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9 发布 |
- 37.5 KB |
- 4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二生物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1
【2019最新】精选高二生物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1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 内环境的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组织液中部分物质会通过淋巴循环回到血浆 B. 体内细胞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C. 内环境中葡萄糖氧化分解给生物体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D. 某人在沙漠中多日滴水未进,体内抗利尿激素分泌会增加,内环境渗透压可能发生大幅度变化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其中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A、组织液中大部分物质直接渗回血浆,少数通过淋巴循环回血浆,A正确; - 41 - / 41 B、细胞一般在血浆或是组织液中,同时细胞产生的代谢产物(比如水、二氧化碳等)有些是内环境不可缺少的成分,因此说细胞也参与形成与维持内环境,B正确; C、葡萄糖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而不是内环境中,C错误; D、在沙漠中多日滴水未进,会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体内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内环境渗透压可能发生大幅度变化,D正确. 故选:C.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2. 下列关于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血糖含量过髙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 B. 不太出汗情况下大量喝水 C. 组织细胞代谢减弱,代谢产物减少时,引起组织液浓度下降 D. 营养不良时,血浆蛋白或细胞内蛋白质减少,使血浆浓度降低或细胞内液浓度下降,水分进入组织液 【答案】D 【解析】血糖含量过高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组织液从血浆中很难获取水分,不会引起组织水肿,A错误;不太出汗情况下大量喝水,多余的水分会由肾脏排出体外,B错误;组织细胞代谢减弱,代谢产物减少时,引起组织液浓度下降,组织液不会增多,C错误;营养不良时,血浆蛋白或细胞内蛋白质减少,使血浆浓度降低或细胞内液浓度下降,水分进入组织液,组织液水分增多,组织液增多。造成组织水肿,D正确。 【考点定位】内环境成分 - 41 - / 41 【名师点睛】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致使组织液浓度升高。 (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时,引起组织液浓度升高。 (4)严重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血浆渗透压受血浆蛋白含量影响较大,任何使血浆蛋白减少的因素都会引起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 (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急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降低)、慢性肾小球肾炎(大量肾单位被破坏,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少)等均能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 3. 下列现象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范畴的是 A. 通过肝脏可增加或减少血糖含量以维持血糖含量的平衡 B. 通过肺可按一定速率呼出C02和吸入02 C. 肾脏把代谢终产物不断排出‘体外 D. 红骨髄源源不断地造出新的血细胞以维持血细胞数量的平衡 【答案】D - 41 - / 41 【解析】通过肝糖原储存血糖和分解糖原能降低和升高血糖,以调节血糖平衡,A正确。肺可按一定速率呼出CO2和吸入O2可以维持内环境呼吸和酸碱度平衡,B正确。肾脏把代谢终产物不断排出体外,以防代谢废物对机体的毒害作用,C正确。红骨髓源源不断地造出新的血细胞以维持血细胞数量的平衡,是属于细胞分裂,不是经过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D错误。 【考点定位】内环境稳态调节 4. 下图为“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解,其中②④⑤表示细胞外液。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若某人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则图中的⑥的形态可能发生变化 B. ②④⑤的成分主要区别在于⑤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C. 图中①和③细胞所生活的内环境分别是血浆和组织液、组织液和细胞内液 D. 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了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图中的② 【答案】C 【解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①是毛细血管壁细胞,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④是淋巴,⑤是血浆,⑥是红细胞,②④⑤为细胞外液,构成内环境。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红细胞的形状呈镰刀状,即⑥红细胞形态由正常的圆饼状变为镰刀状,A正确;②组织液、④淋巴和⑤血浆的成分和含量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⑤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②组织液和④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B正确;图中①是毛细血管壁细胞,①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③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细胞内液不是内环境,C错误;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由②组织液形成的,D正确。 5. - 41 - / 41 高原体能训练能提高运动员在缺氧环境下的运动能力。但某运动员刚到髙原后时,出现头痛、乏力、心跳加快甚至血压升髙等症状。对此现象分析不正确的是 A.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B. 当外界环境剧烈变化时,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 C. 人体稳态不会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D. 人到高原地区后细胞代谢会发生紊乱 【答案】C 【解析】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A正确;人维持稳态的条件能力是有一定限度,当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引起细胞代谢紊乱,B正确;人体稳态会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较小时,人体通过调节,内环境仍然保持稳定,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较大时,超出了调节能力,稳态遭到破坏,代谢会发生紊乱,C错误;人到高原地区后,由于空气稀薄,供氧不足,细胞代谢会发生紊乱,D正确。 6. 