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9 发布 |
- 37.5 KB |
- 3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19届高三上学期一模生物试题
金丽衢十二校2019学年高三第一次联考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细胞内的反应或变化过程不属于吸能反应的是 A. 叶绿体类囊体的光反应 B. 细胞溶胶中发生的糖酵解过程 C. 叶绿体基质淀粉的合成 D. 肌肉细胞受刺激后收缩的过程 【答案】B 【解析】 叶绿体类囊体的光反应,吸收光能,属于吸能反应,A正确;细胞溶胶中发生的糖酵解过程,释放能量产生ATP,属于放能反应,B错误;叶绿体基质淀粉的合成需要消耗能量,属于吸能反应,C正确;肌肉细胞受刺激后收缩的过程,需要消耗能量,属于吸能反应,D正确。 2.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单细胞动物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B. 心肌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其生活的内环境 C. 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 D. 多细胞动物不一定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答案】C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人体各个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内环境是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详解】A、单细胞动物是单个细胞构成的生命体,即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A正确; B、心肌细胞在有氧呼吸时产生二氧化碳,所以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其生活的内环境,B正确; C、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是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C错误; D、多细胞动物的部分细胞可以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例如蛙的皮肤细胞可以直接从外界吸收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D 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人和高等动物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借助于病毒、单细胞生物、高等动物和人的一些事例考查考生对内环境的概念的理解及与外环境进行区分的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内环境的内涵和外延,了解单细胞和多细胞生物生活的外环境与内环境的相似性和不同性。 3.在果胶酶催化水解实验结果中,最浑浊的一组是 A. 沸水浴+果胶酶 B. 不加热+果胶酶 C. 沸水浴+清水 D. 不加热+清水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酶相关知识,掌握酶的特性以及果胶酶在生产上的应用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详解】果胶是由半乳糖醛酸聚合而成的一种高分子化合物,不溶于水,果胶酶可以促进果胶的水解,产物是可溶性的半乳糖醛酸;酶的催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加热会使酶变性失活。故加入沸水浴+清水果胶不能被水解,最浑浊。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4.自然界的生物绝大多数是二倍体,但也存在单倍体、多倍体等生物。正常情况下,这些生物的细胞有丝分裂后期一定会发生的变化是 A. 姐妹染色单体数加倍 B. 染色体组数加倍 C. 同源染色体数加倍 D. 染色体组型加倍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有丝分裂知识点,熟知有丝分裂后期的特征是解题的关键。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加倍。 【详解】AB、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加倍,染色体组数加倍,A错误,B正确; C、有丝分裂中无同源染色体的变化,C错误; D、指一个生物体内所有染色体的大小、形状信息,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组型不变,D错误。 故选B。 5.下图是有关单糖(葡萄糖为例)、二糖(蔗糖为例)和多糖(纤维素为例)的分子结构式,有关糖类分子式或通式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葡萄糖等单糖的分子式为C6H12O6 B. 麦芽糖等二糖的分子式为C12H22O11 C. 淀粉或糖元等多糖的通式为(C6H10O5)n D. 糖类也称碳水化合物,通式可表示为Cn(H2O)m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糖类的知识点,熟知糖类的种类和结构是解题的关键,题目难度适中。 【详解】A、单糖包括五碳糖和六碳糖,分子式不一定全部为C6H12O6,A错误; B、麦芽糖等二糖的分子式为C12H22O11,B正确; C、淀粉或糖元的通式为(C6H10O5)n,C正确; D、糖类也称碳水化合物,通式为Cn(H2O)m,D正确。 故选A。 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和协调发展 B. 封山育林、治理荒漠体现了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率和方向 C. 生态缸中生产者的种类、数量比例越大,生态缸保持稳定的时间就越长 D.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大于直接价值 【答案】C 【解析】 【分析】 1 、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3、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详解】A、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和协调发展,A正确; B、封山育林、治理沙漠体现了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B正确; C、生态缸中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要保持合适的比例,这样有利于其稳定,C错误; D、“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也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大于直接价值,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生物多样性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识记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三个层次,掌握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7.下列关于生物变异及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通过杂交育种产生的子代个体中会出现新的物种 B. 利用多倍体育种可以增加染色体组数,获得新物种 C. 单倍体植株常表现出长势矮小、种子不饱满等性状 D. 基因重组只是基因间的重新组合,不会导致生物性状改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详解】A、通过杂交育种产生的子代个体中会出现新的品种,但不会出现新的物种,A错误; B、利用多倍体育种可以增加染色体组数,获得新物种,B正确; C、单倍体植株常表现出长势矮小、高度不育,所以不会产生种子,C错误; D、基因重组是在有性生殖的过程,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会导致后代性状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变异及其应用,要求考生识记生物变异的类型,掌握生物变异在育种工作中的应用,重点是掌握几种育种方法的原理、方法、优缺点等。 