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8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21届一轮复习苏教版种群作业
课时规范练28 种群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及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增长型种群的出生率应高于衰退型种群的出生率,而死亡率则相反 B.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中的雄性个体主要是通过改变种群年龄结构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 C.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的种群密度时,当标志物易脱落或颜色过于鲜艳时均会增大误差 D.自然环境中增加某种群的天敌数量不影响该种群的K值 2.下列各图分别表示不同种群的三个年龄期个体数量,其中种群密度将会增大的是( ) 3.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两种常用方法。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随机取样方n个,每个样方的生物个体数量为x1、x2…xn,则样方内生物个体数量的平均值为(x1+x2+…+xn)/n B.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 C.计数时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 D.标志重捕法中种群数量的估算公式是标记个体数×重捕标记个体数/重捕个体数 4.(2018江苏)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农田的存在,增加了松鼠的活动空间 B.生态通道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遗传多样性 C.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生殖隔离 D.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相同 5.(2019山东聊城模拟)将10 mL酵母菌培养液放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并于不同时间内等量均匀取样4次,分别测定样品中酵母菌的数量和pH,结果如表所示。据表分析不正确的是( ) 样品 酵母菌数量/(个·mm-3) pH 1 1 210 4.8 2 820 5.4 3 1 210 3.7 4 1 000 5.0 A.培养过程中酵母菌始终出生率>死亡率 B.样品的取样先后次序为2、4、1、3 C.对酵母菌而言,10 mL该培养液的环境负荷量可能为1.21×107个 D.若进行第5次均匀取样,10 mL样品中的酵母菌数量有可能低于1.21×107个 6.(2019湖北襄阳五中月考)如图表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和有环境阻力条件下的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为“J”型增长,每年增加的个体数量始终不变 B.图乙为“S”型增长,G点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 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F点时进行 D.渔业捕捞后剩余量应该在E点左右 7.假设在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的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种群增长速率为甲时,该家畜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B.种群增长速率为乙时,该家畜种群的数量达到最大 C.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家畜,可以在丙点时适当捕获 D.种群增长速率为丁时对应的种群数量可随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8.如图为某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K1为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点时由于某种因素的改变使环境容纳量由K1变为K2。下列导致K1变为K2的原因中,最不可能的是( ) A.该种群的天敌大量迁出 B.该种群迁入了大量同种个体 C.气候条件发生了改变 D.该种群生物的营养级降低 9.某学生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右图所示的曲线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 A.实验过程中酵母菌种群的年龄结构先是增长型,后是稳定型,最后变为衰退型 B.种群数量在不同时间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 C.本实验中不存在对照 D.每次取样前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 10.为了研究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的影响因素,科学家释放了一定量的标记过的斜纹夜蛾,适当时间后用杀虫灯诱杀,统计标记个体的个数占释放总数的比例(回收率),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标记总量为N,回收率为a,则斜纹夜蛾的种群密度为N/a B.诱捕距离加大,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上升 C.该研究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密度无关 D.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改变种群年龄结构 11.(2019四川重庆中山外国语学校开学考试)为了研究大气污染对葫芦藓的影响,从某化工厂到居民区每隔80米距离依次设置4个监测点,另在空气清洁的采集地设置了第5号监测点。实验共统计五次,检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结果通过标志重捕法获得 B.除5号外,其他各监测点的葫芦藓均呈“J”型增长 C.该实验设置的自变量是污染物作用的时间和污染物浓度 D.该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死亡数量的增加,各监测点的自然增长率逐渐下降 二、非选择题 12.(2019全国Ⅲ理综)回答下列与种群数量有关的问题。 (1)将某种单细胞菌接种到装有10 mL液体培养基(培养基M)的试管中,培养并定时取样进行计数。计数后发现,试管中该种菌的总数达到a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由此可知,该种群增长曲线为 型,且种群数量为 时,种群增长最快。 (2)若将该种菌接种在5 mL培养基M中,培养条件同上,则与上述实验结果相比,该种菌的环境容纳量(K值)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若在5 mL培养基M中接种该菌的量增加一倍,则与增加前相比,K值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原因是 。 13.(2017全国Ⅱ理综)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回答下列问题。 (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 型。 (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 。 (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取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 。 (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 。 14.(2019江西五市八校联盟模拟)图甲是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模型,图乙是某种初级消费者被引入某岛屿后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图丙是该种生物在某调查阶段种群数量变化的λ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 丙 (1)图甲中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是 (填数字),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是通过破坏 (填数字)而抑制害虫种群数量增长的。 (2)图乙表明,该初级消费者在1820—1860年的40年间很可能会导致其他一些草食性动物的灭绝,原因是 ,1880年后该动物的数量小幅度波动,该动物在该岛屿上的环境容纳量大约是 只。 (3)据图丙可知,该动物在调查的第15年时年龄组成是 ,20年内该动物的数量最多的年份大约是第 年。 参考答案 课时规范练28 1.C 解析 增长型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衰退型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但无法比较这两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大小,A项错误;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中的雄性个体主要是通过改变种群性别比例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B项错误;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的计算公式是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当标志物易脱落或颜色过于鲜艳时均会影响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导致误差增大,C项正确;一个种群的K值不是恒定不变的,自然环境中增加某种群的天敌数量会导致该种群的K值减小,D项错误。 2.A 解析 据图可知,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分别相当于幼年个体、成年个体和老年个体,而A项中幼年个体较多,老年个体少,属于增长型,种群密度将会增加。其他三项均是老年个体多,幼年个体少,种群密度将会减小。 3.D 解析 标志重捕法中种群数量的估算公式是标记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标记个体数。 4.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相关知识,属于对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的考查。松鼠生活在森林中,农田的存在限制了松鼠的活动空间,A项错误;生态通道有利于不同斑块松鼠间的交流,保护了松鼠遗传多样性,B项正确;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可通过生态通道进行基因交流,不存在生殖隔离,C项错误;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数量可能不同,种群密度可能不同,D项错误。 5.A 解析 将10 mL酵母菌培养液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酵母菌的代谢活动消耗营养物质,不断产生CO2等代谢产物使培养液pH不断下降,可根据培养液pH的变化来确定取样顺序,因此正确的取样顺序为2、4、1、3。从表中数据分析可知,达到稳定时期时,酵母菌数量达到最大值,10 mL该培养液的环境负荷量可能为1.21×107个。继续培养,随着环境条件的极度恶化,种群生长进入衰退期,出生率会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将不断下降,所以继续取样,酵母菌的种群数量有可能低于1.21×107个。 6.D 解析 图甲曲线的斜率代表种群的增长速率(即单位时间内种群个体的增加数量),由题图曲线特征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时间点,曲线的斜率不同,即种群的增长速率不同,A项错误;图乙中G点时种群的数量不再变化,增长速率为0,B项错误;防治蝗灾应该在D点之前进行,超过D点,蝗虫增长速度加快,灭虫效果差,C项错误;渔业捕捞应该在超过K/2时进行,且每次捕捞后的剩余量应保持在E点左右,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D项正确。 7.B 解析 种群增长速率为甲时,该家畜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A项正确。在丙点时适当捕获,捕获后使种群处于最大增长速率附近,能达到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家畜的目的,C项正确。种群增长速率为丁时对应的种群数量(K值)可随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D项正确。 8.B 解析 由图可知,该生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由K1增加到K2,说明环境条件变得相对更适宜、更有利于该种群生物生活。该种群的天敌大量迁出,有利于该种群数量增加;由于K1是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迁入大量同种个体不会影响K1的变化;气候条件发生变化,可能更有利于该生物的生存;该种群生物的营养级降低,获得的能量增加,使该生物的环境容纳量增加。 9.C 解析 由题图可知,种群数量先增加,然后维持稳定,最后减少,表明种群的年龄结构先是增长型,然后是稳定型,最后变为衰退型;本实验在不同时间的取样起到相互对照的作用;为了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在每次取样前都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使酵母菌均匀分布。 10.D 解析 种群密度是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A项错误。释放总数一定,故诱捕距离加大,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下降,B项错误。本实验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密度呈正相关,C项错误。 11.C 解析 葫芦藓属于植物,不能活动,调查其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A项错误;“J”型增长曲线是种群在理想条件下的数量变化规律,而监测点的环境显然不属于理想条件,B项错误;从坐标系中横坐标的含义和5条曲线代表的不同监测点离工厂的距离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有两个:污染物作用的时间和污染物浓度,C项正确;从各曲线的不完全规则变化,特别是5号、3号可知,各监测点的自然增长率不是逐渐下降的,D项错误。 12.答案 (1)S a/2 (2)减小 不变 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接种量无关 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的增长规律,旨在考查科学思维与模型构建能力。 (1)由题意可知,该种群存在数量的最大值a(K值),即种群中个体的繁殖受到环境条件等的限制,因此该种群的增长曲线为S型,在a/2(K/2)时,种群增长最快。 (2)由于培养基M的量减少,单细胞菌获得的营养物质减少,因此其K值减小。K值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不受接种量的限制,因此增加接种量时K值仍然不变。 13.答案 (1)J (2)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 (3)捕食 (4)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解析 (1)在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增长曲线呈“J”型。(2)药物灭鼠导致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有死亡率升高及环境恶化导致的个体的迁出等。(3)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为捕食。(4)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14.答案 (1)④ ⑤ (2)在这段时间内该生物种群数量快速增长,在与其他生物竞争中占有优势 2 000 (3)衰退型 9或第10 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及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1)由图示可知,①为种群密度,②为出生率,③为死亡率,④为年龄组成,⑤为性别比例。其中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是④年龄组成;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破坏了其性别比例,从而抑制害虫种群数量的增长。(2)该初级消费者在1820—1860年的40年间种群数量快速增长,说明该生物在与其他生物的竞争中占有优势,很可能会导致其他一些草食性动物的灭绝;由图可知,该动物的种群数量在2 000只附近波动,故其环境容纳量大约是2 000只。(3)第10~15年间,λ始终小于1,该动物数量在减少,所以第15年时其年龄组成是衰退型;第0~9年,λ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第10年时λ值等于1,种群数量没有变化,之后λ小于1,种群数量下降,所以数量最多的年份大约是第9或第10年。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