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9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四川省彭州中学高二10月月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
1.用达尔文进化学说的观点来判断下列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A.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 B.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它们的身体产生了定向的白色变异; C.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他们长期互相选择的结果; D.在长期有毒农药的作用下,农田害虫产生了抗药性。 【答案】C 【考点定位】达尔文和自然选择学说 【名师点睛】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长颈鹿的颈很长,是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自然选择的结果 2.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的 A.表现型 B.基因型 C.不利变异的基因 D.肽链结构 【答案】A 【解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通过直接作用于不同个体的表现型而发挥作用. 【考点定位】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 3.下列有关种群基因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一个种群的基因库包括这个种群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B. 生物的个体总是要死亡的,但基因库却因种群个体的繁殖而代代相传 C. 种群中每个个体含有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 D. 基因突变可改变基因库的组成 【答案】C 【考点定位】基因频率的变化 【名师点睛】种群基因库的概念:指一个种群的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生物个体总是要死亡的,但是基因库中的基因不会因为个体死亡而消失,会通过生殖传递给下一代 4.下列关于生物进化问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生殖隔离是地理隔离的必然结果 ②不同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生殖隔离 ③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④隔离、可遗传的变异和自然选择导致了物种的多样性 ⑤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⑥自然选择导致了生物的定向变异与进化 ⑦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A.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⑦ C.②③④⑤⑦ D.②③④⑤⑥⑦ 【答案】B 【解析】地理隔离不一定会出现生殖隔离,①错误;不同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②正确;自然选择是定向的,③正确;隔离、可遗传的变异和自然选择导致了基因的多样性,进而出现物种的多样性,④正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单位,⑤错误;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变异是不定向的,⑥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⑦正确. 【考点定位】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名师点睛】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生物与生物、生物与外界环境的共同进行的结果形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5. 如图表示某个种群基因型的组成情况,A、a为一对等位基因。则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是 A.0.11 B.0.4 C.0.5 D.0.55 【答案】C 【解析】由题图可知,该种群中AA=3,Aa=3,aa=3,因此a的基因频率=(3×2+3)÷18=0.5. 【考点定位】基因频率的变化 【名师点睛】基因频率是指在种群基因库中某基因占该种群中所有等位基因的比例 6.下列属于哺乳动物和人体“内环境”的是( ) A.肺泡腔内的气体 B.心室腔内的血浆 C.小肠腔内的消化液 D.膀胱腔内的尿液 【答案】B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组成 【名师点睛】内环境成分总结: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凡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物质均属内环境成分(如血浆蛋白、O2、CO2、葡萄糖、氨基酸、递质、激素等),以下两种情况不属内环境成分: (1)只存在于细胞内(不分泌出细胞)的物质不属内环境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酶、膜上的载体等). (2)只存在于与人体外界环境相通的腔中的物质不属内环境成分,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等. 7.当人大量饮水后,排尿量也显著增加,其生理意义是( ) A.排出人体过多的代谢废物 B.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C.排出人体过多的无机盐 D.带走人体的热量 【答案】B 【解析】当大量饮水后,排尿量也显著增加,其生理意义是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不至于让体内的渗透压过低. 【考点定位】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稳态的生理意义 【名师点睛】体内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8.长时间行走使脚掌磨出了水泡,几天后水泡消失。