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铜仁市一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贵州省铜仁市一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生物试题

贵州省铜仁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与真核细胞生命活动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A. 中心体参与一些细胞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 B. 以mRNA为模板在核糖体上进行翻译过程 C. 溶酶体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D. 在高尔基体中进行肽链的合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 中心体、核糖体是不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肽链合成场所是核糖体,加工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溶酶体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属于内吞作用,体现了膜的流动性。‎ ‎【详解】A.中心体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有关,A正确;‎ B.翻译过程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中,B正确;‎ C.溶酶体含有大量的水解酶,可以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C正确;‎ D.肽链的合成发生在核糖体中,D错误。‎ 故选D。‎ ‎2.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分化、衰老与癌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衰老,细胞核的体积增大,物质运输效率减小 B. 癌症的发生不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一种累积效应 C. 细胞分化可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于专门化,不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 D. 细胞凋亡不是被动过程,而是主动过程,它涉及一系列基因的激活表达及调控等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关于“细胞分化”,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2‎ ‎)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3)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4)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性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3、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4、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详解】A.衰老细胞的体积变小,细胞核体积变大,物质运输效率减小,A正确;‎ B.癌症的发生不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的结果,B正确;‎ C.细胞分化可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于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C错误;‎ D.细胞凋亡不是被动过程,而是主动过程,它涉及一系列基因的激活表达及调控等作用,D正确。‎ 故选C。‎ ‎3.下列关于人体中蛋白质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结合相应的病毒抗原 B. 蛋白质结合Mg2+形成的血红蛋白参与O2运输 C. 细胞膜上的某些蛋白质可作为载体参与物质运输 D. 细胞核中某些蛋白质是染色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答案】B ‎【解析】‎ ‎【分析】‎ 蛋白质的功能-‎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①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即结构蛋白,如羽毛、头发、蛛丝、肌动蛋白; ②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 ③传递信息,即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④免疫作用:如免疫球蛋白(抗体); ⑤运输作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详解】A.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结合相应的病毒抗原,产生抗原——抗体复合物,A正确;‎ B.蛋白质结合Fe2+形成的血红蛋白参与O2运输,B错误;‎ C.细胞膜上某些蛋白质可作为载体,参与钠离子、钾离子等物质运输,C正确;‎ D.细胞核中的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DNA,D正确。‎ 故选B。‎ ‎4.下列有关遗传、变异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血友病和先天性愚型都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B. 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C. 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 D. 大肠杆菌不能发生基因重组,但可以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物进化、人类常见的遗传病、生物的变异等知识点,回忆和梳理相关知识点,再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旨在考查考生的迁移运用能力。‎ ‎【详解】A.血友病属于单基因遗传病,A错误;‎ B.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B正确;‎ C.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前就产生了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C错误;‎ D.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细胞中没有染色体,不可能发生染色体变异,D错误。‎ 故选B。‎ ‎5.下列有关生物变异和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亲代的突变基因一定能传递给子代 B. 猫叫综合征是由于染色体中增加某一片段引起的 C. 杂交育种依据的主要遗传学原理是基因重组 D. 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植株后得到的一定是二倍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的变异可遗传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生物的育种方法包括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等,据此分析答题。‎ ‎【详解】A.基因突变属于可遗传变异,但是亲代的突变基因不一定能传递给子代,A错误;‎ B.猫叫综合征是由于5号染色体短臂缺失导致的,B错误;‎ C.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C正确;‎ D.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植株后得到的可能是二倍体或多倍体,D错误。