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宁夏银川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宁夏银川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银川一中2018/2019学年度(下)高二期末考试 生物试卷 一、单选题 ‎1.图所示对燕麦胚芽鞘进行的各种处理(图中锡箔套、锡箔帽不透光,云母片不透水)其中能产生向光性弯曲生长的是(  )‎ A. 甲和乙 B. 乙和丙 C. 丙和丁 D. 甲和丁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在生长素的发现实验中,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 解:图甲:由于胚芽鞘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所以用不透光的锡箔套套在甲的胚芽鞘尖端,甲不能感受到单侧光的刺激,因而甲直立生长;‎ 图乙:用不透光的锡箔套套在乙的胚芽鞘基部,其尖端能感受到单侧光的刺激,因而乙弯向光源生长;‎ 图丙:由于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胚芽鞘的尖端,所以用不透水的云母片插在丙的胚芽鞘基部,其尖端的生长素在单侧光的刺激下,能横向运输,因而丙弯向光源生长;‎ 图丁:用不透水的云母片插在丁的胚芽鞘尖端,其尖端的生长素在单侧光的刺激下,不能横向运输,因而丁只能直立生长.‎ 所以能产生向光性弯曲生长的是乙和丙.‎ 故选:B.‎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2.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蔬菜、水果等的种植、保存方面已有较多应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可用乙烯利催熟香蕉 B. 在芦苇生长期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可使其纤维长度明显增加 C. 用赤霉素处理大麦可以使大麦种子无需发芽就可以产生α-淀粉酶 D. 植物生长调节剂容易合成、原料广泛、但效果不稳定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乙烯利是人工合成的具有和乙烯相同功能的化学物质,具有催熟作用,A正确;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在芦苇生长期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可使其纤维长度明显增加,B正确。赤霉素处理大麦可促进种子产生α-淀粉酶,C正确;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 ‎3.夏季收获的马铃薯处于休眠状态,为了一年两季栽培马铃薯,故应解除休眠。导致马铃薯休眠和解除其休眠的植物激素分别是(  )‎ A. 脱落酸和赤霉素 B. 脱落酸和细胞分裂素 C. 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D. 乙烯和赤霉素 ‎【答案】A ‎【解析】‎ 根据植物激素的作用:脱落酸是抑制植物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植物进入休眠;而解除种子、块茎的休眠并促进萌发作用的是赤霉素,所以答案为A。‎ ‎【考点定位】植物激素的作用 ‎【名师点睛】“其它植物激素”在考纲中由Ⅰ级上升到Ⅱ级,这意味着这部分知识由“了解”上升到“理解应用”,所以一定要注重起来,特别是和生产实践联系起来,会是将来高考考查的一个趋势。‎ ‎4.植物激素甲、乙、丙和生长素类似物NAA的作用模式如图所示,图中“+”表示促进作用,“-”表示抑制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乙最可能代表脱落酸和赤霉素 B. 丙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的特点 C. 甲、乙、丙均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 D. 丙的极性运输受重力和光照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甲的作用是促进种子休眠而抑制生长,乙是抑制种子休眠,故甲、乙最可能代表脱落酸和赤霉素,故A对;分析图中丙的作用可知,丙为生长素,具有两重性的特点,故B对;植物激素都具有微量而高效的特点,故C对;丙的极性运输受重力和单侧光照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故D错。‎ ‎【考点定位】植物激素的作用 ‎5.有人做了如下实验:将某种开花植物的根尖放在含不同浓度生长素的培养液中,加入少量蔗糖作为能源,同时设置了空白对照组。他发现在有生长素的培养液中出现了乙烯,且生长素浓度越高,培养液中乙烯浓度也越高,根尖的生长所受的抑制也越强。下列推断中不正确的是(  )‎ A. 此人设置的空白对照组是等量根尖放在含等量蔗糖但不含生长素的培养液中 B. 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浓度,因变量是乙烯浓度和根尖生长情况 C. 生长素和乙烯都属于植物激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往往都具有两重性 D. 据实验结果可推知,生长素能诱导根细胞合成并分泌乙烯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题意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的浓度,因变量是乙烯浓度和根尖生长情况;因实验组中除了生长素之外还加入了少量蔗糖作为能源,实验应该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故空白对照组应放在等量蔗糖且不含生长素的培养液中,据此分析。‎ ‎【详解】A. 空白对照组应将等量根尖放在含等量蔗糖但不含生长素的培养液中,A正确;‎ B. 据分析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浓度,因变量是乙烯浓度和根尖生长情况,B正确;‎ C.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乙烯没有,C错误;‎ D. 根据实验结果,高浓度生长素诱导根细胞合成并分泌乙烯,D正确。‎ ‎6.下列有关个体、种群、物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同一种群内的个体一定属于同一物种 B. 不同种群的个体可能属于同一物种 C. 个体与种群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D. 物种是所有种群的集合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种群是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所以同一种群内的个体一定属于同一物种,A正确;同一物种的生物在不同的地方可以构成多个种群,B正确;种群的由个体组成的,C正确;不同的种群可能属于不同的物种,D错误。‎ 考点:个体、种群、物种 ‎7.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  )‎ A. 每平方千米草原上有10只斑马 B. 大肠杆菌在河水中均匀分布 C. 蚜虫在番茄叶背面成群生活 D. 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空间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或分布型,种群的空间分布一般可分为: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 ‎【详解】A. 每平方千米草原上有10只斑马是指种群密度,为种群的数量特征, A错误; ‎ B. 大肠杆菌在河水中均匀分布是种群的空间特征,B正确;‎ C. 蚜虫在番茄叶背面成群生活属于种群空间特征中的集群分布,C正确; ‎ D. 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D正确。‎ ‎8.下列探究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通过取样器取样的方法可以采集、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如鼠妇、蝗虫等 B. 随机选取若干样方,通过计数样方内某种双子叶植物的个体数,可以求得该种群密度 C. 在蚜虫活动的范围内,可以用样方法估算蚜虫的种群密度 D. 通过对酵母菌培养液抽样检测的方法,可以研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目变化规律 ‎【答案】A ‎【解析】‎ 蝗虫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调查其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A项错误;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随机选取若干样方,通过计数样方内某种双子叶植物个体数,可以求得种群密度,B项正确;蚜虫的活动范围小,一般采用样方法来估算蚜虫的种群密度,C项正确;研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目变化规律,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培养液中酵母菌进行计数, D项正确。‎ ‎9.下表中有一种必要的生长因子和另一种物质是由两种微生物合成的,如果将这两种微生物培养在一起,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 )‎ 生物 必须供应的生长因子 被合成释放的物质 红色酵母 嘧啶 噻唑 毛霉 噻唑 嘧啶 A. 竞争 B. 捕食 C. 互利共生 D. 寄生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表格可知,红色酵母所合成的噻唑是毛霉必须供应的生长因子,而毛霉合成的嘧啶又是红色酵母必须供应的生长因子;这两生物生活在一起,对双方都有利,一旦分开,双方都会因得不到各自必须的生长因子而不能正常生长。‎ ‎【详解】根据题意,红色酵母的必需生长因子是由毛霉合成释放提供的,而毛霉的必须供应的生长因子是由红色酵母合成释放提供,因此可以看出两种微生物之间为互利共生关系,C 正确。‎ ‎10.