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8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20届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作业
2020届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作业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种群密度和物种丰富度调查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统计某时刻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时需多次计数取平均值 B.调查某地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可采用样方法 C.标记的仓鼠难以被再次捕捉会导致统计结果比实际值偏大 D.随机选取表层土样可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解析 为减小实验误差,统计某时刻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时需多次计数取平均值,A项正确;调查某地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通常采用样方法,B项正确;运用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有标记的个体数,标记的仓鼠难以被再次捕捉会使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有标记的个体数偏少,会导致统计结果比实际值偏大,C项正确;利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随机选取表层及表层下面的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D项错误。 答案 D 2.(2019·云南玉溪一中质量检测)如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①表示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种群数量特征 B.春节期间,北京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②③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⑤ 解析 ①表示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项正确;②表示出生率、③表示死亡率,春节期间,北京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是流动人口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而不是出生率和死亡率,B项错误;④表示年龄组成,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C项正确;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即⑤,D项正确。 答案 B 3.建立数学模型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右图坐标系中的曲线可表示生态学中相关研究对象的变化规律,以下描述最准确的是( ) A.1和2可分别表示死亡率和出生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 B.若X和Y分别表示年龄和数量,则2表示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C.2可表示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曲线 D.1可表示群落初生演替至森林的过程中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随时间的变化 解析 1和2可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数量变化的关系;若X表示年龄,Y表示数量,则2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2可表示S型增长曲线的一部分;群落初生演替至森林的过程中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降低。 答案 C 4.某同学为了模拟标志重捕法, 用若干黄粒玉米种子代表一定区域内某动物种群个体总数,用50粒白玉米种子代表被标记的个体,则最接近自然条件下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操作的模拟步骤是( ) A.取全部黄粒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混合均匀→随机抓取→统计黄粒数→计算烧杯中黄粒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 B.取出50粒黄种子→剩余黄粒种子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混合均匀→随机抓取→统计白粒与黄粒数→计算烧杯中黄粒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 C.取全部黄粒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随机抓取→统计白粒与黄粒数→混合均匀→计算烧杯中黄粒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 D.取出50粒黄种子→剩余黄粒种子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随机抓取→混合均匀→统计白粒数→计算烧杯中黄粒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 解析 由于若干黄粒玉米种子代表一定区域内某动物种群个体总数,而50粒白玉米种子代表被标记的个体,因此设置该动物种群个体总数的操作应为:取出50粒黄粒种子→剩余黄粒种子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然后混合均匀→随机抓取→统计白粒与黄粒数,由于抓取的白粒数占总抓取数的比例等于50粒白种子占烧杯中总种子的比例,可求出烧杯中黄粒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即最接近自然条件下种群个体总数,B项正确。 答案 B 5.(2019·河北邢台期中)下列有关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B.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C.池塘中变形虫、草履虫这些单细胞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可用抽样检测法 D.