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中英文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周口市中英文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周口中英文学校2019---2020学年上期高二生物 第一次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内环境成分及其理化性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无机盐、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 B. 溶液中溶质微粒越多则对水的吸引力越大,反之亦然 C. 剧烈运动后,大量乳酸进入血液,但其pH仍将维持在7.35~7.45之间,与血浆中、等密切相关 D. 在寒冷的室外,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仍将维持在37℃左右 ‎【答案】A ‎【解析】‎ ‎【分析】‎ 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各种化学成分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详解】A、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无机盐、葡萄糖、血浆蛋白和激素等,血红蛋白为红细胞内的成分,不是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  B、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越多则对水的吸引力越大,反之亦然,B正确;  C、剧烈运动后,大量乳酸进入血液,但由于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通过HCO3-与HPO42-等缓冲物质的作用,可维持血浆pH在7.35-7.45之间,C正确;  D、在寒冷的室外,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仍可维持在37℃左右,D正确。  故选A。‎ ‎2. 人体内血细胞、肌细胞、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依次是 A. 血浆、体液、体液 B. 血液、体液、淋巴 C. 血浆、组织液、淋巴 D. 血液、细胞外液、体液 ‎【答案】C ‎【解析】‎ ‎【详解】血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血浆,肌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组织液,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淋巴,C正确。‎ 故选C。‎ ‎3.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则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 A. 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B. 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渗透压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C. 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D. 机体血浆渗透压上升,排出相应量的NaCl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答案】C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酸碱度和渗透压: (1)温度:人体正常体温一般在37℃左右; (2)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缓冲物质有关。 (3)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详解】因为静脉注射的是与血浆等渗的生理盐水,所以机体血浆渗透压是不发生改变的,A、D错误;但正常情况下,水盐代谢要平衡,进多少出多少,所以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B错误,C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及成分;掌握内环境的理化特性,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4.与肌肉注射相比,静脉点滴因能将大剂量药物迅速送到全身细胞而疗效显著。图中所示的内环境a、b、c、d的名称分别是(  )‎ A. ①②③① B. ②①③②‎ C. ③①②③ D. ②③①①‎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内环境是组织液。肌肉注射时,药物进入组织液,静脉注射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浆。‎ ‎【详解】肌肉注射首先进入的是组织液,故a是组织液,组织液可以大部分流向血浆,少部分到淋巴,故b和c应分别是血浆或淋巴,药物经过动脉后应经过组织液到组织细胞内,所以d是组织液。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5. 如图为高等动物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 内环境从外界得到营养物质要通过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结构 B. 代谢废物完全由③过程排出 C. 内环境是由人体内的液体组成的 D. 所有生物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都是通过内环境来实现的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由图中可以看出,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需要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和吸收进入血液,然后经过循环系统运输到全身各处,A正确;代谢废物主要通过泌尿系统排出体外,也可以通过皮肤排出代谢废物,B错误;人体内的液体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而内环境就是指细胞外液,C错误;多细胞动物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都是通过内环境来实现的,而单细胞动物直接通过细胞膜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D错误。