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九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九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 高二九月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 ‎1. 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要“媒介”,下列关于该“媒介”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该“媒介”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组成 B. 该“媒介”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C. 该“媒介”的相对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D. 该“媒介”pH的相对稳定与HCO3-和HPO42-等离子有关 ‎【答案】B ‎【解析】‎ ‎【详解】A、该“媒介”指内环境,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组成,A正确;‎ B、该“媒介”指内环境,但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B错误;‎ C、该“媒介”的相对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C正确;‎ D、内环境中pH的稳定与HCO3-和HPO42-等缓冲物质有关,D正确。‎ 故选B。‎ ‎2. 如图是一张生物概念填图,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 健康人在剧烈运动时,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可使血浆pH显著下降 B. 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不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C. 酸碱度的相对稳定只依靠血液中的缓冲物质,与其他器官或系统无关 D. A、B是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C、D可以是温度和渗透压 ‎【答案】D ‎【解析】‎ ‎【详解】A、正常情况下,人体剧烈运动时产生乳酸通过血浆中缓冲物质的缓冲作用,pH会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A错误;B、内环境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B错误;C、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C错误;D、据图分析,A可表示体液调节,B可表示免疫调节,C、D可以是温度和渗透压,D正确。故选D。‎ ‎3. 神经元的结构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图中①②属于神经纤维 B. 该神经元有多个突触 C. 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只有神经元 D. 刺激该神经元轴突产生的冲动沿神经纤维传播 ‎【答案】D ‎【解析】‎ ‎【详解】A、图中①属于树突,②属于神经末梢,A错误; B、该神经元有多个树突,但只有一个轴突,B错误; C、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还有胶质细胞,C错误; D、刺激该神经元轴突产生的冲动沿神经纤维传播,D正确。 故选D。‎ ‎4. 下列成语和人的神经活动的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 A. “出口成章”有大脑皮层的参与 B. “气喘吁吁”主要与下丘脑调节有关 C. “踉踉跄跄”主要是小脑调节异常 D. “过目成诵”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A、“出口成章”涉及到的语言区是S区,而S区位于大脑皮层上,A正确; B、“气喘吁吁”与呼吸中枢有关,而呼吸中枢在脑干,B错误; C、小脑与躯体平衡有关,“踉踉跄跄”主要是小脑调节异常,C正确; D、“过目成诵”属于学习及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D正确。 故选B。‎ ‎5. 下面分别是神经元结构示意图和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神经元由细胞体、长的树突、短的轴突共同构成 B. 只要刺激神经元,神经元均能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 C. ③是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构成 D. 完整的反射弧一般需要2个神经元参与组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神经元由细胞体、短而呈树状分枝的树突、长的轴突共同构成,A错误;神经元受到适宜且一定强度的刺激才能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B错误;③是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构成,C正确;完整的反射弧至少需要2个神经元参与组成,D错误。‎ ‎6. 逃生演练中,某同学作出逃生反应的部分机制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警报声感受器X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肌肉收缩逃生 A. 警报声感受器X位于人体肌肉内 B. 若传出神经受损,听不到警报声 C. 逃生反应有多个神经中枢参与 D. 若传出神经受损,不影响肌肉收缩 ‎【答案】C ‎【解析】‎ ‎【详解】A、警报声感受器X位于人的耳蜗中,A错误; B、由题图可知,若传出神经受损,不影响听觉,B错误; C、由于题图可知,逃生反应有大脑皮层和脊髓等神经中枢参与,C正确; D、由于题图可知,传出神经受损,影响肌肉收缩,D错误。 故选C。‎ ‎7. 健康人受到惊吓后收缩压通常会急剧上升,此时会引起降压反射。关于该反射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频率降低 B. 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 C. 