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9 发布 |
- 37.5 KB |
- 3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重庆八中2018-2019学年度(上)期末考试高二年级 生物试题 1. 下列四组生物中,细胞结构最相似的是( ) A. 变形虫、水绵、香菇 B. 烟草、草履虫、大肠杆菌 C. 小麦、番茄、大豆 D. 酵母菌、灵芝、豌豆 【答案】C 【解析】 小麦、番茄、大豆均为高等植物,所以细胞结构最相似,A变形虫是动物,B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D酵母菌是微生物,所以C选项正确。 2.关于蓝藻和蛔虫结构及代谢特征的比较,正确是 A. 蓝藻有叶绿体,蛔虫没有叶绿体 B. 蓝藻可以吸收利用CO2,蛔虫不能吸收利用CO2 C. 蓝藻是光能自养型生物,蛔虫是化能自养型生物 D. 蓝藻细胞进行有丝分裂,蛔虫细胞进行无丝分裂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以及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结构的区别,考生要能够识记生物的分类,并区分细胞结构的区别。考点较为基础,旨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 【详解】蓝藻为原核生物,原核生物只有唯一的细胞器核糖体,A错误;蓝藻能利用CO2进行光合作用,蛔虫是异养生物不能利用CO2,B正确;蛔虫是异养型生物,C错误;蓝藻是原核生物,进行的是二分裂,蛔虫细胞进行有丝分裂,D错误。 【点睛】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最本质的区别是有无以核膜为界的细胞核。 3.下列有关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蛋白质都是由2条或2条以上多肽链构成的 B. 高温使蛋白质变性是由于肽键的断裂造成的 C. 将抗体溶于NaCl溶液中会使其生物活性丧失 D. 蛋白质功能的多样性与其结构多样性密切相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蛋白质结构与功能。高温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盐析过程中蛋白质结构没有发生变化;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详解】多种蛋白质分子含有几条肽链,它们通过一定的化学键互相结合在一起,A错误;高温使蛋白质变性是由于高温使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变得伸展、松散,蛋白酶水解蛋白质是由于肽键的断裂造成的,B错误;抗体是蛋白质,盐析过程中蛋白质结构没有发生变化,活性没有丧失,C错误;蛋白质功能的多样性与其结构多样性密切相关,D正确。 【点睛】、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4.下列有关生物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甲基绿吡罗红染色剂能使细胞质中的RNA呈现绿色 B. 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观察质壁分离无需染色 C. 提取绿叶中的色素时要加入SiO2以防止色素遭到破坏 D. 可用重铬酸钾溶液来检测酵母菌培养液中CO2的产生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叶绿素的提取,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等生物实验。 【详解】甲基绿吡罗红染色剂能使细胞质中的RNA呈现红色,DNA呈现绿色,A错误; 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液泡为紫色,观察质壁分离无需染色,B正确;提取绿叶中的色素时要加入CaCO3以防止色素遭到破坏,加入SiO2使研磨更充分,C错误;可用酸性的重铬酸钾溶液来检测酵母菌培养液中酒精的产生,可用澄清石灰水检测CO2的产生,D错误;故正确的应选B。 5.将有关生物材料直接制成临时装片,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A. 菠菜叶肉细胞中具有多个叶绿体 B. 花生子叶细胞中存在多个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C. 人口腔上皮细胞中线粒体数目较多 D. 洋葱内表皮细胞绿色的DNA和红色的RNA清晰可见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教材有关观察类的实验内容,主要考察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能力。 【详解】菠菜叶片下表皮保卫细胞中具有多个绿色的叶绿体,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A正确;花生子叶细胞中存在多个脂肪颗粒,本身不呈现颜色,苏丹Ⅲ染色出现橘黄色,B错误;细胞中的线粒体需要用健那绿染色后才能看到,C错误;洋葱内表皮细胞DNA和RNA需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染色后才显示绿色和红色,D错误。 【点睛】细胞内的线粒体,一般来说是均匀分布的,但会向代谢旺盛的部位移动,以提供足够的能量。 6.真核细胞单位面积的核孔数目与细胞类型和代谢水平有关。以下细胞中核孔数目最少的是 A. 胰腺细胞 B. 造血干细胞 C. 唾液腺细胞 D. 口腔上皮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核孔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信息获取的能力与综合运用能力。 【详解】胰腺中胰岛细胞分为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分别分泌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代谢水平较高,所以核孔数量较多,A不符合题意;造血干细胞可分化为血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代谢水平较高,核孔数量较多,B不符合题意;唾液腺细胞分泌唾液,故代谢水平较高,C不符合题意;口腔上皮细胞为高度分化的细胞,通常不具备细胞周期,分泌活动也不剧烈,代谢水平不高,所以口腔上皮细胞核孔数目最少,D符合题意。 【点睛】核膜是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界膜,但核膜不连接,上有许多小孔,它能够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7.下列关于细胞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甘油虽然是极性分子,仍然可以自由扩散通过细胞膜 B. 细胞膜的糖被在细胞间具有识别作用 C. 细胞膜内外两侧结合的蛋白质的种类有差异 D. 载体蛋白是镶在细胞膜内外表面的蛋白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甘油是极性分子,能以自由扩散的方式通过细胞膜,A正确;细胞膜的糖被在细胞间具有识别作用,B正确;细胞膜外侧有糖蛋白,细胞膜内侧没有,故细胞膜内外两侧结合的蛋白质的种类有差异,C正确;载体蛋白在细胞膜的分布形式有镶嵌、贯穿和覆盖等形式,D错误。 【点睛】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还有少量的糖类,细胞膜的功能:(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3)进行细胞间的物质交流. 8.下列关于真核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性激素是由内质网合成的 B. 线粒体可将葡萄糖氧化分解成CO2和H2O C. 膜蛋白的形成与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有关 D. 