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2020届 一轮复习 人教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20届 一轮复习 人教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作业

‎2020届 一轮复习 人教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作业 一、选择题(共9小题,每小题6分,共54分)‎ ‎1.关于淋巴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淋巴属于细胞外液 B.淋巴存在于淋巴管中 C.只有淋巴中才含有淋巴因子 D.毛细淋巴管吸收组织液形成淋巴 ‎【解析】选C。细胞外液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A项正确。淋巴管中的液体称为淋巴,B项正确。淋巴因子是T淋巴细胞分泌的,可以运输到内环境的各个地方,C项错误。组织液可以进入淋巴管形成淋巴,D项正确。‎ ‎2.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人体内环境的成分有葡萄糖、激素、抗体等 B.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可能会导致组织水肿 C.内环境中可发生ATP的水解为细胞供能 D.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将会引起细胞代谢的紊乱 ‎【解析】选C。葡萄糖可由消化系统吸收进入内环境,激素、抗体可由细胞合成分泌到内环境,A项正确。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水分会进入组织液,导致组织水肿,B项正确。ATP的水解只能发生在细胞内,不可能发生在内环境中,C项错误。内环境的稳定对于维持酶活性、细胞的物质供应非常重要,如果遭到破坏势必会导致细胞代谢紊乱,D项正确。‎ ‎【知识总结】内环境成分和非内环境成分的区分 成分 举例 内环境可 以存在的 物质 营养成分 氧气、水、无机盐、葡萄糖、甘油、脂肪酸等 调节成分 激素、维生素、抗体、神经递质等 代谢废物 二氧化碳、尿素等 内环境不 应存在的 物质 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 血红蛋白及与细胞呼吸、复制、转录、翻译有关的酶等 由细胞内合成后直接分泌到体外 消化酶等 不能被吸收的物质 纤维素等 ‎3.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间关系如图所示,图中序号与箭头错误的是(  )‎ A.①O2   B.②组织液  C.③水   D.④Na+‎ ‎【解析】选D。从题图可知,①可从血浆渗出形成组织液,O2可以从毛细血管的血浆中进入组织液;②是组织液回渗形成血浆;③是从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④淋巴不能转化为组织液,所以毛细淋巴管中的Na+不能进入组织液。‎ ‎4.(2019·大连模拟)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请据图分析,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内环境中多余的H+主要通过肺排出 B.只要保证图中各种物质的稳定就能保持内环境的稳态 C.从内环境中能够提取出抗利尿激素、抗体、神经递质 D.图中⑤⑥过程需要经过循环系统才能完成 ‎【解析】选C。内环境中多余的H+主要通过肾脏随尿排出;内环境的稳态指内环境成分及其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内环境成分中有抗利尿激素、抗体、神经递质;图中⑤⑥过程通过物质交换直接进行,不需要经过循环系统。‎ ‎5.某同学以清水、缓冲液和血浆为实验材料分别进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的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起对照作用的是清水组和缓冲液组 B.所得结果不合理的是清水组 C.实验结果说明血浆组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 D.结果表明缓冲液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最强 ‎【解析】选D。根据题意可知,本实验目的在于“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实验中清水组和缓冲液组与血浆组起对照作用,A正确;清水组实验前呈中性,加入HCl后,溶液pH下降,因此清水组预期结果明显不符合科学,B正确;该实验结果说明血浆组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C正确;通过对照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血浆与缓冲液一样具有维持pH相对稳定的功能,且血浆的这种能力比较强,D错误。‎ ‎6.(2019·乌鲁木齐模拟)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理化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 A.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B.血浆中蛋白质含量比组织液多,所以血浆渗透压高于组织液渗透压 C.人在冬泳过程中,体内的产热速率始终大于散热速率 D.高原地区缺氧,人体内产生的CO2增多,所以内环境pH会下降 ‎【解析】选A。