下图为人体局部组织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中①属于人体内环境 B. ①中的氧气进入到组织细胞内被利用,穿过的磷脂分子层数至少有11层 C. 神经递质释放后必须通过血液的运输才能发挥作用 D. 人体发生过敏友应时③一般会增多 【答案】D - 41 - / 41 【解析】试题分析:肺泡壁中的环境不属于内环境,故A错误;肺泡中的氧气被组织细胞利用最少穿过肺泡壁(2层膜)、毛细血管壁(2层膜)、红细胞(2层膜)、毛细血管壁另一端(2层膜)、组织细胞的细胞膜(1层)、线粒体(2层膜),共11层膜,22层磷脂分子,故B错误;神经递质被突触前膜释放到组织液中,故C错误;过敏反应能引起组织水肿,故D正确。 【考点定位】物质跨膜运输、组织水肿 【名师点睛】 解决物质穿膜层数时,需要注意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是由一层细胞组成;同时注意氧气被利用是要进入到线粒体中,此外,还要区分磷脂分子层还是磷脂双分子层。 7. 训练小狗趴下的过程是这样的:先下命令“趴下”,然后用手施力让小狗趴下,当小狗完成这一动作时就要给予狗粮奖励,反复训练,小狗就能按照命令完成趴下的动作。下列有关这一训练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大脑皮层没有参与命令刺激引起小狗趴下的过程 B. 由命令引起小狗趴下和给狗粮引起的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类型的反射 C. 命令趴下引起小狗产生听觉属于非条件反射 D. 在反射过程中信号的传导是双向的 【答案】B - 41 - / 41 【解析】本过程涉及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大脑皮层参与条件反射,A错误;命令引起狗趴下属于条件反射,狗粮引起唾液分泌属于非条件反射,B正确;命令引起的听觉不属于反射,不符合反射的概念,C错误;反射过程中信号的传导是单向的,D错误。 8. 将离体神经标本置于适宜的培养液中,向其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后,对其进行适宜强度的电剌激并测定其膜电位,结果如图。推断该化合物的作用机理是 A. 抑制细胞呼吸 B. 降低K+通透性 C. 增大Na+通透性 D. 降低Na+通透性 【答案】B 【解析】由图示分析可知,添加化合物后在电刺激的作用下,由静息电位转化成动作电位,但动作电位无法恢复到静息电位,静息电位产生的机理为K+大量外流所致,降低K+的通透性会阻止K+外流,促使动作电位的形成,抑制静息电位的产生,故该化合物的作用机理可能是降低K+的通透性,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要理清静息电位与K+外流有关,动作电位与Na+内流有关。 9. 下图中甲为神经元细胞模式图,乙为突触结构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乙图中的结构只能在甲图中的⑤部位上形成 B. 剌激甲图中的③,兴奋将发生双向递减的传导 C. 乙图中兴奋的传递只能从A神经元到B神经元 D. 甲图中⑤的末端将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变化 【答案】C - 41 - / 41 【解析】突触前膜是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每个分支末端膨大成的突触小体膜的一部分,与甲图中的⑤部位相对应,突触后膜是另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膜,与甲图的①或②处相对应,A项错误;甲图中的③为神经纤维上的一点,刺激此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兴奋将发生双向传导,但传导速度一样、不衰减性,B项错误;在乙图中,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A神经元的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位于B神经元的突触后膜,因此乙图中兴奋的传递只能从A神经元到B神经元,C项正确;甲图中⑤的末端膨大成突触小体,在突触小体上将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变化,D项错误。 【考点定位】神经元和突触的结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 【名师点睛】熟记并理解神经元的结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过程是正确解答此类问题的前提,准确识别图示各结构名称,联想所学相关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做到上述两点,不难得出正确的选项。本题的易错点在于混淆了兴奋在突触小体上和在突触上发生的信号转换。 10. 下列关于DNA连接酶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将单个核苷酸加到某DNA片段的不同末端,形成磷酸二酯键 B. 将断幵的两个DNA片段的骨架连接起来,重新形成磷酸二酯键 C. 连接两条DNA链上碱基之间的氢键 D. 只能将双链DNA片段互补的黏性末端连接起来,而不能将双链DNA片段的平末端连接起来 【答案】B - 41 - / 41 【解析】试题分析:DNA连接酶能连接两个DNA片段,而不是将单个核苷酸连接到已有的DNA链上,故A错误,B正确;两个DNA链中的氢键的形成不需要酶的作用,故C错误;DNA连接酶包括E·coliDNA连接酶和T4DNA连接酶,其中T4DNA连接酶既能连接黏性末端,也能连接平末端,只不过连接平末端的效率较低,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工具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1. 下列对基因工程的四大操作步骤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 限制性内切酶主要存在于微生物体内,识别位点具有特异性 B. DNA连接酶作用于断裂开的两个脱氧核苷酸之间的化学键 C. 运载体和目的基因之间的连接必须要暴露出相同的黏性末端 D. 在目的基因的检测与表达过程中只能使用含青霉素的选择培养基 【答案】D 【解析】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主要存在于微生物体内,识别序列具有特异性,A正确;DNA连接酶是作用于断裂开的两个脱氧核苷酸之间的化学键,即磷酸二酯键,B正确;运载体和目的基因之间的连接必须要暴露出相同的黏性末端,这样DNA连接酶才能将两者连接起来,C正确;标记基因不一定是青霉素抗性基因,因此在目的基因的检测与表达过程不一定要使用含青霉素的选择培养基,D错误.故选:D. 12. 下列所列出的是四种常见育种方法的优、缺点,请填出①〜④所对应的育种方法名称 育种名称 优点 缺点 - 41 - / 41 ① 。 使位于不同个体的优良性状集中在 一个个体上 时间长、需及时发现优良性状 ② 。 可以提高变异频率或出现新性状,加速育种进程 ①有利变异少,需大量处理实验材料②变异具有不确定性,盲目性大 ③ 。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技术复杂 ④ 。 提高产量和营养成分 适用于植物,在动物上很难开展 A. 杂交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诱变育种 B. 基因工程育种 杂交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C. 诱变育种 杂交育种 多倍体育种 单倍体育种 D.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答案】D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几种育种方法的优缺点,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3. 为研究动物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研究人员利用脊蛙(剪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1:将浸有0.5%硫酸溶液的小纸片贴在脊蛙腹部的皮肤上,蛙出现搔扒反射; 实验2:去除脊蛙腹部皮肤,重复实验1,蛙不出现搔扒反射; 实验3:破坏脊蛙的脊髓,重复实验1,蛙不出现搔扒反射。关于本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剪除脑的目的是排除脑对脊髓的控制 B. 在实验1的搔扒反射中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 - 41 - / 41 C. 实验2不出现搔扒反射的原因是效应器被破坏 D. 