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第三次月考)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邢台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第三次月考)生物试题

邢台市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一、选择题 ‎1.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离不幵水,下列关于细胞中水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水是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B. 线粒体进行代谢时既消耗水产生水 C. 在核糖体上生成的水分子,其氢原子均来源于氨基 D. 活细胞吸收水分子的过程均不需要消耗能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细胞内的水的存在形式是自由水和结合水,自由水水是良好的溶剂,是许多化学反应的介质,自由水能参与许多化学反应,自由水对于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具有重要作用;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详解】A、水是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细胞中绝大部分的水以自由水的形式存在,A正确;‎ B、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时,在第二阶段消耗水,第三阶段产生水,B正确;‎ C、核糖体上的氨基酸脱水缩合生成水分子时,水分子的氢原子来自氨基和羧基,C错误;‎ D、水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被动运输,不需要消耗能量,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组成细胞的化合物、呼吸作用、氨基酸的脱水缩合、水分子的跨膜运输等,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2.降钙素是甲状腺滤泡旁细胞分泌的含32个氨基酸的链状多肽类激素,主要作用是降低血钙和血磷含量。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 甲状腺滤泡旁细胞特有的基因经过转录和翻译合成降钙素 B. 降钙素由高尔基体合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 C. 氨基酸分子形成降钙素时,氨基酸的相对分子质量至少减少558‎ D. 高血磷患者宜口服降钙素,以维持机体血磷含量相对稳定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泌蛋白在核糖体上由氨基酸经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经过内质网加工,高尔基体产生囊泡分泌至细胞膜,再由细胞膜分泌至细胞外。‎ ‎【详解】A、甲状腺滤泡旁细胞是合成降钙素的内分泌细胞,原因是甲状腺滤泡旁细胞中的降钙素基因进行特异性表达,降钙素基因存在于体内所有细胞中,并非甲状腺滤泡旁细胞特有,A错误;‎ B、降钙素是一种多肽,由核糖体合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B错误;‎ C、降钙素含有32个氨基酸,氨基酸脱水缩合时至少脱去31个水分子,则氨基酸分子形成降钙素时,这些氨甚酸的相对分子质量至少减少31×18=558,C正确;‎ D、降钙素不宜口服,因其会被消化液消化而失效,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的过程,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相关计算,蛋白质分子量=氨基酸总质量-脱水的质量。‎ ‎3.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下列关于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Fe是血红蛋白的组成元素之一 B. 胰岛素的两条肽链之间通过肽键相连接 C. 线粒体内膜上的蛋白质种类比外膜上的丰富 D. 重金属会导致蛋白质变性,从而使其生物活性丧失 ‎【答案】B ‎【解析】‎ ‎【分析】‎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结构多样,在细胞中承担的功能也多样:①有的蛋白质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如肌肉蛋白;②有的蛋白质具有催化功能,如大多数酶的本质是蛋白质;③有的蛋白质具有运输功能,如载体蛋白和血红蛋白;④有的蛋白质具有信息传递,能够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如胰岛素;⑤有的蛋白质具有免疫功能,如抗体。‎ ‎【详解】A、Fe是血红蛋白的组成元素之一,缺Fe容易得缺铁性贫血,A正确;‎ B、胰岛素的两条肽链之间通过二硫键相连接,B错误;‎ C、线粒体内膜上会发生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其蛋白质种类比外膜上的丰富,C正确;‎ D、重金属会导致蛋白质变性,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从而使其生物活性丧失,D正确。‎ 故选B。‎ ‎4.下表所示各实验中,实验材料与观察到的现象不一致的是 编号 实验材料 观察到的现象 ‎1‎ 人口腔上皮细胞 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2‎ 紫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 细胞核呈红色、细胞质呈绿色 ‎3‎ 黑藻叶片 呈椭球形或球形的叶绿体 ‎4‎ 洋葱根尖 部分细胞呈正方形且排列紧密 A. 1 B. ‎2 ‎C. 3 D. 4‎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表分析,编号1观察动物细胞的吸水与失水;编号2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编号3观察叶绿体在细胞中的分布;编号4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详解】A、1观察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可以用口腔上皮细胞,吸水涨破,失水皱缩,A正确;‎ B、2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B错误;‎ C、黑藻叶绿体呈球形或椭球形,C正确;‎ D、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先找分裂中期的细胞,细胞形态细胞呈正方形且排列紧密,D正确;‎ 故选B。‎ ‎5.实验是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手段。下列与实验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向2mL苹果组织样液中加入1mL斐林试剂,混匀后呈现蓝色 B. 在观察线粒体的实验中,可选择黑藻为材料通过健那绿染液染色来进行观察 C. 滤纸条最上端的色素带呈橙黄色,说明胡萝卜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高 D. 在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关系实验中,自变量是琼脂块的大小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检测还原糖实验、观察线粒体实验、色素得提取与分离实验和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关系的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注意实验中的细节,关注易错点。‎ ‎【详解】A、向2mL苹果组织样液中加入1mL斐林试剂,混匀后呈现斐林试剂本身得颜色—蓝色,水浴加热后会出现砖红色沉淀,A正确;‎ B、黑藻有叶绿体呈绿色,会对染色后得线粒体造成颜色干扰,B错误;‎ C、胡萝卜素呈橙黄色,其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高,出现在滤纸条最上端,C正确;‎ D、在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关系的实验中,自变量是琼脂块的大小,模拟细胞得大小,D正确。‎ 故选B。‎ ‎6.下图表示变形虫伸出伪足吞噬细菌后,溶酶体的形成和其降解细菌的过程。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 吞噬细胞伸出伪足吞噬细菌的过程需要消耗能量 B. 结构甲通过囊泡运输物质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C. 溶酶体内的酸性水解酶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 D. 被次级溶酶体分解后的产物均被排到细胞外 ‎【答案】D ‎【解析】‎ ‎【分析】‎ 溶酶体是单层膜形成的泡状结构,“消化车间”,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且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和细菌。胞吞和胞吐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不需要载体,但需要能量,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详解】A、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的过程属于胞吞过程,需要消耗能量,A正确;‎ B、结构甲为高尔基体,其通过囊泡运输物质具有一定的方向性,B正确;‎ C、溶酶体内的酸性水解酶属于蛋白质,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C正确;‎ D、被次级溶酶体分解后的产物,有用的会被细胞吸收利用,D错误。‎ 故选D。‎ ‎7.下列有关真核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真核细胞遗传信息的载体与蛋白质结合都能形成染色质 B. 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在体外培养时能表现出全能性 C. 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只依赖于磷脂双分子层 D. 水稻叶肉细胞能在叶绿体的基质中合成葡萄糖 ‎【答案】D ‎【解析】‎ ‎【分析】‎ 真核细胞细胞核有DNA,线粒体和叶绿体也有DNA。 只有核DNA才能和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DNA不可以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质。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在体外培养只能获得细胞或组织,没有表现全能性。‎ ‎【详解】A、真核细胞细胞核有DNA,线粒体和叶绿体也有DNA,只有核DNA才能和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质,A错误;‎ B、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在体外培养只能获得细胞或组织,没有表现全能性,B错误;‎ C、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主要依赖于膜上的蛋白质分子,C错误;‎ D、水稻叶肉细胞通过光合作用暗反应合成葡萄糖,其场所在叶绿体的基质,D正确。‎ 故选D。‎ ‎8.真核细胞的细胞质中有细胞质基质和多种细胞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线粒体能合成自身所需的全部蛋白质 B. 植物细胞的液泡中含糖类、无机盐、色素等物质,但均不含蛋白质 C. 细胞质基质中存在氧化分解葡萄糖的酶 D. 