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A正确;血浆和组织液的渗透压基本相等,B错误;人在冬泳过程中,体温维持稳定时,产热速率与散热速率基本相等,C错误;高原地区缺氧,人体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增多,不是二氧化碳增多,D错误。‎ ‎【延伸探究】‎ ‎(1)C项,人在冬泳过程中,体内的产热速率和散热速率如何变化?‎ 提示:冬泳时,由于外界温度低,机体散热速率加快,为维持机体体温稳定,机体通过增强肌肉伸缩和细胞新陈代谢,进而增加机体产热量,产热速率加快。‎ ‎(2)D项,人从平原地区进入高原地区一段时间后,红细胞数目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提示:高原地区缺氧,为满足机体对氧气的需求,通过增加红细胞数目加强对氧气的运输。‎ ‎7.人体内的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间的物质联系正确的表达是 (  )‎ ‎【解析】选C。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血浆和组织液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淋巴可以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 ‎8.(金榜原创预测)下列血浆中的各种物质在血液流经某器官后,浓度不一定下降的是 (  )‎ A.O2,流经大脑 B.尿素,流经肾脏 C.葡萄糖,流经肝脏 D.促甲状腺激素,流经甲状腺 ‎【解析】选C。大脑消耗O2,其浓度一定下降,不选A。肾脏排泄尿素等代谢废物,其浓度一定下降,不选B。血液流经肝脏时葡萄糖的变化:①若在饮食不久,血糖偏高,需要合成糖原储存起来,这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葡萄糖浓度下降;②若在饥饿状态下,血糖偏低,这时肝糖原分解,释放葡萄糖,血液流经肝脏后,葡萄糖浓度上升,故选C。甲状腺细胞有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两者发生作用后,促甲状腺激素灭活分解,其浓度一定下降,不选D。‎ ‎9.(金榜原创预测)‎ 乳酸酸中毒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为病人补充碱制剂或者胰岛素,以降低血液中乳酸的含量及提高血液的pH。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补充碱制剂是为了中和乳酸的酸性 B.乳酸是细胞质基质中产生的,通过细胞膜进入内环境 C.胰岛素可以促进乳酸在内环境中的氧化分解 D.乳酸酸中毒说明了机体对内环境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解析】选C。根据题意,补充碱制剂,利用了酸碱中和的原理,A 正确;丙酮酸在人体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产生乳酸,B正确;内环境中不可能发生有机物的氧化分解过程,C错误;人体正常产生的乳酸会被内环境中的缓冲物质中和,但如果乳酸产生过多,就会超过缓冲物质的调节能力,D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16分)‎ ‎10.(2019·石家庄模拟)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V表示直接参与的几种系统或器官,①②③④⑤表示相关物质,甲、乙、丙表示三种液体,A、B表示相关过程。请据图回答:‎ ‎(1)图中三种液体共同组成了人体细胞生活的____________,图中的Ⅳ是指_______系统,若A过程受阻,会引起_______(症状)。 ‎ ‎(2)③中的_______(物质)对Ⅲ的活动有调节作用,最终能使乙的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 ‎ ‎(3)若图中的细胞为肝细胞,则其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_(填“甲”“乙”或“丙”),大多数物质②从组织液最终进入肝细胞并被利用至少需要穿过_______层磷脂分子层。 ‎ ‎(4)人体的内环境与外环境之间有着相对严密的边界,比如皮肤、黏膜,其意义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1)图中甲表示淋巴、乙表示血浆、丙表示组织液,三种细胞外液共同组成了人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据图可知,图中的Ⅳ可以将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排出体外,且有B(重吸收)过程,所以Ⅳ是指泌尿系统;A表示淋巴回流过程,若A过程受阻,会引起组织水肿。(2)③表示由呼吸系统(Ⅲ)排出代谢废物CO2和水蒸气等,其中的CO2对呼吸系统(Ⅲ)的活动有调节作用,最终能使乙的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3)若图中的细胞为肝细胞,则其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丙(组织液)。物质②表示O2,大多数物质②从组织液最终进入肝细胞并被利用,要依次穿过以下结构:1层肝细胞膜和2层线粒体膜共3层生物膜,因此至少需要穿过6层磷脂分子层。(4)外环境与内环境之间由皮肤、黏膜等隔开,可以有效防止外环境中有毒、有害的物质进入内环境。‎ 答案:(1)内环境 泌尿 组织水肿 ‎(2)CO2 (3)丙 6‎ ‎(4)防止外环境中有毒、有害的物质进入内环境 ‎1.