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新指导同步生物(人教版)必修二练习:第7章测评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新指导同步生物(人教版)必修二练习:第7章测评

第 7 章测评 (时间:6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 1.下列对自然选择学说的概括,不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B.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C.定向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D.微小有利变异可通过遗传得到积累 解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而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 的,生存斗争推动生物的进化。 答案 C 2.下列关于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及其内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自然选择学说解释了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B.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也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 C.有性生殖的出现实现了基因的重组,从而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 D.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 解析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但不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 的改变,生物发生进化但不一定会出现生殖隔离。 答案 B 3.水稻非糯性(Y)对糯性(y)为显性,抗病(R)对不抗病(r)为显性。用非糯性抗病和糯性不抗病的两纯种 水稻杂交,让 F1 自交三代,在自然情况下,基因频率的变化是( ) A.Y 的基因频率逐渐增大,R 的基因频率逐渐增大 B.Y 的基因频率逐渐减小,R 的基因频率逐渐减小 C.Y 的基因频率基本不变,R 的基因频率基本不变 D.Y 的基因频率基本不变,R 的基因频率逐渐增大 解析非糯性抗病和糯性不抗病的两纯种水稻的基因型分别为 YYRR 和 yyrr,杂交得 F1(YyRr)。F1 自 交三代,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后代中不抗病个体逐渐被淘汰,抗病个体增加,即 R 的基因频率逐渐增 大;而非糯性与糯性性状基本不受环境影响,后代中 Y 的基因频率基本不变。 答案 D 4.某社区全部人口中,男女各 400 人,居委会进行红绿色盲普查,发现女性中有 10 人患色盲,12 名未生 育女性是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18 名色觉正常妇女的儿子患色盲,男性中共有 22 人不能区分红色和 绿色。那么,这个群体中红绿色盲的基因频率约为( ) A.7.5% B.6% C.5.6% D.8.1% 解析由于红绿色盲是伴 X 染色体遗传病,Y 染色体上没有红绿色盲基因位点。所以红绿色盲相关基 因(XB+Xb)的总数是 400×2+400=1 200,色盲基因(Xb)的总数是 10×2+12×1+18×1+22×1=72,所以红绿 色盲基因的基因频率是 72/1 200×100%=6%。 答案 B 5.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进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而种群的基因库可不发生改变 B.自然选择对同种生物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可能不同 C.若某性状有三种表现型,则控制该相对性状的各等位基因频率之和大于 1 D.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往往都会向着适应环境的方向发展进化,即共同进化 解析生物进化过程中,由于自然选择,种群的基因种类和数量都会改变,种群基因库也必然会发生变化; 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由于所处环境不同,对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所起的作用可能不同;一个性状不论有 几种表现型,控制该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或复等位基因频率之和均为 1;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环境、 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向着适应环境的方向发展进化,不 属于共同进化。 答案 B 6.雄性蓝孔雀尾屏很大,使其逃避天敌的能力下降,但这一特性对雌孔雀具有吸引力,使大尾屏个体的 交配机会增加,并使该特性代代保留。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孔雀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B.雌孔雀对雄孔雀的选择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C.大尾雄孔雀易遭天敌捕杀会改变该种群的性别比例 D.