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学 ‎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据《齐鲁晚报》报道,山东省十几个市县的某种玉米患上了“粗缩病”,该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粗缩病”病毒引起的。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粗缩病”病毒无细胞结构 B. “粗缩病”病毒属于生命系统 C. 培养“粗缩病”病毒不能直接用普通培养基 D. “粗缩病”病毒能借助玉米细胞内的物质和结构进行繁殖 ‎【答案】B ‎【解析】1.病毒是由一个核酸分子(DNA或RNA)与蛋白质构的非细胞形态的靠寄生生活的生命体。 2.生物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单一核酸(DNA或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详解】A、病毒无细胞结构,A正确;‎ B、“粗缩病”病毒无细胞结构,不属于生命系统,B错误;‎ C、病毒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故培养“粗缩病”病毒不能用普通的培养基,C正确; D、病毒可寄生在活细胞内,“粗缩病”病毒能借助玉米细胞内的物质和结构进行繁殖,D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病毒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病毒的结构,明确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难度不大。‎ ‎2.下列关于黑藻和颤藻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黑藻和颤藻都有核糖体这种细胞器 B. 黑藻和颤藻有相似的细胞膜和细胞质 C. 黑藻和颤藻都能进行光合作用,都是自养生物 D. 颤藻的遗传物质是RNA,黑藻的遗传物质是DNA ‎【答案】D ‎【解析】黑藻属于真核生物,颤藻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 比较项目 原 核 细 胞 真 核 细 胞 大小 较小 较大 主要 区别 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 胞核,有拟核 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 细胞壁 有,主要成分是糖类 和蛋白质 ‎ 植物细胞有,主要成分是 纤维素和果胶;动物细胞 无;真菌细胞有,主要成 分为多糖 ‎ 生物膜系统 无生物膜系统 有生物膜系统 细胞质 有核糖体,无其他细 胞器 有核糖体和其他细胞器 ‎ DNA存 在形式 拟核中:大型环状、裸露 质粒中:小型环状、裸露 ‎ 细胞核中:和蛋白质形成 染色体 细胞质中:在线粒体、叶 绿体中裸露存在 增殖方式 二分裂 ‎ 无丝分裂、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 可遗传变 异方式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 染色体变异 ‎【详解】A、黑藻是真核细胞,细胞内含有各种细胞器,颤藻是原核细胞,细胞中含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故两者都有核糖体这种细胞器,A正确;‎ B、黑藻和颤藻都是细胞生物,它们有相似的细胞膜和细胞质,B正确;‎ C、黑藻和颤藻都能进行光合作用,都是自养生物,C正确;‎ D、颤藻是原核细胞,其遗传物质是DNA,黑藻的遗传物质也是DNA,D错误。‎ 故选D。‎ ‎3.生物学研究常用到光学显微镜,下列有关光学显微镜的描述,错误的是 A. 在视野中,观察到一只草履虫朝视野的左上角运动,其实际朝右下角运动 B. 转换为高倍镜时,为了避免高倍物镜压到玻片,需要先上升镜筒 C. 利用高倍镜观察物像时,必须先使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后,再换成高倍镜 D. 视野的亮度可通过反光镜和光圈来调节,有时让视野偏暗才有更清晰的物像 ‎【答案】B ‎【解析】显微镜成放大倒立的虚像,实物与像之间的关系是实物旋转180°就是像。如实物为字母“b”,则视野中观察到的为“q”。所以物像偏向哪个方向,则应向哪个方向移动(‎ 或同向移动)装片。如物像在偏左上方,则装片应向左上方移动。‎ ‎【详解】A、显微镜呈倒立的像,观察到草履虫在视野的左上角运动,实际朝右下角运动,A正确;‎ B、转换高倍镜时,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不能上升镜筒,B错误;‎ C、利用高倍镜观察物像时,必须先使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将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中间,再换成高倍镜,C正确 D、视野的亮度可通过反光镜和光圈来调节,当观察的装片材料颜色较浅时,需让视野偏暗才有更清晰的物像,D正确。‎ ‎【点睛】关注显微镜使用的“4”个易错点 ‎(1)必须先用低倍物镜观察,找到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然后再换用高倍物镜。‎ ‎(2)换用高倍物镜后,不能再转动粗准焦螺旋,只能用细准焦螺旋来调节。‎ ‎(3)换用高倍物镜后,若视野太暗,应先调节遮光器(换大光圈)或反光镜(用凹面反光镜)使视野明亮,再调节细准焦螺旋。‎ ‎(4)观察颜色深的材料,视野应适当调亮,反之则应适当调暗。‎ ‎4.下列有关蛋白质和核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内蛋白质水解时,通常需要另一种蛋白质的参与 B. α-鹅膏蕈碱是一种环状八肽,分子中含有7个肽键 C. 一般情况下DNA是双链结构有氢键,RNA是单链结构没有氢键 D. 蛋白质变性是由肽键的断裂造成的,变性后蛋白质功能发生改变 ‎【答案】A ‎【解析】1.环状肽链中所含肽键数=氨基酸数。 2.(2)tRNA:转运RNA;功能:mRNA上碱基序列(即遗传密码子)的识别者和氨基酸的转运者; 3.高温使蛋白质变性,破坏了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详解】A、细胞内蛋白质水解时,通常需要蛋白酶水解,蛋白酶的化学本质也是蛋白质,A正确;‎ B、环状八肽氨基酸首尾相接,分子中含有8个肽键,B错误; C、RNA中的tRNA存在局部双链结构,有氢键,C错误;‎ D、蛋白质变性是由空间结构被破坏造成的,D错误。故选A。‎ ‎5.