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8 发布 |
- 37.5 KB |
- 3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许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初考试生物试题
许昌高中2021届高二尖子生上学期期初考试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某人因意外受伤而成为“植物人”,处于完全昏迷状态,饮食只能靠“鼻饲”,人工向胃内注流食,呼吸和心跳正常。请问他的中枢神经系统中,仍能保持正常功能的部位是 A. 脑干和脊髓 B. 小脑和脊髓 C. 小脑和脑干 D. 只有脊髓 【答案】A 【解析】 【分析】 大脑皮层是人体的感觉和运动中枢,小脑中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脑干中有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脊髓是调节机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详解】“植物人”处于完全昏迷状态,没有意识,不能维持身体平衡,说明大脑和小脑失去正常功能;但呼吸和心跳正常,说明脑干和脊髓保持正常功能, 故选A。 【点睛】常见生理或病理现象及参与或损伤的神经中枢 生理或病理现象 神经中枢参与(损伤) 考试专心答题时 大脑皮层V区和W区(高级中枢)参与 聋哑人表演“千手观音”舞蹈时 大脑皮层视觉中枢、言语区的V区、躯体运动中枢 某同学跑步时 大脑皮层、小脑、下丘脑、脑干和脊髓 植物人 大脑皮层损伤、小脑功能退化、但下丘脑、脑干、脊髓功能正常 高位截瘫 脊髓受伤,其他部位受伤 2.下列关于无机盐和其他化合物对人体与动物机能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摄入过多过咸食物后,会引起细胞内液的量增加 B. 骨骼肌细胞内乳酸积累过多,会引起细胞体积增大 C. 发生局部炎症反应时的肿胀,是由于组织中的Na+浓度增加所致 D. 将蛙神经纤维置于适宜的溶液后再适当增加溶液的KCl浓度,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及温度。 2、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1)概念:是可兴奋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其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一次快速而可逆的电位变化过程,包括峰电位和后电位。 (2)形成机制:峰电位的上升支是由大量Na+快速内流形成,其峰值接近Na+平衡电位;峰电位的下降支主要是K+外流形成的。后电位又分为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它们主要是K+外流形成的,正后电位时还有Na+泵的作用,从膜内泵出3个Na+,从膜外泵入2个K+。 【详解】A、摄入过多过咸食物后会导致细胞外液浓度增大,进而导致水从细胞内更多的流向细胞外,A错误; B、细胞内乳酸积累过多导致细胞内浓度增大,进而导致细胞吸水使细胞体积增大,B正确; C、炎症反应引起的肿胀是毛细血管及组织细胞破裂(或通透性增大),使得组织液中的水过多引起,C错误; D、细胞外的钾离子浓度增大会导致钾离子外流的量减少,导致静息电位绝对值下降,D错误。 故选B。 3.下列有关内环境和稳态的表述,正确的有几项? ①神经递质小泡存在于内环境中 ②过氧化氢酶、载体、抗体、血浆蛋白不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③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 ④人体内环境稳态具体是指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和酸碱度的恒定不变 ⑤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强时,组织液增加,淋巴增加 ⑥当血液的化学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生病 ⑦运动员进行跳高比赛时,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含量有变化,说明人体内环境处于不稳定状态 A. 2项 B. 3项 C. 4项 D. 5项 【答案】A 【解析】 【详解】神经递质小泡存在突触前膜,不属于内环境,①错误;过氧化氢酶、载体、抗体不属于内环境成分;血浆蛋白存在于血浆中,属于内环境,②正确;血浆成分稳定只是机体内环境稳态的一个方面,③错误;体内环境稳态中,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和酸碱度是相对稳定的,④错误;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强时,组织液增加,进而淋巴增加,⑤正确;当血液的化学成分稳定时,人也可能生病,如遗传病,⑥错误;运动员进行跳高比赛时,通过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含量有变化,调节血糖浓度维持相对稳定,⑦错误。因此,以上说法正确的只有②⑤,故选A。 4. 下图为恒温动物的某组织,其中1—毛细血管壁、2—红细胞、3—血浆、4—细胞内液、5—组织液,请据图对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①3中的葡萄糖由3经1和5到达4的过程,需要经过6层生物膜 ②图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部位是2,氧气浓度最高的是4 ③正常情况下图中的2不能穿过1进入5 ④如果该动物的肾小球病变(产生蛋白尿),可能会导致5中液体增多 ⑤3液成分与4液、5液成分相比,含蛋白质较多 A. 上述说法都不正确 B. 只有一种说法正确 C. 有2种说法正确 D. 3种说法正确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动物的某组织,其中1为毛细血管壁、2为红细胞、3为血浆、4为细胞内液、5为组织液.而内环境主要由3血浆、5组织液以及淋巴是组成。 【详解】①3中的葡萄糖由3血浆经1毛细血管壁(2层细胞膜)和5到达4细胞内液(一层细胞膜)的过程,需要经过3层生物膜,①错误; ②图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部位是4,氧气浓度最高的是2,②错误; ③正常情况下图中的2红细胞不能穿过1毛细血管壁进入5组织液,③正确; ④如果该动物的肾小球病变(产生蛋白尿),会导致血浆的渗透压降低,可能会导致5组织液中液体增多,④正确; ⑤3血浆成分比5组织液成分相比,含蛋白质较多,4细胞内液的蛋白质含量也不如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高,⑤正确. 故选D。 5.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严重腹泻后只需补充水分就能维持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 ②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 ③垂体功能受损的幼犬会出现抗寒能力减弱等现象 ④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后,就会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 ⑤在寒冷环境中能促进人体代谢产热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肾上腺素 ⑥甲亢病人体内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低于正常值 ⑦糖尿病患者体内细胞吸收利用血糖的速率加快。 A. 