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部分高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滁州市部分高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ww.ks5u.com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期末考试 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 ‎1. 下列有关基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就是遗传信息,只能通过减数分裂传递给后代 B. 人体细胞内的基因全部位于染色体上 C. 经测定,一个由n个脱氧核苷酸构成的DNA分子中,包含了m个基因,则每个基因的平均长度为n/2m个脱氧核苷酸对 D. 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就是遗传信息,通过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等均可以传递给后代,A错误;人体细胞中的基因大多数位于染色体上,少数位于线粒体中,B错误;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经测定一个由n个脱氧核苷酸构成的DNA分子中,包含了m个基因,则每个基因的平均长度小于n/2m个脱氧核苷酸对,C错误;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单位,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下列关于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不定向的 B. 在没有外来因素影响时,基因突变也会发生 C. 基因型为Dd的个体自交后代出现3:1的分离比,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D. 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的改变就是基因突变 ‎【答案】C ‎【解析】‎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不定向,A正确;基因突变的因素可以来自外界的因素,也可以是自身的因素引起的,B正确;基因型为Dd的个体自交后代出现3:1性状分离比,实质是等位基因的分离,不是基因重组的结果,C 错误;基因突变是由于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的改变而产生的,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识记基因突变的特点及意义;识记基因重组的概念及类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既患白化又患色盲的男孩,请推测这对夫妇再生一个表现型正常女孩的概率是 A. 1/4 B. 3/8‎ C. 3/16 D. 1/8‎ ‎【答案】B ‎【解析】‎ ‎【分析】‎ 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此该既患白化又患色盲的男孩的基因型为aaXbY,则表现型正常的双亲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Xb、AaXBY。‎ ‎【详解】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此该既患白化又患色盲的男孩的基因型为aaXbY,则表现型正常的双亲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Xb、AaXBY,这对夫妇再生一个表现型正常女孩的概率=3/4×1/2=3/8,综上所诉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 ‎4. 一个DNA分子中,G和C之和占全部碱基数的46%,又知在该DNA分子的一条链中,A和C分别占碱基数的28%和22%,则该DNA分子的另一条链中,A和C分别占碱基数的:‎ A. 28%、22% B. 22%、28% C. 23%、27% D. 26%、24%‎ ‎【答案】D ‎【解析】‎ ‎【分析】‎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规律: (1)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A+G=C+T,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 (2)双链DNA分子中,A=(A1+A2)÷2,其他碱基同理。‎ ‎【详解】已知DNA分子中,鸟嘌呤与胞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总数的46%,即C+G=46%,则 C=G=23%、A=T=50%-23%=27%。又已知一条链中A和C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比例为28%和22%,即A1=28%,C1=22%,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A1+A2)÷2,C=(C1+C2)÷2,则A2=26%,C2=24%。 故选:D。‎ ‎5.现让基因型为DdRr的水稻和基因型为Ddrr的水稻杂交得F1,所得F1的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高秆和矮秆分别由D、d基因控制 B. F1中有6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 C. F1中四种表现型的比例是3:1:3:1‎ D. F1中高秆植株自由交配,后代纯合子所占比例3/4‎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题文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 ‎【详解】分析柱形图可知:在F1中,高秆∶矮秆=3∶1,说明高秆对矮秆为显性性状,高秆和矮秆分别由D、d基因控制,A正确;基因型为DdRr和基因型为Ddrr的水稻杂交,其中Dd×Dd的F1有3种基因型(DD、Dd、dd)、2种表现型(高秆、矮秆),Rr×rr的F1有2种基因型(Rr、rr)、2种表现型(非糯性、糯性),因此F1中有6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B正确;在F1中,高秆∶矮秆绿色=3∶1,非糯性∶糯性=1∶1,所以F1中四种表现型的比例是高秆非糯性∶矮秆非糯性∶高秆糯性∶矮秆糯性=3∶1∶3∶1,C正确;综上分析,双亲高秆的基因型均为Dd,F1高秆植株中,DD占1/3、Dd占2/3,产生的配子为2/3D、1/3d,因此F1中高秆植株自由交配,后代纯合子所占比例为2/3D×2/3D+1/3d×1/3d =5/9,D错误。