雌孔雀与雄孔雀彼此相互影响共同进化 解析孔雀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A 项正确;雌孔雀对雄孔雀的选择影响种群基因 频率的变化,B 项正确;大尾雄孔雀易遭天敌捕杀会改变该种群的性别比例,C 项正确;共同进化是不同 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D 项错误。 答案 D 7.一个随机交配的足够大的种群中,某一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 0.36,则该种群( ) A.显性基因的频率大于隐性基因的频率 B.随机交配将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改变 C.繁殖一代后,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为 0.32 D.基因频率若发生变化,说明新物种已经产生 解析根据题意可推知,隐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为 0.64,故隐性基因的频率为 0.8,显性基因的频率为 0.2;根据遗传平衡定律,该种群随机交配得到的子代中基因频率与上一代相同,故繁殖一代后杂合子 的基因型频率为 2×0.2×0.8=0.32;基因频率改变只能说明种群发生了进化,但不一定形成新物种。 答案 C 8.下列事实中,不符合共同进化概念的是( ) A.若长着细长花矩的兰花绝灭,则以这种兰花花蜜为生的蛾类昆虫可能绝灭 B.若去掉生态系统的捕食者,则这个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会增加 C.由于蓝藻的出现,原始大气变成了有氧大气 D.地球上只有陆生植物出现后,才有可能出现陆生动物 解析捕食者的绝灭会影响其他物种的进化,可能使生物多样性减少。 答案 B 9.某医院对新生儿感染的细菌进行了耐药性实验,结果显示 70%的致病菌具有耐药性。下列有关叙 述正确的是 ( ) A.孕妇食用了残留抗生素的食品,导致其体内大多数细菌突变 B.即使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 C.新生儿体内缺少免疫球蛋白,增加了致病菌的耐药性 D.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苗,导致耐药菌形成 解析细菌耐药性形成的机制:在细菌种群中存在耐药性的变异类型,而抗生素的选择作用可以使细菌 种群中耐药基因的基因频率增加。这种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的作用是定向的,耐药性变异的产 生与抗生素无关,对耐药性变异的选择与抗生素有关,A 项错误,B 项正确。这种耐药性选择过程与新 生儿自身的免疫功能也无关,C、D 两项错误。 答案 B 10.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 A 和 a 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种群 1 的 A 基因频率为 80%,a 基因频率为 20%;种群 2 的 A 基因频率为 60%,a 基因频率为 40%。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 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 Aa 的基因型频率是( ) A.75% B.50% C.42% D.21% 解析基因频率是指在种群基因库中某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的比率。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基因频率不 变的前提条件是种群足够大、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其不起作 用。根据题意,两个非常大的种群合并为一个种群后,A 的基因频率为(80%+60%)÷2=70%,a 的基因 频率为(20%+40%)÷2=30%,则随机交配后,下一代 Aa 的基因型频率为 2×70%×30%=42%,故 C 项正 确。 答案 C 11.假设某植物种群非常大,可以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基因不产生突变,抗病基因 R 对感病基因 r 为完全显性。现种群中感病植株 rr 占 1/9,抗病植株 RR 和 Rr 各占 4/9,抗病植株可以正常开花和结实, 而感病植株在开花前全部死亡。则子一代中感病植株占( ) A.1/9 B.1/16 C.4/81 D.1/8 解析由题干条件可知,该种群具有生殖能力的个体的基因型为 RR、Rr,二者在种群中各占 4/9,即在具 有生殖能力的群体中各占 1/2,故该种群所产生的配子比例为 R∶r=3∶1,r 配子的概率为 1/4,故子代 中基因型为 rr 的个体的概率为 1/4×1/4=1/16。 答案 B 12.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中 a 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B.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形成新物种的前提 C.图中 b 表示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图中 c 表示生殖隔离,指两种生物不能杂交产生后代 解析图中 a 应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图中 b 表示地理隔离,但并不 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有些新物种(如多倍体)的形成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存在生殖隔离的两种 生物可能不能杂交产生后代,也可能可以进行交配产生后代,但后代不可育。 答案 B 13.原鸡经过人类长时间的饲养、驯化逐渐形成现在的家鸡,即使是家鸡中,也分化成为很多品种,比 如长尾巴的观赏鸡、善斗的斗鸡等。以下与此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原鸡形成家鸡的过程中,必然有基因频率的变化过程 B.