‎ 考点:内环境 点评:本题着重考查了高等动物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的过程,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6.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内环境稳态仅指内环境成分的相对稳定 B. 手脚磨出的“水泡”中主要是组织液 C. 血浆中的水主要来自消化道、组织液和淋巴 D. 激素可以从组织液中进入血浆 ‎【答案】A ‎【解析】‎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的状态,A错误;手脚皮肤磨出的水泡是由于长时间对这些部位的细胞组织进行挤压撮捻,细胞受到损伤造,细胞内容物释出引起组织液渗透压升高,从周围吸水到受损部位形成水肿,B正确;血浆中的水主要来自消化道、组织液和淋巴,还可以来自于细胞内液,C正确;胰岛素等激素可以进入组织液,再进入血浆,通过血浆运输到靶器官,D正确。‎ ‎【考点定位】人体内环境及稳态 ‎【名师点睛】‎ ‎7. 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B. 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 当稳态遭到破坏是,可导致疾病发生 D. 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详解】A、酶促反应需要适宜的温度等条件,因此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A正确;‎ 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B正确;‎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C正确;‎ D、血液的成分稳定是内环境稳态的一个方面,其稳定时,人也可能会患病,如遗传病,D错误。‎ 故选D。‎ ‎8.外界环境会影响内环境稳态,下列事实不是外界环境因素变化引起的是(  )‎ A. 夏天长期呆在空调房间容易引起“空调病”‎ B. 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头疼乏力、血压升高 C. 人屏息一段时间后,呼吸运动会明显加强 D. 长期处于高温环境可能会引起“中暑”‎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详解】A、夏天长期呆在空调房间引起的“空调病”是温差大导致体温调节失调引起的,A不符合题意;  B、到青藏高原后出现的头疼乏力、血压升高是因为缺氧导致内环境失调引起的,B不符合题意;  C、人屏息一段时间后,呼吸运动明显加强是机体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结果,C符合题意;  D、中暑是高温导致体温调节失调引起的疾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在血浆、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中,O2的浓度依次为 ( )‎ A.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B.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C.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D.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气体的扩散作用,一种气体总是会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知道平衡为止进行分析回答。‎ ‎【详解】在动脉血、肺泡内、和肺部毛细血管中氧浓度都很大,只有静脉血中含氧少。根据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可知,肺泡内的氧会不断扩散到肺部毛细血管的血液中,使静脉血变成动脉血,而肺泡内又不断地补充外界空气,使氧浓度一直高于肺部毛细血管血液中氧的浓度,这样才能使氧源源不断地扩散到血液中,可见,氧浓度最高的部位应是血浆,然后血浆中的红细胞将氧气进行运输到组织液内,组织液内的氧气最终运输到组织细胞内液。所以在血浆、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中,O2的浓度依次为: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细胞外液的成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理解气体的扩散作用是解题的关键,同时掌握血液流动的方向。‎ ‎10. 下图为人体体液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叙述正确的是(  )‎ ‎①A、B、C、D依次为淋巴液、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②神经递质可以存在于C中 ‎③A中的脂类物质含量相对较高  ④DNA解旋酶可以存在于B内 A. ②③ B. ①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称做内环境,其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从图中分析可知:A、B、C、D依次为淋巴液、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所以①不正确;神经递质从轴突末梢释放出来后存在于突触间隙,突触间隙内的液体属于C组织液,②正确;淋巴中的脂类物质含量相对较高,③正确;DNA解旋酶是胞内酶,存在于B细胞内液内,④正确,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人体内环境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了解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间的物质交换,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1. 下列各项中,与发生组织水肿无关的是( )‎ A. 毛细淋巴管堵塞 B. 组织液中蛋白质增多 C. 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增多 D.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答案】C ‎【解析】‎ ‎【详解】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增多时,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会从周围环境中吸水,从而使组织液中水分减少,其他情况都会导致组织液增多,C符合题意。‎ 故选C。‎ ‎12.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有关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人体新陈代谢中的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内环境中 B. 