8.下列关于无菌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制作棉塞的棉花可以选择用脱脂棉 B. 配制培养基时,需在酒精灯火焰旁操作 C. G6玻璃砂漏斗使用后需用lmol/L的HCl浸泡 D. 利用高压蒸气灭菌法对含有葡萄糖的培养基灭菌时,需将压强调整为500g/cm2,其他条件不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培养基与无菌技术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详解】A、制作棉塞要选纤维较长的棉花,一般不选用脱脂棉,A错误; B. 配制培养基时,不需在酒精灯火焰旁操作,B错误; C. G6玻璃砂漏斗使用后需用lmol/L的HCl浸泡,C正确; D、灭菌时一般用高压蒸汽灭菌锅在121℃,500g/cm2压力下灭菌30分钟,D错误。 故选C。 9.下列关于膜蛋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膜蛋白在免疫过程中可起细胞标志物的作用 B. 线粒体外膜上膜蛋白在转运葡萄糖时形状发生改变 C. 膜蛋白在膜中的分布与其有水溶性和脂溶性部分有关 D. 有些光面内质网的膜蛋白可催化磷脂合成和酒精氧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结构多样,在细胞中承担的功能也多样: ①有的蛋白质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如肌肉蛋白; ②有的蛋白质具有催化功能,如大多数酶的本质是蛋白质; ③有的蛋白质具有运输功能,如载体蛋白和血红蛋白; ④有的蛋白质具有信息传递,能够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如胰岛素; ⑤有的蛋白质具有免疫功能,如抗体。 2、流动镶嵌模型: (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是可以流动的; (2)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质也是可以流动的; (3)在细胞膜的外表,少数糖类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除糖蛋白外,细胞膜表面还有糖类与脂质结合形成糖脂。 【详解】A、位于某些细菌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作为抗原,能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A正确; B、线粒体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线粒体分解的底物为丙酮酸,葡萄糖是不能进线粒体的,线粒体外膜上没有转运葡萄糖的膜蛋白,B错误; C、膜蛋白在膜中的分布与其有水溶性和脂溶性部分有关,C正确; D、光面内质网的功能多种多样,既参与糖原的合成,又能合成磷脂、糖脂以及糖蛋白中的糖成分,光面内质网有氧化酒精的酶,有些光面内质网中还有合成磷脂的酶,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膜的成分中的膜蛋白,要求考生识记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掌握蛋白质的主要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0.下列有关鸟类和哺乳类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鸟类均无汗腺,通过呼吸道蒸发散热 B. 哺乳类均有汗腺,可通过出汗蒸发散热 C. 哺乳类的灵长目若食物中缺乏维生素C,会患坏血病 D. 鸟类和哺乳类的B淋巴细胞分别在腔上囊和骨髓中发育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鸟类可哺乳类的特征,解题的关键是明确不是所有哺乳类生物都有汗腺,多数动物是没有汗腺的。 【详解】A. 鸟类均无汗腺,通过张口呼吸蒸发散热,A正确; B. 大多数动物都没有汗腺,动物身上出汗的器官汗腺叫泌离腺,如马的汗就是从泌离腺中分泌出来。一些动物如猫有汗腺,但只在足底部,手掌上与脚下的汗腺与体温下降无关,只是为爬树攀缘,B错误; C. 哺乳类的灵长目若食物中缺乏维生素C,会患坏血病,C正确; D. 鸟类和哺乳类的B淋巴细胞分别在腔上囊和骨髓中发育,D正确。 故选B。 11.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分析,错误的是 A. 空间异质性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B. 气候对种群数量变化的作用力与种群密度无关 C. 环境容纳量是种群在一个地域中的稳定平衡密度 D. 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次生演替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垂直结构指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许多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 2、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水平方向上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光照变化等造成群落中各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 3、群落演替的概念、特点和标志: 概念: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演变现象。 特点:群落的演替长期变化累积的体现,群落的演替是有规律的或有序的。 标志:在物种组成上发生了(质的)变化;或者一定区域内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逐步替代的过程 【详解】A、群落内不同生物空间异质性体现了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空间结构,A错误; B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B正确; C、环境容纳量是种群在该环境中长时期的稳定平衡密度,C正确; D、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后原来的生存环境没有被破坏,其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D正确。 故选:A。 12.家蝇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有抗性,原因是神经细胞膜上某通道蛋白中的一个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下表是对某市不同地区家蝇种群的敏感性和抗性基因型频率调査分析的结果 家蝇种群来源 敏感型纯合子(%) 抗性杂合子(%) 甲地区 78 20 乙地区 64 32 丙地区 84 15 根据以上信息,不能得出 A. 不同类型的家蝇都可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B. 家蝇抗药性出现根本原因可能是基因碱基对的替换 C. 由于自然选择作用,丙地区敏感性基因的基因频率较高 D. 乙地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使用该产品预期效果不如其他两地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运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和计算基因频率切入解题。此题考查基因频率的计算,及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知识,配合从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检测,难度适中。 