叶绿体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基粒扩大了光合色素的附着面积 ‎【答案】C ‎【解析】‎ ‎【分析】‎ 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功能:‎ 细胞器 分布 形态结构 功 能 线粒体 动植物细胞 双层膜结构 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细胞的“动力车间”‎ 叶绿体 植物叶肉细胞 ‎ 双层膜结构 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 液泡 成熟植物细胞 单层膜形成的泡状结构;内含细胞液(有机酸、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 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充盈的液泡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 ‎【详解】A、线粒体是半自主型细胞器,能合成自身所需的部分蛋白质,A错误;‎ B、植物细胞的液泡中含糖类、无机盐、色素、蛋白质等物质,B错误;‎ C、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其中存在氧化分解葡萄糖的酶,C正确;‎ D、叶绿体通过类囊体堆叠形成基粒扩大了光合色素的附着面积,D错误。‎ 故选C。‎ ‎9.如图是动物细胞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①和②与细胞分裂时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有关 B. 在细胞质中合成的蛋白质和RNA通过③运输到细胞核 C. ④是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D. 细胞内的①和⑤都不含磷脂分子或核糖核酸分子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题图中①~⑤分别是中心体、高尔基体、核孔、内质网、核糖体。‎ ‎【详解】A、动物细胞分裂时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与中心体有关,与高尔基体无关,A错误;‎ B、核孔是某些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蛋白质可通过核孔从细胞质运输到细胞核,RNA可通过核孔从细胞核运输到细胞质,B错误;‎ C、内质网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C正确;‎ D、细胞内的①和⑤都不含有生物膜,不含磷脂分子,但是⑤含有RNA,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动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生物膜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对细胞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很相似,主要由磷脂分子和糖类组成 B. 细胞膜在细胞的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总传递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C. 囊泡可以联系中心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更新这些结构的膜成分 D. 原核细胞不存在细胞核和多种具有膜的细胞器,不具有生物膜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此外细胞膜上还有少量的糖类。‎ ‎2、生物膜系统的功能:(1)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环境,在细胞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运输、能量交换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细胞的许多重要的化学反应都生物膜内或者膜表面进行。细胞内的广阔的膜面积为酶提供了大量的附着位点,为各种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3)细胞内的生物膜把细胞分隔成一个个小的区室,这样就使得细胞内能够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而不会相互干扰,保证了细胞的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详解】A、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很相似,生物膜主要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组成,A 错误;‎ B、细胞膜在细胞的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B正确;‎ C、囊泡可以联系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细胞膜,更新这些结构的膜成分,中心体无膜结构,C错误;‎ D、原核细胞不存在细胞核和多种具有膜的细胞器,但是具有细胞膜,因此具有生物膜,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物膜系统的组成及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1.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水和氨基酸等小分子物质均以被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细胞 B. 组织液中的离子均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细胞 C. 物质顺浓度梯度进出细胞时不需要膜蛋白的协助 D. 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的过程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特点:‎ 名 称 运输方向 载体 能量 实    例 自由扩散(简单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不需 不需 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 协助扩散(易化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需要 不需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主动运输 低浓度高浓度 需要 需要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等 ‎2、大分子的运输方式: ‎ 胞吞和胞吐: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不需要载体,但需要能量,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详解】A、氨基酸等营养物质主要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组织细胞,A错误;‎ B、组织液中的离子可以通过离子通道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如钠离子,B错误;‎ C、物质顺浓度梯度通过协助扩散进出细胞时需要膜蛋白的协助,C错误;‎ D、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的过程属于胞吐过程,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D正确。‎ 故选D。‎ ‎12.人进食后,胃壁细胞质中含有H+-K+泵的囊泡会转移到细胞膜上。胃壁细胞通过H+-K+泵逆浓度梯度向胃液中分泌H+同时吸收K+,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H+-K+泵属于载体蛋白,其形成与内质网、高尔基体密切相关 B. H+-K+泵专一性转运两种离子与其结构的特异性有关 C. 胃壁细胞分泌H+使胃液的酸性增强,分泌过程不消耗能量 D. 胃壁细胞质中的H+、K+不能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运输到胃液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质子泵催化ATP水解所释放的能量,可驱动H+从胃壁细胞进入胃腔和K+从胃腔进入胃壁细胞”,说明该质子泵运输物质的方式为主动运输。可见钾离子浓度在细胞内高于细胞外,H+浓度细胞外高于细胞内(胃腔是酸性环境),说明该质子泵运输物质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详解】A、H+-K+泵属于载体蛋白,通过囊泡转移到细胞膜上,其形成与内质网、高尔基体密切相关,A正确;‎ B、H+-K+泵专一性转运两种离子与其结构的特异性有关,B正确;‎ C、胃壁细胞分泌H+使胃液的酸性增强,分泌H+时以逆浓度梯度的形式进行,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C错误;‎ D、H+、K+的运输需要载体蛋白,不能通过自由,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需要提取题干的信息,结合所学的知识“钠离子在细胞外的浓度高于细胞内,钾离子浓度在细胞内高于细胞外”、“主动运输的特点”,就可以准确的得出答案,这道题的启示就是要将知识点和实例进行有机的结合是将题做正确的前提。‎ ‎13.盐酸甜菜碱(BHE)是一种营养添加剂. 某同学研究饲料中添加BHE对幼年刺参消化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见下表。下列关于实验方法或结果的分析,正确的是 BHE添加量(%)‎ 蛋白酶活力(U·mg-1)‎ 淀粉酶活力(U·mg-1)‎ ‎30天 ‎60 天 ‎90 天 ‎30天 ‎60天 ‎90天 ‎0‎ ‎17. 86‎ ‎27. 61‎ ‎39. 88‎ ‎84. 76‎ ‎62. 09‎ ‎51. 09‎ ‎0. 3‎ ‎33. 10‎ ‎35. 11‎ ‎51. 98‎ ‎87. 20‎ ‎64. 05‎ ‎53. 35‎ ‎0. 6‎ ‎35. 87‎ ‎41. 36‎ ‎61. 05‎ ‎90. 66‎ ‎64. 26‎ ‎52. 02‎ ‎0. 9‎ ‎33. 30‎ ‎37. 22‎ ‎52. 32‎ ‎90. 10‎ ‎62. 88‎ ‎51. 44‎ ‎1. 2‎ ‎32. 68‎ ‎33. 79‎ ‎41. 08‎ ‎89. 23‎ ‎58. 98‎ ‎48. 11‎ A. 实验中可以使用碘液检测来比较淀粉酶活力大小 B.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BHE的添加量,无关变量是时间 C. 幼年刺参在发育过程中对植物类和肉类食物的消化能力逐渐增强 D. BHE可以提高幼年刺参的消化能力,最适添加比例为0. 6%‎ ‎【答案】A ‎【解析】‎ ‎【分析】‎ 从表格中看出,随着BHE添加量的增加,蛋白酶和淀粉酶的活力先升高后降低,并且两种酶的活力在BHE添加量为0.6%时达到最大;随着天数的增加,蛋白酶的活力逐渐升高,而淀粉酶的活力逐渐降低。‎ ‎【详解】A、酶活力的大小可以用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中底物的减少量或产物的生成量来检测,淀粉遇碘变蓝,根据是否出现蓝色及蓝色的深浅来判断淀粉酶活力的大小,可用碘液进行检测来比较,A正确;‎ B、该实验的自变量是BHE的添加量和时间,无关变量是底物的浓度、温度、酶的用量等,无关变量需相同且适宜,因变量是酶活力的大小,B错误;‎ C、由表中的实验数据可知,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幼年刺参在发育的过程中,蛋白酶活力增加,淀粉酶活力降低,说明幼年刺参在发育过程中对肉类食物的消化能力逐渐增强,C错误;‎ D、实验结果显示,BHE可以提高幼年刺参的消化能力,添加比例为0. 6%时影响较大,但并不能说明0. 6%为最适比例,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酶活性影响因素的分析,考查学生从表格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实验与探究能力。‎ ‎14.某同学将活酵母菌和淀粉溶液装进饮料瓶,预留1/3的空间后密封,观察酵母菌发酵的变化并用表格进行记录。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条件 原料 变化 产物 呼吸作用场所 酵母菌‎10g(‎25℃‎)‎ 淀粉溶液 瓶子膨胀,溶液出现气泡,溶液变暖 甲 乙 A. 酵母菌一般不直接以淀粉作为呼吸作用的底物 B. 大量的O2使溶液出现气泡和瓶子膨胀 C. 有机物经酵母菌发酵后只转化为ATP和热能 D. 甲为酒精,乙为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酵母菌既能进行有氧呼吸,也能进行无氧呼吸,在有氧条件可以将葡萄糖彻底分解成CO2和H2O,在无氧条件下将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和CO2。