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效实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浙江省宁波市效实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生物试题

‎2020 年浙江省第一次选考科目考试全真模拟 生物学科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细胞分子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油脂分子中氧的含量远远少于糖类,而氢的含量更多 B. 细胞核内的核酸只含脱氧核糖,细胞质中的核酸只含核糖 C. 动物组织中的糖元和植物细胞中的蔗糖均属于多糖 D. 质量相同的糖、油脂、蛋白质氧化分解所释放的能量是相同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 糖类是多羟基醛、多羟基酮以及能水解而生成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的有机化合物,可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等。糖类是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的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日常食用的蔗糖、粮食中的淀粉、植物体中的纤维素、人体血液中的葡萄糖等均属糖类。糖类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一切生命体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植物中最重要的糖是淀粉和纤维素,动物细胞中最重要的多糖是糖原。‎ ‎【详解】A、脂质分子中氧的含量远远低于糖类,而氢的含量远远高于糖类,A正确;‎ B、细胞核内的核酸主要是DNA,还有少量的RNA,细胞质中的核酸主要是RNA,还有少量的DNA,因此细胞核和细胞质中都含有脱氧核糖和核糖,B错误;‎ C、动物组织中的糖原属于多糖,植物细胞中的蔗糖属于二糖,C错误;‎ D、质量相同的糖、蛋白质氧化分解所释放的能量相同,但脂肪氧化分解所释放的能量高于糖、蛋白质,D错误;‎ 故选 A。‎ ‎【点睛】归纳糖类的知识并区别是关键。‎ ‎2.下列有关生物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参与细胞膜组成的脂质主要是磷脂 B. 用蛋白酶处理生物膜可改变其组成,不改变其通透性 C. 溶酶体中的水解酶的合成与生物膜有关 D. 小鼠细胞与人体细胞的细胞膜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发生融合 ‎【答案】B ‎【解析】‎ ‎【分析】‎ 脂质分子中除了磷脂参与细胞膜的构成,还有胆固醇也参与了细胞膜的构成;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与蛋白质和磷脂有关,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详解】A、细胞膜中的脂质主要是磷脂,还有少量的胆固醇,A正确;‎ B、用蛋白酶处理可分解膜上的蛋白质,从而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B错误;‎ C、水解酶的本质为蛋白质,其合成需要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生物膜结构参与,C正确;‎ D、人鼠细胞在一定条件下融合,体现了膜的流动性,D正确;‎ 故选D。‎ ‎【点睛】辨识生物膜的结构和组成是关键。‎ ‎3.细胞间的信息交流通常需要受体来实现。下列有关受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受体主要在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 B. 细胞的受体存在于细胞膜上或细胞内 C. 一个成熟 B 淋巴细胞膜上有多种特异性的受体 D. 一个浆细胞膜上只有一种对应特异性抗原的受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可归纳为三种主要方式:‎ ‎(1)通过体液的作用来完成的间接交流。‎ ‎(2)相邻细胞间直接接触,通过与细胞膜结合的信号分子影响其他细胞,即细胞←→细胞。如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 ‎(3)相邻细胞间形成通道使细胞相互沟通,通过携带信息的物质来交流信息。即细胞←→过胞。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2、受体根据受体在细胞中的位置,将其分为细胞表面受体和细胞内受体两大类。‎ ‎(1)细胞膜受体:大多数配体信号分子是亲水性的生物大分子,由于不能通透靶细胞膜进入胞内,因此,这类配体信号分子的受体是定位于靶细胞膜上。‎ ‎(2‎ ‎)细胞内受体:大多数配体信号分子的受体是在靶细胞表面上,这是因为信号分子是亲水性的,不能通过细胞膜。‎ ‎【详解】A、受体主要有多糖和蛋白质组成,蛋白质主要在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A正确;‎ B、根据受体在细胞中的位置,将其分为细胞表面受体和细胞内受体两大类,B正确;‎ C、成熟B淋巴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可分化为浆细胞,其细胞膜上有多种特异性的受体,C正确;‎ D、浆细胞不能识别抗体,其细胞膜上没有特异性受体,D错误;‎ 故选D。‎ ‎【点睛】辨识受体的本质和类型是关键。‎ ‎4.做“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培养基应先灭菌再分装到培养皿 B. 用记号笔为培养皿做标记时,应标记在皿盖上 C. 为了防止污染,接种环应在酒精灯火焰上快速挑取菌落 D. 高压灭菌加热结束时,打开放气阀使压力表指针回到零后再开启锅盖 ‎【答案】A ‎【解析】‎ ‎【分析】‎ 高压灭菌加热结束时,需切断热源,让灭菌锅内温度自然下降,当压力表的压力降到零时,再打开排气阀,旋松螺栓,最后再打开盖子。由于培养菌落时需倒置培养,为了方便查看,用记号笔标记培养皿中菌落时,应标记在皿底上。倒平板时,左手将培养皿打开一条稍大于瓶口的缝隙,倒入培养基后,左手立刻盖上培养皿的皿盖,操作中应避免培养基溅到皿盖上。经火焰灭菌后的接种环应冷却后再接种,因为温度过高,会使菌落死亡。‎ ‎【详解】A、为了避免杂菌对实验的影响,培养基要进行灭菌处理,A正确;‎ B、用记号笔标记培养皿中菌落时,由于培养菌落时需倒置培养,为了方便查看,应标记在皿底上,B错误;‎ C、经火焰灭菌后的接种环温度很高,若此时趁热挑起待纯化菌落会使菌落死亡,C错误;‎ D、高压灭菌加热结束时,应等压力表的压力降到零时,再打开排气阀,旋松螺栓,打开盖子,D错误;‎ 故选A。‎ ‎【点睛】整理“微生物分离与培养”实验的流程是解题的关键。‎ ‎5.下列有关细胞克隆和胚胎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同种植物的不同基因型个体之间,细胞全能性表达程度大致相同 B. 胚胎分割时需将原肠胚的内细胞团均等分割 C. 骨髓瘤细胞经免疫处理,可直接获得单克隆抗体 D. 诱导超数排卵所注射的激素只能作用于特定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1、不同的细胞表达难易程度不同。最易表达的是受精卵,其次是生殖细胞(未受精的卵细胞和花粉细胞),第三是分生组织等薄壁细胞,然后是其他已分化的组织。总之,分化程度越低的组织越易培养,分化程度越高的组织越难培养。‎ ‎2、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原理是:B淋巴细胞能够产生抗体,但在体外不能进行无限分裂;而瘤细胞虽然可以在体外进行无限传代,但不能产生抗体。将这两种细胞融合后得到的杂交瘤细胞具有两种亲本细胞的特性。‎ ‎3、进行胚胎分割时,应选择发育良好、形态正常的桑椹胚或囊胚。对囊胚阶段的胚胎进行分割时要注意将内细胞团均等分割,否则会影响分割后胚胎的恢复和进一步发育。‎ ‎【详解】A、由于不同种类植物或同种植物不同基因型个体之间遗传性差异,所以细胞全能性的表达程度大不相同,A错误;‎ B、在对囊胚阶段的胚胎进行分割时,要注意将内细胞团均等分割,否则会影响分割后胚胎的进一步发育,B错误;‎ C、骨髓瘤细胞虽然可以在体外进行无限传代,但不能产生抗体,C错误;‎ D、诱导超数排卵所注射的激素是促性腺激素,只能作用于性腺,D正确。‎ 故选 D。‎ ‎【点睛】结合细胞克隆和胚胎工程的知识进行解题。‎ ‎6.对某地一种群数量进行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其中 δ=前一年种群数量/当年种群数量。下列叙述 中正确的是 A. t1 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 B. t1 时种群内可被捕食的个体最多 C. t3 时种群内个体面临的生存压力较 t2 时刻小 D. t3-t4 时间内种群数量在 K 值上下波动 ‎【答案】B ‎【解析】‎ ‎【分析】‎ δ=前一年种群数量/当年种群数量,δ大于1时,该种群数量减少,δ等于1时,该种群数量保持稳定,δ小于1时,该种群数量增加。‎ ‎【详解】A、t1时δ等于1时,该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增长速率不是最快的,A错误;‎ B、t1时种群数量处于最大值,可被捕食的个体数量最多,B正确;‎ C、t3时种群数量进一步减少,说明生存压力更大,C错误;‎ D、t3-t4时间内种群数量不断减少,没有达到K值,D错误。‎ 故选B。‎ ‎【点睛】结合种群数量的知识分析题图进行解题,应注意δ=前一年种群数量/当年种群数量。‎ ‎7.