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8 发布 |
- 37.5 KB |
- 3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张家口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初生物试题
河北省张家口市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摸底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多糖是生物体重要的生物大分子。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纤维素是构成原核细胞边界的重要生物大分子 B. 淀粉经小肠吸收后,能在细胞内分解形成单糖 C. 肝糖原大多储存在肝脏中,可分解以补充血糖 D. 组成淀粉和纤维素的单糖与组成糖原的不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功能: 种类 分子式 分布 生理功能 单糖 五碳糖 核糖 C5H10O5 动植物细胞 五碳糖是构成核酸的重要物质 脱氧核糖 C5H10O4 六碳糖 葡萄糖 C6H12O6 葡萄糖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 二糖 蔗糖 C12H22O11 植物细胞 水解产物中都有葡萄糖 麦芽糖 乳糖 C12H22O11 动物细胞 多糖 淀粉 (C6H10O5)n 植物细胞 淀粉是植物细胞中储存能量的物质 纤维素 纤维素是细胞壁的组成成分之一 糖原 动物细胞 糖原是动物细胞中储存能量的物质 【详解】A.细胞的边界是细胞膜,它所含有的生物大分子主要是蛋白质,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结构成分,A错误; B.淀粉在消化道被水解成葡萄糖才能被吸收,B错误; C.肝糖原主要储存在肝脏中,能分解为葡萄糖以补充血糖,C正确; D.淀粉、纤维素和糖原的基本单位都是葡萄糖,D错误。 故选C。 2.下列关于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代谢的能量供应机制都依赖于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B. 大肠杆菌和酵母菌的遗传物质都是DNA,都主要分布在细胞核的染色体上 C.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进行基因表达时,翻译的场所都是核仁装配的核糖体 D. 原核细胞结构比较简单,代谢旺盛,体积微小,如噬菌体、支原体等 【答案】A 【解析】 【分析】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同时原核细胞也没有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染色体等复杂的结构,但是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以及遗传物质DNA等。 【详解】A.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A正确; B.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无核膜包围的细胞核也无染色体,B错误; C.原核和真核细胞都可以进行基因表达,翻译的场所都是核糖体,但原核细胞无核仁,C错误; D.噬菌体属于病毒,不是原核生物,D错误。 故选A。 3.实验材料的选择直接影响实验结果甚至决定实验成败。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选用洋葱根尖分生区做实验材料,可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板的形成过程 B. 观察植物细胞的减数分裂时,一般不选用已开放的豌豆花药做实验材料 C. 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可根据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确定有丝分裂时期 D. 菠菜叶下表皮细胞含有丰富的叶绿素,不用经过染色就能观察到叶绿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观察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细胞已经死亡,观察不到细胞分裂的动态过程; 豌豆是自花闭花授粉植物;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是高度分化细胞,不再分裂;表皮细胞不含叶绿体。 【详解】A.观察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细胞经过解离后已经死亡,因此不会观察到细胞板的形成过程,A错误; B.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植物,其减数分裂发生在开花前,因此观察植物细胞的减数分裂,不可选用开放的豌豆花的花药作为实验材料,B正确; C.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已经高度分化,没有分裂能力,C错误; D.菠菜叶下表皮细胞不含叶绿体,D错误。 故选B。 4.细胞膜通过物质运输保证细胞代谢的正常进行。观察下图所示物质运输的几种方式,其中错误一项的是 A. 酒精、苯和氧等物质通过途径①进入细胞,浓度差和温度等因素影响运输速率 B. 葡萄糖通过途径②逆浓度梯度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时,需要消耗细胞产生的ATP C. 方式③所示为胞吐,分泌蛋白和神经递质等生物大分子可通过此途径排出细胞 D. 除图中三种方式外,细胞还能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顺浓度梯度进行物质运输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特点: 名 称 运输方向 载体 能量 实 例 自由扩散(简单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不需 不需 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 协助扩散(易化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需要 不需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主动运输 低浓度高浓度 需要 需要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等 2、大分子的运输方式: 胞吞和胞吐:大分子颗粒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详解】A.图中的①~③过程分别表示自由扩散、主动运输和胞吞作用。酒精、苯和氧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运输速率和胞内外的浓度差以及温度有关,A正确; B.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属于主动运输,运输方向为逆浓度梯度,需要消耗细胞产生的ATP,B正确; C.方式③表示胞吞,神经递质不是生物大分子,C错误; D.物质运输除图示三种方式外还有协助扩散等,协助扩散的运输方向为顺浓度梯度,D正确。 故选C。 5.生物体的正常生命活动离不开酶的作用。下列叙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 酶是活细胞合成的有机物,大多数为蛋白质,可在细胞内外发挥作用 B. 酶在代谢中起催化作用,能有效降低反应活化能,反应前后数量不变 C. 酶受温度、酸碱度、重金属影响易变性,保存时要在低温的缓冲液中 D. 在酶促反应中,随着酶浓度或底物浓度的增加,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 【答案】D 【解析】 【分析】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所以酶的基本组成单位为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 2、酶的特性:(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2)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3)作用条件较温和: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在低温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 3、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 【详解】A.