‎ 故选C。‎ ‎6. 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A. 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mL B. 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 C. 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 D. 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输入的溶液进入血液,随血液运输,同时从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组织液。人体体液中,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所占比重不同,注射的20mL的生理盐水到体内的在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分配不同。Na+主要分布在细胞外,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小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所以B正确,ACD错误。‎ 考点:内环境成分间关系 ‎7.夏季晴朗一天,甲乙两株植物在相同条件下CO2吸收速率的变化如图。下列正确的是 A. 甲植株在a点开始进行光合作用 B. 乙植株在e点有机物积累量最多 C. 曲线b~c段和d~e段下降的原因不相同 D. 两曲线b~d段不同的原因可能是光照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植物在a点和18时,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相等;a点~18时,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18时之后,光合速率逐渐降低至消失。乙植物在6时和18时,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相等;6时~18时,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18时之后,光合速率逐渐降低至消失。曲线b~c段的变化是由于气温高,蒸腾作用旺盛,植物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而关闭气孔,导致植物吸收的CO2减少;d~e段的变化是由于光照强度减弱引起的。‎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甲植物在a点时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说明其在a点以前就已经开始进行光合作用了,A错误;‎ B.乙植物在18点时积累的有机物最多,B错误;‎ C.图示曲线的b~c段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气孔部分关闭导致叶内CO2浓度降低,d~e段下降的原因是光照强度减弱,光反应产生[H]和ATP的速率减慢,因此这两段下降的原因不相同,C正确;‎ D.图示两条曲线b~d段的光照强度相同,D错误。‎ 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准确判断图中各个点的具体含义及其可以发生的代谢类型,并能够分析乙植物午休现象的原因。‎ ‎8.下图表示植物光合作用的一个阶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提高温度一定能促进(CH2O)的生成 B. C3生成(CH2O)需要[H]、ATP和多种酶 C. 该阶段的化学反应在叶绿体基质中完成的 D. 该过程为暗反应阶段,包括CO2的固定和C3的还原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植物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该过程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CO2+C5→2C3和C3的还原:2C3→(C H2O)+C5,其中C3的还原需要[H]、ATP和多种酶参与。‎ ‎【详解】A.提高温度可能会降低酶的活性,因此也可能使得有机物的生成减少,A错误;‎ B.C3的还原需要光反应提供[H]、ATP,且需要多种酶参与,B正确;‎ C.图示为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C正确;‎ D.暗反应阶段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两个过程,D正确。‎ 故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能够根据图中的物质变化确定其所属的光合作用的具体阶段,明确酶主要是通过影响酶的活性进而影响光合作用的。‎ ‎9.乳糖酶催化乳糖水解。有两项与此相关的实验,其他实验条件均设置为最适条件,实验结果如下表,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实验一(乳糖浓度为10%)‎ 酶浓度 ‎0%‎ ‎1%‎ ‎2%‎ ‎4%‎ ‎5%‎ 相对反应速率 ‎0‎ ‎25‎ ‎50‎ ‎100‎ ‎200‎ 实验二(酶浓度为2%) ‎ 乳糖浓度 ‎0%‎ ‎5%‎ ‎10%‎ ‎20%‎ ‎30%‎ 相对反应速率 ‎0‎ ‎25‎ ‎50‎ ‎65‎ ‎65‎ A. 实验一增加乳糖浓度,相对反应速率将降低 B. 实验二若温度升高10℃,相对反应速率将增大 C. 实验一如果继续增加酶浓度,相对反应速率不再加大 D. 实验二若继续增大乳糖浓度,相对反应速率不再加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表格分析,实验一的自变量是酶浓度,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酶浓度的增加,相对反应速率逐渐增加;实验一的自变量是乳糖浓度,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乳糖浓度的增加,相对反应速率逐渐增加后趋于稳定。‎ ‎【详解】A.实验一增加乳糖浓度,相对反应速率可能会加大,A错误;‎ B.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该实验是在最适宜温度下进行的,因此若温度升高10℃,相对反应速率将降低,B错误;‎ C.实验一如果继续增加酶浓度,相对反应速率可能会不变或增加,C错误;‎ D.实验二的相对反应速率已经趋于稳定,因此若继续增大乳糖浓度,相对反应速率将不再加大,D正确。‎ 故选D。‎ ‎10.将一定数量生长良好的盆栽植物移入密闭温室中栽培,栽培期间利用自然光,在温度适宜的条件下测得的24小时内CO2浓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与图中内容相符合的是 A. DE段曲线下降的原因是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 B. AB段和EF段光合作用的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 C. 由图可知该植物长期在该密闭温室中能正常生长 D. 在E点敞开棚顶后光合作用速率的变小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该植物在密闭的温室中栽培,白天有光照时当二氧化碳浓度不变,此时光合作用速率与呼吸作用速率相等;夜晚无光照,只进行呼吸作用,因此在一昼夜内植物不积累有机物,要消耗有机物,该植物不能正常生长。‎ ‎【详解】A.DE段曲线下降的原因是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植物吸收CO2,A错误;‎ B.AB段和EF段光合作用的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所以CO2浓度不变,B正确;‎ C.图示密闭容器中24小时的二氧化碳浓度不变,说明该植物不积累有机物,所以该植物长期在该密闭温室中不能正常生长,C错误;‎ D.E点限制光合作用的因素是二氧化碳浓度,因此在E点敞开棚顶后光合作用速率会增大,D错误。‎ 故选B。‎ ‎11.以测定的CO2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研究温度对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光照相同时间,35℃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与30℃时相等 B. 