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陕西省铜川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陕西省铜川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解析版)

陕西省铜川市一中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第I卷(共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有关豌豆测交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除去雄蕊应在花开放后立即进行 B. 测交过程中需要套2次纸袋 C. F1高茎豌豆(母本)必须除去雄蕊 D. F1高茎豌豆(父本)不必除去雄蕊 ‎【答案】A ‎【解析】人工异花授粉过程为:去雄(在花蕾期去掉雄蕊)→套上纸袋→人工异花授粉(待花成熟时,采集另一株植株的花粉涂在去雄花的柱头上)→套上纸袋。‎ ‎【详解】A、除去雄蕊应在花开放前进行,A错误;‎ B、上述杂交过程中需要套2次纸袋,目的都是为了防止外来花粉的干扰,B正确;‎ C、高茎豌豆(母本)必须除去雄蕊,防止自交,C正确;‎ D、矮茎豌豆(父本)不必除去雌蕊,D正确。故选A。‎ ‎2. 某种香瓜果肉黄色对白色为显性,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杂合黄果肉香瓜自交获得F1,将F1中表现型为黄果肉的植株自交得F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F1黄果肉的植株基因型都相同 B. F2中性状的分离比为3∶1‎ C. F2的黄果肉中杂合子占2/5 D. 与F1相比,F2中隐性个体所占比例升高 ‎【答案】C ‎【解析】黄色对白色为显性,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Aa表示该基因,杂合黄果肉香瓜(Aa)自交获得F1,将F1中表现型为黄果肉的植株(1/3AA、2/3Aa)进行自交。‎ ‎【详解】A、F1黄果肉的基因型有两种,AA和Aa,A错误;‎ B、F2中黄果肉的比例为1/3+2/3×3/4=5/6,白果肉的比例为1/6,所以性状分离比为5∶1,B错误;‎ C、F2中AA的比例为1/3+2/3×1/4=1/2;Aa的比例为2/3×1/2=1/3,所以黄果肉的杂合子的比例为2/5,C正确;‎ D、F2的隐性纯合子的比例aa=2/3×1/4=1/6,比F1的比例(1/4)降低,D错误。故选C。‎ ‎3. 番茄的果实中红色(A)对黄色(a)为显性,圆形果(B)对方形果(b)为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下列杂交组合所产生的后代中,结红色方形果果实最多的一组是( )‎ A. AaBb×AaBb B. AaBb×aaBB ‎ C. AaBb×AABb D. AABb×aabb ‎【答案】D ‎【解析】解答本题最简单的方法是逐对分析法,即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其次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计算出每一对相对性状所求的比例,最后再相乘。‎ ‎【详解】A、AaBb×AaBb子代产生红色方形A_bb的比例为3/4×1/4=3/16;‎ B、AaBb×aaBB子代产生红色方形A_bb的比例为0;‎ C、AaBb×AABb子代产生红色方形A_bb的比例为1/4;‎ D、AABb×aabb子代产生红色方形A_bb的比例为1/2;‎ 因此产生红色方形比例最高的为D。故选D。‎ ‎4. 家蚕结黄茧和白茧由一对等位基因Y、y控制,并受另一对等位基因Ⅰ、i影响。当某基因Ⅰ存在时,基因Y的作用不能显示出来。现有下列杂交实验,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基因Y与基因I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B. 图中F2结白茧中杂合子所占比例为 C. 若F1进行测交实验,则后代白茧与黄茧比为1∶3‎ D. F2中结黄茧个体自由交配,后代中基因型有3种 ‎【答案】C ‎【解析】F2白茧:黄茧=13:3,为9:3:3:1的变式,推测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 ‎【详解】A、分析可知,基因Y与基因I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A正确;‎ B、图中F2结白茧个体为(4YyIi,1YYII,2YyII,2YYIi,2yyIi,1yyII,1yyii)中杂合子所占比例为10/13,B正确;‎ C、若F1(YyIi)进行测交实验,则后代白茧与黄茧比为3∶1,C错误;‎ D、F2中结黄茧个体(Y-ii)自由交配,后代中基因型有3种(YYii,yyii,Yyii),D正确。‎ 故选C。‎ ‎5. 下列关于细胞中四分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一个四分体含有四条染色体 B. 联会的染色体经过复制形成四分体 C. 联会时期的染色体不含染色单体 D. 男性的初级精母细胞会形成23个四分体 ‎【答案】D ‎【解析】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四分体,因此一个四分体就是一对同源染色体,由此可判断一个四分体含2条染色体(2个着丝粒),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 ‎【详解】A、一个四分体含有两条染色体,A错误;‎ B、联会的染色体已经完成复制,B错误;‎ C、联会时期的染色体有四条姐妹染色单体,C错误;‎ D、人类有23对同源染色体,初级精母细胞会形成23个四分体,D正确。故选D。‎ ‎6. 下列关于科学家与其研究活动的叙述,对应错误的是( )‎ A. 孟德尔利用统计学等方法得出遗传学两大定律 B. 萨顿通过假说—演绎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C. 摩尔根等人首次通过实验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D. 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则揭示了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 ‎【答案】B ‎【解析】1、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2、孟德尔取得成功的原因 ‎(1)正确地选用实验材料;(豌豆)‎ ‎(2)分析方法科学:先研究一对相对性状,再对两对甚至多对相对性状进行研究,遵循了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单因子→多因子)‎ ‎(3)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4)科学地设计了实验的程序。‎ ‎3、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 ‎【详解】A、孟德尔对获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遗传学两大定律,A正确;‎ B、萨顿通过类比推理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B错误;‎ C、摩尔根等人首次通过实验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C正确;‎ D、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则揭示了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D正确。