酶在细胞中合成,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胞内酶在细胞内起作用,胞外酶在细胞外起作用,A正确; B.酶是催化剂,反应前后数量不变,催化反应的原理是有效降低反应的活化能,B正确; C.酶易变性,受温度、酸碱度和重金属等因素影响,应保存在低温的pH缓冲液中,C正确; D.酶浓度或底物浓度都会影响反应速率,但不会影响酶的活性,D错误。 故选D。 6.下列与细胞呼吸相关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 低氧状态下,酵母菌培养液中产生的二氧化碳都来自线粒体 B. 水稻生长需要的无机盐是根部细胞靠无氧呼吸供能来吸收的 C. 细胞呼吸既为细胞代谢提供了能量,也提供了很多中间产物 D. 大豆种子萌发时,细胞代谢活跃,这个过程只进行有氧呼吸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有氧呼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 反应式:C6H12O6(葡萄糖)酶 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2ATP); 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 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6H2O酶 20[H]+6CO2+少量能量(2ATP); 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 反应式:24[H]+6O2 酶 12H2O+大量能量(34ATP); 2、无氧呼吸可以分为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C6H12O6酶 2丙酮酸+4[H]+少量能量(2ATP)(细胞质基质) 第二阶段:2丙酮酸+4[H] 酶 2酒精+2CO2(细胞质基质) 或2丙酮酸+4[H] 酶 2乳酸(细胞质基质)。 【详解】A.低氧状态下,酵母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细胞能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CO2产生于线粒体基质和细胞质基质,A错误; B.水稻生活在水田中,根细胞吸收无机盐的方式主要是主动运输,能量由有氧呼吸提供,B错误; C.细胞呼吸为细胞代谢提供了大量能量,同时细胞呼吸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可以作为其他反应的底物,C正确; D.大豆种子萌发早期,细胞可进行无氧呼吸,D错误。 故选C。 7.下图表示适宜条件下玉米叶肉细胞发生的部分代谢过程示意图,其中A~D为不同的反应过程,①~④代表不同的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有误的是 A. A、B过程最终把光能转变成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发生在叶绿体 B. C、D过程把稳定的化学能转变成活跃的化学能,主要场所是线粒体 C. 适宜条件下,①物质产生后,除部分释放外,其余的在线粒体内膜参与生成H2O D. NADPH转化形成的②物质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转移至线粒体被还原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A为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B为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C为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D为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中。其中①表示氧气,②表示NADP+,③表示ADP和Pi,④表示C5。 【详解】A.过程A为光反应,过程B为暗反应,玉米利用叶绿体通过光合作用把光能最终转变成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A正确; B. C、D过程是有氧呼吸,发生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细胞通过有氧呼吸实现了有机物中稳定化学能到活跃化学能的转变,B正确; C适宜条件下,玉米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强度大于细胞呼吸强度,故①物质(氧气)产生后,一部分释放,一部分转移到线粒体被利用,C正确; D.NADP+在叶绿体不会大量积累,也不会转移至线粒体被还原,D错误。 故选D。 8.光合作用的研究过程中有很多经典的研究范例。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 科学家在验证植物可以更新空气的实验时,经历多次失败从而发现了光在光合作用中的重要作用 B. 探究光合作用的发生场所时,科学家选择极细的光束照射小球藻,根据好氧细菌的分布得到了结果 C. 经饥饿处理的植株,叶片一半遮光,一半曝光,利用碘蒸气处理叶片,确定了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D. 光合作用释放的氧的来源和碳在叶绿体有机物中的变化,都是人们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发现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时间 国家 科学家 (实验) 结论或发现 1771年 英国 普利斯特利 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779年 荷兰 英格豪斯 植物更新空气的条件是绿叶,且在光照下。 1845年 德国 梅耶 光能转换成化学能。 1864年 德国 萨克斯 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1880年 美国 恩格尔曼 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1939年 美国 鲁宾、卡门 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光合作用。第一组向植物提供H218O和CO2,释放的是18O2;第二组提供H2O和C18O2,释放的是O2。证明:光合作用产生的O2来自于H2O,而不是CO2。 20世纪40年代 美国 卡尔文 通过同位素示踪法探究CO2的固定过程中碳元素的转移途径为CO2→C3→CH2O。 【详解】A. 科学家在验证植物可以更新空气的实验时,发现在黑暗中都会经历多次失败,从而发现了光在光合作用中的重要作用,A正确; B. 探究光合作用的发生场所时,科学家恩格尔曼选择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根据好氧细菌的分布得到了结果,B错误; C. 萨克斯经饥饿处理的植株,叶片一半遮光,一半曝光,利用碘蒸气处理叶片,确定了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C正确; D. 光合作用释放的氧的来源是鲁宾、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光合作用,碳在叶绿体有机物中的变化是卡尔文通过同位素示踪法探究CO2的固定过程中碳元素的转移途径,他们都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D正确。 故选B。 9.如图为某种植物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的显微照片。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图甲细胞同源染色体互换片段,引起染色体结构变异 B. 