【详解】AB、根据题干信息“原因是神经细胞膜上某通道蛋白中的一个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可知,家蝇抗药性出现的根本原因可能是基因碱基对的替换,即基因突变,基因突变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B正确; C、根据表中数据可知,丙地区敏感性纯合子概率高,这说明由于自然选择作用,丙地区敏感性基因的基因频率较高,C正确; D、根据调查结果不能得出乙地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乙地区抗性基因频率高,可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错误。 故选D。 13.科学研究中常用定量和定性分析两种研究方法,下列有关生物学研究不属于定量分析的是 A. 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 B. 肺炎双球菌的离体转化实验研究 C. 赛达伯格湖能量沿营养级流动研究 D. 通过数学计算讨论种群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变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从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角度考查实验,解题的关键是明确每个实验的实验思路,理解每个实验所运用的方法。 【详解】定性分析是研究对象质方面的分析,常常是解决研究对象有没有、是不是的问题。肺炎双球菌的离体转化实验得出了存在某种转化因子就是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会涉及到数量特征、数量关系、数量变化的分析,如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赛达伯格湖能量沿营养级流动研究和通过数学计算讨论种群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变化。综上,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4. 丁型肝炎病毒(HDV)感染肝细胞后,必须在乙型肝炎病毒(HBV)辅助下才能复制。以下论述正确的是 A. 抑制HBV一定能抑制HDV B. HDV的感染会促进HBV的感染 C. 血清中检测出HDV抗原不一定能测出HBV抗原 D. 血清中检测出HBV抗原则一定能测出HDV抗原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丁型肝炎病毒(HDV)感染肝细胞后,必须在乙型肝炎病毒(HBV)辅助下才能复制,说明没有乙型肝炎病毒的协助,丁型肝炎病毒是不能复制的,也就不能繁殖,则没有侵染性,据此答题。 【详解】A、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没有乙型肝炎病毒的协助,丁型肝炎病毒是不能复制的,即抑制HBV一定能抑制HDV,A正确; B、根据题干信息无法得知HDV对HBV的影响,B错误; CD、血液中能不能检测出HDV、HBV抗原,要看是否有这两种病毒的感染,且根据题干信息只能看出对复制的影响,CD错误。 故选:A。 15.如图是某高等动物体内一个正在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仅标注部分染色体示意图),关于该细胞说法错误的是 A. 该时期的细胞可用于制作染色体组型 B. 该细胞含有1个染色体组和2套完整的遗传信息 C. 该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但可以发生等位基因的分离 D. 图中同时存在A基因和a基因,这是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导致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细胞含没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是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图像。根据1条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别是A和a,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或减一前期交叉互换。 【详解】A、该时期的细胞中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但不含同源染色体,没有X染色体,所以不可用于制作染色体组型,A错误; B、该细胞中的染色体含有染色单体,含有1个染色体组和2套完整的遗传信息,B正确; C、该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但①②染色单体上含有等位基因,所以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可以发生等位基因的分离,C正确; D、图中的一条染色体上同时存在A基因和a基因,这是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导致的,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征,能准确判断图中细胞所处的时期。还要求考生认真审图,明确图中同时存在A基因和a基因,再结合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 16.下列关于“模拟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实验需重复多次,每次抽取的卡片不可再放回信封 B. 需取2个信封,在每个信封内放入2种卡片且不同信封内中卡片的总数必须相同 C. 从“雄1”和“雌1”信封中随机抽取1张卡片进行组合,模拟了基因重组 D. 分别从“雄1”、“雌1”信封内随机取出一张卡片将其组合在一起,最终结果未必是YY:Yy:yy=1:2:1 【答案】D 【解析】 【分析】 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的注意事项: 1、材料用具的注意事项是: (1)代表配子的物品必须为球形,以便充分混合。 (2)在选购或自制小球时,小球的大小、质地应该相同,使抓摸时手感一样,以避免人为误差。 (3)选择盛放小球的容器最好采用最好选用小桶或其他圆柱形容器容器,而不要采用方形容器,这样摇动小球时,小球能够充分混匀。 (4)两个小桶内的小球数量相等,以表示雌雄配子数量相等。同时,每个小桶内的带有两种不同基因的小球的数量也必须相等,以表示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的分离,以及形成数目相等的含显性基因和含隐性基因的配子。 2、实验过程注意事项: (1)实验开始时应将小桶内的小球混合均匀。 (2 )抓球时应该双手同时进行,而且要闭眼,以避免人为误差。每次抓取后,应记录下两个小球的字母组合。 (3)每次抓取的小球要放回桶内,目的是保证桶内显隐性配子数量相等。 (4)每做完一次模拟实验,必须要摇匀小球,然后再做下一次模拟实验。实验需要重复50~100次。 【详解】A、该实验需重复多次,减少偶然性和误差,每次抽取的卡片记录后,需要再放回信封,A错误; B、需取2个信封,在每个信封内放入2种卡片,不同信封内卡片的总数不一定相同,B错误; C、从“雄1”和“雌1”信封中随机抽取1张卡片进行组合,模拟了受精作用,C错误; D、分别从“雄1”、“雌1”信封内随机取出一张卡片将其组合在一起,最终结果未必是YY:Yy:yy=1:2:1,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模拟基因分离定律的实验,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的实质,明确实验中所用的容器、卡片和卡片的随机结合所代表的含义;其次要求考生掌握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的原理,注意实验过程中相关操作的细节,保证每种配子被抓取的概率相等。 17.2019年初,中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陈剑锋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发烧在机体清除病原体感染中的主要作用及其机制做出了全新阐述。研究发现当机体温度达到高热(38. 5℃)及以上水平时,热刺激会促使免疫细胞中的热休克蛋白90表达并转移到细胞膜上,该蛋白质与alpha4整合素结合后会加速免疫细胞“运动“到感染部位发挥作用。该发现让人们对发热的作用及退热药的使用有了新的认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热休克蛋白90基因的表达过程遵循卡伽夫法则 B. 人生病持续高热发烧属于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 C. 