故选B。‎ ‎7. 下列有关遗传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狮子的长毛和卷毛为一对相对性状 B. 隐性性状在子代中不能表现出来 C. 纯合子自交,其后代均为纯合子 D. 表现型相同,则基因型一定相同 ‎【答案】C ‎【解析】1、相对性状是指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性状分离是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纯合子自交后代都是纯合子,隐性纯合子自交后代都是隐性性状,显性纯合子自交后代都是显性性状。‎ ‎2、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也不一定相同。‎ ‎【详解】A、狮子的长毛和卷毛不是同一性状,所以不是相对性状,A错误;‎ B、隐性性状在子一代杂合子自交的后代可以表现出来,B错误;‎ C、纯合子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后代都是纯合子,C正确;‎ D、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例如AA和Aa,D错误。故选C。‎ ‎8. 棉花的长绒和短绒是一对相对性状,下列实验能确定显隐性关系的是( )‎ A. 长绒×长绒→长绒 B. 长绒×长线→152株长绒+49株短绒 C. 短绒×短绒→短绒 D. 长绒×短绒→135株长绒+132株短绒 ‎【答案】B ‎【解析】判断显隐性的关系的方法,通常用杂交,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只表现一种性状,则表现出来的性状为显性,未表现的性状为隐性;自交法:具有相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后代中出现的新性状为隐性,亲本的性状为显性。‎ ‎【详解】A、长绒×长绒→长绒,该组合不能判断显隐关系,A错误;‎ ‎ B、长绒×长线→152株长绒+49株短绒,根据后代的长绒∶短绒=3∶1可知长绒对短绒为显性,B正确;‎ C、短绒×短绒→短绒该组合与A项相同,依然看不出显隐关系,C错误;‎ ‎ D、长绒×短绒→135株长绒+132株短绒,该组合类似测交,不能判断显隐关系,D错误。‎ 故选C。‎ ‎9. 某植物的花色受自由组合的两对基因A/a、B/b控制,这两对基因与花色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又存在一个a基因即可抑制B的表达。现利用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杂交得到F1,再将F1自交得到F2,则F2中粉色花所占的比例为( )‎ A. B. C. D. ‎ ‎【答案】D ‎【解析】分析题图:基因A控制酶A的合成,酶A能将白色色素转化成粉色色素,基因B能控制酶B的合成,酶B能将粉色色素转化为红色色素,由于存在一个a基因即可抑制B的表达,因此红花的基因型为AAB_,粉花的基因型为A_bb,白花的基因型为aa__。‎ ‎【详解】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杂交得到F1,则F1的基因型为AaBb,自交后代表现型和比例为:‎9A_B_∶‎3A_bb∶3aaB_∶1aabb,根据分析据题图可知,3aaB_和1aabb都为白色比例为1/4,红花AAB_的比例为3/16,所以粉花的比例为1-1/4-3/16=9/16。‎ 故选D。‎ ‎10. 如图表示某雌性动物(Aabb)细胞分裂过程中,部分染色体及其上基因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细胞发生了基因重组 B. 该细胞的名称为初级卵母细胞 C. 该细胞中四分体数与核DNA分子数的比值为 D. 该细胞最终形成的子细胞的基因型为AB、Ab、aB和ab ‎【答案】C ‎【解析】某雌性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而题图中出现了B基因,说明该细胞发生了基因突变。根据题图可知, 含A/a基因的同源染色体发生了交叉互换,说明该细胞发生了基因重组。‎ ‎【详解】A、由题图可知,含A/a基因的同源染色体发生了交叉互换,说明该细胞发生了基因重组,A正确;‎ B、根据题图,该细胞中发生了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了四分体,说明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根据题干可知该细胞为雌性动物细胞,则该细胞的名称为初级卵母细胞,B正确;‎ C、该细胞中四分体数为2,核DNA分子数为8,二者的比值为1/4,C错误;‎ D、该细胞最终形成的子细胞的基因型为AB、Ab、aB和ab,D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减数分裂,掌握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并准确识图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1. 下列关于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同源染色体中的两条染色体分别来自父方和母方 B. 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来自母方的比来自父方的多 C. 受精作用实现了基因的自由组合使得后代具有多样性 D.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保证了亲子代染色体数目的稳定性 ‎【答案】C ‎【解析】受精作用:‎ ‎1、概念:精子和卵细胞融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受精作用。‎ ‎2、过程: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紧接着,在卵细胞细胞膜的外面出现一层特殊的膜,以阻止其他精子再进入。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后不久,里面的细胞核就与卵细胞的细胞核相遇,使彼此的染色体会合在一起。‎ ‎3、结果:‎ ‎(1)受精卵的染色体数目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父亲),一半的染色体来自卵细胞(母亲)。‎ ‎(2)细胞质主要来自卵细胞。‎ ‎4、意义: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详解】A、同源染色体是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形态大小基本相同,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配对的两条染色体,A正确;‎ B、受精卵中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而细胞质遗传物质几乎都来自母方,B正确;‎ C、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是发生在受精作用,C错误;‎ D、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保证了亲子代染色体数目的稳定性,D正确。故选C。‎ ‎12. 如图所示为果蝇某一条染色体上的几种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染色体上的片段即为基因 B.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C. 