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8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大一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大一附中2019-2020学年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独脚金内酯是近年新发现的一类植物激素。为研究独脚金内酯类似物GR24对侧枝生长发育的的影响,科研人员用GR24处理拟南芥的野生型和突变体植株,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GR24促进拟南芥突变体侧枝产生 B. GR24抑制野生型拟南芥侧枝产生 C. 由结果推测拟南芥突变体可能出现了独脚金内酯合成缺陷 D. 突变体拟南芥由野生型拟南齐经独脚金内酯诱变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由实验结果可知,随着GR24的浓度增大,突变体植株侧枝数目无明显变化,说明GR24没有促进拟南芥突变体侧枝产生,A错误; B、由实验结果可知,随着GR24的浓度增大,野生型植株侧枝数目减少,说明GR24抑制野生型拟南芥侧枝产生,B正确; C、由结果推测拟南芥突变体可能出现了独脚金内酯信息传递缺陷,而不是合成缺陷,C错误; D、拟南芥突变体的形成与独脚金内酯的处理无关,D错误。 故选B。 2.2017年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科学家揭示了生物钟的分子控制机制。他们研究发现果蝇中的period基因有活性时,转录并翻译出PER蛋白。另一种timeless基因也参与了生物钟的调控。夜晚,该基因表达的TIM蛋白与细胞质中累积的PER蛋白结合,进入细胞核抑制period的活性,形成了昼夜节律。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生物节律是指生命活动以24小时左右为周期的变动,其控制中枢在大脑皮层 B. 机体对生物节律的控制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 C. PER和TIM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核孔对大分子的进出具有选择性 D. 控制TIM合成的timless基因突变后,个体将可能无法感知外界环境的昼夜周期变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生物节律的控制中枢在下丘脑,A错误; B、由题干信息可知,timeless基因表达的TIM蛋白与细胞质中累积的PER蛋白结合,进入细胞核抑制period的活性,体现了负反馈调节机制,B正确; C、PER和TIM为大分子蛋白质,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而DNA不能通过核孔出细胞核,体现了核孔控制物质进出具有选择性,C正确; D、由题干可知,period基因有活性时,通过一系列调节形成了昼夜节律,若timless基因突变后,将失去该功能,D正确。 故选A。 3. 下列植物激素或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正确的是 A. 可利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处理,打破种子的休眠 B. 可用适当浓度乙烯处理苹果植株大幅提高产量 C. 可利用一定浓度的2,4-D除去小麦田里的各种单子叶杂草 D. 提高细胞分裂素/生长素的比例,促进胡萝卜愈伤组织生根 【答案】A 【解析】 【详解】赤霉素可以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可利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处理,打破种子的休眠,A正确; 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但是不能大幅提高产量,B错误; 双子叶比单子敏感,所以可利用一定浓度的2,4-D除去小麦田里的双子叶杂草,C错误; 细胞分裂素/生长素的比例较低时,有利于愈伤组织形成根,D错误。 4. 关于生态系统和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B. 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情况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也会发生改变 C.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D.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到环境中 【答案】C 【解析】 【详解】 A、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一般需要有机物的输入,所以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会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故A正确。 B、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因为基因突变等位种群的基因频率也会发生改变,故B正确。 C、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故C错误。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是经细胞呼吸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到环境中,故D正确。 5. 下图是3个圆所构成的关系图,其中甲为大圆,乙和丙分别为大圆之内的小圆。符合图中甲、乙、丙对应关系的是 A. 突触、突触小体、突触间隙 B. 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 C. 种群特征、种群密度、物种丰富度 D. 生态系统、群落、种群 【答案】B 【解析】 【详解】 A、突触包括三个部分: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而突触小体是轴突末梢膨大形成的;A错误。 B、细胞外液组成细胞生存的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B正确。 C、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还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物种丰富度是群落的特征;C错误。 D、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种群是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的集合,群落是所有生物的集合,而生态系统则是生物与无机环境的集合;D错误。 6.目前,马拉松成为一项全民喜爱、全民参与的长跑运动。下列有关运动员长跑时生理变化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大量产生CO2,有氧呼吸明显升高 B. 大量产生热能,人体体温明显升高 C. 大量消耗葡萄糖,血糖含量明显下降 D. 大量消耗ATP,细胞内ATP的含量明显下降 【答案】A 【解析】 【详解】A、马拉松需要消耗大量能量,主要是有氧呼吸供能,产生大量CO2,A正确; B、在细胞呼吸过程中,虽然产生大量热能,但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机体散热增加,人体体温不会明显升高,B错误; C、长跑时,葡萄糖因氧化供能加快而被大量消耗,但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肝糖原的分解过程加快,因此血糖含量不会明显下降,C错误; D、细胞中ATP与ADP的含量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当剧烈运动中ATP被消耗时,ADP和Pi获得能量会迅速合成ATP,使ATP含量不会明显下降,D错误。 