一项 B. 两项 C. 三项 D. 四项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参与。 2、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 3、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并抑制糖原的分解和糖原异生,进而降低血糖浓度。 【详解】①严重腹泻后,需补充水分和盐分才能维持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①错误; ②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参与,因此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不属于反射,②错误; ③垂体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进而促进新陈代谢,增加产热,因此垂体功能受损的幼犬会出现抗寒能力减弱等现象,③正确; ④神经递质包括兴奋型和抑制型两种,其中兴奋型递质可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而抑制型递质不会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④错误; ⑤在寒冷环境中能促进人体代谢产热的激素主要是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⑤错误; ⑥由于甲状腺激素存在负反馈调节,因此甲亢病人体内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低于正常值,⑥正确; ⑦糖尿病患者体内缺少胰岛素,因此组织细胞吸收利用血糖的速率减慢,⑦错误。综合以上可知,只有③和⑥两项正确。 故选B。 6.一般情况下,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 A. O2、糖被、有氧呼吸的酶、H+ B. 过氧化氢酶、受体、血红蛋白、H2O C. 蛋白质纤维、Ca2+、载体、抗体 D. Na+、葡萄糖、氨基酸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者是淋巴中的物质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2、内环境的主要成分是:水约90%,蛋白质,无机盐,激素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如氧气、二氧化碳、葡萄糖)和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如尿素、尿酸、肌酸、肌苷、氨基酸、多肽、胆红素和氨气等)。 【详解】A、糖被位于细胞膜上,有氧呼吸的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 B、H2O2酶和血红蛋白位于细胞内,受体位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载体位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 D、Na+、葡萄糖、氨基酸均位于细胞外液中,属于内环境中的营养成分,D正确。 故选D。 7.如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过程2、6受阻时,会引起组织水肿 B. 乙液中可以存在乙酰胆碱,甲液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C. 淋巴细胞可以存在于甲液和丙液中 D. 丁中O2浓度不可能比甲中的高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人体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所以图中甲是血浆、乙是组织液、丙是淋巴、丁是细胞内液。 【详解】A、过程2、6受阻时,导致组织液增多,会引起组织水肿,A正确; B、突触间隙的液体为组织液,所以乙液组织液中可以存在乙酰胆碱,甲液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B正确; C、淋巴细胞存在于(丙液)淋巴中,会随淋巴循环进入血液循环,因此淋巴细胞也存在于(甲液)血浆中,C正确; D、甲液是血浆,丁为血浆中的血细胞内液,其中也包括红细胞,在氧气含量高的部位,氧气和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结合,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氧气含量低的地方,氧气和血红蛋白分离,扩散进血浆,进而进入组织液,故丁中O2浓度可能比甲中的高,D错误。 故选D。 8.如图中A、B 代表人体内的物质,①②③④代表体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若组织细胞为胰岛细胞,则饥饿时①比④处血糖浓度高 B. 若组织细胞为脑细胞,则①比④处CO2浓度高 C. 若组织细胞为骨骼肌细胞,则B 可代表乳酸 D. 若组织细胞为垂体细胞,则A 可代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答案】A 【解析】 【详解】若是胰岛细胞,胰岛细胞的代谢需要消耗葡萄糖,所以④处的血糖高于①处,A错误;若组织细胞为脑细胞,通过新陈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增多,①比④处CO2 浓度高,B正确;若是骨骼肌细胞,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进入血液,B 可代表乳酸,C正确;下丘脑产生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血液的运输,可作用于垂体,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9.下列关于人体稳态和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肺气肿病人呼吸不畅,会使内环境的pH值变小 B. 刺激连接肌肉的神经引起肌肉收缩,这个过程属于反射 C.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进入细胞内从而导致膜电位变化 D. 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及调节,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详解】肺气肿患者,组织细胞供氧不足,细胞无氧呼吸产生较多的乳酸,同时二氧化碳不能及时排出,进而使内环境pH下降,A正确。 刺激连接肌肉的神经引起肌肉收缩,这个过程不属于反射,B错误.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导致膜电位变化,之后被灭活,不会进入细胞内,C错误. 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不都是蛋白质,D错误. 【点睛】反射以完整的反射弧为基础;神经递质一旦与受体结合并发挥作用后即被灭活; 神经递质有原胺类、氨基酸类、肽类、其它类。 10.图为细胞间信息传递的几种模式示意图,据图判断 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 A. 若细胞1产生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则靶细胞接受信号后,将把葡萄糖转化为糖原 B. 兴奋只能由细胞2传递到细胞3,不能反向传递 C. 若细胞2可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其作用的靶细胞是性腺细胞 D. 