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8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吉林省吉林市五十五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吉林省吉林市五十五中2019-2020学年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 1. 2011年4月的“阴性艾滋病”事件引发社会各界关注,由此加重了人们的“恐艾”心理。关于艾滋病病毒(HIV),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HIV没有核膜,在分类上属于原核生物 B. HIV属于细菌,营寄生生活 C. 获取大量HIV的方法是将其接种在营养物质齐全的培养基上培养 D. HIV主要攻击淋巴细胞 【答案】D 【解析】 HIV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缺少进行自主代谢的完整机制,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淋巴细胞,故D正确。 2.下列有关动物激素调节特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通过导管运输 B. 通过体液运输 C. 作用于靶细胞 D. 微量和高效 【答案】A 【解析】 【详解】动物激素是指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对机体起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其特点是微量而高效(D)、通过体液运输(B)、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C)。内分泌器官没有导管,其分泌的激素直接进入体液,随体液运输到达相应位置,故选A。 3.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种群是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B. 种群是物种的繁殖单位和进化的单位 C. 种群数量达到K值以后会保持稳定不变 D. 种群特征包括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 【答案】C 【解析】 【详解】A. 种群是在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A正确; B. 种群是物种的繁殖单位和进化的单位,B正确; C. 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如改善环境可使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从而使种群数量增加,提高K值,C错误; D. 种群特征有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D正确。 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过敏反应特点的是 A. 由机体初次接触过敏原刺激引起 B. 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C. 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性差异 D. 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 【答案】A 【解析】 【详解】过敏反应由机体非首次接触过敏原刺激引起,A错误;过敏反应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B正确;过敏反应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性差异,C正确;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D正确;故选A。 5.2008年1月12日我国科考队员登上了南极“冰雪之巅”,他们生理上的适应性变化是 ①体内产热量增加 ②机体耗氧量增加 ③皮肤血管舒张 ④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增强 ⑤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⑤ C. ②③⑤ D. ③④⑤ 【答案】B 【解析】 【详解】在低温环境下,人体④体温调节中枢兴奋,通过减少散热、①增加产热来实现体温的稳态,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小可有效减少散热,同时机体⑤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②机体的耗氧量增加,提高人体代谢水平,增加产热。所以, ①②④⑤正确。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 6. 现有三组事例:(1)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时,有时可作用于红细胞,使红细胞成为靶细胞,导致体内产生抗红细胞抗体,这种抗体也可对正常红细胞发生作用,引起红细胞裂解,称为溶血性贫血;(2)美国有一免疫功能异常的儿童,不能接触任何病原体,少量病菌亦可导致严重发病;(3)某人一吃海鲜就出现严重的腹泻。他们依次归属于( ) ①过敏反应;②自身免疫病;③免疫缺陷 A. ②①③ B. ②③① C. ①③② D. ③②① 【答案】B 【解析】 7.下列有关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不断合成糖原使血糖浓度低于正常值 B. 既有激素调节,也有神经调节,以神经调节为主 C. 既有激素调节,也有神经调节,以激素调节为主 D.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相互协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相对稳定 【答案】C 【解析】 【详解】当血糖浓度超过正常水平时,细胞合成糖原使血糖浓度趋于平衡,A错误. 血糖平衡由激素和神经共同调节,以激素调节为主,B错误,C正确. 胰岛素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二者是拮抗关系,D错误. 8.体液免疫过程中,直接发挥体液免疫作用的是 A. 效应B细胞 B. 效应T细胞 C. 抗体 D. 干扰素 【答案】C 【解析】 【详解】体液免疫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其中的“作战部队”主要是众多的淋巴细胞,其中B细胞主要靠抗体“作战”,故选C。 9.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细胞外液和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①②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三者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 B. 当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①③等处的渗透压会降低 C. ①中含有的成分有血浆蛋白、抗体、神经递质、水、无机盐等 D. 