实验3证明了搔扒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 【答案】C 【解析】搔扒反射的中枢在脊髓,去掉脑的目的是排除脑对脊髓的控制,A正确;在反射弧中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B正确;实验2不出现搔扒反射的原因是感受器被破坏,C错误;实验3:破坏脊蛙的脊髓,重复实验1,蛙不出现搔扒反射,说明搔扒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D正确.故选:C. 【点睛】 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位于椎管里面,上端连接延髓,两旁发出成对的神经,分布到四肢、体壁和内脏;脊髓里有许多简单反射的中枢;脊髓的结构包括位于中央部的灰质和位于周围部的白质;白质内的神经纤维在脊髓的各部分之间、以及脊髓与脑之间,起着联系作用. 14. 下图为下丘脑某神经细胞的部分膜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若此图为突触后膜局部结构,则兴奋经过此处时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B. 此细胞可以分泌促进水重吸收的激素,且该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 C. 该细胞可参与形成体温调节中枢、呼吸中枢等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 D. 动作电位的形成与膜上的载体有关,A面为正电位,B面为负电位 【答案】B - 41 - / 41 【解析】若此图为突触后膜局部结构,则兴奋经过此处时的信号转换是:化学信号一电信号,A错误;抗利尿激素是下丘脑某些神经细胞分泌的,具有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所以此细胞可能是分泌促进水重吸收的激素的细胞,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B正确;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呼吸中枢位于脑干,因此该细胞可参与形成体温调节中枢,但不能参与形成呼吸中枢,C错误;A面有糖蛋白,为细胞膜的外表面,动作电位形成的机理是Na+内流,与膜上的载体有关,兴奋时A面为负电位,B面为正电位,D错误。 15. 人体甲状旁腺分泌甲状旁腺素,当人体血钙浓度下降时,甲状旁腺素分泌增加,作用于骨和肾脏使血钙浓度上升。甲状腺C细胞分泌降钙素,当血钙浓度上升时,降钙素分泌增加,作用于骨等使血钙浓度下降。下列关于血钙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血钙浓度降低可引起肌肉抽搐 B. 甲状旁腺素和降钙素对血钙的调节表现为协同作用 C. 人体血钙浓度在体液调节下处于动态平衡 D. 食物中的钙可以通过消化道吸收进入血液 【答案】B 【解析】血钙含量降低会引起肌肉抽搐,血钙含量高会引起肌肉乏力。依题意,甲状旁腺素和降钙素对血钙的调节表现为拮抗作用。由于体液的调节作用,人体血钙浓度处于动态平衡。食物中的钙可以通过消化道吸收进入血液,维生素A和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的吸收,B错误。 - 41 - / 41 【考点定位】激素调节。 16. 现有一种含催产素的新药,它能使人们对陌生人产生信赖感,这一新药可能有助于治疗孤独症等疾病。催产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垂体后叶释放的一种九肽激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催产素参与调节的作用时间比神经调节短 B. 催产素一定含有C、H、0、N、P、S等元素 C. 孤独症舉者口服适量该药可以有效地缓解症状 D. 下丘脑中有些细胞既能够分泌激素,又能传导兴奋 【答案】D 【解析】催产素参与调节属于体液调节,体液调节的作用时间比神经调节的更长,A错误;催产素是一种九肽激素,多肽中一定含有C、H、0、N,可能含有P、S,B错误;催产素是一种九肽激素,多肽类药物不可口服,口服会被降解失去功能,C错误;由题意可知,合成催产素的部位是下丘脑,下丘脑既具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也能传导兴奋,D正确。 【点睛】解题本题要注意以下几点:1、催产素是一种激素,参与的调节属于体液调节。2、多肽类激素或蛋白质类激素不能口服,口服会被消化道内的酶降解。3、体液调节的作用时间比神经调节的更长。 17. 如图表示两细胞间发生某种信息传递的过程。细胞Ⅰ、Ⅱ以及物质M、N的名称与图示含义相符的是 ①甲状腺细胞、肝脏细胞、甲状腺激素、糖蛋白 ②胰岛A细胞、肌肉细胞、胰高血糖素、特异性受体 - 41 - / 41 ③垂体细胞、卵巢细胞、雌性激素、糖蛋白 ④运动神经元、肠腺、乙酰胆碱、特异性受体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②③ 【答案】B 【解析】甲状腺细胞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几乎是全身的组织细胞,故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可以是肝脏细胞,与肝细胞膜上的受体(化学成分是糖蛋白)结合,①正确;肌糖原不能分解为葡萄糖,肝糖原能分解为葡萄糖,维持血糖浓度,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其靶细胞可以是肝脏细胞,与肝细胞膜上的受体(化学成分是糖蛋白)结合,促进肝糖原的分解,②错误;垂体细胞分泌促性腺激素,与卵巢细胞表面的糖蛋白结合,促进卵巢分泌雌激素,即垂体细胞释放的作用于卵巢的是促性腺激素,而不是雌性激素,③错误;肠腺可以是反射弧的效应器,所以是运动神经元的作用对象,乙酰胆碱是神经递质,由运动神经元释放,④正确,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要能理清激素的产生部位和作用部位,本题特别要注意胰高血糖素的作用,肝糖原能分解出葡萄糖,而肌糖原不能。 18. 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动物体内的生长激素与植物体内的生长素化学成分相同,都能促进个体生长 ②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都可促使产热增加,因此都具有升血糖的作用 ③人体内血糖含量升高,将导致胰岛素含量的相对升高 - 41 - / 41 ④因下丘脑中有血糖调节中枢,若下丘脑受到损伤,将丧失一切血糖调节能力 A. ④③ B. ③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又是植物性神经功能十分重要的中枢.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后叶释放. 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解:①动物体内的生长激素本质为蛋白质,植物体内的生长素本质为吲哚乙酸,二者化学成分不相同,都能促进个体的生长,①错误; ②肾上腺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甲状腺激素没有该功能,②错误; ③人体内血糖升高形成刺激,将导致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含量的相对升高,③正确; ④血糖调节可不通过下丘脑,若下丘脑受损,则血糖调节能力下降,④错误. 故选:B.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 41 - / 41 19. 羽毛球双打比赛时,运动员奔胞,扣杀,要密切配合,下列对运动员机体生理功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运动会促使四肢肌肉细胞内的糖原大量水解为葡萄糖 B. 大量出汗导致机体失水,会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C. 双打时球员之间的配合是条件反射,有大脑的参与 D. 扣杀动作完成所依赖的神经结构为反射弧 【答案】A 【解析】肌肉细胞内的糖原为肌糖原,肌糖原不能水解为葡萄糖,A项错误;大量出汗导致机体失水,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B项正确;双打时球员之间的配合是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条件反射,有大脑的参与,C项正确;扣杀动作主要是通过神经调节完成的,所依赖的神经结构为反射弧,D项正确。 20. 研究表明,血液中存在异常抗体也可以导致糖尿病。某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能有效降低血糖,则该患者致病原因不可能是 A. 