内质网既参与物质合成,也参与物质运输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较为基础,考查细胞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详解】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脂质,其是由内质网合成的,A正确;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是在细胞质基质进行的,线粒体只能将丙酮酸进一步分解,B错误;膜蛋白的形成需要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及线粒体等多种细胞器的参与,C正确;内质网既可以参与物质合成(脂质),也可参与物质运输(分泌蛋白等),D正确。 【点睛】分泌蛋白最初是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由氨基酸形成多肽,然后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内质网以“出芽”形式形成囊泡,包裹着要运输的蛋白质到达高尔基体,并实现膜融合,在此时,对蛋白质进一步修饰加工,然后再形成囊泡,移动到细胞膜,再次实现膜融合,并将蛋白质分泌到细胞外。 9.下面关于物质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一些大分子可通过核孔进出细胞 B. 小分子物质不能通过胞吞或胞吐进出细胞 C. 细胞内物质通过囊泡的运输需要消耗能量 D. 葡萄糖进入细胞既可顺浓度梯度也可逆浓度梯度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物质运输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详解】一些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和RNA可以通过核孔进出细胞核,A正确;小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也可能是胞吐和胞吞,如神经递质,B错误;囊泡运输依赖膜的流动性且要消耗能量,C正确;葡萄糖进入人体细胞的方式有主动运输(如葡萄糖进出小肠上皮细胞)和协助扩散(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所以葡萄糖可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也可逆浓度梯度进入细胞,D正确。 【点睛】大分子物质通过核孔进出细胞核具有选择性,如DNA分子就不能通过核孔出细胞核。 10. 关于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植物细胞的胞间连丝具有物质运输的作用 B. 动物细胞间的黏着性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 C. 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可用于细胞内的吸能反应 D. 哺乳动物的细胞可以合成蔗糖,也可以合成乳糖 【答案】D 【解析】 胞间连丝是贯穿细胞壁沟通相邻细胞的细胞质连线,为植物细胞间物质运输与信息传递的重要通道,A正确;动物细胞间的黏着性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如癌细胞膜表面糖蛋白含量减少,细胞的黏着性降低,B正确;ATP是直接能源物质,细胞内的吸能反应需要的能量由ATP水解提供,C正确;蔗糖是植物细胞特有的二糖,动物细胞不能合成蔗糖,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基础,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1.紫色洋葱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正确图示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紫色洋葱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液泡的体积变小,所以液泡中的色素浓度变大,紫色变深,而细胞质中没有色素,故颜色为无色,细胞核位于液泡的外面,故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质壁分离的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2.关于制作玻片标本后在显微镜下观察。下面的实验过程错误的是 A. 脂肪鉴定:切取子叶薄片→染色→去浮色→观察 B. 有丝分裂观察:解离根尖→染色→漂洗→制片→观察 C. 质壁分离现象:撕取鳞片叶表皮→制片→观察→滴加蔗糖溶液→观察 D. 还原糖的鉴定:向试管内注入苹果组织样液→加入刚配制的斐林试剂→将试管放入水浴中加热→观察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检测脂肪的实验、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观察质壁分离实验、观察线粒体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材料的选择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注意积累。 【详解】脂肪鉴定实验的步骤为:切取子叶薄片→染色→去浮色→制片→观察,A正确;观察有丝分裂实验的步骤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观察,B错误;观察质壁分离实验的步骤为:撕取鳞片叶表皮→制片→观察→滴加蔗糖溶液→观察,C正确;还原糖的鉴定:向试管内注入苹果组织样液→注入刚配制的斐林试剂→放入盛有开水的烧杯中并加热→观察,D正确。 【点睛】斐林试剂的使用方法:一般将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体积混合(或在2mL甲液中滴4~5滴乙液),再将混合后的斐林试剂倒入待测液,水浴加热或直接加热。如待测液中存在还原糖,则呈现砖红色沉淀;如待测液中不存在还原糖,则仍然呈蓝色。 13.细菌紫膜质是一种膜蛋白,ATP合成酶能将H+ 势能转化为ATP中的化学能。科学家分别将细菌紫膜质和ATP合成酶重组到脂质体(一种由磷脂双分子层组成的人工膜)上,在光照条件下,观察到如下图所示的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甲图中H+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B. ATP合成酶不能将光能直接转化为ATP中的化学能 C. ATP合成酶既具有催化作用也具有运输作用 D. 破坏跨膜H+浓度梯度对ATP的合成无影响 【答案】D 【解析】 据图甲分析,H+跨膜运输需要细菌紫膜质(一种膜蛋白)的协助,且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为主动运输方式,A正确;ATP合成酶不能将光能直接转化为ATP中的化学能,而是将H+势能转化为ATP中的化学能,B正确;根据图丙分析,ATP合成酶能够催化ATP的合成,且能够H+将运出细胞,C正确;图丙中H+是顺浓度梯度运出细胞的,因此破坏跨膜H+浓度梯度会影响ATP的合成,D错误。 14.下列关于物质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温度不仅影响主动运输的速率也影响被动运输的速率 B. 抑制细胞膜上载体的作用会阻碍性激素进入细胞 C. 细胞主动运输物质的结果是使物质在细胞膜内外浓度趋于相等 D. 葡萄糖从红细胞外运入红细胞内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物质运输的相关知识,对于物质运输方式的综合理解应用,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详解】温度会改变细胞膜上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的运动速度,故温度不仅影响主动运输的速率也影响被动运输的速率,A正确;性激素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B错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一般是逆浓度运输,往往会使膜内外浓度差增大,C错误;葡萄糖从红细胞外运入红细胞内的过程属于协助扩散,D错误。 【点睛】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有跨膜运输和非跨膜运输,跨膜运输包括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被动运输又分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非跨膜运输包括胞吐和胞吞,依赖于膜的流动性;细胞对物质的吸收具有选择性与细胞膜上的磷脂和蛋白质有关。 