无氧呼吸产生并释放到①中的乳酸由缓冲物质中和,以维持内环境pH相对稳定 【答案】C 【解析】 【详解】A、①②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A正确; B、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血浆渗透压降低,大量的水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组织液的渗透压降低,B正确; C、①血浆中含有的成分有:血浆蛋白、抗体、水、无机盐等,但不含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可存在于组织液,C错误; D、无氧呼吸呼吸产生并释放到①中的乳酸由缓冲物质中和,以维持内环境pH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C。 10.在血浆、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中,O2的浓度依次为 A.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B.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C.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D.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答案】A 【解析】 【详解】组织细胞能进行有氧呼吸,在有氧呼吸过程中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组织细胞内的氧气来自组织液,组织液中的氧气又来自血浆,血浆中的氧气则来自肺泡,气体交换的方式是扩散,其方向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因此,氧气浓度的大小依次为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因此,A正确;B、C、D均错误。 故选A。 11.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对于野生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有重要意义。如图是某海域野生鱼类在实施了休渔保护后的种群增长曲线,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种群的增长为“J”型增长 B. ad段种群的增长速率不断增加 C. 该种群受到的环境阻力d点时最大 D. 捕接后该鱼类的种群数量保持在b点以下较合理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图分析,该种群的增长为“S”型增长,A错误;ad段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在K/2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B错误;该种群受到的环境阻力d点时最大,C正确;在b点处,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个体数量增长最快,种群增长速率最大,为了获得最大捕捞量,捕捞后种群数量应该保持在b点,D错误。 12.人体中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了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血浆和组织液都有运输激素的作用 B. 血浆和淋巴都是免疫细胞的生存环境 C. 三者中血浆和淋巴中的成分更相似 D. 血浆中存在尿素、肌酸和肌酐等非蛋白氮类物质 【答案】C 【解析】 【详解】激素调节的特点之一是通过体液运输,而血浆和组织液都属于体液,因此都有运输激素的作用,A正确; 血浆和淋巴都是免疫细胞的生存环境,B正确; 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因此三者中组织液和淋巴中的成分更相似,C错误; 血浆中存在尿素、肌酸和肌酐等非蛋白氮类物质,D正确。 13.下列有关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不只是血浆 B. 神经递质发挥作用的场所属于组织液 C. 碳酸氢钠对细胞产生后进入内环境的酸碱性物质起缓冲作用 D. 尿素也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答案】C 【解析】 【详解】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A正确;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神经细胞之间的组织液)与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发挥作用的场所属于组织液,B正确;碳酸氢钠对内环境的酸碱性物质起缓冲作用,但是不一定是细胞产生的,C错误;尿素是细胞的代谢产物,因此尿素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D正确。 14.图甲所示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图乙为突触结构,在a、d两点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ab=bd,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刺激图甲中②处,可以测到电位变化的有①③④⑤⑥ B. 在突触处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C. 刺激图乙b、c点,灵敏电流计指针各偏转1、2次 D. 若抑制图乙细胞的呼吸作用,不影响兴奋的传递 【答案】A 【解析】 【详解】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另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但在一个神经元中的传导是双向的,因此刺激图甲中②处,可以测到电位变化的有①③④⑤⑥,A正确;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到突触前膜,引起神经递质释放,神经递质扩散到突触后膜并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导致突触后膜的电位发生变化,所以在突触处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B错误;刺激图乙b点,产生的兴奋先到达a点、后到达d点,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2次,刺激图乙c点,产生的兴奋不能到达a点、可到达d点,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1次,C错误;兴奋的传递需要细胞呼吸提供能量,若抑制图乙细胞的呼吸作用,则会影响神经兴奋的传递,D错误。 15.人的血糖调节中枢位于( ) A. 垂体 B. 小脑 C. 下丘脑 D. 大脑皮层 【答案】C 【解析】 垂体没有神经中枢,A错误;小脑主要是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B错误;下丘脑具有调节体温、水分和血糖平衡中枢,C正确;大脑皮层有最高级中枢,如躯体感觉中枢、躯体运动中枢等,D错误。 