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9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南昌十中2018-2019学年下学期月考试卷 高一生物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细胞分裂、分化、衰老和凋亡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分化仅发生于胚胎发育阶段 B. 所有体细胞都不断地进行细胞分裂 C.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是正常的生命现象 D. 细胞分化使细胞的遗传物质产生差异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分裂、分化、衰老都是正常的生命现象。 【详解】细胞分化发生于整个生命历程中,A错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分裂,如肌肉细胞,B错误;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是正常的生命现象,C正确;细胞分化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遗传物质不变,D错误。故选C。 【点睛】易错点:细胞分化的过程中,蛋白质种类有所区别,遗传物质不变。 2.下列有关细胞癌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只存在于癌细胞中 B. 紫外线和焦煤油是同一类型的致癌因子 C. 原癌基因促使细胞癌变,抑癌基因抑制细胞癌变 D. 细胞癌变的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 原癌基因负责调控正常的细胞周期;抑癌基因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详解】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存在于所有的细胞中,A错误;紫外线是物理致癌因子,焦煤油是化学致癌因子,B错误;原癌基因负责调控正常的细胞周期;抑癌基因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C错误;细胞癌变的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细胞分裂失控,D正确。故选D。 3.为鉴定一株高茎豌豆和一只黑色豚鼠的纯合与否,应采取的简便遗传方法分别是( ) A. 杂交、杂交 B. 杂交、测交 C. 自交、自交 D. 自交、测交 【答案】D 【解析】 【分析】 鉴别方法:(1)鉴别一只动物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2)鉴别一棵植物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和自交法,其中自交法最简便;(3)鉴别一对相对性状的显性和隐性,可用杂交法和自交法(只能用于植物);(4)提高优良品种的纯度,常用自交法;(5)检验杂种F1的基因型采用测交法。 【详解】鉴定一株黄色子叶豌豆是否为杂合子,可采用测交法和自交法,其中自交法最简便,省去了人工授粉的麻烦;鉴定一只灰毛兔是否是杂合子可采用测交法。综上所述,ABC错误,D正确。故选D。 4.下列杂交组合(E控制显性性状,e控制隐性性状)产生的后代,哪一组会发生性状分离( ) A. Ee × ee B. EE × Ee C. EE × ee D. Ee× Ee 【答案】D 【解析】 【分析】 性状分离是指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全部个体都表现显性性状,F1自交,F2个体大部分表现显性性状,小部分表现隐性性状的现象,即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详解】EE×ee→后代均为显性性状,不会发生性状分离,A错误;EE×Ee→后代均为显性性状,不会发生性状分离,B错误;EE×ee→后代均为显性性状,不会发生性状分离,C错误;Ee×Ee→后代出现显性:隐性=3:1的性状分离比,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识记性状分离的概念,明确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再准确判断各选项是否会发生性状分离,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5.一个基因型为DdEe的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卵细胞最多有基因型 ( ) A. 1种 B. 2种 C. 3种 D. 4种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雌性生殖细胞减数分裂的特点,意在考查考生理解减数分裂过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产生4个两种精细胞,一个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1个卵细胞,3个两种极体。 【详解】一个基因型为DdEe的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3个极体,1个卵细胞,故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卵细胞的基因型只有1种;故选A。 6.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B. 一条染色体上含有多个基因 C. 染色体就是由基因组成的 D.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 2、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DNA和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脱氧核苷酸。3、基因在染色体上,且一条染色体含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详解】基因在染色体上,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A正确;一条染色体由一个或2个DNA分子组成,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B正确;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因此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C错误;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要求考生识记基因的概念,明确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识记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明确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关系,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7.下列关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遗传规律不适用于原核生物是因为原核生物没有细胞结构 B. 遗传规律只适用于高等植物 C. 遗传规律发生在配子形成过程中 D. 遗传规律发生在受精作用过程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 孟德尔遗传定律(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且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孟德尔遗传定律只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规律适用于真核生物有性生殖的细胞核遗传,既适用于伴性遗传,也适用于常染色体遗传。 