光照相同时间,在20℃条件下植物积累的有机物的量最多 C. 温度高于25℃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开始减少 D. 两曲线的交点表示光合作用制造的与细胞呼吸消耗的有机物的量相等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虚线代表光照下CO2的吸收量,可表示净光合速率;实线代表黑暗下CO2的释放量,可表示呼吸速率。‎ ‎【详解】A、35℃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为3.5mg/h+3mg/h=6.5mg/h,30℃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为3mg/h+3.5mg/h=6.5mg/h,因此光照相同时间,35℃和30℃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相等,A正确;‎ B、由曲线图可知,温度约26℃时,净光合速率最大,说明光照相同时间,该条件下植物积累的有机物的量最多,B错误;‎ C、25℃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为2.25mg/h+3.75mg/h=6mg/h,而30℃和35℃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均为6.5 mg/h,C错误; ‎ D、两曲线的交点表示净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说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是细胞呼吸消耗的2倍,D错误。‎ 故选A。‎ ‎【点睛】明确图中虚线表示净光合速率,实线表示呼吸速率,根据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有机物的净积累量+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的量来进行相关计算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2.呼吸熵(RQ=CO2释放量/O2吸收量)可作为描述细胞呼吸过程中O2供应状态的一种指标。下图表示某植物非绿色器官在不同O2浓度下的O2吸收量和CO2释放量。根据所给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c点时,呼吸熵为1,说明该植物器官只进行有氧呼吸 B. 该植物器官细胞呼吸过程中可能有非糖物质氧化分解 C. a点时,产生CO2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或线粒体基质 D. b点时,无氧呼吸强度最低,最适合储藏该植物器官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呼吸底物、场所和过程的相关内容。主要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详解】O2的吸收量表示有氧呼吸吸收的量,CO2的释放量表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释放的量。c点时,呼吸熵为1,c点之后O2吸收量大于CO2释放量,说明消耗的有机物可能有脂肪,此时不一定只进行有氧呼吸,A错误,B正确;a点时,该植物器官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CO2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C错误;b点时,无氧呼吸强度不是最低,但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强度都很低,最适合储藏该植物器官,D错误。‎ ‎【点睛】与糖类相比,脂肪也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但C和H的含量较大,而O的含量较小。在氧化分解时,脂肪会比糖类吸收更多的氧气。‎ ‎13.如图表示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过程中C、H、O三种元素的转移途径以及能量转换过程,图中序号表示相关的生理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在元素转移途径中,④与⑧、⑦与⑨表示的生理过程不相同 B. 在元素转移途径中,能在小麦根尖成熟区细胞中发生的生理过程只有⑥⑦⑨‎ C. 在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能量最多的过程是⑦和⑨‎ D. ATP中的能量不仅可以来自光能,也可以来自有机物中的化学能;ATP中的化学能可以转变为化学能而不能转变为光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图可分析,①是暗反应阶段;②是有氧呼吸第一阶段,③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④是光反应的水的光解过程,⑤是三碳化合物还原过程,⑥是有氧呼吸的第一、二阶段产生[H]的过程,⑦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⑧是光反应阶段水光解产生氧气的过程,⑨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⑩是光反应阶段,⑪是暗反应阶段,⑫是呼吸作用,Q是热能。‎ ‎【详解】A.在元素转移途径中,④与⑧都是水的光解过程,⑦与⑨都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A错误;‎ B.小麦根尖成熟区细胞只能发生呼吸作用,即②③⑥⑦⑨;不能发生光合作用,即①④⑤⑧,B错误;‎ C.在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能量最多的过程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即⑦和⑨,C正确;‎ D.ATP中的化学能可以转化为光能,如萤火虫尾部发出光,D错误。‎ 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的详细过程,能够根据图中不同原子的转移过程判断各个数字代表的过程的名称,进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答题。‎ ‎14.右图表示呼吸作用过程中葡萄糖分解的两个途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若发生图中所示的呼吸作用过程,则此个体必须生活在无氧环境中 B. 葡萄糖→丙酮酸→乳酸分解途径仅存在于动物细胞中 C. 酶1、酶2、酶3都位于细胞质基质中 D. 葡萄糖→丙酮酸仅是图中所示的两个途径所共有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有氧呼吸的过程:‎ ‎①C6H12O6→2丙酮酸+4[H]+能量        (细胞质基质)‎ ‎②2丙酮酸+6H2O→6CO2+20[H]+能量     (线粒体基质)‎ ‎③24[H]+6O2→12H2O+能量             (线粒体内膜)‎ ‎2、无氧呼吸的过程:‎ ‎①C6H12O6→2丙酮酸+4[H]+能量        (细胞质基质)‎ ‎②2丙酮酸+4[H]→2酒精+2CO2或2丙酮酸+4[H]→2乳酸        (细胞质基质)‎ ‎【详解】A、若发生图中所示的呼吸作用过程,则此个体可以是生活在无氧环境中,也可以是生活在有氧环境中,但机体的部分组织细胞缺氧,A错误;‎ B、葡萄糖→丙酮酸→乳酸分解途径主要存在于动物细胞中,也存在于部分植物细胞如马铃薯块茎细胞中,B错误;‎ C、酶1是催化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的酶;酶2和酶3都是催化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的酶.因此酶1、酶2、酶3都位于细胞质基质中,C正确;‎ D、葡萄糖→丙酮酸过程中可以是有氧呼吸第一阶段,也可以是酒精发酵的第一阶段,还可以是乳酸发酵的第一阶段,D错误.‎ 故选:C。‎ ‎15.图甲是H2O2酶活性受pH影响的曲线,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下、pH=b时H2O2分解产生的O2‎ 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关于该酶促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 pH=c,H2O2不分解,e点永远为0‎ B. pH=a,e点下移,d点左移 C. 