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业水平考试必修三复习必背知识点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生物学业水平考试必修三复习必背知识点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1 2016 年学业水平考试生物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全部为选择题) 考点一:内环境 1.内环境的组成: 细胞内液 体液 血浆 细胞外液 组织液 (内环境) 淋巴 2. 细胞生活的内环境: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绝大多数细胞的内环境都是 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考点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①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②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 稳态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动物及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 考点一: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 律性应答。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可考非选择题) 3.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非选择题考点) ①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 活跃状态的过程。 ②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③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 →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 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 ④传导特点:双向传导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非选择题考点) ①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②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2 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所以是单向传递。 ③在突触传导过程中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过程,所以比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慢。 6.人脑的高级功能 ①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 书写性语言中枢→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 运动性语言中枢→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 听觉性语言中枢→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 视觉性语言中枢→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 ②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维持身体平衡 考点二:激素调节 1. 激素及相应的分泌器官 分泌部位 激素名称 主要作用 下丘脑 抗利尿激素 调节水平衡、血压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调节内分泌等重要生理过程 垂体 生长激素 促进蛋白质合成,促进生长 多种促激素 (如促甲状腺激素) 控制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含 I) 促进代谢活动;促进生长发育(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 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过多:患甲亢。患者血压升高、心搏加快、多汗、情绪激动、眼球 突出等。 不足:神经系统、生殖器官发育受影响(婴儿时缺乏会患呆小症) 缺碘:患甲状腺肿,俗称“大脖子病” 胸腺 胸腺激素 促进 T 淋巴细胞的发育,增强 T 淋巴细胞的功能 肾上腺 肾上腺激素 参与机体的应激反应和体温调节等多项生命活动 胰岛 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调节血糖动态平衡 2. 血糖平衡的调节 ①血糖正常值 0.8-1.2g/L(80-120mg/dl) 来源: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 去向:血糖的氧化分解为 CO2 H2O 和能量 肝糖元的分解 合成肝糖元、肌糖元 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 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 ②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 A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提高血糖浓度 由胰岛 B 细胞分泌降胰岛素(唯一降低血糖)降低血糖浓度 ③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相互拮抗作用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它们之间存在 着反馈调节。 3.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非选择题考点) (1)调节过程(如右图) (2)调节方式:负反馈和分级调节 4、激素调节的特点:①微量和高级②通过体液运输 ③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5、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 作用途径 反应速度 作用范围 作用时间 神经调节 反射弧 迅速 准确、比较局限 短暂 激素调节 体液运输 较缓慢 较广范 较长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3 考点三:免疫调节(非选择题考点) 1、免疫系统组成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如:骨髓、胸腺、脾、淋巴结 免疫细胞 吞噬细胞 T 细胞 (在胸腺中成熟) 淋巴细胞 B细胞 (在骨髓中成熟) 免疫活性物质(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物质)如:抗体、淋巴因子 2. 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 3、免疫类型 非特疫性免疫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体液免疫 特异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系统 细胞免疫 4、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如:细菌、病毒、人体中坏死、变异的细胞、组织) 抗体:专门抗击抗原的蛋白质(抗体由浆细胞产生的) 5. 特异性免疫 ①类型: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2 体液免疫:由 B 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实现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 ③细胞免疫:通过 T 淋巴细胞和细胞因子发挥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 6、艾滋病: (1)病的名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简称 AIDS) (2)病原体名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 HIV) (3)发病机理:HIV 病毒进入人体后,主要攻击 T 淋巴细胞,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 (4)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 第三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 考点一:生长素(可考非选择题) 1、实验结论:生长素的产生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感光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 生长素的作用部位(弯曲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以下部位; 生长素的化学本质:吲哚乙酸 2、向光性的原因: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 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生长素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3、生长素的合成:幼嫩的芽、叶、发育的种子(色氨酸→生长素) 运输: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 分布:各器官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的分布在生长旺盛部位。 考点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生理作用特点:具有两重性:既可促进生长也可抑制生长; 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①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引起的生理作用功能不 同,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同样的抗原再次入侵时能迅速增殖分化成大量的效应 B 细胞) (浆细胞) (同样的抗原再次入侵时能迅速增殖分化成大量的效应 T 细胞)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4 ②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能不同,原因: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 根〉芽〉茎 ③顶端优势是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近顶端的侧芽 部位生长素浓度较高,从而抑制了该部位侧芽的生长。 