15. 下列与呼吸作用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人剧烈运动时呼出的一部分CO2由细胞质基质产生 B. 包扎伤口应用消毒的透气纱布,防止厌氧菌感染 C. 盆栽时应及时松土,避免无氧呼吸烂根 D. 种子晒干保持可降低细胞呼吸,延长贮存时间 【答案】A 【解析】 人剧烈运动会有部分进行无氧呼吸,但无氧呼吸产生的是乳酸,产生二氧化碳的是在线粒体,A错误。包扎伤口应用消毒的透气纱布,是为了防止厌氧菌进行无氧呼吸而感染伤口,B正确。盆栽时应及时松土,避免无氧呼吸产生酒精而产生烂根现象,C正确。种子晒干保持可降低细胞呼吸,减少有机物消耗且延长贮存时间,D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名师点睛】O2浓度对细胞呼吸的影响 (1)机理:O2是有氧呼吸所必需的,且O2对无氧呼吸过程有抑制作用。 (2)呼吸方式的判断 ①O2浓度=0时,只进行无氧呼吸。 ②0<O2浓度<10%时,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③O2浓度≥10%时,只进行有氧呼吸。 (3) 16.将含酵母菌的葡萄糖溶液均分为4份,分别置于甲、乙、丙、丁四种条件下培养,测得CO2和O2体积变化的相对值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条件下,细胞呼吸的产物除CO2外,还有乳酸 B. 乙条件下,有氧呼吸比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多 C. 丙条件下,细胞呼吸产生的ATP最少 D. 丁条件下,产物中的CO2全部来自线粒体 【答案】D 【解析】 A.甲条件下,没有消耗氧气,无氧呼吸的产物除CO2外,还有酒精。 B.乙条件下,消耗氧气是3,产生的二氧化碳也是3就是有氧呼吸的强度,因此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是为1/2。产生二氧化碳为8,无氧呼吸放出的二氧化碳5,因此,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是为2、5。有氧呼吸比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少。 C.甲条件下, 细胞呼吸产生的ATP最少。 D.丁条件下,只能进行有氧呼吸,产物中的CO2是第二阶段,场所是线粒体。D正确。 17. 下列有关叶绿体及光合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破坏叶绿体外膜后,O2不能产生 B. 植物生长过程中,叶绿体内各种色素的比例保持不变 C. 与夏季相比,植物在冬季光合速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光照时间缩短 D. 离体的叶绿体质中添加ATP、NADPH和CO2后,可完成暗反应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植物光合作用的有关内容。植物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进行,暗反应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因此破坏叶绿体外膜,不影响O2 的产生,A错;植物生长过程中, NADPH 叶绿体中色素的比例会随植物生长期、光照、温度等的变化而变化,B错;与夏季相比,植物在冬季叶绿体中色素的比例会随植物生长期、光照、温度等的变化而变化;与夏季相比,光合速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温度降低和光照减弱。C错;离体的叶绿体基质中含有与暗反应有关的酶,获得ATP、NADPH和CO2后,可完成暗反应,D 正确。故本题选D。 18.将一植物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置于室外进行培养,假定玻璃罩内植物的生理状态与自然环境中相同。用CO2浓度测定仪测得了该玻璃罩内CO2浓度的变化情况,绘制成如图的曲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D点时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和细胞呼吸强度相等 B. D点较B点CO2浓度高,是因为D点温度高,使植物细胞呼吸强 C. H点CO2浓度最低,说明此时植物对CO2的吸收量多,光合作用最强 D. CO2浓度下降从DE段开始,说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是从D点开始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和曲线分析能力。 【详解】CO2浓度下降从DE段开始,是因为呼吸速率小于光合速率,D点表示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光合作用在D点之前就开始进行,只是此前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A正确、D错误;D点较B点CO2浓度高,是因为D之前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CO2积累,B错误;H点CO2最低,是由于D点之后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玻璃罩内CO2被吸收多,剩余量减少导致,而非此刻光合作用最强,C错误。 【点睛】玻璃罩内CO2浓度的变化情况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关,上升表明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下降表明呼吸速率小于光合速率。 19.下列有关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给水稻提供14CO2,则14C的转移途径是:14CO2→14C3→(14CH2O) B. 给水稻提供14CO2,则其根细胞在缺氧环境有可能出现14C2H5OH C. 给水稻提供H218O,则18O不会出现在光合作用生成的葡萄糖中 D. 给水稻提供H218O,则18O可能出现在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实验为素材,考查细胞呼吸、光合作用等知识,旨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与综合运用能力。 【详解】给水稻提供14CO2,则14C在光合作用的转移途径大致是:14CO2→14C3→(14CH2O),A正确;给水稻提供14CO2,14C在水稻光合作用过程中的转移途径大致是:14CO2→14C3→14C6H12O6,根细胞在缺氧状态下进行无氧呼吸时,14C6H12O6会分解形成14C2H5OH,B正确;给水稻提供H218O ,则呼吸过程中各元素的来源和去向按照如下关系进行:,所以18O2标记以后放射性元素首先出现在水中,水又可以作为反应物,如果水作为反应物,那么放射性元素又可以出现在二氧化碳中,D正确;含放射性元素的二氧化碳继续进行光合作用,则18O会出现在光合作用生成的葡萄糖中,C错误。 【点睛】同位素用于追踪物质运行和变化过程时,叫做示踪元素。用示踪元素标记的化合物,其化学性质不变。科学家通过追踪示踪元素标记的化合物,可以弄清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这种科学研究方法叫做同位素标记法。 20.关于人体造血干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造血干细胞与成熟红细胞中的酶存在差异 B. 造血干细胞分化为成熟红细胞的过程是可逆的 C. 健康成年人的造血干细胞主要存在于其骨髓中 D. 造血干细胞分化形成的红细胞和白细胞寿命不同 【答案】B 【解析】 造血干细胞可增殖分化为成熟红细胞,由于在细胞分化过程中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导致造血干细胞与成熟红细胞中的酶存在差异,A 项正确;造血干细胞分化为成熟红细胞的过程是不可逆的,B项错误;健康成年人的造血干细胞主要存在于其骨髓中,C项正确;造血干细胞分化形成的红细胞和白细胞寿命不同,是细胞分化的结果,D项正确。 21.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胚胎细胞中存在与细胞凋亡有关的基因 B. 