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吉林省长春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生物试题

长春市实验中学 ‎2019-2020学年上学期阶段性考试 高二生物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 ‎1.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是( )‎ A. 化石 B. DNA指纹技术 C. 遗传密码子 D. 生物形态学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物多样性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研究生物多样性形成历程的主要依据是化石。‎ ‎【详解】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最直接的证据,因为化石是保存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直接说明了古生物的结构和生活习惯,因此研究地球上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是化石,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在除草剂草甘膦使用后,已经出现了多种杂草对草甘膦产生抗性的现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有利变异决定了杂草种群进化的方向 B. 除草剂增大了杂草抗性基因突变的频率 C. 具有抗性的杂草与普通杂草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D. 抗性基因在没有使用除草剂的区域中出现的频率较低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详解】A、变异是不定向的,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决定了杂草种群进化的方向,A错误;‎ B、除草剂的选择作用使抗除草剂基因频率增加,但不能增大杂草抗性基因突变的频率,B错误;‎ C、具有抗性的杂草与普通杂草仍属于一个物种,二者能进行基因交流,C错误;‎ D、除草剂是用来除杂草的,按常理来说能除去大部分杂草,而这大部分杂草之所以能被除去,正是因为它们是敏感类型的,而小部分不能除去的是抗药性的,所以在还没有除草剂的选择作用的时候,敏感性个体多于抗药性个体,抗性基因频率较低,D正确。‎ 故选D。‎ ‎3.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进而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B. 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能预测进化的方向和变异的方向 C. 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 种群中大量突变是中性的,自然选择对中性突变不起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进而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正确;‎ B、生物变异的方向是不定向的,B错误; 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正确; D、基因突变对生物适应性的影响并不是非益即害或非害即益的,种群中大量突变是中性的,自然选择对这些基因突变不起作用,D正确。 ​故选B。‎ ‎4.在正常情况下,会出现在人体内环境中的酶是( )‎ A. 解旋酶 B. RNA聚合酶 C. 胰淀粉酶 D. 溶菌酶 ‎【答案】D ‎【解析】‎ ‎【分析】‎ 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即内环境的成分:  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  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详解】A、解旋酶在细胞内发挥作用,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 B、RNA聚合酶在细胞内发挥作用,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 C、胰淀粉酶在消化道内发挥作用,存在于消化道内,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C错误;‎ D、溶菌酶可存在于内环境中,可以通过非特异性免疫维持内环境稳态,D正确。‎ 故选D。‎ ‎5.共享单车是共享经济的一种新形态,骑行既是一种流行的健身方式,又有利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问题。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骑行时产热的主要器官是骨骼肌 B. 骑行时产生的CO2来自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C. 骑行时氧气、甲状腺激素、乙酰胆碱都可以出现在组织液中 D. 骑行时产生的热量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呼气等方式散出 ‎【答案】B ‎【解析】‎ ‎【分析】‎ ‎1、体温的相对稳定是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寒冷环境中,机体通过调节使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通过促进代谢,加快物质氧化分解来增加产热。人体中的热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放能;散热的途径主要是汗腺分泌汗液和皮肤毛细血管的变化,此外含有传导散热等。体温调节的中枢位于下丘脑;感觉的形成部位在大脑皮层。  2、血糖的来源有食物中的糖类消化、吸收,肝糖原分解和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血糖的去路有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某些氨基酸等。‎ ‎【详解】A、人体产热的主要器官是肝脏和骨骼肌,安静时的主要产热器官是肝脏,在骑行时产热的主要器官是骨骼肌,A正确;‎ B、骑行时产生的CO2来自线粒体,人体无氧呼吸不产生二氧化碳,B错误;‎ C、骑行时组织细胞消耗大量氧,氧气需要通过血液运输,同时机体的协调运动需要神经和体液的调节,所以氧气、甲状腺激素、乙酰胆碱都可以出现在组织液中,B正确;‎ D、骑行时产生的热量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呼气等方式散出,D正确。‎ 故选B。‎ ‎6.雄性蓝孔雀尾屏很大,使其逃避天敌的能力下降。但这一特性对雌孔雀具有吸引力,使大尾屏雄性个体的交配机会增加,并使该特性代代保留。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雄性蓝孔雀尾屏很大,难以逃避天敌,属于不利变异 B. 孔雀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C. 雌孔雀对雄孔雀的选择属于共同进化 D. 雌孔雀对雄孔雀的选择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关系的认识和掌握情况。‎ ‎【详解】依题意可知:在有天敌存在时,大尾屏孔雀容易遭到天敌的捕杀而成为不利的性状,但在繁殖季节,大尾屏孔雀有更多的机会与雌孔雀交配,并使该特性代代保留而成为有利的性状,所以雄性蓝孔雀大尾屏的有害和有利不是绝对的,A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不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B错误;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雌孔雀与雄孔雀属于同一物种,因此雌孔雀对雄孔雀的选择不属于共同进化,C错误;雌孔雀对配偶的选择属于自然选择,会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D正确。