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9 发布 |
- 37.5 KB |
- 3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重庆市巴蜀中学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重庆市巴蜀中学2018- 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2020届高二(上)生物试题卷 1. 下列有关细胞学说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B. 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C. 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是具有生命的有机体 D. 细胞是一切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细胞学说解释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A错误;“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的观点是由魏尔肖提出,B错误;细胞是最简单生命系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C正确;细胞学说中指出,细胞是动植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有关细胞学说的相关知识。 2.下列关于乳酸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该生物,可以看到的细胞结构包括细胞膜、核糖体、中心体等 B. 乳酸菌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其染色质可以和核糖体直接接触 C. 乳酸菌和酵母菌的细胞呼吸代谢终产物不同 D. 乳酸菌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丝的变化,所以进行无丝分裂 【答案】C 【解析】 【分析】 常考的真核生物:绿藻、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及动、植物。 常考的原核生物:蓝藻(如颤藻、发菜、念珠藻)、细菌(如乳酸菌、硝化细菌、大肠杆菌等)、支原体、衣原体、放线菌。 【详解】乳酸菌为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没有中心体,A错误;乳酸菌为原核生物,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没有染色质,B错误;乳酸菌为厌氧生物,只能进行无氧呼吸,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酵母菌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又可以进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所以乳酸菌和酵母菌的细胞呼吸代谢终产物不同,C正确;乳酸菌为原核生物,进行二分裂,无丝分裂是真核生物的分裂方式,D错误。 故选C。 3.有关下图所示的四种不同生物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乙、丁均既属于细胞层次也属于个体层次 B. 乙、丙的遗传物质都是RNA C. 甲和乙在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都是类囊体薄膜上 D. 丙、丁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水绵为真核生物,蓝藻为原核生物,艾滋病病毒属于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变形虫为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详解】甲是水绵,水绵是多细胞生物体,不属于细胞层次,A错误;乙为蓝藻,是原核细胞构成的原核生物,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B错误;甲为水绵,水绵是真核生物,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乙为蓝藻,为原核生物,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也没有类囊体薄膜,C错误;丙为艾滋病病毒,丁为变形虫,病毒的生命活动需要宿主细胞提供ATP,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所需ATP由自身提供,所以丙、丁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ATP与ADP的相互转化,D正确。 故选D。 4.下列生命活动中,至少需要物质穿过2层磷脂双分子层的是( ) A. 一个叶肉细胞内的CO2从呼吸作用产生至被光合作用消耗 B. RNA把细胞核内的遗传信息传递到细胞核外 C. 人体血浆中的葡萄糖被红细胞吸收 D. 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产生的丙酮酸到被消耗的场所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物膜的主要组成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其中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 【详解】叶肉细胞中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场所是线粒体内膜,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利用二氧化碳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故一个叶肉细胞内的CO2从呼吸作用产生至被光合作用消耗需要穿过线粒体的两层膜和叶绿体的两层膜,每层生物膜含有两层磷脂分子层,所以共穿过4层磷脂双分子层,A错误;RNA从细胞核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没有穿过生物膜,B错误;人体血浆中的葡萄糖被红细胞吸收需要穿过红细胞的一层生物膜,即穿过1层磷脂双分子层,C错误;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产生丙酮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丙酮酸被消耗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故需要穿过线粒体的两层膜,共2层磷脂双分子层,D正确。 故选D。 5.细胞具有多样性,下面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卵细胞体积较大,不利于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B. 神经细胞具有丰富的突起,有利于细胞间的彼此联系 C. 红细胞呈双凹形的圆饼状,有利于与氧气的充分接触 D. 植物贮藏细胞具有大液泡和叶绿体,有利于制造和贮藏养料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叫做相对表面积,细胞越小该比值越大,越有利于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利于细胞的生长。细胞趋向于小,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就越方便,对于大型生物而言,这就能够尽可能保证身体细胞的物质需求,也就有利于生物生长需求,据此答题。 【详解】卵细胞体积较大,其相对表面积较小,不利于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A正确;神经细胞的细胞膜有丰富的突起,有利于细胞间信息的传递,B正确;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形状是两面凹的圆饼状,两面凹的圆饼状增大了表面积,所以表面积与体积之比相对较大,有利于与氧气的充分接触以提高气体交换效率,C正确;一般情况下,植物贮藏细胞没有叶绿体,但有体积较大的液泡,D错误。 故选D。 6.2008月11日“三鹿假奶粉”被曝光,奶粉中被检测到一种叫做“三聚氰胺”的“假蛋白”化学品。添加后能够造成蛋白质含量增高的假象;正常蛋白质中平均含氮量约占16%,这些氮主要存在于蛋白质的( ) A. 肽键 B. 游离的氨基 C. 游离的羧基 D. R基 【答案】A 【解析】 【分析】 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中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详解】组成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中的N主要存在于氨基中,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反应形成蛋白质,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的过程中一个氨基酸的氨基和另一个氨基酸的羧基脱去1分子水,形成肽键,因此由氨基酸形成的蛋白质中的氮主要存在于蛋白质的肽键中,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7.下列关于细胞结构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骨架是由纤维素组成的网架结构,对维持真核细胞形态有重要作用 B. 中心体是高等植物和低等动物细胞内由两个相互垂直的中心粒构成的 C. 在高倍镜下可以观察到线粒体的分布和结构 D. 具有活性的叶肉细胞中其叶绿体在细胞质内是运动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观察叶绿体选择黑藻的叶片细胞,流动性强,而含有大量的叶绿体,细胞质颜色比较深,易于观察。 2、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的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线粒体中细胞色素氧化酶使染料保持氧化状态(即有色状态)呈蓝绿色,而在周围的细胞质中染料被还原成为无色状态。