故选A。 7.下列关于病毒和细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B. 硝化细菌中不存在既有蛋白质又有核酸的结构 C. 硝化细菌能利用光能以土壤中的氨为原料合成糖类等有机物 D. 肺炎双球菌中由G、C、T、U组成的核苷酸有6种 【答案】D 【解析】 【详解】A、T2噬菌体遗传物质是DNA,A错误; B、硝化细菌内含有由rRNA和蛋白质够成的核糖体,B错误; C、硝化细菌属于化能自养微生物,能利用氨氧化过程中释放的能量,把无机物转换成糖类等有机物,C错误; D、肺炎双球菌中含有DNA和RNA,由G组成的核苷酸有2种、由C组成的核苷酸有2种、T组成的核苷酸有1种、U组成的核苷酸有1种,共6种,D正确。 故选D。 8.将牛奶和姜汁混合,待牛奶凝固便成为一种富有广东特色的甜品——姜撞奶。某同学用曾煮沸的姜汁重复这项实验,牛奶在任何温度下均不能凝固。将不同温度的等量牛奶中混入一些新鲜姜汁,观察结果如下表: 温度(℃) 20 40 60 80 100 结果 15 min后仍未有凝固迹象 14 min内完全凝固 1 min内完全凝固 1 min内完全凝固 15 min后仍未有凝固迹象 根据以上结果,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20℃和100℃时未凝固,是因为酶被分解成了氨基酸 B. 新鲜姜汁可能含有一种酶,该酶能将可溶状态的牛奶蛋白质转化成不溶状态 C. 将等量姜汁在不同温度下保温后再与对应温度的牛奶混合,能够提高实验的准确度 D. 60℃和80℃不一定是酶的最适温度,可设置更多、更小的温度梯度测得最适温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A、20℃时酶的活性较低,而在100℃高温下酶失活,因此15 min后仍未有凝固迹象,A错误; B、依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在不同温度的等量牛奶中混入一些新鲜姜汁,凝固时间随温度的不同而不同,用煮沸后冷却的姜汁重复实验,牛奶在任何温度下均不能凝固,说明姜汁中存在的活性物质在高温下能失活,因此可证明新鲜姜汁含有一种酶,该酶能将可溶状态的牛奶蛋白质转化成不溶状态,B正确; C、酶的活性具有高效性,如果不保温就将姜汁与牛奶混合,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因此将等量姜汁在不同温度下保温后,再与对应温度的牛奶混合,能够提高实验的准确度,C正确; D、60℃和80℃时姜汁在1min内全部凝固,但此温度不一定是酶的最适温度,欲测最适温度可在60℃到80℃之间缩小温度范围,增加温度梯度,D正确。 故选A。 9.下列关于动植物体内物质运输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极性运输导致其向光弯曲生长 B. 甲状腺激素经体液运输可作用于下丘脑内分泌细胞 C. 神经递质经突触间隙的组织液运输后能作用于肌肉或腺体 D 唾液淀粉酶由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以囊泡形式运输 【答案】A 【解析】 【详解】向光生长的原因是由于尖端在单侧光的刺激下,生长素发生了横向运输,导致背光侧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侧,使背光侧生长速度快于向光侧,A错误;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为全身的细胞,甲状腺激素可通过反馈调节作用于下丘脑的内分泌细胞,B正确;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构成的,神经肌肉接点类似突触结构,细胞之间的液体为组织液,故神经递质经突触间隙的组织液运输后能作用于肌肉或腺体,C正确;唾液淀粉酶为分泌蛋白,由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经过内质网的加工后,由内质网形成囊泡运输到高尔基体,经过高尔基体的进一步加工、分类和包装后,由高尔基体形成的囊泡包裹运输到细胞膜,通过胞吐的方式分泌到细胞外,故唾液淀粉酶由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以囊泡形式运输,D正确。 故选A。 10.下列相关实验中涉及“分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叶绿体中的色素提取后进行分离时可用差速离心法 B. 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中,滴加蔗糖溶液的目的是使细胞质与细胞壁分离 C. 植物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可以观察到姐妹染色单体彼此分离的过程 D. 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离心的目的是使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答案】D 【解析】 【详解】A、叶绿体中色素的分离中,因为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所以采用纸层析法,A错误; B、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中,滴加蔗糖溶液的目的是使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B错误; C、植物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解离的过程中细胞已经死亡,因此不会观察到姐妹染色单体彼此分离的过程,C错误; D、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而离心管的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D正确。 故选D。 11.一只杂合长翅雄果蝇与一只残翅雌果蝇杂交,产生一只三体长翅雄果蝇,其基因可能为AAa或Aaa,为确定该三体果蝇的基因组成(不考虑基因突变),让其与残翅雄果蝇测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Aa产生的原因只能为父本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开 B. Aaa产生的原因只能为母本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开 C. 如果后代表现型比例为长翅:残翅=5:1,则该三体果蝇的基因组成为Aaa D. 如果后代表现型比例为长翅:残翅=1:1,则该三体果蝇的基因组成为AAa 【答案】A 【解析】 【详解】A、AAa产生的原因是AA精子和a卵细胞结合的受精卵发育来的。AA精子产生的原因是父本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开,A正确; B、Aaa产生的原因可能是Aa精子和a卵细胞结合造成的,也可能是A精子和aa卵细胞结合造成的,B错误; C、如果该三体果蝇的基因组成为Aaa,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是A:aa:Aa:a=1:1:2:2,与残翅雌果蝇(aa)测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 a:aaa:Aaa:aa=1:1:2:2,则长翅:残翅=1:1,C错误; D、如果该三体果蝇的基因组成为AAa,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是AA:a:Aa:A=1:1:2:2,与残翅雌果蝇(aa)测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aa:Aa=1:1:2:2,则长翅:残翅=5:1,D错误。故选A。 12.