【详解】原核生物是由原核细胞构成的,遗传规律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而原核细胞不能进行减数分裂,A错误;遗传规律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高等动物、植物等,B错误;遗传规律发生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而不在受精作用过程中,C正确、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孟德尔的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明确两个规律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都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 8.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 A. DNA B. 核酸 C. RNA D. 蛋白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详解】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少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DNA和RNA均属于核酸。综上所述,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 9.下列各项中,不能通过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实的是 ① 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② DNA是遗传物质 ③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④ 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考查对教材使实验的理解。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的设计思路是:把组成细菌的DNA、蛋白质、多糖等物质分开,单独的直接的研究每一种物质的作用。 【详解】S型细菌的蛋白质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培养基没有出现S型细菌的菌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S型细菌的DNA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培养基出现了S型细菌的菌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该实验不能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也没有研究DNA与染色体的关系。所以选D。 【点睛】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有两个,一个是格里菲斯的体内转化实验,证明了S型细菌中含有一种转化因子,将R型细菌转化成了S型细菌;另一个是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转化因子(DNA)是遗传物质,证实了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10.下列各项中,能正确表示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对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核苷酸链是反向、平行的,且碱基之间遵循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即A与T通过2个氢键形成碱基对,G与C通过3个氢键形成碱基对。 【详解】据图分析,该脱氧核苷酸对符合反向、平行,且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数目正确,A正确;该脱氧核苷酸对中脱氧核糖的方向应该是相反的,B错误;该脱氧核苷酸对之间的氢键应该是3个,C错误;该脱氧核苷酸对中碱基互补配对方式是错误的,A应该与T配对,而G应该与C配对,D错误。 11.下图表示连续分裂的细胞相邻的两个细胞周期,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c、d两阶段都要消耗ATP B. b+c可表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 C. 核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发生在d段 D. DNA的复制及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发生在a段 【答案】B 【解析】 【分析】 a、c为分裂间期,b、d为分裂期。 【详解】c为分裂间期和d为分裂期均需要消耗ATP,A正确;a+b和c+d均可以表示一个细胞周期,B错误;核物质在末期均分到两个子细胞中,d为分裂期包含末期,C正确;a是间期,主要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D正确。故选B。 【点睛】易错点: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在前,分裂期在后,图中b+c不能表示一个细胞周期。 12.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与高等植物细胞明显不同的是 A. 前期核仁核膜逐渐解体消失 B. 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C. 中期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 D. 前期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动物细胞与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主要区别是前期纺锤体的形成方式和末期细胞质分裂的方式。 【详解】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前期核仁核膜均逐渐解体消失,A不符合题意;二者染色体均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B不符合题意;二者中期着丝点均排列在赤道板上,C不符合题意;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前期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植物细胞两极直接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D符合题意。故选D。 13.正常进行分裂的果蝇细胞,同源染色体、染色单体、染色体、DNA分子数量之比为0:0:1:1,则该细胞所处的时期是 A. 有丝分裂后期 B. 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 C. 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 D.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变化特点 (体细胞染色体为2N): (1)染色体变化: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 (2)DNA变化: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 (3)染色单体变化:间期出现(0→4N),后期消失(4N→0),存在时数目同DNA。 