图乙细胞正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属减数第一次分裂 C. 图丙中,细胞进行染色体的复制,但数目并没有加倍 D. 图丁细胞着丝点断裂形成的染色单体数目达到最大值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甲图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乙图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丙图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丁图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A.图甲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从而导致基因重组,这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A错误; B.图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B正确; C.图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不发生染色体的复制,C错误; D.图丁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但不会形成染色单体,此过程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染色单体数目为零,D错误。 故选B。 10.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保证了子细胞中都有完整的遗传信息 B. 无丝分裂常见于单细胞生物,分裂过程中没有染色体的复制和分离过程 C. 哀老细胞内黑色素积累形成老年斑,会影响细胞的物质交流和信息传递 D. 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是两个不同的过程,在多细胞生物体中不能同时发生 【答案】A 【解析】 【分析】 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衰老细胞的特点:①细胞内水分减少,体积变小,新陈代谢速度减慢;②细胞内大多数酶的活性降低;③细胞内的色素会积累;④细胞内呼吸速度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颜色加深。线粒体数量减少,体积增大;⑤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在成熟的生物体中,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也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细胞凋亡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详解】A.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分离以及染色单体的分离,保证了子细胞具有完整的遗传信息,A正确; B.无丝分裂过程没有出现染色体,但有DNA的复制及分离过程,这种分裂在低等植物中普遍存在,也常见于人以及高等植物高度分化的组织中,B错误; C.老年斑是衰老细胞内色素的积累形成的,色素积累会影响细胞内的物质交流和信息传递,不是黑色素,C错误; D.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虽然是两个不同的过程,但可以在多细胞生物体中同时发生,D错误。 故选A。 11.某植物子叶的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圆粒种子(R)对皱粒种子(r)为显性.某人用该植物黄色圆粒和绿色圆粒作亲本进行杂交,发现后代(F1)出现4种类型,其比例分别为:黄色圆粒:绿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皱粒=3:3:1:1.去掉花瓣,让F1中黄色圆粒植株相互授粉,F2的表现型及其性状分离比是( ) A. 24:8:3:1 B. 25:5:5:1 C. 15:5:3:1 D. 9:3:3:1 【答案】A 【解析】 【分析】 考点是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主要是根据子代表现型及其数量关系判断亲子代基因型,再根据基因型判断子代表现型及数量关系的方法,考查理解规律、利用规律进行相关计算的能力。 【详解】黄色圆粒和绿色圆粒进行杂交的后代中,圆粒:皱粒=3:1,说明亲本的基因组成为R r和R r;黄色:绿色=1:1,说明亲本的基因组成为Y y 和y y.杂交后代F1中,分别是黄色圆粒(1YyRR、2YyRr):黄色皱粒(1Yyrr):绿色圆粒(1yyRR、2yyRr):绿色皱粒(1yyrr)=3:1:3:1,说明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F1中黄色圆粒植株为 YyRR:2YyRr=1:2,则Y的基因频率为1/2,y的基因频率为1/2,R的基因频率为2/3,r的基因频率为1/3;相互授粉,则子代中yy:Y_ =(1/2×1/2):(1-1/4)=1:3;r r的基因型频率=1/3×1/3=1/9,R_的基因型频率=8/9,rr:R =1:8;因此F2的表现型及其性状分离比是黄圆(Y_R_):绿圆(yyR_):黄皱(Y_rr):绿皱(yyrr)=3×8:1×8:3×1:1×1=24:8:3:1。 【点睛】基因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时,两对相对性状可逐对分析,结果再组合或相乘;当亲本不是一种基因型且随机交配时,可以用基因频率计算,比较方便。 12.某生物兴趣小组调査得知,有一种遗传病由A、a和B、b 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两对等位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只有同时存在两种显性基因时才不患病,若已知2号不携带致病基因,5号和6号生育后代正常的概率为9/16。据此分析,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1号和3号的基因型可能相同 B. 3号和4号所生的后代也可能患病 C. 8号是杂合子的概率为3/7 D. 7号与基因型为aabb的男性婚配,后代患病概率为5/9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正常个体的基因型为A_B_,2号不携带致病基因,故2号的基因型为AABB;5号和6号生育后代正常的概率为9/16,根据自由组合定律可判断出5号和6号的基因型均为AaBb,据此分析选项。 【详解】A.由上分析可知,l号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或Aabb;由于3号和4号均患病,后代6号不患病(A_B_),故3号个体基因型为aaB_或A_bb,因此1号和3号的基因型可能相同,A正确; B.3号和4号的基因型分别为aaB_(A_bb)和A_bb(aaB_),二者的后代也可能患病,B正确; C.8号患病(5号和6号的后代患病的概率为7/16),其基因型有5种可能,分别为:AAbb、Aabb、aaBB、aaBb、aabb,其中杂合子的概率是2/7+2/7=4/7,C错误; D.7号的基因型为l/9AABB、2/9AABb、2/9AaBB、4/9AaBb,产生基因型为AB配子的概率为4/9,后代正常的概率为4/9,故后代患病的概率为l-4/9=5/9,D正确。 故选C。 13.人们对遗传物质本质的探索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孟德尔使用豌豆进行实验,证明了遗传因子是某种物质,即基因 B. 摩尔根以果蝇为实验材料,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C.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加热处理后的蛋白质和DNA均发生不可逆变性 D. 