蝴蝶将一株油菜的花粉带到另一株油菜花的柱头上后,即可促进花粉萌发、花粉管伸长、释放精子、精卵融合等一系列生理反应。若将一株油菜的花粉带到一朵桃花的柱头上,则不会发生这一系列反应。该现象能很好地说明细胞膜 A. 主要由脂质的蛋白质组成 B. 将细胞与外界环境隔开 C. 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D. 能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中“蝴蝶将一株油菜的花粉带到另一株油菜花的柱头上后,既可发生花粉萌发、花粉管伸长、释放精子、精卵融合等一系列生理反应;若将一株油菜的花粉带到一朵桃花的柱头上则不会发生这一系列反应”说明细胞膜能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即细胞直接接触传递信息。 故选D。 13.图示果蝇体内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及某些基因的位置,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的染色体1、3、5、7、8可组成一个染色体组 B. 图中标注的三对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C. 含有基因B、D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交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D. 若该细胞分裂后产生了一个ABdXX的配子,则一定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 【答案】C 【解析】 【详解】A、7、8两条性染色体为同源染色体,应分到两个染色体组里,A错误; B、Aa和Bb这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 C、含有基因B、D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交换属于染色体变异中的易位,C正确; D、若该细胞分裂后产生了一个ABdXX的配子,有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中两条X移向同一极,减数第二次分裂正常;也有可能减数第一次分裂正常,减数第二次分裂时,互为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的X染色体,在着丝点分裂后移向了同一极,D错误。 故选C。 14. 下图表示施用IAA(吲哚乙酸)对某种植物主根长度及侧根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促进侧根数量增加的IAA溶液,会抑制主根的伸长 B. 施用IAA对诱导侧根的作用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 C. 将未施用IAA的植株除去部分芽和幼叶,会导致侧根数量增加 D. 与施用10-4mol.L-1的IAA相比,未施用的植株主根长而侧根数量少 【答案】C 【解析】 【详解】 据图分析可知,促进侧根增加的范围内IAA的浓度都能抑制主根的生长,A正确。据图分析,在较低浓度范围内,IAA对诱导侧根的生成具有促进作用(与浓度为0的比较),在达到一个较高浓度后却发挥了抑制作用,B正确。依据上述原理,去掉未施用IAA的植株的部分芽和幼叶,侧根部位的IAA浓度会降低,侧根的正常生长受影响,其数量将减少,C错误。由题目所提供的图形可以直接看出,与施用10-4mol.L-1的IAA相比,未施用的组的主根长,侧根数量较少,D正确。故选:C. 15.荔枝椿象吸食荔枝、龙眼等果树的嫩芽,造成果品减产;平腹小蜂可把卵产在荔枝椿象的卵内,幼虫取食椿象的卵液,长大后的小蜂钻出卵壳,再次找到荔枝椿象重复上述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平腹小蜂与荔枝椿象之间存在着信息交流 B. 荔枝椿象与荔枝、龙眼等果树为寄生关系 C. 平腹小蜂与荔枝椿象为互利共生关系 D. 平腹小蜂、荔枝椿象、荔枝和龙眼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答案】A 【解析】 【详解】A、平腹小蜂可以把卵产在荔枝椿象的卵内,幼虫取食椿象的卵液,所以平腹小蜂与荔枝椿象之间一定存在着信息交流,A正确; B、荔枝椿象吸食荔枝、龙眼等果树的嫩芽,所以它们之间为捕食关系,B错误; C、平腹小蜂可把卵产在荔枝椿象的卵内,幼虫取食椿象的卵液,所以它们之间为寄生关系,荔枝椿象为寄主,C错误; D、平腹小蜂、荔枝椿象、荔枝和龙眼所生活的区域还有其他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生物,它们全部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D错误。 故选A。 16.下列中学实验均使用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有关实验操作或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编号 实验名称 实验材料 实验操作或现象 A 花生子叶、苏丹Ⅲ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 染液等 在高倍镜下可见细胞中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B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 紫色洋葱外表皮、蔗糖溶液等 原生质层呈紫色,各组成部分结构清晰 C 观察细胞有丝分裂 洋葱根尖、龙胆紫溶液等 在高倍镜的同一个视野中,可见分裂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各时期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 D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酵母菌、血细胞计数板等 制片时,先用吸管滴加样液,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实验中,苏丹Ⅲ染液可以将脂肪染成橘黄色,苏丹Ⅳ染液可以将脂肪染成红色,高倍镜下可看到染色的脂肪滴,A正确;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时,紫色结构是指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中的液泡,而不是指原生质层呈紫色,清晰可见的是细胞壁、以及原生质层的边界(即细胞膜)等,但是不能看清楚各个组成部分的结构,B错误;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细胞不一定是正方形的,如正在分裂的末期细胞不是正方形的,且由于间期时间较长,故视野中大多数细胞处于间期,所以一个视野中不能找到各个时期的细胞,C错误;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时,应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然后再滴培养液,D错误。 故选A。 17.如图是家兔组织切片模式图,图中数字表示相应部位的液体,X、Y表示两种细胞。有关该组织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X细胞的内环境由①②③共同构成 B. ③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糖和蛋白质的含量 C. ③与②最主要的差别在于③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D. ①②③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答案】C 【解析】 【详解】A、X细胞是组织细胞,其生活的内环境是①组织液,A错误; B、③是血浆,其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B错误; C、②是淋巴,与③血浆相比,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C正确; D、①②③共同构成细胞外液即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代谢的场所是细胞内,D错误; 答案选C。 