热休克蛋白90与alpha4整合素结合并使免疫细胞做出应答,体现了膜具有细胞通讯功能 D. 该研究提示我们,在病人身体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让病人体温维持在38. 5℃以上一段时间,然后再吃退烧药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详解】A、热休克蛋白90基因的表达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过程,遵循中心法则,A错误; B、人生病持续高热发烧可导致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B正确; C、热休克蛋白90与alpha4整合素结合并使免疫细胞做出应答,体现了膜具有细胞通讯功能,C正确; D、机体温度达到高热(38. 5℃)及以上水平时,热刺激会促使免疫细胞中的热休克蛋白90表达并转移到细胞膜上,该蛋白质与alpha4整合素结合后会加速免疫细胞“运动“到感染部位发挥作用,在病人身体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让病人体温维持在38. 5℃以上一段时间,然后再吃退烧药,D正确。 故选A。 18.愈伤组织细胞通过液体悬浮培养可以分散形成胚性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液体悬浮培养过程中,需要营造封闭无氧环境 B. 胚性细胞细胞质丰富、液泡大、细胞核大,是一种相对没有分化的薄壁细胞 C. 拟南芥和小麦的胚性细胞再生成植株,多次继代培养后,都能保持细胞全能性 D. 胚性细胞经培养基中成分的诱导,可依次经历细胞团、球形胚、心形胚和胚状体等过程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胚性细胞的特点、植物组织培养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列知识点要知道其含义,能够在试题所给予的相对简单的情境中识别和使用它们。 【详解】A、液体悬浮培养过程中,需要营造有氧环境,A错误; B、胚性细胞具有旺盛分裂能力, 细胞质丰富,细胞核大, 核仁明显,但没有液泡,B错误; C、拟南芥和小麦的胚性细胞再生成植株,多次继代培养后,遗传物质可能发生改变,不一定都能保持细胞全能性;C错误。 D、表达单个的植物细胞在液体培养条件下,可以发生类似受精卵发育成胚的过程,从单细胞→细胞团→球形胚→心形胚→胚状体,然后再生出完整的小植株,D正确。 故选D。 19.下图是“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子代噬菌体中具有放射性的个体占少数 B. 悬浮液B中放射性较高的原因可能是②操作不当 C. 若C中含大量放射性,可以证明噬菌体的蛋白质留在外面 D. 锥形瓶内的培养液中有含32P的物质,以便标记细菌进而标记亲代噬菌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实验思路:S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2、实验过程:首先用放射性同位素35S标记了一部分噬菌体的蛋白质,并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了另一部分噬菌体的DNA,然后,用被标记的T2噬菌体分别去侵染细菌,当噬菌体在细菌体内大量增殖时,生物学家对被标记物质进行测试。简单过程为:标记细菌→标记噬菌体→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普通细菌→搅拌离心。 3、分析:测试的结果表明,噬菌体的蛋白质并没有进入细菌内部,而是留在细菌的外部,噬菌体的DNA却进入了细菌体内,可见,噬菌体在细菌内的增殖是在噬菌体DNA的作用下完成的。 【详解】A、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子代噬菌体中具有放射性的个体占少数,A正确; B、过程②的目的是使噬菌体的外壳与大肠杆菌分离,实验中B对应部分有少量放射性,可能原因是培养时间过短或过长,B错误; C、若只有C中含大量放射性,不能直接证明噬菌体的蛋白质留在外面,还应设置用35S标记噬菌体的实验作为相互对照,C错误; D、锥形瓶内的培养液中有不能含32P的物质,不然细菌就被标记了,实验失败,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噬菌体的结构及其侵染细菌的具体过程;掌握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据此及实验结论,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0.如图表示某植物在其他条件均适宜时的总光合速率、呼吸速率与温度的关系。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植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温度范围约为0~40℃ B. 总光合速率和净光合速率的最适温度不相同 C. 光合作用相关的酶对温度的敏感性较细胞呼吸的酶更大 D. 与a点相比,b点时叶绿体内的三磷酸甘油酸合成速率明显增加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温度为30°C时总光合速率最大,,总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的温度约为45°C,由于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所以45°C时净光合速率为0。由图可知,净光合速率最大时的温变约为25°C,呼吸速率最大时的温度约为55°C。 【详解】A、图中曲线反映了温度对总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的影响。根据净光合速率=总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可知,植物正常生长的条件是净光合速率大于0,图中曲线显示在0~45℃范围内总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植物能正常生长,故A错误; B、根据分析可知,总光合速率最大(相当于c点)时的温度为30℃,净光合速率最大时(相当于b点)的温度约为25℃,即总光合速率和净光合速率的最适温度不相同,故B正确; C、酶对温度的敏感性是指当温度在一定范围内升高时,相应速率的变化量越大,说明其敏感性就越强,据图中曲线可知,温度在0~25℃时,光合速率的增加量较呼吸速率更明显,故C正确; D、b点温度较a点更适合光合作用的进行,即b点光合速率更高,b点时叶绿体内的三磷酸甘油酸合成速率明显增加,故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重 点考查温度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图形的认 识。 21.水杨酸是植物体内一种重要的内源激素,能诱导植物体内产生某些与抗病有关的蛋白质,提高抗病能力。为探究水杨酸对不同品系(YTA、YTB)水稻幼苗叶片中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研究人员所做相关实验的结果如下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水杨酸是细胞合成的能催化水稻细胞中蛋白质合成的有机物 B. 相同浓度水杨酸处理不同水稻幼苗后的实验结果基本相同 C. 水杨酸对YTA水稻幼苗叶片中蛋白质合成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D. 在实验处理浓度范围内,品系YTB对水杨酸的浓度变化更敏感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用不同浓度的水杨酸处理品系YTA,其幼苗叶片中蛋白质的含量均高于水杨酸浓度为0mol.L-1的对照组,由此说明水杨酸对品系YTA幼苗叶片中蛋白质含量的增加均具有促进作用,其中用1.5×10-4mol.L-1的水杨酸处理6~30h的实验组,其幼苗叶片中蛋白质的含量明显高于其它组,说明1.5×10-4mol.L-1浓度的用效果最为显著。用3.75×10-4mol.L-1的水杨酸处理品系YTB,其幼苗叶片中蛋白质的含量高于水杨酸浓度为0mol.L-1的对照组,用7.5×10-4mol.L-1和1.5×10-4mol.L-1的水杨酸处理品系YTB,其幼苗叶片中蛋白质的含量低于水杨酸浓度为0mol.L-1的对照组,由此说明水杨酸对品系YTB 幼苗叶片中蛋白质含量变化的作用具有两重性的特点,在实验处理浓度范围内,品系YTB对水杨酸的浓度变化较敏感。 