控制白眼和深红眼的基因是一对等位基因 D. 控制截翅与短硬毛的基因在遗传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B ‎【解析】一条染色体含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详解】A、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所以不是染色体上所有的片段都是基因,A错误;‎ B、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B正确;‎ C、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相同的位置,C错误;‎ D、控制截翅与短硬毛的基因在一条染色体上,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D错误。故选B。‎ ‎13. 某种鸟的性别决定为ZW型,其体色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体色有黄色和白色,其眼色由另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眼色有红色和白色。某实验室进行相关杂交实验,所得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亲本表现型 F1表现型及比例 白体白眼(雄)‎ 白体红眼(雌)‎ 黄体红眼(雄)、白体红眼(雄)‎ 黄体白眼(雌)、白体白眼(雌)‎ A. 黄体、白眼为隐性性状 B. 亲本的基因型为AaZbZb和AaZBW C. F1白体红眼个体中杂合子占 D. F1白体白眼个体产生的配子中,AZb∶AW∶aZb∶aW=2∶2∶1∶1‎ ‎【答案】C ‎【解析】根据表格分析,白体与白体杂交,后代出现黄体,说明白体是显性性状;雌性和雄性个体中白体和黄体的比例都是3∶1,说明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并且亲代基因型是Aa和Aa;‎ 子代雄性全为红眼,雌性全为白眼,说明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杂交基因型是ZbZb(白眼雄)和ZBW(红眼雌),红眼为显性性状。‎ ‎【详解】A、根据分析,黄体和白眼为隐性性状,A正确;‎ B、根据分析亲代基因型是AaAaZbZb和AaZBW,B正确;‎ C、F1中白体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3AA和2/3Aa,红眼基因型是ZBZb,全为杂合子,C错误;‎ D、F1白体白眼基因型1/3AAZbW和2/3AaZbW,所以产生的配子AZb∶AW∶aZb∶aW=2∶2∶1∶1,D正确。故选C。‎ ‎14. 如图所示为脱氧核苷酸、基因、DNA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b、c种类数分别为2种、5种 B. f分子多样性是由d分子种类繁多决定的 C. g为蛋白质,其合成过程不遵循中心法则 D. 一般二倍体生物体细胞(核)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成对存在 ‎【答案】D ‎【解析】图中所示为脱氧核苷酸、基因、DNA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c表示含氮碱基,d表示脱氧核苷酸,f表示DNA,g表示蛋白质。‎ ‎【详解】A、图中b、c的种类数分别为1种、4种,A错误;‎ B、f为DNA分子,其多样性是由d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决定的,B错误;‎ C、g为蛋白质,其合成过程遵循中心法则,C错误;‎ D、一般二倍体生物体细胞(核)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成对存在,D正确。故选D。‎ ‎【点睛】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一个或两个DNA分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每个DNA分子上分布着多个基因,每个基因中含有许多脱氧核苷酸,基因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 ‎15. 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由细胞构成的生物的遗传物质均为DNA B. 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水解可以产生4种脱氧核苷酸 C. 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的思路是将 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研究各自的作用 D. 用32P、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可在子代噬菌体的DNA中找到32P ‎【答案】B ‎【解析】1、①细胞类生物(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都同时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它们的遗传物质均为DNA。‎ ‎②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即DNA或RNA,所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2、格里菲斯的体内转化实验证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体内含有“转化因子”,促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证明: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 ‎【详解】A、由细胞构成的生物(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均为DNA,A正确;‎ B、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水解可以产生4种核糖核苷酸,B错误;‎ C、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的思路是将 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研究各自的作用,C正确;‎ D、用32P、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由于32P标记DNA分子,可以传递给子代,可在子代噬菌体的DNA中找到32P,D正确。故选B。‎ ‎16. 如图表示某生物细胞中的DNA片段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b链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成反向的双螺旋结构 B. 该结构中③④比例越高,DNA分子结构越稳定 C. 若a链中A占20%,则b链中A占30%‎ D. 该DNA片段中一定含有2个游离的①基团 ‎【答案】B ‎【解析】DNA分子的结构特点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排列在外侧,‎ ‎ 氢键相连的碱基对排列在内侧,碱基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与T配对,G与C配对。