若细胞3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部位膜外Na+流入膜内,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 【答案】D 【解析】 【详解】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A项错误;兴奋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兴奋只能由细胞3传递到细胞2,不能反向传递,B项错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是垂体细胞,C项错误;细胞3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部位膜外Na+通过离子通道流入膜内,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D项正确。 11.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如图所示).下列有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据图可知,内外刺激可引起神经系统和内分泌腺作出反应 B. 在血糖调节中,胰岛和肾上腺都可以作为效应器 C. 血糖浓度升高会促进图中c的胰岛A细胞分泌活动增强 D. 图中激素d可影响神经系统b的发育和功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中的内外刺激a既可以直接作用于内分泌腺c引起激素d的分泌并作用于效应器或靶细胞,也可以作用于神经系统,通过神经调节直接作用于效应器或靶细胞,或通过神经调节作用于内分泌腺c引起激素d的分泌而作用于效应器或靶细胞。 【详解】A、据图分析可知,内外刺激可引起神经系统和内分泌腺作出反应,A正确; B、在血糖调节中,胰岛和肾上腺都可以作为效应器,分别分泌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B正确; C、血糖浓度升高会促进图中c的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活动增强,C错误; D、图中激素d如果是甲状腺激素,可影响神经系统b的发育和功能,D正确。 故选C。 12.如图所示①②分别代表不同的细胞,A代表物质,下列各项不符合该示意图的是( ) A. ①为前一神经元、②为后一神经元、A为神经递质 B. ①为垂体细胞、②为甲状腺细胞、A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C. ①为下丘脑细胞、②为肾小管细胞、A为抗利尿激素 D. ①为甲状腺细胞、②为下丘脑细胞、A为甲状腺激素 【答案】B 【解析】 【详解】分析图形可知,若①为传入神经元、②为传出神经元,则A为神经递质,A正确;若①是垂体细胞、②是甲状腺细胞,则A是促甲状腺激素,B错误;若①是下丘脑细胞、②是肾小管细胞,则A是抗利尿激素,C正确;若①是甲状腺细胞、②是下丘脑细胞,则A是甲状腺激素,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13.如图表示动物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部分过程,图中字母分别代表某种激素,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图中A、B、C分别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 B. C激素的靶器官是甲状腺,对下丘脑没有反馈调节作用 C. D代表的激素作用是降低血糖浓度 D. B激素分泌增加,A激素分泌减少,C激素分泌减少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动物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部分过程。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因此图中A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表示甲状腺激素、C表示促甲状腺激素、D表激素能作用于骨骼肌和肝脏,应该为胰岛素。 【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图中A、B、C分别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A错误; B、C是促甲状腺激素,其靶器官是甲状腺,对下丘脑没有反馈调节作用,B正确; C、D激素能作用于骨骼肌和肝脏,为胰岛素,其作用是降低血糖浓度,C正确; D、B是甲状腺激素,其对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的激素具有负反馈调节作用,因此B激素分泌增加,A激素和C激素的分泌均减少,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动物体生命活动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4.如图为人体某神经调节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针刺肌肉后,图中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 图中反射弧的效应器是肌肉 C. 针刺手指皮肤后,兴奋到达脊髓中枢,经过分析综合产生痛觉 D. 针刺取血时未出现缩手反射,与脊髓中枢内突触的抑制有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详解】A.兴奋在反射弧中单向传递,针刺肌肉后,兴奋不能通过电流表,电流表不发生偏转,A错误; B.该反射弧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和腺体,B错误; C.针刺手指皮肤后,兴奋到大脑皮层,经过分析综合产生痛觉,C错误; D.针刺取血时未出现缩手反射,因为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对低级神经中枢脊髓的调控作用,使脊髓中枢的突触产生了抑制,D正确。 故选D。 15.如图是反射弧局部结构示意图,刺激c点,检测各位点电位变化.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若检测到b、d点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双向传导的 B. 兴奋由c传导到e时,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C. a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是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 D. 电表①偏转一次,电表②偏转两次 【答案】D 【解析】 【详解】b、c、d在同一神经元上,刺激c点,b、d点有电位变化,可以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双向传导的,A正确;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有促进兴奋的,也有抑制兴奋的,兴奋由c传到e时需要经过突触,在突触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B正确;a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是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C正确;由于突触处的兴奋传递是单向的,故电流表①指针不偏转;而传递到电流表②两极的时间不同,故可发生两次偏转,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突触处的兴奋传递是单向的,进而判断刺激c点后两个电流表偏转的次数。 16.人脑内有一种“沉默突触”,它具有突触结构,但没有信息传递的功能。你推测最可能的原因是( ) A. 