16. 学者拜尔在1914~1918年间进行植物生长的实验研究,曾在黑暗条件下,将切下的燕麦胚芽鞘顶端移到切口的一侧,胚芽鞘会向另一侧弯曲生长(如图)。这个实验主要证实 ( ) A. 顶端能产生某种“影响物” B. 合成“影响物”不需要光 C. “影响物”具有促进胚芽鞘生长的效应 D. 有胚芽鞘一侧“影响物”分布多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从实验可知,在无光的条件下胚芽鞘也会促进其生长,说明影响生长的物质,在无光条件下也能合成,并促进生长。 17.下图表示燕麦胚芽鞘尖端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后,定量测定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就测定结果进行分析,正确的是( ) A. 光照抑制生长素的合成 B. 光照引起生长素向下运输 C. 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 D. 光照促进生长素的合成 【答案】C 【解析】 由图3和图4对比可知,光照条件与黑暗条件下,生长素的含量基本不变,A、D项错误;不同方向的光照会引起生长素向不同方向运输,B项错误;由图1和图2对比可知,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C项正确。 18.图为人的体液免疫图解,请分析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细胞①是吞噬细胞 B. 细胞②是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 C. 细胞③是记忆细胞,再接触该抗原时可迅速增殖分化 D. 细胞④寿命比较长,细胞⑤产生的物质为蛋白质 【答案】C 【解析】 【详解】细胞①是吞噬细胞,A正确;细胞②是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B正确;细胞④是记忆细胞,再接触该抗原时可迅速增殖分化,C错误;细胞④是记忆细胞,寿命比较长,细胞⑤浆细胞产生的物质为抗体,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D正确。 19.接种HPV疫苗能有效预防女性的宫颈癌。已免疫的机体,当HPV病毒人侵时,机体会快速产生大量的抗HPV病毒抗体。产生这些抗体的细胞主要来源于 A. B细胞的增殖、分化 B. 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 C. T细胞的增殖、分化 D. 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分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接种HPV疫苗能够刺激机体内产生免疫作用,产生浆细胞(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HPV病毒入侵机体时,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产生抗体,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0.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①~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都属于人体内环境 B. 过量补充生理盐水时,会影响血浆中的其他成分,如K+的浓度会偏低 C. ①中无机盐浓度过高时,垂体释放的相关激素会增加 D. 当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①处的渗透压下降,③处的渗透压明显上升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以上分析可知,题图中的①~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A正确;过量补充生理盐水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也会使血浆中K+ 的浓度偏低,B正确;①(血浆)中无机盐浓度过高时,导致其渗透压升高,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进而引起由下丘脑分泌经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C正确;当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会引起①(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减少,①处的渗透压下降,由①渗透到③(组织液)中的水分增加,③处的渗透压也会下降,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D。 21.如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之间的关系,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过程2、6受阻时,会引起组织水肿 B. 乙表示组织液,丁表示细胞内液 C. 丁中O2浓度不可能比甲中的高 D. T细胞、B细胞可以存在于甲和丙中 【答案】C 【解析】 依据题干的部分体液的关系图,可推知乙为组织液,甲为血浆,丙为淋巴,丁为血浆中的血细胞内液,B正确;组织液不能很好进入血浆和淋巴中,容易导致组织水肿,A正确;甲为血浆,红细胞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氧含量比较高,C错误;淋巴细胞可以存在于血浆或是淋巴液中,D正确。故本题答案选择C。 22.下列五种反应依次属于 ①某人一吃海鲜就出现严重的腹泻 ②美国有一免疫功能异常的儿童,不能接触任何病原体,少量病菌感染亦可导致严重发病 ③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时,有时可作用于红细胞,使红细胞成为靶细胞,导致体内产生抗红细胞抗体,这种抗体也可对正常红细胞发生作用,引起红细胞裂解 ④人体感染酿脓链球菌后,机体产生的抗体不仅向它发起进攻,也向心脏瓣膜发起进攻 ⑤当细菌的外毒素进入人体后,体内产生特异性的抗毒素与之结合,使它丧失毒性 ①正常免疫 ②免疫缺陷病 ③自身免疫病 ④过敏反应 A. ②③①④③ B. ④③③②① C. ②①④①③ D. ④②③③①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分析可知,①是过敏反应,②是免疫缺陷病,③④是自身免疫病,⑤属于正常免疫,因此五种反应依次属于④②③③①,D选项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免疫和免疫功能异常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额能力。 23.下列能够称之为种群密度的是 A. 一平方米的草地上蒲公英散乱分布 B. 一个池塘中单位体积内鲢鱼的数量 C. 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乔木的数量 D. 一条江河中单位体积内鱼的数量 【答案】B 【解析】 【详解】一平方米的草地上蒲公英散乱分布,不属于种群密度,A错误;一个池塘单位体积内的鲢鱼数量可以成为种群密度,B正确;一片森林中的乔木不是一个物种,C错误;一条河流中单位体积内的鱼也不是一个物种,D错误。 