)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 【考点】E3: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血糖的来源: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元的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去向:血糖的氧化分解为CO2、H2O和能量、合成肝糖元、肌糖元 (肌糖元只能合成不能水解)、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 2、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分布在胰岛外围)提高血糖浓度,促进血糖来源;由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分布在胰岛内)降低血糖浓度,促进血糖去路,减少血糖来源,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 【解答】解:(1)健康人空腹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使得血糖浓度升高. (2)健康人进餐后,血糖浓度升高,此时胰岛素分泌增加,使血糖浓度降低,血糖浓度降低后,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下降.胰岛素的本质是蛋白质,属于大分子物质,胰岛B细胞合成胰岛素并分泌到细胞外的过程是胞吐;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增加,引起骨骼肌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从而促进葡萄糖运入骨骼肌细胞和被利用,降低血糖. (3)胰岛素的作用是加速物质氧化分解,促进血糖合成糖原,促进葡萄糖转化为脂肪等非糖类物质,当胰岛素促进糖类转化为脂肪时,作用的靶细胞是脂肪细胞. 故答案为: (1)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 胰高血糖素 肾上腺素 (2)先增加后减少 胞吐 加速骨骼肌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储存,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3)是 43.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死亡率极高.艾滋病人往往死于其他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回答下列问题: (1)感染HIV后,艾滋病人更容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的原因是 HIV攻击病人的T淋巴细胞,体细胞大量死亡,导致免疫功能下降(患者免疫功能几乎完全丧失) . (2)HIV最初侵入人体时,机体产生的抗体可以摧毁大多数病毒,抗体是由 浆 细胞分泌的,这种细胞 不能 (填“能”或“不能”)识别抗原. (3)艾滋病人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极高,而正常人体内每天都可能产生癌细胞,但免疫系统能及时发现并消除癌变的细胞,这体现了免疫系统 监控和清除 的功能. (4)科研机构企图研制艾滋病病毒疫苗来预防艾滋病.疫苗可作为 抗原 诱导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 浆细胞 和 记忆细胞 .当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 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快速产生大量抗体,从而起到预防的作用.到目前为止,研发的艾滋病病毒疫苗都失败了,艾滋病病毒疫苗为何难以研发成功,你为可能的原因是: HIV是RNA病毒,容易发生变异;一种抗原只能和相应的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抗原具有特异性) . 【考点】E4: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艾滋病是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的免疫缺陷病.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主要攻击和破坏的靶细胞为T淋巴细胞,随着T淋巴细胞的大量死亡,导致人体免疫力降低,病人大多死于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或恶性肿瘤,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 【解答】解(1)感染HIV后,艾滋病人更容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原因是HIV攻击病人的T淋巴细胞,体细胞大量死亡,导致免疫功能下降(患者免疫功能几乎完全丧失). (2)HIV最初侵入人体时,机体产生的抗体可以摧毁大多数病毒,浆细胞只能分泌抗体,而不能识别抗原. (3)艾滋病人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极高,而正常人体内每天都可能产生癌细胞,但免疫系统能及时发现并消除癌变的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监控和清除的功能. (4)疫苗可作为抗原,诱导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当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从而起到预防的作用.艾滋病病毒疫苗难以研发成功,原因是HIV是RNA病毒,容易发生变异;一种抗原只能和相应的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抗原具有特异性). 故答案为: (1)HIV攻击病人的T淋巴细胞,体细胞大量死亡,导致免疫功能下降(患者免疫功能几乎完全丧失) (2)浆 不能 (3)监控和清除 (4)抗原 浆细胞 记忆细胞 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HIV是RNA病毒,容易发生变异;一种抗原只能和相应的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抗原具有特异性) 44.研究发现在促进生长的浓度范围内,相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A和吲哚乙酸(IAA)的促进作用不同.为了探究生长素类似物A和IAA的促进作用是否存在差异,实验小组同学以小麦胚芽鞘为材料进行了如下实验. (1)实验步骤: 第1步:取生长状况完全相同的小麦胚芽鞘若干,并切去尖端4mm,然后浸入蒸馏水中1h. 第2步:选取处理过的胚芽鞘,每10条为一组分别放入 相同且适宜 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A溶液(甲组)和IAA溶液(乙组)中. 