为解决市民饮用水源而建设的水库已经是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下列关于水库的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水库中所有的鲫鱼是一个种群,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B. 水库中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不再发生变化 C. 水库浅水区域和深水区域有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D. 不同水层分布的动物不同,与群落中植物垂直结构造成多样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其中样方法常用于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标志重捕法常用于活动能力强、范围大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A正确;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能发生变化,只是出于相对稳定,B错误;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C正确;群落中植物因光照不同而具有明显的垂直结构,这又可为动物创造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从而为动物种群分层分布提供了基础,D正确。‎ ‎11. 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关于生产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都位于能量金字塔同一营养级 B. 一定能固定CO2‎ C. 都是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载体 D. 一定是植物 ‎【答案】D ‎【解析】‎ 生产者包括绿色植物和营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 ‎12.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 A. 豌豆和杂草 B. 田鼠和杂草 C. 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 D. 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详解】豌豆和杂草属于竞争关系,地上部分争取光照,地下部分争夺水和无机盐,A正确;田鼠和杂草属于捕食关系,B错误;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属于互利共生关系,豌豆为根瘤菌提供营养物质,根瘤菌为豌豆提供氮素,C错误;细菌和其细胞中的噬菌体属于寄生关系,噬菌体利用宿主细胞内原料、能量和酶进行繁殖,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了种间关系的判断,意在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3.北京南海子公园历史上是北京最大的湿地,后逐步衰落为环境脏乱差的垃圾场,经过湿地修复、垃圾无害化与景观恢复等,现已建成风景优美的湿地公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湿地中的群落发生了初生演替 B. 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C. 垃圾无害化处理说明人类活动能影响群落的演替 D. 湿地恢复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不断提高 ‎【答案】A ‎【解析】‎ 该湿地中的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A错误;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代替的现象,B正确;人类活动能影响群落的演替,C正确;湿地恢复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不断提高,D正确。‎ ‎14.如图所示为自然环境中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a到b点种群增长速率减小,c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B. 为了可持续发展,最好将池塘中的鱼捕捞到b点 C. cd段波动的直接原因是迁入和迁出、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 D. 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来源于种群的年龄组成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种群数量变化的有关内容。由图可知该种群开始呈S型增长。a到b点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增大,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A错。由于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最好将池塘中的鱼捕捞到b点,可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B正确;cd段围绕最大值上下波动的直接原因是迁入和迁出、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C正确;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来源于种群的年龄组成,D正确。故本题选A。‎ ‎15.用果胶酶处理苹果泥时,为了使果胶酶能够充分地催化反应,应采取的措施是 ( )‎ A. 加大苹果泥用量 B. 大幅度提高反应温度 C. 换成大型号容器 D. 用玻璃棒进行搅拌 ‎【答案】D ‎【解析】‎ ‎【分析】‎ 果胶酶可以催化果胶分解,使果汁澄清,据此分析。‎ ‎【详解】A. 增加底物浓度不一定能提高反应速率,反应速率会受到酶数量的限制,A错误; ‎ B. 温度过高时,可能会使酶的活性下降甚至丧失,B错误;‎ C. 换成大型号容器不影响反应的速率,C错误; ‎ D. 在果胶酶处理果泥时,为了使果胶酶能够充分的催化反应,应使酶与果泥充分混合,可用玻璃棒搅拌,提高酶与底物的接触面积,D正确。‎ ‎16.农业科技人员对草原鼠害进行调查时,在1公顷范围内随机选定某区域,第一次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68只鼠,标记后原地放回,一段时间后在相同位置又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54只鼠,其中标记鼠有12只。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  )‎ A. 草原上鼠与牛、羊是竞争关系,鼠害会严重影响畜牧业的发展 B. 这种调查的方法称为样方法 C. 该区域中鼠的种群密度较大,约为306只/公顷,必须积极防治 D. 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统计结果则是不准确的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种群的有关内容。由题意可知,草原上鼠与牛、羊是竞争关系,鼠害会严重影响畜牧业的发展,A正确;老鼠数量这种调查的方法称为标志重捕法,B错;该区域中鼠的种群密度较大,约为68×54÷12=306只/公顷,必须积极防治,C正确;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统计结果则是不准确的,D正确。故本题选B。‎ ‎17. 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 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 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 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答案】C ‎【解析】‎ 从图像中可以看出该水池中原有的两个物种甲与乙之间符合捕食关系的曲线,其中甲先增先减,是被捕食者(藻类),乙后增后减,是捕食者(浮游动物)。当在水池中加入物种丙后,改变了原来的种间关系,其中丙专食浮游动物,当三个物种仅剩余一个物种时,乙会因为丙对它的捕食而消失,而丙也因为乙的消失而缺乏食物也消失,甲会因为失去天敌乙而在一段时间内会有所增加。丙和乙可竞争空间和氧气等资源。所以本题应该选C。‎ 从图像分析可知,甲乙是捕食关系,且甲是被捕食者(藻类),乙是捕食者(浮游动物)。而丙为后期向水池投放的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建立食物链的话应该是:藻类(甲)→浮游动物(乙)→鱼(丙)。由于鱼是大量的,所以短时间内它们的食物浮游动物急剧减少,而由于食物缺乏等生存斗争加剧,鱼类也随之大量减少。所以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群的话,该种群肯定是藻类,即甲种群。由于强调了鱼是专食浮游动物乙,显然A项是不合理的。丙和乙的竞争关系不一定体现在食物的竞争,可能在大量投入鱼(丙)时会导致空间(水池)、氧气等方面的竞争。‎ ‎18.在一个生态系统中,A种群有50个个体,B种群有500个个体,C种群有5000个个体,D种群有10000个个体,则它们的食物链关系是 ( )‎ A. A→B→C→D B. D→C→B→A C. C→D→B→A D. 不能确定 ‎【答案】D ‎【解析】‎ 生态系统中,各生物成物成分之间不一定存在捕食关系,例如分解者不进入食物链。即使在一条食物链中,不同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上也没有必然的大小关系,所以不能确定。‎ ‎19.种群在理想和自然条件下分别表现出“J”型和“S”型增长。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种群“J”型增长模型(Nt=N0λt)中,λ表示该种群的增长速率 B. 在自然条件下,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即K值)是固定不变的 C. 在鱼类养殖中,在接近K值时进行捕捞有利于该种群的可持续发展 D. 