长期高糖饮食导致胰岛功能受损 B. 异常抗体与胰岛B细胞表面抗原结合使胰岛B细胞受损 C. 异常抗体与胰岛素的主要靶细胞一一肝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结合 D. 异常抗体与胰岛B细胞膜上感受血糖变化的受体结合 【答案】C - 41 - / 41 【解析】试题分析:某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能有效降低血糖,说明胰岛素的受体没有问题,可能是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不足,与胰岛的受损有关。 考点:糖尿病 【名师点睛】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血糖平衡调节的认识以及调节过程的掌握情况。解答本题的前提是对有关知识点做到准确记忆并系统地全面地构建知识网络,尽可能与激素间的作用、免疫调节建立联系。解答本题的“突破点”在于抓住注射胰岛素能有效降低血糖,说明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有问题而受体没问题。 21. 如图为人体内体温与水盐调节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当受到寒冷刺激时,a、b、c、d四种激素的分泌量均会增加 ②c、d激素分泌增多,可使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③下丘脑是感觉体温变化的主要中枢,是形成冷觉、热觉的部位 ④下丘脑内具有渗透压感受器,同时能合成e激素 ⑤寒冷能刺激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进而直接促进甲状腺的活动来调节体温 A. ①②③ B. ③④⑤ C. ①④⑤ D. ①②④ 【答案】D - 41 - / 41 【解析】①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c是甲状腺激素,d是肾上腺素,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来增加产热,而甲状腺的分泌依靠分级调节模式,所以a、b、c、d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①正确;②在体温调节过程中,c、d激素作为产热的激素,其分泌增多,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②正确;③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而形成冷觉、热觉的部位在大脑皮层,③错误;④e是抗利尿激素,下丘脑具有渗透压感受器功能,同时能合成分泌e,但抗利尿激素由垂体释放,④正确;⑤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促进甲状腺的活动来调节体温,⑤错误,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要牢记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而产生冷觉和热觉的中枢在大脑皮层。 22. 下列有关激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甲状腺激素和生长素协同调控动物的生长发育 B.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拮抗调控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 C. 正常小鼠饲喂富含甲状腺激素的食物能提高其对低氧环境的耐受能力 D. 植物激素是由内分泌腺产生微量高效物质 【答案】B 【解析】生长素为植物激素,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在动物的生长发育中起协同作用,A项错误;胰岛素可降低血糖浓度,而胰高血糖素可使血糖浓度升高,二者拮抗调控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B项正确;由于甲状腺激素可提高新陈代谢,加快物质的氧化分解,故正常小鼠饲喂富含甲状腺激素的食物能降低其对低氧环境的耐受能力,C项错误;植物无内分泌腺,植物激素是由植物某些部位产生的,如生长素主要在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中产生,D项错误。 - 41 - / 41 【考点定位】动植物的激素调节 23. 下列有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神经调节的信号有电信号和化学信号,而激素调节仅有化学信号 B. 神经调节结果是使效应器作出反应,而激素调节的结果是使靶细胞的生理活动发生改变,神经调节作用范围较广泛 C. 在人与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体液调节起主导作用 D. 所有生物都同时存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神经调节的信号有电信号和化学信号,而激素调节仅有化学信号,A正确,神经调节作用范围较小,B错误,在人与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C错误,单细胞生物不存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生命活动调节方式的判断:一般依据反应速度的快慢和参与的机体结构或物质。 1.依据反应速度的快慢:反应快速地为神经调节,反应较慢的为激素调节。 2.依据参与的机体结构或物质:只有神经元参与则为神经调节,只有有内分泌腺或激素参与则为激素调节。 24.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是维持人体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在体液免疫过程中,吞噬细胞只参与对病原体的摄取和处理 - 41 - / 41 B. 激素是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的信息分子 C. 血液、组织液和淋巴共同构成了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D. 只需神经系统调节体内产热和散热的平衡就能维持体温恒定 【答案】B 【解析】在体液免疫过程中,吞噬细胞不仅只参与对病原体的摄取和处理,还能吞噬抗原抗体的复合物,A错误。激素是通过体液运输,然后作用于靶细胞或靶细胞的信息分子,B正确。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共同构成内环境,C错误。体温调节需要神经系统和体液调节共同维持的,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名师点睛】易错警示 与内环境有关的3个易错点:(1)血液≠体液,血浆≠内环境: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内环境)和细胞内液,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而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所以血液并不全是体液,血浆只是内环境的一部分。(2)体内液体≠内环境: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呼吸道、消化道、膀胱、子宫等)及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尿液、泪液、汗液、消化液等),不属于内环境。(3)细胞内的成分≠内环境的成分:一切只能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如血红蛋白、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胞内酶(如呼吸氧化酶)等,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25. 下面是某人在摄食后及运动过程中血糖平衡的调节示意图。其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41 - / 41 A. 摄食后1小时内,分泌物甲增多可促进血糖合成糖元 B. 分泌物乙中主要含有胰岛B细胞和肾上腺分泌的两种激素 C. 2,2. 5小时分泌物乙增多,它能促进肝糖元的分解和脂装肪大量转化成葡萄糖 D. 