‎ ‎【详解】A、呼吸作用的底物是葡萄糖,酵母菌不能直接以淀粉作为呼吸作用的底物,A正确;‎ B、溶液出现气泡和瓶子膨胀的原因是呼吸作用产生了大量的CO2,B错误;‎ C、有机物经酵母菌发酵后,其释放的能量,—部分用于合成ATP,一部分转化为热能,其物质的变化是转化成了酒精和CO2,C错误;‎ D、由于瓶子已密封,酵母菌可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产物(甲)有水、酒精和CO2,呼吸作用场所(乙)为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考查学生的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15.某小组为研究酶的特性进行了实验,基本过程如下表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实验步骤 试管A 试管B ‎1‎ 过氧化氢溶液10mL 过氧化氢溶液10mL ‎2‎ 马铃薯块茎匀浆少许 ‎—‎ ‎3‎ ‎—‎ FeCl3溶液少许 ‎4‎ 检测 检测 A. 过氧化氢酶能催化过氧化氢分解释放氧气 B.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因变量是气泡的产生速率 C. 该实验能说明酶的作用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 D. 可以用猪肝匀浆代替马铃薯匀浆进行此类实验 ‎【答案】C ‎【解析】‎ ‎【分析】‎ 酶的特性:(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2)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3)作用条件较温和: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在低温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 ‎【详解】A、过氧化氢酶能催化过氧化氢分解释放氧气,A正确;‎ B、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因变量是气泡的产生速率,来反应酶的催化效率,B正确;‎ C、该实验能说明酶的作用具有高效性,但不能证明酶具有专一性,C错误;‎ D、猪肝匀浆和马铃薯匀浆均含过氧化氢酶,可以用猪肝匀浆代替马铃薯匀浆进行此类实验,D正确。‎ 故选C。‎ ‎16.下列关于“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微生物,且易于培养,适合作为实验材料 B. 可通过有氧组和无氧组的相互对照来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C. 实验过程中,酵母菌释放的CO2都是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的 D. 本实验的因变量是酵母菌产生CO2的快慢和是否有酒精生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 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在无氧条件下进行产酒精和二氧化碳的无氧呼吸;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不产生酒精。酵母菌在有氧的条件下能将葡萄糖分解成CO2和水,无氧的条件下将葡萄糖分解成CO2和酒精。‎ ‎【详解】A、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微生物,且易于培养,适合作为实验材料,A正确;‎ B、可通过有氧组和无氧组的相互对照来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B正确;‎ C、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均能产生CO2,故其产生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或线粒体基质,C错误;‎ D、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氧气,因变量是酵母菌产生CO2的快慢和是否有酒精生成,D正确。‎ 故选C。‎ ‎17.叶绿素分子不稳定,容易在光、酸、碱等的作用下分解。为探究pH对叶绿素稳定性的影响,取一定浓度的叶绿素溶液进行实验,过程及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实验组号 叶绿素溶液(mL)‎ 调pH至 处理时间(min)‎ 溶液颜色 ‎①‎ ‎3.0‎ ‎8.0‎ ‎10‎ 绿色 ‎②‎ ‎3.0‎ ‎7.0‎ ‎10‎ 绿色 ‎③‎ ‎10‎ 黄绿色 ‎④‎ ‎3.0‎ ‎5.0‎ ‎10‎ 黄绿色 A. 从绿叶中提取叶绿素时,可加入碳酸钙以避免叶绿素被破坏 B. 实验组③中,加入的叶绿素溶液为3.0mL,需要将pH调至6.0‎ C. 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分子结构在pH不同的溶液中均能保持稳定 D. 实验组③和④的溶液中部分叶绿素a分子可能到破坏 ‎【答案】C ‎【解析】‎ ‎【分析】‎ 色素提取和分离过程中几种化学物质的作用:‎ ‎(1)无水乙醇作为提取液,可溶解绿叶中的色素。‎ ‎(2)层析液用于分离色素。‎ ‎(3)二氧化硅破坏细胞结构,使研磨充分。‎ ‎(4)碳酸钙可防止研磨过程中色素被破坏。‎ ‎【详解】A、从绿叶中提取叶绿素时,碳酸钙可以防止叶绿素被破坏,A正确;‎ B、该实验中自变量是pH值,要保持相同的pH值梯度,叶绿素的量是无关变量应该要保证相同,故实验组③中,加入的叶绿素溶液为3.0mL,需要将pH调至6.0,B正确;‎ C、叶绿素分子不稳定,容易在酸的作用下分解,C错误;‎ D、叶绿素a呈蓝绿色,叶绿素b呈黄绿色,实验组③和④的溶液中呈现黄绿色,说明部分叶绿素a分子可能到破坏,D正确。‎ 故选C。‎ ‎18.如图是在CO2浓度、温度等适宜的条件下测得的野生型水稻(WT)和STN7激酶突变体(stn7)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净光合速率曲线示意图,实验条件下植物的呼吸速率保持一致。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WT和stn7在光照强度低于50mol·m-2·s-1的环境中均不能生长 B. 光照强度为800mol·m-2·s-1时,两种水稻叶绿体固定CO2的速率相同 C. 光照强度超过800mol·m-2·s-1后,限制两种水稻生长的因素为CO2浓度 D. 与WT相比,光照强度大于600mol·m-2·s-1时,stn7更具有生长优势 ‎【答案】B ‎【解析】‎ ‎【分析】‎ 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两种植物的光合作用不断增强,WT在大约800mol·m-2·s-1时达到饱和,而STN7激酶突变体明显没有达到饱和状态,图中说明在较低光照下WT光合作用更强,而较强光照条件下,STN7激酶突变体光合作用更强。‎ 真正光合作用=净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详解】A、在光照强度低于50mol·m-2·s-1的环境中,WT的净光合速率可大于0,可以生长,Stn7不能生长,A错误;‎ B、光照强度为800mol·m-2·s-1时,两种水稻的净光合速率相同,呼吸速率相同且保持一致,两者的真正光合速率也相同,即叶绿体固定CO2的速率相同,B正确;‎ C、光照强度超过800mol·m-2·s-1后,WT的光合速率达到饱和状态,影响光合速率的因素是除光照强度外的其他因素,而stn7的光合速率未达到饱和状态,影响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C错误;‎ D、与WT相比,光照强度大于800mol·m-2·s-1时,stn7的净光合速率较高,更具有生长优势,在光照强度为600~800mol·m-2·s-1时,WT的净光合速率比stn7的高,D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光合作用相关曲线的分析,不同坐标点含义的解读,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19.下列关于高等植物光合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暗反应过程不能独立进行,需依赖于光反应 B. 叶绿素a和叶绿素b在蓝紫光区的吸收光谱相同 C. 光反应需要酶的参与,受环境温度的影响 D. 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可以扩散到线粒体中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 ‎【详解】A、暗反应需光反应为其提供ATP和[H],A正确;‎ B、叶绿素a和叶绿素b在蓝紫光区的吸收光谱不同,B错误;‎ C、光反应需要酶的参与,酶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C正确;‎ D、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可以扩散到线粒体中用于呼吸作用,D正确。‎ 故选B。‎ ‎20.为探究温度对植物光合速率的影响,某生物小组将生理状况相同的水稻幼苗置于透明且密闭的甲、乙两个容器中,甲组给予适宜的光照,乙组进行暗处理。一段时间后,测量容器内CO2含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温度(℃)‎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甲组CO2含量的变化(g)‎ ‎-2‎ ‎﹣5‎ ‎﹣7‎ ‎﹣3‎ ‎0‎ ‎+1‎ ‎+2‎ ‎0‎ 乙组CO2含量的变化(g)‎ ‎+2‎ ‎+2‎ ‎+2.5‎ ‎+3‎ ‎+4‎ ‎+3‎ ‎+2‎ ‎0‎ A. 对乙组暗处理可测得水稻幼苗细胞呼吸过程中CO2的释放量 B. 上述温度中,比较适合水稻幼苗生长的温度为‎30℃‎ C. 在‎45℃‎时,水稻幼苗固定的CO2的相对量是‎6g D. 在‎25℃‎时,若降低光照强度,则短时间内叶绿体中C3/C5的值变大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干表格,甲组是光照下CO2吸收量(释放量)的变化,测得是净光合作用,乙组是暗处理CO2释放量的变化,测得是呼吸作用,据此答题。‎ ‎【详解】A、据上分析可知,乙组暗处理测得是水稻幼苗细胞呼吸过程中CO2的释放量,A正确;‎ B、适合水稻幼苗生长即净光合作用最大时的温度,由甲组数据可知,CO2吸收量最大时对应的温度为‎30℃‎,B正确;‎ C、在‎45℃‎时,水稻幼苗的净光合作用是‎-1g,呼吸作用是‎3g,故固定的CO2的相对量是‎2g,C错误;‎ D、在‎25℃‎时,若降低光照强度,则短时间内叶绿体中C3含量增加,C5含量减少,故C3/C5的值变大,D正确。‎ 故选C。‎ ‎21.图是某高等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某时期的模式图,该时期可发生(出现)‎ A. 细胞板 B. 联会 C. 中心粒倍增 D. 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该细胞是动物细胞,存在染色体以及染色单体,染色体随机排布,是有丝分裂的前期。‎ ‎【详解】A、细胞板存在于植物细胞,A错误;‎ B、有丝分裂不存在联会现象,B错误;‎ C、中心粒倍增发生在间期,C错误;‎ D、星射线形成纺锤体,发生在该时期,D正确;‎ 故选D。‎ ‎22.下列关于多细胞生物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生长时. 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不断增大 B. 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多能化 C. 细胞内多种酶活性降低是细胞衰老的特征之一 D. 正在发育的生物体内基本不发生细胞凋亡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2、真核细胞的增殖方式包括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原核生物的增殖方式是二分裂。