肝脏细胞和神经细胞都生活在组织液中 C. 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生活在组织液和淋巴中 D.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 ‎【答案】A ‎【解析】‎ ‎【分析】‎ 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详解】A、细胞质基质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人体代谢中生物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细胞内,而不是内环境中,A错误;  B、肝脏细胞和神经细胞都是组织细胞,都生活在组织液中,B正确;  C、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内侧的液体为淋巴,外侧的液体为组织液,所以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生活在组织液和淋巴中,C正确;  D、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组织液,D正确。  故选A。‎ ‎13. 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可发生许多生物化学反应其中有 ( )‎ A. 蛋白质消化分解成氨基酸 B. 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 C. 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D. 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答案】D ‎【解析】‎ 人体内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A 项生理活动在消化道内和细胞内完成;B 项是在细胞内完成;C 项是在线粒体内完成。‎ ‎14.下列液体属于体液的一组是( )‎ ‎①胆汁 ‎ ‎②胰液 ‎ ‎③血浆 ‎ ‎④淋巴 ‎ ‎⑤原尿 ‎ ‎⑥细胞质基质 ‎ ‎⑦组织液  ‎ ‎⑧细胞核中的液体 ‎ ‎⑨ 细胞内液 ‎ ‎⑩胃液 A. ③④⑥⑦⑧⑨ B. ③④⑤⑦⑨⑩ C. ②③④⑤⑦⑨ D. ①②③④⑤⑦‎ ‎【答案】A ‎【解析】‎ ‎【详解】胆汁、胰液、胃液等通过导管进入消化道内,消化道与外界环境直接连通,消化道内的液体不是体液;原尿存在于肾小囊、肾小管里面,肾小囊、肾小管与膀胱、输尿管连通,与外界环境相同,原尿不是体液;核液与细胞内液是存在于细胞内的液体,属于体液;血浆、淋巴、组织液、脑脊液组成内环境,属于体液。③④⑥⑦⑧⑨正确,故选A。‎ ‎【点睛】内环境成分总结: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凡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物质均属内环境成分(如血浆蛋白、O2、CO2、葡萄糖、氨基酸、递质、激素等),以下两种情况不属内环境成分:‎ ‎(1)只存在于细胞内(不分泌出细胞)的物质不属内环境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酶、膜上的载体等)。‎ ‎(2)只存在于与人体外界环境相通的腔中的物质不属内环境成分,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等。‎ ‎15. 如图为正常人体内肝细胞局部结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体液的成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图中①②④共同组成了细胞外液 B. 体液①中含有胰岛素和血浆蛋白 C. 图中②③构成了肝细胞生存的直接内环境 D. 图中①②④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答案】C ‎【解析】‎ ‎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体液的成分,所以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③为细胞内液、④为淋巴,其中属于细胞外液的是①②④,A正确;①为血浆,含有胰岛素和血浆蛋白,B正确;肝细胞生存的直接内环境是组织液,即②,C错误;D.图中①②④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正确。‎ ‎【考点定位】内环境成分 ‎【名师点睛】把握住内环境的概念及其成分组织液、血浆、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做这类题的关键,特别需要注意淋巴的作用是回收组织液进血浆,所以在组织液与血浆之间通过淋巴的回收,以关系图表示的时候,是单向箭头,这个地方也是做题的突破口。‎ ‎16. 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 A. CO2、血红蛋白、H+、尿素 B. 呼吸氧化酶、抗体、激素、H2O C. Ca2+、载体、氨基酸 D. Na+、O2、葡萄糖、血浆蛋白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项错误;呼吸氧化酶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项错误;载体存在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项错误;Na+、O2、葡萄糖、血浆蛋白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7. 口腔上皮细胞所处的细胞外液是 A. 唾液 B. 组织液 C. 血浆 D. 淋巴 ‎【答案】B ‎【解析】‎ ‎【详解】内环境指体内细胞所生活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面的液体,所以口腔上皮细胞所处的细胞外液即内环境是组织液,B正确。‎ 故选B。‎ ‎【点睛】内环境指体内细胞所生活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但凡属于细胞内液及细胞膜的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氧化酶、解旋酶、DNA聚合酶、RNA聚合酶、载体蛋白等)、外界环境液体的成分(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体腔液等中的成分)均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18.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 A. 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被分解成氨基酸 B. 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 C. 