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位于小脑 D. 心排血量增大,外周阻力降低 ‎【答案】B ‎【解析】‎ ‎【详解】A、当健康人受到惊吓后收缩压通常会急剧上升,导致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频率升高,A错误;‎ B、压力感受器当受到收缩压上升的刺激后,传入频率上升,通过中枢神经后,交感神经活动减弱,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B正确;‎ C、降压反射的中枢在延髓,C错误;‎ D、降压反射会使心排血量下降,外周阻力降低,使血压下降,D错误。‎ 故选B。‎ ‎8. 吃到梅、看到梅和谈到梅时唾液分泌增加,这3种情况分别属于( )‎ A. 都是非条件反射 B. 都是条件反射 C. 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 D. 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 ‎【答案】C ‎【解析】‎ ‎【详解】人吃酸梅分泌唾液是人生来就有的,神经中枢不在大脑,因此属于非条件反射;看到酸梅、谈到酸梅时都会分泌唾液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形成的条件反射。所以人吃酸梅,看到酸梅,谈到酸梅时,都会分泌唾液,这三种情况依次属于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故选C。‎ ‎9. 科学家在研究大脑皮层某些区域时,发现它与躯体运动和语言活动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下列叙述科学的是(  )。‎ A. 小脑内存在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 B. 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C. S区受损,患者会得听觉性失语症 D. H区受损,患者会得运动性失语症 ‎【答案】B ‎【解析】‎ ‎【详解】A.脑干内存在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A错误;‎ B.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B正确;‎ C.S区受损,患者会得运动性失语症,C错误;‎ D.H区受损,患者会得听觉性失语症,D错误;‎ 因此,本题答案选B。‎ ‎10. 如图是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选项中能表示信息在突触中传递方向的是( )‎ A. ①②③ B. ③②① C. ④②③ D. ⑤②③‎ ‎【答案】B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①上有特异性受体,是突触后膜,②是突触间隙,③内含有突触小泡,是突触前膜,④是突触后膜上的受体,⑤是神经递质。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因此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过程是单向的,只能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故选B。‎ ‎11. 某反射弧的结构如图所示,其中①~⑥为基本结构,a与b为可测膜电位变化的灵敏电流计,在实验前后细胞始终保持活性,反射弧的结构保持正常状态,则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刺激①后,引起⑥收缩的直接因素为神经递质 B. ③处可产生兴奋并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 C. 分别刺激②和⑤,a、b电流计指针偏转情况相同 D. ④为突触,其决定了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方向 ‎【答案】C ‎【解析】‎ ‎【详解】A、刺激①(感受器)后,兴奋最终到达传出神经末梢,末梢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⑥(肌肉),引起⑥收缩,A正确;‎ B、③是神经中枢,可产生兴奋并对传入信息分析和综合,B正确;‎ C、兴奋在反射弧上传递方向为①→②→③→⑤→⑥,刺激②,a、b电流计均发生2次方向相反编转,刺激⑤.a电流计不偏转,b电流计发生2次编转,C错误。‎ D、④为突触,兴奋在突触结构上只能单向传递,故其决定了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方向,D正确。‎ 故选C。‎ ‎12. 下列物质中,都可在血浆中找到的有( )‎ A. 神经递质、氧、尿素、小分子蛋白质 B. 氨基酸、呼吸酶、CO2、Na+‎ C. 胰液、Ca2+、脂肪、葡萄糖 D. 血红蛋白、尿酸、胆固醇 ‎【答案】A ‎【解析】‎ ‎【详解】A、神经递质、氧、尿素、小分子蛋白质等在血浆中都存在,A正确; B、呼吸酶在细胞内,在血浆中不存在,B错误; C、胰液产生于脊椎动物的胰腺中,是胰腺分泌、经胰导管输送至十二指肠的消化液,在血浆中不存在,C 错误; D、血红蛋白存在于细胞内,在血浆中不存在,D错误。 故选A。‎ ‎13. 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组成成分的相对稳定 B. 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内环境不存在酶 C. 内环境中不仅含有激素,还含有抗体和神经递质 D. 剧烈运动时会产生乳酸,但因缓冲物质的作用,血浆中的pH保持不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A错误;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但可以在细胞内和内环境中发挥作用,B错误;内环境中含有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等物质,C正确;剧烈运动时会产生乳酸,但因缓冲物质的作用,血浆中的pH保持相对稳定,D错误。‎ ‎14.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B. H2CO3/NaHCO3是维持血浆pH稳定的缓冲物质 C. 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D. 