2、应用:扦插枝条生根、顶端优势、获得无子果实等。 考点三:其他植物激素 1、赤霉素的作用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 2、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分布在根尖); 3、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衰老脱落(分布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 4、乙烯:促进果实成熟;(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5、植物激素的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 微量有机物; 6、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优点: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应用:利用乙烯利促进果实成熟等。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全部为选择题) 考点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计算方法:样方法:适于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如: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取样后取平均值; 标志重捕法:适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灯光诱捕法:适于趋光性昆虫。 2、出生率、死亡率 3、迁入率和迁出率 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4、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的大小;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5、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考点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1、“J型增长”a、数学模型: Nt=N0λt b、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条件; c、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 2、“S型增长” a、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b、曲线中注意点:(1)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 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2)K/2处增长速率最大。 3、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 至消失。 考点三:群落的结构 1、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互利共生(如图甲):根瘤菌、大肠杆菌等 捕食(如图乙) 2、种间关系 竞争(如图丙):不同种生物争夺食物和空间(如羊和牛) 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弱 寄生:蛔虫,绦虫、 虱子 蚤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5 植物与光照强度有关 垂直结构 动物与食物和栖息地有关 3、群落的空间结构: 水平结构:呈镶嵌分布 考点四:群落的演替: 1、定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类型: 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 方发生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 繁殖体(如发芽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 弃耕的农田。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选择题考点一:信息传递的类型 物理信息 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 ①信息种类 化学信息 通过信息素传递信息的,如,植物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 行为信息 通过动物的特殊行为传递信息的,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都可以传递 ②作用: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生物的种间关系调节、生态系统的稳定都 离不开信息传递。 ③应用:a.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b.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考点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能力 2.种类:抵抗力稳定性(抵抗干扰保持原状)和复力稳定性 (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3.规律: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低; 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小,抵抗力稳定性越低,恢复力稳定性越高。 4.应用:a.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b.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的投入保证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非选择题考点:根据食物网回答问题;根据碳循环示意图回答问题;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 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 生态系统的 组成成分 消费者:绝大多数动物,除营腐生的动物 3、结构 分解者:能将动植物尸体或粪便为食的生物 (细菌、真菌、腐生生物) 营养结构 食物链 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营养级结束,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 食物网 在食物网之间的关系有捕食同时存在竞争。食物链,食物网是能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6 量流动、物质循环的渠道。 举例: 植物 蝗虫 青蛙 蛇 鹰 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 次级消费者 三级消费者 四级消费者 第一营养级 第二营养级 第三营养级 第四营养级 第五营养级 食物链三原则:①以生产者开始;②箭头指向捕食者;③存在客观的捕食关系。 二.能量流动: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1.过程:能量最终来源: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能量去向: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传给下一个营养级(除最高营养级外) 2.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10%—20%) 3.能量金字塔:处于最底层是生产者(第一营养级) 4.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①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②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三.物质循环:组成生物体的 C、H、O、N、P、S 等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 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碳循环: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具有全球性 1.特点:具有全球性、循环性 2.举例 碳循环 : 大气中CO2 呼吸 呼吸 光合 生产者 分解作用 捕食 消费者 分解者 化学燃料 物质和能量关系: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作为动力 第六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全部为选择题) 考点一: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a、人均耕地减少 b、燃料需求增加 c、多种物质、精神需求 d、 社会发展 考点二:全球环境问题:a.全球气候变化 b.水资源短缺 c.臭氧层破坏 d.酸雨 e.土地荒漠化 f.海洋污染 g.生物多样性锐减 考点三:生物多样性: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 统共同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潜在价值 目前不清楚 ①价值 间接价值 生态系统调节功能,如对水土的保持作用、调节气候等 直接价值 食用药用 工业用 旅游观赏 科研 文学艺术 ②保护措施 就地保护 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 是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易地保护 (动物园、植物园) 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关键)反对盲目的掠夺式地开发利用(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护) 考点四:可持续发展: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是追求自然、经 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发展。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7 措施:a.保护生物多样性 b.保护环境和资源 c.建立人口、环境、科技和资源消费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