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8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20届一轮复习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作业
2020届 一轮复习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 作业 一、选择题 1.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答案 C 解析 鹰迁入后,形成了食物链:植物→蝉→螳螂→黄雀→鹰,据此可知,鹰的迁入会使该树林中黄雀的数量减少、螳螂增加、蝉减少等系列变化,A项错误;细菌一般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分解者从动植物遗体残骸中获得的能量大部分会通过分解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不会流向生产者,B项错误;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鹰的迁入没有改变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D项错误。 2.(2019·奉化质检)下列各项措施中,最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是( ) A.适当增加物种的数量 B.减少肉食动物和寄生生物的数量 C.平衡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 D.植树造林,增加绿色植物的数量 答案 A 解析 生态系统中的成分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自我调节功能就越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高。相反,生态系统的成分越简单,生物种类越少,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就越弱,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低,故选A。 3.(2018·湖州期末测试)现有草原上的一条食物链:草→兔→狼,已知图中的a代表狼摄入的能量,则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中的能量代表兔子的初级生产量 B.b代表狼粪便中的能量,c代表狼同化的能量 C.e中的能量可用于狼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D.若狼被人为大量捕杀,则兔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答案 A 解析 初级生产量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或所固定的能量,而兔子是动物,属于消费者,A项错误。 4.(2018·浙江模拟)某湖泊中发生了如图所示的变化,则以下选项中错误的是( ) A.如图所示调节方式可加速最初所发生的变化,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 B.在人体中也存在类似的调节方式,如甲状腺激素水平的调节 C.图中过程对生态系统虽有极大的破坏作用,但仍旧可能修复 D.如图调节方式不是生态系统主要的调节方式,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十分少见 答案 B 解析 据图分析,湖泊污染后导致鱼死亡,鱼腐烂后使得污染加重,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A项正确;图示为正反馈调节,而甲状腺激素的调节为负反馈调节,B项错误;图中过程对生态系统虽有极大的破坏作用,但是并没有造成生态系统的瘫痪,所以仍旧可能修复,C项正确;生态系统主要的调节方式是负反馈调节,如图调节方式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十分少见,D项正确。 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兔子吃了1kg草,则这1kg草中的能量就流入了兔子体内 B.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这只兔子中约有10%的能量流入狼的体内 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着物质循环而被循环利用的 答案 C 解析 兔子吃的草中的能量一部分被兔子同化,一部分残留在粪便中,A项错误;能量传递效率中的10%指的是营养级与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并非个体与个体之间的,B项错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来固定太阳能,而太阳能来自无机环境,C项正确;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单向流动的,最终都会以热能的形式散失,D项错误。 6.(2019·开化质检)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稳定的生态系统的特征的是( ) A.各种群都处于种群密度越来越大的增长型 B.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达到相对平衡 C.动物和植物在数量上保持相对平衡 D.生产者、消费者之间构成完整的营养结构 答案 A 解析 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各种群密度应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而不是增长型状态。 7.(2018·衢州二中期初选考模拟)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轻度污染的河流通过正反馈调节来恢复稳态 B.生态系统的稳态是通过自我调节实现的 C.围湖造田扩大耕地增加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大量引进外来物种有利于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 答案 B 解析 轻度污染的河流是通过负反馈调节来恢复稳态的,A错误;生态系统的稳态是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来实现的,B正确;围湖造田会减少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数,降低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错误;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可能会降低生物多样性,不利于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D错误。 8.图1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A、B、C、D是生态系统内各生物成分,1、2、3、4、5、6表示有关的生理过程;图2为该生态系统中某一食物链及部分能量流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图1中,B、C分别属于一级消费者、生产者 B.图1中能表示呼吸作用过程的只有2、4、5 C.如果A发生瘟疫,D的数量将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D.在图2的食物链中,②/①的比值代表兔与狼(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 C 解析 图1中C是生产者,B是分解者,D是一级消费者,A是二级消费者,A错误;图中的过程3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其实质也是呼吸作用,B错误;如果二级消费者A因发生瘟疫而数量减少,则一级消费者D的数量会增加,增加后会导致生产者C的数量减少,D又会因食物减少而数量减少,最后趋于相对稳定状态,C正确;图2中的①和②代表兔和狼的摄入量而不是同化量,所以②/①的比值不能代表兔与狼(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 9.(2018·浙江绿色评估联盟联考)下图表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示意图[单位:J/(cm2·a)]。据图分析,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100J/(cm2·a) B.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80J/(cm2·a) C.能量由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15% D.从a到e的20J/(cm2·a)属于净初级生产量 答案 D 解析 图中b表示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即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80 J/(cm2·a),A错误;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图中c,即除去呼吸消耗的能量,为30 J/(cm2 ·a),B错误;由于第三营养级能量只知道摄入量,不知道同化量,不能计算能量由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中扣除植物呼吸消耗掉的那部分,剩下的可用于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称为净初级生产量,从a到e的部分是构成植物有机物的能量中的一部分,这一部分随着残枝败叶等被分解者分解而释放出来,属于净初级生产量的一部分,D正确。 