此时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渗入 A.组织细胞 B.毛细血管和各级动脉、静脉 C.各级动脉和静脉 D.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答案】D 【解析】水泡里面的液体成分由于低渗可以被机体毛细血管吸收一部分,里面坏死的细胞可以被吸收入淋巴液然后被免疫系统消除.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成分 9.下列关于动物内环境及其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氧进入血液的红细胞中,故其可视为内环境的成分 B.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取决于Na+ 和Cl- C.pH的调节只通过神经调节实现 D.病原微生物侵人人体后通过神经---体液即可调节 【答案】B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组成;稳态的生理意义 【名师点睛】1、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3、细胞外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10.用某种药物饲养动物一段时间后测得实验组比对照组动物血浆中血红蛋白含量明显 增高。该药物的作用可能是 A.增强血红蛋白的合成能力 B.提高血浆蛋白的含量 C.增加红细胞的合成数量 D.对红细胞有破坏作用 【答案】D 【考点定位】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综合 11.肾小管与其周围毛细血管之间水分的交换是通过渗透作用完成的,如果流经肾小管的原尿中葡萄糖浓度明显增高,并且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那么最终排出的尿液量将会 A.不变 B.减少 C.增加 D.不确定 【答案】C 【解析】原尿中葡萄糖浓度增高,浓度差减小,被肾小管重吸收的水分减少,尿量增多,C正确;ABD错误. 【考点定位】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12.下列有关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的细胞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 B. 组织液中Na+浓度增大,则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减小 C. 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经主动运输穿过突触后膜而传递兴奋 D. 神经纤维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答案】D 【解析】静息状态,静息电位的产生和维持是钾离子通道开放钾离子外流,同时通过协助扩散维持膜外钠离子高于膜内,A错误;组织液中Na+浓度增大,则神经元的静息没有变化,B错误;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通过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而传递兴奋,不是经主动运输穿过突触后膜而传递兴奋,C错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式是以电信号的方式进行传导,D正确. 【考点定位】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突触的结构 13.在人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不可能由 A.轴突→树突→细胞体 B.轴突→细胞体→轴突 C.树突→细胞体→轴突 D.细胞体→树突→轴突 【答案】D 【考点定位】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名师点睛】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 (1)突触:神经元之间接触的部位,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膨大部位--突触小体与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而形成. ①突触小体:轴突末端膨大的部位; ②突触前膜:轴突末端突触小体膜; ③突触间隙:突触前、后膜之间的空隙(组织液); ④突触后膜: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突触的结构如图所示: (2)过程: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神经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另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3)神经递质:是指神经末梢释放的特殊化学物质,它能作用于支配的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受体,从而完成信息传递功能. 14.兴奋是动物体或人体内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下列关于兴奋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神经元既能够产生兴奋,也能够传导兴奋 B. 前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总能引起后一个神经元的兴奋 C. 兴奋必须在完整的反射弧结构中才能产生 D. 在反射弧中兴奋总是以生物电的形式传递 【答案】A 【考点定位】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名师点睛】神经反射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必须依赖于反射弧结构的完整性,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的传递是单向的,可以引起下一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并存在着信号的转换. 15.右图的神经纤维上有A、B、C、D 4个点,且AB=BC=CD,现将一个电流计连接到神经纤维细胞膜的表面AB之间,若在C处给一强刺激,其中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情况是 A.偏转一次,方向向左 B.偏转一次,方向向右 C.偏转两次,方向相反 D.