外界环境变化并不影响人体内环境的稳态 ‎【答案】D ‎【解析】‎ ‎【详解】A、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A正确;‎ B、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如H2CO3/NaHCO3)有关,B正确;‎ C、内环境的稳态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C正确;‎ D、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均可影响内环境的稳态,D错误。‎ 故选D。‎ ‎15. 下列有关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胃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胃液和组织液 B. 体细胞只能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C. 外部环境经常变化,但机体的内环境不会变化 D. 内环境稳态是体内细胞酶促反应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答案】D ‎【解析】‎ ‎【详解】A. 胃液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 B. 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一些物质进行交换,还需要经过各系统、器官的协助,如O2和CO2的气体交换就需要借助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才能完成,B错误;‎ C. 外部环境经常变化,但机体的内环境仍能保持相对稳定状态,C错误;‎ D. 酶促反应需要有最合适的温度、pH、一定的离子浓度、底物浓度等,因此内环境稳态是体内细胞酶促反应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D正确。‎ ‎16. 听毛细胞是内耳中的一种顶端具有纤毛的感觉神经细胞。声音传递到内耳中引起听毛细胞的纤毛发生偏转,使位于纤毛膜上的K+通道打开,K+内流而产生兴奋。兴奋通过听毛细胞底部传递到听觉神经细胞,最终到达大脑皮层产生听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静息状态时纤毛膜外的K+浓度低于膜内 B. 纤毛膜上的K+内流过程不消耗ATP C. 兴奋在听毛细胞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D. 听觉的产生过程不属于反射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由分析可知,受一定刺激时K+可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故静息状态时,纤毛膜外的K+浓度高于膜内,A错误;‎ B、由分析可知,纤毛膜上的K+内流过程为协助扩散,不消耗ATP,B正确;‎ C、兴奋在听毛细胞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C正确;‎ D、由题干信息可知,兴奋最终到达大脑皮层产生听觉,没有相应的效应器,反射弧不完整,故不属于反射,D正确。‎ 故选A。‎ ‎17. 下列关于人在剧烈运动时生理变化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 B. 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 C. 血糖浓度始终保持不变 D. 血液中O2含量下降,刺激了呼吸中枢促进呼吸运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A、渗透压与离子浓度关系较大,由于细胞外的钠离子含量高于细胞内,细胞内钾离子含量高于细胞外,因此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A正确;‎ B、大量乳酸进入血浆,由于血浆中有缓冲物质存在,使血浆pH值保持相对稳定,不会明显降低,B错误;‎ C、人在剧烈运动时,血糖浓度保持相对稳定,而非始终不变,C错误;‎ D、血液中氧气含量多少不会刺激呼吸中枢,二氧化碳增多时会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D错误。‎ 故选A。‎ ‎18. 下列有关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的细胞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 B. 神经细胞兴奋时Na+内流是被动运输 C. 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经主动运输穿过突触后膜而传递兴奋 D. 组织液中Na+浓度增大,则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减小 ‎【答案】B ‎【解析】‎ ‎【详解】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细胞膜内外也有离子进出,如钾离子外流,A错误;神经纤维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时,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所以神经纤维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时Na+进入细胞不需要消耗能量,B正确;突触间隙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而不是经主动运输穿过突触后膜来传递兴奋,C错误;静息时,维持细胞外正电位的主要是钾离子,所以组织液中Na+浓度增大,神经元的静息电位没有变化,D错误。故选B。‎ ‎19. 下列有关人脑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B. 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C. 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D. 大脑皮层S区受损患者不能看懂文字 ‎【答案】D ‎【解析】‎ ‎【详解】A.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A正确;B.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B正确;C.小脑与身体平衡有关,C正确;D.大脑皮层S区受损患者能听、读、写,但不能讲话,D错误。故选D。‎ ‎20. 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神经递质与抑制性神经递质两种,乙酰胆碱就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二者由突触前膜进入突触间隙时都需要借助载体的运输 B. 