突触小体中没有细胞核 B. 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受体 C. 突触间隙不存在水解神经递质的酶 D. 突触小体能够释放相应的神经递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得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沉默突触”只有突触结构,没有信息传递功能,由此推断,没有信息传递功能可能是由于突触小泡不能合成神经递质,或者突触后膜缺乏相应受体从而导致突触没有信息传递功能。 【详解】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从而将信息传递给突触后膜,题干表明,“沉默突触”具有突触结构,但没有信息传递功能,可能的原因是突触前膜没有释放神经递质,或突触后膜上没有接受神经递质的受体。即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突触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17.下列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离不开生物膜的转移和融合 B. 线粒体可以为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提供能量 C. 突触后膜上的电位变化与其选择透过性有关 D. 激素只有与靶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兴奋传到突触前膜时,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得兴奋传递到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离不开生物膜的转移和融合,A正确;线粒体可以为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提供能量,而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不需要能量,B错误;突触后膜上的电位变化与细胞膜上离子的进出有关,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C正确;激素只有与靶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D正确。 18.利用不同的处理使神经纤维上膜电位产生不同的变化,处理方式及作用机理如下:①利用药物Ⅰ阻断Na+通道;②利用药物Ⅱ阻断K+通道;③利用药物Ⅲ打开Cl-通道,导致Cl-内流;④将神经纤维置于低Na+溶液中。上述处理方式与下列可能出现的结果对应正确的是( ) A. 甲—①,乙—②,丙—③,丁—④ B. 甲—④,乙—①,丙—②,丁—③ C. 甲—③,乙—①,丙—④,丁—② D. 甲—④,乙—②,丙—③,丁—①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利用药物I阻断Na+通道,膜外钠离子不能内流,导致不能形成动作电位对应乙; ②利用药物Ⅱ阻断K+通道,膜内钾离子不能外流,兴奋过后的动作电位不能恢复为静息电位,对应图丙; ③利用药物Ⅲ打开Cl-通道,导致Cl-内流,加固了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不能形成动作电位,对应丁图; ④将神经纤维置于低Na+溶液中,则受刺激后膜外钠离子内流极少,形成的动作电位幅度极低,对应图甲。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的传导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19.某同学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了神经细胞的突触结构,如图是某同学按电子显微镜扫描图像绘制的简图。结合图像,下列关于突触结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兴奋从A细胞向B细胞传递 ②神经兴奋从B细胞向A细胞传递 ③经兴奋从B细胞向C细胞传递 ④神经兴奋从C细胞向B细胞传递 ⑤细胞突触小泡中含有神经递质 ⑥神经递质属于蛋白质类的信息分子,它的释放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 ⑦突触结构实现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⑧线粒体是一种具有DNA和RNA的半自主细胞器,它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提供能量 A. ①③④⑤⑧ B. ①③⑤⑥⑧ C. ①③⑤⑦⑧ D. ①③⑤⑥⑦ 【答案】C 【解析】 【详解】A细胞和B细胞组成突触,其中A细胞构成突触前膜,B细胞组成突触后膜,则兴奋从A细胞向B细胞传递,①正确;兴奋不能从B细胞向A细胞传递,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作用于突触后膜,②错误;B细胞和C细胞组成突触,其中B细胞构成突触前膜,C细胞组成突触后膜,则神经兴奋从B细胞向C细胞传递,③正确;兴奋不能从C细胞向B细胞传递,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作用于突触后膜,④错误;神经细胞突触小泡中含有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⑤正确;神经递质的成分不一定是蛋白质,⑥错误;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在突触前膜上,兴奋由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在突触后膜上,兴奋由化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因此突触结构实现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⑦正确;线粒体是一种具有DNA和RNA的半自主细胞器,能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提供能量,⑧正确,故选C。 20.下列对“望梅止渴”与“吃到梅子分泌唾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大脑皮层的言语区没有参与“望梅止渴”的反射活动 B. “望梅止渴”是在“吃到梅子分泌唾液”的基础上形成的 C. 听到别人讲“望梅止渴”的故事分泌唾液是人类特有的 D. 两者均可使人体分泌唾液,但其反射弧是不完全相同的 【答案】A 【解析】 【详解】A. 从“望梅止渴”的故事可知“望梅”是指听到了“梅子”这两个字,“止渴”是指分泌唾液.所以“望梅止渴”是听到梅子引起的,有大脑皮层的言语区参与完成的反射活动,故A错误 B.“吃到梅子分泌唾液”是非条件反射,“望梅止渴”是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故B正确 C.大脑皮层语言中枢是人类特有,听别人讲“望梅止渴”的故事是有语言中枢参与的活动,故C正确 D.“望梅止渴”反射弧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吃到梅子分泌唾液”反射弧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的低级中枢,但两者的效应器相同,所以,两者的反射弧不完全相同。故D正确。 故选A。 21.如图表示反射弧结构,在b、c两点之间连接有一个电流计.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刺激a点,其膜外电位由正变负,电流计的指针会发生2次偏转 B. 在a点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Ⅰ、Ⅱ时,均不发生信号转换 C. 