【详解】A、水杨酸是植物激素,起调节作用,不是催化作用,A错误; B、在实验处理浓度范围内,水杨酸对品系YTA蛋白质相对含量起促进作用,对品系YTB蛋白质相对含量既有促进作用,又有抑制作用,所以相同浓度的水杨酸处理不同水稻幼苗后的实验结果不同,B错误; C、水杨酸对品系YTA蛋白质相对含量起促进作用,无两重性,对品系YTB蛋白质相对含量既有促进作用,又有抑制作用,具有两重性,C错误; D、用3.75×10-5mol·L-1的水杨酸处理品系YTB,其幼苗叶片中蛋白质的含量高于水杨酸浓度为0mol·L-1的对照组,用7.5×10-5mol·L-1和1.5×10-4mol·L-1的水杨酸处理品系YTB,其幼苗叶片中蛋白质的含量低于水杨酸浓度为0mol·L-1的对照组,由此说明水杨酸对品系YTB幼苗叶片中蛋白质含量变化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在实验处理浓度范围内,品系YTB对水杨酸的浓度变化较敏感,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植物激素-水杨酸对于不同品系(YTA、YTB)水稻幼苗叶片中蛋白质含量的影响,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22.胰岛素可以改善脑神经元的生理功能,其调节机理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胰岛b细胞受到高血糖刺激分泌胰岛素增加,促进葡萄糖运进细胞 B. 胰岛素与InR结合受阻,则会导致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过程增强 C. 胰岛素是目前已知的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胰岛素分泌正常,血糖就能维持正常 D. 胰岛素与InR结合能促进神经细胞释放神经递质从而促进突触后神经元Ca2+ 进入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胰岛素和InR结合,胰岛素受体(InR)的激活,可以促进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神经递质;可以抑制炎症因子的作用,从而抑制神经元凋亡,坏死;可以促进GLUT转运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 【详解】A、由图可知,胰岛b细胞受到高血糖刺激分泌胰岛素增加,促进葡萄糖运进细胞,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A正确; B、胰岛素激活InR后,胰岛素可以抑制神经元凋亡,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作用,抑制神经细胞的坏死,胰岛素与InR结合受阻,则会导致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过程增强,B正确; C、胰岛素分泌正常,若与InR结合受阻,血糖就不能维持正常,C错误; D、胰岛素与InR结合能促进神经细胞释放神经递质从而促进突触后神经元Ca2+ 进入细胞,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血糖调节,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图形的理解,并落脚到教材知识点。意在强化学生对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23.下图表示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被植食动物利用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植物的呼吸消耗量包含在⑤中 B. 植食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包含在③中 C. ④为第二次的有机物质生产,用于植食动物的生长和繁殖 D. ①⑤⑥⑦⑧之和为植物有机物积累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图中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量分为可利用①和不可利用⑤;可利用①分为被植食动物摄入②和未被摄入⑥;被植食动物摄入②包括植食动物同化量③和未同化量⑦;植食动物同化量③包括植食动物有机物积累量④和植食动物呼吸消耗量⑧。 【详解】A、植物体内不可利用的有机物⑤将被分解者分解,植物的呼吸消耗量=植物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量-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量,图中没有成分表示植物的呼吸消耗量,A错误; B、由于植食动物粪便是指摄入后未被同化的部分,包含在⑦中,B错误; C、由于植物的同化量中,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剩下的④用于植食性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C正确; D、①⑤之和为植物有机物积累量,⑤⑥⑦⑧之和小于植物有机物积累量,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有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流动关系。 24.下列关于农业生态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稻鱼共生系统中鱼可以捕食农业害虫,这主要是利用了生态工程中的生物防治技术 B. “蔬菜一鸡、猪一沼气”系统中,能有效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多途径利用 C. 在桑基鱼塘的模式中,可釆用农业生产的套种技术,在桑基上再种植大豆 D. 农业生态工程的设计应以社会需求、资源状况和经济效益为基础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工程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详解】A.、稻鱼共生系统中鱼可以捕食农业害虫,即利于天敌来控制有害生物,这主要是利用了生态工程中的生物防治技术,A正确; B、“蔬菜一鸡、猪一沼气”系统中,能有效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多途径利用,B正确; C、在桑基鱼塘的模式中,可釆用农业生产的间作技术,在桑基上再种植大豆,C错误; D、 农业生态工程的设计应以社会需求、资源状况和经济效益为基础,D正确。 故选C。 25.如图是有关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家族系谱图,调查发现,家族中2号个体不含这两种病的致病基因,已知在男女比例为1:1的人群中出现女性乙病患者的概率为5/100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11号个体的致病基因来自于1号 C. 8号和9号再生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为5/11 D. 1号和13号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2/3 【答案】C 【解析】 【分析】 遗传系谱图分析:无乙病1号和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的2号,生了患乙病的6号,说明乙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而患甲病的1号和不携带甲病致病基因的2号所生的5号和6号都患甲病,说明甲病是显性遗传病;由于6号的女儿10号不患甲病,说明甲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假设控制甲病的基因用A、a表示,控制乙病的基因用B、b表示。 【详解】A、由对遗传系谱图分析可知,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 B、11号个体患乙病不患甲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说明他只携带乙病致病基因,则其致病基因一定来自7号,所以致病基因不可能来自于1号,B错误; C、8号为两病都患个体,其大致基因型为A_XbY,由于其母亲3号不患甲病,所以8号基因型一定是AaXbY;9号两病都不患,大致基因型为aaXBX-,由于在男女比例为1:1的人群中出现女性乙病患者的概率为 ,则在女性人群中乙病患者的概率为,即XbXb= ,计算得Xb= ,XB= ,乙病基因携带者XBXb所占正常女性的比例为 ,对于甲病患病概率 ,不患病,对于乙病患病概率 ,不患病 ,所以8号和9号再生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为 ,C正确; D、由遗传系谱图判断,1号基因型A_XBXb,由于13号的母亲不患甲病(aaXBX-),父亲患乙病(AaXbY),则13号基因型AaXBXb,但由于1号个体出现Aa概率无法确定就是 ,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及应用,伴性遗传及应用,首先要求考生能根据系谱图和题干信息“家族中2号个体不含这两种病的致病基因”判断甲、乙的遗传方式;其次根据表现型推断出相应个体的基因型;再利用逐对分析法解题。 