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三中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三中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生物试题

北重三中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二年级月考生物试题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基因突变属于可遗传变异,因此突变后的基因都能遗传给后代 B. 基因突变发生后在当代个体中都能表现,并且能表现突变后性状的个体都是纯合子 C. 细菌和病毒也能发生基因突变,基因突变的方向是由环境决定的 D. 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及替换都属于基因突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 概念 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意义 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选择材料 类型 自然突变和诱发突变 原因 外因:某些环境条件(如物理、化学、生物因素)‎ 内因:DNA复制过程中,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改变了遗传信息 结果 产生了该基因的等位基因,即新基因 特点 普遍性、随机性、低频性、多害少利性、不定向性(多向性)、可逆性 时期 DNA复制时(发生于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详解】基因突变属于可遗传变异,但是突变后的基因不一定能遗传给后代,只有发生在生殖细胞中的基因突变才有可能通过有性生殖遗传给下一代,A错误;基因突变发生后在当代个体中不一定都能表现,如AA突变为Aa,表现型不变,且能表现突变后性状的个体不一定是纯合子,如aa突变为Aa,B错误;细菌和病毒也能发生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C错误;基因突变指的是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及替换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基因突变的概念、特点、结果等知识点,明确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属于可遗传变异,但是不一定能够遗传给下一代。‎ ‎2.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的发现,是现代医学史上重要的事件。假设正常血红蛋白由H基因控制,突变后的异常血红蛋白由h基因控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是( )‎ A.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属于单基因遗传病,该病的症状可利用显微镜观察到 B. 造成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根本原因是一个氨基酸发生了替换 C. h基因与H基因中的嘌呤碱基和嘧啶碱基的比值不同 D. 利用光学显微镜可观测到基因H的长度较基因h长 ‎【答案】A ‎【解析】‎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由中央微凹的圆饼状变成了弯曲的镰刀状,而红细胞呈红色,可在显微镜下看到其形态,因此可用显微镜观察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A正确;造成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根本原因是控制血红蛋白分子中的基因的碱基序列发生了替换,从而引起所编码的蛋白质的改变,B错误;在双链DNA分子中,A=T,C=G,因此A+G=C+T,即嘌呤与嘧啶的比值等于1,因此h基因与H基因中的嘌呤碱基和嘧啶碱基的比值相同,其比值均等于1,C错误;基因在光学显微镜下是观察不到的,D错误。‎ ‎3.基因重组发生于下面哪个过程 ‎ ‎ A. ①③ B. ② C. ① D. ①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考查对自由组合定律的理解。解答此题,应明确基因重组的含义,结合减数分裂知识,判断基因重组发生的时期。‎ ‎【详解】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基因重组发生于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选C。‎ ‎【点睛】基因重组的含义:‎ ‎(1)减数分裂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导致基因重新组合。‎ ‎(3)转基因技术。‎ ‎4.基因型AaBb个体的某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了基因型AB、aB、Ab、ab4个精子(仅考虑一处变异),下列关于这两对非等位基因的位置及变异情况的分析成立的是 A. 遵循分离定律,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 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发生了基因突变 C. 位于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发生了基因突变 D. 位于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发生了交叉互换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如果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一般情况下1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只能产生2种4个精子,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交叉互换的话可以形成4种精子;如果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正常分裂的情况下只能产生2精子,但如果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间的非姐妹染色单体能发生部分交叉互换,则能产生4种精子。‎ ‎【详解】正常情况下,1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能产生两种4个细胞,现在根据题意1个精原细胞产生4种细胞,说明至少有一对等位基因都发生了交叉互换,两对基因位于一对或两对同源染色体均可,D正确;如果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既遵循分离定律,也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如果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即使发生了基因突变,也只能产生2种精子,B错误;如果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且发生了基因突变,则可能产生3种精子,C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减数分裂和精子形成的相关知识,明确正常情况下1个精原细胞只能产生4个2种精子,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交叉互换的话则可以形成4种精子。‎ ‎5.据下图分析,下列关于染色体交叉互换与染色体易位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图甲是交叉互换,图乙是染色体易位 B. 交叉互换和染色体易位均发生于同源染色体之间 C. 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染色体易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D. 