在c点的右侧神经纤维上给一适宜的刺激,电流计的指针只偏转1次 D. ②处神经元的活动可能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 分析题图:①是感受器、a是传入神经、②是神经中枢、c是传出神经、③是效应器。 【详解】A、刺激a点,该部位钠离子内流,其膜外电位由正变负,兴奋先到达b点,后到达c点,电流计的指针会发生2次偏转,A正确; B、在a点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Ⅰ会引起神经递质释放,该处会发生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刺激Ⅱ时,该处会产生局部电流,B错误; C、在c点的右侧神经纤维上给一适宜的刺激,兴奋只能到达c点,不能到达b点,电流计的指针只偏转1次,C正确; D、②处是反射弧的神经中枢,大脑皮层调控着低级中枢的活动,②处神经元的活动可能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D正确。 故选B。 22.电流计与神经纤维的连接方式如图1所示,图2是在箭头处施加一定的刺激后,根据电流计指针的变化做出的曲线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无刺激时,电流计测得的是静息电位,且图1中a、b两处膜内k+浓度均比膜外高 B. 若在ab中点用药物阻断电流通过,在箭头处施加刺激,电流计指针发生一次偏转 C. 若减小图1中ab间的距离,则刺激时图2中的d也随之减小,当ab=0时电流计指针不偏转 D. 若将a点处电极移向膜外,在箭头处施加刺激,电流计指针变化曲线图与图2不同 【答案】C 【解析】 静息电位是膜内位的电位差,即以膜外为零点位,膜内的电位值。结合图1所示,电流计测出的未受刺激时的电位即为静息电位,且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膜内的K+ 浓度均比膜外高,A正确;若在ab中点用药物阻断电流通过,在箭头处施加刺激后,电流只能传导a处,电流计指针发生一次偏转,不能传导b处,所以没有第二次电流计偏转,B正确;若减小图1中ab间的距离,则刺激后ab之间,处于静息状态的时间间隔越短,即图2中d则随之减小,当ab=0时电流计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C错误;若将a点处电极移向膜外,电流计中起始为0电位,在箭头处施加刺激后,电流传到a处,电流计变化是先变为负电位,再恢复为0电位;当电流传导b处,再变为正电位,之后再恢复为0电位,显然曲线图与图2不同,D正确。 【点睛】总结神经纤维上电位测量与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 (1)膜电位的测量:两电极处电荷相同,指针不偏转,两电极处电荷不同,指针偏转。 (2)兴奋传导与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分析 ①在神经纤维上 a.刺激a点,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刺激c点(bc=cd),b点和d点同时兴奋,电流计不发生偏转。 ②在神经元之间 a.刺激b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部位的传递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至a,a点不兴奋,d点可兴奋,电流计只发生一次偏转。 23.排尿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活动,当膀胱充盈时,膀胱内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冲动,使人产生尿意。当环境条件适宜时,膀胱逼尿肌接收到冲动后收缩、尿道括约肌舒张,产生排尿反射。如图表示人体神经系统不同中枢对排尿的调节过程,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 当冲动到达a点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增加 B. 产生尿意后,(适宜条件下)脑发出神经冲动完成排尿过程的传导途径为:f﹣d﹣c﹣a﹣膀胱逼尿肌、尿道括约肌 C. 某位患者神经系统受损,能产生尿意但排尿反射不能完成,其受损部位一定是图中的c D. 正常人排尿过程中,当逼尿肌开始收缩时,又刺激了膀胱壁内牵张感受器,由此导致膀肢逼尿肌反射性地进一步收缩,并使收缩持续到膀胱内尿液被排空为止,该过程属于负反馈调节 【答案】B 【解析】 【详解】当神经冲动到达a点时,由于神经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导致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A错误;人产生尿意后,在适宜条件下,脑发出神经冲动完成排尿过程的传导途径依次为:f大脑皮层→d有关神经→c脊髓中的低级排尿中枢→a传出神经→膀胱逼尿肌、尿道括约肌,B正确;已知某位患者神经系统受损,但都能产生尿意,说明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完好,排尿反射不能完成,大量尿液滞留在膀胱内,说明效应器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据此推测其受损部位可能是图中的c(或 a或ac)部位,C错误;正常人排尿过程中,当逼尿肌开始收缩时,又刺激了膀胱壁内牵张感受器,由此导致膀胱逼尿肌反射性地进一步收缩,并使收缩持续到膀胱内尿液被排空为止,这是一种正反馈调节方式,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反馈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4.如图为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有 A. 若切除垂体,则①也会减少,因为②减少,从而负反馈于下丘脑,导致①减少 B. 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激素③分泌过多 C. 缺碘时激素①和②浓度都高于正常水平 D. 垂体还能分泌与激素③有相似生理效应的激素 【答案】A 【解析】 【分析】 对题图分析可知,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是促甲状腺激素;③是甲状腺激素。 【详解】切除垂体,无法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缺少促甲状腺激素的刺激,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致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增加,A错误;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甲状腺激素(③)分泌过多,新陈代谢旺盛,B正确;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原料,缺碘会使得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减少,使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①)和促甲状腺激素(②)增多,高于正常水平,C正确;垂体可以分泌生长激素,促进生长发育,与甲状腺激素有相似的生理效应,D正确。故选A。 【点睛】熟记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5.下图为人体激素作用于靶细胞的两种机理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激素B是胰岛素,则其能与受体b特异性结合,产生生理效应,这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B. 若激素B是胰高血糖素,受体b发生缺陷而不能与该激素结合,则可能引起血糖浓度升高 C. 