下列有关生物大分子基本骨架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碳是最基本的元素,是生命的核心元素 B. 生物大分子就是由许多单体连接而成的多聚体 C. 单体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 D. 多糖、蛋白质、核酸和脂肪都是多聚体 ‎【答案】D ‎【解析】1.生物大分子包括蛋白质、核酸、多糖。 2.核酸是由核苷酸聚合形成的多聚体,蛋白质是由氨基酸聚合形成的多聚体,多糖是由葡萄糖聚合形成的多聚体。‎ ‎【详解】A、碳是最基本的元素,生物大分子均以碳链为骨架,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A正确; B、生物大分子就是由许多单体连接而成的多聚体,B正确; C、单体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C正确; D、多糖、蛋白质、核酸都是多聚体,脂肪不属于多聚体,D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生物大分子的有关知识,要求学生识记生物大分子的概念、种类以及骨架,明确脂肪不属于生物大分子。‎ ‎6.下列有关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血红蛋白含有微量元素,属于胞外蛋白 B. 可用碘液检测蔗糖和淀粉是否水解 C. 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可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D. 烟草和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组成元素不同 ‎【答案】C ‎【解析】糖类元素组成是C、H、O,蛋白质的元素组成是C、H、O、N等,不同类的脂质的元素组成不同,脂肪和固醇的元素组成是C、H、O,磷脂的元素组成是C、H、O、N、P,核酸的元素组成是C、H、O、N、P。‎ ‎【详解】A、血红蛋白是含铁的蛋白质,是由C、H、O、N、Fe等元素组成的,Fe属于微量元素,血红蛋白属于胞内蛋白,A错误;‎ B、不宜用碘液对实验结果进行检测,因为用碘液进行检测时,实验结果均相同,不能说明蔗糖是否被水解,B错误; C、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利用的是放射性的同位素标记氨基酸,追踪其转移路径来确定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涉及到了哪些细胞器和细胞结构,C正确; D、烟草的遗传物质是DNA,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DNA和RNA的元素组成相同,D错误。故选C。‎ ‎7.在人口腔上皮细胞为实验材料“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中。正确的操作步骤是( )‎ A. 水解→制片→冲洗→染色→观察 B. 制片→水解→染色→冲洗→观察 C. 制片→染色→冲洗→水解→观察 D. 制片→水解→冲洗→染色→观察 ‎【答案】D ‎【解析】考点是观察DNA和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熟悉本实验的流程和原理就能正确解答。‎ ‎【详解】该实验的操作步骤中应先取口腔上皮细胞进行制片,然后水解、冲洗涂片、染色,最后观察。其中制片时要用0.9%的氯化钠溶液保持细胞的生活状态;水解时用8%的盐酸,盐酸有助于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有助于染色质上的DNA与蛋白质分离,使DNA易于与染色剂结合。所以选D。‎ ‎8.如图是油菜种子发育和萌发过程中,糖类和脂肪的变化曲线。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种子发育过程中,脂肪逐渐增多,说明种子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增加 B. 种子发育过程中,可溶性糖大量转变为脂肪,种子中的氧元素含量随之减少 C. 与富含淀粉的小麦种子相比,油菜种子萌发时,消耗的氧更多,播种时应适当浅播 D. 质量相等的可溶性糖和脂肪,所贮存的能量脂肪多于可溶性糖,这是因为与糖相比,脂肪中H的含量高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植物不同的生长期,其物质变化有所不同。油菜在开花后会结种子,此后会将植物合成的有机物储存在种子中,因此种子中脂肪和淀粉的含量均增加。而在种子萌发过程中,需要利用种子的有机物提供能量,因此脂肪和淀粉均要水解成小分子物质。‎ ‎【详解】A、看图可知:种子在发育过程中,脂肪逐渐增多,储存能量,说明种子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减少,A错误;‎ B、据图甲分析,种子发育过程中,在可溶性糖转变为脂肪过程中,脂肪中的碳氢比例高,氧比例少,B正确;‎ C、与富含淀粉的小麦种子相比,油菜种子中脂肪含量多,C、H元素比例高,萌发时消耗的氧更多,播种时应适当浅播,C正确;‎ D、由于脂肪中的碳氢比例高于糖类,所以干重相等的可溶性糖和脂肪,贮存的能量脂肪多于糖,D正确。故选A。‎ ‎9.蛋白水解酶分内切酶和外切酶2种,外切酶专门作用于肽链末端的肽键,内切酶则作用于肽链内部特定区域,若蛋白酶1作用于苯丙氨酸(C9H11NO2)两侧的肽键,蛋白酶2作用于赖氨酸(C6H141N2O2)氨基端的肽键。某四十九肽经酶1和酶2作用后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若用蛋白外切酶处理该多肽,会得到49个氨基酸 B. 短肽A、B、C比四十九肽的氧原子数少1个 C. 该四十九肽第49位是赖氨酸,第32位是苯丙氨酸 D. 该四十九肽经酶1酶2作用分别需要消耗3个H2O和2个H2O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蛋白酶1作用于苯丙氨酸(C9H11NO2)两侧的肽键后,形成的短肽A、B、C中,肽键减少了5个,苯丙氨酸减少了3个,多了2个羧基,所以短肽A、B、C比四十九肽的氧原子数少1个,N原子数减少3个;蛋白酶2作用于赖氨酸(C6H14N2O2)氨基端的肽键,所以形成的短肽D、E中,肽键减少了3个,赖氨酸为位点22、23、49。‎ ‎【详解】A、外切酶专门作用于肽链末端的肽键,因此若用蛋白外切酶处理该多肽,会得到49个氨基酸,A正确;‎ 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蛋白酶1作用于苯丙氨酸(C9H11NO2)两侧的肽键后,形成的短肽A、B、C中,肽键减少了5个,苯丙氨酸减少了3个,多了2个羧基,所以短肽A、B、C比四十九肽的氧原子数少1个,B正确;‎ C、该四十九肽第49位是赖氨酸,第32位是苯丙氨酸,C正确;‎ D、该四十九肽经酶1酶2作用分别需要消耗5个H2O和3个H2O,D错误。