二者都能够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识别,体现了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C. 二者都能够长时间作用于突触后膜使膜电位长时间发生改变 D. 二者作用于突触后膜后,细胞膜对K+、Na+的通透性都发生改变,产生动作电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A、二者由突触前膜进入突触间隙时都不需要借助载体的运输,此过程通过胞吐实现,A错误;‎ B、二者都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体现了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B正确;‎ C、二者作用于突触后膜之后会被灭活或者转移,不能长时间作用于突触后膜,C错误;‎ D、当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但去甲肾上腺素(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细胞膜对Cl﹣的通透性增加,Cl-内流,D错误。‎ 故选B。‎ ‎21. 图乙是图甲中方框内结构的放大示意图,图丙是图乙中方框内结构的放大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突触后膜上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B. 图丙中a的化学本质有的为蛋白质 C. 图丙中物质a的分泌与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 D. 图丙的b与a结合,则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 ‎【答案】C ‎【解析】‎ ‎【详解】A.图甲中突触后膜上信号转换是化学信号→电信号,A错误;‎ B.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是单胺类或乙酰胆碱类物质,B错误;‎ C.丙图中物质a是一种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的分泌与高尔基体、线粒体有关,C正确;‎ D.丙图的b与a结合,则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D错误.‎ ‎22. 下图某反射弧结构的模式图,其中乙表示神经中枢,甲、丙未知。神经元A、B上的1、2、3、4为四个实验位点。现欲探究A是传出神经元还是传入神经元,某研究小组将微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分别搭在位点2和位点3的神经纤维膜外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刺激位点4,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2次,则A为传入神经元 B. 刺激位点4,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2次,则A为传出神经元 C. 刺激位点1,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2次,则A为传入神经元 D. 刺激位点1,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1次,则A为传出神经元 ‎【答案】A ‎【解析】‎ ‎【详解】A. 将微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分别搭在位点2和位点3的神经纤维膜外侧,刺激位点4,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2次,说明兴奋可由B传向A,则A为传出神经元,A错误;‎ B. 据A分析可知,刺激位点4,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2次,则A为传出神经元,B正确;‎ C. 将微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分别搭在位点2和位点3的神经纤维膜外侧,刺激位点1,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2次,说明兴奋可由A传向B,因此A为传入神经元,C正确;‎ D. 将微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分别搭在位点2和位点3的神经纤维膜外侧,刺激位点1,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1次,说明兴奋不能从A传向B,因此A为传出神经元,D正确。‎ ‎23. 如图是两个神经元之间的局部结构示意图,a、c为刺激点。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未受刺激时,电表①或②测量值可代表静息电位 B. 刺激a点,电流计②指针偏转两次 C. 刺激c点,可用来说明兴奋的传导方向 D. 若增大胞外Na+浓度,刺激c点,则电表②偏转幅度增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而未受刺激时,两个电流表测定的都是零电位,都不是静息电位,A错误;刺激a点,产生的兴奋通过突触传到下一个神经元,并先后通过电流计②的左右两侧,因此电流计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正确;刺激c点,电表②指针偏转2次,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进行双向传导,但是电表①不偏转,说明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导是单向的,C正确;若增大胞外Na+‎ 浓度,刺激c点,产生的动作电位时膜内外的电位差变大,导致电表②偏转幅度增大,D正确。‎ ‎24. 图1表示神经纤维上某点受到刺激后对膜外电位的测量,图2表示神经纤维某部位在受到一次刺激前后膜内外的电位变化。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图1中神经纤维没有接受刺激前的电位特点是外正内负,是由K+外流形成的 B. 图2中从A到C是动作电位形成的过程,是由Na+内流形成的 C. 如果神经纤维膜外的Na+含量较低,则图2中C的电位将下降 D. 