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人教版群落及其演替作业(山东)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21届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人教版群落及其演替作业(山东)

课时规范练30 群落及其演替 ‎                    ‎ 一、单项选择题 ‎1.(2019湖南株洲质检)某池塘中有三个优势种群,分别是鳙鱼、浮游动物A和浮游植物B。鳙鱼生活在中层,以浮游动物A和浮游植物B为食;浮游动物A以水表层浮游植物B为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鳙鱼的食物来源不同,鳙鱼所处的营养级不同 B.鳙鱼和浮游植物B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C.捕捞小型野杂鱼和适当地施肥,可以提高鳙鱼的产量 D.当池塘干涸后,有新的群落定居于此,该过程为初生演替 ‎2.(2019云南昆明摸底)为解决某市市民饮用水水源问题而建设的大房郢水库已经是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下列关于大房郢水库的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水库中所有的鲫鱼是一个种群,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B.水库中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不再发生变化 C.水库浅水区域和深水区域有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D.不同水层分布的动物不同,与群落中植物垂直结构造成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 ‎3.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中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演替 阶段 群落类型 植物种类数/种 草本植物 灌木 乔木 ‎1‎ 草丛 ‎34‎ ‎0‎ ‎0‎ ‎2‎ 针叶林 ‎52‎ ‎12‎ ‎1‎ ‎3‎ 针、阔叶混交林 ‎67‎ ‎24‎ ‎17‎ ‎4‎ 常绿阔叶林 ‎106‎ ‎31‎ ‎16‎ A.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次生演替 B.与针叶林相比,草丛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简单,丰富度低 C.该地能恢复到第4阶段说明人类活动未影响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D.常绿阔叶林得以恢复与土壤条件、植物的种子等的保留有关 ‎4.(2019山东德州期末)研究人员调查了A、B、C三个群落的植物物种丰富度,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三个群落具有相同的物种组成 B.A群落的植物物种丰富度最高 C.统计三个群落植物物种丰富度的方法是记名计算法 D.三个群落的植物都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 ‎5.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为了调查不同时间的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 B.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 D.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6.(2019四川成都月考)红圆蚧是一种柑橘害虫,甲小蜂能寄生于红圆蚧而抑制其爆发。某地区在引入乙小蜂的十年后,乙小蜂几乎在整个区域完全取代了甲小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乙小蜂与甲小蜂是竞争关系 B.乙小蜂能够摄取红圆蚧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C.乙小蜂可以改变红圆蚧和甲小蜂相互作用的结果 D.乙小蜂的引入使该群落的丰富度增加 二、不定项选择题 ‎7.科研人员对某地群落自然演替过程进行了数年追踪研究,结果如下图,A~I表示群落逐渐发展到稳定阶段的过程。下列对结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群落中自下而上的草本、灌木和乔木形成了植物的垂直结构 B.在A~I群落发育阶段中,植物丰富度的变化为先减少后增加 C.所调查的当地植被及其无机环境可以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D.群落植物丰富度越高,其所处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 ‎8.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对某地土壤动物丰富度进行研究时,绘制了如下图所示的结果。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该研究小组应在每一采样点进行分层定量采集 B.鞘翅目为该地区土壤动物的优势类群 C.土壤动物的丰富度与农药的使用有关 D.