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全能生”24省2020届高三4月联考理综生物试题(全国卷2)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超级全能生”24省2020届高三4月联考理综生物试题(全国卷2)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超级全能生”2020高考全国卷24省4月联考 理科综合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成分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中合成RNA的过程一定发生在细胞核 B. 抗体分泌、乙酰胆碱释放均与高尔基体有关 C. 细胞中的酶全都是以碳链作为基本骨架 D. 染色质经盐酸处理后利于DNA和甲基绿结合 ‎【答案】A ‎【解析】‎ ‎【分析】‎ ‎1、高尔基体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 ‎2、多糖、蛋白质、核酸等组成细胞的生物大分子的单体都以碳原子为核心,因此组成生物体的大分子都是以碳链作为基本骨架。‎ ‎3、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4、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1)用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保持细胞原有的形态;(2)用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将染色体上的DNA和蛋白质分离,便于染色剂与DNA结合;(3)用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对DNA和RNA进行染色。‎ ‎【详解】A、细胞中RNA的合成还可以在细胞质的叶绿体和线粒体中进行,A错误;‎ B、高尔基体与细胞的分泌有关,所以抗体分泌、乙酰胆碱释放均与高尔基体有关,B正确;‎ C、细胞中的酶的本质是蛋白质或RNA,都是以碳链作为基本骨架,C正确;‎ D、用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将染色体上的DNA和蛋白质分离,便于染色剂(甲基绿)与DNA结合,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还需要考生识记高尔基体在动植物中功能有所不同,在植物细胞内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2.下列关于实验操作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撕取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用台盼蓝和蔗糖溶液处理后无法观察到质壁分离现象 B. 观察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时,低倍镜找到染色体数目改变的细胞后换高倍镜观察 - 14 -‎ C. 将淀粉溶液和淀粉酶混匀后,滴加HCl或NaOH溶液用于研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D. 检测酵母菌数量时,静置培养液再取样,计数时不宜统计所有压在方格界线上的菌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液泡逐渐缩小,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即发生了质壁分离;‎ ‎2、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 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的原理:低温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该实验的步骤为选材→固定→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该实验采用的试剂有卡诺氏液(固定)、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色),体积分数为15%的盐酸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解离)。‎ ‎3、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实验流程为:(1)酵母菌培养(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2)振荡培养基(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滴加培养液时,应先加盖玻片,再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3)观察并计数→重复(2)、(3)步骤(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绘图分析。‎ ‎【详解】A、台盼蓝可以将死细胞染色,不能将活细胞染色,而细胞壁具有全透性;所以撕取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用台盼蓝和蔗糖溶液处理后,细胞如果是获得,并且蔗糖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可以观察到蓝色范围变大,说明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A错误;‎ B、观察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时,低倍镜找到染色体数目改变的细胞后换高倍镜观察,B正确;‎ C、研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需要先对酶和底物分别调节pH后再混合,C错误;‎ D、检测酵母菌数量时,需要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再取样,计数时压在线上的菌种,按照记上不记下,记左不计右的原则,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教材实验,需要考生识记实验的原理、材料、操作步骤、结果及结论。‎ ‎3.