交叉互换在显微镜下不可观察,染色体易位可观察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通过模式图考查学生对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 ‎【详解】A、B、C、分析题图可知:图甲是由于两条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而引发的基因重组;图乙的一条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这种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A、C正确,B错误;‎ D、交叉互换在显微镜下不能观察到,染色体易位可观察,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没有把握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易位和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的本质区别而错选。“易位”与“交叉互换”比较:‎ 项目 染色体易位 交叉互换 图解 区别 发生于非同源染色体之间 发生于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 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属于基因重组 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 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到 ‎6.下列关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所以细胞分裂期也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 B. 自然条件下,基因重组主要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和第二次分裂的后期 C. 猫叫综合征和21三体综合征都属于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 D.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均可以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答案】A ‎【解析】‎ ‎【分析】‎ 可遗传的变异主要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包括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交叉互换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易位、重复、倒位、缺失)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详解】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任何时期均可能发生基因突变,所以细胞分裂期也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A正确;自然条件下,基因重组主要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B错误;猫叫综合征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21三体综合征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C错误;原核生物无染色体,只可能发生基因突变,真核生物可以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D错误。故选A。‎ ‎7.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的单倍体幼苗,可得到二倍体纯合子 B. 豌豆的淀粉分支酶基因中插入一段外来的DNA序列属于基因突变 C. 果蝇的核基因Q1突变为Q2,正常情况下Q1与Q2会出现在同一个配子中 D. 基因突变若发生在体细胞中则不能通过有性生殖遗传给后代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基因突变:DNA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2、突变基因不能传给子代的原因:(1)若基因突变发生在体细胞中,生殖细胞中不出现该基因,则不能通过有性生殖遗传给后代;(2)若父方细胞质内的基因突变,受精后一般不会传给后代。‎ ‎【详解】由于二倍体的单倍体幼苗细胞只含一个染色体组,则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的单倍体幼苗,可得到二倍体纯合子,A 正确;豌豆的淀粉分支酶基因中因插入了一段外来DNA序列导致淀粉分支酶基因碱基序列发生改变,属于基因突变,B正确;果蝇的核基因Q1突变为Q2后,则Q1和Q2是一对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因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所以正常情况下Q1和Q2不会存在于同一个配子中,C错误;基因突变若发生在配子的形成过程中,则可以通过有性生殖遗传给后代。但若发生在体细胞中则不能通过有性生殖遗传给后代,D正确。故选C。‎ ‎【点睛】掌握基因突变的类型、结构和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8.有关变异、进化、生物多样性知识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突变基因翻译出的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排列顺序不一定发生改变②一般情况下,花药内可发生基因重组,而根尖只能发生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③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是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④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一定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进而导致种群的进化⑤生物的可遗传变异为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⑥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种群多样性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⑤ D. ②④⑥‎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重组是指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 ‎①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突变基因翻译出的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排列顺序不一定发生改变,①正确;②基因重组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而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既可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也可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因此一般情况下,花药内可发生基因重组,而根尖只能发生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②正确;③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与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③错误;④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④错误;⑤生物的可遗传变异为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⑤正确;⑥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⑥错误.