10.如图,有关新型农业生态系统的正确叙述是( ) A.该生态系统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 B.该生态系统提高了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建立该生态系统的目的是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 D.该生态系统中,属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家畜和蚯蚓 答案 C 解析 生态系统能够实现物质循环,而能量是不能被循环利用的,A项错误;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通过人类的活动,可以调节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B项错误;建立该生态系统的目的是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C项正确;蚯蚓属于腐生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D项错误。 11.(2018·浙江绿色评估联盟联考)某池塘底栖动物主要有软体动物类(铜锈环棱螺等)、寡毛类(苏氏尾鳃蚓等)、摇蚊类(羽摇蚊等)。科研人员研究了该池塘底栖动物能量流动过程,构建了下图所示模型。相关判断错误的是( ) A.流经底栖动物的总能量是2119.5kJ·m-2·a-1 B.底栖动物同化能量大部分用于呼吸作用 C.图中“X”包含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D.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伴随着物质循环 答案 A 解析 底栖动物摄食能大部分为排粪能,没有被利用,故流经底栖动物的总能量(同化量)是2119.5-1642.1=477.4(kJ·m-2·a-1),A错误;底栖动物同化能大部分用于呼吸作用,只有生长能87.7kJ·m-2·a-1维持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需要,B正确;图中“X”包含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C正确;能量以物质为载体,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D正确。 12.某弃耕地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田鼠→鼬构成。生态学家对此食物链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单位是J/(hm2·a)。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植物 田鼠 鼬 固定的太阳能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2.45×1011 1.09×109 7.5×108 7.15×108 2.44×107 2.25×107 2.18×107 A.能量从田鼠传递到鼬的传递效率为3% B.在研究能量流动时,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大 C.田鼠和鼬都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用于自身生长繁殖的相对蛇等变温动物少很多 D.鼬的粪便中含有的能量来源于鼬的摄入量,实质来源于鼬同化量 答案 D 解析 能量从田鼠传递到鼬的传递效率=鼬的同化量÷田鼠的同化量×100%=(2.25×107)÷(7.50×108)×100%=3%,A正确;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由公式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少,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高,B正确;田鼠和鼬都是恒温动物,恒温动物进行呼吸作用以维持体温消耗的能量较多,故用于自身生长繁殖的能量相对蛇等变温动物少很多,C正确;鼬粪便中的能量是上一个营养级田鼠的能量,D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2018·温州3月选考模拟)图1表示某草原牧场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简图,图2表示其中鼠与猫头鹰之间的能量流动关系(字母代表能量值,①、②代表能量去向)。 请回答: (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2中,①的能量属于第________营养级,②的能量去向是__________。“鼠→猫头鹰”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 (2)蛙与蛇的数量有着明显的季节变化,这说明群落具有________结构。 (3)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鼠种群密度时,在2k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0只鼠,第二次捕获40只,其中有标记的是5只,则该鼠的种群密度是__________只/km2。 答案 (1)牧草固定的太阳能和有机饲料(补给)的能量 一 流向分解者 d/b (2)时间 (3)160 14.(2018·稽阳联考)下图1表示某人工池塘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结构;图2表示生物圈的碳循环过程,其中的字母表示某些生物成分。据图回答问题: (1)图1的食物网中共有______条食物链,该食物网较一般池塘稳定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导致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 (2)该池塘生态系统中水草、绿藻、芦苇和香莲等在空间的配置状况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若该池塘受到某种重金属废水的污染,造成人体内该重金属的大量积累,该现象称为__________。 (3)图2中A、D、C间的“→”除表示捕食关系外,还可代表物质移动和________的通道。请画出图2中碳循环缺少的过程________(用字母、文字和箭头表示)。 答案 (1)8 生物种类多,食物链条数多,营养结构复杂(其他答案合理也可) (2)垂直结构 生物放大 (3)能量流动 A→CO2 解析 (1)生态系统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2)群落中的生物在垂直方向上的配置状况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一些物质如金属元素、杀虫剂等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的逐级积累和浓缩,在生物体内高度富集,导致危害的现象称为生物放大。(3)食物链中“→”除表示捕食关系外,还可代表物质移动和能量流动的通道。碳循环中环境中CO2被生产者固定下来,生产者通过呼吸作用释放CO2至环境中。 15.(2018·浙江11月选考,29)在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中,生存着生产者、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等生物。 回答下列问题: (1)捕食食物链反映了各种生物之间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食物链数量的改变与生态系统内生物________的变化相关,并能影响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能力。 (2)分别测定所有生产者、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的能量值,可以分析能量在_______之间的流动情况。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可分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和____________的能量两大部分。在相同条件下,恒温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小于变温动物,其主要原因是恒温动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取食与被取食 种类数 自我调节 (2)不同营养级 未利用 需消耗更多的能量用于维持体温恒定 解析 (1)捕食食物链反映了生物种间关系的取食与被取食关系,食物链的数量改变,如由35条降到15条,可能预示着某些生物灭绝,使生物种类减少,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同化量+未利用量。恒温动物需消耗更多的能量来维持体温恒定,所以恒温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小于变温动物。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