下列关于细胞的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动作电位产生时,神经细胞才进行 Na+、K+的跨膜运输 B. 酵母菌厌氧呼吸的终产物是通过扩散的方式运出细胞的 C. 细胞通过主动转运方式吸收物质的速率与细胞呼吸强度始终呈正相关 D. 浆细胞合成、分泌抗体的过程依靠膜的流动性即可完成,不消耗能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 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特点:‎ 名称 运输方向 载体 能量 实例 自由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不需 不需 水,CO2, O2,甘油,苯、酒精等 协助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需要 不需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主动运输 低浓度→高浓度 需要 需要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等 此外,大分子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胞吞胞吐。‎ ‎【详解】A、神经细胞在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时,都进行Na+、K+的跨膜运输,A错误;‎ B、酵母菌无氧呼吸的终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都是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运出细胞的,B正确;‎ C、一定范围内,细胞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吸收离子的速率与细胞呼吸强度呈正相关,但由于载体的数量是有限的,呼吸作用到达一定强度后,主动运输的数量不再增加,C错误;‎ D、浆细胞合成、分泌抗体的过程依靠膜的流动性完成,所以需要消耗能量,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对细胞物质的跨膜运输与神经调节、细胞呼吸和免疫调节的综合考查。‎ ‎8.信号肽假说认为,核糖体是通过信号肽的功能而附着到内质网并合成分泌蛋白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信号肽可以引导新合成的蛋白质穿过内质网膜进入腔内 B. 切下信号肽的酶不会破坏新合成的蛋白质分子,体现酶的专一性 C. 内质网通过囊泡将新加工的蛋白质分子运输到高尔基体 D. 抗体、消化酶和呼吸酶等物质的合成都经过该过程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反映信号肽假说”的示意图为情境,考查学生对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加工过程、酶作用的特性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题图显示:信号肽经由膜中蛋白质形成的孔道到达内质网内腔,随即被位于腔表面的信号肽酶切下,由于它的引导,新合成的蛋白质通过内质网膜进入腔内,A正确;信号肽酶能够切信号肽,而对新合成的蛋白质分子无破坏作用,体现了酶的专一性,B正确;新合成的蛋白质进入内质网被加工后,以出芽的形式形成囊泡,囊泡包裹着新加工的蛋白质分子运输到高尔基体,C正确;抗体和消化酶均属于分泌蛋白,二者的合成都经过该过程,但呼吸酶在细胞内发挥作用,其合成不经过该过程,D错误。‎ ‎【点睛】分析图示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根据题图反应的信息对于相关知识点进行灵活应用和推理是本题考查的重点。图示展示的信息是:信号肽是核糖体上合成的多肽链,信号肽可以穿过内质网膜,进入内质网腔,随即信号肽酶切下信号肽;新生的多肽链通过信号肽的引导进行内质网腔内,在内质网中进行加工;翻译结束后,核糖体亚基解聚、孔道消失,内质网膜又恢复原先的脂双层结构。‎ ‎9.如图为某遗传病患者的染色体核型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图是从患者体内提取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细胞观察获得 B. 患者的性腺中,初级性母细胞内能形成 23 个四分体 C. 患者体细胞中,含有的性染色体可能是 0 条或 1 条或 2 条 D. 患者表现为女性,该遗传病属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染色体核型图可知,患者的染色体核型为(45,XO),为特纳式综合征患者,表现为女性,此患者比正常女性少了一条X染色体。‎ ‎【详解】A、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较清晰,便于观察。该图是从患者体内提取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细胞观察获得,A错误;‎ B、患者只有45条染色体,因此患者的性腺中,初级卵母细胞内能形成22个四分体,B错误; ‎ C、患者体细胞中,在有丝分裂后期有2条X染色体,其他时期及不进行有丝分裂时含有1条X染色体,C错误;‎ D、此患者比正常女性少了一条X染色体,属染色体异常遗传病,D正确 ‎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染色体变异的内容。‎ ‎10.如图分别表示pH与酶活性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曲线B上m点继续降低pH,酶活性降低但空间结构不变 B. 曲线A、B可分别对应胰蛋白酶、胃蛋白酶 C. 由酶催化生化反应和由ATP为生命活动供能都是生物界的共性 D. 酶能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因此具有高效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在最适PH(温度)下,酶的活性最高;当PH(温度)低于最适PH(温度)时,酶的活性随PH(温度)的升高而增强;当PH(温度)高于最适PH(温度)时,酶的活性随PH(温度)的升高而减弱,低温使酶失活但不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酶的活性可以恢复。高温、过酸、过碱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使酶失活,酶的活性不能恢复。‎ ‎【详解】A、曲线B上m点继续降低pH,酶活性下降,且酶的空间结构改变,会失活,A错误;‎ B、曲线A、B可分别对应胃蛋白酶、胰蛋白酶,B错误;‎ C、由酶催化生化反应和由ATP为生命活动供能都是生物界的共性,体现了不同生物间存在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C正确;‎ D、酶和无机催化剂均能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其具有高效性的原因是酶能显著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D错误。‎ 故选C。‎ ‎11.从湖泊演替为森林往往需要经历五个演替阶段:裸底阶段→①→②→挺水植物和沼泽植物阶段→森林群落阶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该过程属于原生演替 B. ①是浮叶根生植物阶段,②是沉水植物阶段 C. 五个演替阶段均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D. 该群落演替总体上朝着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向,因此有人为干扰时从湖泊到森林的演替速度可能会加快。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群落内物种组成也会发生变化,D正确。‎ ‎【详解】A、从湖泊到森林的演替起始于裸底阶段,因此属于初生演替,A正确;‎ B、从湖泊演替为森林往往需要经历五个演替阶段:裸底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挺水植物和沼泽植物阶段→森林群落阶段,B错误;‎ C、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每个阶段均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但随着物种丰富度增加,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会发生改变,C正确;‎ D、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群落内物种组成也会发生变化,总体上朝着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D正确。‎ 故选B。‎ ‎【点睛】了解演替的类型和过程是关键。‎ ‎12.有一瓶混有酵母菌的葡萄糖培养液,当通入不同浓度的O2时,其产生的酒精和CO2的量如图所示。据图中信息推断错误的是 A. 氧浓度为a时酵母菌没有有氧呼吸,只进行无氧呼吸 B. 当氧浓度为b和d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过程会不同 C. 当氧浓度为c时,2/5的葡萄糖用于酵母菌酒精发酵 D. a、b、c、d不同氧浓度下,细胞都产生[H]和ATP ‎【答案】C ‎【解析】‎ ‎【分析】‎ 酵母菌有氧呼吸反应式: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无氧呼吸的反应式为:C6H12O62C2H5OH+2CO2+少量能量;消耗等量的葡萄糖时,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产生的CO2摩尔数之比为1∶3,据此分析。