在“S”型曲线中,种群密度不同时间可能具有相同的种群增长速率 ‎【答案】D ‎【解析】‎ 在种群“J”型增长模型(Nt=N0•λt)中,λ表示该种群的增长倍数,A错误;在自然条件下,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即K值)是相对稳定的,B错误;在鱼类养殖中,在接近K/2值时进行捕捞有利于该种群的可持续发展,C错误;在“S”型曲线中,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种群密度不同时可能具有相同的种群增长速率,D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 ‎【名师点睛】辨析种群增长速率和增长率:‎ ‎1、“J”型增长模型: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渐增大,增长率不变(增长率=增长倍数-1)。‎ ‎2、“S”型增长模型: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大后逐渐减小,增长率逐渐减小。‎ ‎20.生态系统类型众多,下列不属于它们共同点的是(  )‎ A. 它们都是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B. 它们中的生物都参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形成 C. 它们的结构都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D. 它们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都是沿着它们的营养结构进行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通常是由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七大成分组成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重要功能。‎ ‎【详解】A.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是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A错误;‎ B. 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形成,B正确;‎ C.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营养结构即食物链和食物网,C错误;‎ D. 营养结构即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通道,D错误。‎ ‎2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太阳光来源于地球以外,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 B. 蚯蚓是需氧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 C. 病毒是异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D. 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通常都是由无机物、有机物、气候、能源、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七大成分组成。‎ ‎【详解】A. 太阳光属于生态系统中的能源,A错误;‎ B. 蚯蚓是需氧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B错误;‎ C. 病毒是异养生物,营寄生生活,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C错误;‎ D. 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D正确。‎ ‎22.设计制作小生态缸应该遵循一定的原理和要求。下面列举的原理或要求中,合理的是(  )‎ A. 生态缸中只需放入水和金鱼 B. 应该经常向小生态缸中通气 C. 生态缸应透光,这样才能保证能量供应 D. 应该将生态缸放在室内阳光直射的地方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制作生态缸是在有限的空间内,依据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原理,将生态系统具有的基本成分进行组织,构建一个人工微型生态系统,生态缸中应具有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且不同营养级之间比例合适,小生态缸应该是密闭的,并应放在光线良好的地方,不能放在阳光直射的地方。‎ ‎【详解】A. 生态瓶内成分必须齐全,必须要有分解者,才能分解动物粪便等,促进物质循环,还要有生产者,A错误;‎ B. 生态缸是密封的,在物质上是自给自足的,不能向其中加入任何物质,包括氧气,B错误;‎ C. 生态缸应透光,以保证能获得充足的能量,C正确;‎ D. 生态瓶放在有阳光的地方,但不能放在阳光直射的地方,D错误。‎ ‎23.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 A. 初级消费者的粪便中的能量实际上属于生产者同化量的一部分 B. ①表示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 C. 一般情况下,③为②的10%~20%‎ D. 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初级消费者的粪便的能量属于上一级生产者同化量的一部分,A正确;①表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①远远小于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B错误;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所以一般情况下,②为①的10%~20%,③为②的10%~20%,C正确;②为次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其去向除了③流向分解者、④流向下一营养级外,还有呼吸消耗和未被利用,所以②>③+④,D正确。‎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功能 ‎【名师点睛】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个方面。1、能量流动:能量流动指生态系统中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丧失的过程.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间的密切联系,可以通过能量流动来实现.能量流动两大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2、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推动着各种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循环.这里的物质包括组成生物体的基础元素:碳、氮、硫、磷,以及以DDT为代表的,能长时间稳定存在的有毒物质。3、信息传递: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活动离不开信息的作用,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②种群的繁衍。③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4.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的图解,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属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蜘蛛、蜜雀 B. 叶状虫属于初级消费者,第一营养级 C. 该生态系统中袋鼬所含的能量最多 D. 图中共含有七条食物链,桉树、合欢树属于生产者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中有八条食物链,分别是;桉树→甲虫→蜘蛛→蜥蜴→蛇、桉树→甲虫→蜘蛛→知更鸟→伯劳鸟→袋鼬、桉树→甲虫→蜘蛛→知更鸟→袋鼬、合欢树→叶状虫→蜘蛛→知更鸟→伯劳鸟→袋鼬、合欢树→叶状虫→蜘蛛→知更鸟→袋鼬、合欢树→叶状虫→蜘蛛→蜥蜴→蛇、合欢树→叶状虫→蜜雀→袋鼬、合欢树→叶状虫→蜜雀→百劳鸟→袋鼬,据此分析。‎ ‎【详解】A. 据食物链可知,属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蜘蛛、蜜雀,A正确;‎ B. 叶状虫属于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B错误;‎ C.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含有的能量最多,C错误;‎ D. 图中有八条食物链,桉树、合欢树属于生产者,D错误。‎ ‎25.草→兔子→狐狸→狼为某草原上的一条食物链,下列关于该食物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该食物链中狐狸是初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 B. 兔子产生的粪便不属于兔子的同化量,而是草的固定量 C. 根据能量金字塔可知,处于塔尖的狼,其个体体内的能量少于兔子个体体内的能量 D. 狐狸捕食一只兔子,则该兔子体内的能量全部流向狐狸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这条食物链中,草是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兔子、狐狸、狼属于消费者,分别是第二、三、四营养级。‎ ‎【详解】A. 该食物链中狐狸是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三营养级,A错误;‎ B. 兔子的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兔子产生的粪便不属于兔子的同化量,而是草所同化的能量,B正确;‎ C. 从营养级上看,狼属于顶级消费者,属于第四营养级,兔子处于第二营养级,第二营养级兔子中的能量要大于第四营养级狼体内的能量,但从个体来说,狼体内的能量要大于兔体内的能量,C错误;‎ D. 狐狸捕食一只兔子,因为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因此该兔子体内能量只有一部分流向狐狸, D错误。‎ ‎26.