偏转两次,方向相同 【答案】C 【解析】 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与膜外侧的电流传导方向相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刺激C点,若电流计连接到神经纤维细胞膜的AB之间,指针发生两次相反方向的偏转. 【考点定位】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16.下图中阴影部分为神经纤维的损伤部位,黑色部分为刺激后兴奋部位,图示中表示正确的是 (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B 【考点定位】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名师点睛】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17.某些麻醉剂是一种神经递质的阻断剂,当人体使用这些麻醉剂后,痛觉消失了,而其它大部分神经的传递功能正常。这一事实说明( ) A.不同的神经纤维是以不同的递质传递 B.不同神经元之间的递质可能不同 C.所有的神经之间的递质可能相同 D.麻醉剂能作用于大脑皮层,使人意识模糊 【答案】B 【解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导,不存在递质传递,故A错;当人体使用这些麻醉剂后,痛觉消失,其他感觉可以存在,说明不同的神经元之间的递质可能不同,有些通路可以被麻醉剂阻断,故B正确;不同的神经元之间的递质不同,C错;麻醉剂一般不会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D错误. 【考点定位】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 18.下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对其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 B. ①中内容物释放至②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选择透过性 C. 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含有能被③特异性识别的物质 D. ①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处外表面分布着负电荷 【答案】B 【考点定位】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19.一个人的手掌触到裸露的电线(110V)会立即反射性地紧握电线,被解救后他再次看到裸露的电线,会立即反射性地把手缩回。对这两个反射的正确叙述是( ) A.两个反射中枢都在脊髓 B.两个反射中枢都在大脑 C.前一个反射中枢在脊髓,后一个反射中枢在大脑 D.前一个反射中枢在大脑,后一个反射中枢在脊髓 【答案】C 【解析】反射分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种,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有的,有大脑皮层以下的中枢就能完成的反射,一个人的手掌触到裸露电线(110V)会立即反射性地握紧电线.属于非条件反射,是由脊髓完成的;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有大脑皮层参与完成的反射,被解救后他再次看到裸露的电线,会立即反射性地把手缩回.属于条件反射,有大脑皮层参与完成的反射.综上所述:A、B、C选项不正确,D选项正确. 【考点定位】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 【名师点睛】(1)反射弧是指完成反射的神经结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2)反射弧的组成: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如图: ①感受器:由传入神经末梢组成,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 ②传入神经:又叫感觉神经,把外围的神经冲动传到神经中枢里. ③神经中枢:接受传入神经传来的信号后,产生神经冲动并传给传出神经. ④传出神经:又叫运动神经,把神经中枢产生的神经冲动传给效应器. ⑤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控制的肌肉或腺体组成,接受传出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引起肌肉或腺体活动. 2、反射弧中神经冲动传导的路线: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20.健康人在精神紧张时常有明显的出汗现象,说明 A.此时人体的内环境稳态失调 B.此时人体激素分泌没有变化 C.汗腺的分泌活动受神经活动影响 D.这种情况下出汗不影响人体散热 【答案】C 【考点定位】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21.下列关于动物体内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递质和激素发挥作用后均失去活性 B.有些神经细胞可以分泌激素 C.神经细胞释放的神经递质需经血液运输发挥作用 D.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 【答案】C 【解析】递质和激素发挥作用后均失去活性,A正确;下丘脑的神经细胞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合成与分泌激素,如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正确;神经细胞释放的递质直接进入组织液,不进入血浆,C错误;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D正确. 【考点定位】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1、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在激素同受体结合后,激素原本的结构发生了改变,不再具有原来激素具有的生物学效应,就叫做灭活.激素调节的三个特点:①微量和高效;②通过体液运输;③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2、神经递质是由神经元释放的,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特异性结合后就被灭活.神经递质有兴奋和抑制两种类型. 22.多种激素共同调节人体生理活动。