‎ ‎【点睛】解决此类问题,除了需要熟记并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外,更主要的是围绕题中呈现的信息:雄性孔雀尾屏很大,使其逃避天敌的能力下降,但这一特性对雌孔雀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使大尾屏个体的交配机会增加,并使该特性代代保留,将其与所学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实现对知识的整合和迁移。‎ ‎7. 与激素调节相比,高等动物神经调节具有的特点是①调节速度快②调节速度慢③作用范围广④作用时间短⑤作用部位准确⑥作用时间比较长 A. ①④⑤‎ B. ①③⑥‎ C. ②③⑤‎ D. ②③⑥‎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特点比较:‎ 比较项目 ‎ 神经调节 ‎ 体液调节 ‎ 作用途径 ‎ 作用时间 ‎ 体液运输 ‎ 反应速度 ‎ 迅速 ‎ 较缓慢 ‎ 作用范围 ‎ 准确、比较局限 ‎ 较广泛 ‎ 作用时间 ‎ 短暂 ‎ 比较长 ‎ 选A。‎ 考点: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属于对识记层次的考查。‎ ‎8.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B. 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基因的比例称为基因频率 C. “收割理论”认为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 D. 生物受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变异都是不能遗传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物种形成一般过程为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的形成,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物受环境的影响的变异可能是可遗传变异,如受辐射等条件影响发生的基因突变、染色体结构变异等。‎ ‎【详解】A、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A错误; B、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的比例称为基因频率,B错误; C、“收割理论”认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更多的空间,所以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C正确; D、生物受环境影响如果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异则为可遗传变异,D错误。 故选C。‎ ‎9.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种群1和种群2两个种群,若干年后,两个种群已经发生明显的变化。经过长期演化两个种群可能形成两个物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物种的形成必须通过a才能最终达到c B. b表示自然选择过程 C. ①②③④⑤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D. c表示生殖隔离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松鼠的进化过程,其中a表示地理隔离,这可以阻断种群中的基因交流;b表示自然选择过程;c表示生殖隔离,这是新物种产生的标志;①~⑥表示物种形成过程中产生的不定向变异。‎ ‎【详解】A、图中a表示地理隔离,c表示生殖隔离,地球上新物种的形成往往要先经历地理隔离,最终达到生殖隔离,但不一定都是这样,如多倍体的形成,A错误;‎ B、b表示自然选择,其实质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B正确;‎ C、①②③④⑤⑥表示物种形成过程中产生的不定向变异,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正确;‎ D、如图形成了物种1和物种2,所以c表示生殖隔离,D正确。‎ 故选A。‎ ‎10.构成毛细血管壁的内皮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 )‎ A. 血浆和组织液 B. 淋巴和组织液 C. 组织液 D. 血浆 ‎【答案】A ‎【解析】‎ ‎【分析】‎ 血管内的液体为血浆,淋巴管内的液体为淋巴液,组织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是组织液,血管壁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淋巴管壁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详解】构成毛细血管壁的内皮细胞一侧液体是血浆,一侧液体是组织液,所以毛细血管壁的内皮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1.在受到食物刺激后,人体胃酸分泌有两条调节途径:途径1是胃黏膜壁细胞在迷走神经的直接刺激下分泌胃酸;途径2是迷走神经等神经细胞刺激幽门黏膜G细胞,幽门黏膜G细胞再分泌一种激素-胃泌素,胃黏膜壁细胞在胃泌素的调节下分泌胃酸。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食物刺激才能让胃酸分泌,胃酸分泌属于条件反射 B. 通过途径2促进胃酸分泌是神经-体液调节 C. 迷走神经细胞和胃黏膜壁细胞之间存在突触间隙 D. 胃泌素在完成调节胃黏膜壁细胞后,会立即灭活 ‎【答案】A ‎【解析】‎ ‎【分析】‎ 题意为胃酸分泌调节过程,该调节过程既有神经细胞分泌的神经递质参与,也有胃泌素参与,所以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过程。激素调节的特点有: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相比,激素调节的反应速度慢、作用时间长、作用范围广。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详解】A、食物刺激才能让胃酸分泌,是生来就具有的先天性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A错误;‎ B、途径2是迷走神经等神经细胞刺激幽门黏膜G细胞,幽门黏膜G细胞再分泌一种激素-胃泌素,胃黏膜壁细胞在胃泌素的调节下分泌胃酸,所以通过途径2促进胃酸分泌是神经-体液调节,B正确;‎ C、迷走神经细胞与胃黏膜壁细胞之间通过突触联系,故二者之间存在突触间隙,C正确;‎ D、胃泌素在完成调节胃黏膜壁细胞后,会立即灭活,D正确。‎ 故选A。‎ ‎12.内环境相对稳定是健康的保障。下列疾病中,不是由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发生变化而引起的病症是( )‎ A. 尿黑酸症 B.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C. 尿毒症 D. 空调病 ‎【答案】B ‎【解析】‎ ‎【分析】‎ 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体内渗透压、温度、pH、化学成分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若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发生改变,则会引起相应的疾病,如血钙含量过低会引起肌肉抽搐,而血钙含量过高会引起肌无力。‎ ‎【详解】A、尿黑酸症是指人体因缺少某种酶而导致尿黑酸不能转化成乙酰乙酸,尿黑酸在人体内积累,并由血液运输到肾脏,由肾脏排出的尿液因含有尿黑酸,遇空气后氧化变黑,该病属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A不符合题意;  B、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属于单基因遗传病中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是由于红细胞呈镰刀形导致的,不是由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B符合题意;  C、尿毒症是由于肾脏病变导致内环境中尿素等成分增多导致的,属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C不符合题意;  D、夏天长期呆在空调房间引起的“空调病”是室内外温差大导致体温调节失调引起的,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B. 