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目中两种酶的作用位点,确定四十九肽中,位点17、31和32是苯丙氨酸,位点22、23、49是赖氨酸。‎ ‎10.下列与细胞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光镜下观察真核细胞,可以看到细胞核的核膜、核仁 B. 运用差速离心法分离各种细胞器时必须先将细胞膜破坏 C. 肌细胞内的肌质体是由大量变形的线粒体组成,与肌细胞能量供应有关 D. 水、O2、CO2、甘油、乙醇、苯均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细胞 ‎【答案】A ‎【解析】1.肌质体是由大量变形的线粒体组成的,而线粒体的作用是提供能量。‎ ‎2.根据渗透原理,破坏动物细胞膜的最简便方法是吸水胀破。‎ ‎【详解】A、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真核细胞,不经染色看到细胞核的结构有核膜、核仁,分裂期的真核细胞也看不到核膜、核仁,A错误;‎ B ‎、用差速离心法分离各种细胞结构时,也需要首先将细胞膜破坏。以上两项实验中破坏细胞膜最常用、最简便的方法是将动物细胞置于蒸馏水中,使细胞吸水胀破,B正确; C、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肌肉细胞的作用,需要大量的能量,说明肌质体的作用也就是为肌肉细胞的提供能量,C正确; D、水、O2、CO2、甘油、乙醇、苯均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细胞,不需要载体和能量,D正确。故选A。‎ ‎11.下列关于细胞间信息交流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相邻的细胞之间可形成通道,信息分子通过通道进入另一细胞 B. 两个细胞不可通过接触传递信息 C. 激素可通过血液运输,与靶细胞膜表面受体结合传递信息 D. 细胞间的信息传递不一定要通过细胞膜上的受体进行 ‎【答案】B ‎【解析】考点是细胞间的信息交流,考查通过比较和归纳总结,理解和掌握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多种模式之间的联系。‎ ‎【详解】相邻的细胞之间可形成通道,信息分子通过通道进入另一细胞,如植物的胞间连丝,A正确. 相邻的两个细胞可通过接触传递信息,如精子和卵细胞结合,B错误。‎ 激素可通过血液运输,与靶细胞膜表面受体结合传递信息,C正确。‎ 有些信息分子的受体不是在细胞膜上,而使在细胞内,如雄性激素的受体,D正确。‎ ‎【点睛】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重要关系:信息分子要么由细胞膜分泌出来,要么位于细胞膜上;受体有的在细胞膜上,在细胞内时,信息分子则需要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12.蒸馏水、生理盐水和酒精是高中生物实验中常用三种试剂,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制取细胞膜的实验中,蒸馏水的作用是使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吸水膨胀并最终破裂 B.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用蒸馏水冲洗涂片的目的是冲洗掉8%的盐酸 C. 检测生物组织中脂肪实验中,可以用生理盐水洗去表面苏丹Ⅲ D. 高倍镜观察线粒体的实验中,用生理盐水配置健那绿溶液 ‎【答案】C ‎【解析】A、“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实验中,蒸馏水的作用是使红细胞吸水膨胀并最终胀破,A正确;‎ B、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用蒸馏水冲洗涂片的目的是冲洗掉8%的盐酸,B正确;‎ C、“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实验中,可以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去浮色,C错误;‎ D、高倍镜观察线粒体的实验中,用生理盐水配制健那绿溶液,以保证细胞的活性,D正确.‎ ‎13.如图为化学渗透学说解释线粒体内膜上ATP形成的机理:线粒体内膜上通过呼吸链进行电子传递使NADH脱下H+进入到内膜外的腔中,造成内膜内外的质子浓度差,然后质子顺梯度从膜间隙经内膜上的通道(ATP合成酶)返回到线粒体基质中,在ATP酶的作用下,所释放的能量使ADP与磷酸结合生成了ATP,该学说中的H+从膜间隙进入到线粒体基质的跨膜运输方式为( )‎ A. 自由扩散 B. 协助扩散 ‎ C. 主动运输 D. 渗透作用 ‎【答案】B ‎【解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三种形式。‎ 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 主动运输 运输方向 顺浓度梯度 高浓度→低浓度 顺浓度梯度 高浓度→低浓度 逆浓度梯度 低浓度→高浓度 载体 不需要 需要 需要 能量 不消耗 不消耗 消耗 举例 O2、CO2、H2O、N2 甘油、乙醇、苯、尿素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Na+、K+、Ca2+等离子; 小肠吸收葡萄糖、氨基酸 ‎【详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质子顺梯度从膜间隙经内膜上的通道(ATP合成酶)返回到线粒体基质中,说明需要载体协助,但不消耗能量。因此H+从膜间隙进入到线粒体基质的跨膜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B正确。故选B。‎ ‎14.酶和ATP在生命活动中至关重要,以下关于酶和ATP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酶都是由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 B. ADP合成ATP时,只有在远离A的第三个髙能磷酸键内储存能量 C. 主动运输过程中ADP的含量会明显增加 D. 酶在合成时需要ATP,ATP在水解和合成时也需要酶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ATP和酶,考查对酶的本质、ATP 结构与转化的理解。解答此题,可根据酶的化学本质推断其基本组成单位,根据ATP的结构判断其含有较多能量的原因,根据ATP与ADP的转化机制理解其含量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因。