18.下丘脑在人体内环境的稳态调节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如图所示为神经系统对激素分泌的三种调节方式,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方式甲中的靶腺体为甲状腺,则下丘脑的活动受靶腺体分泌激素的负反馈调节 B. 性激素、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分别符合图中方式甲、乙 C. 兴奋在M处是单向传递,是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D. 方式丙中激素的释放为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内分泌腺属于效应器 【答案】D 【解析】 【详解】若方式甲中的靶腺体为甲状腺,则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过多时会抑制垂体和下丘脑分泌相应的激素,此时下丘脑的活动受靶腺体分泌激素的负反馈调节,A正确;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受下丘脑与垂体的分级调节,与图中方式甲相符合,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和分泌、经垂体释放,符合图中方式乙,B正确;兴奋在M所示的突触处是单向传递的,是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C正确;方式丙中激素的释放为神经调节的结果,内分泌腺属于效应器的一部分,D错误。 19.图甲是幼苗某处弯曲部分纵切装片在显微镜下的一个视野图;图乙是生长素浓度对幼苗某处组织生长的影响曲线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图甲所示为单侧光照射下幼苗向光生长弯曲部分,则左侧为向光侧且生长素浓度较右侧高 B. 若图甲所示为切面上放置了含生长素的琼脂块的去尖端幼苗弯曲部分,则可能是在幼苗左侧给予了单侧光照 C. 若图甲所示为根向地生长弯曲部分,则左侧生长素浓度可能为图乙中c,右侧为m,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D. 若图甲所示为茎背地生长弯曲部分且右侧生长素浓度为图乙中m,则左侧生长素浓度大于m 【答案】C 【解析】 【详解】单侧光照射下,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会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导致背光侧生长素比向光侧生长素浓度高,因而背光侧生长比向光侧快,茎就向光弯曲生长;若图甲所示为单侧光照射下胚芽鞘向光生长弯曲部分,则左侧为向光侧且生长素浓度较右侧低,A错误; 感受光线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若图甲所示为切面上放置了含生长素的琼脂块的去尖端胚芽鞘弯曲部分,则不可能是在胚芽鞘左侧给予了单侧光照,而应该是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置在去尖端胚芽鞘的右侧,B错误; 分析图乙可知,图中m、a、n三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均能促进生长,其中a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为促进生长的最适宜浓度,b点生长素浓度既不促进生长也不抑制生长,而c点生长素浓度则抑制生长;若图甲所示为根向地生长弯曲部分,则左侧比右侧生长慢,其生长素浓度过高表现为抑制作用,右侧生长快其生长素浓度表现为促进作用,因此左侧生长素浓度可能为图乙中c,右侧为m,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C正确; 茎具有背地生长的特性,茎背地侧生长素浓度比向地侧低,但向地侧生长素浓度比背地侧高,说明茎的背地侧与向地侧生长素均促进生长,且生长素浓度高的背地侧促进生长的作用更明显;若图甲所示为茎背地生长弯曲部分且右侧生长素浓度为图乙中m,则左侧生长素浓度小于m,D错误。 20.下列有关生物科学史的说法与事实相符的是( ) A. 孟德尔在豌豆杂交实验中,提出“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假说 B. 萨顿通过研究蝗虫生殖细胞的形成,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C. 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提出“基因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 D. 格里菲斯是第一个通过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科学家 【答案】A 【解析】 【详解】A、孟德尔在豌豆杂交实验中,提出假说“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A正确; B、萨顿通过研究蝗虫生殖细胞的形成,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B错误; C、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C错误; D、艾弗里是第一个通过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科学家,D错误。 故选A。 21.下列有关种群密度或物种丰富度调查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调查物种丰富度时若对不认识的物种不统计,将导致调查结果偏小 B. 诱虫器是利用土壤小动物趋光避湿的特性来收集动物的 C. 调查酵母菌种群密度时,取样前没有振荡可能使结果偏小 D. 动物被捕获一次后较难重新捕获,会导致标志重捕法调查的种群密度偏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A、调查物种丰富度时不统计不认识的物种,得到的数据会比实际值偏小,A正确; B、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调查实验中,诱虫器是利用土壤小动物趋暗、趋湿、避光、避高温等特性,B错误; C、酵母菌培养液静置会使酵母菌沉淀,取样前没有振荡试管会使上层培养液中菌体的数量比实际值偏小,C正确; D、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个体总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被捕获一次后较难重新捕获,会使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小,导致种群个体总数偏大,D正确。 故选B。 22.下列关于群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 B. 群落中的物种不论多少,都不是随机的聚集在一起的 C. 一片农田中,玉米长势参差不齐,这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D. 高山上,山脚、山腰、山顶生物种类有所不同,这是群落的水平结构 【答案】C 【解析】 【详解】A、在草本植物阶段,各种昆虫及其他小动物开始进入,这些动物是植食性动物,A正确; B、群落中的物种不论多少,都不是随机的聚集在一起的,而是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B正确; C、群落的垂直结构是不同物种在空间上的垂直分布,玉米为同一种群,C错误; D、高山上,山脚、山腰、山顶生物种类有所不同,这是由于地形起伏造成的,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D正确。 