人体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与细胞内液渗透压相等 C. 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D. 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稳态的调节机制是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内环境的稳态是一种动态的平衡,不是固定不变的。‎ ‎【详解】A、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A正确;  B、人体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B正确;  C、细胞代谢的场所是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C错误;  D、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各项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D正确。  故选C。‎ ‎14.下列关于性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性激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 B. 性激素的靶器官不只有生殖器官 C. 能激发和维持相应的第二性征 D. 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性激素:促进性器官发育;促进卵子、精子的发育和排出,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等。 2、蛋白质能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详解】AB、性激素的分泌存在着反馈调节,当血液中性激素含量升高时,可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对相关激素的分泌,故性激素的靶器官除了生殖器官以外,还有垂体和下丘脑,A正确;B正确; C、性激素能激发和维持相应的第二性征,C正确;‎ ‎ D、性激素的化学成分是脂质,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蛋白质才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D错误。 故选D。‎ ‎15.生物多样性不包括( )‎ A. 基因多样性 B. 物种多样性 C. 群落多样性 D. 生态系统多样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详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通常包括三个方面,即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微观层次)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物种多样性(最基本层次)指一定区域内生物种类(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丰富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宏观层次)指生物群落及其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的环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群落多样性不是生物多样性的内容。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16.关于人体激素叙述,正确的是 A. 唾液腺细胞不能合成激素的原因是缺乏相关基因 B. TRH弥散在体液中,因此对全身细胞起作用 C. 激素起作用后被灭活,因此需不断产生 D. 激素直接参与细胞内多种生命活动 ‎【答案】C ‎【解析】‎ ‎【分析】‎ 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详解】唾液腺细胞不能合成激素的原因是基因选择性表达,A错误。TRH弥散在体液中,但只作用在垂体上,B错误。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作用后立即被灭活,体内需要不断产生,C正确。激素不能直接参与细胞内的生命活动,只起调节作用,D错误。‎ ‎【点睛】1.唾液腺细胞中也含有控制激素合成的基因,只是不表达。‎ ‎2.激素随着体液弥散在全身,但只作用在相应的靶细胞,因为只有靶细胞上有与之结合的特异性受体。‎ ‎17.下列事例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的是( )‎ A. 下丘脑某部位受损的患者,水盐调节紊乱 B. 学生通过对重点知识反复阅读来加强记忆 C. 车祸中受害者大脑皮层言语V区受损而看不懂文字 D. 体检过程中护士采血时,患者手未缩回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低级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以下的部位(如脊髓),高级中枢能够控制低级中枢的活动。‎ ‎【详解】A、下丘脑是人体水盐调节的中枢,下丘脑受损的患者,水盐调节紊乱,属于低等神经中枢受损引起的,不能体现高级中枢能够控制低级中枢,A错误; B、记忆种类包括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永久记忆,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不能说明高级中枢能够控制低级中枢,B错误; C、大脑皮层语言V区损伤,导致人看不懂文字,仅与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语言中枢有关,C错误; D、缩手的低级中枢是脊髓,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所以体检过程护士采血时手未缩回说明脊髓的活动受大脑皮层控制,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18.导致图中ab和de段人体体温变化的事件可能是 A. 非自主颤栗和发热 B. 骨骼肌收缩和排尿 C. 吹电风扇和剧烈运动 D. 寒冷环境和汗液分泌增加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体温调节。从图中曲线图可读出,60分钟前,人的体温维持在37℃左右,60~80分钟时,体温上升,80~100分钟时,体温降低到正常值。四个选项中可能导致体温上升的事件有发热、提高环境温度、剧烈运动,可能导致体温下降的事件有出汗增加。‎ ‎【详解】ab段体温降低,说明散热量大于产热量,可能的原因是吹电风扇或处于寒冷环境,de段体温升高,说明产热量大于散热量,原因可能是非自主战栗、发热、剧烈运动或骨骼肌收缩。综合分析可得出C选项正确。 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图中ab段体温下降的原因和de端体温升高的原因,排除错误选项,得出正确的结论。‎ ‎19.突触小体不能完成的生理过程是( )‎ A. 丙酮酸的氧化分解 B. “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C. 突触小泡与细胞膜的融合 D. 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突触小体能够通过胞吐完成神经递质的释放,出现突触小泡和细胞膜的融合,需要的能量是由细胞呼吸供应,因此可以发生丙酮酸的分解,突触小体完成的信号转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 ‎【详解】A、突触小体内含有线粒体,丙酮酸可以进入线粒体氧化分解,A不符合题意; B、在突触小体内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变化,不可能发生“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B符合题意; C、神经递质释放时,发生突触小泡与细胞膜融合,C不符合题意; D、兴奋在通过突触进行传递时,由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突触的结构及神经递质的传递等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和运用的能力。