其中A与T之间形成两个氢键,G与C之间形成三个氢键,氢键越多,破坏DNA分子所需要的温度越高,DNA分子的结构就越稳定。DNA分子中碱基数量存在如下关系:A=T、G=C,A+G=T+C。DNA分子结构如图所示: ,题干中①为磷酸基团,②为脱氧核糖,③、④是G、C碱基对。‎ 详解】A、a、b两条链之间是排列在内侧的碱基,碱基之间通过氢键形成碱基对,A错误;‎ B、图中③④之间形成三个氢键,说明是G、C碱基对,其比例越高,氢键越多,DNA分子结构越稳定,B正确;‎ C、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若a链中A占20%,则b链中T占20%;b链中的A数量等于a链中T数量;无法计算出b链中A的数量,C错误;‎ D、若该DNA分子是链状分子,则每一条链都含有一个游离的①基团,整个分子共2个;若该DNA分子是环状分子,则每条链首尾相接,无游离的①基团,D错误。故选B ‎17. 将一个双链被15N标记的DNA片段放入没有同位素标记的培养液中培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 B. 保证复制能准确进行的关键是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C. 复制三次后被15N标记的DNA分子占DNA分子总数的 D. 新形成的DNA分子的子链和DNA母链之一的序列相同 ‎【答案】C ‎【解析】DNA复制是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边解旋边复制,DNA分子具有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形成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 ‎【详解】A、DNA分子具有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A正确;‎ B、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B正确;‎ C、复制三次后,DNA分子共有8个,其中被15N标记的DNA分子有2个,占总数的1/4,C错误;‎ D、新形成的DNA分子的子链和DNA母链之一的序列相同,D正确。故选C。‎ ‎【点睛】将含有15N的DNA分子放入没有同位素标记的培养液中培养,连续复制n次,则子代DNA共2n个,含15N的DNA分子有2个,只含15N的DNA分子0个。‎ ‎18. 如图表示真核细胞中基因的转录过程简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为细胞核,是DNA复制和转录的场所 B. ②是酶,可以降低转录过程中反应的活化能 C. ③部位的双链结构中嘌呤数和嘧啶数是相等的 D. ④处在逐渐解开DNA双链,保证转录的正常进行 ‎【答案】C ‎【解析】图示真核细胞中基因的转录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在线粒体、叶绿体中也能发生转录过程,①是RNA聚合酶,②是核糖核苷酸,③处正在转录形成RNA,④处双螺旋正在重新形成。‎ ‎【详解】A、①是RNA聚合酶,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能发生DNA复制和转录的过程,A错误;‎ B、②是核糖核苷酸,是转录所需的原料,B错误;‎ C、③处正在转录形成RNA,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双链结构中嘌呤数和嘧啶数是相等的,C正确;‎ D、④处双螺旋正在重新形成,D错误。故选C。‎ ‎【点睛】真核细胞中基因的转录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在线粒体、叶绿体中也能发生转录。‎ ‎19. 生物体在合成蛋白质的过程中,少量的mRNA分子可在短时间内合成大量的蛋白质,其主要原因是( )‎ A. 一条mRNA上不同的密码子可以编码相同的氨基酸 B. tRNA的种类很多,可以来回运送多个氨基酸到核糖体上 C. 多个核糖体可以同时结合到一条mRNA上,共同合成同一条多肽链 D. 一个mRNA分子上可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 ‎【答案】D ‎【解析】翻译是指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本质是把DNA上的遗传信息通过mRNA转化成为蛋白质分子上氨基酸的特定排列顺序。‎ ‎【详解】A、不同的密码子可以编码相同的氨基酸这能增加密码子的错容性,但不能加快蛋白质的合成,A错误;‎ B、tRNA种类多,但与不能加快蛋白质的合成,B错误;‎ C、多个核糖体可以同时结合到一条mRNA上,同时合成多条肽链,C错误;‎ D、一个mRNA分子上可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可以利用少量的mRNA分子可在短时间内合成大量的蛋白质,D正确。故选D。‎ ‎20. 如图表示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简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各过程均存在碱基互补配对现象 B. 细胞内基因的表达都是转录完成后开始翻译 C. 图中需要的酶有解旋酶、DNA聚合酶、RNA聚合酶等 D. 噬菌体不能发生逆转录过程,因为缺少相关的酶 ‎【答案】B ‎【解析】中心法则的证内容: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但是,遗传信息不能从蛋白质传递到蛋白质,也不能从蛋白质流向RNA或DNA。中心法则的后续补充有: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以及从RNA流向DNA这两条途径。‎ ‎【详解】A、图中每一过程都涉及碱基互补配对,A正确;‎ B、细胞内的翻译过程不都发生在转录完成后,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基因的表达过程是转录尚未完成翻译即开始,B错误;‎ C、图中需要的酶有解旋酶、DNA聚合酶、RNA聚合酶、逆转录酶等,C正确;‎ D、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不能发生逆转录过程,因为缺少相关的酶,D正确。‎ 故选B。‎ ‎21. 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突变在光学显微镜下无法观察到 B. 猫叫综合征是由于染色体数目变异引起的 C. 染色体DNA分子的一个碱基对缺失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D. 非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 ‎【答案】A ‎【解析】1.基因突变: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 ‎2.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数目的改变,与基因突变不同,前者的结果可以用显微镜看见;3.基因重组有自由组合和交叉互换两类.前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后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 ‎【详解】A、基因突变在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改变而导致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在光学显微镜下无法观察到,A正确;‎ B、猫叫综合征是由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引起的,B错误;‎ C、染色体DNA分子的一个碱基对缺失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可能会引起基因突变,C错误;‎ D、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发生在四分体时期,D错误。