对于同一生理效应( ) A.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两者间表现为协同作用 B.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素两者间表现为拮抗作用 C.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两者间表现为拮抗作用 D.甲状腺激素与生长激素两者间表现为协同作用 【答案】D 【考点定位】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协同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应的结果. 拮抗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 23.人的神经系统中,有些神经细胞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合成分泌激素。这些细胞位于( ) A.大脑皮层 B.垂体 C.下丘脑 D.脊髓 【答案】C 【解析】 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神经中枢,不能分泌激素,A错误;垂体是人体最重要的内分泌腺,分前叶和后叶两部分.它分泌多种激素,如促激素、生长激素等,但不能传导兴奋,B错误;下丘脑能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和抗利尿激素,而且是体内水盐平衡、血糖平衡、体温平衡的调节中枢,能传导兴奋,所以说下丘脑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合成激素,C正确;脊髓是人体的低级神经中枢,它不能合成与分泌激素,D错误. 【考点定位】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24.下列腺体中,既能分泌生长激素,又能分泌多种其他激素的腺体是( ) A.甲状腺 B.垂体 C.唾液腺 D.卵巢 【答案】B 【解析】甲状腺分泌的是甲状腺激素,A错误;垂体能分泌生长激素和各种促激素,B正确;唾液腺分泌的是唾液,不能分泌激素,C错误;卵巢可分泌雌激素,D错误. 【考点定位】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25.人体内,因为缺乏激素而引起的一组疾病是( ) ①呆小症 ②糖尿病 ③白化病 ④血友病 ⑤巨人症 ⑥侏儒症 A.①②⑤⑥ B.②③⑥ C.①②⑥ D.①④⑥ 【答案】C 【考点定位】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激素是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对身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激素在人体内的含量极少,但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命活动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激素在人体内必须维持在适当的水平,过多或过少都会对人体产生不同的影响 26.当动物缺乏某激素时,可以通过“饲喂”或“注射法”对该激素进行人为补充,下列可通过“饲喂法”补充的是( ) ①生长激素 ②甲状腺激素 ③胰岛素 ④性激素 A.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①④ 【答案】B 【解析】①生长激素为蛋白质,不能用“饲喂法”补充,①错误;②甲状腺激素为氨基酸的衍生物,可用“饲喂法”补充,②正确;③胰岛素本质为蛋白质,不能用“饲喂法”补充,③错误;④性激素属于脂质,可以通过“饲喂法”补充,④正确. 【考点定位】胰岛素的作用及其内分泌腺分泌异常时的症状 【名师点睛】激素的化学本质有的是小分子物质,有的是大分子物质.由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所以大分子物质的激素如果通过“饲喂法”进行人为补充,则会被消化而失去功效.生长激素属于多肽物质、胰岛素属于蛋白质类,所以它们都不可以用“饲喂法”补充.甲状腺激素属于氨基酸的衍生物,性激素属于脂质,可以通过“饲喂法”补充. 27.正常人体内的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这三类物质都是() A.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B. 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C.在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 D.在发挥作用后还能保持活性 【答案】C 【考点定位】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1、激素和神经递质属于信号分子,需要与特定分子结合后才能起作用,在发挥完作用后,会被灭活或分解. 2、激素的化学本质:蛋白质类(生长激素)、氨基酸类衍生物(甲状腺激素)、固醇类(性激素). 突触小泡释放的递质:乙酰胆碱、单胺类物质. 28.下列有关激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激素能直接参与代谢 B.产生激素的细胞都能合成蛋白质 C.有的激素是蛋白质或RNA D.激素对生物的作用都表现两重性 【答案】B 【解析】激素不直接参与代谢,A错误;产生激素的细胞是活细胞,活细胞都能产生蛋白质,B正确;有的激素是蛋白质,但不可能是RNA,C错误;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但不是所有激素的作用都具有两重性,D错误. 【考点定位】植物激素的概念;动物激素的调节 【名师点睛】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动物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特定的靶器官或靶细胞的微量高效的有机物,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也不提供能量,又不起催化作用,对细胞的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 29.激素、二氧化碳都可对动物生理活动进行调节,其调节过程中最根本的相同点是( ) A. 都是化学物质 B. 都是细胞产生的 C. 都通过体液的传送 D. 都能促进机体的生理活动 【答案】C 【考点定位】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体液调节是指体内的一些细胞能生成并分泌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如激素、代谢产物等),经体液(血液、组织液等)运输.