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卷·2018届河南省豫西名校联考高二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河南省豫西名校联考高二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 (解析版)

‎2016-2017学年河南省豫西名校联考高二(上)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 ‎ ‎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50分)‎ ‎1.下列哪项不是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 A.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实验结果 B.选用闭花授粉的豌豆作实验材料 C.先研究一对相对性状,后研究两对相对性状 D.先研究遗传因子的行为,后研究同源染色体的行为 ‎2.某哺乳动物的直毛(B)对卷毛(b)为显性,黑色(C)对白色(c)为显性(这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基因型为BbCc的个体与“个体X”交配,子代的表现型有直毛黑色、卷毛黑色、直毛白色和卷毛白色,它们之间的比为3:3:1:1,“个体X”的基因型为(  )‎ A.BbCc B.Bbcc C.bbCc D.bbcc ‎3.孟德尔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遗传实验基础上,利用“假说﹣演绎法”成功提出基因分离定律.下列关于孟德尔的研究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测交实验”是对演绎推理过程及结果进行的检验 B.孟德尔说作家说内容之一是“遗传因子在体细胞染色体上成对存在”‎ C.孟德尔所作假说的核心内容是“生物体能产生数量相等的雌雄配子”‎ D.孟德尔依据减数分裂的相关原理进行的“演绎推理”过程 ‎4.香豌豆中,只有当A、B两显性基因共同存在时,才开红花,一株红花植株与aaBb杂交,子代中有开红花;求此红花植株的基因型,若此红花植株自交,其红花后代中杂合子占(  )‎ A.AaBb B.AABb C.AaBB D.AAB ‎ ‎5.果蝇的基因A﹣a控制体色,B﹣b控制翅型,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不同常染色体上,且基因A具有纯合致死效应.已知黑身残翅果蝇与灰身长翅果蝇交配,F1为黑身长翅和灰身长翅,比例为1:1.当F1‎ 的黑身长翅果蝇彼此交配时,其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黑身长翅:黑身残翅:灰身长翅:灰身残翅=6:2:3:1.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果蝇这两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分别为黑身和长翅 B.F1的黑身长翅果蝇彼此交配产生的后代中致死个体占的比例为 C.F1的黑身长翅果蝇彼此交配产生的后代中致死基因型有三种 D.F2中的黑身残翅果蝇个体测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1:1‎ ‎6.一种鹰的羽毛有条纹和非条纹、黄色和绿色的差异,已知决定颜色的显性基因纯合子不能存活.如图显示了鹰羽毛的杂交遗传,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①绿色对黄色完全显性 ‎②绿色对黄色不完全显性 ‎③控制羽毛性状的两对基因完全连锁 ‎④控制羽毛性状的两对基因自由组合.‎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关于基因与性状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表现型相同的生物,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B.基因型相同的生物,表现型一定相同 C.隐性基因不能控制生物的性状 D.D和d控制同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8.如图表示基因型为Rr的生物某器官细胞核中DNA含量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D时期细胞中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B.在L时期基因组成可能为RR、rr C.在F时期发生了染色体数目的加倍 D.在I时期DNA与染色体之比为2:1‎ ‎9.下列关于某二倍体生物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可能出现染色体数目变异 B.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组成的数目均为1‎ C.抑制有丝分裂间期纺锤体的形成,可能形成多倍体细胞 D.在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和核DNA分子数目不相同 ‎10.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若图乙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的某阶段,则该阶段没有发生染色体着丝点分裂 B.若图乙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某阶段,则等位基因的分离可发生在这一阶段 C.若图丙表示某动物精巢内的几种细胞,则b组细胞分裂时可能出现四分体 D.若图甲为有丝分裂过程中的某时期,则赤道板存在于上一时期的细胞中 ‎11.如图所示为某生物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等位基因A和a位于染色体的位置(不考虑交叉互换)可能是(  )‎ A.A和a分别位于⑤和⑧上 B.A和a分别位于②和⑥上 C.A位于①上,a位于⑤上 D.A位于⑤上,a位于⑦上 ‎12.现有一杂合的黑色雌鼠,其卵巢内成熟的初级卵母细胞中共有20个黑色基因,经减数分裂后,最多能形成含白色基因的卵细胞(  )‎ A.5个 B.10个 C.20个 D.40个 ‎13.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属于基因工程,其变异原理是基因重组 B.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搅拌离心操作前的保温时间不宜过长 C.两个实验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两个实验的关键都是通过物质分离提纯技术把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去研究它们所起的作用 ‎14.有人试图通过实验来了解H5N1型禽流感病毒侵入家禽细胞的一些过程,设计实验如图:‎ 一段时间后,检测子代H5N1病毒的放射性及S、P元素,下表对结果的预测中,最可能发生的是(  )‎ 选项 放射性 S元素 P元素 A 全部无 全部含32S 全部含31P B 全部有 全部含35S 多数含32P,少数含31P C 少数有 全部含32S 少数含32P,多数含31P D 全部有 全部含35S 少数含32P,多数含31P A.A B.B C.C D.D ‎15.下列有关计算中,错误的是(  )‎ A.细胞内全部DNA被32P标记后在不含32P的环境中进行连续有丝分裂,第2次分裂产生的每个子细胞染色体均有一半有标记 B.某DNA片段有300个碱基对,其中1条链上A+T比例为35%,则第3次复制该DNA片段时,需要780个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C.用32P标记的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3代,具有放射性的噬菌体占总数为 D.DNA双链被32P标记后,复制n次,子代DNA中有标记的占 ‎16.进行“DNA分子模型的搭建”时,以下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①将多个脱氧核苷酸同方向排列组成单链;‎ ‎②将多个脱氧核苷酸正反方向交互排列组成单链;‎ ‎③将两条脱氧核苷酸单链同方向排列组成双链;‎ ‎④将两条脱氧核苷酸单链反方向排列组成双链;‎ ‎⑤若要旋转形成双螺旋,则代表碱基的塑料片至少需准备20个 ‎⑥若用不同的几何图形来代表基本单位的不同组成,则需准备6种几何图形.‎ A.2项 B.3项 C.4项 D.5项 ‎17.如图是真核细胞中三种生命活动的示意图,关于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②③过程都有碱基互补配对 B.①②③过程都有酶参与催化 C.只有②过程一定发生在细胞质中 D.①②③过程不一定都有水生成 ‎18.图甲所示为基因表达过程,图乙为中心法则,①~⑤表示生理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所示为染色体DNA上的基因表达过程,需要多种酶参与 B.红霉素影响核糖体在mRNA上的移动,故影响基因的转录过程 C.图甲所示过程为图乙中的①②③过程 D.图乙中涉及碱基A与U配对的过程为②③④⑤‎ ‎19.下列为某一段多肽链和控制它合成的DNA双链的一段.“﹣甲硫氨酸﹣脯氨酸﹣苏氨酸﹣甘氨酸﹣缬氨酸﹣”密码表:甲硫氨酸AUG ‎ ‎ 脯氨酸CCA、CCC、CCU 苏氨酸ACU、ACC、ACA 甘氨酸GGU、GGA、GGG 缬氨酸GUU、GUC、GUA根据上述材料,下列描述中,错误的是(  )‎ A.这段DNA中的①链只能起转录模板的作用 B.决定这段多肽链的遗传密码子依次是AUG、CCC、ACC、GGG、GUA C.这条多肽链中有4个“﹣CO﹣NH﹣”的结构 D.