‎ ‎【详解】A、少部分酶的化学本质是RNA,其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A错误;‎ B、ADP合成ATP时,ATP分子中具有两个高能磷酸键,均可以储存较多的能量,B错误;‎ C、细胞内ATP在酶的催化下,可以快速的合成与分解,维持ATP含量的相对稳定,主动运输过程中ADP的含量不会明显增加,C错误;‎ D、酶是一种较大的有机分子,合成时需要ATP,ATP的水解和合成是一种生化反应,需要酶的催化,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易错选B项,错因在于受B项前半部分干扰,没有注意后半句中的“第三个”。‎ ‎15.关于细胞核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核膜为双层膜,外膜的外表面附着有核糖体 B. ATP、酶、核苷酸等可以从细胞质进入细胞核 C. 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D. 核孔是包括DNA在内的大分子物质任意通过的通道 ‎【答案】D ‎【解析】细胞核包括核膜(将细胞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染色质(DNA和蛋白质)、核仁(与某种RNA(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核孔(核膜上的核孔的功能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功能:细胞核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 ‎【详解】A、核膜为双层膜,外膜的外表面附着有核糖体,A正确;‎ B、细胞核DNA转录出RNA的转录过程,需要细胞质提供能量(ATP)、原料(核糖核苷酸)和酶,ATP在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中形成,酶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合成,所以完成过程细胞核DNA转录出RNA的转录需要ATP、核糖核苷酸和酶等物质要从细胞质进入细胞核,B正确;‎ C、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C正确;‎ D、核DNA不能通过核孔出细胞核,D错误。故选D。‎ ‎16.下列有关实验变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温度是自变量,酶的活性是因变量 B. 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中,温度、过氧化氢的浓度等是无关变量 C. 在探究氯化钠浓度对人的红细胞形态变化影响的实验中,红细胞形态变化是因变量 D. 在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中,不同浓度的外界溶液是自变量 ‎【答案】B ‎【解析】自变量:在一组变量中,能够影响其他变量发生变化,而又不受其他变量影响的变量。‎ 因变量:依赖于其他变量,而又不能影响其他变量的变量。‎ 无关变量,也称控制变量,指与自变量同时影响因变量的变化、但与研究目的无关的变量。‎ ‎【详解】A、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温度是自变量,酶活性是因变量,A正确;‎ B、“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中有一组试管放在90℃左右的水浴中加热,表示一种处理方案,故温度不是无关变量,B错误;‎ C、在探究氯化钠浓度对人的红细胞形态变化影响的实验中,氯化钠浓度是自变量,人的红细胞形态变化是因变量,C正确;‎ D、在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中,不同浓度的外界溶液是自变量,D正确。‎ 故选B。‎ ‎17.流感病毒的结构包括包膜、基质蛋白以及核心。包膜是磷脂双分子层,其中有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前者可协助病毒导入宿主细胞后者能使病毒从宿主细胞中释放;核心包含单链RNA以及复制RNA所必需的酶。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病毒RNA复制的互补链能信息传递但不是该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 B. 流感病毒和宿主可通过血凝素进行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 C. 流感病毒遗传物质复制和蛋白质合成所需的酶不都来自宿主细胞 D. 医学上“阻断神经氨酸酶的活性”可用于研制抗流感的新药 ‎【答案】B ‎【解析】1.病毒无细胞结构,营寄生生活,寄生在活细胞中,完成自身遗传物质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2.流感病毒颗粒外表面由两型表面糖蛋白覆盖,一型为血细胞凝集素(即H),一型为神经氨酸酶(即N);前者可协助病毒导入宿主细胞,后者能使病毒从宿主细胞中释放。根据分析作答。‎ ‎【详解】A、根据题意可知,流感病毒RNA复制的互补链能信息传递但不是该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A正确; B、流感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进行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B错误; C、流感病毒遗传物质复制和蛋白质合成所需的酶不都来自宿主细胞,C正确; D、神经氨酸酶能使病毒从宿主细胞中释放,因此阻断神经氨酸酶的活性可用于研制抗流感的新药,D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病毒、蛋白质的合成等多方面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合理的分析并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18.下列关于染色体和染色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染色质主要由蛋白质和DNA组成 B. 染色质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C. 念珠藻细胞在进行分裂时能形成染色体 D. 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一种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状态 ‎【答案】C ‎【解析】细胞核中有DNA和蛋白质紧密结合成的染色质。