因此可以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 【详解】细胞骨架主要是由蛋白质纤维构成的网架结构,它既能维持细胞形态、保护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性,又与细胞运动、细胞分裂和能量转换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A错误;中心体存在于动物和低等植物细胞中,是由两个相互垂直的中心粒构成的,高等植物细胞没有中心体,B错误;可通过用健那绿给线粒体染色后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到线粒体的分布,但看不到线粒体的具体结构,C错误;活细胞中的细胞质是流动的,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随细胞质的流动而运动,D正确。 故选D。 8.胃壁细胞内的囊泡膜上镶嵌有H+载体,当某种信号物质与胃壁细胞膜上受体结合后,囊泡膜上H+载体转移到细胞膜上,且由无活性状态转变为有活性状态,持续向胃内分泌H+,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H+载体由囊泡膜向细胞膜的转移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功能特点 B. H+载体向胃内分泌H+的过程不消耗ATP C. 图示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控制物质进出和信息交流的功能 D. 图示H+的产生和分泌过程,会导致胃壁细胞内的pH有所下降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在某种信号物质与胃壁细胞膜上受体结合后,囊泡膜上H+载体转移到细胞膜上,且由无活性状态转变为有活性状态,向胃内分泌H+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的功能,胃内为酸性环境,H+载体向胃内分泌H+的过程是逆浓度梯度的主动运输,据此答题。 【详解】H+载体由囊泡膜向细胞膜的转移过程涉及囊泡膜和细胞膜的融合,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即具有一定的流动性,A错误;胃内为酸性环境,H+载体向胃内分泌H+的过程是逆浓度梯度的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由分析可知,某种信号物质与胃壁细胞膜上受体结合后,囊泡膜上H+载体转移到细胞膜上,向胃内分泌H+,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控制物质进出和信息交流的功能,C正确;图示H+的产生和分泌过程会导致胃壁细胞内的H+浓度下降,pH有所上升,D错误。 故选C。 9.磷脂分子是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其头部亲水,尾部疏水。酶、抗体等水溶性大分子药物常用磷脂制成的微球体包裹后,更容易运输到患病部位的细胞中,有关该散球体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膜的化学成分由脂肪酸和磷酸构成 B. 微球体能将生物大分子药物水解成小分子药物 C. 由单层磷脂分子构成,磷脂的尾那向着药物 D. 由两层磷脂分子构成,其结构和细胞膜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膜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构成,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磷脂分子的头部是亲水端,尾部是疏水端。 【详解】包裹生物大分子或小分子药物的微球体是用磷脂制成的,与患病部位的细胞膜融合,而生物膜之间的融合是建立在膜的流动性和磷脂双分子层的基本支架的基础之上,将携带的生物大分子或小分子药物排入细胞内,达到治疗效果;由于磷脂包裹的酶、抗体等物质属于水溶性物质,所以微球体的内部和外部都应该是磷脂分子的亲水端,即该微球体应该由两层磷脂分子构成,而用单层磷脂分子包裹的药物应该是不溶于水的,综上分析,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膜的结构组成和特点等。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对所学知识要点的理解能力。 10.下列关于细胞呼吸原理应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包扎伤口时,为了避免空气中微生物感染伤口,要用透气的消毒布包扎 B. 在一定条件下,利用淀粉、醋酸杆菌以及发酵罐,可以生产味精 C. 稻田需要定期排水,香则水稻幼根会因无氧呼吸产生大量酒精使其腐烂 D. 提倡慢跑有氧运动的原因之一是避免肌细胞产生大量乳酸 【答案】B 【解析】 【分析】 常考的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1、用透气纱布或“创可贴”包扎伤口:增加通气量,抑制破伤风杆菌的无氧呼吸。 2、酿酒时:早期通气--促进酵母菌有氧呼吸,利于菌种繁殖,后期密封发酵罐--促进酵母菌无氧呼吸,利于产生酒精。 3、食醋、味精制作:向发酵罐中通入无菌空气,促进醋酸杆菌、谷氨酸棒状杆菌进行有氧呼吸。 4、土壤松土,促进根细胞呼吸作用,有利于主动运输,为矿质元素吸收供应能量。 5、稻田定期排水:促进水稻根细胞有氧呼吸。 6、提倡慢跑:促进肌细胞有氧呼吸,防止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肌肉酸胀。 【详解】破伤风杆菌属于厌氧菌,不能在有氧条件下大量繁殖,选用透气的消毒纱布包扎伤口,可避免厌氧病菌的繁殖,有利于伤口的痊愈,A正确;生产味精常用的菌种是谷氨酸棒状杆菌,是需氧型菌种,在一定条件下,利用淀粉、谷氨酸棒状杆菌以及发酵罐,可以生产味精,而醋酸菌可发酵产生醋酸,B错误;稻田长期淹水后,土壤中氧气含量降低,根系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可导致烂根现象,故稻田需要定期排水,防止根细胞无氧呼吸产物的毒害作用,C正确;提倡慢跑等有氧运动,原因之一是人体细胞在缺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积累大量的乳酸,会使肌肉产生酸胀乏力的感觉,D正确。 故选B。 11.关于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随氧气浓度增加而促进对无机盐的吸收 B. 1摩尔葡萄糖通过无氧呼吸过程释放的能量中,大部分能量贮存在ATP中 C.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光能的吸收发生在叶绿体的内膜上 D. 在较强光照下,光合作用强度可能受二氧化碳浓度的限制 【答案】D 【解析】 【分析】 红细胞吸收无机盐的方式为主动运输,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线粒体,只进行无氧呼吸,故吸收无机盐的能量由无氧呼吸提供。而氧气浓度可影响有氧呼吸的速率。影响光合速率的外界因素有光照强度、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达到光饱和点后,影响因素不在是光照强度,可以是二氧化碳浓度。 【详解】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线粒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故吸收无机盐的量与氧气供应量没有关系,A错误;无氧呼吸只释放了少量的能量,大部分能量存在于未彻底分解的乳酸或酒精中,B错误;吸收光能的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故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光能的吸收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C错误;光合作用强度的大小受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因素的影响,故在较强光照下,光合作用强度可能受二氧化碳浓度的限制,D正确。 故选D。 12.珙桐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为研究其生长特点,将珙桐幼苗分别放在两个密闭装置中,一组给予光照,一组遮光处理。下列有关珙桐代谢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给予光照的植株叶肉细胞中叶绿体和线粒体都能消耗ADP B. 遮光处理的装置中氧气的含量将减少 C. 对遮光组的植株给予光照,叶肉细胞内的C5含量将减少 D. 给予光照的装置中若检测出氧气的变化量为零,则说明叶肉细胞内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 2、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被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 【详解】给予光照的植株叶肉细胞中既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又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进行,消耗暗反应产生的ADP和Pi,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均能消耗ADP和Pi合成ATP,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所以叶肉细胞中叶绿体和线粒体都能消耗ADP,A正确;遮光处理的装置中植物只能进行细胞呼吸消耗氧气,故装置中氧气的含量将减少,B正确;对遮光组的植株给予光照,由于光反应产生ATP和[H]增加,对C3的还原速率加快,而二氧化碳的固定速率短时间变化不大,故叶肉细胞内的C5含量将增加,C错误;给予光照的装置中若检测出氧气的变化量为零,则说明植物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由于植物体中存在不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所以叶肉细胞内光合速率应大于呼吸速率,D正确。 故选C。 13.下列关于光合色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叶绿素a和叶绿素b都含碳、氢、氧、氮,镁元素 B. 胡萝卜素在提取液中的溶解度最大 C. 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不吸收红光 D. 