故选C。‎ ‎【点睛】易错点:生物进化的原材料是突变和基因重组,其中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9.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研究DNA修复细胞机制的三位科学家,细胞通过DNA损伤修复可使DNA在复制过程中受到损伤的结构大部分得以恢复。p53基因能编码一个由393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该蛋白质可与DNA发生特异性结合以阻止损伤的DNA 复制,促使DNA自我修复(过程如图所示)如修复失败则引起细胞出现“自杀”现象。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DNA修复降低了突变率,减少了进化的原材料,对生物的生存和进化不利 B. p53蛋白介导的DNA修复的过程可能需要DNA聚合酶参与 C. DNA修复失败引起的细胞“自杀”现象属于细胞凋亡,对个体的生命活动有益 D. p53蛋白合成过程中,参与翻译过程的tRNA最多有61种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突变、DNA的复制、细胞凋亡和基因的表达的相关知识,基因突变对生物是有利还是有害,取决于是否适应环境。‎ ‎【详解】DNA修复保证了遗传的稳定性,对生物的生存和进化都是有利的,A选项错误。在DNA修复的过程中,需要合成部分的DNA片段,需要DNA聚合酶的参与,B选项正确。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C选项正确。翻译过程是以mRNA为模板进行的,mRNA上能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是61种,所以参与翻译过程的tRNA最多有61种,D选项正确,故选A。‎ ‎【点睛】本题属于跨章节的综合性题目,要求学生对基因突变、DNA 复制、基团的表达以及细胞的生命历程等知识点构建一个知识网络,在根据选项提供的信息,准确判断。‎ ‎10.最新《自然》载文:科研人员从一种溶杆菌属的细菌中提取一种新型抗生素(Ljrsocin E),它能对抗常见抗生素无法对付的超级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药性变异来源于突变或基因重组 B. 按现代进化理论解释超级细菌形成的实质是自然选择使耐药性变异定向积累的结果 C.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这一超级细菌的形成意味着该种群一定发生了进化 D. 施用新型抗生素(Ljrsocin E)会使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灭绝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物的变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考查对变异的实质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明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研究层次的不同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详解】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属于原核生物,不进行减数分裂,其可遗传变异不会来自基因重组,A项错误;现代进化理论在分子水平上解释生物的进化,按现代进化理论解释,超级细菌形成的实质是自然选择使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变化,B项错误;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这一超级细菌的形成伴随着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意味着该种群一定发生了进化,C项正确;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中存在着抗新型抗生素的个体差异,施用新型抗生素(Ljrsocin E)不会使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灭绝,D项错误。‎ ‎【点睛】本题易错选B项,错因在于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研究层次认识不清。现代进化理论在分子水平上解释生物的进化,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在个体水平生解释生物的进化。B选项属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未能解释变异的本质和自然选择如何起作用。‎ ‎11.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用二倍体西瓜给四倍体西瓜授粉,则四倍体植株上会结出三倍体无子西瓜 B. 基因重组所产生的新基因型不一定会表达为新的表现型 C. 基因重组导致杂合子Aa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产生新的基因 D. 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均有可能发生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变异的相关知识,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只能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可发生在减数分裂、有丝分裂过程中。‎ ‎【详解】用二倍体西瓜给四倍体西瓜授粉,则四倍体植株上会结出有子西瓜,将该西瓜中的种子再种植后才能得到三倍体无籽西瓜,A错误;由于性状的显隐关系,因此基因重组所产生的新基因型不一定会表达为新的表现型,B正确;基因分离导致杂合子Aa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不能产生新的基因,C错误;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不会发生减数分裂,在该过程中,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均有可能发生,但不能发生基因重组, D错误;故选B。‎ ‎【点睛】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 ‎(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②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时期),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 ‎(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12.某生物基因组成及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如图所示。该生物性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了如下图所示的几种配子。下列关于这几种配子形成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异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配子一的变异属于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 B. 配子二发生了染色体变异,最可能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 C. 配子三发生了染色体易位,原因可能是基因b转移到非同源染色体上 D. 