二、非选择题 26.蓝莓中富含强抗氧化性的花青素、有延缓衰老的功效而深受消费者喜爱。为提高蓝莓利用率,研究者尝试运用多种提取技术及加工方式,以期为扩大其工业化发展提供依据。下图甲是蓝莓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研究者以此作为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其中图乙是探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光照强度对蓝莓光合速率的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1)蓝莓中因富含强抗氧化性的花青素主要存在于蓝莓细胞的___________中,图甲光合作用反应式中,标号⑥处应补充的是___________,适合作为测量蓝莓光合作用指标的是___________(填标号)。 (2)请参照图甲中光合作用反应式可知,影响蓝莓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光照强度和温度等环境因素,除此之外,影响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内部因素还与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至少列举出2种)。 (3)图乙中的光合速率是指_______(填:表观光合速率、真正光合速率、条件不够无法判定)。假定在温度为20℃、光照强度为保持L2,蓝莓的呼吸强度为3单位,那么在春末夏初季节,蓝莓能否正常生长?______(填:能、不能、无法判定)。图中显示当光照小于L1时或者温度为10℃时,光合速率都处于低位,由此初步推断出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影响为:_____________。 (4)请依据所学知识,并以指标③为变量,⑤为观测指标,确定一个研究课题:______________。并根据你的研究课题,设计一个用于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液泡(细胞液); (2). 6H2O; (3). ②⑤⑦ (4). 色素(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有关酶的量和活性等 (5). 真正光合速率; (6). 不能; (7). 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是综合的,任何一个因素的较弱都可能限制光合作用(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8). 探究光照强度/光质对绿色植物O2释放量的影响(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9). 表格:以光照强度(或光质)为自变量,O2释放量为因变量为例(光的颜色自行选择,其它合理答案也给分) 光照强度(或光质) 强光(或红光) 适宜光照(或黄光) 弱光(或绿光) O2释放量 【解析】 【分析】 图甲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图乙是不同温度下光照强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由图可知,随着温度的增加,光照强度的增强,光合速率增强。 【详解】(1)蓝莓中富含强抗氧化性的花青素主要存在于蓝莓细胞的液泡中,图甲中光合作用的反应式为:,因此标号⑥处应补充的是6H2O,适合作为测量蓝莓光合作用指标的是②二氧欢碳、⑤氧气、⑦糖类。 (2)参照图甲中光合作用反应式可知,影响蓝莓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光照强度和温度等环境因素,除此之外,影响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内部因素还与色素(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有关酶的量和活性等有关。 (3)图乙曲线可知,光照强度为0时,光合速率为0 ,故乙中的光合速率是指真正光合速率。假定在温度为20℃、光照强度为保持L2,光合速率为4个单位,蓝莓的呼吸强度为3单位,假如春末夏初蓝莓的光照时间为t,则满足4t-3×24>0蓝莓才能正常生长,解得t>18,中国的春末夏初光照时间小于18,那么在春末夏初季节,蓝莓不能正常生长。图中显示当光照小于L1时或者温度为10℃时,光合速率都处于低位,由此初步推断出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是综合的,任何一个因素的较弱都可能限制光合作用。 (4)指标③为光照强度,其可以作为自变量,指标⑤为氧气释放量,其可以作为因变量,因此以指标③为自变量,指标⑤为因变量的研究课题为:探究光照强度/光质对绿色植物O2释放量的影响。 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如下: 光照强度(或光质) 强光(或红光) 适宜光照(或黄光) 弱光(或绿光) O2释放量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分析能力,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27.图1为某草原生态系统部分营养结构,图2表示草原上某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K0表示野兔种群在无天敌进入时的环境容纳量)。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成分,除图1中所示外,还包括___________。通常情况下,变温动物所在食物链的营养级的数目比仅有恒温动物的___________。生物体内DDT浓度最高的生物是___________。若要体现各营养级之间的某种数量关系,可用___________来表示。 (2)某种天敌在图2中标注的某个时间点迁入,一段时间后,野兔种群数量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则该时间点最可能是______。在捕食压力下,野兔种群的环境容纳量降在________之间。 (3)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草原上某区域的种群数量时,若部分标记个体的标记物不慎脱落,则导致调査结果_____(“偏高”或“偏低”);对捕获的野兔进行性别比例调査,发现其雌雄比例稍大于1,该比例_______(“有利”或“不利”)于种群增长。 (4)在该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随季节更替发生规律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结构。若该群落由于火灾被毁灭,经若干年后此地又重新形成新的群落,这种群落演替类型属于___________。 【答案】 (1). 分解者、气候、无机物、有机物 (2). 多 (3). 猫头鹰; (4). 生态金字塔 (5). c点 (6). K2—K3之间 (7). 偏高 (8). 有利于 (9). 时间 (10). 次生演替 【解析】 【分析】 据图1分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图中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据图2分析,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在K2-K3附近波动。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处于动态平衡;在K1-K2附近波动。 【详解】(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图中草为生产者、其余动物为消费者、阳光为非生物的能量,还缺少分解者、气候、非生物的物质(无机物、有机物)。蛇所在的最长食物链为草→昆虫→蜘蛛→蟾蜍→蛇→猫头鹰,该食物链含有5个营养级,而图中只有恒温动物的食物链为草→食虫鸟→猫头鹰,含有3个营养级,由此可见变温动物所在食物链的营养级的数目比仅有恒温动物的多。