若这段DNA的②链右侧第二个碱基T为G替代,这段多肽中将会出现两个甘氨酸 ‎20.如图为皱粒豌豆形成的原因和囊性纤维病的病因图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两个实例都说明基因和性状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B.用光学显微镜可观察到淀粉分支酶基因发生的变化 C.图中CFTR基因和淀粉分支酶基因都发生了基因突变 D.CFTR基因结构异常后无法进行转录和翻译 ‎21.下列关于遗传变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唇裂是由多对基因控制的遗传病,苯丙酮尿症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B.控制人的血红蛋白的基因中有一对碱基发生改变,则血红蛋白的结构一定发生改变 C.在翻译蛋白质的过程中,一种转运RNA只能运载一种特定的氨基酸 D.男性的色盲基因只会传给女儿,女性的色盲基因既会传给儿子,也会传给女儿 ‎22.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A)是一种伴性遗传病,如图是某患病家族的遗传系谱图.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该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可能是来自I1个体的基因突变 B.若II1和II2再生一个孩子,这个孩子是正常女性纯合子的概率为 C.若IV1与正常男性婚配后生有一男孩,则该男孩患病的概率为 D.该家族中表现正常的女性都不传递致病基因 ‎23.用二倍体西瓜为亲本,培育“三倍体无子西瓜”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一年结的西瓜其种皮、胚的染色体组数不同,均是当年杂交的结果 B.第二年的植株中没有同源染色体 C.第一年的植株中,染色体组数可存在2、3、4个染色体组 D.第二年的植株中用三倍体做母本,与二倍体的父本产生的精子受精后,得到不育的三倍体西瓜 ‎24.下列关于“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的实验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低温处理洋葱根尖后会引起成熟区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B.在观察低温处理的洋葱根尖装片时,可以看到细胞中染色体的变化情况 C.观察洋葱根尖装片时要先在低倍镜下找到所要观察的细胞,将所要观察的细胞移到视野的中央,调节视野的亮度,再转动粗准焦螺旋直至物象清晰 D.低温处理和利用秋水仙素处理材料的原理是相同的 ‎25.如图为利用纯合高秆(D)抗病(E)小麦和纯合矮秆(d)染病(e)小麦快速培育纯合优良小麦品种矮秆抗病小麦(ddEE)的示意图,有关此图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实施③过程依据的主要生物学原理是细胞增殖 B.②过程中发生了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C.图中进行①过程的主要目的是让控制不同优良性状的基因组合到一起 D.④过程的实施中通常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 ‎ ‎ 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40分)‎ ‎26.图甲为细胞内某些重要化合物的合成过程,图乙为中心法则.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乙中3过程的发生需要的酶是  ,此过程需要的原料是  .‎ ‎(2)图甲所示过程为图乙中的  (填数字),发生在  (填“真核”或“原核”)生物中.‎ ‎(3)在人体内成熟红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中,能发生过程2、5而不能发生过程1的细胞是  .‎ ‎27.如图为以二倍体水稻(2N=24)为亲本的几种不同育种方法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B常用的方法是  .C、F过程常用的药剂是  ,该药剂的主要生理作用是  .‎ ‎(2)突破物种生殖隔离界限的育种方法是  (用图中的字母表示),该方法所遵循的原理是  .‎ ‎(3)假设你想培育一个能够稳定遗传的二倍体水稻品种,若它的优良性状都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则最简单的育种方法是  (用图中的字母表示);如果其优良性状都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为缩短育种时间常采用的方法是  (用图中的字母表示).通过这两种方法培育出的水稻品种中,一个正常的胚细胞和胚乳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分别是  条和  条.‎ ‎(4)现有三个水稻品种,①的基因型为aaBBDD,②的基因型为AAbbDD,③的基因型为AABBdd,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如果每年只繁殖一代,若要获得aabbdd植株,至少需要  年的时间.‎ ‎28.图甲为XY型性别决定的加速细胞分裂某时期的示意图(部分染色体),图乙为此家鼠某个细胞发生三个连续生理过程时细胞中染色体条数的变化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完成家鼠基因组计划时需要测定  条染色体上的DNA序列,图甲细胞所在家鼠的性别是  ,判断依据是  .‎ ‎(2)图甲细胞中有  个染色体组,其在图乙中所处的时期是  (用字母表示).图乙中无同源染色体的时期是  (用字母表示),过程Ⅱ为  .‎ ‎29.某研究小组在相同条件下,连续培养一批黑色小鼠,结果在鼠群中出现了一只白色雌性小鼠.‎ ‎(1)该白色小鼠出现的可能原因是:①  ,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来鉴别,②基因突变. ‎ ‎(2)若是基因突变(只考虑一个基因的突变),试判断黑色和白色的显隐性关系并说明理由:  .‎ ‎(3)在只考虑一个基因的突变的情况下,请设计实验判断该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 步骤一:将白色雌鼠与黑色雄鼠交配,得F1.‎ 步骤二:将  .‎ 步骤三:在相同条件下培养,统计F2中雌雄个体性状分离比.‎ ‎30.如图为某遗传系谱,两种致病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根据条件分析回答.‎ ‎(1)如果2号不带甲病基因,则:‎ ‎①甲病基因在  染色体上.‎ ‎②乙病属于  (显、隐)性遗传病.‎ ‎③4号是杂合子的概率为  ;‎ ‎④5号和一位乙病基因携带者的正常个体婚配,生出正常女儿的概率是  .‎ ‎(2)如果2号携带甲病基因,仅考虑这一对相对性状,则4号与1号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  .‎ ‎(3)经检查,1、2号均不带乙病基因,则5号致病基因来源于  ,5号相关的基因型最可能是  .‎ ‎(4)回答问题:‎ ‎①若男女患病比例相等,且发病率较低,最可能是  遗传病.‎ ‎②若男女患病比例不等,且男多于女,最可能是  遗传病.‎ ‎③若男女患病比例不等,且女多于男,最可能是  遗传病.‎ ‎④若  ,最可能是伴Y染色体遗传病.‎ ‎ ‎ ‎2016-2017学年河南省豫西名校联考高二(上)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50分)‎ ‎1.下列哪项不是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 A.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实验结果 B.选用闭花授粉的豌豆作实验材料 C.先研究一对相对性状,后研究两对相对性状 D.先研究遗传因子的行为,后研究同源染色体的行为 ‎【考点】孟德尔遗传实验.‎ ‎【分析】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1)选材:豌豆.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的植物,自然状态下为纯种;品系丰富,具多个可区分的性状,且杂交后代可育,易追踪后代的分离情况,总结遗传规律.‎ ‎(2)由单因子到多因子的科学思路(即先研究1对相对性状,再研究多对相对性状).‎ ‎(3)利用统计学方法.‎ ‎(4)科学的实验程序和方法.‎ ‎【解答】解:A、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是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又一个重要因素,A正确;‎ B、豌豆是严格闭花受粉的植物,这避免了外来花粉的干扰,自然状态下是纯种,是孟德尔选用豌豆作实验材料并获得成功的原因,B正确;‎ C、孟德尔在做杂交试验时,研究时先研究一对相对性状后研究多对相对性状是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C正确;‎ D、孟德尔时期只是想到了用遗传因子的行为去解释孟德尔实验现象,孟德尔未研究同源染色体的行为,D错误.‎ 故选:D.‎ ‎ ‎ ‎2.