研究表明,人体的乳腺癌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48条,若用15N标记乳腺癌细胞DNA的双链,在含14N的培养液中连续培养5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14 -‎ A. 乳腺癌细胞间期染色体复制后,染色体与DNA数量均加倍 B. 第1代细胞在分裂中期时,只有一半染色体上含有15N标记 C. 乳腺细胞癌变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其染色体未发生变异 D. 使用RNA聚合酶抑制剂可以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 ‎【答案】D ‎【解析】‎ ‎【分析】‎ ‎1、DNA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以两条链作为模板进行的。‎ ‎2、(1)间期:进行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间期染色体复制后,DNA分子数目加倍,而染色体数目不变,A错误;‎ B、由于DNA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所以第1代细胞在分裂中期时,每条染色体上都有15N标记,B错误;‎ C、乳腺细胞癌变原理是基因突变(碱基对发生了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染色体上DNA分子的碱基排列顺序发生改变,C错误;‎ D、使用RNA聚合酶抑制剂可以抑制癌细胞中基因的表达,进而抑制癌细胞的增殖,D正确。‎ 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B选项中,需要结合半保留复制和细胞分裂的特点进行分析。‎ ‎4.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血友病、21三体综合征都是常见的遗传病,下列与三种遗传病的特征均符合的是( )‎ A. 都是父亲或母亲减数分裂异常造成的 B. 在男性或女性群体的发病率相同 C. 都是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引起的 D. 都出现异常的酶影响代谢正常进行 ‎【答案】C ‎【解析】‎ ‎【分析】‎ - 14 -‎ 遗传病分为三大类:‎ 其一是染色体病或染色体综合征,遗传物质的改变在染色体水平上可见,表现为数目或结构上的改变。‎ 其二是单基因病,主要是指一对等位基因的突变导致的疾病,分别由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突变所致。‎ 第三是多基因病,这类疾病涉及多个基因起作用,与单基因病不同的是这些基因没有显性和隐性的关系,每个基因只有微效累加的作用。‎ ‎【详解】A、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血友病是单基因疾病,有可能是受精卵进行有丝分裂过程中基因发生了突变,A错误;‎ B、血友病是X染色体隐性病,男性发病率大于女性,B错误;‎ C、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血友病、21三体综合征都是常见的遗传病,都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C正确;‎ D、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于基因发生突变导致蛋白质的结构发生改变,没有引起酶的改变,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生需要识记遗传病的概念及种类,进行分析。‎ ‎5.非洲猪瘟(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感染家猪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其临床表现为发热(达40~42℃),心跳加快,呼吸困难等。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发病家猪体温上升过程中,下丘脑某区域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其膜对Na+通透性增大 B. ASFV侵入家猪细胞后,家猪自身可以通过细胞免疫直接清除一部分ASFV C. 家猪通过神经支配心肌收缩时,心肌细胞膜上的信号转换是化学信号→电信号 D. 分别用含放射性标记的T或U的两组细胞培养并分离ASFV,可探究其遗传物质的化学本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1、静息电位主要是未受到刺激时细胞内外K+的浓度差所造成的,动作电位主要和细胞外的Na+在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的快速内流有关。‎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通过突触结构完成,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组成,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反射弧至少包括2个神经元,因此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也是单向的。‎ - 14 -‎ ‎【详解】A、神经细胞兴奋时,Na+内流,A正确;‎ B、细胞免疫的作用是效应T细胞核靶细胞接触,将靶细胞裂解,使抗原失去藏身之所,而不是直接清除一部分ASFV,B错误;‎ C、神经支配心肌收缩,心肌接受神经细胞发出的递质后发生兴奋,其细胞膜上的信号由化学信号→电信号,C正确;‎ D、由于DNA分子特有的碱基是T,RNA特有的碱基是U,所以可以分别用含放射性标记的T或U的两组细胞培养并分离ASFV,可探究其遗传物质的化学本质,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病毒的知识考查细胞免疫,神经调节的知识,同时考生需要掌握DNA和RNA结构上的区别解答D选项。‎ ‎6.红树林生长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的浅滩,是生产力(有机物积累量)最高的生态系统类型之一。红树、桐花树、海桑等是红树林的主要植物,腹足动物、蟹类、双壳类等底栖生物多样性高,生物量极其丰富。相手蟹栖息于红树林冠层,主要以新鲜树叶为食。