乳酸转变成乳酸钠 D. 葡萄糖合成糖原 ‎【答案】C ‎【解析】‎ ‎【分析】‎ 内环境又称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只要发生在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中的过程都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的,而发生在细胞内的和消化道中的过程都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 ‎【详解】A、食物中蛋白质的消化在消化道中进行,消化道属于外界环境而不是内环境,A错误;‎ B、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 C、乳酸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乳酸钠发生在血浆中,属于内环境中的反应,C正确; D、葡萄糖合成糖原在肝脏和肌肉细胞中完成,不是内环境,D错误。‎ ‎​故选C。‎ ‎19. 血浆渗透压大小与下列哪一项无关 A. 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 B. 血浆中Cl-的含量 C. 血浆蛋白的分子质量 D. 血浆中Na+的含量 ‎【答案】C ‎【解析】‎ 血浆渗透压大小取决于血浆中蛋白质和无机盐离子,无机盐主要是Na+和Cl-。‎ ‎20. 人体内环境中,与组织液成分最接近的液体是 ( )‎ A. 淋巴 B. 血清 C. 血液 D. 原尿 ‎【答案】A ‎【解析】‎ 淋巴液是组织液直接透过毛细淋巴管进入淋巴循环而得到的,由于毛细淋巴管的管壁通透性很大,所以其成分与组织液非常相近。血浆和组织液成分有较大差异.因为血浆和组织液的交换是透过毛细血管壁进行的,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虽然比细胞膜大很多,但是不能够让蛋白质通过,所以,在蛋白质成分上,血浆和组织液具有很大的差异,血浆中的蛋白含量远远高于组织液。原尿中含有大量尿素,组织液中几乎不含尿素。‎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察内环境成分 ‎2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 手脚磨出的“水泡”中主要是组织液 B. 激素可以从组织液中进入血浆 C. 血浆中的水主要来自消化道、组织液和淋巴 D. 内环境稳态仅指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体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可以和组织液相互渗透,组织液的一部分形成淋巴,淋巴最后回流到血浆中。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若内环境失衡,会导致机体病变。‎ ‎【详解】A、手脚磨出的“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A正确;  B、血浆可以和组织液相互渗透,激素可以从组织液中进入血浆,B正确;  C、消化道通过吸收,可将其中的水吸收进入血浆,同时组织液和血浆可以发生相互的物质交换,淋巴最后也回到血浆中,故血浆中水的来源是消化道、组织液、淋巴,C正确;  D、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D错误。  故选D。‎ ‎22.下表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成分 有机酸 蛋白质 ‎①‎ ‎②‎ ‎142‎ ‎5.0‎ ‎2.5‎ ‎1.5‎ ‎103.3‎ ‎60‎ ‎16.0‎ ‎③‎ ‎147‎ ‎4.0‎ ‎1.25‎ ‎1.0‎ ‎114.0‎ ‎7.5‎ ‎1.0‎ ‎④‎ ‎10‎ ‎140‎ ‎2.5‎ ‎10.35‎ ‎25‎ ‎-‎ ‎47‎ A. 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等 B. ④中的浓度小于③中的浓度 C. ②属于血浆,③属于组织液,它们都属于①‎ D. ③与④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首先根据各种体液中的成分区分是哪一种体液,由于细胞內液中的 K+浓度要远大于细胞外液,细胞內液中的Na+浓度要远小于细胞外液,故根据图中数据可知,④为细胞內液,①为细胞外液,又由于细胞外液中,血浆的蛋白质含量大于组织液和淋巴,故可判断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或淋巴。‎ ‎【详解】A、细胞代谢发生在细胞内,需要大量酶的催化,所以细胞內液的蛋白质含量高于细胞外液,K+主要维持细胞內液渗透压,细胞內液中的 K+浓度要远大于细胞外液,所以可判断④属于细胞内液,A正确;‎ B、CO2是在人体细胞的线粒体基质中产生的,通过自由扩散向外运输,所以④细胞內液中的CO2浓度大于③中的CO2浓度,B错误;‎ C、根据分析可知,②属于血浆,③属于组织液或淋巴,它们都属于①细胞外液,C正确;‎ D、细胞膜有选择透过性,对物质出入细胞膜有控制作用,所以③与④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D正确。‎ 故选B。‎ ‎23.一次性过量饮水会造成人体细胞肿胀,功能受损,可静脉滴注高浓度的生理盐水(质量分数为1.8%的NaCl溶液)对患者进行治疗。其原理是( )‎ A. 升高细胞外液的离子浓度 B. 促进抗利尿激素的分泌 C. 降低细胞内液的离子浓度 D. 减少细胞外液的液体总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人一次性饮水过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细胞吸水膨胀,要使细胞恢复正常形态,必须使细胞中的水分渗出;根据渗透作用原理可知,只有细胞外液浓度大于细胞内液浓度时,细胞中多余的水分才能渗出,使细胞恢复正常形态。‎ ‎【详解】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1.8% NaCl 溶液),钠离子主要保留在细胞外,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促使细胞内水分渗透出来,达到治疗的效果,A正确;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有利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B错误;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不会降低细胞内液的离子浓度,C错误;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会增加细胞外液液体总量,D错误。‎ ‎24.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据图判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感受器位于骨骼肌中 B. d处位于传出神经上 C. 