‎ ‎【详解】A、根据曲线图分析可知,氧气浓度为a时,产生的酒精量等于释放的CO2量,这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不进行有氧呼吸,A正确;‎ B、氧气浓度为b时,产生CO2的量多于产生的酒精量,此时酵母菌既进行有氧呼吸,也进行无氧呼吸;氧气浓度为d时,不产生酒精只产生CO2,说明该点只进行有氧呼吸,不进行无氧呼吸,B正确;‎ C、当氧浓度为c时,产生酒精的量为6mol,则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为6/2=3mol,同时产生6molCO2,则有氧呼吸产生CO2为15-6=9mol,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为9/6=1.5mol,用于酒精发酵的葡萄糖所占比例为3/(3+1.5)=2/3,C错误;‎ D、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中均可以产生[H]和ATP,D正确。‎ ‎13.图 1 和图 2 表示有丝分裂不同时期染色体和核 DNA 的数量关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处于图 1 的 C-D 段中 B. 图 1 中 D—E 段的细胞染色体组数目加倍,但核 DNA 含量不变 C. 图 2 中有丝分裂细胞周期的顺序可表示为 c、b、a、c D. 图 2 中 a 对应图 1 中的 A—B 段,c 对应图 1 中的 E—F 段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分析图1:图1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与核DNA之比,其中BC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DNA 含量由1个变为2个,是由于间期DNA的复制;CD段表示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DE表示每条染色体上的DNA由2个变为1个,是由于后期着丝点的分裂; EF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 ‎2、分析图2:a、c表示染色体:DNA=1: 1; b表示染色体: DNA=1:2; d表示染色体: DNA=2: 1,这种情况不存在。‎ ‎【详解】A、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是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对应于图1的C→D段,A正确;‎ B、图1中D→E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此时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但核DNA含量不变,B正确;‎ C、图 2 中a、c表示染色体:DNA=1: 1; b表示染色体: DNA=1:2;有丝分裂细胞周期的顺序可表示为 c、b、a、c,C正确;‎ D、图2中a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对应图1中的E→F段,c表示G1期或有丝分裂末期,对应图1中的A→B段或E→F段,D错误;‎ 故选D。‎ ‎【点睛】结合有丝分裂的过程并分析题图是关键。‎ ‎14.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小球做孟德尔定律模拟实验。甲同学每次分别从Ⅰ,Ⅱ小桶中随机抓取一 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乙同学每次分别从Ⅲ,Ⅳ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将抓取的小球分别放回原来小桶后再多次重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实验中每个小桶内两种小球的数量必须相等,每个小桶内小球的总数也必须相等 B. 甲同学模拟的是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配子的随机结合 C. 乙同学模拟的是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D. 甲、乙重复 300 次实验后,统计的 Dd、AB 组合的概率依次为 50%、25%‎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的现象叫做孟德尔分离定律。‎ ‎2、当具有两对(或更多对)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在子一代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其实质是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即一对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与另一对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彼此间互不干扰的,各自独立地分配到配子中去。因此也称为独立分配定律。‎ ‎【详解】A、由图分析可知I和II模拟的是基因的分离定律,在此实验中I和II两个小桶代表的是雌雄生殖器官,桶内小球数量可以不等,但每只小桶内的两种小球的数量必须相等,A错误;‎ B、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抓取的过程模拟的就是分离过程,而记录过程模拟的是配子的随机结合,B正确;‎ C、 I和IV分别代表一对同源染色体,抓取过程模拟的是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而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可以自由组合,C正确;‎ D、在统计足够多的情况下,Dd组合的概率应是50%,AB组合的概率是25%,D正确。‎ 故选A。‎ ‎【点睛】理解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是关键。‎ ‎15.人体内某一内分泌调节的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靶细胞上的受体与激素 H 结合后将其运至细胞内 B. 胰岛 β 细胞是胰岛组织中数目最多的内分泌细胞 C. 激素 H 是目前发现唯一降血糖的激素 D. 胰岛 β 细胞以胞吐的方式将激素 H 释放至组织液 ‎【答案】A ‎【解析】‎ ‎【分析】‎ 血糖调节的调节方式:‎ ‎1、体液调节:体内血糖的产生和利用,受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等激素的调节。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它一方面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的氧化分解并促进血糖转变成脂肪等非糖物质:另一方面又能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通过这两个方面的作用,使血糖含量降低。胰高血糖素由胰岛A细胞分泌,主要作用于肝脏,促进肝糖原分解进入血液,促进脂肪酸和氨基酸等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最终使血糖含量升高。正常的机体的血糖含量主要是这两种激素的协调作用下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另外,一些其他激素也可以影响血糖的含量,如肾上腺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等均有提高血糖的功能。‎ ‎2、神经调节:当血糖含量升高的时候,下丘脑的相关区域兴奋,通过副交感神经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并同时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从而使血糖降低。当血糖含量降低时,下丘脑的另一项区域兴奋,通过交感神经作用于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并促进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得血糖含量上升。另外,神经系统还通过控制甲状腺和肾上腺的分泌活动来调节血糖含量。‎ ‎【详解】A、靶细胞上的受体与激素H即胰岛素结合后,促进血糖合成、分解或转化,A错误;‎ B、胰岛β细胞约占胰岛细胞总数的70%,是胰岛组织中数目最多的内分泌细胞,B正确;‎ C、激素H即胰岛素是目前发现唯一降血糖的激素,C正确;‎ D、激素H即胰岛素的本质是蛋白质,胰岛β细胞以胞吐的方式将其释放至组织液,D正确;‎ 故选A。‎ ‎【点睛】结合血糖调节的过程分析题图,并辨识激素H为胰岛素。‎ ‎16.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表述,正确的是 A. 把加热杀死的 S 型肺炎双球菌和活 R 型肺炎双球菌混合后一起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会得 肺炎死亡 B. 两个实验的设计思路都是设法将 DNA 与 RNA 分开后单独研究各自的效应 C. 在用 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中,保温时间太长或太短均可导致上清液放射性升高 D. 