配子四的变异属于基因突变,原因可能是染色体复制发生错误导致基因A或a缺失 ‎【答案】D ‎【解析】‎ 如图示可知:该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这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配子一产生的原因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发生了自由组合,这属于基因重组的来源之一,A正确;配子二形成的原因是: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携带有基因A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所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未分离,这属于染色体变异,B正确;a和b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而在形成的配子三中,基因a和b是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究其原因可能是b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段转移到a基因所在的非同源染色体上,该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C 正确;配子四产生的原因可能是:染色体复制时发生错误导致基因A或a所在的染色体片段缺失,此种变异属于染色体变异,D错误。‎ ‎【点睛】本题通过模式图考查学生对可遗传变异的来源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找出配子一~四中所示的染色体上的基因与“某生物基因组成及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示意图中的相应染色体及其携带的基因的异同,据此围绕“减数分裂、可遗传变异的三种来源”等相关知识判断变异的类型及其形成的原因。‎ ‎13.下图中,甲、乙表示水稻两个品种, A、a和B、b表示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①~⑧表示培育水稻新品种的过程,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以甲和乙为亲本来培育新品种AAbb,①→③→④过程最简便,且明显缩短了育种年限 B. ②和⑦的变异都发生于有丝分裂间期 C. ③体现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D. ⑤与⑧过程的育种原理相同 ‎【答案】C ‎【解析】‎ 以甲和乙为亲本来培育新品种AAbb,①→③→④过程属于单倍体育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但不是最简便的育种方法,A错误;②过程属于自交,其变异类型为基因重组,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⑦过程为人工诱导染色体加倍,其变异类型为染色体数目变异,发生于有丝分裂的分裂期,B错误;③过程为AaBb通过减数分裂产生配子,Ab配子的形成是由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所致,体现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C正确;⑤过程为人工诱变育种,其原理是基因突变,⑧过程是基因工程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D错误。‎ ‎14.下列是植物育种的两种方法图解,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过程①②是通过杂交将2个物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再筛选和培育获得新品种 B. 过程③④⑤的育种方法是单倍体育种,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C. 过程④体现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过程⑤可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 D. 若C品种的基因型为 AaBbdd,D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总数的1/4‎ ‎【答案】A ‎【解析】‎ 过程①②是将2个品种通过杂交将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再筛选和培育获得新品种,两个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无法杂交,A错误;据图可知,过程③④⑤的育种方法是单倍体育种,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染色体变异,B正确;单倍体育种中花药的离体培养运用了植物组织培养的技术,该技术的理论基础为细胞的全能性;过程⑤可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使染色体加倍,C正确;若C品种的基因型为AaBbdd,C植株自交获得的D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类型有AABBdd、AAbbdd、aaBBdd、aabbdd,其总共占总数的1/4,D正确。‎ ‎15.下列有关变异、育种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可以发生基因重组 B. 三倍体无子西瓜的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 C. 单倍体育种过程中,经常先筛选F1花粉类型,再进行花药离体培养 D.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答案】A ‎【解析】‎ 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可以发生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A正确;三倍体无子西瓜的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但是不能正常配对与分离,因此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产生配子,B错误;单倍体育种过程中,先进行花药离体培养,后经秋水仙素处理,最后对植株进行筛选,C错误;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只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错误。‎ ‎16.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随机的,种间关系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B. 新物种只能通过自然选择过程形成,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 C. 新物种的形成都是长期的地理隔离,最终达到生殖隔离的结果 D.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相互影响实现了共同进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基因突变是随机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错误;自然选择决定进化方向,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决定的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并不一定能形成新物种,新物种形成的一般过程是从地理隔离到生殖隔离,也存在没有地理隔离的生殖隔离,如4N西瓜的形成,以及有地理隔离而不出现生殖隔离,如人,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B 、C错误;共同进化的定义: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实现了共同进化,D正确。‎ ‎17.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农田的存在,增加了松鼠的活动空间 B. 生态通道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遗传多样性 C. 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生殖隔离 D. 