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证明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而不是蛋白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孟德尔以豌豆为实验材料,运用假说——演绎法得出两大遗传定律,即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2、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3、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4、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孟德尔的豌豆实验证明了遗传因子的存在及遗传规律,并没有证明遗传因子是哪种物质,A错误; B.摩尔根利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控制果蝇红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B正确; C.对S型细菌进行加热处理,蛋白质变性是不可逆的,而DNA加热冷却后结构依然保持原样是可逆的,C错误; D.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说明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而不能说明所有病毒的遗传物质都是RNA,D错误。 故选B。 14.如图为某生物细胞中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不考虑细胞质遗传),图中的mRNA分子含有m个碱基,其中G+C有n个,由该mRNA合成的蛋白质有4条不同的肽链。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示过程高效进行,发生在能大量分泌蛋白质人体细胞中 B. 酶Ⅰ和酶Ⅱ分别是指存在于细胞核中的DNA聚合酶和解旋酶 C. 图中每个核糖体都能大量合成特殊的多肽链,但它们结构不同 D. 控制合成该mRNA的基因中至少含有m—n个腺嘌呤,碱基总数大于2m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该图表示该生物正在进行DNA复制,且边转录边翻译,属于原核生物。其中酶Ⅰ和酶Ⅱ分别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 【详解】A.图示中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同时进行,表明相关的细胞没有细胞核,为原核细胞,因此该细胞不可能为大量分泌蛋白质的人体细胞,A错误; B.酶Ⅰ和酶Ⅱ分别在DNA复制和转录中发挥作用,因此分别是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同时该细胞没有细胞核,B错误; C.该mRNA相继结合4个核糖体,合成4条相同的多肽链,C错误; D.已知mRNA分子中,A+U+C+G=m个,其中G+C=n个,则A+U=(m—n)个,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和转录过程可推知,控制合成该mRNA的基因中,其模板链中T+A=(m—n)个,而模板链中的T与非模板链中的A相等,可见,控制合成该mRNA的基因中至少含有(m—n)个腺嘌呤(A),碱基总数至少(不含非编码区)为2n+2(m-n)=2m,D正确。 故选D。 15.下列关于遗传学基本概念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隐性性状是生物体不能表现出来的性状,而显性性状是杂合子表现的性状 B. 杂合子自交,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 C. 孟徳尔遗传定律的精髓是生物体遗传的不是性状而是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 D. 基因型是生物体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表现型是相应基因型的表现形式 【答案】A 【解析】 【分析】 隐性性状是指在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子一代不能表现出来的性状; 性状分离是指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子一代自交后,后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基因型是生物体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表现型是相应基因型的表现形式。 【详解】A.隐性性状是指在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子一代不能表现出来的性状,表现显性性状的个体可能是杂合子,也可能是纯合子,A错误; B.性状分离是指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子一代自交后,后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B正确; C.孟德尔遗传定律揭示了生物体遗传的是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而不是性状本身,C正确; D.基因型是生物体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表现型是相应基因型的表现形式,D正确。 故选A。 16.发展生物育种技术是解决粮食危机的途径之一。下列有关育种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培育太空椒、超级水稻、国产抗虫棉的原理和青霉素高产量菌的选育原理相同 B. 杂交育种选育的小麦能结合亲代双方的优点,产生新的表现型 C. 基因工程育种的理论基础是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且都遵循中心法则 D. 要理性对待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要相信科学,不肓目相信、传播谣言 【答案】A 【解析】 【分析】 杂交育种原理:基因重组(通过基因分离、自由组合或连锁交换,分离出优良性状或使各种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 诱变育种原理:基因突变,方法: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射线、紫外线、激光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硫酸二乙脂等)来处理生物,使其在细胞分裂间期DNA复制时发生差错,从而引起基因突变,举例:太空育种、青霉素高产菌株的获得。 基因工程育种原理:DNA重组技术(属于基因重组范畴)方法: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个别基因复制出来,加以修饰改造,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操作步骤包括:提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表达等.举例:能分泌人类胰岛素的大肠杆菌菌株的获得,抗虫棉,转基因动物等。 【详解】A.青霉素高产菌株、太空椒选育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培育超级水稻和国产抗虫棉的原理是基因重组,A错误; B.杂交育种产生重组性状,会出现新的表现型,B正确; C.基因工程原理是基因重组,一种生物的基因能在另一种生物细胞中存在、表达,是因为它们的遗传物质都是DNA,都是由四种脱氧核苷酸组成的双螺旋结构,而且共用一套遗传密码,C正确; D.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争论已久,但实际上批准上市的都是没有安全问题的,我们要相信科学,理性对待,不信谣、不传谣,D正确。 故选A。 17.一种体形较小的绿色蜥蜴生活在美国南部的森林,它原来擅用奔跑的手段猎食小昆虫。后来,由于宠物贸易的发展,人们在这一地区引入了褐色蜥蜴,矮壮健实的褐色蜥蜴逐渐占据了森林地面上的地盘,把绿色蜥蜴赶到了树上生活,追踪研究发现,经过仅仅20代的繁衍,绿色蜥蜴就长出了更大、黏性史强的护趾,帮助它们在树上定居。根据以上信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绿色蜥蜴出现新的适应性特征,这是生活环境改变导致基因突变形成的 B. 绿色蜥蜴更大、黏性更强的护趾使其适应在树上生活,这是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体现 C. 