将 S 型细菌的 DNA 与活的 R 型细菌混合,进行悬浮培养,会出现光滑的菌落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的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的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转化因子。‎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把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和活R型肺炎双球菌混合后一起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会得败血症致死,A错误;‎ B、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是设法将DNA与蛋白质分离开来,单独地、直接地研究各自在遗传中的作用,而不是将DNA与RNA分开,B错误;‎ C、在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中,保温时间太长(细菌细胞裂解)或太短(噬菌体没有完全侵入)均可导致上清液放射性升高,C正确;‎ D、将 S 型细菌的 DNA 与活的 R 型细菌混合,在固体培养基中培养才会出现光滑的菌落,D错误。‎ 故选C。‎ ‎【点睛】区别联系“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是关键。‎ ‎17.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突变造成的,血红蛋白β链第6个氨基酸的密码子由GAG变为GUG,导致编码的谷氨酸被置换为缬氨酸。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该突变属于致死突变 B. 该突变引起了血红蛋白β链结构的改变 C. 缺氧时患者的红细胞呈镰刀状 D. 该病的遗传方式与葛莱弗德病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的镰刀型贫血症的发病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由于血红蛋白基因中碱基对替换造成的蛋白质结构异常,患者的红细胞呈镰刀型,容易破裂,使人患溶血性贫血,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详解】A、人的镰刀型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呈镰刀型,容易破裂,使人患溶血性贫血,严重时会导致死亡,A正确;‎ B、血红蛋白基因中碱基对的替换造成基因结构改变,进而导致血红蛋白结构异常,B正确;‎ C、患者的红细胞呈镰刀型,容易破裂,使人患溶血性贫血,C正确;‎ D、葛莱弗德综合症或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主要因为性染色体异常,是一种遗传病。患者为男性,性染色体为XXY型,镰刀型贫血症属于单基因遗传病,不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D错误。‎ 故选D。‎ ‎【点睛】理解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发病机理是关键。‎ ‎18.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某小组利用患狂犬病的兔的脊髓提取物进行下列实验:将新鲜的提取物注射到正常兔甲体内,甲患病;用干燥了14天的提取物注射到正常兔乙体内,乙不患病;一段时间后,再向乙注射新鲜的提取物,乙不患病。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兔感染狂犬病毒后,脊髓中的细胞内和细胞外液均含有狂犬病毒 B. 干燥了14天的提取物中的病毒失去了作为抗原的特性,不再致病 C. 甲接受注射后,体内能产生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D. 乙接受第二次注射后,体内抗体产生的速度比第一次注射后快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患狂犬病的兔的脊髓提取物中含有狂犬病毒,因此注射到甲体内,甲患病;用干燥了14天的提取物注射到正常兔乙体内,乙不患病,说明提取物中的病毒失去了致病性;一段时间后,再向乙注射新鲜的提取物,乙不患病,说明乙体内存在抗体和记忆细胞,同时也说明了干燥了14天的提取物没有失去抗原的特性。‎ ‎【详解】兔感染狂犬病毒后,病毒通过体液进入细胞,因此脊髓中的细胞内和细胞外液均含有狂犬病毒,A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干燥了14天的提取物中的病毒失去了致病性,但是仍然具有抗原的特性,B错误;注射新鲜的提取物后,甲体内既发生了非特异性免疫,也发生了特异性免疫,C正确;由于第一次注射时产生了记忆细胞,因此乙接受第二次注射后,体内抗体产生的速度比第一次注射后快,D正确。‎ ‎19.某同学右脚受钉子刺激后引起屈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其反射弧示意图如下,请根据信息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有害刺激产生的信号传到大脑皮层形成痛觉,此过程属于反射 B. 屈反射的反射弧涉及多个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 C. ①处可以检测到动作电位,②处检测不到动作电位 D. 左脚所示的伸肌收缩,屈肌舒张,以保证身体平衡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示意图:图中①和②是传出神经元,在AB 两个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是通过突触来完成,在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由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在突触间隙中以化学信号存在,递质与突触后膜接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再由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神经细胞兴奋时,膜电位变化是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皮肤受刺激后,经传入神经F传递到神经中枢,疼痛形成是躯体感觉中枢兴奋的结果,而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内,神经冲动经脊髓中的中间神经元向,上传导至大脑皮层(痛觉中枢)。‎ ‎【详解】A、反射需建立在完整的反射弧结构基础上,有害刺激产生的信号传到大脑皮层形成痛觉,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A错误;‎ B、图示表明,屈反射的反射弧涉及一个传入神经元,B错误;‎ C、①、②都连接相应的效应器,都可以检测到动作电位,C错误;‎ D、右脚离地,重心落在左脚上,左脚所示的伸肌收缩,屈肌舒张,以保证身体平衡,D正确;‎ 故选D。‎ ‎【点睛】结合反射的内涵分析题图是关键。‎ ‎20.最新《自然》载文:科研人员从一种溶杆菌属的细菌中提取一种新型抗生素(Ljrsocin E),它能对抗常见抗生素无法对付的超级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药性变异来源于突变或基因重组 B. 按现代进化理论解释超级细菌形成的实质是自然选择使耐药性变异定向积累的结果 C.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这一超级细菌的形成意味着该种群一定发生了进化 D. 施用新型抗生素(Ljrsocin E)会使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灭绝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物的变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考查对变异的实质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明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研究层次的不同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详解】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属于原核生物,不进行减数分裂,其可遗传变异不会来自基因重组,A项错误;现代进化理论在分子水平上解释生物的进化,按现代进化理论解释,超级细菌形成的实质是自然选择使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变化,B项错误;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这一超级细菌的形成伴随着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意味着该种群一定发生了进化,C项正确;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中存在着抗新型抗生素的个体差异,施用新型抗生素(Ljrsocin E)不会使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灭绝,D项错误。