如图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 J·m-2·a-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食物网中太阳鱼与幽蚊幼虫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 B. 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2%‎ C. 浮游动物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2730 J·m-2·a-1‎ D. 如果因某种原因导致幽蚊幼虫消失,则鲈鱼获得的能量增多 ‎【答案】C ‎【解析】‎ ‎【分析】‎ 图示表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其中含有3条食物链,分别是: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幽蚊幼虫→太阳鱼→鲈鱼、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太阳鱼→鲈鱼、浮游植物→摇蚊幼虫→太阳鱼→鲈鱼;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消费者同化的能量的去路一般有:呼吸作用消耗、流向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和未被利用。‎ ‎【详解】A. 太阳鱼和幽蚊幼虫之间是捕食和竞争关系,A正确;‎ B. 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780+4200)÷66500×100%=12%,B正确;‎ C. 浮游动物同化的能量的去路有:呼吸作用消耗、流向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和未被利用,据图不能得出浮游动物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C错误;‎ D. 如果因某种原因导致幽蚊幼虫消失,则流向太阳鱼的食物链变短,鲈鱼获得的能量增多,D正确。‎ ‎27.图中甲表示人体不同体液间的物质交换,乙表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体过敏反应时,甲图中的c增加引起水肿 B. 乙图中的c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C. 甲图中d处的CO2浓度最高 D. 乙图中b所处营养级贮存的能量最少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人体过敏反应时,组织液增多,既甲图中的a增加引起水肿,A错误;生态系统的基石是生产者,即乙图中的a,B错误;二氧化碳是由组织细胞产生的,故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是组织细胞,故甲图中d处的CO2浓度最高,C正确;食物链中最高营养级含的能量最少,故乙图中c所处营养级贮存的能量最少,D错误。‎ 考点:本题结合人体不同体液间的物质交换和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图解,考查内环境的组成、生态系统的结构,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及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能准确判断甲图各字母的名称;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能准确判断乙图各字母的明确,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8.下图表示A、B两个特殊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有关解释正确的是(  )‎ ‎①吃玉米的人所获得的能量比吃牛肉的人获得的能量多 ‎ ‎②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传递效率随营养级的升高而逐级递减 ‎ ‎③若A和B中玉米数量相同,A能养活10000人,则B最多能养活2000人 ‎ ‎④若土壤中含相同浓度的难降解污染物,则获得相同能量的情况下,A中的人比B 中的人体内污染物浓度低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①根据能量流动特点,如果A和B中玉米的能量相同,则理论上吃玉米的人(第二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定比吃牛肉的人(第三营养级)获得的能量多.但是他们各自摄取的食物的量如果不同,根据能量的流动传递规律,一个吃玉米的人所获得的能量不一定比一个吃牛肉的人获得的能量多,①错误;②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随营养级的升高而逐级递减,但是能量的传递效率的高低和营养级的高低没有关系,一般传递效率不变,都是10%-20%,②错误;③若A和B中玉米的数量相同,而B中比A食物链更长,多一个营养级,因此A能养活10000人,则B最多能养活10000×20%=2000人,③正确;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难降解的污染物积累越多,所以土壤中含相同浓度的难降解污染物时,A中的人比B中的人体内污染物浓度低,④正确。‎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功能 ‎29.某种海龟的舌尖处有两条红色突起,它在捕食时,先张开口并让舌头来回摆动,很像小虫在蠕动。这种信息传递的意义是引诱猎物,以利于捕食。海龟的这种活动包含下列哪种信息的传递(  )‎ A. 物理和行为信息 B. 行为和化学信息 C. 物理和营养信息 D. 物理和化学信息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有:物理信息,如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化学信息,如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行为信息,如同种或异种生物能够通过其特殊行为特征传递的信息。‎ ‎【详解】海龟的舌尖处有两条红色突起,它在捕食时,先张开口并让舌头来回摆动,这是一种行为,因此属于行为信息,其中红色突起需要通过光传递的信息,属于物理信息,因此海龟的这种活动包含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A正确。‎ ‎30.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草食动物所同化的能量等于 A.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 B.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减去生产者的呼吸量 C. 被草食动物吃了的植物所含的能量减去粪便等排泄物中的能量 D. 用于草食动物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就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也是生产者同化的能量,其去向包括:一部分用于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这部分能量又分为两个途径,即一部分被初级消费者摄食,还有一部分被分解者分解。被初级消费者摄食的能量,一部分以粪便的形式排出体外,另一部分才是被初级消费者同化到体内的能量,同化的这部分能量的去向包括: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一部分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而这一部分又分为:一部分被次级消费者摄食,一部分死亡后的遗体残骸被分解者分解因此消费者的同化量=摄食量-粪便能量。‎ ‎【详解】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错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减去生产者的呼吸散失的热量和粪便等排遗物中的能量,B错误;草食动物所同化的能量等于被草食动物摄食的植物所含的能量减去粪便等排遗物中的能量,C正确;同化量包括用于草食动物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和呼吸消耗的能量,D错误。‎ ‎3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②“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 ‎③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干扰”不应超过其承受能力 ‎④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砍伐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仍很强 ‎⑤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之一是随意增加生物种类,改变其营养结构 A. ①③ B. ②④⑤‎ C. ②③ D. ①④⑤‎ ‎【答案】A ‎【解析】‎ 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①正确;抵抗干扰,保持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恢复力稳定性,②错误;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不应超过其抵抗力稳定性,否则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③正确;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强,但是一旦遭到严重的破坏后,很难恢复,所以恢复力稳定性较弱,④错误;增加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能增加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但不是随意增加生物种类,改变其营养结构,⑤错误。‎ ‎32.下列有关信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许多指令、数据 B. 很多信号等 C. 人的想法 D. 