绿色蜥蜴和其它生物以及环境相互影响共同进化,经过20代繁衍已经成为新的物种 D. 外来竞争者的存在使绿色蜥蜴的生活环境恶化,这对绿色蜥蜴而言完全是一种灾难 【答案】B 【解析】 【分析】 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详解】A.按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环境只起选择作用,不会导致基因突变,A错误; B.绿色蜥蜴更大、黏性更强的护趾使其适应在树上生活,这是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的体现,B正确; C.护趾的变化只能说明绿色蜥蜴种群发生了进化,但不能说明产生了生殖隔离,形成新物种,C错误; D.引入褐色蜥蜴后,绿色蜥蜴的生活环境发生了改变,对绿色蜥蜴而言不一定是灾难,D错误。 故选B。 18.下列关于绿色植物激素调节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 绿色植物没有神经系统,他们的生命活动调节只有激素调节 B. 植物没有专门合成激素的器官,所以激素含量少,作用显著 C. 植物合成激素受基因调控,也受光照、温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D. 不同的植物激素,功能不同,相互抑制,共同调节着生命活动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 2、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人们发现的植物激素有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等。 3、在植物个体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相互协调、共同调节,植物激素的合成受基因的控制,也对基因的程序性表达具有调节作用。 【详解】A.在植物的生命活动中,植物激素调节起重要作用,但不是说所有生命活动都受激素调节,A错误; B.植物激素没有专门的合成器官,植物激素含量少,作用显著,但是,因果关系不成立,B错误; C.植物激素的合成除受基因调控外,也受环境因素的影响,C正确; D.不同植物激素功能不同,它们相互作用,不一定是相互抑制,D错误。 故选C。 19.内环境为人体细胞提供了直接液体环境,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 内环境就是指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彼此间都可以进行双向物质交换 B. 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复杂,理化性质多样,但本质上却是一种盐溶液 C. 人体细胞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以内环境为媒介和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D. 内环境成分不断更新,理化性质也不断波动,但稳定在一定范围内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内环境及其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①内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2、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人体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还有脑脊液等,其中血浆和组织液可以双向交换物质,A错误; B.内环境化学成分复杂,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具有一定的理化特性,比如一定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等,B正确; C.内环境借助各器官、系统,能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保证机体的需要,C正确; D.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下,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维持了内环境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A。 20.免疫调节对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有重要作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细胞又分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等 B. 因为抗原都是能引起特异性免疫的外来异物,因此,自身细胞不可能成为抗原 C. 吞噬细胞能吞噬外来病原体和自身细胞碎片,没有特异性,不参与特异性免疫 D. 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都可以作用于靶细胞,使其裂解死亡从而彻底消灭病原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一、吞噬细胞既可以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直接吞噬消化各种病原微生物;吞噬细胞也可以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吞噬处理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的结合体。 二、 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2.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T细胞(迁移到胸腺中发育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 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三、①在免疫反应中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有: 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 ②在免疫反应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 【详解】A.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细胞又分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效应细胞等,A正确; B.机体自身组织或细胞有时也可能转变为抗原,如正常细胞变成癌细胞,B错误; C.吞噬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在免疫过程中都发挥重要作用,C错误; D.效应T细胞攻击靶细胞,使其裂解死亡,浆细胞只分泌抗体,不参与攻击靶细胞,D错误。 故选A。 21.HIV(艾滋病病毒)是一种逆转录病毒,它进入人体后,在宿主细胞(主要是T淋巴细胞)内繁殖产生新的病毒。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HIV和烟草花叶病毒都含有RNA,两者都可以进行逆转录和翻译过程 B. HIV在T细胞内进行逆转录所需的酶、核苷酸和ATP都是由宿主细胞提供的 C. HIV的遗传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碱基A能和U、T配对,但U只能和A配对 D. HIV进入人体后攻击T细胞使机体丧失免疫力,其数量从开始就呈指数增长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关于“艾滋病”,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 (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详解】烟草花叶病毒不能进行逆转录过程,A错误;HIV在T细胞内进行逆转录所需的酶不是宿主细胞提供的,B错误; HIV为逆转录病毒,其遗传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碱基A能和U、T配对,但U只能和A配对,C正确; HIV进入人体后攻击T细胞使机体丧失免疫力,但其感染人体的早期时数量不呈指数增长,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艾滋病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艾滋病的中文名称、繁殖过程及传播途径等基础知识,掌握艾滋病的致病机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2.