温度降低5 ℃条件下,e点不移,d点右移 D. H2O2量增加时,e点不移,d点左移 ‎【答案】C ‎【解析】‎ ‎【分析】‎ ‎(1)H2O2在常温下也能缓慢分解,但在生物体内H2O2酶的催化下其分解速度会加快;O2的最大释放量只与H2O2的量有关,与酶的活性无关。(2)图甲是H2O2酶活性受pH影响的曲线,其中pH=b时,H2O2酶的活性最强;pH高于或低于b时H2O2酶的活性都会降低;pH=c时,H2O2酶变性失活。(3)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下、H=b时H2O2分解产生的O2量随时间的变化,e点时O2量最大,说明H2O2已经完全被分解,因此d点表示H2O2完全被分解所需的时间。‎ ‎【详解】A、pH=c,H2O2酶变性失活,H2O2在常温下也能缓慢分解,因此e点不为0,A错误;‎ B、pH=a时,酶的活性降低,H2O2完全分解产生的O2量不变,所以e点不移动,但H2O2完全分解所用的时间延长,所以d点右移,B错误; ‎ C、图乙曲线是在最适温度下、pH=b时H2O2分解产生的O2量随时间的变化,温度降低5 ℃条件下,酶的活性降低,H2O2完全分解产生的O2量不变,所以e点不移动,但H2O2完全分解所用的时间延长,因此d点右移,C正确; ‎ D、H2O2量增加时,H2O2完全分解产生的O2量增加,所用的时间延长,所以e点上移,d点右移,D错误。‎ 故选C。‎ ‎【点睛】知道O2的最大释放量只与H2O2的量有关,而与酶的活性无关是正确解答此题的前提。据此,以题意“H2O2酶活性受pH影响和在最适温度下且pH=b时H2O2分解产生的O2‎ 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为切入点,把握横、纵坐标的含义以及曲线的变化趋势、起点、转折点、终点等点的含义,围绕“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的相关知识加以分析、合理地解释特定情境下的曲线含义,在解题的过程中就可以有效处理,得到答案。‎ ‎16.如图1~4为表示物质浓度或氧气浓度与物质跨膜运输速度间关系的曲线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如某物质跨膜运输的速度可用图1与3表示,则该物质不应为葡萄糖 B. 限制图中A、C两点的运输速度的主要因素不同,B、D两点的限制因素有共同点 C. 将图2与4的曲线补充完整,曲线的起点应从坐标系的原点开始 D. 如某物质跨膜运输的速度可用图2与3表示,则该物质可能是葡萄糖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1表示影响因素为物质浓度,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图2表示影响因素为物质浓度和载体蛋白数量,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图3说明该物质运输不消耗能量,运输方式为被动运输;图4表示影响因素为能量和载体蛋白,该物质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或者内吞外排。‎ ‎【详解】A.如某物质跨膜运输的速度可用图1与3表示,说明其运输是顺浓度梯度的,且不需要消耗能量,为自由扩散,因此该物质不应为葡萄糖,A正确;‎ B.据图分析,限制图中A、C两点的运输速度的主要因素分别是物质浓度和氧气,B、D两点的限制因素都是载体的数量,B正确;‎ C.图4的曲线曲线的起点不能从坐标系的原点开始,因为无氧呼吸也能提供能量,C错误;‎ D.如某物质跨膜运输的速度可用图2与3表示,说明该物质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则该物质可能是葡萄糖进入红细胞,D正确。‎ 故选C。‎ ‎17. 比较生物膜和人工膜(双层磷脂)对多种物质的通透性,结果如下图。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 生物膜上存在协助H2O通过的物质 B. 生物膜对K+、Na+、Cl-的通透性具有选择性 C. 离子以易化(协助)扩散方式通过人工膜 D. 分子的大小影响其通过人工膜的扩散速率 ‎【答案】C ‎【解析】‎ ‎【详解】生物膜和人工膜的差异是生物膜有蛋白质,人工膜无。生物膜对水分子通透性大于人工膜,说明生物膜上存在协助H2O通过的物质 ,故A正确。生物膜对于K+、Na+、Cl-的通透性各不相同,与生物膜这三种离子载体的数量本题有关,体现生物膜对本题物质的选择透过性,故B正确。图解只显示人工膜对K+、Na+、Cl-的通透性一样,都很低,说明人工膜缺乏蛋白质载体协助运输离子,而协助扩散需要载体,故C错。甘油分子体积比气体分子体积大,较不容易通过人工膜,故D正确。故选C。‎ ‎18.过氧化物酶能分解H2O2,氧化焦性没食子酸呈橙红色。为探究白菜梗中是否存在过氧化物酶,设计实验如下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1号管为对照组,其余不都实验组 B. 2号管为对照组,其余都为实验组 C. 若3号管显橙红色,无需对照就能证明白菜梗中存在过氧化物酶 D. 若4号管不显橙红色,可证明白菜梗中无过氧化物酶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白菜梗是否存在过氧化氢酶,实验的原理是过氧化氢酶能分解过氧化氢,使氧化焦性没食子酸呈橙红色,实验的自变量是白菜梗提取液,其中1号试管、2号试管是对照组,3号试管、4号试管是实验组。‎ ‎【详解】由分析可知,1号试管、2号试管是对照组,3号试管、4号试管是实验组,A正确;2号试管是对照组,1号试管也是对照组,B错误;实验设置必须遵循对照原则,3号与1、2号对照,3号管、2号管显橙红色,1号不变色,证明白菜梗中存在过氧化物酶,C错误;3号试管和4号试管的自变量是温度,若4号管不显橙红色,与3号对照,说明高温使过氧化物酶变性失活,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分析实验原理、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及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能力,根据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预期实验结果、获取结论的能力。‎ ‎19.近年诞生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可简单、准确地进行基因定点编辑。其原理是由一条单链向导RNA引导核酸内切酶Cas9到一个特定的基因位点进行切割。通过设计向导RNA中20个碱基的识别序列,可人为选择DNA上的目标位点进行切割(见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Cas9蛋白由相应基因指导在核糖体中合成 B. 向导RNA中的双链区遵循碱基配对原则 C. 向导RNA可在逆转录酶催化下合成 D. 若α链剪切点附近序列为……TCCACAATC……,则相应的识别序列为……UCCACAAUC……‎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以“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的原理示意图”为情境,考查学生对基因的表达等知识的理解能力。‎ ‎【详解】‎ 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场所,因此Cas9蛋白由相应基因指导在核糖体中合成,A正确;向导RNA中的双链区碱基对之间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B正确;向导RNA通过转录形成,逆转录酶催化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C错误;由于目标DNA中的α链可与向导RNA中的识别序列的互补链进行碱基互补配对,因此若α链剪切点附近序列为……TCCAGAATC……,则相应的识别序列为……UCCAGAAUC……,D正确;故选:C。‎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题意和图示中的有效信息:“Cas9蛋白、向导RNA中20个碱基的识别序列与目标DNA中的一条链的碱基进行互补配对、α链为目标DNA中的另一条链等”,将这些信息与所学“基因的表达、核酸的化学组成、逆转录”等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进行知识的整合和迁移。‎ ‎20.下图是在不同情况下,成熟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曲线图。下列关于甲、乙、丙、丁四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C点时,细胞液浓度最高 B. 图乙中MN时间段,细胞吸水能力逐渐减弱 C. 图丙中B点之后,细胞液浓度下降速度减慢与细胞壁无关 D. 