从图中可看出,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是分泌物甲和分泌物乙协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A 【解析】摄食后1小时内,由于食物中糖类消化吸收,使得血糖浓度升高,则胰岛素甲的分泌量增多,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使得血糖浓度下降,A正确;分泌物乙能促进血糖浓度升高,分泌物乙是胰高血糖素或肾上腺素,是由胰岛A细胞或肾上腺分泌,B错误;2~2.5小时胰高血糖素乙的分泌量增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的转化,使得血糖升高,C错误;从图中可看出,分泌物甲和分泌物乙的作用相反,因此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是分泌物甲和分泌物乙拮抗作用的结果,D错误。 26. 破伤风外毒素是由破伤风杆菌产生的一种强毒性蛋白质,注射破伤风外毒素可导致小鼠死亡,该毒素经脱毒处理后可成为类毒素,下图是有关这种毒素的一组免疫学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组小鼠存活是因为其发生细胞免疫 B. 免疫血清含有可作用于外毒素的抗体 - 41 - / 41 C. 1〜3周后,乙组小鼠体内有相应的记忆B细胞,可以直接分泌抗体作用于外毒紊 D. 乙组的小鼠在注射外毒素之后才开始产生免疫反应 【答案】B 【解析】甲组小鼠的存活是因为它及时注射了免疫血清,而免疫血清中含有作用于外毒素的抗体,A错误,B正确;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记忆B细胞不能直接分泌抗体,C错误;乙组的小鼠是在注射类毒素之后,产生免疫反应的,D错误。故本题的答案选择B。 27. 据科学网2016年3月17日报道,中科院李伯良研宄团队发现T细胞代谢通路中的胆同醇酯化酶ACAT1是一个很好的调控靶点,抑制ACAT1的活性可以大大提髙某些效应T细胞的功能,下列关于ACAT1抑制剂的用途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能用于缓解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病情 B. 可用于治疗毒蛇咬伤 C. 可用于肿瘤的免疫治疗 D. 该药物的使用有利于清除血浆中的病毒 【答案】C - 41 - / 41 【解析】分析题意,“抑制ACAT1的活性可以大大提高某些效应T细胞的功能”,即提高细胞免疫的效应。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这是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使机体的某结构受损,因此该抑制剂不能缓解该病病情,A错误;治疗毒蛇咬伤应用抗毒血清,该抑制剂不能治疗该病,B错误;ACAT1抑制剂能提高效应T细胞的功能,可以提高细胞免疫能力,肿瘤的抑制主要依赖细胞免疫(效应T细胞具有杀灭肿瘤细胞的作用),因此ACAT1抑制剂能用于肿瘤免疫治疗,C正确;清除血浆中的病毒必须借助于体液免疫,该药物不能清除血浆中的病毒,D错误。 28. 当免疫功能失调时,可引起一些疾病,损害人体的健康。下面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过敏反应是指机体在首次接受过敏原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B. 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是常见的自身免疫病 C. 艾滋病的HIV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能够侵入B细胞,使之大量死亡 D. 在器官移植中,只要供者与受者的主要HLA有一半以上相同,就不会引起排斥反应了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过敏原刺激时引起的反应,故A错误;常见的自身免疫病有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故B正确;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故C错误;在器官移植中,只要供者与受者的主要HLA有一半以上相同,引起的排斥反应较小,故D错误。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免疫调节,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9. 现有大小和生长状况相同的同一品系小鼠甲、乙、丙及另一品系小鼠丁,并对甲、乙、丙分别做如下处理: - 41 - / 41 分组 甲 乙 丙 处理 不做任何处理 将丁的皮肤小片移植到乙体表上,M天后,皮肤片 结痂脱落 切除胸腺 二周后,再将丁的皮肤片分别移植到甲、乙、丙体表上,则移植的皮肤片最易脱落和最易成活的分别是 A. 乙、丙 B. 乙、甲 C. 甲、丙 D. 丙、甲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机体免疫的相关实验分析,要求考生理解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过程,理解二次免疫反应的特点,了解免疫学的应用,知道胸腺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此题难度较大,知识理解程度要求较高。 ....................................... 30. 下图甲为人体内众多免疫细胞的起源和分化示意图,图乙表示一正常人注射疫苗后体内抗体产生的反应记录。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图甲①〜⑦中需抗原刺激才能产生的有④⑤⑥⑦ - 41 - / 41 B. 淋巴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①②③的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由于分化产生了差异 C. 图乙中曲线在be段的斜率大于de段的斜率 D. 图乙总m>n的主要原因是注射疫苗后机体产生了较多的B细胞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图甲①〜⑦中不需抗原刺激的就能产生只有①②③,而④⑤⑥⑦都需要抗原的刺激才能产生,A正确;淋巴细胞都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因此①②③的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并没有因为分化而产生差异,B错误;图乙中de段斜率大于bc段,C错误;图乙中m>n的主要原因是注射疫苗后机体产生了较多的浆细胞,D错误.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1. 机体内环境稳态是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请结合图解回答下面的问题:(图中A、B、C、D表示器官或细胞;①②③表示物质)分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图中①②③三种物质既体现了激素间分级调节,又体现了反馈调节 B. 图中A器官既能参与神经调节,又能参与体液调节,是体内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枢纽 C. C细胞可产生抗体,其原因是C细胞识别抗原后迅速增殖分化 D. 长期焦虑和紧张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原因是D细胞活性下降使淋巴因子的分泌减少,影响了特异性免疫 - 41 - / 41 【答案】C 【解析】图中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②促甲状腺激素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③表示甲状腺激素分泌属于激素的分级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反过来影响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功能体现了激素的负反馈调节,A正确;A为下丘脑,下丘脑的内分泌细胞参与体液调节,神经部参与神经调节,是体内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枢纽,B正确;C为浆细胞,其来源于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的增殖分化,C错误;据图分析,长期焦虑和紧张会导致D细胞活性下降使淋巴因子的分泌减少,影响了特异性免疫,使机体免疫力下降,D正确。 【考点定位】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2. 下列与生长素发现的一系列实验相关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感光部位在幼苗尖端,弯曲部位在幼苗尖端下面 B. 