在没有接受刺激时,图1中的电位计可测量到静息电位的大小 ‎【答案】D ‎【解析】‎ 图1中神经纤维没有接受刺激前的电位为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是由于钾离子外流导致的,A正确;图2中从A到C是动作电位形成的过程,是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内流形成的,B正确;如果神经纤维膜外的钠离子含量较低,则进入细胞内的钠离子减少,导致图2中C的电位将下降,C正确;图1中的电位计两极都连在神经纤维膜的外侧,不能测定静息电位,D错误。‎ ‎25. 为研究动物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研究人员利用脊蛙(剪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1:将浸有0.5%硫酸溶液的小纸片贴在脊蛙腹部的皮肤上,蛙出现搔扒反射;实验2:去除脊蛙腹部皮肤,重复实验1,蛙不出现搔扒反射;实验3:破坏脊蛙的脊髓,重复实验1,蛙不出现搔扒反射.关于本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剪除脑的目的是为了排除脑对脊髓的控制 B. 在实验1的搔扒反射中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 C. 实验2不出现搔扒反射的原因是效应器被破坏 D. 本实验说明搔扒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 ‎【答案】C ‎【解析】‎ 搔扒反射的中枢在脊髓,去掉脑的目的是排除脑对脊髓的控制,A正确;在反射弧中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B正确;实验2不出现搔扒反射的原因是感受器被破坏,C错误;实验3:破坏脊蛙的脊髓,重复实验1,蛙不出现搔扒反射,说明搔扒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D正确。‎ ‎26. 如图显示的是正常神经元和受到一种药物处理后的神经元膜电位变化,则此药物的作用可能是 A. 阻断了部分通道 B. 阻断了部分通道 C. 阻断了部分神经递质释放 D. 阻断了部分神经递质酶的作用 ‎【答案】A ‎【解析】‎ ‎【详解】A、神经元通过钠离子内流,使细胞从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转变为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通过钾离子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经过药物处理后,细胞膜电位下降,说明药物阻断了部分钠离子通道,A正确;‎ B、药物处理后,没有影响静息电位,因此,没有阻断部分钾离子通道,B错误;‎ C、神经递质释放与膜电位的形成与否有关,与膜电位的高低无关,C错误;‎ D、神经递质酶的作用是分解神经递质,阻断神经递质酶的作用,神经递质不能分解,使细胞长期处于兴奋状态,不会导致膜电位下降,D错误;‎ 故选A。‎ 二、选择题 ‎27. 如图是某反射弧的示意图,在反射弧左侧的神经纤维细胞膜外表面连一电流计。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b处的神经元活动可受大脑皮层控制 B. 刺激b点引起③发生的反应属于反射 C. 分别刺激a点和b点,电流计指针均可发生偏转 D. 刺激a点,①②③和b点均可产生兴奋 ‎【答案】BC ‎【解析】‎ ‎【详解】A、脑皮层可通过脊髓中的神经纤维控制脊髓中的神经中枢,进而控制传出神经元的活动,因此b处的神经元活动可受大脑皮层控制,A正确;‎ B、刺激b点能引起肌肉收缩,但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B错误;‎ C、刺激b点,兴奋不能通过突触传到电流计,因此电流表指针不能发生偏转,C错误;‎ D、刺激a点,兴奋能够传至①②③和b,故①②③和b点均可产生兴奋,D正确。‎ 故选BC。‎ ‎28. 下列关于各级神经中枢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学习和记忆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B. 若某人因外伤导致意识丧失,出现像婴儿一样的尿床现象,则一定是脊髓出现了问题 C. 若某人下丘脑受损,则不能对体温、水平衡、生物节律进行有效的调节 D. 若某人大脑皮层受损,则可能无法形成各种感觉,无法有效进行学习、记忆等 ‎【答案】CD ‎【解析】‎ ‎【详解】A、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所以学习和记忆是人脑的高级功能之一,但不是人脑特有的,A错误;‎ B、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能控制脊髓的低级中枢,排尿中枢位于脊髓,故若该人因外伤使意识丧失,出现像婴儿一样尿床的情况,则可能是大脑皮层出现了问题,B错误;‎ C、体温、水平衡、生物节律的控制中枢是下丘脑,所以若某人下丘脑受损,则不能对体温、水平衡、生物节律进行有效的调节,C正确;‎ D、若某人大脑皮层受损,则可能无法形成各种感觉,无法有效进行学习、记忆等,D正确。‎ 故选CD。‎ ‎29. 某研究学习小组利用药物阻断K+通道,神经纤维上膜电位的变化情况是 A. B. ‎ C. D. ‎ ‎【答案】C ‎【解析】‎ ‎【详解】A、图中虚线的峰值降低,说明处理后可能是Na+内流量减少造成的,A错误;‎ B、图中虚线没有波动,说明处理后可能是Na+内流受阻造成的,B错误;‎ C、图中虚线表示形成动作电位后无法恢复为静息电位,说明处理后可能是K+外流受阻造成的,C正确;‎ D、图中虚线表示膜两侧的电位差进一步变大,分析处理后可能是Cl—内流造成的,D错误。‎ ‎30. 下列关于高等动物细胞和它生活的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摄入过多过咸食物后,会引起细胞体积增大 B. 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的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 C. 内环境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D. 骨骼肌纤维内乳酸积累过多,会引起细胞内液减少 ‎【答案】ACD ‎【解析】‎ ‎【详解】A、摄入过多过咸的食物后,会引起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则细胞失水,细胞体积变小,A错误; B、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渗出形成的,B正确; C、细胞质基质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主要场所,C错误; D、细胞内乳酸积累过多导致细胞内浓度增大,进而导致细胞吸水使细胞体积增大,细胞内液增多,D错误。 