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红树等植物和底栖动物构成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B. 光照、水和温度等因素与红树林高生产力特性密切相关 C. 底栖动物可加速红树凋落物的降解,促进能量循环利用 D. 相手蟹属于次级消费者,不能同化摄食树叶的全部能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群落。‎ ‎2、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详解】A、群落是指一个地方的所有生物的集合,而不是只有植物和动物,A错误;‎ B、光照、水和温度等因素影响红树林的生活情况,与红树林高生产力特性密切相关,B正确;‎ C、能量不能循环,C错误;‎ D、相手蟹栖息于红树林冠层,主要以新鲜树叶为食,所以是初级消费者,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学的基本知识,识记教材内容即可。‎ 三、非选择题 - 14 -‎ ‎7.图1是某植物叶肉细胞氧气释放速率变化曲线;图2是该植物体内某代谢过程;图3是在夏季晴朗白天,该绿色植物在3块含水量不同的土壤中种植时,光合速率的变化曲线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叶肉细胞中有[H]产生的是__________点;B点时该植物体内光合作用速率_________(填>、<或=)呼吸作用速率,此时叶肉细胞产生O2的移动方向______。‎ ‎(2)图1中C点时导致甲、乙两曲线不同的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 ‎(3)图3中,________曲线对应的土壤中含水最少;该曲线10-12时的时间段内,该植物体内对应图2中G与F的含量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ABCD (2). < (3). 叶绿体→线粒体 (4). 甲植物色素含量更高、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的活性更强 (5). ③ (6). F含量降低,G含量升高。‎ ‎【解析】‎ ‎【分析】‎ 从图1中看出,甲植物的光饱和点比乙植物高,同时最大光合作用速率比乙高,图2中E是CO2,F是C3,G是C5,H是(CH2O);图3中,在干旱缺水的条件下,植物关闭气孔,减少水分的丢失,同时减少了CO2的吸收,称为光合午休。‎ ‎【详解】(1)[H]可以由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产生,所以图1中叶肉细胞能够产生[H]的ABCD;B点叶肉细胞氧气释放速率等于0,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但植物体内还存在一些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所以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叶肉细胞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所以叶绿体产生的O2被线粒体利用,因此O2的移动方向从叶绿体→线粒体。‎ ‎(2)在C点甲植物的光合作用大于乙植物,可能的原因是甲植物色素含量更高、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的活性更强。‎ - 14 -‎ ‎(3)当土壤干旱缺水时,植物会出现光合午休的现象,关闭气孔,防止水分过多的散失,导致CO2的吸收量减少,光合作用降低,③曲线在10-12时光合作用速率最低,所以曲线③土壤中含水最少;G是C5,F是C3,曲线10-12时的时间段内气孔关闭,CO2吸收减少,所以C3(F)含量降低,C5(G)含量升高。‎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基本知识,易错点是(1)中区分叶肉细胞和植株,理解光合午休产生的原因。‎ ‎、‎ ‎8.如图是神经元间的联系图,刺激a、b后,并在冲动发动区记录相关的动作电位,已知两个相继发生的突触后电位可产生电位总和。回答下列问题:‎ ‎(1)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单独刺激a,在记录电位变化时,冲动发动区膜两侧的电位分布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同时刺激a和b,记录到冲动发动区的动作电位为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3)若同时刺激a和b,记录到冲动发动区动作电位为②,说明d处细胞膜激活的离子通道可能为________(填钾离子、钠离子或氯离子)通道。刺激b后,兴奋传递至d时,d处的膜电位_____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答案】 (1). 神经递质 (2). 外负内正 (3). ab两个神经元都释放的兴奋性递质,两个相继发生的突触后电位可产生电位总和 (4). 氯离子 (5). 发生改变 ‎【解析】‎ ‎【分析】‎ - 14 -‎ ‎1、兴奋的传导过程:‎ 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原因:K+外流)→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原因:Na+内流)→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通过突触结构完成,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组成,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反射弧至少包括2个神经元,因此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也是单向的。‎ ‎【详解】(1)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物质是神经递质;冲动发生区,神经元发生兴奋,膜两侧的电位分布是外负内正。‎ ‎(2)①的动作电位比单独刺激a更强,说明ab两个神经元都释放的兴奋性递质,根据“两个相继发生的突触后电位可产生电位总和”所以为①的动作电位更强。