故选A。‎ ‎22. 炎炎夏日,无子西瓜备受人门的喜爱。如图为无子西瓜的培育过程简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无子两瓜培育的主要原理是染色体结构变异 B. 可将秋水仙素滴于二倍体幼苗的芽尖获得四倍体 C. 四倍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不能正常联会 D. 无子西瓜中含有3个染色体组,品质好、育性强 ‎【答案】B ‎【解析】秋水仙素作用的机理: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很多,如低温处理,目前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来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当秋水仙素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时,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继续进行有丝分裂,将来可能发育成多倍体植株。‎ ‎【详解】A、无子两瓜培育的主要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A错误;‎ B、该过程中可将秋水仙素滴于二倍体幼苗的芽尖以抑制纺锤体的形成获得四倍体,B正确;‎ C、四倍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能正常联会,C错误;‎ D、无子西瓜中含有3个染色体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生殖细胞,D错误。故选B。‎ ‎23. 下列关于生物学相关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观察减数分裂时为使观察更清晰常选用卵母细胞较大的材料 B.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时应注意两条链反向平行盘旋 C. 调查人类遗传病时最好选取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 D. 观察低温诱导二倍体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视野中既有二倍体也有四倍体细胞 ‎【答案】A ‎【解析】1、睾丸中精子的形成过程是连续的,能统计到各个时期的细胞且数量多,而卵巢中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是不连续的,不能统计各个时期的细胞且数量少。‎ ‎2、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由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脱氧核苷酸链,DNA分子一般是由2条脱氧核苷酸链组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由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3、低温可以抑制纺锤丝的形成从而诱导多倍体的形成。‎ ‎【详解】A、观察减数分裂常选择动物的睾丸或精巢制成装片观察,因为卵巢中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是不连续的,A错误;‎ B、构成DNA分子的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B正确;‎ C、调查人类遗传病时最好选取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C正确;‎ D、观察低温诱导二倍体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视野中既有二倍体也有四倍体细胞,D正确。‎ 故选A。‎ ‎24. 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由一个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称为单基因遗传病 B. 不携带遗传病致病基因的人就不会患遗传病 C. 遗传病致病基因一定会随着父母亲的配子遗传给子代 D. 采取遗传咨询、产前诊断等措施可预防遗传病的发生 ‎【答案】D ‎【解析】1.人类遗传病是指由于遗传物质发生异常改变而引起的疾病。‎ ‎2.人类遗传病主要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三类。要注意一个家族几代中都出现的疾病不一定是遗传病,遗传病不一定是基因病还可能是染色体出现异常。另外还要注意:遗传病不一定是先天性疾病,可能要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才会发病;先天性疾病不一定是遗传病,如孕妇怀孕期间因病毒感染,导致胎儿心脏畸形;分娩过程中产程过长使胎儿严重缺氧所致的脑瘫,都不属于遗传病。‎ ‎【详解】A、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称为单基因遗传病,A错误;‎ B、无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也可患遗传病,如染色体异常遗传病,B错误;‎ C、遗传病致病基因也可能会随着父母亲的配子通过子女传递给下一代,C错误;‎ D、采取遗传咨询、产前诊断等措施可有效预防遗传病的发生,D正确。故选D。‎ ‎25. 如图所示为农业生产中对某二倍体植物①②两植株做的多种处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③经射线处理后大部分不能满足育种需要 B. ⑥植株所有细胞染色体组均为⑤中的两倍 C. ⑧⑩植株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不同 D. ⑨植株能正常繁殖且一般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③④表示诱变育种,③⑤⑩表示杂交育种,③⑥表示多倍体育种,③⑦⑨表示单倍体育种。‎ ‎【详解】A、由于基因突变具有低频率性和不定向性,所以③经射线处理后大部分不能满足育种需要,A正确;‎ B、经过秋水仙素加倍处理后只有部分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B错误;‎ C、⑧是三倍体植株,体细胞含有三个染色体组,⑩是二倍体,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C正确;‎ D、⑨植株是经过单倍体育种形成,是纯合子,所以能正常繁殖且一般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D正确。故选B。‎ ‎26. 下列关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揭示了生命现象的统一性 B 不能很好地解释物种大爆发现象 C. 能科学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D. 