故选ACD。‎ ‎31.‎ ‎ 如图为神经纤维的局部结构示意图,被髓鞘包裹区域(b、d)钠、钾离子不能进出细胞,裸露区域(a、c、e)钠、钾离子进出不受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c 区域处于兴奋状态,膜内钠离子较膜外多 B. b、d区域不能产生动作电位 C. a区域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较大 D. 局部电流在轴突上的传导方向为a→c和e→c ‎【答案】BC ‎【解析】‎ ‎【详解】A、由于c区域受到刺激,产生动作电位,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膜内正离子多,但膜内钠离子仍然少于膜外,A错误;‎ B、由于被髓鞘细胞包裹的轴突区域(b、d)钠、钾离子不能进出细胞,所以刺激c区域,b、d区域的电位仍为外正内负,不能产生动作电位,B正确;‎ C、a区域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较大,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C正确;‎ D、局部电流在轴突内的传导方向为c→a和c→e,D错误。‎ 故选BC。‎ ‎32. 如图为反射弧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神经冲动在②和④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 B. ⑤是感受器,兴奋的传导方向是⑤→④→③→②→①‎ C. ④受损时,刺激②仍能引起反应 D. ③具有语言、学习、思维、记忆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答案】BCD ‎【解析】‎ ‎【详解】A、由图中神经节所在的位置可知,②为传入神经,④为传出神经,神经冲动在②和④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A正确;‎ B、根据分析可知,①为感受器,③为神经中枢,⑤为效应器,兴奋的传导方向是①→②→③→④→⑤,B错误;‎ C、④受损时,刺激②产生的兴奋不能传到⑤,不能引起反应,C错误;‎ D、③为脊髓中的神经中枢,而具有语言、学习、思维、记忆等方面的高级功能的是大脑皮层,D错误。‎ 故选BCD。‎ ‎33. 呼吸道黏膜受到刺激后,产生的兴奋传到脑干的相关中枢,进而引起呼吸肌快速收缩或舒张,产生咳嗽反射。下列有关该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适宜刺激可导致呼吸道黏膜中某些细胞显著活跃 B. 咳嗽反射过程中兴奋在反射弧中的神经元间传递是单向的 C. 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由传入神经元传至效应器 D. 直接刺激脑干中枢也能导致呼吸肌产生咳嗽反射 ‎【答案】AB ‎【解析】‎ ‎【详解】A、据题干信息可知在呼吸道黏膜中分布有感受器,所以适当刺激可导致呼吸道黏膜某些细胞显著活跃,A正确;‎ B、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反射弧中的神经元间传递是单向的,B正确;‎ C、兴奋由传入神经元传递给效应器,经过了突触结构,兴奋在神经元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而在突触间则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C错误;‎ D、反射活动的产生必需要有完整的反射弧参与,直接刺激脑干中枢引起咳嗽,由于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所以不属于反射,D错误。‎ 故选AB。‎ ‎34. 在离体实验条件下,突触后膜受到不同刺激或处理后,膜电位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P点时用药物促使突触后膜Cl-通道开放,膜电位变化应为曲线Ⅰ B. 降低突触间隙中Na+浓度,在P点给予适宜刺激,曲线Ⅱ会变为曲线Ⅳ C. 曲线Ⅱ的下降段是Na+以被动运输方式外流所致 D. P点时用药物阻断突触后膜Na+通道,同时给予适宜刺激,膜电位变化应为曲线Ⅲ ‎【答案】ABC ‎【解析】‎ ‎【详解】A、P点时用药物促使突触后膜Cl-通道开放,大量Cl-进入神经细胞内从而保持外正内负电位,出现Ⅳ曲线模式,A错误; B、降低突触间隙中Na+浓度,在P点时给予适宜刺激,动作电位的峰值会降低,但膜电位变化不会变为曲线Ⅳ所示,B错误; C、曲线Ⅱ的下降段Na+离子通道关闭,是钾离子通道开放钾离子外流所致,C错误; D、P点时用药物阻断突触后膜Na+通道,导致不能产生动作电位,神经细胞不兴奋,出现Ⅲ曲线模式,D正确。 故选ABC。‎ ‎35. 如图表示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①~⑤表示相关结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是效应器,⑤是感受器 B. 分别电刺激②、④,观察电流表指针偏转次数,可验证兴奋在神经元间单向传递 C. 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在突触间隙中的扩散均需消耗ATP D. 丙释放兴奋性递质后,乙的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 ‎【答案】BD ‎【解析】‎ ‎【详解】A、据分析可知,①是感受器,⑤是效应器,A错误;‎ B、刺激②电流表偏转两次,刺激④‎ 电流表偏转一次,可证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B正确;‎ C、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需要消耗ATP,但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C错误;‎ D、兴奋性递质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即产生动作电位,所以丙释放的兴奋性递质作用于乙后,使乙的膜电位变成内正外负,D正确。‎ 故选BD。‎ ‎36. 低渗性脱水是指水和钠同时缺失,但缺水少于缺钠,血浆中钠低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需采用含盐溶液或高渗盐水静脉滴注予以治疗。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治疗时输入的溶液可从血浆直接进入组织液 B. 