图丁中C点时质膜以内部分体积最小,但吸水能力最强 ‎【答案】D ‎【解析】‎ ‎【分析】‎ 当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当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分析题图,图甲中,细胞液浓度随时间变化是先变小后变大;图乙中,细胞液浓度随时间变化是逐渐变大;图丙中,细胞液浓度随时间变化是逐渐变小;图丁中,细胞液浓度随时间变化是先变大后变小。‎ ‎【详解】A.图甲中C点时,细胞液浓度最低,A错误;‎ B.图乙中MN时间段,细胞液浓度逐渐增加,因此细胞吸水能力逐渐增强,B错误;‎ C.图丙中B点之后,细胞液浓度下降速度减慢,即植物细胞吸水速率减慢,原因可能是细胞壁限制,C错误;‎ D.图丁中C点时细胞液浓度最高,说明细胞失水最多,此时质膜以内部分体积最小,但吸水能力最强,D正确。‎ 故选D。‎ ‎21.Na+-K+泵是一种特殊的载体蛋白,该载体既可催化ATP水解和合成,又能促进Na+、K+的转运。每消耗1分子ATP,就逆浓度梯度将3分子的Na+泵出细胞外,将2分子K+泵入细胞内,(如下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Na+和K+出入细胞是主动运输的过程 B. 这一过程可能会造成细胞膜内外产生电位差 C. 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D. Na+-K+泵是一个可同时反向转运两种离子的载体蛋白,该过程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无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膜的结构特征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细胞膜的功能特征是具有选择透过性。据图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和图形分析,Na+-K+泵是一种特殊的载体蛋白,既可以运输K+,也可以运输Na+,且Na+和K+出入细胞的过程均消耗ATP,均逆浓度运输,说明两种离子的运输方式都是主动运输。‎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Na+和K+出入细胞的方式都是主动运输,A正确;‎ B.由于两种离子的运输都是逆浓度差进行的,因此可能会造成细胞膜内外产生电位差,B正确;‎ C.膜上载体蛋白结合离子后,其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并说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C正确;‎ D.Na+-K+泵是一个可同时反向转运两种离子的载体蛋白,该过程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有关,D错误。‎ 故选D。‎ ‎22. 糖类是生物体的重要构成物质和能源物质,下列有关糖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ATP 、RNA、质粒和叶绿体中均含有核糖 B. 葡萄糖是构成麦芽糖、纤维素、淀粉和糖原的基本单位 C. 在细胞膜上糖类均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 D. 所有糖类都是生物体的主要能源物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TP中A为腺苷,包括腺嘌呤和核糖,RNA的基本单位核糖核苷酸,包括核糖、碱基和磷酸,叶绿体中含有少量的RNA,也含有核糖,但质粒为小型环状DNA分子,所含的是脱氧核糖,A错误。麦芽糖由2分子葡萄糖形成,纤维素、淀粉和糖原均由大量的葡萄糖脱水缩合形成,B正确。细胞膜上的糖类还可以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具有细胞识别、保护和润滑等功能,糖类也可以与脂质组合形成糖脂,C错误。糖类中的纤维素用于组成细胞壁,五碳糖用于组成核酸,不是细胞的能源物质,D错误。故选:B。‎ ‎23.如图为真核生物细胞核内转录过程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②与③在组成上相同的化学基团只有磷酸基,不同的基团只是五碳糖 B. ①为启动上述过程必需的有机物,其名称RNA聚合酶,①移动的方向从左向右 C. 上述过程还可发生在根尖细胞的线粒体中 D. 转录完成后,④需通过两层生物膜才能与核糖体结合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是真核生物细胞核内转录过程示意图,其中①为RNA聚合酶,能催化转录过程;②是胞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是D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③是胞嘧啶核糖核苷酸,是R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④是转录形成的RNA链。‎ ‎【详解】A.②是胞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③是胞嘧啶核糖核苷酸,两者所含的磷酸和含氮碱基都相同,A错误;‎ B.①是RNA聚合酶,其移动方向从右向左,B错误;‎ C.线粒体中含有少量的DNA,能进行转录过程,C正确;‎ D.转录完成后,④mRNA是通过核孔到细胞质的,不需要经过膜结构,D错误。‎ 故选C。‎ ‎24.图甲示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图乙示该植物叶肉细胞的部分结构(图中M和N代表两种气体的体积),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注:不考虑无氧呼吸)(  ) ‎ A. 甲图中的纵坐标数值即为乙图中的m4‎ B. 甲图中a、b、c、d、e任意一点,乙图中都有m1=n1>0,m2=n2>0‎ C. 甲图中e点以后,乙图中n4不再增加,其主要原因是m1值太低 D. 甲图中c点时,乙图中有m1=n1=m4=n4‎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解:甲曲线中,a点只进行呼吸作用;b点时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c点时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c点之后光合作用均大于呼吸作用。‎ 图乙中,M表示二氧化碳,N表示氧气.当只进行呼吸作用时,图中只有n2和m2;当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时,图中只有m1、n1、m4、n4;当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时,图中没有n2和m2。‎ ‎【详解】A、甲图中的纵坐标表示植物光合作用的二氧化碳的净吸收量,而乙图中的m4表示植物光合作用的二氧化碳的总吸收量,A错误;‎ B、m1=n1>0时,表明肯定有光合作用,图中a点只进行呼吸作用,m2=n2>0时,表明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图中只有b点符合要求,B错误;‎ C、甲图中e点以后,光合作用不再增强,这是受到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限制,因此乙图中n4不再增加,其主要原因是m3值太低,C错误;‎ D、甲图中c点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因此线粒体产生的二氧化碳刚好供叶绿体运用,叶绿体产生的氧气给线粒体用刚好,因此乙图中有m1=n1=m4=n4,D正确;‎ 故选:D。‎ ‎25.图为果蝇杂交实验示意图。果蝇的体色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B(灰身)、b(黑身)控制,不含该等位基因的配子无法发育。乙、丙细胞其他染色体组成与结构正常。乙产生生殖细胞时一对同源染色体分离,另一染色体随机分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乙是三倍体,丙是染色体结构变异 B. 甲与乙杂交后代性染色体为XXY与XXX的比例为1∶1‎ C. 甲与丙杂交后代中染色体变异个体占2/3‎ D. 