可传播的消息、情报 ‎【答案】C ‎【解析】‎ ‎【分析】‎ 一般将可以传播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与信号等称作信息,信息也广泛存在于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中信息可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详解】信息可以是可传播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与信号等,故A、B、D都属于信息,C错误。‎ ‎33.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价值的实例中,属于间接价值的是(  )‎ A. 大自然中许多生物多姿多彩,具有观赏价值 B. 森林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 C. 有些生物的特殊功能对科学研究具有启发作用 D. 对人体有害的病原体存在尚不清楚的价值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 ‎(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 ‎(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解:A、大自然中许多生物多姿多彩,具有观赏价值属于直接价值,A错误;‎ B、森林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属于间接价值,B正确;‎ C、有些生物的特殊功能对科学研究具有启发作用属于直接价值,C错误;‎ D、对人体有害的病原体存在尚不清楚的价值属于潜在价值,D错误.‎ 故选:B.‎ 考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34.微塑料一般指的是毫米级别甚至微米级别的塑料碎片,微塑料可阻碍水中的光线传播,极易被海洋生物误食,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微塑料可降低海洋藻类的光合作用 B. 微塑料释放的有毒物质可沿着食物链进行传递,并通过生物富集,最终危害人类 C. 海洋生态系统在旅游观赏、科学研究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体现了它的间接价值 D. 海洋污染造成生物多样性降低,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微塑料可阻碍水中的光线传播,极易被海洋生物误食,会对海洋生物的生存造成不利影响;生物多样性价值有:潜在价值,是指目前人们还不清楚的价值;间接价值,是指它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如保护水资源、维护水体的自然循环,减少旱涝,调节气候等;直接价值,如药用价值、科学研究价值、美学价值等,据此分析。‎ ‎【详解】A. 根据题意,微塑料可阻碍水中的光线传播,因此会降低海洋藻类的光合作用,A正确;‎ B. 食物链是有害物质移动和浓缩的通道,因此微塑料释放的有毒物质可沿着食物链进行传递,并通过生物富集,导致危害,最终危害人类,B正确;‎ C. 生物多样性价值有潜在价值、间接价值和直接价值,海洋生态系统在旅游观赏、科学研究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错误;‎ D.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海洋污染会造成生物多样性降低,D正确。‎ ‎35.下列关于碳循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全过程在生物群落中进行  ‎ ‎②碳元素只能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 ‎③生物群落的碳元素通过呼吸作用回归无机环境 ‎ ‎④其循环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流动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碳循环指的是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往返的过程,碳循环的基本路线是从大气圈到植物和动物,再从动、植物呼吸作用或通向分解者,最后又回到大气圈。‎ ‎【详解】①碳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群落内部,①错误;  ‎ ‎②碳元素可以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或者硝化细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②错误; ‎ ‎③生物群落的碳元素通过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呼吸作用)回归无机环境,③正确; ‎ ‎④碳循环过程伴随着能量流动,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的动力,④正确;综上所述,正确的有③④,B正确。‎ ‎36.科学家测定了某地区近几十年来大气中CO2含量的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使用化石燃料的增加、植被的破坏是大气中 CO2含量持续上升的主要原因 B. 大气中CO2含量的季节性变化规律是:夏季下降,冬季上升 C. 大气中CO2浓度的季节性变化与植物光合作用的CO2利用量的季节性差异有关 D. 在草原上大面积植树造林,是降低大气中CO2含量的有效措施 ‎【答案】D ‎【解析】‎ 大气中CO2含量的季节性变化规律是夏季下降(因为植物生长旺盛,吸收CO2多),冬季上升(因为植物少),所以B、C正确。一般而言,降低大气中CO2含量的主要措施是一方面减少CO2排放,另一方面植树造林,增加植被面积。但在草原上大面积植树造林是行不通的,因为草原比较缺水,种树不容易成活,所以D错误。‎ ‎37.两位同学在观看有关恐龙的影片,甲同学提出:“我体内的能量中可能有远古恐龙体内的能量”,乙同学也提出:“我体内的物质中也可能有远古恐龙体内的物质”,你怎样认为这两位同学的说法?(  )‎ A. 两同学的说法都有道理 B. 两同学的说法都错误 C. 只有甲同学的说法有道理 D. 只有乙同学的说法有道理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中能量以有机物为载体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不能循环利用;生态系统中物质流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可以循环。‎ ‎【详解】能量是单向流动、不循环的,所以远古恐龙体内的能量最终通过呼吸作用转化为热能散失了,而热能是不能被生物体利用的能量,故甲同学的说法不对;物质是循环的、可重复利用,远古恐龙体内的元素可进入无机环境,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所以乙同学的说法有道理。综上,D正确.‎ ‎【点睛】易错点: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不循环;物质流动可以在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反复循环.‎ ‎38.下列有关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 ‎ ‎②造成臭氧层空洞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大量使用氟氯烃制冷剂 ‎ ‎③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大量破坏 ‎ ‎④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主要是由于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和浓缩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煤、石油、天然气等化学燃料短时间内的大量燃烧,使大气中CO2含量增加,打破了碳循环的平衡,①正确;造成臭氧层空洞的主要原因是: 人们大量使用氟氯烃制冷剂,导致空气中的氟里昂等物质大量排放,②正确;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煤、石油等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产生的硫的氧化物溶于雨水降落至土壤或水体中,③错误;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主要是由于生活污水、工业污水进入水体,导致水体中N、P等大量增加,④错误。综上所述,供选答案组合,C项正确,A、B、D三项均错误。‎ ‎【考点定位】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39.我是一个CO2分子,在空气中游荡;后来被小草吸收变成其体内糖分子的组成成分;随后小草被兔子吃了,我又变成了兔子体内的组成成分;最后兔子老死,在一些细菌等朋友的帮助下,我从兔子体内逃逸出,返回空气中。这一过程是(  )‎ A. 物质循环 B. 能量流动 C. CO2的合成 D. CO2的降解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碳元素,不断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详解】A项和B项,在生态系统中,物质是循环的,碳元素会循环,但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故A项正确,B项错误;‎ C项和D项,在碳元素循环的过程中,生物体呼吸作用分解含碳化合物形成CO2,生产者光合作用利用CO2形成含碳化合物,因此该过程包含C、D,故C项和D项均错误。‎ 故选A。‎ ‎【点睛】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碳元素,不断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根据题意一个CO2‎ 分子,在空气中游荡,然后被小草吸收,进行光合作用合成了含碳有机物,只有碳元素就从无机环境进入了生物群落.小草光合作用合成的含碳有机物被兔子捕食,消化吸收并同化,变成了兔子体内的含碳有机物,兔子死后被细菌等微生物分解,含碳有机物中的碳又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了无机环境.因此可见这是一个碳循环的过程。‎ ‎40.野马遇到狼群袭击时,总是公野马掩护母野马和小野马先逃出;有种太阳鱼遇到自己的卵或幼鱼,就将它们吃掉;当美洲灰松鼠引入英国后,当地原有松鼠几乎被灰松鼠所取代。上述事实体现的生物间的关系依次为( )‎ A. 互助、斗争、竞争 B. 种内互助、捕食、竞争 C. 种内互助、种内斗争、竞争 D. 