‎ ‎20.下列关于人脑机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下丘脑受损会使节律调节异常 B. 大脑受损可能会导致小便失禁 C. 短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D. 言语区的S区受损患运动性失语症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 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有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 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 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写字(失写症); 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 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听懂话(听觉性失语症); 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失读症)。‎ ‎【详解】A、下丘脑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故下丘脑受损会使节律调节异常,A正确;‎ B、控制排尿的低级中枢受到大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控制,因此大脑受损可能会导致小便失禁,B正确;‎ C、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C错误; ‎ D、言语区中的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受损能听懂话但不能讲话,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人脑的高级功能,要求考生识记人脑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掌握大脑的高级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1.如图表示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①-⑤表示相关结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①是效应器,⑤是感受器 B. 分别电刺激②和④,电流计指针分别偏转2次和1次 C. 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运输消耗的ATP主要由线粒体提供 D. 乙神经元接受神经递质兴奋后,膜内电位由正转负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根据突触的结构可知,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③是神经中枢,④是传出神经,⑤是效应器。‎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图中①是感受器,⑤是效应器,A错误;‎ B、电刺激②时,由于兴奋可通过突触先后传导到电流表的右侧接线柱和左侧接线柱,所以电流表偏转2次;电刺激④,兴奋只能传导到电流表的左侧接线柱,所以电流计指针偏转1次,B正确;‎ C、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运输不消耗ATP,C错误;‎ D、乙神经元接受神经递质兴奋后,膜内电位由负转正,D错误。‎ 故选B。‎ ‎22.游泳爱好者在冬泳入水后,身体立即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稳定,此时机体不会发生的反应是( )‎ A. 骨骼肌不自主颤栗增加产热 B. 垂体活动受抑制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 C. 立毛肌收缩产生“鸡皮疙瘩” D. 细胞代谢加快有机物氧化放能增多 ‎【答案】B ‎【解析】‎ ‎【分析】‎ 寒冷时体温调节的过程为: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A、寒冷刺激时,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会导致骨骼肌不自主战栗,增加产热,同时立毛肌收缩,A不符合题意;  B、寒冷刺激时,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会促进垂体活动,使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增加,促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多,促进代谢,提高产热,B符合题意;  C、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寒冷时,立毛肌收缩产生“鸡皮疙瘩”,C不符合题意;  D、寒冷刺激时,细胞代谢增强,有机物氧化分解加速,产热增加,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3.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种群1的A基因概率为50%,a基因频率为50%;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70%,a基因率为30%,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其因型率是( )‎ A. 24% B. 48% C. 56% D. 64%‎ ‎【答案】B ‎【解析】‎ ‎【分析】‎ 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50%,a基因频率为50%,根据遗传平衡定律,AA的频率为50%×50%=25%,Aa的频率为2×50%×50%=50%,aa的频率为50%×50%=25%。‎ 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70%,a基因频率为30%,根据遗传平衡定律,AA的频率为70%×70%=49%,‎ Aa的频率为2×70%×30%=42%,aa的频率为30%×30%=9%。‎ ‎【详解】已知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假设种群1和种群2中的个体数均为100个,则种群1中AA、Aa、aa的个体数依次是25、50、25,种群2中AA、Aa、aa的个体数依次是49、42、9。因此,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后,AA、Aa、aa的个体数依次是74、92、34,则A的频率为(74×2+92)÷400×100%=60%,a的频率为40%。根据遗传平衡定律,下一代中Aa的基因频率是2×60%×40%=48%。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频率的计算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正确遗传平衡定律的应用是该题考查的重难点。要求学生利用遗传平衡定律分析种群1、2,计算出各种群的基因型频率,然后再计算合并后的种群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是突破该题的关键。‎ ‎24.血友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一人群中男女比例相等,血友病的发病率为3%,男性患者是女性患者的2倍,携带者在人群中所占比例为5%,则该人群中血友病基因的频率是( )‎ A. 6.6% B. 6.0% C. 4.5% D. 3.0%‎ ‎【答案】B ‎【解析】‎ ‎【分析】‎ 血友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本题可假设人群中男女各50人,由于只有女性才有可能是携带者,根据携带者在人群中所占比例为5%,可知携带者5人,根据血友病发病率为3%,可知患者为3人,又由于男性患者是女性患者的2倍,如男性患者2人,女性患者1人。