某哺乳动物的直毛(B)对卷毛(b)为显性,黑色(C)对白色(c)为显性(这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基因型为BbCc的个体与“个体X”交配,子代的表现型有直毛黑色、卷毛黑色、直毛白色和卷毛白色,它们之间的比为3:3:1:1,“个体X”的基因型为(  )‎ A.BbCc B.Bbcc C.bbCc D.bbcc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后代分离比推断法:(1)若后代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则亲本的基因型均为杂合子;(2)若后代分离比为显性:隐性=1:1,则亲本一定是测交类型,即一方是杂合子,另一方为隐性纯合子;(3)若后代只有显性性状,则亲本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 ‎【解答】解:只看直毛和卷毛这一对相对性状,后代直毛:卷毛=1:1,属于测交类型,亲本的基因型为Bb×bb;只看黑色和白色这一对相对性状,后代黑色:白色=3:1,属于杂合子自交类型,亲本的基因型为Cc×Cc.综合以上可知“个体X”的基因型应为bbCc.‎ 故选:C.‎ ‎ ‎ ‎3.孟德尔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遗传实验基础上,利用“假说﹣演绎法”成功提出基因分离定律.下列关于孟德尔的研究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测交实验”是对演绎推理过程及结果进行的检验 B.孟德尔说作家说内容之一是“遗传因子在体细胞染色体上成对存在”‎ C.孟德尔所作假说的核心内容是“生物体能产生数量相等的雌雄配子”‎ D.孟德尔依据减数分裂的相关原理进行的“演绎推理”过程 ‎【考点】孟德尔遗传实验.‎ ‎【分析】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2、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解释:(1)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2)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3)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4)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解答】解:A、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是对演绎推理过程及结果进行的检验,A正确;‎ B、孟德尔提出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未提出“遗传因子在体细胞染色体上成对存在”,B错误;‎ C、孟德尔假说的核心内容是“性状是由细胞内的遗传因子(基因)控制的”,C错误;‎ D、孟德尔所依据假说的内容进行“演绎推理”的过程,D错误.‎ 故选:A.‎ ‎ ‎ ‎4.香豌豆中,只有当A、B两显性基因共同存在时,才开红花,一株红花植株与aaBb杂交,子代中有开红花;求此红花植株的基因型,若此红花植株自交,其红花后代中杂合子占(  )‎ A.AaBb B.AABb C.AaBB D.AAB ‎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只有当A、B两显性基因共同存在时才开红花,则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是A_B_,其它基因型A_bb、aaB_、aabb均为非红花.‎ ‎【解答】解:一株红花植株(A_B_)与aaBb杂交,后代中开红花植株(A_B_)所占的比例为=1×,则该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基因型是AABb的红花植株自交产生红花植株(A_B_)的比例为1×=,其中杂种红花植株(AABb)的比例为1×=,红花后代中杂合子占的比例为=.‎ 故选:B.‎ ‎ ‎ ‎5.果蝇的基因A﹣a控制体色,B﹣b控制翅型,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不同常染色体上,且基因A具有纯合致死效应.已知黑身残翅果蝇与灰身长翅果蝇交配,F1为黑身长翅和灰身长翅,比例为1:1.当F1‎ 的黑身长翅果蝇彼此交配时,其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黑身长翅:黑身残翅:灰身长翅:灰身残翅=6:2:3:1.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果蝇这两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分别为黑身和长翅 B.F1的黑身长翅果蝇彼此交配产生的后代中致死个体占的比例为 C.F1的黑身长翅果蝇彼此交配产生的后代中致死基因型有三种 D.F2中的黑身残翅果蝇个体测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1:1‎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黑身残翅果蝇与灰身长翅果蝇交配,F1为黑身长翅和灰身长翅,比例为1:1,说明长翅相对于残翅是显性性状,黑身与灰色之比为1:1,属于测交类型,说明亲本的基因型为Aa、aa;F1的黑身长翅果蝇彼此交配时,后代出现灰身果蝇,说明黑身相对于灰色为显性性状.综合以上说明亲本中黑身残翅果蝇的基因为Aabb、灰身长翅果蝇的基因为aaBB.‎ ‎【解答】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果蝇这两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分别为黑身和长翅,A正确;‎ B、F1的黑身长翅果蝇彼此交配时,后代表现型比例为6:2:3:1,属于9:3:3:1的变式,说明F1的基因型为AaBb,其相互交配后代中致死个体(AA)占,B错误;‎ C、F1的黑身长翅果蝇彼此交配产生的后代中致死基因型有3种,即AABB、AABb、AAbb,C正确;‎ D、由于AA致死,所以F2中的黑身残翅果蝇的基因型为Aabb,其测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1:1,D正确.‎ 故选:B.‎ ‎ ‎ ‎6.一种鹰的羽毛有条纹和非条纹、黄色和绿色的差异,已知决定颜色的显性基因纯合子不能存活.如图显示了鹰羽毛的杂交遗传,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①绿色对黄色完全显性 ‎②绿色对黄色不完全显性 ‎③控制羽毛性状的两对基因完全连锁 ‎④控制羽毛性状的两对基因自由组合.‎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考点】不完全显性.‎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绿色非条纹自交后代有绿色和黄色、非条纹和条纹,说明绿色和非条纹都是显性性状.设控制绿色和黄色的等位基因为A和a,控制非条纹和条纹的等位基因为B和b.则F1的绿色非条纹的基因型为AaBb,自交后代由于决定颜色的显性基因纯合子不能存活,即1AABB、2AABb、1AAbb个体死亡,所以绿色非条纹(2AaBB、4AaBb):黄色非条纹(1aaBB、2aaBb):绿色条纹(2Aabb):黄色条纹(1aabb)=6:3:2:1.据此答题.‎ ‎【解答】解:①②由于F1绿色非条纹自交后代有绿色和黄色,说明绿色是显性性状,由于绿色纯合子致死,绿色对黄色是完全显性,①正确,②错误;‎ ‎③④由于绿色非条纹自交后代有四种性状,且性状分离比为6:3:2:1,加上致死的个体,则比例为9:3:3:1,因此控制羽毛性状的两对基因自由组合,③错误,④正确.‎ 故选:B.‎ ‎ ‎ ‎7.关于基因与性状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表现型相同的生物,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B.基因型相同的生物,表现型一定相同 C.隐性基因不能控制生物的性状 D.D和d控制同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考点】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分析】1、基因通过中心法则控制性状,包括两种方式:‎ ‎(1)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2、基因型决定表现型,而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解答】解:A、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如双眼皮的基因组成可能是AA或Aa,A正确;‎ B、基因相同,表现型也不一定相同,因为生物体的表现型是由基因型和环境共同决定的,B正确;‎ C、隐性基因也能控制生物的性状,如单眼皮就是隐性基因控制的,C错误;‎ D、D和d是一对等位基因,等位基因就是控制同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的,D正确.‎ 故选:C.‎ ‎ ‎ ‎8.如图表示基因型为Rr的生物某器官细胞核中DNA含量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D时期细胞中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B.在L时期基因组成可能为RR、rr C.在F时期发生了染色体数目的加倍 D.