‎ ‎【点睛】以题意中“亲本的基因型”和柱形图中呈现的“F1的表现型及其数量相对值”为切入点,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F1‎ 每一对性状分离比,进而围绕题意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分析判断各选项。‎ ‎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受精卵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由父母双方各提供一半 B. 同一生物体在不同时刻产生的精子或卵细胞,染色体组成一般是不同的 C. 位于常染色体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置的基因控制同一性状 D. 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的基因一定是等位基因 ‎【答案】D ‎【解析】‎ 受精卵中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细胞,而细胞质遗传物质几乎都来自卵细胞,A正确;同一生物体在不同时刻产生的精子或卵细胞,染色体数目一般是相同的,都是体细胞的一半,但染色体组成一般是不同的,B正确;位于常染色体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置的基因是相同基因或者等位基因,控制的是同一种性状,C正确;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的基因可能是等位基因,有可能是相同基因,D错误。‎ ‎7.如图为某核苷酸链的局部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 图中的b表示一个核苷酸 B. 图中①②③构成一个核苷酸 C. 图中的核苷酸不一定是脱氧核苷酸 D. 图中所示的结构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均可出现 ‎【答案】A ‎【解析】‎ 图中的a表示一个核苷酸,b不能表示一个核苷酸,①②③构成一个核苷酸,A项错误,B项正确;判断脱氧核苷酸可根据脱氧核糖和碱基T,‎ 根据图中信息不能判断图中的核苷酸是脱氧核苷酸,C项正确;图中所示结构可代表DNA和RNA,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均可出现,D项正确。‎ ‎8.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 21三体综合征患者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45条 B. 遗传病患者体内不一定含有致病基因 C. 遗传咨询的第一步是分析并确定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D. 苯丙酮尿症等多基因遗传病在群里中发病率比较高 ‎【答案】B ‎【解析】‎ 分析:遗传病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这里的“遗传物质改变”的含义是基因的种类、数量或者位置的改变。‎ 详解:21三体综合征患者体细胞中第21号染色体数目多了一条,而正常人体细胞有46条染色体,因此患者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47条,A错误;遗传病患者体内不一定含有致病基因,如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的患者体细胞内可能并不含致病基因,B正确;遗传咨询的基本程序:病情诊断——系谱分析——染色体/生化测定——遗传方式分析/发病率测算——提出防治,所以确定遗传方式应该是第四步,C错误;苯丙酮尿症是单基因遗传病,D错误。‎ 点睛:本题B选项容易知识混淆,误认为遗传病患者一定含有致病基因。‎ ‎9. 下面是关于基因、蛋白质、性状之间关系的叙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A. 一个性状受一个基因的控制 B. 蛋白质的结构可以直接影响性状 C. 基因的结构改变,不一定会导致性状改变 D. 基因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基因、蛋白质、性状之间的关系。有的性状受一个基因控制,有的性状受多个基因控制,如人的身高受多个基因控制,A错误。蛋白质是生命性状的体现者,所以,蛋白质的结构可以直接影响性状;基因的结构改变了但是编码的蛋白质没有变,性状也不会改变,基因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10. 下列关于基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基因突变一定会改变生物的性状 B. 基因中碱基排列顺序改变一定会导致遗传信息改变 C. 基因控制生物性状一定通过直接控制蛋白质的结构来实现 D. 基因频率改变一定会导致新物种产生 ‎【答案】B ‎【解析】‎ ‎11.下列培育新品种与其育种方法的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A. 培育“特异功能”的细菌--单倍体育种 B. 无子西瓜--多倍体育种 C. 植物体表达动物蛋白--基因工程育种 D. 