故选C。 23.下表是某农田生态系统中田鼠种群摄食植物后的能量流动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项目 摄取量 粪便量 呼吸作用散失量 能量[J/(hm2·a)] 1.05×1010 3.50×109 4.55×109 A. 田鼠同化的能量中约有35%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 B. 田鼠粪便量属于生产者同化能量中流向分解者能量的一部分 C. 以田鼠为食的天敌最多可获得的能量为1.4×109 J/(hm2·a) D. 田鼠的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最多为3.5×1010 J/(hm2·a)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表中数据可知同化量为7.0×109 J/(hm2·a),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为2.45×109 J/(hm2·a),田鼠同化的能量中约有35%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A正确; B、田鼠粪便量属于上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的一部分,即生产者同化能量中流向分解者能量的一部分,B正确; C、由分析可知田鼠的天敌最多可获得田鼠同化量的20%即为1.4×109J/(hm2·a),C正确; D、由分析可知田鼠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最多为7.0×109÷10%即为7.0×1010J/(hm2 ·a),D错误。 故选D。 24.如图为生物圈中碳循环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②过程代表化能合成作用 B. 该图既能表示物质循环过程,也能准确表示能量流动过程 C. 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甲、乙、丙、丁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D. 图中甲、乙、丙、丁包含的所有种群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 【答案】D 【解析】 【详解】A、①过程为光合作用或部分自养微生物化能合成作用,②为生产者的呼吸作用,A错误; B、能量流动是单向、逐级递减的,该图不能表示能量流动过程,B错误; C、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往复,C错误; D、图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D正确。 故选D。 25. 下列各项的结果中,不可能出现1:1 比值的是( ) A. 黄色圆粒豌豆(YyRr)与绿色圆粒豌豆(yyRR)杂交子代的性状分离之比 B. 一只红眼XAY与一只白眼果蝇(XaXa)杂交后,子二代中红眼与白眼的性状之比 C. 基因型为AaXBY某动物的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的精子类型之比 D. 15N标记的DNA在14N培养液中半保留复制二次后,含15N与含14N的DNA数量之比 【答案】D 【解析】 黄色圆粒豌豆(YyRr)与绿色圆粒豌豆(yyRR)杂交子代的表现型之比是1:1,A错误;一只红眼XAY与一只白眼果蝇(XaXa)杂交后,子二代中红眼(XAXa)与白眼(XaY)的性状之比是1:1,B错误; 基因型为AaXB Y某动物,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一个精原细胞产生的4个精子,两种基因型,AY和aXB或者AXB和aY,比例均为1:1,C错误;15N标记的双链DNA,放在14N培养液中复制两次后,第三次时形成8个DNA分子,含15N的DNA分子是2个,含14N的DNA数是6个,二者之比为1:3,D正确. 26.在探究遗传物质本质的过程中,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肺炎双球菌中的病毒 B. 细菌裂解释放出的噬菌体可检测到32P,但不能检测到35S C. T2噬菌体可利用培养基中含35S的氨基酸合成子代蛋白质 D. 该实验要将每个噬菌体的蛋白质用35S标记、DNA用32P标记 【答案】B 【解析】 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中的病毒,不能利用培养基中含35S的氨基酸合成子代蛋白质,A、C错误;用32P和35S分别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外壳,T2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到细菌的细胞中,而蛋白质外壳仍留在细菌细胞外,在噬菌体DNA的指导下,利用细菌细胞中的物质来合成噬菌体的组成成分,所以细菌裂解释放出的噬菌体可检测到32P,但不能检测到35S,B正确;该实验要将一部分噬菌体的蛋白质用35S标记,另一部分噬菌体的DNA用32P标记,D错误。 27.人类的白化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低血钙佝偻病属于伴X显性遗传病。一个表现型正常的男性与一个低血钙佝偻病的女性婚配,生育一个患白化病的女孩,该夫妇又生下一男一女双胞胎,则此双胞胎表现均正常的几率为 ( ) A. 9/256 B. 9/128 C. 9/64 D. 3/8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以上分析可知,这对夫妇的基因型为AaXdY×AaXDXd,他们所生孩子不患白化的概率为3/4,他们所生男孩不患低血钙佝偻病的概率为1/2,他们所生女孩不患低血钙佝偻病的概率为1/2。因此,此双胞胎表现均正常的几率为3/4×1/2×3/4×1/2=9/64。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8.下列关于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DNA分子中发生械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不一定是基因突变 B. 若没有外界诱发因素的作用,生物不会发生基因突变 C. 人的心肌细胞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多对基因之间可以发生基因重组 D. 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导致子代出现性状分离的原因是基因重组 【答案】A 【解析】 基因是DNA中遗传效应的片段,所以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不一定属于基因突变,A正确;基因突变的原因包括内因(生物内部因素)和外因(外界诱发因素),因此在没有外界诱发因素的作用下,生物也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B错误;人的心肌细胞不能进行减数分裂,而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C错误;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只含有一对等位基因,而基因重组最少需要两对等位基因,D错误。 29.下列对“望梅止渴”与“吃到梅子分泌唾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大脑皮层的言语区没有参与“望梅止渴”的反射活动 B. “望梅止渴”是在“吃到梅子分泌唾液”的基础上形成的 C. 听到别人讲“望梅止渴”的故事分泌唾液是人类特有的 D. 两者均可使人体分泌唾液,但其反射弧是不完全相同的 【答案】A 【解析】 【详解】A. 