达到全身的组织细胞或某些特殊的组织细胞,通过作用于细胞上相应的受体. 30.在人体中,由某些细胞合成与释放,并影响其他细胞生理功能的一组物质是 A.信使RNA、必需氨基酸 B.激素、递质 C.淀粉酶、解旋酶 D.肝糖元、丙酮酸 【答案】B 【解析】激素由内分泌腺细胞分泌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即前一神经细胞合成和释放,作用于后一个神经细胞)、MRNA、解旋酶、肝糖原、丙酮酸都不释放到细胞外.淀粉酶在消化道起作用,B正确. 【考点定位】人体的主要内分泌腺 【名师点睛】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对生命活动的调节.不同激素的化学本质不同,大部分是蛋白类,而性激素是类固醇. (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2)激素调节的三个特点:①微量和高效;②通过体液运输;③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31.下列有关遗传、变异、生物进化的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一个随机交配的足够大的种群中,某一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36,则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子Aa的频率是0.32 B.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不一定会形成新物种 C. 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可引起基因重组;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一部分片段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D. 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其后代一定有4种表现型和9种基因型;该生物体中rRNA的合成一定与核仁有关 【答案】D 【考点定位】基因重组及其意义;细胞的减数分裂;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32.已知A、a是一对等位基因。下图①~③分别表示某种动物存在地理隔离的3个不同的种群的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3个种群的初始个体数依次为26,260和2600。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种群越小基因的丧失对该基因频率的影响越大 B.②在125代时aa个体约占总数的25% C.150代后3个种群之间可能出现生殖隔离 D.自然选择使A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答案】B 【解析】由图可以直接看出,三个种群的起始A的基因频率差别不大;经过自然选择后,种群①的A的基因频率变化最大,种群③的A的基因频率变化最小,说明种群越小基因的丧失对该基因频率的影响越大,A正确;在125代时,A的基因频率为75%,则a的基因频率为25%,aa个体的基因型频率为25%×25%≈6.25%,B错误;长期的地理隔离后,基因频率可能发生较大的差异而导致生殖隔离,C正确;不同的环境选择下,A的基因频率发生了较大的改变,D正确. 【考点定位】基因频率的变化;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33.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μm的颗粒物,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易通过肺部进入血液。目前PM2.5己成为空气污染指数的重要指标。下列有关PM2.5的推测不合理的是 A. PM2.5进入人体的肺泡中时还没有进入人体的内环境 B.PM2.5可能成为过敏原,其诱发的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异常 C.颗粒物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会导致血浆呈酸性 D.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枢不在大脑皮层 【答案】C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组成;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4. 在用脊蛙(去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反射弧分析的实验中,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左后肢的部分结构,观察双侧后肢对刺激的收缩反应,结果如下表: 刺激部分 反应 破坏前 破坏后 左后肢 左后肢收缩 右后肢收缩 左后肢不收缩 右后肢不收缩 右后肢 左后肢收缩 右后肢收缩 左后肢不收缩 右后肢收缩 上述结果表明,反射弧的被破坏部分可能是( ) A.感受器 B.感受器和传入神经 C.传入神经和效应器 D.效应器 【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破坏前,左右后肢都能正常收缩,说明反射弧完整.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左后肢的部分结构,刺激左后肢,左右后肢都不收缩,说明破坏的位置是感受器或传入神经,刺激右后肢,左后肢不收缩,右后肢收缩,说明破坏的位置是传出神经或效应器.综合上述内容,所以破坏的部位可能是传入神经和效应器. 【考点定位】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名师点睛】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 35.下图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再到轴突及末梢,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与感受器相连的部位是A和C,图中共有3个完整的突触 B. 在f点施加一强刺激,则f点的膜电位变为外正内负,并在b点可测到电位变化 C. 对该反射弧来说,大脑皮层对其活动一定不会产生影响 D. 在e点施加一强刺激,则f点不会测到电位变化,而下一神经元的兴奋将会加强 【答案】A 【考点定位】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36.