在I时期DNA与染色体之比为2:1‎ ‎【考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 ‎【分析】分析曲线图:图示表示基因型为Rr的二倍体生物某器官细胞核中DNA含量的变化曲线,其中A表示有丝分裂间期;B表示有丝分裂前期;C表示有丝分裂中期;D表示有丝分裂后期;E表示有丝分裂末期;F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G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H表示中期;I表示后期;J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K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L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M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解答】‎ 解:A、D为有丝分裂后期,此时细胞中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A错误;‎ B、L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因此此时基因组成可能为RR、rr,B正确;‎ C、F为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此时有DNA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但没有染色体加倍的过程,C错误;‎ D、I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此时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即DNA与染色体之比为2:1,D正确.‎ 故选:BD.‎ ‎ ‎ ‎9.下列关于某二倍体生物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可能出现染色体数目变异 B.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组成的数目均为1‎ C.抑制有丝分裂间期纺锤体的形成,可能形成多倍体细胞 D.在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和核DNA分子数目不相同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 ‎【分析】1、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解答】解:A、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可能因为同源染色体没有正常分离而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A正确;‎ B、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染色体组的数目均为1,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组的数目为2,B错误;‎ C、抑制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可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进而形成多倍体细胞,C错误;‎ D、在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和核DNA分子数目相同,D错误.‎ 故选:A.‎ ‎ ‎ ‎10.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若图乙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的某阶段,则该阶段没有发生染色体着丝点分裂 B.若图乙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某阶段,则等位基因的分离可发生在这一阶段 C.若图丙表示某动物精巢内的几种细胞,则b组细胞分裂时可能出现四分体 D.若图甲为有丝分裂过程中的某时期,则赤道板存在于上一时期的细胞中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分析】分析甲图:甲图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分析乙图:乙图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也可能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 分析丙图:a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只有体细胞的一半,包括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和末期的细胞;b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包括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末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c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2倍,应该是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 ‎【解答】解:A、若图乙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的某阶段,则该阶段包括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这两个时期细胞中不会发生染色体着丝点分裂,A正确;‎ B、若图乙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某阶段,则该阶段包括减数第一次分裂全过程,在后期会发生等位基因的分离,B正确;‎ C、若图丙表示某动物精巢内的几种细胞,则b组包括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末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其中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细胞会出现四分体,C正确;‎ D、赤道板不是真实存在的结构,D错误.‎ 故选:D.‎ ‎ ‎ ‎11.如图所示为某生物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等位基因A和a位于染色体的位置(不考虑交叉互换)可能是(  )‎ A.A和a分别位于⑤和⑧上 B.A和a分别位于②和⑥上 C.A位于①上,a位于⑤上 D.A位于⑤上,a位于⑦上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分析题图:①②③④(⑤⑥⑦⑧)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说明该细胞是减少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细胞,①⑤、②⑥、③⑦、④⑧分别是由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形成的染色体,如果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①⑤、②⑥、③⑦、④⑧上的基因相同.‎ ‎【解答】解:A、该细胞中等位基因A或a形成的原因是基因突变,应该位于同一个着丝点分开形成的两条染色体上,不可能位于⑤和⑧上,A错误;‎ B、该细胞中等位基因A或a形成的原因是基因突变,应该位于同一个着丝点分开形成的两条染色体上,如②和⑥上,B正确;‎ C、该细胞中等位基因A或a形成的原因是基因突变,应该位于同一个着丝点分开形成的两条染色体上,如⑤和①上,C正确;‎ D、该细胞中等位基因A或a形成的原因是基因突变,应该位于同一个着丝点分开形成的两条染色体上,不可能位于⑤和⑦上,D错误.‎ 故选:BC.‎ ‎ ‎ ‎12.现有一杂合的黑色雌鼠,其卵巢内成熟的初级卵母细胞中共有20个黑色基因,经减数分裂后,最多能形成含白色基因的卵细胞(  )‎ A.5个 B.10个 C.20个 D.40个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分析】初级卵母细胞已经复制,所有的初级卵母细胞总共有20个黑色基因,说明原来有10个卵原细胞.由于黑色雌鼠是杂合体,所以每个杂合的卵原细胞的基因型为Aa,因此产生的卵细胞理论上有一半含A,一半含a.‎ ‎【解答】解: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时,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又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只能产生一个卵细胞.因此,10个杂合的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后,最多能形成含白色基因的卵细胞有10个.当然,最多能形成含黑色基因的卵细胞也是10个.‎ 故选:B.‎ ‎ ‎ ‎13.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属于基因工程,其变异原理是基因重组 B.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搅拌离心操作前的保温时间不宜过长 C.两个实验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两个实验的关键都是通过物质分离提纯技术把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去研究它们所起的作用 ‎【考点】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实验.