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解析 草地中跳蝻的活动能力较弱,一般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项错误;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B项错误;池塘中变形虫、草履虫这些单细胞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可用抽样检测法,C项正确;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D项错误。 答案 C 6.红火蚁原产南美,现已分布在我国部分地区。如图是红火蚁入侵我国某地区后几年内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时,应选择红火蚁活动较多的区域 B.A~B时期,红火蚁的生存压力小,该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C.B~C时期,可能是食物等因素导致种群数量在K值附近波动 D.防治红火蚁的最佳时期应该在B点对应时期 解析 采用样方法调查红火蚁的种群密度时,若选择红火蚁活动较多的区域进行取样,则统计的结果偏高,故应随机取样,A项错误;分析图形可知,A~B时期,红火蚁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种内斗争加剧等原因导致红火蚁的生存压力逐渐增大,B项错误:B~C时期, 红火蚁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波动的原因主要与食物、空间等因素有关,C项正确;防治红火蚁等有害生物应在种群数量达到K/2之前进行,且越早越好,而B点对应时期红火蚁种群数量已达到K值,不易防治,D项错误。 答案 C 7.(2019·福建省漳州市)如图表示某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若图①所示为海洋生态系统中某鱼类的种群,则a点后的变化可能是大量放养该种鱼 B.若图②所示为某发酵罐中酵母菌的数量,则b点后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增加了营养供应 C.图③中c点后种群个体的数量变化反映出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海洋渔业生产中的捕捞活动 解析 若图①所示为海洋生态系统中某鱼类的种群,则a点后种群数量突然增加,超过了其环境容纳量,可能是大量放养该种鱼造成的,A项正确;若图②所示为某发酵罐中酵母菌的数量,在一定的空间和营养物质的前提下,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一定的,b 点后种群数量增加可能是增加了营养供应,B项正确;图③中c点后种群个体的数量变化反映出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项错误;图④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在K/2左右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这一结论可用于指导海洋渔业生产中的捕捞活动,D项正确。 答案 C 8.科学家研究某区域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得到该种群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如图所示(其中R=出生率/死亡率)。在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区域中田鼠种群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该田鼠种群增长方式为“S”型增长,c点时种群密度最小 C.田鼠种群数量在a~d期间经历了先增加后减少,其中c~d期间一直在减少 D.若不考虑其他因素,仅由图可知,a、b两点对应的种群的年龄组成分别为增长型和衰退型 解析 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属于群落的特征,A项错误;分析图示可知,该田鼠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不符合“S”型增长模型,cd段对应的R值(出生率/死亡率)均小于1,说明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即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因此,d点时的种群密度小于c点时的,B项错误;曲线前半段的R值大于1,说明种群数量增加,后半段的R值小于1,说明种群数量减少,C项正确;a、b两点对应的R值相同,且大于1,说明a、b两点对应的种群的年龄组成均为增长型,D项错误。 答案 C 9.(2019·甘肃省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研究人员调查了生态果园及对照果园中某些害虫及害虫天敌的密度, 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昆虫种类 害虫 害虫天敌 蚜虫 (头/枝) (螨) (头/枝) 小花蝽 (头/枝) 瓢虫 (头/枝) 盲蝽 (头/枝) 生态果园 39.3 0.34 0.47 0.29 0.33 对照果园 79.1 2.58 0.15 0.16 0.02 A.调查果园中蚜虫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 B.生态果园流入害虫及其天敌的总能量比对照果园少 C.蚜虫的总能量最多只有瓢虫总能量的10倍 D.害虫与害虫天敌之间的数量变化是负反馈调节的结果 解析 蚜虫活动能力极弱,调查果园中蚜虫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A项正确;表中信息显示:生态果园中的害虫密度小于对照果园,因此生态果园流入害虫及其天敌的总能量比对照果园少,B项正确;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但此题根据表格数据无法计算出蚜虫与瓢虫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项错误;当果园里蚜虫的数量增多时,瓢虫的数量也会增多,进而导致蚜虫数量的增长受到抑制,可见,害虫与害虫天敌之间的数量变化是负反馈调节的结果,D项正确。 答案 C 10.图1为植食性昆虫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化曲线,图2为λ(λ是当年种群数量与前一年种群数量的比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t1~t2与图2中a~b时期种群都是衰退型 B.图2中a、c时期种群的出生率均与死亡率相当 C.图1和图2中K值出现的时间分别是t2和d D.图1和图2可分别表示种群的“S”型和“J”型增长过程 解析 图1中t1~t2时期,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逐渐减少,但大于0,说明种群数量增长,因此该时期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图2中a~b时期,λ<1,种群数量逐渐减少,因此该时期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A项错误;图2中a、c时期λ=1时,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说明种群的出生率均与死亡率相当,B项正确;图1中K值出现的时间是t2,图2中K值无法判断,C项错误;图1表示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图2种群数量先不变,接着减少再增加,D项错误。 