染色质是极细的丝状物,存在于细胞分裂间期,在细胞分裂期,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呈圆柱状或杆状,这时叫染色体。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 ‎【详解】A、染色质主要由蛋白质和DNA组成,A正确;‎ B、染色质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B正确;‎ C、念珠藻细胞是原核细胞,无染色体,C错误;‎ D、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不同形态,D正确。故选C。‎ ‎19.下列有关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均可以合成部分蛋白质 B. 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双层膜结构,且它们增加膜面积的方式相同 C. 线粒体和叶绿体内的化学成分完全相同,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D. 没有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生物就不能进行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 ‎【答案】A ‎【解析】线粒体和叶绿体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异同点: 1.结构上不同之处:线粒体形状是短棒状,圆球形;分布在动植物细胞中;内膜向内折叠形成脊,脊上有基粒;基质中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叶绿体形状是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主要分布在植物的叶肉细胞里以及幼嫩茎秆的表皮细胞内;内膜光滑无折叠,基粒是由类囊体垛叠而成;基质中含有大量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 2.结构上相同之处:都是双层膜结构,基质中都有基粒和酶,都含有少量的DNA和RNA。 3.功能上不同之处: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动力车间”;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 ‎4.功能上相同之处:都需要水作为生理功能的原料,都能产生ATP,都是半自主性细胞器。‎ ‎【详解】A、叶绿体和线粒体都含有少量的DNA,是可以半自主复制的细胞器,其内的遗传信息可以通过转录和翻译表达出部分蛋白质,A正确;‎ B、线粒体是通过内膜向内凹陷形成嵴增大膜面积,叶绿体通过类囊体堆叠形成基粒增大膜面积,B错误; C、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能量的转换器,但是二者的功能不同,组成成分不完全相同,C错误; D、某些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和叶绿体也可以进行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如蓝藻,D错误。 故选A。‎ ‎【点睛】对于线粒体和叶绿体、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20.为研究酶的特性,进行了实验,基本过程如下表所示:‎ 步骤 基本过程 试管A 试管B ‎1‎ 加入2%过氧化氢溶液 ‎3mL ‎3mL ‎2‎ 加入马铃薯匀浆 少许 ‎-‎ ‎3‎ 加入二氧化锰 ‎-‎ 少许 ‎4‎ 检测 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实验的可变因素是催化剂的种类 B. 可用产生气泡的速率作检测指标 C. 该实验能说明酶的作用具有高效性 D. 不能用鸡肝匀浆代替马铃薯匀浆进行实验 ‎【答案】D ‎【解析】根据表格分析,该实验是通过与二氧化锰比较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以探究酶的高效性。试管A与试管B为平行对照实验组。‎ ‎【详解】实验中的可改变的自变量为催化剂的种类,A选项正确;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水和氧气,故可以通过产生气泡的速率作为判断反应速率的指标,B选项正确;该实验通过比较酶的催化速率和二氧化锰的催化速率来验证酶的高效性,C选项正确;鸡肝匀浆和马铃薯匀浆中均含有过氧化氢酶,均可用作过氧化氢酶的性质的探究实验,D选项错误。故错误的选项选择D。‎ ‎21.下列有关生物膜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中高尔基体形成的囊泡都通过胞吐分泌到细胞外 B. 健那绿染色后可看到线粒体内膜向内腔折叠形成的崤 C. 溶酶体膜使水解反应局限在一定部位,溶酶体正常情况下不破坏任何细胞结构 D. 用台盼蓝溶液来鉴别细胞的死活,利用的是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 ‎【答案】D ‎【解析】溶酶体属于生物膜系统,在消化细胞内的物质时要吞噬这些物质,形成具有消化作用的小泡,所以溶酶体执行功能时要发生膜成分的更新;溶酶体能够分解很多种物质以及衰老、损伤的细胞器,清除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被比喻为细胞内的“酶仓库”和“消化车间”;生物膜的功能特性是具有选择透过性,且生物膜具有生物活性,当生物膜失去活性后选择透过性功能丧失,变成全透性;据此答题。‎ ‎【详解】细胞需要外排的大分子,在细胞内由高尔基体形成囊泡,囊泡移动到细胞膜处,与细胞膜结合,将大分子排出细胞,而不是将囊泡胞吐到细胞外,A错误;健那绿染色后可看到线粒体,但观察不到内膜向内腔折叠形成的崤,B错误;溶酶体是“消化车间”,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并非不破坏任何细胞结构,C错误;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与生物活性,台盼蓝是活细胞不选择吸收的物质,因此活细胞不会被台盼蓝染色,当细胞死亡后,生物膜会变成全透性,因此台盼蓝进入细胞,细胞被染成蓝色,D正确。‎ ‎22.如图中野生型是分泌正常的酵母菌,甲、乙型突变体是部分细胞器膜结构异常、分泌过程出现障碍的酵母菌,另有丙型突变体是线粒体缺陷型酵母菌。