24. 产生渴觉的感受器和神经中枢分别存在于( )。 A. 大脑皮层和下丘脑 B. 下丘脑和大脑皮层 C. 下丘脑的神经细胞和垂体 D. 肾上腺和下丘脑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渴觉的产生是在大脑皮层,而感受到体内水分变化的渗透压感受器位于下丘脑中,所以B选项正确。A选项顺序颠倒,C选项是分泌细胞,垂体是内分泌腺,不可能是神经中枢,C错误,下丘脑是水平衡调节中枢,但不是渴觉产生中枢,D错误。 25.当人由25℃的环境进入0℃的环境中并停留一段时间,该过程中机体会发生相应的反应与变化,这些反应与变化不包括 A.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产生兴奋 B.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增强 C. 皮肤血管收缩,机体耗氧量减小 D. 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发生改变并存在反馈调节过程 【答案】C 【解析】 【详解】低温刺激下,冷觉感受器兴奋,兴奋经传入神经传至下丘脑,使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产生兴奋,A项正确;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增强,通过分级调节促进甲状腺分泌,促进有机物氧化分解,B项正确;寒冷刺激下,皮肤血管收缩,但由于与外界环境的温差增大,机体散热量增大,耗氧量增大,C项错误;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反馈抑制下丘脑、垂体的分泌,D项正确。 26.T细胞的作用叙述最完整的一组是( )。 ①处理抗原 ②分泌淋巴因子 ③识别抗原 ④分化为记忆细胞 ⑤分化为效应T细胞 A. ②④⑤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答案】C 【解析】 【详解】处理抗原是吞噬细胞的作用,故①错误; 在体液免疫中能分泌淋巴因子,以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故②正确; 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能特异性的识别抗原,故③正确; 受抗原刺激后,T细胞分化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④⑤正确; 选C. 27.下列有关“促胰液素的发现”相关科学史,正确的是 A. 沃泰默以狗为实验对象设计生理学实验发现了促胰液素 B. 胰液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C. 直接注射稀盐酸到小狗血液中可引起胰液的增加 D. 促胰液素通过消化道作用于胰腺 【答案】B 【解析】 【详解】沃泰默的实验分为三组:①直接将稀盐酸注入狗的上段小肠肠腔内、胰腺分泌胰液,②直接将稀盐酸注入狗的血液中、胰腺不分泌胰液,③ 切除通向该段小肠的神经、只留血管、在小肠内注入稀盐酸、胰腺仍分泌胰液,这三组实验相互对照,说明胰腺分泌胰液不受神经的控制,稀盐酸对胰腺分泌胰液不起直接作用,小肠黏膜的存在对胰腺分泌胰液发挥直接作用,但沃泰默却认为:胰液的分泌受神经调节的控制,A、C错误;胰液进入消化道中发挥作用,而消化道与外界环境相通,属于人体外部环境,因此胰液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正确;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胰腺,D错误。 28.下列前项是内分泌腺、中项是其分泌的激素名称、后项是该激素的作用,错误的一项是 ( ) A. 垂体、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吸收水分 B. 肾上腺、肾上腺素、促进血糖升高 C. 胰岛B细胞、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 D. 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增强机体代谢 【答案】A 【解析】 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重吸收水分,A项错误;肾上腺能够产生肾上腺素,促进血糖升高,B项正确;胰岛B细胞能分泌胰岛素,胰岛素通过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C项正确;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加速物质氧化分解、增强机体代谢,D项正确。 29.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肿瘤细胞侵入并堵塞淋巴管会导致组织水肿 B. 饥饿时肝脏组织处的毛细血管静脉端血糖浓度较低 C.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D.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答案】B 【解析】 【详解】肿瘤细胞侵入并堵塞淋巴管会导致组织液进入淋巴受阻,进而导致组织水肿,A正确;饥饿时肝糖原可以分解形成葡萄糖进入血液,故肝脏组织处的毛细血管静脉端血糖浓度较高,B错误;由分析可知,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C正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D正确。 故选B。 30.下图是用不透水的云母片以不同方式分别插入三株燕麦幼苗的胚芽鞘尖端部分,并分别从不同方向给以光照,培养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 A. 甲向左弯,乙不弯曲,丙向右弯 B. 甲不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右弯 C. 甲向右弯,乙不弯曲,丙向左弯 D. 甲向左弯,乙向右弯,丙不弯曲 【答案】B 【解析】 甲云母片插入胚芽鞘顶部中央,虽有右侧光照,但是尖端产生的生长素不能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故尖端的生长素分布还是均匀的,甲直立生长;乙云母片插入胚芽鞘尖端下部,给予左侧光照,虽然尖端产生的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但是生长素不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至形态学下端,乙不生长,不弯曲;丙云母片插入胚芽鞘尖端下部的右侧,均匀光照,右侧的生长素不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至形态学下端,而左侧的可以从形态学上端运至形态学下端,丙向右弯曲生长,故选B。 31.下列关于正常人在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TP水解加快,合成量减少 B. 皮肤血管收缩,降低体内热运转 C 机体散热大于产热,体温下降 D. 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与大脑皮层无关 【答案】B 【解析】 【详解】A、寒冷环境中,要维持体温相对稳定,新陈代谢增强,细胞呼吸增强,故ATP合成加快,A错误; B、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降低体内热运转,B正确; C、机体的体温相对稳定,不会下降,产热等于散热;C错误; D、体温调节中枢是下丘脑,与大脑皮层有关,比如人会添加衣物,这就是大脑皮层调节过程,D错误; 32. 