‎ ‎3、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过程遗传物质不变,只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4、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详解】A、细胞生长时,细胞的相对表面积越来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越来越低,A错误;‎ B、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B错误;‎ C、衰老的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下降,C正确;‎ D、细胞凋亡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过程,发生于多细胞生物体发育的任何时期,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生命历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分裂、分化、凋亡的特征和概念是解题的关键。‎ ‎23.如图是某二倍体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核DNA和染色体数的变化曲线示意图,其中A~D时期为分裂间期。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细胞在B~C时期发生染色体复制,染色体数不增加 B. 处于D~E时期的细胞,细胞内的核仁逐渐解体 C. 姐妹染色单体彼此分离使染色体数在F~G时期加倍 D. 处于G~H时期的细胞内的染色单体数是处于E~F时期的一半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是某生物有丝分裂过程中核DNA含量和染色体含量的变化曲线,其中A~D表示分裂间期,DE表示前期;EF表示中期;FG表示后期;GH表示末期。‎ ‎【详解】A、细胞在B~C时期,核DNA数加倍,染色体进行复制,一条染色体上含有两条染色单体,染色体数不加倍,A正确;‎ B、D~E时期表示的是前期,细胞内的核仁、核膜逐渐解体,B正确;‎ C、F~G时期染色体数加倍,原因是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彼此分离,C正确;‎ D、G~H时期为末期,此时细胞内的染色体上不含染色单体,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核DNA 含量的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区段所处的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4.如图为某动物体内四个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示意图,仅涉及两对同源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情况,细胞内的字母表示基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若丙细胞由乙细胞分裂而来,则丙细胞为第二极体或次级卵母细胞 B. 甲细胞内有四个染色体组,该细胞所处时期的前一时期细胞内发生了基因突变 C. 丙细胞内一条染色体上有基因R和r,该现象的出现可能源于基因重组 D. 若该个体的基因型为RrYy,则该个体的一个性母细胞能产生四种配子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甲图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姐妹染色体分开并且基因不同,是有丝分裂后期并且该细胞发生了基因突变;乙图同源染色体分离,细胞质不均等分裂,该细胞是初级卵母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丙图没有同源染色体,是次级卵母细胞,且姐妹染色单体上基因不同,可能发生了交叉互换或者基因突变,丁图可以是卵细胞。‎ ‎【详解】A、由乙细胞进行的不均等分裂且细胞内有同源染色体可推知,该细胞来自雌性个体,该细胞为初级卵母细胞,由于乙细胞即将产生的次级卵母细胞(大的一极)内大的染色体是白色的,小的染色体是黑色的,与丙细胞吻合,因此丙细胞只能是次级卵母细胞,A错误;‎ B、甲细胞内每一极都有同源染色体且没有染色单体,因此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细胞内应有四个染色体组,但基因突变主要发生在间期,而不一定是中期,B错误;‎ C、丙细胞内一条染色体上有基因R和r,该现象的出现,可能源于基因重组或基因突变,C正确;‎ D、由于该个体是雌性,因此其一个性母细胞只能产生一种配子,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过程,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的时期,认识图中这些细胞。‎ ‎25.科研人员将加热杀死的S型菌与活的R型菌的混合物注射到小鼠体内后,检测到两种细菌在小鼠体内的含量变化如图甲所示;35S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如图乙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甲中be段R型菌数量下降,主要原因是R型菌转化成了S型菌 B. S型菌和R型菌的遗传物质都是DNA,两者都有多糖类的荚膜 C. 图乙中的细菌是大肠杆菌,离心后,沉淀物中的细菌细胞内无放射性 D. 由图乙的结果可以得出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不是蛋白质的结论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中ab段由于细菌刚进入小鼠体内,小鼠还没有产生相应的抗体,所以R型细菌会增多,该实验中部分R型菌转化成了S型菌,然后大量增殖。乙图实验中,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不进入细菌,所以搅拌、离心后放射性主要在上清液中。‎ ‎【详解】A、图甲中bc段R型菌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大部分R型菌被小鼠的免疫系统杀死了,A错误;‎ B、S型菌有多糖类的荚膜,但R型菌没有多糖类的荚膜,B错误;‎ C、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于大肠杆菌的病毒,因此图乙中的细菌是大肠杆菌,另外,T2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进入细菌的是核酸,而不是蛋白质,所以离心后,沉淀物中的细菌无放射性,C正确;‎ D、即使是完整的实验,也不能得出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不是蛋白质的结论,D项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6.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与该噬菌体及实验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分别用含有32P和35S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B. HIV与T2噬菌体的核酸类型和增殖过程相同 C. T2噬菌体侵染含32P的大肠杆菌后,子代中均含有31P和32P D. T2噬菌体侵染含35S的大肠杆菌后,子代中均含有35S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噬菌体繁殖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3、标记噬菌体时应先标记细菌,用噬菌体侵染被标记的细菌,这样来标记噬菌体。因为噬菌体是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只能在宿主细胞中繁殖后代,所以在培养基中它是不能繁殖后代的。‎ ‎【详解】A、噬菌体是病毒,必需寄生在活细胞中,不能用培养基培养,A错误;‎ B、HIV是RNA病毒,T2噬菌体是DNA病毒,其核酸类型和增殖过程不同,B错误;‎ C、T2噬菌体侵染含32P的大肠杆菌后,子代中少部分含有31P和32P,大部分只含32P,C错误;‎ D、T2噬菌体侵染含35S的大肠杆菌后,子代中均含有35S,D正确。‎ 故选D。‎ ‎27.下列关于DNA的叙述,正确的是 A. DNA分子一条链中相邻两个碱基通过氢键相连接 B. 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双螺旋内侧 C. 把DNA分子放在含15N的培养液中连续复制2代,子代DNA中含的15N占3/4‎ D. 具有n个腺嘌呤的DNA片段,经过4次复制,共需要15n个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答案】D ‎【解析】‎ ‎【分析】‎ ‎1、DNA的双螺旋结构:‎ ‎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 ‎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 ‎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2、已知DNA分子中的某种脱氧核苷酸数,求复制过程中需要的游离脱氧核苷酸数:‎ ‎(1)设一个DNA分子中有某核苷酸m个,则该DNA复制n次,需要该游离的该核苷酸数目为(2n-1)×m个。‎ ‎(2)设一个DNA分子中有某核苷酸m个,则该DNA完成第n次复制,需游离的该核苷酸数目为2n-1×m个。‎ ‎【详解】A、DNA分子两条链中互补的两个碱基通过氢键相连接,A错误;‎ B、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双螺旋外侧,B错误;‎ C、把DNA分子放在含15N的培养液中连续复制2代,子代DNA中都含15N,C错误;‎ D、具有n个腺嘌呤的DNA片段,经过4次复制,形成16(24)个DNA片段,需要15n个腺嘌呤脱氧核苷酸,腺嘌呤与胸腺嘧啶进行碱基互补配对,故需要15n个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的复制,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掌握DNA分子复制的过程及其中的相关计算,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8.如图是分子甲和分子乙的部分结构以及分子丙的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组成分子甲、乙、丙的化学元素不完全相同 B. 分子甲、乙、丙均含磷酸二酯键,乙、丙不含氢键 C. 分子丙连续断裂两个高能磷酸键可作为乙的单体 D. 分子乙碱基排列顺序的特异性均由分子甲决定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子甲含有胸腺嘧啶(T),所以是DNA分子的一条链的片段,分子乙含有尿嘧啶(U),所以是RNA的片段,分子丙是三磷酸腺苷(ATP)的结构简式。‎ ‎【详解】A、图中分子甲含碱基T,分子乙含碱基U,则分子甲、乙、丙分别为DNA、RNA和ATP。三者的元素组成均为C、H、O、N、P,A错误;‎ B、DNA和RNA含磷酸二酯键,ATP不含磷酸二酯键,一些RNA含有氢键,B错误;‎ C、ATP连续断裂两个高能磷酸键后可形成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可作为组成RNA的单体,C正确;‎ D、若RNA由DNA转录形成,则RNA的碱基序列由DNA决定,而一些病毒的RNA,其碱基序列不由DNA决定,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DNA、RNA和ATP的结构和联系,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29.下图为DNA、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进行①过程时以DNA的某条链为模板 B. 进行②过程时不同tRNA所转运的氨基酸不同 C. 图中包含了中心法则的所有内容 D. 基因均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性状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①是转录,②是翻译。‎ 转录以DNA一条链为模板,以游离的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在RNA聚合酶的催化作用下合成RNA的过程。‎ 翻译以mRNA为模板,以游离的氨基酸为原料,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详解】A、①是转录过程,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A正确;‎ B、一种氨基酸由一种或多种tRNA转运,故不同tRNA可能转运相同氨基酸,B错误;‎ C、图中只包含了中心法则的部分内容,中心法则还包括逆转录过程等,C错误;‎ D、基因还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间接控制生物体性状,D错误。‎ 故选A。‎ ‎30.