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在正常细胞中不表达 C. 真核细胞不存在无丝分裂这一细胞增殖方式 D. 细胞分化过程中蛋白质种类和数量未发生改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生命历程中相关变化,考点基础,旨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与识记能力。 【详解】人体所有细胞中都存在与细胞凋亡有关的基因,A正确;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为控制细胞正常分裂的基因,故在正常细胞中会表达,B错误;真核细胞的增殖方式包括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C错误;细胞分化过程中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蛋白质种类和数量会发生改变,D错误。 【点睛】一般情况下,细胞分化过程是不可逆的,然而,在某些条件下,分化了的细胞也不稳定,其基因表达模式也可以发生可逆性变化,又回到其未分化状态,这一过程称为去分化(脱分化)。 22.下图为某一哺乳动物(2n)生殖发育过程中不同细胞的分裂方式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①②③④中都有同源染色体 B. 一般不用该生物的性腺作为观察减数分裂的实验材料 C. ①细胞在分裂末期形成细胞板,分裂成两个子细胞 D. 图②所处时期中正在发生交叉互换 【答案】B 【解析】 【分析】 ①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②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排布于细胞中央,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③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④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图中①②③细胞中具有同源染色体,④没有同源染色体,A错误;通常选用雄性动物的性腺观察减数分裂的实验材料,图示动物为雌性个体,B正确;该系列图象为哺乳动物细胞分裂图象,不会出现细胞板,C错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发生在四分体时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而图②所处时期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D错误。 【点睛】解答此题需要明确细胞周期的概念,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23.下列关于“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内染色体的存在状态可作为判断有丝分裂各时期的依据 B. 观察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可看到赤道板和染色体 C. 观察时可选一个细胞持续观察它的整个分裂过程 D. 统计视野中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数可计算细胞周期长短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步骤、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详解】细胞内染色体的存在状态可作为判断有丝分裂各时期的依据,A正确;赤道板是一个假想平面,无法在显微镜下观察到,B错误;细胞在解离时已经死亡,无法持续观察它的整个分裂过程,C错误;细胞周期中,间期所占时间长,分裂期所占时间短,故应统计洋葱根尖各分裂时期的细胞数目,推测其在细胞周期中所占比例,进而计算周期长短,D错误。 【点睛】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步骤:选材、解离(使细胞分离)、漂洗(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染色(龙胆紫或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压片(使细胞分散)、观察。 24.下列有关细胞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不同生物的细胞大小和数目不同,但细胞周期长短相同 B. 同一生物不同组织的细胞周期长短相同,且分裂间期均比分裂期长 C. 在分裂期加入DNA合成抑制剂,有丝分裂产生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母细胞相同 D. 用蛋白质合成抑制剂处理分裂间期细胞,不影响其进入分裂期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周期和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不同生物的细胞大小和数目不同,其细胞周期长短也不相同,A错误;同一生物各种组织的细胞周期长短不完全相同,B错误;分裂间期完成DNA分子的复制故在分裂期加入DNA合成抑制剂对DNA数目无影响,则有丝分裂产生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母细胞相同,C正确;用蛋白质合成抑制剂处理分裂间期细胞,会影响相关酶的合成,故会影响其进入分裂期,D错误。 【点睛】有丝分裂过程: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5.下列关于哺乳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考虑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有丝分裂过程中没有X染色体与Y染色体的联会分离 B.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都有X染色体与X染色体的分离 C. 次级精母细胞中含有的X染色体可能是1、2或4条 D. 次级精母细胞中含有的Y染色体可能是0、1或2条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对两者进行比较,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各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详解】只有减数分裂的过程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有丝分裂过程中没有X染色体与Y 染色体的分离,A正确;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后,都有X染色体与X染色体的分离,B正确;由于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X与Y分离,所以次级精母细胞中含有的X或Y染色体可能是0、1(着丝点没有分裂)或2(着丝点分裂后)条,C错误,D正确。 【点睛】有丝分裂全过程均有同源染色体,但同源染色体之间没有联会、分离等相关行为。 26.下图为细胞周期中细胞核的变化,此过程 A. 发生在细胞分裂期的末期,核膜再度合成 B. 发生在细胞周期的分裂间期,染色质复制 C. 发生在细胞分裂期的前期,核膜逐渐解体 D. 发生在细胞分裂期的中期,染色体螺旋变粗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细胞中的每条染色体包含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有部分核膜,应为前期。 考点:细胞有丝分裂的特征 点评:结合图像考查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征,所以学生需熟练掌握各时期的特征才可做出判断。 27.孟德尔探索遗传规律时,运用了“假说—演绎”法,该方法的基本内涵是:在观察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证明假说。下列有关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提出的问题是建立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基础上的 B. 