种内互助、捕食、种内斗争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首先区分动物的行为属于种内行为还是种间行为,然后再确定具体的生物间的关系。‎ ‎【详解】根据题意:野马和太阳鱼属于种内行为:野马遇到狼群袭击时,总是公野马掩护母野马和小野马先逃出,属于种内互助;太阳鱼遇到自己的卵或幼鱼,就将它们吃掉,属于种内斗争;灰松鼠和当地松鼠属于两个物种,当美洲灰松鼠引入英国后,当地原有松鼠几乎被灰松鼠所取代,属于竞争。‎ 故选C。‎ ‎【点睛】种内关系,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种间关系包括共生、寄生、捕食和竞争。根据题干中的生物间相互关系可以确定分别为种内互助、种内斗争和竞争。‎ ‎4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环境 B. 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 C. 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D. 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有:①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②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③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体现在: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A. 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可以来源于无机环境,也可以来源于生物,A错误; ‎ B. 植物不仅能感受生态系统中的化学信息,也能感受物理信息,B错误;‎ C.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可以是双向的,C错误; ‎ D. 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正确。‎ ‎42.在下图食物网中a表示鸟的动物性食物所占比例,若要使鸟体重增加x,至少需要生产者量为y,那么x与y的关系可表示为( )‎ A. y=90ax+10x B. y=25ax+5x C. y=20ax+5x D. y=100ax+10x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中存在的食物链有:草→鸟、草→虫→鸟,其中草为第一营养级,虫为第二营养级,鸟为第二、第三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据此分析。‎ ‎【详解】已知a表示鸟的食物中动物性食物所占的比例,则1-a表示鸟的食物中植物性食物所占的比例,要使鸟体重增加x,至少需要生产者量y,则能量流动效率应该取最大值20%,据此可以列等式:y=ax÷20%÷20%+(1-a)x÷20%=25ax+5x-5ax=20ax+5x,C正确。‎ ‎43.下列是有关实验与探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调查种群密度时,对于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可以逐个计数 B.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土壤取样时应将表层土铲去 C.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 D. 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生根最适浓度时,做预实验是为了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样方法、标志重捕法、黑光灯诱捕法、血球计数板计数法都属于对种群密度进行估算的方法,在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采用逐个计数的方法;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预实验是在正式实验之前,用标准物质或只用少量样品进行实验,以便摸出最佳的实验条件,为正式实验打下基础。‎ ‎【详解】A. 在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采用逐个计数的方法,A正确;‎ B.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需取距地面大约15cm的表层土壤,B错误;‎ C.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采用的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一般用于种群密度的调查,C错误;‎ D. 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植物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一般需要进行预实验,以探明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植物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范围,再缩小浓度梯度进行进一步实验,D错误。‎ ‎44.下列不属于腐乳制作过程中防止杂菌污染的操作是(  )‎ A. 用来腌制腐乳的玻璃瓶要先用温水清洗再用酒精消毒 B. 在卤汤配制时加入酒 C. 封瓶时要使瓶口通过酒精灯的火焰 D. 发酵温度要控制在15~18 ℃范围内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发酵温度控制15~18 ℃范围,主要是该温度有利于毛霉等微生物代谢,而不能起到防止杂菌污染的作用。‎ 考点:腐乳的制作过程 点评:本题考查基础知识,学生应熟练掌握和记忆,并能在新情景下准确回答。‎ ‎45.果酒、果醋和泡菜制作过程中,发酵液最终都呈酸性,下列原因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制作果酒初期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产生CO2‎ B. 制作果酒后期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CO2‎ C. 制作果醋时醋酸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醋酸 D. 制作泡菜时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制作果酒初期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产生C02,溶于水形成碳酸,导致发酵液最终都呈酸性,A正确;制作果酒后期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C02,溶于水形成碳酸,导致发酵液最终都呈酸性,B正确;制作果醋时醋酸菌进行有氧呼吸产生醋酸,C错误;制作泡菜时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导致发酵液最终都呈酸性,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果酒和果醋的制作、泡菜的制作,要求考生识记参与果酒、果醋和泡菜制作的微生物及其代谢类型,掌握果酒、果醋和泡菜制作的原理及条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46.在葡萄酒制作过程中,下列哪项操作会引起发酵液受污染使发酵失败 ( )‎ A. 葡萄先去除枝梗,再冲洗多次 B. 发酵瓶先清洗,再用70%的酒精擦拭后晾干 C. 榨汁机进行清洗并晾干 D. 每次排气时,只需拧松瓶盖,不能将盖完全揭开 ‎【答案】A ‎【解析】‎ ‎【分析】‎ 葡萄酒制作过程中,防止污染的措施有:①榨汁机要清洗干净并晾干,将冲洗后除梗的葡萄放入冲洗晾干的榨汁机内进行榨汁;②发酵瓶要清洗干净,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消毒;③装入葡萄汁后,封闭充气口;④发酵装置定期排气,或设置的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连接。‎ ‎【详解】A. 先去除枝梗再冲洗葡萄,会使葡萄破损而增加被杂菌污染的机会,冲洗多次会使附着的酵母菌大量减少,A正确;‎ B. 发酵瓶先用温水清洗,再用70%的酒精擦拭后晾干使用是防止发酵液被污染的措施之一,B错误;‎ C. 榨汁机温水进行清洗并晾干是防止发酵液被污染的措施之一,C错误;‎ D. 每次排气时,只需拧松瓶盖,不能将盖完全揭开,可以防止发酵液被污染,D错误。‎ ‎47.‎ 下图是某生物研究小组在“探究果酒制作过程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获得的两组实验数据(图中O. M. N. P代表相应发酵时间)。下列有关分析中,正确的是( )‎ A. M点前酵母菌不进行细胞呼吸 B. O—P期间发酵液的温度会降低 C. 酒精浓度过高会抑制酵母菌繁殖 D. N点时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答案】C ‎【解析】‎ 在M点前,无酒精产生,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A错误;细胞呼吸过程会不断释放热能,所以O—P期间发酵液的温度会升高,B错误;酒精浓度过高对酵母菌本身有害,所以会抑制酵母菌繁殖,C正确;终止发酵时间应选择酒精含量最大的N点,种群增长率在N点为0,在K/2时最大,D错误。‎ ‎48.通过选择培养基可以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所需的微生物。在碳源为纤维素的培养基上,大部分微生物无法生长;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可以抑制细菌和放线菌。利用上述方法能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别分离出(  )‎ ‎①大肠杆菌  ②霉菌  ③放线菌  ④纤维素分解菌 A. ④② B. ①②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在碳源为纤维素的培养基上,大部分微生物无法生长,但是④纤维素分解菌可以生长;霉菌是真菌,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后,青霉素可以抑制大肠杆菌和放线菌,但是不抑制真菌,所以加入青霉素的培养基可以选择出②霉菌,故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不同的微生物的代谢类型不同,确定用不同选择培养基,例如从土壤中分离放线菌时,可在培养基中加入10%的酚数滴,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如培养酵母菌和霉菌,可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在培养基中加入高浓度的食盐等。