突变和基因重组为多种品种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C.在鸡的进化过程中,人类对鸡起到了选择的作用 D.若不经人类的驯养,原鸡种群中将不会出现长尾基因 解析原鸡到家鸡的变化,事实上就是进化,进化过程必然伴随有基因频率的变化;多品种的形成也是生 物进化的结果,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人类根据自己的需要,淘汰不需要的类型,保 留需要的类型,起到了选择作用;长尾基因的出现与人类的驯养无关,人类只是对长尾基因起到了选择 作用。 答案 D 14.华南沿海发现了电白牡蛎,与分布在辽宁的长牡蛎相比,电白牡蛎无闭壳肌痕,而长牡蛎的闭壳肌 痕很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遗传物质改变的结果,与环境作用无关 B.电白牡蛎与长牡蛎由于地理隔离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所以存在生殖隔离 C.两种牡蛎形态上的差异说明二者基因库有一定的差别 D.电白牡蛎出现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改变,牡蛎的进化方向由自然选择决定 解析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不同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A 项错误;电白牡蛎与长 牡蛎若存在生殖隔离是由进化过程中基因库的差异导致的,B 项错误;两种牡蛎形态上的差异说明二 者基因库不完全相同,C 项正确;电白牡蛎的出现是生物进化的结果,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 的改变,D 项错误。 答案 C 15.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错误的说法是 ( ) A.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 B.消费者的出现不影响生产者的进化 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D.生物的进化与无机环境的变化是相互影响的 解析长期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消费者的出现,一方面使生态系统具有更复杂的结构,另一方 面对植物的进化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消费者对具有某些性状的某种生产者的捕食可改变该种群的基 因频率,进而使该种群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生物的进化与 无机环境的变化是相互影响的。 答案 B 16.下图是某种动物的生活区域被一条 20 m 宽、南北向的公路和一条也是 20 m 宽、东西向的铁路 分割成大小相等的四个区域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可能会增加 B.地理隔离影响该物种个体间的基因交流 C.该物种在①②③④四个区域内的生存斗争均可能加剧 D.该物种在②④区域进化方向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突变和基因重组 解析某动物的生活区域被分成四个区域后,因为存在地理隔离,影响了该物种个体之间的基因交流,所 以其基因多样性可能会降低,也可能会增加,A、B 两项正确。该生物在各自的区域内活动,由于活动 面积减小,生存斗争可能加剧,C 项正确。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而生物的进化方向 取决于自然选择,D 项错误。 答案 D 17.北美洲某种臭虫以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的气球状蔓生果为食,臭虫需要用锋利的喙刺穿果实,统计的 喙长如图 1 所示;1920 年,有人从亚洲引进平底金苏雨树,其果实的果皮比较薄,据统计,到 1980 年以它 为食的臭虫的喙长如图 2 所示。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图 1 图 2 A.平底金苏雨树与臭虫共同进化 B.平底金苏雨树与当地植物存在竞争关系 C.臭虫体内控制喙长度的基因发生突变可能发生于引进平底金苏雨树之前 D.分别生活在无患子科植物和平底金苏雨树上的臭虫,它们之间形成了生殖隔离 解析平底金苏雨树与臭虫是捕食关系,相互影响,共同进化,A 项正确。平底金苏雨树与当地植物争夺 空间、资源等,存在竞争关系,B 项正确。突变是不定向的,引进平底金苏雨树实质上是对臭虫体内控 制喙长度的基因进行选择,C 项正确。分别生活在无患子科植物和平底金苏雨树上的臭虫,它们之间 没有地理上的障碍,不会形成生殖隔离,D 项错误。 答案 D 18.大约一万年前,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两个种群现在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分 化,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上新物种的形成都必须先经历 a 过程 B.b 过程的实质就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C.①~⑥只能表示物种形成过程中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D.品系 1 和品系 2 两种群的基因库出现了较大差异,立刻形成物种 1 和物种 2 解析 a 过程是地理隔离,地理隔离不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如用秋水仙素诱导二倍体植物染色体加 倍形成的个体是四倍体,此四倍体的形成没有经过地理隔离,A 项错误。b 过程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 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B 项正确。