孟德尔的假说合理地解释了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的性状分离现象 C. “演绎推理”的过程是指完成测交实验并统计结果的过程 D. “测交实验”是对推理过程及结果进行的检验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假说演绎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理解能力与综合运用能力。 【详解】孟德尔进行杂交实验时,选用的是纯合亲本,且F1只有一种性状,而F1自交后代又出现了两种性状,而后提出假说,合理的解释了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的性状分离现象, A、B正确;演绎推理是指若用子一代与隐性纯合亲本进行杂交,预测其后代应出现高矮为1:1的分离比,C错误;“测交实验”是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对测交实验的结果进行理论预测,看真实的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期是否一致,证明假说是否正确,所以“测交实验”是对推理过程及结果进行的检验,D正确。 【点睛】假说演绎推理,实质上是一种解释归纳推理,即通过归纳得到的结论只能是一个假说,这个假说的合理性有多大,即归纳所得结论的可靠性有多大,需要接受事实的检验。如果假说能够合理地解释已知的或可预测的经验事实,则假说的确证度就增大。 28.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会导致子二代不符合3∶1性状分离比的情况是 A. 显性基因相对于隐性基因为完全显性 B. 子一代产生的雌配子中2种类型配子数目相等,雄配子中也相等 C. 子一代产生的雄配子中2种类型配子活力有差异,雌配子无差异 D. 统计时子二代3种基因型个体的存活率相等 【答案】C 【解析】 【分析】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若显性基因相对于隐性基因为完全显性,则子一代为杂合子,子二代性状分离比为3:1,A正确;若子一代雌雄性都产生比例相等的两种配子,则子二代性状分离比为3:1,B正确;若子一代产生的雄配子中2种类型配子活力有差异,雌配子无差异,则子二代性状分离比不为3:1,C错误;若统计时,子二代3种基因型个体的存活率相等,则表现型比例为3:1,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弄清楚子一代的基因型、表现型以及子二代基因型、表现型比例成立的前提条件。 2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孟德尔定律支持融合遗传的观点 B. 孟德尔定律描述的过程发生在有丝分裂中 C. 按照孟德尔定律,AaBbCcDd个体自交,子代基因型有16种 D. 按照孟德尔定律,对AaBbCc个体进行测交,测交子代基因型有8种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详解】孟德尔定律认为遗传因子是独立存在,不支持融合遗传的观点,A错误;孟德尔定律描述的过程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B错误;按照孟德尔定律,AaBbCcDd个体自交,子代基因型有3×3×3×3=81种,C错误;按照孟德尔定律,对AaBbCc个体进行测交,测交子代基因型有2×2×2=8种,D正确。故选D。 【点睛】对于两对或多对性状,可先研究每一对性状的基因型种类,然后再把它们组合起来。 30. 某二倍体植物中,抗病和感病这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要确定这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应该选用的杂交组合是 A. 抗病株×感病株 B. 抗病纯合体×感病纯合体 C. 抗病株×抗病株,或感病株×感病株 D. 抗病纯合体×抗病纯合体,或感病纯合体×感病纯合体 【答案】C 【解析】 判断性状的显隐性关系的方法有1、定义法——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个体进行正反交,子代表现出来的性状就是显性性状,对应的为隐性性状;2、相同性状的雌雄个体间杂交,子代出现不同于亲代的性状,该子代的性状为隐性,亲代为显性。故选C。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显隐性的判断,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31.将某种绿色植物的叶片,放在特定的实验装置中。研究在10℃的、20℃的温度条件下,分别置于黑暗和5klx、10klx条件下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结果如下图所示(横坐标为时间,单位:小时),对以上结果分析正确的是: A. 20℃的时的呼吸速率是10℃的时的4倍 B. 在10℃、5klx的光照下,每小时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是3mg C. 在5klx光照下,10℃时积累的有机物比20℃时少 D. 在20℃、10klx光照下,每小时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是6mg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以及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因素。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分析、理解图表资料和解答有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考查学生运用简单的化学计算,定量地解释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详解】由左图可知,黑暗条件下氧气吸收量即为该植物的呼吸速率,故该叶片20℃时的呼吸速率是10℃时的2倍,A错误;该叶片在10℃、5klx的光照下,每小时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量是6÷2=3mg,该条件下每小时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量是1÷2=0.5mg,因此每小时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是3.5mg,B错误;由右图纵坐标“氧气的释放量”可代表光合作用有机物的积累量,因此该叶片在5klx光照下,10℃时积累的有机物比20℃时多,C错误;该叶片在20℃、10klx光照下,每小时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量是10÷2=5mg,且此温度下植物的呼吸作用每小时消耗氧气量为2÷2=1mg,故在20℃、10klx光照下,每小时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是5+1=6mg,D正确。 【点睛】解答此题需要透彻理解下列关系:植物的总光合速率(氧气的产生量)=净光合速率(氧气的释放量)+呼吸作用 32.如图表示某动物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与核DNA数目比的变化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ab段细胞中核糖体的活动很活跃 B. be段的细胞可能发生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 C. 处于cd段的细胞可以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D. 形成de段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段曲线形成的原因或所代表的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详解】ab段表示G1期,此时主要进行蛋白质合成,故细胞中核糖体的活动很活跃,A正确;bc段可表示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主要进行DNA分子的复制,而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B错误;cd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两个DNA分子,可表示G2期、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故细胞可以不存在同源染色体,C正确;de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由2变为1,其形成原因是着丝点的分裂,D正确。 