‎ ‎【点睛】本题易错选B 项,错因在于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研究层次认识不清。现代进化理论在分子水平上解释生物的进化,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在个体水平生解释生物的进化。B选项属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未能解释变异的本质和自然选择如何起作用。‎ ‎21.图 1、图 2 和图 3 是某基因组成为 AaBbdd 的哺乳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相关示意图(●和〇表示着丝粒,1表示的染色体是X染色体)。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A. 图1的细胞名称是第二极体,在图2中对应的时期是Ⅳ B. 若图3中出现图1所示的细胞,则细胞E的基因型是bdXA C. 在超数排卵中,采集到的细胞是图3的D D. 若在图1中的5号染色体上为b基因,其原因是基因突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中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没有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2中表示减数分裂辻程中的DNA和染色体数目,a表示染色体,b表示DNA,I表示分裂同期、表示減数第一次分裂、I、V、IV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图3表示卵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①、②、③、④分別表示间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的子细胞D是细胞,EFG是极体。‎ ‎【详解】A. 图 1 的细胞是均等分裂,且没有染色单体,可知是第一极体,在图 2 中对应的时期是Ⅳ,此时染色体数目和DNA数目相等且与体细胞相同,A错误;‎ B. 若图 3 中出现图 1 所示的细胞,其产生两个极体基因型为BdXa,其对应的卵细胞的基因型应为bdXA,则细胞 E 的基因型是bdXA,B正确;‎ C. 在超数排卵中,采集到的细胞不是图3的D即卵细胞,需进一步培养成熟,C错误;‎ D. 若在图 1 中的 5 号染色体上为 b 基因,其原因是交叉互换或基因突变,D错误;‎ 故选B。‎ ‎【点睛】结合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分析题图。‎ ‎22.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存在冷敏神经元和热敏神经元,它们的放电频率因体温变化而相应改变。 如图中实线所示,C、W 两条线交于 S 点,此点对应的温度为正常体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注:放电频率即单位时间产生的兴奋次数 A. 人感染流感病毒发病后 S 点左移,干活出汗时 S 点右移 B. 某人体温 24 小时处在 S’点,则该时间段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C. 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低于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时,体温低于正常值 D. 冷敏神经元和热敏神经元通过改变放电频率调节机体体温 ‎【答案】B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示是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冷敏神经元和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因体体温变化而相应改变,C、W曲线交于点S,此点对应的温度为正常温度,当体温低于正常值时,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大于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当体温高于正常值时,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小于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 ‎【详解】A、人感染流感病毒后体温升高S点右移,干活出汗时S点右移,干活出汗时体温不变,S点不移动,A错误;‎ B、体温24小时处在S'点,高于正常体温,则该时间段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B正确;‎ C、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小于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体温高于正常值,C错误;‎ D、由C、W两条线交于 S 点,此点对应的温度为正常体温可知,冷敏神经元和热敏神经元通过改变放电频率调节机体体温,D正确。‎ 故选BD。‎ ‎【点睛】结合体温调节的过程分析题图是关键。‎ ‎23.人体细胞中的 P21 基因控制合成的 P21 蛋白可抑制 DNA 的复制。在体外培养的人膀胱癌细胞中发现某种双链 RNA(saRNA)可介导并选择性地增强 P21 基因的表达,这种现象称为 RNA激活,其作用机制如下图所示,其中 Ago 蛋白能与 saRNA 结合,将其切割加工成具有活性的单链 RNA。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每一个遗传密码是由三个相邻核苷酸排列而成的三联体,遗传密码具有简并性 B. 研究发现哺乳动物部分基因转录形成的 RNA 在加工成熟过程中,可形成内源 saRNA 能增 强该基因的表达,这种蛋白质合成的调节方式称为反馈调节 C. 若 P21 基因中某个碱基对被替换,其表达产物与 P21 蛋白相比,氨基酸数目、活性分别是P21 蛋白的 1.25 倍和 0.3 倍,出现这种情况最可能的原因是 P21 基因突变导致转录形成的mRNA 上原有的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变为终止密码子 D. 利用 RNA 激活原理可选择性激活人的癌细胞中凋亡基因的表达,成为具有发展潜力的抗肿 瘤新手段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RNA激活作用机制图解,其中Ago蛋白能与saRNA结合,将其切割加工成具有活性的单链RNA,促进P21基因的表达,图中C为转录过程,发生在细胞核中;D 为翻译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 ‎【详解】A、一个氨基酸由一个以上的三联体密码编码的现象叫做密码子的简并性,A正确;‎ B、负反馈调节是指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正反馈调节是指某一生成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促进或加强最初所发生的变化,内源saRNA能增强该基因的表达,即该基因的作用效果反过来促进该基因的表达,属于正反馈调节,B正确;‎ C、Z蛋白的氨基酸数目是P21蛋白的1.25倍,由此可推知,在翻译Z蛋白时mRNA上的终止密码已变成能编码蛋白质的密码子,从而使肽链延长,C错误;‎ D、利用RNA激活原理可选择性激活人的癌细胞中凋亡基因的表达,成为具有发展潜力的抗肿瘤新手段,D正确;‎ 故选C。‎ ‎【点睛】结合基因的表达过程分析题图是关键。‎ ‎24.下图为某红绿色盲家族系谱图,相关基因用XB、Xb表示。人的MN血型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基因型有3种:LMLM(M型)、LNLN(N型)、LMLN(MN型)。已知I-1、I-3为M型,I-2、I-4为N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基因 M 与 N 具有相同的基因座位,而且是共显性 B. Ⅱ-3 和Ⅱ-4 再生一个出现 MN 血型的红绿色盲男孩的几率是 1/16‎ C. Ⅲ-1 为杂合子的几率是 5/8‎ D. 一个地区中男性红绿色盲个体在人群中的比例与这个群体中红绿色盲基因的频率相等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红绿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Y染色体不含有其等位基因;男性的色盲基因来自于母亲,只能遗传给女儿,而女性的色盲基因既可以来自于母亲,也可以来自于父亲,既能遗传给女儿,也能遗传给儿子。‎ ‎2、分析遗传图谱,仅研究红绿色盲,依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Ⅱ-1的基因型为XbY,由此推知:Ⅰ-1和Ⅰ-2的基因型分别是XBY和XBXb, Ⅱ-3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XBXB: XBXb=1: 1;仅研究MN血型,Ⅰ-1和Ⅰ-2的基因型分别是LMLM和LNLN,因此Ⅱ-3的基因型为LMLN.综上分析,Ⅱ-3的基因型为LMLNXBXB或LMLNXBXb。又Ⅰ-3和Ⅰ-4的基因型分别是LMLM和LNLN,因此Ⅱ-4的基因型为LMLN,表现型为MN型,Ⅱ-4的基因型为XBY,故Ⅱ-4的基因型为LMLN XBY。