下图是家蚕某条染色体上的一段DNA分子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黄茧基因含有多个核糖核苷酸 B. 黄茧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C. 黄茧基因位于细胞质内 D. 黄茧基因基本组成单位是4种碱基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基因的概念: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2、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在染色体上,并且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 ‎【详解】A、黄茧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含有多个脱氧核苷酸,A错误;‎ B、黄茧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B正确;‎ C、由题干可知,黄茧基因位于某条染色体上,故其位于细胞核内,C错误;‎ D、黄茧基因基本组成单位是4种脱氧核苷酸,D错误。‎ 故选B。‎ ‎31.某基因表达时,转录生成的mRNA中碱基A和U共400个,碱基G和C共500个,则该基因中碱基A和T至少共有 A. 400个 B. 1000个 C. 500个 D. 800个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转录过程中是以DNA为模板合成mRNA,由于DNA中含有碱基T,RNA中没有碱基T而含有碱基U,因此转录过程中的配对方式是A-U、T-A、G-C、C-G;‎ ‎【详解】由上分析可知,mRNA中的(A+U)=该基因模板链中的(T+A)=该基因非模板链中的(A+T)=400,故该基因中A+T=该基因模板链中的(T+A)+该基因非模板链中的(A+T)=800,D正确。‎ 故选D。‎ ‎32.下图是含有某生物大部分基因的DNA分子复制的示意图(“●”表示复制起始位点,“→”表示复制方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RNA聚合酶参与此过程 B. 此DNA分子来自线粒体 C. 此DNA分子以半保留方式复制 D. 此DNA分子复制时不需要消耗ATP ‎【答案】C ‎【解析】‎ ‎【分析】‎ DNA复制是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DNA复制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DNA复制过程:边解旋边复制;DNA复制特点:半保留复制。‎ ‎【详解】A、解旋酶和DNA聚合酶参与DNA复制过程中,A错误;‎ B、图示DNA为环状DNA,且生物大部分基因位于该DNA上,所以此DNA分子来自原核生物,B错误;‎ C、DNA分子复制过程中分别以两条链为模板,新形成的子代DNA 分子含有母本的一条链,所以其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C正确;‎ D、DNA分子复制时需要消耗ATP,D错误。‎ 故选C。‎ ‎33.具有m个碱基对的1个双链DNA分子片段,含有n个腺嘌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片段即一个基因 B. 该片段中,碱基的比例总是(G+C)/(T+A)=1‎ C. 若该DNA分子片段中碱基对任意排列,碱基对排列方式少于‎4m种 D. 该片段中含有‎2m—n个鸟嘌呤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双链DNA分子中含有m个碱基对,即‎2m个碱基,其中腺嘌呤n个,由于A与T配对,G与C配对,且不配对的碱基之和等于碱基总数的一半,因此A=T=n个,G=C=m-n个。‎ ‎【详解】A、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该片段不一定为基因,A错误;‎ B、据上分析可知,该片段中 (G+C)/(T+A)=(m-n)/n,B错误;‎ C、因该DNA分子片段中碱基比例已定,故碱基对排列方式少于‎4m种,C正确;‎ D、据上分析可知,该片段中含有m-n个鸟嘌呤,D错误。‎ 故选C ‎34.下列关于DNA与RNA参与的生理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 DNA的复制和转录过程所用的酶相同 B. 转录和逆转录过程中,除所需要的酶不同外,其他的条件都相同 C. 染色体上的基因所含有的碱基数多于转录所得到的mRNA上的碱基数的2倍 D. 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可以是RNA ‎【答案】C ‎【解析】‎ ‎【分析】‎ 中心法则图解:‎ 转录以DNA一条链为模板,以游离的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在RNA聚合酶的催化作用下合成RNA的过程。‎ 翻译以mRNA为模板,以游离的氨基酸为原料,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详解】A、DNA的复制用的是解旋酶核DNA聚合酶,转录用的是RNA聚合酶,A错误;‎ B、转录和逆转录过程中,除所需要的酶不同外,原料和模板等也不同,B错误;‎ C、染色体上的基因是进行选择性转录,故所含有的碱基数多于转录所得到的mRNA上的碱基数的2倍,C正确;‎ D、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只能是DNA,RNA只能是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D错误。‎ 故选C。‎ ‎35.下图为细胞中合成蛋白质的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该过程不需要tRNA的参与 B. 该过程的模板是mRNA,原料是氨基酸 C. ②③④⑤的最终结构各不相同 D. 合成①的场所在细胞质,⑥的合成与核仁有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细胞中多聚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其中①是mRNA,作为翻译的模板;②③④⑤都是脱水缩合形成的多肽链,控制这四条多肽链合成的模板相同,因此这四条多肽链的氨基酸顺序相同;⑥为核糖体,是翻译的场所。‎ ‎【详解】A、该过程是翻译过程,需要tRNA的参与,A错误;‎ B、该过程的模板是mRNA,原料是氨基酸,B正确;‎ C、控制这四条多肽链合成的模板相同,因此②③④⑤这四条多肽链结构相同,C错误;‎ D、合成①mRNA的场所主要在细胞核,D错误。‎ 故选B。‎ ‎36.下列关于染色体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一个体细胞中任意两个染色体组之间的染色体形态、数目一定相同 B. 一个染色体组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套信息 C. 一个染色体组中各个染色体的形态和功能各不相同,互称为非同源染色体 D. 体细胞含有奇数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一般不能产生正常可育的配子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 ‎【详解】A、一个体细胞中任意两个染色体组之间的染色体形态不一定相同,比如X和Y染色体,A错误;‎ B、一个染色体组的染色体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B正确;‎ C、一个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大小、形态各不相同,是一组非同源染色体,C正确;‎ D、体细胞含有奇数个染色体组个体,联会时会发生紊乱,一般不能产生正常可育的配子,D正确。‎ 故选C。‎ ‎37.在一段能编码蛋白质的脱氧核苷酸序列中,如果其中部替换了1个核苷酸对,则不可能出现的后果是 A. 没有蛋白质产物 B. 翻译的蛋白质结构不发生改变 C. 所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减少了多个氨基酸 D. 翻译的蛋白质所决定的性状会发生改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对蛋白质的影响 碱基对 影响范围 对氨基酸序列的影响 替换 小 只改变1个氨基酸或不改变 增添 大 不影响插入位置前的序列而影响插入位置后的序列 缺失 大 不影响缺失位置前的序列而影响缺失位置后的序列 ‎【详解】A、在一段能编码蛋白质的脱氧核苷酸序列中部替换了1个核苷酸对,替换位置之前一定有表达产物,A错误;‎ B、如果突变的密码子决定的是同一个氨基酸的密码子,那么所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与原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相同,B正确;‎ C、如果突变的密码子变成终止密码子,那么翻译为蛋白质时,在昔换的位置终止,而减少多个氨基酸,C正确;‎ D、如果突变的密码子变成决定另外一个氨基酸的密码子,那么所控制合成的蛋白质结构发生改变,所决定的性状可能会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A。‎ ‎38.下列有关诱变育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原理是基因突变 B. 提高变异频率,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 C. 获得的植株茎秆粗壮,果实种子大,营养物质含量高 D. 有利个体不多,需要处理大量的材料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诱变育种原理:基因突变,方法: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射线、紫外线、激光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硫酸二乙脂等)来处理生物,使其在细胞分裂间期DNA复制时发生差错,从而引起基因突变,举例:太空育种、青霉素高产菌株的获得。‎ ‎【详解】A、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A正确;‎ B、自然状态下发生突变的频率较低,人工诱变可以提高变异频率,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B正确;‎ C、获得的植株茎秆粗壮,果实种子大,营养物质含量高是多倍体育种的优点,C错误;‎ D、诱变育种具有多害少利性,有利个体不多,需要处理大量的材料,D正确。‎ 故选C。‎ ‎39.在调查某水稻种群时发现A(有芒)对a(无芒)为显性,在自然情况下该水稻种群可以自由传粉,据统计AA为20%,Aa为20%,aa为60%。若该种群基因型不受其他条件的影响,则理论上子代基因型为Aa的概率是 A. 30% B. 70% C. 24% D. 42%‎ ‎【答案】D ‎【解析】‎ ‎【分析】‎ 可以利用以下结论来计算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 ‎(1)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 ‎(2)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1/2)杂合子的频率。‎ ‎【详解】由题意可知,在自然情况下该水稻种群的基因型频率是AA=20%,Aa=20%,aa=60%,则A的基因频率=20%+1/2×20%=30%;a的基因频率=60%+1/2×20%=70%,自由传粉后理论上子代基因型为Aa的概率=2×30%×70%=42%,D正确。‎ 故选D。‎ ‎40.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 B. 基因频率改变则生物发生进化 C.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D.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答案】A ‎【解析】‎ ‎【分析】‎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误,B正确;‎ 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C正确;‎ D、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正确。‎ 故选A。‎ ‎41.利用基因工程培育抗虫棉时,获得甲、乙两种抗虫植株。这两种抗虫植株的染色体内均插入了3种抗虫基因(均能表达),插入染色体情况见下图。已知至少有2种抗虫基因时,抗虫棉植株才会表现出较强的抗虫特性。不考虑突变和交叉互换,甲、乙两种抗虫植株自交,所得子代中具有较强抗虫特性的个体所占比例依次为 A. 3/4,3/4 B. 1/2、3/4‎ C. 3/4、1/2 D. 1/2、1/2‎ ‎【答案】A ‎【解析】‎ ‎【分析】‎ 图中甲植物将三个基因转入一条染色体上,乙有两个基因转入一条染色体另一个基因转入其同源染色体上。