在洋葱管状叶叶肉细胞中光合色素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叶绿体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光合色素都存在于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 2、叶绿素的组成元素为C、H、O、N、Mg。类胡萝卜素不含Mg。 3、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的,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的,扩散速度慢。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 【详解】由分析可知,叶绿素a和叶绿素b都含碳、氢、氧、氮,镁元素,A正确;胡萝卜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最大,B错误;由教材中色素的吸收光谱图可知,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不吸收红光,C正确;洋葱管状叶叶肉细胞含有叶绿体,光合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D正确。 故选B。 【点睛】此题考查对色素基本知识的识记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解题的关键是对相关知识点的熟练掌握和运用。 14.叶绿体在光下利用ADP和Pi合成ATP的过程称为光合磷酸化。为探究ATP形成的原动力,Jagendorf等科学家在黑暗中进行了如下实验。图中平衡的目的是让类囊体内部的pH和外界溶液相同,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类囊体在pH为4的缓冲液中被破坏 B. 在黑暗中进行实验的原因是避免光照产生O2 C. 叶绿体中合成ATP需要酸性环境 D. ATP的合成与膜两侧的pH差有关 【答案】D 【解析】 根据实验的目的可知,实验需要探究“ATP形成的原动力”,而实验中的自变量为“PH值平衡前或后加入ADP和Pi”,而根据实验结果看出,只有PH值平衡前加入ADP和Pi能够产生ATP,说明叶绿体中ATP形成的原动力来自于类囊体膜两侧的pH值(或类囊体膜内侧pH小于外侧),其他结论都不能得出,所以选D。 【考点定位】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 【名师点睛】本题关键要抓住自变量分析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 15.有关酶和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酶在代谢中起调节作用 B. 探究酶催化作用的最适PH时,应设置过酸、过碱、中性三组 C. 酶和ATP都能够从日常食物中直接获取 D. 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的过程消耗ATP,是吸能反应 【答案】D 【解析】 【分析】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 3、ATP是一种含有高能磷酸键的有机化合物,是生命活动能量的直接来源,它的大量化学能就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中,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来自末端的那个高能磷酸键的断裂,合成ATP所需能量来源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其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叶绿体和线粒体。 【详解】酶在代谢中起催化作用,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A错误;探究酶催化作用的最适PH时,应设置相同PH值梯度的多组实验,只设置过酸、过碱、中性三组实验不能探究到最适PH,B错误;酶和ATP都是在细胞中合成的,不能从食物中获取,C错误;吸能反应常伴随着ATP的水解,所以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的过程消耗ATP,是吸能反应,D正确。 故选D。 16.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对于伞藻来说细胞的凋亡就是个体的凋亡 B. 癌细胞容易在体内转移,与其细胞壁上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有关 C. 与受精卵相比,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干细胞全能性较高 D. 大肠杆菌细胞每分裂一次,其端粒上的DNA分子就会逐渐变短一些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对于单细胞来说,细胞的凋亡意味着个体的凋亡。受精卵的全能性最高,其次是胚胎干细胞的全能性较高。一般来说,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大于动物细胞的全能性。 【详解】伞藻是一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单细胞绿藻,其细胞的凋亡就是个体的凋亡,A正确;癌细胞容易转移,与其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有关,B错误;受精卵的全能性最高,所以与受精卵相比,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干细胞全能性较低,C错误;端粒是存在于染色体两端的一段特殊序列的DNA,大肠杆菌为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故不存在端粒,D错误。 故选A。 17.下列是以豌豆为实验材料的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 A. 用豌豆根尖观察有丝分裂的操作步骤依次是解离、染色、漂洗、制片 B. 用健那绿处理豌豆根尖后在高倍镜下可见蓝绿色线粒体和绿色叶绿体 C. 鉴别某株豌豆是否为纯合体的最佳操作依次是去雄、套袋、投粉、套袋、观察 D. 可以用豌豆叶片叶肉细胞进行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的观察 【答案】D 【解析】 【分析】 叶绿体存在于光合细胞中,根尖细胞不含叶绿体。植物细胞需要有成熟的大液泡才能在一定条件下能观察到明显的质壁分离现象。鉴定植物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的最简单的办法是让其自交,豌豆是自花闭花授粉,自交时无需做任何处理。 【详解】用豌豆根尖观察有丝分裂的操作步骤依次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A错误;根尖细胞不含叶绿体,B错误;鉴别某株豌豆是否为纯合体的最简单的方法是让其自交,而去雄、套袋、授粉、套袋等处理是进行杂交时的处理步骤,C错误;豌豆叶片叶肉细胞含有大液泡,可用作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的实验材料,D正确。 故选D。 18.对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存在的生物而言,以下哪种性状肯定能稳定遗传(不考虑变异) ( ) A. 优良性状 B. 隐性性状 C. 显性性状 D. 相对性状 【答案】B 【解析】 【分析】 在杂交实验中,只有纯合体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能够稳定遗传。显性个体不一定是纯合体。 【详解】优良性状如果是显性杂合体,其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所以优良性状不一定能够稳定遗传,A错误;在杂交育种中,一定能够稳定遗传的是隐性性状,因为隐性性状是纯合子,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B正确;显性性状的个体可能是纯合子,也可能是杂合子,其自交后代可能会发生性状分离,所以显性性状不能够稳定遗传,C错误;相对性状是指同一种生物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包括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其中显性性状不一定能够稳定遗传,D错误。 故选B。 19.关于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都进行不均等的细胞质分裂 B. 精子形成过程中需要变形,卵细胞不需要变形,其余完全相同 C. 四分体形成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 D. 要形成100个受精卵,至少需要50个精原细胞和100个卵原细胞 【答案】A 【解析】 【分析】 精子与卵细胞形成的区别: 【详解】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初级卵母细胞的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形成的个大的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个小的细胞为第一极体,次级卵母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细胞质也不均等分裂,形成的个大的细胞为卵细胞,个小的细胞为第二极体,A正确;精子形成过程中需要变形,卵细胞不需要变形,另外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可形成4个精细胞,而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能形成一个卵细胞,除此不同外,形成的场所也不相同,B错误;四分体形成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同源染色体之间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C错误;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可形成4个精细胞,经过变形形成4个精子,而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能形成一个卵细胞,要形成100个受精卵,至少需要25个精原细胞和100个卵原细胞,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以及受精作用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精子和卵子的发生,掌握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只要考生识记相关知识点即可正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对于此类试题,考生要学会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20.