据此答题。‎ ‎【详解】根据上述分析可知,设男性患者2人,女性患者1人,携带者5人,所以男性48人正常,女性44人正常,故血友病基因的频率=(2+1×2+5)÷(50+50×2)×100%=6.0%,综上分析,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5.“小儿麻痹症”是由于病毒侵染了位于脊髓的传出神经的细胞体,而传入神经及神经中枢未受到侵染。所以,小儿麻痹症患者会表现出下肢 A. 能运动,对刺激有感觉 B. 运动障碍,对刺激有感觉 C. 能运动,对刺激无感觉 D. 运动障碍,对刺激无感觉 ‎【答案】B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病毒侵染了位于脊髓的传出神经元的细胞体,而传入神经元及神经中枢未受到侵染,说明传入神经元及神经中枢正常,所以刺激能传到神经中枢并处理,故对刺激有感觉;而传出神经元受损,效应器(肌肉)不能应答,故会有运动障碍,B正确。‎ ‎26.人脑内有一种“沉默突触”,它具有突触结构,但没有信息传递的功能。最可能的原因是( )‎ A. 突触小体中没有细胞核 B. 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受体 C. 突触间隙不存在水解神经递质的酶 D. 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没有直接接触 ‎【答案】B ‎【解析】‎ ‎【分析】‎ 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得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沉默突触”只有突触结构,没有信息传递功能,由此推断,没有信息传递功能可能是由于突触小泡不能合成神经递质,或者突触后膜缺乏相应受体从而导致突触没有信息传递功能。‎ ‎【详解】A. 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形成突触小体,而神经元的细胞核存在于胞体中,A错误; ‎ B. 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得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若突触后膜缺乏相应受体,则突触没有信息传递功能,B正确;‎ C. 突触间隙不存在水解递质的酶,递质仍能完成传递信息的功能,C错误; ‎ D. 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中,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没有直接接触,不影响递质传递信息的功能,D错误。‎ ‎27.利用不同处理使神经纤维上膜电位产生不同的变化,下列有关处理方式、作用机理或对应结果错误的是( )‎ ‎ ‎ ‎ ‎ A. 图甲将神经纤维置于高Na+溶液中 B. 图乙利用药物阻断Na+通道 C. 图丙利用药物阻断K+通道 D. 图丁是利用药物使Cl-通道打开 ‎【答案】A ‎【解析】‎ ‎【分析】‎ 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 (1)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产生原因: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 (2)动作电位受到刺激后,细胞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产生原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 (3)兴奋部位与为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了局部电流。将兴奋向前传导,后方又恢复为静息电位。‎ ‎【详解】A、图甲虚线的峰值降低,说明处理后Na+内流量减少,而将神经纤维置于高Na+溶液中,Na+内流量会增加,峰值会升高,A错误;‎ B、图乙虚线没有波动,说明处理后Na+内流受阻,可能是利用药物阻断了Na+通道,B正确;‎ C、图丙虚线表示形成动作电位后无法恢复为静息电位,说明处理后K+外流受阻,可能是利用药物阻断了K+通道,C正确;‎ D、图丁虚线表示膜两侧的电位差变大,可能是利用药物使Cl-通道打开,使Cl-内流造成的,D正确。‎ 故选A。‎ ‎28.如图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元之间常见的一种联系方式,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共有3个神经元构成3个突触 B. 神经纤维兴奋时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C. 刺激c点后,a点检测不到电位变化 D. 若图中神经元释放的均为兴奋性递质,则a点兴奋后电流计的指针将发生两次偏转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中共有3个神经元构成3个突触,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因此刺激b,兴奋只能从b的右侧向下传递到c,再传递到b,而不能从b的左侧传递到a,只有c处能检测到电位变化。‎ ‎【详解】A、由图可知,图中共有3个神经元构成3个突触,A正确;‎ B. 神经纤维兴奋时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都是由兴奋部位传向未兴奋部位,B正确;‎ C、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只能是由突触前膜传向突触后膜,结合上述分析可知,刺激c点后,a点检测不到电位变化,b点能检测到电位变化,C正确;‎ D、若图中神经元释放的均为兴奋性递质,则a点兴奋后可通过突触传导到b,然后电流表右侧接线柱先兴奋,接着兴奋传导到电流表的左侧接线柱,该过程电流计的指针将发生两次偏转,由于兴奋可以接着由c与b之间形成的突触继续传导到b,然后再传导到c,即刺激b时,兴奋可沿着b→c→b的方向顺时针持续传递,所以电流表可发生多次偏转,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兴奋的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29.甲、乙两人都表现为甲状腺激素水平低下,为找出病变的部位,现通过给两人注射适量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别测定每个人注射前30 min和注射后30 min的促甲状腺激素的浓度,测定结果如下表。‎ 促甲状腺激素的浓度(mU/L)‎ 注射前 注射后 健康人 ‎9‎ ‎30‎ 甲 ‎2‎ ‎2‎ 乙 ‎2‎ ‎29‎ 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 A. 甲病变的部位是下丘脑,乙病变的部位是垂体 B. 甲病变的部位是垂体,乙病变的部位是甲状腺 C. 甲病变的部位是垂体,乙病变的部位是下丘脑 D. 甲病变的部位是下丘脑,乙病变的部位也是甲状腺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在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中,下丘脑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该激素可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但是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就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这属于激素的反馈调节。‎ ‎【详解】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和垂体的调控。甲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后,促甲状腺激素的浓度保持不变,说明甲个体发生病变的部位不是下丘脑,而是垂体;乙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后,促甲状腺激素的浓度显著升高,说明乙个体发生病变的部位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下丘脑。