若该图表示下丘脑细胞,则细胞膜上除了有与激素结合的受体外,还应具有与神经递质相结合的受体 D. 激素都是依赖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从而发挥效应 【答案】C 【解析】 若激素B是胰岛素,则其能与受体b特异性结合,产生生理效应,这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A错误;若激素B是胰高血糖素,受体b发生缺陷而不能与该激素结合,则胰高血糖素不能发挥作用,导致血糖浓度不能升高,B错误;若该图表示下丘脑细胞,则细胞膜上除了有与激素结合的受体外,还可能具有与大脑皮层发出的传出神经释放的神经递质相结合的受体,C正确;图中显示激素A是与细胞内的受体a结合而发挥作用的,D错误。 26.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可以从新鲜的动物胰腺研磨液中获得胰岛素 B. 绝大多数激素只能作用于特定的器官、细胞 C. 血糖浓度偏低时,肝糖原能分解以补充血糖,而肌糖原不能 D. 发现促胰液素的实验证明了胰液的分泌与体液调节有关 【答案】A 【解析】 【分析】 1、激素调节的特点有: (1)微量和高效; (2)通过体液运输;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2、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粘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在发现过程中,沃泰默实验分为三组,两组为对照组,一组对照是排除盐酸对胰腺作用的影响,另一组是想验证胰液分泌是由神经作用的结果,所以将神经切除。斯他林和贝利斯能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具有大胆质疑、探索和创新的精神。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从新鲜的动物胰腺研磨液中无法获得胰岛素,因胰岛素为蛋白质,可被胰蛋白酶水解,A错误; B、只有靶器官、靶细胞具有相应激素的受体,故绝大多数激素只能作用于特定的器官、细胞(即靶器官、靶细胞)B正确; C、血糖浓度偏低时,肝糖原能分解以补充血糖,而肌糖原不能,C正确; D、发现促胰液素的实验证明了胰液的分泌与体液调节有关,D正确。 故选A。 27.信号分子是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信使,激素作为一种化学信号分子,能实现内分泌细胞与靶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如图所示为某高等动物分泌的激素X(脂质类激素)和激素Y的作用机制,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激素X可表示性激素,其能促进人和动物生殖细胞的发育 B. c﹣d过程为翻译,多肽合成的方向为B→A C. 激素Y作用于细胞膜上的受体,故激素Y一定是蛋白质类激素 D. 激素X与a的结合物可调节翻译过程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a表示激素X的受体,b表示DNA,c表示RNA,d表示肽链;激素X与细胞质或细胞核中的受体结合,调节转录过程;激素Y与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调节细胞生化反应。 【详解】A、性激素是固醇类物质,可以自由扩散进细胞,其受体在细胞内,从图中可以得知,激素X与细胞质或细胞核中的受体结合,故激素X可表示性激素,其能促进人和动物生殖细胞的发育,A正确; B、图中c(信使RNA)→d(肽链)过程称为翻译,根据长的翻译在前,短的翻译在后,其方向是A→B;B错误; C、激素Y与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但是不能就此断定激素Y一定是蛋白质类激素,C错误; D、从图中可以得知,激素X通过影响基因的表达(或转录)来调节生命活动,D错误。 故选A。 28.如图是分泌细胞分泌的某种物质与靶细胞结合的示意图,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分泌细胞的分泌物只有通过体液的运输才能到达靶细胞 B. 分泌细胞的分泌物可能与靶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结合 C. 如果分泌细胞是下丘脑细胞,则分泌物的靶细胞可能是甲状腺细胞 D. 如果分泌细胞是甲状腺细胞,垂体细胞也可以成为靶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的过程,分泌细胞分泌的某种物质与靶细胞结合的示意图,分泌细胞分泌的物质通过血管中血液的运输到全身,但只与靶细胞结合,因为靶细胞上有该物质的受体,这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功能。 【详解】A、由图可知,分泌细胞的分泌物只有通过体液的运输才能到达靶细胞,A正确; B、分泌细胞的分泌物可能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糖蛋白)结合,B正确; C、如果分泌细胞是下丘脑细胞,则分泌物作用的靶细胞可能是垂体细胞,但是不可能是甲状腺细胞,一般垂体的分泌物可以作用于甲状腺,C错误; D、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存在负反馈调节,所以分泌细胞是甲状腺细胞时,垂体细胞也可以成为靶细胞,D正确。 故选C。 29.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激素的变化能调节其对刺激的适应能力。下图为皮质醇分泌的调节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运输刺激使下丘脑分泌激素增加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B. 图中M促进皮质醇分泌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C. 皮质醇作用的靶细胞还包括下丘脑细胞和垂体细胞 D. 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含量先升高后逐渐恢复 【答案】B 【解析】 【详解】运输刺激使下丘脑分泌激素增加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A项正确;图中M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该激素通过体液的运输,与肾上腺皮质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促进肾上腺分泌皮质醇增加,该过程属于体液调节,不涉及神经调节,B项错误;皮质醇可以通过负反馈作用于下丘脑细胞和垂体细胞,C项正确;动物被运输过程中,先通过下丘脑和垂体促进皮质醇的分泌,皮质醇分泌过多又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因此体内皮质醇含量先升高后逐渐恢复,D项正确。 【点睛】正确区分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 调节类型 调节机制 举例 神经调节 刺激引起的反射活动,通过反射弧完成 各种反射活动 体液调节 体液中激素和其他化学物质直接对生命活动起作用 激素、CO2、H+等的调节 神经—体 液调节 口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量减少 体液—神 经调节 CO2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30.2017年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科学家揭示了生物钟的分子控制机制。他们研究发现,果蝇中的 period 基因有活性时转录并翻译出 PER蛋白,另一种 timeless 基因也参与了调控。