【点睛】理清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的变化规律是解题关键。 33.图甲是某生物的一个精细胞,根据染色体的类型和数目,判断图乙中与其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的有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甲图可知,形成该细胞的过程中,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因此甲③可能是由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的两个精细胞;甲和①是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形成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因此图中①②③④,可能是①③与甲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B正确。 【考点定位】减数分裂 34.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小球做遗传规律模拟实验。甲同学每次分别从Ⅰ、Ⅱ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乙同学每次分别从Ⅲ、Ⅳ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每人将抓取的小球分别放回原来小桶后,再多次重复。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甲同学的实验模拟了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 B. 乙同学的实验模拟了控制不同性状基因的自由组合过程 C. 实验中每只小桶内两种小球的数量和小球总数必须相等才与实际情况相符 D. 甲、乙重复多次实验后,Dd和AB组合的概率分别约为1/2和1/4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的模拟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甲同学模拟的是遗传因子的分离和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乙同学模拟的是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过程,故A、B正确;实验中每只小桶内两种小球的数量必须相等,但每只小桶内小球的总数不一定要相等,C错误;根据基因分离定律,甲同学的结果为Dd占1/2,根据自由组合定律,乙同学的结果中AB占1/4, D正确。 【点睛】根据统计学的原理,重复越多,结果越准确,故该实验通常要重复50-100次。 35.已知某闭花受粉植物高茎对矮茎为显性,红花对白花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用纯合的高茎红花与矮茎白花杂交,F1自交,播种所有的F2,假定所有的F2植株都能成活,F2植株开花时,拔掉所有的白花植株,假定剩余的每株F2自交收获的种子数量相等,且F3 的表现性符合遗传的基本定律。从理论上讲F3中表现白花植株的比例为 A. 1/4 B. 1/6 C. 1/8 D. 1/16 【答案】B 【解析】 假设红花显性基因为R,白花隐性为r, F1全为红花Rr, F1自交,所得F2红花的基因型为1/3RR,2/3Rr,去掉白花,F2红花自交出现白花的比例为2/3﹡1/4=1/6 36.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开花时顶端为雄花,叶腋处为雌花,间行均匀种植时可接受本植株的花粉,也能接受其他玉米植株的花粉。玉米植株为杂合子时具有杂种优势,即F1(杂合子)表现出的某些性状或综合性状优越于其亲本品种(纯系)的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玉米作为遗传学材料相比豌豆,杂交过程可省去人工去雄环节 B. 玉米杂交种(F1)的杂种优势明显,但F2会出现杂种优势衰退现象,原因是F1产生配子时发生了等位基因的分离 C. 若玉米大粒杂种优势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对杂种子一代(F1)分别进行自然状态授粉和人工控制自交授粉,所有的种子均正常发育,则收获的F2代中杂种优势衰退率不同 D. 若玉米某杂种优势性状由独立遗传的n对基因控制,且亲本n对基因都杂合,则种植一年后表现衰退(n对基因都纯合时才表现为衰退)的概率为1/2n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以玉米为背景,考查杂交实验的相关过程及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应用等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理解能力与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详解】由题干信息可知,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故杂交过程可省去人工去雄环节,A正确;在农业生产时,玉米杂交种(F1)的杂种优势明显,但是F2会出现杂种优势衰退现象,这可能是F1产生配子时发生了基因分离,使F2出现性状分离,杂合子:纯合子=1:1,即出现一定比例纯合子所致,B正确;据题意可知,只有杂合子才能表现杂种优势;则自然状态授粉,进行的是随机交配,因此不管种植多少年,三种基因型的比例均为1/4A1A1、1/2A1A2、1/4A2A2,只有A1A2表现为杂种优势,因此衰退率为1/2;人工控制自交授粉,自交产生的子二代后代分别为1/4A1A1、1/2A1A2、1/4A2A2,杂种优势衰退率也为1/2,C错误;若玉米某杂种优势性状由独立遗传的n对基因控制,且亲本n对基因都杂合,则种植一年后表现衰退的概率为1/2n,D正确。 【点睛】两者的杂交优势衰退率不同将会出现在F2代,此时自然状态受粉的衰退率依旧为1/2,而人工自交授粉的3/8A1A1、1/4A1A2、3/8A2A2,衰退率为3/4。 37.已知绵羊角的表现型与基因型的关系如下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基因型 HH Hh hh 公羊的表现型 有角 有角 无角 母羊的表现型 有角 无角 无角 A. 若双亲无角,则子代全部无角 B. 若双亲有角,则子代全部有角 C. 若双亲基因型为Hh,则子代有角与无角的数量比为1∶1 D. 绵羊角的性状遗传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答案】C 【解析】 双亲无角,如果母本是Hh,则子代雄性个体中会出现有角,A错误;双亲有角,如果父本是Hh,母本是HH,则子代中雌性个体Hh会出现无角,B错误;双亲基因型为Hh,则子代雄性个体中有角与无角的数量比为3:1,雌性个体中有角与无角的数量比为1:3,所以子代有角与无角的数量比为1:1,C正确;绵羊角的性状遗传符合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在减数分裂过程,等位基因Hh发生分离,D错误。 【点睛】 本题属于从性遗传,从性遗传是指由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表现型上受个体性别影响的现象.如绵羊的有角和无角受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有角基因H为显性,无角基因h为隐性,在杂合体(Hh)中,公羊表现为有角,母羊则无角,这说明在杂合体中,有角基因H的表现是受性别影响的。 38.人体肤色的深浅受A、a和B、b两对基因控制,这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A、B可以使黑色素增加,两者增加的量相等,并且可以累加,基因a和b与色素的形成无关。