‎ ‎49. 下列关于加酶洗衣粉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高温易使酶失活,因此冷水洗涤去污效果应该比温水好 B. 洗衣粉中表面活性剂对碱性蛋白酶活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C. 在 pH 低于7. 0 的自来水中,碱性蛋白酶依然能起作用 D. 洗衣粉中酶主要是通过快速分解溶在水里的污渍发挥作用 ‎【答案】C ‎【解析】‎ 高温易酶失活,但低温下酶活性低,所以冷水洗涤去污效果比温水差;洗衣粉中表面活性剂对碱性蛋白酶有抑制作用;pH低于7.0的自来水中,碱性蛋白酶活性降低,但依然能起作用;洗衣粉中酶能快速分解污渍,从而发挥作用。‎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加酶洗衣粉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50.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会在培养基中出现一些透明圈,这些透明圈是( )‎ A. 是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形成的 B. 是纤维素分解后的葡萄糖 C. 是由纤维素酶聚集在一起形成的 D. 是刚果红与纤维素形成的复合物 ‎【答案】A ‎【解析】‎ ‎【分析】‎ 在加入刚果红染液的培养基中,刚果红可以与纤维素结合形成红色的复合物。纤维素分解菌可以产生纤维素酶将纤维素分解为葡萄糖,因此在纤维素分解菌的菌落周围,由于缺少纤维素而出现透明圈,这是刚果红染液可以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原理。据此答题。‎ ‎【详解】刚果红可以与纤维素结合形成红色的复合物,而纤维素分解菌可以产生纤维素酶将纤维素分解为葡萄糖,因此在纤维素分解菌的菌落周围,由于缺少纤维素而出现透明圈。‎ 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纤维素分解菌的鉴别,对于刚果红染色法的原理的记忆及理解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二、非选择题 ‎ ‎51.下图1表示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的某步操作,图2是利用固定化酵母细胞进行酒精发酵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1中,将溶化好的海藻酸钠溶液___________,加入已活化的酵母细胞,进行充分搅拌,使其混合均匀,再转移至注射器中。海藻酸钠载体的特点是___________。‎ ‎(2)某同学在图1步骤结束后得到图3所示的实验结果,出现此结果的可能原因有海藻酸钠浓度过____________(“高”或“低”)。‎ ‎(3)下面是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的步骤,正确的是_________。‎ ‎①配制CaCl2溶液 ②配制海藻酸钠溶液 ③海藻酸钠溶液与酵母细胞混合 ‎ ‎④酵母细胞活化 ⑤固定化酵母细胞 ‎ A.①②③④⑤ B.④①③②⑤‎ C.④⑤②①③ D.④①②③⑤‎ ‎(4)若用固定化酶技术生产高果糖浆,需要使用_____________酶。从酶数量的角度分析,与固定化酶技术相比,固定化细胞固定的是______________。如果反应物是大分子物质,应采用固定化___________(“酶”或“细胞”)技术。‎ ‎【答案】 (1). 冷却至室温 (2). 不溶于水、多孔 (3). 高 (4). D (5). 葡萄糖异构 (6). 多酶系统(或一系列酶或多种酶) (7). 酶 ‎【解析】‎ ‎【分析】‎ 图1是采用包埋法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其中X溶液为CaCl2溶液;图2所示的发酵过程中,搅拌的目的是为了使培养液与酵母菌充分接触;图3中所示的凝胶珠不是圆形或椭圆形,可能是海藻酸钠浓度偏高或注射器中的混合液推进速度过快形成的。‎ ‎【详解】(1)图1中,将溶化好海藻酸钠溶液冷却至室温,加入已活化的酵母细胞,进行充分搅拌,使其混合均匀,再转移至注射器中。海藻酸钠载体的特点是不溶于水、多孔。‎ ‎(2)某同学在图1步骤结束后得到图3所示的实验结果,图3中显示没有形成大小均匀的凝胶珠,形成的凝胶珠不是圆形或椭圆形,可能原因是海藻酸钠的浓度偏高。‎ ‎(3)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的步骤是:固定化酵母细胞、配制CaCl2溶液、海藻酸钠溶化、海藻酸钠与酵母细胞混合、酵母细胞的活化,因此正确的排序是④①②③⑤,D正确。‎ ‎(4)若用固定化酶技术生产高果糖浆,需要使用葡萄糖异构酶。固定化酶优点是能使酶既能与反应物接触,又能与产物分离,还可以被反复利用,而固定化细胞优点是成本更低,操作更容易,可以催化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因此从酶数量的角度分析,与固定化酶技术相比,固定化细胞固定的是一系列酶或多种酶。因为大分子物质不容易进入细胞,故应采用固定化酶技术。‎ ‎【点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理清用包埋法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的实验流程及注意事项等相关知识,从题意和图示中提取有效信息,然后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答。‎ ‎52.尿素是一种高浓度氮肥且长期施用没有不良影响,但尿素只有通过土壤中某些细菌分解为氨后,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分解尿素的细菌都能合成脲酶,脲酶能催化尿素水解。某同学要分离土壤中能分解尿素的细菌,并统计每克土壤样品中活菌数目,培养基配方如下:‎ KH2PO4‎ Na2HPO4‎ MgSO4·7H2O 蛋白胨 葡萄糖 尿素 琼脂 ‎1.4g ‎2.1g ‎0.2g ‎1.0g ‎10.0g ‎1.0g ‎15.0g ‎(1)根据培养基的成分判断,该同学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分离出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接种前要对培养基进行___________。在整个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中,一定要注意在_______条件下进行。‎ ‎(3)一位同学在纯化土壤中的细菌时,发现培养基上的菌落连成一片,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应当怎样操作才可以避免此种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获取分解尿素的细菌后,如要临时保存,可将其接种在___________培养基上,等长成菌落后放在4 ℃的冰箱中保存。若要长期保存,可以采用___________的方法。‎ ‎【答案】 (1). 不能 (2). 培养基含蛋白胨,尿素不是唯一氮源 (3). 灭菌 (4). 无菌 (5). 菌液浓度过高 (6). 对菌液进行梯度稀释(加大稀释倍数) (7). ‎ 固体斜面 (8). 甘油管藏 ‎【解析】‎ ‎【分析】‎ 根据题表中培养基配方可知,蛋白胨和尿素可提供氮源,葡萄糖可提供碳源,含有琼脂,故该培养基为固体培养基;尿素分解菌体内的脲酶能够将土壤中的尿素分解为氨,尿素分解菌属于细菌,筛选尿素分解菌需要使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选择培养基。‎ ‎【详解】(1)由图中培养基的配方可知,该培养基中能提供氮源的是蛋白胨和尿素,尿素不是唯一氮源,不能利用尿素的菌可以以蛋白胨为氮源生长,所以不能分离出分解尿素的菌。‎ ‎(2)微生物筛选与分离成功的关键是无菌操作,因此,接种前要对培养基进行灭菌,在整个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中,一定要注意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3)培养基上的菌落连成一片,最可能的原因是菌液没有梯度稀释,浓度过高;要避免此种现象,需要对菌液进行梯度稀释。‎ ‎(4)获取分解尿素的细菌后,如要临时保存,可将其接种在固体斜面培养基上,等长成菌落后放在4 ℃的冰箱中保存。若要长期保存,可以采用甘油管藏的方法。‎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目的微生物的筛选与分离,意在强化学生对微生物筛选过程与分离的理解与运用。‎ ‎53.为了获得纯度高的大肠杆菌,需要对大肠杆菌进行培养和分离。培养大肠杆菌一般用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 ‎(1)培养大肠杆菌,配制固体培养基的基本步骤:计算→称量→_________→__________→倒平板。‎ ‎(2)称量时,由于牛肉膏比较黏稠,可以用____________挑取,放在____________上称量。由于牛肉膏和蛋白胨________,称量时动作要迅速,称后要及时盖上瓶盖。‎ ‎(3)在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上的大肠杆菌能生长,说明培养基含有_________________等大肠杆菌生长所需的营养要素。‎ ‎(4)微生物纯化培养可以通过多种接种方法如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使大肠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单个____________,从而获得纯菌株。‎ ‎【答案】 (1). 溶化 (2). 灭菌 (3). 玻棒 (4). 称量纸 (5). 容易吸潮 (6). 碳源、氮源、无机盐、水 (7). 平板划线法 (8). 稀释涂布平板法 (9). 菌落 ‎【解析】‎ ‎【分析】‎ 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过程:①计算:依据是培养基配方的比例;②称量:牛肉膏比较黏稠,可同称量纸一块称取,牛肉膏和蛋白胨易吸潮,称取时动作要迅速,称后及时盖上瓶盖;③溶化:牛肉膏和称量纸+水加热取出称量纸→加蛋白胨和氯化钠→加琼脂(注意:要不断用玻璃棒搅拌,防止琼脂糊底而导致烧杯破裂)→补加蒸馏水至100mL;④调pH;⑤灭菌:对培养基用高压蒸汽灭菌法,对培养皿等用干热灭菌法;⑥倒平板。