如图是某植物体内有关减数分裂的一组图像,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的顺序为甲,丙、乙、丁 B. 甲图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与丙图细胞中的相同 C. 乙图每个细胞中的染色单体数是丙图细胞中染色单体数的一半 D. 丁图的细胞中出现了核膜核仁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甲是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乙中无同源染色体,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是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丙细胞中同源染色体正在移向两极,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丁中没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已经分裂,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甲是四分体时期,乙是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丙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丁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所以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的顺序为甲,丙、乙、丁,A正确;甲和丙均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图像,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相同,B正确;乙是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丙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中均含有染色单体,由减数第一次分裂到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由于同源染色体分离,细胞中染色体数减半,染色单体数也减半,所以乙图每个细胞中的染色单体数是丙图细胞中染色单体数的一半,C正确;丁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核膜核仁的出现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D错误。 故选D。 21.下图为某一个哺乳动物个体生殖发育过程中不同细胞的分裂方式示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别有4、2、2、2对 B. ③细胞中若一条染色体上出现等位基因,一定不是交叉互换的结果 C. ①细胞在分裂末期形成细胞板,分裂成两个子细胞 D. ②细胞分裂产生两个大小相同的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 ①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②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排布于细胞中央,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③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④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①②③细胞中具有同源染色体,④没有同源染色体,①②③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别有4、2、2对,A错误;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而③是有丝分裂中期,不会发生交叉互换,B正确;该系列图像为哺乳动物细胞分裂图像,不会出现细胞板,C错误;根据④细胞的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判断该哺乳动物为雌性动物,则②细胞为初级卵母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所以将产生一大一小两个细胞,大的是次级卵母细胞,小的是第一极体,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识记和理解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2.某女子为色盲基因携带者,在她的下列细胞中,可不含显性基因的是( ) ①神经细胞 ②成熟红细胞 ③初级卵母细胞 ④极体 ⑤卵细胞 A. ①②④ B. ②④⑤ C. ①③⑤ D. ③④⑤ 【答案】B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类似于有丝分裂)。 【详解】某女子为色盲基因携带者,基因型为XBXb,①该个体的神经细胞的基因型为XBXb,含有显性基因,①不符合题意;②人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不含性染色体,②符合题意;③该女性的卵原细胞基因型为XBXb,经过DNA复制后初级卵母细胞的基因型为XBXBXbXb,故初级卵母细胞含有显性基因,③不符合题意;④由于该携带者的B基因和b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而第一极体或第二极体中只含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所以极体可不含显性基因,④符合题意;⑤卵细胞只含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所以卵细胞可不含显性基因,⑤符合题意。综上分析,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伴性遗传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3.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实现3:1的性状分离比须同时满足的条件是( ) ①观察的子代数目足够多 ②F1形成的各种配子生活力相等,且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 ③F2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存活率相等 ④等位基因间的显隐性关系是完全的 ⑤F1体细胞中各个基因表达的机会相等 A. ①②③⑤ B. ①②④⑤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④⑤ 【答案】C 【解析】 【分析】 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实现3:1的分离比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是:F1形成的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F2不同的基因型的个体的存活率相等;等位基因间的显隐性关系是完全的;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多。 【详解】①子代数目较少时,存在一定的偶然性,所以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多是出现3:1分离比的条件,①正确;②F1形成的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是实现3:1分离比的条件,②正确;③F2不同基因型的个体的存活率不相等时,不会出现3:1的分离比,因此F2不同的基因型的个体的存活率相等是实现3:1分离比的条件,③正确;④等位基因间的显隐性关系是完全的,否则不会出现3:1的分离比,④正确;⑤基因是选择性表达的,因此F1体细胞中各基因表达的机会不相等,⑤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D均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孟德尔遗传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孟德尔遗传实验过程及实验现象,能准确判断各选项是否是实现3:1的分离比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 24.玉米开单性花,且雌雄同株,自然状态下既可以自交也可以杂交,下列对玉米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有哪几项( ) ①玉米种子的子叶细胞中产生ATP的场所只能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②一株玉米花粉细胞中的基因型与根尖细胞中的基因型可能不同 ③基因型为BB和bb的玉米间行种植,所结种子胚的基因型都为Bb ④可选作研究伴性遗传的实验材料,避免对母本去雄,减少了工作量。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植物可通过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合成ATP,玉米种子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其子叶只能通过细胞呼吸产生ATP。玉米开单性花,且雌雄同株,自然状态下既可以自交也可以杂交,所以基因型为BB和bb的玉米间行种植时,既存在自交得到的种子,又存在杂交得到的种子。 【详解】①玉米种子的子叶细胞中能进行细胞呼吸,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产生ATP的场所只能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①正确;②花粉细胞是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细胞中只含有体细胞中一半的染色体,所以一株玉米花粉细胞中的基因型与根尖细胞中的基因型可能不同,②正确;③由于玉米自然状态下既可以自交也可以杂交,故基因型为BB和bb的玉米间行种植,所结种子胚的基因型可能是BB、bb或Bb,③错误;④玉米不含性染色体,不可选作研究伴性遗传的实验材料,④错误。