矮秆抗病小麦--杂交育种 ‎【答案】A ‎【解析】‎ ‎【分析】‎ 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 ‎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 ‎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详解】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无染色体,无法进行有性生殖,因此不能用单倍体育种,可用诱变育种或基因工程育种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细菌,进而培育出“特异功能”的细菌,A错误;无籽西瓜的培育采用的是多倍体育种,B正确;植物体表达动物蛋白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实现的,即将外源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育种方式,其原理是基因重组,C正确;用高秆抗病小麦与矮秆不抗病小麦杂交,培育矮秆抗病小麦的方法是杂交育种,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常见的几种育种方法的过程和原理,并能够分析题目中每一个品种采用的育种方法及其所遵循的原理,切记不能相互混淆。‎ ‎12.保证准确无误地进行DNA复制的关键步骤是()‎ A. 解旋酶促使DNA的两条链分离 B. 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与母链碱基进行互补配对 C. 配对的脱氧核苷酸之间连接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 D. 模板母链与互补子链盘绕成双螺旋结构 ‎【答案】B ‎【解析】‎ ‎【分析】‎ DNA复制是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 DNA复制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DNA复制过程:边解旋边复制;DNA复制特点:半保留复制。‎ ‎【详解】解旋酶促使DNA的两条互补链分离,为复制提供模板,A错误; 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与母链进行碱基互补配对,确保准确无误地进行复制,B正确; 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配对的脱氧核苷酸之间连接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C错误; 模板母链与互补子链盘绕成双螺旋结构,是DNA复制完成阶段,D错误。故选B。‎ ‎13. 果蝇具有易饲养,性状明显等优点,是经典的遗传学实验材料。已知果蝇红眼为伴X显性遗传,其隐性性状为白眼。下列杂交组合中,通过眼色即可直接判断子代性别的一组是( )‎ A. 杂合红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 B. 白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 C. 杂合红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 D. 白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 ‎【答案】B ‎【解析】‎ XAXa(红雌)×XAY(红雄)→XAXA(红雌)、XAXa(红雌)、XAY(红雄)、XaY(白雄),因此不能通过颜色判断子代果蝇的性别,A错误;XaXa(白雌)×XAY(红雄)→XAXa(红雌)、XaY(白雄),因此可以通过颜色判断子代果蝇的性别,B正确;XAXA(红雌)×XaY(白雄)→XAXa(红雌)、XAY(红雄),因此不能通过颜色判断子代果蝇的性别,C错误;XaXa(白雌)×XaY(白雄)→XaXa(白雌)、XaY(白雄),因此不能通过颜色判断子代果蝇的性别,D错误。‎ ‎【考点定位】伴性遗传 ‎14.如图表示果蝇的一个细胞,其中数字表示染色体,字母表示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从染色体情况上看,该果蝇只能形成一种配子 B. e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雌雄个体中出现的概率相等 C. 形成配子时基因A、a与D、d之间自由组合 D. 只考虑3、4与7、8两对染色体时,该个体能形成四种配子,并且配子数量不相等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该细胞中的三对同源染色体上都含有等位基因,根据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该果蝇能形成8种配子,A错误;e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它的等位基因,所以e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雄性个体中出现的概率高于在雌性个体中出现的概率,B错误;A、a与D、d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C正确;只考虑3、4与7、8两对同源染色体时,该果蝇的基因型可表示为DdXeY,能产生DXe、dXe、DY、dY四种配子且数量相等,D错误。‎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15.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中心体,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B. 浆细胞合成的抗体通过载体蛋白运输到细胞外 C. 原核细胞没有核膜,转录和翻译细胞质中进行 D. 人体神经元有树突和轴突,一个神经元能完成完整的反射活动 ‎【答案】C ‎【解析】‎ ‎【分析】‎ 中心体存在于动物和低等植物细胞中;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有跨膜运输和非跨膜运输,跨膜运输包括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被动运输又分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非跨膜运输包括胞吐和胞吞,依赖于膜的流动性;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围的细胞核,转录形成的信使RNA ‎,直接与核糖体结合,转录和翻译在细胞质中进行;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一个完整的反射至少都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神经元才能完成。‎ ‎【详解】A. 