‎ ‎【分析】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R型细菌→小鼠→存活;S型细菌→小鼠→死亡;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存活;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R型细菌→小鼠→死亡.‎ 在艾弗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实验中,艾弗里将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糖类等物质分离开,单独的、直接的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另外还增加了一组对照实验,即DNA酶和S型活菌中提取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①研究着: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 ‎②实验材料: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等.‎ ‎③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④实验思路:S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 ‎⑤实验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⑥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解答】解:A、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不属于基因工程,其变异原理是基因重组,A错误;‎ B、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搅拌离心操作前的保温时间不宜长,若保温时间延长,细菌裂解后释放出噬菌体,导致上清液中放射性升高,B正确;‎ C、两个实验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但都没有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C错误;‎ D、两者实验思路均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没有用物质分离提纯技术,而用了同位素标记法,D错误.‎ 故选:B.‎ ‎ ‎ ‎14.有人试图通过实验来了解H5N1型禽流感病毒侵入家禽细胞的一些过程,设计实验如图:‎ 一段时间后,检测子代H5N1病毒的放射性及S、P元素,下表对结果的预测中,最可能发生的是(  )‎ 选项 放射性 S元素 P元素 A 全部无 全部含32S 全部含31P B 全部有 全部含35S 多数含32P,少数含31P C 少数有 全部含32S 少数含32P,多数含31P D 全部有 全部含35S 少数含32P,多数含31P A.A B.B C.C D.D ‎【考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分析】图解中家禽体细胞标记32P,H5N1病毒寄生后被32P标记.将含32P的H5N1寄生在35S的家禽体细胞中,则子代新合成的蛋白质全部含35S,原先的流感病毒为31P,而复制新合成的核酸为32P,而子代中只有少数含有32P的核酸 ‎【解答】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病毒先在含32P的宿主细胞1中培养(其DNA被32P标记),然后转移到含35S的宿主细胞2中培养.病毒复制自身的遗传物质所用的原料有宿主细胞2的31P(不具放射性),也有自身核酸(含32P),故子代病毒的核酸大多含31P,少数含32P;病毒合成的蛋白质外壳所用的原料都是宿主细胞2的,故全被35S标记.‎ 故选:D.‎ ‎ ‎ ‎15.下列有关计算中,错误的是(  )‎ A.细胞内全部DNA被32P标记后在不含32P的环境中进行连续有丝分裂,第2次分裂产生的每个子细胞染色体均有一半有标记 B.某DNA片段有300个碱基对,其中1条链上A+T比例为35%,则第3次复制该DNA片段时,需要780个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C.用32P标记的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3代,具有放射性的噬菌体占总数为 D.DNA双链被32P标记后,复制n次,子代DNA中有标记的占 ‎【考点】DNA分子的复制.‎ ‎【分析】DNA分子复制的计算规律 ‎(1)已知DNA的复制次数,求子代DNA分子中含有亲代DNA单链的DNA分子数或所占的比例:‎ 一个双链DNA分子,复制n次,形成的子代DNA分子数为2n 个.根据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特点,不管亲代DNA分子复制几次,子代DNA分子中含有亲代DNA单链的DNA分子数都只有两个,占子代DNA总数的.‎ ‎(2)已知DNA分子中的某种脱氧核苷酸数,求复制过程中需要的游离脱氧核苷酸数:‎ ‎(1)设一个DNA分子中有某核苷酸m个,则该DNA复制n次,需要该游离的该核苷酸数目为(2 n﹣1)×m个.‎ ‎(2)设一个DNA分子中有某核苷酸m个,则该DNA完成第n次复制,需游离的该核苷酸数目为2n﹣1×m个.‎ ‎【解答】解:A、细胞内全部DNA被32P标记后在不含32P的环境中进行连续有丝分裂,第1次分裂产生的每个子细胞中的所有染色体均有标记(每条染色体的DNA分子中,一条链被标记,另一条没有被标记),第2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后,子染色体随机移向两极,因此产生的每个子细胞中的染色体并不是均有一半有标记,A错误;‎ B、某DNA片段有300个碱基对,其中1条链上A+T比例为35%,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该DNA分子中A+T的比例也为35%,则A+T=300×2×35%.A=T=105个,C=G=195个,则第3次复制该DNA片段时,需要胞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数目为23﹣1×195=780个,B正确;‎ C、用32P标记的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3代,根据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特点,具有放射性的噬菌体占总数为=,C正确;‎ D、DNA双链被32P标记后,复制n次,根据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特点,子代DNA中有标记的占,D正确.‎ 故选:A.‎ ‎ ‎ ‎16.进行“DNA分子模型的搭建”时,以下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①将多个脱氧核苷酸同方向排列组成单链;‎ ‎②将多个脱氧核苷酸正反方向交互排列组成单链;‎ ‎③将两条脱氧核苷酸单链同方向排列组成双链;‎ ‎④将两条脱氧核苷酸单链反方向排列组成双链;‎ ‎⑤若要旋转形成双螺旋,则代表碱基的塑料片至少需准备20个 ‎⑥若用不同的几何图形来代表基本单位的不同组成,则需准备6种几何图形.‎ A.2项 B.3项 C.4项 D.5项 ‎【考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分析】DNA的双螺旋结构:‎ ‎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 ‎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 ‎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解答】解:①②DNA每条单链上的脱氧核糖核苷酸的排列方向相同,因此将多个脱氧核苷酸同方向排列组成单链,①正确,②错误;‎ ‎③④DNA的两条链反向平行构成双螺旋结构,因此将两条脱氧核苷酸单练反方向排列组成双联,③错误,④正确;‎ ‎⑤螺旋每旋转一周包含了10对碱基,若要做出双螺旋效果,要10对或10对以上才行,则代表碱基的塑料片至少需准备20个,⑤正确;‎ ‎⑥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一个脱氧核苷酸分子有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其中含氮碱基有4种,因此若用不同的几何图形来代表基本单位的不同组成,则需准备6种几何图形,⑥正确.‎ 故选:A.‎ ‎ ‎ ‎17.如图是真核细胞中三种生命活动的示意图,关于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②③过程都有碱基互补配对 B.①②③过程都有酶参与催化 C.只有②过程一定发生在细胞质中 D.①②③过程不一定都有水生成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DNA分子的复制.‎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真核细胞中三种生命活动的示意图,其中①表示DNA的半保留复制过程;②‎ 表示翻译过程,一条mRNA能同时结合多个核糖体进行翻译过程,这样可以加快翻译的速度;③表示转录过程.‎ ‎【解答】解:A、①②③过程都有碱基互补配对,但碱基配对的方式不完全相同,A正确;‎ B、①②③过程都有酶参与催化,B正确;‎ C、①③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能发生,而②过程一定发生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C正确;‎ D、①②③过程都有水的生成,D错误.‎ 故选:D.‎ ‎ ‎ ‎18.