【详解】有丝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染色单体、染色体、DNA分子数量之比为1:0:2:2,,A错误;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同源染色体、染色单体、染色体、DNA分子数量之比为1:4:2:4,B错误;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染色单体、染色体、DNA分子数量之比为0:2:1:2,C错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染色单体、染色体、DNA分子数量之比为0:0:1:1,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染色单体、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 14.针对杂合子自交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 A. 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B. 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 C. 杂合子产生数量相等的雌、雄配子 D. 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2、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中,实现3:1的分离比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是:F1形成的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F2不同的基因型的个体的存活率相等;等位基因间的显隐性关系是完全的;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多。 【详解】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A正确;杂合子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这是分离定律的内容,B正确;杂合子减数分裂形成的雌雄配子中两种遗传因子的比约为1:1,但数量比不等于1:1,C错误;受精过程中,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D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和性状分离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性状分离的概念,掌握后代出现3:1性状分离比的条件,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即可,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5.下图为人体内的细胞在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为有丝分裂,则CD段的细胞都含有46对同源染色体 B. 若为减数分裂,则CD段的细胞都含有23对同源染色体 C. 若为有丝分裂,则细胞板的出现和纺锤体的消失都在EF段 D. 若为减数分裂,则等位基因的分离发生在CD段的某一时期 【答案】D 【解析】 【分析】 BC段表示DNA复制,CD段含有染色单体,包括有丝分裂的前期和中期及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中期、后期,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中期;DE段表示着丝点分裂,可以表示有丝分裂的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 【详解】若为有丝分裂,则CD段的细胞都含有23对同源染色体,A错误;若为减数分裂,则CD段的细胞含有23对或0对同源染色体,B错误;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不出现细胞板,C错误;若为减数分裂,则等位基因的分离发生在CD段的某一时期(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D正确。故选D。 16.拟南芥(2N=10)是一种生物研究应用很广泛的模式植物,被誉为“植物中的果蝇”.如图1表示拟南芥细胞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DNA含量的变化;图2表示该拟南芥的两对等位基因(Y与y,R与r)的分布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1中CD段的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B. 图1中DE段产生的每个子细胞含有10条染色体 C. 若图2表示一个原始生殖细胞,则经减数分裂产生四种精子 D. 图2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可发生在图1中BC段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图1为一条染色体上DNA的含量变化曲线图,其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间期DNA的复制;B→C段可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也可以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D→E段可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也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 分析图2:两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因此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均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详解】图1中CD段是着丝点断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的结果,此时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或者有丝分裂的后期,A错误;由于图1既可以表示减数分裂也可以表示有丝分裂,故DE段产生的子细胞中含有10条或者5条染色体,B错误;根据减数分裂的特点可以确定,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两种、四个精子,C错误;图2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位于图1中的BC段,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了减数分裂中染色体DNA含量的变化及基因的分离与组合等相关知识,意在提升考生理解和分析图形的能力,要求考生通过图1的分析确定各区段所表示时期;识记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发生的时间,难度适中。 17.某种鼠中,黄鼠基因A对灰鼠基因a显性,短尾基因B对长尾基因b显性。且基因A或b在纯合时使胚胎致死,这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现有两只双杂合的黄色短尾鼠交配,理论上所生的子代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 A. 1/4 B. 3/4 C. 1/9 D. 8/9 【答案】D 【解析】 【分析】 1、黄鼠基因A对灰鼠基因a为显性,短尾基因B对长尾基因b为显性,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说明这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由于基因A或b在纯合时使胚胎致死,所以致死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aabb;成活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和aaBb。 