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提供信息分析,森林斑块指的是农田中的森林,并通过人工通道相连;松鼠是适宜生存在树林中的动物,农田不适宜其生存。‎ ‎【详解】松鼠适宜生存环境是森林,因此农田的存在不利于松鼠的活动,缩小了其活动空间,A错误;生态通道有利于松鼠从农田进入适宜其生存的森林中去,因此利于保护该种松鼠的遗传多样性,B正确;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地理隔离,C错误;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不一定相同,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题干信息分析与了解森林斑块的含义,明确松鼠的生活习性是喜欢在树上活动,进而判断农田对其的影响。‎ ‎18.人们在1.5亿年前的沉积物中发现了已灭绝的剑尾动物化石,对每个个体背甲的长/宽比都进行了测量,这一长/宽比用S表示。在图中,p曲线表示1.5亿年前时该动物S值的分布。在1亿年前的沉积物中,在三个不同地点发现了三个不同剑尾动物的群体,图中a、b、c分别表示3种动物群体中S值的分布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在a、b、c三个群体中,最可能出现新种的是c,理由是变异类型最多,有可能出现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而形成新种 B. 在发现该动物的三个地区中,环境最可能保持不变的是a,理由是群体性状与1.5亿年前的群体p最相似 C. S值的变化实质是反映了基因频率的变化,这种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这种作用还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D. 要形成新的物种必须经过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三个环节 ‎【答案】D ‎【解析】‎ 据图分析可知,c种群的曲线出现了两个峰值,说明由于环境变化,变异类型增多,S值较大和S 值较小的类型具有更大的优势而得到保留,进化的结果很可能会形成有明显差异的两个新物种,A正确;a种群中曲线的峰值所对应的的S值与P曲线的峰值所对应的的S值是一致的(都是平均数),且a种群的种内差异更小,说明a种群生活的环境稳定,与其祖先生活的环境最相似,B正确;S值的变化实质是反映了基因频率的变化,这种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这种作用还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C正确;要形成新的物种必须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三个环节,D错误。‎ ‎19.研究小组对某公园的金鱼草种群进行调查及基因鉴定,得知红花(CC)金鱼草35株、粉红花(Cc)40株、白花(cc)25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金鱼草种群中全部C和c的总和构成其基因库 B. 不同花色数量的差异是由适应环境的变异造成的 C. 基因重组产生的粉红花为自然选择提供选择材料 D. 种群中C的基因频率为55%,Cc的基因型频率为40%‎ ‎【答案】D ‎【解析】‎ ‎【分析】‎ ‎1、一个生物种群的全部等位基因的总和称为基因库。‎ ‎2、在种群中,某一个等位基因的数目占这个基因可能出现的所有等位基因总数的比例,即为基因频率。‎ ‎3、每种基因型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比例就叫做基因型频率。‎ ‎【详解】金鱼草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的C和c基因构成基因库,A错误;不同花色数量的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错误;基因重组属于可遗传变异,为自然选择提供选择材料,C错误;种群中C的基因频率为:(35×2+40)/(35+25+40)×2=55%,Cc的基因型频率为:40/(35+25+40)=40%,D正确。故选D。‎ ‎20.某自由交配的种群在Ⅰ、Ⅱ、Ⅲ时间段都经历多次繁殖过程,定期随机抽取10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在Ⅰ、Ⅲ段内Aa的基因型频率不同 B. Ⅱ段发生剧变的原因是A突变为a C. 在Ⅱ段,AA个体比aa个体的适应能力强 D. Ⅰ→Ⅲ段过程中,该种群发生进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A、因为有100个个体,在I解答AA占40%,aa占20%,所以Aa占40%;在III段内aa占40%,AA占20%,所以Aa占40%,A错误;‎ B、II段发生剧变的原因是环境对生物的选择作用,B错误;‎ C、在II段因为AA个体数量是在逐渐下降的,而aa个体数量是在逐渐上升的,所以aa个体的适应能力比AA强,C错误;‎ D、在I段A基因频率为40%+20%=60%,在III段A基因频率为20%+20%=40%,所以该种群发生了进化,D正确。‎ 故选D。‎ ‎【点睛】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只要种群基因频率改变了生物就进化了。‎ ‎21.甲、乙两物种在某一地区共同生存了上百万年,甲以乙为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乙的进化可能与该地区环境变化有关 B. 物种乙的存在与进化会阻碍物种甲的进化 C. 若甲是动物,乙可能是植物,也可能是动物 D. 甲基因型频率改变可能引起乙基因频率的改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能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甲、乙的进化可能与该地区环境变化有关,A正确;物种乙的存在与进化会促进物种甲的进化,B错误;若甲是动物,乙可能是植物,也可能是动物,C正确;由于甲以乙为食,甲会对乙进行选择,因此甲基因型频率改变可能引起乙基因频率的改变,D正确。故选:B。‎ ‎【点睛】关键要把握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共同进化,一种生物的存在与进化不会阻碍另一种生物的进化。‎ ‎22.“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的“水土”是指生物生活的地理位置,物候环境。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生活在水中的单细胞生物,只能生活在水环境里,离开水环境后会休眠或死亡 B. 生活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地雀,喙的形状不同的原因是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 C. 初入青藏高原的人会发生头痛、乏力等症状,是因为低压、低氧导致体内缺氧 D. 生长在盐碱地的植物,根系能正常吸水的原因是根细胞中细胞液浓度较高 ‎【答案】B ‎【解析】‎ 生活在水中的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可以直接从水中获取所必需的养料和氧,并把废物直接排入水中。这些单细胞生物只能在水环境中生活,如果离开水环境,它们就会休眠或者死亡,A正确。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13种地雀有共同的祖先,喙形却各不相同,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群岛中不同的食物选择了不同喙形的种类,为自然选择的结果,B错误。初入青藏高原的人,由于低压、低氧导致体内缺氧,而出现细胞有氧呼吸供氧不足,不能为机体提供足够能量,内环境失去平衡,导致头痛乏力等症状,C正确。生长在盐碱地的植物,只有根细胞中细胞液浓度高于外界溶液浓度,根系才能正常吸水,D正确。‎ ‎23.下列关于生物变异和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 ‎ ‎①基因突变的有害或有利往往取决于环境条件  ‎ ‎②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形成生物的多样性  ‎ ‎③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 ‎④环境条件稳定时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 ‎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 ‎⑥基因重组明显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 A. 