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供了有力武器 ‎【答案】C ‎【解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 意义: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物种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限性:①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②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水平,③强调物种形成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不能很好地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详解】A、自然选择学说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生物的适应性、多样性的形成,并能说明生物都是由低等向高等进化的,A正确;‎ B、自然选择学说中生物进化是长期渐变的结果,不能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B正确;‎ C、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C错误;‎ D、自然选择学说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供了科学武器,D正确。故选C。‎ ‎27. 由于天气干旱,农田中稻虫数量急剧增加,当喷施一种新型农药后,只有10%的稻虫能够存活下来。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新型农药直接选择了稻虫的表现型 B. 喷施新型农药后约10%的稻虫发生了基因突变 C. 在喷施农药后产生了抗药性变异的个体存活下来 D. 存活下来的个体产生的后代一定含抗药性基因 ‎【答案】A ‎【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3、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新型农药直接选择了稻虫的表现型,A正确;‎ B、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不是一味喷施农药后发生的,B错误;‎ C、抗药性变异产生发生在喷施农药前产生的,C错误;‎ D、存活下来的个体不一定会由机会将基因传递至下一代,所以存活下来的个体产生的后代不一定含抗药性基因,D错误。故选A。‎ ‎28. 下图所示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会导致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 B. ②是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C. 基因库是某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的集合 D. ③是自然选择,④包括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答案】B ‎【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题图分析,①为基因频率的改变;②为地理隔离;③是自然选择,④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详解】A、①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进而导致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A正确;‎ B、②是地理隔离、长期的地理隔离会导致种群间的基因库差异越来越大,B错误;‎ C、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C正确;‎ D、由分析可知,③是自然选择,④包括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D正确。故选B。‎ ‎29. 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地理隔离是形成新物种必经阶段 B. 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 C. 森林中某种生物个体的死亡不会导致基因库发生改变 D. 马和驴可交配产生后代,因此马和驴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B ‎【解析】物种形成需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三个环节,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生存提供机会,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详解】A、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经阶段,A错误;‎ B、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客观上起到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B正确;‎ C、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森林中某种生物个体的死亡会导致基因库发生改变,C错误;‎ D、马和驴可交配产生后代,但其后代不可育,因此马和驴之间仍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 故选B。‎ ‎【点睛】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量变阶段,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质变阶段,只有地理隔离不一定形成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30. 已知岛龟脚趾的连趾(ww)和分趾(WW、Ww)是一对相对性状,某研究员将岛龟迁入一个新的岛屿,50年间调查W和W的基因频率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50年后岛龟一定发生了进化 B. 连趾更适应该岛屿环境的变化 C. 50年前Ww基因型频率无法确定 D. 与W、w相关的各基因型频率之和不一定为1‎ ‎【答案】D ‎【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 ‎3、生物进化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过程,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 ‎【详解】A、从图中看出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所以50年后岛龟一定发生了进化,A正确;‎ B、从图中看出W基因频率降低,w基因频率增加,所以连趾更适应该岛屿环境的变化,B正确;‎ C、由于该种群在不断发生选择,所以50年前Ww基因型频率无法确定,C正确;‎ D、与W、w相关的各基因型频率之和一定为1,D错误。故选D。‎ 第Ⅱ卷(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60分)‎ ‎31. 