图中分泌蛋白需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成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野生型酵母菌的分泌蛋白由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 B. 甲型突变体在内质网中积累大量具有活性的蛋白质 C. 乙型突变体的高尔基体因功能障碍导致其膜面积异常增大 D. 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都需要消耗能量 ‎【答案】B ‎【解析】分析题图:甲型突变体蛋白质进入内质网但不能形成囊泡,所以是内质网结构不正常导致分泌过程出现障碍。乙型突变体蛋白质进入了高尔基体,说明内质网是正常的,所以是高尔基体结构不正常导致分泌过程出现障碍。‎ ‎【详解】A、野生型酵母菌的分泌蛋白由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游离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合成内在蛋白,A正确;‎ B、根据题干中“分泌蛋白需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成熟”,在内质网中积累大量的蛋白质不具有活性,B错误; C、乙型突变体的高尔基体因功能障碍,不能形成囊泡运输到细胞膜,则导致高尔基体膜面积异常增大,C正确;‎ D、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都需要消耗能量ATP,有线粒体的细胞主要由线粒体提供,丙型突变体是线粒体缺陷型酵母菌,无线粒体,则由细胞无氧呼吸提供,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研究分泌蛋白的分泌示意图,考查生物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掌握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23.‎ 将一萝卜去皮后切成大小相同的数个小条,测定长度后随机分成数量相等的几组,然后放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进行实验,一定时间后取出,再次测定每组萝卜条的长度并取平均值,得到关系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a浓度之前蔗糖进入了细胞 B. a浓度之后原生质层紧贴细胞壁 C. a浓度时,细胞内的蔗糖浓度与外界蔗糖溶液相等 D. 图中萝卜条长度的变化说明细胞壁具有一定的伸缩性 ‎【答案】D ‎【解析】蔗糖属于二糖,由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其不能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A错误;a浓度之后,萝卜条的体积变小,说明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即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B错误;a浓度时,细胞液浓度与外界蔗糖溶液浓度相等,C错误;除a浓度外,每一浓度下萝卜条长度均有一定变化,说明细胞壁具有一定的伸缩性,D正确。‎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渗透失水和吸水的相关知识。据图分析,当蔗糖溶液的浓度为a时,与细胞液浓度相等,萝卜条细胞内外水分子进出速率相等,萝卜条长度与初始长度相等;当蔗糖溶液浓度小于a时,细胞吸水,萝卜条的体积增加;当蔗糖溶液的浓度大于a时,细胞失水,萝卜条的体积变小。‎ ‎24.下列有关ATP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ATP的结构简式为A~P~P~P B. ATP转变为ADP需要Pi、酶、能量和腺苷 C. ATP在细胞中含量很多,从而保证了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持续供应 D. ATP可以直接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答案】D ‎【解析】ATP是一种含有高能磷酸键的有机化合物,是生命活动能量的直接来源。ATP 的结构简式是 A-P~P~P,其中 A 代表腺苷,T 是三的意思,P 代表磷酸基团。ATP(三磷酸腺苷)和ADP(二磷酸腺苷)是两种不同的物质,ATP与ADP之间的相互转化不是一种可逆反应,生物体内的ATP含量很少,但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很快,因此可以保证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持续供应。‎ ‎【详解】由于ATP分子中只含有两个高能磷酸键,所以ATP结构简式为A-P~P~P,A错误;ATP水解转变为ADP和Pi,只需酶的催化即可进行,B错误;生物体内的ATP 含量很少,但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很快,从而保证了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持续供应,C错误;ATP水解后,可以直接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D正确。‎ ‎【点睛】易错选项A,忽视ATP的结构组成。‎ ‎25.向装有5mL体积分数为3%H2O2溶液的密闭容器中,加入2滴新鲜肝脏研磨液,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容器中O2浓度,得到如图中曲线a(实线)所示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曲线a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H2O2分解速率呈现由快转慢直到停止的特点 B. 在t1时,向容器中再加入2滴新鲜肝脏研磨液,可以得到曲线b所示结果 C. 在t1时,向容器中再加入2滴质量分数为3.5%FeCl3溶液,可以得到曲线c所示结果 D. 在t2时,向容器中再加入5mL3%H2O2溶液,可以得到曲线d所示结果 ‎【答案】C ‎【解析】据图分析,曲线a中随着时间的推移,H2O2分解速率呈现由快转慢直到停止的特点,A正确;在t1时,向容器中再加入肝脏研磨液,增加了酶的数量,所以增加了反应速率,但没有改变反应底物的量,最终生成的O2浓度不变,得到曲线b所示结果,B正确;在t1时,由于没加油高效性,所以向容器中再加入FeCl3溶液几乎不改变反应速率,同时也没有改变反应底物的量,最终生成的O2浓度不变,所以反应曲线几乎不变,不可能得到曲线c所示结果,C错误;在t2时,向容器中再加入H2O2溶液,增加了反应底物的量,导致最终生成的O2浓度增加,得到曲线d所示结果,D正确。