三项 B. 四项 C. 五项 D. 六项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综合考查生物变异和进化的相关知识,进而考查了把握知识之间内在联系,融会贯通,形成知识网的能力。‎ ‎【详解】①基因突变所导致性状改变,适应环境则有利,不适应环境则有害,所以有害或有利往往取决于环境条件,正确。  ‎ ‎②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共同进化导致生物的多样性,正确。 ‎ ‎③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表现型,进而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错误。 ‎ ‎④环境条件稳定时也有自然选择,同时突变也导致基因频率改变,错误。‎ ‎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错误。 ‎ ‎⑥基因重组使生物产生多样化的子代,有利于自然选择,明显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正确。‎ 选A。‎ ‎【点睛】现代生物进化论是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进化论的发展和完善,对它的理解要重视自然的作用:‎ 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外因;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生物和环境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基因突变的利害取决于环境的选择。‎ ‎24.现有一个非常庞大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从该种群中随机抽取若干个体,测得基因型为aa的个体所占比例为16%,若将该种群中aa的个体全部淘汰,剩余的个体随机交配,则下一代中aa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 A. 1/49 B. 2/‎49 ‎C. 4/49 D. 8/49‎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该种群遗传遵循哈代温伯格定律p2+2pq+q2=1,p+q=1,其中A的频率=p,a的频率=q,而基因型频率AA=p2,aa=q2,Aa=2pq。‎ ‎【详解】aa个体所占比例为16%,a的频率=40%,A的频率=60%,AA的频率=36%,Aa的频率=1-16%-36%=48%,如将aa个体淘汰,则该淘汰后种群中AA:Aa=3:4,此时,a的频率=4/7×2=2/7,则下一代中aa个体所占比例=2/7×2/7=4/49,故C项正确。‎ ‎【点睛】本题中aa个体的比例是解题突破口,由该比例可知a的频率,进而求出A的频率,然后再根据哈代温伯格定律p2+2pq+q2=1,得出AA与Aa的比例,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25.下图为“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解,其中②④⑤为细胞外液。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①和③细胞具体的内环境分别是血液、组织液和组织液 B. 若人长期营养不良,⑤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使图中②液体增加,引起组织水肿 C. ⑤中蛋白质含量比②和④中多,所以⑤的渗透压高于②和④‎ D. 高原地区缺氧,人体内产生的CO2增多,所以⑤的pH会明显下降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①表示血管壁细胞,②表示组织液,③表示组织细胞,④表示淋巴,⑤表示血浆,其中组织液、淋巴和血浆共同构成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即内环境。‎ ‎【详解】‎ 图中①表示血管壁细胞,其内环境为血浆和组织液;③表示组织细胞,其内环境为组织液,A错误;若人长期营养不良,⑤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则水分进入②组织液增多,导致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B正确;血浆中含有大量的血浆蛋白,因此其在成分上比组织液和淋巴含有的蛋白质多,但是血浆渗透压、组织液的渗透压以及淋巴的渗透压基本相等,C错误;高原地区缺氧,无氧呼吸增强,产生的乳酸增多,导致血浆的pH有所下降,但是血浆中有缓冲物质的存在,因此血浆的pH不会明显降低,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相关知识点,能够正确识别图中各个数字代表的成分或结构的名称,明确其中的②④⑤组成内环境。‎ ‎26.内环境成分复杂,下列选项中的物质全部存在于内环境中的是 A. 胰蛋白酶、Na+、ATP、葡萄糖 B. 甘油、DNA聚合酶、磷脂、胆固醇 C. 肝糖原、核苷酸、纤维素、氨基酸 D. CO2、胰岛素、尿素、抗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内环境,考查对内环境成分的识记。解答此题,应明确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可联系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结构、细胞代谢、遗传、调节等知识分析各物质存在于细胞内还是细胞外。‎ ‎【详解】正常情况下,胰腺分泌的胰蛋白酶进入消化道,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ATP在细胞内发挥作用,A项错误;DNA聚合酶在细胞内合成并发挥作用,磷脂在细胞内合成并参与细胞膜结构的组成,B项错误;肝糖原存在于肝细胞内,纤维素是植物特有的多糖,C项错误;CO2、胰岛素、尿素、抗体均可以出现在内环境中,D项正确。‎ ‎【点睛】内环境存在与不存在的化学物质举例归类 类别 物质举例 存在的 营养物质 无机盐、氨基酸、维生素、葡萄糖、甘油 代谢产物 淋巴因子、血浆蛋白、神经递质、激素、抗体、溶菌酶 代谢废物 二氧化碳、尿素 不存在的 细胞内特有 呼吸酶、血红蛋白、DNA聚合酶、糖原 细胞膜上的 载体、受体 消化道中的 消化酶 不被吸收的 麦芽糖、纤维素 ‎27.下列关于人体组织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 B. 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CO2可以进入组织液中 C. 组织液中的O2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中 D. 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 内环境及其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①内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②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 ‎【详解】血浆中的葡萄糖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组织液,再通过组织液进入全身各处的细胞,包括骨骼肌细胞,A正确;肝细胞生存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因此其代谢产生的CO2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到组织液中,B正确;氧气通过血红蛋白被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液,再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中,C正确;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属于无氧呼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而不发生在组织液中,D错误。