从a到d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D. b为传入神经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说明牵拉骨骼肌产生了兴奋,且兴奋能在反射弧中传递。由于b上有神经节,所以a、b、c、d分别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突触和传出神经。‎ ‎【详解】A、由于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说明感受器位于骨骼肌中,A正确; BD、由于b所在神经纤维上有神经节,所以b处位于传入神经上,则d处位于传出神经上,B正确;D正确; C、由于从a到d没有效应器,所以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C错误。  故选C。‎ ‎25. 当神经纤维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变化是( )‎ ‎①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②膜外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③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④膜内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③‎ ‎【答案】D ‎【解析】‎ ‎【分析】‎ 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是由于钾离子少量外流导致的,当受到刺激时,由于钠离子的快速内流,导致膜电位发生反转。‎ ‎【详解】神经纤维在静息状态下,表现为外正内负;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钠离子快速内流,导致膜外电位由正变负,膜内电位由负变正。①③正确,②④错误。‎ 故选D。‎ ‎26.如图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和传导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与图示相符的是(  )‎ A. 图中兴奋部位是B和C B. 图中弧线最可能表示局部电流方向 C. 图中兴奋传导方向是C→A→B D. 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外电流方向一致 ‎【答案】B ‎【解析】‎ ‎【详解】A、神经纤维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兴奋部位膜两侧的电位表现是内正外负,邻近的未兴奋部位两侧的膜电位表现是内负外正,这样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的移动,形成局部电流,电流流动的方向是由正电位→负电位,局部电流又刺激相近的未兴奋部位发生同样的电位变化,如此进行下去,将兴奋由刺激部位向两侧传导。综上分析,图中兴奋部位是A,A项错误;‎ B、图中弧线表示局部电流方向,B项正确;‎ C、图中兴奋传导方向是A→B和A→C,C项错误;‎ D、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D项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7. 下列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刺激点膜电位由静息电位转为动作电位的过程是( )‎ 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② D. ④→①‎ ‎【答案】D ‎【解析】‎ ‎【详解】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为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当某一点受到刺激时,刺激点膜外变为负电位,膜内变为正电位,即由图④变为图①,D正确。‎ 故选D。‎ ‎28.以下是测量神经纤维膜电位变化情况的示意图,图乙中向下的竖箭头表示某刺激,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乙中刺激神经纤维会引起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 图甲中的膜内外电位不同,主要是由于外流形成的 C. 图甲中指针偏转说明膜内外电位不同,测出的是动作电位 D. 图乙中产生的兴奋会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向两侧快速传导 ‎【答案】C ‎【解析】‎ ‎【分析】‎ 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详解】A、图乙中刺激神经纤维,产生兴奋,先传导到电流表右侧,后传导到电流表左侧,所以会引起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A正确; BC、图甲中指针偏转说明膜内外电位不同,由于膜电位是外正内负,所以测出的是静息电位,主要是由于K+外流形成的,B正确;C错误; D、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因此,图乙中产生的兴奋会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向两侧快速传导,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纤维膜电位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9. 下列各图箭头表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和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答案】C ‎【解析】‎ ‎【分析】‎ 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因为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详解】AB、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后膜,突触后膜可以是胞体膜或树突膜,AB正确;‎ C、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不可能由突触后膜释放作用于前膜,,C错误;‎ D、图示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 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在神经纤维上兴奋能双向传递, 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兴奋的传导和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0.