‎ ‎(3)同时刺激a和b,记录到冲动发动区的动作电位为②,动作电位更低,说明b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与a释放的递质作用相反,引起氯离子内流,所以d处细胞膜激活的离子通道可能为氯离子通道;刺激b,兴奋传递至d时,d处的膜电位被抑制,电位发生改变,即膜两侧静息电位差更大。‎ ‎【点睛】本题难点是结合题干中“两个相继发生的突触后电位可产生电位总和”进行分析答题。‎ ‎9.图甲是褐色雏蝗在1947-1951年的种群密度变化动态(用该种群数量的对数值lgn表示种群密度,n代表种群数量),图乙是草原上某种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注:“·”表示卵,“+”表示幼虫,“o”表示成虫)‎ - 14 -‎ ‎(1)自然界中褐色雏蝗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____型,与1948年相比,1950年该种群内个体间生存斗争的强度______(填减少、不变或增强)。‎ ‎(2)要调查草原上该田鼠的种群密度应采用_____法,假如调查结果比实际值偏大,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图乙,防治田鼠应在_____点时进行,bc段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是____。‎ ‎【答案】 (1). S (2). 增强 (3). 标志重捕法 (4). 调查期间非标记个体部分迁出或调查期间标志物脱落或调查期间标记个体被捕食) (5). a (6). 增长型 ‎【解析】‎ ‎【分析】‎ ‎1、“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2、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 ‎【详解】(1)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曲线呈“S”型,与1948年相比,1950年种群数量增加,所以种群内个体间生存斗争的强度增强。‎ ‎(2)田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所以调查时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调查中被标志后动物更难捕捉,标记个体部分迁出或调查期间标志物脱落,会导致重捕数中的标记数偏小,导致调查结果比实际值偏大。‎ ‎(3)防止田鼠在a点进行,尽量减少田鼠的数量,bc段种群数量不断增加,所以此时年龄组成是增长型。‎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增长变化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解答(2)时需要考生结合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分析实验误差的产生。‎ ‎10.果蝇的红眼基因(R)、白眼基因(r)、直刚毛基因(S)、焦刚毛基因(s)均位于X染色体上。甲同学用一只红眼焦刚毛的雌果蝇与一只红眼直刚毛的雄果蝇杂交,得到162只子代,其中红眼果蝇92只,白眼果蝇29只,无眼果蝇41只。回答下列问题:‎ ‎(1)甲同学认为无眼果蝇的出现不可能是基因突变造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同学对实验结果的假设是“有眼/无眼受到一对基因的控制,且位于常染色体上”,为了验证这一假设,测交组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 -‎ ‎(3)若上述假设成立,无眼基因用D或d表示,则亲本雌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子代出现有眼/无眼、直刚毛/焦刚毛这两对性状的表现型和比例为_________。‎ ‎【答案】 (1). 基因突变具有低频率性 (2). 无眼雌果蝇和亲代雄蝇 (3). DdXRsXrs (4). DdXRSY (5). 有眼:无眼=3:1,直刚毛:焦刚毛=1:1‎ ‎【解析】‎ ‎【分析】‎ ‎1、根据杂交结果,子代中红眼果蝇∶白眼果蝇∶无眼果蝇=9∶3∶4;‎ ‎2、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普遍性和低频率性。‎ ‎【详解】(1)无眼果蝇在子代的比例为41/162,基因突变具有低频率性,所以无眼果蝇的出现不可能是基因突变造成的。‎ ‎(2)如果有眼/无眼受到一对基因的控制,且位于常染色体上,可以选无眼雌果蝇和亲代雄蝇 杂交,子代中如果有眼∶无眼=1∶1,则说明假设成立。‎ ‎(3)子代中有眼∶无眼=3∶1,并且一只红眼焦刚毛的雌果蝇与一只红眼直刚毛的雄果蝇杂交,子代出现了白眼,所以其基因型是DdXRsXrs和DdXRSY;亲代杂交常染色体上交配结果DD∶Dd∶dd=1∶2∶1,X染色体交配结果,XRSXRs,XRSXrs,XRsY,XrsY,所以雌性全为直刚毛,雄性全为焦刚毛。故答案为有眼:无眼=3:1,直刚毛:焦刚毛=1:1 。‎ ‎【点睛】本题需要结合伴性遗传的规律进行分析。熟记各种比例可以快速的分析基因型。‎ ‎[生物—生物技术实践] ‎ ‎11.在中国的传说中,醋最早是由“酒圣”杜康之子发明。杜康的儿子墨塔在一次酿酒时发酵过头,直至第21天开缸时,发现酒液已变酸,但香气扑鼻,且酸甜可口,于是墨塔便把“廿一日”加一“酉”字,给这种酸水起名为“醋”。请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酒是酵母菌发酵的产物,发酵初期通入氧气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酒精是在酵母菌细胞的_____________中产生的,我们可以使用____________试剂检测酒精的产生。‎ ‎(2)墨塔酿的酒变酸是_______菌发酵的结果,墨塔酿酒反成醋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 14 -‎ ‎(3)在酿酒的过程中,糖类即使未耗尽,酵母菌的发酵过程也会停止,原因可能是pH降低和____含量增多;为提升发酵产量,需要筛选和纯化对发酵环境耐受性强的酵母菌种,纯化过程中最常用的2种微生物接种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促进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增殖 (2). 细胞质基质 (3). 酸性重铬酸钾 (4). 醋酸杆(醋酸) (5). 发酵装置密封不严、发酵装置没有清洗干净 (6). 酒精 (7). 