夜晚,timeless基因表达的 TIM 蛋白与细胞质中累积的 PER 蛋白结合进入细胞核抑制 period 的活性,形成了昼夜节律,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根据题干信息可推测,基因与生物性状之间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B. 机体对生物节律的控制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 C. PER 和 TIM 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核孔对大分子的进出具有选择性 D. 控制 TIM 合成的timless 基因突变后,个体将可能无法感知外界环境的昼夜周期变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以“生物钟的分子控制机制”为情境,考查学生对基因与生物性状之间的关系、细胞核的结构、基因的表达与基因突变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依题意可知:昼夜节律的形成离不开有活性的period基因表达的PER蛋白与timeless基因表达的 TIM 蛋白,据此可推测,基因与生物性状之间的关系并不都是一一对应的,A错误;夜晚,timeless基因表达的TIM 蛋白与细胞质中累积的 PER 蛋白结合进入细胞核抑制 period 的活性,导致PER蛋白的合成减少,说明机体对生物节律的控制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B正确;PER和TIM均为生物大分子,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核孔对大分子的进出具有选择性,C正确;控制 TIM 合成的timless 基因突变后,可能导致TIM的结构发生改变,使得TIM 蛋白与细胞质中累积的 PER 蛋白结合的过程受阻,不能形成昼夜节律,所以相关个体将可能无法感知外界环境的昼夜周期变化,D正确。 【点睛】从题意中准确把握“生物钟的分子控制机制”的内涵,以此为切入点,围绕“基因与生物性状之间的关系、细胞核的功能、基因的表达与基因突变”等相关知识,分析判断各选项。 二、非选择题 31.如图是人雌激素分泌及作用机制模式图,A、B、C代表人体内的特定结构〔提示:结构C分泌激素的调节与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的调节类似);a、b、d、e、f代表物质,结合图示和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在上图中可以看出代表物质雌激素和具有神经传导和激素分泌的双重功能的结构分别是______(填写字母)。在传出神经元与其支配腺体之间通过__________(物质)传递信息。 (2)当雌激素含量过高时,激素a、b含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这是一种_____调节机制。 (3)细胞质受体、核受体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的物质属性及功能相似,因此,细胞质和细胞核受体的物质成分应为_____,导致细胞质受体与核受体差异的直接原因是_____。 【答案】 (1). c A (2). 神经递质 (3). 都下降 (4). (负)反馈 (5). 糖蛋白 (6). 氨基酸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和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解析】 【分析】 由题可知,该图是雌激素分泌机制模式图,所以C是卵巢,可知A是下丘脑,B是垂体,a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性腺激素,c是雌激素。c可通过反馈作用抑制下丘脑A和垂体B分泌作用。 雌激素本质是固醇,可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内与受体结合,结合后的复合物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启动基因的表达过程。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A是下丘脑,B是垂体,C是卵巢,则C分泌的激素c是雌激素,下丘脑A具有神经传导和激素分泌的双重功能。神经元与支配腺体之间的结构为突触,突触处传递信息的分子是神经递质。 (2)雌激素含量过高时,通过负反馈作用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激素,所以a、b都下降。 (3)受体具有识别作用,本质是糖蛋白,不同受体的结构不同,直接原因是氨基酸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和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同。 【点睛】本题考查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激素分级调节的特点和实例,利用所学的知识点分析题图,正确判断图中A、B、C的结构名称是突破该题的关键;掌握雌激素分泌调节的过程和调节机制,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 32.据报道,浙江等地发生多起因食用海丝螺引起的中毒事件,引起中毒的主要原因是海丝螺含有的河豚毒素(tetrodotoxin,简写为TTX)。TTX是一种剧毒的非蛋白神经毒素,其具体作用机制是TTX能选择性地与肌肉、神经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钠离子通道受体结合,阻碍Na+内流,从而阻止神经冲动的发生和传导,使神经、肌肉丧失兴奋性,研究表明,河豚毒素对Na+通道的影响可能是其镇痛的机制,请回答: (1)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__。兴奋只能由神经元A传递到B,而不能反向传递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甲表示在一定浓度的Na+溶液中的三个通过突触连接的神经元,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适宜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的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若在溶液中加入一定剂量的河豚毒素,一段时间后,在a点给予刺激,b点_____填“能”或“不能”)释放神经递质,c点_____ (填“能”或“不能”)产生动作电位。 (3)图乙中①~④表示河豚毒素阻断神经冲动传导的可能位置.如果病人有感觉,但手不能动,那么阻断的位置是_____(填序号)。 【答案】 (1). 由内负外正变为外负内正 (2).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出后膜 (3). 不能 (4). 不能 (5). ③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必须依赖于反射弧的结构的完整性。