故选D。‎ ‎28.如图为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及小肠绒毛内部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葡萄糖进入1的方式是协助运输 B. 3内液体渗透压过高可引起组织水肿 C. 由2携带的氧到心肌细胞内被利用,至少需要经过6层生物膜 D. 5内液体含有的蛋白质与3内一样多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1是小肠绒毛上皮细胞,2是红细胞,3是毛细血管,4是组织液,5是毛细淋巴管。‎ ‎【详解】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是方式是主动运输,A错误;血浆渗透压过低可以引起组织水肿,B错误;由红细胞携带的氧气到组织细胞内被利用,至少需要经过红细胞膜、毛细血管壁(2层膜)、组织细胞膜,线粒体膜(2层膜)共6层生物膜,C正确;与淋巴相比,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D错误。‎ ‎【点睛】熟悉题图中各部分结构和液体名称是解答本题的基础。‎ ‎29.下列因素中,可能引起人体组织水肿的是( ) ‎ ‎①毛细血管壁破损 ②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 ③淋巴管阻塞 ④花粉等过敏,引起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 ⑤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⑤ C. 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 ‎(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 ‎(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 ‎(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详解】①毛细血管管壁破损,部分血液外流,使局部组织液渗透压增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①正确;‎ ‎②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组织水肿,②正确;‎ ‎③淋巴管阻塞,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③正确;‎ ‎④花粉等过敏原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④正确;‎ ‎⑤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血浆蛋白渗出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⑤正确。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30.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要“媒介”,下列关于该“媒介”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麦芽糖属于小分子物质,可存在于该“媒介”中 B. 该“媒介”的稳态指的是理化性质的动态平衡 C. 该“媒介”pH稳定与HCO3-和HPO42-等离子有关 D. 调节该“媒介”稳态的系统是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 ‎【答案】C ‎【解析】‎ 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是内环境,麦芽糖会在人体消化道被水解成葡萄糖,而肠道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内环境的稳态主要是指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达到相对稳定,B错误。内环境pH值的稳定与缓冲物质HCO3-和 HPO42-‎ 等离子有关,C正确。调节内环境稳态的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参与的系统有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D错误。‎ 二.非选择题 ‎31.在一个鼠(2N)的种群中,鼠的毛色有野生型黄色(A)、突变型灰色(a1)和突变型黑色(a2)三种表现型,基因A对a1和a2为显性,a1对a2为显性,三种基因的形成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 ‎(1)由图可以看出DNA分子中碱基对的___________能导致基因突变。‎ ‎(2)基因a2控制的蛋白质肽链长度明显变短,这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_________,在细胞质中参与该蛋白质合成的核酸有_______。‎ ‎(3)杂合灰色鼠精巢中的一个细胞中含有2个a2基因,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此时该细胞可能含有 _____个染色体组。‎ ‎(4)有些杂合黄色小鼠的皮毛上出现灰色斑点,某同学推测这些小鼠发生了可遗传变异,这些小鼠的基因型是_________。请从可遗传变异的角度对这一现象做出合理解释。_______。‎ ‎【答案】 (1). 缺失、替换(答案不全不得分,答上增添不得分) (2). 翻译提前终止; (3). 转运RNA、信使RNA、核糖体RNA(答案不全不得分) (4). DNA发生了复制(染色体复制); (5). 1或2或4(缺一不得分) (6). Aa1 (7). 部分细胞A基因突变成了α1,表现为灰色(或部分细胞带有A基因的染色体片段缺失,使α1基因表现了出来)‎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主要是细胞分裂的间期;基因突变的特点是低频性、普遍性、少利多害性、随机性、不定向性。‎ ‎【详解】(1)由图可以看出DNA分子中碱基对的缺失、替换能导致基因突变。‎ ‎(2)基因a2控制的蛋白质肽链长度明显变短,这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翻译提前终止,在细胞质中参与该蛋白质合成的核酸种类是转运RNA、信使RNA、核糖体RNA。‎ ‎(3)杂合灰色鼠精巢中的一个细胞中含有2个a2基因,原因最可能是DNA发生了复制(染色体复制)。如果该细胞为精原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则含有4个染色体组;如果该细胞为精原细胞在有丝分裂中期,则含有2个染色体组;如果该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则含有1个染色体组。因此此时该细胞可能含有1或2或4个染色体组。‎ ‎(4)部分细胞A基因突变成了a1,表现为灰色,因此有些杂合黄色小鼠的皮毛上出现灰色斑点,其基因型为Aa1,或者部分细胞带有A基因的染色体片段缺失,使α1基因表现了出来。‎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基因突变的概念、特点、结果和意义,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的物质变化规律,理解基因突变与生物性状之间的关系,这是该题考查的难点。‎ ‎32.为了快速培育抗某种除草剂的水稻,育种工作者综合应用了多种育种方法,过程如下。请回答有关问题:‎ ‎(1)从对该种除草剂敏感的纯合二倍体水稻植株上取花药离体培养,诱导成____幼苗。理论上由该幼苗发育成的植株高度不育,原因是______________。‎ ‎(2)用γ射线照射上述幼苗,目的是__________,然后用该除草剂喷洒其幼叶,结果大部分叶片变黄,仅有个别幼叶的小片组织保持绿色,表明这部分组织具有__________。‎ ‎(3)取该部分绿色组织再进行组织培养,诱导植株再生后,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使染色体____,获得纯合___,移栽到大田后,在苗期喷洒该除草剂鉴定其抗性。‎ ‎【答案】 (1). 单倍体 (2). 其细胞内没有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时无法联会,不能形成可育配子 (3). 