分离定律的实质是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发生分离。‎ ‎【详解】甲植株自交,所得子代中含3种抗虫基因的个体占3/4,不含抗虫基因的个体占1/4,即子代中具有较强抗虫特性的个体所占比例为3/4;乙植株自交,所得子代中含3种抗虫基因的个体占1/2,含2种抗虫基因的个体占1/4,含1种抗虫基因的个体占1/4,即子代中具有较强抗虫特性的个体所占比例为1/2+1/4=3/4。‎ 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42.让染色体均正常的红眼雄果蝇与白眼雌果蝇进行多次杂交实验,所得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白眼雌果蝇=219:222:1。已知控制果蝇红眼和白眼这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为W、w,另外性染色体组成为XXY的果蝇为雌性。下列有关出现白眼雌果蝇的原因及相应白眼雌果蝇的基因型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A. 由环境因素引起的不遗传变异,该白眼雌果蝇的基因型可能为XWXw B. 由基因发生突变引起的变异,该白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wXw C. 由染色体数目改变引起的变异,该白眼雌果蝇的基因型可能为XwXwY D. 由基因进行重组引起的变异,该白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wXw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多次杂交实验的结果可推知,控制果蝇红眼和白眼这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染色体均正常的红眼雄果蝇和白眼雌果蝇的基因型分别为XWY、XwXw,理论上所得子代的基因型为XWXw(红眼雌性)和XwY(白眼雄性)。‎ ‎【详解】A、出现白眼雌果蝇可能是由环境引起的不遗传变异所致,此种情况下,果蝇基因型不会发生改变,;该白眼雌果蝇的基因型可能为XWXw,A正确;‎ B、如果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变异所致,此种情况下,该白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wXw,B正确;‎ C、还可能是由染色体数目改变引起的变异所致,此种情况下,该白眼雌果蝇的基因型可能为XwXwY,C正确;‎ D、由于果蝇红眼和白眼这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因此不存在基因重组,D错误。‎ 故选D项。‎ ‎【点睛】本题考查伴性遗传的基本知识,考生需要熟记教材中摩尔根的经典实验,在结合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进行分析。‎ ‎43.某生物细胞中基因表达过程如下图所示,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该细胞可能为破伤风芽孢杆菌 B RNA聚合酶能解开DNA双螺旋 C. 核糖体上能发生“U—A、A—U”碱基配对 D. 一个mRNA能指导多条不同肽链的合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以知道:题图表示边转录边翻译的现象,当RNA聚合酶与DNA的某一部位结合时,DNA片段的双螺旋解开,以其中的一条链为模板,以游离的核糖核苷酸为原料,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完成转录。‎ ‎【详解】A、据图示,转录和翻译同时进行,该过程发生在原核细胞中,破伤风芽孢杆菌属于原核生物,A正确;‎ B、RNA聚合酶能解开DNA双螺旋,并与启动子结合,催化转录过程,B正确;‎ C、在核糖体上,mRNA和tRNA发生配对,故能发生“U—A、A—U”碱基配对,C正确;‎ D、因为模板相同,故一个mRNA能指导多条相同多肽链的合成,D错误。‎ 故选D。‎ ‎44.如图表示天冬氨酸转化成嘧啶核苷酸的酶促反应流程及嘧啶核苷酸含量变化的负反馈调节。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控制酶2合成的基因突变后,中间体B的合成一定会受到影响 B. 图中“?”可表示嘧啶核苷酸的数量过多会抑制酶1的活性 C. 上图所示流程可反映出酶具行专一性、高效性 D. 若酶1~酶5都是蛋白质,则相关基因表达过程均可在细胞核内完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基因突变后,蛋白质的结构不一定改变。‎ ‎2、分析图解:图中显示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生物性状,同时多对基因控制嘧啶核苷酸的合成,图中嘧啶核苷酸的数量过多,则“?”代表抑制酶1的活性,是负反馈调节。‎ ‎【详解】A、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基因突变不一定导致蛋白质的功能发生改变,A错误;‎ B ‎、由题干可知嘧啶核苷酸含量变化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即嘧啶核苷酸的数量过多会抑制酶1的活性,B正确;‎ C、题图可以反映出酶的专一性,但不能反映出酶的高效性,C错误;‎ D、细胞核内能进行转录,但不能进行翻译,即不能合成蛋白质,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要求学生密码子的简并性,明确基因突变不一定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并结合题图信息准确判断各项。‎ ‎45.下列关于染色体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互换属于染色体变异 B. 染色体结构变异可导致基因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C. 三倍体香蕉有性生殖的后代仍是三倍体,不发生染色体变异 D. 单倍体生物的体细胞中只含1个染色体组,所以高度不育 ‎【答案】B ‎【解析】‎ ‎【分析】‎ 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详解】A、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互换属于基因重组,A错误;‎ B、染色体结构变异可导致基因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B正确;‎ C、三倍体香蕉联会发生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故有性生殖没有后代,C错误;‎ D、多倍体的配子形成的单倍体生物的体细胞中含有1个或多个染色体组,如果含有偶数个染色体组,其是可育的,D错误。‎ 故选B。‎ ‎46.已知水稻的迟熟对早熟为显性,非糯性对糯性为显性,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现以纯合迟熟非糯性水稻和纯合早熟糯性水稻作为亲本进行杂交,用获得的F1培育早熟非糯性水稻,下列采取的措施与依据的原理或出现的结果相符合的是 A 让F1自交 配子随机结合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 B 取F1的花药离体培养 可以得到能稳定遗传的新品种 C 用X射线对F1进行诱变处理 一定能较快地获得需要的新品种 D 对F1进行测交 后代中也会出现早熟非糯性水稻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四种育种方法:‎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1)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详解】A、让F1自交,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A不符合题意;‎ B、F1的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是单倍体植株,单倍体植株不能产生种子,B不符合题意;‎ C、用X射线对F1进行诱变处理,诱发基因发生突变,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不一定能得到所需要的新品种,C不符合题意;‎ D、F1表现型为迟熟非糯性,对F1进行测交,后代会产生4种表现型,其中含有表现型为早熟非糯性的,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变异及育种、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育种方法的原理、方法及优缺点;识记转基因技术的概念及意义,能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 ‎47.如图表示某一只果蝇的一条常染色体和一条X染色体及其上的部分基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朱红眼和暗栗色眼是一对相对性状,ca和cb是一对等位基因 B.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图中ca和cb可能未移向细胞的同一极 C. 若该果蝇的眼色不是白色,则说明w基因失去了遗传效应 D. 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a、cb、v、w基因不会移向细胞的同一极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基因的概念: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2、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在染色体上,并且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 ‎3、基因与DNA的关系: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4、基因和性状的关系: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详解】A、朱红眼和暗栗色眼不是一对相对性状,ca和cb也不是一对等位基因,A项错误;‎ B、在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ca或cb基因所在染色体片段可能会发生交叉互换,则图中ca和cb基因可能会移向细胞两极,B项正确;‎ C、w基因为隐性基因,相应性状未体现,有可能是该基因未表达,而不是失去了遗传效应,C项错误;‎ D、图中的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属于非同源染色体,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可以自由组合,因此二者可以移向细胞的同一极,进入同一个细胞中,该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分别移向两极,则位于其上的基因也随之移向两极,故ca、cb、v、w基因可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D项错误。 故选B。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等位基因、减数分裂、基因的定义等知识,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48.已知某种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患者在幼年期均会死亡。不考虑突变,下列关于该遗传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患者的母亲都携带该遗传病的致病基因 B. 该遗传病属于单基因遗传病,有男患者,也有女患者 C. 调查该遗传病的发病率应在自然人群中随机取样 D. 该遗传病的致病基因的频率随着世代的延续而降低 ‎【答案】B ‎【解析】‎ ‎【分析】‎ 伴X隐性病的遗传特点:母亲患病,儿子一定患病;女儿患病,父亲一定患病。基因频率在没有选择,没有突变的条件下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详解】A、该遗传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在幼年期均会死亡,故男性患者的父亲一定正常,而其母亲是该遗传病致病基因的携带者,A正确;‎ B、假设有女性患者,那么女性患者的父亲也一定是患者,但患者在幼年期均会死亡,因此,假设错误,即不存在女性患者,B错误;‎ C、调査该遗传病的发病率应在自然人群中随机取样,C正确;‎ D、由于患者都是男性且患者在幼年期均会死亡,致使致病基因的频率随着世代的延续而降低,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伴性遗传及基因频率的推算,掌握伴X隐性病的遗传特点和基因频率的相关计算。