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 B. 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C.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可直接影响种群数量 D. 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 【答案】D 【解析】 【分析】 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1.种群密度;2.出生率和死亡率;3.迁入率和迁出率;4.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先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均匀分布、集群分布、随机分布。 【详解】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A正确; B.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可以对农林灾害进行监测和预报、对渔业捕捞强度进行确定等,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B正确; C.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C正确; D.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错误。 故选D。 23.热带雨林中常见“绞杀”现象,即某些大型藤本缠绕在高大乔木之上,依靠乔木的支撑爬到雨林高层接受光照,最终将乔木缠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藤本植物借助乔木争夺更多的光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 大型藤本植物属于生产者,和高大乔木的关系是共生 C. 农田里菟丝子也缠绕在大豆等其它植物上,种间关系是寄生 D. 乔木被大型藤本绞杀后及时分解,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物质循环 【答案】B 【解析】 【分析】 1、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2、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3、寄生: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4、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详解】A. 藤本植物借助乔木争夺更多的光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 B. 大型藤本植物属于生产者,和高大乔木的关系是竞争关系,B错误; C. 农田里菟丝子也缠绕在大豆等其它植物上,种间关系是寄生,C正确; D. 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可以加快物质循环,D正确。 故选B 24.下图所示为两个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Ⅰ和Ⅱ的各营养级生物数量示意图,若Ⅰ和Ⅱ的生产者含有的总能量相同。据图分析,以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Ⅰ中消费者数量明显小于Ⅱ,故现存消费者所含的能量也少 B. Ⅰ中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大于消费者的总能量,Ⅱ中则相反 C. Ⅱ中消费者数量大于Ⅰ,故Ⅱ中背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也高 D. Ⅱ中各级消费者数量都大于Ⅰ,它们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也多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Ⅰ有三个营养级,生态系统Ⅱ有四个营养级,在生产者含有的总能量相同的前提下,生态系统Ⅰ营养级少、食物链较短,能量流动过程中能量散失的少,而生态系统Ⅱ营养级多、食物链较长,能量流动过程中能量散失的多。 【详解】A.由上分析可知,生态系统Ⅰ营养级少、食物链较短,能量流动过程中能量散失的少,而生态系统Ⅱ营养级多、食物链较长,能量流动过程中能量散失的多,因此生态系统Ⅰ中现存的消费者的总能量大于生态系统Ⅱ中现存的消费者的总能量,A错误; B.能量流动逐级递减,因而生态系统消费者的总能量均小于生产者同化的能量,B错误; C.题中只有各营养级生物数量,没有各营养级所含能量,能量传递效率无从判断,C错误; D.Ⅱ中各级消费者数量都大于Ⅰ,且营养级数量也大于Ⅰ,因此消费者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也多,D正确。 故选D。 25.创新发展现代农业,保证粮食安全是我国的一项根本政策。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温室大棚技术的完善和普及,保证了蔬菜的供给,这和提高光能利用率有关 B. 大量使用农药除虫、除草,减小了劳动强度,增加了产量,应该一直坚持下去 C. 收割玉米时,秸秆直接粉碎还田,疏松了土壤,也提高了人们对能量的利用率 D. 为增加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应多种作物混种,同时减少人们对农田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分析】 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1、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如建立沼气池;2、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最有益的部分,如除虫、除草。 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物种多样性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 【详解】A.温室大棚有效利用了冬天的光照,提高了农田的光能利用率,A正确; B.大量使用农药,导致生物的抗性增强,而且污染环境,不可持续,B错误; C.秸秆直接还田,能量的利用率并没有提高,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提高能量利用率,C错误; D.农田生态系统离不开人们的影响干预,作物混种的前提是能有效提高产量,产生明显经济效益,D错误。 故选A。 二、非选择题: 26.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在生产中,人们常增施CO2以提高温室植物产量。 但实验发现,随着增施CO2时间的延长,植物光合作用逐渐减弱。为探究原因,研究者以某植物为材料进行实验,结果如下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1可知,常温+CO2处理组在超过29天后,净光合速率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分析图2和图3推测,光合速率下降可能是由于______积累。 (2)由图1可知,在增施CO2情况下,36天之内,适当升高温度可以_______光合作用速率。据图分析,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3)请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就如何解决“长时间增施CO2抑制光合作用”这一问题,提出一项合理化建议:___________。 