诱发基因突变 (4). 抗该除草剂的能力 (5). 数目加倍 (6). 二倍体 ‎【解析】‎ ‎【分析】‎ 育种方法中主要有: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其中能够快速培育新品种的方式有单倍体育种、诱变育种,因此本题考查了这两种育种方法的知识,同时考查多倍体育种的方法和遗传规律的应用。‎ ‎【详解】(1)花药离体培养是单倍体育种的基本手段,通过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幼苗,单倍体由于细胞内没有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时无法联会,不能形成可育配子,因此一般高度不育。‎ ‎(2)进行诱变育种时,常用射线、激光来诱导基因突变,从而获得抗某种除草剂的水稻;然后用该除草剂喷洒其幼叶,结果大部分叶片变黄,仅有个别幼叶的小片组织保持绿色,表明这部分组织具有抗该除草剂的能力。‎ ‎(3)体细胞突变必须经过无性繁殖才能保留该突变性状,所以需要经过组织培养,为了获得可育的植株,需用秋水仙素使染色体加倍,加倍获得的是纯合子。‎ ‎【点睛】本题考查单倍体育种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单倍体育种的过程和特点,理解秋水仙素的作用,把握诱变育种的方法和原理,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识记单倍体育种的过程和单倍体的特点是突破该题的关键。‎ ‎33.在一个海岛中,一种海龟中有的脚趾是连趾(ww),有的脚趾是分趾(Ww、WW),连趾便于划水,游泳能力强,分趾游泳能力较弱。若开始时,w和W的基因频率各为0.5,当岛上食物不足时,连趾的海龟更容易从海中得到食物。若干万年后,基因频率发生变化,W变为0.2,w变为0.8。‎ ‎(1)该种群中所有海龟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种群的________,基因频率变化后,从理论上计算,分趾海龟中杂合子占整个种群的比例为________。‎ ‎(2)该种群中海龟有多种多样的类型,其中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________,但由于变异是不定向的,因此只是产生了进化的原材料,进化的方向是由________决定的。‎ ‎(3)海龟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_(填“是”或“否”),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种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否产生了新的物种?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基因库 (2). 32% (3). 基因突变 (4). 自然选择 (5). 是 (6). 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 (7). 没有产生新的物种, 只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并没有产生生殖隔离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知该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主要考察基因库、种群基因频率,生物进化实质和物质形成的标志,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详解】(1)种群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该海岛中海龟的基因频率变化后,从理论上计算,分趾海龟中杂合子占整个种群的比例为2×0.2×0.8=32%。‎ ‎(2)该种群中海龟有多种多样的类型,其中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基因重组,因为可遗传的变异有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但因为没有新基因的产生,所以应是来源于基因重组。由于变异是不定向的,因此只是产生了进化的原材料,而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以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 ‎(3)因为原来w和W的基因频率各为0.5,若干万年后,基因频率发生变化,W变为0.2,w变为0.8,由此可知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的改变,所以发生了进化。‎ ‎(4)种群基因频率改变,但不代表产生了生殖隔离,而产生新物种必须形成生殖隔离,所以没有产生新的物种。‎ ‎34.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A、B、C、D表示四种体液,①②表示有关的物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D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_____________。‎ ‎(2)B体液经过循环汇人C中,B、C成分的最主要差别是C中______________。‎ ‎(3)C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其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的________、HPO42-等离子有关。‎ ‎(4)如果②代表O2,由体外进入到组织细胞需要____________(系统)协助完成;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________调节。‎ ‎(5)长期营养不良会导致血浆中___________含量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引起组织水肿。肝脏是形成尿素的主要场所,相对于肝脏内毛细血管动脉端,静脉端的尿素含量_________(填较高或较低)‎ ‎【答案】 (1). D (2). 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3). 无机盐、蛋白质 (4). HCO3 (5). 呼吸系统、循环系统 (6). 神经-体液-免疫 (7). 蛋白质 (8). 较高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图,题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图,B为单向循环、为淋巴;淋巴来自于组织液,回到血浆,故A为组织液,C为血浆,D为细胞内液,①为细胞排出的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的过程,②为细胞从外界获得的氧气等营养物质的过程。‎ ‎(1)体液分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构成内环境,题图A〜D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是D细胞内液。‎ ‎(2)题图中的B是淋巴、C是血浆,血浆和组织液的成分相近,两者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3)题图中的C是血浆,血浆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血浆的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4)如果②代表O2,由体外进入到组织细胞需要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协助完成;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目前普遍认为,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5)长期的营养不良就会导致血浆蛋白的合成减少,血浆的相对渗透压小于组织液渗透压, 引起组织水肿。肝脏是形成尿素的主要场所,尿素会分泌到组织液中,由静脉端出,动脉端进血管,因此静脉端的尿素含量较高。‎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