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有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详解】(1)培养大肠杆菌,配制固体培养基的基本步骤:计算→称量→溶化→灭菌→倒平板。‎ ‎(2)称量时,由于牛肉膏比较黏稠,可以用玻璃棒挑取,放在称量纸上称量。由于牛肉膏和蛋白胨容易吸潮,称量时动作要迅速,称后要及时盖上瓶盖。‎ ‎(3)培养微生物的培养基都必须含有碳源、氮源、无机盐、水等营养要素,在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上的大肠杆菌能生长,说明培养基含有碳源、氮源、无机盐、水等大肠杆菌生长所需的营养要素。‎ ‎(4)接种微生物常用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采用这两种方法纯化大肠杆菌时,可使大肠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单个菌落,从而获得纯菌株。‎ ‎【点睛】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要求学生识记培养基的成分、配制,识记接种微生物常用的方法,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难度适中。‎ ‎54.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利用微生物来加工制作腐乳和泡菜的传统一直长盛不衰。请回答下列问题:‎ ‎(1)腐乳的制作中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___________,豆腐块装瓶后需加盐和卤汤进行腌制,加盐腌制的主要目的是析出豆腐中的水分,使豆腐块变硬,同时还能___________。‎ ‎(2)用于制作泡菜的材料装坛后需加入盐、香辛料及一些“陈泡菜水”,并将坛口加水密封。加入“陈泡菜水”的目的是___________,加水密封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泡菜美味却不宜多吃,这是因为腌制食品中含有较多的亚硝酸盐,如摄入过量,会引起中毒乃至死亡,甚至还会在一定条件下转变为致癌物___________。测定亚硝酸盐含量时,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___________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___________色染料,将显色反应后的样品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显色液进行目测比较,估算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答案】 (1). 毛霉 (2). 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避免豆腐块腐败变质 (3). 提供乳酸菌菌种 (4). 为乳酸菌发酵提供无氧环境 (5). 亚硝胺 (6). 对氨基苯磺酸 (7). 玫瑰红 ‎【解析】‎ ‎【分析】‎ 腐乳制作过程中有多种微生物参与豆腐的发酵,如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在腐乳制作时,要加盐腌制,其目的是析出豆腐中的水分,使豆腐块变硬,同时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避免豆腐块变质;制作泡菜时要用到乳酸菌,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乳酸菌是厌氧菌,因此泡菜坛要加盖并用一圈水来封口,以避免外界空气的进入,否则如果有空气进入,就会抑制乳酸菌的活动,影响泡菜的质量;陈泡菜水中含有乳酸菌,因此制作泡菜时,可以加入陈泡菜水,以增加乳酸菌数量,缩短制作时间。泡菜发酵过程中,会产生多种酸,其中主要是乳酸,还有少量的亚硝酸盐,对亚硝酸盐的测定可以用比色法,因为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的反应产物能与N-1-萘基乙二胺偶联成玫瑰红色化合物。‎ ‎【详解】(1)腐乳的制作中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毛霉;在腐乳制作时,要加盐腌制,其目的是析出豆腐中的水分,使豆腐块变硬,同时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避免豆腐块变质。‎ ‎(2)制作泡菜时,加入“陈泡菜水”的目的是提供乳酸菌菌种,增加乳酸菌数量,缩短制作时间,而加水密封主要是为了为乳酸菌发酵提供无氧环境。‎ ‎(3)泡菜制作过程中会产生的亚硝酸盐可能会转变成亚硝胺,其具有致癌作用;测定亚硝酸盐含量时,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 ‎【点睛】本题考查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涉及腐乳的制作、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的含量等相关的知识,需要学生识记的基本要点比较多,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55.下图表示某草原上几类主要生物的食物关系及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看,该草原除了图中出现的以外还有:_________和___________。 ‎ ‎(2)鼠的粪便仍含有一部分能量,这些能量属于________的同化量,若鼬通过捕食鼠和鸟获得能量比例为1∶3,则鼬每增加4 kg体重至少需要消耗草________kg。 ‎ ‎(3)图中A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B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除了图中所示,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还有一部分的流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如图是对鼬进行种群密度调查后绘出的种群增长速率曲线。在t1~t2时期鼬种群的出生率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死亡率。 ‎ ‎【答案】 (1).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 分解者 (3). 草 (4). 400 (5). 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 (6). 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7). 在细胞呼吸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8). 大于 ‎【解析】‎ ‎【分析】‎ 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同化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 ;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能量+流入分解者的能量,所以A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B为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图示中还应该有初级消费者的呼吸散失量。‎ ‎【详解】(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该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因此该草原除了图中出现的以外还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分解者。‎ ‎(2)鼠粪便的能量是上一营养级草同化的能量,生态系统能量的传递效率是10-20%,需要生产者数量最少,则各营养级之间传递效率应为20%,若鼬通过捕食鼠和捕食鸟获得的能量1:3,则鼬每增加4kg体重,至少需要草 ‎4×1/4÷20%÷20%+4×3/4÷20%÷20%÷20%=400kg。‎ ‎(3)图示为对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能量分析,由于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所以A表示第二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同化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 ,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能量+流入分解者的能量,故B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同化的能量除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还有相当一部分能量用于自身的呼吸消耗。‎ ‎(4)据图分析,t0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t0-t1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逐渐升高,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加快;t1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t1-t2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逐渐降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减慢;t2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在t1-t2时期鼬种群数量仍然在增加,因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点睛】识记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流动示意图是解题关键。种群增长速率与种群数量的对应关系是本题易错点。‎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