从“望梅止渴”的故事可知“望梅”是指听到了“梅子”这两个字,“止渴”是指分泌唾液.所以“望梅止渴”是听到梅子引起的,有大脑皮层的言语区参与完成的反射活动,故A错误 B.“吃到梅子分泌唾液”是非条件反射,“望梅止渴”是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故B正确 C.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是人类特有,听别人讲“望梅止渴”的故事是有语言中枢参与的活动,故C正确 D.“望梅止渴”反射弧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吃到梅子分泌唾液”反射弧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的低级中枢,但两者的效应器相同,所以,两者的反射弧不完全相同。故D正确。 故选A。 30.下列有关人体和动物激素及其在实践中应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甲状腺激素是一种含碘的氨基酸衍生物,碘元素位于氨基酸的R基中 B. 垂体功能受损的幼犬在寒冷环境中会出现产热量急剧增加的现象 C. 临床上可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人体是否患有内分泌系统的疾病 D. 男运动员服用过多的雄性激素,会造成自身分泌的雄性激素相对减少 【答案】B 【解析】 A.根据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氨基酸的不同是由于R基不同,所以碘元素位于氨基酸的R基中,故A正确 B.垂体受损,其分泌的促激素会减少,导到受其控制的甲状腺激素等激素的分泌减少,新陈代谢降低,产热量减少,故幼犬在寒冷环境中不会出现产热量急剧增加的现象。B错误 C.内分泌细胞产生的激素要通过体液运输,所以在血浆中含有各种激素,因此临床上可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人体是否患有内分泌系统的疾病,故C正确 D.根据激素的反馈调节机制,如果体内雄性激素含量过多,会导致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促性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性激素量减少,从而使性腺分泌的雄激素减少,故D正确 答案选B 31.“甲亢”往往是由于体内甲状腺激素浓度过高,引起线粒体的解偶联作用(细胞内有丙酮酸的大量分解,但无ATP形成)导致的。根据这一事实,“甲亢”患者会出现的症状是 A. 吃的食物多,肥胖 B. 吃的食物少,消瘦 C. 吃的食物多,体温高 D. 吃的食物少,体温低 【答案】C 【解析】 甲状腺激素有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甲亢”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浓度过高,新陈代谢旺盛,有机物分解多,所以吃的食物多;但由于线粒体的解偶联作用,有机物分解释放的能量不能转移到ATP中,大量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必然引起体温升高,故答案选C 32.下列关于人体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体的水盐平衡调节过程只存在神经调节一种方式 B. 渗透压感受器和水盐平衡调节中枢都位于下丘脑 C. 肾小管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水是抗利尿激素作用的结果 D. 人体发生组织水肿是组织液中水分大量渗入细胞内造成的 【答案】B 【解析】 A.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属于激素调节,故A错误 B.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在下丘脑,故B正确 C.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方式是自由扩散,故C错误 D.人体组织液渗透压升高或血浆渗透压下降,都会使组织液中水分子进入细胞内液和血浆的量减少,从而引起组织水肿,故D错误 答案选B 33.下列有关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巨噬细胞摄入病原体的过程属于协助扩散 B. 固醇类激素进入靶细胞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 C. 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的Na+内流属于被动运输 D. 护肤品中的甘油进入皮肤细胞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 【答案】C 【解析】 【详解】病原体属于颗粒性物质,颗粒性物质或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为胞吞和胞吐,因此巨噬细胞摄入病原体的过程属于胞吞,A错误;固醇类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脂质,脂溶性物质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靶细胞,B错误;神经细胞内的Na+浓度比细胞膜外低,受刺激时,产生的Na+内流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属于被动运输,C正确;甘油是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D错误。 34.褪黑素是哺乳动物和人类的松果体产生的一种内源激素。随着日照周期变化,褪黑素白天分泌减少,晚上分泌增多。在淋巴细胞中含有褪黑素的特异性受体,研究发现,切除雌鼠的松果体会引起卵巢增生肥大,注射褪黑素会导致卵巢重量减轻。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致盲小鼠松果体内,与褪黑素合成有关的酶的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小鼠 B. 褪黑素可能作用于下丘脑,使垂体分泌促性性腺激素减少,抑制卵巢的发育 C. 某人长期睡前玩电脑扰乱了生物钟,这与光线刺激引起褪黑素分泌将少相关 D. 熬夜可能减少褪黑素的分泌,影响淋巴细胞的作用进而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 【答案】A 【解析】 【详解】A、褪黑素白天分泌减少,晚上分泌增多,致盲小鼠松果体内,褪黑素合成量多于正常小鼠,与褪黑素合成有关酶的活性明显高于正常小鼠,A错误; B、褪黑素是哺乳动物和人类的松果体产生的一种内源激素,切除雌鼠的松果体会引起卵巢增生肥大,注射褪黑素会导致卵巢重量减轻,可见褪黑素可能作用于下丘脑,使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减少,抑制卵巢的发育,B正确; C、随着日照周期变化,褪黑素白天分泌减少,晚上分泌增多,某人长期睡前玩电脑扰乱了生物钟,这与光线刺激引起褪黑素分泌减少相关,C正确; D、褪黑素白天分泌减少,晚上分泌增多,在淋巴细胞中含有褪黑素的特异性受体,熬夜可能减少褪黑素的分泌,影响淋巴细胞的作用进而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D正确。 故选A。 35.鸡霍乱病原菌易导致鸡死亡。1880年,巴斯德用久置的鸡霍乱病原菌对鸡群进行注射,意外发现全部鸡存活。再次培养新鲜病原菌,并扩大鸡的注射范围,结果仅有部分鸡存活(不考虑病原体发生变异)。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第一次注射时,久置的霍乱病原菌未引起特异性免疫 B. 第二次注射后,存活的鸡中绝大多数接受过第一次注射 C. 第二次注射引起鸡体内产生大量的记忆细胞快速分泌大量抗体 D. 