低渗性脱水时,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水分均丢失 C. 滴注高渗盐水是为了减少细胞外液液体总量 D. 长时间大量出汗后若只补充水分,易转变为低渗性脱水 ‎【答案】AD ‎【解析】‎ ‎【详解】A、组织液和血浆之间为双向渗透,治疗时输入的溶液可从血浆直接进入组织液,A正确;‎ B、低渗性脱水时,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细胞吸水,细胞内液会增加,B错误;‎ C、滴注高渗盐水是为了增加细胞外液渗透压,减少细胞吸水,增加细胞外液的液体总量,C错误;‎ D、长时间大量出汗,同时丢失水和无机盐,若只补水,会造成低渗性脱水,D正确。‎ 故选AD。‎ 三、非选择题 ‎37. 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A、B、C、D表示四种体液,①②表示有关的物质。请据图回答:‎ ‎(1)A~D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________;[ ]________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B体液是______,经过循环它由___________________汇入C中。B、C的成分相近,两者最主要的差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其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的________、HPO42-等离子有关。‎ ‎(4)如果②代表O2,由体外进入到组织细胞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系统)协助完成;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D细胞内液 (2). A组织液 (3). 淋巴 (4). 左右锁骨下静脉 (5). C(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或B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6). 无机盐、蛋白质 (7). HCO3- (8). 呼吸系统、循环系统 (9).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解析】‎ ‎【详解】(1)由图可知,A是组织液、B是淋巴,C是血浆,D是细胞内液,A、B、C共同构成内环境,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B是淋巴,经过循环它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B、C的成分相近,两者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其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的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4)②代表O2,O2由体外进入到组织细胞需要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协助完成;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38. 图甲是神经元的结构示意图,A、B分别表示神经元的结构;图乙是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①②③④是反射弧的组成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结构中涉及____个神经元,含有____个突触。‎ ‎(2)图乙中表示感受器的是____(填序号),感受器接受刺激后,接受刺激部位的膜外电位变化是________。‎ ‎(3)研究表明,生活在刺激丰富的环境中的孩子,大脑皮层的厚度大,结构⑤________(填结构名称)的数量将______(填“增加”或“减少”),说明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能明显影响结构⑤‎ 的数量,从而有利于智力开发。‎ ‎(4)“小儿麻痹症”是由于病毒侵染了③的细胞体,而②及脊髓________(填“受到”或“未受到”)侵染,所以严重的小儿麻痹症患者会表现出下肢运动障碍,对刺激____(填“有”或“无”)感觉。‎ ‎【答案】(1). 3 (2). 2 (3). ① (4). 正电位→负电位 (5). 突触 (6). 增加 (7). 未受到 (8). 有 ‎【解析】‎ ‎【详解】(1)根据分析可知,图甲中涉及到3个神经元,含有2个突触。‎ ‎(2)根据分析可知,①是感受器。静息时,膜电位是内负外正,受刺激后,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所以感受器接受刺激后,接受刺激部位的膜外电位由正电位→负电位。‎ ‎(3)生活在刺激丰富的环境中的孩子,大脑皮层的厚度大,突触(⑤)的数量将增加,说明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能明显影响突触的数量,从而有利于智力开发。‎ ‎(4) 由题意可知,病毒侵染了传出神经的细胞体,但对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没有影响,即兴奋可以传递到神经中枢,但无法传递到效应器,所以严重的小儿麻痹症患者对刺激有感觉,但却表现出下肢运动障碍。‎ ‎39. 如图l表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 回答下列问题:‎ ‎(1)图l中的乙表示效应器,它是由_____组成的。图2中的结构f在兴奋传递中的作用是_____。‎ ‎(2)据图3分析,神经纤维上的兴奋可以进行双向传导的原因是_____。‎ ‎(3)某同学曾到医院取指血进行化验,采血针头刺破手指皮肤时感到疼痛但他并未缩手,这说明_____。‎ ‎【答案】 (1). 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 (2). 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后引发突触后膜产生电位变化 (3). 兴奋部位与两侧的未兴奋部位之间都有电位差,形成的局部电流可向两侧传导 (4). 脊髓中的缩手反射中枢要受大脑皮层的控制 ‎【解析】‎ ‎【详解】(1)反射弧中的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组成的。