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人与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人结婚,下列关于其子女肤色深浅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子女可产生三种表现型 B. 与亲代AaBb肤色深浅一样的有1/4 C. 肤色最浅的孩子的基因型是aaBB D. 与亲代AaBB表现型相同的有3/8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为自由组合定律中数量性状的考查,旨在考查考生信息获取的能力与综合运用能力,难度较大,要求考生综合分析。 【详解】根据亲本的基因型可知,子女中显性基因的数量可以是4个、3个、2个或1个,所以子女可产生四种表现型,A错误;根据亲本的基因型可知,根据亲本的基因型可知,与亲代AaBb皮肤颜色深浅一样子女的基因型有AaBb和aaBB,他们出现的比例分别是1/4和1/8,所以与亲代AaBb表现型相同的有3/8,B错误;根据亲本的基因型可知,子女中肤色最浅的孩子的基因型是aaBb,C错误;根据亲本的基因型可知,与亲代AaBB表现型相同的子女的基因型有AaBB和AABb,他们出现的比例分别是1/4和1/8,所以与亲代AaBB表现型相同的有3/8,D正确。 【点睛】正确解答此题需要把握(1)累加效应;(2)亲本的基因型。 39.小麦抗病(B)和无芒(R)分别对感病(b)和有芒(r)为显型,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现将抗病无芒小麦和感病有芒小麦杂交得到的F1自交,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抗病无芒: 抗病有芒:感病无芒:感病有芒=9: 15:15:25,则亲本的基因型为 A. BBRR×bbrr B. BBRr×bbrr C. BbRR×bbrr D. BbRr×bbrr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抗病无芒小麦的基因型为B_R_,感病有芒小麦的基因型为bbrr,两者杂交子二代抗病无芒∶抗病有芒∶感病无芒∶感病有芒=9∶15∶15∶25,,分别考虑两对性状,子二代抗病:感病约等于1:2,说明子一代Bb:bb=1:1,则亲本相关基因型为Bb、bb;有芒:无芒约等于2:1,同理说明亲本相关基因型有Rr、rr两种,所以亲本基因型为BbRr×bbrr,故选D。 40.果蝇的体色有黄身(H)、灰身(h)之分,翅形有长翅(V)、残翅(v)之分。现用两种纯合果蝇杂交得F1,F1中得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得F2,因某种精子没有受精能力,导致F2的4种表现型比例为5:3:3: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果蝇体色和翅形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 亲本果蝇的基因型是HHvv和hhVV C. 不具有受精能力的精子基因组成是HV D. F2黄身长翅果蝇中双杂合子的比例为2/5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9:3:3:1的形式,旨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信息获取的能力及综合运用能力,难度较大,综合性强。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用两种纯合果蝇杂交,F2出现4种类型且比例为5:3:3:1,是9:3:3:1的特殊情况之一,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F1的基因型是HhVv,亲本果蝇的基因型是HHVV与hhvv或HHvv与hhVV,由于已知果蝇有一种精子不具有受精能力,而F2比例为5:3:3:1,说明该精子的基因组成为HV,所以亲本的基因型为只能是HHvv与hhVV,B、C正确;F2黄身长翅果蝇的基因型是HhVV、HHVv、HhVv,比例为1:1:3,所以双杂合子的比例为3/5,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记9:3:3:1的组合形式,并准确把握并理解题干信息“某种精子没有受精能力”,结合数据分析作答。 41.萌发的小麦种子中含有大量淀粉酶,淀粉酶能将淀粉水解成葡萄糖供幼苗生长。某同学欲探究淀粉酶在不同温度下催化淀粉水解的情况,进行了如下实验。请分析回答: 处理Ⅰ 处理Ⅱ 处理Ⅲ 1A 2B 3C 4D 2A 2B 2C 2D 3A 3B 3C 3D 酶 促 反 1.0%淀粉2ml + + - - + + - - + + - - 应 - - + - - - + - - - + - 0.1%淀粉酶2ml 蒸馏水1ml - - - + - - - + -+ - - + 实验预处理 2℃/5min 60℃/5min 96℃/5min 酶促反应 每组将预处理试管A中底物和试管C中酶混合、试管B中底物和试管D中蒸馏水混合,分别在各自温度下在保温5min 鉴 定 反 应 鉴定实验 1滴碘液 1滴碘液 1滴碘液 1A+1C 1B+1D 2A+2C 2B+2D 3A+3C 3B+3D 溶液颜色 深蓝色 深蓝色 黄色 深蓝色 深蓝色 深蓝色 (1)pH在本实验中属于______变量,实验中不同组的该变量应控制为______。 (2)本实验中B+D试管起______作用。 (3)各处理组用A、B、C、D试管实验预处理后,再将A、C试管混匀,B、D试管混匀,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将本实验材料换为新鲜肝脏研磨液和H2O2溶液,你认为是否科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无关 (2). 相同且适宜 (3). 对照 (4). 保证酶和底物接触时达到预设温度,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5). 不科学 (6). 因为温度会直接影响H2O2溶液的分解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图表的形式考查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探究实验,旨在考查考生实验设计能力及信息获取能力。 【详解】(1)由题干信息可知,该实验目的为“探究淀粉酶在不同温度下催化淀粉水解的情况”,故实验自变量为温度,因变量为淀粉水解情况(可用蓝色深浅表示),故PH在本实验中为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在不同组应控制为相同且适宜; (2)本实验中B试管中只有底物淀粉,D试管中只有蒸馏水,是为了与实验组做对照,使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 (3)本实验为保证酶和底物接触时达到预设温度,故应将各处理组用A、B、C、D试管实验预处理后,再将A、C试管混匀,B、D试管混匀,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4)因为H2O2不稳定,温度会直接影响H2O2溶液的分解,故将本实验材料换为新鲜肝脏研磨液和H2O2溶液是不科学的。 【点睛】实验中的无关变量很多(同一种实验结果可能会被多种不同的实验因素所引起),必须严格控制,要平衡和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对照实验的设计是消除无关变量影响的有效方法。 42.研究表明,仙人掌、龙舌兰以及昙花等植物能在夜间净化室内空气。其净化空气的机理是这些植物肉质茎上的气孔在白天关闭,夜间打开,吸收空气中的CO2,从而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吸收的CO2在叶肉细胞内被固定为草酰乙酸,并进一步还原为苹果酸,积累于液泡中。白天,液泡中的苹果酸运送到细胞质,经脱羧作用,放出CO2用于光合作用。请回答与上述植物相关的问题: (1)室内种植的仙人掌、昙花等植物在夜间______(填“有”或“无”)ATP和[H]的合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段______(填“有”或“无”)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发生,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室内栽培的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干重逐渐增加,其最主要的物质来源是______(填“土壤中的无机盐”、“H2O”、或“CO2”)。