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中没有中心体,A错误;‎ B. 浆细胞分泌抗体属于胞吐,需要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蛋白,B错误;‎ C. 原核细胞没有核膜,转录和翻译的场所都在细胞质,C正确;‎ D. 一个神经元不能完成完整的反射活动,D错误。‎ ‎16. 下面提及的科学家实验中有精心设置对照(或对比)实验的是( )‎ ‎①达尔文提出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中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②鲁宾和卡门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③赫尔希和蔡斯证明了在噬菌体中DNA是遗传物质 ‎④艾弗里证明了促使R型菌转化成S型菌的物质是DNA ‎⑤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⑥萨克斯利用绿色叶片研究光合作用产物之一是淀粉 A. ②③④⑥ B. ①②③⑤ C. ②③④⑤ D. ②③④⑤⑥‎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鲁宾和卡门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实验中采用了水和二氧化碳分别用放射性氧标记作为对照;赫尔希和蔡斯证明了在噬菌体中DNA是遗传物质时采用蛋白质外壳和核酸不同的标记作为对照;④艾弗里证明了促使R型菌转化成S型菌的物质是DNA时采用S型菌中分离得到的几种物质作为相互对照;⑥萨克斯利用绿色叶片研究光合作用产物之一是淀粉时采用有光无光对照。‎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学实验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 ‎17.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及优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不携带致病基因的个体也可能会患遗传病 B. 我国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的遗传学依据是近亲结婚违反社会的伦理道德 C. 患苯丙酮尿症的妇女与正常男性生育的后代适宜选择生女孩 D. 遗传咨询的第一步就是分析确定遗传病的传递方式 ‎【答案】A ‎【解析】‎ 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因此不携带致病基因的个体也可能会患遗传病,A正确;我国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的遗传学依据是:近亲结婚后代患隐性遗传病的机会增加,B错误;苯丙酮尿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患病率在男女中相同,C错误;遗传咨询的第一步就是医生对咨询对象进行身体检查,了解家庭病史,对是否患有某种遗传病作出诊断,D错误。‎ ‎18.达乌耳黄鼠的黄色毛无法真实传。黄毛老鼠相互交配,总产生黄毛老鼠和黑毛老鼠(由基因A、a控制)。现让毛色、尾形(由基因B、b控制)相同的雌雄鼠交配,子一代中雄鼠中有4种表现型,比例为2:2:1:1,雌鼠中有黄毛:黑毛=2:1和尾弯曲:尾正常=1:0。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纯合的黄毛基因型可能致死 B. 控制尾形的基因最可能在X染色体上 C. 控制毛色的基因也可能在X染色体上 D. 若不考虑毛色的遗传,子一代雌鼠产生卵细胞基因型及比例为XB:Xb=3:1‎ ‎【答案】C ‎【解析】‎ ‎【分析】‎ 黄毛老鼠相互交配,总产生黄毛老鼠和黑毛老鼠,据此可判断黄毛为显性,黑毛为隐性。毛色、尾形(由基因B、b控制)相同的雌雄鼠交配,子一代中雄鼠中有4种表现型,比例为2:2:1:1,雌性中黄毛:黑毛=2:1,尾弯曲:尾正常=1:0,毛色与性别无关,尾形与性别有关,据此可判断控制尾形的基因最可能在X染色体上,控制毛色的基因在染色体上。‎ ‎【详解】A、毛色、尾形(由基因B、b控制)相同的雌雄鼠交配,雌鼠中有黄毛:黑毛=2:1,据此推断纯合的黄毛基因型可能致死,A正确;‎ B项和C项、根据分析可知,控制尾形的基因最可能在X染色体上,控制毛色的基因在常染色体上,B正确,C错误;‎ D、若不考虑毛色的遗传,推测亲本基因型为XBXb、XBY,子一代雌鼠基因型为1/2XBXB、1/2 XBXb,产生卵细胞基因型及比例为XB:Xb=3:1,D正确。‎ 故选C。‎ ‎19.纯种果蝇中,朱红眼♂×暗红眼♀,子代只有暗红眼;而反交,暗红眼♂×朱红眼♀,F1雌性为暗红眼,雄性为朱红眼。设相关基因为A、a,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正反交实验可用于判断有关基因所在的位置 B. 反交的结果说明眼色基因不在常染色体上 C. 正反交的子代中,雌性基因型都是XAXa D. 通过正反交的结果无法判断果蝇的显隐性 ‎【答案】D ‎【解析】‎ 正、反交实验既可以用来区分细胞核基因遗传与细胞质基因遗传,也可以用来区分常染色体遗传与伴性遗传,A正确;正反交结果不同,且子代的表现型与性别有关,说明控制性状的基因位于细胞核中的性染色体上;若正反交结果一致,说明控制性状的基因位于细胞核中的常染色体上;题干中的正反交实验属于第一种情况,则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B正确;正、反交实验的F1中,雌果蝇的基因型都是XAXa,C正确;通过正反交的结果可以判断果蝇的暗红眼为显性性状,D错误。‎ ‎20. 关于生物变异,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基因突变普遍存在,发生的频率低,大多是有害的 B. 用显微镜可以检测出胎儿是否患有21三体综合症 C. 某DNA中碱基ACTTCCT发生了十多次重复,这属于染色体变异 D. 