第3步:避光且温度保持在25℃条件下培养24h后,逐一测量切段长度,并求两组胚芽鞘长度的 平均值 . (2)预测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 ①若 甲组胚芽鞘的平均长度大于乙组 ,说明生长素类似物A促进生长的作用大于IAA.②③略. (3)实验分析: ①实验中要切去胚芽鞘尖端的原因是 避免胚芽鞘自身产生的生长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 . ②如果用一系列浓度梯度的IAA溶液处理去掉尖端的胚芽鞘,发现有两个不同浓度的IAA培养液培养的胚芽鞘的平均长度相同,请根据生长素作用的特性,解释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 生长素(类似物)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高于或低于最适浓度时,存在作用相同而浓度不同的情况 . 【考点】C4: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本实验是为了探究生长素类似物A和IAA的促进作用是否存在差异,所以实验的自变量为生长素类似物A溶液和IAA溶液,其他都为无关变量,应保证完全相同.本实验中要切去胚芽鞘尖端的原因是避免胚芽鞘自身产生的生长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 【解答】解:(1)本实验的自变量为生长素类似物A溶液和IAA溶液,其他都为无关变量,所以在第2步中,选取处理过的胚芽鞘,每10条为一组应分别放入相同且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A溶液(甲组)和IAA溶液(乙组)中,避光且温度保持在25℃条件下培养24h后,逐一测量切段长度,并求两组胚芽鞘长度的平均值. (2)预测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此类题目都有三种实验现象,即① 甲组胚芽鞘的平均长度大于乙组.说明生长素类似物A促进生长的作用大于IAA;②甲组胚芽鞘的平均长度小于乙组,说明生长素类似物A促进生长的作用小于IAA;③甲组胚芽鞘的平均长度与乙组的相同.说明生长素类似物A促进生长的作用和IAA的相同. (3)实验分析: ①实验中要切去胚芽鞘尖端的原因是避免胚芽鞘自身产生的生长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 ②生长素(类似物)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高于或低于最适浓度时,存在作用相同而浓度不同的情况,所以用一系列浓度梯度的IAA溶液处理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会发现有两个不同浓度的IAA培养液培养的胚芽鞘的平均长度相同. 故答案为: (1)相同且适宜 平均值 (2)甲组胚芽鞘的平均长度大于乙组 (3)①避免胚芽鞘自身产生的生长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 ②生长素(类似物)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高于或低于最适浓度时,存在作用相同而浓度不同的情况 45.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中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回答与稻田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 (1)在稻田生态系统中,青蛙与稻飞虱的种间关系为 捕食 . (2)青蛙从稻飞虱获得的能量最终来自于 (光能)水稻(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 (3)“退耕还林”后,稻田生态系统将演变为森林生态系统,这种演替类型是 次生演替 演替.人类活动“退耕还林” 改变 (填“改变”或“未改变”)了演替的速度; 未改变 (填“改变”或“未改变”)演替的方向. (4)与稻田生态系统相比,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丰富度 大 ,丰富度是指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 (5)森林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 垂直结构 和 水平结构 .与稻田相比,森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 复杂 (填“简单”或“复杂”),原因是 森林能为动物提供更为丰富的食物和栖息场所 . 【考点】F5:群落的结构特征;F6:群落的演替;F7:种间关系. 【分析】1、种间关系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分互利共生、竞争、捕食和寄生.互利共生是指同生共死的两个物种之间的关系,如根瘤菌和豆科植物;竞争是指由于竞争同一食物、栖息地等两物种之间的争斗关系,如大小草履虫;捕食是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关系,如猫和老鼠;寄生是指一种生物寄生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如T2噬菌体与大肠杆菌. 2、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其中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陆生群落、水生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光照、温度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的影响. 【解答】解:(1)稻田中青蛙以稻飞虱作为食物,两者为捕食关系. (2)青蛙从稻飞虱获得的能量,最终来自于水稻(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3)“退耕还林”后,稻田生态系统将演变为森林生态系统,属于次生演替;人类活动“退耕还林”改变了演替的速度;未改变演替的方向. (4)与稻田生态系统相比,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丰富度大,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5)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与稻田相比,森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复杂,原因是森林能为动物提供更为丰富的食物和栖息场所. 故答案为: (1)捕食 (2)(光能)水稻(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3)次生演替 改变 未改变 (4)大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5)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复杂 森林能为动物提供更为丰富的食物和栖息场所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