对甲与丙杂交后代中的雄性个体测交,子代灰身果蝇:黑身果蝇的比例为3∶1‎ ‎【答案】C ‎【解析】‎ ‎【分析】‎ 对题图分析可知:乙中多了一条含B基因的常染色体和一条X染色体,但其他染色体组成与结构正常,说明发生了个别染色体数目增加,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丙中含B基因的常染色体片段转移到Y染色体上,说明发生了染色体易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详解】乙中多了一条含B基因的常染色体和一条X染色体,但其他染色体组成与结构正常,说明发生了个别染色体数目增加,属于三体,不属于三倍体;丙中的染色体发生了易位,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A错误;丙中XXY产生的配子为X∶Y∶XY∶XX=2∶1∶2∶1,所以甲与乙杂交后代性染色体为XXY与XXX的比例为2∶1,B错误;甲产生的配子有bX,丙产生的配子有BX、BYB、OX、OYB,由于不含B、b等位基因的配子无法发育,所以甲与丙杂交后代中染色体变异个体占2/3,C正确;甲与丙杂交后代中的雄性个体为BbXYB、ObXYB,BbXYB可产生BX、BYB、bX、bYB共4种可育配子,ObXYB只可产生OYB、bX、bYB共3种可育配子,OX无法发育。所以对这些雄性个体测交,即与bbXX杂交(产生配子的基因型为bX),子代灰身果蝇∶黑身果蝇的比例为5∶2,D错误。故选C。‎ ‎【点睛】掌握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6.下图表示真核细胞的翻译过程,据图分析判断,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 图中过程将合成6条氨基酸序列不同的肽链 B. 2由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 C. 3相对于1的运动方向是从左向右 D. 1由基因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加工而成 ‎【答案】A ‎【解析】‎ ‎【分析】‎ 翻译是指以mRNA 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分析题图:图表示真核细胞的翻译过程,1是RNA,2是肽链,3是核糖体。‎ ‎【详解】A.图中不同的核糖体中发生的翻译过程是以同一条mRNA为模板的,因此合成的6条肽链氨基酸序列相同,A错误;‎ B.2是肽链,是由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B正确;‎ C.据图分析,最右边的核糖体上肽链最长,是最先开始合成的,说明核糖体相对于mRNA的运动方向是从左向右,C正确;‎ D.1为mRNA,是由基因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加工而成的,D正确。‎ 故选A。‎ ‎27.如图是两种细胞中主要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甲、乙细胞均需要RNA聚合酶 B. 甲细胞没有核膜围成的细胞核,所以转录、翻译同时发生在同一空间内 C. 两种表达过程均主要由线粒体提供能量,由细胞质提供原料 D. 乙细胞的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需要通过核孔才能进入细胞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两种细胞中主要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其中甲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细胞,其转录和翻译同时进行;乙细胞含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细胞,其转录和翻译过程不是同时进行的。‎ ‎【详解】A.甲、乙细胞中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都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A正确;‎ B.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甲细胞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围成的细胞核,其转录、翻译可以同时发生在同一空间内,B正确;‎ C.甲细胞是原核细胞,没有线粒体,C错误;‎ D.乙细胞是真核细胞,其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需要通过核孔才能进入细胞质,D正确。‎ 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详细过程,明确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其转录和翻译可以同时进行,进而判断两幅图中细胞的种类。‎ ‎28.某些类型的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变异,可通过对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时期的观察来识别。A、b、c、d为某些生物减数第一次分类时期染色体变异的模式图,它们依次属于( )‎ A. 三倍体、染色体片段增加、三体、染色体片段缺失 B. 三体、染色体片段增加、三倍体、染色体片段缺失 C. 三倍体、染色体片段缺失、三体、染色体片段增加 D. 染色体片段缺失、三体、染色体片段增加、三倍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结构的变异:缺失、增加、倒位或易位;染色体数目的变异: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者减少、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增加或者减少。‎ ‎【详解】图a所示细胞中,只有一组同源染色体为三条,其余皆为两条,可知为三体;图b所示细胞的染色体上链增加了一部分(片段4),为染色体片段增加;图c细胞含三个染色体组,故为三倍体;d图细胞的染色体下链缺失了片段3和4,为染色体片段缺失,故选B。‎ ‎29.如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变异类型,基因a、a′仅有图③所示片段的差异。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4种变异中能够遗传的变异是①②④‎ B. ③中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 C. ④中的变异可能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或重复 D. ①②都表示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图中4种变异都属于可遗传变异,A错误;③中的变异是碱基对的缺失,属于基因突变,B错误;图④中弯曲的部位表示在其同源染色体上没有配对的片段,可能是发生了染色体结构的缺失或重复,C正确;图①属于交叉互换,图②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间片段的互换,属于易位,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相关知识。‎ ‎30.人类目前所食用的香蕉均来自三倍体香蕉植株,如图是三倍体香蕉的培育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无子香蕉的培育过程主要运用了基因重组的原理 B. 图中染色体加倍的主要原因是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不能分裂 C. 二倍体与四倍体杂交能产生三倍体,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D. 若图中有子香蕉的基因型为AAaa,则无子香蕉的基因型均为Aaa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用秋水仙素处理野生芭蕉,可抑制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形成四倍体有子香蕉;二倍体有子香蕉经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中含一个染色体组,四倍体有子香蕉经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中含二个染色体组,所以杂交后形成的个体含三个染色体组,其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所以不能产生种子,为无子香蕉。‎ ‎【详解】A.该“无子香蕉”培育的方法为多倍体育种,其原理是染色体变异,A错误; ‎ B.图中染色体加倍的原因是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受阻,B错误; ‎ C.