正常人群中个体间的差异主要是源于基因重组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基因突变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发生的频率低,大多是有害的,A项正确;21三体综合症患者的体细胞较正常人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是由于染色体数目变异引起,染色体变异用显微镜可以观察到,B项正确;某DNA中碱基ACTTCCT发生了十多次重复,若这种重复导致基因结构发生改变,则属于基因突变,C项错误;基因重组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所以正常人群中个体间的差异主要是源于基因重组,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可遗传变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21.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出现了甲、乙两种情况,其解释正确的是 ‎①甲图分裂的结果会出现染色体数目变异 ‎②乙图分裂会导致基因突变 ‎③甲图中有一对同源染色体未分离 ‎④乙图的子细胞中有染色体片段重复与缺失的现象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甲图细胞分裂后,一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移向了细胞的同一极,有一个子细胞少了一条染色体,另一个子细胞多了一条染色体,因而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①正确③错误;乙图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易位,其子细胞中染色体片段有的重复,有的缺失,②错误④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染色体变异,意在考查考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22.下列有关正常雌果蝇(2N=8)经减数分裂生成卵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一条染色体的DNA数先加倍一次,后减半一次 B.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和后期均可以发生基因重组 C. 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中有4个染色体组 D. 若基因组成为Aa,则会出现AA移向一极、aa移向另一极的情况 ‎【答案】C ‎【解析】‎ 一条染色体的DNA数在间期复制后先加倍一次,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后再减半一次,A项正确;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和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均发生了基因重组,B 项正确;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由于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后形成染色体,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共有2个染色体组,C项错误;基因组成为Aa的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等位基因分离,即AA移向一极、aa移向另一极,D项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生可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23.用纯合子果蝇作为亲本研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结果如表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P F1‎ ‎①‎ ‎♀灰身红眼×♂黑身白眼 ‎♀灰身红眼×♂灰身红眼 ‎②‎ ‎♀黑身白眼×♂灰身红眼 ‎♀灰身红眼×♂灰身白眼 A. 果蝇的灰身、红眼是显性性状 B. 由组合②可判断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C. 若组合①的F1随机交配,则F2蝇中纯合的灰身红眼占1/16‎ D. 若组合②的F1随机交配,则F2雄蝇中黑身白眼占1/8‎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组合①中,亲本均为纯合子,从体色看,表现型为灰身和黑身,后代均为灰身,据此可判断灰身为显性;从眼色看,表现型为红眼和白眼,后代均为红眼,据此可判断红眼为显性。组合②中,子代雌蝇眼色和父本相同,雄蝇眼色和母本相同,据此可判断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详解】A项和B项、根据分析可知,果蝇的灰身、红眼是显性性状,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A项、B项正确。‎ C、组合①的亲本基因型为BBXWXW、bbXwY,F1的基因型为BbXWXw、BbXWY,F1随机交配,F2‎ 蝇中纯合的灰身红眼占(1/4)×(1/2)=1/8,C错误;‎ D. 组合①的亲本基因型为bbXwXw、BBXWY,F1的基因型为BbXWXw、BbXwY,F1随机交配,F2雄蝇中黑身白眼占(1/4)×(1/2)=1/8,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容易判断C项正确,错因在于对纯合子、杂合子的概念理解不清。红眼雄果蝇不含有白眼基因,视为红眼纯合子。‎ ‎24.关于生物学观察、实验、调查研究等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主要通过对动植物细胞的观察和研究而建立了细胞学说 B. 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常用的方法是血细胞计数板法 C. 拜尔实验结果证明了胚芽鞘弯曲生长确实是某种化学物质引起的 D. 某同学用本校相关调查数据推测出本地区学生高度近视的发病率 ‎【答案】A ‎【解析】‎ 主要通过对动植物细胞的观察和研究,揭示出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进而建立了细胞学说,A项正确;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常用的方法是抽样检测法,B项错误;拜尔将切去的胚芽鞘尖端移至切面的一侧,置于黑暗中培养,结果胚芽鞘向放尖端的对侧弯曲生长,从而证明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C项错误;调查本地区学生高度近视的发病率,应在本地区随机抽样调查,D项错误。 ‎ ‎25. 下图为先天愚型的遗传图解,据图分析,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发病原因为减数分裂异常,则患者2体内的额外染色体一定来自父方 B. 若发病原因为减数分裂异常,则可能患者2的父亲的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发生了差错 C. 若发病原因为减数分裂异常,则患者l体内的额外染色体一定来自其母亲 D.‎ ‎ 若发病原因为有丝分裂异常,则额外的染色体是由胚胎发育早期的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单体不分离所致 ‎【答案】C ‎【解析】‎ 若发病原因为有丝分裂异常,则额外的染色体是由胚胎发育早期的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单体不分离所致;若发病原因为减数分裂异常,则患者2体内的额外染色体一定来自父方,是父亲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可能发生了差错(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移到同一极)导致的。患者1体内的额外染色体可能来自其母亲(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移向同一极导致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移到同一极导致的),也有可能来自父亲(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移向同一极导致的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移到同一极导致)。故选C 二、非选择题 ‎26.家猫的性别决定为XY型,其毛色受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基因A、a和基因B、b)控制。其中基因A位于常染色体上,表现为白色,并对基因B、b起遮盖作用。基因B是斑纹色,基因b为红色,而杂合子是玳瑁色。‎ ‎(1)请设计最简单的方法,说明基因B、b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 ‎①选表现型为___________母猫和红色公猫交配;‎ ‎②若后代是___________,则基因B、b位于常染色体上;若后代中___________,则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 ‎(2)若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回答下面相关问题。‎ ‎①玳瑁色猫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 ‎②玳瑁色猫与红色猫交配,生下3只玳瑁色小猫和1只红色小猫,它们的性别是___________。‎ ‎③1只白色雌猫与1只斑纹雄猫交配,出生小猫是:1只红色雄猫、1只玳瑁色雌猫、1只斑纹色雌猫、1只白色雄猫、1只白色雌猫。小猫母亲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 ‎【答案】 (1). 斑纹色 (2). 玳瑁色 (3). 母猫都为玳瑁色,公猫都为斑纹色 (4). aaXBXb (5). 全部雌性或三雌一雄(至少三只雌性) (6). AaXBXb ‎【解析】‎ 试题分析:(1)①选表现型为斑纹色母猫和红色公猫交配②若后代都是玳瑁色,则在常染色体上;若后代中母猫都为玳瑁色,公猫都为斑纹色,则在X染色体上。‎ ‎①因为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没有掩盖B、b基因的颜色,玳瑁色猫的基因型为aaXBXb,玳瑁色猫与斑纹色猫杂交的遗传图解为:‎ ‎②玳瑁色猫与红色猫交配,生下3只玳瑁色和1只红色小猫,他们的性别是全部雌性或三雌一雄(至少三只雌性)。‎ ‎③一只白色雌猫(A_X-X-)与一个斑纹雄猫aaXBY交配,出生的小猫是:1只红色雄猫(aaXbY)、l只玳瑁雌猫(aaXBXb)、l只斑纹雌猫(aaXBXB)、l只白色雄猫(AaX-Y)、l只白色雌猫(AaX-X-)。所以小猫母亲的基因型是AaXBXb。‎ 考点:本题考查遗传规律,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27.分析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B是________,F是________,G是________。‎ ‎(2)A与C有两种数量比例关系:______和______,每个C上含有______个D,每个D可以由______个E组成。‎ ‎(3)D与A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分子水平看,D与C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C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图中的______。D的主要载体是图中的______。除细胞核外,______和______中的D也可由亲代传递给子代。‎ ‎(6)在E构成的链中,与1分子G相连接的有______分子的F和______分子的H。‎ ‎(7)遗传信息是D中______________排列顺序。‎ ‎(8)生物的性状遗传主要通过A上的______传递给后代,实际上是通过__________排列顺序来传递遗传信息。‎ ‎【答案】 (1). 蛋白质 (2). 含氮碱基 (3). 脱氧核糖 (4). 1∶1 (5). 1∶2 (6). 许多 (7). 成百上千 (8). D在A上呈线性排列 (9). D是有遗传效应的C片段 (10). E(或脱氧核苷酸) (11). A(或染色体) (12). 线粒体 (13). 叶绿体 (14). 1 (15). 2 (16). 特定的碱基 (17). 基因 (18). 特定的碱基 ‎【解析】‎ 试题分析:⑴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脱氧核苷酸由磷酸、脱氧核糖和含氮碱基组成。⑵染色体没有复制时,每条染色体上有1个DNA分子,染色体复制后,每条染色体中有2个DNA;一个DNA分子有许多个基因,每个基因有许多个碱基。