图甲所示为基因表达过程,图乙为中心法则,①~⑤表示生理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所示为染色体DNA上的基因表达过程,需要多种酶参与 B.红霉素影响核糖体在mRNA上的移动,故影响基因的转录过程 C.图甲所示过程为图乙中的①②③过程 D.图乙中涉及碱基A与U配对的过程为②③④⑤‎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分析】图甲是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即转录和翻译,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围的细胞核,能边转录边翻译;图乙中①是DNA复制、②是转录过程、③是翻译过程、④是RNA的复制,⑤是逆转录过程.‎ ‎【解答】解:A、甲图中,转录和翻译同时进行,属于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过程,而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故A错误;‎ B、红霉素影响核糖体在mRNA上的移动,所以影响基因的翻译过程,故B错误;‎ C、图乙中①是DNA复制、②是转录过程、③是翻译过程、④是RNA的复制,⑤是逆转录过程,图甲是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即转录和翻译,为图乙中的②③过程,故C错误;‎ D、图乙中涉及碱基A与U配对的过程为②③④⑤,①过程中只有A与T配对,故D正确.‎ 故选:D.‎ ‎ ‎ ‎19.下列为某一段多肽链和控制它合成的DNA双链的一段.“﹣甲硫氨酸﹣脯氨酸﹣苏氨酸﹣甘氨酸﹣缬氨酸﹣”密码表:甲硫氨酸AUG 脯氨酸CCA、CCC、CCU 苏氨酸ACU、ACC、ACA 甘氨酸GGU、GGA、GGG 缬氨酸GUU、GUC、GUA根据上述材料,下列描述中,错误的是(  )‎ A.这段DNA中的①链只能起转录模板的作用 B.决定这段多肽链的遗传密码子依次是AUG、CCC、ACC、GGG、GUA C.这条多肽链中有4个“﹣CO﹣NH﹣”的结构 D.若这段DNA的②链右侧第二个碱基T为G替代,这段多肽中将会出现两个甘氨酸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基因突变的原因.‎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控制多肽链“﹣甲硫氨酸﹣脯氨酸﹣苏氨酸﹣甘氨酸﹣缬氨酸﹣”合成的一段DNA双链.AUG(甲硫氨酸)是起始密码子,则DNA模板链前3个碱基为TAC,由此可见图中①链为模板链.‎ ‎【解答】解:A、根据起始密码AUG可知这段DNA中的①链起了转录模板的作用,但并非①链只起模板作用,根据①链还可推知MRNA碱基序列,A错误;‎ B、①链是模板链,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决定这段多肽链的密码子依次是AUG、CCC、ACC、GGG、GUA,B正确;‎ C、这条多肽链是由5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含有4个肽键(﹣CO﹣NH﹣),C正确;‎ D、若这段DNA的②链右侧第二个碱基T被G替代,则遗传密码子GUA变成GGA(甘氨酸),这段多肽中将会出现两个甘氨酸,D正确.‎ 故选:A.‎ ‎ ‎ ‎20.如图为皱粒豌豆形成的原因和囊性纤维病的病因图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两个实例都说明基因和性状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B.用光学显微镜可观察到淀粉分支酶基因发生的变化 C.图中CFTR基因和淀粉分支酶基因都发生了基因突变 D.CFTR基因结构异常后无法进行转录和翻译 ‎【考点】基因突变的特征;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分析】据图分析,淀粉分支酶基因插入外来的DNA序列,CFTR基因缺失3个碱基,都发生基因突变.淀粉分支酶基因说明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CFTR说明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解答】解:A、淀粉分支酶基因说明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CFTR说明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A错误;‎ B、光学显微镜不能观察到基因突变,B错误;‎ C、图中淀粉分支酶基因插入了外来DNA序列,CFTR基因缺失了3个碱基,都发生了基因突变,C正确;‎ D、CFTR基因结构异常但仍能进行转录和翻译,只是翻译出的蛋白质功能异常,D错误.‎ 故选:C.‎ ‎ ‎ ‎21.下列关于遗传变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唇裂是由多对基因控制的遗传病,苯丙酮尿症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B.控制人的血红蛋白的基因中有一对碱基发生改变,则血红蛋白的结构一定发生改变 C.在翻译蛋白质的过程中,一种转运RNA只能运载一种特定的氨基酸 D.男性的色盲基因只会传给女儿,女性的色盲基因既会传给儿子,也会传给女儿 ‎【考点】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危害.‎ ‎【分析】1、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进控制细胞代谢而控制生物的性状,也可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2、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即一种氨基酸可以由一种或几种密码子来决定,这样可以增强密码的容错性,所以基因突变后,生物的性状不一定会发生改变.‎ ‎3、人类遗传病是主要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单基因遗传病是指一对等位基因的突变导致的疾病,如白化病、色盲、多指等.‎ ‎(2)多基因遗传病,顾名思义,这类疾病涉及多个基因起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多基因病除与遗传有关外,环境因素影响也相当大,故又称多因子病.很多常见病如哮喘、唇裂、精神分裂症、无脑儿、高血压、先天性心血管疾病、癫痫等均为多基因病.‎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遗传物质的改变在染色体水平上可见,表现为数目或结构上的改变.如21三体综合征、猫叫综合征等.‎ ‎【解答】解:A、唇裂是由多对基因控制的遗传病,苯丙酮尿症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遗传病,A正确;‎ B、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等原因,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导致性状的改变,B错误;‎ C、在翻译蛋白质的过程中,一种转运RNA只能运载一种特定的氨基酸,C正确;‎ D、男性的色盲基因只会传给女儿,女性的色盲基因既会传给儿子,也会传给女儿,D正确.‎ 故选:B.‎ ‎ ‎ ‎22.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A)是一种伴性遗传病,如图是某患病家族的遗传系谱图.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该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可能是来自I1个体的基因突变 B.若II1和II2再生一个孩子,这个孩子是正常女性纯合子的概率为 C.若IV1与正常男性婚配后生有一男孩,则该男孩患病的概率为 D.该家族中表现正常的女性都不传递致病基因 ‎【考点】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分析】分析系谱图:II1和II2都正常,但他们有一个患病的儿子,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又已知该病为伴性遗传病,因此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解答】解:A、该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可能是来自I1个体的基因突变,A正确;‎ B、相关基因用B、b表示,则若II1(XBXb)和II2(XBY)再生一个孩子,这个孩子是正常女性纯合子(XBXB)的概率为,B正确;‎ C、Ⅲ2的基因基因型及概率为XBXB、XBXb,则IV1的基因型及概率为XBXB、XBXb为,其与正常男性婚配后生有一男孩,则该男孩患病的概率为=,C正确;‎ D、该家族中表现正常的女性可能是携带者,因此可能会传递致病基因,D错误.‎ 故选:D.‎ ‎ ‎ ‎23.用二倍体西瓜为亲本,培育“三倍体无子西瓜”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一年结的西瓜其种皮、胚的染色体组数不同,均是当年杂交的结果 B.第二年的植株中没有同源染色体 C.第一年的植株中,染色体组数可存在2、3、4个染色体组 D.第二年的植株中用三倍体做母本,与二倍体的父本产生的精子受精后,得到不育的三倍体西瓜 ‎【考点】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分析】无子西瓜的培育的具体方法:‎ ‎1)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期的普通二倍体西瓜,得到四倍体西瓜;‎ ‎2)用四倍体西瓜作母本,用二倍体西瓜作父本,杂交,得到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西瓜种子.