(5分)下列对内环境中的成分,以及它们的生理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Na+,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生有关 B.Fe2+,构成血红蛋白(参与氧气的运输)‎ C.I-被甲状腺细胞吸收合成甲状腺激素 D.P,合成ATP、核糖、脱氧核糖的原料 ‎【解析】选D。神经元受刺激后,受刺激部位Na+通道打开,Na+内流,使静息电位转化为动作电位,A项正确。Fe2+是构成血红蛋白的重要物质,B项正确。I-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原料,缺少会出现地方性甲状腺肿,C正确。ATP含有P,但核糖、脱氧核糖是糖类,只含有C、H、O,D项错误。‎ ‎2.(5分)(2018·宜昌模拟)如图代表肌细胞与内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X、Y、Z表示三种细胞外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若饮食过咸,则Y中渗透压会升高 B.X中的大分子物质可通过Z进入Y C.肌细胞的代谢产物可能导致X的pH降低 D.X、Y、Z理化性质的稳定只依赖于神经调节 ‎【解析】选D。图中X是组织液,Y是血浆,Z是淋巴。若饮食过咸,则血浆中渗透压会升高,A正确;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可通过淋巴进入血浆,B正确;肌细胞的无氧呼吸产物乳酸可导致组织液的pH略有降低,C正确;内环境稳态的调节主要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故D不正确。‎ ‎【方法技巧】巧用单、双向箭头判断内环境物质交换示意图 ‎(1)分析:‎ ‎ ‎ ‎(2)结论:甲是细胞内液,乙是组织液,丙是血浆,丁是淋巴。‎ ‎3.(10分)(金榜原创预测)如图表示人体相关器官关系模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液体X流经的管道为毛细淋巴管,它与血管的区别在于__________。其中所含有的液体X称为_______,该液体与血浆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 ‎(2)若图示管道为毛细淋巴管,则X中的葡萄糖进入器官A的组织细胞至少要通过_______层膜,器官A的组织细胞产生的CO2,也可以进入X。两者相比,_______(填“前者”或“后者”)速度更快些,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3)若液体B→‎ C流经的管道为毛细血管,器官A为小肠,那么液体C与B相比可能增加的物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由于营养缺乏导致血浆蛋白含量过少,可能会引起器官A_______增多,使器官A_______。 ‎ ‎【解析】(1)毛细淋巴管与毛细血管的区别在于,前者有盲端。血浆与淋巴、组织液相比,蛋白质的含量明显多一些。‎ ‎(2)淋巴中的葡萄糖,先进入血浆(0层膜),血浆中的葡萄糖,进入组织液(一层细胞,2层膜),然后进入组织细胞(1层膜),总共3层膜。淋巴中的葡萄糖不能直接进入器官A的组织细胞,需要先进入血浆。器官A产生的CO2可以直接由组织液进入淋巴,因此后者更快。‎ ‎(3)人体消化道中的营养成分,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后进入毛细血管,所以此处的各种消化终产物均会增加。血浆蛋白的减少,会使血浆中的水分进入组织液,组织液增多,引起相应部位水肿。‎ 答案:(1)毛细淋巴管有盲端 淋巴 蛋白质含量明显少于血浆 (2)3 后者 淋巴中的葡萄糖要先进入血浆,然后经过毛细血管进入组织液,最后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中的CO2,可进入组织液,直接进入淋巴 (3)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 组织液 水肿(或肿大)‎ ‎4.(10分)如图为人体体液分布及物质交换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图中D表示的体液成分是_______,判断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 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O2不从组织细胞进入B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3)某人一次食用大量碱性食品,但血液pH并未大幅度上升,原因是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图中b表示小肠吸收C6H12O6的过程,呼吸作用为这一过程的正常进行提供_______,核糖体上合成的物质为这一过程提供_______。 ‎ ‎(5)图中d过程称为_______,完成此过程的细胞中含有较多的_______(填细胞器)。 ‎ ‎【解析】(1)B中的物质单向进入D,D中的物质单向进入A,由此判断D为淋巴,A为血浆,B为组织液。(2)组织细胞内的O2浓度低于组织液,所以O2不会从组织细胞进入组织液。(3)碱性食品与血液中的缓冲物质发生中和反应。(4)小肠吸收葡萄糖是主动运输的过程,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5)图中d过程为重吸收,涉及主动运输过程,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答案:(1)淋巴 组织液(B)中的物质单向进入D,D中的物质单向进入血浆(A)‎ ‎(2)组织细胞内的O2浓度低于组织液 ‎(3)碱性食品与血液中的缓冲物质发生中和反应 ‎(4)能量 载体蛋白 (5)重吸收 线粒体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