⑶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⑷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⑸组成基因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⑹在DNA分子的一条链中,1个脱氧核糖与1个碱基和2个磷酸基团相连。⑺基因中,碱基的排列顺序储存着遗传信息。⑻生物的性状主要靠基因传递给后代;基因中,碱基的排列顺序储存着遗传信息。‎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染色体的组成、基因的概念,意在考查考生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28.已知甲、乙、丙三种类型的病毒,它们的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式用下图表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甲 ‎ 乙 ‎ 丙 ‎(1)图中1、8表示遗传信息的________;2、5、9表示遗传信息的________;3、10表示遗传信息的________,以上3个过程的进行所必备的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7表示遗传信息的________,此过程的发生需要有____________,发现这一现象的重要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生理过程进行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__。‎ ‎(4)对上述三种类型的病毒分别举例:甲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___,丙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转录 (2). 翻译 (3). 复制 (4). 模板、原料、能量和酶 (5). 逆转录 (6). 逆转录酶 (7). 对中心法则的重要补充 (8). 细胞核、拟核、细胞质和核糖体 (9). 噬菌体 (10). 烟草花叶病毒 (11). 某些致癌病毒(或HIV)‎ ‎【解析】‎ ‎【分析】‎ 甲病毒是DNA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可以进行3DNA复制,1转录和2翻译过程;乙病毒是RNA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可以进行4、6RNA复制5翻译过程;丙病毒是RNA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可以进行7逆转录、10DNA复制、8、11转录和9翻译过程。‎ ‎【详解】(1)由图可知,1、8表示转录;2、5、9表示翻译合成蛋白质;3、10表示DNA复制,以上3个过程均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 ‎(2)图中7表示逆转录过程,需要逆转录酶的催化,该过程是对中心法则的重要补充。‎ ‎(3)真核生物DNA复制和转录的场所有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原核生物转录和翻译主要发生在拟核,翻译的场所是细胞质的核糖体,故上述生理过程进行的场所有细胞核、拟核、细胞质和核糖体。‎ ‎(4)甲是DNA病毒,如噬菌体,乙可以发生RNA复制,如烟草花叶病毒,丙是逆转录病毒,如HIV。‎ ‎【点睛】DNA复制所需的酶是解旋酶和DNA聚合酶,转录所需的酶是RNA聚合酶,逆转录所需的酶是逆转录酶。‎ ‎29.下列是基因工程的有关问题,请回答:‎ ‎(1)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可以识别双链DNA分子中的特定核苷酸序列,并可以使每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________(填化学键名称)断裂,形成的末端总体可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________。‎ ‎(2)目的基因和运载体重组时需要的工具酶是________,和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相比,它对所重组的DNA两端碱基序列________(有或无)专一性要求。‎ ‎(3)图1表示构建表达载体时的某种质粒与目的基因。已知限制酶Ⅰ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G↓GATCC-,限制酶Ⅱ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GATC-。分析可知,最好选择限制酶________切割质粒,限制酶________切割目的基因所在的DNA,这样做的好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磷酸二酯键 (2). 粘性末端和平末端 (3). DNA连接酶 (4). 无 (5). 酶Ⅰ (6). 酶Ⅱ (7). 酶Ⅰ切割质粒不会把两个标记基因都破坏 (8). 目的基因两端均有酶Ⅱ的识别序列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操作步骤,掌握基因工程的操作工具及各工具的作用,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开,经限制酶切割产生的DNA片段末端通常有两种形式。分别为黏性末端和平末端。 (2)目的基因和运载体重组时需要DNA连接酶连接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多种限制酶切割,形成不同的切割位点,所用的DNA连接酶对所连接的DNA两端碱基序列就没有专一性要求。 (3)图1中显示,已知限制酶Ⅰ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G↓GATCC-,酶Ⅰ切割质粒不会把两个标记基因都破坏,最好选择限制酶I切割质粒。限制酶Ⅱ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一↓GATC-,目的基因两端均有酶Ⅱ的识别序列,因此用限制酶II切割目的基因所在的DNA。‎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