图2中的结构f表示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它在兴奋传递中的作用是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后引发突触后膜产生电位变化,即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将兴奋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 ‎(2)神经纤维上的兴奋部位与两侧的未兴奋部位之间都有电位差,可向两侧形成的局部电流,并向两侧进行传导,因此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可以是双向的。‎ ‎(3)取指血进行化验,采血针头刺破手指皮肤时感到疼痛但人并未缩手,这说明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虽在脊髓,但是会受大脑皮层(高级神经中枢)的控制 ‎40. 某生物科研小组做了如下有关神经调节的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 ‎(1)该科研小组的同学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神经元装片,图甲和图乙是他在装片中看到的两个图像。甲中看到的主要是神经元的________;‎ 乙中看到的主要是________的末梢及末端膨大结构,该结构能完成的信号转换模式为________。‎ ‎(2)图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细胞体再到轴突,甲、乙为两个电流计。该科研小组将三个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溶液S)中。‎ 给e点一个强刺激,乙电流表指针________(填“会”或“不会”)发生偏转;适当降低溶液S中的Na+浓度,b点的静息电位将________(填“不变”“增大”或“减小”),若给b点一个强刺激,动作电位将________(填“不变”“增大”或“减小”)。‎ ‎(3)该小组探究药物对神经传导的影响,某种药物能够阻止神经递质的分解,若将此药物放在(2)题图中e点与d点间的突触间隙处,在b处刺激,预计d所在的神经元将发生____________。‎ ‎(4)该科研小组给某人踝关节处注入局部麻醉药,使其踝关节处暂时失去了痛觉,但还能运动,请分析该局部麻醉药作用的结构可能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细胞体和树突 (2). 轴突 (3). 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 (4). 不会 (5). 不变 (6). 减小 (7). 持续性的兴奋或抑制 (8). 感受器或传入神经 ‎【解析】‎ ‎【详解】(1)结合分析可知,图甲显示的是细胞体和树突,图乙显示的是轴突及其末端膨大形成的突触小体。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等接触,共同形成突触,故突触小体能完成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变。‎ ‎(2)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刺激e点,兴奋只能传至d所在神经元,d所在神经元不能将兴奋传至乙电流表所在的神经元,故乙电流表指针不偏转;当神经元外界溶液中钠离子浓度降低时,静息电位主要是由膜内K+外流造成的,故膜外Na+浓度降低,静息电位不变。给b点一个强刺激,进入细胞内的Na+数量减少了,内外电位差减小,即动作电位减小。‎ ‎(3)该小组探究药物对神经传导的影响,某种药物能够阻止神经递质的分解,若将此药物放在(2)题图中e点与d点间的突触间隙处,在b处刺激,该药物可阻止神经递质的分解,因而神经递质持续性作用于突触后膜,造成d所在的神经元将发生持续性的兴奋或抑制。‎ ‎(4)该科研小组给某人踝关节处注入局部麻醉药,使其踝关节处暂时失去了痛觉,痛觉在大脑皮层产生,局部麻醉后,使其踝关节处暂时失去了痛觉,说明刺激没有传到大脑皮层,所以可能失去作用的部位是感受器或传入神经,注入麻醉药后还能运动,说明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是完好无损的。‎ ‎41. 兴奋性是指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为探究不同缺氧时间对中枢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影响,研究人员先将体外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置于含氧培养液中,测定单细胞的静息电位和阈强度(引发神经冲动的最小电刺激强度),之后再将其置于无氧培养液中,于不同时间点重复上述测定,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静息电位水平是影响细胞兴奋性水平的因素之一,图中静息电位是以细胞膜的_____侧为参照,并将该侧电位水平定义为0mV。据图分析,当静息电位由-60mV变为-65mV时,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水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缺氧处理20min时,给予细胞25pA强度的单个电刺激_______(能/不能)记录到神经冲动,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含氧培养液中,细胞内ATP主要在_______合成。在无氧培养液中,细胞内ATP含量逐渐减少,对细胞通过_______方式跨膜转运离子产生影响,这是缺氧引起神经细胞兴奋性改变的可能机制之一。‎ ‎【答案】(1). 缺氧时间 (2). 外 (3). 降低 (4). 不能 (5). 刺激强度低于阈强度 (6). 线粒体(或线粒体内膜) (7). 主动运输 ‎【解析】‎ ‎【详解】(1)根据本实验的目的“探究不同缺氧时间对中枢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影响”和坐标系中横轴的含义可知,自变量应为缺氧时间。 (2)图中静息电位用负值表示,静息电位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为外正内负,即以细胞膜外侧为参照,定义为0mV。静息电位数值变化增大,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水平降低,需要更强刺激才能使细胞达到同等兴奋程度。 (3)缺氧处理20min,阈强度为30pA以上,所以给予25pA强度的刺激低于阈强度,不能记录到神经冲动。 (4)有氧条件,细胞进行有氧呼吸,ATP主要在线粒体中合成。离子通过主动运输形式实现跨膜运输。‎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