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群落的结构与群落的演替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群落的结构与群落的演替作业

‎2020届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群落的结构与群落的演替 作业 一、选择题(共9小题,每小题6分,共54分)‎ ‎1.比较有关种群、群落的概念,下列不属于群落层次的 是 (  )‎ A.年龄结构     B.捕食 C.空间结构 D.次生演替 ‎【解析】选A。年龄结构属于种群层次;捕食、空间结构和次生演替属于群落层次。‎ ‎2.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种群数量介于K/2和K时,其增长速率在下降,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C.蚜虫、跳蝻的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D.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不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 ‎【解析】选C。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属于群落的特征,A错误;种群数量介于K/2和K时,其增长速率在下降,但种群数量仍然在增加,其年龄组成仍然是增长型,B错误;蚜虫、跳蝻的活动能力较弱、范围较小,因此它们的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进行调查,C正确;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错误。‎ ‎3.(2017·海南高考)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 (  )‎ A.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A 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 C.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D.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 ‎【解析】选D。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乙抑制了害虫A的爆发,新的种间关系和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的生存,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间作农作物乙后,营养结构复杂程度提高,害虫A的爆发受到了抑制,而不是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 ‎4.“烧芭”(焚烧芭蕉树)是一种传统的农耕文化,在巴西等热带国家盛行。火山喷发是一种自然现象,喷发的岩浆所到之处寸草不生。甲地发生过“烧芭”现象,乙地发生过火山喷发现象,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的自然演替。下列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甲、乙两地发生的演替类型不同 B.即使有人为因素的干扰,甲地也不可能恢复到焚烧前的地貌 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的火山岩上 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都能逐渐增多 ‎【解析】选B。 “火山喷发是一种自然现象,喷发的岩浆所到之处寸草不生”,说明乙地发生的是初生演替,“烧芭”并没有除去所有植物,因此甲地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甲地发生的是次生演替,如有人为因素的干扰,可能恢复到焚烧前的地貌;在初生演替中地衣比苔藓更早出现;无论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随着时间的延长,生物多样性都能逐渐增多。‎ ‎5.下列有关动物丰富度的研究方法,正确的是 (  )‎ A.调査动物丰富度——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B.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高倍显微镜观察 C.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D.调査水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生态缸进行培养 ‎【解析】选C。调查动物丰富度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样方法主要用于调查植物的丰富度,A错误;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使用放大镜,B错误;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采用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C正确;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采用取样调查,D错误。‎ ‎6.如图中A、B、C分别代表山地、森林、海洋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  )‎ 世纪金榜导学号 A.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但其不能代表群落的垂直结构 B.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C.C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因为光照的影响 D.环境条件不同是造成这三个区域内植物分布存在巨大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 ‎ ‎【解析】选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体现的是多个群落的分布是水平结构。也说明温度影响群落分布;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光照;C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因为在水的不同深度上光照不同;三个区域内植物分布存在巨大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应是环境条件不同。