如图所示为某真菌细胞的细胞核和线粒体中的基因表达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过程需要的酶来自_________________(填场所),游离的_________________随机地与DNA链上的碱基碰撞,之后会通过_________________进行碱基互补配对,该过程中产生的 RNA包括_________________。‎ ‎(2)②过程为_________________,其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Ⅲ上碱基进行配对的密码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Ⅱ为环状DNA,线粒体中的③④过程可同时进行,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的蛋白质2最终在线粒体内膜上发挥作用,推测若蛋白质2的形成过程受阻,则___________________(生理过程)可能会受影响。‎ ‎【答案】细胞质的核糖体 核糖核苷酸 氢键 mRNA、tRNA、rRNA 翻译 将mRNA上的碱基序列翻译为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 ACU 线粒体中含有相关的酶、原料和核糖体等,不需要经过空间的运输和转移而可直接进行 有氧呼吸(第三阶段)‎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Ⅰ是核膜,Ⅱ是线粒体DNA,Ⅲ是tRNA,①过程是细胞核DNA转录形成mRNA的过程,②过程是mRNA从核孔进入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的过程,③是线粒体DNA转录形成mRNA的过程,④是线粒体DNA与线粒体内的核糖体结合过程。‎ ‎【详解】(1)图中①是转录过程,需要RNA聚合酶,其本质是蛋白质,来自于细胞质中的核糖体;转录过程中,游离的核糖核苷酸随机与DNA链上的碱基碰撞,之后会通过氢键进行碱基互补配对,转录的RNA包括mRNA、tRNA、rRNA。‎ ‎(2)②过程为翻译,其实质是将mRNA上的碱基序列翻译为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Ⅲ上碱基是UGA,所以与其配对的密码子是ACU。‎ ‎(3)线粒体中含有相关的酶、原料和核糖体等,不需要经过空间的运输和转移而可直接进行转录和和翻译,所以③④过程可同时进行;蛋白质2的形成过程受阻,而最终在线粒体内膜上发挥作用,线粒体内膜上发生有氧呼吸第三阶段,该过程可能会受到影响。‎ ‎【点睛】本题考查了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相应知识,做本题首先需要看懂题目中图形,理解遗传信息传递的具体途径和条件。‎ ‎32. 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家系(甲、乙病相关基因为A/a、B/b),已知一种是红绿色盲,且不考虑变异。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填“甲”或“乙”)病是红绿色盲,甲、乙病是否遵循基因的自 由组合定律?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Ⅰ-1的基困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Ⅱ-1与Ⅰ-3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 ‎(3)Ⅲ-1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若Ⅱ-3与Ⅱ-4准备再生一个孩子,则所生孩子为女孩且不患病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检测发现Ⅱ-2含有两条X染色体,则分析其携带致病基因的两条X染色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亲本及其形成的原因)。‎ ‎【答案】甲 遵循,因为甲病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乙病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BbXAXa BbXAY 可能两条都来自母方,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含a基因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未正常分离;可能一条来自母方,一条来自父方,父方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X染色体与Y染色体未正常分离(合理即可)‎ ‎【解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题图分析,表现正常Ⅰ-3和Ⅰ-4号生出患乙病的女儿,则控制乙病的基因为隐性并且位于常染色体上,则甲病为色盲。‎ ‎【详解】(1)由分析可知,甲病是红绿色盲,甲病的致病基因为X染色体上致病基因,而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故控制甲、乙病的遗传基因遵循基因的自 由组合定律。‎ ‎(2)Ⅰ-1表现正常,生出了既患甲病又患乙病的孩子,故Ⅰ-1的基困型为BbXAXa,Ⅰ-2患甲病,故其基因型为BbXaY,Ⅱ-1表现正常,可能的基因型(1/3BB 、2/3Bb)XAXa,Ⅰ-3的基因型为BbXAXa,则Ⅱ-1与Ⅰ-3基因型相同的概率2/3×1=2/3。‎ ‎(3)由于Ⅱ-4患乙病,而Ⅲ-1表现正常,故其基因型为BbXAY,Ⅱ-3的基因型为(1/3BB 、2/3Bb)XAY,Ⅱ-4的基因型为bb(1/2XAXA、1/2XAXa),二者婚配,生出的女孩均不患甲病,生出的孩子不患乙病的概率为1-2/3×1/2=2/3,故二者婚配所生孩子为女孩且不患病的概率为2/3×1/2=1/3。‎ ‎(4)Ⅱ-2两病均患且发现Ⅱ-2含有两条X染色体,故其基因型为aaXaXaY,其双亲的基因型为BbXaY、BbXAXa,根据亲本的基因型可知,则Ⅱ-2的产生是因为含XaXa的异常卵细胞和正常的精子(Y),或正常的卵细胞(Xa)与异常的精子(XaY)结合产生的。其中异常卵细胞的出现是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含a基因的两条子染色体未正常分离导致,异常精子的出现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为正常分离,导致出现含X与Y的异常次级精母细胞出现,进而产生了异常的精子。‎ ‎【点睛】熟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应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有关遗传定律的计算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33. 针对近年来青蒿素在全球部分地区出现的“抗药性”难题,我国著名药学家、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及其团队提出了应对“青蒿素抗药性”难题的可行性治疗方案,已知野生青蒿为二倍体(2n=18),四倍体中青蒿素含量较高。回答下列问题:‎ ‎(1)青蒿素抗药性的产生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该变异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野生青蒿生长受地域性限制,体内合成的青蒿素极少,科学家考虑采用转基因技术借助酵母菌细胞大量获得青蒿素,该育种方法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提高青需素的含量,常采用_________________处理二倍体青蒿从而得到四倍体青蒿,该过程主要抑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4)与二倍体青蒿相比,四倍体青蒿植株的主要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倍体青蒿细胞在正常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为条____________________。