光照和黑暗条件下幼苗尖端都能合成生长素 C. 单侧光会引起幼苗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D. 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一种小分子有机物一色氨酸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生长素的感光部位在尖端幼苗,而弯曲部位是在尖端以下,故A正确。生长素的合成和光照无关,故B正确。单侧光会引起横向运输由向光侧运输向背光侧故C正确。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故D错误。 - 41 - / 41 考点:本题考查生长素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 33. 某同学将一定量的某种动物的提取液(A)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注射后若干天,未见小鼠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将小鼠分成两组,一组注射少量的A,小鼠很快发生了呼吸困难等症状;另一组注射生理盐水,未见小鼠有异常表现。对实验小鼠在第一次注射A后的表现,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 提取液中含有胰岛素,导致小鼠血糖浓度降低 B. 提取液中含有乙酰胆碱,使小鼠骨骼肌活动减弱 C. 提取液中含有过敏原,引起小鼠发生了过敏反应 D. 提取液中含有呼吸抑制剂。可快速作用于小鼠呼吸系统 【答案】C 【解析】一定量的某种动物的提取液(A)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注射后若干天,未见小鼠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分组后一组再注射少量的A,小鼠表现为呼吸困难等症状,另一组注射生理盐水,未见小鼠有异常表现,说明提取液中含有过敏原,引起小鼠发生过敏反应,而不是胰岛素作用的结果,A错误、C正确;呼吸中枢位于脑干中,而不是神经递质的作用,B错误;呼吸抑制剂是作用于细胞呼吸,而不是作用于小鼠呼吸系统,D错误。 【考点定位】过敏反应。 【名师点睛】对于过敏反应的考查,要求考生掌握过敏反应是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机体才会发生过敏反应是解题的关键。 - 41 - / 41 34. 将一片明胶或云母(生长素可通过明胶,不能通过云母片)插在苗尖端和其下部之间,用于研宄幼苗的向光运动,结果如图所示。由此证明 A. 苗尖端是感光部位 B. 在弯曲部位,背光面细胞数目多于向光面 C. 生长素从苗尖端向下传递 D. 生长素通过主动转运进入明胶中 【答案】C 【解析】单侧光照射幼苗尖端,尖端能感受光刺激,从而使化学物质从向光一侧往背光一侧进行横向运输。化学物质能透过插在幼苗尖端与其下部之间的明胶,所以化学物质的极性运输没有受到影响,则幼苗将向光弯曲生长;而化学物质不能透过插在幼苗尖端与其下部之间的云母片,所以化学物质的极性运输受到影响,则幼苗不生长,因此由此证明化学物质从苗尖端向下传递,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探究植物向光性的实验以及胚芽鞘的感光部位,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和植物向光弯曲生长的原因。 35. 假设下图中两个含生长素(IAA)的琼脂快和两个胚芽鞘尖端所产生的生长素含量相同,则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①②两组实验能证明生长素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 B. ③④两组实验能证明生长素具有横向运输的特点 C. 琼脂块a、b、c、d、e、f、g中的生长素含量关系:c>a=f>d=e>d=g - 41 - / 41 D. 琼脂块a、b、c、d、e、f、g中的生长素含量关系:f>a=b=d=e>g>c 【答案】C 【解析】A、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由于含生长素(IAA)的琼脂块不感光,又正中央插入生长素不能透过的云母片,生长素无法横向运输,所以a、b中生长素量相等;由于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所以c中没有生长素,因此①②两组实验能证明生长素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A正确; B、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因此,在感受单侧光刺激的情况下,尖端生长素横向运输,再向下极性运输,导致胚芽鞘下的琼脂块生长素分布不均匀,f多,g少;但如果正中央插入生长素不能透过的云母片,生长素无法横向运输,所以d、e中生长素量相等,因此如果检测到f>d=e>g,则③④两组实验能证明生长素具有横向运输的特点,B正确;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一段时间后对a、b、c、d、e、f、g七个空白琼脂块中所含生长素量关系是f>a=b=d=e>g>c,C错误; D、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一段时间后对a、b、c、d、e、f、g七个空白琼脂块中所含生长素量关系是f>a=b=d=e>g>c,D正确。 故选:C. - 41 - / 41 36. 下列是生长素发现实验各阶段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及结论,有关组合正确的是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根据教材知识可知,表中鲍森-詹森的实验与拜尔的实验过程颠倒了,鲍森-詹森进行的是单侧光下生长素能够透过琼脂片的实验,而拜尔进行的是在黑暗条件下将尖端切下来,分别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两侧的实验。因此①④组合正确。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生长素发现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7. 将一玉米幼苗固定在支架上,支架固定在温、湿度适宜且底部有一透光孔的暗室内。从下图所示状态开始,光源随暗室同步缓慢匀速旋转,几天后停止于起始位置。此时,幼苗的生长情况是 A. 根水平生长,茎向上弯曲 B. 根水平生长,茎向下弯曲 C. 根向下弯曲,茎向上弯曲 D. 根向下弯曲,茎向下弯曲 【答案】B - 41 - / 41 【解析】一玉米幼苗水平放置固定在支架上,光源随暗室同步缓慢匀速旋转,玉米幼苗各部位均匀受到重力的作用,因此该幼苗茎和根的生长素分布不受重力的影响,生长素在根部均匀分布,根水平生长。暗室内的光源通过透光孔照射到该幼苗的茎部,导致茎的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使茎的背光侧生长速度快,所以茎向下弯曲生长。综上分析,B项正确,A、C、D三项均错误。 【考点定位】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名师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生长素生理作用及影响生长素分布的因素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应以题意中的“光源随暗室同步缓慢匀速旋转”和图示中的“光源位置”为解题的切入点,结合重力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和植物茎的向光性的原因分析作答。 38. 下列暗箱中的植物生长情况正确的一组由左到右依次是 A. 向光弯曲生长、不生长、直立生长、向右弯曲生长 B. 向光弯曲生长、不生长、向右弯曲生长、向右弯曲生长 C. 向光弯曲生长、直立生长、向光弯曲生长 D. 向光弯曲生长、直立生长、直立生长、向右弯曲生长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向光弯曲生长的原因:感受光刺激和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在尖端;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在尖端发生横向运输,从而导致尖端下一段生长素分布不均,使向光侧生长素小于背光侧,向光侧生长速度大于背光侧;故会向光弯曲; 1有单侧光影响,故会向光弯曲;2中没有尖端,不能产生生长素,不生长也不弯曲;3没有尖端,虽然有单侧光但是尖端下一段生长素分布均匀,故直立生长;4左边有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右边没有,故左侧生长速度大于右侧,向右弯曲生长. - 41 - / 41 考点:向光性的原因 点评:理解向光性生长的原因,简单概括为”感尖弯尖下”(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尖端,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一段) 39.