‎ ‎3)种植三倍体西瓜的种子,这样的三倍体西瓜是开花后是不会立即结果的,还需要授给普通二倍体西瓜的成熟花粉,以刺激三倍体西瓜的子房发育成为果实,这样就会得到三倍体西瓜.‎ ‎【解答】解:A、第一年结的西瓜其种皮、胚的染色体组数不同,其中种皮是由珠被发育而来的,不是当年杂交的结果,A错误;‎ B、第二年的植株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含有同源染色体,B错误;‎ C、第一年的植株中,减数分裂后得到的配子中含2个染色体组;胚是由一个精子和一个卵细胞结合发育而成,故有3个染色体组;种皮和果肉都属于母本的体细胞,均为4个染色体组,C正确;‎ D、第一年给母本授予二倍体植株花粉的目的是获取三倍体种子,第二年的目的是刺激三倍体雌蕊子房壁的发育,获得三倍体西瓜,D错误.‎ 故选:C.‎ ‎ ‎ ‎24.下列关于“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的实验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低温处理洋葱根尖后会引起成熟区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B.在观察低温处理的洋葱根尖装片时,可以看到细胞中染色体的变化情况 C.观察洋葱根尖装片时要先在低倍镜下找到所要观察的细胞,将所要观察的细胞移到视野的中央,调节视野的亮度,再转动粗准焦螺旋直至物象清晰 D.低温处理和利用秋水仙素处理材料的原理是相同的 ‎【考点】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 ‎【分析】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 ‎1、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的原理:低温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2、该实验的步骤为选材→固定→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3、该实验采用的试剂有卡诺氏液(固定)、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色),体积分数为15%的盐酸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解离).‎ ‎【解答】解:A、低温处理洋葱根尖后会引起分生区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A错误;‎ B、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由于解离时已将细胞杀死,细胞将固定在某一时期,所以不可能在高倍镜的视野中通过一个细胞看到染色体的变化情况,C错误;‎ C、观察洋葱根尖装片时要先在低倍镜下找到所要观察的细胞,将所要观察的细胞移到视野的中央,调节视野的亮度,再转动细准焦螺旋直至物象清晰,C错误;‎ D、低温处理和利用秋水仙素处理材料的原理是相同的,都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D正确.‎ 故选:D.‎ ‎ ‎ ‎25.如图为利用纯合高秆(D)抗病(E)小麦和纯合矮秆(d)染病(e)小麦快速培育纯合优良小麦品种矮秆抗病小麦(ddEE)的示意图,有关此图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实施③过程依据的主要生物学原理是细胞增殖 B.②过程中发生了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C.图中进行①过程的主要目的是让控制不同优良性状的基因组合到一起 D.④过程的实施中通常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 ‎【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图过程的主要目的是让控制不同优良性状的基因组合到一起;②过程是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导致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③过程是花药离体培养,依据的主要生物学原理是细胞的全能性;④‎ 过程是染色体加倍,实施中通常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 ‎【解答】解:A、③过程是花药离体培养,依据的主要生物学原理是细胞的全能性,A错误;‎ B、②过程在产生配子过程中,即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导致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B正确;‎ C、①过程是让两纯合亲体杂交,所以图中进行①过程的主要目的是让控制不同优良性状的基因组合到一起,C正确;‎ D、④过程是染色体加倍,实施中通常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D正确.‎ 故选:A.‎ ‎ ‎ 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40分)‎ ‎26.图甲为细胞内某些重要化合物的合成过程,图乙为中心法则.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乙中3过程的发生需要的酶是 逆转录酶 ,此过程需要的原料是 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或脱氧核糖核苷酸) .‎ ‎(2)图甲所示过程为图乙中的 2、5 (填数字),发生在 原核 (填“真核”或“原核”)生物中.‎ ‎(3)在人体内成熟红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中,能发生过程2、5而不能发生过程1的细胞是 浆细胞、效应T细胞 .‎ ‎【考点】中心法则及其发展;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分析题图:图甲表示的是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图解,图中看出,两个过程可以同时进行,由此可见,该过程发生原核细胞内.‎ 图乙表示中心法则的内容,图中1表示DNA自我复制,2表示转录,3表示逆转录,4表示RNA自我复制,5表示翻译.‎ ‎【解答】解:(1)图乙中3过程未逆转录,该过程的发生需要逆转录酶,由于合成的是DNA,因此该过程需要的原料是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或脱氧核糖核苷酸).‎ ‎(2)图甲表示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对应图乙中的2、5,由于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可以同时发生,因此该过程只能发生在原核生物中.‎ ‎(3)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不能发生图中1、2、5过程;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都已经高度分化,不再分裂,但能合成蛋白质,因此不能发生1过程;记忆细胞具有增殖和分化能力,因此能发生1、2、5过程.‎ 故答案为:‎ ‎(1)逆转录酶 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或脱氧核糖核苷酸)‎ ‎(2)2、5 原核 ‎(3)浆细胞、效应T细胞 ‎ ‎ ‎27.如图为以二倍体水稻(2N=24)为亲本的几种不同育种方法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B常用的方法是 花药离体培养 .C、F过程常用的药剂是 秋水仙素 ,该药剂的主要生理作用是 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 ‎(2)突破物种生殖隔离界限的育种方法是 E (用图中的字母表示),该方法所遵循的原理是 基因重组 .‎ ‎(3)假设你想培育一个能够稳定遗传的二倍体水稻品种,若它的优良性状都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则最简单的育种方法是 AD (用图中的字母表示);如果其优良性状都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为缩短育种时间常采用的方法是 ABC ‎ ‎(用图中的字母表示).通过这两种方法培育出的水稻品种中,一个正常的胚细胞和胚乳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分别是 24 条和 36 条.‎ ‎(4)现有三个水稻品种,①的基因型为aaBBDD,②的基因型为AAbbDD,③的基因型为AABBdd,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如果每年只繁殖一代,若要获得aabbdd植株,至少需要 4 年的时间.‎ ‎【考点】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转基因技术.