‎ ‎【详解】A、由MN血型系统中,有三种血型,分别是M型、N型和MN型,其基因型依次为LMLM、LNLN和LMLN,可知基因M与N具有相同的基因座位,而且是共显性,A正确;‎ B、由Ⅱ-3的基因型为LMLNXBXB或LMLNXBXb,Ⅱ-4的基因型为LMLN XBY,Ⅱ-3 和Ⅱ-4 再生一个出现 MN 血型的红绿色盲男孩的几率=××=,B正确;‎ C、仅研究MN血型,Ⅲ-1 为杂合子的几率是,仅研究红绿色盲,Ⅲ-1 为杂合子的几率是,故Ⅲ-1为杂合子的几率是1-1/2×3/4=,C正确;‎ D、只有处于哈迪——温伯格平衡的地区人群中男性红绿色盲个体在人群中的比例与这个群体中红绿色盲基因的频率相等,D错误;‎ ‎【点睛】结合题意并依据图示呈现的亲子代的表现型推知相应个体的基因型,进而判断各选项的正确与否。‎ ‎25.为研究细胞分裂素的生理作用,研究者将菜豆幼苗制成的插条插入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对插条的处理方法及结果如图所示(备注:涂黑叶片表示用细胞分裂素涂抹过,未涂黑叶片表示未处 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从图中可知,本实验自变量是细胞分裂素处理叶片的部位,对照组用等量蒸馏水处理 ‎ B. 插条插在蒸馏水中而不是营养液中培养的原因是菜豆幼苗自身可以合成有机物 C. 由实验Ⅰ可知,对 A 叶进行实验处理,将导致 B 叶生长受到抑制 D. 由实验Ⅱ、Ⅲ、Ⅳ可知,A 叶片越多,对 B 叶片的生长抑制作用越强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细胞分裂素是一类促进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形成并促进其生长的植物激素,主要分布于进行细胞分裂的部位,如茎尖、根尖、未成熟的种子、萌发的种子、生长着的果实内部。‎ ‎2、分析题图可知,对插条进行的实验处理包括用细胞分裂素分别处理A、B叶片、不同插条上去除不同数目的A叶;在实验I中,对A叶进行实验处理,导致B叶生长受抑制,该实验的对照处理是用蒸馏水同样处理A叶;实验1I、I、IV的结果表明,B叶的生长与A叶的关系是:A叶数量越少,B叶生长越慢。‎ ‎【详解】A、从图中可知,本实验自变量是细胞分裂素处理叶片的部位,以及A叶片的数量,A错误; ‎ B、插条插在蒸馏水中而不是营养液中培养的原因是外来营养物质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故插条插在蒸馏水中而不是营养液中,B错误;‎ C、实验Ⅰ中相对于对照组,实验组的B叶片相对值小,可知对 A 叶进行实验处理,将导致 B 叶生长受到抑制,C正确;‎ D、 实验1I、I、IV的结果表明,B叶的生长与A叶的关系是:A叶数量越少,B叶生长越慢,D错误。‎ 故选C。‎ ‎【点睛】分析题图,辨识实验中的变量及对照实验是关键。‎ ‎26.下图为某科研机构对桂花树光合特性的研究。图 1 表示在上午 10 时测定的桂花树典型枝条上不同位置叶片光合速率,图 2 表示桂花树某一叶片的表观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 CO2 浓度的日变化图,图 2 的表观光合速率是选择典型枝条上的第 7 片叶测定的。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 与叶片的表观光合速率直接相关的细胞器是叶绿体和线粒体 B. 图 1 中若枝条上没有衰老叶片,则限制第 5 片、第 15 片叶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相同 C. 在 10 点至 12 点表观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气孔导度变小导致 CO2 供应不足 D. 若给桂花树灌溉 H18O2,则在该植物周围的空气中能测到放射性的气体有氧气、二氧化碳、 水蒸气 ‎【答案】B ‎【解析】‎ ‎【分析】‎ 净光合速率是指光合作用产生的糖类减去呼吸作用消耗的糖类(即净光合作用产生的糖类)的速率或者说净光合速率是指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是总光合速率减去呼吸速率的值;净光合速率=总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净光合速率一般可以用氧气的净生成速率、二氧化碳的净消耗速率和有机物的积累速率表示。‎ ‎【详解】A、净光合速率=总光合速率-呼吸速率,故与叶片的净光合速率直接相关的细胞器是叶绿体和线粒体,A正确;‎ B、由于典型枝条上没有衰老叶片,净光合速率=总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呼吸速率受温度、氧气浓度等影响,不同位置的叶片光合速率受光照程度、气孔导度及胞间二氧化碳浓度等因素影响,故限制第5片、第15片叶光合速率的因素不相同,B错误;‎ C、由图1可知:第10片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最大,是测定净光台速率的最佳叶片,由图2可知,10点至12点净光合速率下降,主要原因是气孔导度减小,导致CO2供应减少,C正确;‎ D、若给桂花树灌溉H18O2,则在该植物周围的空气中能测到放射性的气体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D正确;‎ 故选B ‎【点睛】结合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并分析题图。‎ 二、非选择题 ‎27.农作物的产量与光合作用的效率紧密相关,科研人员尝试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农作物的光合效率。‎ ‎(1)在植物的叶肉细胞中存在着图1所示的代谢过程:在光照条件下,CO2被固定成C3之后,利用光反应产生的________将其还原。研究发现,RuBP羧化加氧酶还可催化C5与O2反应产生乙醇酸,乙醇酸中75%的碳又重新生成CO2和C3的光呼吸过程。该过程________(降低了/促进了/不影响)光合作用效率,同时使细胞内O2 /CO2的比值________,有利于生物适应高氧低碳的环境。‎ ‎(2)根据对光呼吸机理的研究,科研人员利用基因编辑手段设计了只在叶绿体中完成的光呼吸替代途径AP(依然具有降解乙醇酸产生CO2的能力)。同时,利用RNA干扰技术,降低叶绿体膜上乙醇酸转运蛋白的表达量,进而降低________,从而影响光呼吸。检测三种不同类型植株的光合速率,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据此回答:‎ ‎①当胞间CO2浓度较低时,野生型植株与替代途径植株的光合速率相比________。‎ ‎②当胞间CO2浓度较高时,三种类型植株光合速率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 ‎(3)基于上述研究,请你提出一个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________。‎ ‎【答案】 (1). [H]和ATP (2). 降低了 (3). 降低(减小) (4). 乙醇酸从叶绿体向细胞质(过氧化物酶体)的转运 (5). 无明显差异 (6). AP+RNA干扰>AP>野生型 (7). AP途径能够更快速高效地降解乙醇酸产生CO2,促进光合作用过程,且当乙醇酸转运蛋白减少(叶绿体内乙醇酸浓度高)时AP途径更高效 (8). 光呼吸替代途径是否具有普适性;该研究替代了光呼吸代谢途径,是否会影响其他功能;筛选与利用光呼吸突变体对光呼吸代谢及其功能进行研究 ‎【解析】‎ ‎【分析】‎ 结合题干信息可知,图1叶绿体中氧气与五碳化合物反应生成了乙醇酸,乙醇酸经过一系列反应有生成了二氧化碳和三碳化合物,进而参与光合作用暗反应过程(卡尔文循环)。图2显示,胞间CO2浓度较高时,与野生型相比,AP组的光合速率较高,AP+RNA干扰组的光合速率最高。‎ ‎【详解】(1)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用于暗反应过程中三碳化合物的还原;根据题意分析,光呼吸过程,C5与O2反应产生了乙醇酸,而乙醇酸中仅有75%的碳又重新生成CO2和C3,说明该过程降低了光合作用效率,同时使细胞内O2 /CO2的比值降低,有利于生物适应高氧低碳的环境。‎ ‎(2)图1显示乙醇酸在叶绿体产生后需要运输到线粒体,因此若利用RNA干扰技术,降低叶绿体膜上乙醇酸转运蛋白的表达量,则乙醇酸从叶绿体向细胞质(过氧化物酶体)的转运会减少。‎ ‎①据图2分析,当胞间CO2浓度较低时,野生型植株与替代途径植株的光合速率相比无明显差异。‎ ‎②据图2分析,当胞间CO2浓度较高时,AP+RNA干扰的光合速率最高,AP组次之,而野生型组光合速率最弱。其原因可能是AP途径能够更快速高效地降解乙醇酸产生CO2,促进光合作用过程,且当乙醇酸转运蛋白减少(叶绿体内乙醇酸浓度高)时AP途径更高效。‎ ‎(3)根据题意,可以提出的问题有:光呼吸替代途径是否具有普适性;该研究替代了光呼吸代谢途径,是否会影响其他功能;筛选与利用光呼吸突变体对光呼吸代谢及其功能进行研究。‎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能够分析图中光呼吸利用氧气的的特殊过程,并能够根据对照性原则分析图2中两个实验组的实验结果、得出相应的实验结论。‎ ‎28.果蝇的眼型和体色分别受两对等位基因A/a、B/b控制(若在性染色体,不考虑X与Y同源区)。让灰体正常眼雌果蝇群体与黄体正常眼雄果蝇群体随机交配,所得F1全为灰体。让F1雌雄果蝇随机交配得到F2,F2结果如下表:‎ F2‎ 表现型 灰体正常 眼雌性 黄体正常 眼雌性 灰体正常 眼雄性 灰体棒 眼雄性 黄体正常 眼雄性 黄体棒 眼雄性 数量 ‎438‎ ‎146‎ ‎657‎ ‎219‎ ‎219‎ ‎73‎ 回答下列问题:‎ ‎(1)棒眼的遗传方式是( )遗传,理由是________。‎ ‎(2)F1雄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F2中雌性无棒眼的原因是________。‎ ‎(3)若让F2黄体正常眼雌性与灰体棒眼雄性相互杂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 )。‎ ‎(4)现取F2中的一灰体正常眼雌果绳,请设计实验探究其基因型。要求写出实验思路、预期实验结果(例举一种即可):________。‎ ‎【答案】 (1). 