二倍体与四倍体虽然杂交能产生三倍体,但三倍体不育,所以它们之间仍然存在生殖隔离,C正确; ‎ D.若图中有子香蕉的基因型为AAaa,则野生芭蕉的基因型为Aa,两者杂交产生的无子香蕉的基因型可能为Aaa、AAa、AAA、aaa,D错误。‎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一)必考题 ‎31.下图甲表示基因型AaBb的某高等雌性动物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图像,图乙表示该动物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图丙表示该动物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图解,图丁表示该动物某细胞中染色体与基因的位置关系。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甲中不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_______________。‎ ‎(2)图甲中B细胞含有______个染色体组,E细胞含有_____条染色单体。‎ ‎(3)乙图中表示有丝分裂的阶段______(填字母),表示减数分裂的阶段_______(填字母)。‎ ‎(4)图丙表示该动物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图解。形成的Ⅴ是____________,图丁表示某细胞中染色体与基因的位置关系,图丁对应于图丙中的____________(填写①、②、③),则细胞Ⅳ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 ‎(5)不考虑变异情况,图甲中不含有等位基因的细胞除C外,还有_______(填字母)。‎ ‎【答案】 (1). C、E、F (2). 4 (3). 4 (4). C (5). A (6). 极体 (7). ② (8). aB (9). E、F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图甲中,A图表示细胞分裂间期,可表示有丝分裂间期,也可表示减数分裂间期;B表示体细胞的有丝分裂后期;图C表示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的极体或卵细胞;D表示处于减一中期的初级卵母细胞;E和F分别表示减二前期和后期图。‎ 图乙中,A段染色体数目减半,表示减数分裂;B段染色体恢复,表示受精作用;C段表示有丝分裂。‎ 丙图中,①表示初级卵母细胞,Ⅱ表示次级卵母细胞,Ⅲ表示第一极体,Ⅳ表示卵细胞,Ⅴ表示第二极体。‎ 图丁中,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并且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应处于减二后期细胞图,由于细胞质的分裂是均等的,因此可以确定该细胞为第一极体,可对应图丙中的细胞②。‎ ‎【详解】(1)图甲中不含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有C、E、F。‎ ‎(2)图甲中B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含有4个染色体组;E细胞含有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 ‎(3)根据以上分析已知,乙图中A表示减数分裂,C表示有丝分裂。‎ ‎(4)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丙中Ⅴ表示第二极体;图丁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为第一极体,对应图丙中的②。‎ ‎(5)不含等位基因的细胞应该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因此在不考虑变异的情况,图甲中不含有等位基因的细胞除C外,还有E、F。‎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详细过程,弄清楚每一个时期的相关物质的变化,判断图示各个图中的细胞或者线段代表的含义,进而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答题。‎ ‎32.玉米基因图谱已经绘出,这一成果将有助于科学家们改良玉米和其他谷类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和大麦)的品种。研究者说“现在,科学家可以对玉米基因组进行准确而有效地研究,帮助找到改良品种、增加产量和抵抗干旱与疾病的新方法。”‎ ‎(1)作物基因图谱主要研究基因的定位,以及基因中的_______________排列顺序等。‎ ‎(2)现有3个纯种品系的玉米,其基因型分别是:甲aaBBCC、乙AAbbCC和丙AABBcc。由基因a、b、c所决定的性状可提高玉米的市场价值,请回答下列问题(假定三对基因是独立分配的,玉米可以自交和杂交):‎ ‎①获得aabbcc个体的杂交方案有多种,请补全下面的杂交方案。‎ 第一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年:种植F1和纯系乙(丙、甲),让F1与纯系乙(丙、甲)杂交,获得F2种子;‎ 第三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年:种植F3,植株长成后,选择aabbcc表现型个体,使其自交,保留种子。‎ ‎②此杂交育种方案中,aabbcc表现型个体出现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_。‎ ‎(3)玉米中aa基因型植株不能长出雌花而成为雄株,而基因B控制的性状是人类所需要的某种优良性状。现有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为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具有这种优良性状的纯合雄性植株,请你写出简要的实验方案:‎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用秋水仙素使单倍体加倍成纯合的二倍体,选取aaBB性状的植株。‎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脱氧核苷酸(碱基) (2). 甲与丙(甲与乙、乙与丙)杂交,获得F1种子 (3). 种植F2,让F2自交,获得F3种子 (4). 1/256 (5). 取该植株的花药离体培养成单倍体植株幼苗 (6). 将②中选取的植株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进行扩大培养 ‎【解析】‎ ‎【分析】‎ ‎1、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甲植物中含有a,乙植物中含有b,丙植物中含有c,要用甲乙丙植物培育出基因型为aabbcc的植株,首先通过杂交,将a、b、c基因集中到一个植株上,然后通过自交方法选出符合要求的植株。‎ ‎2、单倍体育种的方法:采用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幼苗;因为单倍体高度不育,因此对单倍体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使染色体加倍,获得可育植株;单倍体育种的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详解】生物的遗传信息是指基因中脱氧核苷酸或碱基的排列顺序。‎ ‎(2)①第一年:甲乙杂交,获得子一代种子,得到子一代的基因型为AaBbCC;‎ 第二年:种植F1和纯系丙,让F1和纯系丙杂交,获得F2种子,得到子的二代的基因型是AABBCc、AaBBCc、AaBbCc、AABbCc四种,且比例是;‎ 第三年:种植F2,让F2自交,获得F3种子;‎ 第四年:种植F3,植株长成后,选择aabbcc表现型个体,使其自交,保留种子。‎ ‎②因为子二代中基因型为AaBbCc的概率是,因此子三代中基因型为aabbcc的概率是。‎ ‎(3)根据题意知,aaBb是雄株,在短时间内培育出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可以采用单倍体育种,育种过程是:‎ ‎①采集该植株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幼苗;‎ ‎②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使染色体数目加倍,选出符合要求的植株;‎ ‎③将②中选取的植株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进行扩大培养。