‎ ‎49.一百万年前,火山爆发喷出的岩浆将某野生小动物的栖息场所分割成独立的三块,原来的种群也被分成X、Y、Z三个独立的种群。调查发现,这三个种群的某基因的基因频率差异较大。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三个种群都没有发生进化 B. 三个种群一定存在地理隔离 C. X种群中某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及对应的基因型频率之和都为1‎ D. Y种群的雌性个体和Z种群的雄性个体在一起可能不能交配 ‎【答案】A ‎【解析】‎ ‎【分析】‎ 现代进化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因三个种群的某基因的基因频率差异较大,说明种群发生了进化,A错误;‎ B、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三个种群存在地理隔离,B正确;‎ C、种群中某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及对应的基因型频率之和都为1,C正确;‎ D、因长期的地理隔离可能导致了生殖隔离,Y种群的雌性个体和Z种群的雄性个体在一起可能不能交配,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以及生物基因频率的改变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 ‎50.如图为患有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某家族的系谱图,其中一种病在自然人群中男女患病的概率不同,不考虑X和Y染色体同源区段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因该家族中患乙病的男性多于女性,所以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Ⅱ-3的乙病致病基因来自Ⅰ-1和Ⅰ-2,甲病致病基因仅来自Ⅰ-2‎ C. 若Ⅱ-4和Ⅱ-5再生育一个男孩,则该男孩患甲病的概率大于患乙病的 D. 若Ⅱ-2和Ⅱ-3再生育一个孩子,则该孩子患病的概率为15/16‎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基遗传系谱图分析,甲病Ⅱ-4和Ⅱ-5都患病,生下了III-7未患病的女儿,该病为显性病,并且父亲患病女儿没有患病,该病是常染色体显性病,乙病从图中Ⅱ-4和Ⅱ-5都不患病,生下了III-5和III-6患病孩子,该病为隐性病,可能在常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 ‎【详解】A、根据“Ⅱ-4和Ⅱ-5患甲病不患乙病,Ⅲ-6患乙病、Ⅲ-7不患甲病”可推知,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乙病为隐性遗传病。再根据“其中一种病在自然人群中男女患病的概率不同”可知,甲、乙两种遗传病中有一种病为伴性遗传病,因此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一个家族中男女患病个体数不同,不能作为判断伴性遗传的依据,A错误;‎ B、由于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此Ⅱ-3的乙病致病基因应来自Ⅰ-1,B错误;‎ C、若Ⅱ-4和Ⅱ-5再生育一个男孩,则该男孩患甲病的概率为3/4,患乙病的概率为1/2,C正确;‎ D、若Ⅱ-2和Ⅱ-3再生育一个孩子,则该孩子不患病的概率为(1/2)×(1/2)=1/4,患病的概率为1—l/4=3/4,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遗传病类型的判断、致病基因的来源及患病概率的计算,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二、非选择题 ‎(一)必考题:‎ ‎51.如图是探究光照强度对黑藻光合作用影响的实验装置图,将该装置置于不同光照强度下得到下表中实验数据,其中每格刻度对应的气体变化量是10 μmol。请回答下列问题:‎ ‎ ‎ 光照强度(μmol·m-2·s-1)‎ 右侧刻度变化(格·h-1)‎ ‎0‎ ‎2‎ ‎50‎ ‎6‎ ‎100‎ ‎12‎ ‎150‎ ‎18‎ ‎200‎ ‎18‎ ‎(1)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在光照强度为0 μmol·m-2·s-1时,U型管右侧刻度的变化情况应为____(填“上升”“不变”或“下降”);光照强度超过50 μmol·m-2·s-1后,引起装置中右侧刻度变化的气体来自光反应中___(填过程)。本实验除了可用刻度变化作为因变量的检测指标外,还可以通过观察__________来反映净光合速率的大小。 ‎ ‎(2)在光照强度为100 μmol·m-2·s-1时,装置中的黑藻每小时产生的O2量是_________μmol。该装置中黑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刚刚达到最大值时,对应的光照强度可能是150 μmol·m-2·s-1,也可能是____。‎ ‎(3)为了使实验数据更为精确,请设置对照组来校正物理因素等引起的误差。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下降 (2). 水的分解 (3). CO2缓冲液中单位时间内产生气泡的数量 (4). 140 (5). 在100~150 μmol·m-2·s-1之间 (6). 另外将装置中的黑藻换为同质量经消毒过的死亡黑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置于各个对应的光照强度下,记录数据变化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当光照为0时,黑藻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气压减小,会使液面左升右降,当光照增大时,黑藻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气压增大,会使液面左降右升。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1)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在光照强度为0 μmol•m-2•s-1时,黑藻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气压减小,会使液面左升右降;光照强度超过50 μmol•m-2•s-1后,黑藻光合作用光反应通过水的光解释放氧气,气压增大,会使液面左降右升。本实验除了可用刻度变化作为因变量的检测指标外,还可以通过观察CO2缓冲液中单位时间内产生气泡的数量来反映净光合速率的大小。 ‎ ‎(2) 据表分析,光照强度为0时,黑藻只进行呼吸作用,所以黑藻的呼吸速率是20μmolO2.h-1,在光强100μmol·m-2·s-1下,装置中黑藻每小时产生的氧气量是真正的光合强度,真正的光合强度=呼吸强度+净光合强度=20+120=140μmol。该装置中黑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刚刚达到最大值时,对应的光照强度可能是150 μmol•m-2•s-1,也可能是在100~150 μmol·m-2·s-1之间。‎ ‎(3)‎ 为了使实验数据更为精确,另外将装置中的黑藻换为同质量经消毒过的死亡黑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置于各个对应的光照强度下,记录数据变化。‎ ‎【点睛】本题考查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速率影响相关实验,熟悉光合作用过程,找准自变量和因变量是解决这道题的关键。‎ ‎52.果蝇(2N=8)为XY型性别决定方式的生物。请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X染色体上的含眼色基因R的片段移接到任意一条常染色体末端,可产生花斑眼(基因型可能为RXrX、RXrY、RXrXr、RXY);含基因r的片段的移接不能产生花斑眼。现用多只红眼雌果蝇(XRXR)与白眼雄果蝇(XrY)交配,F1中偶然出现一只花斑眼雌果蝇,该花斑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由此分析,该花斑眼雌果蝇产生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一个自然果蝇种群中,灰身与黑身为一对相对性状(由A、a基因控制);圆眼与棒眼为一对相对性状(由B、b基因控制)。现有两只亲代果蝇杂交,得到F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雌果蝇中,灰身圆眼:黑身圆眼=3:1;雄果蝇中,灰身圆眼:灰身棒眼:黑身圆眼:黑身棒眼=3:3:1:1。‎ ‎①亲代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F1中黑身圆眼雌雄果蝇随机交配,所得F2中,黑身棒眼雄果蝇占__________。‎ ‎②棒眼雌果蝇与经X射线处理过的圆眼雄果蝇进行杂交,在某些杂交组合的F1中出现棒眼雌果蝇。经研究发现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圆眼雄果蝇X染色体缺失了显性基因B(B和b基因都没有的受精卵不能发育,基因型为XBX缺的个体表现为圆眼)。让F1中棒眼雌果蝇与未处理的圆眼雄果蝇杂交,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__________。‎ ‎【答案】 (1). RXrX (2). 亲代雌果蝇在减数分裂过程中X染色体上的含眼色基因R的片段移接到某条常染色体上 (3). AaXBXb和AaXBY (4). 1/8 (5). 圆眼雌果蝇:棒眼雄果蝇=2:1‎ ‎【解析】‎ ‎【分析】‎ 由题意知:果蝇的红眼基因R和白眼基因r位于X染色体上,眼色基因R所在的X染色体片段移接到任意一条常染色体的末端,可产生花斑眼;r片段的移接,不能产生花斑眼,移接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详解】(1)多只红眼雌果蝇(XRXR)与白眼雄果蝇(XrY)交配,正常情况下,F1只有两种基因型:XRXr(红眼雌果蝇)和XRY(红眼雄果蝇),而实际上F1中出现一只花斑眼雌果蝇,结合花斑眼的基因型确定F1中花斑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RXrX。由于花斑眼是X 染色体上R基因所在片段移接到常染色体所致,而雄果蝇无R基因,雄果蝇X染色体末端是否发生移接不影响果蝇眼色的变化,因此,该花斑眼雌果蝇产生的原因是亲代雌果蝇在减数分裂过程中X染色体上的含眼色基因R的片段移接到某条常染色体上。‎ ‎(2)①由题干信息显示,F1雌果蝇中灰身:黑身=3:1,雄果蝇中灰身:黑身=3:1,据此可判断,控制灰身与黑身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灰身对黑身为显性,双亲的基因型为Aa×Aa;F1雌果蝇中圆眼:棒眼=1:0,雄果蝇中圆眼:棒眼=1:1,据此可判断,控制圆眼与棒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圆眼对棒眼为显性,双亲的基因型为XBXb×XBY;因此,亲代果蝇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Xb和AaXBY。F1中黑身圆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l/2aaXBXb或l/2aaXBXB,黑身圆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Y。F1中黑身圆眼雌雄果蝇随机交配,所得F2中的黑身棒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Y,其概率为1/2×1/2×1/2=1/8,即黑身棒眼雄果蝇占1/8。‎ ‎②棒眼雌果蝇(XbXb)与经X射线处理过的圆眼雄果蝇(XBY)进行杂交,若没有变异发生,则F1中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BXb,表现型为圆眼,但在某些杂交组合的F1中却发现棒眼雌果蝇。若是由父本的圆眼果蝇X染色体缺失了显性基因B引起的,则该棒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缺Xb,与基因型为XBY的圆眼雄果蝇杂交,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XBXb:XBX缺:XbY:X缺Y=1:1:1:1,已知B和b基因都没有的受精卵不能发育,即基因型为X缺Y的个体死亡,所以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圆眼雌果蝇:棒眼雄果蝇=2:1。