2、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问题: (1)基因原理分离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 (2)解题思路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在独立遗传的情况下,有几对基因就可以分解为几个分离定律问题.如AaBb×Aabb可分解为:Aa×Aa,Bb×bb.然后,按分离定律进行逐一分析。最后,将获得的结果进行综合,得到正确答案。 【详解】现有两只双杂合的黄色短尾鼠交配,也就是AaBb×AaBb,求子代性状分离比,可以把亲本成对的基因拆开,一对一对的考虑:Aa×Aa→1AA(致死):2Aa:1aa,所以存活的基因型为2/3Aa、1/3aa;Bb×Bb→1BB:2Bb:1bb(致死),所以存活的基因型为1/3BB、2/3Bb;将两者组合起来,子代基因型的比例:(2/3Aa+1/3aa)×(1/3BB+2/3Bb)→2/9AaBB、4/9AaBb、1/9aaBB、2/9aaBb,所以两只双杂合的黄色短尾鼠交配,理论上所剩的存活子代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2/9AaBB+4/9AaBb+2/9aaBb=8/9。ABC错误,D正确。故选D。 18.豌豆种子的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圆粒(R)对皱粒(r)为显性,让绿色圆粒豌豆与黄色皱粒豌豆杂交,F1都表现为黄色圆粒,F1自交得 F2,F2有 4 种表现型,如果继续将 F2中全部杂合的黄色圆粒种子播种后进行自交,所得后代的表现型比例为( ) A. 25∶15∶15∶9 B. 21∶5∶5∶1 C. 25∶5∶5∶1 D. 16∶4∶4∶1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学生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根据题干中的信息判断基因型及表现型的对应关系。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F1黄色圆粒个体的基因型为YyRr,F1自交F2中,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9:3:3:1。因此F2中黄色圆粒的个体占9/16,其中纯合子(YYRR)占1/16,故F2中杂合的黄色圆粒占1/2,即YYRr占1/8、YyRR 占1/8、YyRr 占1/4;1/8YYRr自交后代中,黄色圆粒(YYR_ )的概率为1/8×3/4=3/32,黄色皱粒(YYrr)的概率为 1/8×1/4=1/32;同理可以计算出 1/8YyRR自交后代中,黄色圆粒(Y- RR)的概率为1/8×3/4=3/32,绿色圆粒(yyRR)的概率为1/8×1/4=1/32;1/4的YyRr自交后代中,黄色圆粒(Y-R -)的概率为1/4×9/16=9/64,黄色皱粒(Y- rr)的概率为1/4×3/16=3/64,绿色圆粒的概率为1/4×3/16=3/64,绿色皱粒的概率为1/4×1/16=1/64,因此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3/32+3/32+9/64):(1/32+3/64):(1/32+3/64):(1/64)=21:5:5:1,故选B。 【点睛】自由组合定律解题思路:先分离,后组合。 19.图为某遗传过程图解。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减数分裂发生在图中①和②过程 B. 受精作用发生在图中③过程 C. 基因分离定律发生在图中①②过程中 D.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图中③过程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遗传过程图解的识别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题图:图中①、②表示杂合子通过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③表示雌雄配子通过受精作用产生后代的过程。 【详解】由分析可知,图中①和②表示亲代个体通过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A正确;雌雄配子通过受精作用产生后代,发生在图中③过程,B正确;基因分离定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图中①②过程中,C正确;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指的是在形成配子的减数分裂过程中,决定同一性状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决定不同性质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题干中的遗传图解只涉及一对等位基因,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D错误;故错误的选D。 20.如图为高等动物的细胞分裂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甲一定为次级精母细胞 B. 图乙一定为初级卵母细胞 C. 图丙为次级卵母细胞或极体 D. 图丙中的M、m为一对同源染色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甲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该细胞的细胞质不均等分裂,说明该细胞为雌性动物体内细胞;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该细胞的细胞质不均等分裂,说明该细胞为雌性动物内细胞。 【详解】A. 图甲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可能为次级精母细胞,也可能为(第一)极体,A错误; B. 图乙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因此其名称为初级卵母细胞,B正确; C. 图丙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因此其名称为次级卵母细胞,C错误; D. 图丙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D错误。 21. 观察到的某生物(2n=6)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如图所示。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 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有一对染色体没有相互分离 B. 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有一对染色单体没有相互分离 C.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有一条染色体多复制一次 D. 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有一条染色体多复制一次 【答案】A 【解析】 图示染色体没有姐妹染色单体,所以该图应该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图像,又细胞每一极都有相同的染色体,可知,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有一对同源染色体没有正常分离。 考点定位:考查减数分裂图像相关内容。 22.某种果蝇的长翅(A)对残翅(a)为显性,直翅(B)对弯翅(b)为显性,腿上刚毛(D)对截毛(d)为显性。现有这种果蝇的一个个体的基因组成如图所示,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 A. 