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 ‎【解析】‎ ‎【分析】‎ ‎1、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 ‎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 ‎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2、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 ‎(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 ‎(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 ‎3、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 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 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详解】(1)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微生物,所以发酵初期通入氧气的目的是促进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增殖;酒精是酵母菌无氧呼吸的产物,在酵母菌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产生;可以用酸性重铬酸钾试剂检测酒精的产生。‎ ‎(2)酒变酸是醋酸杆菌发酵的结果,墨塔酿酒反成醋的原因可能是:发酵装置密封不严,发酵装置没有清洗干净,导致醋酸菌混入发酵液中。‎ ‎(3)在酿酒的过程中,糖类即使未耗尽,酵母菌的发酵过程也会停止,原因可能是pH降低和酒精含量增多,对发酵起抑制作用,导致酵母菌发酵停止;纯化过程中最常用的2种微生物接种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 ‎【点睛】本题考查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识记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掌握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生物—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 - 14 -‎ ‎12.胚胎干细胞的培养在基础生物学、畜牧学和医学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科研人员对绵羊胚胎干细胞的培养开展研究,回答下列问题:‎ ‎(1)胚胎的获取:从屠宰场绵羊卵巢采集卵母细胞,在培养液中培养至____________________期后,转移到受精液中进行受精。培养24h后,若用显微镜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该卵子已经完成受精作用。为了提高受精效率,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____处理卵子,分离外层的卵丘细胞。‎ ‎(2)胚胎的分离和培养:挑选正常发育的胚胎置于培养液中,培养液的成分除了含无机盐和有机盐外,还需添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等营养成分。为了使胚胎干细胞维持不分化状态,可以把胚胎与____________________细胞共同培养。‎ ‎(3)干细胞的鉴定:基因A是干细胞多能性的标志基因,在全能干细胞中高效表达。科研人员从某一代绵羊干细胞提取总RNA,单位时间内经过逆转录-PCR的方法获得大量的相关___________________,检测标志基因的转录水平鉴定干细胞的分化状态。逆转录-PCR应用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 ‎【答案】 (1). 减数第二次分裂中 (2). 在卵细胞膜和透明带之间存在两个极体 (3). 顶体酶 (4). 维生素、激素、氨基酸、核苷酸、血清 (5). 饲养层 (6). cDNA (7). 碱基互补配对 ‎【解析】‎ ‎【分析】‎ ‎1、胚胎干细胞简称ES或EK细胞,来源于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即囊胚期的内细胞团)。‎ ‎2、胚胎干细胞的特征:具有胚胎细胞的特性,体积较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在功能上,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可分化为成年动物任何一种组织细胞。另一方面,在体外培养条件下,ES细胞可不断增殖而不发生分化,可进行冷冻保存,也可以进行某些遗传改造。‎ ‎3、胚胎干细胞的主要用途是:‎ ‎①可用于研究哺乳动物个体发生和发育规律;‎ ‎②是在体外条件下研究细胞分化的理想材料。ES细胞在饲养层细胞上或在添加抑制因子的培养液中,能够维持不分化的状态。在培养液中加入分化诱导因子,如牛黄酸、丁酰环腺苷酸等化学物质时,就可以诱导ES细胞向分化,这为揭示细胞分化和细胞凋亡机理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 14 -‎ ‎③可以用于治疗人类的某些顽疾,如帕金森综合症、糖尿病、老年痴呆症、肝衰竭、新衰竭、成骨不良;‎ ‎④培育各种组织器官,用于器官移植,解决供体器官不足和器官移植后免疫排斥的问题。‎ ‎【详解】(1)卵母细胞,在培养液中培养至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后,转移到受精液中进行受精;受精后在卵细胞膜和透明带存在两个极体时,说明该卵子已经完成受精作用;为了提高受精效率,可以用顶体酶处理卵子,直接溶解卵丘细胞之间的物质,分离外层的卵丘细胞。‎ ‎(2)胚胎的培养培养液的成分除了一些无机盐和有机盐外,还需添加维生素、激素、氨基酸、核苷酸等成分,以及血清等物质;为了使胚胎干细胞维持不分化状态,可以把胚胎与饲养层细胞共同配光。‎ ‎(3)经过逆转录-PCR获得大量的相关cDNA,可以检测A基因转录水平,其原理是碱基互补配对。‎ ‎【点睛】本题考查胚胎干细胞的培养,要求考生识记体外受精技术的过程,识记胚胎干细胞的概念、特点及其应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 14 -‎ - 14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