伴X染色体隐性 (2). 从亲本的正常眼与正常眼随机交配,到F2中出现了棒眼雄果蝇,说明正常眼对棒眼为显性;并且在F2中眼型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因此眼型基因A/a位于X染色体上 (3). BbXAY 和 BbXaY (4). 含Xa的雄配子致死 (5). 灰体正常眼雄性∶灰体棒眼雄性∶黄体正常眼雄性∶黄体棒眼雄性=14:2:7:1 (6). 实验思路:让该灰体正常眼雌果蝇与黄体棒眼雄果蝇相互杂交,观察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预期实验结果:若子代全为灰体正常眼雄性,则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为 BBXAXA;若子代为灰体正常眼雄性∶灰体棒眼雄性=1:1,则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为BBXAXa;若子代为灰体正常眼雄性∶黄体正常眼雄性=1:1,则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为BbXAXA;若子代为灰体正常眼雄性∶灰体棒眼雄性∶黄体正常眼雄性∶黄体棒眼雄性=1:1:1:1,则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为BbXAX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可知:‎ ‎1、灰体正常眼雌果蝇群体与黄体正常眼雄果随即交配,F1全为灰体,可知体色B/b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灰色为显性基因,且雌果蝇为BB,雄果蝇为bb;由F2可知,灰体正常眼雌性:黄体正常眼雌性:灰体正常眼雄性:灰体棒眼雄性:黄体正常眼雄性:黄体棒眼雄性=6: 2:9:3:3:1‎ ‎,可知正常眼为显性基因,且亲代中,雌雄果蝇中有杂合子,故得出眼型A/a位于X染色体上,且雌性基因型为XAXa,雄性基因型为XAY;雌性果蝇基因型为BBXAXa,雄性基因型为bbXAY;基因A与基因B的本质区别为基因A受性别控制表达。‎ ‎2、如上亲代基因型可知,F1中雄果蝇的基因型为BbXAY和BbXaY;F2中正常眼雌性:正常眼雄性:棒眼雄性=8:12: 4,而按照上述亲代基因表型推算,可知比例不对,而应当出现的棒眼雌性并不存在,故可以假设眼型基因存在纯合致死现象,推算可知比例恰好符合F2中表现型。‎ ‎【详解】(1)从亲本的正常眼与正常眼随机交配,到 F2中出现了棒眼雄果蝇,说明正常眼对棒眼为显性;并且在F2中眼型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因此眼型基因 A/a 位于 X 染色体上,因此棒眼的遗传方式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2)由分析可知体色B/b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灰色为显性基因,正常眼为显性基因,眼型A/a位于X染色体上,故雌性果蝇基因型为BBXAXa,雄性基因型为bbXAY;由此可推F1中雄果蝇的基因型为BbXAY和BbXaY;F2中正常眼雌性:正常眼雄性:棒眼雄性=8:12: 4,而按照上述亲代基因表型推算,可知比例不对,而应当出现的棒眼雌性并不存在,故可以假设眼型基因存在纯合致死现象,故可知含Xa的雄配子致死。‎ ‎(3)若让F2黄体正常眼雌性bbXAXA或bbXAXa与灰体棒眼雄性BBXaY或BbXaY相互杂交,分别将不同基因型的亲本进行杂交,且由于含Xa的雄配子致死,可知后代皆为雄性;可得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灰体正常眼雄性∶灰体棒眼雄性∶黄体正常眼雄性∶黄体棒眼雄性=14:2:7:1。‎ ‎(4)实验思路:让该灰体正常眼雌果蝇与黄体棒眼雄果蝇相互杂交,观察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预期实验结果:若子代全为灰体正常眼雄性,则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为BBXAXA;若子代为灰体正常眼雄性∶灰体棒眼雄性=1:1,则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为BBXAXa;若子代为灰体正常眼雄性∶黄体正常眼雄性=1:1,则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为 BbXAXA;若子代为灰体正常眼雄性∶灰体棒眼雄性∶黄体正常眼雄性∶黄体棒眼雄性=1:1:1:1,则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为 BbXAXa。‎ ‎【点睛】本题应用先判断显隐性,再判断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的步骤进行解题。‎ ‎29.图1表示DDT沿着食物链移动的示意图,图2表示某自然保护区人为干预下恢复过程的能量流动图[单位为103 kJ/(m2·a)]。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 1 中的每个长方形大小表示每个营养级的( ),DDT 随食物链富集的现象称为( )。‎ ‎(2)图2中属于次级生产者的有( )(用图中文字回答)。影响图2生态系统中种群的最强烈的外源性因素是( )。‎ ‎(3)图 2 中“?”的为( ),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kJ/(m2·a),肉食动物到顶位肉食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 。‎ ‎(4)生态系统的功能( )。‎ ‎【答案】 (1). 生物量 (2). 生物放大 (3). 植食动物、肉食动物、顶位肉食动物、分解者 (4). 气候(极端温度和湿度) (5). 2 (6). 1.1×105 (7). 3.3% (8).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解析】‎ ‎【分析】‎ ‎1、生态系统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流入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是指被这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的全部能量。‎ ‎2、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去路:①自身呼吸消耗、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和热能;②流向下一营养级;③残体、粪便等被分解者分解;④未被利用。即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 ‎3、生物放大指某些在自然界不能降解或难降解的化学物质,在环境中通过食物链的延长和营养级的增加在生物体内逐级富集,浓度越来越大的现象。许多有机氯杀虫剂和多氯联苯都有明显的生物放大现象。‎ ‎4‎ ‎、次级生产是指初级生产者以外的其他生物的能量积累,包括消费者和分解者两部分,是动物、微生物等对这些物质的利用和再次合成,其能量的固定和转化是通过摄食、分解等完成的。次级生产也叫第二性生产。通常指动物生产,农业中多指畜牧业生产。进行次级生产的生物称为次级生产者。次级生产者利用初级产品进行同化作用,表现为动物的生长、繁殖和营养物质的贮存。‎ ‎【详解】(1)生物量是指某一时间单位面积或体积栖息地内所含一个或一个以上生物种,或所含一个生物群落中所有生物种的总个数或总干重(包括生物体内所存食物的重量),图 1 中的每个长方形大小表示每个营养级的生物量,DDT 随食物链的延长和营养级的增加在生物体内逐渐富集的现象称为生物放大。‎ ‎(2)次级生产者,又称初级消费者,可指草食动物、杂食动物、肉食动物等;寄生于动植物体内外的寄生动物和以动物尸体、植物残体等为食的腐生动物仍属次级消费者,它们也都是次级生产者,图 2 中属于次级生产者的有植食动物、肉食动物、顶位肉食动物、分解者。气候是对种群影响最强烈的外源性因素,特别是极端的温度和湿度。‎ ‎(3)由图中数据可知,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包括:①自身呼吸消耗、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和热能;②流向下一营养级;③残体、粪便等被分解者分解;④未被利用,为(23+70+14+3)×103kJ·m-2·a-1=110×103 kJ·m-2·a-1=1.1×105kJ·m-2·a-1; 据图分析,肉食动物同化的能量=顶位肉食动物+热能+未利用+分解者= (0.25+2.1+5.1+0.05)×103=7.5×103,则流入到肉食动物的能量=肉食动物同化的能量-补偿输入的能量=7.5-5=2.5=植食动物的能量-热能-未利用-分解者= 14+?-4-9-0.5,所以图 2 中的“?”的为2,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1×105kJ/(m2·a),肉食动物到顶位肉食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即为能量在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第四营养级从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0.25×103kJ·m-2·a-1÷第三营养级总的同化量7.5×103 kJ·m-2·a-1=0.25÷7.5=3.3%。‎ ‎(4)生态系统功能是生态系统所体现的各种功效或作用。主要表现在生物生产、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等方面,它们是通过生态系统的核心——生物群落来实现的。