根据生物放大可知,营养级越高,所含有害物质越多,因此生物体内DDT浓度最高的生物是营养级最高的猫头鹰。若要体现各营养级之间的某种数量关系,可用生态金字塔来表示。 (2)由图2可知,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在K2-K3附近波动,c点对应的数值最先高于K2,因此野兔种群数量达到相对稳定状态的时间点最可能是c点,也说明野兔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在K2-K3 之间。 (3)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草原上某区域的种群数量时,若部分标记个体的标记物不慎脱落,则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少,进而导致调査结果偏高;雌雄比例稍大于1时,出生率会增高,有利于于种群增长。 (4)在该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随季节更替发生规律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了群落的时间结构。若该群落由于火灾被毁灭,经若干年后此地又重新形成新的群落,由于起点不为零,因此这种群落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识记群落演替的类型及影响因素,掌握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能根据食物网判断生物的种间关系、营养级别等,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8.某雌雄异株的二倍体植物,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其花色有红、白两种,由常染色体上两对等位基因A、a与B、b控制,A控制形成红花,a控制形成白花,基因B可抑制基因A的作用。其叶型有宽叶、窄叶两种则受另一对等位越因D、d控制,其中雄株窄叶比例远高于雌株。现取雌雄两株植株进行杂交实验,其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以下相关问题: 亲本 F1 白花宽叶 白花窄叶 红花宽叶 红花窄叶 父本:红花窄叶 雄株 3/16 3/16 1/16 1/16 母本:白花宽叶 雌株 3/16 3/16 1/16 1/16 (1)该植株的上述三对基因___________(是/否)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宽叶相对于窄叶为___________性状,控制基因位于___________染色体上。 (2)基因A与基因a控制花色不同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本实验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 (3)欲通过杂交后代反映F1中红花宽叶雄株所产生的配子种类与比例,请从F1中选择合适个体进行实验,用遗传图解表示整个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只考虑花色,取F1中的白花相互杂交得到F2,则F2中红花所占比例是___________,后代红花中纯合子占了___________,该杂交过程中___________(需要/不需要)去雄。 【答案】 (1). 是 (2). 显性 (3). X (4). 基因的碱基序列不同 (5). AabbXdY aaBbXDXd (6). (7). 5/48 (8). 1/15 (9). 不需要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红花基因型为:A bb,白花基因型为:aa 和A BB,两对基因控制一对性状。宽叶、窄叶两种则受另一对等位越因D、d控制,其中雄株窄叶比例远高于雌株,根据杂交结果可知,说明控制叶型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详解】(1)根据亲本杂交F1的表现型可知,满足和为“16”的特殊分离比,故三对基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根据分析可知宽叶相对于窄叶为显性性状,控制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2)基因A与基因a控制花色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碱基序列不同,根据F1的分离比,雌雄红花:白花=3:1,宽叶:窄叶=1:1,在根据分析可知,亲本的基因型:AabbXdY和 aaBbXDXd。 (3)欲通过杂交后代反映F1中红花宽叶雄株所产生的配子种类与比例,请从F1中选择AabbXDY和aabbXdXd个体进行实验,用遗传图解如下: (4)若只考虑花色,取F1中的白花AaBb、aaBb、aabb,各占一份相互杂交得到F2,则F2中的组合类型2(1/3AaBb×1/3 aaBb),2(1/3AaBb×1/3aabb),2(1/3aaBb×1/3aabb),1/3AaBb×1/3AaBb,1/3 aaBb×1/3 aaBb,1/3aabb×1/3aabb,产生红花的基因型是AAbb和Aabb,概率为 ,后代红花中纯合子AAbb占了 ,由于该植物是雌雄异株的二倍体植物,杂交过程中不需要去雄。 【点睛】本题考查自由组合定律和伴性遗传,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29.(一)回答下列有关生物技术实践的问题: (1)某公司研发的一种培养大肠杆菌的培养基配方为:蛋白胨10克、葡萄糖5克、蔗糖5克、KH2PO4 2克、显色剂(伊红美蓝)0. 2g、琼脂12克,将上述物质溶解后,用蒸馏水定容到1000mL。根据用途划分,该培养基属于_______培养基,若要分离能分解尿素的细菌,需对培养基作出的两项调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同一浓度的脲酶生产菌稀释液,分别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和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若不存在实验误操作,则前者的数量___________(填“多于”、“等于”或“小于”)后者,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某科研工作者用特殊的化学物质将脲酶包裹,遇水后包裹层很快溶解,释放出来的酶迅速发挥催化作用。请说明这是否运用了酶的固定化技术及其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下图是治疗性克隆时获取病人胚胎干细胞的过程。 (1)图示方法一和方法二都使用了去核卵母细胞,主要是因为___________。在培养过程中除了添加糖、氨基酸等必要的营养成分外,往往还添加动物血清,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分离出的胚胎干细胞放入有分化诱导因子的培养液中,诱导其分化成所需类型细胞或器官,完成该过程的实质是____。在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诱导浆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此过程需要两次筛选,这两次筛选出的目标细胞分别为___;_______。 【答案】 (1). 鉴别 (2). 将蛋白胨换为尿素, (3). 琼脂换成琼脂糖 (4). 多于 (5). 前者产脲酶菌丝分散的或活菌和死菌一起计数,后者存在多个产脲酶菌形成一个菌落的情况或只计数活菌。 (6). 未运用酶的固定化技术,因为酶未固定在不溶于水的载体上,也不能重复利用。 (7). 卵母细胞的细胞质中有促进核基因表达的物质; (8). 动物血清营养成分比较齐全,可以弥补人工培养基的不足。 (9).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10). 杂交瘤细胞; (11). 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解析】 【分析】 1、微生物培养基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此外还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 2、由于细菌分解在尿素的过程中合成脲酶,脲酶将尿素分解成氨,会使培养基碱性增强,PH升高,所以可以用检测pH的变化的方法来判断尿素是否被分解,可在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尿素被分解后产生氨,PH升高,指示剂变红。 