综上分析,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5.将某豌豆植物的高杆植株(DD)和矮秆植株(dd)杂交所得的全部种子播种,待长出的植株开花时,有的进行同株异花传粉,有的进行异株异花传粉,有的让其自花传粉。三种方式得到的种子混合播种(假设所有植株都能正常生长),则长出的植株性状表现是( ) A. 高杆:矮秆=3:1 B. 全部是高杆 C. 高杆:矮秆=3:1或者全部高杆 D. 无法判断 【答案】A 【解析】 【分析】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据此答题。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纯种的高茎豌豆与纯种的矮茎豌豆杂交所得的种子的基因型只有Dd一种,所以无论是进行同株异花传粉,异株异花传粉,还是自花传粉,本质都是Dd这种基因型的自交,那么所得的种子就有DD,Dd,dd,所以种下去长出的植株的表现型是高茎:矮茎=3:1。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6.一对夫妇均正常,且他们的双亲都正常,但双方都有一个白化病的兄弟。若这对夫妇第一胎已经生下一个白化病男孩,则他们第二胎再生一个白化病男孩的概率为( ) A. 1/18 B. 1/9 C. 2/3 D. 1/8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第一胎已经生下一个白化病男孩,说明该夫妇的基因型均为Aa。据此答题。 【详解】一对夫妇均正常,且他们的双亲都正常,但双方都有一个白化病的兄弟,说明白化病为隐性遗传病,且这对夫妇的双亲基因型均为Aa。若这对夫妇第一胎已经生下一个白化病男孩,则又可说明该夫妇的基因型均为Aa,则他们第二胎再生一个白化病男孩的概率为1/4×1/2=1/8,所以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其应用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分析问题、获取信息和计算患病概率的能力。 27.某植物经减数分裂产生4种类型的配子,且AB:ab:Ab:aB=1:2:3:4 (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若该植物自交,其后代中出现纯合体的概率为( ) A. 30% B. 26% C. 36% D. 35% 【答案】A 【解析】 【分析】 纯合体是指由含有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而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某生物个体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种类及其比例为AB:ab:Ab:aB=1:2:3:4,则其中Ab配子的比例为3/10、aB配子的比例为4/10、AB配子的比例为1/10、ab配子的比例为2/10。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该生物能产生4种配子,且Ab配子占3/10、aB配子占4/10、AB配子占1/10、ab配子占2/10。又由于只有相同基因型的配子结合才能形成纯合子,所以该生物进行自交后代出现纯合体的概率为3/10×3/10+4/10×4/10+1/10×1/10+2/10×2/10=30%,综上分析,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纯合子的概念、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及应用,首先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纯合子的概念;其次要求考生能换算出各种配子的比例,再根据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计算出该个体自交后代出现纯合的概率,注意准确计算,避免不必要的错误。 28.某种鼠中,短尾基因D对长尾基因d为显性,黑鼠基因H对灰鼠基因h为显性。且基因D或h在纯合时使胚胎致死,这两对基因是独立遗传的。现有两只基因型均为DdHh的雌雄鼠交配.理论上所生的子代表现型比例为( ) A. 2:1 B. 6:3:1 C. 6:2:1:1 D. 4:2:1 【答案】A 【解析】 【分析】 已知短尾基因D对长尾基因d为显性,黑鼠基因H对灰鼠基因h为显性,且基因D或h在纯合时使胚胎致死,所以群体中致死的基因型有DDHH、DDHh、DDhh、ddhh、Ddhh。据此做答。 【详解】根据题意两只基因型均为DdHh的雌雄鼠交配,会产生9种基因型的个体,即:D_H_、D_hh、ddH_、ddhh。但由于基因D或h在纯合时使胚胎致死,所以只有DdHH、DdHh、ddHH、ddHh四种基因型个体能够生存下来,其中DdHh占4份,DdHH占2份,ddHH占1份,ddHh占2份,故表现型为短尾黑鼠:长尾黑鼠=2:1。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9.下列与果蝇有关的叙述错误是( ) A. 果蝇具有易饲养,繁殖快,后代数量大等特点,所以常被用作遗传学实验材料 B. 摩尔根为了进一步探究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采用了假说——演绎法 C. 在一群红眼果蝇中偶然发现了一只白眼雄果蝇。该果蝇是由基因突变产生的 D. 雄果蝇体细胞中含3对常染色体和XY,则其配子中含2对染色体,即3条常染色体+Y或3条常染色体+X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二倍体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存在,果蝇的体细胞中含有四对同源染色体,其中三对常染色体,一对性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时,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分离,进入不同的细胞中,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以及配子中均不含同源染色体,故细胞中染色体条数不能称之为对。 【详解】选择果蝇做遗传学实验材料是因为它的染色体数少、易饲养、繁殖速度快、后代数量大,A正确;摩尔根等人采用假说--演绎法,通过果蝇的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B正确;多代均为红眼的果蝇种群若偶然出现了一只白眼雄性果蝇,则最可能是发生了基因突变,C正确;雄果蝇体细胞中含3对常染色体和一对性染色体XY,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分离,所以配子中不含同源染色体,则配子中染色体条数不能称之为对,D错误。 故选D。 30.下列关于人体细胞染色体组成,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体细胞中形态结构有差异的染色体一定是非同源染色体 B. 含有2条X染色体的细胞一定是女性体内的细胞 C. 人的卵细胞中含有23条染色体,23个DNA分子 D. 某个体体细胞中染色体为XO,无法确定是其父本的精子还是母本的卵细胞异常 【答案】D 【解析】 【分析】 对于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体,雌性个体的体细胞含有两条同型的性染色体,而雄性个体的体细胞含有两条异型的性染色体,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成为44+XX或44+XY,减数分裂后所形成的配子中不含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数为22+X或22+Y。 【详解】XY是一对形态大小不同的同源染色体,所以形态结构有差异的染色体不一定是非同源染色体,A错误;次级精母细胞的后期由于着丝点的分裂,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导致细胞中染色体数暂时加倍,细胞中可能含有两条X染色体,B错误;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人的卵细胞中含有23条染色体,但由于细胞质中也含有DNA,故DNA分子数大于23个,C错误;某个体体细胞中染色体为XO,有可能是父方形成的精子中不含性染色体,也可能是母方减数分裂形成的卵细胞中不含性染色体,所以无法确定是其父本的精子还是母本的卵细胞异常,D正确。 故选D。 31.关于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中,下列哪一组杂交实验最能判断基因位于常染色体或X染色体上( ) A. 将野生型红眼雌果蝇和突变型白眼雄果蝇进行杂交 B. 将F1中的雌雄红眼果蝇进行相互交配 C. 将F1中的雌果蝇和突变型雄果蝇进行杂交 D. 将F1中的雄果蝇和野生型雌果蝇进行杂交 【答案】B 【解析】 【分析】 对于XY型生物体,在判断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时,常选择隐雌和显雄杂交,如后代在雌雄之间的表现型有差异,则说明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如后代在雌雄之间的表现型没有差异,则说明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详解】摩尔根将野生型红眼雌果蝇和突变型白眼雄果蝇进行杂交,子一代雌雄个体均为红眼果蝇,无论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位于X染色体均可出现该现象,所以该杂交实验不能说明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A错误;将F1中的雌雄红眼果蝇进行相互交配,后代中雌蝇均为红眼,而雄蝇中既有红眼又有白眼,根据白眼只出现在雄性个体中,可说明该基因的遗传与性别有关,即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B正确;摩尔根将F1中的雌果蝇和突变型雄果蝇进行杂交,后代雌雄果蝇均表现出既有红眼又有白眼,无论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位于X染色体均可出现该现象,所以该杂交实验不能说明基因是在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C错误;将F1中的雄果蝇和野生型雌果蝇进行杂交后代均为红眼果蝇,无论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位于X染色体均可出现该现象,所以该杂交实验不能说明基因是在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D错误。 