‎ ‎【分析】分析题干和题图可知,该题的知识点是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图中A、D是杂交育种过程,原理是基因重组,A、B、C是单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E是基因工程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F是多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解答】解:(1)由F1获得单倍体植株的常用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C、F过程是使染色体加倍,常用的试剂是秋水仙素,秋水仙素通过抑制纺锤体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2)基因工程育种可突破物种生殖隔离界限的而进行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 ‎(3)由于优良性状都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因此隐性性状一旦出现就是纯合子,不发生性状分离,因此最简单的方法是通过杂交育种从F2中选取;如果其优良性状都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具有显性性状的个体不一定是纯合子,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因此需要连续进行自交以获取纯合子,获取纯合子需要的时间长,为了缩短育种年限,通常采用单倍体育种;正常的胚细胞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含有两个染色体组,染色体数目是24条;胚乳细胞是由受精极核发育而来,含有3个染色体组,染色体数目是36条.‎ ‎(4)第一年:基因型为aaBBDD和基因型为AAbbDD的品种杂交,获得AaBbDD的种子;第二年:杂合植株和因型为AABBdd的品种杂交,得到AABBDd、AaBBDd、AABbDd、AaBbDd;第三年,第二年收获的种子形成的植株自交,得到含aabbdd的种子;第四年:第三年收获的种子形成植株.‎ 故答案为:‎ ‎(1)花药离体培养 秋水仙素 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2)E 基因重组 ‎(3)AD ABC 24 36‎ ‎(4)4‎ ‎ ‎ ‎28.图甲为XY型性别决定的加速细胞分裂某时期的示意图(部分染色体),图乙为此家鼠某个细胞发生三个连续生理过程时细胞中染色体条数的变化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完成家鼠基因组计划时需要测定 21 条染色体上的DNA序列,图甲细胞所在家鼠的性别是 雌性 ,判断依据是 细胞质不均等分裂 .‎ ‎(2)图甲细胞中有 2 个染色体组,其在图乙中所处的时期是 EF (用字母表示).图乙中无同源染色体的时期是 CG (用字母表示),过程Ⅱ为 受精作用 .‎ ‎【考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1与2上的基因T与t的出现可能是交叉互换或基因突变.‎ 乙图表示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变化曲线,Ⅰ表示减数分裂,Ⅱ表示受精作用,Ⅲ表示有丝分裂.‎ ‎【解答】解:(1)根据乙图可知家鼠体细胞有20对染色体,即19对常染色体和一对性染色体,所以家鼠基因组计划时需要测定21条染色体(19条常染色体和两条性染色体)上的DNA序列.图甲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称为次级卵母细胞,由此可推知其所在家鼠的性别为雌性.‎ ‎(2)已知甲图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含有2个染色体组,位于图乙的EF段.图乙中无同源染色体的时期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即CG段,过程Ⅱ为受精作用.‎ 故答案为:‎ ‎(1)21 雌性 细胞质不均等分裂 ‎(2)2 EF CG 受精作用 ‎ ‎ ‎29.某研究小组在相同条件下,连续培养一批黑色小鼠,结果在鼠群中出现了一只白色雌性小鼠.‎ ‎(1)该白色小鼠出现的可能原因是:① 染色体变异 ,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来鉴别,②基因突变. ‎ ‎(2)若是基因突变(只考虑一个基因的突变),试判断黑色和白色的显隐性关系并说明理由: 白色为显性,因为是连续培养的一批黑色小鼠(纯合子)中只有一个因基因突变产生的白鼠(杂合子) .‎ ‎(3)在只考虑一个基因的突变的情况下,请设计实验判断该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 步骤一:将白色雌鼠与黑色雄鼠交配,得F1.‎ 步骤二:将 F1中雌性黑色个体雄性白色个体交配 .‎ 步骤三:在相同条件下培养,统计F2中雌雄个体性状分离比.‎ ‎【考点】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伴性遗传;基因突变的特征.‎ ‎【分析】1、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主要是细胞分裂的间期.基因突变的特点是低频性、普遍性、少利多害性、随机性、不定向性.‎ ‎2、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解答】解:(1)变异包括因环境引起的不可遗传的变异和基因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可遗传变异,其中可遗传变异有三种来源: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其中能利用显微镜观察的变异是在染色体变异.‎ ‎(2)因为黑鼠是连续培养而来的,所以是纯合子,白鼠是一个基因发生突变而来的,是杂合子,所以白色是显性性状.‎ ‎(3)判断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最简单的实验方法是用雌性个体与雄性显性个体交配,若后代雌雄个体中性状分离比相同则为常染色体遗传,若后代中雌性均为显性性状,雄性均为隐性性状,则为X染色体遗传,所以要首先培育雌性显性个体.‎ 故答案为:‎ ‎(1)染色体变异 ‎(2)白色为显性,因为是连续培养的一批黑色小鼠(纯合子)中只有一个因基因突变产生的白鼠(杂合子)‎ ‎(3)F1中雌性黑色个体雄性白色个体交配 ‎ ‎ ‎30.如图为某遗传系谱,两种致病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根据条件分析回答.‎ ‎(1)如果2号不带甲病基因,则:‎ ‎①甲病基因在 X 染色体上.‎ ‎②乙病属于 隐 (显、隐)性遗传病.‎ ‎③4号是杂合子的概率为  ;‎ ‎④5号和一位乙病基因携带者的正常个体婚配,生出正常女儿的概率是  .‎ ‎(2)如果2号携带甲病基因,仅考虑这一对相对性状,则4号与1号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  .‎ ‎(3)经检查,1、2号均不带乙病基因,则5号致病基因来源于 基因突变 ,5号相关的基因型最可能是 Bb .‎ ‎(4)回答问题:‎ ‎①若男女患病比例相等,且发病率较低,最可能是 常染色体隐性 遗传病.‎ ‎②若男女患病比例不等,且男多于女,最可能是 伴X染色体隐性 遗传病.‎ ‎③若男女患病比例不等,且女多于男,最可能是 伴X染色体显性 遗传病.‎ ‎④若 只有男性患病 ,最可能是伴Y染色体遗传病.‎ ‎【考点】伴性遗传;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1号和2号表现型正常,生出患甲病的儿子3号和患乙病的女儿5号,故甲病和乙病全为隐性遗传病,如果2号不带甲病基因,则甲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果2号携带甲病基因,则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解答】解:(1)①1号和2号表现型正常,生出患甲病的儿子3号和患乙病的女儿5号,故甲病和乙病全为隐性遗传病,如果2号不带甲病基因,则:甲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②乙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③据题意可知:1号基因型为BbXAXa,2号基因型为BbXAY,就乙病基因来说,4号基因型及概率为BB、Bb,就甲病基因型来说,4号基因型及概率为XAXA, XAXa,4号是纯合体(BBXAXA)的概率为:×=,是杂合体的概率为1﹣=.‎ ‎④5号基因型及概率为:bbXAXA,bbXAXa和一个乙病基因携带者但表现正常(BbXAY)个体婚配,生出正常女儿的基因型是BbXAXA或BbXAXa,概率是×=.‎ ‎(2)如果2号携带甲病基因,则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就甲病基因来说,4号基因型及概率为AA、Aa;1号基因型为Aa,则4号与1号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 ‎(3)经检查,1,2号均不带乙病基因,则5号致病基因来源于基因突变,两个基因一起突变的概率太小了,5号的乙病基因型最可能是由bb变为Bb,导致性状发生改变.‎ ‎(4)①若男女患病比例相等,且发病率较低,最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②若男女患病比例不等,且男多于女,最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③若男女患病比例不等,且女多于男,最可能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④若 只有男性患病,最可能是伴Y染色体遗传病.‎ 故答案为:‎ ‎(1)①X ②隐 ③④‎ ‎(2)‎ ‎(3)基因突变 Bb ‎(4)①常染色体隐性 ②伴X染色体隐性 ③伴X染色体显性 ④只有男性患病 ‎ ‎ ‎2017年4月18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