【详解】(一) (1 )分析培养基成分可知,培养基中加入显色剂,因此根据用途可以判断,该培养基属于鉴别培养基;培养基中的氮源为蛋白胨,若要分离能分解尿素的细菌需将培养基中蛋白胨换成尿素,将琼脂换成琼脂糖。 (2)对同一浓度的脲酶生产菌稀释液,分别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和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若不存在实验误操作,则前者的数多于后者,其原因是前者产脲酶菌丝分散的或活菌和死菌一起计数,后者存在多个产脲酶菌形成一个菌落的情况或只计数活菌。。 (3)某科研工作者用特殊的化学物质将脲酶包裹,遇水后包裹层很快溶解,释放出来的酶迅速发挥催化作用。此过程未运用酶的固定化技术,因为酶未固定在不溶于水的载体上,也不能重复利用。 (二) (1)方法一和方法二都使用了去核卵母细胞,主要是因为卵母细胞的细胞质可以给体细胞的细胞核提供表达全能性的环境。在培养过程中除了添加糖、氨基酸等必要的营养成分外,往往还添加动物血清,原因是动物血清营养成分比较齐全,可以弥补人工培养基的不足。 (2)将分离出的胚胎干细胞放入有分化诱导因子的培养液中,诱导其分化成所需类型细胞或器官,完成该过程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在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诱导浆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此过程需要两次筛选,这两次筛选出的目标细胞分别为杂交瘤细胞和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点睛】本题考查了微生物分离与培养、体外受精和动物细胞培养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根据实验原理补充实验步骤,识记培养基的主要成分,掌握微生物分离与纯化的一般方法。 30.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题目: (1)植物根具有向重力生长特性。某科研小组,将空白琼脂和含EDTA(乙二胺四乙酸)的琼脂做成帽状,分别套在甲、乙的两组玉米根的根冠外(示意图如下)。 将胚根水平放置一定时间后,观察发现甲组的根向重力(下)生长,乙组胚根水平生长,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得出胚向重力生长与Ca2+有关,科学家证实,根冠中生长素的分布受Ca2+浓度影响,当胚根水平放置时,重力诱导Ca2+向根冠下侧移动,导致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比远地侧高。 请回答: ①根总是朝着Ca2+浓度___________(偏高/偏低)方向弯曲生长。 ②KDTA的作用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请分析胚根的生长素分布与重力生长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青蒿素对多种癌细胞均有抑制作用,对正常细胞几乎无作用。研究显示,青蒿素类药物必须在高浓度的Fe2+溶液环境中才会对肿瘤细胞起抑制作用。为了验证上述观点请利用以下材料用具,设计实验思路,并预测实验结果。(说明:高浓度的Fe2+溶液对细胞无影响) 材料用具:培养瓶若干个,动物细胞培养液,乳腺癌细胞悬液,正常乳腺细胞悬液,CO2培养箱,青蒿素溶液,高Fe2+溶液,生理盐水,血细胞计数板,显微镜 请回答: 实验思路: 取培养瓶若干个,将每个培养瓶中加入适量且等量的动物细胞培养液,实验分组如下,每组设置多个重复样本。 实验分组(分组用表格形式表示,说明:“+”表示添加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按上述情况向各组加入等量且适量的试剂。 ③将各培养瓶放入___________中培养相同且适宜时间。每组中各取一瓶分别于实验开始时,每隔24小时摇匀取培养液于血细胞计数板上,在显微镜下测定细胞数,持续一周。并记录数据。 ④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分析与讨论 ①由于肿瘤细胞会提高一些蛋白的表达,其中包括细胞表面的___________,与转铁蛋白结合并转运Fe2+进入细胞,使肿瘤细胞内的亚铁离子水平___________。 ②青蒿素类药物具有较强的靶向性,选择性的作用于___________的肿瘤细胞。 ③利用青蒿素类药物治疗肿瘤时,同时服用制___________剂治疗效果更佳。 【答案】 (1). ①偏高的; (2). ②去除与其临接部位的Ca2+ (3). ③生长素对根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生长素可促进生长,高浓度则抵制生长。对根来说,生长素的最适浓度低,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过高,生长慢;远地侧的生长素浓度较低,生长快,因而胚根弯曲向下生长(答出两重性即可) (4). 组别 A组 B组 C组 D组 E组 正常的乳腺细胞悬液 + + 乳腺癌细胞悬液 + + + 生理盐水 + + 高Fe2+ 溶液 + 青蒿素溶液 + + + (5). ③CO2培养箱 (6). ①转铁蛋白受体; (7). 偏高 (8). ②Fe2+ 水平高 (9). ③含铁 【解析】 【分析】 1、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其中人为改变的变量称做自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做因变量.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可能还会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实验设计时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要注意无关变量应该相同且适宜。 2、生长素对根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生长素可促进生长,高浓度则抑制生长。当胚根水平放置时,重力诱导Ca2+向根冠下侧移动,导致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比远地侧高。对根来说,生长素的最适浓度低,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过高,生长慢;远地侧的生长素浓度较低,生长快。因而胚根弯曲向下生长。 【详解】(1)①根冠中生长素的分布受Ca2+浓度影响,当胚根水平放置时,重力诱导Ca2+向根冠下侧移动,导致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比远地侧高。故根总是朝着Ca2+浓度偏高方向弯曲生长。 ②乙组玉米胚根的根冠含EDTA的琼脂,观察到甲组胚根向重力(下)生长,乙组胚根水平生长,说明KDTA的作用可能是去除与其临接部位的Ca2+。 ③分析胚根的生长素分布与重力生长的关系:生长素对根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生长素可促进生长,高浓度则抵制生长。对根来说,生长素的最适浓度低,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过高,生长慢;远地侧的生长素浓度较低,生长快,因而胚根弯曲向下生长。 (2)实验思路: 实验分组: 组别 A组 B组 C组 D组 E组 正常的乳腺细胞悬液 + + 乳腺癌细胞悬液 + + + 生理盐水 + + 高Fe2+ 溶液 + 青蒿素溶液 + + + ②按上述情况向各组加入等量且适量的试剂。 ③将各培养瓶放入CO2培养箱中培养相同且适宜时间。每组中各取一瓶分别于实验开始时,每隔24小时摇匀取培养液于血细胞计数板上,在显微镜下测定细胞数,持续一周。并记录数据。 ④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分析与讨论 ①由于肿瘤细胞会提高一些蛋白的表达,其中包括细胞表面的转铁蛋白受体,与转铁蛋白结合并转运Fe2+进入细胞,使肿瘤细胞内的亚铁离子水平偏高。 ②青蒿素类药物具有较强靶向性,选择性的作用于Fe2+ 水平高的肿瘤细胞。 ③利用青蒿素类药物治疗肿瘤时,同时服用制含铁剂治疗效果更佳。 【点睛】本题考查激素生理作用和癌细胞的致病机理,解题的关键是熟记基础知识,明确实验设计的一般思路,根据给出的现有的实验材料去设计实验,从实验原理、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到最后的实验结果的预测,环环相扣,前后对应。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