‎ ‎【点睛】本题难度较大,主要通过染色体变异来考查伴性遗传与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考生需明确R基因移接的位置去判断产生配子情况,再结合题意答题。‎ ‎53.下图是以二倍体植物为亲本的几种不同育种方法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A→D表示的育种过程的原理是______。若F1的基因型是DdRr,则通过B→C得到的纯合子的基因型有_____种。‎ ‎(2)图中可用秋水仙素处理的过程是______(填字母),秋水仙素的作用是______。‎ ‎(3)E方法最不易获得所需品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基因重组 (2). 4 (3). C、F (4). 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5). 基因突变频率低且不定向 ‎【解析】‎ ‎【分析】‎ ‎1、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 ‎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2、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D是杂交育种,ABC是单倍体育种,E是诱变育种,F是多倍体育种。‎ ‎【详解】(1)A-D中先杂交,再自交然后选种,表示的育种方法称为杂交育种,杂交育种利用到的原理是基因重组。若F1的基因型是DdRr,可产生DR、Dr、dR、dr四种配子,通过B→C过程可得到4种纯合植株。‎ ‎(2)图中可用秋水仙素处理的过程是C、F,秋水仙素可以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3)因为基因突变频率低且不定向,故诱变育种最不易获得所需品种。‎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识记各种育种方法的区别,包括方法和原理等以及学会灵活应用各种育种方法。同时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与基因在染色体的知识综合考察,增加了试题的难度,这是高考常考题型。‎ ‎54.请回答下列关于遗传物质探究的问题:‎ ‎(1)20世纪初,大多数科学家更倾向认为生物体的遗传物质是蛋白质和核酸,而不是糖类和脂肪,他们的理由可能是______;与蛋白质相比,核酸作为遗传物质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上清液中的放射性较高的原因:①______;②______。‎ ‎(3)现在人们认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理由是______。‎ ‎【答案】 (1). 蛋白质和核酸都具有多样性(合理即可) (2). 结构不容易受环境影响,更稳定(合理即可) (3). 实验过程中,保温时间过长,细菌裂解,子代噬菌体释放 (4). 保温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没有侵入大肠杆菌 (5). 大部分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20世纪20年代,人们已经认识到蛋白质是由多种氨基酸连接而成的生物大分子,各种氨基酸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排列,形成不同的蛋白质,这就使人们很自然地想到,氨基酸多种多样的排列顺序,可能蕴含着遗传信息;当时对于其他生物大分子的研究,还没有发现与此类似的结构特点。因此,当时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蛋白质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 ‎【详解】(1)20世纪初,人们已经认识到蛋白质和核酸都具有多样性,故大多数科学家更倾向认为生物体的遗传物质是蛋白质和核酸,而不是糖类和脂肪;与蛋白质相比,核酸作为遗传物质具有结构稳定,不容易受环境影响等优点。‎ ‎(2)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实验过程中,如果保温时间过长,细菌裂解,子代噬菌体释放,或保温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没有侵入大肠杆菌,都会出现上清液中的放射性较高。‎ ‎(3)由于大部分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只有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 ‎【点睛】本题考查人们对生物遗传物质探索历程的认识,掌握相关史实结合题意答题。‎ ‎(二)选考题。考生从第55、56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55.养殖贝类的一类养殖水域的要求是每100mL海水中的大肠杆菌含量应小于1.4×101个。某实验小组欲检测养殖贝类的海水中大肠杆菌的含量。具体实验步骤如下:‎ 第一步:配制培养基;‎ 第二步:制作无菌平板;‎ 第三步:将各组平板置于‎37℃‎恒温箱中培养一段时间,统计并计算各组平板上菌落的平均数。‎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设计不完善,请将实验步骤不完善处补充完整:__________。‎ ‎(2)在配制培养基时,培养基中应含有大肠杆菌所需的碳源、氮源、______和______等营养物质,还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琼脂,目的是______,配制好的培养基常用的灭菌方法是______。‎ ‎(3)在接种海水时,用到的工具是______(填“接种环”或“涂布器”),最后统计的大肠杆菌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在计算活菌数目时,除该实验中用到的方法外,还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 ‎【答案】 (1). 第二步之后应设置空白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接种适量无菌水,实验组接种等量海水 (2). 水 (3). 无机盐 (4). 使培养基在常规培养条件下呈固态 (5). 高压蒸汽灭菌法 (6). 涂布器 (7). 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在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 (8). 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解析】‎ ‎【分析】‎ ‎1、微生物培养基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此外还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 ‎、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对异养微生物来说,含C、N的化合物既是碳源,也是氮源,即有些化合物作为营养要素成分时并不是起单一方面的作用。‎ ‎2、两种纯化细菌的方法的比较 优点 缺点 适用范围 平板划线分离法 可以观察菌落特征,对混合菌进行分离 不能计数 适用于好氧菌 稀释涂布平板法 可以计数,可以观察菌落特征 吸收量较少,较麻烦,平板不干燥效果不好,容易蔓延 适用于厌氧,兼性厌氧菌 ‎3、消毒和灭菌 消毒 灭菌 概念 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的部分微生物(不包芽孢和孢子)‎ 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用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 常用方法 煮沸消毒法、巴氏消毒法、化学药剂消毒法、紫外线消毒法 灼烧灭菌、干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 适用对象 操作空间、某些液体、双手等 接种环、接种针、玻璃器皿、培养基等 ‎【详解】(1)该实验设计不完善,应在第二步之后设置空白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接种适量无菌水,实验组接种等量海水。‎ ‎(2)在配制培养基时,微生物培养基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等营养物质,为使培养基在常规培养条件下呈固态,还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琼脂,配制好的培养基常用的灭菌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法。‎ ‎(3)在接种海水时,常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故用到的工具是涂布器,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在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故最后统计的大肠杆菌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低。在计算活菌数目时,除该实验中用到的方法外,还可采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点睛】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培养和分离的相关知识,识记培养基的成分和制备的具体步骤,掌握微生物培养和分离中需要注意的细节,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是解题的关键。‎ ‎【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56.请回答下列问题:‎ ‎(1)体细胞克隆动物的培育首先应进行细胞的体外培养,动物细胞培养需在无菌、无毒的培养液中进行,而______等措施会更有利于提供无菌、无毒的环境;培养瓶应置于含有______的混合气体的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2)科学家们利用最先进的基因编辑技术对某动物体细胞中的DNA序列进行编辑和修改,然后通过电刺激将该体细胞与______细胞融合,构建重组细胞,再用化学方法,如______(答到1种即可)等激活受体细胞,使其完成分裂和发育。‎ ‎(3)在体外对胚胎进行培养,直至胚胎发育到______期时,将其移植到经______处理的雌性猴的子宫中继续发育,移植的胚胎能在受体子宫中存活的理论基础是______。‎ ‎【答案】 (1). 向培养液中添加抗生素、定期更换培养液 (2). 95%的空气加5%的CO2 (3). 去核的卵母 (4). 蛋白酶合成抑制剂、离子载体、乙醇等(答到1点即可) (5). 桑椹胚或囊胚 (6). 同期发情 (7). 受体对移入子宫的外来胚胎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 ‎【解析】‎ ‎【分析】‎ 体细胞核移植过程:‎ 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主要包括:①对供、受体的选择和处理(选择遗传特性和生产性能优秀的供体,有健康的体质和正常繁殖能力的受体。用激素进行同期发情处理,用促性腺激素对供体母牛做超数排卵处理);②配种或人工授精;③对胚胎的收集、检查、培养或保存(对胚胎进行质量检查,此时的胚胎应发育到桑椹或胚囊胚阶段);④对胚胎进行移植;⑤移植后的检查。‎ ‎【详解】(1)动物细胞培养需在无菌、无毒的培养液中进行,通过向培养液中添加抗生素、定期更换培养液等措施有利于提供无菌、无毒的环境;培养瓶应置于含有95%的空气加5%的CO2的混合气体的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2)科学家们通过电刺激将基因编辑过的体细胞与去核的卵母细胞融合,构建重组细胞,再用化学方法,如蛋白酶合成抑制剂、离子载体、乙醇等等激活受体细胞,使其完成分裂和发育。‎ ‎(3)在体外对胚胎进行培养至桑椹胚或囊胚期时,将其移植到经同期发情处理的雌性猴的子宫中继续发育,由于受体对移入子宫的外来胚胎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移植的胚胎能在受体子宫中存活。‎ ‎【点睛】本题考查动物核移植和胚胎移植的相关知识,识记动物核移植的概念及过程,识记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再结合题意就能准确解答本题。‎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