‎ ‎(5)四倍体青蒿与野生青蒿_____________(填“属于”“不属于”)同一物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基因突变 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基因重组 低温或秋水仙素 细胞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使复制后的染色体不能正常发生分离 ‎ ‎ 茎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比较大,青蒿素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都有所增加(合理即可) 36 不属于 野生青蒿是二倍体,与四倍体青蒿结合产生的后代是三倍体,三倍体高度不育 ‎【解析】变异与选择无关,变异发生在选择之前,抗性基因的根本来源是可遗传的变异,题干中青蒿素抗药性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常采用低温或秋水仙素处理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两者都是通过抑制细胞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使复制后的染色体不能正常发生分离,从而使染色体数目加倍。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这种现象叫做生殖隔离。‎ ‎【详解】(1)青蒿素抗药性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2)野生青蒿生长受地域性限制,体内合成的青蒿素极少,科学家考虑采用转基因技术借助酵母菌细胞大量获得青蒿素,该育种方法是基因工程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 ‎(3)常采用低温或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青蒿从而得到四倍体青蒿,该过程主要抑制细胞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使复制后的染色体不能正常发生分离,从而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4)与二倍体青蒿相比,四倍体青蒿植株的主要特点有茎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比较大,青蒿素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都有所增加等。二倍体青蒿有18条染色体,四倍体青蒿有36条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后,四倍体青蒿染色体数目减半变为18条,到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短暂加倍成为36条。‎ ‎(5)四倍体青蒿与野生青蒿不属于同一物种,野生青蒿是二倍体,与四倍体青蒿结合产生的后代是三倍体,三倍体高度不育,所以四倍体青蒿与野生青蒿存在生殖隔离,不属于同一物种。‎ ‎【点睛】通读题干,注意分析其中的重要信息,回答每个小问题时要结合上下题干的含义,抓重点。‎ ‎34. 如图所示为A物种进入甲、乙两岛后逐渐形成B、C、D物种的演化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物种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物种进入甲、乙岛后,分别进化为B、C物种,这种由于地理障碍使其分成不同种群而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即为_____________________,甲、乙岛上的环境不同,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向也不同,导致进化方向产生差异。‎ ‎(2)某时期将甲岛上的B物种引入乙岛,其不能与C物种发生基因交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迁入乙岛的B物种进化为D物种,进化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设某较大的植物种群中,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则该种群在自然状态下随机交配产生的F1中,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期由于外界因素影响使a基因频率逐渐下降、A基因频率逐渐上升,则其后代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目的变化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地理隔离 自然选择 与C物种已形成生殖隔离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55% 无法确定 ‎【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生物进化的本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详解】(1)物种是指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A物种进入甲、乙岛后,分别进化为B、C物种,这种由于地理障碍使其分成不同种群而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即为地理隔离,甲、乙岛上的环境不同,所以自然选择的方向也不同,导致进化方向产生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之间的基因库差异越来越大。‎ ‎(2)某时期将甲岛上的B物种引入乙岛,其不能与C物种发生基因交流的原因是与C物种已形成生殖隔离,最终迁入乙岛的B物种进化为D物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的过程。‎ ‎(3)群体中AA=30%,aa=20%,则Aa=1-30%-20%=50%,A的基因频率是:A=30%+50%÷2=55%;则该种群在自然状态下随机交配,不会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因此F1中A的基因频率仍是55%。后期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使a基因频率逐渐下降、A基因频率逐渐上升,则在不知群体数量的前提下,其后代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目的变化无法确定。‎ ‎【点睛】熟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是解答本题的前提,能够利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是解答生物进化中的实际问题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