故选B。 32.下列有关伴性遗传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的遗传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B.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能决定生物性别 C. 人类的X和Y染色体无论在大小和携带的基因种类上都有差异 D. 若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在X与Y的同源区段,则该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没有关系 【答案】C 【解析】 【分析】 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但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不都决定性别,性染色体上的遗传方式都与性别相关联,称为伴性遗传。但与性别有关的遗传不一定是伴性遗传,如从性遗传。 【详解】伴性遗传是指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在遗传中出现与性别相关联的现象,从性遗传是指同一基因型在雌雄中表现型不同的现象,虽然也与性别相关联,但由于基因在常染色体上,不属于伴性遗传,A错误;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不都与性别决定有关,如色盲基因不能决定性别,B错误;人类的X和Y染色体为异型的性染色体,所以无论大小和携带的基因种类都有差异,C正确;若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在X与Y的同源区段,其上的单基因遗传病,男性患病率不一定等于女性,如XaXa×XaYA后代所有显性个体均为男性,所有隐性个体均为女性,D错误。 故选C。 33.下图一为白化病基因(用a表示)和色盲基因(用b表示)在某人体细胞中分布示意图:图二为有关色盲和白化病的某家庭遗传系谱图,其中Ⅲ-9同时患白化和色盲病。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 A. 图一细胞产生的带有致病基因的生殖细胞的基因型有3种 B. 根据图二判断,Ⅱ-7患色盲病,Ⅱ-8是纯合子的概率为1/6 C. 若Ⅲ-9染色体组成为XXY,那么产生异常生殖细胞的是其母亲 D. 若Ⅲ-10和Ⅲ-12结婚,所生子女中发病率是1/4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图二为该家庭有关色盲和白化病的遗传系谱图,根据“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女病父正非伴性”, 由Ⅱ5×Ⅱ6→Ⅲ11可知Ⅲ11和Ⅱ4都患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即白化病,则Ⅱ7为色盲患者。 2、图一为白化基因(用a表示)和色盲基因(用b表示)在某人体细胞中分布示意图,根据图二中的判断可知色盲基因在x染色体上,白化病基因在常染色体上,所以图一细胞基因型是AaXBXb,能产生四种基因型的配子,即AXB、aXb、AXb、aXB。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图一细胞的基因型是AaXBXb,能产生四种基因型的配子,即AXB、aXb、AXb、aXB,其中带有致病基因的生殖细胞基因型为aXb、AXb、aXB共三种,A正确;由Ⅱ5×Ⅱ6→Ⅲ11,可知Ⅲ11和Ⅱ4都患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即白化病,则Ⅱ7为色盲患者,故1号携带色盲基因,2号不携带色盲基因,所以Ⅱ8不携带色盲基因的概率为1/2,Ⅱ-4是白化病患者,所以1和2均为杂合子,Ⅱ8基因型为1/3AA、2/3Aa,综合分析Ⅱ8是纯合子的概率为1/3×1/2=1/6,B正确;若Ⅲ9染色体组成为XXY,由于其患色盲,所以基因型是XbXbY,由于父亲不含色盲基因,所以两个带有色盲基因的X染色体都来自母亲,即产生异常生殖细胞的是其母亲,C正确;Ⅲ11患白化病,所以其父母基因型均为Aa,故Ⅲ12的基因型及比例是1/3AAXBY或2/3AaXBY,由于Ⅲ-9同时患白化和色盲病,所以Ⅲ10的母亲3号携带色盲基因,其父亲4号患白化病,故Ⅲ10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XBXB(1/2)或AaXBXb(1/2),Ⅲ10和Ⅲ12 结婚,后代患白化病的概率为2/3×1/4=1/6,不患白化病的概率为1-1/6=5/6;后代患色盲的概率为1/2×1/4=1/8,不患色盲的概率为1-1/8=7/8,则所生子女中发病率为1-5/6×7/8=13/48,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分析遗传图解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4.某植物有红色花和白色花,花的颜色受两对等位基因A、a与B、b控制,每一对基因中至少有一个显性基因(A_B_)时,表现为红色花,其他的基因组合均表现为白色花。下表是两组纯合植株杂交实验的统计结果,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亲本组合 F1植株性状及比例 F1自交得F2植株的性状及比例 红色花 白色花 红色花 白色花 ①白色花×白色花 89 0 273 212 ②红色花×白色花 86 0 241 80 A. 红色花一共有4种基因型,白色花一共有5种基因型 B. 亲本组合①的F2白花植株中杂合子所占比值为3/7 C. 亲本组合②的F1中一株红色花植株进行测交,后代中白色花植株占1/2 D. 若让亲本组合①中的F2红色花植株和②中的F2白色花植株杂交,则F1中红色花:白色花=2:1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每一对基因中至少有一个显性基因(A_B_)时,表现为红色花,其他的基因组合表现为白色花,根据组合①F1全为红花,自交的F2中红花:白花=273:212≈9:7,是9:3:3:1的变式,说明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控制花的颜色的基因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根据题意,每一对基因中至少有一个显性基因(A_B_)时,表现为红色花,其他的基因组合均表现为白色花,所以红色花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共4种,白色花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aabb共5种,A正确;组合①的F1全为红花,自交的F2中红花:白花=273:212≈9:7,是9:3:3:1的变式,说明F1的基因型为AaBb,F2白花植株为1aaBB、2aaBb、1AAbb、2Aabb、1aabb,所以F2白花植株中杂合子所占比值为4/7,B错误;组合②亲本为红色花(A-B-)×白色花,后代均为红色花(A-B-),自交的F2中红花:白花=241:80≈3:1,说明F1中只有一对基因为杂合,另一对为显性纯合(如AaBB或AABb),所以若F1中一株红色花植株(AaBB或AABb)进行测交,后代中白色花植株占1/2,C正确;若让亲本组合①中的F2红色花植株(1AABB、2AaBB、2AABb、4AaBb)和②中的F2白色花植株(aaBB或AAbb)杂交,由于1AABB、2AaBB、2AABb、4AaBb产生配子的种类和比例为AB:Ab:aB:ab=4:2:2:1,而②中的F2白色花植株(以aaBB为例分析)只能产生aB一种配子,所以杂交后代为AaBB:AaBb:aaBB:aaBb=4:2:2:1,表现型和比例为红色花:白色花=6:3=2:1,D正确。 故选B。 35.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肺炎双球菌属于原核生物,可以使人和小鼠患肺炎 B. 培养噬菌体时应先加入其宿主细胞肺炎双球菌 C. 两个实验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D. 两个实验的关键都是利用同位素标记法把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研究它们各自的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病毒为专性寄生,培养病毒时应先加入其相应的宿主细胞,“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两个实验的关键都是设法把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研究它们各自的作用。 【详解】肺炎双球菌属于原核生物,可以使人患肺炎和使小鼠患败血症,A错误;噬菌体的宿主细胞是大肠杆菌,B错误;肺炎双球菌为细胞生物,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噬菌体只含DNA,故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C正确;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没有利用同位素标记法把DNA和蛋白质分开,D错误。 故选C。 36.如图甲是将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后两种细菌的含量变化,乙是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同位素标记技术完成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甲图中bc时间段内,小鼠免疫系统正在对入侵的R型细菌进行免疫 B. 甲图中的S型细菌都是由R型细菌转化来的 C. 乙图中如果噬菌体和细菌混合后搅拌不充分,则沉淀物放射性要增强 D. 乙图中若大肠杆菌内含有32S、14N、31P则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中含有32S、14N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中ab段由于细菌刚进入小鼠体内,小鼠还没有产生相应的抗体,所以R型细菌会增多,该实验中部分R型菌转化成了S型菌,然后大量增殖。从理论上讲,乙图中的放射性只会出现在上清液中,但在实际操作中沉淀物中也会出现部分放射性。乙图中的实验如果搅拌不充分,则部分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会附着在细菌表面,经过离心后会进入沉淀物中,使得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增强。 