如果继续对存活的鸡注射新鲜病原菌,结果可能仅有少部分鸡存活 【答案】B 【解析】 【详解】A、第一次注射时,久置的霍乱病原菌相当于抗原,能够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A错误; B、再次培养新鲜病原菌,并在第一次注射鸡群的基础上扩大鸡的注射范围,结果仅有部分鸡存活,说明第二次注射后,存活的鸡中绝大多数接受过第一次注射,体内含有抗体或记忆细胞,B正确; C、第二次注射引起鸡体内的记忆细胞迅速分化成浆细胞并分泌大量抗体,C错误; D、如果继续对存活的鸡注射新鲜病原菌,因存活的鸡中,绝大多数发生过二次免疫,结果可能仅有少部分鸡死亡,绝大多数鸡存活,D错误。 故选B。 36.蜈蚣萍发达的根部结合有庞大的微生物群,可分解水中的有机污染。蜈蚣萍还能分泌有关物质促进水中单细胞藻类植物的叶绿素的分解,并覆盖在水体表面,从而减少了水华的发生。以下推论正确的是( ) A. 监测水体的质量,可采用抽样检测法对藻类进行计数 B. 蜈蚣萍主要通过竞争水和无机盐来抑制单细胞藻类生长 C. 蜈蚣萍能净化有机污水,所以蜈蚣萍既是分解者也是生产者 D. 单细胞藻类的主要作用在于加快了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答案】A 【解析】 【详解】A、引起水华发生的藻类主要为单细胞生物,可采用抽样检测法对藻类进行计数,以监测水华的发生,A正确; B、蜈蚣萍主要通过分解单细胞藻类植物的叶绿素,并覆盖在水体表面,来抑制单细胞藻类的生长,B错误; C、蜈蚣萍通过根部结合的微生物来分解水中的有机物,净化有机污水,不属于分解者,C错误; D、单细胞藻类为生产者,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消费者的作用,D错误。 故选A。 37.人被狗咬后需立即消理伤口,并注射狂犬疫苗和抗体。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立即清理伤口能减少人被狂犬病病毒感染的机会 B. 注射狂犬抗体能直接消灭侵入细胞内的狂犬病病毒 C. 注射狂犬疫苗可刺激机体产生记忆细胞和相应抗体 D. 狂犬病病毒的清除需要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配合 【答案】B 【解析】 【详解】A、立即清理伤口能清洁掉一些附着在伤口表面的病毒,减少人被狂犬病病毒感染的机会,A正确; B、抗体与抗原结合属于体液免疫,抗体不能直接消灭侵入细胞内的狂犬病病毒,B错误; C、疫苗是减毒抗原,注射疫苗的作用是刺激体内产生相应的免疫反应,产生记忆细胞和抗体,C正确; D、狂犬病病毒与抗体结合后失去侵染能力,形成沉淀,属于特异性免疫,并被体液中的吞噬细胞吞噬消化,属于非特异性免疫,D正确。 故选B。 38.将一株长势良好的绿色植物和一只健康的小鼠置于一个密闭透明玻璃罩中,给予适宜光照,测得T时间内玻璃罩内氧气量先增加后不变。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T时间内,玻璃罩内CO2的含量将持续上升 B. T时间内,玻璃罩内植物的干重将持续下降 C. 氧气量不变时,植物的光合速率等于其细胞呼吸速率 D. 氧气量不变时,植物的净光合速率等于小鼠的细胞呼吸速率 【答案】D 【解析】 【详解】A、据分析可知,T时间内玻璃罩内CO2的含量应与氧气含量相反,即先减少后不变,A错误; B、据分析可知,T时间内玻璃罩内植物的净光合一直大于零,故干重将持续上升,B错误; C、氧气量不变时,植物的净光合速率大于零,即光合速率大于其细胞呼吸速率,C错误; D、据分析可知,氧气量不变时,植物的净光合速率等于小鼠的细胞呼吸速率,D正确。 故选D。 39.有甲、乙、丙、丁四种信息分子,它们运输到靶细胞后,检测发现:甲与受体结合后,肝脏加速合成多糖;乙与受体结合后,靶细胞上的钠离子通道开放;丙生成后,通过体液运输到靶细胞,与受体结合后,人体的呼吸运动增强;丁与靶细胞结合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大,腺体分泌物增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B. 乙的合成和分泌离不开溶酶体 C. 生成丙的反应只能发生在无氧环境下 D. 丁引起的反应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 【答案】D 【解析】 【详解】甲与受体结合后,肝脏加速合成多糖,说明甲是胰岛素,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而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的是还原糖,A错误;乙与受体结合后,靶细胞上的钠离子通道开放,说明乙是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的合成和分泌与溶酶体无必然的联系,B错误;丙生成后,通过体液运输到靶细胞,与受体结合后,人体的呼吸运动增强,说明丙是CO2,人体中的CO2是通过有氧呼吸产生的,即生成丙的反应只能发生在有氧环境下,C错误;丁与靶细胞结合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大,腺体分泌物增多,说明丁是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导致相应的细胞释放的组织胺等生物活性介质,丁引起的反应是过敏反应,过敏反应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D正确。 40.雄蝗虫体细胞中有23条染色体,其性染色体组成为XO型,雌蝗虫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雄蝗虫产生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后,发育的子代均为雌性 B. 同样是有丝分裂后期,雄蝗虫体细胞的染色体数比雌蝗虫体细胞的染色体数少1条 C. 雄蝗虫的精原细胞在形成过程中,可观察到11个四分体 D. 雌蝗虫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染色体数目相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雄蝗虫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O型,产生的精子,有的含有1条X染色体,有的不含X染色体,因此与卵细胞结合后发育的子代雌性(XX)与雄性(XO)均有,A错误;雄蝗虫体细胞中有23条染色体,雌蝗虫体细胞中有24条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导致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加倍,因此同样是有丝分裂后期,雄蝗虫体细胞的染色体数比雌蝗虫体细胞的染色体数少2条,B错误;雄蝗虫的精原细胞是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形成的,四分体出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C错误;雌蝗虫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染色体数目相同,均为24 条,D正确。 二、非选择题 41.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用不同方法对绿色向日葵下胚轴、绿色萝卜下胚轴和黄化燕麦胚芽鞘的生长素含量分布进行测定,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向日葵、萝卜和燕麦向光性器官的IAA分布 器官 实验数 IAA含量(μg•g-1) 测定方法 向光一侧 背光一侧 黑暗处理 绿色向日葵下胚轴 30 5.03 4.99 10.02 分子荧光法 30 4.99 5.01 10.00 免疫法 绿色萝卜下胚轴 30 5.60 5.59 11.20 电子俘获检测法 黄化燕麦胚芽鞘 30 9.90 9.89 19.73 电子俘获检测法 (1)黑暗处理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比两组绿色向日葵下胚轴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实验是否支持教材中解释植物向光性原因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 (4)用同样方法还测得萝卜下胚轴的萝卜宁、向日葵下胚轴的黄质醛等物质在向光侧多于背光侧,则“萝卜宁、黄质醛等物质”可能是对生长起___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作用的物质。 