综上分析,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0.图示为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的分级调节模式图,a、b、c代表三种腺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分泌的激素几乎作用全身所有细胞 B. b既能分泌激素又能传导兴奋 C. 缺少碘会导致c分泌的激素增加 D. a、b、c分泌的激素具有协同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能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而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所以c为下丘脑,a为垂体,b为甲状腺。‎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a为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A错误;‎ B、b为甲状腺,可以分泌甲状腺激素,但不能传导兴奋,B错误;‎ C、缺少碘会使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甲状腺激素含量降低会导致c下丘脑分泌的激素增加,C正确;‎ D、a为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b为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几乎能作用于全身的细胞,c为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所以a、b、c分泌的激素不是协同作用,D错误。‎ 故选C。‎ ‎31.以下成语和人的神经活动的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A. “期期艾艾”有大脑皮层的参与 B. “气喘吁吁”主要与下丘脑调节有关 C. “踉踉跄跄”主要是小脑调节异常 D. “过目成诵”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大脑皮层是人体的最高级中枢,有感觉神经中枢和运动神经中枢及言语中枢;下丘脑是神经内分泌的枢纽,有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中枢和血糖调节中枢;脑干是心跳、血压和呼吸中枢;小脑与躯体平衡有关。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期期艾艾”形容口吃的人吐辞重复,说话不流利,可能是大脑皮层S区功能不全,A正确;‎ B、“气喘吁吁”与呼吸中枢的调节有关,呼吸中枢在脑干,B错误;‎ C、“踉踉跄跄”是指身体不能保持平衡,而平衡中枢在小脑,C正确; ‎ D、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蛋白质的合成,所以“过目成诵”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D正确。‎ 故选B ‎32.下列关于正常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前者随后者变化的情况与图中曲线走势不相符的是( )‎ A. 细胞外液渗透压-饮水量 B. T淋巴细胞数量-HIV数量 C. 胰岛素浓度-血糖浓度 D. 促性腺激素浓度-性激素浓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示前者表示因变量随后者自变量的增加而减少,符合这样要求的就是我们要选的答案。‎ ‎【详解】A、随着饮水量增加,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A不符合题意;‎ B、HIV主要侵染T淋巴细胞,随着HIV数量的增加,T淋巴细胞数量将减少,B不符合题意;‎ C、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随着血糖浓度的增加,胰岛素的分泌量将增加,C符合题意;‎ D、当性激素浓度增加时,可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对相关激素的分泌,所以随着性激素浓度的增加,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浓度将减少,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相关激素及其生理作用,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不大。‎ ‎33.分析有关人体内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A、B、C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 B. 人体中CO2浓度最高的是图中的C C. 正常情况下人体内D的含量大于A+B+C D. 正常人体内C的pH能维持在7.35-7.45‎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组织液和血浆双向渗透,因此判断图中A是组织液,C是血浆,由于淋巴是组织液单向渗透形成的,所以B是淋巴,D是细胞内液。‎ ‎【详解】A、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A是组织液,C是血浆、B是淋巴,A、B、C共同组成细胞外液,A正确;‎ B、二氧化碳是人体细胞有氧呼吸的产物,在细胞内的线粒体中产生,所以人体中CO2浓度最高的是图中的D细胞内液,B错误; ‎ C、正常情况下人体细胞内液约占2/3,细胞外液约占1/3,所以D的含量大于A+B+C,C正确;‎ D、正常人体内C血浆的pH能维持在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离子有关,D正确。‎ 故选B。‎ ‎34.下列有关人体水分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大量饮水,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B. 渴觉中枢兴奋,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 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则尿量减少 D. 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则尿量增加 ‎【答案】D ‎【解析】‎ ‎【分析】‎ 体内失水过多或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  体内水分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详解】A、大量饮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A错误; B、渴觉中枢兴奋,说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B错误; C、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尿量增加,C错误; D、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尿量增加,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难度一般,属于考纲中识记层次的要求,考查了水分平衡调节及其机理,要求考生能识记水分调节的相关知识,以及抗利尿激素的生理作用。‎ ‎35.下表为某人血液化验的部分结果,据此分析,其体内最可能出现的生理现象是( )‎ 项目 结果 参考值 单位 葡萄糖 ‎9.28‎ ‎3.89~6.11‎ mmol•L-1‎ 钾 ‎3.23‎ ‎3.50~5.50‎ mmol•L-1‎ 钙 ‎2.81‎ ‎2.02~2.60‎ mmol•L-1‎ A. 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 B. 神经细胞膜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 C. 出现肌肉抽搐的症状 D. 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升高导致局部肿胀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表可知:葡萄糖高于正常值,钾低于正常水平,钙高于正常水平,据此答题。