【详解】甲图中曲线bc段R型活细菌下降,说明小鼠免疫系统正在对入侵的R型细菌进行免疫,A正确;甲图中的S型细菌少部分是由R型细菌转化来的,大部分是由转化形成的S型细菌增殖产生的,B错误;乙图中噬菌体被标记的成分是蛋白质外壳,如果噬菌体和细菌混合后搅拌不充分,部分噬菌体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则上清液中放射性会减弱,而沉淀物中放射性会增强,C正确;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是利用大肠杆菌的原料合成的,由于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的组成元素为C、H、O、N、S,所以若大肠杆菌内含有32S、14N、31P,则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中含有32S、14N,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7.图甲表示某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示意图,图乙为外界因素对光合作用影响的关系图。请分析回答: (1)图甲C的中文名称是_________,该生理过程中的ADP移动方向为_______ (2)经研究发现,该植物夜晚虽然能吸收CO2,却不能合成D,原因是_________ (3)乙图中,如果X代表土壤中Mg2+浓度,则X可通过影响_______(填物质) 的合成来影响光台速率;当曲线达到拐点后,限制其升高的主要外界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 (4)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可看到叶绿体内部有一些颗粒,它们被看作是叶绿体的脂质仓库,其体积随叶绿体的生长而逐渐变小,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还原型辅酶Ⅱ (2). 从叶绿体基质到类囊体薄膜(或者叶绿体基粒) (3). 没有光照,不能进行光反应,不能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 (4). 叶绿素(或色素) (5). 光照强度、CO2浓度等 (6). 颗粒中的脂质参与构成叶绿体中的膜结构 【解析】 【分析】 图甲表示光合作用的示意图,图中A、B、C、D分别表示:C5、C3、[H]、(CH2O),a表示CO2的固定,b表示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图乙为外界因素对光合作用影响的关系图,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有: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 【详解】(1)光反应能产生ATP和NADPH,用于暗反应C3化合物的还原,所以图甲中C的中文名称是还原型辅酶Ⅱ,ADP是暗反应的产物,光反应的原料,暗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光反应的场所是类囊体薄膜,所以该生理过程中的ADP移动方向是从叶绿体基质到类囊体薄膜。 (2)由分析可知,D是暗反应的产物(CH2O),由于夜晚没有光照,不能进行光反应,不能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所以该植物夜晚虽然能吸收CO2,却不能合成(CH2O)。 (3)Mg2+是组成叶绿素的重要组成成分,所以如果X代表土壤中Mg2+ 浓度,则X可通过影响叶绿素的合成来影响光合速率;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有: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当自变量为光照强度时,曲线达到拐点后,限制其升高的主要外界因素为二氧化碳浓度,而当自变量为二氧化碳浓度时,曲线达到拐点后,限制其升高的主要外界因素为光照强度。综上分析,当曲线达到拐点后,限制其升高的主要外界因素有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 (4)由于叶绿体颗粒中的脂质能参与构成叶绿体中的膜结构,所以储存有脂质的颗粒的体积随叶绿体的生长而逐渐变小。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外界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意在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38.细胞凋亡是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下图表示细胞凋亡的部分原理,其中DNase为核酸内切酶,能够切割DNA形成DNA片段; Caspases 是一组存在于细胞质中具有相似结构的蛋白酶,负责选择性切割某些蛋白质,如图所示: (1)DNase和Caspases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其中________ 通过破坏细胞的生命控制系统从而影响细胞代谢。 (2)图中的信号分子包括__________,图示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______功能。 (3)凋亡基因被激活后最终通过_________(填细胞器)来合成其产物,与凋亡细胞的清除密切相关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_。 (4)凋亡过程中_______(是/否)有蛋白质水解,______是/否)有蛋白质的合成。 【答案】 (1). 蛋白质 (2). DNase (3). 凋亡诱导因子、cAMP、Ca2+等 (4). 信息交流 (5). 核糖体 (6). 溶酶体 (7). 是 (8). 是 【解析】 【分析】 细胞凋亡是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图中表示细胞凋亡的过程,图中Dnase为核酸内切酶,能够切割DNA;Caspase是一类蛋白水解酶,负责选择性地切割某些蛋白质。 【详解】(1)DNase和Caspases均属于酶,大部分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DNase和Caspases的化学本质即为蛋白质。由于核酸是生物的遗传物质,而DNase为核酸内切酶,能够切割DNA形成DNA片段,所以DNase通过破坏细胞的生命控制系统从而影响细胞代谢。 (2)由图可知,图中的信号分子包括凋亡诱导因子、cAMP、Ca2+等,图示过程通过细胞膜上的受体接受信号分子从而改变细胞的代谢过程,体现了细胞膜能进行信息交流的功能。 (3)基因控制形成的直接产物是蛋白质,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所以凋亡基因被激活后最终通过核糖体来合成其产物,溶酶体含有大量水解酶,可水解各种损伤的结构,故与凋亡细胞的清除密切相关的细胞器是溶酶体。 (4)凋亡过程是受基因控制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既存在蛋白质水解,又存在蛋白质的合成。 【点睛】本题以细胞凋亡具体过程图解为载体,考查学生对细胞膜的功能、各种细胞器的功能等一些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意在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 39.人类囊性纤维病的发生与氯离子的跨膜运输有关。图1和图2分别表示正常人与患者肺部细胞部分物质运输情况。请据图回答问题: (1)由图1可知,氯离子通过_______ 方式转运至细胞外,随氯离子在细胞外的浓度逐渐升高,使外界溶液的浓度大于_______的浓度,导致水分子向膜外扩散的速度_______(加快/减慢),使覆盖在肺部细胞表面的黏液被稀释。 (2)由图2可知,由于_______________空间结构改变,导致氯离子不能够运出细胞而形或囊性纤维病。 (3)囊性纤维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大多数患者是由于CFTR基因变异引起的。图3是囊性纤维病(基因为A、 a)和血友病<基因为H、h)的家系图,请据图回答: ①II-2和II-3结婚,生育一个两病都患的女孩的概率为________; ②请写出二号家庭有关血友病的遗传图解。________ 【答案】 (1). 主动运输 (2). 细胞质(或细胞内液) (3). 加快 (4). 功能正常的CFTR蛋白 (5). 0 (6).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功能正常的CFTR蛋白能协助氯离子进行跨膜运输,而功能异常的CFTR蛋白不能协助氯离子进行跨膜运输,可见,氯离子跨膜运输的正常进行是由膜上功能正常的CFTR蛋白决定的。 【详解】(1)根据图1中糖蛋白的分布,可知③侧为细胞外侧,细胞内侧的氯离子通过载体蛋白协助并消耗ATP向细胞外侧运输,所以氯离子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转运至细胞外,随氯离子在细胞外的浓度逐渐升高,使外界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内液的浓度,细胞内外的浓度差加大,水分子向膜外扩散的速度加快,使支气管中的粘液被稀释。 (2)由图2可知,由于功能正常的CFTR蛋白空间结构改变,使其关闭了氯离子向外运输的通道,导致氯离子不能够运出细胞而形或囊性纤维病。 (3)①囊性纤维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1患病,故其父母均为杂合子Aa,所以Ⅱ2基因型为1/3AA、2/3Aa,而Ⅰ3患病,故Ⅱ3基因型为Aa,Ⅱ4患血友病,故其母亲是血友病基因的携带者,Ⅱ3基因型为1/2XHXH、1/2XHXh,Ⅱ2不患血友病,基因型为XHY,II-2和II-3结婚,生育一个囊性纤维病孩子的概率为2/3×1/4=1/6,生育一个患血友病女孩的概率为0,故生一个两病都患的女孩的概率为1/6×0=0。 ②根据上述分析并结合系谱图可知二号家庭关于血友病的遗传图解如下: 【点睛】本题结合CFTR蛋白在氯离子跨膜运输过程中的作用图解,考查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物质跨膜运输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影响因素,能根据图中和题中信息答题。 40.下图甲为家鸡细胞分裂某时期的示意图(部分染色体),图乙为家鸡某个细胞发生三个连续生理过程时细胞中染色体条数的变化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家鸡的性染色体组成是______。 (2)图甲细胞在图乙中所处的时期是_______ ( 填字母),图乙中不含同源染色体的区间是_______,染色体 1和2的相同位置上分别为t和T基因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 (3)家鸡的精原细胞靠________方式增殖。已知S期是DNA复制(合成)期,G1期为DNA合成前期,G2期为DNA合成后期,M期为分裂期。如图丙的横坐标是每个细胞的DNA含量,在取样的6000个细胞中,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数为300个以及时长是1小时。请问,DNA复制期的细胞数是____个,一个细胞周期的间期时长是____小时 。 (4)若家鸡的芦花羽毛条纹和非芦花羽毛条纹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但不知其显隐性,现提供纯合的芦花鸡和非芦花鸡亲本类型若干,请设计最佳杂交方案,在雏鸡时期即可判断出该性状是否与性别有关。 方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ZW (2). EF (3). CH (4).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交叉互换(或发生基因突变) (5). 有丝分裂 (6). 1500 (7). 19 (8). 将纯合的芦花鸡和非芦花鸡亲本进行正交和反交(或将纯合的芦花雌鸡和纯合的非芦花雄鸡杂交,然后再将纯合的芦花雄鸡和纯合非芦花雌鸡杂交) 【解析】 【分析】 分析甲图:甲图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1与2上的基因T与t的出现可能是交叉互换或基因突变。 分析乙图:乙图为家鸡某个细胞发生三个连续生理过程时细胞中染色体条数的变化曲线,Ⅰ表示减数分裂,Ⅱ表示受精作用,Ⅲ表示有丝分裂。 【详解】(1)家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雌性含有ZW两条异型的性染色体,雄性含有ZZ两条同型的性染色体,由图可知该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应为次级卵母细胞,所以该家鸡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W。 (2)图甲细胞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乙中Ⅰ表示减数分裂,Ⅱ表示受精作用,Ⅲ表示有丝分裂,AB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CD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中期,EF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所以图甲细胞在图乙中所处的时期是EF段,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不含同源染色体,受精后细胞中又含有了同源染色体,所以图乙中不含同源染色体的区间是CH,染色体 1和2是姐妹染色体,其相同位置上分别为t和T基因的原因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了交叉互换(或DNA复制时期发生了基因突变)。 (3)家鸡的精原细胞靠有丝分裂的方式增殖。细胞周期中某时期所需时间的计算公式是t=T×n/N(T为一个细胞周期所需的时间,N为取样的总细胞数,n是该时期的细胞数),根据在取样的6000个细胞中,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数为300个以及时长是1小时。可知1=T×300÷6000,解得T=20,由于分裂期的时长为1小时,所以间期时长为20-1=19小时。根据图丙DNA含量为2的细胞数为3000,DNA含量为4的细胞数为1500,而DNA复制期的细胞数即DNA含量由2→4过程的细胞数为6000-3000-1500=1500个。 (4)在不知道显隐性的情况下,可用纯合的芦花鸡和非芦花鸡亲本进行正反交,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正反交的后代表现型在雌雄中相同,与性别无关,且表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若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则正交和反交中有一组的后代雌雄表现型相同,且表现的性状即为显性性状,而另外一组的后代则是雄性表现型与亲本中母本表现型一致,而雌性表现型则与亲本中父本表现型一致,故通过用纯合的芦花鸡和非芦花鸡亲本进行正反交,分析正反交的实验结果可在雏鸡时期即可判断出该性状是否与性别有关。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和曲线图,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图示细胞所处的时期;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曲线图中个区段代表的时期,再结合图中信息答题。 41.回答下列有关遗传物质探寻之路的问题: (1)格里菲斯用肺炎双球菌在小鼠体内进行了著名的转化实验,此实验得出的结论是:S型细菌中存在着_________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2)艾弗里等人做了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_________________的物质。但也有不足之处,请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噬菌体侵染细菌,证明了__________。该侵染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若用3H标记的噬菌体去感染未被标记的细菌,通过保温、搅拌和离心,最后试管分为上清液和沉淀物两部分,则标记元素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转化因子 (2). 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3). DNA纯度最高时也有0.02%蛋白质 (4). DNA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5). 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6). 上清液和沉淀物 【解析】 【分析】 1、1928年,格里菲斯的体内转化实验证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有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艾弗里及其同事进行了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该实验成功的最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是分离并提纯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多糖等物质,单独研究它们各自的功能。 2、赫尔希和蔡斯用同位素标记方法,进一步表明DNA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在充足有机物的完全培养基中直接培养,所以标记噬菌体的方法是用含放射性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然后再用含标记的大肠杆菌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3、用被32P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由于标记的是DNA,DNA进入细菌内,所以离心后,发现放射性物质存在沉淀物中。 【详解】(1)格里菲斯用肺炎双球菌在小鼠体内进行了著名的转化实验,根据实验现象,格里菲斯推论:已经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存在某种促进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这种转化因子将无毒的R型细菌转化为了有毒的S型活细菌。 (2)艾弗里等人做了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他将S型细菌的各种物质进行了提纯和鉴定,然后将不同物质分别与R型菌混合,发现只有S型细菌的DNA能将R型菌转化为S型菌,且转化成的S型菌体繁殖的后代仍是S型菌,于是他得出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但有人发现,艾弗里提纯的物质的纯度并没有达到100%,即使DNA纯度最高时也有0.02%的蛋白质,于是有人对此结论表示质疑。 (3)赫尔希和蔡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以噬菌体和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证明了噬菌体的DNA才是噬菌体真正的遗传物质。由于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未进入大肠杆菌,而噬菌体的DNA进入了大肠杆菌,为实现噬菌体DNA和蛋白质的分离,该侵染实验中采用了搅拌和离心的方法,其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而离心是为了让上清液中析出质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在离心管的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中均含有H,所以若用3H标记噬菌体,则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均会被标有放射性,用该噬菌体去感染未被标记的细菌,通过保温、搅拌和离心,最后亲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分布在试管的上清液中,而亲代噬菌体的DNA由于进入了大肠杆菌中,故分布在试管的沉淀物中,所以标记元素分布在上清液和沉淀物。 【点睛】本题考查教材基础实验的过程,要求学生对实验结果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能对教材中相关实验结论准确记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