‎ ‎【点睛】本题以曲线图的形式考查酶的作用特点:高效性,且只改变反应速率,不改变反应的平衡点,解题的关键是以a曲线为对照,分情况分析答题。‎ 二、非选择题 ‎26.为探究玉米籽粒发芽过程中一些有机物含量的变化,研究小组利用下列供选材料用具进行了实验。材料用具:玉米籽粒;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碘液,缓冲液,淀粉,淀粉酶等;研钵,水浴锅,天平,试管,滴管,量筒,容量瓶,显微镜,玻片,酒精灯等。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检测玉米籽粒发芽过程中蛋白质(肽类)含量变化,在不同发芽阶段玉米提取液中,分别加入__________试剂,比较颜色变化。该实验需要选用的器具有__________(填序号)。‎ ‎①试管 ②滴管 ③量筒 ④酒精灯 ⑤显微镜 ‎(2)为了检测玉米籽粒发芽过程中淀粉含量变化,将不同发芽阶段的玉米籽粒纵切,滴加__________‎ ‎,进行观察。结果显示,胚乳呈蓝色块状,且随着发芽时间的延长,蓝色块状物变小。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 ‎(3)为了验证上述蓝色块状物变小是淀粉酶作用的结果,设计了如下实验:在1~4号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应的提取液和溶液(如下图所示),40℃温育30 min后,分别加入斐林试剂并60℃水浴加热,观察试管内颜色变化。‎ 请继续以下分析:‎ ‎①设置试管1作为对照,其主要目的是_________。‎ ‎②试管2中应加入的X是__________的提取液。‎ ‎③预测试管3中的颜色变化是_________。若试管4未出现预期结果(其他试管中结果符合预期),则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 ‎【答案】 双缩脲 ①②③ 碘液 玉米发芽过程中胚乳的淀粉逐渐减少 排除用于实验的淀粉溶液中含有还原性糖 发芽前玉米 蓝色→砖红色 淀粉酶已失活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玉米籽粒萌发过程中蛋白质、淀粉等化合物的含量变化,蛋白质和多肽可以用双缩脲试剂进行检测,产生紫色反应,而氨基酸不能产生紫色反应;淀粉可以用碘液检测产生蓝色,淀粉水解产生的麦芽糖、葡萄糖属于还原糖,可以用斐林试剂检测,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检测蛋白质或多肽应该用双缩脲试剂;该实验需要用量筒量一定量的蛋白质溶液、双缩脲试剂A液,需要用滴管滴加双缩脲试剂B液,但是该实验不需要加热,也不需要显微镜观察,故选①②③。‎ ‎(2)检测淀粉应该用碘液;胚乳呈现蓝色块状,说明胚乳含有大量的淀粉,而随着时间的延长,蓝色块状变小了,说明玉米发芽的过程中胚乳的淀粉逐渐减少了。‎ ‎(3)①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上述蓝色块状物变小是淀粉酶的作用,在淀粉酶的作用下淀粉水解产生了还原糖,还原糖用斐林试剂检测会出现砖红色沉淀。1号试管加的是缓冲液和淀粉,作为对照试验,其可以排除用于实验的淀粉溶液中含有还原糖。‎ ‎②根据单一变量原则,1号试管加的是缓冲液作为对照,3号、4号实验组分别加了发芽玉米提取液、淀粉酶溶液,则2号试管加的X溶液应该是发芽前玉米提取液。‎ ‎③3号试管发芽玉米提取液中含有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产生了还原糖,因此其颜色由蓝色变成了砖红色;如4号试管的颜色没有从蓝色变成砖红色,可能是因为淀粉酶已失活,不能催化淀粉水解。‎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细胞中不同的化合物的鉴定原理、所需试剂及其产生的颜色反应,能够根据单一变量原则、对照性原则等设计关于酶的验证实验,并能够根据产生的颜色变化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27.如图表示玉米叶肉细胞和小肠上皮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小肠上皮细胞的微绒毛是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和细胞质向外伸出的细小的指状突起,其功能是___________。该细胞中线粒体数量较多,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小肠上皮细胞相比,玉米叶肉细胞特有的细胞结构是___________(填序号),低等植物含有而玉米叶肉细胞不含有的细胞器是[ ]___________。‎ ‎(3)将玉米种子浸泡15h,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煮熟。分别将两组的玉米种子从中央切开,并用稀释红墨水染色,预期两组玉米胚细胞的着色情况是___________,该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____。‎ ‎【答案】增大细胞膜面积,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可为细胞吸收营养物质提供能量 ⑥⑧⑩ [⑫]中心体 煮熟的一组胚细胞着色深,另一组胚细胞着色浅 活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解析】分析题图:①为细胞膜,②为核糖体,③为内质网,④为细胞核,⑤为线粒体,⑥为液泡,⑦为高尔基体,⑧为叶绿体,⑨为细胞质基质,⑩为细胞壁,⑪为细胞核,⑫为中心体,⑬为细胞膜。‎ ‎【详解】(1)小肠上皮细胞的微绒毛是细胞游离面的胞膜和胞质向外伸出的细小的指状突起,其功能是能增大细胞膜面积,有利于物质吸收。该细胞中线粒体数量较多,原因是细胞吸收某些营养物质消耗较多的能量,而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2)与小肠上皮细胞相比,玉米叶肉细胞特有的细胞结构是⑥液泡、⑧叶绿体和⑩细胞壁;中心体分布在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低等植物含有而玉米叶肉细胞不含有的细胞器是[⑫]中心体。‎ ‎(3)由于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因此煮熟的一组胚体细胞死亡无活性着色深,另一组胚体细胞有活性着色浅,说明活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重点考查细胞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8.