【答案】 (1). 对照(排除其他因素对实验的干扰) (2). 不同测定方法对同种器官的实验测定结果影响较小 (3). 不支持 (4). 用表中方法测得向光侧和背光侧的生长素含量基本相同 (5). 抑制 【解析】 【详解】(1)黑暗处理所引起的作用是对照,以排除其他因素对实验的干扰。 (2)对比两组绿色向日葵下胚轴实验结果,IAA含量基本相同,则说明不同测定方法对同种器官的实验测定结果影响较小。 (3)用表中方法测得向光侧和背光侧的生长素含量基本相同,因此该实验不支持支持教材中温特的观点。 (4)用同样方法还测得萝卜下胚轴的萝卜宁、向日葵下胚轴的黄质醛等物质在向光侧多于背光侧,则“萝卜宁、黄质醛等物质”可能是对生长起抑制作用的物质。 42.下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的局部能量流动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值。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伴随能量的输入,碳元素以_______________形式进入生物群落。 (2)c表示初级消费者_________________的能量。f表示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出部分,其形式为________________。 (3)图中的d表示初级消费者用于_________的能量。g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成分)所利用的能量值,其获得的h来自第_______________营养级。 (4)该农田弃耕后,可能发生的演替为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在此过程中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逐渐_______________,抵抗干扰的能力逐渐_____________。若只能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最可能的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a (2). CO2 (3). 同化 (4). 热能 (5). 自身生长发育繁殖 (6). 分解者 (7). 一 (8). 增加 (9). 增强 (10). 水(气候条件也可) 【解析】 【详解】(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即a,碳元素通过光合作用以CO2的形式进入生物群落。 (2)据分析可知c表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f表示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 (3)据分析可知,图中的d表示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g属于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所利用的能量,h表示该营养级的粪便中的能量,来自第一营养级。 (4)该农田弃耕后进行次生演替,该过程中生物种类逐渐增加,即丰富度增加,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增强。若只能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最可能的影响因素是水分不足。 43.酵母菌生长的最适宜温度在20~30℃之间,能在pH为3~7.5的范围内生长,在氧气充足的环境中主要以出芽生殖的方式快速增殖。大约每1.5~2小时增殖一代。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据此探究酵母菌种群在不同的培养液浓度和温度条件下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配制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和活化酵母菌液。 第二步:利用相同多套装置,按下表步骤操作。 装置编号 A B C D 装置容器内的溶液 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ml 10 10 5 5 无菌水/ml — — 5 5 活化酵母菌液/ml 0.1 0.1 0.1 0.1 温度/℃ 5 25 5 25 第三步:用血球计数板计数装置中起始酵母菌数目,做好记录。 第四步:将各装置放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第五步:连续7天,每天随机抽时间取样计数,做好记录。 回答下列问题: (1)改正实验操作步骤中的一处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酵母菌的代谢类型______________。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 (3)某同学第5天在使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做法如下: ①振荡摇匀试管,取1mL培养液并适当稀释(稀释样液的无菌水中加入了几滴台盼蓝染液)。 ②先将______________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稀释后的培养液滴于其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______________,制作好临时装片。 ③显微镜下观察计数:在观察计数时只记_______(填“被”或“不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 ④如所使用的血球计数板有16个中方格,每1中方格中有25个小方格,每1个大方格容积为0.1 mm3(1mL=1000 mm3)。请推导出1毫升培养液中酵母菌细胞的计算公式:酵母细胞个数/m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平均每个小方格的建母菌数量为n) 【答案】 (1). 第五步应每天相同时间取样 (2). 异养兼性厌氧型(答完整给分) (3). 不同的培养液浓度和温度(答完整得分) (4). 盖玻片 (5). 用吸水纸吸去 (6). 不被 (7). n×400×104×稀释倍数 【解析】 【详解】(1)该实验中,每天应在同一时间取样,因此,第五步中应改为每天相同时间取样。 (2)酵母菌的同化作用类型为异养型,异化作用类型为兼性厌氧型。由图表分析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为葡萄糖培养液的浓度和培养温度。 (3)②将酵母菌滴加到血球计数板上时,应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用吸管吸取稀释后的培养液滴于其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制作好临时装片。 ③由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因此不能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为活菌,所以显微镜下观察计数时,应只计数不被染成蓝色的。 ④如题中所使用的血球计数板,一个大方格中的酵母菌数量为n×400,1毫升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为n×400×104×稀释倍数。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