下图为神经——肌肉连接示意图,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 刺激图中M点,电流表的指针偏转1次 B. 肌肉既是感受器,也是效应器 C.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D. 刺激N点引起的肌肉收缩属于反射 ‎【答案】B ‎【解析】‎ 刺激图中M点,电流计的左右两侧都会兴奋,故电流表的指针偏转2次,A项错误;据图可知,肌肉既是感受器,也是效应器,B项正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的突触间隙以化学信号的形式传递,C项错误;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所以刺激传出神经上的N点引起的肌肉收缩不属于反射现象,D项错误。‎ 从图可知,刺激肌肉兴奋会通过大脑作用于肌肉,所以兴奋经过M、N指针各偏转一次,所以A选项正确。‎ ‎【点睛】‎ 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完整的反射弧。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可以是双向的,由于神经递质只能有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在两个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即在电流计处,M点的兴奋可以传递给N点,N点的兴奋不能传递给M点。‎ ‎31. 下列关于突触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神经元的树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形成突触小体 B. 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通过一定方式形成突触 C. 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突触清晰的结构 D. 前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前膜和后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后膜共同构成突触 ‎【答案】B ‎【解析】‎ 略 ‎32. 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 B.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至未兴奋部位 C. 神经纤维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D. 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时才能释放神经递质 ‎【答案】C ‎【解析】‎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所以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A正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的方向一致,即由兴奋部位至未兴奋部位,B正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以化学信号(神经递质)的形式单向传递,C错误;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时才能释放神经递质,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D正确。‎ ‎33.下列有关人脑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B. 大脑皮层V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 C. 人脑的高级中枢可对脊髓中相应低级中枢进行调控 D. 由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 大脑皮层有许多高级中枢,控制着脊髓等内的低级中枢,大脑皮层还有人类特有的语言中枢,和人类的语言有关,受损后会出现相应的病症,短期记忆和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联系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详解】A、语言中枢是人类特有的中枢,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A正确; B、大脑皮层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受损后患者不能看懂文字,能写字,B错误; C、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可对脊髓中相应低级中枢进行调控,如排便排尿低级中枢在脊髓,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受高级中枢的控制,C正确; D、短期记忆和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联系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D正确。 故选:B。‎ ‎34. 成人可以有意识的排尿,婴儿却不能。这说明( )‎ A. 位于脊髓内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低级中枢的调控 B. 位于脊髓内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C. 位于脊髓内的高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低级中枢的调控 D. 位于脊髓内的高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在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高级中枢调节起着主导的作用.‎ 解:排尿过程受低级中枢控制,但成人可以有意识的控制排尿,婴儿不能是因为大脑发育不完全,说明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控制.‎ 故选:B.‎ 考点: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脑的高级功能.‎ ‎35. 下图为突触结构和功能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恰当的是( )‎ A. 瞬间增大轴突末端细胞膜对Ca2+的通透性会加速神经递质的释放 B. 过程①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C. 过程②表示神经递质进入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 D. 