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中弯曲生长的是①③⑤ B. 若探究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外因,应设置②③进行对照 C. 若探究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内因,应设置①⑥进行对照 D. 若探究胚芽鞘感光部位,应设置④⑤进行对照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图中弯曲生长的是③⑤,不生长的是②⑥,直立生长的是①④,A错误; B、若探究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外因,应设置①③进行实验,B错误; C、若探究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内因,应设置③④进行实验,C错误; D、若探究胚芽鞘感光部位,应设置④⑤进行对照,D正确. 故选:D. 40.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植物激素是一类化学物质 B. 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含量很少 C. 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 D. 所有植物激素都促进植物生长 【答案】D - 41 - / 41 【解析】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运输到作用部位,起到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A、B正确。起调节作用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C正确。不一定都是促进作用,有可能抑制,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二、非选择题 41. 下图是体育运动对学习、记忆的促进作用与蛋白质类神经营养因子(bdnf)关系图解(部分)。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神经轴突末梢经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___________,该结构能与其他神经元的___________等相接触,共同形成突触。 (2)突触小泡中的b物质是___________,该物质通过___________方式进入突触间隙。 (3)b物质与AMPA结合后兴奋传导至d处时,该处膜内电位的变化为___________。 (4)据图可知,bdnf具有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和激活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的作用,从而促进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若向大鼠脑室内注射抗bdnf的抗体,将导致突触间隙内b物质的含量 变化是___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 (5)图中c是突触蛋白,它在大脑海马区的密度和分布可间接反映突触的数量和分布情况。有实验表明,水迷宫训练后大鼠海马区突触蛋白表达明显增强,而大鼠学习记忆受损后突触蛋白表达水平下降。由此推测,长期记忆可能与___________的建立有关。 - 41 - / 41 (6)不同麻醉剂的作甩机理不同:有些麻醉剂属于递质拟似剂(能与受体结合,并且结合后产生与递质作用时类似的效果),有些麻醉剂属于受体阻断剂(阻碍递质与相应受体的结合)那么,递质拟似剂类的麻醉剂主要作用于___________(兴奋性突触/抑制性突触) 【答案】 (1). 突触小体 (2). 胞体或树突 (3). 神经递质 (4). 胞吐(外排) (5). 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6). 减少 (7). (新)突触 (8). 抑制性突触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的知识点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通过分析突触的结构及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过程和特点,再结合题意作答。 (1)神经轴突末梢经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突触小体,该结构能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和树突等相接触,共同形成突触。 (2)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突触小泡中的b物质是神经递质。该物质通过胞吐方式进入突触间隙。 (3)b物质与AMPA结合后,突触后膜离子的通透性改变,钠离子内流,使突触后膜电位发生变化,膜内电位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4)据图可知,bdnf具有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和激活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的作用,从而促进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若向大鼠脑室内注射抗bdnf的抗体,则会抑制神经递质的释放,将导致突触间隙内b的数量减少。 - 41 - / 41 (5)根据突触蛋白c能在海马区的密度和分布可间接反映突触的数量和分布情况,说明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密切关系。 (6)有些麻醉剂属于递质拟似剂,递质拟似剂作用于抑制性突触,能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起到麻醉效果。 42. 如图表示下丘脑参与人体体温、水盐和血糖平衡的部分调节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天冷时,人体皮肤的___________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兴奋经传人神经,传至下丘脑,通过垂体促进腺体A的分泌活动,腺体A表示的器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体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___________增加抗利尿激素的生成和分泌,促进___________对水分的重吸收。 (3)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是___________。当病人持续高烧40℃,此时其体内产热量___________散热量(填“>”、“<”或“=”),体温恢复正常时,其体内具体的调节途径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Ⅰ型糖尿病由胰岛B细胞损伤引起,患病率具有种族差异性,患者血液中含有抗胰岛B细胞的抗体和效应T细胞,据此推测:Ⅰ型糖尿病是由遗传决定的、针对胰岛B细胞的一种___________病;胰岛B细胞的损伤是机体通过___________免疫导致的。 (5)分娩时疼痛刺激引起催产素分泌,促进胎儿产出,而胎儿对子宫颈的刺激进一步增加催产素的分泌,直到胎儿产出,此过程属于___________(填“正反馈”或“负反馈”)调节。同时疼痛刺激还能传至___________,使之产生痛觉。 - 41 - / 41 【答案】 (1). 冷觉感受器 (2). 甲状腺 (3). 下丘脑 (4). 肾小管和集合管 (5). 骨骼肌和肝脏 (6). = (7). 皮肤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 (8). 自身免疫 (9). 体液免疫和细胞(或特异性免疫) (10). 正反馈 (11). 大脑皮层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结合图示,考查水盐调节、体温调节和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通过分析水盐调节、体温调节和血糖调节的过程,再结合题意作答。 (1)天冷时,人体皮肤的冷觉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兴奋经传人神经,传至下丘脑,通过垂体促进腺体A的分泌活动,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提高细胞代谢水平,增加产热量,说明下丘脑可通过垂体促进甲状腺和肾上腺分泌相关激素,因此腺体A表示的器官有甲状腺和肾上腺。 (2)人体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下丘脑增加抗利尿激素的生成和分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3)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是骨骼肌和肝脏。当病人持续高烧40℃,体温处于不变状态,所以病人体内产热量=散热量,体温恢复正常时,其体内具体的调节途径主要是通过皮肤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来进行散热 (4)I型糖尿病是由胰岛B细胞损伤引起,患者血液中含有抗胰岛B细胞的抗体和效应T细胞属于自身免疫病。胰岛B细胞的损伤是机体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导致的。 - 41 - / 41 (5)分娩时疼痛刺激引起催产素分泌,促进胎儿产出,而胎儿对子宫颈的刺激进一步增加催产素的分泌,直到胎儿产出,此过程属于正反馈调节。痛觉的形成在大脑皮层, 43. 如图为特异性免疫的有关过程。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请写出下列标号的细胞名称:①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有___________(填数字序号)。 (3)在特异性免疫中,当同种抗原二次入侵人体时,浆细胞可以由___________增殖分化而来。 (4)性联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患者体内B细胞成熟过程受阻,无法产生抗体,患儿出生六个月后,因来自母体的抗体耗尽而发病,主要表现为反复化脓性细菌感染。与性联无丙种球蛋白血症属于同一类型疾病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填“过敏性鼻炎”、“艾滋病”或“系统性红斑狼疮”)。 (5)在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杀伤靶细胞主要有两种途径:细胞裂解性杀伤(图1)和诱导细胞凋亡(图前者指效应T细胞分泌诸如穿孔素一类的介质损伤靶细胞膜;后者指效应T 细胞通过表面FasL与靶细胞表面的Fas结合,诱导靶细胞凋亡。 - 41 - / 41 图2中的FasL称为死亡因子,Fas称为死亡因子受体,它们都是由细胞合成并定位于细胞表面的蛋白质。一般来说,控制Fas的基因能在各种细胞内表达,而控制FasL的基因只在效应 T细胞和某些肿瘤细胞内表达.免疫排斥是器官移植的一个主要障碍。请根据Fas和FasL的相互关系,提供一种解决免疫排斥的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造血干细胞 (2). B细胞 (3). 记忆细胞 (4). ②③④⑤ (5). B细胞和记忆细胞 (6). 艾滋病 (7). 降低移植器官Fas基因的表达水平 【解析】试题分析:图示为特异性免疫的有关过程,其中①为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②为B细胞;③为T细胞;④为效应T细胞;⑤为记忆细胞;⑥为浆细胞,其中Ⅰ物质是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分析图1:效应T细胞分泌穿孔素作用于靶细胞。分析图2: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直接接触,诱导靶细胞凋亡。 (1)由图可知,①是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②是B细胞,⑤是记忆细胞。 (2)图中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有②B细胞、③T细胞、④效应T细胞、⑤记忆细胞。 (3)当同种抗原二次入侵人体时,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B细胞也可以形成浆细胞,因此当同种抗原二次入侵人体时,浆细胞可以由B细胞和记忆细胞增殖分化而来。 - 41 - / 41 (4)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性联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是一种免疫缺陷病,过敏性鼻炎是免疫过当引起的疾病,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病,属于人体免疫失调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是自身免疫疾病,因此艾滋病与性联无丙种球蛋白血症属于同一类型疾病。 (5)由题意可知,当FasL与Fas结合后,会引起靶细胞凋亡,因此降低移植器官Fas基因的表达水平可以降低免疫排斥。 44. 生长素能促进细胞伸长生长,其作用机理为:生长素通过细胞壁,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通过进一步信号传递促进质子泵基因的表达,质子栗是细胞膜上转运H的载体,可将从膜内运到膜外,使细胞壁酸化,酸化后的细胞壁变得松弛从而有利于伸展。 回答下列问题: (1)在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中,___________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 (2)生长素对植物生命活动的影响,根本上是对细胞内的___________的影响。 (3)请设计实验验证“植物生长素(IAA)促进细胞生长的作用机理”与其能酸化细胞(或 细胞壁)有关。 (一)材料用具:燕麦胚芽鞘若干、中性缓冲液、弱酸性缓冲液、适宜浓度的生长素中性缓冲液、蒸馏水、锥形瓶等其他相关实验器材。 (二)方法步骤: ①选取___________的燕麦胚芽鞘若干,切去尖端;测量并记录长度,用蒸馏水浸洗胚芽鞘切段,吸干表面水分。 ②取锥形瓶3个,分别编号为A、B、C;把浸洗过的燕麦胚芽鞘切段平均分成3份,分别放入3个锥形瓶中。 - 41 - / 41 ③在A瓶中加入中性缓冲液2mL; B瓶中加入弱酸性缓冲液2 mL;C瓶中加入___________。分别加盖,并放在___________的条件下培养。 ④一段时间后,测量并记录三组胚芽鞘切段的长度。 (三)结果预测:A组胚芽鞘切段的长度变化不明显;B组胚芽鞘___________; C组胚芽鞘___________。 【答案】 (1). 色氨酸 (2). 质子泵基因的表达 (3). 生长状况一致 (4). 适宜浓度的生长素中性缓冲液2ml (5). 相同且适宜 (6). 切段伸长明显 (7). 伸长量与B组大致相当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信息题,考查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以及相关实验的探究,通过分析生长素的化学本质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特点,再结合题意作答。 (1)生长素是本质是吲哚乙酸,合成原料为色氨酸,故在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中,经过一系列反应色氨酸可转变成生长素。 (2)植物激素对植物生命活动的影响,根本上是影响基因组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选择性表达的结果,故生长素是对细胞内的质子泵基因的表达影响的结果。 (3) - 41 - / 41 (二)方法步骤: ①选取生长状况一致的燕麦胚芽鞘若干,切去尖端;测量并记录长度,用蒸馏水浸洗胚芽鞘切段,吸干表面水分。 ②取锥形瓶3个,分别编号为A、B、C;把(浸洗过的燕麦)胚芽鞘切段平均分成3份,分别放入3个锥形瓶中。 ③在A瓶中加入中性缓冲液2mL;B瓶中加入弱酸性缓冲液2mL;C瓶中加入适宜浓度的生长素中性缓冲液2 mL。分别加盖,并放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④一段时间后,测量并记录三组胚芽鞘切段的长度 (三)结果预测: A组胚芽鞘切段的长度变化不明显;B组胚芽鞘切段伸长明显;C组胚芽鞘切段伸长量与B组大致相当。 - 41 - / 41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