‎ ‎【点睛】本题是对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生态系统能量传递的综合考查。‎ ‎30.絮凝性细菌分泌的具有絮凝活性的高分子化合物,能与石油污水中的悬浮颗粒和有机物等形成絮状沉淀。为进一步提高对石油污水的净化效果,将絮凝性细菌和石油降解菌融合,构建目的菌株。其流程图如下。据图回答:‎ ‎(1)溶菌酶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经处理后,在再生培养基上,未融合的 A、B难以生长,AB融合菌能生长和繁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得到 AB 融合菌后,先放在液体培养基中进行____________,再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法进行目的菌株的筛选,选择既能________________,又能__________________的菌株。‎ ‎(3)为探究目的菌株不同发酵时间对石油污水的絮凝效果,将目的菌株进行发酵培养,定时取_________加入石油污水中,同时设置_____为对照组。经搅拌、静置各3分钟后,分别测定上层水样的COD值(COD值越高表示有机物污染程度越高),以检测凝絮效果。‎ ‎【答案】 (1). 分解细胞壁 (2). 两亲本失活部位不同,融合后活性部位互补 (3). 扩大培养 (4). 涂布分离或划线分离 (5). 分泌具有絮凝活性的化合物 (6). 在含有石油的培养基上 生长(利用石油) (7). 发酵液(上清液) (8). 不加发酵液的石油污水 ‎【解析】‎ ‎【分析】‎ ‎1、植物细胞融合的方法:物理法(离心、振动、电刺激等)和化学法(聚乙二醇(PEG) );‎ ‎2、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物理法、化学法(同植物)以及生物法(灭活病毒等);‎ ‎3、细胞融合的原理是细胞膜的流动性。‎ ‎【详解】(1)细菌有细胞壁,这将妨碍细菌的融合,所以用溶菌酶将其细胞壁进行分解,以实现两者的融合;融合后,在选择培养基上单纯的A、B菌都不能存活,而融合的AB菌能进行生长并繁殖的原因是两亲本失活部位不同,融合后活性部位互补。‎ ‎(2) 得到 AB 融合菌后,先放在液体培养基中进行扩大培养,再利用涂布分离或划线分离法进行目的菌株的筛选,目的菌的选择是要选择能分泌具有絮凝活性的活性高分子化合物,又具有降解石油的能力的融合菌;‎ ‎(3)‎ 为探究目的菌株不同发酵时间对石油污水的絮凝效果,将目的菌株进行发酵培养,定时取发酵液(上清液)加入石油污水中,同时设置不加发酵液的石油污水为对照组。经搅拌、静置各3分钟后,分别测定上层水样的COD值(COD值越高表示有机物污染程度越高),以检测凝絮效果。‎ ‎【点睛】结合动物细胞融合的知识分析题图,并根据题干中的信息进一步解答。‎ ‎31.池塘养殖普遍存在由于饵料利用不充分、鱼类排泄物、换水不及时等引起的水体污染现象,研究者设计了一种循环水池塘养殖系统(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人工养殖鱼塘属于_____的生态工程。与自然池塘相比,人工养殖池塘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更高。与传统养殖池塘相比,该养殖系统增加的生态工程设施有______________。可以通过在这些设施内栽植水生植物、放养滤食动物等措施,起到对水体的________________,有效减少水体中的 N、P 等含量。‎ ‎(2)该养殖系统设计为前一池塘上层水流入后一池塘底部,实现水层交换,其目的有____________ 、______。 该养殖系统中串联的池塘不宜过多,因为____________。‎ ‎(3)保持池塘水体中适当的N、P含量是必要的,该养殖系统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进行调控。‎ ‎【答案】 (1). 物质循环利用 (2). 生态塘和潜流湿地 (3). 净化作用 (4). 增加水中的溶氧量 (5). 提高饵料的利用率 (6). 后面池塘水体中的 N 和 P 含量(浓度)越来越高 (7). 补水、排水、水泵控制水的流量等 ‎【解析】‎ ‎【分析】‎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相反,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而恢复力稳定性就越高;‎ ‎2、该生态塘的建立充分利用了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但是与自然池塘相比,人工养殖池塘生态系统中物种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因此抵抗力稳定性低,恢复力稳定性高;‎ ‎3、由于水生植物可以吸收无机盐,所以为了减少水体中N、P 等含量,可以在其中栽植水生植物、放养滤食动物,可起到对水体进行净化处理;保持池塘水体中适当的N、P含量是必要的,少了不利于植物的生长,多了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详解】(1)该人工养殖鱼塘属于物质循环利用的生态工程。与自然池塘相比,人工养殖池塘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更高。由图可知,与传统养殖池塘相比,该养殖系统增加的生态工程设施有生态塘和潜流湿地。由于水生植物可以吸收无机盐,可以通过在这些设施内栽植水生植物、放养滤食动物等措施,起到对水体的净化作用,有效减少水体中的 N、P 等含量。‎ ‎(2)该养殖系统设计为前一池塘上层水流入后一池塘底部,实现水层交换,其目的有增加水中的溶氧、提高饵料的利用率。该养殖系统中串联的池塘不宜过多,由于池塘净化能力有限,后面池塘水体中的N和P含量(浓度)越来越高。‎ ‎(3)为了保持池塘水体中适当的N、P含量,所以需对养殖系统进行补水和排水、水泵控制水的流量的调控。‎ ‎【点睛】结合题图和生态工程的知识进行解题。‎ ‎32.环境激素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而排放到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化学物质。为研究环境激素 H 对小鼠的影响,某研究小组设计了相关实验,实验结果见下表:‎ 组别 甲 乙 丙 注射物 玉米油 H(浓度 100 mg/L)‎ H(浓度 200 mg/L)‎ 精子数均值( ×107 个)‎ ‎7.13‎ ‎5.09‎ ‎4.35‎ ‎(1)根据实验结果可推知,本实验的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甲组的作用是_________。‎ ‎(2)根据实验结果,写出本实验的实验思路。_________(注:实验条件适宜,激素使用剂量、时间、精子检测方法均不做要求)‎ 分析与讨论:‎ ‎(3)环境激素 H 可沿着食物链传递进入人体,从而使人的生育能力_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 ‎(4)有的环境激素可造成精子染色体缺失,这是精子染色体发生_____________并丢失所致。‎ ‎【答案】 (1). 研究环境激素 H 对小鼠产生精子数(生殖能力)的影响 (2). 对照 (3).‎ ‎ 将小鼠随机均分为三组,编号甲、乙、丙;每天定时用适量的玉米油处理甲组小鼠,用等量的浓度为浓度 100 mg/L 和浓度 200 mg/L 分别处理乙组和丙组小鼠,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饲养一段时间,对每只小鼠产生的精子计数并记录,统计分析所得数据 (4). 降低 (5). 激素 H 通过负反馈作用,抑制了垂体和下丘脑相关激素的合成与分泌 (6). 断裂 ‎【解析】‎ ‎【分析】‎ ‎1、分析表格中的实验结果可知,环境激素H浓度为100 mg/L时,精子数均值为5.09×107个,环境激素H浓度为200 mg/L时,精子数均值为4.35×107个,所以环境激素H浓度增高,小鼠生成精子数减小,因此可推断本题是研究环境激素H对小鼠产生精子数量的影响,环境激素H为单一变量,用玉米油处理作为对照实验;‎ ‎2、下丘脑通过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垂体能通过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来促进性腺合成和分泌性激素;‎ ‎3、精子是由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后得到的;‎ ‎4、性激素浓度偏高时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中相关激素的释放,使性激素在体内保持相对稳定,其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 ‎【详解】(1)根据实验结果可推知,本实验的实验目的是研究环境激素 H 对小鼠产生精子数(生殖能力)的影响,环境激素H为单一变量,甲组用玉米油处理作为对照实验。‎ ‎(2)实验设计思路:将小鼠随机均分为三组,编号甲、乙、丙;每天定时用适量的玉米油处理甲组小鼠,用等量的浓度为浓度 100 mg/L 和浓度 200 mg/L 分别处理乙组和丙组小鼠,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饲养一段时间,对每只小鼠产生的精子计数并记录,统计分析所得数据; ‎ ‎(3)环境激素 H 可沿着食物链传递进入人体,从而使人生育能力降低,是因为激素 H 通过负反馈作用,抑制了垂体和下丘脑相关激素的合成与分泌;‎ ‎(4)有的环境激素可造成精子染色体缺失,这是在精子的形成过程中DNA分子发生断裂而使某些段丢失所致。‎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实验与探究能力和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