过程③可避免突触后膜持续兴奋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轴突末端细胞膜对钙离子通透性瞬间增大促进了过程①即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故A正确。 神经递质的释放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因为膜需要融合,故B正确。 过程②是钠离子内流,但不是神经递质进入突触后膜,是突触后膜与受体结合后导致的动作电位的产生,故C错误。 过程③是将神经递质重新摄入到突触前膜内,所以可以避免神经递质一直存在突触间隙中导致突触后膜持续兴奋,故D正确。 【名师点睛】易错警示 关于兴奋传递的3个易错点(1)神经递质释放方式为胞吐,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递质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糖蛋白)识别,其作用效果为促进或抑制。(2)递质的去向: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为下一次兴奋做好准备。(3)在一个反射的完成过程中,同时存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和神经元之间的传导,突触数量的多少决定着该反射所需时间的长短。‎ 二.非选择题 ‎36.如图是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的物质交换。‎ ‎(1)图中虚线内物质总称为____,其中A代表___,B代表____,C代表___。‎ ‎(2)填写图中D、E系统的名称:D______;E______。‎ ‎(3)从图中可以看出,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Na+和Cl-以及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进入内环境要经过____系统、_____系统。‎ ‎(4)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等,从内环境排出体外要经过__系统、__系统。‎ ‎(5)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是______。‎ ‎【答案】 (1). 内环境 (2). 血浆 (3). 组织液 (4). 淋巴 (5). 消化系统 (6). 泌尿系统 (7). 消化 (8). 循环 (9). 循环 (10). 泌尿 (11). 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中的 ‎【解析】‎ ‎【分析】‎ 本题形象地反映出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中间媒介。解答本题时要结合高等动物体内细胞的物质交换图解分析解答。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即内环境)和细胞内液,细胞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同时又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从而维持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也就是说细胞需要通过内环境获得氧气、营养和排出代谢废物。这些过程需要通过循环、呼吸、消化、泌尿四大系统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即内环境是外界环境与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中间媒介。‎ ‎【详解】(1)高等动物体内的血浆(A)、组织液(B)和淋巴(C)等共同构成了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血浆与组织液之间可以相互渗透,另外,组织液还可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淋巴经左右锁骨下静脉可汇入血浆。‎ ‎(2)D吸收营养物质,应为消化系统;E排出代谢废物,应为泌尿系统。‎ ‎(3)(4)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其中Na+、Cl-、葡萄糖和氨基酸等物质需经过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进入内环境,而体内细胞产生的尿素等代谢废物需经过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排出体外。‎ ‎(5)CO2的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中的CO2浓度,所以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相关知识,识记和理解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内环境稳态调节相应系统和相应器官的参与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7.请以人体血液中红细胞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探究为患者输液治疗时盐水(NaCl溶液)的浓度。请完善下列相关实验:‎ ‎(1)实验材料:采血针,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显微镜,试管,滴管,一系列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抗凝剂等。‎ ‎(2)方法步骤 ‎①取7支洁净试管,分别编号为1~7,分别加入2 mL浓度为0.3%、0.5%、0.7%、0.9%、1.1%、1.3%、1.5%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各加入2滴抗凝剂(如柠檬酸钠)。‎ ‎②将左手无名指消毒,用已消毒的采血针刺破皮肤,用小滴管吸血。‎ ‎③向1~7号试管中分别滴入1滴血,摇匀,放置5 min。‎ ‎④分别取7支试管中混合液各一滴,滴于7张洁净的已编号的载玻片上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镜检,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预期结果及分析:以0.9%的NaCl溶液实验组为例 ‎①如果红细胞在0.9%的NaCl溶液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输液时盐水的浓度应该等于0.9%。‎ ‎②如果红细胞在0.9%的NaCl溶液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输液时盐水的浓度应该大于0.9%。‎ ‎③如果红细胞在0.9%的NaCl溶液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输液时盐水的浓度应该小于0.9%。