‎ ‎【详解】A、表格中血糖高于正常值,而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可使血糖继续升高,A错误;‎ B、静息电位是钾离子外流形成的,由于血钾低于正常水平,所以细胞中钾离子外流的量增加,故神经细胞膜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B正确;‎ C、血液中钙离子高于正常值,会出现肌无力,而血钙过低会出现肌肉抽搐的症状,C错误; ‎ D、根据表格数据不能判断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升高导致局部肿胀,D错误。‎ 故选B。‎ 第Ⅱ卷非选择题 ‎36.一万多年前,内华达州比现在湿润得多,气候也较为寒冷,许多湖泊(A、B、C、D)通过纵横交错的小溪流连结起来,湖中有不少鳉鱼。以后,气候逐渐干旱,小溪流渐渐消失,形成了若干个独立的湖泊,各湖泊生活的锵鱼形态差异也变得明显。图1为内华达州1万多年以来湖泊地质的变化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1万多年后,D湖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称为该鳉鱼种群的基因库。‎ ‎(2)C湖泊中的鳉鱼某对染色体上有A和a一对基因,该种群内的个体自由交配。图2为某段时间内,种群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假设无基因突变,则该种群在_________时间段内发生了进化,在Y3-Y4时间段内该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___。‎ ‎(3)现在,有人将四个湖泊中的一些鳉鱼混合养殖,结果发现:A、B两湖的鳉鱼能进行交配,但不能产生后代,则两湖鳉鱼之间存在____________,所以属于两个物种。物种是指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____________的一群生物。‎ ‎(4)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共同进化是指_________之间、_________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的进化和发展。‎ ‎【答案】 (1). 所有鳉鱼所含的全部基因 (2). Y1-Y3 (3). 18% (4). 生殖隔离 (5). 可育后代 (6). 不同物种 (7). 生物与环境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种群是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种群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叫基因库;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物进化是共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详解】(1)1万多年后,D湖中的所有鳉鱼所含的全部基因称为该鳉鱼种群的基因库。‎ ‎(2)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据图可知该种群在Y1-Y3时间段内发生了进化,在Y3-Y4时间段内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0.9,a的基因频率为0.1,所以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2×0.9×0.1= 18%。‎ ‎(3)A、B两湖的鳉鱼能进行交配,但不能产生后代,说明两湖鳉鱼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所以属于两个物种。物种是指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4)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的进化和发展。‎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应用相关知识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综合解答问题。‎ ‎37.如图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请回答:‎ ‎(1)图中参与内环境维持的c表示_________系统。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内环境相对稳定还必须在_______________的调节机制下进行。‎ ‎(2)病人因呼吸受阻,肌细胞会因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可以与血液中的_________(离子)发生反应,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 ‎(3)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血浆中的CO2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至少经过_________层生物膜。‎ ‎(4)溶液渗透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 ‎【答案】 (1). 泌尿/排泄 (2). 神经-体液-免疫 (3). HCO3 -/HPO42- (4). 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 (5). 4 (6). 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7). 蛋白质、无机盐 ‎【解析】‎ ‎【分析】‎ 据图可知,a为呼吸系统、b为消化系统、c为泌尿系统;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要通过内环境。‎ ‎【详解】(1)图中c能将细胞代谢产生的代谢废物排出体外,c表示泌尿/排泄系统。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2)病人呼吸受阻后,细胞供氧不足,有的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可以与血液中的HCO3-/HPO42-反应,生成碳酸盐或磷酸盐和碳酸,碳酸盐或磷酸盐由肾脏排出体外,碳酸易分解成CO2和H2O,CO2经呼吸排出体外,使血液的pH保持相对稳定,维持在7.35-7.45的范围。‎ ‎(3)CO2是在细胞内产生的,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其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液。血浆中的CO2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至少经过毛细血管壁细胞的两层生物膜(进、出)肺泡壁细胞的两层生物膜(进、出)共4层生物膜。‎ ‎(4)溶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蛋白质、无机盐的含量有关。‎ ‎【点睛】本题结合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考查内环境的稳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物质跨膜运输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稳定的概念,掌握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能准确判断图中各字母的含义,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38.图1是神经元网络结构示意简图,图中神经元①、②、③都是兴奋性神经元,且这些神经元兴奋时都可以引起下一级神经元或肌细胞的兴奋。和神经细胞一样,肌肉细胞在受到适宜的刺激后,也能引起细胞膜电位的变化。图中B处表示神经肌肉接头,其结构和功能与突触类似。据图回答问题:‎ ‎(1)神经元兴奋后,神经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通过___________这一跨膜运输方式释放到____________,再与A上的受体结合。