如图甲表示神经元的部分模式图,乙表示突触的局部模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在反射弧中传导是单向的,其原因是兴奋在图乙所示结构上不能由①②传递 B.若给图甲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电位计会偏转两次 C.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D.往突触间隙注入递质水解酶抑制剂,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持续抑制 【答案】C 【考点定位】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名师点睛】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神经元的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分支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突触前膜是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突触后膜是神经元胞体或树突.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37.下图为中枢神经元之间的一种连接方式,图中①、②、③ 表示神经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共有突触7个,完整神经元3个 B.在A处给一个适宜的刺激,兴奋可沿着3条途径传到B处 C.A处给一个适宜的刺激,其中耗时最长的一条途径经过5个突触 D.图中①②③有的可能为抑制性神经元,也可能是兴奋性神经元 【答案】B 【解析】神经元包括树突和轴突,以及细胞体构成的,图中共有突触7个,完整神经元3个,A正确;在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在A处给一个适宜的刺激,兴奋可沿着4条途径传到B处,B错误;经过突触越多,消耗的时间越长,A处给一个适宜的刺激,其中耗时最长的一条途径经过5个突触,C正确;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有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图中①②③有的可能为抑制性神经元,也可能是兴奋性神经元,D正确. 【考点定位】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名师点睛】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38.α-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有机磷农药能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而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是清除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因此,α-银环蛇毒与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症状分别是 A.肌肉松弛、肌肉僵直 B.肌肉僵直、肌肉松弛 C.肌肉松弛、肌肉松弛 D.肌肉僵直、肌肉僵直 【答案】A 【考点定位】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突触的结构 39.下图表示信号传导的一种方式。甲表示产生信息分子X的细胞,乙是X的靶细胞。下列对应关系合理的是 A. 甲是感受器细胞,乙是肌细胞,X使乙发生膜电位的变化 B. 甲是下丘脑细胞,乙是垂体细胞,X促进乙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 C. 甲是胰岛A细胞,乙是肌细胞,X促进乙中糖原水解为葡萄糖 D. 甲是甲状腺细胞,乙是肝脏细胞,X加快乙的新陈代谢 【答案】D 【解析】若甲是感受器细胞,乙是肌细胞,则为神经调节,通过反射弧进行,并非通过体液调节,A错误;若甲是下丘脑细胞,乙是垂体细胞,则X促进乙分泌促激素,而不是促激素释放激素,B错误;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X作用肝细胞,使肝糖原分解,不能使肌糖原分解,C错误;甲状腺细胞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几乎作用于全身的组织细胞(包括肝细胞),并加快肝细胞的新陈代谢,D正确. 【考点定位】动物激素的调节 40.下图表示影响胰岛A细胞分泌因素及其发挥作用的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胰岛A细胞能分泌胰高血糖素,影响其分泌的刺激Y可能是血糖含量降低 B.刺激X→①→②→③→胰岛A细胞,属于非条件反射;②结构位于下丘脑 C.图示激素主要作用于肝脏细胞,从而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并且抑制葡萄糖分解,从而使血糖升高 D.靶细胞“受体”的物质基础是脂质,此过程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答案】B 【考点定位】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41.达尔文发现在南美洲加拉帕戈斯群岛的不同岛屿上生活着15种龟类(简称岛龟),它们形态各异,食性和栖息场所也各不相同,但它们都保留着南美大陆西海岸陆地龟类的痕迹(简称大陆龟),研究发现这15种岛龟就是由大陆龟进化而来的。下图是描述岛龟演化的模型,请分析回答: (1)大陆龟刚开始分布到甲、乙两岛时,岛屿之间辽阔的海洋相当于________隔离;每个岛上的环境都不同,所以________的方向也不同,导致进化方向产生差异。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___。经过长期进化,分布在不同海岛上的岛龟的基因库发生很大的差异,最终建立________隔离,标志着两个新物种岛龟1和岛龟2的形成。 (3)岛龟脚趾的连趾(ww)和分趾(WW、Ww)是一对相对性状,若人为的将岛龟1迁入乙岛,追踪调查50年间W和w的基因频率变化如右上图,说明上述性状中_________更适应乙岛的环境。随着时间的推移迁入到乙岛的岛龟1,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与岛龟2恢复为同一个物种。 【答案】 (1)地理 自然选择 (2)种群 生殖 (3)是 连趾 【考点定位】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名师点睛】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42.