【答案】 (1). 开始下降,直至低于常温处理组 (2). 淀粉 (3). 提高(促进/加速) (4). 升高温度促进了淀粉分解为可溶性糖,减弱了淀粉大量积累对光合作用的抑制 (5). 控制增施CO2时间,同时适当提高温度(答案合理即可)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有温度、是否用二氧化碳处理和处理时间,因变量是净光合速率、淀粉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图1显示高温+CO2处理的净光合速率较高,且处理36小时时最高;图2显示四种条件下淀粉的含量都先快速降低,然后不断升高,各个处理时间下,常温+CO2处理的淀粉含量最高;图3显示高温+CO2处理的可溶性糖含量较高,且处理36小时时最高。 【详解】(1)据图分析可知,常温+CO2处理组在超过29天后,净光合速率开始下降,直至低于常温处理组,而其淀粉含量相反,即在超过29天后,淀粉含量开始升高,直至高于常温处理组。据此推测,光合速率下降可能是由于淀粉积累过多,进而抑制了光合作用。 (2)据图分析可知,在增施CO2情况下,适当升高温度可以提高光合作用速率。图中显示高温+CO2组淀粉含量一直低于常温+CO2组,可溶性糖相反。据此分析,这是因为升高温度促进了淀粉分解为可溶性糖,减弱了淀粉大量积累对光合作用的抑制。 (3)据图分析,由于“长时间增施CO2抑制光合作用”,因此增施CO2 时,可适当提高温度,但不宜超过36天。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具备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性原则的基本思维,找出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并通过曲线图分析和判断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 27.小辉赤脚走在海滩上,突然他抬起左腿,张开双臂维持身体平衡,“哎呦”了一声,低头查看脚底,发现有血流出。原来是踩到了人们丢弃的坚硬铁丝。根据以上情景,请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小辉踩到物体后的一系列动作依次发生,涉及的神经中枢依次是________,这也反应了神经调节的的________特点。 (2)面临危险时,人们的心跳加速,呼吸加深,血糖升高,这是__________(激素)发挥作用的结果。 (3)伤口若不被及时处理,可能会发炎、化脓,这个过程中参与免疫的细胞包括____________(答出两种即可)。 【答案】 (1). 【答案】脊髓、小脑、大脑皮层(躯体运动中枢和躯体感觉中枢) (2). 分级调节 (3). 肾上腺素 (4). 吞噬细胞、B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浆细胞 【解析】 【分析】 (1)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神经中枢在脊髓,如缩手反射、膝跳反射等。小脑是维持身体平衡,脑干是控制呼吸、心跳、血压等的中枢,下丘脑是调节体温、渗透压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简单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2)血糖的调节方式: 【详解】(1)踩到物体,马上抬脚这是非条件反射,中枢在脊髓。控制身体平衡的中枢在小脑,语言和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神经调节有分级调节的特点。 (2)在面临危险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可使心跳加快、呼吸加深、血糖升高,以便“打”或“跑”。 (3)伤口发炎化脓,是免疫系统和外来病原体斗争的结果,参与的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B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浆细胞。 【点睛】本题考查了神经调节分级调节的特点、血糖调节以及免疫调节相关知识点。掌握相关知识点结合题意答题是解决这道题的关键。 28.加快发展生态农业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下图是某地建设的生态农业示意图。请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_________。 (2)上图中,沼渣为食用菌提供了_______(填“仅物质”、“仅能量”或“物质和能量”)。 (3)种植业的间作模式和养殖业中的多鱼种混合放养模式,主要体现了群落的_____(填“水平”或“垂直”)结构在实践中的应用。有人认为,多鱼种混合放养增加了种间竞争会影响产量导致效益降低,请说出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 (4)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上图中“蝇蛆养殖、食用菌种植”等项目设立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答案】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2). 物质和能量 (3). 垂直 (4). 这种说法不对,多鱼种的混养能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空间和食物资源 (5). 可以实现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解析】 【分析】 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建立该人工生态系统的目的是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详解】(1)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2)沼渣、沼液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可为食用菌提供物质和能量。 (3)种植业的间作模式和池塘养鱼常采用多鱼种混合放养模式(如上层为食浮游生物的鳙鱼,中层为食草的草鱼,下层为杂食性的鲫鱼等),主要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在实践中的应用。这种养殖模式能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空间和食物资源。 (4)“蝇蛆养殖、食用菌种植”等项目,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可以实现生态系统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 【点睛】本题考查了生态农业中的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和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9.玉米的长果穗(A)与短果穗(a)为一对相对性状,黄粒(B)和白粒(b)是一对相对性状,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现有两株玉米杂交得自交得F1,F1自交得F2,F2的的表现型及比例是长果穗黄粒:短果穗黄粒:长果穗白粒:短果穗白粒=13:14:14:31。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两株玉米进行杂交,对母本进行的处理是____________(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2)亲本玉米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论上F1全部个体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____________。 (3)请从F1中选择材料,选择适当的育种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培育出长果穗黄粒纯种,用遗传图解表示育种____________过程。 (4)若纯合黄粒玉米和白粒玉米间行种植,请简述两种玉米后代的表现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去雄→套袋→授粉→套袋 (2). AaBb、aabb或Aabb、aaBb (3). AB:Ab:aB:ab=1:3:3:9 (4). (5). 黄粒玉米的后代全部表现为黄粒,白粒玉米的后代既有黄粒也有白粒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梳理相关知识点,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详解】(1)玉米杂交实验中,需在授粉前对母本人工去雄,去雄后要套袋隔离,防止受到外来花粉的干扰,待雄蕊成熟后,再进行人工授粉,授粉后还需要套袋隔离,防止外来花粉干扰实验结果,因此两株玉米进行杂交,对母本进行的处理可表示为去雄→套袋→授粉→套袋。 (2)利用逐对分析法可知F2代中,长果穗(A_):短果穗(aa)=3:5,黄粒(B_):白粒(bb)=3:5,即只有F1中基因型为Aa与aa的个体各占1/2时,其自交后代才会出现长果穗:短果穗=3:5;同理可知,只有F1代中基因型为Bb与bb的个体各章1/2,其自交后代才会出现黄粒:白粒=3:5,综合考虑这两对等位基因,可知F1 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1:1:1:1,由F1的基因型及比例可知,亲代的基因型为AaBb、aabb或Aabb、aaBb。F1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1:1:1:1,因此AaBb产生四种类型的配子,其所占比例为1/4AB、1/4Ab、1/4aB、1/4ab;Aabb产生两种类型的配子,其所占比例为1/2Ab、1/2ab;aaBb产生两种类型的配子,其所占比例为1/2aB、1/2ab;aabb只产生一种类型的配子即100%a。把所有相同基因型的配子合并后可知F1全部个体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AB:Ab:aB:ab=1:3:3:9 (3)F1中选择材料,在最短的时间内培育出长果穗黄粒纯种的遗传图解为。 (4)若纯合黄粒玉米和白粒玉米间行种植,由于白粒玉米(b)对黄粒玉米(B)为隐性,因此黄粒玉米的后代全部表现为黄粒,白粒玉米的后代既有黄粒也有白粒。 点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理解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根据F2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推断F1及亲本的基因型,同时要求学生正书写遗传图解,书写时必须注明亲子代的基因型及表现型、配子、符号等。 30.酸奶是经乳酸菌发酵处理的奶制品,口感好、营养价值高,是乳糖不耐受人群的理想之选。回答下列问题: (1)制作酸奶,获取优良菌株很关键。筛选的原理是______。 (2)酸奶制品厂收购牛奶时,会严格检查是否含有抗生素,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 (3)酸奶制作时,常采用______法杀菌,而不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原因是______。 (4)奶制品包装上常见“胀袋勿食”标识。胀袋发生的原因______(填“是”或“不是”)乳酸菌大量繁殖导致的,试写出你的判断依据:______。 【答案】 (1). 人为提供有利于目的菌株生长的条件,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的生长 (2). 保证牛奶中不含抗生素,以便乳酸菌生长繁殖 (3). 巴氏消毒 (4). 该方法可以减少营养物质的损失 (5). 不是 (6). 乳酸菌只能进行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不会释放二氧化碳 【解析】 【分析】 1、酸奶制作的原理是乳酸菌发酵,乳酸菌属于原核生物,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 2、乳酸菌的无氧呼吸可将葡萄糖分解形成乳酸,并释放少量的能量。 【详解】(1)实验室中筛选微生物的原理一般是人为提供有利于目的菌株生长的条件,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的生长。 (2)由于抗生素能抑制乳酸菌的生长繁殖,故含有抗生素的牛奶不能发酵成酸奶,所以收购时要严格检查。 (3)酸奶制作时,一般采用巴氏消毒法进行杀菌,高压蒸汽灭菌会损失部分营养物质。 (4)乳酸菌只能进行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不会释放二氧化碳,所以涨袋是由于杂菌污染导致的。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酸奶的制作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31.MAP30蛋白是一种能使Ⅰ型核酸核糖体失活的蛋白质,存在于苦瓜果实和种子中。实验表明,MAP30蛋白具有抗肿瘤、抗菌、抗病毒等功能,近年来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现有一科研团队欲培育高效表达该蛋白基因的马铃薯新品种。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要获取MAP30蛋白基因,人们可从__________基因库中获得。获得目的基因后可利用PCR技术对其进行扩增,所用的缓冲液中除目的基因外,应包括_________等物质。 (2)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需要使用到的酶是________。为了避免出现“目的基因自我环化”、“目的基因在运载体上反向连接”的问题,常用的解决办法是:______________。 (3)将基因表达载体导入马铃薯受体细胞后,可用__________技术得到转基因幼苗。检测MAP30蛋白基因是否在受体细胞中成功表达,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科研人员为了研究MAP30蛋白抗弧菌的效果,用含不同浓度MAP30蛋白培养液培养弧菌,绘制弧菌生长曲线如下图: 由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苦瓜 (2). 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引物、热稳定DNA聚合酶(Taq酶) (3). 限制酶和DNA连接酶 (4). 分别使用两种限制酶去剪切目的基因和运载体 (5). 植物组织培养 (6). 抗原—抗体杂交技术 (7). 随着MAP30蛋白浓度的升高,MAP30蛋白对弧菌生长的抑制作用增强;当MAP30蛋白浓度达到或高于500g/mL时,弧菌生长完全被抑制 【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分子水平上的检测: 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 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 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 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详解】(1)获取目的基因,要从含有该基因的苦瓜基因库中寻找。利用PCR技术扩增该基因,PCR反应体系的主要成分应该包含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 模板DNA、引物、热稳定DNA聚合酶、扩增缓冲液等。 (2)构建基因表达载体需要使用到的酶是限制酶和DNA连接酶;为了避免出现“目的基因自我环化”、“目的基因在运载体上反向连接”的问题,可分别使用两种限制酶去剪切目的基因和运载体。 (3)可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得到转基因幼苗,可通过抗原-抗体杂交技术检测MAP30蛋白基因是否成功表达。 (4)用含不同浓度MAP30蛋白培养液培养弧菌,根据图中曲线显示,随着MAP30蛋白浓度的升高,MAP30蛋白对弧菌生长的抑制作用增强;当MAP30蛋白浓度达到或高于500g/mL时,弧菌生长完全被抑制。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