研究表明,在盆中施农家肥可以提高它们的光合速率,有利于生长,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项即可)。 (3)研究发现,适当遮光会使个别植物叶片的绿色明显加深,其意义为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有 (2). 细胞呼吸过程中能产生ATP和[H] (3). 无 (4). 夜间无光,光反应无法进行,缺乏进行暗反应ATP和[H] (5). CO2 (6). 农家肥被微生物分解后为植物体提供CO2;为植物体提供无机盐;微生物的活动提高了土壤的透气性,促进根的有氧呼吸 (7). 是指物体能够吸收更多的光,增强了植物体对弱光的适应能力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信息给与的形式考查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信息获取的能力与综合运用能力,考点较为基础,但要求考生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并转化为专业术语准确作答。 【详解】(1)室内种植的仙人掌、昙花等植物在夜间仍可进行呼吸作用,故仍有ATP和[H]的合成;此时段因无光照,不能进行光反应过程,无[H]和ATP等暗反应进行所需的产物,故暗反应也无法进行; (2)室内栽培的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干重的增加主要是体内C元素含量增加,故最主要的物质来源是CO2,在盆中施农家肥可以提高它们的光合速率,有利于生长,其原因是农家肥被微生物分解后为植物体提供CO2,同时也可为植物体提供无机盐;微生物的活动提高了土壤的透气性,促进根的有氧呼吸; (3)适当遮光会使个别植物叶片的绿色明显加深,是因为物体能够吸收更多的光,增强了植物体对弱光的适应能力。 【点睛】暗反应,是一种不断消耗ATP和NADPH并固定CO2形成葡萄糖的循环反应,又被称为卡尔文循环。 43.研究人员对某雄性哺乳动物(2n)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细胞进行了观察分析,下图中细胞类型是依据不同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的数量关系而划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的细胞类型中,一定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类型有______。请绘制出该动物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细胞类型d的名称是______。 (3)图中可属于减数分裂的细胞类型,出现的先后顺序是______。 (4)着丝点分裂导致图2中一种细胞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细胞类型,其转变的具体情况有______(用图中字母表述)。 【答案】 (1). a、b (2). (3). 次级精母细胞 (4). b-d-c-e (5). b-a d-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图中的5种细胞类型中,a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或者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c可以是体细胞也可以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d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或中期细胞,e细胞为精细胞、卵细胞或极体。 【详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在图中的细胞类型中,一定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类型有a、b;该动物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如图: (2)d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或中期细胞,且该动物为雄性,故该细胞名称为次级精母细胞; (3)图中除a细胞外,其余均可表示减数分裂细胞,出现的先后顺序是b-d-c-e; (4)着丝点分裂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后期,对应图2中细胞类型转变为的具体情况有b-a;d-c。 【点睛】解答细胞分裂类图像的关键是要熟悉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等物质的变化规律,进而根据题图分析作答。 44.为研究番茄果皮颜色与果肉颜色两种性状的遗传特点,研究人员选取果皮透明果肉浅绿色的纯种番茄与果皮黄色果肉红色的纯种番茄作亲本杂交,F1自交得F2,F2相关性状的统计数据如表(单位:株)。请回答: 果肉颜色 果皮颜色 红色 浅黄色 浅绿色 黄色 154 38 9 透明 47 12 8 (1)果肉颜色由______对等位基因控制,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F2中果皮黄色果肉红色植株的基因型有______种;果皮透明果肉红色植株中的纯合子占______。 (3)如果上述两对相对性状自由组合,则理论上F2中果皮黄色果肉红色、果皮黄色果肉浅黄色、果皮黄色果肉浅绿色、果皮透明果肉红色、果皮透明果肉浅黄色、果皮透明果肉浅绿色6种表现型的数量比为______。 (4)请用上述杂交子代(F1和F2)为材料设计实验方案,验证控制番茄果皮颜色的基因和果肉颜色的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两 (2). F2果肉红色:浅黄色:浅绿色≈12:3:1,应为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3). 12 (4). 1/6 (5). 36:9:3:12:3:1 (6). 选择F1与F2中的果皮透明果肉浅绿色植株测交,观察并统计子的表现型及比例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图表的形式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理解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旨在考查考生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学会分析题干获取信息进行推理、解答问题的能力。 【详解】(1)分析表格信息可知:表格中子二代对于果肉颜色来说,红色(设为B-C-和B-cc):浅黄色(bbC-):浅绿色(bbcc)=(154+47):(38+12):(9+8)=12:3:1,相当于2对相对性状的杂合子自交实验,因此果肉颜色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2)表格中子二代对于果皮颜色来说,黄色:透明=(154+38+9):(47+12+8)=3:1,说明黄色(设为A-)对透明色(设为aa)是显性性状,且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则在F2中果皮黄色的基因型有2种(AA和Aa),F2中果肉红色的基因型有B-C-(4种)+B-cc(2种)=6种,故在F2中果皮黄色果肉红色植株的基因型有2×6=12种;子二代中果皮透明果肉红色植株基因型为aaB-C-和aaB-cc,比例为1/4×12/16=12/64,其中的纯合子为aaBBCC(1/4×1/16)和aaBBcc(1/4×1/16),比例为2/64,故皮透明果肉红色植株中的纯合子占2/12=1/6; (3)如果上述两对相对性状自由组合,则黄色:透明=3:1,红色:浅黄色:浅绿色=12:3:1,则F2中果皮黄色果肉红色(3×12)、果皮黄色果肉浅黄色(3×3)、果皮黄色果肉浅绿色(3×1)、果皮透明果肉红色(1×12)、果皮透明果肉,浅黄色(1×3)、果皮透明果肉浅绿色(1×1)6种表现型的数量比=36:9:3:12:3:1; (4)若要验证控制番茄果皮颜色的基因和果肉颜色的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应选用测交实验,即选择F1与F2中的果皮透明果肉浅绿色植株测交,观察并统计子的表现型及比例。 【点睛】自由组合定律的问题解决是应遵循“先分离、后组合”的原则,可将问题简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