①~⑥表明物种形成过程中变异是不定向的,与基因突变、基 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都有关,C 项错误。只有当品系 1 和品系 2 出现生殖隔离时,才会形成两个物 种,D 项错误。 答案 B 19.某昆虫长翅(B)对残翅(b),黑体(E)对灰体(e)为显性,这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环境导致 bbE_和 B_ee 基 因型的胚胎致死。若纯合的雄虫(BBEE)与雌虫(bbee)交配,则 F2 群体中 E 的基因频率是( ) A.50% B.60% C.40% D.100%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BBEE×bbee→F1,基因型为 BbEe;F1 自交得 F2,基因型为 9B_E_∶3B_ee∶ 3bbE_∶1bbee,根据“环境导致 bbE_和 B_ee 基因型的胚胎致死”,则 F2 中 EE∶Ee∶ee=3∶6∶1,即 EE=3/10,Ee=6/10,ee=1/10,利用基因型频率求解基因频率,种群中某基因频率=该基因控制的性状纯合 子频率+1/2×杂合子频率,F2 群体中 E 的基因频率=3/10+1/2×6/10=6/10=60%。 答案 B 20.某与外界隔离的岛屿上,经调查该地区居民中白化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 a,红绿色盲的致病基因频 率为 b,抗维生素 D 佝偻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 c。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正常个体中白化病携带者所占的概率为 2a/(1+a) B.男性个体中患红绿色盲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b C.不患抗维生素 D 佝偻病的女性个体占全部个体的(1-c)2/2 D.女性个体中同时患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 D 佝偻病的占 bc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白化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 a,正常基因的频率为 1-a,则显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 为(1-a)2,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为 2a×(1-a),则正常个体中白化病携带者所占的概率为 2a/(1+a),A 项正 确;男性的基因型有 XBY、XbY,而红绿色盲的致病基因频率为 b,因此男性个体中患红绿色盲的个体 所占的比例为 b,B 项正确;抗维生素 D 佝偻病为伴 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抗维生素 D 佝偻病的致病基 因频率为 c,则正常基因频率为(1-c),因此不患抗维生素 D 佝偻病的女性个体占全部个体的(1-c)2/2,C 项正确;女性个体中同时患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 D 佝偻病的占 b2(2c-c2),D 项错误。 答案 D 21.下图表示蒙古冰草和沙生冰草两个物种形成的机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 1 内部个体间形态和大小方面的差异体现的是物种多样性 B.蒙古冰草和沙生冰草为两个物种的标志是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C.a 是地理隔离,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种群中不同的等位基因 D.蒙古冰草和沙生冰草一直利用相同的生物和非生物资源 解析一个种群中不同个体表现型的差异体现了生物多样性层次中的基因多样性。蒙古冰草和沙生 冰草为两个物种的标志是二者之间产生生殖隔离。a 是地理隔离,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生物的表现 型。蒙古冰草和沙生冰草生活的区域环境不同,所以利用的生物和非生物资源可能不同。 答案 B 22.下图所示的是施用某种杀虫剂以后,昆虫种群所发生的改变。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类个体被淘汰的原因并不是该杀虫剂未能诱发其产生抗性基因 B.抗性基因的根本来源是可遗传变异,②③类个体的抗性基因一定来源于遗传 C.若连续使用该杀虫剂,抗该杀虫剂的基因频率会越来越趋近 1 D.杀虫剂直接选择的对象是昆虫的抗药性或不抗药性的表现型 解析观察题图可知,②类个体是在施用杀虫剂之前,已经发生基因突变产生抗性基因的个体,②③类个 体的抗性基因可能来源于原种群中含抗性基因的个体,杀虫剂在此只起选择作用,①类个体被淘汰的 原因是其本身不含抗性基因;若连续使用该杀虫剂,不含抗性基因的个体被淘汰,而含抗性基因的个体 所占比例越来越高,故抗杀虫剂的基因频率会越来越趋近 1;施用杀虫剂后,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 来,不具有抗药性的个体被淘汰,故杀虫剂直接选择的对象是昆虫的抗药性或不抗药性的表现型。 答案 B 23.某生物兴趣小组抽样调查的 500 人中,各种基因型和人数情况如下表所示,则这 500 人中,Xb 的基 因频率为 ( ) 基因型 XBXB XBXb XbXb XBY XbY 人数 278 14 8 170 30 A.5.2% B.6% C.7.5% D.20% 解析 b 基因的总数=14+8×2+30=60,(B+b)基因的总数=(278+14+8)×2+170+30=800。根据种群中某基 因频率=种群中该基因总数/种群中该对等位基因总数×100%,得出 Xb 的基因频率 = ×100%= ×100%=7.5%。 答案 C 24.科学家在研究某种鸟的进化时发现,在繁殖季节有的雄鸟能够吸引多只雌鸟来到它的领地筑巢,有 的雄鸟却“魅力不足”而其领地中鸟巢的数量很少。经观察,研究者认为雄鸟能否吸引雌鸟到它的领 地筑巢,与雄鸟尾羽的长短有关。