长翅与残翅、直翅与弯翅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B. 若该果蝇与基因型为aabbXdXd的雌果蝇交配,后代中表现型的比例为1:1:1:1 C. 在染色体不发生交叉互换的情况下,基因A与a分离的时期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D. 该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精细胞基因型为AbD、abd或Abd、abD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示细胞中含有3对常染色体和1对异型性染色体,说明该果蝇为雄果蝇;该果蝇的基因型为AabbXDYd,其中Aa和bb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常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连锁与互换定律;D、d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控制长翅与残翅、直翅与弯翅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Aa和b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它们之间连锁,所以它们的遗传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若该果蝇(AabbXDYd)与基因型为aabbXdXd的雌果蝇交配,后代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bbXDXd:AabbXdYd:aabbXDXd:aabbXdYd=1:1:1:1,因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为1:1:1:1,B正确;在染色体不发生交叉互换的情况下,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与a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分离,C正确;该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精细胞基因型为AbXD、abYd或AbYd、abXD,D错误。 23.鸡的性别决定是ZW型。芦花和非芦花是一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位于Z染色体上的B、b基 因决定。芦花雌鸡(ZBW)与非芦花雄鸡(ZbZb)杂交,则子代 A. 都为芦花鸡 B. 雄鸡为芦花鸡,雌鸡为非芦花鸡 C. 都为非芦花鸡 D. 雄鸡为非芦花鸡,雌鸡为芦花鸡 【答案】B 【解析】 【分析】 ZW型性别决定方式中,雌性为ZW,雄性为ZZ。 【详解】芦花雌鸡(ZBW)与非芦花雄鸡(ZbZb)杂交,则子代的基因型及表现型为:芦花雄鸡ZBZb:非芦花雌鸡ZbW=1:1。综上所述,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 24.用纯种的灰身果蝇(B)与黑身果蝇(b)杂交,得到F1,让F1相互交配后,将F2中的所有黑身果蝇除去,让F2中的所有灰身果蝇再自由交配,产生F3,则F2的显性性状中,纯合的灰身果蝇占的比例和F3中灰身果蝇和黑身果蝇之比分别是 A. 1/4,8:1 B. 1/3,5:1 C. 1/3,8:1 D. 1/4,9:1 【答案】C 【解析】 【分析】 果蝇灰身(B)对黑身(b)为显性,纯种灰身果蝇(BB)与黑身果蝇(bb)杂交,产生的F1的基因型为Bb,F1再自交产生F2,F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BB:Bb:bb=1:2:1。 【详解】由以上分析可知F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BB:Bb:bb=1:2:1,去除F2中所有黑身果蝇,则剩余果蝇中,BB占 1 /3 、Bb占 2/3 ,则B的基因频率为 2 /3 、b的基因频率为 1 /3 ;让F2灰身果蝇自由交配,F3中BB所占的比例为 2 /3 × 2/ 3 = 4 /9 、Bb占2× 2 /3 × 1/3 = 4 /9 、bb占 1/ 3 × 1/ 3 = 1 9 ,所以F3中灰身与黑身果蝇的比例是8:1;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和基因频率的相关计算,首先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推断出F2的基因型及比例;其次扣住关键词“自由交配”,根据遗传平衡定律,采用基因频率来答题,注意准确计算,避免不应该犯的错误。 25.下图为某家族甲(基因为A、a)、乙(基因为B、b)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其中一种为红绿色盲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Ⅱ6的基因型为BbXAXa B. 如果Ⅱ7和Ⅱ8生男孩,则表现完全正常 C. 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乙病为红绿色盲症 D. 若Ⅲ11和Ⅲ12婚配其后代发病率高达2/3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如果是伴X隐性遗传,那么女患者的儿子和父亲一定有病。据图分析,由于Ⅱ5和Ⅱ6没有甲病,但生了一个患甲病的女儿Ⅲ10,由此可推出甲病为隐性遗传病,且致病基因在常染色体上,故甲病正常的基因为AA或Aa,患病基因型为aa;由于题干上已说明其中一种病是红绿色盲(是一种伴X隐性遗传病),因而乙病为红绿色盲。由表现型可先推出以下个体的基因型:Ⅲ13为两病患者,基因型为aaXbXb、Ⅱ7和Ⅱ8不患甲病,但Ⅱ7患乙病,故Ⅱ7为AaXbY、Ⅱ8为AaXBXb,再推出Ⅰ1为A_XbY、Ⅰ2为A_XBXb、Ⅱ5为AaXBY、Ⅱ6(其父亲患乙病)为AaXBXb、Ⅲ10为aaXBXB或aaXBXb、Ⅲ11为1/3AAXBY或2/3AaXBY、Ⅲ12为1/3AAXBXb或2/3AaXBXb。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用A、a表示),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用B、b表示),Ⅱ6携带甲病和乙病的致病基因,故基因型为AaXBXb而不是BbXAXa,A错误;由上述分析可知Ⅱ7基因型为AaXbY、Ⅱ8基因型为AaXBXb,如果Ⅱ7和Ⅱ8生男孩,男孩患甲病的概率为1/4,患乙病的概率为1/2,故所生男孩不是完全正常,B错误;根据分析可知,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乙病为红绿色盲症,C正确;根据分析可知,Ⅲ11基因型为1/3AAXBY或2/3AaXBY、Ⅲ12基因型为1/3AAXBXb或2/3AaXBXb,若Ⅲ11和Ⅲ12婚配,其后代患甲病的概率为2/3×2/3×1/4=1/9,不患甲病的概率为1-1/9=8/9,患乙病的概率为1/4,不患乙病的概率为1-1/4=3/4,故后代发病率高达1-8/9×3/4=1/3,D错误。 故选C。 【点睛】关于人类遗传病在高考中是重点,解决此类问题一定要先判断遗传病的类型,再写出相关的基因型及其概率,再求其他个体的基因型及概率。 26.某植物的花色受自由组合的两对基因A/a、B/b控制,这两对基因与花色的关系如下图所示,现将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杂交得到Fl,则F1的自交后代中花色的表现型及比例是( ) A. 白:粉:红,3:10:3 B. 白:粉:红,3:12:1 C. 白:粉:红,4:3:9 D. 白:粉:红,6:9:1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由图可知,该植物的花色受不连锁的两对基因A/a、B/b控制,其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红色花的基因型为A_B_、粉色花基因型为A_bb、白色花基因型为aa__。 【详解】F1的基因型为AaBb,自交后代表现型和比例为:9A_B_:3A_bb:3aaB_:1aabb,据题图可知,3aaB_:1aabb都为白色,3A_bb为粉色,9A_B_为红色,因此F1的自交后代中花色的表现型及比例是白:粉:红=4:3:9。