‎ ‎7.(2019·大连模拟)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错误的是 (  )‎ A.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 B.动物在群落中垂直结构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 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不同地段生物种群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呈镶嵌分布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明确以下两点:‎ ‎(1)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不同种群的分布。‎ ‎(2)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 ‎【解析】选A。垂直分层现象是群落的特征,竹林中的竹子是一个种群;群落中的动物以植物为食,所以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种群的分布受到水源、温度、气候等的影响,所以呈镶嵌分布。‎ ‎【延伸探究】‎ ‎(1)A项所述竹林这个生物群落中有没有垂直结构?请说明理由。‎ 提示:有。竹林中有小灌木、草本层等,占据不同空间层次,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 ‎(2)C项中淡水鱼的分层现象是不是只与食性有关?为什么?‎ 提示:不是。还与水温、水中的含氧量、淡水鱼的栖息场所等有关。‎ ‎8.(2019·梅河口模拟)下图表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有甲、乙两种小型土著鱼种群。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乙两种鱼的食性虽有不同,但二者间仍然存在竞争关系 B.该湖泊生物群落中的生物只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甲种鱼和乙种鱼 C.若因地质变化使该湖泊全部干涸,则该区域可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 D.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气垂直分布的变化,导致该湖泊只有垂直分层现象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注意三点:‎ ‎(1)群落中的物种包括该区域中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2)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 ‎(3)自然群落通常既具有水平结构也有垂直结构。‎ ‎【解析】选A。甲、乙两种鱼都捕食小型浮游动物,说明它们有竞争关系,A正确;生物群落应包括该湖泊中的所有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B错误;若因地质变化使该湖泊全部干涸,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该区域可能会发生群落的次生演替,C错误;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气垂直分布的变化,使生物群落有垂直分层现象,但该湖泊中的群落也有水平结构,D错误。‎ ‎9.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所示。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间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间的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解题指南】解题时要以曲线反映的种间关系和投放的鱼以浮游动物为食这一信息为突破口。‎ ‎【解析】选C。从曲线变化上可以看出,甲、乙应该为捕食关系,甲为藻类,乙为浮游动物,而丙为后期向水池投放的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建立的食物链应该是藻类→浮游动物→鱼。投放某种鱼的初期,乙和丙因争夺生存空间而存在竞争关系。由于鱼是大量的,短时间内它们的食物——浮游动物会急剧减少,而由于食物缺乏等导致生存斗争加剧,鱼类随之也会大量减少。所以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群的话,该种群肯定是藻类,即甲种群。‎ ‎【方法技巧】捕食关系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断技巧 ‎(1)若两种生物的最大数量有明显差异,一般数量多的为被捕食者,如图1中A为被捕食者。‎ ‎(2)若两种生物数量相当,则从变化趋势看,先到达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到达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如图2中A为捕食者,B为被捕食者。‎ 二、非选择题(共16分)‎ ‎10.(2019·六安模拟)科研人员对某座山上的常绿落叶针阔混交林内繁殖季节时鹭类组成和筑巢高度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査结果如表所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筑巢高 度(m)‎ 池鹭 ‎(只)‎ 白鹭 ‎(只)‎ 夜鹭 ‎(只)‎ 牛背鹭 ‎(只)‎ 鹭鸟总 数(只)‎ ‎6~8‎ ‎6‎ ‎6‎ ‎8‎ ‎0‎ ‎20‎ ‎8~10‎ ‎52‎ ‎6‎ ‎6‎ ‎2‎ ‎66‎ ‎10~12‎ ‎14‎ ‎4‎ ‎4‎ ‎2‎ ‎24‎ ‎12~14‎ ‎10‎ ‎22‎ ‎4‎ ‎0‎ ‎36‎ ‎(1)表中数据显示,该森林群落鹭类中的优势种是_______。表中数据的获得是科研人员在林内从山脚到山顶_______(填“随机”或“在密度大的地方”)选取9块(10 m×10 m) 样方,逐个调查、统计并记录得出的。调查某鹭类的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正常情况下,所得数据比真实值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 ‎(2)4种鹭鸟在林内乔木层筑巢高度不同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结构,这种分布特点体现了鸟类对群落_______资源的合理利用。 ‎ ‎(3)当不同鹭类利用同一资源时,会发生生态位的重叠。本次的调查结果显示,白鹭与夜鹭的生态位重叠程度最大,然而,白鹭主要在白天飞向西南方向活动、觅食,而夜鹭主要在傍晚飞向西北方向活动、觅食。由于这两种鹭鸟在觅食时间和方向上的不同,错开了取食相同食物 资源的_______和_______,可以使之得到较为均衡的资源利用,二者之间的_______关系趋于缓和,从而实现共存,这是进化过程中这两种鹭鸟对环境_______的必然结果。 ‎ ‎【解析】(1)表中数据显示,池鹭的总体数量明显多于其他鹭类,因此池鹭是该森林群落鹭类中的优势种。样方选取的关键是随机取样,以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鹭鸟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调查某鹭类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标志重捕法,其种群数量的估算值=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有标记的个体数。正常情况下,由于鹭类被捕捉一次后,第二次被捕捉的难度增加,因此所得数据比真实值偏大。‎ ‎(2)4种鹭鸟在林内乔木层筑巢高度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这种分布特点体现了鸟类对群落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 ‎(3)白鹭与夜鹭的生态位重叠程度最大,但白鹭主要在白天飞向西南方向活动、觅食,而夜鹭主要在傍晚飞向西北方向活动、觅食。可见,这两种鹭鸟错开了取食相同食物资源的时间和取食地点,可以使之得到较为均衡的资源利用,二者之间的竞争关系趋于缓和,从而实现共存,这是进化过程中这两种鹭鸟对环境适应的必然结果。‎ 答案:(1)池鹭 随机 标志重捕法 偏大 ‎(2)垂直 空间 ‎(3)时间 取食地点(或地点) 竞争 适应 ‎1.(5分)(2019·成都模拟)某科研小组调査了高原鼠兔有效洞穴密度对某群落中主要植物种群密度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高山蒿草的种群密度下降,说明该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B.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随机调査高原鼠兔有效洞穴密度 C.结果显示,有效洞穴密度与达乌里秦艽密度相互之间几乎无影响 D.高原鼠兔种群数量增长会改变该群落的演替速度和方向 ‎【解析】选D。高山蒿草的种群密度下降,但不能说明群落的丰富度下降,A错误。采用标志重捕法可以调查高原鼠兔的种群密度,‎ 而要调查有效洞穴的密度应用样方法,B错误。结果表明随着有效洞穴密度增大,达乌里秦艽密度也有所增加,C错误。由表可知高原鼠兔种群数量增长会影响其他植物种群的密度,所以可以改变该群落的演替速度和方向,D正确。‎ ‎2.(5分)(2019·晋城模拟)如图表示两个陆生群落的演替过程,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曲线D点表示次生演替开始进行,之前并无演替发生 B.b曲线代表群落的初生演替,演替进程缓慢,经历的阶段较多 C.E点处的物种丰富度较C点高,和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环境因素的改变有关 D.E点物种丰富度最大,表示群落可能达到平衡状态,其类型由气候和土壤条件决定 ‎【解析】选A。a曲线的起点不为0,b曲线的起点为0,因此a曲线代表群落的次生演替,b曲线代表群落的初生演替,a曲线D点表示次生演替开始进行,之前也发生了演替,初生演替进程缓慢,经历的时间长、阶段较多,故A错误,B正确;E点处的物种丰富度较C点高,E点物种丰富度最大,这和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环境因素的改变有关,而E点表示群落可能达到平衡状态,其类型由气候和土壤条件决定,故C、D正确。‎ ‎3.(20分)为实现生态保护,国家投入大批资金用于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表中数据是某退耕地随退耕时间的延续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变化情况:‎ 退耕时间(年)‎ ‎1‎ ‎5‎ ‎10‎ ‎15‎ ‎20‎ ‎25‎ ‎30‎ ‎35‎ 物种多样性指数 ‎1.41‎ ‎1.75‎ ‎2.46‎ ‎3.04‎ ‎3.36‎ ‎3.52‎ ‎3.55‎ ‎3.55‎ ‎(1)该地区生物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_______,由数据分析,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丰富度变化趋势是_______。丰富度是指____ ____。 ‎ ‎(2)分析表中数据可以看出第25年到第35年间,该群落已经演替到改善环境下的顶极阶段,能否确定是形成了森林群落?_______________,理由是 ‎____ ____。 ‎ ‎(3)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后的地区各种生物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其中植物的不同物种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________现象,其意义是____ ____。 ‎ ‎【解析】(1)该地区的演替是从已有土壤条件的基础上进行的,属于次生演替,随演替的进行,群落中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由于群落演替受土壤和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只有在具备森林群落生存和发展的自然条件下才能演替为森林群落,因此在不知环境条件的情况下,尽管该群落已经演替到改善环境下的顶极阶段,但不能确定其是否形成了森林群落。‎ ‎(3)植物的不同物种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其意义是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答案:(1)次生演替 逐渐增加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不能 群落演替受土壤和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只有在具备森林群落生存和发展的自然条件下才能演替为森林群落 ‎(3)分层 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