蔬菜地较适合土壤动物的生活 ‎9.某农田弃耕后发生了一系列的演替,演替过程中不同阶段优势植物和常见植物记录如下表。下列相关判断正确的是(  )‎ 弃耕时间/年 优势植物 其他常见植物 ‎0~1‎ 马唐草 ‎—‎ ‎1‎ 飞蓬草 豚草 ‎2‎ 紫菀 豚草 ‎3‎ 须芒草 ‎—‎ ‎5~10‎ 短叶松 火炬松 ‎50~150‎ 栎等硬木树 山核桃 A.在演替过程中不断形成新物种,并取代原有的物种 B.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的垂直结构变得复杂 C.群落演替使生态系统对光能的利用率提高 D.与草本植物阶段相比,木本植物阶段的演替比较缓慢 三、非选择题 ‎10.(2019河北衡水中学十模)近年来,蝗虫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等地爆发成灾,数千万亩(1亩≈666.7平方米)的天然草牧场遭受了蝗虫的蚕食,严重威胁当地的牧业生产。为此,当地科学工作者进行相关实验来研究内蒙古草原上四种主要蝗虫密度对牧草产量(牧草产量=牧草补偿量-蝗虫取食量)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                     ,根据实验结果可建立    模型。 ‎ ‎(2)通常采用    法调查狭翅雏蝗的种群密度,此方法的关键在于         。当狭翅雏蝗密度为5只/m2时,牧草产量增加,原因是 。 ‎ ‎(3)对该草原危害最大的蝗虫是          ,它与其他蝗虫的关系是    。         是区别不同草原群落的重要特征。 ‎ ‎11.(2019福建3月质检)治理沙漠要遵循自然规律,我国治理沙漠成就突出,被联合国誉为“全球治沙样本”。某沙地植被发生自然演替,大致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①流动沙地→②半流动沙地白沙蒿群落→③半固定沙地油蒿+白沙蒿群落→④固定沙地油蒿群落→⑤固定沙地油蒿+本氏针茅+苔藓群落→⑥地带性的本氏针茅草原→迅速沙化 ‎(1)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        。 ‎ ‎(2)白沙蒿是流动沙地上的“先锋”植物,能固定流沙改变环境,油蒿因此能够生长,并在竞争中处于优势。这说明生物与生物、               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 ‎(3)油蒿根系发达、抗风沙,本氏针茅根系浅、不抗风沙。据此判断,最好在沙地植被自然演替的第   阶段适度干预治理,防止迅速沙化。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          进行。 ‎ ‎12.近几十年,随着森林不断遭到砍伐,马鹿的栖息环境受到了很大的破坏。为了更好地保护马鹿,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马鹿的栖息环境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导致生活在该空间的马鹿的          降低,马鹿种群数量降低。同时生境破碎化会加快物种的灭绝,导致群落中的          降低。(注:生境是指生物生活的空间和全部生态因子的总和) ‎ ‎(2)科研人员在冬季调查得到不同类型的生境占森林总面积的比例(记为M)和马鹿在不同生境类型中的出现频率(记为N),结果如下图所示。‎ 由图可知,在    中没有观察到马鹿活动。结合M和N分析,马鹿冬季最喜欢的生境是       ,判断依据是                            。 ‎ 课时规范练30 群落及其演替 ‎1.D 鳙鱼以浮游动物A为食,可能处于第三营养级;鳙鱼以浮游植物B为食,则处于第二营养级,A项正确;鳙鱼分布在中层,浮游植物B生活在表层,这种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B项正确;捕捞小型野杂鱼,可使能量更多地流向鳙鱼,适当地施肥可使浮游植物B增多,从而提高鳙鱼的产量,C项正确;当池塘干涸后,有新的群落定居于此,该过程为次生演替,D项错误。‎ ‎2.B 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称为种群,故生活在水库中的全部鲫鱼为一个种群,鲫鱼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项正确;水库中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也会发生变化,B项错误;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水库浅水区域和深水区域生物分布不同,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C项正确;动物的垂直分层由植物的分层决定,因为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D项正确。‎ ‎3.C 过度砍伐的森林中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随着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结构变得更为复杂,物种的丰富度逐渐增大,因此,与针叶林相比,草丛中的动物分层现象简单,丰富度低;表中群落演替的情况并没有反映出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 ‎4.A 据图分析可知,三个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各不相同,因此它们的物种组成是不同的,A项错误;根据不同群落的柱状图的高度之和可知,A群落的植物物种丰富度最高,B项正确;统计三个群落植物物种丰富度的方法是记名计算法,C项正确;三个群落的植物都分了三层,都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D项正确。