在生物体内,一氧化氮_________(填“能”或“不能”)作为神经递质。 ‎ ‎(2)若给骨骼肌一个适宜刺激,在A处_________(填“能”或“不能”)记录到膜电位的变化,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在A处给一个适宜刺激,在C处_________(填“能”或“不能”)记录到膜电位的变化,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胞吐 (2). 突触间隙 (3). 能 (4). 不能 (5). 神经肌肉接头类似突触,兴奋单向传递 (6). 能 (7). 兴奋从A处传到神经元③,再传到神经元①,再传到C处 ‎【解析】‎ ‎【分析】‎ 图中A、C为神经纤维,B处表示神经肌肉接头,其结构和功能与突触类似;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详解】(1)神经元兴奋后,神经末梢通过胞吐的方式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中,再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在生物体内,一氧化氮也能作为神经递质。‎ ‎(2)由于神经肌肉接头类似突触,而兴奋在突触处为单向传递,所以肌肉细胞产生的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处不能逆向传递,故若给骨骼肌一个适宜刺激,在A处不能记录到膜电位的变化。‎ ‎(3)由于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可以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因此,兴奋可从A处传到神经元③,再传到神经元①,再传到C处,故在A处给一个适宜刺激,在C处能记录到膜电位的变化。‎ ‎【点睛】本题考查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重点考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要求考生识记突触的结构,理解和掌握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能根据图中信息规范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9.图示下丘脑参与人体体温、水盐和血糖平衡的部分调节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疟疾的病原体是疟原虫感染人体后,会在体内周期性繁殖,从而周期性释放毒素。毒素的刺激可使___________中的体温调节中枢兴奋,使腺体A分泌的激素2增加,从而使产热增加,体温升高。若某人体温24h保持38℃,这期间人体内的产热量_________(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产热量。‎ ‎(2)激素3能使_______________对水的通透性___________(填“提高”或“降低”),从而促进对水的重吸收作用。‎ ‎(3)长时间饥饿,下丘脑中的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使_________细胞分泌的激素1增多,激素1可促进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转化为血糖,从而使血糖含量上升。‎ ‎【答案】 (1). 下丘脑 (2). 等于 (3). 肾小管和集合管 (4). 提高 (5). 胰岛A (6). 肝糖原分解 (7). 脂肪等非糖物质 ‎【解析】‎ ‎【分析】‎ 下丘脑的地位和功能:  ①感受:具有渗透压感受器,能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  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详解】(1)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若某人体温24h保持38℃,说明这期间他体内的产热量等于产热量。‎ ‎(2)激素3是下丘脑合成并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能使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提高,从而促进对水的重吸收作用。‎ ‎(3)长时间饥饿,血糖降低,下丘脑中的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使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多,所以激素1为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肝糖原分解和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从而使血糖含量上升。‎ ‎【点睛】本题考查以下丘脑为中心的生命活动调节的知识点,考查学生理解知识和正确识图能力,题目难度适中。‎ ‎40.哺乳动物的生殖活动与光照周期有着密切联系。下图表示了光暗信号通过视网膜→松果体途径对雄性动物生殖的调控。据图回答:‎ ‎(1)光暗信号调节的反射弧中,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支配的____________,图中去甲肾上腺素释放的过程中伴随着_________信号到_________信号的转变。‎ ‎(2)褪黑素通过影响HPG轴发挥调节作用,该过程属于____________调节。在HPG轴中,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运输到____________,促使其分泌黄体生成素(LH,一种促激素);LH随血液运输到睾丸,促使其增加雄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3)若给正常雄性哺乳动物静脉注射一定剂量的LH,其血液中GnRH水平会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松果体 (2). 电 (3). 化学 (4). 体液/激素 (5). 垂体 (6). 降低 (7). LH促进雄激素的分泌,雄激素抑制下丘脑分泌GnRH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光路信号通过视网膜→松果体途径对雄性动物生殖的调控过程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其中神经调节的反射弧为:视网膜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松果体作为效应器。‎ 图中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能作用于下丘脑、垂体、睾丸,在对雄性激素的调节中存在负反馈调节。‎ ‎【详解】(1)由图分析可知,光暗信号调节的反射弧中,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支配的松果体。图中去甲肾上腺素是由传出神经的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的,该过程中伴随着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变。‎ ‎(2)褪黑素通过血液运输并与靶器官结合,影响HPG轴发挥调节作用,该过程属于体液/激素调节。在HPG轴中,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运输到垂体,促使其分泌黄体生成素(LH,一种促激素);LH随血液运输到睾丸,促使其增加雄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3)由图分析可知,下丘脑对雄性激素调节过程中存在负反馈调节,因此若给正常雄性哺乳动物个体静脉注射一定剂量的LH,该激素促进雄激素的分泌,当雄激素分泌过多时反过来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下丘脑分泌的GnRH减少,导致血液中GnRH水平降低。‎ ‎【点睛】本题结合光路信号通过视网膜→松果体对雄性动物生殖的调控图,主要考查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和识图分析能力。‎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