综上,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7.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子代噬菌体中含32P的占少数 B. 若用放射性同位素35S标记的细菌培养噬菌体,子代噬菌体全部含有35S C. 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分别是在细菌的核糖体和细胞核中合成 D. 实验中充分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颗粒和细菌分离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有关知识。该实验的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实验思路: S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实验过程:标记细菌→标记噬菌体→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普通细菌→搅拌离心→检测放射性。 【详解】若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因子代噬菌体的DNA的新链不含32P,只有亲代噬菌体注入的DNA含32P,故只占少数,A正确;若用放射性同位素35S标记的细菌培养噬菌体,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是利用细菌中含35S的氨基酸合成的,故全部含有35S,B正确;细菌没有细胞核,C错误;实验中充分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颗粒和细菌分离,D正确。 【点睛】要注意放射性元素标记的部位及生物个体,还要注意细菌无细胞核。 28.如果用15N、32P、35S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细菌,在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的组成结构成分中,能够找到的放射性元素为( ) A. 可在外壳中找到15N和35S B. 可在外壳中找到15N C. 可在DNA中找到15N、32P和35S D. 可在DNA中找到15N和32P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关键是:噬菌体侵染时只注入DNA,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 【详解】合成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的原料均由细菌提供,因此在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中找不到15N、35S,A、B错误;合成子代噬菌体DNA的原料均由细菌提供, 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因此在子代噬菌体的DNA中可以找到15N和32P,但找不到35S ,C错误、D正确。 【点睛】(1)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外壳(C、H、O、N、S)+DNA(C、H、O、N、P);(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29.下列有关双链DNA分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若DNA分子中碱基A所占比例为a,则碱基C所占比例为1/2-a B. 如果一条链上(A+T)/(G+C)=m,则另一条链上该比值也为m C. 如果一条链上的A∶T∶G∶C=1∶2∶3∶4,则另一条链上该比值为4∶3∶2∶1 D. 由50个碱基对组成的DNA分子片段中至少含有氢键的数量为100个 【答案】C 【解析】 【分析】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规律: (1)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A+T=C+G,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 (2)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A+T)/(G+C)的比值等于其互补链和整个DNA分子中该种比例的比值; (3)DNA分子一条链中(A+G)/(T+C)的比值与互补链中的该种碱基的比值互为倒数,在整个双链中该比值等于1; (4)不同生物的DNA分子中互补配对的碱基之和的比值不同,即(A+T)/(C+G)的比值不同。该比值体现了不同生物DNA分子的特异性。 (5)双链DNA分子中,A=(A1+A2)/2,其他碱基同理。 【详解】若DNA分子中碱基A所占比例为a,则胸腺嘧啶T的比例也为a,则A+T所占的比例为2a,含有鸟嘌呤的碱基对即G—C碱基对所占的比例为1-2a,则碱基C所占比例为(1-2a)/2=1/2-a,A正确;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A+T)/(G+C)的比值等于其互补链和整个DNA分子中该种比例的比值,所以如果一条链上(A+T)/(G+C)=m,则另一条链上该比值也为m,B正确;由DNA分子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G1=C2,C1=G2,A1=T2,T1=A2,如果A1:T1:G1:C1=1:2:3:4,则A2:T2:G2:C2=2:1:4:3,C错误;因为A-T之间有两个氢键,C-G之间有三个氢键,50个碱基对都是A-T,至少含有氢键的数量为50×2=100个,D正确。故选C。 30.下面是对大肠杆菌DNA分子图示的分析,其中正确的是 A. 图中2是核糖,属于五碳糖 B. 图中的碱基对3和4可能是G-C,也可能是A-T C. 图中5和6可能为G-A D. 1、2、3构成了一个脱氧核糖核苷酸分子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可知,1表示磷酸,2表示脱氧核糖,3、4表示G-C碱基对,5、6表示A-T碱基对,据此分析。 【详解】A. 图中2脱氧核糖,属于五碳糖,A错误; B. 图中的碱基对3和4之间有三个氢键,故一定是G-C,B错误; C. 图中5和6之间含2个氢键,故表示A-T,C错误; D. 图中1、2、3构成了一个脱氧核糖核苷酸分子,D正确。 二、非选择题 31.下面是基因型为AaBb的雌性高等动物细胞分裂图像及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请回答相关问题: (1)甲图所示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时期是___________,发生在图丙中的__________阶段,甲图所示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的基因组成是___________。 (2)乙细胞的名称为__________,基因B与B的分离发生在图丙中的_________阶段。 (3)若图乙细胞在进行减数第一次分裂时,③和④没有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正常,最终形成了四个子细胞,其中一个极体的基因型为AaB,则卵细胞的基因型是______。 (4)画出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内DNA数目变化曲线______ 【答案】 (1). 有丝分裂后期 (2). ab (3). AaBb (4). 初级卵母细胞 (5). ef (6). AaB或b (7).