‎ ‎5.D 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作为对照实验,可用于调查不同时间的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对于无法知道名称、肉眼难以识辨的小动物,不可忽略不计,可用目测估计法,记录下它们的特征,保证实验结果可靠性;用带灯罩的热光源装置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利用了小动物的避光、避热、趋湿性;由于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不能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 ‎6.D 依题意“甲小蜂能寄生于红圆蚧而抑制其爆发”“引入乙小蜂的十年后,乙小蜂几乎在整个区域完全取代了甲小蜂”可知,乙小蜂也能够摄取红圆蚧的养分以维持生活,所以乙小蜂与甲小蜂是竞争关系,乙小蜂可以改变红圆蚧和甲小蜂相互作用的结果,A、B、‎ C三项正确;乙小蜂的引入,威胁到当地生物的多样性,可能使该群落的丰富度降低,D项错误。‎ ‎7.BCD 在A~I群落发育阶段中,植物丰富度的变化为先减少再增加,最后又减少,B项错误;生态系统是由群落及其生存的无机环境组成,C项错误;群落中物种丰富度越高,其所处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不只是植物,D项错误。‎ ‎8.D 通过坐标图可知,横坐标表示土壤的采集地点,纵坐标表示各种群中个体的数量。在3个取样点中,5年蔬菜地与10年蔬菜地两个取样地的物种都为5种,其中弹尾目都为优势种,但10年蔬菜地中动物的总数量远大于5年蔬菜地,而大田中物种只有3种,不太适宜土壤动物生活。上述取样过程中有数量的统计,应为等量取样,但并没有体现是否分层取样,在图示中也无法判定农药与物种丰富度的关系。‎ ‎9.BCD 在演替过程中是优势物种的取代,但并没有形成新的物种,A项错误;由题表可知,该演替过程为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群落的垂直结构越来越复杂,生态系统对光能的利用率提高,B、C两项正确;由题表可知,与草本植物阶段相比,木本植物阶段的演替需要的时间较长,比较缓慢,D项正确。‎ ‎10.答案:(1)蝗虫密度及蝗虫的种类 数学 (2)样方 随机取样 牧草补偿量大于蝗虫的取食量 (3)亚洲小车蝗 竞争 物种组成 解析:(1)分析题图可知,曲线纵轴表示牧草产量,横轴表示蝗虫密度,该曲线反映了牧草产量随蝗虫密度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实验的自变量是蝗虫密度及蝗虫的种类,因变量是牧草产量;该图是根据实验结果建立的数学模型。(2)狭翅雏蝗的活动能力较弱、活动范围较小,通常采用样方法调查狭翅雏蝗的种群密度,此方法的关键在于随机取样。狭翅雏蝗密度为5只/m2时,牧草产量增加,原因是在该密度条件下,牧草补偿量大于蝗虫的取食量。(3)由题图曲线可知,牧草随亚洲小车蝗种群密度增大而减小的幅度最大,因此对该草原危害最大的蝗虫是亚洲小车蝗;由于亚洲小车蝗与其他蝗虫都以牧草为食物来源,因此它们属于竞争关系;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11.答案:(1)物种组成 ‎(2)生物与无机环境 ‎(3)⑤ 速度和方向 解析:(1)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生物的种群消失了,就会有其他一些生物的种群来占据它们的空间,形成新的群落。题干给出该沙地群落演替不同阶段的种群变化,有利于归纳、抽象得到区别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 ‎(2)白沙蒿是“先锋”植物,表明其能较好适应流动沙地的环境,而油蒿等其他植物不适宜在流动沙地生长,说明环境影响生物;通过白沙蒿的固沙作用,改变沙地条件,改变后的环境适合更多植物生长,说明生物也能影响环境;油蒿在与白沙蒿的竞争中处于优势,也说明生物与生物之间会相互影响。因此,从共同进化角度分析,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不断进化和发展。‎ ‎(3)从题干信息可知,由于本氏针茅根系浅、不抗风沙,自然演替的⑥阶段“地带性的本氏针茅草原”易受环境影响而迅速沙化。油蒿根系发达,抗风沙,⑤阶段“固定沙地油蒿+本氏针茅+苔藓群落”与之前各阶段相比,物种多样性更丰富,更易维持油蒿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所以,最好在沙地植被自然演替的第⑤阶段适度干预治理,阻止群落向⑥阶段自然演替。以上说明,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12.答案:(1)环境容纳量 物种丰富度(或“生物多样性”)‎ ‎(2)农田 皆伐迹地 N与M的差值最大 解析:(1)森林采伐后,环境被破坏,马鹿种群的生存空间受到制约,导致该空间的环境容纳量降低,马鹿种群数量降低;同时生境破碎化会加快物种的灭绝,导致群落中的物种丰富度降低。‎ ‎(2)分析直方图可知:在农田中没有观察到马鹿活动。结合M和N分析,马鹿冬季最喜欢的生境是皆伐迹地,判断依据是N与M的差值最大。‎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