答案 B 11.(2019·辽宁省大连市)下表表示在一个10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菌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菌细胞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培养时间(h) 0 10 20 30 40 50 60 70 酵母菌细胞数量 (×1 000个/mL) 0.2 0.4 2 5 10 12 12 12 A.可用数学模型Nt=N0λt表示种群数量 B.种内竞争导致初始阶段种群增长缓慢 C.可用抽样检测法估算酵母菌细胞总数 D.该酵母菌种群的K值约为12 000个 解析 根据表格数据分析,酵母菌种群数量先增加后维持稳定,表现为S型增长,而“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可用数学模型Nt=N0λt表示”指的是J型曲线,A项错误;初始阶段增长缓慢是由于酵母菌种群数量太少,且对环境有一个适应的过程,B项错误;可用抽样检测法估算酵母菌细胞总数,C项正确;该酵母菌种群的K值约为12×1 000个/mL×10 mL=120 000个,D项错误。 答案 C 12.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据下表完成了有关实验。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试管编号 培养液/mL 无菌水/mL 酵母菌液/mL 温度/ ℃ A 10 - 0.1 28 B 10 - 0.1 5 C - 10 0.1 28 A.该实验遵循了单因子变量原则,只含有一个实验变量 B.计数操作时,不需染色直接镜检 C.3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不可能都经历了“J”型增长 D.该实验需要设置对照实验,也需要重复实验 解析 该实验中有温度和培养液两个变量,A项错误;滴加培养液后应用台盼蓝染色,再进行计数,统计活菌的数量,B项错误;3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不可能都经历了“J”型增长,C项正确;该实验已设置对照实验,D项错误。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3.(2019·湖北华科附中检测)下图为小明同学建构的种群知识框架图,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种群的“J”型曲线增长数学模型:Nt=N0λt,λ值与增长率的关系是:增长率=________。 (3)利用方法⑦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若一部分被标记的田鼠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相等”)。 (4)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________,从而降低该种群密度。 (5)为了验证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小明又做了“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的实验。在用血球计数板(1 mm×1 mm方格)对某一稀释100倍的样品进行计数时,发现在一个小方格内(盖玻片下的培养液厚度为0.1 mm)酵母菌的平均数为5,据此估算10 mL培养液中有酵母菌________个。 解析 (1)分析题图:①表示迁入率或出生率,②表示出生率或迁入率,③表示迁出率或死亡率,④表示死亡率或迁出率,⑤表示年龄结构,⑥表示性别比例。(2)种群的“J”型曲线的数学模型为:Nt=N0λt,其中λ是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后与增长前的倍数,与增长率的关系是增长率=λ-1。(3)⑦表示标志重捕法,利用该方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若一部分被标记的田鼠被鼬捕食,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大。(4)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 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从而导致出生率降低,进而导致种群密度降低。(5)根据血球计数板的规格,总共400个小方格的计数室容纳培养液体积为1 mm×1 mm×0.1 mm=0.1 mm3=1×10-4 mL。而在稀释100倍的条件下,每个小方格内酵母菌平均为5个,则10 mL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400×5×100)÷(1×10-4)×10=2×1010个。 答案 (1)出生率或迁入率 (2)(λ-1)×100%(或λ-1) (3)偏大 (4)性别比例 (5)2×1010 14.(2019·广东省茂名市五大联盟)如图是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以及在a点之后的三条变化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对于呈“J”型增长的种群而言,其λ值(当年的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的倍数)的大小与种群密度________(填“有关”或“无关”)。 (2)a点之后,Ⅰ、Ⅱ和Ⅲ三条曲线对应环境的优越程度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做出该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AB段,不考虑迁入、迁出,种群的出生率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死亡率。 (4)捕捞经济性鱼类时,剩余量应在K/2左右,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对“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而言,其λ值不变,但种群密度在不断增大,所以二者没有直接关系。(2)结合前面的分析可知,图中Ⅰ 曲线是环境条件变得更好所致,Ⅱ曲线是环境条件变得更差所致,曲线Ⅲ是环境受到破坏种群无法适应而逐渐遭到淘汰所致,由此推断三条曲线所对应的环境条件的优越程度是依次减小,其判断的关键依据在K值的变化。(3)种群数量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若不考虑迁入率和迁出率,当种群处于图中AB段时,其种群数量不断减小,说明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4)捕捞经济性鱼类时,为了持续获得高产,则希望经济鱼类的增长速率始终维持在最大,即剩余量应在K/2左右,捕捞后鱼类恢复速度最快。 答案 (1)无关 (2)Ⅰ>Ⅱ>Ⅲ K值越大,说明环境越优越 (3)小于 (4)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恢复最快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