下图为哺乳动物细胞膜结构及功能的示意图(图中膜两侧黑点的密集程度代表对应物质的相对浓度),请据图作答:‎ ‎(1)研究发现,采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更易获得纯净的细胞膜,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示中,“信息分子”与“受体”的结合表明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的功能。‎ ‎(3)根据能量来源的不同,可将动物细胞膜上的主动运输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上图中K+进入细胞属于原发性主动转运,共所需要的能量直接来源于___________;葡萄糖进入细胞属于继发性主动转运,这种方式中驱动葡萄糖进入细胞所需要的能量直接来源于___________。与协助扩散相比较,主动运输具有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除细胞膜外的其他膜结构 信息交流 ATP(ATP的水解) 膜两侧Na+浓度梯度 逆浓度梯度运输,需要消耗能量 ‎【解析】1.根据能量来源不同,可将动物细胞膜上的主动运输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原发性主动转运直接利用ATP为载体蛋白提供能量,继发性主动转运的能量来源于某种离子的跨膜浓度梯度。图中葡萄糖的跨膜运输需要的能量来源于钠离子的跨膜浓度梯度,因此属于继发性主动转运。图中钠离子的跨膜运输需要的能量来源于ATP,因此属于原发性主动转运。 2.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更易获得纯净的细胞膜,其原因是细胞中无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膜,吸水涨破得到的细胞膜较纯净。‎ ‎【详解】(1)由于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除细胞膜外的其他膜结构,容易得到纯净的细胞膜,所以常采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作为获取细胞膜的材料。‎ ‎(2)图示中,“信息分子”与“受体”的结合表明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 ‎(3)分析题图可知,K+进入细胞属于原发性主动转运,其所需要的能量直接来源于ATP(ATP的水解);葡萄糖进入细胞属于继发性主动转运,这种方式中驱动葡萄糖进入细胞所需要的能量直接来源于膜两侧Na+浓度梯度。与协助扩散相比较,主动运输具有的特点是般为逆浓度梯度运输,且需要细胞代谢释放的能量。‎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获取细胞膜方法、细胞膜的功能,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综合理解与应用是解题的关键,本题重点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图文转换能力。‎ ‎29.丝状温度敏感蛋白(FtsZ)是细菌中一种含量丰富且结构稳定的蛋白质,几乎存在于所有病原细菌中。FtsZ也是一种GTP酶,有一个GTP(三磷酸鸟苷)的结合位点,在GTP 存在的条件下,可以在分裂细菌中间部位聚集成Z环,Z环不断收缩,引导细菌的细胞分裂。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GTP的分子结构类似于ATP,含有___________个高能磷酸键,也是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 ‎(2)下图1表示利用荧光散射法测定FtsZ蛋白在体外的聚集程度。当加入___________时,FtsZ蛋白迅速聚集,由此可见,FtsZ在体外依然具备__________功能。由于BSA不会在GTP的诱导下发生聚合反应,故实验选其作为___________。‎ ‎(3)下面两组实验研究温度对FtsZ酶活性的影响。‎ 实验一:将FtsZ蛋白分别置于25℃、30℃、37℃、45℃、50℃、55℃,同时加入等量GTP混匀反应30min,测定酶的活性,结果见图2‎ 实验二:将FtsZ蛋白分别置于25℃、30℃、37℃45℃、50℃、55℃保温2h,然后加入等量GTP混匀,置于37℃反应30min,测定酶的活性,结果见图3。‎ ‎①37℃不一定是FtsZ酶的最适温度,请你设计实验确定其最适温度,实验思路是:______________。‎ ‎②实验一、实验二处理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③实验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当温度高于45℃时,酶的活性迅速丧失,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 GTP 催化 对照 在30~45℃温度范围设置较小的温度梯度;重复实验一;酶活性最高时对应的温度是最适温度 实验一是先混匀再在不同温度下反应;实验二是先保温再加GTP 测定酶具有催化活性的温度范围 温度过高使蛋白质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导致酶变性失活 ‎【解析】酶的催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渐恢复,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酶永久性的失活。‎ ‎【详解】(1)GTP类似ATP分子,含有2个高能磷酸键,也是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 ‎(2)分析图1示意图,加入GTP以后FtsZ蛋白迅速聚集,由此判断FtsZ在体外依然具备催化功能。由于BSA不会在GTP的诱导下发生聚合反应,所以实验选取BSA作为对照。‎ ‎(3)①确定酶的最适温度,需要设置一系列温度提低,检测酶的活性,所以实验思路是:在30~45℃温度范围设置温度梯度;重复实验一;酶活性最高时对应的温度是最适温度。 ②实验一、实验二处理的区别是实验一是先混匀再在不同温度下反应;实验二是先保温再加GTP。 ③实验二将FtsZ蛋白分别置于25℃、30℃、37℃、45℃、50℃、55℃保温2h,然后加入等量GTP混匀,置于37℃反应30min的目的是测定酶具有催化活性的温度范围。 ④当温度高于45℃时,酶的活性迅速丧失,原因是温度过高使蛋白质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导致酶失活。‎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酶的概念以及酶的特性,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