静息时,神经元的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时,神经元的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静息电位主要是由于钾离子大量外流造成的,产生动作电位时主要是由于钠离子大量内流造成的,动作电位形成后,在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形成局部电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以电信号的形式双向传导的,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详解】(1)静息时,钾离子外流,神经元的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钠离子内流,神经元的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突触是两个神经元之间联系的部位,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出后膜,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 (2)根据题意,由于TTX能选择性地与肌肉、神经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钠离子通道受体结合,阻碍Na+内流,从而阻止神经冲动的发生和传导,使神经、肌肉丧失兴奋性,所以在溶液中加入一定剂量的河豚毒素,一段时间后,在a点给予刺激,b点不能释放神经递质,c点也不能产生动作电位。 (3 )如果病人有感觉,但手不能动,说明感受器、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正常,可能是河豚毒素阻断神经冲动传导可能位置传出神经③的位置。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兴奋产生的机理,理解静息电位和动物电位产生的原因,掌握突触的结构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的原因,能够结合题意利用所学的神经调节的知识点解决问题;该题考查的重点是兴奋产生的机理和传递特点。 33.适当补碘有益于人体健康,但碘是否越多越好呢? (1)如图是在不同浓度碘水饲喂下小鼠甲状腺肿患病率的实验结果,据此结果可推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不同浓度的碘对小鼠甲状腺的影响: 材料用具:鼠龄一致、发育正常、体重、健康状况相近、各项指标符合要求的雌雄小鼠各100只,普通饲料(缺碘,其他营养面),五组不同浓度的碘水溶液(碘水饲喂量:3毫升/10克/每日),红外微光谱仪(通过体表测定小鼠甲状腺大小). (2)实验步骤: ①将小鼠随机平均分成五组,__________,并编号A、B、C、D、E; ②用红外微光谱仪测定各组每只小鼠甲状腺大小,计算平均值,并记录,以备和实验后数据相比较; ③实验处理,分别给A、B、C、D、E组小鼠每天定时饲喂适量且等量饲料并添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将各组小鼠放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饲养; ⑤一段时间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较不同浓度碘对小鼠甲状腺的影响。 【答案】 (1). 碘的作用具有最适宜浓度.在低浓度(小于6μg/L)时,随浓度的降低,甲状腺肿的患病率逐渐升高;在高浓度(大于6μg/L)时,随浓度的升高,甲状腺肿的患病率逐渐升高 (2). 每组雌雄各20只 (3). 适量、等量的不同浓度的碘水溶液 (4). 用红外微光谱仪测定小鼠甲状腺大小,求平均值,并和实验前的结果做比较 【解析】 【分析】 本题是验证不同浓度碘水饲喂下小鼠甲状腺肿患病率的实验设计,根据实验目的分析实验的变量和对变量进行科学控制、根据实验的类型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的综合性考查;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碘水、因变量是小鼠甲状腺的大小,按照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的原则对实验步骤进行评价和完善。 【详解】(1)据图示可知,在低浓度(小于6μg/L)时,随浓度的降低,甲状腺肿的患病率逐渐升高;在高浓度(大于6μg/L)时,随浓度的升高,甲状腺肿的患病率逐渐升高,故碘的作用具有最适宜浓度。 (2)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不同浓度的碘对小鼠甲状腺的影响”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碘的浓度,因变量是甲状腺大小。实验步骤: ①将小鼠随机平均分成五组,每组雌雄各20只,并编号A、B、C、D、E; ②用红外微光谱仪测定各组每只小鼠甲状腺大小,计算平均值,并记录; ③分别给A、B、C、D、E组小鼠每天定时饲喂适量且等量饲料并添加适量、等量的不同浓度的碘水溶液; ④将各组小鼠放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饲养; ⑤一段时间后,用红外微光谱仪测定小鼠甲状腺大小,求平均值,并记录,比较不同浓度碘对小鼠甲状腺的影响。 【点睛】本题考查实验设计与分析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通过分析题意首先找出实验目的,根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然后按照实验设计的等量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补充实验步骤,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 34.图是人体调节生长激素(GH)分泌的示意图(图中字母组合各表示一种激素或信息分子)。 请据图回答: (1)从图中可以看出,血糖降低、慢波睡眠或应激刺激均可促进GH的分泌,除此之外,______也可以促进GH的分泌。 (2)垂体在分泌较多GH的同时,还分泌_________,该物质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抑制GH的分泌,一条途径是________ (用文字和箭头表示),另一条途径是__________(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3)图中具有协同关系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对)。 【答案】 (1). 甲状腺激素 (2). IGF−I (3). IGF−I垂体分泌GH (4). IGF−I下丘脑分泌GHRIH垂体分泌GH (5). GHRH和甲状腺激素、IGF−I和GHRIH 【解析】 【分析】 识图分析可知:血糖降低、慢波睡眠或应激刺激可以通过下丘脑分泌CHRH促进垂体分泌GH,同时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也会促进GH的分泌,因此在促进垂体分泌GH方面甲状腺激素和GHRH起到了协同作用;图中垂体除了分泌GH激素外还分泌IGF−I激素,而IGF−I激素可以促进下丘脑分泌GHRIH,抑制垂体分泌GH,同时IGF−I还可以直接作用于垂体,抑制垂体分泌GH;因此IGF−I与GHRIH在抑制垂体分泌GH方面起到协同作用。 【详解】(1)从图中可以看出,血糖降低、慢波睡眠或应激刺激均可促进GH的分泌,除外甲状腺激素也可以促进GH的分泌,二者起到协同作用。 (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垂体在分泌较多GH的同时,还分泌IGF−I,而IGF−I激素可以促进下丘脑分泌GHRIH,GHRIH作用于垂体,抑制垂体分泌GH,即IGF−I下丘脑分泌GHRIH垂体分泌GH;同时IGF−I还可以直接作用于垂体,抑制垂体分泌GH,即IGF−I垂体分泌GH。因此IGF−I与GHRIH在抑制垂体分泌GH方面起到协同作用。 (3)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中具有协同关系的物质有GHRH和甲状腺激素共同促进垂体分泌GH,IGF−I和GHRIH共同抑制垂体分泌GH。 【点睛】本题考查体液调节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激素调节的过程以及特点,利用所学的激素调节的知识点,能够正确分析图中的过程,理解影响促进垂体分泌GH的因素,以及抑制垂体分泌GH的因素,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