研究发现两种现象:①动物体内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②给动物注射从某种细菌获得的物质乙后。此动物对这种细菌具有了免疫能力。则这两种物质中 A. 甲是抗体,乙是抗原 B. 甲是抗体,乙是淋巴因子 C. 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原 D. 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B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在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据此可推知:物质甲是淋巴因子;在抗原的刺激下,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进而获得免疫能力,由此推知物质乙为抗原。综上分析, C正确,A、B、D均错误。 33.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分别合成并分泌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在人体内胰岛素分泌量增加会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血糖浓度的高低影响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的功能 B. 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功能的发挥受神经递质的影响 C. 胰岛素对胰高血糖素分泌的影响说明两者间存在拮抗作用 D. 胰岛素的靶细胞为全身细胞,胰高血糖素的靶细胞主要是肝细胞 【答案】C 【解析】 【详解】血糖浓度的高低会直接影响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分泌相应的激素,调节血糖的相对稳定,A正确;血糖浓度变化→传入神经→下丘脑→传出神经→胰岛A细胞或B细胞,其分泌激素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B正确;胰岛素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在血糖调节过程中,两者存在拮抗作用,C错误;胰高血糖素的主要靶细胞为肝细胞,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而胰岛素的靶细胞为全身细胞,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C。 二、 填空题 34.下图所示为高等动物体内的甲状腺活动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①表示的激素是___________,②表示的激素是____________,③表示的激素是__________。 (2)若切除动物的甲状腺,血液中激素①和②的浓度会_____;如注射过量的激素③,则血液中激素①和②浓度会______,这种调节机制是___________ 调节。 (3)另外垂体分泌的______________与③都能促进幼年动物的生长和发育,他们之间是_________关系。 【答案】 (1).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2). 促甲状腺激素 (3). 甲状腺激素 (4). 增加 (5). 降低 (6). (负)反馈 (7). 生长激素 (8). 协同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激素分泌的调节,考查对分级调节、反馈调节机制的理解与识记。 (1)图中下丘脑分泌的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②促甲状腺激素,进而促进甲状腺分泌③甲状腺激素。 (2)切除动物的甲状腺,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较低,激素①和②的浓度会增加;注射过量的甲状腺激素,可通过反馈抑制使血液中激素①和②浓度降低。 (3)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与甲状腺激素都能促进幼年动物的生长和发育,他们之间表现为协同关系。 35.下表是植物不同部位各种激素的相对浓度,请分析回答: 部位 激素的相对浓度 生长素 赤霉素 细胞分裂素 脱落酸 茎尖 ++++ ++++ ++++ 一 幼叶 ++++ ++++ 一 一 伸长茎 ++ ++ 一 一 侧芽 + + 一 一 成熟叶 + + 一 ++++ 根 + + 一 一 根尖 ++ 一 一 一 +++表示含量高;++表示含量中等;+表示含量低;一表示无 (1)目前公认的植物激素共有五大类,除上表中的四大类外,植物体内还有一类物质也属于植物激素,该激素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___,其作用特点是_______________,在植物的根、芽、茎中,对生长素敏感程度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为______________。 (3)由表中可知植物成熟叶含有较多的___________。 (4)幼叶和伸长茎中都不含有细胞分裂素,而含有较多的生长素和赤霉素,则对幼叶和伸长茎的生长的合理解释是:他们的生长主要是通过细胞的_____________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________实现的。 (5)在植物激素调节中,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之间表现为_____________,而赤霉素与脱落酸之间则表现为_____________。 【答案】 (1). 促进果实的成熟 (2). 吲哚乙酸 (3). 两重性 (4). 茎<芽<根 (5). 脱落酸 (6). 细胞的伸长 (7). 细胞分裂 (8). 协同作用 (9). 拮抗作用 【解析】 【详解】(1)高中生物教材中所提及的植物激素出了表格中的之外,还有乙烯,其生理作用是促进果实的成熟。 (2)生长素的化学本质为吲哚乙酸,生长素的作用特点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不一样,在植物的根、芽、茎中,对生长素敏感程度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为茎<芽<根。 (3)表格中数据表明,成熟叶含有较多的脱落酸,其生理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4)幼叶和伸长茎中都不含有细胞分裂素,而含有较多的生长素和赤霉素,则对幼叶和伸长茎的生长的合理解释是:他们的生长主要是通过生长素和赤霉素促进细胞的伸长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实现的。 (5)在植物激素调节中,适宜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与细胞分裂素之间表现为协同作用,赤霉素还能够打破植物种子的休眠,脱落酸促进种子休眠,故赤霉素与脱落酸之间则表现为拮抗作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