下图为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②③④合称____________,它构成了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故称_______________。②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含量有关。 (2)人体表皮生发层细胞直接从哪儿获得O2( ) A.组织液 B.血浆 C.周围空气 D.周围的水 (3)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多种。以氧气为例,氧从血液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至少需要经过_________层磷脂分子层才能被组织细胞① 利用,氧气主要参与有氧呼吸的第__________阶段。图中氧气含量最高的是________________(填标号)。 (4)一般情况下,②与③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淋巴细胞主要存在于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 部位(填标号)。 下图是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图。 (6)图中A代表 ,B代表 ,C代表 。 (7)填写图中D、E系统的名称:D ;E 。 (8)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从内环境排出体外要经过 、 系统。而CO2的排出则要经过 、 系统。 【答案】(1)细胞外液 内环境 蛋白质、无机盐 (2)A (3)自由扩散 12 三 ② (4)②中含较多的蛋白质,③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5)②④ (6)血浆 组织液 淋巴 (7)消化系统 泌尿系统 (8)消化 循环 循环 呼吸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组成 43.下图是一个反射弧和突触的结构示意图,根据图示信息完成下列问题: (1)图1中的感受器接受刺激后,接受刺激部位的膜内外电位变化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2中的1表示__________,1中物质的释放使突触后膜__________。 (3)假如图3中的Y来自图1中的A,图3中的X来自大脑皮层,当感受器接受一个刺激后,导致效应器产生反应,则Y释放的物质对突触后膜具有__________作用,如果大脑皮层发出的指令是对这个刺激不作出反应,则X释放的物质对突触后膜具有__________作用。 (4)缩手反射属于__________(填条件反射或非条件反射),当我们取指血进行化验时,针刺破手指的皮肤,但我们并未将手指缩回。这说明一个反射弧中的低级中枢要接受__________的控制。 【答案】(1)负→正 正→负 (2)突触小泡 兴奋或抑制 (3)兴奋 抑制 (4)非条件反射 高级神经中枢 【考点定位】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反射的过程;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突触的结构 44.下图为高等动物体内的甲状腺活动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完成问题: (1)图中③表示的激素是__________,其生理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表示的激素是__________,主要生理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表示的激素是__________。 (2)若切除动物的甲状腺,血液中激素①和②的浓度会__________,如果此时定期给该动物注射定量的激素③,血液中激素①和②的浓度会__________;如果注射的激素③ 超过一定水平,则血液中激素①和②的浓度会__________。 (3)若切除动物的垂体,血液中激素②的浓度会__________,则动物表现出________________等症状;如给动物定期注射大剂量的激素③,一段时间后,动物表现出_______________等症状。 【答案】(1)甲状腺激素 促进代谢和生长发育,加速体内物质氧化分解,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促甲状腺激素 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发育,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2)增高 恢复原来水平 下降 (3)下降 体温降低,心跳减慢,反应迟钝 体温偏高,心跳加快,食量增大,身体消瘦,好动 【考点定位】动物激素的调节;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名师点睛】1、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反馈调节: 下丘脑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则可以促进甲状腺的活动,合成和释放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这样甲状腺激素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 2、甲状腺激素的作用: 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物质的氧化分解;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 45.下图为糖尿患者和正常人在摄取葡萄糖后血糖含量的变化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曲线 为糖尿病患者的。 (2)造成AB段血糖升高生理活动可能是 。 (3)在乙的血糖浓度变化中,实现BC段的代谢主要途径是 。能够促进BC过程进行的激素是 ,能够抑制BC过程的激素是 。 (4)曲线CD段表示乙处在饥饿状态时的血糖浓度,此时维持血糖浓度相对稳定的代谢途径主要是 。 (5)假如在糖尿病患者摄取葡萄糖1小时后,给他注射适量的胰岛素,那么该患者的血糖变化为 。 【答案】(1)甲 (2)糖类的消化吸收 (3)葡萄糖氧化分解 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 (4)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 (5)血糖含量应降低,恢复至正常水平 【考点定位】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