‎ ‎【答案】 (1). ①NaCl溶液 (2). ④红细胞形态有何变化 (3). ①形态没有明显变化 (4). ②吸水涨破 (5). ③失水皱缩 ‎【解析】‎ ‎【分析】‎ 本实验是探究为患者输液治疗时盐水(NaCl溶液)的浓度。故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因变量是观察红细胞的形态,根据细胞形态的变化判断外界溶液是否与红细胞內液为等渗溶液,从而确定输液所用的盐水浓度。‎ ‎【详解】(2)根据题干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氯化钠的浓度不同,因变量是红细胞的形态。故①应为向7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度为0.3%、0.5%、0.7%、0.9%、1.1%、1.3%、1.5%的NaCl溶液,并各加入2滴抗凝剂(如柠檬酸钠)。‎ ‎④分别取7支试管中混合液各一滴,滴于7张洁净的已编号的载玻片上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镜检,观察红细胞形态有何变化。‎ ‎(3)当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当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当细胞液浓度等于外界溶液浓度时,细胞形态基本不变。所以:‎ ‎①如果红细胞在0.9%的NaCl溶液中形态没有明显变化,则输液时盐水的浓度应该等于0.9%。‎ ‎②如果红细胞在0.9%的NaCl溶液中吸水涨破,则输液时盐水的浓度应该大于0.9%。‎ ‎③如果红细胞在0.9%的NaCl溶液中失水皱缩,则输液时盐水的浓度应该小于0.9%。‎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无机盐离子的功能和细胞渗透作用的原理应用,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38.兴奋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过程中,有时存在一个突触引起的兴奋被后一个突触抑制的现象。下图是突触2抑制突触1兴奋传导的过程示意图,请回答。‎ ‎(1)曲线图中a段表示________电位,b点时膜内是________电位.‎ ‎(2)图中体现的内环境构成部分是________.‎ ‎(3)甘氨酸(Gly)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可作为神经递质,它的受体是膜上某些离子的通道.当兴奋抵达时,贮存在________内的Gly释放出来,并与分布在________上的Gly受体结合.当Gly与受体结合后,通道开启,使________(阴/阳)离子内流,导致A处的兴奋不能传至B处.释放到突触间隙的Gly可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再被利用,图中结构①表示________.上述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的功能是________.‎ ‎【答案】 (1). 静息 (2). 正 (3). 组织液 (4). 突触小泡 (5). 突触后膜 (6). 阴 (7). 载体蛋白 (8). 控制物质运输和信息交流 ‎【解析】‎ ‎【分析】‎ 图1中突触2完全抑制突触1兴奋传导,故突触2释放的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后膜阴离子通道打开;图中显示Gly可通过主动运输回到本细胞再被利用,图中结构①表示载体蛋白;上述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的功能是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和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图2中a点未受刺激,此时为静息电位,膜外是正电位,b点时为动作电位,膜外是负电位。‎ ‎【详解】(1)根据分析可知,曲线中a段表示静息电位,b点时为动作电位,膜内是正电位。 (2)神经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是组织液,所以图中体现的内环境构成部分是组织液。‎ ‎(3)神经递质合成后储存在突触小泡内,当兴奋抵达时,突触小泡将储存的递质即Gly释放出来,与分布在突触后膜上的Gly受体结合,从而使离子通道开启,导致阴离子内流。由图可知,图中结构①是运输Gly的载体蛋白。对物质的运输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对神经递质的识别体现了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对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及能从图示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的能力。‎ ‎39.乙酰胆碱可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其合成与释放见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A-C表示乙酰胆碱,在其合成时,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___(填“A”、“C”或“E”)。除乙酰胆碱外,生物体内的多巴胺和一氧化氮________(填“能”或“不能”)作为神经递质。‎ ‎(2)当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图中突触小泡内的A-C通过_______这一跨膜运输方式释放到_______,再到达突触后膜。‎ ‎(3)若由于某种原因使D酶失活,则突触后神经元会表现为持续_______。‎ ‎【答案】 (1). C (2). 能 (3). 胞吐 (4). 突触间隙 (5). 兴奋 ‎【解析】‎ ‎(1)分析图示可知:在乙酰胆碱合成时,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C。生物体内的多巴胺和一氧化氮也能作为神经递质。‎ ‎(2)神经递质是以胞吐的方式分泌到突触间隙,再通过扩散到达突触后膜的。‎ ‎(3)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若由于某种原因使D酶失活,则突触后神经元会表现为持续兴奋。‎ ‎【考点定位】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 ‎【名师点睛】本题以“乙酰胆碱的合成与释放示意图”为情境,考查考生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能够准确识别突触的结构,分析图示,获取相关信息,结合兴奋在神经细胞间传递的规律进行作答。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在平时的学习中忽略了教材旁栏中的“相关信息”,没有记住“多巴胺和一氧化氮”也属于神经递质而错答。‎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