‎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的原理和方法,并利用相关知识解决育种问题。‎ ‎33.回答下列有关二倍体水稻(2n=24)的问题。‎ ‎(1)用一定剂量的Co—γ射线照射萌发状态的水稻种子,其成活水稻的器官形态和生理代谢均发生显著变异,这种变异属于___________。处理过的种子有的出苗后不久就死亡,有的产量和品质下降,有的个体品质好,产量高,这说明了变异具有__________性。‎ ‎(2)在某基因型为AA的二倍体水稻根尖中,发现一个如图所示的细胞(图中Ⅰ、Ⅱ表示该细胞中部分染色体,其它染色体均正常),则图中发生的可遗传变异类型是______________,Ⅱ号染色体的变化最可能发生在___________。‎ ‎(3)由我国科学家独立实施的“二倍体水稻基因组测序工程”已于2002年全部完成,标志着我国对水稻的研究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那么,该工程的具体内容是指测定水稻______条染色体上的全部基因序列。‎ ‎【答案】 (1). 基因突变 (2). 不定向 (3). 基因突变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4). 有丝分裂后期 (5). 12‎ ‎【解析】‎ ‎【分析】‎ 细胞变异有基因突变,染色体结构和数量的变异,基因突变不能从显微镜下观察到,染色体结构和数量变异可以观察,根尖细胞进行有丝分裂,不会产生生殖细胞。‎ 据图分析,基因型为AA的二倍体水稻根尖中,发现一个Aa的细胞,说明根尖细胞发生了基因突变;另外Ⅱ号染色体三条,说明根尖细胞发生了染色体变异。‎ ‎【详解】(1)利用Co-γ射线照射萌发状态的棉花种子可使其发生基因突变;处理过的种子有的出苗后不久就死亡,有的产量和品质下降,有的个体品质好,产量高,这说明了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 ‎(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发生了基因突变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由于水稻根尖细胞只能进行有丝分裂,因此Ⅱ号染色体出现三条,最可能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 ‎(3)二倍体水稻细胞中共有24条染色体,即12对,且水稻细胞中没有性染色体,因此水稻基因组测序是指测定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全部碱基序列。‎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生物的变异的相关知识点,了解三种可遗传变异的概念和判断方法,能够分析题图中发生的两种变异的类型,进而利用所学知识结合题干要求分析答题。‎ ‎(二)选做题 ‎34.传统发酵技术和微生物分离、纯化过程中,无菌操作是微生物接种技术的关键。某实验小组欲从污水污染的污泥中筛选出脲酶细菌(脲酶可将尿素分解为氨)。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培养基时各种成分在溶化后分装前需要进行调节________;接种前要采用________法进行灭菌,这种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菌株筛选过程中,应将污泥样品稀释液接种于以________为唯一氮源的固体培养基上;并加入酚红指示剂进行检测,若指示剂变________,则说明有目的菌株在。在第二次及其后的划线操作时,总是从________开始划线,该分离纯化方法称平板划线法。‎ ‎(3)进行分离分解尿素的细菌实验时,A同学从培养基上筛选出大约50个菌落,而其他同学只选择出大约20个菌落。A同学的实验结果产生的原因可能有________(填序号)。‎ ‎①所取土样不同  ②培养基被污染  ③接种操作错误    ④没有设置对照实验 实验结束后,使用过的培养基应该进行________处理后才能倒掉。‎ ‎【答案】 (1). PH (2). 高压蒸汽灭菌 (3). 使培养基中所有微生物丧失生长繁殖能力 (4). 尿素 (5). 红 (6). 上一次划线的末端 (7). ①②③ (8). 灭菌 ‎【解析】‎ ‎【分析】‎ ‎(1)培养基的营养构成:各种培养基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分为液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 ‎(2)常用灭菌方法:灼烧灭菌、干热灭菌和高压蒸汽灭菌法。‎ ‎(3)培养基、培养皿、接种环、实验操作者的双手、空气、牛奶所采用的灭菌和消毒方法依次:高压蒸汽灭菌、干热灭菌、灼烧灭菌、化学消毒、紫外线灭菌、巴氏消毒法。‎ ‎(4)选择培养基的原理是:不同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环境不同,有的适于酸性环境,有的适于碱性环境;例如从土壤中分离放线菌时,可在培养基中加入10%的酚数滴,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如培养酵母菌和霉菌,可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在培养基中加入高浓度的食盐。‎ ‎【详解】(1)配制培养基时各种成分在熔化后分装前必须进行调pH,培养基在接种前要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其目的是使培养基中所有微生物丧失生长繁殖能力。‎ ‎(2)本实验的目的:从污水污染的污泥中筛选出脲酶细菌(脲酶可将尿素分解为氨),故样品稀释液接种于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固体培养基上;鉴定细菌能否分解尿素,需要用酚红指示剂,观察指示剂变红,则说明有目的菌株在。在第二次及其后的划线操作时,总是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该分离纯化方法称平板划线法。‎ ‎(3)可能是培养基灭菌不彻底,或操作过程没有保证无菌操作,将A同学配制的培养基在不加土样的情况下进行培养作为空白对照,以证明培养基是否受到污染;若是土样不同造成的,让其他同学用与A同学一样的土壤进行实验,如果结果与A同学一致,则可以证明A同学操作正确,综上所述①②③正确。实验结束后,使用过的培养基应该进行灭菌处理后才能倒掉。‎ ‎【点睛】本题考查了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消毒和灭菌两个概念的区别以及应用范围,掌握平板划线法的操作步骤。‎ ‎35.现代生物科技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尤其在动物品种的改良、保护濒危物种等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利用绵羊的精子和卵子进行体外受精时,所用的精子是经过________处理的。判断卵子是否受精的重要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利用早期胚胎培养技术培养大熊猫的早期胚胎时,所用培养液成分除一些无机盐和有机盐类外,还需添加维生素、激素、________________、核苷酸等营养成分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物质。欲增加大熊猫早期胚胎的数量,可通过胚胎工程中的____________技术来实现,此技术在进行时,应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将获得的胚胎移入代孕母体内属于_______技术,此技术对代孕受体的要求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获能 (2). 在卵细胞膜和透明带的间隙可以观察到两个极体 (3).‎ ‎ 氨基酸 (4). 动物血清 (5). 胚胎分割 (6). 将内细胞团均等分割 (7). 胚胎移植 (8). 同种的、生理状态相同的其他雌性动物 ‎【解析】‎ ‎【详解】(1)对于体外受精的过程,通常对提取的精子进行获能处理,对卵母细胞进行培养达到受精状态,再在获能液或专用的受精溶液中进行受精过程,判断卵子是否受精的重要标志是在卵细胞膜和透明带的间隙可以观察到两个极体,若是判断受精完成的标志是雌雄原核的融合;防止多精入卵的反应有两个,一是透明带反应,二是卵黄膜的封闭作用。‎ ‎(2)早期胚胎培养时,所用培养液成分包括“两酸”(氨基酸、核苷酸)“两素”(维生素、激素)“两盐”(无机盐和有机盐)及动物血清等物质。欲增加大熊猫早期胚胎的数量,可选择早期胚胎(桑椹胚或囊胚期)进行胚胎分割,但在囊胚期进行分割时,应注意将内细胞团均等分割;将获得的胚胎移入代孕母体内属于胚胎移植技术,要求代孕母体得是同种的、生理状态相同的其他雌性动物。‎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