观察结果如下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种群中控制尾羽长短的全部等位基因称为该种群的基因库 B.突变和基因重组为鸟的种群进化提供原始材料 C.长尾羽的雄鸟更能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地筑巢 D.具有生殖隔离的两个物种未必存在地理隔离 解析一个种群的全部基因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突变和基因重组为鸟的种群进化提供原始材料;长尾 羽的雄鸟更能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地筑巢;具有生殖隔离的两个物种未必存在地理隔离。 答案 A 25.考古学家发现,长尾巴恐龙是目前已知体形最大的窃蛋龙,其前肢具有流苏状羽毛,头上有像母鸡 一样的冠毛,拥有鸵鸟般细长的双腿,前肢有尖锐的爪子,与鸟类有密切渊源,科学家戏称其为“来自地 狱的鸡”。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窃蛋龙的翅膀由于长期不用而逐渐退化,形成前肢 B.窃蛋龙的基因库与鸟类的基因库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不同种类的窃蛋龙应构成一个种群 D.在窃蛋龙进化历程中,基因型频率逐渐发生改变是其进化的实质 解析“翅膀长期不用而逐渐退化成前肢”符合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不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 容;“窃蛋龙与鸟类有密切渊源”且该恐龙前肢和尾巴都有羽毛,头顶有鸡冠,所以两者的基因库应存在 一定的相似性;不同种类的窃蛋龙不能构成一个种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共 50 分) 26.(14 分)某时期,在一条大河南岸的大块农田中发生某种甲虫的虫害,承包土地的农民起初在农田里 喷洒某种杀虫剂 R,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几年后又不得不以放养青蛙的方法来代替喷洒农药。下图为 在此时期内这种甲虫种群密度变化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 A 点到 B 点,在施用杀虫剂的初期,害虫种群密度都急剧下降,但仍有极少数个体得以生存,原因 是 。 (2)从 B 点到 C 点曲线回升的原因是这种抗药性的变异是可以 的,通过一代代的积累,害虫种 群的抗药性增强了,在这个过程中,农药对害虫起 作用,这是通过农药与害虫之间的 实现的,农药对害虫所起作用的实质就是定向地改变害虫种群中的 。 (3)如果 A 点到 D 点都为农药防治期,这说明在 C 点时,农民在使用农药时可能采取了某种措施,这种 措施最可能是 。 (4)若在这条大河的北岸也发现了与南岸的甲虫外形很相似的甲虫种群,将两岸甲虫放在一起饲养,发 现这两个种群的甲虫可以交配并产生小甲虫,但小甲虫不育,这说明两个种群之间存在 隔 离。 (5)大河南岸的马铃薯地和玉米地里分别都有这种甲虫种群,经检测发现它们的基因型共有 5 种,这反 映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多样性。 答案(1)种群中有少数个体对杀虫剂具有抗性 (2)遗传 选择 生存斗争 基因频率 (3)更换杀虫 剂的种类 (4)生殖 (5)基因 27.(12 分)综合大熊猫化石及现存种类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等多方面的研究结果,传统的观点认为大 熊猫的濒危是进化历程的必然。最新群体遗传学的研究表明,现存大熊猫并未走到进化历史的尽头, 仍然具有进化潜力。请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内容,以及上述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1)一个大熊猫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是这个种群的 。如果大熊猫种群仍然保 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实际上反映了种群中基因的 。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 的基本单位。影响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多种, 如自然选择和 等。 (3)突变和基因重组、 和 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机制。 (4)如果大熊猫种群无限大,群体内的个体随机交配,没有突变发生,没有任何形式的选择压力,那么群 体中的各种基因型的比例每代保持不变,对某地一个种群随机抽样调查,测知该种群中有基因型 AA、Aa、aa 的个体若干只,由此可以计算出 A 和 a 的基因频率,而根据 A 和 a 的基因频率,可以推测 出这个种群中 Aa 的频率(N)大约是( ) A.0≤N≤100% B.050% 解析(1)一个种群中的全部个体的所有基因叫这个种群的基因库,如果大熊猫种群仍然保持较高的遗 传多样性,实际上反映了种群中基因的多样性。(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 位,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突变和基因重组等会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3)物种形成和生物进 化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4)由题意知,该种群无限大,群体内的个体 随机交配,没有突变发生,没有任何形式的选择压力,因此遵循遗传平衡定律,根据 A 和 a 的基因频率 计算 Aa 基因型频率的公式是:Aa=2×p×q=2×p×(1-p),因此 Aa 的基因型频率大于 0,且小于或等于 1/2, 即 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