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甲图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图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联会形成四分体,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丙图中ac段表示有丝分裂,其中ab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cf段表示减数分裂,其中ef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甲图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对应于丙图的ab段;已知该雌性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因此甲图细胞经过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的基因型仍然为AaBb。 (2)乙图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为初级卵母细胞;基因B与B位于姐妹染色单体上,因此其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即图丙的ef段。 (3 )已知图乙细胞在进行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③和④没有分离,即A与a没有分离,而减数第二次分裂正常,且其中一个极体的基因型为AaB,若该极体与卵细胞一起形成,则卵细胞的基因型也是AaB;若该极体来自于第一极体,则卵细胞的基因型为b。 (4)减数分裂过程中,间期DNA复制导致DNA含量加倍,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结束时DNA含量都减半,如图所示:。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及其相关物质的规律性变化,能够根据染色体的行为和数目判断甲、乙图中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以及丙图中不同线段表示的分裂方式。 32.甜瓜茎蔓性状分为刚毛、绒毛和无毛3种,由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为探究A、a和B、b之间的关系,某小组用纯合刚毛品种和纯合无毛品种做杂交实验(I),F1全表现为刚毛,F1自交得到10株F2植株,表现为刚毛、绒毛和无毛。 针对上述实验结果,甲同学提出以下解释:A、B基因同时存在时表现为刚毛;A基因存在、B基因不存在时表现为绒毛;A基因不存在时表现为无毛。回答下列问题: (1)F1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 (2)根据甲同学的解释,理论上F2中刚毛:绒毛:无毛=______________。 (3)乙同学提出另一种解释:______________。据此,理论上F2中刚毛:绒毛:无毛=9:6:1。 (4)请从杂交实验(I)的亲代和子代甜瓜中选择材料,另设计一个杂交实验方案,证明甲、乙同学的解释是否成立。选择的杂交组合为______________,若子代表现型及其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则甲同学解释成立,乙同学解释不成立。 【答案】 (1). AaBb (2). 9:3:4 (3). A、B基因同时存在时表现为刚毛;只有A基因或只有B基因存在时表现为绒毛;A、B基因均不存在时表现为无毛 (4). 子一代刚毛×亲代中的纯合无毛 (5). 刚毛:绒毛:无毛=1:1:2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已知甜瓜茎蔓性状分为刚毛、绒毛和无毛3种,由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用纯合刚毛品种和纯合无毛品种做杂交实验,F1 全表现为刚毛,说明刚毛对无毛为显性性状;F1自交后代出现了3种表现型,说明F1刚毛是双杂合子AaBb。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F1的基因型是AaBb。 (2)根据甲同学的解释分析,刚毛的基因型为A_B_,绒毛基因型为A_bb,无毛的基因型为aa__,又因为F1(AaBb)自交后代的基因型为及其比例为A_B_:A_bb:aaB_:aabb=9:3:3:1,所以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刚毛:绒毛:无毛=9:3:4。 (3)根据乙同学的解释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刚毛:绒毛:无毛=9:6:1,说明A_B_为刚毛,A_bb、aaB_为绒毛,aabb为无毛,因此乙同学的解释为:A、B基因同时存在时表现为刚毛;只有A基因或只有B基因存在时表现为绒毛;A、B基因均不存在时表现为无毛。 (4)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甲、乙同学的解释的差异主要在于aaB_表现为无毛还是绒毛,因此要证明两位同学的解释是否正确,可以让亲本中的纯合无毛(aabb)与子一代刚毛(AaBb)杂交,产生的后代中AaBb:Aabb:aaBb:aabb=1:1:1:1,若甲同学解释成立,乙同学解释不成立,则后代的性状分离比是刚毛:绒毛:无毛=1:1:2。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实质,明确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能够根据双杂合子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分析甲乙两位同学的解释,并设计测交实验加以验证。 33.下图为某个家族的遗传系谱图,图中甲病由T、t基因决定,乙病由A、a基因决定,Ⅰ-2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请分析回答: (1)甲病的致病基因是位于_____________染色体上的_____________性基因 (2)Ⅱ-1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Ⅲ-5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Ⅲ-6的甲病致病基因来自第Ⅰ代的________个体。 (3)如果Ⅲ-2与Ⅲ-5结婚,后代中理论上最多会出现________种基因型,他们生育同时患两种病的孩子的概率为__________,生育正常男孩的几率为__________。 (4)如果Ⅲ-6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tXtY,_______(填“有可能”或“不可能”)是其父亲产生异常生殖细胞导致。 【答案】 (1). X (2). 隐 (3). AaXTXt (4). AaXTY或AAXTY (5). Ⅰ-1或1 (6). 12 (7). 1/36 (8). 2/9 (9). 有可能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形分析,Ⅰ-1和Ⅰ-2正常,且Ⅰ-2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而他们生了一个患甲病的儿子,说明甲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Ⅱ-1和Ⅱ-2都不患乙病,而他们生了一个患乙病的女儿,说明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甲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 (2)已知甲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且Ⅱ-1有一个患甲病的女儿、一个患乙病的女儿和一个完全正常的女儿,因此Ⅱ-1的基因型为AaXTXt。Ⅲ-5完全正常,而其有一个患乙病的姐妹,因此其父母都是乙病基因的携带者,则Ⅲ-5的基因型为AaXTY或AAXTY。甲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Ⅲ-6的甲病致病基因直接来自于其母亲Ⅱ-3,而Ⅱ-3携带的致病基因来自于Ⅰ-1。 (3)Ⅲ-2的基因型为AAXTXt或AaXTXt,Ⅲ-5的基因型为AaXTY或AAXTY,两者结婚后代最多出现3×4=12种基因型,后代为两病兼患的概率为2/3×2/3×1/4×1/4=1/36,为正常男孩的概率为(1-2/3×2/3×1/4)×1/4=2/9。 (4)已知Ⅲ-6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tXtY,其父亲Ⅱ-4的基因型为XtY,母亲Ⅱ-3的基因型为XTXt,则Ⅲ-6多的一条X染色体可能来自于父亲,也可能来自于母亲。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遗传系谱图中遗传病的遗传方式的判断方式,能够根据“无中生有”的特征判断两种遗传病的显隐性关系,并结合题干信息判断这两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进而结合题干要求分析答题。 34.回答下列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有关的问题: I.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新技术,完成了著名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下面是实验的部分步骤: (1)实验的第一步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第二步把35S标记的噬菌体与细菌混合。如上图所示,第四步离心后的实验结果说明:侵染时,噬菌体的________________没有进入细菌体内。 (2)若要大量制备用35S标记噬菌体,需先用含35S的培养基培养________________,再用噬菌体去侵染_______________。 Ⅱ.在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在理论上,上清液中不含放射性,下层沉淀物中具有很高的放射性;而实验的实际最终结果显示:在离心后的上清液中,也具有一定的放射性,而下层的沉淀物放射性强度比理论值略低。 (1)由于实验数据和理论数据之间有较大的误差,由此对实验过程进行误差分析: a.在实验中,从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这一段时间如果过长,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在实验中,如果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将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误差的来源,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实验中,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15N来标记噬菌体的DNA,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蛋白质外壳 (2). 大肠杆菌 (3). 含35S的大肠杆菌 (4). 部分含32P的噬菌体被细菌裂解释放 (5). 是 (6). 含32P的噬菌体没有侵染细菌,离心后含32P的噬菌体会到上清液中 (7). 不能 (8). 因为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都含有N,都会被标记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该实验的上清液放射性很高而沉淀物放射性很低,说明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因此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为:用35S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结果:上清液中放射性高,沉淀物中放射性低。 【详解】Ⅰ.(1)该实验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侵染大肠杆菌搅拌、离心后的结果是上清液的放射性很高,而沉淀物的放射性很低,说明侵染时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大肠杆菌,而是留在了外面。 (2)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不能用普通培养基培养,因此若要大量制备用35S标记的噬菌体,需先用含35S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用噬菌体去侵染被35S标记的大肠杆菌。 Ⅱ.(1)a.该实验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32P标记),若离心的时间过长,则部分含32P的子代噬菌体被细菌裂解释放,导致上清液放射性升高。 b.若该实验过程中,部分含32P噬菌体没有侵染细菌,则离心后含32P的噬菌体会到上清液中,也会导致上清液放射性升高。 (2)由于N元素是蛋白质和DNA共有的元素,若15N标记噬菌体的DNA,则其蛋白质也会被标记,因此该实验不能用15N来标记噬菌体的DN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过程和原理,能够根据实验的结果判断该实验标记的噬菌体的成分,进而推测实验过程,并结合题干要求分析答题。 35.下图为DNA分子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6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5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 (3)DNA分子的基本骨架是__________________。遗传信息蕴藏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NA的空间结构是规则的_____________结构。 (4)若8代表的脱氧核苷酸链中(A+T)/(C+G)为36%,则(A+T)/(C+G)在整个DNA分子的比值为___________。(A+T)/(C+G)的比值越______(大/小),DNA的热稳定性越高。 【答案】 (1). 碱基对 (2). 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3). 脱氧核糖 (4). 氢键 (5). 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 (6). 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中 (7). 双螺旋 (8). 36% (9). 小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示为DNA分子结构的平面图,其中1是磷酸,2是脱氧核糖,3、4是含氮碱基C和G,5是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6是碱基对(G、C对),7是氢键,8 是脱氧核苷酸链。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6是碱基对,5 是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2是脱氧核糖,7是氢键。 (3)DNA分子中,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遗传信息蕴藏在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中;DNA分子具有独特的双螺旋结构。 (4)根据题意分析,已知在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A+T)/(C+G)为36%,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该比例在互补链以及整个DNA分子中比例相同,即都为36%;A与T之间有2个氢键,G与C之间有3个氢键,因此(A+T)/(C+G)的比值越小,DNA的热稳定性越高。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DNA的分子组成和结构,确定图中各个数字代表的成分的名称,明确DNA 分子中C与G碱基对的比例越高,DNA分子的稳定性越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